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写作习惯培养(精选12篇)
初中语文写作习惯培养 篇1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 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意义重大。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学语文,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 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 而且, 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也会提高, 从而有利于教学。所以, 在教学中, 加强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是我们教师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培养学生规范、正确的书写习惯
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每接一届新的学生, 首先就会在语文课上给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 那就是无论是什么形式的作业、笔记、作文、日记等, 都要书写规范、整齐, 不要求字如何得漂亮, 但是笔画一定要清晰、准确。另外, 在课余的时间, 我还为学生提供字帖, 让他们临摹, 并且建立书法爱好小组, 举办书法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另外, 需要强调的是, 作为对学生生长起重大影响作用的教师, 在这一方面也要身体力行, 做好表率。例如, 上课时的板书一定要字迹工整、清晰, 切勿龙飞凤舞, 书写潦草。要起到带头和引导作用, 从而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写字、练字的氛围, 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规范、正确的书写习惯。
二、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各种各样的工具书是必备品, 它们是学生学习忠实的朋友和老师。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或者不理解的词义时, 就需要工具书的帮助了。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遇到的生字词记到一个笔记本上, 然后通过工具书弄明白, 教师要定期检查。这样, 时间长了学生遇到困难就会养成自觉查工具书的习惯,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举两得, 何乐不为。这样学生既养成了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又提高了阅读能力。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借助其他途径如利用音像、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 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朗诵名篇名句的习惯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助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同时, 背诵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 那些名篇、佳句、成语、典故, 只有熟读成诵, 才能脱口而出, 为我所用。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 必须培养朗读、背诵的习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坚持每天都能利用一点时间, 特别是早读时, 要放声朗读那些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朗读时, 要注意把握作者的情感, 文章的感情基调, 控制好语速、语调, 放开声音朗读, 做到声情并茂。不要因为觉得自己读得不好, 怕人笑话, 那就永远也学不会朗读。这样长期坚持, 就养成了朗读的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质疑、合作探究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质疑、合作探究、创新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 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质疑、探究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比如在诗歌教学中, 学生要真正了解、把握一首诗, 除多朗诵、多感悟外, 就是要多角度、多层次地来解读这首诗。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质疑、合作探究, 光靠教师“一言谈”是不行的。如初中教材七年级语文版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一首的教学有一定难度, 所以教师事先可以把学生结成对子或4人学习小组, 对这首诗的相关背景知识、作者作了解。学生通过合作、质疑, 知道原来刘禹锡因为参与王叔文的政治改革遭到贬谪, 他的友人白居易写过给他一首诗《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表达了对他的关切之情, 所以刘禹锡就回赠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了这些准备, 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 而且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当然, 教学中, 要发扬民主,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 让学生大胆质疑, 大胆讨论, 各抒己见, 让他们自己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五、培养读课外书的习惯
阅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是人们补给知识的重要手段和了解周围世界的有效途径。正如冰心老人所说:“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今天, 人们的阅读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读网络、读短信、读电视、读报纸、读书等等。今天的中学生, 大多不愿坐下来静静地读书, 因为诱惑太多, 久而久之导致阅读能力都很差。这是摆在语文教学面前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个时候, 教师就要想办法从学生喜欢的、贴近他们生活的读物入手, 慢慢引导并教会他们如何选择好书。一开始, 可以带点强迫性要求他们读, 安排阅读时间, 布置阅读任务, 教给他们阅读方法。时间长了, 他们逐渐有感觉了, 阅读习惯也就养成了。
六、培养勤于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
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语文学习重在积累, 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 提倡多读多写多记多背。课内积累主要是通过对教材中好文章的学习, 把握文章思想主题, 感悟课文思想情感, 接受文化熏陶, 进行语文积累。课外积累, 教师可推荐一些适合中学生的课外书, 要求学生利用空余时间阅读并做读书笔记。通过这种途径积累素材, 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美文小品文, 甚至一段思想火花、一则日记等, 作摘抄定期上交检查。随着学习的深入, 学生尝到了作摘抄、读书笔记的甜头, 因为对他们的阅读和写作帮助很大。这项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 这样既有利于语文成绩的提高, 又有利于语文素质的发展, 何乐不为, 非常值得一做。积累的另一途径就是让学生多背诵, 课本上那些抒情性强、写景优美、表达了真情实感的现代文, 学生要多记多背, 还有那些经典文言文、古诗词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背诵。
总之,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 一蹴而就绝不可能。教师要有耐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语文写作习惯培养 篇2
肖代荣
“习惯”,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解释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做法或社会风尚”。[俄]乌申斯基认为,“经常把人所获得的经得住他以前所经不住的某些感觉或一系列感觉的能力叫做习惯„„日常口语中,还把由于经练习而强化的某种能力叫做习惯”。可见,习惯是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和能力的总称。它具有选择性(个性),反复性和持久性,有时还带有强制性。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东西方学者对此已有不少论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西方学者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综上所述,“自主学习”是在内在动机的自我激励下,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对学习结果能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的学习过程。那么,自主学习习惯就应是在一定兴趣爱好或明确目标的驱动下,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自动或被动养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不容易改变的自我监控、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它包括求知意识(兴趣),学习目的(目标),利用和创造条件发现和解决问题(学习方法)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行为。
柏拉图说:“一个自由人是不应该被迫地进行任何学习的„„,被迫进行的学习是不能在心灵上生根的”。然而,以往的教学模式似乎忽略了这一点,学生的学习大多是在社会、学校、家长的压力下进行的,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人并不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进步对知识的更高要求,家长成龙成凤的期望,学校升学的压力等是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近利”而教,学生为“近利”而学,教学活动几乎演变为把学生当作“容器”,教师只是把书本知识直接灌进去的简单的手工劳作,这不仅与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境界背道而驰,更主要的是忽略了教育主体——学生的感受,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甚至于遏制学生创新意识、自我发展意识的树立和发展。
17岁就登上全国教育学术研讨会讲坛的王小平说:“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习惯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多么重大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习惯往往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
“机体越年轻,习惯就越能扎下根来”(乌申斯基)。初中生大多在12—16岁之间,正处于机体和思维都非常活跃的阶段,且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和一定的理解能力,个性逐渐养成,因而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的时期。
在“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激活主体意识,开发自主潜能——激活内驱力
其实,主体意识是每个学生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学生不积极、不主动,而是教师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或者说是教师的方法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是培养,而是释放和开发。
1、充分发掘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是好学的基础,是学生积极
地、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语文源自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加工,其本身就不乏乐趣。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而,充分发掘语文文本的素材,使之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师自身的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包括口语、书面语、形体语言),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幽默生动的谈吐也将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尽信书不如无书”。再好的文章也不是白璧无瑕,处处经典,老师的理解也并非完全正确,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才是一种理智的学习行为。“学者须要会疑”。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鼓励学生提问,哪怕是一些极其简单的或是极古怪的问题,因为有问题才会有动力,有问题才会吸引学生自觉地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创造力。
二、课堂教学自主参与、合作探讨——学会自主学习
“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杜威)。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仅仅是一个个的事例,学习课文的最终目的是理解运用,而不只是简单的掌握文本信息,因而我在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中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一是强调工具书的运用,让学生运用字典、词典、成语词典自主解决文中的生字词;二是强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强调合作,小组中同学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
为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让学生在教学条件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三步走:课前勤,课中“懒”,课后细。
课前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不仅如此,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身理心理特点以及认知水平,备他们可能就某个点而生出的某种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课中“懒”,实则是“活”。改变已往那种老师包办代替或设“陷阱”似的问答式教学模式,尽量“懒”,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老师不做;学生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老师指导做;学生不愿做的事情,老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乐意去做。“学莫贵于自得,非在外也”。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工作就是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适时进行激励、表扬与适当的引导。这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关键一环。课后细,即总结细,反思细。仔细分析过程的利弊,详细总结学生的得失,找出亮点,以指导下一次的教学;找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作适当的补救。此环节既有利于教师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艺术,增进教学修为,更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除教材中的讲读课文主要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外,其它文章大多由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只充当一个合作伙伴的角色。
在上《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为避免“学生说说笑笑,课堂热热闹闹,要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则茫茫然,语文课变得玄虚起来”的现象,我事先在学生中组织了两个备课小组,不给任何资料,完全由学生去理解;为把握课堂真实情况,确保课堂纪律,还安排了4个学生进行记录(其中包括两个好动的学生)。从同学的记录、课后作文、学生“老师”的反映以及学习心得交流课(检查学习情况、补充相关知识)的情况来看,这一堂课非常成功,学生们不仅自主解决了字词,正确理解了课文的主题(做人不能虚伪,要诚实),了解了安徒生的一生,而且对课文进行了延伸,由文本走入了现实,就“骗子为何能行骗成功”,“皇帝为什么要穿‘衣服’游行”,“当时你若在场,你会怎么办”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讲了历史上的一些以假为真的故事。他们自主设计和回答的某些问题虽然显
得有些幼稚甚至不得要领,但事前担心的纪律问题并没出现,几个表现较差的同学在那堂课上异常积极。一位语文基础不是很好、平时寡言少语,课堂上极少主动发言的男生,在课后写的作文《生动的一节课》中这样写道:“这是我学习生涯中由同学来当老师,自己提出问题,同学们来回答的第一节课。我觉得我又找到了人生中的一个起点,我将会从这个新的起点开始继续努力。我会永远记住这一课,永远,永远„„”。这种学习形式少了些机械的问答,没有了老师的思维的束缚,多了些自由的空气、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合作、探讨中不断完善认识,逐渐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拓展学习空间,开阔视野——强化学习习惯
语文课最根本的任务是学习和运用母语表情达意,读、写、听、说、思是语文学习的五种基本形式,学习过程中仅仅深挖教材是显然不够的,必须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面,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面向广阔的语文世界去获取知识,开拓发展的空间。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猎取知识的途径,又有利于自主学习习惯的强化。
为开阔视野,本年中我指导学生完成了两个主要工作:一是组建了一个班级图书室。学校阅览室藏书极其有限,在鼓励学生到学校图书室阅读的同时,动员同学每人借出一本书组成了班级图书室,利用中午和下午供学生阅读,并要求作好读书笔记或摘录,这一作法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增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同学关系更加融洽,学习风气逐渐浓厚。
二是阅读名著。基于学生的经济情况,我把同学们分为四个组,每一组购一套名著,四个大组交换阅读,要求每月读完一本,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读后感。阅读名著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中广泛涉猎,受到文学名著的熏陶,并不要求完全理解和准确掌握,只要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即可。每月一次的读后感交流,都能发现学生新的认识和变化,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与表扬,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训练了写作能力,而且还矫正了部分学习较差的同学的行为习惯,激活了思维。
自主学习习惯的强化,实际上是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外因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而言,但内因人仍起主要作用。因而在课外阅读的训练过程中,除老师反复强调阅读目的,进行强制性的要求外,如每周检查一次读书笔记或摘录,每月进行一次读后感交流,家长监督检查等,还特别注意抓住时机,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加以表扬和鼓励,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进而养成一种自觉的阅读习惯。经过一年课外阅读的强化训练,不少学生已开始不再满足于老师的要求,他们自己去购买了《论语》、《唐诗三百首》以及一些外国名著进行阅读,并时不时的向老师请教。阅读和交流课外读物已成了不少学生的一大兴趣和爱好。
四、创造成功机会,激励学习信心——内化学习习惯
有人说,语文学习成功的机会很少,其实不然。学习语文的成功,不仅仅在答对几道题,写好几篇作文,这只是技能上的成功,除此之外,还有情感的体验。学生在学语文的过程中会有各种表现,大红的“√”无疑是成功的体现,而老师适时的充满赞赏的目光、动作、语言也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喜悦。学习语文最大的成功在语言的激励,内心真切的感受。因而语文老师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的以分数或等级来评定学生学习优劣的评价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评价,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点滴的闪光之处加以表扬和鼓励。“表扬和赞美是孩子成长的阳光、雨露”。适时、适度的一句话,往往会产生无穷的力量,让学生信心倍增,进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把学习内化为在自我意识激励和监控下的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持久而不易改变的自觉行为。自主学习习惯的内化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把学习当作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必不可少。这是一个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的过程。
“人越是年青,习惯也就越能很快地扎下根来,但它也能很快地被清除;而习惯本身越长久,要根除它们也就越困难”(乌申斯基)。随着学生知识、年龄的增长,好习惯会逐渐养成,这无疑会给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还须进一步创造条件,抓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社会、学校、家庭等等教育资源,以期达到“不教”的境界,真正授学生以擅捕之“渔”,而非仅仅是可供食用之“鱼”。
参考文献:
1.[俄]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8
2.王小平《本领恐慌》,海南出版社,2000,12
3.钟启泉 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初中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篇3
【关键词】 初中生 阅读习惯 目标 方法
2007年10月,在山东省召开的“个性阅读与文学教育”研讨会上,中央教科所张举鹏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熟练比深刻更重要,掌握比探究更重要,运用比解析更重要,习惯比方法更重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初中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那怎样才能较好地达到课标的阅读要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个人认为最重要就是要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习惯是“由于重复或训练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什么样的阅读习惯呢?
一、让学生养成预习课文的习惯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
预习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的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准备,听课就显得非常被动,而且还会手忙脚乱,课堂效率也不高,在复习的时候更是费时费力。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课堂记录也有了重点,不会“胡子眉毛一把抓”(凡是老师讲的,通通都记下来),对教师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还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许多同学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特别是刚上中学的同学,他们认为既然老师上课要讲,到时候认真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有的同学甚至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显然,这种观念完全是错误的。为了取得听课的主动权,提高语文阅读的水平与能力,学生必须摒弃这种观念,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另外,为了收到良好的预习效果,除了指导学生在预习中解决以上知识方面的问题外,还应要求学生根据课后探究练习中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这样,在教学中加快了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进程,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教给了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确立阅读目标,做到因体裁而异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一是教师过分低估学生的阅读能力,认为学生文学修养和认识水平有限,不能理解作品。教师分析课文时,提出问题,往往等不到学生思考,提问一两个学生,如果答不上来就干脆自己报答案。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滔滔不绝地讲授“冲”掉学生的各项语文训练,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就缺少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要么放任自流,初中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顽症”,只有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堂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学生学业的繁重与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容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是教给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让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提高阅读的分析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每一种新体裁的课文后,要总结此体裁课文应掌握的各种知识点,以后在教授这种体裁的课文时,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大胆领着学生开展阅读训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结出每篇文章要求掌握的内容。如阅读记叙文,要紧紧抓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去分析人物思想品质。在教授学生学习第一篇说明文后,归纳出阅读说明文应主要弄明白的几个问题:其一,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其二,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三,采用哪种说明顺序?其四,说明的对象有哪些特征?其五,说明的语言有哪些特色?在教授学生学习第二篇说明文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初读、精读、研读三步,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归结说明文要弄懂的五个知识点。阅读议论文,要把握观点,了解论证方法,领会议论文写作时语言的严密性。至于其他文体:诗歌、童话、寓言、应用文等,都可以通过文体本身的特点加以总结。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归纳,探索研究。通过这种课堂上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不同文章的阅读方法,改变漫无目的的不良阅读习惯,达到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重点训练精读与略读
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我们必须有取有舍,即使是必读也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详略手段。梁启超曾指出“学问固贵专精,又须博涉以辅之”。以博览而辅精专,效果必然比无主次、无重点地阅读要好得多。阅读的方法很多,如朗读、默读、复述、精读、略读、浏览、品读、点评等,针对初中学生的实际,我重点训练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精读是培养阅读能力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精读就是精细地读,反复地读。精读就要认真地揣摩词语,要求学生逐章逐节、逐字逐句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再根据全文的内容,上下文的语境,重读原文,要求从语言到内容都必须全面把握,学会综合运用它们,深入理解文章。课堂教学中练习精读可以积累阅读经验,养成深入阅读的好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和语言材料,为略读打下基础。
精读是指阅读的深度,略读是指阅读的广度。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殆矣。”而略读的关键是把握全篇的大意,得其要领,学会快速地捕捉某些信息。我们不妨从抓文章中心主旨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如何才能有效地从整体上把握好一篇现代文,做到“读懂”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就必须抓文章的中心主旨。文章的中心主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抓住了它就可以对全文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因为文章其他内容都是要为中心主旨服务的,把文章的中心主旨找到了、理解了,文章也就可以说读懂一多半了。那么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如何才能抓住文章的中心主旨呢?下面有几种具体方法可供参考:(1)从文章的标题上窥视出文章的中心主旨。这类文章的题目属于象征性的题目类型,大家都清楚作者并非要简单地写某物,而是要透过某物,来抒发某种情感。明确了这种题目的寓意再去看文章,文章的中心主旨自然显而易见了。(2)从文章的开头结尾入手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一篇好文章是蕴含着作者的精心构思的,有许多文章作者都在开头和结尾两部分表明了中心主旨。如果我们掌握了首尾阅读法,就会很快全面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思路。(3)注意关键句子,特别是从重复出现的句子或者段落中,发现文章的中心主旨。一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不言而喻一定是作者着重强调的内容,那么这个内容就一定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联系,有的甚至就是中心所在。
总之,精读和略读都是学生应掌握的阅读方法。两者之间无优劣之分,也无难易之别。它们只不过是为达到不同目的的不同阅读方法,掌握这些阅读技巧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大有帮助,我们要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确定阅读方式,才会事半功倍。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让学生们成为主体,学会自己找“鱼”吃,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但是,光有技巧还是不行的,要使学生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关键还在于教师严格的要求和持续不断的督促,否则很难让学生养成习惯。因为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地重复或训练”,然后才能“变成需要和自觉行动”,最终成为我们所希望形成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语文学习报(初中教师版).2007(28)
[2]阅读与鉴赏.2006(1-2)
[3]赵福祺,节苑编著.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指南
农村初中生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 篇4
一、勤翻工具书
对于初中阶段, 基础字词 (音、形、义) 的学习是重点。“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势在必行。我们应规定每个学生配备“三大本”———《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三部经典工具书, 养成不懂就查的好习惯。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把握生字的音、形、义以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这样, 不但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准确性, 还使学生养成了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二、提出问题, 善于思考
一篇文章, 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是必不可少的, 但我们的目的却是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有的问题学生通过读书, 能自行解决, 可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办?我一般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如在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时, 有的同学提出了:这篇文章篇幅长, 事件较多, 脉络很难把握, 能不能采用小标题的形式, 使文章化长为短, 一目了然?问题一出, 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分小组讨论开始了, 同学们各抒己见, 积极献言献策, 经过同学们的反复酝酿, 最后归纳了四个小标题:
母亲———最初母爱的感觉
母亲———循循善诱的良师
母亲———催儿上进的阶梯
母亲———深夜劳碌的身影
这样标题整齐, 使同学们对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
三、作文, 从积累开始
积累、模仿、探索、创新, 铺就了作文成功之路。积累是作文成功之路的基石。因此说, 作文从积累开始。
1. 积累素材, 使作文言之有物
(1) 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 花鸟虫鱼、自然风光、人际关系、社会风貌等, 还有你面对自然、生活、人生的感悟, 你在审美和创新上的思想火花, 所有这些都是入文的材料。以发现美的眼睛, 去观察、理解、提炼生活, 何愁写作时无米可炊?积累生活的最好办法是写日记。因此, 我除了让学生每学期写八篇作文外, 还规定每人每周至少写一篇日记。
(2) 从阅读中积累。广泛阅读能开阔眼界、充实思想、丰富学识。阅读要“于切要处下心力”, 潜心思考, 深入理解, 书本知识就可以逐步化为自己笔下的写作材料。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读一些散文或短篇小说, 假期则要求读一些长篇小说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资治通鉴》等文学书籍。
2. 积累语言, 使作文言之有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无奈的是词语的匮乏, 难以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 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平时教学和学生学习中, 多动笔积累一些好词佳句、精彩片段, 并做到反复阅读, 力争熟读成诵, 把它们深深地记在心里。
3. 积累构思技巧, 使作文言之有序
构思创新, 但须先入格。课本中有许多构思方面的知识值得借鉴。就局部而言, 有开头的方法、结尾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点题的方法等, 就整篇文章而言, 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如《背影》抓住父亲过月台的瞬间构思全文。积累这些构思方面的知识, 写作中根据表现主旨的需要适当变通, 就能给自己的作文搭一个好架子。这里的“变通”, 实际上是在常式中求变式, 是在大量积累之上的构思。
初中语文写作习惯培养 篇5
衡阳县石市镇中心学校 张峥嵘
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 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 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
而语文学习,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般认为,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良好的语文习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种习惯对语言功能的发展、语文规范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
而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当语文毕业会考时,农村学生在语文学科上总是输给城镇学生,并且分值相差较大。问题的结症在哪里?
一、寻找问题的症结
从我目前所任初三两个班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并不明确,他们只是停留于消遣的表面上,只有少数学生“想通过阅读学一点知识”,对课外阅读比较感兴趣。毫无疑问,目前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很大问题。1.条件限制
农村地区受到地方经济的限制,大多数农村家庭购买课外书的能力有限,学生的课外书一般很少甚至没有。部分农村中学的图书室,其图书室大多面积小,藏书数量不多,种类不全,根本谈不上向学校学生开架借书。同时我县也没有一所农村初中配置了学生电子阅读室。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学生课外借阅情况不容乐观,而有条件进行网络阅读的就更少之又少。
2.学习压力 目前初中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重,特别是到了初三升学阶段,学生每天完成各门功课的作业已占去了大部分时间。从我所教的两个班级调查结果显示,每天坚持读课外书半小时以上的少得可怜,108人中只有6人,占总人数5.6%。
正因为有如此繁重的学习压力,学校教师、家长也不允许学生看太多课外书。毕竟中考只凭一张试卷定结论的考试体制还没有改革,让学生从题海中抽身而退进入到广阔无边的文学世界,没有一位教师、家长敢放心!特别是农村家长由于文化水平有限,不大支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相当部分家长认为这样会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
3.盲目选择
有相当多的学生课外阅读目的并不明确,存在着盲目读书的倾向,人虽在读书,但并不知为何在读书。大多的学生还存在“跟风”趋势,“别人读什么我就读什么”,根本不管是否是健康的书籍。在本学期,本人发现班中有一本武侠小说,经调查发现这本小说在班中出现短短两天时间,却有将近半数学生阅读过该书了。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欣赏和鉴别能力,容易被诱惑,更易被社会的浮躁之风吹昏头脑。在他们心中“快男”、“超女”是值得吹棒的,而对一些真正的文学大师却不屑一顾,更别说静下心来“啃”那些经典著作和大师们进行超越时空的心与心的“对话”。
二、培养课外阅读习惯的要求和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而《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7—9年级)的学生阅读从阅读的速度、方法、目标等多方面则一共提出了15条要求。其中第三条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第十四条要求:“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第十五条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三条要求集中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
同时,加强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是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其语文底蕴的深厚、内涵的丰富、素养的高低,很多取决于课外阅读的多少,而且现在中考规定不考课本中出现的现代文阅读,更可见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语文是门特殊的学科,“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即语文”,因此语文学习要“开卷有益,多多益善”。
语文是门综合性学科,一个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既能开阔眼界、充实思想、丰富学识,也必然会促进表达水平的提高。叶圣陶曾经说过:“‘学生认真读书’ 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
三、培养课外阅读习惯的建议
正因为种种现实问题,目前就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已经迫在眉睫。如何去解决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两大方面入手。
先说学校方面。首先,学校尽可能地争取多方支援,压缩其他开支,购置足额的图书,建设好一个标准的图书室和学生阅览室保证全校学生有书读。现在大多数学校的电脑房都接上了因特网,学校要组织信息技术教师选择适合学生阅览的电子书目,尽快把学校的电脑房开发成一个小小的“电子图书”,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网络阅读。
其次,学校要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宣传读课外书的好处,提高家长的认识,取得家长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让家长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坚强后盾,还学生阅读的时间,把学生在家的部分电视时间或题海时间变为课外阅读时间。
最后,班主任或者语文教师可以组织班上的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号召班级学生把自己的藏书放到“图书角”,多开展课外阅读课,让它们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语文教师也要彻底转变对课外阅读的思想观念,抓课外阅读要立足于语文课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阅读方法的传授和点拨。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以减少阅读中的困难,让学生熟悉不同文体阅读与欣赏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主动寻找阅读的乐趣。不少学生反映,看了不少作品,但没有什么收获,其中就有一个方法问题。“课文也无非是个例子”。所谓“例子”,它应该能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迪和教益。数学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不仅仅要对题目进行评析,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方法的引导和思维的启迪。在语文课上,也应该做到这一点。学生从教师讲授的文章中领略到一种纵向、横向比较的学习方法,这无疑为他们课外阅读提供了一把钥匙。
再说学生方面。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引导他们投入课外阅读,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其次要指导学生读什么书的问题。目前市场上书籍报刊层出不穷,如果不加选择,拿来就读势必造成“阅读浪费”。因此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有价值的、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的本领。
最后要教会学生怎么读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要用眼,更要用心,要静下心来自己琢磨,而不是“蜻蜓点水”式的。“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读书时要边读边想,把感到有用的、有趣的、有启发的词句或事例随时记下,时间一久,就会收到积土成山的效果。
初中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6
一、培养学生规范、正确的书写习惯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每接一届新的学生,首先就会在语文课上给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那就是无论是什么形式的作业、笔记、作文、日记等,都要书写规范、整齐,不要求字如何得漂亮,但是笔画一定要清晰、准确。另外,在课余的时间,我还为学生提供字帖,让他们临摹,并且建立书法爱好小组,举办书法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对学生生长起重大影响作用的教师,在这一方面也要身体力行,做好表率。例如,上课时的板书一定要字迹工整、清晰,切勿龙飞凤舞,书写潦草。要起到带头和引导作用,从而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写字、练字的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规范、正确的书写习惯。
二、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工具书是必备品,它们是学生学习忠实的朋友和老师。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或者不理解的词义时,就需要工具书的帮助了。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遇到的生字词记到一个笔记本上,然后通过工具书弄明白,教师要定期检查。这样,时间长了学生遇到困难就会养成自觉查工具书的习惯,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一举两得,何乐不为。这样学生既养成了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又提高了阅读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借助其他途径如利用音像、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朗诵名篇名句的习惯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同时,背诵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那些名篇、佳句、成语、典故,只有熟读成诵,才能脱口而出,为我所用。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必须培养朗读、背诵的习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坚持每天都能利用一点时间,特别是早读时,要放声朗读那些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朗读时,要注意把握作者的情感,文章的感情基调,控制好语速、语调,放开声音朗读,做到声情并茂。不要因为觉得自己读得不好,怕人笑话,那就永远也学不会朗读。这样长期坚持,就养成了朗读的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质疑、合作探究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质疑、合作探究、创新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质疑、探究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比如在诗歌教学中,学生要真正了解、把握一首诗,除多朗诵、多感悟外,就是要多角度、多层次地来解读这首诗。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质疑、合作探究,光靠教师“一言谈”是不行的。如初中教材七年级语文版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一首的教学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事先可以把学生结成对子或4人学习小组,对这首诗的相关背景知识、作者作了解。学生通过合作、质疑,知道原来刘禹锡因为参与王叔文的政治改革遭到贬谪,他的友人白居易写过给他一首诗《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表达了对他的关切之情,所以刘禹锡就回赠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了这些准备,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而且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当然,教学中,要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讨论,各抒己见,让他们自己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五、培养读课外书的习惯
阅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是人们补给知识的重要手段和了解周围世界的有效途径。正如冰心老人所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今天,人们的阅读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读网络、读短信、读电视、读报纸、读书等等。今天的中学生,大多不愿坐下来静静地读书,因为诱惑太多,久而久之导致阅读能力都很差。这是摆在语文教学面前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想办法从学生喜欢的、贴近他们生活的读物入手,慢慢引导并教会他们如何选择好书。一开始,可以带点强迫性要求他们读,安排阅读时间,布置阅读任务,教给他们阅读方法。时间长了,他们逐渐有感觉了,阅读习惯也就养成了。
六、培养勤于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
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提倡多读多写多记多背。课内积累主要是通过对教材中好文章的学习,把握文章思想主题,感悟课文思想情感,接受文化熏陶,进行语文积累。课外积累,教师可推荐一些适合中学生的课外书,要求学生利用空余时间阅读并做读书笔记。通过这种途径积累素材,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美文小品文,甚至一段思想火花、一则日记等,作摘抄定期上交检查。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尝到了作摘抄、读书笔记的甜头,因为对他们的阅读和写作帮助很大。这项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这样既有利于语文成绩的提高,又有利于语文素质的发展,何乐不为,非常值得一做。积累的另一途径就是让学生多背诵,课本上那些抒情性强、写景优美、表达了真情实感的现代文,学生要多记多背,还有那些经典文言文、古诗词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背诵。
总之,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一蹴而就绝不可能。教师要有耐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语文写作习惯培养 篇7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书写习惯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书写工整,字迹端正是语文学科的重要要求,良好的书写也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原因。以作文为例,如果学生书写端正,卷面漂亮,就能给人赏心悦目之感,即使文章内容写得不够丰满,阅卷老师也会多给这个学生几分。对于初中生而言,书写水平相差很大,有的学生字迹工整、书写漂亮,但有的学生就书写潦草,“龙飞凤舞”,让人看不懂,甚至还有很多学生写字不认真,这就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时常向学生强调书写工整、笔顺规范的重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向书本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字的书写,不断引导学生工工整整地把一些简单的课文抄写下来,比如《陋室铭》等短小的需要背诵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内容进行工整书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有意识地默写,这对于学生识记有关内容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自学习惯
新课改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良好语文自学习惯的培养。在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强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重要性,要鼓励学生通过工具书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自学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重视知识的积累,重视思维的培养,并能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其投入到自学实践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比如,在学习《春》这篇文章时,要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教师就要整体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把学生需要自学掌握的内容进行板书,比如,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并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2流畅朗读课文,并弄清文章思路;3揣摩景物描写方法,体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妙处等。把学生需要掌握体会的内容板书出来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消化和吸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就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培养。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可以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使其提高自身语文素养,课外阅读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更能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但是,很多学生的阅读面窄,语文感悟能力很差,语文成绩也不理想。因此,广大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紧迫性,要通过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
在课下,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看报,并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报纸杂志供其阅读,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制订阅读计划,引导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每天抽出一个小时进行课外阅读,并鼓励其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不断提升,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修改习惯
现在很多学生都害怕写作文,不知道作文应该怎么写,如何才能写出好作文,而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修改作文的习惯。通过修改,使学生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作文,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作文修改的指导训练。当学生的一篇习作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评价之后,鼓励学生进行修改,先引导学生进行表面的错字、词语、标点等方面的修改,然后针对学生的写作内容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取舍和丰盈,然后引导学生修改文章的中心,鼓励学生进行再度创作。这样,学生通过修改和二度创作后,教师再次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渐渐的,学生就能够消除自我写作的畏惧心理,学生的作文水平会在不断的修改中得到提升。
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篇8
一、教师阅读引领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从自己的圈子中走出来, 走到学生中, 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带领学生阅读各种精彩的知识。作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 教师要自觉成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 这是我们的责任, 也是我们的光荣使命。但是, 这一切要做得潜移默化, 要学会隐藏自己引领者的身份, 而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和学生一起阅读, 一起思考, 一起悲欢。
(1) 教师要成为一个虔诚的读者。新课标也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 一起生活, 一起成长, 共同发展。可见, 阅读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其实, 只有教师深入阅读了, 才能够有效地组织、开展、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如果说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是一场阅读的聚会, 那么, 教师就应该最先到达, 等待陆续到来的学生。
(2) 教师以读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这有利于学生阅读读物的择定、阅读方向的把握、阅读内涵的深度和阅读成效的取得;教师的参与更易于让学生在阅读中全神贯注、持之以恒;教师的参与还有利于学生阅读的充分展开, 丰富阅读内容, 养成并深化阅读习惯。
二、学生自主阅读
对中学生来说, 其阅读要达到的核心目标是:能够进行独立的阅读, 掌握多种较好的阅读方法, 有比较丰富的阅读积累, 语感良好, 注重情感的体验, 具有良好的感受和理解语言的能力。
在课外阅读活动中, 其真正的主体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已不是一个被教育的对象, 而是一个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普通读者。学生自主阅读的前提是学会阅读, 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阅读的时候辅以技巧技能的指导, 如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养成默读习惯, 学会诵读等。在辅导学生阅读方法时要强调阅读的过程, 如精读、略读和浏览等。
在学生自主阅读中, 教师要创设情景或话题, 引导学生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作品、欣赏作品, 并且评价作品。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 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 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不但会面, 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 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这个比喻形象而又通俗, 将阅读的真正内涵说了出来。所谓阅读, 是读者怀着期待, 经过语言之桥, 去感悟作者的心灵与思想, 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在这个过程中, 读者的智慧和情感得以丰富、升华。阅读时, 不能只看表面的文字, 那往往是浅层次的。作为一个有修养的读者, 要借助这些表面的文字, 深入作品内部, 感知作品的深层含义, 品味作品的内在意蕴, 感知作品的情趣。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会受到熏陶, 思想会受到启迪, 同时, 也可以享受到审美之趣。
课外阅读对于学生而言, 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食粮。缺少了它, 就会营养不良。课外阅读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作为教师, 要从各方面引导学生, 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发现乐趣, 从而爱上阅读, 并在阅读中提升自己。至于引导, 可以主要从技巧引导、情境再现、兴趣激发三方面入手。这样, 学生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师生交流互动
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的前提是师生共读。共读, 是教师、学生、甚至是家长共同参与其间的一种阅读行动。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要注重自己的阅读示范作用。
在课外阅读过程中, 要想法让学生互动,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比如, 可以进行阅读比赛, 以竞赛的方式进行抢答, 这样, 阅读的成效就可以得到检验。同时, 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 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如果学生自己不能解决, 教师要想办法帮助解决。教师还可以安排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 合作探究, 彼此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这些交流互动的方式, 将新课标的理念充分体现出来了。经过师生长期的阅读交流,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就会得到提高。
四、总结提升品质
课外阅读过程中, 学生因为背景、个性、习惯等差异, 在读同一篇作品时, 往往既有比较相似的阅读体验, 也有各不相同的体悟。相似的阅读体验, 可以引起学生共鸣, 而不同的体悟, 则带来新的感知。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对很多事有强烈的兴趣。这时, 教师要担负自己的责任, 让学生好读书, 读好书, 从书中找到人生的前进方向, 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
英国当代著名青少年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在《打造阅读环境》这本书中提出阅读回应理论, 他说:“第一种回应是在读完一本喜欢的书之后, 期待能再经历相同的阅读乐趣。这种感觉会让我们想把这本书再读一次, 或者想去看看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 或者相同主题的更多作品, 甚至就只是单纯地想去阅读其他书。这样, 我们就有动力去选其他的书, 经历另一个阅读循环。第二种回应则是在读完一本喜欢的书后迫不及待地想和人谈论自己的阅读心得。我们期待其他人, 尤其是我们的好朋友, 能和我们经历相同的喜悦, 我们希望能探究出内心深处的感想, 并试着整理出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意义。”
教师在组织搭建课外阅读交流平台时, 其形式要灵活、丰富。比如, 可以是阅读心得, 可以是新书推荐, 可以是阅读交流, 也可以是精彩文章的诵读比赛。通过互动, 学生能够检验自己的阅读成果, 阅读的成就感也能得到满足。这样,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前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生在课外阅读的东西越多, 就越容易掌握课内知识。”语文课外阅读, 是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 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学生借助课外阅读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因此, 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初中语文写作习惯培养 篇9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学生对第二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先自己预习, 是主动获取知识, 发现问题, 探求问题, 解决问题, 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学生预习时利用工具书和现有的知识储备, 去提前感悟、理解新的知识, 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对新课的学习, 要重视培养学生下面几个良好的习惯。
1.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结合注解与工具书, 力求从字形、字音、字义去理解与识记。
2.结合文中的注脚, 或上网查找有关资料, 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以及课文大意。
3.给全文段落标上序号, 尝试归纳各个段落的大概意思, 理清文章的脉络线索,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4.在初读新课时, 要注意学会用一些符号, 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优美的句段、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勾画, 也可以在文中写下自己感悟的文字, 养成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5.在初读课文后, 对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先尝试作答, 这样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同时对文章的重点段落多读几遍。
当然, 对于一些篇幅较长、难度较大的文章, 教师要抓关键, 进行适当的引导, 列出一定的自学提纲。比如鲁迅的《社戏》这篇文章较长, 主要写看戏的前后,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时候, 了解文章都写了哪些人、哪些景物, 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的“教”, 最终目的在于学生的“学”。初中生喜欢以成人自居, 要求对各种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 希望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让他们去动手实践。但是初中生仍处在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 教师一方面要尊重他们的意见, 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 加以引导,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断锻炼提高自己。
1.注重对关键词的揣摩, 使用比较法深刻体会词语深层次的含义。比如对《范进中举》一文中“攥”的理解, 为了能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胡屠户贪婪市侩的嘴脸, 可以让他们模拟拿钱的动作。文章开头写胡屠户“腆”着肚子, 范进中举后跟在他后面低着头“扯”衣, 可让学生模仿“腆”和“扯”这两个动作, 能很好地体会胡屠户前倨后恭的丑态。
2.阅读时要注意拣出文中的重点句子分析文章的脉络结构和主题思想。比如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句, 说明文中的全文中心句和各个段落的中心句,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句子等。
3.教师多用“我认为……这句话好, 好在……”这样的句式来提问学生, 让学生有话可说, 关注每一个层次的学生,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学会团结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对文章作更深层次的理解。
4.对于文章中的关键句段, 要进行咬文嚼字般的细细品味, 力争能正确理解字义句意, 悟出语言运用的奥妙所在。
5.指导学生在认真听讲的同时, 还要勤做笔记, 记录教师所讲的重点内容、难点和自己的疑点, 以便在复习的时候慢慢消化。
三、培养课后练习的好习惯
做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 是“实践———认知———再实践”中的“再实践”。做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课堂学习的效果, 因此, 在做练习这一环节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1.重新复习课文和课堂笔记, 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总结已学过的知识, 反思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该如何去弥补。
2.对教师布置的练习要独立完成, 不能不加以思考就去抄答案, 杜绝一边抄题一边翻查答案的陋习, 同学之间可以探讨完成。
3.除了教师布置的作业外, 学生应该有课外资料, 每天都按时按量完成一定的练习题, 这样对已学过的知识起巩固与深化的作用。
四、培养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要想把语文学好, 仅仅靠一本语文课本那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只有不断扩大阅读面, 学生才能获取更多有益的东西, 才能扩展知识视野。
1.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报纸杂志, 如《青年文摘》《读者》《少年文艺》《少年科学》等优秀的报刊文摘, 鼓励学生在空余时间就多读书, 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 不断开阔知识视野, 丰富写作素材。
2.每周安排一节语文课为主题阅读大课堂, 让学生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 谈谈个人对读书的看法, 相互间推荐一些认为有益的书刊。
3.对教材要求阅读的名著, 务必要求学生去阅读。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名著名篇时, 要求学生对阅读过程中认为有收获的做圈点批注, 或写下阅读心得体会, 用心去和作品中的人物对话, 体会人物的命运, 这样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格魅力是大有裨益的。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兴趣培养 篇10
目前, 从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看, 作文教学的质量并不高, 虽然老师和学生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收效却不大。如何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 这是老师们非常关心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曾经有人对初一五个班的160余名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 调查的题目是“你喜欢不喜欢作文?”, 调查结果显示, 有68%的学生不喜欢作文, 人数占了绝大多数, 这一部分学生是在毫无兴趣的情况下学习作文的, 他们带着一种厌倦心理, 把作文学习变成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兴趣虽然不能作为学好作文的唯一原因, 但是浓厚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导致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兴趣的有无和学习成绩的优劣密切相关。因此, 在研究作文教学工作时, 对学习兴趣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1. 学习兴趣是学生作文学习的最佳动力
学生学习作文的最佳动力是对作文这门学科的兴趣。然而, 推动学生学习进程的动力很多, 但归纳起来, 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外在动力, 如教师的引导, 家长的督促, 社会的舆论, 学校的风气, 等等;另外一种便是内在动力。内在动力更为重要, 这种内在动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无学习的动力, 在学习过程中能否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所学材料和内容是否有兴趣。
2. 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生感知事物
的主动性
学习兴趣的推动作用, 还表现在它可以使学生对社会和生活认识活动积极主动化, 增强他们观察事物的敏锐性以及战胜困难的意志力。所以我们无论教学生学习哪门功课, 首先要使他们爱学,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经验证明, 对中学生来说, 凡是他喜欢学的, 就有动力, 就能引起他的注意。比如, 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每周写一至两篇日记, 对作文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并不感到负担重, 有的甚至超额完成, 那些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学生则感到压力很大。
二、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
(1) 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 生编硬套, 字词不够废话凑, 像挤牙膏似地想一句写一句。所以,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应鼓励学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 用自己的眼和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 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 最能打动心灵的事件, 写真人真事, 抒真情实感。比如在班级里开辟“记者记事栏”, 让学生自觉地每周写一则本地或本校消息, 使五彩缤纷的生活, 成为学生创作的源头活水。
(2) 教会学生积累材料。现在不少学生平时很少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缺乏写作材料, 对作文望而生畏。要让学生在作文中言之有物, 有话可说、有物可写, 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 提倡课外广泛阅读文章, 熟读精思积累材料, 书读得多, 知识才厚实, 在作文写作中才能把丰富的素材融会贯通, 运用自如, 得心应手。比如, 学习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后, 让学生写一篇记叙文, 记录身边有意义的人和事, 提高学生组织材料、积累材料和运用材料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多记日记。中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和实践中, 多记日记, 多写片段, 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 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写作水平。比如, 鼓励中学生平时多练笔, 多记日记, 随时把自己所见、所闻、所为、所感记下来, 并通过定期开展相互观摩活动, 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得到启发。
(4) 引导学生以说促写。在日常生活中, 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 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要改变这一现状, 在写作训练时, 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
(5) 要对学生多做肯定。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应尽量发现并肯定他们的优点, 对缺点尽量用委婉的话语指出, 切不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
总之, 兴趣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行为, 是鼓励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 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只有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培养学生有了兴趣, 教师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快乐, 才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写作热情, 用他们的思想和心灵创造出美丽精彩的生活画卷。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综合训练的主要阵地。作为课堂教学主导因素的教师, 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 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努力开掘、善于引导, 用满腔热情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中学作文教学的质量。
初中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语文学习;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54-01
我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下面谈谈我的认识与一些具体做法。
一、端正态度,提高认识
我们老师首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更要让学生和家长都明白,良好学习习惯形成后,学生就可以自觉、主动地学习,既不需兴趣,也无需意志来驱遣,从而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古今中外教育家都把培养学生的习惯作为教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说过:“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赫尔认为,如若缺乏驱力,则习惯不巩固,习惯不巩固,则学习等于零。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明确地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可以说,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对于青少年的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而且还关系到一个人一生中的生活与工作。
二、细节入手,明确要求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很多,涉及到听说读写方方面面,包罗万象。但初中语文教学任务繁重,就要我们语文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向学生明确地提出细节要求,让他们有努力的目标。
1、培养学生记忆的习惯
记忆在学习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新知识离不开记忆,智力活动、提高学习效率离不开记忆。所以教师要求学生坚持识记信心,明确识记任务,在掌握记忆技巧中学会理解记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知识系统化、具体化,教给学生技艺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记忆的习惯。
2、培养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读书笔记有课堂笔记和课外笔记,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做课堂笔记的方法。而培养做课外读书笔记也是教学的一项任务,是提高学生课外练笔的一个有效途径。这种笔记,可以是摘抄读物某一精彩片段及美词佳句,把读物内容进行整理,或写读书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长期实践和应用良好的笔记方法和策略,给学生推荐做笔记的一些书,或精选出优秀名人、优秀学生好的笔记让学生借鉴。
3、培养广泛阅读、积极背诵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做到: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善于抓紧时间,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启示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要要求学生多读,而且对于精美的诗文能熟读成诵。好文章记得多后,写文章就会“厚积而薄发”、“下笔如有神”。
4、培养搜集材料的习惯
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重视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和语言材料的培养,要求学生背诵名篇名段,帮助学生建立材料储存系统。还可以要求学生把每天观察到的事、人、景、物、场面等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在生活与作文之间架起了“桥梁”,写作水平能提高很快。
5、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培养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的习惯。学生只有去思考了,才会有解疑欲望,才会有寻求解决的办法。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和习惯。
6、培养学生讨论发言的习惯
培养良好的发言习惯,调动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是提高课堂质量的重要措施。有些学生上了初中后,在课堂上不敢发言,不愿发言,教师要激发他们发言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诱发说话的兴趣,创设说话的机会,教给说话的方法,使学生说得更好。
7、培养学生独立自学和研讨的学习习惯
在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今天,独立自学能力越来越显得重要。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遇到困难要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要超越自己、超越别人。另外,一个人的智力有限,要教会学生能与别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此相互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8、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查找资料的习惯
当今社会,媒体与网络资源特别丰富。多媒体能使学生学习得更轻松、活泼。多媒体上的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效果的运用,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降低思维的难度,加深记忆,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在网络上,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所讲不到的内容,能丰富学生们的知识面,能使学生们的眼睛更加开阔。教师培养了学生能利用多媒体、网络去查找相关资料的习惯,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初中语文写作习惯培养 篇12
一、培养初中学生写一笔规范字的习惯
教师每接一个新班在第一节语文课上,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应向学生明确提出下列要求:不论是作业、课堂、笔记本或是其他形式的书面材料, 都要书写规范, 字体端正, 字迹清楚, 不写繁体字, 不写俗体字。具体做法是写一篇作文, 了解全班学生的书写情况。对于书写基础较好的, 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字体端正、字迹清楚的基础上, 办求书写美观。写字基本功较差的, 在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时, 力求通过笔画练习、笔顺练习、偏旁练习、结构练习的训练。对于这方面的训练, 不厌其烦, 不厌其细。除对学生高标准要求外, 教师在这方面更要做出表率, 特别是上课的板书, 作业本上的批语, 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应充分利用这些阵地。
二、培养初中学生积极提问的习惯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一个问。”“问与学, 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 非问无以广识” (刘向《问说》) , 俗语则说, 学问学问, 有学必问, 由此可见问之重要。学习中, 疑问多是学习深入的标志, 疑问少, 甚至无疑问, 则是学习肤浅的表现。因而越是成绩好的学生越善于提问, 能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 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而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培养初中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习惯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 “综合性学习、识字与写字、阅读与写作和口语交际”共同构成了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方面内容, 目前已纳入语文教材体系。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能力的运用,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书本在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注重体现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语文综合性习惯的培养, 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种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所以, 语文综合性学习习惯的培养活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四、养成勤思考勤动笔勤修改的习惯
学以致用。写作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学习整体水平的标尺, 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层级。由于写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 许多学生很害怕写作, 其实主要是没话说, 而作文在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因此对写作是不能掉以轻心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要养成勤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生活中处处是语文, 一草一木总关情。我们每天通过眼睛耳朵处理大量的信息, 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处理便形成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见解, 变成文字就是作文。所以, 只要勤动笔就不怕作文难。
养成勤思考勤动笔勤修改的习惯, 是写好作文的最基本的方法。一个人思考了, 如果不付诸笔端, 智慧就会流于散失。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其实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只有结合学与思, 每天反省领悟, 才能有所进步, 才能实实在在提高语文水平。“我思故我在”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自批自改、互批互改不失为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人都是眼高手低的, 自己组织语言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看自己或同学文章的时候就轻松多了。顺着思路, 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差还是很容易看出来的。为此, 在作文教学上, 我尝试让学生分组互批, 写好旁批和评语, 将好的作文贴在墙上, 其余的装订成册, 挂在教室里, 供同学们课余时间翻阅, 效果还是不错的。小作文训练, 要求同学们每周一篇随笔, 要求做到有感而发、感情真挚。总体感觉学生的随笔质量要比正儿八经的大作文要好得多。
五、培养初中学生日积月累能力的习惯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 人们越来越重视积累。新课标强调, 丰富语文积累, 有利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有利于学生“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课内积累语文基础知识, 包括拼音、文字、词语。熟练地把握句子结构, 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 注意语言、修辞、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为搞好课外阅读的积累, 教师可要求学生建立阅读笔记本, 利用空余时间积累语文常识, 阅读名著, 将其中名言、作品主题、优美片段、思想火花记录下来。久而久之, 积累的素材丰富了, 写作时就有话可说。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 又有利于语文素质的发展。积累的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多背诵默写, 除课本上规定的篇章以外, 教师还可经常选择一些精彩的文章让学生要规定时间内背诵, 背诵富有哲理的名言佳句, 既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体现也能体现出个人的归纳、联想能力。因此,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愿望素养, 必须重视积累。
【初中语文写作习惯培养】推荐阅读:
写作训练初中语文08-17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简析08-12
写作策略中初中语文08-12
研究初中语文写作教学06-17
初中语文素养培养06-08
初中语文语感培养08-20
初中语文口语培养10-25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10-15
初中语文的阅读和写作08-03
初中语文写作四部曲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