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

2024-09-20

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精选7篇)

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 篇1

优秀美术评课稿《画情绪》评课稿

阅读提示:优秀美术评课稿《画情绪》评课稿,这堂由余老师执教的《画情绪》一课属于绘画bull;表现的学习领域,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学生心理,旨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首先,余老师从备课,教学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优秀美术

这堂由余老师执教的《画情绪》一课属于绘画•表现的学习领域,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学生心理,旨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

首先,余老师从备课,教学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看,通过灵活多样、风趣幽默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习惯,以培养表现能力为目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

余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分如下几块来完成:

一、创设情境,看一看:人们不同的表情。猜一猜他们不同的情绪。(并给每个表情配上合适的声音,来加深情绪感受)

二、游戏表演,以“我”为主题表现出一种情绪,用语言、动作来表现不同的情绪。

三、名画欣赏,蒙克《呐喊》,先从局部色彩和用笔分析、感受画面所表现的情绪。再从整体画面感受。

四、教师示范:当场画不同色彩、形式的线条,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所要表现的不同情绪。

五、范画欣赏:展示一组不同色彩、形式的线条。说一说你觉得它分别表现的是哪种情绪。并总结规律。

六、名画欣赏:康定斯基、米罗的作品

七、画展作品:教师本人去参观画展与作品的合影,拉进艺术品与学生的距离感。

八、学生作业:试用不同色彩、线条表现现在的情绪,并为作品取个题目,写上简单文字说明。

九、展示作品:让学生带上自己的作品,来给大家说一说自己表现的了什么样的情绪。

在课堂上,余老师以他特有的幽默自然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 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应该说,这是一堂重主体、重过程、重生活、重创新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美术课,让人感受耳目一新。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美术教学是一个预设和开放并存的系统,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都属于“封闭教学”,按部就班,缺少开拓精神,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陆老师打破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在导入部分就运用一组同学们都熟悉的人物表情图片,让学生猜猜他是什么样的心情,并给人物的表情配上合适的声音,加深对情绪的理解。(如奥运冠军刘翔的照片,刘翔学生都认识也是学生心中的偶像,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并做到静中有动、动而有序、活而不乱。

二、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的学习,是一种学生通过游戏、欣赏等方式来自主探索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陆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实施了这一方式。第一、游戏。以“我”为主题表现出一种情绪。创设情景:如果你被老师指定代表班级参加开学仪式。如果你被绑架了。根据情景请学生用语言和动作表演你当时会是什么样的情绪。小学生的表演欲望比较强,这样的情景表演,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能使学生更好的体会情绪表现。第二、根据重难点,“自主探究”。首先,通过欣赏蒙克的作品《呐喊》(局部),从色彩、线条来感受画面表现的情感。其次,教师当堂示范,用浅绿、桔红画出柔和的线条。再用深蓝、深红重重的画出杂乱的线条。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老师在画两组线条时的不同情绪。接着,马上欣赏两组不同色彩、形式的线条。体会表现的不同的情绪,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总结出规律。(愉快的情绪:色彩明亮、对比柔和、点线圆润、曲线较多;不愉快的情绪:色彩灰暗、对比强烈、点线错乱、折线较多。)

三、树立学生主体理念,坚持“授之以渔”

课改中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与教育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应该是人,我们不仅要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更应切实地将他们看作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是“鱼”,而应该是捉鱼的方法。丁老师在指导学生制作方法时采用让学生欣赏范图,并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总结规律,学会绘画表现的方法。陆老师已经改变了原有灌输现成知识的教学方法,他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断找到适合他的“水”,即学会学习,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这是一堂完整、充实而精彩的美术课,给我留下很深的影像,值得我慢慢推敲和学习

小学美术评课稿深浅变化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线条的变化,了解线的特性。

技能:在了解线的特性之后,正确的画出线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体积塑造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显得两种最基本的控制方法。一种是通过手上用力的大小来控

制线条的强弱另一种是通过线条的疏密来控制线条色调的强弱。

难点:如何正确运用线条的强弱和疏密关系来控制线条的色调变化。

一、教学过程

通过白板课件上课题字“深浅变化”,让学生仔细观察,可有啥特点。得出字的颜色是由深变浅的。

再观察一组排线的色调,大体来看也是由深变浅和有浅变深。

通过这种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的这种规律去观察范画《毕加索》身体每一个部位都有啥特点。可以看出每一个部位都是由深到浅有着颜色变化的。

问学生,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画出这种深浅变化呢?在画这种线条之前,先请几位同学上黑板依次画出一种色块,要求第一位同学要用最大的力气画,画到自己认为最深为止,第二位同学要比第一位的钱,这样以此类推。最后呈现出一个由深到浅的变化色块。然后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这种变化,深浅变化。板书课题。

问刚才的第一位和最后一位同学,画他那块色块的时候自己手上用力的大小。就发现,第一位同学用的力气大,画的色调就深,第二位同学用的力气大,画的色调就浅。

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出一组色块变化来。教师巡视辅导。在画的过程中有没有同学发现,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将色调画重呢?提问.通过线条的疏密来画出颜色的深浅变化。第二种方法就是,线条疏的颜色浅,密的地方就颜色重。

看课件,区别记忆,力度大,颜色深,力度小,颜色浅。线条密,颜色深,线条疏,颜色浅。

学生练习,用这两种法方画一组色块,注意两种方法可以同时运用。教师辅导。

看范画,长方体上的深浅变化。叫同学说出它上面深浅变化的方向,其余同学用箭头把它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表示出来。

四、课堂练习:

用这种方法,模仿老师范画,自己画出一个各个面有着深浅变化的长方体。

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两种颜色变化的方法,提问。再总结出,一种是力度控制,另一种是疏密控制。

五、课后作业

练习画一个正方体和长方体组合的深浅变化。篇二:深浅变化美术教案(王嫦昭)上课时间:第 八周 星期 本期第8课时(详)案课型:“设计·应用” 课题:深浅变化

主编人:王嫦昭 教学目标

1.掌握光影变幻下形体的明暗、层次感的皴线方法,初步培养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探索光影下的各种美妙效果。

2.感受光影下物体明暗的深浅、强弱、浓淡,增进对物体形体美的审美体验。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发明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光影现象的认识及其在绘画中的初步运用:深浅皴线方法 教学难点 :用铅笔皴线,尝试通过用笔的轻重变化与线条的组织变化来表示由强到弱、由淡到浓的明暗效果和立体层次感。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课件、范例、2b3b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课件观赏:

1)学生讲讲生活中见到的光影变幻的情景。了解光线的变化使物体发生不同的明暗。

引导提问:物体的明暗、光影是由于什么变化而产生的?物体的形体会不会发生变化? 小结:明暗的产生: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2)欣赏画家作品,引导:我们可以把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看成一个由各种微妙影调和各种形状组成的单色体,让学生自主发现——在平面上存在着的明显的明暗变化。

师:画家作品《沙漠之鸽》正是通过不同明暗的交替反衬表示出了物体强烈、清晰的立体感,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

二、新知探究:

让学生尝试画出一立方体,按照下图的顺序,用铅笔皴线画出不同面上的明暗变化,将图例中三个图形对照,看看立方体的立体感有什么不同。1 2.教师总结:明暗变化能突出立体感。

“明暗线条表现法”——主要是通过铅笔线条的力度、方向和层次的变化来表现物体黑、白、灰调子

3、书上作品分析:通过在建筑物每一块面上运用由强到弱、由淡到浓的明暗画法进行涂画,能够使物体变得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

三、小组探究:

1、自学教材,学生尝试用铅笔皴线,自由探究皴线的方法以和轻重变化。

2、学生个体自主创作表现立体感或层次感。

3、教师随堂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用笔的轻重、疏密会影响到物体的明暗变化。

4、看一看石膏立方体的光影变化,师生交流。

1)教师出示~个石膏立方体,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能画出几个面及其透视变化。2)学生交流观察结果,自主总结。

3)课件播放几何形体在光影中的塑造方法。

4)教师总结:成角透视、明暗变化比较复杂,而且是逐渐转变的,可概括为三大面、五调子:亮面(直接受光面),灰面(侧面受光面),暗面(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投影(物体挡住光源产生)。(课件演示)

四、课堂实践.

1、作业布置:让学生画一组立方体构成的建筑物,在每一块面上运用由弱到强、由淡到浓的明暗画法绘制,表现出建筑物的立体感。2 作业一:表现层次感作业二:表现立体感

1)用遮挡法画一组几何图形 1)画形:注意透视近大远小

2)逐层沿边缘皴出阴影,表现出层次感2)皴出一个面的明暗过渡 3)依次皴出第2个面第3个面的明暗

2、教师进行巡回指导,督促学生按要求、方法进行练习,发现典型问题时再作补充讲解。注意把握以下问题:灰调过少;明暗过渡太突然;

五、反馈交流

排线问题——“明暗线条表现法”主要是通过铅笔线条的力度、方向和层次的变化来表现物体黑、白、灰调子的变化。其规律是:用力越轻,颜色越浅;用力越重,颜色越深。排线形成的层数越少,颜色越浅;层数越多,颜色越深。(投影显示)

六、板书设计: 3 绘画方法:

1、整体观察分析。

2、画形起稿。

3、画出一个面的明暗

4、依次画出第2、3个面的明暗。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感受物体的立体感和画面的空间感,虽然多数学生是初次学习此类绘画课业,但学生学习兴趣很浓,绘画很认真,但毕竟是初次涉及这类内容,有些学生的画面还是显得过于简单,学生排线还要加强训练。4 篇三:深浅变化 活动一 课件教案

课题:深浅变化活动一

教材分析:

色彩的三要素是色相、明度、纯度。色彩的明度即色彩的深浅程度,或者说是明暗程度。能运用手中的笔的不同力度和皴线疏密产生不同的明暗色彩变化,是通过实践才能取得的经验。所以本课安排深浅明暗练习,用色彩渐变构成完成作业,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素描明暗深浅的变化有直观的感受和体会,同时通过活动一对自己喜欢的图形进行线条深浅的交错表现激发调动学生对素描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的:

1、掌握事物色彩深浅层次感的皴线方法和表现方法。并在绘画创作中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进

行事物深浅变化的表现。

2、初步培养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感受色彩深浅的美妙变化。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色彩深浅变化的体会、深浅皴线方法的掌握和在绘画中的初步运用。

教学难点:用铅笔皴线,尝试通过用笔的轻重变化和线条的组织变化来表示由强到弱、由淡到浓的明暗效果和立体层次感。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课件、范例、2b、hb铅笔、橡皮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目次导向(2分钟)

1、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事物的深浅

师:通过刚才的欣赏,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小结:艺术源于生活,正因为我们的大自然存在着这么多的美,所以我们才能有美的艺术品的不断产生。今天我们就将一起来感受事物的深浅之美。学习表现物体的

2、引出课题——深浅变化。

二、尝试学习、多种方式

1、体验活动一:工具材料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深浅变化(2分钟)

了解材料,感受笔的不同。师:这是铅笔,对,材料的品名。

师:笔上的h和b分别代表什么呢?它有什么意义?

师小结:h和b代表这只笔的铅芯的软硬程度,h的数值越高,笔的铅芯越硬,b的数值越高,笔的铅芯越软

师板书:h---铅硬 b-----铅软

师:你发现2b和hb的铅笔画出的线谁的颜色更深?谁的更浅?那老师用6b和2h在来试试,通过观察,你获得怎样的发现?师示范演示。

师小结:铅笔数值为h,铅芯越硬,画出的色越浅。铅笔数值为b,铅芯越软,画出的色越深。

师据生所说板书:h---铅硬------色浅 工具材料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深浅变化 b-----铅软------色深

2、体验活动二:同一支笔,不同的力度产生不同的深浅变化(3分钟)师:我们用一支笔能不能产生不同的深浅变化呢?有什么办法?

这个方法对不对,咱们试一试,验证一下,拿出袋中的小纸片,1分钟你能用同一支笔在手中的小纸片上产生多少不同的深浅?

生尝试练习,同一支笔画不同的深浅

师:同一支笔能产生不同的深浅变化吗?是怎么产生的?

师据生所说板书:力度-----重-----色重-----深同一支笔因为手上力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深浅变化

-----浅-----色浅-----浅

3、体验活动三:线条的排列疏密产生不同的深浅变化

师:我们除了力度和工具材料的不同能产生不同的深浅变化,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体现,先观察。

师示范排线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来产生色块的深浅变化的?

师据生所说板书:有序的排列线条

师:你们想试一下吗?请在纸上试着排一排,看看你又会有怎样的新发现。

生尝试练习,排线。

师小结。这种挥动你们灵活的手腕,让笔一组一组有序的在纸上留下排列的痕迹,就是咱们素描里面俗称的排线。通过排线你感受到了什么?空,距离远,在我们美术语言里称之为疏,跟着老师说疏。

师据生所说板书:线排列密------色深

线排列空(疏)-----色浅

4、体验活动四:三种方式的融合产生奇妙的色彩渐变

师:我们明白了事物产生深浅变化的这三种方法,现在咱们将这三种不同的方式融合在一起来感受奇妙的色彩变化吧。怎样变化的?来看一下老师。

师示范循序渐进的由重到轻由密到疏的皴线方法。生观察体会。

师:通过老师的示范,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据生所说板书:循序渐进,由重到轻,由密到疏。

师小结:这样有序的由重到轻、由密到疏产生的色彩深浅变化是一种渐变色的运用。在我们的美术色彩语言里称之为明度变化,比如(幻灯展示),在咱们的美术素描语言里称之为明暗变化,比如(幻灯展示)

三、点拨提升、体验升华

1、欣赏感受:作品中的奇妙深浅运用

师:所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种皴线方法是很重要的一种美术表现形式,它会产生很多美的作品,咱们一起去欣赏一下。

欣赏幻灯,感受线条运用

师:通过刚才的图片欣赏,你又有了怎样的体会?

师据生所说板书:

师小结:

师:针对这两幅作品,你觉得谁更好?为什么?

师小结:主体物要画大,构图才饱满,画面效果才醒目、突出。

2、自学教材,体会作业要求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8页下方,齐读一下学习活动一,任意画出-----你是怎么理解这第一句话的?大家觉得我们可以选择画哪些图形呢?

师据生所说板书:图形选择:几何图形

人物、动、植物形态

建筑房屋

生活用具

交通工具

师:第二句里面的交错是什么意思呢?

师据生所说板书:反衬,黑白交替

四、思考内化、领悟成长

1、体会创造,方法实践

师:还等什么呢?现在拿上手中的笔试着画出深浅渐变的色彩变化,看看一会我们将创造出怎样的奇妙作品吧,孩子们行动起来。

生创作表现。师巡回辅导,音乐播放。

2、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展示学生作品

师:请将目光调整到黑板,咱们请小作者自己介绍一下你的作品。你画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画的?针对他的作品你能提出怎样的改进意见?

师:看来咱们掌握了方法还不够,还要灵活运用这一方法才行。大家在生活中发现过类似这样的深浅变化吗?

生谈生活中的发现。

师小结:艺术源于生活,我们的大自然让艺术家感受体会了色彩的深浅变化之美,艺术家就将这种美的感受再现运用到了生活之中,艺术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美和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咱们一起去看一看

小学语文最优秀评课稿 篇3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大家上午好!

实值冬寒赴横店深感暖意,节临圣诞品好课倍受启迪。今天,我们有幸相聚在一起,参与本工作室的送课下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收获了感动与幸福。在此,我代表工作室全体成员衷心感谢横店教育总支和横店小学的领导对这次活动给予的大力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其次,要感谢向晓鸣、胡建华两位老师为我们奉献了两节精彩的示范课,让我们如品名茶,清香沁人心脾;如沐春风,倍觉神清气爽;如临大海,心胸豁然开朗。在精彩纷呈的课堂上,我们师生的心灵变得更加清灵和敞亮,目光变得更为清澈和深邃,思想变得更为明敏和成熟,人生变得更加充实而多彩。下面分别评一评两位老师的课。

让生命的激情在课堂上飞扬

——评胡建华老师执教的《小草的生命》

《小草的生命》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课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叙述了小草顽强的生长过程,歌颂了小草不畏艰难困苦,蓬勃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胡建华老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出发点,以引领者、合作者的身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之中,真正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师生在课文的重点,难点之处进行探索,交流互动,利用课文这个“例”,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纵观整节课,亮点纷呈,精彩不断,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1、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理念新。

胡老师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终身发展,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小草的形象与内涵,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教学目标定位准。

胡老师坚守语文教学的`本真,围绕一个中心,即以语言教学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来设计教学,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体现年段和教材训练重点(举例略)。(教学论文 )课时目标具体实在,准确、科学、实用。

3、体现阅读教学特色和学生认知规律,训练过程实。

教学过程中,胡老师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热情,以巧妙的切入,动情的渲染,灵活的方法,机智的点拨,恰当的评价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举例略),体现了训练的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过程。整节课情、景、理顺序清晰,调动学生进行生命的感悟和思考,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滋润。

4、以语言训练为本,品词、析句、明理、悟情,语文味浓。

围绕教学目标,胡老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抠词抠句,潜心会文,认真思考,把语言文字活化为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例如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的读(自读、听读、评读、合作读、角色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换词比较,动作演示等方法体会“冒”一词在句子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引导学生以“岩石妈妈”、“小诗人”的身份夸一夸小草,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对小草精神的赞颂,升华了情感美。

5、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方法活。

教学过程中,胡老师善于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例如,创设“岩石妈妈”与“种子宝宝”的对话情境,以“贫穷”一词为切入点。从小草的生活环境入手,联系学生的经验,初步了解小草恶劣的生存环境,感受岩石妈妈的担心与关爱,小草的坚强和自信。又如,师生合作,通过做一做、说一说、读一读、议一议、练一练、演一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进入到小草的角色之中,在课文特定的情景中去体验小草的艰辛与喜悦,进一步体会小草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使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

6、专业知识全面、厚实,学科视野宽,教学功底深。

在不断地学习探索与教学实践中,胡老师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听她的课是一种愉悦和享受。她的教学语言规范、简洁、流畅,具有亲活力和感染力。课堂上能做到关注学情,适时调控,引领和评价能力强,教学智慧丰富,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好好学习。

提几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堂显得过满,指导学生“静心会文”略显不足。

2、动态学情的处理方法上有失偏颇,例如前排一个男生表现很积极,发言未经认真准备,老师的评价使他有受挫之感。

小学美术优秀评课稿 篇4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是一篇感情色彩很浓的课文。文本的教育价值在于如何理解父母关爱,作者对父母的评价经历了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给每一个读者都能留下人生的启迪。在胡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教师精心地建构课堂。很好的发挥了导学的功能,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自我感悟、自我理解、自我发现、自我交流,并且处处体现对话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从而让现代生活条件下的孩子,从文本中得到了人生的感悟。

具体来说,本节课有三大亮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教材处理独到,课文内容很多,但麻老师能提纲挈领,扣住重点精讲课文,做到了长文短教。

在导入上,麻老师直接揭题,让学生围绕父母看了我写的第一首诗后,分别是怎样评价的?我听了之后,有什么不同的反应?这个中心问题去读书,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等,读懂句子表层的意思。使整个教学程序简洁有效。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

对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句子,老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通过从老师提供的审题入手读文法,品词析句读段法,拓展思维、迁移训练的方法让学生在读、悟、问、议、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父母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源于爱,只不过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让他们与巴迪一同得意一同忧伤,从而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发

课堂上,老师非常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发,很重视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阅读。

回顾整个课堂,教师的语言并不多,但是很精练,提示很到位,凸现文本价值。时时能把课文与实际联系起来,并能及时地予以恰当的点评及鼓励。眼睛能及时地捕捉到每位学生的动向,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也很灵活,确实体现出了一位语文教师的功底。而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麻老师不仅是让孩子学会了知识,在情感上也得到了一次升华,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滋润到了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孩子们懂得了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所有给过他们帮助的人。

美术评课稿 篇5

三天的观摩时间很短,听完整个课程,仍觉意犹未尽。下面就观摩的过程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1、本次评比讲授的课程全部为山东美术出版社的美术鉴赏及其他选修教材内容。我校现在使用的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教材,二者有一定的差别,编写的角度不是一样的。这给听课带来了一定的新鲜感受。一定程度上窥探了鲁美版的教材全貌。

2、参加评比的教师在课程设置、内容安排上都比较有创意,课件制作较为精美,音乐课件的大量使用使美术教学的课堂效果更加良好。

下面就几个案例谈一下听评课感受:

案例一:xxxx年5月19日胶州实验中学倪丽娟利津二中

课程《中国民间美术》

课:常规导入,使用电脑课件。用喜庆的音乐突出年节的热闹,烘托节日气氛,学生联想音乐所能代表的现实环境。通过音乐导入红红火火的民间美术作品。学生阅读教材,找到什么是民间美术并回答。

评:音乐和美术合称为艺术,可见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用喜庆音乐的形式导入民间美术,恰到好处。喜庆的音乐容易使人联想到春节这一中国的传统节日,而这一传统节日又是由很多民俗活动构成的,民俗活动恰好是民间美术样式的载体。如:春联、门神、挂笺、窗花、年画等等。学生通过音乐很容易想到这些美术样式。整体导入富于联想、贴近生活。

课:了解了民间美术的界定,同学们试着发现一下我们自己身边都有哪些民间美术样式。学生回答(积极踊跃)

评: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授课的最根本任务,不能空讲,要结合生活才能使知识在学生心里融会贯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身边的美术样式,也是对于美术的定义的一个巩固。

课:观看视频图像,展示各种样式的美术作品。然后观察同学们手中的民间美术作品,主要是观察色彩和造型两个方面,讨论分析民间美术作品的寓意性和象征性。

评:课前教师发给同学们已经准备好的民间美术物件教具风筝、布老虎、年画、泥玩具等。然后利用多媒体表现作品。学生不但能从多媒体中观看到民间美术作品,更能从手中拿到的作品中亲身体验到民间美术作品的意义特征。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只停留在表象上,更能深入内心。

课: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共有4名同学回答了手中的作品)。学生分析的不错(感觉学生整体素质比较不错,这也是倪老师本节课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引导着逐步深入分析。

评:分析的过程更要注重启发式的引导方法,少一点直接性的引导。(如布老虎的象征性意义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可以试着让学生从整体观察色彩,再从老虎本身代表的含义上入手,比引导学生说“布老虎身上的大红和黄色是不是很鲜艳”要好一点。

课:播放教师亲身参与的年画视频让学生观看,然后运用图片手段展示民间美术作品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并作简要分析,总结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

评:立意新颖,教师亲身体验的视频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增加了观看的趣味性。适时的总结起到了趁热打铁的作用。

课:教师出示现场的一些较大的民间美术作品,学生观看并讨论分析。扩展练习:1、山东省有哪些民间美术样式?2、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福娃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学生回答较为不错)

评:课堂练习必不可少,主要起到知识巩固、总结的作用。练习的关键是选题内容。这两道题选题合理,贴近生活。山东省的民间美术样式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民间美术样式。如:高密剪纸、胶州面塑、枣庄泥人、莱西葫芦雕刻、杨家阜年画、潍坊风筝等等。奥运福娃选题更趋时代性,让学生体会民间美术的样式是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的。

课程总评:倪丽娟老师的课程设计整体比较好,没有出现前后时间段不协调的现象,是一节十分生动的互动型的课程。开始用喜庆音乐导入课程,让学生以一个比较热情的节奏不如课堂教学,这时也个十分成功的环节。学生互动的较为成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活跃的课堂气氛使整节课轻松愉快,也为老师更好地发挥创造了条件。学生中个别同学对民间美术的熟知也使得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教师采用多媒体、挂件和实体物品综合的授课方式不但

是学生能够看得到,更能摸得着,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中两名同学精彩的回答,倪老师即兴送学生的民间美术作品使师生互动气氛达到了高潮。贴近生活的问题设计也是本节课设计的一个亮点,让学生回答山东地区有关的美术作品,可以让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福娃问题更是贴近时代特征,更是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

倪老师的这节课使整个评比课中的开头课,,之前没有可以参考的,但听完她后面的课之后,我们几个人研究了一下,觉得他的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评比继续进行中,好的课程频频出现。张焕玉老师的可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耳目一新。

张焕玉济南市济钢高级中学《中国古代青铜艺术》

张老师的课虽然是让人感到沉重的青铜器,但整个课程的气氛却是十分轻松的。平淡无奇的内容在张老师的课堂中经过创造呈现出另外一种形式。他把课本知识经过揉和、整理、拓展分成三大部分,并且以一个导游的身份来介绍讲解历史、评说历史,即“识厅”、“赏厅”、“评厅”。三个“厅”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进行的。采用导游的形式,比较新颖别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件制作较为新颖,切换时清脆的金属声音,从另一个侧面加深了同学们对青铜器的印象。

课:进入“识厅”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青铜器”,图片示例分别列出青铜器的不同的种类样式,并分析各种不同形式的青铜器的主要功用。及各种不同种类青铜器具上的纹样:夔龙纹、饕餮纹、窃曲纹等。根据所认识的不同的樽、爵、鼎、簋等,给出一个图片示例,进入“考考你”环节。学生根据刚才所学的内容,分析展示的图片。

评:生动的语言描述,合理的教学环节设计,构成了本课成功的开始。基础性知识铺垫的“识厅”让学生了解到青铜器的真实面貌。而在其后巩固性的练习使同学们加深了对青铜器的认识。

课:导游继续前行。观察了第一部分的“识厅”后,进入第二展厅“赏厅”。这里主要展示的是青铜器的发展历程。从夏朝到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发展历程是不尽相同的,每个时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无论从体积、重量、造型、纹样、用途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总结各自特点并对整个观赏过程进行点评。

评:课程讲到这里已经差不多一半了,张老师从不同的时期着眼于青铜器的不同特点。用图示的方法一目了然,使学生容易接受不易混乱。采用表格对比的手法使每个时期的各自特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夏代时期青铜器体积小、重量轻,到商代变得大了一些,西周时期体积更加庞大造型更加规范。等到了春秋时期,体积又再度变小,重量变轻,造型更趋于文明,纹样多是朴实自然的,而且铭文较多。

课:由“赏厅”出来,进入最后一个展厅“评厅”。评厅的主要目的是学生能运用“识厅”和“赏厅”的知识来评价青铜器具。观看两件青铜器作品。一个是尊,一个是鼎。从名称、用途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

评:本环节张老师采用的是挑战的形式进行的,有点类似电视里的“想挑战吗?”,名称就叫“挑战解说员”。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整个课程进行质的飞跃的过程,学生由刚才的赏过渡到了现在的评。分组的解说方法,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学生到前台的解说,锻炼了学生开放的性格,也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课: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提出期望。在总结本课内容的同时进而提出了保护文物的方法,使学生意识的保护文物应从自身做起。

评:本节内容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期望,属扩展内容,不过正是这个扩展内容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以人为本,重视育人的观念。

整体评价:济南市济钢高级中学的张焕玉老师的课程设置合理紧凑,实用性较强,可见整体声音效果很好。三个展厅的设计,使学生耳目一新,带着好奇去听课。尤其是“挑战解说员”环节更是把课程带到了高潮。丰富生动的肢体语言和语言表达使得课堂气氛热烈而又活泼。

随着观摩的继续,许多好的课程都陆续的浮出水面。xxxx年省优质课一等奖的济宁市第一中学的万璐璐老师的课让我们真正的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xxxx年5月20日上午第一节,我们在胶州三中听取了万老师的优质课《中西古典园林》。

课:课件采用了图片和视频图像相结合的方法展示了中西古典园林。课程首先从欣赏园林的视频开始,然后进入课题中西古典园林,学生参照教材,读出园林定义,教师借园林的繁体“园”字讲园林构成。

评:繁体“园”字解释园林可谓新颖独到,颇具创意。激发学生学习园林的兴趣。课:园林的欣赏方法——三心二意法。“三心”即“清心”“文心”“镜心”,“二意”即“画意”“意境”。导入本课,诠释园林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和园林面对面。

评:听了万璐璐的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语言。流畅的语言表达、完美的语言组织,是本课的授课过程好似一只欢快的乐曲。视频资料的导入,丰富了课程内容,使学生欣赏园林如身临其境。

课:对比中西园林。西方的园林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秩序美、人工驯服自然的美感。学生在中戏对比中发现不同,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来的不同的美的文化差异。列举了四时的园林美景,让学生了解不同季节的园林。

评:如诗如画的园林给同学们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课件中的音乐更是沁人心神。合理的音乐设置会让同学们的学习效果更佳良好。随堂的小练习、提问也起到了知识巩固的作用。学生气氛活跃,回答积极踊跃。

课:播放苏州园林的短片《忆江南》,从色彩、意境上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提出分类赏析法:框景、借景、分景、移景。对比中西园林艺术,作总结性分析。最后用真实的本地园林(胶州市)景观解说结论。

评:条理清晰的分类方法,使课程脉络更为清晰。借用实际的胶州本地园林景观,使学生更容易赏析。课后的作业也是很有针对性的实践性问题:拍摄依稀本地的园林景观。让学生在详细了解园林之后再去和园林面对面,更能加深理解。

总体评析:万璐璐老师的课程听下来,似行云流水,非常流畅,课堂节奏把握的很好,没有多余的环节,学生的互动性也还可以。语言组织和表达精彩,可见优美动人,是本节课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但有一点需要提的是:中西园林中不应把日本园林(枯山水)算作中西园林以内的,可以算作补充教学资料。

短短的几天观摩的时间结束了,仍觉意犹未尽。百花齐放的省优质课给了我太多的启示,学到了太多的课堂教学方法、处理课堂事件的手法、对待学生互动的方式等。同时由于本次使用的是鲁美版的教材,也更丰富了我的美术鉴赏知识。纵观整个优质课评选,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和教师的语言组织是整个授课的中心灵魂部分。通过这次胶州之行,我学到了很多:

1、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过程要更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班级根据不同的班级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不可千篇 一律。

2、要结合实际进行教学课程组织。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了课程本身的趣味性之外,教师的语言和课程组织结构设计也是重中之重。很多优秀的理论型课程也正是从学生的实际环境入手,引导启发。如胜利十中的潘志杰老师的《中西古典园林》利用胶州本地的园林景观引入新课。蓬莱一中的陈湘怡老师的《中西神像雕刻》采用宗教引入的方法等。

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创新。本次优质课的课件制作可谓精美。许多老师不但有图片文字,而且都插播视频资料,从全方位进行视觉教学。万璐璐老师的《中西古典园林》精彩的视频片段引人入胜。倪丽娟老师的近亲身体验的视频更是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枣庄40中学的孙云山老师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凡尔赛宫》,更是用视频恢复了圆明园的原貌,使学生更能感受中国文化建筑的恢宏壮阔。

4、实物课件在课堂上使用的频率也更为频繁。实物课件以其“百闻不如一见”“看见不如摸到”的效果,对教学效果的加强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张焕玉老师的《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使用的战国编钟模型,孙云山老师的“斗拱”模型等。

5、课程设计要更注重实效性,结合具体实际。不要只讲空空的理论,更要教会学生处理实际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知识发挥作用,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

6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至关重要。一节好的课程要求语言组织合理,语气流畅。这就要求要练好普通话,多读书。这样才能在授课时更加丰富,更加生动、富有趣味性。

7学生心理研究更加深入全面,如授课的导入要抓住学生年龄的特征,分析其爱好,偏向,投其所好,才能做其他的课题,所以学生的心理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8、踏实备课是一堂课的基础因素。只有备好课、备精课,才能上好课、出精品课。备课要不只停留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范围内,更应广泛涉猎,凡是和本课有关的知识都要准备。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应该多读书,多积累。

还有很多的感悟,自己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求证,不断融汇。这一系列的获益对我今后的教学活动将产生很大的触动。为我的教学起到了强大的辅助作用。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促进教学能力的进步这才是我所希望的,也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我会努力。

美术体育评课稿 篇6

首先,两位老师从备课,教具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吴老师在课件中准备了大量的包的图片供学生参考,学生在设计包的时候也呈现了作品内容的多样性。朱老师利用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在课件中设计了有趣的游戏环节以及提供了大量的卡通形象图片,学生在整堂课中受益颇多。从课堂教学来看,两位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培养绘画、创新能力为目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

其次,两位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到位,两位教师都运用了美术三部曲,从教师的示范作品中体现了两位教师扎实的基本功。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儿童化,符合所教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很有亲和力。美术语言使用到位,用积极地评价语言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学习气氛好,能积极发言,思维活跃,教学效果较好。

体育评课稿

我非常有幸观摩了金老师的一节篮球组合动作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是篮球运球与传球的组合动作;其课的技能目标主要是通过学习发展学生观察、移动、灵敏等身体素质。下面,我就对本课教学的各个环节谈一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首先是课的开始,金老师让学生练习“八字绳接力”作为热身活动,四队甩绳的学生站在一条直线上,让学生连续接力跳绳,中间有部分学生断掉,造成后面的练习中有部分学生出现拥堵的现象。做了一个横向传递球的练习、弓步原地运球之后直接进入课的基本部分。其次是课的基本部分教师设计了5个学习环节:从1分钟计时低运球——四人一组练习运球3个来回每人/次——原地传接球——行进间传接球——8人一组进行“传、运、传”的组合练习。通过这5个不同的学习环节,教师将原本枯燥无味,技术复杂的篮球原地运球教学转变成一个又一个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的学习小环节,使学生在不断的挑战中掌握运动技术而又不失趣味性。最后是课的结束部分,教师组织学生原地拍手臂、拍大腿的放松活动。纵观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师示范到位、各环节设计的较合理、教学策略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育评课稿

这节篮球课是比较优秀体育课,这是我对这堂课的整体评价。下面我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全面分析评价这堂课。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比较理想。篮球技术的教学和学生兴趣培养以及学生研究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主体教材为篮球的原地及行进间运球,其中穿插的练习以及游戏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并对教材的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本课的教学过程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首先是从以谜语导入,是通过师生的对话完成的。教师提出关于篮球知识的问题由学生回答。引出篮球后,学生一人一球,这个环节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任务完成开了好头。紧接着是球性练习,这个环节主要是一个热身和入门的过程,两个可以说是练习也可以说游戏的教学内容,很好地达到了热身的效果。在基本部分,首先复习原地运球,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球性,同时强调运球时眼睛不能盯着球,老师利用变换位置和学生报老师手指数来达到目的;在学习行进间运球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行进间运球和原地运球手拍球部位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自己尝试、体会,并找出答案—拍球的后上方,然后用多种方式,如小组练习,游戏练习,评价练习等来加强拍球部位的练习,最后的瑜伽放松虽然薛老师的动作不是那么的优美但是也很好达到放松的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本课还是相当丰富,以提问的方式导入,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练习,教师的指导,如此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使教学目标的效果突出。

接着分析一下学生活动。学生的活动从头至尾可以说都充满激情,无论身体和大脑都无时无刻在高速地运转。总体的运动是从小到大,在课后主体(主教材)部分达到最高点,而后减少趋于平缓。可以说十分合理,学生活动最精彩部分在于创新部分,头脑和身体活动的结合可以说达到很高境界。

美术课评课稿 篇7

李老师执教的《苍松翠柏》是一节国画技法与表现的美术课,从整体上来看,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课堂开放,富有活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思路,组织形式上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是一堂让学生感兴趣,跃跃欲试的一堂课。

一、严谨的教学态度。

李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课前准备充分,课堂思路清晰,技能技法术语专业,没有教学遗漏现象;另外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没有知识性错误,说明李老师在课前认真透彻地研究过教材,提前反复研究哪些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哪些范画更适用于教学,并绘制出许多范画供学生分析,下足了功夫。

二、教学方式具有开放性。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本节课突出美术课的趣味性,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呈现活泼多样的形式和教学方式,改变美术课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美术课良好的态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1、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固有的知识,李老师根据教学需要,绘制更能体现山石技法的范画,让学生理解的更为透彻,提高视觉感觉能力,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2、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时,邀请学生根据自己对技法的理解,也上前去展现一番,激发了学生的活动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同时在演示过程中,有技法表现方面的失误时也可以及时指出。这样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心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给予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习方式具有自主性。

1、学习中注意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以增强学生兴趣,更好地满足其成就需要。让学生回忆并讲盘古开天的故事,理解国画山石是“天地之骨,流云之根”,从精神领域让学生自主联想,知道中国画的神韵,意境。

2、让学习具有挑战性,使学生学习后能获得满足感;扩大了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处理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尊满足;引导学生结合地理知识解释山,石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山石的本来面貌延伸到山石的表现技法“皴法”。

3、学习尽量照顾了学生的志趣,使学生能通过学习获得内心的快乐。在示范时让学生大展身手,使学生的自主表现欲望得到满足。

4、及时展示已经完成的学生作品,促进学生积极完成的兴趣。让学生评价自己的作品,大大提高学生敏锐的审美鉴赏能力。这样,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而肯定的评价,能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以促进其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总之,在本节课中教师素质良好,语言表达清晰,操作示范熟练,基本功扎实,学生积极参与,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在这样轻松,和谐,开放的学习活动中,乐于尝试,学习到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

在赏评的同时,我也有以下几个思考:

1、学生积极性很高,由于学生爱动,好奇,课堂容易乱,做为我在教学中应该怎样组织呢?

2、本节是一节以技能为主的绘画课,在课堂中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学生学会学习呢?

3、作为技能绘画课,在示范技法时,每一步是否都留一幅示范作品呢?落笔运笔方向,用墨浓淡是否更清楚一些呢?

以上这些是我对《苍松翠柏》一课的不成熟看法,也许有些肤浅,也许有不当和错误的地方,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以人为本 综合学习

严谨教学

———《苍松翠柏》评课稿

老河口市张集中学

余银华

老河口市三中李建华老师主讲的《苍松翠柏》这节美术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从这节课的效果看,这是一节很成功的美术课。李老师的教学思路很清晰:基本理论的讲述—基本技巧的强调—演示—评述。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学生人格。

下面,我将对李老师这节课作如下几个方面的评述。

一、本节课处处体现美术课的人文性质。

课堂中让学生讲故事、完成范画、完成作业并展示学生的大量作业等,这些方面,李老师很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且也很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让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

李老师在新课的开始讲山石的画法时,讲到山石乃“天地之骨,流云之根”,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李老师让学生讲“盘古开天地”的传说,把美术与文学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心中便豁然开朗。在讲山石的纹理常用的表现技法“皴”时,让学生用地理中地壳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山石纹理的形成,把美术与地理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些都说明李老师对美术中的“综合·探索”领域的要求掌握很好。

三、紧抓重点,分散难点。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在本学段已对美术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把重点突出,学生就能更好掌握技法,这一点李老师做的特别出色。本节课重点学习了皴法之一“披麻皴”。李老师花了很长时间讲解“披麻皴”的基本技法,课中反复强调皴时所用的“拖笔”以及皴时的用墨,这样以来,就把深奥的“中国画技法”化为较为简单的拖笔“皴”,化难为易。

李老师在示范山石的画法时,把较难的“皴”化为块面的“拖笔”,学生掌握的又快又好,把难点分散在老师示范,学生演示之中,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笔墨的特点和绘制技巧,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态度严谨。

课前,李老师准备了大量的范画,对教材的内容掌握的较为透彻,挖掘的较为深入,演示技法准确熟练,这些都说明了李老师的教学态度是严谨的,认真的。

另外,对李老师的这节课还有点不成熟的想法:

1、美术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

作为一个社会人,学习美术不是为了成名成家,而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自己每天徜徉在美的海洋里,特别是中国画,要是家中有一幅自己喜爱的中国画,不仅美化了居室,提高了口味,更重要的使自己赏心悦目,心情愉悦,这一点李老师应该在课的拓展中提出来,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举趣。

2、没有较好的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中国画——传统的中国艺术,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艺术形式。李老师在讲这节课的时候,把技法和规则讲得透彻准确,但始终没有带出让学生在享受中国传统的艺术美的同时,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并对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3、发现问题后没有及时纠正。

李老师在出示样画,让学生分析技法时,学生的意见不统一,老师发现了问题但没有及时纠正。比如:学生对同一幅范画的基本技法有说“披麻皴”的,也有说“折带皴”的,学生的认识不统一,老师应该讲一下这两种皴的主要区别,再让学生分析,效果就不一样了。还有让学生演示皴的技法时,有个别同学皴错了方向,老师应该讲一下皴的方向性,再演示,学生会掌握的更好。

4、评价学生以多鼓励为主。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李老师在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时,没有灵活的挖掘出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没有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们的自我再现力很强,很短时间内都完成了作业,李老师在评价作业时,没有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进行鼓励,而是泛泛而谈。我想,如果长期这样,在以后的课堂中参与的学生将会越来越少。

造民主氛围,构件和谐课堂

——《苍山翠柏——山石画法》评课稿

老河口市第六中学

王颖

这堂由李建华老师执教的《苍松翠柏——山石画法》是湘美教材第八册中的第二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整节课从总体上看,执教老师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首先,李老师从备课,教具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看,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感受中国画——山石画法特有的笔情墨趣,学习表现方法,培养能力为目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李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分如下几块来完成:

一、回顾知识,说一说:通过回顾上节课内容"树的画法",让学生说出画树的方法,由此引导点明本节课内容.

二、重点知识,读一读: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即讲解山石画法,教师通过让学生齐读书上的"山石画法",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山石的画法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三、欣赏范作,试一试:通过展示示范作品,让学生了解山石画的各种皴法,并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参与演示——试一试加皴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山石画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四、重点演示,学一学:通过再次演示,指出学生尝试时出现的问题,加深学生的印象,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进行练习.

五、展示作业,评一评:通过展示讲评作业,使课堂达到高潮,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在课堂上,李老师以她特有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应该说,这是一堂重主体、重过程、重创新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美术课.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美术教学是一个预设和开放并存的系统,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都属于“封闭教学”,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李老师打破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大胆参与演示,营造了一个和谐、互动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情境中,学生乐于尝试,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中国画的独有魅力,身心得到舒展,同时,他们作品得到了展示,这极大鼓舞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尽管他们的作品还不够成熟,但是每件作品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

二.有效互动,让课堂充盈、灵动

本课是一节知识和技能性很强的课,内容较为枯糟,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李老师充分实施了"互动"这一方式.第一、通过让学生讲述"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使学生生动了解"把石看作天地之骨"的内涵,并且由于是学生自己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根据重难点"互动",教师出示不同皴法的山石范画,让学生对比欣赏感受皴的特点,提出问题:如何加皴?通过"互动".由学生上前演示皴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尝试再进行画法指导示范,巧妙解决了重难点。第三、结合评价"互助互动",在评价时,同伴之间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敏锐的审美鉴赏力

三.树立学生主体理念,坚持"授之以渔"

新课改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将学生看作教育过程中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是“鱼”,而应该是捉鱼的方法。李老师在讲授绘画技巧时,采用让学生欣赏范作,并通过提问题答问题,让学生思考,逐渐引导学生获得绘画方法,了解有关注意事项.李老师改变了原有灌输现成知识的教学方法,她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断找到适合他的“水”,即学会学习,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此外,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语言表述准确,操作演示熟练,显示了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师素养。

由于美术课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每个老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是不同的,各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此,在赏析《苍松翠柏——山石画法》的同时,我也有以下几点建议:

1、本节课重点讲解“皴法”,但在学生练习时,对如何起笔勾出山石轮廓,较为迟疑,我认为教师在画石起手、组合等方法应讲解一下,降低学生难度。

2、学生参与面较小,虽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注意了“互动”教学,但参与面较小,只有个别同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都有所发展,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演示、小组比赛等形式,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引入竞争意识提起学生的绘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虽然,本节课存在着若干缺憾,但总的来说,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破了传统的知识传授和单纯的技能训练,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解脱出来,使我们深切的体验到课改带给美术教育的无限生机。

《难报三春晖》评课报告

大家好!》,下面我谨代表教务处对王晶老师这节课进行点评,希望各位领导及授课教师本人批评指正!大家都知道,新编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具有趣味性、实效性和师生互动性的特点,那么,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如何借助新教材提供的平台,根据初中生好奇善动的特点,真正克服过去枯燥而机械地照本宣科的弊病,让学生乐学,好学呢?王晶老师《难报三春晖》这一节课的教学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的有效生成!,给听课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五个亮点;

二、三点缺憾;

三、三个建议。下面说“新”

在主动体验中丰富感知、强化情感。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教师要努力去发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这节课中,王晶老师不仅让学生讲故事、做表演,凡是学生自己能自主完成的问题,她都权力下放,将学生看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她还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使用如”、”、”、”、”、”、”这些使课堂气氛缓和或产生欢乐的语言进行肯定,以积极、鼓励的姿态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体验,使学生不再担心集体的压力和他人的眼光,积极地去体验、思考。教学手段新,具体表现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上,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歌曲、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等极具说服力,学生熟知或未知的感性材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教学目标清,王晶老师的教学目标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清晰可辨,“”“”“”

层次清晰,过渡自然,环环相扣 下面说“准”

“”并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教师的点拨,加上各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去感受,不但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对重难点的突破,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下面说“活”

王晶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教学中将讨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融为一炉,通过观看广告、小品、讲故事、歌伴舞、评星颁奖等生动、活泼的方式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了快乐学习的目的。课堂气氛活新课程评价一堂好课,重头戏看学生的活动。王晶老师很好的注意了这一点,努力创设了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搭建了一个多维互动的平台,因而本节课无论在学生参与人数,时间数量,参与讨论问题深度、广度上都很好的证明了她的努力。整合教材能力强。王晶老师依据教材,但是不拘泥于教材,在不背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了重组,由此,可以看出王晶老师善于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整合教材。总之,王晶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新编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具有趣味性、实效性和师生互动性的特点,克服了过去枯燥而机械地照本宣科的弊病,让学生乐学,好学,教学目标把握正确,突破了课程的重难点。

第一:理解教材深度不够,应该进一步开掘教材的内涵、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难报三春晖”有两个目题。第一目“爱洒心间”,小峰与妈妈这个故事放在教材的开篇是有深意的,不但要用这则材料而且要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自然由此体验父母对子女的一片苦心,进而明白父母理应得到爱的回报。第二目“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我认为,要合理使用教材中的相关材料。关于落实“孝亲敬长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必须履行这一义务”这一问题时。除了在课堂设计的相关情景外,必须有效使用教材中相关链接的材料对学生深化。王晶老师开篇揭示了课题的出处,但没有揭示其内涵,虽然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的确明白了应该孝敬父母以及怎样尽孝的问题,但如果在课堂结束环节能够来一个点睛之笔我想,效果会更好。本课课题出自于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三:课堂教学留白艺术有待加强,应该多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时空。“” 空白艺术的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在空白中,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或悟,或做,或记,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必将诱发学生的学习灵感,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皆可找到用武之处,从而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和学生学习的信心 听了本节课我对“如何上好一堂课,让课堂活起来 第一、第二、以课本为中心,活用教材,用活教材。要处理好资源开发与教材内容的关系,把学生、教材、教师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名教师,既要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有活资源意识,会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要选取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热点材料呈现给学生。第三、转变观念,要把握好角色引领。要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及时更新教学模式和结构,要体现师生互动生成尊重学生主体。要更多些体现活动内容化、内容活动化的教学理念。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特别是富有爱心的有经验的教师上得很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效果也很好。为什么呢?主要着力于师生间知已知彼,配合默契,教师把学生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亲身体验,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这样,以最少的浓重的情感投入轻松地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体现了引领者角色作用。

美术优质课评课报告

3月22日,在全市组织的美术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有幸听了二实中片七位数学老师的美术优质课参评课,每堂课都上的非常的精彩,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在课堂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具体感受如下: 优点:

1、课堂情景恰如其分的设计,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交流,使学生之间能团结合作,探究兴趣盎然,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耐心细致的指导,一步步诱发学生缜密的思维,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确实思考的过程,教给学生的不再是死的知识,是授之以渔,不是授之以鱼,是给学生一个思维方法,是“点金术”,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知识。如二实中黄秀芳老师所讲的《春天的畅想》,通过赏春、赞春、品春、画春四个环节来引领学生全方位的感受春天。以及二十四中刘丽蕴老师所授的《生命—艺术与自然的和谐交融》,通过汶川地震及海地地震的真实画面一下子就把学生给带入一个珍爱生命的现实生活中,然后通过欣赏各种艺术作品来体现不同画家是如何通过艺术作品再现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教师较高的个人素质。

2、教师的语言、语气、语速、和表情都非常重要,在愉快的氛围里进行学习,所学知识就轻松掌握了。如二十五中的董江水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从始至终一直保持微笑,用鼓励、欣赏的眼神注视学生、用轻松愉悦、鼓励性的语言启发、引导学生,整节课都使人感到使人很愉快,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学生能按老师的设计,一步步轻松的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

3、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将课堂放手给学生,通过小组互动、动手制作、及学生自我展示等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作品产生的过程及结果,使学生能更深地理解所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4、课堂环节设计由易到难,问题的逐步深入,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斗志。

5、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尽量让学生多展示,多讲解,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表演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6、评价起着重要作用。评价不仅促进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同时也促进组内同学的团结协作,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向心力。需要改进和不足:

1、受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学生的参与并不是十分积极,课堂上有部分学生没有随着老师的设计去进行。

2、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参差不齐,常常因为某些同学表达不清楚,其他同学听得索然无味,或是给课堂带来松散的现象。

3、由于教师的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认为学生会的知识,常常一提而过,但一部分学生往往因知识缺陷而听不懂,展示自我的积极性不高。

总之,我相信,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这也正是体现了生命化课堂的亮点。让学生感受生命,感受快乐,感受美术课堂的意义。

美术课评课报告

6月8日听了美术老师赵金友的一节题为《花的世界》的主题教学汇报课,很有研究价值,值得推敲,愿将听课的感受写出来与大家共同商榷。本节主题教学的内容是:用线条表示各种花卉的形状。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

(1)学生能够认识几种花卉

(2)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

(3)培养学生热爱花卉,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道德意识。教学重、难点: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绘画技巧)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1、教学用较精妙的语言,引出教学的主要内容。

2、教者播放视频材料“中国十大名花”并配以优美的音乐。以听觉、视觉调动学生感观,达到很好的效果,从花的形、色、状等角度使学生对不同种类的花卉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又配以生活中的实物花卉进行比对,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事物的表像,为下一步的绘画奠定了一个初浅的认识基础。

3、视频结束以后,教者又问学生记住了哪几种花卉的名字,这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等能力的扎实训练,这样一问,学生能自然的回忆起视频图像,将各种花的名字与花的实物图像联系在一起,达到对客观事物认识进而牢记的目的,同时,又问国花是哪一种?由此可见,教者设计之精心。

4、尔后,教者又下发学具,即各种颜色的花卉叶片的彩纸,让学生动手拼构花卉的图案,动手操作,使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创造美。

5、教者又精心制作演示教具,即用“国画”、“粘贴”、“图案”、“剪纸”、“布艺”等不同表现方法作的范图列举,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技法表现的道理,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来学习。符合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

6、接下来进入主题板块,教者范画。教者是这样做的:侧背对着学生,在自己水平视线位置的黑板上快速作画,并且,口中讲道:“就这样画”,“就这样画”,“再画个花茎”,“画个花托”,“再画个花叶”,“再画叶脉”,只有1/3的学生能看到他作画,进行时间不到一分钟。

7、再下来,就让学生自己作画,教者巡视指导,并不断播放视频图像并伴有音乐。

整个教学的遗憾就在第6个环节上,这个环节本应是浓墨重彩之处,教者的示范作画要能真正起到作用。

首先,应当讲清用线条绘画是表现实物形状的一种形式,然后重点讲清,即要一笔一笔的画,又要一笔一解说。花蕊、花瓣、花茎、花托、花叶从实物的不同角度看去,应如何绘画,一招一式都要示范到位,如果这样做的话,多数学生是能够明白绘画技巧的,部分学生是能够掌握绘画技巧的。

再有,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重复播放视频资料,拼凑环节是画蛇添足。

如果我们的老师在“范画”的过程中,能将身了再侧一侧,将示范的全过程展示出来;如果我们的老师“范画”的速度再慢一点;如果我们的老师“范画”的过程,每一招一式,配上准确的指导与解说,这不就是很完美的一课了吗?

由此看来,这节课所反映的不是教师水平与能力的问题,而是方式与认识的问题,是教学思路与理念的问题。个人观点:

1、教者水平高,但对学生现有能力与未来发展潜能认识不足,过高或过低的估价了学生的能力,造成教学方法与学生现有能力不能很好衔接的问题。

2、美术教学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认识美、欣赏美,具有强烈的创造美的愿望;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用自己掌握的技巧去创造美(心中要能构建起一座美丽的宫殿,但不一定要求手上就可以绘画出一幅美丽的宫殿);使极少一部分学生心中既有美丽的宫殿,手中又能创造出一幅美丽的宫殿。

上一篇:2011司法所全年工作总结下一篇:2022年读《海底两万里》有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