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习惯培养

2024-07-21

语文习惯培养(精选12篇)

语文习惯培养 篇1

如何学好语文?如何让短短的40分钟更高效?实践证明, 在课前加强预习很重要。要知道, 学生在预习的阶段, 虽不能理解透彻, 但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有动脑筋的过程。让学生不断的思考, 逐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整个预习过程就是学生自我不断地求知、获得、提高的过程。因此, 抓好语文预习这一环节, 对逐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促进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都至关重要。

一、兴趣入手, 激发课前预习的热情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可以从学生的预习兴趣和热情入手, 并且竭力让这种兴趣和热情保持下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抽出小部分时间, 开展预习竞赛活动, 给那些优秀的学生予奖励。这样, 班里的学生热情高涨, 预习时积极研读教材, 认真思考问题, 不放过任何细节, 并努力试着努力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熟悉了文本, 还增加了思考的过程,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例如, 学生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散步》一课时, 通过反复的诵读基本了解文章的结构, 也试着去赏析文本中的较难的句子。学生们拎出了本文的重点:“我和妻子都慢慢地, 稳稳地, 走得很小心,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引发大家对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讨论, 也为解决其他问题提供了帮助, 加深了的记忆。

二、教师指导, 明确课前预习的方向

作为教师, 我们都知道, 语文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序幕。预习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以探索者的身份走进文本, 感同身受, 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 语文教师应重视预习这一环节。若平常的预习流于形式, 学生也会任务式地完成, 长此以往, 不仅不能高效地完成预习任务, 也无法达到培养预习习惯的效果。因此, 作为教师必须学会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可以尝试设计一些预习栏目, 如:“字词注音”、“初读课文”、“美言摘抄”、“练习初探”、“疑难提问”等, 这样学生预习时才会有方向, 清楚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无论是课文、名著还是专题, 都可以提出一些比较具体的要求。如,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鸟”专题, 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提供与鸟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等。因为课前有了目标, 有了预习的方法, 学生就能更认真地预习。有了课前有效的预习, 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时就会劲头足, 参与度大, 探究问题深, 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同伴互助, 分享课前预习的成效

在语文预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独自预习, 思考问题, 也可以相互合作, 共同探究。因此, 教师也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通常班主任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 让小组内的成员相互提问、讨论, 交流预习所得。倘若有疑问小组内也无法解决, 就由组长转交给教师, 这样不仅方便教师迅速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而且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 巧妙设计。

例如, 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 有一组学生无法理解文中大篇幅地写白杨树的缺点, 于是课前提出这一疑问。反复思考, 我觉得这一点确实需要释疑, 就改变了教学计划, 课堂上将这一问题单独拿出来讨论, 学生积极思考, 终于理解了作者的意图, 并初步了解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四、加强反馈, 生成课前预习的高效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不仅考察了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 同时还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有效地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重视学生语文预习的反馈和评价,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提及一些学生在预习中的疑问, 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探究的热情更加高涨。

例如, 在课前在预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范进中举》一文时, 有位学生就提出:“在范进中举后, 胡屠夫和众邻居的态度都有极大的转变, 是为了巴结, 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要比范进低一些。那张乡绅是为什么呢?”课堂上, 提及这个问题并让学生们讨论时, 这位学生表现得极为活跃, 并因此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了, 语文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总之, 构建高效课堂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追求的过程, 其最关键是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当然, 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和提升, 需要培养学生敢想敢疑敢说的习惯。只有这样,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力。

语文习惯培养 篇2

想要提高语文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总结的学习习惯。

首先积累的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聚沙成塔,就是靠得积累。对于语文学习尤其重要,正如有的历史系的教授对学生说,你如果能积累0张历史卡片,那么你将成为史学界的权威。所以,有四分之一(当然不是说四分之一的孩子研究历史)的孩子要好好准备了。

具体来说:

第一记,还要会记,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第二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看看那些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就的人,读的书,或者受某一个人的影响,都是一些小事情。欲成大事,必先做好小事。

第三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吧。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可能对于今天没有挨过饿的孩子来说,是有点难理解了。看看高考的满分作文,多少在用旧的材料,所谓新瓶装老酒。

其次动手的习惯:

可不是打架啊,而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巧妇有米不会“炊”,这不是找饿吗?

语文学习的几大好习惯

动什么手,写的习惯。平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真正的文章不是比技巧,看看那些历史上的状元,留下了几篇让你记住的文章啊,可能在中小学的时候特别羡慕文章语言等方面的技巧,不要一味追求那个。

初中语文写作习惯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写作习惯;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34-01

在整个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写作教学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写作同时也是语文知识综合能力的体现,只有拥有宽阔的知识面,有大的阅读范围,有对生活的积极思考,有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在这些条件下都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初中阶段是一个过渡阶段,它刚开始从小学阶段脱离,对知识的深入还不是很习惯;同时,它又面临高一级学习的压力,向复杂、更具挑战性的知识点出发。写作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版块,更要从这个时候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知识深入做好准备。那么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去帮助学生养成一个好的写作习惯呢?笔者就这个问题展开探讨,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一、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习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观察是启迪思维、认识事物、增长知识最基本的途径,对语文素养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写作的源泉,要写作首先必须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进行观察、调查,然后进行思考,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取得写作材料。但是,由于学生受到知识面、空间、精力、兴趣等方面的限制,就不会或是很少去留心观察、发现,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写作题材不记在心上,到写作的时候就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所以,作为老师,应该时时提醒学生留心生活中的点滴事物。比如说让学生注意国家时事、国事的发展,注意每天在自己周围发生的事,同时注意自己每天的思想变化等。然后把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感受道德都用心去思考、去记忆,把它们整理好放在大脑里,写作的时候可以直接把它们拿出来加以修饰,就能很好的完成了写作。这种良好观察习惯的养成,可以让学生今后走出社会时事先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到时就不会感到手足无措,同时也为写作积累了更多的写作题材,让写作有一个丰富的源头,从而加固了写作的基础。

二、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都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所以说,阅读与写作是分不开的,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提供给学生很多的写作题材,比如说里面的优美句子、词、字这些都可以为学生的写作锦上添花。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作为引导者,在阅读方面应积极的去找一些好的散文集啊、名人明传啊、诗歌集啊、有利用价值的杂志等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时时叫学生去阅读,给他们推荐好的读物,用这些好的读物成为他们学习上好的辅助工具。

三、培养学生写札记的习惯

素材是作文的基础。素材的积累又可从很多个方面入手,其养成写札记的好习惯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老师可以让学生备个笔记本,作些必要的笔记,可为材料的积累提供保证。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平时看报读书,往往会读到许多优美的词句、精彩的片段、典型的事例,或名人警句,或典故格言,或巧妙的构思、精巧的谋篇布局等等,让学生及时的摘录下来,以免遗忘;同时,通过摘录、笔记,可以加深理解,这无疑可以为学生自己的写作准备了有价值的宝库。另外,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写日记,日记的内容不限,学生可以把自己平时与人交谈、游览山水名胜、观看影视、闲逛街市、游戏运动、思想学习等等认真搜集,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长此以往培养成一个习惯,学生的笔上功夫难道不会见长吗?这是写作教学很有力的一个方法。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教育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辈子用不尽。所以可以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的过程。教育本身就是教一切有益于学生发展成长的过程,只有学生能正确的认识到教育的本质,能积极的去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那么才能使教学得到好的发展。

优化语文教学培养语文习惯 篇4

那么, 在优化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呢?

1. 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一, 是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 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 学生在课堂上就少了自己阅读的实践。初中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 就要更新观念, 优化语文教学, 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 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堂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养成勤于阅读, 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 这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时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大胆领着学生开展阅读训练,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结出每篇文章要求掌握的内容。指导学生分成初读、精读、研读三步, 让学生通过阅读, 自行归结知识点。通过课堂上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掌握不同文章的阅读方法, 改变漫无目的的不良阅读习惯, 达到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语文教师还应自觉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培养初中生自觉养成开展课外阅读的习惯, 养成每天阅读佳作的习惯, 养成每天做阅读记录的习惯。

2. 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课堂上, 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 边听边思索, 这是每位初中生都能做到的, 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随着他们自身知识的增长、生理上日趋成熟, 他们进入成长的“烦躁期”, 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点不耐烦, 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 常常没作深入思索。俗语说得好, 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 听高人争辩等, 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 便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所以初中语文老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 从中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3. 培养练口的习惯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适宜的练口活动的时间,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练口前要向学生提出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楚、正确流利。”练口开始时要注意学生讲话时的声调、仪态。先要求把话讲完整、讲清楚, 进而要求生动、感人、精彩。这样反复练习, 逐步提高, 就会养成好习惯, 就会练就“说话”的本领。

培养初中生这种适应能力, 要求语文老师必需把课上活, 要为各种形式的交谈创造有利条件。

围绕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 引导学生钻进去, 跳进来,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让学生说起来, 辩起来。做到这些, 语文课才能活起来。教师要及时发现说、争辩活动中, 那些有新意、有创见、高水平的发言, 并及时鼓励创新的见解, 激励争辩双方, 进而让学生形成一种敢说、爱说、会说的风气。

总之, 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至关重要。

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5

&nbs p;老师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老师的一举一动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我总是带头倾听,决不在学生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打断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发言,能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 在对学生听的习惯的培养中,少不了学生最能够接受的方式:那就是表扬鼓励。哪些学生特别认真倾听的,我总是及时鼓励,会用最温柔的表情、最动听的声音表扬他,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最特别的爱。同时,关注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他们的进步,让这些学生也能享受到喜悦,促使他们更快的进步。 一、学会完整说话 我认为要使学生说话完整,首先老师自己必须做到说话完整、清楚、有条理,才能起示范作用。因此,我总是说完整的话给儿童听,如,我叫学生板演或是叫他们做什么工作时,总是这样说,“我请×××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字。”“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字?”“这里有一幅图,请同学们用心看,看清了,先举手,等老师请谁说,谁就站起来说。”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认真思考,问的什么,就回答什么,不说半截话。对于说话完整清楚,声音响亮的同学常常加以表扬,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对于那些胆小怕说的同学,我注意创造机会让他们说,有了进步就加赞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上课时尽量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长期坚持训练,相信各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学会正确读书 正确朗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读的姿势正确:二是不读错字,不加字漏字,不读破句。练习朗读可我以下三点做起: 1、初读。首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接着标出自然段,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读通顺、读正确。 2、精读。让学生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课文中优美的句子,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也可以围绕问题找句子读。如教《北京的春节》时,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用“△”标出课文介绍了北京过春节时的哪些习俗;用“~”画出你认为最美的词语和句子。3、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学会课前预习习惯有好的习惯,也有坏的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在学新课文前,必须先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再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其次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点划记的习惯,使学生解决阅读提示中所问的问题。然后分成小组讨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理解课文,最后各小组在进行朗读比赛。通过读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再是老师以往的直接传授,而是他们的自主获取,老师只是点拨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所以,如果学生每天都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在今后的阅读中就会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好习惯会一辈子受用不尽。 四、学会背诵课文 我特别重视学生背诵好句、好段,并在课外让学生专门积累好词好句。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在写作文时,就能自然地把学过的好词好句运用到文章中来。写出来的作文不在是生搬硬套,而是语言流畅,内容充实,具有感召力。除此之外,还让学生在作文课上互读,让他们听完后自己评价。写得好的就随时表扬,肯定他们的进步。我相信这样的好习惯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有更大是收获。 以上是我在实际工作中出来的一点肤浅的认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要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在教学中要有创新精神,在实践中磨练自己,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项任务来抓。

[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6

【关键词】语文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语文,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就会增强,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得到提高。繁琐枯燥被动的学习将会变成一种简单有趣主动地渴求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自身语文素养也会得到不断的提升。修订版的语文《大纲》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都强调“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可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会使人受益终身的。正如王尔德所说:“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所以,要想学好语文就要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所谓习惯成自然。

一、培养学生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字写得好坏,也能体现其语文素养的高低,俗话说得好:“字如其人”。更何况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的汉字既表音又表意,是我们祖先智慧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其书写更是一门艺术,集中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这方面我们有许多的书法大家,我们后辈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一文明智慧传承发扬下去。

所谓书写规范简单说就是书写时,写字姿势正确,写字方式恰当,能使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做到正确,端正,整洁,美观。而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人们在键盘上的敲击速度越来越快,对汉字的书写也越来越不重视,中学生也由于作业多,忙于赶时间,完任务,字也越写越乱,有时写得是什么连自己都不认识。照这样下去怎能学好语文?要想学好语文,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是第一步,它也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在平时的学习中无论是记笔记、写文章、做作业都要要求学生书写正确,不写错字别字,不丢字漏字,字体工整,字迹清楚,对这方面的训练要做到不厌其烦,不厌其细。逐渐使学生养成书写规范,字体端正,卷面整洁、美观的好习惯。

二、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前奏”,也是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第一步,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边读边画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并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通过查工具书了解其读音、意义及在课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第二步,再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根据文章的特点对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赏析。比如,对人物的刻画,能够表现其性格特征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运用,还有一些运用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以及内涵丰富深刻等的语句进行品读赏析。

第三步,三读课文,提出质疑。针对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或引发的自己的想法具体写下来。这样,通过预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课文,在课堂学习之前首先通过自主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解决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再把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带到课堂上来,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交流,这样课堂学习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在听课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无旁骛,听课效率、学习效率都会得到提高;同时,经过这样不断地学习积累,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三、培养多读的好习惯

(一)课堂上对所学的课文要多进行大声的朗读训练

一个人的朗读能力可以体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语文知识的积累以及语文素养,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不仅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还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朗读时要把自己想象成是作者本人,所读的内容都是发自自己内心,都是自己所写,我手写我心,这样就能设身处地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读时要做到:声音亮,像说话,诉真情,即朗读时声音要洪亮,就像平时和别人说话一样,抑扬顿挫,有真情实感,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课文的境界中,能够一心一意,心无旁骛投入进去。学问家朱熹就说过“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良好的朗读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感的培养。

(二)课外要多读一些有益的书籍

可按年级或时间的长短进行阅读摘抄,写读书笔记,教师并给予指导组织交流。如平时课程学习比较忙碌阅读时间少,可读一些篇幅短、易理解的文章;假期可读一些篇幅较长的经典名著。通过多读书丰富阅历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为写作表达积累素材。

语文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它要在学习的过程不断地进行积累,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在这个比较缓慢而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在学生刚进入初中的起始阶段就应开始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生的语文学习就变得简单了,轻松了,而且有趣了,教师的教也变得容易了。叶圣陶先生在阐释他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名言时说过:“学生入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吗?”这里所说的“学生入门了,上了路了”就应是教师授之以渔后的表现,这样就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在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里徜徉遨游。

培养学习语文良好习惯刍议 篇7

一、教给学习方法, 培养自学能力

1. 教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 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首先, 要求学生熟练地使用字典。查字典是自学必不可少的方法。不仅低年级要求学生学会按部首、音序法查字, 具备使用字典的最基本能力。到了中、高年级还应进一步要求学生熟练地查阅字典。每讲授新的一课之前, 教师都要求学生将课文中一二类字在字典中查出, 了解每个字有几种意思。然后, 根据课文内容, 确定所查字在本课中的含义。在平常的阅读写作中, 学生如遇到疑难的字词,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自行解决。这样, 学生不仅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而且也掌握了学习生字、生词的方法。

其次, 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 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教师要教给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如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 笔者鼓励学生到学校图书馆查找“爬山虎”的有关资料, 为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使学生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爬山虎”有所认识, 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2. 再教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以《桂林山水》第二课教学为例:

教学时, 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读一读第二段, 思考“桂林的山水是什么样子, 作者抓住它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并划出关键词。第二步围绕上述的问题展开讨论, 凭借对关键词的理解、品味, 从而达到理解本段的目的。最后通过朗读,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语文课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一些语文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同时, 相机诱导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现象, 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达到发展智力, 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祖国语言的综合能力。动手动口是做, 想和做结合起来, 即要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质疑, 先教学生学习课前提示, 课后练习是如何提问的, 带着这个问题去谈课文, 看看哪些能解决, 哪些问题不能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成了自己要问的问题。问谁?先问问自己, 上课时, 提出来问同学, 先在同学间自由讨论。一般来说, 同学们是能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解决问题的。我们的感觉是借助学生的思维, 可以弥补老师思维的局限和欠缺, 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教, 不在全盘授与, 而是在相机诱导。”在“相机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有时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探究场面, 师生之间雅俗共赏, 教学相长, 有些问题, 各自有理, 老师肯定要赞赏学生积极思维的成果。同时, 允许同学们各自保留自己的意见。

三、以趣促学

我们知道, 教为学而设计, 学靠教来引导, 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 教法改革和学法指导亟待相提并论, 以达到优化结合的最佳状态而和谐向前发展。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主要是老师讲, 学生听。这是导致语文教学少、慢、差的原因之一, 必须走出这封闭的圆圈, 寓教于乐, 迎合学生心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古人曰: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就应指导学生自学, 我们应善于组织与学生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训练活动。如朗读、背诵、默写、论讨、辩论、书法比赛、演讲、作文竞赛等, 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心多种感官的积极投入, 把语文课上得轻松活泼, 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训练活动中逐步成长、稳定, 成为一个“会学”的人。在教学中, 还应该把教法改革和学法指导有机结合在一起, 以“教”导“学”, 以“趣”促“学”。

四、养成工整、规范书写的习惯

如何培养语文学习习惯 篇8

1 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让人担忧。看电视, 上网, 占据了他们的大量的时间, 有不少学生的家庭作业都很难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迫在眉睫。语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与学生是否重视课外阅读有关。事实证明, 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与他们阅读的量成正比。现在, 我让学生每周做一篇500字左右的读书摘录或者采蜜集。要求他们每人至少捐献一本课外读物, 教室开设读书角, 从做读书摘要开始, 到写自己见解的读书笔记。只要是日积月累, 一篇篇、一本本地读, 学生的头脑就会丰盈充实起来。还让他们每周背一首课外古诗词。“厚积言有物”, 积累对于知识面本不宽的学生来说就是夯实基础,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作好准备。到了高一点年级, 阅读已成了学生们课余的重要活动, 许多名著中的典型形象已不再陌生。经常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为他们今后习作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课内阅读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更侧重的就是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方法的指导是必须的, 但要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还要通过大量的阅读, 并形成一种习惯。学生在运用多种阅读的同时自身要理解, 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 知识是必要的, 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 出发点在“知”, 而终极点在“行”, 能够达到“行”的地步, 才算具有了这种生活的能力。因此, 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更多地需要在课外阅读实践中逐步养成。

2 养成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会听、听懂、能听出问题, 才能更好地互动应对, 达到教学目的。同时, “倾听”也是一个人文明交际的综合素养的体现。一个不能等对方把话说完就急于表达的人, 经常打断别人讲话听不得反面意见的人, 是缺乏修养, 很难与人成功沟通的。“倾听”, 现代汉语词典上定义为“用心细听”, 即指细心听、专心听。倾听能力主要包括主动、耐心地听别人讲话的能力和理解他人口语表达的信息, 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两部分。倾听是人们接受知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首先我们要细化听的要求, 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五心”, 即做到:一要专心, 无论是听老师讲课, 还是听同学发言, 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 不随便插嘴, 要听完别人的话, 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 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 要求学生学会评价, 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 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更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 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 要能虚心接受, 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 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 要有选择地接受, 做到“说”、“听”、“思”并重, 相互促进。并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方法如: (1) 猜想发言的同学会说什么; (2) 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 (3) 想想同学说的有没有道理。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倾听方法, 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 学生就能学会先听后说, 想好再说, 真正养成倾听的习惯。在“听”的培养中, 千万不要吝啬赞扬, 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如我经常会说:“你听得最认真, 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 ”“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 你可真了不起! ”“你听出了他的不足, 可真帮了他的大忙。”“大家看, 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 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 多棒呀! ”……一个眼神, 一句赞扬, 一个微笑, 不花时间, 不费力气, 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 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

3 养成写作的习惯

孩子有了阅读的兴趣, 也有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也不表明孩子一定就喜欢写作, 还需要家长及时的引导和督促, 多带孩子感受生活, 及时提醒孩子记下生活中的感悟。比如在周末或是节假日带孩子到公园或动物园去看看, 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记下对一些事物的想法或看法, 篇幅可长可短, 不要给孩子限制字数, 避免使孩子为了凑字数而去胡编乱造,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是孩子自己真实的想法, 久而久之, 会使孩子产生厌倦的心理。另外, 生活中遇到了什么事情, 孩子会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 这时, 家长也可以鼓励孩子写出他的想法, 通过这种方式写出来的东西, 是孩子自己的真实想法, 是很自然的东西, 孩子写起来也不会有什么困难, 如果再得到家长的表扬, 以后再有这样的想法, 他也会很乐意的去写。

语文素养的提高贵在培养习惯 篇9

一、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语文学习需要一个广阔的天地, 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课本。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生命, 学生相当一部分的知识都来源于阅读。叶圣陶先生说:“若深受所读书籍、文章之影响, 不必有意模仿, 思考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教师要敢于放手, 鼓励学生广泛涉猎, 读一些有关课文的小资料、童话寓言、名人名言、中外名著、科普知识、诗歌等等。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只把课文当做一个范例, 把大量的自由时间、课余时间让给学生, 让他们去“啃”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非常喜欢上语文课, 更喜欢上阅读课。每讲完一篇课文, 我都要为学生读一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 让他们比较辨析, 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学习安徒生的《丑小鸭》后, 我为学生读了一篇小小说《鸡窝里的鹰》 (一只误入鸡群的鹰因惧怕别人的嘲讽而瞻前顾后, 甘于平庸, 失去了做鹰的本性) , 通过比较, 学生对丑小鸭精神里的坚强、持之以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也坚定了对自己理想的追求。在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之后, 我为学生读了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帮学生深刻理解沦陷区人民内心的悲痛, 以及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 对祖国的热爱。时间长了, 学生们除了钦佩老师的“博学”之外, 也耳濡目染, 喜欢上了阅读。欧·亨利、莫泊桑、朱自清、老舍、鲁迅等等, 都受到了欢迎,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些有益的阅读无疑为学生学好语文打开了一扇大门。

二、培养朗读、背诵积累的习惯

好的作品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饱含着作家对生活的真切感受, 浓缩着作家对生活独特的思考, 蕴涵着作家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好的作品不可泛泛而读, 要放声朗读、吟诵, 读得情感充沛、抑扬顿挫、移情动容, 方可深刻体味、领略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味。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就特别注重学生的背诵积累, 每篇课文中的精彩段落都要求必须背会,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挨打”一段、《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回答不出问题时的心理描写等。课外阅读时, 好的文段也要求摘抄、背诵。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摘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 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一段, 可以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 摘抄“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 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灼, 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 却捧沉甸甸的谷物和果实奉献给人间”一段, 可以让学生学习用独特的感觉去写秋天, 从而避免“秋天来了, 树叶黄了”之类的陈词滥调。

对于文言文、古诗词中的精品, 更是要反复朗读、背诵、品味,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思乡之情动人心弦;“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空有一腔爱国之情, 却找不到用武之地, 实在催人泪下……

“厚积方能薄发”, 丰富的积累能够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他们的思想觉悟水平, 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 从而对他们的写作产生积极影响。

三、培养学生观察感悟生活的习惯

学生写作的过程, 就是把语言文字和社会生活相融合的体验过程。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是作文的原料, 观察并非漫无目的地看, 而是用心来品, 只有积极、认真地去解读生活, 才会透过丰富而复杂的现象接近生活的本质。教师应引导学生把眼睛当摄像机, 把耳朵当录音机, 把心灵当储存器, 把手当复印机, 将内心积淀的生活点滴如实地反映出来。

比如写一个迟到的学生:“教室里静悄悄的, 大家都在做习题, 只听见教室的后门吱吱吱吱, 断断续续地响, 他弯下身子, 从门缝里挤了进来, 以最后一排学生为屏障, 迈着小碎步, 毛腰溜到了自己的座位, 跨过凳子, 趴在了桌子上, 还不时地抬眼朝老师瞥去……”这样, 不仅写出了人物的动作、神态, 也写出了他生怕被发现的心理。

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装饰, 而是生活本身, 让学生观察感悟生活, 以引起写作“内需”, “情动而辞发”, 从而达到写作的“生活基础化”。

四、培养学生自由练笔的习惯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拓展广阔的写作空间。除了常规作文外, 每周应让学生写写“随笔”, 不设任何限制, 学生可用日记写真、雕刻回眸、琐事札记、生活偶拾、心得感悟、质疑探微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反映自己的生活, 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 尽量做到轻松随意。这样, 就可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信手拈来, 涉笔成趣, 这对学生来说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能彻底解开心灵的绳索。当一个人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时, 必定会投入更多的激情, 激发出更多的灵感!

小学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初探 篇10

因为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会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以理解的知识上,从而使他们听课的指向性更明确。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了积极思考,就难以遗忘。预习中没有弄懂的问题,经过一番思考,听课时豁然开朗,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印象,经久不忘,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而经过调查,我的学生虽然明白课前预习对学习有多么重要,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喜欢预习,就算预习也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随意从工具书上抄过来,应付检查,没有自己的想法。我们的老师也往往忽视了这个环节,孰不知预习能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为了让完成任务变成习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是这样做的:

一、老师的以身示范

教师的以身示范,人格感化,是养成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为了让学生养成的习惯,我自己也坚持预习,并且让学生监督、检查。每课布置完预习作业,我都会认认真真地完成,并且比学生多做一两道题。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出题,我来回答,并且不准看书。看到我这样,当我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时,他们也学着我的样子丢开预习本。虽然第一次,学生们回答得结结巴巴,不完整,但我还是给了他们掌声。有了第一次,为了把我比下去,他们更积极、更认真,并且大家一起合作,根据课文内容、体裁,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来考我。例如:《负荆请罪》一课,他们问:“老师,你能告诉我们剧本的特点吗?你会写剧本吗?”有了这个环节,学生有了预习的兴趣,也不再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是为了难住老师,这下,他们有了自己的思维,也会去与同学交流、讨论了,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惯。

二、方法的指导

有了兴趣之后,科学的预习方法更能帮助学生有目的地预习。为了给学生好的预习指导,我仔细钻研教材,正确解读语文课标,分析学生的认知心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归纳出如下方法:

1. 读一读

通读课文时,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什么人,描写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什么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三是带着课后的问题通读全文。

2. 查一查

对于不认识的字或读不准的字,要借助工具书查准,特别不要放过那些模糊的字。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可联系上下文反复读,如果还是不理解,可查工具书。我们有时为了理解课文内容,还可查一些有关作者的资料,当时的背景等。例:《巨人》一课,这是一首现代诗,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巨人”的含义,这对于四年级的小朋友来讲难理解,于是我让学生课前查一查古代人的生活和现代社会的高科技,一对比就明白这是科学的力量。

3. 抄一抄

读完课文,把自己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分类抄下来。例如:有描写人物心理的、外貌的、品质的,或好的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或好的开头、结尾,等等。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4. 想一想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告诉我们预习时要用心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是课后的问题,因为课后习题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例如:湘教版四年级上册《故乡的风景》课后就有这样一题“课文中爷爷回忆了故乡哪些景?小曦又看到了哪些景?”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预习,就抓住了这课的重点,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即使还有不懂的,课堂上带着疑问听讲,就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研究课文的结构特点,思考课后的问题,摘录好词好句,提出疑难问题是预习的主要任务。有了明确的任务,学生预习就有了方向性,不再是为了考老师而随意出题目。

三、科学合理地设计预习作业

预习要求不能太高,过高的预习要求让学生望而生畏、兴趣索然,要注意因材施教,优生、后进生预习要求有所区别,比如说,湘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我布置了四项预习要求:1读通读顺古诗,自学生字词;2查工具书,理解不懂的字词;3查找资料,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感情;4积累描写四季的诗词。好生我要求全做,而后进生则量力而行,做最基础的前两项,多做给予表扬,这样降低难度,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到预习中来,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要求也不能过多,过多过细的预习要求不但会浪费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增加沉重的学习负担。在预习中我们要多鼓励,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发现大大表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及时评价,赏罚分明

预习作业如果只是布置而不检查,会让学生对预习失去热情,为了让学生的预习热情一直持续下去,我每课都会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并给予激励性的鼓励,例:“你很有想法!”“你真会预习!”等等。这样学生就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才能主动参与自主预习。

老是口头上激励还不够,我还采用星级制,张贴评价表,做到赏罚分明。例:朗读课文时,学生能读准每一个字可得一颗星,能读流利又可得一颗星,如有感情就再加一颗星,否则就得减去一颗星。我采用老师检查、小组长检查或同桌检查。如我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同样减去一颗星。这样就形成了你追我赶的预习氛围。

中学语文课堂书写习惯培养策略 篇11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提高初中语文学习有效性的突破口,教师与家长应该重视学生书写状况,学校方面也应积极营造良好的书写氛围,共同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关键词】书写;习惯;语文教学;汉字

郭沫若先生曾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对于学生而言,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不仅能陶冶其情操,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坚强品格。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书写习惯的培养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实教学中,一般小学低年级教学比较注重对学生进行书写指导,而随着年级的升高,至初中阶段,学习任务的加重,书写这一重要环节就被忽略了。

一、书写习惯的概念

书写习惯,是指人们在练习写字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且在重复书写时必然表现出来的,脱离了规范技能动作系统的种种特点。①狭义的书写习惯是指书写动作习惯,这种书写习惯已经成为书写者书写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书写人经过长期练习而巩固下来的,一时难以改变的、脱离了书写规范部分的那部分书写技能。②

书写习惯是人们通过学习和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书写文字的活动方式,从某种层面上说,书写习惯是书写活动的规律。笔迹是书写习惯的表现,人们常常通过笔迹来感知不同人的书写技能习惯。书写习惯具有可变性又有稳定性,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形成的笔迹存在差别,但基本特征并不会改变。书写习惯常常被认为关乎人的性情,也就是说,人性格的多样性难免会在笔迹中有所体现。

二、中学语文课堂书写习惯培养策略

初中阶段由于所学科目的增多,教学任务的加重,教师对于学生书写这方面的要求并没有那么严格。况且,初中并未单独安排写字课教学时间,导致写字教学出现了“断层”现象,学生的书写能力得不到严格地训练;不少学生根本不懂正确的笔画笔顺,考卷上书写不规范、错字跌出、涂鸦不美观等现象随处可见。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是不自觉的,需要时时提醒,及时规范。因此,中学教学也应加强对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而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以下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的几点策略:

(一)教师示范,以身作则

书写习惯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和鼓励教师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可以影响和带动学生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古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以身作则,强人先强己,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引导。教师板书工整,书写规范,行款整齐,字迹清楚,不仅能让学生感到精神愉悦,还能激发学生临摹的兴趣,提高自身的书写水平,主动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除了板书工整以外,教师在批阅学生作业的时候,也要一笔一划,做出表率,不能为求快而书写马虎。

(二)端正学生的书写姿势

坐姿与握笔是否正确,不仅会影响学生写字的美丑,还会影响学生的视力。小学写字时,语文教师会随时提醒学生写字要做到“三个一”,即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而在中学的课堂里,教师不会耳提面命地随时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尽管如此,教师对那些执笔方法不正确、书写姿势不端正的学生还是要做到及时的提醒和纠正,让学生有意识地纠正自己的姿势,必要时,可以开展书写姿势的训练。

(三)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

当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他就会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它,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会大大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会指引学生激励奋发学习,充分发挥创造的才能和天分。只有当学生自身对书写产生浓厚兴趣,才能使整个书写认识的活动变得有意义,他才会主动自觉去规范书写,进而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书写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克服汉字规范书写中的困难,增强汉字规范化的成就感,提高汉字书写的兴趣。

(四)提高学生对书写规范美观重要性的认识

汉字蕴含着中国五千余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书写汉字是一种文化素质的体现,作为国家接班人的中学生,规范书写汉字,是对中国古老文化的尊重和弘扬。一些学生书写潦草、书写不认真、只求书写速度忽视书写质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对汉字的认识还不够,对汉字书写认识还知之甚少,还不能体会“字如其人”的真正奥秘所在。因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意识到书写规范、书写美观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书写的积极性,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五)保证学生有充足写作业的时间

学生书写潦草,有时候往往是因为写作业的时间不充裕而导致的。现在学习任务重,学生娱乐时间大大减少,为了获得更多的娱乐时间,有些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往往出于应付急急动笔,草草结束,写字速度过快,对于还写字还没有定型的中学生而言,书写自然十分糟糕。为此,教师可在课堂训练中给予学生多点时间,或是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纸笔;家长也应保证孩子有充足写作业的时间,督促孩子一笔一划写字,切勿催促。

(六)学校应积极营造良好的书写环境氛围

从学校自身出发,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书写环境氛围,影响学生对于书写的态度。营造良好的书写环境氛围,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在中学开设书法课,开展书法教育。如今很多书法教育基础好的地区都在开设书法课,用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通过书法展示、作业展评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可以营造浓厚的书写氛围,对于书法表现优秀的学生,学校应及时对其进行鼓励、表扬、奖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对书写的兴趣。

三、结语

汉字书写是中国人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规范、正确、美观是汉字书写的原则。对于中学生而言,写好汉字是初中生应该具备的一项语文基本能力,如果学生字迹潦草、马虎、看不懂,将直接影响学生语文的卷面成绩。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对中学生语文学习乃至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提高初中语文学习有效性的突破口,直接影响着语文学科中“听说读写”各模块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家长以及学校方面都应该重视对中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共同为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做出努力。

注释:

①刘悦.书写习惯多样性的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3,3:10.

②贾治辉.司法鉴定学[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95.

参考文献:

[1]曾春蓉,肖建刚,邹强娟.汉字笔顺存疑——“丑、贯、再、里、单、讯”的笔顺问题讨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3,7(4):157.

[2]贾治辉.书写习惯多样性的同一认定研究[J].中国司法鉴定,2012,6:68.

[3]龙冰.如何让学生会学习[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9:194.

作者简介:

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篇12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孔子的这句话在福建省惠安县溪东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得到很好的体现。我校初三年级实验班大胆采用舒德初教授的“自导联助”法进行教学,即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动地教这一角色转化为学生自主地学。课堂上,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遇到问题就通过小组活动,进行探究、交流,从而理解消化。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独裁者,他们只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伙伴,师生们在一种平等和谐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活动,这样,学生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觉得自己是学习上真正的主人,因而情绪高昂,学习兴趣大增。因此,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就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

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后,教师接下来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换句话说,就是说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其中,课前预习至关重要,无论哪门学科,做好课前预习均是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而运用工具书又是课前预习的第一步,它能帮助学生扫清预习路上的文字障碍,是学生必备的习惯。当然啦,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不是说只是让学生盲目把书看一遍,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如怎样整体感知课文精髓,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注意文中关键的词句等。这样,学生通过预习,就能明确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准备好听新课必需的知识,在教师的课堂辅导里就有了心理优势,从而提高听课水平与笔记水平。这里除了要强调进行课前预习外,还应强调课后复习,通过复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实践证明,长期坚持自主创新、独立思考的学生,语文成绩相对来说都比较好,而且他们在阅读、分析、判断、比较、综合、推理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都很强。

三、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够刺激、唤醒大脑,加强大脑的灵活度和记忆力。他还说过:“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当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更加需要知识营养给予学生更长久、鲜明的照耀。初中生每年应该读2~3部中外名著,这些中外名著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语文修养。同时,教师还应强调学生每周要做一篇500字左右的读书摘录,要求他们课外之余读书看报,从做读书摘要开始,到写自己独到见解的读书笔记。通过日积月累,学生的头脑就会丰富充实起来。还可让他们每周背1~2首古诗词。“厚积言有物”,长期积累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夯实基础,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作好准备。长期坚持,就能“源头活水滚滚来”。

四、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练笔的习惯

事事留心皆学问。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平时多关注一下身边的人、事、物,多积累一些生活素材。做好这一点,能够帮助学生消除害怕写作文的心理,解决学生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问题。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做了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发现生活的美,挖掘生活的奥秘,才可以观察到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感受生活,感受美。观察是智慧的重要来源,在观察中可以让知识变得活跃起来。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懂得观察,把平时观察到的新鲜的人、物、事都记录下来,再经过思考整理,以日记或者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素材就变得越来越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也会突飞猛进,随之综合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在写作时,有了生活这眼活泉水,写作就能随心而至,同时写出来的文章也富有真情实感,入情入理,还可防止套式作文的出现。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方法有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师应做学生的贴心人,成为构架学生通往知识宝库的桥梁。

摘要:语文是对生活的反映, 而生活是活的, 知识是无穷尽的, 因而语文学习不能一蹴而就, 它需要长期的积累。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谈几点粗略看法。

上一篇:影响及保护措施下一篇:公民代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