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培养

2024-09-29

习惯的培养(精选12篇)

习惯的培养 篇1

要使学生能够主动收集、汲取知识洪流中所需的能量, 开阔阅读视野, 提高学生阅读综合素质, 尤其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要从培养阅读兴趣, 拓展课外阅读视野,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着手。

一、激活阅读源头, 激发积极参与

农村学生对图书的接触较之城市学生差距巨大, 首先受学校办学条件限制, 农村学校所能提供的图书资源极其有限;其次受家庭影响, 农村的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家里很少有适合孩子的图书。 虽然很多家长期望孩子多读书, 但是不知道该给孩子看什么书, 也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看有益的书。 导致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源匮乏, 阅读兴趣不足。 为此我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 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 逐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1.故事迁移。 教师可以从故事入手, 让学生从 “听故事”到“讲故事”, 进而到 “找故事”, 利用 “故事迁移”一步一步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促使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每逢星期一的早读课, 就是我们班的“讲故事”时间, 当学生挺直身子, 竖起耳朵听教师讲故事, 听得咧开嘴巴, 两眼闪烁着兴奋的光, 教师的故事戛然而止, 扬了扬手中的书, 告诉学生故事是从这本书看来的, 如果谁能帮助老师把故事讲完, 这本书就借给他看。 教师把书借出去后, 等过了两三天, 就请那位借书的孩子在班级中续讲那个故事, 并及时给予肯定。 其他同学也想得到教师的表扬, 教师又拿出几本书借出去。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好的故事, 到课堂中与大家一起分享。 在这一时间段里, 每次早读课上的“讲故事”成了学生“最期盼的时间”, 学生大饱耳福, 充分展示自己的好书。 “讲故事”活动激发学生千方百计地搜寻自己喜欢的故事, 这些故事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 它让讲故事的孩子体会到被认同、被肯定的喜悦, 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热情, 使听故事的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

2.好书漂流。 农村学生的图书终究有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办好书漂流活动。 要求学生书非借不能读也, 学生对借来的书通常能一鼓作气看完, 教师还要给在班级中进行传阅的每本书中夹上阅读卡, 鼓励阅读这本书的学生在阅读卡上写好阅读时间, 叙述简短的阅读感受, 甚至可以提出读书时产生的疑问, 等等。 通过阅读交流, 激发学生更高的课外阅读热情, 学生看书也自然特别仔细认真。

3.逛逛书店。 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 一个人能买的书很有限, 一个班能买的书虽然多些, 毕竟还很有限。 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逛书店看书。 教师要经常在班级里发布新书简介, 有时还略带遗憾地感叹:“这本书连我自己也没读过呢, 某某书店就有。 ”这样就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就会自主地寻找书籍阅读, 阅读之后, 学生可能会得意地炫耀, 到后来, 学生就会经常回来跟教师汇报:“某某书店又有新书了, 这些新书叙述了什么内容, 老师看过了没? ”这样, 学生渐渐地由不进书店到爱进书店。 这样先是教师进书店, 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使学生自主地进书店, 逐步养成爱看书的习惯。

二、拓展书籍推荐, 提高阅读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 看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了, 枯燥了”。 “专看文学书, 也不好的, 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 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 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 因此, 当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日渐浓厚时, 教师就可以拓展阅读的广度, 引导学生博览群书。

小学生总是具有超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教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把“讲故事”转变为“好书推荐”, 推荐的图书不再局限于小说、童话、寓言、历史故事, 还可以包括生活、艺术、科技等图书。 教师要告诉学生:“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你们已经做得很好了, 接下来大家需要提升一个层次, 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大家, 看谁是最成功的推销员! ”这样的阅读活动, 学生会立刻兴奋起来, 跃跃欲试地四处寻找阅读资源。 在书籍推荐课上, 学生兴致高昂, 有的寻找偏门学科知识吸引其他学生眼球, 有的寻找感人的篇章打动人, 有的寻找曲折的故事给其他学生造成悬念, 有的寻找前沿的科技吸引其他学生积极参与探索。 书籍推荐活动后, 教师再对学生的推荐结果进行点评,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拓宽阅读范围, 学生在书籍阅读推介交流活动中, 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阅读兴趣自然更加广泛。

三、开展合作阅读, 增强阅读能力

有效调动学生阅读主动性、积极性, 提高和增强学生阅读能力就刻不容缓了。 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教师可以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 将“好书推荐”活动中的优胜书籍拿出来, 让学生小组合作一起读, 之后让每个学生找出书中好词好句, 并说明理由, 要求每个学生都发言, 就是不能重复, 在热情高涨、你一言我一语表达中, 学生抽丝剥茧地将书中每个字反复阅读。 教师巡视进行点评, 在表扬鼓励中, 引导学生如何寻找中心句, 紧扣文章重点, 思考文章作者是如何安排结构, 前文的哪里是后面的伏笔? 好词好句应该应用于什么环境? 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思想选择材料, 等等。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正确、高效的阅读方法, 激发学生的阅读创新思维, 强化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

四、超越文本阅读, 巩固阅读能力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好的书籍使人产生共鸣, 引人思考, 催人奋进。 阅读, 不是阅读文字, 而是要体会文字的内涵, 还要超越文本, 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养分。 指导学生阅读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读懂文本, 超越文本, 要做到勤于思考, 发挥想象。 比如, 阅读一篇好文章, 教师要求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华丽的文字之上, 还要思考这篇文章的背景, 从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因此,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必须做到跨越表面的读, 求得深层次的阅读共鸣,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 就要学生做到立足文本, 超越文本。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要博览群书, 开阔视野,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效率, 勤于思考, 发挥想象, 才能有效提高农村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能力, 进一步提高农村学生的阅读综合素质。

摘要:文章剖析了如何提高农村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详细地叙述了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的兴趣, 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农村学生,课外阅读,阅读习惯,培养方法

习惯的培养 篇2

其实所有的孩子都知道“上课要认真听讲”,那为什么他们总是做不到认真听讲呢?经过一段时间对幼儿集体活动中表现的观察,得出原因如下:

1)坐姿不端正,思维分散。所以,教师在每个集体活动前都会提醒幼儿坐端正,抓住大班孩子萌发的竞争意识,会说“看看今天谁长“高”了”,孩子就马上坐的直直的看着老师,展示自己今天长高了,当孩子坐端正了,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马上开展活动,这样活动开始的气氛就非常舒服。

2)没有掌握正确倾听的方法。有的孩子听了没有听进去。面对这样的孩子,老师们可以请他复述他人的话,当然往往是答不出来的,于是提醒孩子会听别人发言很重要,认真听了就能把别人的话说出来,这是一个大本领。也可以换个思路,就是让认真听讲的幼儿起来复述他人的话,老师用具有称赞性的语言和眼神及时给以表扬奖励,让会倾听孩子充满信心,让不会倾听的孩子有了倾听的动力。有的孩子听了半句就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没听完整,还对说话的人不礼貌。这个时侯,教师非常有耐心地正面引导。面对这样的情况,首先肯定他在听,只是没有听完,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不礼貌。那么,老师可以停下来对喊的小朋友说:“你爱动脑筋,很好。可是,没听人家讲完就要发表意见是很没有礼貌的,你可以等他讲完之后,再补充自己的想法。”之后,再给他机会表现,及时表扬。在活动中让孩子明白认真倾听他人说话的重要性,当然,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光靠一两次的活动是没有用的,也不能指望一两次之后就有效果。多教孩子一些可行的方法,长期坚持下来才会看出成效。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方面,家长朋友们可以从以下两点做起:

(1)、多和幼儿交谈,是培养幼儿倾听习惯的基础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最喜欢模仿。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幼儿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为吸引幼儿安静的倾听,在与幼儿交谈时,尽可能做到语言生动,表情丰富。说话时放慢语速,使他们听清每个字的正确发音,特别是针对幼儿难以发出的音或发不准的音,我们说话时口型稍微夸张些,这样能使幼儿看清发音的口型,便于模仿。

倾听习惯的培养 篇3

一、方法

学生不会倾听,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不知道应该听什么,怎样听,老师要先交给他们方法。听的内容:(1)猜想发言的同学会说什么;(2)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听优点,听缺点,听异同。听的姿势:听别人发言时看着书或出示的教具,不看发言人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如果同学的发言与自己的观点一致时,以微笑点头表示认同,不同的可见简记下来,等到他的发言结束时,提出异议,学会先听后说。

二、示范

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倾听是一种期待,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会教学相长。要教会学生听,教师必须善于倾听。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专注的听,带头听,不做其它的事,发言过程不打断,甚至可以坐到学生中间去听,让学生明白:听不光是老师的事,而是师生共同的事。教师不时以赞许的点头,鼓励的微笑示意他勇敢地说下去,对于优缺点在做到心中有数之后,及时引导学生去评价。对听得专注的及时表扬,不认真的及时提醒。长期坚持,不忘提醒鼓励,学生自然会引起重视。

三、训练

对学生倾听习惯的训练要从小处练起,循序渐进,分项进行。首先在听前要提出具体的要求,这个要求要细化,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听前听做结合,比如听写、听说、听算等,听前交待,听后回答;可以听思结合,在热点讨论时,让学生在倾听中理解、判断,弄清同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不随便否定,即使持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在他说完后,以“我认为……”或“我补充说明”等方式参与交流,把听与说紧密结合起来。

四、评价

结合每周的评价表,对学生这一阶段内的听的表现作一个总结,对于听得好的,予以表扬加分的奖励,一个月一直很棒的还要予以发喜报的奖励;对于听得不好的,要提出鼓励,制定一个小目标,扶助他不断达标。

习惯的培养 篇4

小晨, 八年级学生, 思维敏捷, 成绩中等, 留守儿童, 思想独立, 个性突出。学习习惯不好, 突出地表现在不愿写课外作业, 尤其是在节假日, 他总是以各种谎言搪塞家长, 欺骗家长。

一个周一早自习, 全班学生除了小晨的作业都交齐了。班主任清理后发现, 四门作业小晨一门都没做完, 语文一个字都没有写。

班主任请来家长, 妈妈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数落起孩子:“每次问你作业, 你都说做完了。就知道玩电脑。”小晨一下子被激怒了:“电脑线都被你拔了, 怎么玩啊!周末是我的休息时间, 凭什么让我写作业?你们就知道说我, 你们有谁真正关心我的快乐吗?”

小晨、家长、老师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升级……

【干预措施】

一、相互沟通, 达成认同

从孩子的谈话中可以看出, 小晨没有认识到作业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小聪明的他, 一直认为上课听懂了就可以了, 不求甚解。而家长和老师要求孩子要按要求完成作业。很显然, 学生、家长、教师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 从而导致了矛盾的产生。

在谈话中, 小晨这样询问我:“老师, 我已经听懂了, 为什么还要再写一遍呢?我没办法想通, 他们就知道逼我写、写、写!”

我笑着问他:“你一天吃几顿饭?”“至少三顿。”“一天只吃一顿行吗?”“不行?”“为什么?”“会感觉饿, 再说, 我还要长身体呢!”“是啊, 一天吃一顿饿不死人, 那只是身体的基本的需求, 但会缺乏营养, 尤其是长身体的你们, 就无法长高、长壮。读书其实也一样, 听懂了只是停留在学习的表层, 那是基础, 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练习与课堂上的听讲一样重要, 学了不加强练习, 学到的知识就不会牢固, 时间久了就会遗忘, 更不可能深刻理解、举一反三。”“怪不得平时明明听懂了的东西, 考试的时候就是忘记了怎么做了。”小晨似乎有所领悟。

看到他有认同我的观点的倾向。我接着说:“听说你小学一年级考试总是考满分, 是吗?”“那当然。”他自豪地摇着头。“能说说你是怎么做到的吗?”“我每天回家都复习老师讲过的知识, 看过很多故事书, 做过很多趣味数学。”“是啊, 这都是反复巩固已学的知识的收获啊!”“嗯, 老师我明白了, 学习是需要各个环节都抓好才行。”

小晨在老师的督促下慢慢地开始完成在校期间的作业, 但假期的作业仍然很不理想。但我相信, 只要耐心地进一步引导, 一定会有更好的进展。

二、换位思考, 不断督促

在《不抱怨的世界》 (《A Complain Free World》) 一书中, 美国知名牧师威尔·鲍温提出了21天法则, 指出一个人的某个行为只要坚持21天就会养成习惯, 小晨虽然对于作业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同感, 但是要真正的养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 还需要我们老师在作业布置上要适度、适量。在要求上要遵循由低到高、由浅至深, 由少至多的原则, 逐步提高。

也许, 形成的过程可能会有反复, 但是习惯的养成需要不断地督促, 我们老师如果能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感受角度体会学生的需要, 我们就能理解他们, 就能跟有效地引导他们, 而小晨就是在教师的这种引导下, 逐渐养成了按时完成了作业的好习惯。

【教育反思】

其实,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身心放松, 可以自由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很多老师一到放假就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 学生大呼“怕周末”“黑色周末”。更何况, 许多孩子还要在双休上各种各样的培优班。这些都是导致学生抵触家庭作业的原因。

我们教师应该换位思考, 真正地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让学生还能享受到学习以外的快乐。

对于小晨这样学生的习惯培养, 不能强行干预, 而应当找准切入口, 引导他们逐步认同, 然后再一点点地督促, 让他慢慢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然会适得其反, 欲速则不达。

习惯的培养 篇5

大家好!我和大家一样,为人父母,重任在肩,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我想每位家长肯定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他人学习和借鉴。今天应唐老师的要求,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问题和各位家长共同探讨、交流。

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孩子学习,养成独立钻研的学习习惯。做作业是巩固知识的主要方式。作为家长不管孩子提出什么理由和借口,当天的作业必须当天完成,决不允许拖到第二天。孩子有困难,家长只能给予讲解和启发诱导,鼓励他自己去克服困难。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时,不是简单的回答,而是引导孩子提出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孩子动脑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引导孩子一题多解,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答案、别的方法。有时还应指导孩子多利用工具书,遇到生字、生词,让自己查《字典》。指导孩子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记录下来,以便向老师请教,向同学请教。当然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自己通过努力没有解决的。

2.养成定时专心学习的习惯。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成绩。为使孩子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父母必须认真地看待孩子学习这件事。孩子上学以后,要给孩子准备专门学习的地方,决不能让孩子今天趴在床上应付,明天又在椅子上凑合。还要为孩子安排一段温习功课的时间。现在,肖贞彤每天放学回家先写作业,星期天、假期的作业也是尽早就完成。当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全家人都要安静下来,不要大声谈话、聊天或者闲扯,看电视时把声音关得小一点,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在这段时间里也不做令孩子分心的事,如修理电器、打

扑克、下象棋、搓麻将等等,免得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分散他的注意力。也不要一会儿问孩子学校的事,一会儿批评孩子书包弄得太脏、文具放得不整齐,一会给孩子倒杯水等等,最好是坐下来做些没有声响的工作。如果这时父母也能坐在孩子旁边读书、看报,那就更好了,这样,除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能给孩子树立一个爱学习的榜样。

3.养成以正确的姿势进行书写和写好字的习惯。字是人的门面。小时候就练得一笔好字,会使人受益终生。我自己写字也不是很好,也没有时间指导孩子。为了能让肖贞彤写好字,我就把她送到专门的培训写字的学校,对他进行写字培训。今年暑假,因为肖贞彤的“竖”写的不垂直、歪着,我又把她送去书法学校,专门练习写竖。

4、养成读书的习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习需要一个广泛的基础,孩子读的书越多,他的知识面就越广,思维就越清晰,智慧就越活跃,学习新知识就会变得越容易。因此,做父母的要尽自己的能力给孩子买些课外书,引导孩子认真阅读,养成他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是一辈子的财富。

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教育;进餐习惯

目前,各年龄段的幼儿在就餐活动中或多或少都伴有不好的就餐习惯,而成人在处理幼儿进餐问题的过程中所用的方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良好的就餐习惯的养成,既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来说帮助也非常大。我个人认为,孩子的发展主要是身心和体魄的健康发展,这种健康主要来自于良好的饮食、进餐习惯的养成。作为幼儿老师,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到因人而异地教学,让幼儿做到尽可能不挑食、不偏食。

让幼儿保持良好的食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也是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虽然不容易做到,但它对幼儿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必须努力完成。家长们经常会问:“我家的孩子吃饭怎么样?偏食不偏食?吃得多吗?喝汤吗?每餐能吃多少?这些问题家长们很关心,老师也很重视。幼儿期是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充足、合理的营养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很多家长非常重视吃得好不好的问题,却忽略了孩子吃的习惯的培养,有的幼儿边玩边吃、不吃干净、或者把饭菜撒得满地都是,时间长了,影响孩子营养、吸收和健康成长。

现在的小孩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性强,有些幼儿在家都还是家长喂饭,都要哄着吃,追着喂,在家里就没有养成好的进餐习惯。当这些孩子进入幼儿园,环境和口味都改变了,在家有很多人陪,幼儿园则是集体生活。这时候就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进餐问题,但是幼儿饮食习惯的可塑性强,只要有意识地进行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就能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良饮食习惯。

用游戏的方法让幼儿习惯就餐前洗手,每天小孩子接触的外界东西很多,很容易将病菌病毒沾在手上,如果饭前不洗手,导致细菌吃进体内而生病就不好了。所以,洗手对保持皮肤清洁、养成良好进餐习惯十分重要。我个人一直按照生活领域目标要求的洗手方法教孩子,让他们知道洗手的顺序和注意的要领,并且穿插了一些儿歌,让他们知道洗手的乐趣。这样,他们就把洗手当做游戏来做,渐渐地养成了好习惯。

有些幼儿则是偏食、剩饭的现象比较严重,家长们深知其害,却束手无策,怎样纠正幼儿的这些不良习惯,我们也做了一些思考和研究,具体有几点:

一、调查、了解幼儿偏食的原因

有些幼儿是因为肠胃不适,有的吃饭习惯不好,情绪不稳定,有的是家长提供的食物单一,幼儿不习惯其他食物等等。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1.家长的饮食行为、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孩子。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发现,有的家长会边吃饭、边看电视、边看书或玩手机。这也是在无形中给幼儿以不良的暗示。长此以往,这些行为会影响孩子。

2.家长的教养方式

如今的孩子是家里的焦点,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健康,总是希望让孩子尽可能多吃一点,对孩子在就餐中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特别是家庭结构中祖辈三代同堂的家庭日渐增多,祖辈成为家庭生活的主要照顾者,爷爷奶奶为了让孩子多吃一口饭允许幼儿边玩玩具或边看电视,这样时间久了,幼儿的非就餐行为就会增多。

3.教师的影响

幼儿园是幼儿除了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生活场所,教师对幼儿的非就餐行为熟视无睹,不采取相应的策略,也助长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三、对不同幼儿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

1.榜样示范

利用集体的气氛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小朋友很崇拜老师,每次遇到他们不喜欢但又很有营养的食物时,老师都要先闻一闻,故意做出夸张的表情,说:“哇,好香,这是老师最喜欢的食物,就是因为吃了这个老师才那么高,那么聪明的。不知道哪些小朋友和老师一样爱吃。”这时候幼儿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也跟着老师一起开心地吃起来。这个方法很管用。

2.提前预防

先通过游戏的方法,让孩子们认识一些菜,并互相讨论它的营养,吃了会变美、长高,谁吃得多就会最聪明、最棒。小孩子这时互相比着吃,越吃越香,以后就会喜欢这种食物了。

3.逐渐加量

有些小朋友虽然也吃(如绿色蔬菜),但是吃得很少,针对这样的情况,我通常会在不被小朋友发现的情况下逐渐加量,不知不觉中他们就吃多了,以后再添加也不那么抵触了。

4.物质奖励

对好好吃饭的小朋友,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给他们奖励,有时候是一颗小星星或者小红花,对他们来说都是很好的鼓励,能够促使他们逐渐改掉不良习惯。

通过老师的共同努力,小朋友正在慢慢改掉偏食、剩饭等不良饮食习惯。看到他们每天香喷喷地吃饭,大家别提多欣慰了。

参考文献:

习惯的培养 篇7

在多年班级管理过程中, 我发现一个现象:综合每月的各项评比情况, 能获得星级宿舍荣誉的常常总是同一个宿舍;而评分低、被没收违规电器、出现乱垃圾问题的宿舍也容易集中在某一个宿舍反复出现。平时和任课教师讨论班级学习情况, 教师说出的几个常在课上睡觉、玩手机的学生, 也会和我心里想到的几个名字不谋而合。

经过对学生长时间的观察、交流谈心和分析后, 我发现很多学生虽然明知各项校纪校规, 但由于长期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对个人的影响大, 自控能力差, 在反复违纪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渐渐被不良习惯所支配。而各种习惯之间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学习习惯好的学生, 能够融会贯通, 将认真的习惯融入做任何事的过程中。相反, 有一位上课经常睡觉的学生曾和我说:“老师, 我知道我自己的毛病, 我就是懒。”懒惰的习惯不仅体现在他的学习过程中, 同样也体现在其他方面, 比如他懒得把垃圾扔到垃圾桶而直接从窗户扔出去, 懒得洗衣服, 甚至懒得想如何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它可以帮助我们, 也可以控制我们。

二、习惯的形成

习惯是大脑将一系列行为变成一种自动的惯性行为, 这是习惯形成的基础。科学家认为, 大脑中的这个变化过程是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回路 (Habit loop) 。第一步是暗示, 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 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第二步是一个惯常行为, 可以是身体、思维或者情感方面的;第三步是奖励, 让大脑分辨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循环, 成为习惯的基础。当这个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的回路变得越来越自动化的时候, 习惯就诞生了。所以习惯并非一成不变的, 一旦这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产生了变化, 习惯就会随之变化。没有了习惯回路, 大脑就会被琐碎的事情占据, 大大降低了时间的利用效率。而习惯回路是大脑寻找的一种省力的方式, 当所有的惯常行为活动变成习惯, 大脑将得到更多的休息, 反应效率得到提升。如果学生可以理解习惯的意义和运作原理, 将有助于他们观察自己的行为, 并有意识地训练形成更多正面的习惯回路, 打破不良习惯回路, 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习惯

当然,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 特别需要班主任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些习惯对我们行为的影响, 往往是我们意识不到的。所以, 在班级初期建设过程中, 班主任应明确各项校纪校规和班规, 相当于设置习惯循环的暗示, 例如明确要求上课前将手机统一收集到一起, 并由专人负责监督管理, 帮助学生将上课前上交手机变成一个惯常行为, 并明确奖惩措施, 一旦学生触发奖励或惩罚的标准, 就要马上执行提前商定好的奖惩措施, 完成一个习惯回路。反复多次后, 学生将会获得的就是上课不玩手机的习惯。在这个过程开始时, 班主任应做到要求明确, 设置一个较为简单的触发惯性行为的暗示。紧接着要引导学生养成正面的行为, 并全面进行监督和检查, 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如果缺乏适时的奖惩, 学生将形成一种意识, 认为教师的要求是有弹性的, 是可以选择性执行的。一旦学生因为违反了校纪校规或班规而没有得到任何批评时, 学生将会形成一个负面的习惯回路, 即班主任要求———不遵守要求———随心所欲/没有惩罚, 这个结果远远背离班主任工作的初衷。所以在形成良好习惯回路过程中, 不能缺少任何一个环节, 尤其是奖惩环节。奖惩的形式是多样的, 可以口头表扬或批评, 可以通过操行评定成绩体现, 它既可以是具体事物, 又可以是一种情感态度的表达。奖励的目的是肯定学生的行为, 从而形成班主任提要求———按要求完成任务———奖励的良性习惯回路, 久而久之使“习惯成自然”。

考虑到班级人数和班主任的工作量, 可以分阶段来进行习惯的培养。第一阶段按月提出重点考核内容并说明要求和奖惩措施, 借助班委的力量, 记录每日班级情况, 出现问题班主任要仔细了解原因, 与学生共同找到解决办法, 切不可草草了事或者只是简单惩罚。科学家认为习惯循环的形成中, 在暗示触发环节, 大脑活动加剧帮助寻找最佳习惯行为, 所以班主任要协助学生在找到最佳策略, 刺激大脑活动, 完成习惯回路。第一阶段主要让学生对各项校纪校规有明确认识, 帮助他们培养习惯。第二阶段是巩固阶段, 习惯的链条很容易打破, 为了避免学生由于自我要求降低而失去已形成的习惯, 在本阶段中应加强奖惩力度。第三阶段是保持习惯阶段, 到了这一阶段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班主任的工作主要是鼓励学生保持良好习惯, 并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向学生渗透习惯形成的机制和培养方法, 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管理自己的习惯, 并鼓励学生自我反思, 主动进行习惯循环的训练。

四、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特点来说, 养成好的习惯需要学生个人的内在动力, 也需要外部激励。效能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困难时能坚持多久, 自我效能感越强, 其努力越能持续。结合班主任工作,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第一, 利用成功的经验能够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 班主任应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避免学生将失败的结果归结于自己能力的不足, 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失败的原因, 改进策略, 从而提高自我效能。第二, 利用小组调动学生积极性, 采取同学互助模式, 通过同学间分享成功经验提高自我效能, 既可加强学生间的凝聚力, 又可通过环境影响提高学生自我效能。第三, 班主任使用评价、劝说手段来影响学生提高自我效能, 尤其是基于事实基础和直接经验的言语劝告效果最大, 这就需要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发展, 有的放矢地鼓舞和激励学生。第四, 关注学生的情绪和生理状态, 避免出现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的情况。

五、总结和反思

从学生成长变化的过程来看, 习惯培养的效果因人而异, 也和班主任付出的多少成正比。我们常说班风建设、学风建设, 什么是班风和学风呢?在我看来就是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班主任应利用科学的方法, 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积极鼓励每个学生, 传递正能量, 帮助他们养成受益终身的习惯。

摘要:不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会阻碍学生的发展, 班主任应利用习惯回路 (Habit loop) 这一科学概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并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来协助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习惯的培养,中职生,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美) 查尔斯·杜希格.习惯的力量[M].中信出版社;2013 (3) .

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 篇8

学生说作文难, 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点:一是难在写作时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二是难在作文不知道该怎么写。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是生活积累受其年龄限制, 不够丰富;其二受其知识基础、阅读量的限制, 文章内容干瘪, 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其三是受其表情达意的能力及写作方法掌握较少的制约, 使文章缺乏条理性。

针对以上三个原因, 这一年我从以下几方面训练学生, 在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

多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式, 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感悟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谴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和技巧, 并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认识, 从而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

阅读包括两方面:一是阅读好课本上的文章;二是阅读好课本以外的文章, 语文课本的文章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 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并使其转化为能力, 就必须加大阅读量。高一语文课本节选了一些名著, 例如《雷雨》、《祝福》、《巴黎圣母院》、《辛德勒名单》等, 当时学生希望能看相关影片, 但我没有这么做, 却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两部原著作课外阅读, 并完成两篇读书心得。结果证明,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感悟。

阅读更应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是要把文章读懂乃至读熟, 要明白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中心的, 切忌走马观花, 囫囵吞枣。二是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不仅要善于把那些生动、优美的词语和精彩感人的片段摘录下来, 还要勤于写读书心得等。

二.教学生学会观察, 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

让学生写作文, 首先要让他们学会观察。观察到才能写出来。作文的命题本着“小”的原则, 将某一事物分割成若干小块、多个小项, 以减小难度, 利于学生对某一点做细致观察。比如写母亲, 我就让他们观察妈妈的手、妈妈的眼睛、妈妈的额头, 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母亲的变化, 感悟到母亲的付出。季节更替, 我还会带他们到校园里, 观察周围景色的变化, 毕竟是刚进入高一的小孩子, 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

学生学会了观察并有了一定的积累, 就可以指导他们写文章了, 指导写文章要遵循几个原则:1.师生共同审题, 找出题眼。2.根椐问题共同确定写作范围。3.想想自己准备写哪些内容。4.这个内容你准备分几部分写。5.所写的文章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些一一落实后, 再进行重点指导, 对于文章重点部分教师要分类指导, 也可以结合学过的作文指导学生怎样把事情写详细, 怎样把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得准确、生动……

三.“模仿”对于中学生学习作文依然必要

茅盾先生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 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学生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 都要以模仿为阶梯。学生学习作文应为其提供适当的范文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 学生有意识地把作者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方法和技巧迁移, 运用感悟并掌握其表情达意的技能, 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因此, 模仿是学习写作的重要手段, 是训练作文基本功的有效措施。模仿是任何正常人都存在的心理现象, 没有今日的模仿, 就没有明天的创新。掌握起跑方法和技巧, 才能顺利冲向终点。教师善于授之以法, 学生才会有法可依。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不在于把学生培养成应试的“机器”, 而在于通过写出优秀的文章来陶冶情操,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我一直主张学生从经典中汲取智慧, 我建议他们从高一开始, 选择一部经典, 反复读, 等他们有了一定的积累后, 我还会要求他们选择不同作家的作品, 比较读, 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是一个循序渐进学习语言的过程, 我觉得一篇佳作, 不能仅仅满足于它的语言, 我更希望能读到它内敛的智慧, 语言的平实决不是平淡!

小议听课习惯的培养 篇9

一、做好听课前的准备工作

要求学生上课前把要用的书、笔记本、练习本以及所需文具准备好, 课桌上不要出现其它书本, 这是为了避免课堂上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

二、关注学生是否专心听讲

课上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是否集中注意力, 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 要求学生眼睛要盯着老师或黑板, 耳朵听老师讲课, 头脑思考所讲的内容, 思路应与老师的同步。

三、榜样示范, 促进养成

在培养学生听课习惯的时候, 榜样, 尤其是老师的示范教育是无声的力量。所以, 教师在平时如果总是以身作则, 言行一致, 做学生的楷模;同时注意对学生中的先进典型, 及时进行表扬, 从而让学生学有榜样, 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

四、教学语言力求趣味性

对于思想尚不成熟, 理解力尚不强的小学生, 他们能坐在教室里听课, 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强迫式的。为了使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保持相对的稳定, 教师讲课的内容和方式必须是有趣的, 是他们喜闻乐见的, 或者能让他们感到开心的。这样往往会起到使课堂气氛活跃, 增进师生感情, 提高教学质量的功效。

学生乐学习惯的培养 篇10

一、在导入中, 引起乐学的动机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和教学本身, 结合富有趣味性的童话故事、儿歌、游戏等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 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 设计了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小猪“笨笨”, 并出示笨笨的乱货架。然后提问:“你觉得笨笨的货架怎样?”学生回答:“很乱!”我接着问:“你们愿意帮助小猪笨笨整理乱货架吗?”学生高兴地回答:“愿意!”从而很顺利地导入了新课。这样大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

二、在操作中, 提供乐学的机会

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最初阶段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机会, 为学生搭起展示才华、动手操作的舞台, 教师的教学应面向每一位学生, 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因此在教学中, 应注意根据教学内容, 运用操作,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以“动”促“思”, 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领悟到知识的情趣。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 我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 充分操作自己喜欢的学具 (如花生、小棒、小石子等) , 并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法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 使学生对数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既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形成表象, 悟出了退位减法的算理, 又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从而养成了乐学的习惯。

三、在合作中, 增加乐学的体验

《学记》上说:“独学而无友, 孤陋而寡闻。”合作学习不仅是有效学习的手段, 而且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因为儿童天性好动, 他们喜欢群体, 喜欢在无拘无束的集体活动中“叽叽喳喳”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且自得其乐。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合理开展合作学习, 不仅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 更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协作、相互竞争中, 体验成功的喜悦, 享受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一课时, 我设计问题情境:小明拿了12张1角钱去买—把尺子, 妈妈说:拿那么多, 要是丢了1张, 怎么办呢?然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互相讨论、交流。学生讨论的结果有: (1) 可以换2张5角, 1张2角; (2) 可以换6张2角; (3) 用10张1角换1张1元, 2个1角换1张2角等等。这样学生在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 又可以吸收他人的智慧结晶, 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思维水平。实践证明,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 有利于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是学生学习数学和乐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四、在实践中, 养成乐学的习惯

培养欣赏他人的习惯 篇11

欣赏能产生奇迹

每个人都渴望被欣赏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在散文《一生的战役》中写道:“我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赢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这个“你”就是她的父亲。一天深夜,父亲读了三毛的这篇文章,给她留字条:“深为感动,深为有你这样一株小草而骄傲。”三毛看到以后,“眼泪夺眶而出”,挥笔写道:“等你这句话,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扫去了我在这个家庭里用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虚。”

每个人都希望被人欣赏,不管他是乞丐还是大亨,是农民还是哲学家,是学生还是教师……遗憾的是,大多数人把别人的美好行为或成绩视为理所当然,认为放在心里就行了,而不善于把赞美给予别人。那么,为什么不当时就让对方知道你对他的赞美?

欣赏是引发潜能的最佳方法

1960年,美国哈佛大学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期开始,校长对三位教师说:“根据过去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学校特地挑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孩子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父母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这三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了。一年后,这些学生成为全校最优秀的,分数远远高出其他学生一大截。

欣赏他人也是完善自己的过程

著名作家刘墉在《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中写了一件事。一天,女儿小帆翻看星座书,书上说,她和双子座还有天秤座的人最为相合。小帆十分不解,因为她的一个叫珍妮的同学就是双子座,小帆并不喜欢她,还有一个同学叫玛丽,是天秤座,小帆同样也不喜欢她。于是,刘墉开始了和女儿小帆的讨论——

“双子座的人有什么优点?”

“他们聪明,善于变化。”

“天秤座的人有什么优点?”

“没有!他们很懒。”

“可是懒就完全不好吗?他们稳重,不容易冲动。所以,我们身边的朋友,不见得非要和我们完全一样,他们甚至可以和我们完全相反,这样相互之间才可以互补促进。”

孩子有自己不喜欢的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不能就此放任他们形成排斥某一部分人的习惯。欣赏他人是与自身的修养分不开的。有了爱才之心、容人之量,才能透过一个人的表象看到他内在的美和善。在生活中,只要客观地观察别人和自己,你会惊奇地发现,所有你接触到的人,都有着他们自己的优点。欣赏他人是一种智慧,因为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能以人为镜,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我。

告别嫉妒

嫉妒害人又害己

古今中外,嫉妒置人于死地的事情,不胜枚举。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这样可悲的现象:事业有成、生活幸福的人,很容易成为嫉妒心强的人的攻击目标,孩子们的生活也不例外。

有一位叫李茜的同学写了她的苦恼——

早晨上学,妈妈给我穿了一件黑衣服。正好,体育课上有拔萝卜的游戏,老师让我在游戏中当“黑萝卜”。于是就有同学说我是为了想在游戏中当“黑萝卜”才穿黑衣服。在他们眼里,我是没有资格当“黑萝卜”的。回到教室,班里的同学竟说:“何方神仙?哪来的怪物!”接着在场的同学都笑了。有几个同学说:“李茜你穿这身衣服一点也不好看,太怯了。”我听了他们说的话,脸一下子红了,心里非常难受,大声说:“我穿什么衣服,关你们什么事呀!”

李茜穿了一件黑色的衣服,按说她没有妨碍别人,可是为什么引来了同学们的嘲笑呢?可能是她穿的黑衣服同学们看不惯,或者老师让她当“黑萝卜”使有些人心理不平衡。

一般而言,嫉妒常发生在一些与自己旗鼓相当、能够成为竞争对手的人身上。有强烈嫉妒心的人,他们不是想着自己怎样干得更出色,却总是想着怎样让对方倒霉,变得不如自己,于是说坏话、传谣言,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同时,嫉妒别人的人自己在精神上也备受折磨,正如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所言:“嫉妒者的痛苦比任何人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

嫉妒心既害人又害己。告别嫉妒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会欣赏他人,为别人喝彩。为别人喝彩是人性中的公正和善良,这种美与善存在于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教育者的责任是要唤醒潜藏于孩子心灵深处的美与善。

克服嫉妒的三种方法

1.常向妒火浇冷水

科学实验证明,嫉妒心强烈的人易患心脏病,且死亡率也高;而嫉妒心较小的人群,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偏低,只有前者的1/3至1/2。此外,如头痛、胃病、高血压等,也易发生于嫉妒心强的人身上,并且药物治疗的效果也较差。当孩子被嫉妒困扰时,多给孩子讲一讲嫉妒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就如向妒火上浇一瓢冷水。

2.自我激励,不和人比

把人比下去,是孩子常有的心理表现。但是,“和人比”,被激发的不是上进,而是和人较劲。上进是纵向的,是线上的比较,每有一点长进,都可以让人对自己满意;和人较劲是横向的比较,是像俗话所说的“人比人,气死人”。这种比较之下,人永远都不会快乐。比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跟谁谁表现都差不多,凭什么表扬他不表扬我?抑郁、不满乃至嫉恨等种种负面情绪均植根于此。

3.承认差异,坦然接受

如果孩子和比自己优秀的同伴在一起就感到不安全或有威胁,总想和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那么他心中所隐藏的“炸弹”爆炸只是时间问题了。这时就要引导孩子面对现实,引导孩子认识到人和人存在差别是正常的,自己要努力做好,也应赞同别人做好。启发孩子自我约束,不做伤害对方的事情,并且让孩子在心里对自己说“他确实比我强”或“他没有做错什么”,以驱除嫉妒心。

孩子会赞美他人吗?

在交往中,应该怎样赞美他人呢?

赞美要真诚

赞美是对对方发自内心的承认,是一种真情的流露。

历史上,戴维和法拉第的合作是一个典范。法拉第是19世纪电磁学领域中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但他总忘不了戴维,说:“是他把我领进科学殿堂大门的!”开始,法拉第只是戴维实验室的一名助理实验员。虽然有一段时间,法拉第的突出成就引起戴维的嫉妒,但二人的友谊仍被世人所称道。这份情缘的取得少不了法拉第对戴维的真诚赞美。可以说,赞美是友谊的源泉,它不但会把老相识、老朋友团结得更加紧密,而且可以把互不相识的人连在一起。

真诚的赞美是从心里流出来的,犹如沙漠中的甘泉,让人的心灵受到滋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的尊重。

赞美要恰如其分

一不要夸张。如果老师为了鼓励孩子,对一位成绩并不理想的孩子说:“你是班里最优秀的孩子!”对方可能会认为老师的话好像跟他没有任何关系。

二不要过分。赞扬话要适度,有的话赞扬一次两次、一句两句就足以使对方快乐,而如果一句赞扬话说过多次或者对某个人堆上许多溢美之辞,赞美就没有新鲜感了。比如一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如果老师总是赞美他成绩好,孩子就会无动于衷。

赞美要具体

日常交往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赞美:“你真好!”但是,究竟好在哪些方面,好到什么程度,好的原因又何在,却不得而知。这种赞美显得很空洞,别人会以为你不过是在敷衍他。赞美得越广泛越庞杂,它的力量就越弱。因此,赞扬别人时,要针对具体的某一件事情。例如,“你的衣服和裙子搭配得很和谐”要比“你今天穿得很好看”更让人爱听。

赞美对事不对人

一般来说,赞美事情本身比赞美本人更容易避免对人的吹捧,也可以避免使人不知所云。赞美人容易造成孩子狂妄自大;而赞美行为,则会使好的行为不断发扬光大。因此,父母、老师在赞美孩子或引导孩子学会赞美时,要注重赞美他们的行为和成绩,而尽量不要赞美他本人,也就是说要赞美他所拥有的,而不是赞美他本身。因为这种赞美会增强他的自尊心,使他远离傲慢自大。

另外,赞美要适时,时过境迁的赞美不如及时的赞美更有效;赞美要公开,不要把好话留着偷偷说,要当众说出你的赞美。日常生活中,赞美的方法很多,只要你怀着一颗真诚的心欣赏他人,留心观察,一定能找到适宜的表达方法。

学会欣赏的环境

别盯着孩子的错误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色,但这离不开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不断肯定与赞扬。父母和老师可能要说,孩子犯了错误也要欣赏他们吗?要知道: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没有不犯错误的人,要求孩子完美无缺,必定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

让我们来看一位发明家的母亲怎样对待孩子的过失。

美国有位医药发明家,小时候,有一次他打开冰箱去拿大罐的牛奶,结果没拿稳,手一松,就把整罐牛奶打翻了。

他害怕地缩在墙角,担心会挨骂。妈妈听到异响走过来后,并没有想象中的生气,而是温和地说:“你愿不愿意跟妈妈一起把这里打扫干净?”母子俩于是挽起衣袖,将厨房打扫得很干净。接着,妈妈又把儿子先前打翻的塑料牛奶罐装满了水,放进冰箱,然后教他怎么拿才不会打翻。

这位母亲以不慌不乱、心平气和的态度来面对孩子的错误,使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也许,正是母亲对孩子错误的宽容,才使他具有了十足的信心和勇气,最终成为一个不断尝试、不断成功的发明家。

错误有助于孩子成长

一位朋友讲了这么一则小故事:

一天,她去老师家做客,无意中看见老师不满3岁的男孩拿着一把钥匙,在笨拙地试着插进锁孔中,想打开卧室的门。可男孩试了几次,怎么也插不好打不开。于是,她主动过去想帮一下,却被老师阻止。老师说,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这门是怎样打开的!果然,那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把门打开了。

孩子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其实正是不断改正错误、积累经验的过程。假如不给予他们这一类的机会,轻易地帮他们把事情做好,非但剥夺了孩子寻求正确“开门”方法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习惯于依赖别人。

欣赏别人是尊重人的重要方面,也是人的美德之一。欣赏自己容易,欣赏别人难,引导孩子学会欣赏他人,这是成功人生的开始!

习惯的培养 篇12

一、养成听的习惯, 促进学生学会做

数学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 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因此, 数学学习中少不了聆听老师的讲解和倾听同学的发言。

听教师讲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上课时应要求学生养成边听边想的好习惯, 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 有的放矢地提问,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专心听, 慢慢地他们就会听、不走神了。

听同学发言也是学习和理解知识的途径, 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 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自己的思考, 更能对他人的回答做出准确地判断和必要的补充。特别也是对发言人的一种尊重。因此, 当学生A发言完后, 可让学生B或C来说说学生A的发言内容, 或者针对学生A的发言进行判断或补充, 这样也可促使学生专心听。

二、养成做的习惯, 促进学生在做中发现新知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让学生找一找、拼一拼、量一量、摆一摆……因为听过了可能就会忘记, 看过了可能会明白, 只有做过了, 才能真正理解。

做的习惯之一是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的习惯。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联系, 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 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讲一讲等方式获取新知。例如, 在学习“认识圆是轴对称图形”时, 让学生动动手, 边操作、边观察、边讨论,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又如,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 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 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 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 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 课堂效果能不好吗?

做的习惯之二是合作学习的习惯。让学生积极参合作学习, 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学会倾听, 学会评判, 学会接受。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交流, 让学生体验“说数学”。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 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一个地去除, 得出“是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结论。这样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 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 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 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没有兴趣的学习, 效果又会如何?其实, 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 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 因为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的分子同样是1, 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8或5作分母, 分子无论是什么数, 都能化成有限小数, 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 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 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 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 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 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 它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 让学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 在体验中“说数学”, 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做的习惯之三是学生做数学作业的良好习惯。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因此, 应要求他们养成: (1) 认真审题, 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2) 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 (3) 读课本知识的习惯; (4) 使用数字符号与数字语言的习惯;作业格式、数字符号的书写都要规范, 当学生作业正确书写达到要求, 笔者会写上“100分”和一个“好”字;当作业本中“100分”和“好”达到一定数量时, 就会奖励学生, 以促使其他学生规范完成作业。

三、养成思考的习惯, 促进学生的发展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在学习中, 学生只有积极开动脑筋, 养成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才能将数学知识真正学会, 还可以增强思维能力, 养成勤思好问的习惯, 及时解决学习中不懂的问题, 或及时把握思想的火花, 提高创新意识。

教学活动中, 要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 如一题多变, 如求下面各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说明:这5个图边长都一样长)

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教会学生思考, 对学生来说, 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

同时, 也注意培养学生不断的反思的习惯。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回顾、总结, 可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 发展其思维品质。

四、养成问的习惯,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课题成本下一篇:经济管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