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审美教育培养(共12篇)
初中语文审美教育培养 篇1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误区中艰难生存
教学大纲强调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中,审美情感的培养这一环节不能忽视。遗憾的是在现今的中学语文课堂上,审美素质的培养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满堂机械的讲授、看似精彩的一问一答剥夺了学生放飞想象,挖掘深层智慧,用美的眼光审视世界的机会。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皇帝的新装》,在实施授课过程中场面很精彩,学生回答很踊跃,但听完后总觉得缺少精神内核,师生似乎都默契地在设置好的范围内活动,整节课讨论了两个问题:“文中谁骗了谁”、“他们为什么会上当受骗”。其实读完全文后大部分学生已能解决了,于是不少的学生都在乐此不疲地重复着相似的答案,思维的深刻性、震撼心灵的审美观都被教师的重分析、轻思想的熏陶掩盖了。
关于审美情感的培养,绝大部分教师驻足观望,觉得无成功经验可循,摸索会耗时费力,甚至会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而影响到初中的升学率。教师由此走进了一个可怕的误区,犯了轻人文性、重工具性的老错误。其实语文素质的真正形成,不是能默写多少名言警句,更不是考试时答案整齐划一、中规中矩。笔者认为,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应达到这样的效果: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充实学生的审美知识,注重感情融入文本的培养,能通过解读意象,进入情境,让自己的理解具有较强的主观审美色彩。
我们的审美情感的培养应尽早从误区中走出,找到正确有效的训练轨道。
二、审美情感的形成前提: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他们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较为丰富,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的引导、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与问题的趣味性成了形成他们审美素质的前提。学生立场变化快,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型,首先应培养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这是授课首要考虑的因素。笔者曾在此基础上作过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笔者在一个语文素质较好的班级开设了“唐诗宋词比较鉴赏”课,一开始学生只热衷于朗诵,也较有感情,一时蔚然成风,有部分学生能将摘抄给他们的诗词全文背诵。于是我趁热打铁,举行了一次朗诵大赛,气氛十分热烈,说明学生已有兴趣了,但习惯尚未形成,我又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制成贺卡或书签,送给最要好的同学,这是发挥学生审美能动性的大好机会。学生用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诠释了对诗词的领悟与再创作,审美的目的就在不经意间达到了。
(二)创造优美的意境引领学生“入境”。音乐是对诗词鉴赏的最好的辅助,不同的旋律能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天净沙·秋思》时,我放了琵琶独奏曲《忧思》,那凄美幽怨的曲调本身就是一段故事,再配以多媒体画面———“荒野幽径图”,学生听了后立刻有了“断肠人在天涯”的共鸣,结果那堂课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激动又酸楚的状态中,写出了不少感人的信件。情感、想象构成了绝佳的审美效果。
(三)浓厚的兴趣固不可少,但要取得切实的效果还得将兴趣转变成良好的习惯。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只要觉得在感情上对学生有熏陶作用的,总会让他们精选优美片段成诵,并试着写一份简评或仿例写同题文章,定期检查,从严要求,好的作品汇集成册推荐给校文学社,或让自己班的文学社编成手抄报。两学期下来,学生都已养成良好习惯,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开始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三、审美情感形成的关键:放飞思想,拓展源头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认为“直觉、距离、移情是构成美感经验的要素”,其实这同样适用于中学课堂审美情感的教学。在笔者看来,初中语文课堂上的直觉即阅读感知,大多指对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的感知;距离即文本主题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阅读者可通过生活经验对文本中的世界进行判断,不受现实中消极因素的干扰,并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去伪存真,进而为积累经验提供基础;移情即用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评价文本中的人或事,这应是语文学习较高的境界,已达到了深层审美的层次,动用了情感、价值观、经验等多项因素,是一个人整体语文素质的体现。因此学生审美情感的形成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教师问题设置就应很有技巧,应让学生放飞思想,拓展源头,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设置的问题则以激励感知和理性思维结合为主,毕竟理性思维是深层的表现,更能符合审美的要求,如《背影》先让学生听录音、跟读,从“直觉”上有个整体感知,再让学生走进父亲的背影中,师生一起随着低缓抒情的音乐去赏析、体味具体事件。最后进入“移情”关,学生先互相交流,结果学生多半选择了前者,因为前者更有现实的基础,他们更有话可说,也更乐意讲述亲人与自己亲密的关系。有些学生讲到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的无理取闹导致父母伤心时,不能自已,泣不成声。所谓的“移情”是互相的,既可是文本对读者的感染和改造,也可是读者对文本的二次创作,形成独具个性的经典。
后来的很多例子证明只要教师设置得妥当,学生就会积极发挥审美功能,让自己的认识深化,如赏析清照的词,先由音乐与古代山水画入词,赏稼轩的《菩萨蛮》,由词入画,让学生附乐朗诵,并设置这样的情境:拿出清照与稼轩的一首诗作比较,学生的想象力再次发挥了作用,意见迥异,各圆其说,智慧与美感齐集,在一种精神享受中完成了诗词风格的探讨与词人各自境遇对词风影响的探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铸剑为犁尚有日,兵戈相向应可休”,笔者设置了战争主题影片片段赏析以入境,又制作了反战宣传画、新闻采访等活动,让学生思维纵横古今、方言内外,激发了和平意识和对当前国际社会的不安定环境的忧患意识。
美感经验非与生俱来,应从无到有地积累,并适时加以引导、调教。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现美并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机会,只有加以发展,才能使美的教育延续。在课堂上,审美的关键就是让学生面对问题大胆而有创造力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尽情飞扬。
综合上述,语文课堂教学的未来应是光明的、审美的。道德教化下产生了文明,我们人类的审美情感早就选择了真善美,摒弃了假恶丑。语文教学肩负着净化心灵、弘扬文化的历史重任,虽然我们的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步伐刚刚迈开,仍有阻力,但坚信发扬美乐一致的人生观,我们的前途就是光明的。
初中语文审美教育培养 篇2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速率的加快,教职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从而给与学生正确的引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教师应擅长引导学生们去找寻、发觉课文中的美,游戏中的美及朗读中的美,从而净化学生们的内心,陶冶学生们的情操,为学生们以后成长夯实基础。因此,对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是值得教职人员深入思考的事情。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审美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本身就是一个美的海洋,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理解、鉴赏、创造美,是每一位老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从以下四个步骤看手去做。
1从作品形象中进行美学教育
中学语文课本中不少作品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美的人物形象。如:回忆录《九个炊事员》,我们可以看到忠诚革命事业,关怀革命同志,乐于克己,勇于献身的炊事员的英雄群像。电视文学剧本《中国神火》,可以感受到钱习章这位科学家眷恋祖国的拳拳之心,报效祖国的殷殷之情。又如:话剧《陈毅市长》,我们从中知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那种重视科学文化和尊重知识分子的思想作风和坚定、豪爽、机敏、雄辩的性格特点。总这,这些形象,学生通过阅读,打动他们的思想,使之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得到美育,使人乐善好为。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反面形象的作用,这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培养,因为真、善、美总是同假、恶、丑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中学语文中不少作品有不少反面形象。因此,语文课中人物形象的欣赏,使学生具有区别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点,培养了高尚的思想情操,达到了以美引善的目的。
2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扯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采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当然,以上所谈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3构建审美教育的良好教学氛围
初中语文开展审美教育,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审美教育的情境,在这一情境当中,教师与学生形成和谐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通过交流能够从更深层面去品味作者创设的各个意象,让学生在品读意象的过程中,更好的去把握作品的美。
4在听、读方面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包括教师和学生)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4.1是要激发美的情趣。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4.2是要树立美的意识。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
4.3是要增强美的感受。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决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析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初中语文教学审美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审美能力;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阵地,初中语文教材的美言佳句、如诗如画的意境,洋溢着美的韵律,初中语文教师要借助这些文辞优美的文本,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欣赏美、创造美,塑造心灵美,完善人性美,创造人生美,拓展审美体验,提高審美能力。
一、擦亮学生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说:“对于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初中语文教学要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引导学生在品味中发现美、感受美。初中语文课本里,有很多文辞华美的篇章,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引导学生体味名言佳句,结合现实多方面耐心指导,进行审美渗透,提高其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意脉流动,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声调高低错落,语调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具有音乐之美,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体会诗歌的意蕴美,感受诗歌的艺术美。用多媒体再现文本所描述的画面,体验如诗如画的情境,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真切地感受诗人的情感,让学生形象地感受作家笔下的画面,例如,朱自清的名篇《春》的教学,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导入,向学生展示春意盎然的春天景象,学生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接着播放录音范读,眼前是百花争艳的春花图,耳边是欢快活泼的鸟鸣,在轻柔曼妙的音乐伴奏下,学生感受到鸟语花香的大自然之美,身心陶醉在美的享受中,在轻松愉悦优美环境中陶冶情操。朱自清笔下的春花图,形象地勾画出春天万紫千红、百花齐放、争芳吐艳的美景,人们仿佛置身于春花烂漫的童话世界,“闹”字静美的画面灵动起来,蜜蜂、蝴蝶的喧嚣,野花随风摇曳,成就一幅动态的立体春花图,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鲜艳的色彩,明快的节奏,激活了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美的风姿,用心灵去体验课文中的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体验不同文章的艺术魅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欣赏美的能力。
二、激活学生鉴赏美的心灵
文本表达了作者的审美倾向,抒发了作者的审美理想,语文教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挖掘教材的审美情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鉴赏美,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思索,领会作品蕴含,例如,《岳阳楼记》的教学,春和景明的洞庭湖,阴雨霏霏的洞庭湖,引发作者不同的情感,“迁客骚人”立足于岳阳楼,阴晴两景使他们产生忧喜两种览物之情,作者中描述洞庭湖美景的同时,融入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最后升华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之情,学生中体验华美文辞的同时,激发了爱国情愫,崇尚真善美,厌恶假恶丑,鲁迅的《故乡》一文,文中描写的杨二嫂从“豆腐西施”到“圆规”的变化,概括了杨二嫂的悲惨历程,闰土从“小英雄”到“木偶人”的巨大反差,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民受到的重重压迫,两个人物形象的变化,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收到入木三分的美感。
三、捕捉学生创造美的灵感
审美的目的在于创造美,初中课本中的古诗词都是流传千古的绝唱,散发着无穷的韵味,古诗具有音乐特质,节奏感强,韵律和谐,通过丰富的美感、特有的旋律、变化的节奏塑造形象,精彩纷呈的古诗是前人留下的艺术瑰宝,传承着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诗中的形、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体味文章美的意境,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以“假如我是诗人”进入意境,展开想象的翅膀,勾画一幅画面:长江两岸,春暖花开,彩蝶翩翩,百花吐艳,滚滚波浪向东翻腾,一叶扁舟漂向水天相接的远方,消失在烟波浩渺的江面。学生借助想象,融入自己理解,创造出美的意境,学生领悟到作者融景色之美之中的情感,拓展美、创造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改写、续写、仿写训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笔歌颂祖国河山的壮丽,描绘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讴歌生活情趣,在感悟美的同时创造美。
总之,文学作品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愉悦的情感,激发人们内在的心理需求,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和智力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品格,提升审美素养,达到体验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覃良智.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素养.中学教学参考,2012(25).
[2]王素环.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素质教育.价值工程,2010(30).
初中语文审美教育培养 篇4
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 现代语文教学应该成为我们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 教材本身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空间。语文教学的美育不只是使学生获得愉悦感, 完成教学任务, 指导学生借鉴前人的美的经验、美的规律、美的表现方法, 形成合乎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 并进行情感陶冶, 使学生形成美的心灵、美的人性, 体会对人生无尽的感触与挥发, 感受自然与人生的美好。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谈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提高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文学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 人们总是凭借作者所描述的艺术形象,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的脑海中, 获得直觉的形象感知。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对事物的感知开始的, 美也是通过人的视听感官进入人的心灵的。帕克就曾经说过:“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因此, 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因此, 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美丽心灵去体验课文中的美, 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存在和美的风姿。
例如, 《春》中的春花图:“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上万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这段描写中, “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形象地勾画出春天桃、李、杏争芳吐艳、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美丽图景, 使人仿佛置身于春花烂漫之中, 而一个“闹”字更把春花图这幅画面写活了, 写动了。它不仅写出了成千的蜜蜂在花中采蜜时所发出的嗡嗡声响, 而且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 更使阵阵诱人的花香飘出画纸。而对野花的描写更是妙笔, “像眼睛, 像星星”“眨呀眨的”, 那野花随风摇曳, 在阳光的照耀下, 在花树下草丛中时隐时现的情态跃然纸上。整幅春花图, 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抓住“赶趟”“红”“霞”“白”“闹”“眼睛”“星星”“眨呀眨”这些语言文字的内涵, 这段优美的文字就会变换成一幅立体的春花图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学生必然就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 并滋生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初中生的审美情感具有较鲜明的年龄特征, 他们的审美情感的主观色彩浓厚, 容易陶醉于色彩鲜明、节奏明快的审美对象之中, 而较难自觉地对审美对象深沉内敛的美产生审美情感。因此,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努力发掘那些诚挚深厚的美。无论是忧国忧民, 还是寄情山水, 都是作者发自肺腑、诉诸真情的, 都是美的。要注意引导学生, 从文学作品中所提供的情境来感知形象, 从形象中感知美。当然这只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是进行审美教育的第一个环节。
二、提高学生识别美丑的能力, 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鉴赏美的能力就是学生对审美对象的分辨和评价的能力, 它以一定的文化知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丰富的审美情感为底蕴。鉴赏美要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索和分析, 进一步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意义, 是在发现美的基础上的深化和升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正应该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防止学生的审美活动浮于表面。高原上昂然挺立的白杨树究竟美在哪里?同是岳阳楼, 同为洞庭水, 为何阴晴两景会使“迁客骚人”产生忧、喜两种览物之情?搏风击浪的海燕具有怎样的象征意蕴……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发掘其深层意味和文章主旨, 对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准确地分析和评价, 从而把握审美对象美的真谛和本质。
语文中的文学作品用语言唤起人们对事物的种种表现, 不像现实美和图画那样具有直观性, 因此在课文分析中除了唤起学生情感体验, 还须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 展开想象的翅膀, 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想象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 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现进行加工、改造, 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因而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 (课文) 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 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提高鉴赏能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晓器。”鉴赏能力的提高, 必须经过反复。每次审美鉴赏都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经验积累, 都是让学生到自己的心灵里去找对应点, 以后遇到类似的作品, 他就懂得如何鉴赏了。
三、要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般来说, 语文的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这两个重要的方面。以往的语文教学往往重视的是学生审美欣赏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使得审美活动过程不完整。语文的审美只有在审美欣赏的基础上达到审美创造的境界, 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最优化。在强调学生主体性、发展学生个性的今天, 有目的地进行语文审美创造活动, 是培养学生语文审美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 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借以表达强烈感情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 应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活动, 从而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 激发他们进一步创造美的热情。如语文的仿写题中, 所提供的例句一般语言简明、构思新颖, 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学生在阅读品评之后进行仿写, 会有很高的热情, 进而积极地去创作佳句、创造美。
如有个仿写题是请学生根据例句仿写一组句子——“种子如果害怕被埋没, 就永远不能发芽。”学生随即创作了许多精妙的句子。如“蜡烛如果害怕焚身, 就永远不能发光”“航船如果害怕触礁, 就永远不能远航”……一个个饱含哲理的语句, 显示了学生的智慧和创造美的能力。而我们也正是期望通过这些仿写题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初中语文审美教育培养 篇5
高尔基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学校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基地,学校中的每一门课程都包含着美的因素,都可以用来进行审美教育。尤其是语文学科,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有直接的、广泛的联系。语文课本中的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集萃的宝库。语文教育就是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去深入地感觉其中生动、丰富的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使学生的心灵获得美的熏陶和人格情感的升华。
那么,语文教育又应怎样去培养学生有灵性、有创造力的审美素质呢?
一、融入真情,读出语言的神韵美
帕克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审美主体只有通过感觉,把握审美对象的感性形状和外貌,才能产生对象的审美感觉。语文是与语言密切相关的,语文课本中的许多优美诗文,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铿锵,声韵和谐,具有很强的美感,适合大声诵读。因此,语文课必须用充实的时间让学生“泡”在书中,尽心去读,充分感悟,与作者直接交谈,领会文中的思想内容。精神实质及语言的气势、节奏、神韵等。诵读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仿佛回到繁花似锦的春天,诗情画意的`黄鹤楼前。诗人久久伫立,远眺一片孤帆渐渐远去,诗人对友人的那种深情厚谊,温暖着每一位读者的心扉,魅力常存,光芒永在。
二、精心观察,绘出文字的色彩美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闪烁着五颜六色,作为现实世界的折光,文章也就充满了色彩性。美国学者阿恩姆说:“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感情。”因而,作者总是苦心孤诣地去寻求那些富于色彩的语言,以期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强有力地感染读者的情绪。古人评诗论画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实际上诗画不但在表现媒介上有差异,即使在表现内容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老师应运用多种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通过想象让学生脑中唤起逼真感人的视觉形象,追求诗美。
三、汲取精髓,品出内涵的情感美
朱自清说:“欣赏是情感的操练。”文章总是要直接或间接地传达出作者传情的过程,读者往往以自己的感情去悟情、融情,达到与作者的共鸣。纵观中学语文教材的众多篇章,无不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它们或通过深邃的意境来展现,或通过写景抒情来表达,或通过条分缕析来说明,或通过严密推理公平论证,尤其是古往今来那些仁人志士用鲜血、生命凝成的诗章,更是浓情如血,醇意似酒,感人肺腑。
四、仔细揣摩,会出意外的想象美
想象美是表象的再现、组合和改造,它能借助于情感的推动,把审美感中获得的审美意象进行联结、综合、改造,从而形成新的更为深广的审美内容。因此,想象是审美的翅膀。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为美的。”
初中语文审美教育培养 篇6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字要素。阅读教学主要就是指导学生加强对文字理解的过程,更是对文字的再整合。为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便需要老师多指导学生进行想象,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多元化和动态化,有效提高初中阅读教学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最大限度的扩展初中学生的想象空间。例如:在阅读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篇文章时,我们应该感受到文章朴实无华,但是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全文每一句语言都包含着深情,充分体现出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因此,在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便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章的内涵,同时深入理解作者鲜明的时代叛逆精神。通过加强阅读训练,让学生树立起热爱祖国的理想。同时,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老师不需要过度渲染文章的张力,只需要让学生理解文章中重要的词句,也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每个学生还应该加强对这些关键词的应用,充分发挥想象力,有效提高初中学生的审美情感。
老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作者所处的背景,展开想象,让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去提升自身的情感。这时,老师应该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不断强化文章的情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强化审美情感的培养。
二、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突破情感知识获得源头,增强阅读审美情感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初中学生通过学习语文阅读教材中的知识,深刻感悟每字每句所包含的真实情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坚持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对自身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正确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初中语文阅读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积极探究、加强合作,通过在这些活动中能够形成对美的认识,从而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个性美。只有在初中阅读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进而培养学生阅读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背影》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通过采取“感情转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的实际情况,谈谈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为什么会流泪。同时老师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教学讨论,让学生能够在讨论中感受到《背影》这篇文章所传达出非常深沉的父爱。这样在整个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将自身的生活实际与教材内容有效联系起来,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通过长时间的阅读情感培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较大的作用。
三、尊重学生的异议,提升想象的高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但是由于我国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大部分教学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这样便较大的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培养。让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形成千篇一律的现象。在现代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抓住每个学生的个性进行培养。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语文阅读教学所提出的要求。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拓展自己的思维,从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
由于每个初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都不相同,从而导致了每个人形成的性格特征也不尽相同,换句话说就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正是这些差异性,导致了学生对每篇阅读文章的情感理解不一致。同时又由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将单个的字和词语连在一起进行理解,出现差异性的现象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老师在指导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时,对于学生所提出的不同的观点,只要是不违背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老师都应该加强鼓励,从多角度去分析学生提出的见解。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自身真实的情感。以课外阅读《三国志》中三顾茅庐的片段来说,对于诸葛亮的表现,学生说法不一,褒贬不一。有的学生认为诸葛亮等待机会是不对的,应该主动自荐。还有的学生人认为诸葛亮其实胸有成竹,这样做只是为了提高自身的身价。这些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教师没有必要苛求学生都认同一个观念,这样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初中语文审美教育培养 篇7
一、明确教师的义务
语文放大来说就是语言和文学。初中语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教学过程之中学生和教师应该是积极互动的,这一过程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但是学习的主体性在于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主人翁的地位,给予学生及时科学的指导。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及时的给予适当的帮助,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课前要进行充足的准备,对课堂内容进行大量的预习和整理。做到以人为本,挖掘语文教学最本质的内容。
二、重视语言和文学的联系
语言和文学的联系在于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要做到联系两者就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教师要有极高的语文素养能够在平常的生活之中发现美和欣赏美。生活之中到处都有美。就拿平日学生每天都接触的教育来说也是一种美。学生学习的每一门学科都可以说是一种美,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美。举个例子来说,语文学科的美体现在语文的教学内容之中,诗词字画小说散文等等无不体现着语文之美丽。这些内容对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对教学进程进行精心设计,对教学方式慎之又慎。教师要通过新颖适用的方式让语文之中潜藏的美更好的呈现出来。比如在教学桃花源的有关内容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让语言和文本特点相结合。让学生从文章的各个角度分析和理解文章的内容。甚至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行排演小话剧等,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的语言和行为要符合美的要求。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和学生要互相合作,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的一举一动对于学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会在不自觉之中模仿和学习。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尽量采用优美同时又容易理解的语句进行教学,其行动举止也要注意优雅得体,让学生产生一种美的享受。举个例子来讲,教师在讲解散文诗词的时候要注意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用美好的语言让学生放松下来然后去体验语文之中的魅力。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用不同的语言讲解,小说和诗词的讲解语言一定要区别开,做到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总而言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帮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之中不断体悟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用语文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通过对话提高学生对语文的感悟能力
语文的学习需要学生自己有学习的冲动,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本身就是教学的一部分,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之中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帮助学生更好的组织词句。另外,教师要教导学生学会倾听和理解,更加人性化的理解别人。初中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刻,学生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学会怎样的表达自己和更好的理解他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生活之中发现和理解生活之中蕴藏的美,在学习之中发现学习内容之中隐藏的魅力。
除此以外,学生也要进行大量的阅读以开阔自己的眼界,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语文的学习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语文是人类文明发展最本质最精髓的积累,其中蕴藏的文化价值只有在长久的体悟和理解之后才能有深刻的理解。所以要想学好语文学生就需要不断的积累文化知识,小说散文诗词歌赋都是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积累的。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数理化的内容学习之中,所以教师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积累,在学习之中引导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多的成果。
语文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多的也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和点拨学生同时也要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效的发挥,帮助学生更好的培养和训练其思维能力。学生要走进语文,用内心去感受文学作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发现作品之中蕴含的丰厚的内涵与美丽。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合作共同培养。语文教师要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和进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投入学习之中,带领学生更好的领略语文的魅力。
摘要: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要学会从生活之中发现美和欣赏美,在不断的美的体验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美学欣赏理念和标准,帮助形成自身正确的三观。在此,笔者主要就初中语文教学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给广大同仁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初中语文审美教育培养 篇8
学生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
语应社会发展要组成部分, 。学会审美促进社会和, 谐运转是一个人, 追适
文求个人生活品味, 锻造完善人格, 实教人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现自我价值的必备素质。, 是学生审美初中是一个学综合性的学科情趣培养的良好, 时机情感熏。陶和激发是语而语文是一门中/教师除了自身的言谈举止文文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功、能兴趣。爱好语文学王建可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外兵学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的, 养成也可在。教生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审苏教版七年级 (上) 第一篇课文就是赵丽宏老师的《为你打开一扇
美门》, 这是一篇书序, 作者充满感情地用散文诗式的语言, 阐述了对文学的
情中以来触摸到的深刻理解和领悟。文学的轮廓这既是学生, 更是一升入初
趣良好的学习气氛次审美情趣的提升,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语文教师宜营造
的浓厚兴趣, 帮助他们打开文学这扇神
培奇的大门。看着学生懵懂又好奇的眼神, 带他们反复诵读是最直接切入文
养本的方式。本文的语言凝练优美, 学生在反复诵读下, 能够感受文学作品的生动形象, 他们会接触到一些崭新的词语, 如裨益、真谛、诠释、憧憬, 这些词语在本文特定的情境下蕴含的深意更容易让孩子感受到文学的美与博大。在赵老师的带领下, 孩子们能够静下心来, 徜徉在文学的世界里, 萌发阅读作品的兴趣。
在这样的情境下, 我看到学生跃跃欲试的样子, 适时地插播了悠扬舒缓的背景音乐, 同学们立即进入了一种创造阅读的状态, 自己朗诵, 试图找到与音乐最佳的契合点。教师此时此刻的关注与鼓励也能激发孩子表达情感的勇气, 教师用眼神与语言能够深深地打动孩子, 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从三三两两的举手到全班倾情朗诵, 与音乐的配合越来越好, 情感抒发也更加投入大胆, 孩子们沉浸在自己的表达中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 尽管这种文学接受比较浅陋, 情感表达比较浅显, 我仍然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的进步。
在此基础上, 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文学知识的积累, 形成自己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在我的一再鼓励和启发下, 有同学讲了自己如何在文学的路上蹒跚起步, 有的说如何在文学的大门前凝望徘徊, 有的说自己“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心理因素的某些条件可以发掘学习者无限的潜能, 此时老师的鼓励、同学的羡慕、自我的积极肯定构成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这些让孩子们更向往文学, 更热爱文学。
二、运用优美的文学语言
同样是《为你打开一扇门》, 教师运用优美的教学语言进行导入, 可以辅助学生对这篇文章美的理解。“文学不是明珠, 却可以照亮漆黑的夜空;文学不是灯塔, 却能指明航行的方向;文学不是利器, 却能激起情感的波澜。她能让人开怀大笑, 也能让人热泪沾襟, 更能引人深思……”同学们一下子被优美的语言吸引, 感受到语言传达出的丰富涵义。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运用恰当的文学语言进行串联、点评。一篇课文结束, 教师也不要放弃很好的语言总结机会, 同样是这篇课文, “打开文学这扇门, 你会领略无限风光:她是一幅意境深远的中国画, 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 是一首抑扬顿挫的古典曲, 只要你投入地徜徉其中, 你就能感受到她的无限风光……”一篇优美的文章往往能让读者回味, 而教师的总结点评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文学引领、精神指引, 优美的语言会让这种引领更生动。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点, 也要契合当时的课堂气氛, 运用语言上的优势,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构思探究的教学板书
教学中具体、生动的审美内容, 能够涤荡学生的心胸, 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而教学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板书则是师生共同的思维成果, 它是学生们对文本的探究总结。一般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容易将形象的东西抽象化, 能够提升孩子的理性思维。好的板书会给学生鲜明的记忆, 更会帮助孩子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向, 拓展自己的审美领域, 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而创造美是学生审美情趣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
板书的方式需根据文本进行总结, 框架式比较常用, 总结一般也比较具体、详尽。有的板书更是浓缩了课堂表述的精华, 包含内容、结构、写法、情感。在我的实践教学中发现, 要借助板书这个媒介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除了上述的要点以外, 教师还需要在板书中有引领式、前瞻式的思考, 将我们的眼光放远, 将学生的心胸打开, 投入我们的思考和情感。让板书不只是知识总结, 更是一棵待长成的树, 树丫的扩散方向代表了未尽的探究方向, 树的高度将是孩子以后到达的审美高度。这些也只是我的些微心得, 这些不够成熟的思考也是我以后要努力的方向, 希望得到更多老师的点拨、指导。
审美情趣的培养, 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它融合了师生的很多教学活动, 传达了师生的审美追求。学生在这一综合性的过程中可以发掘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语文教师是这一过程的引领者, 借助语文教学这个好的平台, 也是审美情趣的实践者, 更是自己终身学习的受益者。语文教学中, 还有很多好点子、好方法有待我们发现、学习, 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 得到自身想法的不断拓展。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篇9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功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 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 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 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 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 让学生感知美。例如, 《风景谈》一开头, 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 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 发着“微微的白光”, 突然, 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 逐渐变成“黑线”, 微风送来铃铛“丁当, 丁当”的“柔声”, “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 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 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 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 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 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 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 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做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 一种内容在出现时, 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 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 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 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 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 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 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 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 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 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思考练习”, 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如《荷塘月色》第二题:“作者是抓住荷塘月色的哪些特点来写的?……并联系写作实际说说如果不这样写, 还可以有怎样的写法, 效果会怎样。”这是指导和提示作想象和联想操练的, 施教者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 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三、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 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 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 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 有的鞭笞好坏;有的鞭扯落后, 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采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 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 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 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 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 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 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 体会作者感慨今昔, 由物及人, 由人及己, 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 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浅谈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 篇10
美育是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美育与智育、德育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而语文教学为审美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呢?以下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首先, 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
我们知道, 语文课本的内容思想性和审美价值都很高。那么, 我们如何与学生一起去欣赏这些美的情感与世界呢?这就要求教师成为美的第一挖掘者。教师必须先去领会、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 感悟了解文章的美。
例如, 在教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时, 我先布置学生阅读 《蝉》《贝壳》《紫藤萝瀑布》这三篇文章。通过比较阅读, 要求学生划出文中你认为美的语句, 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然后通过讨论由学生归纳文章的主旨。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谈、议三步来完成美的传播。“读”的过程是学生感受美的过程;“谈”的过程是学生领略自然美、分析语言美、感悟生命美、想象生活美的过程;而“议”的过程则是学生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导行、以美激情的过程。这三篇文章的阅读讨论, 学生自觉地投入到了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的境界, 他们真正意识到了生命的可贵与美好。
语文课本中这样的文章很多,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安排和引导, 才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因此, 美育的渗透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分不开的。
其次, 要注重学生的感悟。
现行教育思想特别强调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自己探索学习方法。这样, 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更要加强。而学生的基础、思想和操作能力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作为教师, 我们没有全盘否定学生思维的权力, 我们要有发现学生闪光点的慧眼。用教师美的心灵和语言去鼓励学生, 鼓励他们去发现美、创造美。这样, 不同程度的学生才会不断进步, 成功的喜悦会激励他们发现自身的价值, 同时也会促使他们去追求那些美好的东西。
比如, 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时, 由于是自读课, 我只要求学生阅读后写一写自己对诗的理解即可。收上来的条子却让我感慨万千。有同学写到“人生的路就像摆在我们面前的两杯茶, 一杯是甜的, 一杯是苦的。那杯甜茶在我们不经意间喝光了, 而那杯苦茶我们喝得很慢, 正是在慢慢地品味中, 我们悟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有同学写到“人生的路有两条, 一条是正道, 一条是邪路, 那些走上邪路的人也是由于偶然的一念之差导致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而他要改邪归正有时也很难, 因此同学们要走正道, 千万不能走邪路”, 像这样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还有很多, 我就此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激烈的讨论, 更加深了学生对是非美丑的识别和理解能力。由此可见, 学生的感悟能力有时会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 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说明学生不但在自觉地发现生活中的美, 而且在创造美了。作为教师, 这怎能不使我们感到欣慰呢?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作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一项活动, 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同样重要。因为教师教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写作技能的过程, 还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学生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的过程。学生从构思到完成一篇文章, 也是他们寻找美、想象美、体味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已经在有意无意地渗透审美教育了。
在此, 我重点谈谈教师在作文评语和讲评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一般来说, 学生喜欢不喜欢写作文与教师有很大关系, 尤其是刚升入初中的学生, 他们完成作文后, 最想知道老师对他文章的评价。我们就应抓住学生的心理,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适时适度地给他们一个评判。学生是不愿看到格式化的评语的。他们希望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理解, 甚至是老师的表扬, 哪怕是一个红圈, 这些都会激发他们再创作的欲望。因为只有心与心的交流才会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 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语要讲究艺术美、含蓄美, 以及情感投入的美。
在讲评作文时, 审美教育的渗透也要把握好时机。当然, 形式也可以是多样化的。好作品可以由学生本人朗读, 从而树立榜样形象。也可以提供给学生共同来欣赏, 以便获得更高层次的美的享受。对于问题多的作文, 教师可采取面批或请同学们分组修改、评议的方式, 既可以增添审美情趣, 又为合作学习提供了方便。教师的品读分析同样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追求美的愿望, 力求自己的作品也成为典范性的有价值的美文。
综上所述, 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人文美的因素, 运用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方式去感染、净化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使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愉快、健康的发展。长此下去, 学生就会自觉地把审美活动变成振奋精神、陶冶情操、自我教育的乐园。让我们共同撑起一片徜徉美的天空。
摘要: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陶冶学生的情操, 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要进行审美教育的渗透。教师可以尝试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的精神生活能够得到愉快、健康的发展。
初中语文审美教育培养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情趣;情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引言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已写入了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避免传统教学只重文本的知识型教学,而是要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注重作品的文学审美特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深入体会文字的无穷魅力,切身感受到文字所包含的内在意蕴,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感。
一、审美情感力概述
情感力在意义上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种是心理动力,另一种是体验能力。审美情感力与审美知觉力、审美记忆力、审美注意力、审美感知力、审美现象力、审美思维能力共同构成了审美能力。通常来说,审美情感是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外界事物诱发的人类情感。细化到语文中来,学生对审美客体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体现了人类情感的变化,比如愉悦、满足、愤怒等,对审美客体产生的这些情感活动就是审美情感。
二、审美情感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1利用情景教学法培养审美情感力
从本质上来看,学生的审美情感教育过程是一种情感交流与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因为审美客体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因素而发生变化。要实现学生审美情感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平时的审美情感教育中创建科学合理的审美境界,并运用积极的方式将学生引入这个审美境界中,唤醒学生的审美情感。通常来说,创设的情感境界应包括心理场和物理场两个部分。在实际的语文审美情感教学中,必须借助学生自身的生活阅历及其所引发的生活感悟和情感,但是受限于他们缺乏足够的场合活动等条件,学生普遍存在情感不敏感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通过创设更为丰富的情感场景来诱发学生对审美对象的聚焦,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主进入审美情境中。比如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老师可通过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方式和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加生动逼真的审美情境。此外,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老师还可充分发挥文本的功能,再现文本情境,通过深情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情境的魅力,使学生在情境中完成思考、体验、想象实践,进而诱发他们的现象力,唤起他们的审美情感能力,从而得到新鲜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2、教师将审美思想融入语文教学中
教师是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如果教师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意识不足,那么教师也会忽视审美教育的进行,学生审美意识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教师关注审美教育的开展,有目的的将审美思想融入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跟随教师的步伐领略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美感,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灵活的将审美思想融入语文教学中,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教师应当引导大家发现教学内容中的美感。例如,教师在教授古代诗词时,可以让大家说说自己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喜欢那一句。这可以让大家发现美,并且培养属于自己的审美眼光。其次,教师可以将美感与教学相结合。例如,教师在讲授散文时,可以先为大家朗诵一遍,在朗诵的过程中注意语调和感情的转换,通过怀有丰富感情的阅读使同学领会朗诵的美感。这有利于学生体会语文内容的美,并使学生学着去欣赏美,甚至创造美。教师将审美思想充分融入语文教学中,能够让学生通过长久的熏陶提升自身审美意识。
3、鼓励学生多练习
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既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又要长久时间的练习和磨砺。学生虽然有一定自制力,但也需要教师的支持和监督。教师鼓励学生多练习,督促学生感知美,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练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思想和层次。首先,教师可以开展固定的审美课。教师开展审美课,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朗诵,分析并写下读后感。这能够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来欣赏和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认知,从而练习和提高學生的审美意识。其次,教师要及时为学生纠错,引导学生正确练习。例如,学生在朗诵文章时,容易出现读音、语调等方面的错误。这时教师要及时纠正。这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方法,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多练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有效的指导,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4、通过朗读来感受体验
审美情感体验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而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这一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受到作品中心思想的陶冶。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提高语言能力,感受作品文字的魅力,将作品中的文字通过想象力转换为鲜明的视觉形象,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会来感受作品想要传达的真善美。首先,教师可以进行范读。教师范读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教师与作者之间形成情感共鸣。并且教师在范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模仿来获得朗读技巧。其次,可以进行自读。学生听完教师范读后,可以模仿教师进行自读,通过仔细朗读作品中的字里行间,进一步融入作者所构建的思想环境中。最后,进行议读。议读即为通过评议来朗读,让学生自己感受怎样朗读才能够最准确的体会作品中的真实情感。学生作为课堂主义,其审美体验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被激发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感知体验来创设情境,对作品进行反复的品味。朗读课文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有效方式,还能够深入挖掘作品中的美感,揭示美学意蕴。
结语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语文学科教学折射出人文性的光环,让语文学科成为净化学生心灵,弘扬中华文化,沉淀中华文明的重要场所与途径,全面提高学生审美情感,推进语文教学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海波.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篇12
一、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
教育过程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审美教育也不例外。所以,审美教育不能独立开展,而是要综合、全方位地进行,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所以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就要从这三个途径进行实施。
1. 把学校特别是语文课堂作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是审美教育实施的主阵地。因为学校的工作主要是教学,所以审美教育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就是通过语文中的文学教材,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即教师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借助语文课本中的文学教材(美的事物)向学生施加审美影响,在审美愉悦中达到陶冶性情、塑造心灵的目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实施审美教育,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素质,当学生在生活中有所闻有所感时,就可以调动自己的能力,激活自己的灵感,挥毫泼墨,抒发情怀。
除了课堂教学外,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是有益的补充,是课内审美教育的继续。通过课外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如通过朗诵比赛,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美,感悟意境美,体验韵律美,既而激发创造美的冲动。通过书法比赛,可以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字的结构美、艺术美,激发学生探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美。
2. 把家庭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中的良好环境、和谐气氛及家庭成员的内在美、形象美的展现,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因此,良好的家庭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家庭中的美育能够巩固学校美育的成果。
单就语文中的审美教育而言,家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像名著之类的书籍在学校是很难完成其阅读的,而且学校图书馆也不会存有多套,这时,家庭对于完成这类书籍的阅读任务就显得极其重要。而且实际上,中小学生阅读的许多书籍都是家庭提供的。
3. 把社会作为审美教育的大熔炉
家庭和学校都只是美育的小环境,只有社会是大环境。学生总有脱离家庭、学校的一天,作为社会成员,他一生都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更广泛地影响人的审美观的形成和发展。在社会中弘扬真、善、美,鞭挞、惩治假、丑、恶,利用多种社会活动、多种宣传、多种艺术形式对学生实施美育,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对人产生影响,美育活动的减少与美育效果的减弱就意味着丑与恶的滋长与蔓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社会美的程度如何,那么学生受到审美的成效也如何。“只有进入了人的生活而成为他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的那种美,才会唤起美感。”所以利用社会美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他们能够发现心灵之美,品德之美”。
二、审美教育的实施方法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语文教学是中学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朗读教学、作文教学、识字和写字教学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1. 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中各类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值得发掘的审美因素极为丰富,都能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陶冶,因此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教师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阅读是一个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个过程可分个三个层次:理解、分析、概括作为一个层次,联想作为一个层次,鉴赏和评判为一个层次。
(1)通过理解、分析、概括,让学生领悟:
第一,心灵美。
心灵美是人的内在精神的美。这种内在美必然表现于外部,即语言和行为的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语文教材中记叙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优秀人物具有崇高的品质,他们的思想优美,心灵优美。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心灵美”的光辉形象,如坚持正义为理想献身的屈原(《涉江》);有忠贞爱国顾全大局的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正气浩然,“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有献身于革命事业的林觉民(《与妻书》).;有在残酷斗争中觉醒的愿意抚养革命后代的自觉反抗者老妇人(《夜》),等等。教师在讲到这些课文时,要善于从美学因素这一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学生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产生一种愉悦之感。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促使他们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努力追求心灵美,做些有益于人民的事,从而培养学生审美的激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为艺术形象都是有审美价值的。教师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这样一个规律:经过提炼、概括、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丑恶,就具有批判丑、揭露丑的不合理性的强大力量;同时也就肯定和表现它的反面,即作者要求改变现实、追求正义、光明、美好生活的美学理想。这也是一种艺术美,是寓肯定于否定之中,寓美于丑的艺术哲理。《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是一个自私、顽固、守旧的人物,是丑的化身,但在艺术中却是美的。这里作者化丑为美的艺术手法,把生活中的丑转化为艺术上的美,一方面揭露了丑,引起读者的憎恨、厌恶、嘲笑,从而间接地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另一方面采取夸张、讽刺、对比等艺术手法,对丑的事物进行了艺术加工,从而使丑的形象变成了美的艺术。又如周朴园的伪善,康大叔的残忍,鲁四老爷的虚伪,葛朗台的吝啬等等,都能使人通过对这些性格的憎恶而产生对与之截然相反的美好性格的追求,同样具有审美价值。
第二,意境美。
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在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而然地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这眼前的景物的传神写照,即是“境”;而其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意”。这“意”与“境”是天衣无缝般的融合,就构成了作品的艺术境界。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必须带领学生进入意境,不进入意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感受,也就谈不上理解美、欣赏美、表达美了。
利用意境美进行美育,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课文中表达的与形象密切相连的感情。要顺着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导之入境,细心体味,使作品的此情此境化为学生的我情我境,把作者的创作过程与学生的认识过程有机地融合,使之与课文中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共鸣,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如《沁园春·雪》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晴日映照时的分外妖娆的北国茫茫雪景。讲述这篇课文,要充分利用文章中的“景语”,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画,从而自然地透过这一幅动人的画面,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是使学生能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物我两忘,达到审美的效果。
第三,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作家塑造艺术形象,描绘生活图画,抒写内心感受的根本材料。一篇成功的文学作品总是包含了语言美,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无不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语言美,体味语言美,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自学性。在语言的审美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做到:
①领悟语言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语言的形象性表现在能够生动逼真地刻画形象,绘声绘色,细致入微。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所描绘的春天的景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②领悟语言的生动美。
语言的生动美主要体现在动词的提炼和选用上,还体现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写出了春风给江南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显出江南初春景色的美丽,风光宜人。
③领悟语言的音乐美。
文学语言的音乐美表现为均衡美、错综美、抑扬美和回环美。语言的均衡美表现在对偶、对照、排比、顶真等上。语言的错综美主要表现在长短句、偶句与散句的综合运用上。语言的抑扬美表现在语言的平仄上。语言的回环美就是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又回过头来用前一句的开头做后一句的结尾的语言格调。
④领悟语言的情感美。
别林斯基说:“美文学感受力在一个人身上是被美文学作品本身发展起来的。”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毫无奴颜媚骨的高尚品德;对人民的无限热爱,甘做孺子牛的精神,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原则立场和爱国爱民的情感美。
第四,结构美。
作品的结构是形象思维的集中体现,是对整个作品的精心设计。它既包含了素材的提炼和剪裁、意境的展现和烘托、事件的安排和铺叙、细节的精选和描绘,也包含了名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以及语言的推敲等等。
一篇美文的结构,既会有常见的结构方式的影子,更会有作者自己独特的构思。教师既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中常见的结构美,更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美。如叶圣陶写的《苏州园林》,文章没有取一般按照空间位置、游览路线介绍名胜古迹或其他处所的结构方式,而是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几个角度分别解说,写得谨严有序,条理分明。全文先总后分,总说高度概括,统辖全篇;分说条分缕析,分项成段,各段多设中心句,且与前文总说相照应,显得脉络清晰,文意显豁;分说各段又有主次之别,前主后次,详略得宜,使全文构成了一个严谨的整体。
(2)启发联想和想象,把文字美转化为形象美。
别林斯基说过:“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因而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课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这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道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联想和想象,把课文中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让形象在脑中活起来。如《陌上桑》里的罗敷,美在哪里呢?作者写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在这里,罗敷究竟怎么美,一句也没写,作者只是从美的效果来写。读者可以从这种美的效果无拘无束地联想和想象人物有多美,把这种美的效果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美。
(3)通过鉴赏和评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鉴赏的前提是鉴别,而鉴别则和理解相通,离开了理解就无从鉴别;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鉴赏的目的是批评;批评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它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审美判断,评价作品的优劣得失,或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获得某种新的感受和认识。鉴赏不仅可以提高阅读和认识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陶冶思想情操。
2. 在朗读中体会美
语文教学活动中,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选文内容就成了学生最直接感知的材料。所以,课文的朗读就是激发学生美的情趣,培养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精彩片断的意境和神韵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是一种审美传情的好手段。朗读可分为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和学生自读,这两种方式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如在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先用饱满的激情、昂扬的声调进行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细致体味语气、声调、节奏,感知其意蕴,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反复读,读准字音、因音求义、因声求情,进入身临其境的境界。
3. 从识字、写字教学中挖掘审美内涵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拙,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为,开信是也。”这四种造字方法,反映了汉字字形与词义的密切联系。汉字本身具有的形象性的表意特征,有利于在识字教学中体现审美功能。儿童阶段的识字教学,应着重于形、音、义的基本联系的初步形成,而上了中学就应当逐步深化,由形、音、义的单项联系发展到多项联系。这有助于发掘作品的审美内涵。
虽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字教学不能上成书法教学,但在写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粉笔字写成书法的粉笔字,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4. 在作文中表达美、创造美
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归宿,是最高阶段,不仅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最佳过程,还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即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这便是作文。作文就是学生心灵的外化。在作文指导中要渗透审美素质教育,让学生写作的同时,感受审美的愉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意境择词选字,借景抒情,借文移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见解,把已知的材料合理的想象加工,创造新的图景,新的形象。持之以恒,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获得艺术享受,消化知识的同时又得到美的熏陶,强化了表达情感的能力。这样,既提高了写作水平,学会了表达美和创造美,又提高了审美水平,净化了思想。
摘要:语文教学中,美无处不在,美育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没有美育,语文教学是片面的;没有审判,人生是残缺的。”本文从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来谈初中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途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玉能.荧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8.
[2]聂愿青.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J].语文教学阵地.1993(2):3-4.
【初中语文审美教育培养】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探讨论文11-14
初中语文素养培养06-08
初中语文语感培养08-20
初中语文口语培养10-25
初中语文培养学习兴趣08-10
初中语文写作习惯培养10-29
初中语文创新能力培养12-01
初中语文培养写作兴趣12-08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12-15
初中语文学习兴趣培养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