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规划

2024-09-17

大学生职业规划(共12篇)

大学生职业规划 篇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职业发展变化日新月异, 职业更新速度加快, 职业分工逐步细化, 职业朝着专业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 职业发展内涵亦随之变化。大学生应了解当今世界职业发展的内涵、发展变化趋势和一般规律, 正确把握学习方向, 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树立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念, 理性选择职业目标, 积累职业发展资本, 科学合理的管理个人职业发展。

关键词:职业发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择业就业观念,理性择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职业更新速度加快, 职业发展的变化情况和它的发展趋势日新月异, 职业发展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大学生了解职业发展变化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和一般规律, 对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科学合理地管理个人职业发展, 切合实际的选择职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发展的内涵

职业发展是指个体逐步实现其职业生涯目标, 并不断制定和实施新的目标的过程。职业发展又称职业生涯, “是一个人从首次参加工作开始的一生中所有的工作活动与工作经历, 是由一个人在一生中所担任的一连串工作职务构成的连续过程, 与组织关联密切。”[1](31)职业发展的形式主要有职务变动发展和非职务变动发展两种基本类型。

1.职务变动发展

职务变动发展包括职务晋升与平行调动两种常见形式。晋升是职业成功的标志, 也是职业主体劳动效率的动机来源, 它能提高劳动者在工作中的积极性, 促使劳动者在其职业活动中创造出更好的工作业绩, 尤其是对初涉职场的新人, 效果更为明显。平行调动就是职业主体在同一级别的职务上调动, 尽管职务没有提升, 但是在其职业生涯目标上可以得到发展, 也为个人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并未其将来的晋升做好了准备。[2](159)

2.非职务变动发展

非职务变动发展也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 特别是在个人晋升空间较小的情况下, 非职务变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个人追求职业生涯成功的需求。尤其是对于那些组织机构扁平化, 上层管理机构不断削减的单位和部门而言, 非职务变动发展已经成为个人晋升的代名词。换言之, 中层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主要是非职务变动发展,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轮岗和换岗。

二、职业发展的新趋势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社会分工也随之不断更新和分化, 职业的数量、种类、结构、要求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从总体来看, 第三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和扩大, 职业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 职业分工逐步细化, 社会对专业化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

1.全球职业发展趋势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 职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三种发展趋势:

第一, 职业更新速度加快。

职业更新速度加快, 主要表现在很多传统职业的快速减少、消亡和各种新兴职业的快速增加。从生产领域来看, 第三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家政服务、旅游、保健、医疗、室内装修设计等许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职业层出不穷。此外,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术的要求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涌现出了诸如基因和转基因工程师、生态农业工程师、园林设计师、生化试验师以及纳米、航空航天技术工程师等新职业。从新老职业对比来看, 一些老的职业不断衰退和消亡, 一些新的职业不断涌现和兴盛, 传统职业在新的条件下不断调整和革新。总的来说, 新职业所占比例和绝对数量都在快速上升。

第二, 职业分工逐步细化。

从职业分工的发展历史和历程来说, 职业分工经历了一个由简单粗放到细致明了的发展过程。职业分工从最初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一般分工到不同行业的特殊分工, 再到不同职业岗位的个别分工。职业分工可以说是越来越细, 越来越专业和具体。例如, 初期的农业如今已经分化成了粮食作物种植业、经济作物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优良种培育、饲料加工、化肥生产等等职业。计算机网络出现后, 网络工程师、计算机软硬件工程师、网页编辑、网络安全工程师等职业不断涌现。

第三, 专业化综合化并举。

职业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职业所要求的业务知识、技术方法和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比如, 医生这一职业的职业内容与其所要求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方法已经不在局限于简单地“望、闻、问、切”, 还需要从业人员学习和掌握心理学、药物学、人体解剖学、医疗器械的使用等知识和技术。

职业的综合化主要表现在职业与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重叠以及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职业发展到今天, 一些行业的职业界限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藩篱, 变得越来越模糊, 不断朝着专业化、综合化发展。同一职业对其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可能是身兼数职。如现在的高校教师身集教学、科研、管理等于一身, 有的甚至还是经营者和市场开拓者。

2.我国职业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和科学技术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劳动分工的模式或社会职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一些老的产能过剩行业面临着淘汰或缩减, 一些高科技、新能源和绿色环保行业逐渐兴盛繁荣。

第一, 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

从当前用工要求和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查情况分析来看, 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和职业活动的内容, 已经逐步由简单向复杂方面转化。过去单一技能就能胜任的工作, 现在往往需要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工作的内容也更加复杂, 往往需要的是夸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 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 职业岗位的范围和服务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接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 不同职业人员之间的交往和协作大大增加, 甚至很多职业还需要走出国门, 职业交往的内容、对象和方式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第三, 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化。

我国经济结构已经由传统的粗放型发展调整为创新型集约型发展, 要求社会成员具有创新意识, 逐步淘汰传统的落后工艺和落后产能, 提高科技含量, 增强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因此, 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对人才的需求已经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化, 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将更受青睐。

三、个人职业规划

个人职业规划就是要对个人职业目标的选择以及如何积累职业目标的资本直至实现职业的过程进行管理。个人职业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 个人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职业目标不尽相同的, 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优势、能力、需要、动机、价值观等逐渐的形成职业自我, 即职业发展目标。职业发展目标可能同时有多个, 也可能不够明确, 甚至某些人一生都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 只是在他们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时, 不得已才做出选择。总的来说, 个人职业规划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 理性选择职业目标

能否理性选择职业目标, 直接关系到个人职业目标能否直接顺利实现。职业目标定的过高, 可能只是空中楼阁。反之过低, 则显得毫无意义。理性选择职业目标需要依据客观现实, 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 比较职业的条件、要求、性质与自身条件的匹配情况, 扬长避短, 选择条件更合适、更符合自己特长、更感兴趣、经过努力能很快胜任、有发展前途的职业, 甚至还需要我们审时度势, 及时调整择业目标, 不能固执己见, 一成不变。切忌追求十全十美的职业。

(二) 积累职业发展资本

职业目标确定以后, 接下来就是如何积累职业发展资本、实现职业目标了。这就需要我们围绕职业目标制定一个实施策略, 从知识、能力、经验、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不断积累自己的职业发展资本, 也就是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杜林致.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2]魏卫.职业生涯规划与素质培养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大学生职业规划 篇2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 号:

姓 名:

大学学业及未来职业规划

转眼间,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已经过完了,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度过了大学生活的八分之一。这一个学期中自己并没有很好的把握住时间,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上网、睡觉上,也没有把握住有限的课堂时间,结果在大学的第一次期末考试中,考的非常的差。这次考试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上学期的诸多不足,为自己敲响了警钟,让我明白了自己在今后该要做什么。

大学是丰富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储备知识的黄金时期;是感悟人生的初级阶段。在这里我们思想空间的经纬线将被延长,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各种观念将进一步形成,相较过去我们的思想将更加成熟、开放。同时,学校、老师对我们的约束也比中学的时候少的多了,但是我不会因此而放纵自己,不会让失败重演。

在大一,我要打牢地基,观念上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脚踏实地学好基础课程,特别是英语和计算机。在大规划下要做小计划,坚持每天记英语单词、练习口语,并从大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学下去。我的专业是国际商务,对英语要求非常高,而我的英语很不好,因此,对于英语这门学科,我要花最多的时间,花最大的精力去学。同时,也要兼顾其他学科的学习。

大二,我既要稳抓基础,又要做好由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准备,并要把一些重要的高年级课程逐一浏览,以便向大三平稳过渡。这一年,我要拿到英语四级证书和计算机二级证,并适当选读其它专业的课程,使自己知识多元化。我要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如下乡、义工活动,也要尝试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单位兼职,多体验不同层次的生活,培养自己的吃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大三:奋起直追。主动加深专业课程的学习,并把大四的课程尽量挤入大三这一学期,以便大四有相对宽松的时间求职或考研。要多向大四的师兄师姐打听求职信息、面试技巧和职场需求情况,请教写求职信、个人简历的经验,并在假期开始为自己心目中的职业进行实践。

大四:我要求职的,编写好个人求职材料,进军招聘活动,多到求职网站和论坛转一转。认真写毕业论文,这是对我大学四年学习的一个检验,要对自己负责,争取写出一篇优秀的论文。

生活上,我要在大学四年间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要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形成良好的作息制度;还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要保证合理的营养供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能养成沉溺于电脑网络游戏等不良的习惯;并且在课堂上要认真详细的记笔记。

做好职业规划 促进大学生就业 篇3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就业不仅是劳动者谋生的手段,也是融入社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希望的重要途径。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除了就业体制变革和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以外,企业注重人力资源的职业发展观对大学生竞聘提出新要求。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职业意识淡薄及就业竞争力欠缺是导致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对此,大学生应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指导,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明确应聘的职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做到有的放矢地利用校内锻炼和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竞争力,为将来顺利就业和胜任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职业规划

本文共有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当前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职业规划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针对大学生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做相关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高校不断扩招、地区发展不平衡、传统就业观念仍然存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 主观方面

1、自我目标缺失

大多数学生在高考之前,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上大学。进入大学后,他们在实现目标的同时迷失了方向,对自己的兴趣、个性、价值观了解不够,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世界不清楚。

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政治学院一年级360名新生进行随机抽样,抽出36名学生样本,对该36名学生不同时期有无确定的奋斗目标或者说人生规划的进行调查,如下表:

该表显示,36名学生在高中时期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都为自己的人生做了短期的规划,那就是考大学,这一时期的规划率达到了100%;然而在考取大学之后,在实现高中时期制定的短期目标时,多数学生出现了迷茫的症状,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该如何走向未来的生活,迷茫率高达86.1%,这种现状值得重视,也表明在学生中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迫切性。

2、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

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时,更多关注的是眼前的地域、薪金和福利待遇问题,没有把个人发展空间或者未来的发展前景放在首要位置。一些毕业生为了留在大城市甚至不惜牺牲摆在面前的大好发展机遇。

3、主体意识淡薄

许多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问题上,宁可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和做法,也很少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自己人生道路发展问题,更很少去积极接触职业生涯世界的各种信息。

(二) 客观方面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理论指导

职业规划最早是在西方兴起的,我国对职业规划的引进已将近20年,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一直是社会和学者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近几年社会各界对在大学里开设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的呼声渐高,也有不少高校在各方面做出大胆尝试。然而,实践和理论相辅相成,没有理论的指导很难开展有层次、有成效和有深度的实践活动。①而根据国内的高等教育现状的发展而产生的理论创新还比较缺乏,职业指导在实践方面仍然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②

2、寻求职业指导的途径有限

长期以来,高校的各项工作主要围绕教学和科研进行,很少关注职业生涯辅导,也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辅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在政策、资金、设施、人员等方面投入较少。许多高校,在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的建制、辅导人员配备、职业课程的设置等方面不适应学生需求。学校尚未建立深层次的辅导结构,咨询、辅导人员只是进行简单的介绍和帮助指导,无法对学生的进一步需求做更有效的指导。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大学生活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就是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没有规划的职业生涯,这样的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和需求永远处于模糊阶段,进入职场之后,适应社会的时间将会拉长,增加职业发展的实际成本。③

(一)职业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准确定位自己

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是人生的重要课题之一,清晰地认识自己对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人只有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才能明确目标和需求,从而根据条件去实现目标。职业规划是在自我认识的前提下,对自我进行充分分析和准确定位。这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需要做的第一位。目前,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存在明显的模糊性,以致,在求职过程中,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在与用人单位交流时不能清晰表明自己的能力与职位要求的匹配性,从而使求职受阻。

(二)职业规划有利于大学生适应职业要求,顺利实现就业

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缺乏职业准备的大学生必然茫然不知所措。原因之一就是对用人单位缺乏了解。许多学生采用“广种薄收”的方式,大量向用人单位投递简历,而不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哪方面的人才,降低了求职的效率,增加了求职的成本,同时,一旦顺利就业,就会出现职业兴趣、能力与职位要求之间的摩擦,造成的消极后果一是主动跳槽,一是被动失业。制定职业规划,围绕着自己的职业蓝图,制定求职方向和具体步骤,从学习阶段就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做好铺垫,一个阶段一个台阶向职业需求的能力看齐,这样,不仅为他们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做好工作做好了准备。④

三、如何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对策

我国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针对当年毕业生的择业需要而展开,具体实施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限于大学生毕业阶段,大一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直是个盲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本身都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务虚多,务实少,知识介绍多,能力培养少,多数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多停留在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就业政策及规定的诠释和就业技巧的简单讲解,忽视了对学生日后职业生涯具有根本意义的择业观教育,对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由于个人期望值与社会可供选择的职位落差太大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和择业问题关注也不够。

(一)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整合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中

大学生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立人”教育,充分尊重个人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⑤通过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把外部的技能和知识内化于心,升华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进而学会生存、学会合作、明辨是非、承担责任。这些特质都与职业生涯教育有着极其恰当的契合点,为更好的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将职业生涯规划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其为大学生就业服务,也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重视职业指导的重要作用

不同国家对职业指导的称谓不一,人们对职业指导概念的理解也不同。结合我国职业指导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人们对职业指导工作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这里我们主张将职业指导表述为: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

职业指导的工作目标可以概括三个方面:(1)帮助就业:有效地帮助求职者实现就业是职业指导人员首要工作目标.也是最基本的工作目标;(2)帮助就业稳定。职业指导帮助就业的目标。远远不能解决求职者、劳动者的客观需求,从更深层的角度讲,也不能认为是已经完成促进就业的使命;(3)帮助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如果说前两个工作目标是一种必要的过程的话.帮助个人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则是职业指导的最终目标。这个工作目标反映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意图说明职业指导是一个过程,不论是就业过程还是在就业后,它将伴随人的职业生涯,人们处处需要职业指导。另一方面则更加明确地说明职业指导的工作性质,以及它在就业服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⑥

职业指导的功能和作用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考察,这里着重从对个人和对工作两个方面的影响进行讨论。首先,对个人的影响是指职业指导对个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有利于个人社会化、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有利于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有利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其次,对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有助于建立科学开展就业服务工作的意识、有助于促进就业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有助于就业服务工作的提升和改革、有助于就业服务队伍的建设。

(三)引导学生准确定位自己

现如今想要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应当对未来趋势有个清楚的认识,对自己也更应当明确认识。对我院07级本科毕业生进行调查,20%的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13%的学生学生表示很有自信,找到好工作没问题;同时也有26%的学生觉得本专业前景好,所以也不担心;61%的学生还是比较有信心的,觉得可以找到比较好的工作;而24%的学生不太有自信,对竞争有点害怕;还有15%的学生没仔细想过,走一步算一步。看来,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足够信心的学生并不算多,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对未来没有信息,不自信。过分的自信或不自信都是要不得的,对顺利实现就业都是无益的,引导学生准确的定位自己是找到合适工作的首要步骤。

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及时分析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制定其职业生涯设计,学生还可以与是专业领域中的讲师、教授,通过自身接触对自己所学专业加深了解,提高其业务知识水平,从而增强其社会竞争力。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准确定位自己是第一位的。

注释

①董研均.2007年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研究综述.经济师,2008年第9期.

②潘正勇,杨军.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作用探析.中国教师,2007年第11期.

③李敏.大学生职业规划永远不嫌太早.时代经贸,2008年5月.

④张仁杰.职业规划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具体实践.就业调研,2008年第16期.

⑤李亚州.职业规划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宿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⑥新理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5月第八次版,第68页.

参考文献

[1]杜存臣.高职学院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需求状况问卷调查情况分析.荆门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7月.

[2]林咏君.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教育长廊,2009年6月.

[3]石磊石,杨云红.浅谈大学生职业规划与企业战略对接.商场现代化,2007年9月.

[4]钱嫦萍.深入推进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探索.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6月

[5]任桑桑.试论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8月.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 篇4

一、当前的就业形势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 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 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 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 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 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困难表现在:

1、缺乏核心竞争力是毕业生决战职场的首要原因。目前,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能力的评价都普遍低于毕业生自我评估的分数。有数据显示, 50%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而45%的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在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MGl) 与其中国分公司共同的报告也指出:“尽管中国每年提供大量大学毕业生, 但高级人才缺乏使跨国企业在华遭遇人才短缺”。

2、品格欠缺, 职业道德意思薄弱。据调查发现, 超过两成的用人单位认为现阶段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缺乏职业道德, 而只有不到4%的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不少毕业生事业心不强, 缺乏责任感, 眼高手低, 不够务实, 轻实践, 怕吃苦, 不愿意深入基层。而用人单位却越来越重视这点。四川省宜宾市在2010年10月出台《宜宾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聘用考核暂行办法》, 改变过去公示后等待举报再调查应聘人员个人情况, 先要实地考核且重点考核应聘者的人品、诚信、人际关系等。

3、专业技能不扎实, 缺乏实践经验。

4、创新能力偏低, 创业意识淡。

5、职业规划不到位, 就业资源使用能力欠缺北森测评网、新浪网和《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曾于2004年6月28日实施了一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 结果显示, 被调查者中只有5%的人曾经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服务,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并不满意。

二、目标性职业生涯规划

目标性职业生涯规划是通过设计目标, 确定路径, 学生个体有计划分阶段实现目标的过程。一旦目标导向确定, 所有的路径和手段都应该指向这个目标, 并为目标的实现而服务。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 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一个人事业的成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正确适当的目标。目标设定是在职业生涯路径选择后, 对人生目标做出抉择。其抉择是以学生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 职业生涯目标一旦确立, 它就会成为学生追求成就的推动力和鞭策力, 学生将会努力排除干扰、集中精力、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学生在经过自己认真选择的职业岗位上工作, 利用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努力创造业绩, 取得成功, 实现人生理想。在这样的职业岗位上工作, 学生将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 他们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展示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先了解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对人的品行、能力素质的综合要求, 制定出合适的规划, 然后再按照规划去实施, 从而激发自我潜能、自我塑造意识,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这样势必能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之所以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及时、正常就业,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误区有关系。例如, 有的大学生片面追求高工资、高待遇, 忽视专业能力水平和专业需求, 忽视单位发展潜力和个体发展前景;有的大学生一心向往大城市、发达城市、东部和沿海地区, 而不愿意到中小城市、发展中城市和中西部地区;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缺少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在临近就业时无所适从, 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干什么, 在择业的时候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这些误区都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为了让大学生尽可能顺利地实现就业, 就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 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全面的定位, 从而避免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高不成低不就, 最后只好盲目就业甚至不能及时正常就业的现象。

三、如何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设计呢

职业生涯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交错影响, 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如何做好职业规划呢?要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 实现最佳的职业生涯发展, 大学生需要在自我剖析, 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 进行自我定位, 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 指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 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 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按照职业生涯设计的流程, 认真做好每个环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评估

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你的性格、你喜欢/渴望做什么、你做过的哪些事让你最有满足感、你学什么学得快、你具备的知识、经验/技能等。即要弄清自己想干什么, 自己能干什么, 自己应该干什么, 在众多的职业面前自己会选择什么职业等问题。

2、外部环境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是指分析内外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 社会的快速变迁, 科技的高速发展, 市场竞争的加剧, 对个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 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对组织发展战略、人力资源需求、晋升发展机会, 以及对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有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弄清环境对职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以便更好地进行职业目标的规划与职业路线的选择。然而, 外部环境分析对大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为了使大学生学会分析外部环境, 必须加强大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能力的训练, 鼓励大学生对周边的环境因素进行短期的分析, 努力培养个人的分析判断能力。

3、职业定位

在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 还应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定位。职业定位就是要使职业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职业定位应注意: (1) 比较鉴别, 比较职业的条件、要求、性质与自身条件的匹配情况, 选择条件更符合自己特长、更感兴趣、经过努力能很快胜任、有发展前途的职业; (2) 扬长避短, 看主要方面, 不要追求十全十美的职业; (3) 审时度势, 及时调整, 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择业目标, 不能固执己见, 一成不变。

4、职业目标确立在进行了职业定位后, 还必须确立明确的职业方向与目标

之所以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就是为了实现某种职业生涯目标, 进而获得自己理想的生活, 所以目标抉择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目标的确立应遵循利益整合原则、时间梯度原则、可行有效原则、动态创新原则。一般我们可以首先根据个人素质与社会大环境条件, 确立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 然后通过目标分解、分化成符合现实和组织需要的中期、短期目标;在此基础上, 再实施目标, 通过其效果及与环境、个人的适应性, 再逐步检测修订目标。

5、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

行动计划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 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学习等方面的措施。行动计划由长期和短期两部分组成。长期计划类似人生目标, 它的实现有众多不确定因素。大学生应根据自身实际和社会发展趋势, 不断地设定新的短期可操作的目标。在短期目标的设定中, 大学生需要在长期计划下, 面对众多信息选择出适合自己的信息, 逐步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如何实施自己的发展计划主要做到几点:有重点、循序渐进, 每天做一点、反思、寻求反馈和支持。这过重中循序渐进和毅力是很重要的。比如有些在外企工作的人, 想做总经理, 也知道做总经理英文很重要, 但就是不能有恒心提升英文水平, 最后只能看着那些什么都不如自己除了英文好的人得到提拔而黯然神伤。

就广义上而言, 职业生涯贯穿人的一生, 在个体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所有时光都是个体为职业的准备时期, 而大学阶段进入一个专业学习, 尤其显出其职业预备的特点。因此,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毕业期间的工作与任务, 而应当贯穿整个大学生活, 分阶段、分任务逐级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当然, 学生要做好职业规划, 需要学校有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 从大一开始, 大学期间全程、分阶段指导, 才能让学生在毕业时对自己和自己的将来有个明确的目标, 在就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提高就业竞争力。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和随着高校扩招, 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多,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 当“毕业等于失业”成了流行语的时候, 就业难早已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毕业生如何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及早的做好职业规划, 在大学学习中有目的的提高自身素质, 针对单位用人标准锻炼各方面能力是关键。

关键词:职业规划,就业素质,能力,机遇

参考文献

[1]郭晋晖.关注大学生结构性失业[N].第一财经日报, 2005-5-31.

[2]调查报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EB/OL].http://www.fsttcn.com/ (中国社会观察网) , 2008-10-15.

大学生职业规划 篇5

一、职业规划课程的重要性

1.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自我,培养职业特质

从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来看,以年龄划分,15~25岁是职业探索阶段。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4岁,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希望从事不同的工作,进行试探性的职业选择。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对于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等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对于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能力等个性特征并没有系y的认识。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职业规划课程的学习进行合理的人格与职业匹配,有助于大学生认清自己在就业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提前培养职业特质。

2.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社会,树立职业理想

大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是校园,与社会的接触并不多。对社会并不了解的大学生,一到毕业阶段就要面临职业选择,往往并不能理智地走好第一步。通过职业规划,可以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社会、了解专业的职业前景。完善的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体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获得外部信息,在心理和能力上提早与社会对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3.有助于高校促进就业,是提高就业率的有益探索

就业率是检验高校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准,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但当前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本科培养模式中的实习阶段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很好过渡,在职业规划的理念下,通过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可以使实习阶段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有助于通过实习签约实习单位,一改毕业实习的盲目性和刻板性,从而提高实习签约率。同时,在当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下,越来越多自主创业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职业规划课提高自己自主创业的各项能力,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

二、目前高校职业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

自20xx年12月教育部颁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来,国内高校相继在培养方案里设置了职业规划类课程,这对大学生顺利就业理性择业起到了促进作用。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已不是一个新兴事物,但在其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授课时间缺乏连续性和持续性

国内的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以选修课的形式,集中在某一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学校在全校开设了本科生“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全校通选课,该课程共计16个学时,每学年第一个学期开课。课程只在夏季学期集中开设8周,其他学期就几乎不再涉及这个课程,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热情逐渐消退,跟踪行业发展的热情也会逐渐淡褪,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高校集中在毕业阶段针对择业开设职业规划以及就业方法的课程和讲座,这些课程大多在大四学年,学生毕业设计任务紧张,往往不重视就业讲座。而单纯在就业阶段突击进行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也缺乏连续性,效果不佳。

2.课程内容上仍有不足之处

(1)缺乏实践性课程。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课程多以理论教学为主,结合兴趣讲座,有部分实践课内容,但实践课效果不好、比重不够。毕业实习阶段应该是大学生职业规划课最好的实践环节,但往往毕业实习成为一种形式,或者并不能与大学生具体的职业规划相联系。

(2)专业契合度不高。全校通选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在提高课程普及度的同时也降低了课程的针对性。笔者认为,全校通选的、内容没有区分度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只能作为职业规划的入门教育阶段,必须结合有专业区分度的、针对性高的职业规划教育才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3)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够。职业生涯规划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全面拓展学生的素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社会,是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把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改变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引导学生分析提升自我,把立志成长与贡献社会相联系,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缺少专业团队的指导

目前,许多高校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仅由辅导员或专职教师来兼职任课,而这些指导教师往往缺乏职业规划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大大阻碍了职业规划教育的发展。

4.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对职业规划从入门到实践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职业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自我认知容易发生偏差,理想与现实产生冲突。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心理上容易产生挫折感和不适感,往往出现矛盾、自卑、攀比、从众等心理。加强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心理测量工具、心理咨询机制等对于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就业择业有重要的价值。

三、职业规划课程改革方案探索

1.构建科学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1)课程应贯穿大学四年,体现全程化和层次性。职业规划教育应该是全程性系统化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而不是仅在某一个学期学习有限的基础知识。建议职业规划课程覆盖大一到大四,授课总课时不变,每阶段针对大学生的学期特点设置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大一时可以以基础知识和职业规划理念的启蒙为主;大二、大三为具体的职业规划教育学习阶段,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大四结合毕业实习设置为实践阶段。通过层层递进适应不同年龄和年级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真正起到促进就业的作用。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主、以实践为主,通过实践课理解并学会运用基础知识。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第二课堂等形式,并设置专门的实践阶段。在平时的授课中针对不同的职业选择安排专题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具体参与到某个职业的工作中,告别纸上谈兵。也可以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结合所学习的职业规划课内容将自己的职业规划、职业个性特征实际应用于职业选择中。

(3)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职业规划是具有很强的个体针对性的工作,当前很多学校的职业规划课程以基础知识授课为主,@对于学生学以致用帮助就业、择业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在大一、大二的课程中集中进行基础知识授课,在大三、大四时分专业授课。在低年级时启蒙职业规划的理念,高年级时针对专业进行实效性更强的教学。大一入学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可能并不熟悉,经过一到两年的学习对所学专业以及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有了一个大概的构想,高年级授课分专业引入较多的实践环节,有助于增加职业规划课程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2.打造专业化、多样化、市场化的教学团队

(1)引进专业化人才。高校的职业规划课程效果与授课团队的素质有密切的联系,应大力引进具有职业规划教育背景的专业化人才,扩充职业规划课程授课团队,让授课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进行。

(2)提高授课教师专业背景的多样化。职业规划涉及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相关多个学科领域,应扩充一部分有相关背景的专职、兼职教师加入到职业规划教育团队中。同时,在针对性的授课阶段,应选择有相应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如选择工科专业背景的教师对工科专业进行针对性授课,便于从相应的专业角度出发,提高授课的效果。

(3)在着力打造以学生为本、以实践为主的授课理念下,有市场背景的实践导师也不可或缺。可以邀请具有企业背景的教师、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等,以讲座、实践课的形式参与到职业规划课程中来。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更多地与社会接触。

3.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规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利用心理测量工具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估。综观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历史,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已经成为国外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理论依据。MBTI职业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等工具已成为职业规划中重要的心理测评依据。职业规划课程中也应该有心理测量工具的参与,定期开展心理测评。一方面增加学生对于职业规划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为职业规划提供重要的心理学依据。

(2)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可以联合心理咨询中心,采取心理团辅或者学生主动心理咨询的方式,也可以在授课中安排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教师进行心理健康专题授课。帮助学生在职业规划中及时地疏解和释放负面情绪,解除心理困扰,使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进行职业规划、寻求自我发展。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 职业规划 ; 现状 ;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292-02

根据第三方教学科研机构麦可思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对2014届毕业生的专业、收入及满意度进行起底调查表明:2014年应届毕业半年后的失业率为7.9%。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495万,2013年毕业生人数为699万人,2014年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而2015届毕业生人数则攀升至750万。”这不是一串简单的统计学数字,而是前所未有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涉及自身的前途和发展,更关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繁荣。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实意义,提高就业率需要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认清现实。良好的职业规划使学生合理选择职业的基石,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1.职业规划的内涵与特征

1.1内涵

上世纪著名管理学家诺斯维尔这样定义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限制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时间及方案。详细来说就是个体在对自身条件、客观条件以及自身愿望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前提下,结合社会发展特点,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并根据目标作出计划,在分析其可行性后作出实施计划的步骤。由此可知,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质在社会环境在背景下,根据客观条件实行目标管理,提升综合竞争力。

1.2特征

(1)职业规划的特殊性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既普通又特殊的规划,普通是因为规划的程序大同小异,特殊是职业规划不同于其他规划,每个人的主观条件与发展愿景不同,所选择的职业路径也不尽相同。职业规划的前提是客观的、正确的对自身进行剖析和定位,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优缺点以及职业取向,通过自我素质能力测试与分析可以综合评估得出,在自我分析与定位时务必客观公正,这样才能找到符合自己的岗位。

(2)职业规划的特定性

职业规划中职业准备、选择以及适应是其中的几个重点阶段。职业准备阶段就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根据自己的规划为将来打算从事的行业储备专业知识技能,为职业发展打下基础;职业选择是一个双向过程,个人与职业在进行互相考量,只有二者互相满足才能实现最终效益,职业选择才能完成。职业适应是指入职后的短期内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等因素,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环节,职业适应是衡量职业规划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求职者完美胜任工作则表示职业规划成功。

(3)职业规划的动态性

人们始终处于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以及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也在不断变化,求职者应根据这些变化因素不断的自我调整以适应自己的职业发展需要。铁饭碗、终身性职业的情况早已不复存在,职业规划也是阶梯式的、上升的,在此之中的不确定因素会使职业规划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

2.职业规划的意义

2.1职业规划服务于职业发展全过程

按照年龄阶段来把握和分析职业规划,不同的年龄阶段处在不同的职业规划阶段,每个阶段的规划重点内容有所不同。职业规划是连续和互相影响的,职业规划始终贯穿于人生发展的全过程,高校大学生正处在职业发展的探索时期,其主要任务是更准确的自我分析、自我定位与自我发展,通过学习和实践,试探性的作出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在以后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并进行自我完善,这对于大学生以后职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2职业规划提升大学生综合实力

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发掘、积累和利用资源,在此期间,大学生锻炼能力、培养素质、驾驭资源,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职业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储备职业资源,如健康的体魄、优秀的道德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人脉资源以及社会生存能力等,客观合理的职业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明确自身优势,明确目标、激发动力努力进取,最终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实力。

2.3职业规划促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职业选择时所持的对职业的观点以及对职业的解读就是择业观,是一个人“三观”的具体体现,如此看来,择业观对大学生产生这深远影响,健康的择业观基于对自身条件以及对社会条件的客观分析,有助于理智的选择职业,促进以后职业发展。通过职业规划能够帮助学生认清社会实际情况、自身的优缺点,积极的做好职业准备,为就业奠定基础。因此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4职业规划有利于降低失业率

有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职业规划是一种对人生、对未来的准备。现实表明,缺少职业规划的学生由于对以后没有明确目标,更没有长远规划,对专业知识、辅助知识的储备学习就不充足,知识结构欠缺合理性,加之就业时不考虑自身条件,盲目就业、跟风就业或攀比就业,导致职业与自身发展不匹配,在以后就业后往往感到迷茫,因而职业变动频率较多,失业率与离职率均高于那些具有良好职业规划的学生。良好的职业规划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明确职业目标,为未来职业需要做好储备,因此可以降低工作时的压力,降低离职率及失业率。endprint

2.5职业规划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根据著名的层次需要理论来划分,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职业性质的不同所带来的成功是不同的,不同的职业规划引导着不同的人生,因此,在大学期间进行职业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通过职业规划合理定位,选择合适的职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体现自我价值,通过职业规划的指导作用、结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需要,不同调整职业定位,使职业规划与实际保持统一,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3.我国高校职业规划的现状

3.1大学生自身层面的原因

(1)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许多大学生缺少职业规划的认识,对职业规划的作用认识不强,对职业规划教育不够重视。据调查表明在线大学生普遍缺少职业规划意识,43%的大学生对今后职业生涯没有具体规划;46%的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模糊,个人奋斗目标不明确;只有约占11%的学生目标明确,具有完整的职业规划。以下是一份来自网上的关于高校大学生择业困惑原因调查。

(2)缺乏全面自我认识以及准确定位

良好的职业规划基于对社会环境和自身条件客观评价,换言之就是需要科学合理的自我定位。自我评价需要面对现实,明晰自身的优缺点、自身喜好、就业倾向等,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合理的设定职业目标。当前许多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时缺乏对自我的认识,定位欠缺合理性,在择业时不切实际,盲目跟风就业,只考虑一线城市、国企机关单位或外企单位,向往待遇好、收入高以及地位高的职位,这种不顾自身实际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求职行为不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更不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3.2学校层面的原因

(1)信息跟踪和反馈机制不健全

职业规划不单是大学时期的教育活动,更具持续性及动态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在具体实践中得以验证。职业规划是否成功有的可以通过技术方法检验,有的却无法检验,因此需要不断调整和检验职业规划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目前,我国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存在信息跟踪与反馈之后的现象,就业指导机构不能与时俱进,服务内容跟不上时代进步,陈旧的模式与当今就业形势不适合。

(2)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

各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人员并非专职教师,缺少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历年的高考后扩招行为导致学生重视招生不重视就业问题。就业指导机构在学校得不到关注,这种情况导致大学生职业规划工作落后于实际需要。由于缺乏专业化的指导队伍、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力度、辅导内容与社会就业形势不相符、测评系统不健全,照搬照抄外国,与我国高校实际就业需要不匹配。

(3)缺乏个性化的指导服务

高校大学生在自身条件、能力水平与就业意愿上有很大的差异性,如果沿袭标准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型,就无法适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多样性及个性化需要,如艺术类学生、技术类学生的职业规划必然与普通高校的就业规划不同。个性化是区别人之间差异的标志,再小的差别都会导致结果的不同,在职业规划时,必须考虑和照顾到个体的差异性,否则,千篇一律的服务指导不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职业规划指导工作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4.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具体措施

4.1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高校應该担起学生就业教育与准备的责任,除了开展专业知识教育还需要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将职业生涯纳入高校课程规划中,并将此作为必修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中,从大一直到大四,进行理论学习、实践评估学习、自我职业规划设计、就业指导,建立长期评估体系,将服务跟踪到学生毕业一年后,电话问卷和企业回访的形式掌握学生职业发展状况,对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服务,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4.2提高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认识

改革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的授课方法以及就业指导的服务模式,发挥辅导员的积极作用,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取小组讨论、疑问互动、参观实践等形式加强教学过程的实用性及趣味性、提高大学生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白职业规划于自身成长和完善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补充专业技术知识及辅助知识,如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的学生希望以后从事私企翻译工作,那该学生可以适当学习经济管理学以及法律相关的知识,这将有助于以后的职业发展。

4.3成立专业化教师队伍

任用富有经验、从业时间长并且热衷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的人员组成专门教师队伍,加强对这些教师的培训,鼓励他们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社会的就业形势与人才需求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根据课程内容进行科学改进和完善,研究或引进更科学、更先进的测评方法,保证教学质量。此外,还可以针对任课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外出学习交流,与人才市场保持沟通,聘请专家进行讲座,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

4.4科学测评,准确定位

当一个人的性格与职业相符合的时候才能将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程度。而一个人的性格类型需要测试系统的测试与评估,对人的素质及品质进行客观、科学、标准的分析及评价。以往的网络测试主要以娱乐为主,不具有相对的专业性,为此学校可以引进专业职业测评系统,为学生提供准确度更高的性格测试系统,帮助学生实现性格类型测试,进而更合理的进行职业咨询和职业定位,方便正确认识自我,为大学生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4.5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实训

大学生职业规划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只是注重理论知识或者流于形式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意义不大,因此学校应该提高对这门科目的重视程度,适当增加实践课,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具体做法有:经验交流法、软件测评法、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法、模拟面试法、名企HR讲座法、名师指点法等方法,通过不同实践方法指导学生对兴趣、能力的探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择业观。培养正确的工作心态,在实践中不断寻找不足和差距,及时改进和完善自身的不足,不断调整职业规划,客观认识自我,重新定位。

4.6将职业规划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可以邀请企业管理人员以及教育专家学者来参观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情况,建设先进的教师团队,使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师职业化、专门化以及全程化;可以加强与校企之间的合作,组织学生参观校企单位,增加实践机会,通过校企的观察与接触,发现和探索自我职业形象、职业倾向,储备工作技能、培养正确的择业观,细化自身职业定位,增加职业规划的可行性;与校企达成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开发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以社会需求为根本导向,开设专业课程,将社会现实就业形式、最新的职业规划研究成果、管理经验融入教材,对毕业后所设计的实际技能重点培养,开展校内、校外培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补充学习教育学、人际学、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等知识,重视就业变化形式。通过以上方法把握市场需求,将社会实际与职业规划教育向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就业做好准备。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培养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立足现实,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育中逐步摸索研究。大学生职业规划是关乎就业意义重大的事情,大学生就业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手段,提高大学生求职成功率和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黄敏.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0:43-46.

[2]李坤秀.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5,01:26-28.

[3]刘冬.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193-1195+1199.

[4]李小霞.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以系统论为视角[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7-9.

大学生职业规划理论与实践 篇7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方法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人生历程中, 存在着不同的生命周期, 婴幼儿期、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在人的生命空间中, 最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是成年期。而对成年期起决定作用, 为人的一生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的是人的职业生涯。

一、什么是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经历。具体地讲, 职业生涯是指以心理开发、生理开发、智力开发、技能开发、伦理开发等人的潜力开发为基础, 以工作内容的确定和变化, 工作业绩的评价, 工资待遇、职称、职务的变动为标志, 以满足需要为目标的工作经验和内心体验的经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对大学生而言, 就是在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及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 对将来从事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有利于自我定位、了解自我, 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但调查发现, 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学生对于自己将来的职业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位。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 许多人一开始根本没有考虑到事业发展会怎么样, 在找工作时一是看哪个单位的牌子大, 哪家单位待遇高, 再就是哪个单位能出国, 而并没有考虑到自身因素和自身的发展问题, 结果找工作四面碰壁。因此, 进行职业规划, 针对个人特点, 确立未来发展方向, 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 显得格外重要。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概述

美国在20世纪初开展的职业辅导运动使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应运而生。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西方学者已经建立起了一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按照上述构想, 可以将已有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分成三类:职业匹配论、职业发展论和职业决策论。

(一) 职业匹配论

“职业—匹配”理论由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金森提出, 是适用于职业选择、职业指导的经典理论其理论内涵是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条件基础上, 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相对照、相匹配, 最后选择一个与个人匹配相当的职业。“职业锚”理论由爱德华·沙因提出, 该理论依据人的个人偏好和擅长的方向, 对职业进行定位, 这种人与职业的匹配是相对的、动态的, 人具有能动性, 人可以能动地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以适应现有的职业。

(二) 职业发展论

职业发展经过不同的阶段考验并形成理论, 目前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伊莱·金斯伯格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研究重点是从童年到青少年阶段的职业心理发展, 其研究对象则是美国富裕家庭的人。金斯伯格的“三期”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实际上是最初就业前人们职业意识或事业追求的变化发展过程。

(三) 职业决策论

个人在面对职业决策时不能做出选择, 主要原因不是当事人缺乏个人或职业信息, 而是缺乏有系统、有步骤的职业决策方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功能要由鉴定、筛选转向决策能力的培养。哈佛大学教授卡茨根据人在职业决策时受到个人和环境两个方面的影响, 提出个人的职业决策包括3种系统:信息系统、价值系统、预测系统。决策者要清楚自己主导的价值清单, 并依据它们相对价值的大小进行量化。对每一种选择, 决策者要估计回报。

三、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步骤和方法

以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为理论指导, 根据大学生不同的年级和特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实践。

(一) 大学一年级:

自我探索期。很多刚入校的大学新生还处在青春期发展阶段, 没有完整和客观的自我认知, 没有树立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时期, 我们应该积极教育、指导他们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认知, 搞清楚“我是谁”。主要指导内容为大学生个性特征、兴趣、能力的自我了解, 优、缺点的自我剖析,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我明确等。可以利用课堂讲授、团体辅导、学生活动等形式;运用人格测验、兴趣测验、能力倾向和职业匹配测验等科学的测试量表自测;

(二) 大学二年级:

外部小环境分析和目标制定期。到了大学二年级, 学生已基本适应校园生活, 这时应首先教育和引导学生进行外部小环境分析。外部小环境主要是指学生的家庭以及所处专业、系部和学校等环境情况。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家庭背景对自己发展的帮助和限制;自己毕业时应该具备的专业水平、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就业情况;自己所在院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就业状况以及社会认可度等。其次引导学生进行中短期目标制定, 并确定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比如信息分析法, 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查阅报刊, 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相关信息和资料, 加以整理后进行集体学习讨论。

(三) 大学三年级:

外部大环境分析和目标修正期。大学三年级时学生对职业目标的关注程度更高了, 这时可以指导学生对现实的外部大环境进行积极探索, 并对目标进行及时修正。外部大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环境, 分析外部大环境的目的是要弄清社会对职业发展的要求、影响和作用。如果目标具有可行性, 就督促学生继续实施行动方案;如果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制约目标很难实现, 则帮助学生及时修正和调整目标。实践实习法就是鼓励学生参加就业实习、人才招聘会等活动进行亲身体验。活动前首先列好实践实习提纲, 明确活动目的, 实践后根据提纲进行总结、集体分享和讨论。

(四) 大学四年级:

分化冲刺期。升入大四, 就业就在眼前, 这是大学生踏入社会前的最后阶段, 也是大学期间职业生涯目标完成的关键阶段。如果说前三年学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实力的积累, 那么就业政策介绍和技巧指导就是战术的传授, 具有实力和战略战术准备的毕业生才能在就业竞争中一往无前, 百战百胜。

四、结束语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受到社会和高校的普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可以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运用不同方法来开展。但是职业生涯教育必须与个体特点相结合, 并必须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必须与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雪飞.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设计.社科纵横.2004 (4) :120

大学生职业规划理论与实践 篇8

一、什么是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经历。具体地讲, 职业生涯是指以心理开发、生理开发、智力开发、技能开发、伦理开发等人的潜力开发为基础, 以工作内容的确定和变化, 工作业绩的评价, 工资待遇、职称、职务的变动为标志, 以满足需要为目标的工作经验和内心体验的经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对大学生而言, 就是在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及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 对将来从事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有利于自我定位、了解自我, 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但调查发现, 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学生对于自己将来的职业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位。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 许多人一开始根本没有考虑到事业发展会怎么样, 在找工作时一是看哪个单位的牌子大, 哪家单位待遇高, 再就是哪个单位能出国, 而并没有考虑到自身因素和自身的发展问题, 结果找工作四面碰壁。因此, 进行职业规划, 针对个人特点, 确立未来发展方向, 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 显得格外重要。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概述

美国在20世纪初开展的职业辅导运动使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应运而生。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西方学者已经建立起了一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按照上述构想, 可以将已有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分成三类:职业匹配论、职业发展论和职业决策论。

(一) 职业匹配论

“职业—匹配”理论由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金森提出, 是适用于职业选择、职业指导的经典理论其理论内涵是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条件基础上, 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相对照、相匹配, 最后选择一个与个人匹配相当的职业。“职业锚”理论由爱德华·沙因提出, 该理论依据人的个人偏好和擅长的方向, 对职业进行定位, 这种人与职业的匹配是相对的、动态的, 人具有能动性, 人可以能动地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以适应现有的职业。

(二) 职业发展论

职业发展经过不同的阶段考验并形成理论, 目前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伊莱·金斯伯格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研究重点是从童年到青少年阶段的职业心理发展, 其研究对象则是美国富裕家庭的人。金斯伯格的“三期”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实际上是最初就业前人们职业意识或事业追求的变化发展过程。

(三) 职业决策论

个人在面对职业决策时不能做出选择, 主要原因不是当事人缺乏个人或职业信息, 而是缺乏有系统、有步骤的职业决策方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功能要由鉴定、筛选转向决策能力的培养。哈佛大学教授卡茨根据人在职业决策时受到个人和环境两个方面的影响, 提出个人的职业决策包括3种系统:信息系统、价值系统、预测系统。决策者要清楚自己主导的价值清单, 并依据它们相对价值的大小进行量化。对每一种选择, 决策者要估计回报。

三、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步骤和方法

以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为理论指导, 根据大学生不同的年级和特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实践。

(一) 大学一年级:

自我探索期。很多刚入校的大学新生还处在青春期发展阶段, 没有完整和客观的自我认知, 没有树立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时期, 我们应该积极教育、指导他们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认知, 搞清楚“我是谁”。主要指导内容为大学生个性特征、兴趣、能力的自我了解, 优、缺点的自我剖析,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我明确等。可以利用课堂讲授、团体辅导、学生活动等形式;运用人格测验、兴趣测验、能力倾向和职业匹配测验等科学的测试量表自测;

(二) 大学二年级:

外部小环境分析和目标制定期。到了大学二年级, 学生已基本适应校园生活, 这时应首先教育和引导学生进行外部小环境分析。外部小环境主要是指学生的家庭以及所处专业、系部和学校等环境情况。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家庭背景对自己发展的帮助和限制;自己毕业时应该具备的专业水平、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就业情况;自己所在院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就业状况以及社会认可度等。其次引导学生进行中短期目标制定, 并确定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比如信息分析法, 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查阅报刊, 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相关信息和资料, 加以整理后进行集体学习讨论。

(三) 大学三年级:

外部大环境分析和目标修正期。大学三年级时学生对职业目标的关注程度更高了, 这时可以指导学生对现实的外部大环境进行积极探索, 并对目标进行及时修正。外部大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环境, 分析外部大环境的目的是要弄清社会对职业发展的要求、影响和作用。如果目标具有可行性, 就督促学生继续实施行动方案;如果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制约目标很难实现, 则帮助学生及时修正和调整目标。实践实习法就是鼓励学生参加就业实习、人才招聘会等活动进行亲身体验。活动前首先列好实践实习提纲, 明确活动目的, 实践后根据提纲进行总结、集体分享和讨论。

(四) 大学四年级:

分化冲刺期。升入大四, 就业就在眼前, 这是大学生踏入社会前的最后阶段, 也是大学期间职业生涯目标完成的关键阶段。如果说前三年学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实力的积累, 那么就业政策介绍和技巧指导就是战术的传授, 具有实力和战略战术准备的毕业生才能在就业竞争中一往无前, 百战百胜。在每个阶段除了重点内容的指导外, 我们还可以穿插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 使学生对这项专业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全面的掌握,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受到社会和高校的普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可以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运用不同方法来开展。但是职业生涯教育必须与个体特点相结合, 并必须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必须与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大学各阶段如何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与活动相结合。对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方法

参考文献

[1]胡雪飞.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设计.社科纵横.2004 (4) :120

职业规划——大学生的必修课 篇9

所谓职业生涯,一般是指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整个历程,具有明确的阶段性,因此,在职业规划过程中,必须明确地规划好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所谓职业规划,简单地说,就是对职业生涯所做的规划,它是指每一个人都有从现在、将来的工作中得到成长、发展和获得满意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为了实现这些愿望和要求,不断地追求理想的职业,并希望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得到顺利的成长和发展,从而制定使自己满意的职业规划。[1]

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必要性

1. 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是提高职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资料显示,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是108万,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校连续三年开始进行大规模扩招:1999年达到164万,2000年增加到220万,2001年招生规模达到260多万。到2005年,招生数量已达到近500万。招生数量之庞大,同时也意味着众多毕业生要一齐“抢饭碗”。2006年两会期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2007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参加就业的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将有495万大学生毕业,根据教育部门的统计,大学毕业生在离校前后的就业率大约为70%左右。以此推算,加上新增加的495万,2007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在600万人以上![2]就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曾经预测,2007年广东大学生就业除了本地高校近20万本专科、研究生毕业生、本省生源的异地大学毕业生之外,还有数以万计的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大学毕业生,总数将突破27万,比2006年增加至少5万人,大学生就业压力十分巨大。[3]在这一客观环境下,大学生如果不懂得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设计,就容易削弱在就业上的竞争力,造成无法就业或盲目就业。例如,我们常在大学里碰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尽管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却很少,甚至从不考虑就业问题,他们以为在大学里学习好就行了,就业是毕业时才考虑的问题。因此,他们到了毕业时就一片茫然,乱投简历,乱挤热门。他们开始一片雄心,自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非高工资、高职位就不干。后来,当发现眼前艰难险阻,就丧失就业信心,长期失业在家,或有病乱投医,只要有人招聘,零工资也行。如此盲目地就业会产生许多问题,如:到了工作岗位才发现自己不适合干某些工作,或并不喜欢从事某一行业。因此,在未来几年就业形势仍将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很有必要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科学认识就业环境,树立明确的目标,发挥个人所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2. 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有利于规避未来风险

人生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风险,我们不知道自己毕业后是否失业,不知道就业后是否失去饭碗,不知道企业是否持续盈利,经济是否永远发展等等。总之,我们面临着未知的就业风险和人生危机。因此,制定职业规划十分必要,它就像是我们人生发展的指路明灯。首先,职业规划为人生奠定了一个坚实的起点。即有一个确实可行的规划,你的奋斗就会有目标,有方向,就会主动地去学习知识,积累知识,并从点点滴滴打造自己,塑造自我,为你的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这无疑赋予你学习的动力,提高你的学习效率。其次,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使得各个岗位的人才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已成为职场公理,如果缺乏对自身的规划和培养,就很容易被新鲜血液和强者所取代,相反,只有明确好职业生涯中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并编定相应的工作和培训计划,才能促使自己在职场上不断强化实力,顺利发展,立于不败之地,最大限度地降低职场上的风险。因此,进行职业规划是未雨绸缪的重要手段之一。

3. 国外重视职业规划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在我国,学生进入大学以前一直处在父母和老师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之下,中学时代,学生的唯一目标就是学习,然后考入理想大学,对人生的规划几无涉及,只是按照父母所规定的方向走,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到了大学,绝大部分人只是享受在与中学艰苦生活的极大反差之中,安逸而迷茫地过日子,没有明确的目标,而到了临毕业时才猛然惊醒,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感和危机感,而此时,面对大学以来漫无目的的生活,他们便开始后悔在学校没有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能力,对走入社会只能感到一阵无奈的心寒;或者有一些人在进入大学时踌躇满志,但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和指导,到就业时也只是感受到现实与理想的反差。而在许多西方国家,他们对学生的职业教育从小学就已开始,此外,在一些发达国家,职业规划已经发展成一个产业,而在我国,职业规划才刚刚起步,相应的服务组织也极为匮乏。以高校为例,学校仍然以传统的灌输知识为主,在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上还较为迟钝,也很少有高校把职业规划当作大学生的必修课来考虑,且缺乏相应的指导机构与服务设施,这必然也造成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可以看出,与国外的措施比起来,我国的在就业指导上还十分落后,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在就业上困难重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打造大学生职业竞争力

1. 根据兴趣,确立志向

明确我想干什么?选择一份职业,兴趣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想从事什么职业,这样才能保持工作热情,不致于让自己后悔。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曾说过:一个人的职业兴趣与职业的适宜度有极大的关联性。对职业有较大热情的人,往往能够精神饱满的投入工作,创造最佳业绩,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对职业失去兴趣的人,在岗位上必然作不出大的成绩。因此,确立志向是进行职业规划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它极大地影响到未来职业生涯道路的顺畅与否。

2. 明晰自己,准确定位

了解我是什么样的人?主要包括性格、气质与能力三个方面。

性格是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心理特征,受社会生活条件影响较大。性格是复杂的,其类型也多种多样。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理智型的人处世冷静,通常以理智来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态度和行动,这种类型的人比较适合做研究工作;情绪型的人通常易受情绪左右,常用情绪来评估一切;意志型的人有较强自制力,坚定、果敢、积极,行动目标明确,比如运动员。当然,也存在各种意志都有的混合型。因此,不同性格的人适合不同的工作。此外,性格也会对职场上能力的发挥产生较大影响,例如,对工作充满热情和责任感的人,能力将得到充分发挥,而懒散和缺乏责任感的人则相反。

气质是人典型、稳定的心理特点,受环境影响小,包括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胆汁质的人精力充沛、情绪性快而强,直率热情,这一类型适合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表情丰富、乐观亲切,适合演艺事业;黏液质沉着冷静,思维、顽强坚韧,适合从事需要耐力和细心的职业;抑郁质胆小、忸怩,易受挫,这类型的人就不适合搞公关。因此,在选择职业时,也要根据自己的气质类型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胜任某种工作的技能,通常包括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例如,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对一般的智商水平要求比较高,而一些职业如歌唱家就主要需要音乐这一特殊能力,对其他能力的要求比较低。每个人的能力都存在差异,不同职业对人的能力也有不同的要求。即使同一种职业,其不同层次对人的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既要依据自己的能力类型来确定职业,也要量力而行,来确定相吻合的职业层次。

3. 实事求是,确定职业目标

我将来要干什么?目标,是职业规划中非常重要的要素,没有目标,即使满怀热情,也只能像一个无头苍蝇般乱撞。在确立志向和自我评价后,就需要确立职业目标了,即我适合干什么。而兴趣志向和性格、气质、能力等自我评估又反过来为确定职业目标提供了依据。职业目标的确定,还需要分步骤进行,即确立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在总目标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实现这些目标。但需要注意的是,职业目标的确定还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和职业需求,实事求是,否则就容易犯理想化的错误,竹篮打水一场空。

4. 按部就班,采取行动

在确立了职业目标的各个阶段之后,接下来就要制定相应措施来实施计划了,没有针对性的行动,目标设计得再完美,最终也只是纸上谈兵。这种行动实际上也是达到人职匹配目标的过程。对于大学生来说,首先,其计划需要具备全程性,要考虑从入学到毕业这个过程中该如何塑造自己的特性,培养可能从事职业的相关素质,从而加强就业竞争力,例如入学第一学年,应当广泛了解各种职业;第二学年,设法尝试某些职业;第三学年,根据自己的尝试,确定职业方向;第四学年,增加与职业方向相应的知识积累,培养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职业规划应当全员性,即所有人,包括学校的全体老师、学生共同努力,教师提供指导与帮助,学生努力打造自己,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较强职业竞争力的合格人才。

5. 不断反馈,及时调整

客观事物在变化,我们的思想也要相应地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否则就会陈旧而被淘汰。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反馈,对原有计划定期进行评估,总结优势与不足,从而进行修正与调整,尽力完善计划;二是要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来不断调整计划,这时原有的计划需要适应环境需求,灵活变动,否则就不能顺利进行或发挥最好,所以这时进行调整也是有必要的。反馈调整是对计划的补充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把计划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指导性和可行性。最后,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还要调整好心态,不要急功近利。

短兵相接,勇者胜;职场竞争,有规划者赢。职业规划对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我们早做规划,做好规划,保证未来的职业生涯一帆风顺,前程似锦!

参考文献

[1]张毓雄,汤跃跃.关注大学生职业教育设计适宜的职业生涯[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

[2]贡时,潘政.五项措施缓解城镇就业压力.扬子晚报[N],2007-03-15.

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职业规划 篇10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 而且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大到国计民生国家决策, 小到年轻人职业规划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如何体会和运用这一思想帮助青年一代进行自身职业生涯规划, 我就这个问题谈谈看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气魄和胸怀提出的创举和领导全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一成果的科学发展观,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渐进性的统一。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 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 科学分析, 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 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大局角度看中国目前存在的各项问题, 可以说很多是由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作为在改革开放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兴一代, 如今所面对的种种选择、挑战、压力是过去没有过的, 怎样选择、规划, 这对很多大学生来说有些无从着手, 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方法便可拨开云雾。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务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作为一名离开校园已满五年的毕业生,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人力资源工作, 仅从个人角度来看, 发展对于我来说就是未来的命运与前途, 是如何成为更有用的人才, 为集体、社会、国家作更大贡献的前进方向和具体方法。以人为本不仅为我自己, 而且为我的父母家庭、工作单位、社会、甚至国家。我应该怎样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在不损害个人生存、发展需要的同时, 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财富。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我党对人民群众和民生问题的重视, 也体现我党对人才的培育和发展的重视。二十一世纪最激烈的资源竞争将是人才竞争。我们从小享用国家和父母的资源完成学业, 更应将自身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紧密联系。全面不是指要样样精通、面面俱到, 而是不拘泥于一个点, 懂得在生活、工作、社交、身体健康等各方面协调融合, 有计划有条理, 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循序渐进地发展。

一、大学时代———以发展的眼光, 规划自己的未来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的进步令全世界惊叹, 国家的繁荣发展、经济的迅猛增长, 这些令青年一代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但是, 从另一角度来看, 社会的发展是由诸多个体共同推动的, 想从社会的底层慢慢爬上更高的位置, 所要付出的努力和艰辛不言而喻。社会节奏在不断加快, 每一份职业都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大学时代所学的各种知识技术, 其更新速度滞后。大学生要想进入社会后尽快适应这种高效率的工作频率, 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 自身需要早早做好准备, 无论是在学识技术上还是在心理状态上都应提前脱离校园, 尽早融入社会。我们在选择职业时, 应该有着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从底层做起、深入基层, 一步一个脚印, 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贡献力量。

首先, 在大学期间需要转变思想, 摆脱思维定势, 切忌自我定位失准。现在大学扩招后, 本科甚至研究生毕业生逐渐成倍增加。大学生早已不是以前的“香饽饽”, 面临的局势严峻, 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再者, 目前中国的大学教育模式和体制有待完善, 每个大学的教学质量不尽相同, 学生自己的努力程度更是不一致, 因此切忌盲目骄傲自大或者轻易妄自菲薄, 端正态度, 认清自己才是进入社会前首先要做的。在进入社会前大家基本上都是处于零起点, 并不因为毕业于211工程院校就似乎比别人高出一等, 也不因为出身于普通大学或者冷门专业就自卑感, 缺乏自信。唯有保持平常心态, 保持好学谦逊且积极向上的状态, 才可以走出校园, 开始正式的职场生活。

其次, 以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方法规划自己的未来。科学的方法是在做每件事情前都制订计划, 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使用最佳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节省时间、成本、精力。考研、出国、考公务员、提前实习尽早进入社会、自主创业, 这些方向都是可取的, 重点在于你想要什么?哪一条路是适合自己、最愿意为之奋斗的?对于近期发展有什么帮助?对于将来的人生规划有什么影响?结合自身优劣势, 寻找自己与社会工作的接洽点, 并为自己制定短期及长期目标, 激励自己不断前进。决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更不可犹豫不定毫无方向。知识、时间、资金、经验等资源, 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资本, 若因为某些失误走了弯路变成“负资产”就得不偿失了。如何增值资本, 更有效地使用它们, 是在大学毕业前应分析计划好的。

二、初入职场———科学统筹,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整个国家的有机发展。统筹兼顾, 就是要强调发展的全局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我们在认识自己时, 一定要全面整体地对自己进行分析, 切忌以偏概全。无论是优势还是缺点都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为自己制定方向时, 也应该以全局的眼光审视自己以后要走的人生道路, 切勿被眼前的小利所蒙蔽。应该从长远的角度, 平衡各方利益, 结合自身的性格和兴趣爱好规划人生。

科学统筹在于分阶段结合当时实际情况制订方案并尽力实施。在决定进入社会投递简历时, 根据当时的大环境进行自我分析非常重要。所学专业知识是否符合应聘行业的要求?自己现在的工作能力、经验达到什么水平, 能否胜任应聘的职位?许多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信心满满, 以为凭借多年所学可以施展抱负, 可往往是眼高手低, 有些基础性工作都不能很好地完成。离开学校仅仅代表学到了一些知识或者技能, 进入社会这个大课堂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甚至需要一生去学习、去适应。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看清社会、看清自己, 调整心态和角色, 并作换位思考。谦逊、勤勉、上进、好学等品格是需要保持并延续的。进入职场后人际关系上要比想象的复杂, 学会怎样与其他人沟通, 处理好人事关系, 既不受到他人的伤害, 又不威胁别人的利益, 建立高品质的人脉关系网络, 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

事物发展的纵向历时性决定思维的变通性。事物发展呈现过去、现在、未来的历时特征。现在是过去发展的结果, 未来是现在发展的趋势。事物在不同的发展时段中, 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质和性状。认识世界, 归根到底就是认识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改造世界, 就是根据事物的特点和规律赋予人的主观影响, 使“自然世界”变成“人化世界”。达到这一结果的根本要求就是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的态势, 确立科学的目的、意图和计划, 使主观愿望符合事物不同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无论是社会还是工作都不是个人可以改变的, 既然不能改变社会就要学会适应它。关注社会发展趋向, 把握行业、职业的脉搏, 不断更新知识和增长见识, 随着外界变化调整自己的节奏, 尽量保持合拍。

三、融入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职业态度

随着外来人员的竞争加剧和大学生不断出现饱和现象, 现今大学生找工作相当困难。招聘会上人山人海的景象足以说明目前大学生就业的严峻程度。即使已经进入职场, 仍不能掉以轻心, 产生懒惰情绪。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增强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包括专业技术、待人接物、工作经验积累等。除把握好自身之外, 还要全面协调好与家庭、单位、集体、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关系, 全身心地融入社会之中, 让家庭温饱富足, 工作踏实有上升空间, 社会健康稳步发展, 实现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目标。

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 其体系具有三个最明显的特征: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 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 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用于自身发展上面, 就是要学会可持续发展, 无论目前正在从事什么职业, 都要沿着自己以前确定的大方向迈进, 根据实际经验自我分析当前的工作、生活状态。例如可以自问一些问题:现在选择的职业是否真正有发展, 行业和公司的发展前景如何?是否健康有序地进行, 发展是否理性?继续从事这一工作对于将来的职业发展是否有帮助?是否在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有上升空间?如果回答基本上都是肯定的, 就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直至达到自己的最终目标;如果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不要勉强, 适时适当地调整策略、方向、方法, 重新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邓小平理论告诉我们要有一种求变思想, 根据事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决定自己的行为和策略, 果断地抛弃那些过时的原则和模式, 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 真正做到因时而变, 顺势而为。不要害怕改变, 世界本身就是在不断变化中的, 更新角度, 发散思维, 破除定势, 再次向新的目标迈进。重新整理自己, 调整状态, 根据当时自身情况和社会发展趋势, 完善计划、调整战略、修正方法, 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判断和分析问题。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从过往的失败和教训中收获更多, 得到更好的职业发展。

在社会历练的过程中, 我们还需不断深化学习科学发展观等诸多科学理论, 丰富思想拓展思路, 指导具体的工作生活;需要从社会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深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诸多内涵。要掌握好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 这样才能使理想职业规划方案得以实现。

大学生职业规划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原因透视;完善方向

随着信息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全面快速深入,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的中国社会亟需一大批素质过硬、基础扎实的高素质人才。但伴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逐年激增,高素质人才却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高销低产与供给的失衡,并集中表现为大学生就业难与对大学生能力质疑等方面。

1.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日增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刻不容缓

随着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影响席卷全球,2009年毕业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据《2009年中国社会形式分析与预测》一书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最热门本科专业(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的毕业生半年后失业人数仍达6.7万,占本科总失业人数的32.9%。其中以法学为首的三个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失业的人数在万人以上,分别为14%(法学)、11%(汉语言文字)、1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热门专业失业严重,充分暴露出我国当下专业人才培养比例的失衡。另一方面,200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仍然失业的比例为12.1%,而在找到工作的人群中,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工作的比例为28.6%,其中每一个百分点都代表着约5万大学毕业生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一项针对获得签约的应届毕业大学生的职业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只有37.4%的人对于找到的工作感到满意。以上数据表明,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形势不容乐观,但本应由职业生涯规划指引与完成的高校应届毕业生自我职业素养与核心竞争力养成无法达到社会的需求,高等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高销低产与资源浪费。

引发上述社会问题固然不排除高校不合理扩招与经济形势变化等因素,但面对迫在眉睫的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加强以大学生本位的个性化、有针对的个人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模式,是各高校解决我国目前专业人才紧缺下的国内大学生供给失衡的当务之急。

2.我国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情况之现状分析

在哈佛商学院一项关于“十年后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抽样调查中,100%的调研对象选择在社会上拥有财富、成就和影响力。但是,他们中只有10%的人写下目标并作了规划。10年后,调查小组追踪发现,那10%为自己定下目标、作好规划的人,他们所拥有的财富是全部受访者的96%。这组数据,对于在校大学生们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如果从来没有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过长远规划,那么很可能等到了30岁,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真正专长和对自己未来的准确定位,从而出现在毕业求职时处处碰壁,或对已有工作不太满足,不得不频繁转行,要花费很大力气和付出很大的机会成本,使自己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近期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确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当然,问题首先来自于职业规划的主体人群---大学生本身。

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在国外己有多年的历史,但在国内尚属起步。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各类组织对人力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对个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生涯结束期和职业生涯开始期,大学生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定位自己,发展自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这一交替时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之路,不仅有助于缩短职业适应期,减少职业试错过程,而且对今后的职业成功及对社会的贡献都有很大帮助;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有利于人尽快成才,而且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面向全国高校提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旨在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和创业。高校相应指导部门应当摆正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的重要意义,树立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观,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培养高校人才服务。

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依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2.1 专业选择的盲目性与短视性导致高校学子择业期许“先天不良”

在目前的升学体制下,绝大多数学生在专业选择时并未对其名称背后的具体内容与就业前景作深入分析,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很少考虑甚至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这种填报志愿时对所选专业以及自身兴趣特长的双重模糊,使不少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心理落差巨大,为如何建立一种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规划理念带来了障碍。近期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调查报告显示,有9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择业困惑,36%的从大一就开始感到困惑。对于择业困惑的原因,53%的大学生认为主要是不明白自己所适合的职业,还有23%的则认为主要是找不到适合自己兴趣的工作。面对择业困惑如何处理,六成人选择调整心态,而认为需要寻找专业职业规划师的却不到5%。各学历的人对职业规划都有所了解,但接受程度都不高,其中本科生接受服务的仅为10.6%。

2.2 对自我认识的模糊导致大学生自我规划成为“空中楼阁”

作为在校大学生,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这是正确评价自我的前提,也是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自我认识包括个人的兴趣与特长、个人的性格与价值观、个人所选定的目标与需求、个人的工作经验、个人的学历与能力、个人的生理情况等在内的七个方面,只有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清楚自己的不足与缺点,才能避免自身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的盲点,才能确立正确的、合理的职业目标。

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很多人进入大学之后放松了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多数学生的大部分活动空间都局限于校园,缺乏对社会就业形式、对人才要求的准确认识,因此相当一部分人在个人认识上以及未来的自我职业发展上是模糊的。如,在问到“您了解您的兴趣吗”时,42.56%的学生回答说“不了解或不确定”;在问到“您了解自己的个性吗”时,59.9%的学生回答说“自我认识”,而29.95%的学生回答说“别人指出”;在问到“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和劣势吗”时,37.83%的学生回答说“不了解”,而29.6%的学生回答说“不确定”。由此可见,在通过高考模式进入大学的学生,由于家庭教育与中学教育的缺失,学生只是专注于个人的学习与成绩,无法正确地认知自我。既然不能全面地了解自我,一定会在大学四年中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较多的障碍;即使有就业指导课的教育,也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症结所在。

2.3 职业规划理念缺位使得大学生职业规划“成效不彰”

目前高校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逐渐开始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渐渐被在校学生所认识并被接受,但在普及面上还是不够广。在问到“您知道有职业生涯规划测评吗”时,46.58%的同学回答说“不知道”;在问到“您是否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时,58.32%的同学回答说“尚未进行,但想进行测评”,8.06%的学生回答说“尚未进行,也不想进行测评”。由此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大学所学专业在未来的就业方面还存在盲目性;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定位还不清晰,还没有了解自己的专业在将来毕业就业时的竞争压力,更没有一个合理、清晰的规划,也没有建立一个明确的职业观,也不能转化为自身的意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在学生心中还存在模糊的状态,也没有普及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更没有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很好的、全面的指导作用。

3.我国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尴尬处境之原因分析与完善思考

虽然各高校纷纷开展职业规划辅导与毕业生就业指导等相关活动,但基于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启蒙阶段,导致高校相关指导课程社会实用性不强、学生认可度不高,就业指导沦为求职面试前的“临阵磨刀”,使其本身存在价值大打折扣。经过几年的实践,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达到预期的成效,学生并未通过职业规划获得科学而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的方法,对职业规划的认可度不高,自觉性不够。

3.1 职业生涯规划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许多高校开展了针对毕业生的集中性就业辅导工作。但仅靠毕业前的一次或几次职业辅导讲座以及为学生提供工作信息、求职技艺和适应工作技巧,并不能提高学生职业准备和规划意识,许多重要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品质绝不是短暂的求职技巧指导所能解决的。目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在高校没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来组织,多数高校把就业指导等同职业生涯规划,以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择业技巧为内容,忽视了这些客观环境与学生主观状况之间的联系,使其失却了为在校生自我职业素养培养指明方向与衡量标准的功能,导致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意义模糊,难以将所学与自身情况相结合,认为职业规划的可操作意义不大。

3.2 职业规划辅导设计理念滞后,深入性研究相对空白的现状

纵观各高校职业规划辅导方面的师资配备与教材设置,不难发现,由于缺乏专门针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权威性著述,各高校的相关指导课程多为借鉴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书籍,在理论适用和模式选择上,不能够很好地切合在读大学生的实际,缺乏理论积淀与对职业规划理论与模式间内在联系的深入认识,导致指导水平难以衡量,指导效果成效不彰。对于高校来说,有理论、技能和经验的教师很少,缺乏专业的教材,缺乏高水平的指导人员,教育方式和途径也亟待改变。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既是一项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应建立一套自己的科学体系。因此,如何加强课程建设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高校相关部门,应在新生入校起就开展理论教学和操作指导,并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专业方向,进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向学生灌输职业发展理念。深化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切实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应大学生群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与指导方式,尽快提上高校教育改革的议程。

3.3 疏于为学生营造职业化的整体氛围以及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的认识形成的对结果的期望的影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最终目的在于增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调动起学生自我实现的积极性,将自我能力养成意识由被动接受向主动自我完善转变。但如今,各高校并没有向同学充分阐释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为同学提供结合自我特征进行自我规划的科学模板与技术、信息支持,也没有充分以学生为本,注重指导,创新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笔者认为,只有使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指导贯穿高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以学生个体为中心为主导,创新形式,调动主体积极性才能实现高等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4.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对社会生活的每个人都显得愈发重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其个人的问题,更是高校的责任,需要国家、社会的共同关注。值得庆幸的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普及与方式改良等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及社会工作者的担忧和重视,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呈现出逐步深入的趋势。树立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观,确立学生自我促进式的培养模式,运用科学模式指引,让职业规划理念贯穿高校学子自我完善之主线,使高校学子借助对自我发展的准确定位,以更科学、更积极的姿态去应对大学生活以及未来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不仅是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更将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同时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宋冬梅.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问题的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0):29-30.

[2]汪凌勇.知识管理:理论研究与时间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04,(4):29-31.

[3]李莉,马剑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归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4):3-6.

[4]蔡荣生,解廷民.法律专业学生求职规划[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5]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美)亚历山德拉•利维特.上大学为了什么:职业规划从校园开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7](英)约翰·米多顿.职业规划[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8]Jeffrey H. Greenhaus(美).Career Management[M].South-Western.2003,19-37.

[9]Richard S.Williams.Career management & career planning[M].H.M.S.O.(London).1981.

大学生职业规划 篇12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概述

大学生在学校期间, 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 缺乏对就业能力方面的培养, 对自身和职业的了解程度较低, 对就业和未来都较为盲目。

对于就业能力的含义, 国内外的学者都持不同观点, 但总的来说, 就业能力就是一种获得并保持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综合性的, 不是单一的, 它涵盖了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力、应用性的实践能力、对不同环境和条件的适应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等等, 这一切的能力都是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 也是大学生实现其社会价值的体现。而实现这种就业能力的前提就是在校期间的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有在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的条件下, 才有可能在就业中充分发挥其能力。此外, 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人际关系技巧、道德素质也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能力的培养方面还要注重责任感和个人素质的培养。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高跟学校就业工作尚不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大学生就业问题仿佛只与大四的学生有关, 学校也常常集中对即将毕业找工作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在实践中, 大学生若是能够在大学期间就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一个很好的定位, 并为之加强锻炼,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那么, 在毕业之时就顺利签订三方协议是相对容易的, 并且已经在大学期间有针对性地对学习内容与知识结构进行梳理, 使之一毕业便成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但是大部分的大学生并没有如此明确的目标, 在上大学以后便从高中紧张的学习中释放出来, 对未来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 对自己的认识不客观, 对未来期待过高, 转眼到了找工作的时候发现自己眼中缺乏就业能力, 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轨, 无法适应社会, 更无法胜任工作。可见, 就业能力的培养是要贯穿整个大学时期的, 其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职业规划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义

提高大学生自身核心竞争力, 是高校提高就业率的首要选择, 为此, 高校必须坚持深化改革, 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拓宽工作思路。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提高大学生竞争力的就业指导方式, 对于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专业实际和学校实际, 做好自身职业的整体规划, 实现个人的稳步发展等有重要推动作用, 即科学、合理、人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大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岗位就业的重要支撑, 是其实现职业理想的基石。

职业规划这个名词是在国外首次提出的, 它的含义就是对人的职业发展预先进行计划与设计, 其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做好职业规划, 每一个大学生都要首先对自己和就业有一个人全面、客观的认识, 一方面要对自己有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评估、准确定位, 另一方面要能够依托自身的实际情况快速地把握住工作机会, 始终相信机会是给做好准备的人, 为此要努力提高自己适应工作的能力。对于将要从事何种职业也要进行客观的评估, 集中衡量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 该工作是否有发展前景, 能否帮助自己实现职业理想。对职业发展目标的评估需要确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的职业目标, 横向自己的收获及对社会的贡献。制定合适的计划, 选用正确的方法, 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实现职业目标。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随时适应职场的各种变化。

所谓职业规划, 是指大学生根据个人自身实际, 在大学毕业就业前, 能够设立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 并根据兴趣爱好、能力特点以及专业培养要求等条件, 在专业教师指导、加强自身学习的基础上, 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锻炼, 全面提高个人综合能力, 为毕业就业做好系统规划和充分准备。高校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每个大学生不同的个性与特质, 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 对其形成良好的职业规划进行引导, 帮组其适应社会, 找到理想就业岗位。

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其发挥作用的路径体现在:

一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决定了当今时代是一个人才需求的时代, 这种需求不仅仅是局限于某一专业人才, 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要求人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让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在此基础上, 要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精神、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与热情、具备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 从而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 才能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职业规划, 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能力结构、形象气质、专业知识掌握水平、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情商及潜能等因素, 从而科学设计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方案。因此, 签订一份适合自身的就业协议, 就须了解职业满足感的来源。

二是职业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实施有利于就业目标的实现。一般而言, 大学生在入学之后一段实际内, 通过自身对专业和个人能力的了解, 将确立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为此, 还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在此基础上, 才能坚持正确的学习和就业方向, 从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准确把握方向及行动时间和方案;然后, 才能够将个人职业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目标, 并设计出合理的实施步骤与环节, 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实施。大学生职业规划要注重挖掘学生潜能, 能够坚持现代教育理念的引领, 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要务。只要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 就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合理的职业规划和实施路径或方案, 并在不同时期针对阶段性目标脚踏实地的向目标迈进。当今, 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作为一个大学生要想在将来的就业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就应该不断完善自己, 时刻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并针对不足去加强学习和锻炼, 提高综合素质。

三是职业规划能让大学生尽早了解社会、尽快适应社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够让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 通过开展科学的职业规划教育, 能够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实现就业人员的充分就业, 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职业规划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缩短从学校到跨入社会的距离, 顺利实现与就业单位的双向选择。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尽早融入社会, 从而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 最终实现“人尽其才”的社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降低就业成本, 避免社会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能够认认真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就会对自身有比较客观和正确的认识, 从而树立和调整职业发展目标, 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最终实现与社会就业岗位的完美契合, 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我国高校完善职业规划的对策

在当前高等教育工作中, 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必修课, 但从当前高校的发展实际来看, 较多的院校仍将主要精力投放到理论和政策宣讲、就业市场信息的挖掘和就业基础知识指导的层面。因而, 缺乏深入的、针对性强的实施方案。所以, 要完善职业规划教育, 需要丰富和完善其基本理论, 并根据不同专业特点, 不同人才培养目标, 有计划、分步骤开设基础课程,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是要通过加快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体系。高等学校在大学生的成才之路上承担着多层教育使命, 既要传授学生广博的专业知识、就业技能, 还要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必要的准备, 让其掌握比较全面的就业知识以及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的基本能力, 如沟通协调能力、应急处理能力、深化改革与创新思维等。为此, 要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就需要将其设定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编入人才培养方案, 列入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之中,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认识, 保证其能够从大一开始就树立职业发展观念。同时, 这一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职业规划基础理论知识, 并且能够及时搜集、分析、整理、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就业需求信息, 也能够根据自己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与社会实际人才需求变化情况调整职业规划, 最终实现充分就业。

二是充分满足社会人才实际需求。大学生就业的最终去向是回归社会, 能够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是完成大学教育、实现成人成才的重要目标。但是, 现实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 社会对人才的能力、专业、综合素质等的需求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用人单位总是会根据发展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人才选择标准。为此, 不论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还是职业教育的规划, 都应该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同时兼顾政府的政府导向, 要始终能够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 开设、调整、建设专业, 科学设置与调整课程安排, 充分尊重市场需求, 提高职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能与市场需求有效结合的院校, 将难以在激烈的专业人才培养竞争中取得优势, 同时也将导致严重的后果。要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就必须充分把握市场需求的基本特点, 能够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开设特色课程, 为大学生顺利找到合适的职业奠定基础。与此同时, 高校仍需立足现实,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不断摸索, 要认识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三是深化改革, 创新管理体制, 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备较强的专业性, 它既涉及管理学相关知识, 也涉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 是针对性、时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应该将其与就业指导课做严格区分, 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但是, 从当前部分高校的发展实际来看, 一般都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在就业指导相关部门, 尚未建立专业的、独立的教育教学机构, 势必对大学生的职业教育带来一些弊端。例如, 在教育资源比较有限的条件下, 设立专业的职业教育教研室可能会影响到日常的专业教学工作;校内就业指导部门将开发就业市场、联系用人单位、开展招聘会等工作视为主要任务, 不能将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的职业教育上, 势必造成老师不能投入足够的精力去加大职业教育规划的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开展。另外, 考核与评价的效果也不够明显,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 难以提高职业规划教育的效果。为此, 高校可以深化课程改革等现有管理体制, 提高职业规划教育的地位, 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早已不是个人的问题, 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直接决定着其能否顺利就业, 所以, 高校的就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而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提高其就业能力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职业规划,对策

参考文献

[1]要志鹏.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J].青年文学家, 2011, (7) .

[2]杜映梅.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

[3]张再生.职业生涯规划[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2.

[4]张巧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性诉求与价值实现[J].湖北社会科学, 2011, (2) .

上一篇:小学美术教学环境教育下一篇:图像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