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审美教育

2024-09-22

美术审美教育(通用12篇)

美术审美教育 篇1

审美教育, 即我们常说的美育。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 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高中美术欣赏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 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 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 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 突出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可见, 美术欣赏教学对培养高中生的全面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审美评价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美术欣赏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

1. 作品内容与形式

一般认为, 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 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在具象绘画中, 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 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 乍一看, 使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秩序下的欢快气氛。这种错落有致的点线面构成失去了现实形象的支持, 事物在运动中处于一种均衡缜密、若隐若现的普遍经验。在冷色调中透出澄黄的直线;在线与线之间点缀着大小不一的深红、深蓝的色块, 仿佛像五线谱上的音符, 给人一种机械性跳跃的节奏感, 使我们感受而不是看到, 从中产生了愉快的普遍可传达性。中国画《泼墨仙人图》乍一看, 墨色淋漓, 或深或浅, 现实形象的支持极度的弱化, 但却使人感到清疏简括, 寥寥数笔, 神情俱现。对这些表现性内容的体验, 只要放弃从画中索取现实形象的要求就能得到。当年, 鲁迅先生语重心长地说过:“艺术之所以是艺术, 就因为它是艺术!”这句话道出了艺术的语言特性, 艺术终究不是日常语言现实的哲理, 艺术语言的特征决定了它所独具的与日常生活相差异的性质。虽然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 但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 使我们的感知和审美评价有的放矢。

2. 形式美感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 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 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 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 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 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之前, 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启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 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3. 审美情趣的培养

梁启超曾说:“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 《维纳斯》曾经征服过不少人, 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又使多少人有昂扬向上之感。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 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

巧解高考完型填空题

●马迎君

“完形填空”题是英语试题中难度较大、得分率较低的题型之一。完形填空题既考查学生的语言的知识能力, 又测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能力, 能较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它涉及面广, 难度较大。因此, 做这项题型时, 不能争于求成, 而要经过一定的训练, 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充满信心, 沉着冷静

2.精读第一句

它是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石。完形填空文章的第一句话, 常是没有空白的完整句子, 而且第一句往往是文章的主题句, 或是含有主题词的句子, 考生可以根据它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为下面答题奠定基础。

3.通读全文, 掌握大意, 粗选答案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没有通读全文、弄懂大意的情况下就急忙边阅读边依空选择。这是一种不良的答题习惯。同学们在做题之前必须先集中精力将短文精读一遍, 掌握其大意, 同时要记住短文里的人物、时间或地点, 尤其要注意首句和尾句的含义。这样, 答题时才能心中有数。

4. 从上下文寻找信息词

完形填空所选的文章都具有逻辑关系、意义相符, 而词语的重复出现、同义词和反义词的使用是重要的连句成篇的词汇纽带, 因此, 在行文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词语的复现、前后同义词、反义词相互照应等现象。

5. 形意结合, 前后参照

完形填空所要求填的答案在意义上必须和短文内容相符, 形式上必须符合语法规则和习惯用法。同学们在选择答案时, 应先从意义上判断其是否与短文内容相吻合, 然后再从形式上

4.审美理想的培养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 是审美评价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 但这种感受和感化, 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 往往把握不了什么是应该歌颂的, 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 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 总是引入生活这个大资源库, 集中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 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 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 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

二、艺术的审美评价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 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分, 这些成分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 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所以在审美教育中, 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 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 (如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主谓一致、固定搭配等) 判断所选答案是否恰当, 前后参照, 连贯考虑, 提高选择的准确率。

6. 先易后难, 迂回解题

做完形填空时, 对于一时没有把握的题目, 在做完较容易的题目之后再回过头来思考那些难题, 同时把已确定好了的答案代入短文, 帮助理解。这样, 也许难题就不难了。

7. 把握文章组织结构

做题时, 要把准文章作者发展脉络, 文章的起承转合, 要注意段落与段落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领悟暗示, 选对答案。

8. 了解生活常识, 确定相关知识

9. 全文贯通, 复查核定

做完题目后, 要仔细复查核定。全方位, 多角度地检查所选答案。

要提高完形填空的得分, 除了上面介绍的方法技巧外, 考生一要积累并熟练掌握词汇语法等扎实的基本技能, 对于重要的语法项目, 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非谓语动词、名词性从句等, 要加以总结概括, 以便做题时运用灵活, 概念清楚。二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 加强阅读, 提高速度, 培养语感, 在实践中感悟词语的辨析、搭配, 学会对文章进行逻辑判断及推理, 既要看懂表层意思, 更要理解深层次的含义。三要由简到难、由短到长地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 材料要精选, 解题要限时, 体裁要多样, 运用正确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四要注意分析错题, 避免出现类似错误。

只要在冲刺阶段注意到这些方面, 应该说解答完形填空的水平就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冀州市职教中心)

反映, 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 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 才能较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品, 所以教师在讲解作品前, 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 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分。在教学中, 可用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 “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 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 避免在欣赏上的“伪敏感”, 即缺乏主见的泛泛而谈和人云亦云的假象。

综上所述, 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审美教育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 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 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 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美术审美教育 篇2

摘要:审美教育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更是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让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审美能力。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是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趣味,从而使他们按照美的标准和规律欣赏美、创造美,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作出贡献.,当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还必须依赖于审美能力的培养,这里我们将谈到在“新课标”下美术教学中怎样渗透审美教育。关键词:中学 美术 审美教育 一.对美的曲解

爱美是人的天性,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美的方式。对什么是美,怎样表现展示自己的美含混不清,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对于区别美与丑的标准往住是模糊的。青春期的中学生有着特别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常把“新”、“特”、“奇”视为美,把港台歌星、影视红星视为自己的偶像加以迷恋、崇拜,有的甚至达到了癫狂的程度。受知识和社会阅历的限制,他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于浅表层的外在美(有的外表修饰根本就不美),而不善于发现深层次的内在美。他们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又深刻的涵义。因此,许多中学生在刻意修饰外在美方面大下功夫,认识不到内在的心灵美和气质美的魅力。二.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新大纲、新课标”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新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这总体上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这些新编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动手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的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 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三。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新课标”下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合上面所叙中学美育的任务,在中学美术课中将做好如下的审美教育 : 1.感性教育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 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在色彩方面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美和色彩美的规律。

因此,感性教育十分的必要,它反映了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反映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甚至完全有理由这样说,如果今天再不重视人的感性发展,如果再不把作为感性教育的美育纳入现代教育体制,人自身就没法发展,现代化也不可能最终实现。2.审美情趣的培养。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当然平时教学中更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画、故事、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 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

3.通过正确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而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做唯一标推。有了这些思考以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教师不要从理论上空洞的介绍艺术,应当从上而下地将美学中艺术的不同观念在不同的作品中介绍给学生。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限界,而不要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比如在出示徐悲鸿的作品时,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赞叹声,而出示刘海粟的作品时,学生则显得茫然不解。这是两种不同的画种,画家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那幅作品画得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自然美的追求。引导学生领悟画家在美的艺术形象中所要表达的纯真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欣赏那些栩栩如生的卵石,蜻蜓的神情和动态或者色彩鲜艳,线条简练,形象夸张的金鱼时,更要欣赏画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强烈的爱和淳朴的思想感情。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使学生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影响,从中受到了教育。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教师就是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帮助学生提示出美的规律,打动学生的感官,从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4.审美理想、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 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 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美术不限于绘画。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的触角已伸向了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 和服装设计等广泛的领域。培养未来劳动者素质的美术教育,理应在上述这方面发挥作用。新编美术教材中,列入了诸如纸盒包装,广告招贴、标志设计、壁挂设计、服装设计、折纸建筑等内容,都是为了教给学生实用美术的知识,并训练其进行实际设计的初步技能。这些课题内容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成为将来的设计师(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激发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愿望和追求。

5不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欣赏美术名作时学生都有一种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而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可以做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比如在欣赏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图》时,我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作品,用语言简单的描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课堂呈现一片活跃、热烈的气氛。在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以后,趁机简单地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时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把马的思想和画家的思想联系起来,而且把马的精神升华到民族的精神,学生们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增强了对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使 学生评论有序进行,避免出现随意的现象。

总之在初中美术课的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线,切忌把教学变成“蜻蜓点水”,不深不入,应该把审美教育作为贯穿美术教学的始终,使审美教育成为中学美术教育的一条主线,并用这条主线将看似独立分散的各课题联系起来,组成一部主旋律强劲的美育乐章。把审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这也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未来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

小学美术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篇3

关键词:高校课堂;审美教育;小学美术;实施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高效课堂以它独特的教学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很多学校都推出了独具特色的新型课堂,如生态课堂、寻根课堂。在这些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自主能力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我们也在一直摸索追寻一条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而在摸索的过程中我觉得审美教育应该成为小学美术教育的主题。那么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学会审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一、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堂课要上好,老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本课学习的重难点,分析教材中图片和文字的含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审美水平制定教学目标。通过钻研,教师的教学设计有了主观方向,但还不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因此,钻研教材不能停留于课本之中,还应把眼光扩展到大学教材、专业杂志,看一看同行是如何上这些内容的;甚至眼光要放到国外教材,通过比较,积累资料,丰富素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得教学目标得以全面有效地完成。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元素。多方位开发资源,进行大胆灵活的审美预设,精心设计好欣赏环节,提高学生的审美活动。

二、激发兴趣,提高审美素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天性好动,如果一味地用传统欣赏课的方式循规蹈矩地讲解,太枯燥,教师应该用直观的教具或是内容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上三年级的《点彩游戏》,这是一节绘画课,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能走进大师感受印象派画家用点彩绘画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上课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在一幅大作品上分组完成一小块点彩画面,这样一块一块的点彩拼凑到一起后学生惊奇地发现这竟然是一幅大师的作品。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到最高,教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这幅画进行有针对性的赏析,大胆进行审美想象,结果学生个个踊跃发言,妙语连珠。所以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点彩的技巧,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大师作品的艺术魅力,给学生进行了一节很好的审美教育。

三、端正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符合时代的审美意识,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崇高的审美理想,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学生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只有树立了健康的审美观,才能用审美目标去鉴别美丑善恶是非,才能树立崇高的道德观念、树立崇高的理想。人才素质的要求应重视发展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在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中,在审美目标的规范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审美观。在不断的审美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同时完善了学生的思想心灵,对于培养新一代有重要意义。

四、教师引领,促进学生成长

在小学审美教育中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不是以艺术欣赏为途径来教学艺术知识技能,不是让学生通晓艺术作品的背景,不是要学生熟记欣赏的艺术作品,而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对艺术能有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并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学会审美、具备鉴赏美的能力,教师可以从经典着手,因为经典作品代表着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经过历史的考验后愈发显示出它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要把生活與经典有机结合,努力做到宽泛与精到、大众与经典相统一,切实体现审美教育的多元性和时代性,从而多层次、多方位地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

五、遵循规律,逐步提高

人的智力发育对教育的需求不是从同一个圆心出发逐级向外扩展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相应的审美能力也有所不同。审美心理学认为,审美心理的成长要经历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就小学生审美本身而言,文化形态的审美尚处于被动向主动转化时期,因此欣赏的内容也应从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形式和内容入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逐步向高层次过渡。从低年级学生的审美发展来看,适合欣赏与儿童生活最贴近的少儿美术作品,它有别于名家名作,不会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技巧要求很高。儿童创作的作品充满了童趣,亲切自然,易于被学生们领悟,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关注美术作品所使用的材料,认识材料的形状、色彩、质地、性能和作用,并适当学习国内外美术史的知识,对中西艺术进行感悟和对比分析,学会写一些短小的赏评文章,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认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俗语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方法还有很多,只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儿童化的语言使教学生动活泼,让学生多欣赏、多评论,就能让学生在美术欣赏中潜移默化地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获得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论中学美术的审美教育 篇4

中学是学生完成独立思考,审美世界观形成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学美术是学生理解艺术的初级阶段,美术是直接接触学生精神的教育手段,其丰富的审美体验和鲜活的感情基础、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学生的感情世界。教师必须打破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生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用美把知识武装起来,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的审美化。美术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其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更能促成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中学美术的审美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形式美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形象是审美的起点,学生的审美感受都产生于形象,不仅如此,学生接受知识也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山势的高大、花卉的娇艳美丽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需要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如在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形式美的培养最直观的就是构图。构图作为画面基本结构,它的创造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掌握一定的构图规律,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大有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通过多做练习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教师可以请学生上黑板或在纸上根据自己所提供的静物或人物进行组合联系,让学生通过已掌握的构图美学知识自觉地在画面中寻找并协调对利因素。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得失,教师要及时加以评讲,指出优点和缺点,也可以当面帮助学生修改失误之处,让学生目睹美的转换过程。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构图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艺术。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摹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艺术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二、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培养,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具有重要作用

美术是视觉艺术,美术可以优化人的直觉、想象、灵感和悟性等形象思维素质和能力,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教师要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感情因素,并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艺术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体验、领悟这种美,使之转化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面展开。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都受审美理想的制约。中学生由于受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他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寓教于乐的作用,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

在课堂上,教师选择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格调高雅的作品中感受美术的情趣和崇高境界;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以及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神秘的微笑而举世闻名,许多人第一次见到这幅画时,都被他的笑容所征服,从中受到爱和美情操的感染;徐悲鸿的《奔马》描绘马的四蹄奋起,昂首奔腾象征了中国人民活跃、自强的生命力,表现了画家在黑暗中对光明的追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加强指导,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学生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慢慢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手段。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学生运用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可以充分地调动和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平时用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还有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象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美术教育不是只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美的能力,最终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理解了美的同时,还升华了思想形成了独立的思维方式,通过绘画来感知美,创造美,也就有了创作的动力。在美术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包括自然的观察,社会理解的观察,花开花落的观察,四季更替的观察,农村与城市变化的观察,古今建筑的观察。通过观察,学生不仅增加了知识和经验,而且主动地探索了知识,同时丰富了想象力和创作的源泉。创造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创造力是产生新思想,发展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美术创作是创作者精神和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从审美、构图、基本形体到完成,是美的创造,是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展现自己独特的审美,旨在使学生了解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事物都是由自己创作的。

美术并不只是绘画。随着社会、经济、科学的不断发展,美术已经伸向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课堂教学的审美化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系统工程,也是教师追求的理想境界。只有各方面相互配合,各项工作相互促进,才能提高学生美的思想、美的素质,使学生具备美的心灵、言行、情操,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真正实现教学的审美化。

摘要: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形式美的培养,审美情趣的培养,审美理想的培养,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教学的审美化,最终达到素质教育最本质的目的,充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美术教学可以多一点审美教育 篇5

《小画框》这是一节手工制作课,由于是校公开课,于是我非常认真得备了这节课。这次的备课我改变了以往的方式,我先多次解读教材,自己设计教案,再去网上搜集素材。在搜集素材的时候发现可以借鉴的内容很少,那我就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去设计教案,不过这对自己也是一种挑战。在初次备课的时候,我只考虑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制作小画框,只考虑技能的学习,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思维的拓展。

在第一次试教的时候,发现我对学生的预设不够,学生要剪一个适合自己作品大小的小画框有很大的难度,个别学生都做得太大了,框不住自己的画,也有个别学生在剪得时候没有挖空剪直接从边上剪,结构剪断开了。学生出现的状况较多,这些都是我课前没有预设好的。

在充分预设了学生的制作难点之后,我重先调整教案,采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制作难点,通过对比、演示等方法解决学生的制作难点。大部分学生能在课堂上制作一个简单的画框了。但我觉得我的课还不精彩,经过反思我觉得我这节审美教育太少了,给学生展示的画框太少,画框的展示可以在这两个环节得以落实一个是制作前,一个是制作后的作业评价。制作前我可以给学生欣赏各种漂亮的画框,包括买的和制作的。这样就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在学生作业展示环节,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有点匆匆带过。没有让学生好好展示自己的作品。

浅谈中学美术教师与审美教育 篇6

【关键词】美育;教师的角色;引导者;潜移默化;业务提高

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众所周知, 学生审美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主要通过学校美育来实现,美术课是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教师参与了重要角色。审美的水平与能力,是一个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鉴别美几方面内容。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具有充分感受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以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美学知识和艺术修养,树立审美理想;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

一、美术教师是促进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引导者

马克思认为艺术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且能鼓舞人们改造世界,去创造美好生活。他曾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课堂活动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参与意识,我多用讨论式,给学生自由,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就很高。例如,在欣赏课《格尔尼卡》教学中,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有关资料,包括毕加索的生平、作品介绍,毕加索及立体派的作品等。我做了充分的教具准备,包括毕加索的大幅作品,上课时,组织学生自由讨论:立体派美术作品有什么特征?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虽然这种讨论非常不成熟,但是却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适机进行小结:①立体派产生和主要活动的时间;②立体派的主要代表人物;③产生地点;④表现形式和产生的思想来源;以及它的产生和后期印象派塞尚热衷于表现客观对象的体面结构的创作思想密切相关。在重点介绍毕加索的作品的同时,我进行了拓展,例举了我国当代油画家李自建的作品“人性与爱”系列《南京大屠杀》,将之进行类比,引导学生思考:美术作品除了装饰屋宇的功用之外,还能发挥那些作用?极具冲击力的画面,震撼人心的悲剧色彩,都强烈地体现了作者爱国主义的情感。教师经过提问、解答,达到了使学生感受深刻,能用正确的观点分析作品的目的。

二、美术教师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艺术珍品。在中学有限的课时内无法使学生全面了解这些作品,只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作品进行筛选,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流派的美术作品,尤其是现代派作品在我国迅速传播,改变了多年来写实作品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对现代派作品如何认识、如何欣赏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当代中学生思维敏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新事物有探索精神。为此,我在教学中加大了现代作品的比重和授课时数,并进行对比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美术教师课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美术技能训练,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美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用途越来越广,与人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除了绘画、雕塑这些观赏性艺术属于纯美术之外,如商品包装业、广告业、日用工业、室内装饰等都与美术有密切的联系,都需要从事这些行业的人具有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例如,要盖一幢大楼,设计时必须考虑大楼的外观,要考虑大楼的造型、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如纺织业,从面料的花样设计到成衣的款式设计和色彩搭配,无一不与美术密切相关,如果对设计不够重视、产品颜色单调、款式陈旧,难以满足人们日新月异的审美要求。尽管我们的产品质量很好,但由于设计单一,因而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重视了美术设计,使产品以新颖、优雅的款式和众多的花色品种在市场上抢占先机。

提高中学美术审美教育的分析 篇7

一、美术教师是促进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引导者

马克思认为, 艺术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 而且能鼓舞人们改造世界, 去创造美好生活。他曾说过,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 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 他们求知欲强, 可塑性大, 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 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 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 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 起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课堂活动中,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参与意识, 我多用讨论式, 给学生自由, 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就很高。例如, 在欣赏课《格尔尼卡》教学中, 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 搜集有关资料, 包括毕加索的生平、作品介绍, 毕加索及立体派的作品等。我做了充分的教具准备, 包括毕加索的大幅作品, 上课时,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 立体派美术作品有什么特征? 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虽然这种讨论非常不成熟, 但是却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适机进行小结: ( 1) 立体派产生和主要活动的时间; ( 2) 立体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 3) 产生地点; ( 4) 表现形式和产生的思想来源; 以及它的产生和后期印象派塞尚热衷于表现客观对象的体面结构的创作思想密切相关。在重点介绍毕加索的作品的同时, 我进行了拓展, 例举了我国当代油画家李自建的作品“人性与爱”系列《南京大屠杀》, 将之进行类比, 引导学生思考: 美术作品除了装饰屋宇的功用之外, 还能发挥那些作用? 极具冲击力的画面, 震撼人心的悲剧色彩, 都强烈地体现了作者爱国主义的情感。教师经过提问、解答, 达到了使学生感受深刻, 能用正确的观点分析作品的目的。

二、审美教育在中学美术课教学中的内容和途径

1. 形式美感的培养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 线条是造型的基础, 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 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对色彩的感知能力, 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 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 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 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

2. 审美情趣的培养

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 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 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 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力和感受力, 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使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去。在生活中发现美, 感受美, 创造美。所以,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 绘画技能的培养仍然是教学的重心。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加强对绘画技巧的讲解, 应当通过布置一定的绘画任务, 使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基础的美术知识。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通过教师的点拨, 学生很快就能发挥想象, 将自己的想象力转化为纸上可视的绘画作品。

4. 审美理想的培养

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 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 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 什么是丑恶的, 什么是应该歌颂的, 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 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 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 但这种感受和感化, 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 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 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 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 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 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 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 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 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5. 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 “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 有形的东西, 可用想象使它变形; 无形的东西, 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孩子们充满幻想, 我们应该因势利导, 将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 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 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美术不限于绘画。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美术的触角已伸向了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和服装设计等广泛的领域。培养未来劳动者素质的美术教育, 理应在上述这方面发挥作用。新编美术教材中, 列入了诸如纸盒包装, 广告招贴、标志设计、壁挂设计、服装设计、折纸建筑等内容, 都是为了教给学生实用美术的知识, 并训练其进行实际设计的初步技能。这些课题内容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成为将来的设计师, 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激发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愿望和追求。

摘要:美的事物蕴藏于生活,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和理解, 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但美的素养, 要接受相应的教育和熏陶, 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 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才能逐步得到和提高。美术课是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 是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教育,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而美术教师正是这一活动的引导者和主导者。

美术教师实施审美教育的实践探索 篇8

一、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审美素材

学生的欣赏能力不是临时可以得来的, 而是需要教师逐步引导与培养的。引领学生感知多元化的美术作品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经常实施的教学手段之一。学生的审美能力除了在对美术作业开展评价活动中得到体现, 还需要通过不断接触美术作品进一步得到培养。教师可以根据美术作品的绘画方式和制作材料选择不同时代和国家的美术作品指导学生进行欣赏活动。

例如, 数字在日常书写时是一种记忆符号, 当它走进绘画里就是一个点或是一条线, 亦或是一个形状, 它变成了绘画的语言。 于是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胡安·米罗 (joanmiro, 1893—1983) 的画走进了课堂、走近了学生。 他的画中没有什么明确具体的形, 而只有一些线条、一些形的胚胎、一些类似于儿童涂鸦期的偶得形状。当学生看到大师的画也是如此的简单、漂亮时, 从而能激发创作的欲望, 增强作画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首先, 教师可激发学生在自我欣赏中的成就感。 如, 在课堂上, 学生的作品被贴在了黑板上, 每个学生这时都会非常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 我的画肯定是不好的”、“ 我可不敢把画展示在大家面前”、“ 我是永远没有机会的” ……有些学生也许会这么想。 如此, 绘画对他们来说就成为了一种负担。 对于这样的情况, 教师就要帮助这些学生建立自信心, 鼓励他们尝试着把自己的“ 画中话”讲出来, 让他们看到画中的美, 看到自己的成功。

其次, 引导学生拥有一份对他人的欣赏之情。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说:“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 ”如今, 我们已不赞成用“ 像不像”、“ 好不好”来引导学生评价他人的绘画作业, 因为这样的评价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 会阻碍学生自信心的建立, 甚至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发现他人的优点为主进行互评,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别人长处、相互尊重和信任的习惯。这样, 学生不仅学会了发现美, 更学会了欣赏美。

三、创设健康向上的审美环境

美术教师要积极营造学生可以发展的空间, 为他们创设有益、健康、丰富的审美环境, 使学生真正拥有快乐的童年。 因此我们实施的一系列美育活动都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把他们幼小的心灵引向缤纷的艺术世界。 美术教师可根据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定时定期与其他学科整合举办艺术节活动, 让学生尽情地参与到体验美、欣赏美的活动中来。 例如, 美术与音乐学科可共同举办“ 鲜花朵朵满庭芳” 和“ 我是小小艺术家”五月艺术节;美术与自然学科可共同举办“ 传承中华文化”科艺节, 等等。

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广泛的, 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是可以培养的。 美术教师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参观和展示的空间。 例如, 在学校的“ 书画展示栏”上, 可经常替换学生们的课堂绘画作品、兴趣班上学到的插花作品、学生在校外辅导班绘制的各种美术作品等;或者教师利用学校网站以及家校互动的平台上传学生作品, 或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绘画、制作、摄影等作品放到班网上, 与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美术展览, 或提供相关信息, 让他们发现身边更多的美, 欣赏到不曾被自己留意的美。

四、开展新颖多样的审美活动

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渠道是很多的, 可以是课内的, 也可以是课外的。

在课内,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作业欣赏与评价活动, 这可以是渗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的。 评价是一种激励、总结、校正的有效教学途径, 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的内容 ( 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评价的对象 ( 自我评价、他人评价) 、评价的方式 ( 等第评价、激励评价) 来开展多样性的评价活动。 在评价时, 教师既要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差异, 将评价作业的范围从结果转向过程, 从静态发展为动态, 又要多方面观察学生在自主发展、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学习态度、主动性与创造性、过程中的发展状态、作业效果、进步情况等, 采取相应的评价机制,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评价中发现美、欣赏美。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9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但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要作用。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合上节所叙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 形式美感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教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教师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2. 审美情趣的培养

梁启超曾说:“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 审美理想的培养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在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美术不限于绘画。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的触角已伸向了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和服装设计等广泛的领域。培养未来劳动者素质的美术教育,理应在上述这方面发挥作用。新编美术教材中加入了诸如纸盒包装、广告招贴、标志设计、壁挂设计、服装设计、折纸建筑等内容,都是为了教给学生实用美术的知识,并训练其进行实际设计的初步技能。这些课题内容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成为将来的设计师(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愿望和追求。

将审美人生教育融入中学美术教学 篇10

一、教学内容追求审美元素的充分挖掘

美术教育的职责就是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审美元素, 帮助学生感悟美, 从而创造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元素的步骤和方法有: (1) 仔细研究分析其中蕴含的审美元素, 比如色彩心理、图案构成原理及其样式、艺术特色及其制作工艺等。 (2) 只有建立在研究、分析基础之上的梳理、归纳, 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 才能在学生面前展示教学内容所特有的美。 (3) 美术是视觉艺术, 所以肢体语言、多媒体手段等辅助手段, 将给学生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 能激发学生的视觉冲动, 引起审美知觉, 以增强审美元素对学生心灵的冲击。以《蓝印花布》一课为例, 审美元素“图案构成”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两块同一主题的蓝印花布图案, 同学们欣赏后发现这两幅图案都是以“鱼”为对象而构成。学生为自己的发现而高兴的时候, 教师随即提出请同学们分析这两幅图案的寓意分别是什么。“连年有余和鲤鱼跳龙门”是调用审美知识经验的结果。这是承上启下的环节, 一方面巩固对“图案寓意”知识的掌握, 另一方面启发学生观察图案构成形式——对称、均衡。“对称”是学生常见的审美形式, 所以, 教师通过对称图案的蓝印花布作品欣赏巩固即可。但“均衡”形式则因为具有比较强的美术专业性特点而不为学生熟知, 所以教师采用肢体语言表述, 而为了更直观、更形象, 教师则采用对比方式进行, 教师将身体姿势分别摆成直立对称状和单腿独立、身体扭动、手臂摇曳的舞蹈姿势, 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对称与均衡这两种审美形式的区别, 由此强调:这种内在的平衡就叫均衡。学生在这基础上再欣赏由均衡式样构成的蓝印花布作品帐眉、包裹、被面等, 就能感知到其中蕴涵的艺术美。然而, 一幅蓝印花布作品蕴含的审美形式远不止这些。教师出示由多种构成形式组合而成的蓝印花布作品, 通过将它解剖、再重组, 直观有效地使同学们理解蓝印花布是由单独纹样、二方连续、角隅纹样等多种图案样式综合构成。

蓝印花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用途, 那就是服装面料, 而它的图案构成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连续形式, 学生在展示出的系列蓝印花布作品中发现了它, 并提出了疑问:这幅蓝印花布好像有些特别, 它的连续纹样是朝多个方向排列。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审美发现, 是学生审美经验的反映, 教师因势利导, 进行知识与感知拓展, 请学生为这种连续纹样“命名”, 学生的“命名”非常有意思:八方连续。为了给学生留下一个完整的美术信息, 教师“迂回”纠正:通常的, 美术术语会叫它“四方连续”, 一般适合做服装用的花布设计。由此学生了解了四方连续这一图案构成在蓝印花布设计中的运用, 突破了教学难点。最后教师提升蓝印花布的文化内涵:劳动人民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蓝印花布上创作了千变万化、寓意深刻的图案来打破单一的蓝白色彩组合。

当教材不仅仅是教师教学唯一的依据, 引导学生走近它, 更近距离地走近美术, 让美术引导学生感受世界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接受璀璨文明的滋养与陶冶, 这将不再是美术教育的乌托邦。

二、教学工具追求审美视觉的充分铺陈

美术是视觉艺术, 它通过作品的呈现激起人的视觉冲动, 然后再唤起人的审美直觉。所以美术教学要力求将美术作品“复原”, 让孩子感觉在参观画展或者本身就在鉴宝, 让视觉与听觉、视觉与动手相结合, 以此拉近孩子与作品之间的心理距离。《蓝印花布》一课, 教师通过以下手段来铺陈审美视觉效果: (1) 收集、展示足够多的蓝印花布实物, 激发学生的审美冲动。 (2) 课前就开始播放江南丝竹, 让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江南古镇场景。 (3) 多媒体展示由蓝白两色调所构成的课件, 以增强蓝印花布的视觉效果。 (4) 教师身着蓝印花布服饰, 给学生直观的审美启示, 同时也说明了蓝印花布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众多手段营造了蓝白世界的视觉文化大餐……

上课前, 教师身着蓝印花布旗袍, 捧出蓝印花布制成的衣服、被单、杯垫、包等, 邀请学生一起动手悬挂, 顷刻间就将教室布置成了一个蓝印花布的世界, 审美视觉环境已然形成。同学们发出了阵阵赞叹声, 并在窃窃私语:“好美啊, 这是什么布?”学生的兴趣、能力和表现, 对于他们的进步比静止的听课更为重要, 所以, 他们前进的道路应该是一个研究的过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学习》) 这是由审美环境引发的教育时机。因此, 教师将他们的问题公开化:同学们有没有见过这种布?有同学知道这种布叫什么名字吗?事实上, 社会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多机会, 这不就有学生说:见过的, 叫蓝印花布。最好的学习是学习共同体之间的相互交流。这位学生的回答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共鸣, 教师趁机揭示主题:每一块土地经过历史的洗练都会积淀下乡土气息浓厚的特产, 江苏南通就有这么一个由纯朴的图案、素丽的色彩、耐用的品质所构成的蓝白之道——蓝印花布。

美术课呈现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 这是美术教学的任务规定。因此, 教学环境绝对不能屈从于教学条件, 要努力将大师的“作品”请进来, 帮孩子们拓展艺术的视野, 在艺术的熏陶下生活。

三、教学过程追求审美推绎的充分展开

美国一位学生在他的《一个中国学生和七个美国老师》这本书里这样评价一堂好课, 他说“我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一些我原先并不知道的东西, 这东西是多是少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将来能想起它, 我认为这就是一堂好课。”这代表着学生的心声, 这也该是教师的教学标准。因此, 为了能让学生品味出蓝印花布特有的韵味, 教学设计应注重审美内涵的逻辑推理。

这样层层推进, 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蓝印花布的学习与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相结合, 从而较为深刻地理解蓝印花布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将学生引向蓝印花布的绚丽世界。

四、教学拓展追求审美文化的充分认同

席勒说:“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 唯一的路途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因此, 审美人生教育不仅是给学生智力生活, 同时更在于为学生提供高尚情操, 提供人生智慧, 可以实现美术教育自由的、感性的理想教育。所以教学评价与拓展的关键在于: (1) 以学生心智水平为基础, 发展学生的视知觉水平, 以获得丰富的形象思维。 (2) 通过美术教育, 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 在观察生活中去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 在丰富的视觉艺术形象、美的情感中帮助中学生逐渐形成自觉地认识美、热心地追求美的习惯。 (3) 在形象思维基础上, 帮助中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 感知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 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树立起美的理想, 养成美的情操, 形成美的人格。

《蓝印花布》一课通过教师抛出的主题辩论, 帮助学生对审美文化价值的认同:同学们, 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 蓝印花布却在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 慢慢地淡出人们的生活, 对于我在收集蓝印花布, 有些人认为非常有必要给予保护和传承, 而有些人却不以为然, 你们认为呢?

事实上, 学生的审美结构和心理已在他周围环境的浸染下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这对蓝印花布的认同感就有不同的认识反应。果然, 在请同学们用举手的方式表明态度的时候, 全班有三位同学没有举手以示反对。这是意料中的答案。教师先请举“赞同票”的代表发言, 他说:蓝印花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是我们劳动人民劳动的结晶, 代表了劳动人民对美的理解与运用, 所以, 我们应该给予保护和传承, 而我们年青一代更要通过学习来继承和发扬中国民间艺术。他的回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这表明绝大多数同学赞同他的观点。教育应该允许有不同的声音, 也惟有畅所欲言, 才能有教育规正的机会, 因此, 教师请举“反对票”的同学谈谈他的看法:其实蓝印花布已经是很老的东西了, 它的消退正说明了历史的进步, 该走的就让它走吧, 何必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保护它。他的陈述也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这一方面说明同学们赞许他的勇气, 另一方面也说明文化遗产保护等主流价值观还没有被全社会认同, 教师有责任进行规正:你的观点也确实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想法, 但老师和许多人一样, 认为蓝印花布与其他的民间艺术一样, 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 都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文化精髓, 我们不但要保护它们, 还要以我们的实际行动去传承它。

审美教育是小学美术教学的核心 篇11

关键词 审美教育 审美活动 创造能力 健康发展

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 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大 纲》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又指出:“小学美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术教师普遍地把美术课作为图画课来上,图画课的任务往往偏重于传授绘画技法,其结果就造成学生学美术而不知道什么是美的后果。而要加强美术审美教育就必须改革美术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一、激发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孩子们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实践证明,孩子们对所参与的事物,如果没有积极的感情参与认识活动,是不可能表现出兴趣来的。兴趣与好奇紧密相联,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如我在向学生介绍中国画的特点之一落墨不可更改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以前,有位才学出众的宫廷画家,有一次得到了皇帝亲手赏赐的一幅绫子,并命他在绫子上作画。画家由于高兴贪饮了几杯酒,不料他在作画时手打颤把一滴墨抖落在绫子上。画家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沾污皇帝赏赐之物弄不好是会掉脑袋的。后来,画家急中生智,巧把墨点儿改画成一只苍蝇,这幅画后来得到了皇帝的夸奖。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由于小故事感染力强,使孩子们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学生急切想动手试一试的心情溢于言表。落墨不可更改往往使学生谨小慎微不敢下笔,这是教学的难点,但学生听了老师讲述的这个小故事后,古人的创造通气和智慧消除了他们的顾虑,孩子们便大胆放手作画。

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孕育美的能力

美育是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人们在生产中不仅要获得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还要从中获得美的享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艺术设计和创意的范围变得十分广泛,美蕴藏在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美。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美术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我在教《染色图案》一课时,根据染纸图案这一民间工艺品本身所赋予的花纹自然色彩对比强烈等美感形式,分别染制了小花伞 (八角形图案)、小领结(条纹图案)、花裙子(小碎花图案),还有头饰、小手帕等备用。面对黑板上范作染色图案,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然后提出两个问题,使欣赏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引发学生联想。一 :“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种图案吗?”回答是肯定的。二:“根据你对生活的观察和记忆能不能用它设计一两件服饰?”因为图案是染在正方形纸上的,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围巾、手帕等。当学生说出“手帕”时, 教师取出事先染制好的漂亮手帕对折三次插在上衣口袋。这给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由读懂到联想就是创造性的想象活动。这一问一答的环节诱发了学生从观察生活到联想设计的欲望。可以说天有多宽,想象的天地就有多宽。

三、陶冶学生心灵,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美育是以真善美去净化人们的心灵。心灵包括思想感情、性格品质、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等。美育可以使学生提高正确判断人类社会中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使人的品格纯洁化、高尚化,进而身心得到美化。正如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是道德纯洁的精神源泉。”教师的使命,是启迪人类智慧,传播人类文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教师的全部活动都应贯穿着明确的教育目的。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师还应注意语言美,它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容美,一个是形式美。内容美要求教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富于哲理,充实而含蓄,常常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性;形式美则要求教师在遣词造句和修辞上显示出高超的艺术,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规范化语言,要锦上添花。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质时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教师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平淡为神奇,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求知欲。优秀教师的语言还可以使德育显示出极大的艺术性, 从而对学生产生强大而神奇的感召力。 教师要学生受感染,必须对所教内容中的感情来一番体验。一节成功的美术课,教师要充分酝酿情绪,利用自己的语言、声调、速度、动作、姿势和脸部表情的变化,诱发学生与授课内容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美术教师不仅担负着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的任务,而且肩负着对学生实施高尚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育的重任。而审美教育的方式只能通过丰富的视觉艺术形象、美的情感等向学生展示一个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达到陶冶学生心靈的目的。所以,美术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一切美的因素。

论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12

一、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

(1) 审美教育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认识世界, 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 进而热爱美、热爱生活。而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则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 只是我们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美的眼睛也即是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它并不是天生就有的, 要通过后天的教育慢慢提升。要提高审美能力, 就要接受美的教育与熏陶。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 在美术教学中对他们进行美育,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2) 审美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能提高学生辨别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 由于缺乏辨别能力, 不易分辨出美丑, 从而走上歧途。通过审美教育能提高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 自觉地接受美的事物, 摈弃丑的、恶的事物。

二、美术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

(1)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人是审美的动物, 最重要的是能够发现美、欣赏美,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这也是最基本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需要教师的引导,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身边的美, 形成对美的感受力、直觉力, 也就是对事物的不同特征比如色彩、形状、张力、光线、质感、肌理等进行整体上的把握。但是生活中的美需要发现美的眼睛, 如果学生不懂得发现美、欣赏美, 也就不可能进行审美创造。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教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作品, 对其进行欣赏与分析,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线条在素描中除了用来勾勒轮廓, 还是表现出作品形体与质感的因素, 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优秀作品能加深学生对线条这一造型因素的理解与感受。每个人对色彩的感受是不同的, 其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般人只能分清简单的色彩, 但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能感受出不同色彩之间的关系。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通过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力, 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这一造型因素, 进而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2)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悟美的能力。学生具备了基本的欣赏美的能力后, 紧接着重要的步骤就是将学生的欣赏力提高到学生的感悟力。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悟美的能力, 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能力。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感知对象的积极态度与体验, 使学生从欣赏美发展到愉悦的态度与体验。比如欣赏油画作品《父亲》时, 在了解中国农民纯朴善良的性格, 了解了作品本身的语言技巧及油画本身的特性, 甚至了解了艺术家罗中立的生活时代及创作时的精神状态的基础上, 可以让审美主体克服一看到此画就厌恶的感觉, 并被作品表现出的巨大的感染力所震慑。这时, 也就自然地流露出对作品的审美情感了, 使审美客体成为审美者个人的心灵感悟, 从而加深审美者的感悟力。

(3)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学不是以培养学生欣赏美、感悟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 其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想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形成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促使学生用所学的技能去改造生活中的实践。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引导学生学,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分析, 从生活中发现美, 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并引导学生将丰富的想象力转化为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家丰子恺说: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事情, 有形的东西, 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 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具有审美自由的心态, 从而产生思维的火花;其次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想象、创造, 让学生认识到创造美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 在丰富的想象基础上迸发出瞬间的灵感;最后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审美是对现实的超越, 对生活中的真实进行增删, 赋予其美的力量。

总之, 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自始至终要贯穿以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为主要内容的审美教育, 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审美性、创造性的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摘要:美术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审美教育, 而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 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审美教育,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本文主要从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入手, 深入探讨美术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教育,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刘丹.浅析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0) .

上一篇:灰色关联系数法下一篇:短期气候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