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讨论文

2024-11-19

高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讨论文(精选15篇)

高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讨论文 篇1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意义,也能促进高中美术整体教学的发展。文章先分析高中美术教学审美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然后结合实际探究高中美术教学审美教学的方法。希望通过此次理论研究,能为高中美术教学审美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美术;审美教学;现状

高中美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课程,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有利于自身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往的美术课程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一些不利影响,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师要充分重视科学应用审美教学方法,提高审美教学的质量。

一、高中美术教学审美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

高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讨论文 篇2

一、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领域当中, 始终存在着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 包括课堂的教学缺乏科学性、教学的目标背离提纲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诗歌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导致教学的过程过于程式化。再就是, 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化, 曲解了高考的标准, 将诗歌教学转化为了一种应试训练。所以, 回归诗歌的人文价值, 推进诗歌的审美性教学发展是落实新课改教学要求、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个人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诗歌审美个性的重要途径。

二、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内涵

所谓审美性教学, 指的就是教师要自觉地运用审美的方法和观念来指导教学, 让教学行为本身就成为一个审美对象, 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时刻感受到对美的享受, 进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塑造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高尚人格。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的过程就是高中语文教师主动发掘出诗歌审美因素, 以审美方式优化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实践审美阅读, 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这也是高中阶段塑造学生审美人格的一种教学方式。审美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激励同学们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审美感受和创造表现的能力, 提升学生总体的审美鉴赏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也是对语文认知教学和语文技能培训的一种发展和升华, 提升了认知教学的效果, 凝练了技能训练的内容。只有实现了审美性教学, 才能够开拓学生的审美自由空间, 建构学生的鉴赏精神世界。

三、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出现的问题

1. 曲解高考标准。

很多教师凭借多年的经验自主定位了高考对于诗歌鉴赏的要求标准, 甚至会造成一种曲解, 造成了诗歌教学目标定位出现偏差。很多教师为了应付高考, 将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定义为一种死记硬背的硬性知识点, 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很容易对诗歌产生疲惫的心理, 只能够实现对于基础知识的硬性掌握。

2. 教学观念陈旧。

很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过于墨守陈规, 始终走的都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文意, 再带领学生分析主题主旨的老方法, 比如说《离骚》、《饮酒》这些经典的诗文充分透视着诗人伟大的人格, 在这些诗文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从人格美的角度入手, 引导学生们体会诗歌中体现的人情美以及作品当中的自然之美, 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好素材。但是, 大多数教师没有这样的实践, 破坏了诗歌固有的审美特征。

3. 教学过程程式化。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化, 基本上都是以习题训练、考试评判等方式代替了诗歌的阅读教学, 基本上没有空间来对学生进行审美分析以及辅助学生产生审美体验, 将学生们的审美感受抛之一边。并没有实现高中语文的审美性教学。

四、高中语文审美性教学的有效性原则

诗歌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存在, 是审美的客体, 所以诗歌具备了审美属性, 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存在。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负责的就是引导学生产生诗歌阅读的审美体验, 不要过多地添加主观的应试思维, 来束缚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出诗歌本身的审美点, 并帮助学生发现并赏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充分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下标准教学模式。

五、高中语文审美性教学的实践策略

1. 拓展学生视界。

诗歌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 美是没有界限的, 所以高中语文诗歌的审美性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的知识, 比如说在李白的《蜀道难》教学审美过程中, 老师在讲解诗句的过程中, 可以随机插入李白的种种事迹, 联系李白在同时期创作的诗歌内容来分析和讲解李白在这篇文章中想要抒发的情愫。这样不仅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加深学生对于李白的了解, 而且丰富了课堂的内容。

2. 提升教师素质。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行,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在逐步提高, 这对于高中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了, 高中语文教师在诗歌鉴赏的主体审美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首先, 教师自身的审美观点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鉴别方向。其次, 教师自身的审美风格也会对学生们的审美个性造成很深的影响。所以, 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定期进行职业培训,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与时俱进地进行语文教学, 才能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左右逢源, 拓展学生们的审美视界, 全面提升学生们的审美观。

3. 构建民主课堂。

一千个人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诗歌的鉴赏本身就不是单一性的,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对于诗歌的不同角度的理解, 鼓励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来丰富整个诗歌的内涵, 教师只要以指导方式来引导学生们走向正确的思路就好。

高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讨论文 篇3

关键词:高中美术;审美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34-01

审美教育旨在借助自然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熏陶、启迪和感染学生,达到端正学生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各阶段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之一。特别是对于高中生而言,由于其即将面临升学择业的选择,大部分学生将不会从事专门的美术等艺术事业,借助于美术课程对其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其审美能力、审美素养就显得尤为紧迫和有必要了。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基于美术课程教学的审美教育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高中审美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关于审美教育,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是“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当然,审美教育并非艺术学科教育的专利,自然学科、社会学科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各学科、各学历层次的审美教育街接、互动起来,才能收到实效。因此,审美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社会,懂得欣赏艺术、鉴赏艺术的教育,其任务就是培养并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净化其情感与生活。新课程改革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的发展。审美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感受社会和自然的美,学会欣赏美,形成辨别美丑与善恶的基本能力,形成初步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树立创造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愿望。

二、关于高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探讨

1、使学生形成形式美感。学生在美术课程当中,首先接触的就是审美形式,即美术作品当中的艺术语言,如线条的粗细变化、色彩的深浅搭配、作品的纹理结构等。学生在面对自然事物时,也总是先感知其外观、材质、结构等。在感受形式美的过程中,学生会建立对自然美、艺术美的整体感知。但是,必须注意,学生对于形式的感知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深入的,如果没有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的感知往往只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对形式美的感知也应该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同的人对于色彩的感知能力是有很大差异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观察和练习过程中掌握色彩的一般知识与调配方法,使其掌握美术语言。在图案课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对比、均衡、变化、统一、韵律、节奏等美术手法,让学生在图案组织训练中初步理解造型艺术的形式与规律。

2、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美。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充满理想、意气风发的青年学生不乏渴望美、追求美的热情。因此,教师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美,进行美的教育。如在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纤夫拉纤的图片,并配以俄罗斯著名歌曲《伏尔加河纤夫曲》。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大胆发挥想象力,更为真切地感悟美。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与美术素材相关的人物、社会背景、文化特征、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美术作品,领悟其中的美。

3、使学生树立审美理想。审美活动来源于美好事物使人产生的感官反应和情感反应,但又受人的审美理想的制约。但是高中生对是非标准的把握尚处于未成熟阶段,不能准确地辨别事物的好坏、美丑、善恶。由于审美判断不同,所形成的情感反应往往也不同。健康、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及艺术工作者审美观点的集中反映,会使人在欣赏过程中体会到愉悦,受到教育。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所有艺术审美活动的共同特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精选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分析、赏评,说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让学生完成简单的艺术创作。这些都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点,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

4、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美术课堂中,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还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进行体验和感悟,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感受力,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讲授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时,为了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升他们的感受力,教师不能仅用苍白无力的语言讲解,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一传统而优秀的民间艺术。如,教师可以在教室的窗户、黑板上粘贴各式各样的剪纸,并且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中国剪纸文化的相关介绍以及古色古香的歌曲。这样,学生的多种感官就可以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从而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感受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以学习、创作带动欣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学是引导学生不断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过程。为了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将审美教育引向深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为,教师可以采用学习、创作带动欣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进行审美欣赏的最初阶段,往往认为画得像的作品就好,画得不像的作品就不好。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进行具象性作品与抽象性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学习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的真谛,逐渐摆脱以“像”为美术欣赏标准的错误认识。同样,由于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的限制,很多高中生对于中国书法和古代篆刻并不熟悉,在欣赏不同形式的篆刻作品时,难以把握市局、力度等篆刻的形式美感。学生如果学习一些篆刻的知识,了解篆刻的白文与朱文、阴刻与阳刻等基本常识,再动手尝试篆刻,往往能够更好地体会古代篆刻方寸之间的无穷魅力,感受古代篆刻大气、雄浑、古拙的美。

参考文献:

[1] 张贵珍,陈旭.浅析美术教学中的艺术欣赏[J]. 科技信息. 2011(11)

[2] 王协辉,周福青.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J]. 中国体卫艺教育. 2010(10)

[3] 黄武全.探析新课标下高中美术学习兴趣的激发[J]. 美术教育研究. 2012(24)

[4] 王玉山.浅谈高中美术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J]. 美术教育研究. 2012(24)

高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讨论文 篇4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讲授必要的语文知识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这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目标立足多元化,争取实现三维的目标,为此,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优化教学设计,整合教情、学情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究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希望能对高中语文的教学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挖掘语文教材内外的审美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能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内容是非常多的,但是如果不细心的挖掘,只能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上,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要想在高中语文课堂渗透审美教育,最为基本的就是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中设计的内容较多,要想挖掘审美教育的资源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教学过程,不断的研读教材内容,并适当的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首先,认真探究和分析语文教材中的审美教育资源,这是开展审美教育的主要素材。苏教版教材中也选取了很多的美文,比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花一世界》《美丽的创造》《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荷塘月色》《六月,我们看海去》等等,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现实景物、自然风光的概括描述和提炼,富有极强的美感和美学意象,透过文字是可以感悟到春夏秋冬自然风光之美,人物塑造哲理沉思之美等。高中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性,能彰显文字之美,承载文字描述的景色之美,震撼内心的灵魂之美等,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开展审美教育的理想素材。语文教材中能够渗透审美教育的文章篇幅是非常多的,但是都需要教师耐心的挖掘,做好深层次的剖析和解读,让学生感悟到或者体验到各种美好。语文教学有教学大纲,但是没有绝对的约束和限制,也就是说语文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扩张性。除了夯实教材内的审美教育素材之外,教师还要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和讲授内容,不断的挖掘教材外的美文,古今中外的名著、散文大家的作文,网络文学中的精品等等,都是有效拓展学生视野,开展审美教育的不二选择。比如很多散文非常的优美高雅,或小巧精悍,或大气磅礴,或构思精妙,或荡气回肠。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的美,都是耐人寻味和细细品味的,只要用心发现,教师都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美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任何地方。

二、引导学生多阅读多反思,无形中得到美的熏陶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也不是让学生机械式的背诵诗词,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文学修养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寓教于乐,促进知识能力和品质个性的发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审美意识和审美体系。在此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多反思。读的内容多了,反思的深度大了,学生就会感受到美,体验到语文的魅力。不同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对于同一文章的理解会呈现一定的差异性。为此,阅读过程中不要整齐划一,不要统一答案,提高学生的感悟力。辟如在阅读《雷雨》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自行阅读,然后谈谈彼此的看法和感受,对文章中出现的人物角色有一定的初步认识,体会周朴园作为一个资本家在同侍女侍萍发生关系后又为自己前途而抛弃她的恶劣行径。侍萍又回到周家做女佣,这反映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心理过程。这些问题考虑清楚就能体会到人物角色的内在美。阅读的过程也是创作的过程,更是理解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这样得出的审美体验才更加深刻。阅读比较是非常有效的审美教育途径,在此过程中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优化教学设计,拓展审美教育途径

针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无论是内容、形式和方法都是非常多元化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的挖掘审美素材,整合教情、学情和教学内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授课,切勿进行理论化的口授和填鸭式的灌输。语文教学本来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就要多元化,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而不是一味的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考试成绩。在高中语文课堂渗透审美教育,可以转变思维,适当的拓展审美教育的途径,这样就会提升审美教育的有效性。比如突出培养学生的自我审美意识。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固然重要,但是“育”更重要。所以教师要为人师表,做到德高为师,行为示范,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品德修养去感化学生和感染学生,让学生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操,培育自身的优秀品格。告诉学生,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讲究外表美的同时,更注重内在修为的提升,做到心灵美和外表美相结合。再如,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对待一个事物,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要积极的注入正能量,擦亮双眼去发现世界的美好。同时,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操,唤醒内心的善良,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爱好和卓越的习惯品质,培养高雅的情趣,端正审美态度,拒绝低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学习的内容和学科教学的特点,通过作文创作、朗读和美文欣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 篇5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桓霾痪哂薪锨可竺酪馐兜娜耍苄郎颓罢叨荒苄郎秃笳摺T谏虾>侔臁胺ü?50年绘画作品展”会上,从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发现,人们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这类写实作品。然而,另一个事实却让我吃惊,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现性作品欣赏教学所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铜盔的金属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假如,一幅画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代精神性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偶尔得到一些类似艺术中审美感知的内容一样也是继发性的作用,并不是该教学的主要特征。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从中我们看到,减弱客体媒介中所粘附的非审美信息和压抑主体的非审美情感是评价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学生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从中抽绎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2.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3.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质和理性精神的渠道。一种培养审美鉴赏力的教学,离开主体从个别至一般的评判过程,任何定性的灌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欣赏上的“伪敏感”,即缺乏主见的泛泛而谈和人云亦云的假象。这是教学另一个偏颇之处。

三、绘画欣赏中的评价

1.作品内容与形式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探讨 篇6

摘 要:现在的多媒体技术,实际上是以计算机来体现的,这一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是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媒介。多媒体技术对于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抓住多媒体教学的原则,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注意克服弊端,做到合理运用。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 多媒体

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基本原则

(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原则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储存量和快捷地对信息提取和筛选的特点,将一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复杂的物理过程,一层一层地用内容生动、图像逼真、视听结合的方式将教学信息恰当的展现出来。利用超文本结构形式,在各主题间方便地实现超级链接,从而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为紧密,以利于知识的同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原则。

(二)交互性原则

交互性是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特性,多媒体计算机应用到教学当中,并不是教学信息的简单呈现,也不是黑板的替代品。相反,应该是用来实现传统教学环境所不能实现的内容。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最合适的交互方式,如按钮交互、菜单交互等,但在一堂课里不宜使用过多的交互方式,以免降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原则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如果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那教学效率势必受到影响,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比如通过动态化和形象化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人机对话,把屏幕画面置于学生自己的控制下,学生自由地选择知识点和习题进行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对学生的肯定、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心中产生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更持久。

二、变抽象为形象,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高中物理的课程内容中,有很多的知识是十分抽象的,并且有很多物理现象和物理状态是实际生活中所看不到的,这个时候如果要求学生去强行记忆就会适得其反,会导致学生记忆上的混淆,而如果应用了多媒体技术教学,很多实际生活中无法看到的现象和状态都可以用多媒体的方式来展示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的知识印象,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重新转回到课堂教学中来,为真正的高效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另外,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多媒体技术的画龙点睛的作用,多媒体技术中所表述出来的形象内容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意图表现出来的,这其实也是对学生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和启发,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表现出来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状态来自行的想象其他的一些现象和状态,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引导学生去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去提高自己对于抽象知识和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

三、变讲述为示范,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高中物理的课程内容中,实验部分是十分关键的,它不仅是学生锻炼自己动手操作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消除这种消极和懈怠的学习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目的,而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学生去实践。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点,高中物理实验有很多是十分简单但是却很难见到明显实验效果的。例如:摩擦力部分和电场部分的实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来增强学生对于这部分的实践能力。同时多媒体视频中还可以将复杂实验的步骤和一些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内容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物理是与实际生活联系异常紧密的学科,很多物理知识都在生活中能够找到缩影,例如:大气压强部分、电路部分、电场部分以及摩擦力部分的知识,都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些教师都可以用多媒体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仅仅用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够让学生通过观看的方式加以记忆和理解,既省时又高效。另外,一些在实际生活中极难见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状态,例如失重状态、高压电场等,这些物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是几乎不可能见到的,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完全抽象的,想要学生顺利的理解,除了要学生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之外就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力量,将概念和实际现象对上号,加强知识的记忆和内化。

四、运用多媒体进行物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但利用多媒体要有一个合适的度,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计算机只是一种教学媒体,它的角色应是辅助教学,不可喧宾夺主。尽管计算机模拟可以带给人更加强烈的视听刺激,更为细腻的物理过程,更加直观的结果分析,但它不具有实物实验带给人的真实空间感、实验可信度,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交流。

在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无论如何多媒体也不能代替实验,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演示实验搬到屏幕上,就违背了认知规律,而且有时用实验很容易解决问题,此时再用多媒体就是画蛇添足。所以只有恰当地结合二者,将其用作物理过程的再现,结果的分析,规律的总结等,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论高中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中的审美 篇7

关键词:古代诗歌,阅读教学,审美能力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1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美育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阅读教学是开展美育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欣赏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有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诗歌蕴含丰富的美育因素, 在高中古代诗歌阅读教学要倡导学生走进经典,品味优秀古代诗歌,从而提高学生诗歌阅读的审美能力。

一、品味语言美

古代诗歌往往讲究押韵,读起来具有一定的节奏和美感,这些因素使古代诗歌的语言具有音乐美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充分表明朗读在诗歌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个读、齐读、竞赛朗读等形式展开朗诵,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古代诗歌的语言美。在品味诗歌语言美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诗句节奏、声调等的变化,体会古代诗歌通过押韵带来的美的感受。

古代诗歌创作过程中经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语言更具美感, 因此要注重引导学生品析诗句中的修辞,感受其妙处。如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把早晨头发比做“青丝”,把晚上满头白发比做“雪”,形象生动地表现光阴易逝的遗憾,触发无数读者的万千感慨。又如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人通过夸大描写达到突出和强调的效果,如王维《终南山》诗中“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一句,用夸张修辞手法突出了终南山的巍峨高大接近天都, 横跨辽远直到大海。

二、感受意象美

古代诗歌创作中诗人往往通过含蓄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品析感受含蓄的意象美。如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几句,诗人用了许多富有含蓄美感的意象。教师激励学生细细品味诗中意象,“昨夜星辰”这一意象表面上写昨夜的繁星,但表达的却是良辰美景之夜和思念的人相遇时心中的欢喜。“灵犀”这一意象运用得很传神,把无形的恋情写得真切可感,从而使整首诗更有韵味,表现出美的情思,使整首诗歌更具含蓄美感。

古代诗歌中有很多意象是自然景物,如春花、秋月、松柏、白雪等, 这些意象本身就富有美感, 有利于我们进行审美感受。教学中先让学生找到诗歌中的意象,然后激励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美的意蕴,在整体朗读感知之后,提示学生结合整首诗歌的意境思考这些意象的涵义,感受意象的含蓄美,进行深层审美体验。如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阅读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找到词作中的意象,如“黄花”、“雁”、“梧桐”等自然景物,然后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中体会。在学生对词作有了初步感知之后,提示学生联系整首词作的意境感悟“黄花”、“雁”、“梧桐”等意象的内涵,对这些意象展开审美,感受这些意象内在的含蓄美。在品析意象的过程中向学生介绍北宋灭亡的时代背景,介绍作者遭遇到国破夫亡的悲惨境遇等, 从而让他们更进一步领会词作的思想感情,感受词中意象的深层内涵。最后让学生朗读这首词作,进一步感悟“黄花”、“雁”、“梧桐”等意象的凄楚之美,升华审美体验。

三、体会情感美

古代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非常丰富, 有的赞美祖国大好山河,有的表现恋人相思之情,有的表达慷慨激昂的报国之志,如此等等,表现出情感美的特点。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诗歌中表达的情感美。知人论世是感悟诗歌情感的重要方法。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总是有感而发的,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感悟情境,在一定的具体情境中体会诗人倾诉的情感。

中国古代诗歌多运用比兴手法, 诗人往往托物言志表达感受,常常言在此而意在彼。因此,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言外之趣,感受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又如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词人描写了云、月、花三种自然景物,分别用破、来、弄三个动词饶有情趣地描绘了相继的动作,展现了美的情态。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激励学生展开想象:风吹云破后,月光洒下照在花儿上,地面上摇曳着斑驳陆离的花影。通过这样的想象感知作者描绘的美的图画、美的姿态。这样能更好地感悟作品表达的美妙情思。像这样,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诗歌赏析中深入领悟,美好的情感就会在学生心灵深处开出美丽的花。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进行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2。

四、学会鉴赏美

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中的美,通过多种方法开展古代诗歌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鉴赏诗歌中的美有很多方法,朗诵是最基本的方法。通过对诗歌的诵读感受美的意象,体会美的意境,从而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享受。

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兴趣对诗歌鉴赏有着重要作用。多媒体能呈现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展开诗歌鉴赏能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描绘的美的画面,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感受古代诗歌蕴含的美。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根据这首词作意象、意境特点选取表现波涛汹涌、悬崖峭壁的形象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现苏东坡描绘的气势磅礴的“大江东去”图,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将学生带入美的情境之中,更好地鉴赏诗歌中的美。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评价 篇8

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浅谈一下本人的看法。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从中我们看到,减弱客体媒介中所粘附的非审美信息和压抑主体的非审美情感是评价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觀性。

2.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3.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

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一种培养审美鉴赏力的教学,离开主体从个别至一般的评判过程,任何定性的灌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欣赏上的“伪敏感”,即缺乏主见的泛泛而谈和人云亦云的假象。这是教学另一个偏颇之处。

4.绘画欣赏中的评价

(1)作品内容与形式。一般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如,达芬奇和丁托莱托所创作的《最后的晚餐》,其再现性的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构图、人物造型、透视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观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试想,让一个不知此圣经故事的人去欣赏这两幅画时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达芬奇的画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在平衡中人物的动态变化,略使画面产生从静到动、从安稳走向骚动之感。而丁托莱托的画则给人动荡不安的感觉,使观者体验到事物发展中矛盾对抗即将解体的一种普遍经验。而在表现性绘画中,表现性内容处于显处,再现性内容则相反。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乍一看,使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秩序下的欢快气氛。这种错落有致的点线面构成失去了现实形象的支持,使我们感受而不是看到,在冷色调中透出澄黄的直线;在线与线之间点缀着大小不一的深红、深蓝的色块,仿佛象五线谱上的音符,给人一种机械性跳跃的节奏感。对这些表现性内容的体验,只要放弃从画中索取现实形象的要求就能得到。然而,另一种再现性内容通过想象也时常从画中迸发出来。如井字形直线象街道、大小色块象建筑物等。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我们的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

(2)欣赏与形式分析。在这一阶段的评价,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比较长久地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成份。如塞尚的《苹果与桔子》,产生顺畅、和谐及愉快情绪的形式机制是由那些主要成份造成的,线条、形状、色彩;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变化而统一。这样画面既有欢快的动感,又有祥和定静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而剖析是将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静态的。在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需要直觉形式,但不能把直觉神化。另一方面,直觉后的理性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所能直觉的东西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整个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的高度。

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探讨论文 篇9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其审美观及价值观也有所改变,当然我国初中生也不例外。由于人们的审美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小说也是在特定的时代下才完成写作的,所以小说中的审美标准就会表现的比较单一。在目前这个追求不同审美的时代下,就导致了小说发挥不出自身的审美因素,这也使广大初中生接受不了小说中的审美。

1.2小说中的美无法充分表现:

在对我国初中语文中的小说进行了解之后发现其中的古典小说篇幅都过长,由于课堂中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学生还没有理解小说中的真正含义就下课了,使得学生在学习小说的时候不能发生思想上的碰撞,理解不了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及其中的美。

1.3小说的发展空间受到压制:

高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讨论文 篇10

1.1音乐教学的手段单一,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设备

要想在音乐教学中推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在课堂上营造美的意境和氛围,但是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却不能很好地进行体现。许多老师仍旧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展示为主,不能将现代的教学设备融入到教学之中,手段的过分单一使得学生无法对美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长期如此制约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1.2高中音乐课堂内容偏少且音乐课设置有限

众所周知,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各方面知识都比较多,音乐课只是作为一个副科加入到学生学习任务中的,并不是考核的重点,所以这就决定了音乐课的课时有限,通常一周只设置一节音乐课。同时许多教师在上课之前不能对音乐课程进行内容上的整理设计,这样导致了音乐课堂讲授的内容通常比较零散单一,甚至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1.3高中音乐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影响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情感;素质教育

一、审美情感的形成前提:浓厚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一个事物,只要你感兴趣你就会有激情去学习。语文的审美情感也是一样,需要学生的兴趣来作为触发点。比如,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讲述的就是小狗包弟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作家巴金敢于讲真话的勇气。针对这样一篇人文性非常强的课文,教师在导入的设计上,可以加入一些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逐步导入到情感目标,让学生领会巴金先生巨大的人格魅力,从而受到情感上的触动,一位文学家尚能向一只小狗表示歉意,那我们普通人呢?不是更应该讲真话做实事吗?因此,要想收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就需要老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浓厚的兴趣固然不可少,但要取得切实的效果还得将兴趣与良好的习惯结合在一起

在授课过程中,只要发现能对学生的情感起到熏陶作用的文章,我就会让他们抄下来,熟读成诵,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培养了他们对美文的鉴别能力。在这种基础上,我还会定期举行美文交流会,让他们自己说说为什么喜欢这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你读懂了哪些情感,就是这种兴趣与习惯的结合,让学生学会了鉴别文章。这种对于美的鉴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三、审美情感形成的关键:放飞思想,拓展源头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直觉、距离、移情是构成美感经验的要素。”这里的“美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指的就是审美情感。“直觉”说通俗点指的就是思想,即你所想的。而“距离”就有点复杂了,它其实是一个过程,就是将自己所想转移成情感的表达。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文本和老师这两个平台。老师运用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利用良好的习惯,充分开动自己的脑筋,放飞自己的思想,最终完成这个移情的过程。比如,有句古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讲这种诗之前,老师会安排学生预习,那么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初读这首诗,他们会根据自己不同的思想,将这首诗解读成不同的意思,这就是直觉。等老师讲解完这首诗之后,他们就会对这首诗产生新的理解和思想火花,这时候老师再稍加引导,最终完成移情,学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情感结论,而老师也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了。

审美情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和学生有力的配合。有了兴趣,良好的习惯,容纳百川的思想碰撞,这种审美情感一定会更加动人。语文不是死的,不是只有拼音的世界,它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图景,需要有心的园丁辛勤摸索、耕耘收获。

高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讨论文 篇12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审美教育,音乐哲学,音乐鉴赏教育

音乐具有培养人们思想道德和审美能力的意义与价值,具有、 娱乐、教育、创造等方面的教化作用,故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该要求改变了传统教育中注重知识传授的模式,更为强调音乐的审美功能。而音乐鉴赏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音乐的审美功能

音乐是一种情感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音乐,可以唤醒人们的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同时可以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教人求真向善等。如,名家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能够反映人的精神品质,反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乐论》中也曾道:“音乐,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可见, 音乐就是具有这样的魔力。它是一种情感艺术,是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的艺术,它那种浓厚的情感色彩可以通过音乐的旋律与内涵以及音乐的情感表达来调节人的情绪,使人受到感染,并随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然而,音乐不仅仅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其轻松舒缓的旋律还可以使人们放松身心,减轻压力,缓解不良情绪,消除疲惫感,使人精力充沛。因此,音乐不仅是精神上的盛宴,还具有医疗保健功效。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 音乐就逐渐成为了一种医疗手段,通过其特殊的疗法起到一些特殊的功效,能使人们获得身心满足。比如赏析一些舒缓型的曲目, 《高山流水》《二泉映月》《彩云追月》等,能使人缓解疲劳,亦有助于内心深处的紧张与不安情绪“烟消云散”;而一些节奏欢快的音乐,则能带动人的肢体,情不自禁地随着旋律舞动,乐在其中。

二、音乐审美功能的哲学思考

《乐记》有言:“乐者,乐也”。此处,第一个“乐”,是指音乐,而第二个“乐”则是指快乐,全意为音乐是使人快乐的事物。 这种快乐,是指人们受到音乐旋律的感化,感受到了愉悦,感受到了“真、善、美”。一直以来,儒家对求道与谋道,都持“乐之”的态度,比如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都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乐之”的重要性,音乐的“乐之”作用使得音乐具备了重要的审美功能,使人趋于以道为乐,尽善尽美。在孔子看来,礼乐依凭于动作与器具,而人心之仁,才是蕴蓄在心的。如果没有内心之仁,礼乐都将失去意义。也就是说,人所追求的“仁” 的境界,才是礼乐真正的根基。正所谓:“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因此,音乐的作用,不止于审美功能,更在于移风易俗。

三、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审美实践

(一)指引学生体会歌词美。歌词是歌曲的血肉,很多歌曲中的歌词充满了哲理性和韵律感,或豪迈、奔放,或婉约、清新,似诗,似画,美不胜收。因此,在赏析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歌词美,让学生在歌词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比如,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歌曲,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将歌词展示在课件中;也可以配以相应的背景图片,使学生感受到歌词的美。当然,所鉴赏的歌曲不应仅限于经典歌曲,对于一些歌词优美的流行歌曲,也可以灵活借鉴。比如,系列独具中国风的歌曲,词曲满是古韵古香, 都值得将其加入至赏析曲目之中。

(二)指引学生体会旋律美。音乐作品中的旋律或悠扬,或激进,或轻松欢快,或庄严肃穆,每一种风格都是一种美的体现, 都可以使人感受到愉悦,或者鼓舞。每一首歌,每一支曲子都是由若干个旋律组成的,音乐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其旋律美。因此, 审美教学即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体会音乐作品的旋律美。比如, 赏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该曲段以故事情节为线索,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欣赏“长亭昔别”“楼台会”二段,让学生置身于大提琴与小提琴的独奏与和鸣的交替中,为动人的旋律所倾倒。

(三)指引学生体会意境美。意境不是诗词的专利,在音乐中,也存在着让人心动的意境。作为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到音乐创设的情境中,感受音乐的意境美。例如: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与乐曲内容相吻合的画面,再随着音乐的进行,用诗意的语言或画外音,从作品本身的意境出发,娓娓讲述,于悄然之间将学生带入音乐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中,使学生心灵为之陶醉,性情为之澄明,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美育教育的最初目标。

四、结语

高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讨论文 篇13

摘 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视频资源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视频资源直观性强、丰富性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应用视频资源,有利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形象化与灵活化,有利于学生找到学习驱动力,促进学生视野的拓宽,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自我提升的目标。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视频资源;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071-02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教育领域全面推行。课程资源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发校内外思想政治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灵活性与丰富性,对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效率的提高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将视频资源引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给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提供更多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效率的提高。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应用视频资源需要注意的问题

视频资源的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具有娱乐性与趣味性的视频资源,让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兴趣。视频资源让政治课堂不再枯燥,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将相关知识记在?^脑中。但视频资源只是教师实施思想政治教学的辅助工具与资源,是为传递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服务的。任何视频资源的引入,都应当以课堂教学目标为核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明确视频资源的应用目标,围绕知识点选择视频资源[1]。

视频资源的应用要适度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应用视频资源,是为了满足学生政治知识学习需求,让学生爱上思想政治课堂。视频资源生动形象,这就使得一些教师在选择视频资源时难以取舍,因而出现过度使用视频、滥用视频资源的现象,不仅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也会让课堂信息无限增加,更容易导致学生审美疲劳。而且视频资源所体现的重难点不明显,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只有把握好视频资源应用的度,才能让视频资源的价值发挥出来。

视频资源应用讲究取其精华 教师要有一双选择视频资源的慧眼,科学选择视频资源,并对视频教学资源的价值进行开发。视频资源具有素材性,在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类信息纷至沓来。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之下,大众文化越发丰富。如何发现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有利的视频资源,就成为视频资源应用的关键。教师要选择与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价值目标一致的视频资源,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类型,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用批判的方法分析视频资源[2]。

视频资源应用要保障时效 信息时代的来临,加快了信息的更新速度。选择视频资源充实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师要关注视频资源的时效性。积极选择当代社会的热点时事问题,将热点时事与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调动学生的个人经验,有利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向学生的个人生活延伸。选择最新、最热的视频资源,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国家大事,提升思想政治课堂活力。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应用视频资源的方法

新课导入时应用视频资源,激发政治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做好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第一步。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当学生对所学科目有兴趣时,他们会将学习的过程视为一种享受,内心具有较强的学习驱动力与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政治学习兴趣,自主融入学习活动中。课堂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政治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利用导入时间营造课堂氛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课堂导入环节应用视频资源,做到先声夺人,让学生产生学习动力[3]。

比如在教学“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一段人们对于当前个人收入的看法以及对公司薪酬分配制度的想法的视频。视频有中有人提到:“公司每人的工资是固定的,工作做多做少拿到的酬劳是一样的。”有人会提出:“公司有基本工资,最终拿到多少报酬与自己为公司创造的效益相关。”……在课堂导入环节让学生观看这样的视频,促进学生了解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分配方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现状,并对多样化的分配方式产生好奇心。教师要学会正确利用视频资源,通过导入环节的视频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与课本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一开始就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高中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效率的提升。

新课讲解时应用视频资源,攻克教学重难点 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相比,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抽象性较强。高中三年,学生要学习政治、哲学、经济及社会文化等诸多理论知识,而这些知识的理论性强,复杂程度高,在课堂中只利用课本实施教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会让课堂成为教师的说教之地。单一的课程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当代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需求,打破满堂灌的传统课堂模式,让课堂从抽象与说教中走出来,都需要视频资源的支持。

针对思想政治教学的重难点适当引入一些视频资源,让学生借助视频资源去解决个人思想政治学习的困惑,教学效果往往更好。视频资源的引入,可以促进学生与知识点之间的互动,促成共勉,简化思想政治学习重难点。比如在讲解“股票、债券和保险”时,受个人生活阅历的影响,很多高中学生并不能分清这三种金融产品,如何区分股票、债券和保险自然成为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引入某个银行的对外宣传片,让学生在专业讲解的引导下,站在金融视角分清股票、债券和保险,解决政治课堂教学的难点[4]。

课堂延伸时应用视频资源,加强政治知识巩固应用 将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高中政治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重视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才能让学生巩固与应用课本中的知识。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的视频资源,让学生快速理解课本知识,了解课本知识在生活问题解决中的应用对策[5]。

比如在讲解“多变的价格”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段新闻记者街头采访大蒜价格变化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商贩、消费者以及大蒜种植者对大蒜价格波动的看法,听取专家对这一问题的分析,鼓励学生在看完视频后分析生活中的类似问题,以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延伸。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应用视频资源,能够强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打造高效的政治课堂,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与个人爱好,用视频资源开阔学生的眼界,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和观点,不断优化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参考文献

高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探讨论文 篇14

摘要:从强调知识的内容取向到获取知识的科学探究过程的转变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化学实验教学也不例外,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创造宽容、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为新课改后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然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四种化学实验教学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引言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通过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此可见,高中化学新课程特别强调实验能力的培养,力图使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一、传统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一)重知识目标,轻过程和情感目标

受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很多高中化学老师忽视实验功能而注重实验结果,对化学实验的知识验证功能和应试准备高度关注的现象频发,同时对学生的测验也以口头或笔头实验为主,忽视对学生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对实验结论的分析。在制定和实施教学目标时,不少教师也比较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标,缺乏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达到全面、主动、健康发展的整体目标意识。

(二)以教师实验为中心

单一的验证型教学式是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常用模式,由教师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案、操作过程的讲解,然后进行实验演示,在此过程中向学生传授实验知识,最后得出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缺少探索性的讨论活动和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主要参与观察以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忽视了观察效果和科学思想的培养。

(三)以书本实验为中心

化学实验能力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应该包括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实验以及思维判断的能力。但现今我国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还是比较重视以书本实验为主,教师关注的是如何教授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忽视对其形成过程的理解,对培养学生全面实验能力造成了障碍。

(四)教学评价以笔纸测验为主,注重量化结果

传统的化学教学评价是以纸笔测验为主,用分数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本该生动活泼的化学学习,变成了枯燥的概念背诵、化学反应式、实验原理的机械背诵,缺乏实际应用价值。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设计

(一)原理导向型教学策略

原理导向型教学策略是指在进行化学实验之前,根据化学实验的内容所涉及的化学原理对问题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此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确定实验步骤等等。这种策略是从全局来把握的,是一种整体性的策略,在理清问题已知情况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摆脱解决问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局部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简单,步骤更加清晰。

加强生物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讨 篇15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必要性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国家新一轮新课程改革中, 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 不仅在传授理性知识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情感, 并且有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美育还可构建健康的审美人格, 使学生热爱自然, 珍惜生命,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建立一个新的健康和谐的生存价值观;另一方面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需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在此, 美育有着智育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美育激发人的创造冲动, 培养审美直觉和想象审美的核心是要创造审美意象, 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到最后往往不是凭理性而是靠直觉, 这样的事例很多。这种想象力的培养是靠美育。智育主要是培养人的逻辑推理能力, 而美育培养人的想象力和洞察力, 培养人的形象思维, 发掘人的右脑潜能。

2加强生物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对策

2.1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生物以其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精妙绝伦为无机世界所无法比拟。大至蓝鲸, 小至病毒, 每一种生物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多个层次在形态、结构和功能等多方面, 无不经大自然这一巨匠精雕细琢, 每时每刻都透射着绚丽的光芒。通过生物教学活动使学生克服对生物学美的无视、无闻、无觉的美盲状态, 逐步形成对生物学美的敏锐而充分的感知能力;同时,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提高其审美的比较和分析能力, 使学生初步学会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 识别生物学美的性质、类型、程度;另外, 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联想能力, 以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形象性。

2.2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立足生物教学, 可以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如通过教室内摆放鲜花, 校园内栽种花草树木, 创造美的环境。观察解剖实验, 规范操作展示协调美。与此同时, 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蛋壳、蝴蝶翅、叶片、花瓣等动植物材料进行科技小制作, 让学生巧妙地组合成一幅幅令人赏心悦目的小作品, 充分感受艺术美, 体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的喜悦。也可以利用教师节、国庆节、春节的机会, 让学生制作鲜红、亮绿、金黄的叶脉书签, 再配上生动的祝福语言, 送给教师、亲人和朋友, 激发学生的心灵美。学生创造美的空间是广阔的, 在学校, 在家庭, 在社会都有可以利用的机会。比如可以指导学生栽培一盆花, 种一棵树, 从翻土种植到浇水剪枝, 让学生自己动手, 写观察日记。这样, 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又可以不断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2.3运用形象化教学法

生物的形态结构美是自然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生物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审美素材, 教师应当利用好这些素材进行形象化教学, 即通过生物美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教育和感染学生。其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一是形象的感知, 在教学中要多采用现场教学和实物教学, 通过感官协同活动感知形成美的表象;二是形象的储存, 表象是以图像和语言的双重编码储存的, 教学要注意将形象与语言结合起来, 促进表象的概括化和表象向概念思维过渡;三是形象的再现,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物学语言来激活学生储存的表象, 使生物美的抽象与表象统一起来, 并能运用储存的表象进行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和美的联想。通过适当的联想, 生物美的形象会得到升华, 形成人与生物间的亲和关系, 进入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

2.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仅就美育而言, 单在课堂中进行还远远不够, 课外活动为美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大自然有着丰富的美育资源, 所以我们在生物学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接近大自然。例如组织生物夏令营, 聆听鸟语, 观察各种花木的色彩层次, 采集标本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才能, 接受大自然美的熏陶,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是十分有益的。

总之,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 美学教育是学校的一项很重要的教育目的和内容。它不仅仅是关于美的教育, 通过审美教育, 同学们可以更热爱祖国, 热爱学习, 热爱身边的人和事, 热爱生活, 关注大自然, 形成良好的环保观念, 积极地保护美的事物的意识。

摘要:生物科学是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 处处体现着生命的美。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渗透美育, 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以美求真, 以美激情, 以美育人,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让学习变得生动活泼, 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美学素养。主要介绍了生物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着重阐述了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

关键词:生物教学,审美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邱明正.审美心理学[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

[2]张尚智.浅谈中师生生物教学中的美育途径[J].生物学通报, 1997.

上一篇:有关詹天佑的观后感400字下一篇:党支部换届大会领导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