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下高中语文

2024-06-29

审美教育下高中语文(精选12篇)

审美教育下高中语文 篇1

审美教育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阅读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深刻体会名著文本魅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含蓄的语言美

文学名著的重要特征在于其语言美,而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同样需要从品析语言开始。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在语言上就有其独特特征,拥有大量近似白话的语言,但尽管如此这些语言仍然和现代汉语意思有很大差别。这篇名著的人物对白突出显示了古典小说名著在语言上的缜密和个性,对人物形象以及环境的描写都十分含蓄,具有含蓄的语言美,从而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例,这篇文章是《红楼梦》当中的经典片段,其中在描写王熙凤的语言中就体现出了名著语言的含蓄之美。王熙凤在初见林黛玉时,用夸张的语言对林黛玉进行夸赞,而对于林黛玉的美她用了“标致”一词。这个词语虽然简单,但是却涵盖了多方面的意思。就整体而言,这一词语除了说林黛玉外形美之外也体现出人物的气质之美,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用它来形容林黛玉不仅恰到好处,也符合该人物的实际身份。另外王熙凤的话比较夸张,使得这一词语拥有感叹的语气,符合王熙凤说话风格和性格特征,从侧面体现出林黛玉真的是美若天仙。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深刻体会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名著语言的含蓄之美,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深刻体味语言的力量。

二、独特的人物美

每一部文学名著都包含着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不同的人物有其特征和个性,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就能深刻地体会到独特的人物美。就《红楼梦》而言,这部名著当中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而且每个人物都是美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人物美并不仅仅是外表美,最具特色的是作者为大家呈现了病态美,这也是这部名著中十分独特的地方,更是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特殊的人物美。这部名著当中对林黛玉的描写总是病怏怏且非常瘦弱,但是正是这一种病态美吸引了大量读者,从而让林黛玉的整体形象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林黛玉进贾府》当中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刻画,突出了文学名著独特的人物美,也使得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更具审美内涵。首先,林黛玉身世很苦,在经历了自幼丧母的打击之后,父亲也离他而去,使得她只能选择寄人篱下。林黛玉得到了老祖母的喜爱和关怀,但是林黛玉骨子里非常自卑,在日常生活中也一直愁眉不展。其次,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并不顺利,在薛宝钗介入两人感情之后,让林黛玉变得更加苦闷和惴惴不安,也使得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林黛玉呈现出的是一个病美人形象,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还能引起读者的同情心,使得人物对形象美的记忆更加深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人物描写的技巧,实现阅读能力的升华。

三、丰富的文化美

中国文学名著是文化的结晶,所以文学名著无不透露出文化之美,这对于在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具有极大的帮助,能够通过阅读教学的逐步深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红楼梦》可以说是我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在这部名著当中描写的建筑、服饰、饮食等无不叫人啧啧称奇,也能让人在认真阅读后感受到丰富的文化美。文学名著中将内容丰富的文化进行了有机整合,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语言文字当中就能够感受到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开展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的目的也不单单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

《林黛玉进贾府》虽然仅仅是《红楼梦》的片段节选,但是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审美意蕴。例如,林黛玉初次进入京城并进入贾府就深刻感受到了贾府的繁华和建筑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贾府有大量的规矩,哪怕只是简单的漱口和喝水都要按照规范,于是细心敏感的林黛玉为了避免出错都会认真观察和学习周围姐妹的做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文化之美。贾府中的老祖宗、夫人、小姐、丫环等的穿着打扮和小细节都能够体现出人物性格和地位,这正是服饰美的体现。

审美教育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能够在阅读教学中将审美观念和意识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美无处不在,增强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审美教育下高中语文 篇2

1适当增加学习内容,彰显个性化审美需求

高中语文中涉及到的学习内容相对较多,这其中包含很多可以培养审美能力的部分,对于这部分的学习要给予极高的重视,借助语文学习的独特优势,通过学习语文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可以从文学经典名著中汲取审美教育,通过不断的阅读累积继而提升审美意识及能力。例如:最具盛名的经典作品:《巴黎圣母院》,在作品阅读过程中,对比其中的人物形象,如卡西莫多,他虽然长相丑陋,但是却是内心非常善良;而反观菲比斯,他虽然外表俊朗,但是却是朝三暮四的小人。在进行这部作品阅读时,需要从中感知到人性的真善美,然后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不同审美视觉切入,由此能够更好的鉴赏与分析文学作品不同人物形象,实现其个性化审美需求。此外,还可以通过诗歌的学习提升审美教育的个性化特征,诗歌属于文学瑰宝,同时也是极具审美价值。在拼读诗歌作品时,需要对其意境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其中的诗情画意,提升自身的审美意识,形成个性化特征。例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歌中对于月色的描绘极为生动,可以通过进入意境形式更深刻的体会其中的韵味,调动审美主动性,必然能够从中汲取美的感受,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

2激发个性化审美兴趣

审美教育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审美意识与能力,并且根据不同的个性特征逐渐形成自身的个性化审美特点。而这其中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个性化审美兴趣,只有在感兴趣的前提之下,才能更好的展开相关的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平台获取相关内容,这样能够从中吸取更多的与培养内容相关联的信息内容。例如:《红楼梦》是我国四大经典名著之一,在进行该作品学习过程中,可以从网络平台作品相关的内容,比如创作背景、艺术成就等等,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对其进行鉴赏与分析,从而增加阅读兴趣。如可以选择林黛玉,作为作品中才华横溢的女子,其孤傲的性子等,从这些元素结合判词给予全面的分析,从而强化阅读兴趣,从各个经典的影视作品中汲取精华部分,加深对林黛玉这个人物的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筛选其中的一个人物进行分析,并且与同学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从而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特点,强化审美培养意识。

3给予科学化评价,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评价是推动教学活动重要内动力,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影响到高中生学习质量,还有学习效率,所以在实施审美教育过程中,则需要重视教育评价,给予科学化的评价内容,从而增强高中生个性化审美能力的`提升。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从兴趣层面着手,最大限度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审美教育,在已有知识的储备前提下,提升审美能力。由于高中生生活及学习条件的差异性,从而导致在学习能力及经验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也导致其审美能力的差异性,所以在展开个性化审美教育时是需要基于他们的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同个性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及难点部分,由于其描述的知识与我们生活相距甚远,从而导致在理解文言文时遭遇到极大的困境,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有效的指引,从品鉴文言文方面着手,培养审美能力,筛选其中的优美句子进行品读与鉴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达到提升审美意识的效果。例如:《出师表》中,诸葛亮对于君主的忠诚,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能够调动高中生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同层面及角度分析文章所需表达的情感,以及想要渗透的情怀,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效果。

4结语

总体来说,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是现阶段研究的重点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通过不同的手段及途径提升自身的审美意识及能力,借助语文这一有效的平台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个性化特征,继而丰富学习内容,完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曹冲.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01):53~54.

[2]闵秋洁.审美范畴视角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J].文学教育(下),(12):82~83.

[3]白忠明,潘忠.试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8(05):181~187.

[4]叶梅.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07):16~17.

试论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篇3

【关键词】教育;语文;高中;审美

【中圖分类号】G633.3

前言

只有同时具备了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科学素质以及审美素质,才拥有了完整的社会文化素养[1]。语文是全面教育的体现,能够同时实现美育、智育与德育,对学生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审美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理解美以及评价美的能力,使其审美理想与审美情趣得到提升。

1.发现美

与其他艺术一样,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作品也是形象可感的。马丁·路德·金慷概激昂的演讲,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娓娓道来,祖国广袤大地上的四季变化,各种不同的自然风貌等动人心弦的美均存在于语文中,可见语文的魅力多么的丰富而又充满韵味。教师应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讲解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或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熏陶其情感,将学生与文学作品连接起来,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激发。在新课改下,语文教材的精良与丰富程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教师需做好引导的角色,从美的角度出发来欣赏课文。因此,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引导能力和挖掘美的能力。

作家将自身的审美理想灌注于文学作品中,将自己眼中的自然事物、社会生活描绘出来,是人性的艺术环境,包含着真善美的审美情感[2]。以《我与地坛》一文为例,作者走进地坛时正处在人生的最低谷,双腿残疾,前路渺茫,毫无方向,于是某一天摇着轮椅走入地坛,在地坛的陪伴下走过了十五年,十五年间作者地坛互为陪伴,看着人来人往,花开花落,不断的思考,最终战胜了身体上的残缺,获得了升华。听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母爱的赞扬与感激无不让人动容,面对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美怎么能不为之吸引。文学作品中有各式各样的美,悲剧之美、朴素之美、哲理之美、和谐之美等,只有引导学生去品味作者笔下的人事物,分析作者的一字一句才能发现其中的美,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感受美

美的感受是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方法很多,以阅读课为例,教师可改变以往的教学形式,不再是教师单一的讲解,而是转换为创意论辩课或学习交流会;以作文课为例,教师可转变形式,先让学生口头“写作文”,在全体师生的讨论与交流中产生共鸣,再进行创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开展探究式、合作式、鉴赏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机会与情境,使学生在探索中感受美[3]。课堂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够创造出惹人深思的氛围,风趣幽默的语言能够创造出愉悦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审美的情趣。所以,教师应注意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克服乏味枯燥的问题,增加风趣、生动等要素,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带动学生的情绪,并以恰当的语调与丰富的情感触动学生,如有必要可使用辅助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文为例,教师可向学生播放朗读的录音或是与课文有关的美好景象,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感受完这种令人愉悦的美感后,让学生朗读课。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句子,人们第一眼看到这个句子的感受就和海子一样,温暖、美好,让人心生向往,同时也是海子对尘世留下的美好祝福。让学生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美好画面,进入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心中的那份悲凉。

3.创造美

语文教学不单只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创造美也十分重要,也是最终的目的。创造要求发散思维,冲破束缚,释放个性,充分的挖掘自身的潜能,通过想象与联想获得情感体验[4]。人们发现美的能力是通过想象实现的,而不是单纯的通过眼睛来观察,欣赏美与创造美需以想象力作为基础,当人们口中念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想象到的是蔚蓝的大海与暖洋洋的春天,因为想象而感受到作者描绘的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勇敢的说出自己的体验,进行审美创造,并注意不可让所谓的标准束缚了学生,即便回答并不“标准”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毕竟同样的事物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此外,教师可适当进行文化美育拓展,以对本地区实际情况的了解为基础,以鲜活的例子供学生实践,促使学生调动其创造力与想象力,将平日所学化作创造,以个人的真实感受进行美的创造。

4.结束语

现阶段,不少语文教师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甚至一些教师也欠缺审美的意识。为了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教师需正视这一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推动其个人品德的修养,为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郭焕梅.语文教学中审美观的培养[J].散文百家,2015(05):70+44.

[2]刘润玉.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J].文学教育,2015(05):72.

[3]柯燕芳.感悟诗歌形象走进美育殿堂的思考与探索[J].成才之路,2015(23):32-33.

浅析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篇4

什么是审美教育呢?审美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 其目的是促成人对自然和社会定向的审美关系, 从而提高人的审美观念和趣味, 发展人的审美理想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主要是通过审美活动来进行的, 而人的审美活动又是具有可感的形象和情感的激发作用的。

如张爱玲写小说, 一定程度上就是在“秀”她凄艳苍凉、深具魔力的文字。张爱玲极善于选用动词, 比如“眼角弯弯的、撇出两道鱼尾纹”, “眼角向上剔着”, “ (高领) 斜斜地切过两腮”, 这些句子中单音节动词如散金洒在她作品的字里行间, 似玻璃般脆亮, 掷地有声, 使平板的句式充满动势。每每读了这样的文字, 我就会仔细咀嚼, 深深为其中所折射出的美而陶醉。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艺术性极强, 文字优美,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那么, 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下面是我个人的几点体会, 希望与各位同人共勉。

一、创设情景, 培养学生审美接受能力

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中说:“美不完全在外物, 也不完全在人心, 她是心物婚媾所产生的婴儿。”他还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这就是说审美是需要情景的, 再美的东西, 如果不让其出现在一定的情景氛围中, 它的美也不能凸显出来。而要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美的情景氛围, 教师就要用优雅的语言, 渲染出美的氛围。

例如,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 作者先站在千里之外的东鲁, 借越人之口, 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神奇, 用五岳、赤城、天台与之相比, 烘托其雄伟巍峨, 以抒发其对天姥的无限神往, 此为“物我相对”。神奇的天姥强烈地诱惑着他, 于是, 由多情湖月相伴, 一夜飞渡万水千山, 目睹渌水荡漾, 耳闻清猿长鸣;于是乎, 登青云, 赏山花, 倚奇石, 既而电闪雷鸣, 乌云四合, 云气弥漫, 天崩地裂, 神仙洞府, 尽现眼前。

此时, 作者完全融入其中, 远离万丈红尘, 摆脱世俗的羁绊。这些如梦似幻的景物描写, 展示了作者那种略带伤感的豪放之美, 展现了作者那压抑的蓬勃激情。

因此, 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采用诵读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诵读是语文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重视诵读不仅能把文章表达得淋漓尽致, 也能使听者有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这是激发学生美的情趣、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因此声情并茂的范读 (录音) 是必不可少的。

二、放飞联想和想象, 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语文教学, 离不开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没有联想和想象的课堂, 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就要让学生放飞联想和想象。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特定的审美情感, 从而产生一种与教学内容“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审美效果。

法国作家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 更能深入对象, 这是伟大的潜水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 便遇上了想象。”在这个过程中, 读者通过想象, 利用文章的艺术空白和学生的阅读期待, 体会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使学生的思维“杂树生花, 群英乱飞”, 生成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

如《琵琶行》中作者写琵琶女自述身世时, 忽而写到“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 想到自己由长安谪迁浔阳, 产生了怜惜感叹。琵琶女昔日在京城, “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 这和诗人被贬以前的情况有些类似之处, 所以诗人才有感慨今昔之叹。

学生感觉很敏锐, 想象也很丰富, 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通过想象把文章中所描绘的东西呈现出来。这样, 学生在感受美和发现美的同时, 心灵得以净化, 审美鉴赏能力也得以提高。

三、培养学生审美理解能力, 用心灵去创造美

理解是审美的因素, 它是一种理性的直觉, 具有规范和导向的功能。要指导学生通过渗透在美感直觉中的“理解”即“领悟”去获取作品中蕴涵的意蕴、理趣,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如李白的《将进酒》, 我们除了要理解它隐含的豁达之美和豪放之美外, 也要明了它另外一些含义。诗的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 与开篇的“高堂明镜悲白发”, 一“悲”一“愁”遥为呼应, 余韵甚远, 强化了整首诗悲愁愤激的氛围。李白本欲借酒浇愁, 但“斗酒难消心中愁”, 正像他自己所说“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无奈之下只得“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综观全诗, 围绕一“酒”字, 借题发挥, 感情跌宕起伏, 一波三折:悲观—乐观—狂放—愤激—更狂放—惆怅。如此, 我们才能强烈地感受到那潜藏在酒话底下的不平之气, 如黄河之水, 奔流翻腾, 不可阻遏。

审美视觉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篇5

审美视觉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 张双玲

摘 要:随着山西省新课标的实施,很多教师都感受到了新课程相比传统的“一言堂”注入的新鲜活力。原因很简单,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让各学科都充满了生命力,需要让师生共同用富有诗意、感情和审美的眼光去学习。地理教学具有美育功能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进行美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感受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审美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情操,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中教育;地理课程;审美教育

一、高中地理课程审美教育的内容 审美教育是指从美学的角度进行地理知识教学的教育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1.地理课程美育的功能(1)自然美教育功能。地理教学中 的自然美教育功能,主要

体现在自然地理教学中。自然地理教学广泛涉及各种自然景观,宇宙、海陆、山川、自然生态等无所不及,自然景观美体现得比较全面。

(2)人文美教育功能。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美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人文地理教学内容中。人文地理教学广泛涉及各种人文现象和人文景观,包括人种、民族、城市、乡村、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通信、贸易、文化、旅游、政治等,其中有大量的多姿多彩的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美和精神文明美。

2.地理教学中美育的作用(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地理 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欣赏

大自然、美化环境、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美的机会。把审美教育融入地理教学,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各种自然和人文的美,使自己的感受活动逐渐适应现实世界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对地理事物进行细致地观察,以储备丰富的形象材料,累积审美经验,培养审美意识,从而为审美想象力的提高奠定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创造美,如何创造。如我国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浩浩荡荡的京杭运河;国外埃及的金字塔,荷兰的填海造田工程,英法两国之间的海底隧道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对美的创造。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创造美和如何创造,就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创造美的意识,进而逐渐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追求品德美的能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就陶冶了学生的美好情操。这样学生就会在表层意识或潜层意识里自觉或不自觉地比德自修,追求个人的品德美,希冀社会公众的品德美,从而使其追求品德美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1.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 努力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美育点,展

现在学生面前。如哥白尼、布鲁诺等天文学家,他们怀着对大自然的强烈美感和激情,力图了解宇宙和大地的奥秘,由于这些先驱者的努力,才使天文、地理科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他们身上表现了一种对科学探求、大无畏精神的崇高的思想美,坚强的意志美和高尚的情操美。教师在把美育点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同时,更应该培养学生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2.努力提升地理教学过程的美感

地理教学过程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行程。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的感情在于:对教育事业的爱,对所教专业的爱,对学生诚挚的爱。其次,创设愉快、优美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要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惊奇、刺激、疑惑、悬念,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从而打动学生的感情,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地理教师应在有疑处解疑,在无疑处设疑,使学生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知与审美的同步发展。

3.努力追求地理教学手段的艺术美图片、标本、模型等是

传统的地理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时要

选择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艺术性强的教具,使学生愉快地看而不厌。如在“自然带”一节的教学中,可以精心挑选几张色彩鲜明、画面生动的地理景观图片,让学生欣赏各个自然带的美丽景色,并比较它们之间的明显差异。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幻灯、投影、多媒体等等现代化地理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被引进到课堂教学中,它们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配上优美的音乐和生动的解说,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更增加了真实性、新颖性、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愉悦中形成地理科学概念。

4.努力锤炼地理教师自身的语言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

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

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地理学科涉及的门类多,联系的事物广,知识的跨度大,更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和修养,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地理语言除了要注意科学性、思想性、目的性之外,更要注意语言美。美的语言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作为地理教师必须要锤炼自己,掌握这门语言艺术。

地理教师,应该像一位多才多艺的导演兼演员,用生动的语言,出色的表演,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不仅学到丰富的地理知识,而且还陶醉于艺术享受中。使学生不愿下课,又盼着上课,这是教师语言美的魅力所在。

5.结合乡土地理让学生寻找美乡土地理引导学生置身于气象

万千、生机勃勃的地理世界。

通过真切的感受、自由的体验、悉心的探究、真心的感动,在获得真知、增强能力、提高兴趣的同时丰富了情感、锻炼了意志、纯洁了道德、升华了认识,使学生产生对家乡,直至对祖国、对世界产生了更强烈的关心、热爱之情,并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时代责任。乡土地理教学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一些重点问题和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学以致用,为乡土建设出谋划策。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

参考文献:

㜄彜㤄林成策,程菊,李清民婥走进高中地理教学现场㝑㤳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憇巤 㜄愼㤄査勇,刘彦随婥论新时期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㝎㤳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忊洠欼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感到上地理课,就像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道上,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首先,要创设友爱、融洽的学习环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要使学生乐学关键在于教师会教。对教师来说,最重要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实践研究 篇6

一、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只是对语文教材中的字词和句法等内容进行讲解,并根据考试内容安排教学环节。很显然,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习,只是停留在语文知识的表面。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从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师需要从语文课文中提取出一些和审美相关的因素,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对文章意境加以体会。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中“离骚(节选)”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离骚”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由于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文字,所以教师应该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不要将原诗中的韵味和深意去掉。教师将“离骚”翻译成白话文,可以使学生对整首诗加以理解,并从中体会到屈原的情感激荡。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够得以提高。

二、从课本内容出发挖掘审美元素,扩宽学生的审美想象空间

以往,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将注意力放在字词这些最基本的方面。事实上,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将教学关注点放在能力培养上。而审美能力又与语文课结合紧密,所以教师就应该从这一因素出发,帮助学生拓宽审美想象空间。高中语文涉及到文言文、白话文以及诗歌等文学体裁。教师应该从课本内容出发挖掘审美元素,使学生能够受到文学熏陶。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中“琵琶行并序”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从课本内容出发挖掘审美元素。“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作品。教师可以对诗句加以分析,然后让学生进行想象和扩充。比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诗就表达了江边送客的情景。学生再根据教师的要求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表达出这种意境。通过对诗中用字和用词的研究和分析,学生就能够和诗人共鸣,体会诗歌的内在美。

三、在多媒体的辅助下開展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以往,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在讲台上讲述,学生就在台下听讲。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通过黑板呈现。这样不仅加大了教师的板书负担,同时还可能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等文件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教师可以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网络渠道找一些相关电影和电视剧,并让学生加以观看。学生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阅读文章的欲望和兴趣。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中“林黛玉进贾府”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开展教学。“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这本小说。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电视剧的情节,使学生在电视剧中感受到贾家的富贵以及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视频的方式,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并有针对性地提高审美水平。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采取以下方式推动语文审美教育。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从课本内容出发挖掘审美元素,扩宽学生的审美想象空间;最后,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开展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的审美教育 篇7

审美教育亦称美育,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美育任务就做了明确的要求: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培养审美感和审美能力。文学名著作品是人类历史的结晶,蕴含着人类思想的精华。因此引导学生品味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激起学生对人生理想目标追求的坚定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学生的三观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标准。在了解前任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当代语文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情况,研究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中的审美教育的作用及意义,并试图提出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一、教育改革之下的关于审美教育的现状

对于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中外的教育大家都曾做了大量的研究。柏拉图是第一个系统提出审美教育这一问题的哲学家,他坚信艺术具有很大的审美感染力,他重视艺术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力,这一点在当今的教育中也有很大的启发力。之后德国的席勒首次提出了“审美教育”这一理论,他认为审美教育是完善人性的最好手段。此外,闵斯特堡在1905年发表了《艺术教育原理》,其中对审美教育的功能做了较为有价值的阐述,他认为审美教育的价值应该受到重视,审美能力应该像知识能力一样得以培养发展。我国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我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培养人格完善的人,这也是他教育的首要目标。孔子是中国古代提倡美育的第一人,审美教育常常是他德育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他所创立的“仁”这个儒家思想核心,便是一种心灵美的体现。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较早提出美育思想的人,他从西方美学中汲取营养,写了不少有关审美,美学等方面的文章。他特别重视情感和艺术对人的感染作用。王国维、蔡元培都曾在这方面做出了较大的成就。王国维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审美教育思想主张。蔡元培则是我国美育的真正首创者,他的美育思想要比王国维、梁启超的美育思想更为深入。他的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以美育代替宗教”。此外,他还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方面提出审美教育的实施方法。多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审美教育与语文的美育教学进行了研究,对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学研究也做了很大的贡献。通过检索发现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研究较多,但是把高中语文文学名著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却很少。而且大多是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大多注重的是理论和概念的研究。很少明确的关于文学名著中的审美教学的实际操作研究。综上,对语文教学中关于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学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二、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中的审美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范围主要是高中教材所选取的相关名著的阅读及其教学活动中的审美教育。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行动研究、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审美教育及文学名著的内涵,审美教育的作用意义,通过对当前相关教育现状的分析,最后提出自己的想法等内容。

三、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特殊关系

文学名著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包括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并且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文学作品。在高中教材上选的文学名著,例如《离骚》让我们认识到了洁身自好的屈原;《诗经》给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瑰丽的艺术文化;《三国演义》《水浒传》《雷雨》《哈姆莱特》《老人与海》这些古今中外名著更是为我们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学生在这些作品中所体会到的美是其他作品难以体会的。因此,文学名著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材选材的重要来源。而审美教育则是运用各种形式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能力,是一种情感教育方式。所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名著中所蕴含的丰富“美”的因素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提供了可能。

四、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项新的内容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及其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审美教育的根本

正所谓孔子所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首先必须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以及审美能力。并且能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欣赏作品中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有比较系统的美学理论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如了解中外的美学理论,培养自己的审美兴趣。游览名山大川、历史古迹,欣赏自然中的美。同时也可以欣赏文学、电影、戏剧、书法等艺术美。其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语文教材中的各类文学名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人文精神,反映着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挖掘教材中审美资源的能力,才能带领学生充分领悟作品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再次,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及相应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发挥课堂主体—学生的作用是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是引导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课堂教育的进行,同时也促进了教与学的效果。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主体,发挥他们的重要性也有利于文学名著于教学中审美目标的实现。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起作用发挥效果的还得根据他们的特征及课堂的教学内容,因人因材进行有规律地教学。

3. 延伸课外文学名著阅读

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多层次的过程,因此仅仅依赖于教材中所选的片段是不够的。要想把学生引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学天地,是需要我们把文学名著阅读延伸到课外的。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名著并且引导学生阅读使课内与课外相互延伸,扩充他们的知识面。因此把文学名著的审美教育延伸到课外是很有必要的。

4. 紧抓文学名著的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传播美的主要阵营在课堂。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上充分挖掘文学名著作品中所蕴含的美的因素。通过何种方法才能体会其中的情趣美,可以从以下4个环节入手进行。

(1)巧设导语激发情趣

好的导入对一节课堂非常重要。在导语设计上,教师应该尝试不同的方式,借助不同的方法,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尝试以情导入,借助名句导入,借助多媒体导入,引起学生悬念导入等等。

(2)指导诵读感悟作品美

文学名著中包含着丰富的艺术美,铿锵的节奏,优美的语言,通过诵读能够体悟其中所蕴含的美。加强诵读是学习语文有效的方法,诵读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审美活动之一。可以采用教师示范诵读;指导学生诵读(语调、语速、节奏等);创设朗读情景;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领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等)

(3)深入分析提高审美能力

语文作为语言类的学科,语言教学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赖“语言”这一学科本体。启发学生对关键字句,优美文段进行品析。通过品味语言,指导学生把握作品中的情感美;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美;品味语言,解意象,探寻诗境美等。

(4)有效拓展提高审美境界

语文教学在20世纪50年代就对学生的知识拓展上提出了建议,多在学生中开展一些讨论、辩论等开放性的作业形式,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审美境界。同时要加强课外提升指导,拓宽课外审美渠道,增加审美体验。

五、结束语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在语文学科中,既不缺少美,也不难以发现美。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明确审美教育的价值,针对当前文学名著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是本文的主要目的。但是由于教学理论水平的欠缺和教育实践经验的缺乏,本文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不断改进,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有活力,带领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书简[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邓爱丽.现行高中语文文言文选文的探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审美教育下高中语文 篇8

一、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领域当中, 始终存在着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 包括课堂的教学缺乏科学性、教学的目标背离提纲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诗歌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导致教学的过程过于程式化。再就是, 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化, 曲解了高考的标准, 将诗歌教学转化为了一种应试训练。所以, 回归诗歌的人文价值, 推进诗歌的审美性教学发展是落实新课改教学要求、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个人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诗歌审美个性的重要途径。

二、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内涵

所谓审美性教学, 指的就是教师要自觉地运用审美的方法和观念来指导教学, 让教学行为本身就成为一个审美对象, 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时刻感受到对美的享受, 进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塑造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高尚人格。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的过程就是高中语文教师主动发掘出诗歌审美因素, 以审美方式优化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实践审美阅读, 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这也是高中阶段塑造学生审美人格的一种教学方式。审美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激励同学们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审美感受和创造表现的能力, 提升学生总体的审美鉴赏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也是对语文认知教学和语文技能培训的一种发展和升华, 提升了认知教学的效果, 凝练了技能训练的内容。只有实现了审美性教学, 才能够开拓学生的审美自由空间, 建构学生的鉴赏精神世界。

三、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出现的问题

1. 曲解高考标准。

很多教师凭借多年的经验自主定位了高考对于诗歌鉴赏的要求标准, 甚至会造成一种曲解, 造成了诗歌教学目标定位出现偏差。很多教师为了应付高考, 将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定义为一种死记硬背的硬性知识点, 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很容易对诗歌产生疲惫的心理, 只能够实现对于基础知识的硬性掌握。

2. 教学观念陈旧。

很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过于墨守陈规, 始终走的都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文意, 再带领学生分析主题主旨的老方法, 比如说《离骚》、《饮酒》这些经典的诗文充分透视着诗人伟大的人格, 在这些诗文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从人格美的角度入手, 引导学生们体会诗歌中体现的人情美以及作品当中的自然之美, 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好素材。但是, 大多数教师没有这样的实践, 破坏了诗歌固有的审美特征。

3. 教学过程程式化。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化, 基本上都是以习题训练、考试评判等方式代替了诗歌的阅读教学, 基本上没有空间来对学生进行审美分析以及辅助学生产生审美体验, 将学生们的审美感受抛之一边。并没有实现高中语文的审美性教学。

四、高中语文审美性教学的有效性原则

诗歌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存在, 是审美的客体, 所以诗歌具备了审美属性, 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存在。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负责的就是引导学生产生诗歌阅读的审美体验, 不要过多地添加主观的应试思维, 来束缚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出诗歌本身的审美点, 并帮助学生发现并赏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充分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下标准教学模式。

五、高中语文审美性教学的实践策略

1. 拓展学生视界。

诗歌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 美是没有界限的, 所以高中语文诗歌的审美性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的知识, 比如说在李白的《蜀道难》教学审美过程中, 老师在讲解诗句的过程中, 可以随机插入李白的种种事迹, 联系李白在同时期创作的诗歌内容来分析和讲解李白在这篇文章中想要抒发的情愫。这样不仅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加深学生对于李白的了解, 而且丰富了课堂的内容。

2. 提升教师素质。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行,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在逐步提高, 这对于高中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了, 高中语文教师在诗歌鉴赏的主体审美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首先, 教师自身的审美观点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鉴别方向。其次, 教师自身的审美风格也会对学生们的审美个性造成很深的影响。所以, 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定期进行职业培训,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与时俱进地进行语文教学, 才能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左右逢源, 拓展学生们的审美视界, 全面提升学生们的审美观。

3. 构建民主课堂。

一千个人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诗歌的鉴赏本身就不是单一性的,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对于诗歌的不同角度的理解, 鼓励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来丰富整个诗歌的内涵, 教师只要以指导方式来引导学生们走向正确的思路就好。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篇9

一、批文入情, 培养审美情操

高中语文教材是美的文本, 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 如自然美、社会生活美、人物形象美、语言美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比如, “大江东去, 浪淘尽”的壮美, “采菊东篱下”的恬美,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的幽美。自然美让人产生情感的愉悦, 社会生活之美则让人明辨是非、善恶与美丑。杰出人物的情操美, 平凡人物的人情美、人性美, 对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理想,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应认真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欣赏人物的外在美和心灵美。

二、创设审美氛围, 激发审美欲望

在教学中, 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审美情境, 使教学内容情境化, 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感受美、欣赏美。如朗读《再别康桥》时, 可播放蓝天白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潺潺小溪等图片, 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曲子。其次, 教师形象和人格完美结合的魅力, 也会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漂亮的板书, 标准的普通话, 温文尔雅的教态, 幽默机智的语言, 本身就蕴涵着的美, 对学生有着很强的感染力。

三、指导美读, 诱发审美想象

“美读”就是有表情地朗读、吟诵课文, 它是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 是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 在朗读中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 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 激发学生的想象, 填补文章的空白, 进而获得审美体验。如“舟摇摇以轻扬, 风飘飘而吹衣”, 学生可以尽情想象一叶小舟, 一条宽阔的江面, 一个身穿长衫之人, 站在船头, 迎风而立, 眺望家园, 几分飘逸, 几分期盼, 写出一个厌弃官场之人回归家园的急切心情。

四、加强写作, 培养审美创造力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表现美、创造美, 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还要重视培养、训练、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创造美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写作是创造美的途径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在观察美的基础上, 通过写作去表现美、创造美。指导学生选取美的内容, 确定美的立意, 讲究美的结构, 提炼美的语言。在品评作文中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育人。教师要使学生明白, 写作文不仅要讲究美的形式, 更要讲真话, 抒真情, 表达正确健康的思想和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篇10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发展, 审美教育以其陶情冶性的特点逐渐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因此, 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运用有效手段实施审美教育, 以强化学生的美感教育,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及趣味。

二、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对策

(一) 情景式导入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情景式导入方法以激发学生审美热情, 进而引导学生满怀激情进入课文学习。例如, 在上必修二中《听听那冷雨》一课时, 可以通过设计以下情境以带引学生进入课文学习:“雨是很自然的天气现象, 而从文学上看雨, 又是别有一番滋味, 现在让大家以文学的角度分享一下对雨的看法。”, 这时, 学生会认真思索自己对“雨”的感受与认识, 随后学生分享对雨的看法, 如有学生说:“淅淅沥沥的小雨落在雾中, 有种烟雨缠绕的感觉。”;有学生说:“我最喜欢秋天的雨, 缠缠绵绵, 却又不失清爽。”……这样的导入形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 并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待学生分享完后, 教师在分享自己对雨的感受后, 对学生说:“现在让我们看看余光中先生对雨的认识与感受”, 然后带领学生进入《听听那冷雨》课文学习。先让学生进行阅读课文, 并找出最能表达出作者对雨的情感的句子。然后让学生仔细品味文章丰富优美的语言, 并在优美段落、句子的朗诵中再次体味语言的美、及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样逐渐将学生带入课文营造的美的画面中, 再次感受文章的美之所在。

(二) 培养学生审美兴趣

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培养学生审美兴趣。文学作品常常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艺术与情感, 且具有多义性与模糊性。以古代文学作品为例, 中国古代小说是中华文化的奇葩, 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 并具有独特的审美底蕴。例如, 教师在上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 先简单介绍主要认识的人物, 包括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 然后组织学生观看《红楼梦》录像片断《林黛玉进贾府》, 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认识相关人物形象, 并总结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教学时, 应先以林黛玉为主角开展, 让学生找出林黛玉在文章中出现的人物眼中的形象描述, 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 如下为学生找出的答案:众人眼中的林黛玉是“不足之症”, 由此可见众人仅仅是关心林黛玉的体质;而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则为“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学生则认为是这句话已经将林黛玉的气派不凡表达出来;而贾宝玉中的林黛玉则是“病如西子胜三分”形象, 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 这些描写都以不同角度将林黛玉的神态风度、容貌等展现出来。而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也深深感受到那种既朦胧又清晰的美感, 深化学生对《红楼梦》美的欣赏, 并促使学生激起对《红楼梦》的兴趣, 逐渐深入到小说人物角色情感认识研究当中, 学会欣赏其美感。

(三) 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每个学生因其学习能力及实际经验不同, 使得其审美价值观有所不同, 因而审美鉴赏能力也有所不同, 因此, 高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审美欣赏能力培养。如可以通过对文章优美语句的分析以诱发学生对美的情感, 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 让学生在分析文章语言中感受美, 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例如, 高中语文教师在上必修一《赤壁赋》一课时, 应先向学生介绍苏轼的简介及生平, 然后告诉学生《赤壁赋》是苏轼谪居黄州后写的:“苏轼因遭遇陷害被贬, 心中郁愤之情, 在所难免。但他却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坦然处之, 不被消沉情绪所击倒。因此, 此赋先自言愁, 后自解愁, 反映了作者复杂的心情。”此时, 教师开始带引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中:“赋的第一段主要描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全身心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对游人的依恋与脉脉之情。学生此时可以想象出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 江面被白茫茫的雾气笼罩住, 呈现出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壮观美景。当分析到“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语句时, 应让学生明白这是作者运用抽象事物具体化的描写方法, 运用优美的语言将箫声的写得具体可感, 犹如在耳边响起。这样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萧所寄寓的情感意境, 激发自己的想象。同时让学生在领略语言美的同时体味意境美, 享受美的洗礼。

三、小结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实施策略

G633.3

一、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中语文教育的个性化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中最重要的时期,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感情的认知和情商的提高,同时能让学生自己对优秀的作品独立解析,能作出独特的审美赏析,能够从文章作品中感受美,从而接受阅读带来的美的感染和熏陶,慢慢的养成独立阅读和审美的情趣。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想象力众所周知就是看到一个事物然后联想起来的别的虚无的很多东西,在心理学家看来想象力是已经通过某种途径储存在大脑中然后看个一个事物后大脑对这些东西进行的加工整理形成自我想象的一个过程。审美就是对想象力的一种深化。现在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是选取的大师的作品然后来进行分析,还有一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章,教育我们如何养成更好的自己,学生通过老师对教材文章的讲解进行想象,活跃了教学气氛,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己的创造能力。老师应该让教育个性化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

(2)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东西的特别爱好,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知识考老师强硬的去逼迫学习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加的厌恶课堂,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课程改变后,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不单单是讲解课本知识更多的是调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在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高中时代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老师应该及时调动这他们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主动积极的学习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

(3)能够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一个人对美的认知主要是从高中时代的语文课中获得的,对高中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是现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关注的东西,老师要让审美教育贯穿在每一堂课上,让审美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读到好的作品是能感受到美好的东西,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激发他们的对学习的兴趣,可以说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相当于提升着学生的审美质量。所有高中语文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养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实践策略

高中语文最主要的学习主题就是学生,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是依赖于老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应该培养老师的个人审美素养,促进老师的个人审美能力不断地提高。老师教学能力的到底直接关系着老师审美能力的高低,对于老师综合审美素质和教育实践的研究极为重要,老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修养,研究个性化教学,更好的引导学生的审美方向,学校有义务让高中老师形成一个好的审美态度,老师的审美态度正确了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审美观念的提高,可以说语文老师是学生审美素养的一个起点,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审美教育的效果。老师应该注意自己知识层次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扩宽,不断的培养自己的教学技能,在扩展自己能力的同时也让自己感受到了美的东西,这样才能刚好的教育学生,老师也应该追求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然后又目的性的去提升个性化教学的质量,学生正确的个性化教学部仅仅是让学生形成感性的认知,这是一个感性和理性的融合。

三、创建个性化审美教学环境

高中审美教育个性化对审美的氛围和审美环境要求特别高,审美氛围和审美环境是审美教育个性化的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产生的效果会更加明显,这就要求学校多开展一些关于美的公共讲堂,让学校氛围时刻围绕在美的气氛中,让学生从心底感受美积极的去发现美培养他们的审美心态。这样会更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愿的去学习,而不是老师去强迫学习,慢慢的让学生有这种求知的欲望,这才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老师要多角度的对学生进行沟通和引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在对学生情感的指导上作出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日常良好的审美习惯,能自己对一些佳作作出审美经验和判断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平等公平的坚持用审美教育和因人而异的教育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不断进行审美学习的时候主动的发现自己的特产和优点,利用这些特长和优点不断的参加到审美的活动中,然后老师去及时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观点。

四、開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实施美育

除了以上我们谈到的老师要试行因材施教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经常组织学生去附近的历史博物馆,去领略祖国博大的文化,去野外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面对祖国的锦绣江山,来亲临其境的感受美。用具体的历史教育去感染学生,让他们从心底热爱家乡,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让他们明辨是非黑白,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去感染学生,还可以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去观看一些爱国主义的电影,从电影中真实的例子中去感受革命先烈还有那些尊老爱幼的美德,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对各种美的认知。

五、结语: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研究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让现在的人民喜欢阅读,认识美,发现美。知道追求美的的东西。随着人们对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认识越来越重要,我们去通过高中语文教育来实现综合审美素养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课题的研究也会越来越深入。

参考文献:

[1]邓斐.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J].雪莲,2015,(35):100.

[2]王英杰.试论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实践原则[J].考试周刊,2015,(A1):25.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12

一、审美心理及其特点

审美心理作为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类型, 既反映着人的高级精神需求, 也反映着人的高度认识能力, 是一种最具个体性、直觉性、创造性和自养性的健全心理。一般说来, 审美心理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个体性。审美心理由于个体的实践领域、环境影响、审美经验等不同, 因而体现着鲜明的个性差异, 从创作心理方面讲, 如李贽所言:“盖声色之来, 发于情性, 由乎自然……故性格清彻者音调自然宣畅, 性格舒徐者音调自然疏缓, 旷达者自然浩荡, 雄迈者自然壮烈, 沉郁者自然悲酸, 古怪者自然奇绝, 有是格, 便有是调, 皆情性自然之谓也。”而对于鉴赏心理来说, 则如刘勰所言:“慷慨者逆声而击节, 酝藉者见密而高蹈, 浮慧者观绮而跃心, 爱奇者闻诡而惊听。”正因为如此, 也才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心理差异。所以,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 必须考虑个体的特点,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2.直觉性。直觉是一种不经复杂的智力操作、逻辑过程, 似乎未经判断而直接把握事情性质特征的思维活动, 是以非理性、无意识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具有高度理性的意识活动, 具有高度的穿透力和敏锐性, 因而常常能“一触即知”“一语中的”。因此, 有人把这种心理能力称为“第六感官”“内在感官””“心理感官”, “曾经沧海难为水, , 除却巫山不是云”即为一种直觉表现。可见, 直觉并不是一种天生的能力, 而是长期实践积累的结果。

3.情感性。在审美心理的结构与活动中, 这点是尤为重要的, 因为对应于审美对象的主要心理因素就是情感。情感不仅是审美需要得以发生的机制, 是审美展开得以持续的动力, 而且还是审美弥散强化和升华为审美心理的催化剂。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关于“感物为动””“即景生情”等论述, 讲的就是审美心理的情感特点。

4.创造性。艺术鉴赏心理实际上也是一种创造心理, 在自然的鉴赏中, 如果没有创造性, 又怎么会有诸如“神女峰”“望夫石”等名山胜景的美妙命名呢?怎么能把桂林山水描绘为“江如青罗带, 山似碧玉簪”呢?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 , 没有创造性, 就没有情感的激活, , 没有想象的驰骋;没有形式美感的能力, 也就没有真正的审美心理。

5.自养性。审美心理的形成, ,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审美实践活动, 在因情悟理中更好地实现自我评价、自我感受、自我控制、陶冶自我情趣、完善人生理想, 这种心理趋向和意志能力, 是在不带强制性的审美过程中实现的, 是自育自养的结果。

二、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阶段性

从高中学段来看, 语文教学这一审美教育过程是有阶段性的, 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从高一至高三时间意义的阶段, 二是指从审美感知力到理性思维及创造力的审美能力本身演进的阶段。高中语文新教材突出了审美关照下的人文精神陶冶, 把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有机整合在教材中, 其注重选文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的特点, 从整体安排的隐性序列上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新教材高中一年级安排的是必修四册, 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审美能力;二年级安排的是必修第五册和选修课程中的诗歌与散文及文化论著研读;三年级安排语言文字运用和新闻与传记。

1.突出审美感知力培养的高一阶段。高一新教材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变初中阶段较为浅显文章的学习为对内涵丰富作品的领悟, 思维也由浅入深, 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和更深入的审美活动。

2.突出审美能力培养的高二阶段。高二是承前启后的阶段, 既是把审美感受引向深入, 又是为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做好铺垫, 加强审美想象力成为高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上一篇: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下一篇:公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