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2024-07-26

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通用18篇)

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篇1

一、 加强养成习惯的培养

学生的习惯是在学习的一点一滴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的,一个好的习惯和一个坏的习惯都会影响一个人的终身。特别是美术课它是属于家长不太重视,但是学生都会很喜欢的一门学科。我们要通过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来提高家长对该学科的重视。美术学习对学具的要求特别多,很多的课目要求学生要准备多种学具或者收集各种各样的废弃物品。因此,老师要在课前训练学生的习惯,采用鼓励的手段表扬收集学具齐全的学生,当着全班的面好好表扬这些行为。这样,学生就会记住经常在家里就准备好工具。有的孩子在上课前没有课前准备的习惯,我在第一周的课堂上都会亲自检查学具的准备情况,并且让每个小组长做好登记,以备期末的时候进行总结,设定全期的表扬与奖励。

二、 培养学生的美术积极性

其实,所谓的兴趣就是要让学生树立对该课的热情以及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如果已经厌烦这门功课的话,老师再用心或者再努力也是徒劳的。因此,学生来自自身的一种欲望与冲动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一些课程环节,让学生有更多的表现,回答或者表演的机会,老师要大胆的表扬,鼓励学生。而且,老师可以通过课余时间跟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看看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提问方式或有什么样的需求,投其所好,开展教学,不要总是认为自己是老师,必须高高在上,其实,如果我们能够用平等的身份跟学生相处,师生关系是会非常融洽的。

三、 重视课堂的质量

我教书已经有了,一贯坚持的原则是问课堂要质量。我对学生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语文和数学老师。很多老师都会说,张晴,你为什么那么重视你的美术课呢?不就是美术吗?又不是主课。随便上上算了,不要那么较真。是呀,我为什一定要那么较真呢?可能是性格吧,我对待工作和生活都是个追求完美的人。想想自己的孩子也在读书,所以,希望孩子的老师也能够遇到认真负责的老师。于是我在课堂上对孩子的上课的态度、学习状况,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都会十分关注。特别是纪律会有明确的规定,让孩子的表现有一个评分标准。特别是学生的作业,我会反复提示学生要认真,耐心,发挥自己最好的水平,并用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发现进步的学生作品等评价手段来激励学生绘画兴趣。让学生在自我表现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在上课前我大量阅读教参和其他资料,争取获得更多的信息量,去满足孩子的求知的欲望,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幽默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快乐的主动的学习。上完课以后,我会及时反思,让一节课在不同的班里上出不一样的风格,不一样的效果。课后尽量认真仔细的批改作业,对学生的作业甚至写上评语。你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美术作业也要写评语。这是我私人的感受,我觉得一个等地,学生根本就没去看。一句评语会给学生鼓励,督促,或者努力的方向,对我的教学是有用的。

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篇2

另外,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认知结构水平的限制, 再加上非认知因素的影响, “应试教育”的压力,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往往表现出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 对基础训练不感兴趣, 热衷于大量做题, 不善于对自己的思路进行检验, 不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 不会分析、评价和判断自己思考方法的优劣, 也不善于找出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 往往缺乏解题后对解题方法、题解中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方法、特殊问题所包含的一般意义等的概括, 导致获得的知识系统性不强、结构性不完善.因此, 为了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解题思想教育, 使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 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 确定解题的关键, 分清问题的类别, 促进学生思维的精确化与概括化.

例如:在学生把问题解答后, 要求他们回顾解题过程, 在反思过程中考虑:⑴概括解题的关键, ⑵改进表达方法.如:求函数f (x) =xlnx, f (x) =sinx的单调区间的解题思路.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和总结, 让解题思路显得自然、有条理了.

3. 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对问题的本质进行重新剖析, 在将思维由个别推向一般的过程中使问题逐渐深化, 使思维的抽象程度不断提高.

解决问题以后再重新剖析其实质, 可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抓住问题的本质, 在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后, 启发学生进行联想, 从中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探索一般规律, 可使问题逐渐深化, 使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提高.

4. 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 优化解题过程, 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作出题目, 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 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主次不分等不足, 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 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 教师必须经常性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解题方法, 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过程, 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着眼于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

5. 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 还可以引导学生建立错题集 (本) , 帮助学生通过反思, 更加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学生往往在学习基础知识时不求甚解、粗心大意, 满足于一知半解, 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因此, 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设计教学情境, 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 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 理解基本概念的本质.

摘要: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 提高学生思维的自我评介水平, 这是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数学能力的有效方法.解题是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 但是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是具有正确的解题思想的体现.

培养学生数学反思的习惯 篇3

一、错题册的运用

每学期我为学生设计《错题记录册》,并对错误原因进行归类,就像模块一样,让“错”变得非常清晰。比如:“概念错误”“思路错误”“理解错误”“审题马虎”等打印成册,人手一本。用来记录在学习作业过程中错误的练习,记录自己的错误,也记录同学的错误。不是简单地将题目和答案抄录下来,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和预防类似错误出现的方法。这是一个自身逐渐学习和修正的过程,通过“记录”,变学生对错误“熟视无睹”的现状为“有意识的关注错误,分析错误,纠正错误”,从而加深对这一类错题的认识。将错误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利用,培养学生及时反思的习惯,增强不断分析的能力。所以对于《错题册》教师应该更为关注的是“原因的分析”和“纠正情况”,以期待为学生今后学习积累更多的经验。我设计了如下的《错题册》:

二、数学日记的撰写

数学日记是培养学生的习惯和能力的一种形式。数学日记没有固定的格式,当然学生也经历了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从固定格式到没有格式的发展。最初教师提供“范文”,设计如下的格式供学生参考,为其提供“脚手架”,等其熟练了,自己扔开“脚手架”,自由的发挥。它的内容可以写生活中的数学,可以写课堂中的表现;可以写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可以写探究成功后的豁然开朗;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给教师提出建议,也可以写给同伴“温馨提示”——数学日记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反思的能力。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畅所欲言,留下的不仅是文字,更是思维的痕迹。

三、精心“设计问题”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教学反思 篇4

这个学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是要教会学生掌握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执笔方法和书写的姿势,培养学生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好习惯。为了让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从使用铅笔过渡到使用钢笔,暑假期间,很多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已经练写钢笔字。从学生们的暑期作业来看,大部分同学字写得还不错,只是对铅笔的依赖太重,还是不能够很好地向使用钢笔转换。

教学中,指导学生认真看图后,我让他们讨论交流了自己的看法、收获,然后课堂上就让他们拿出田字本,写几个自己最喜欢的字。在学生写字的过程中,我下位巡视,发现执笔方法和书写的姿势不正确的,就马上边示范边纠正,学生的可塑性是非常大的,容易犯错,也容易改错。最后把写得好的钢笔字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并且先让他们自己点评好在什么地方?说得不全面的地方,我再适时进行补充。巡视了一圈下来,心里还是挺快乐的,因为学生们的表现比我想象的要出色得多!

利用下课前的五分钟时间,我对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要求:

1、每个同学的笔盒里有而且只能有两种笔:钢笔和铅笔,钢笔写作业用,铅笔画图用。

2、每个同学至少要准备两支以上的钢笔,而且使用同一种颜色的钢笔水。

3、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后,都要记得检查钢笔是否灌满钢笔水。尽量不要把钢笔水带到学校里来,如果中途没有钢笔水,到老师办公室灌钢笔水。

4、使用钢笔写字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认真,开始使用钢笔的一段时间,速度尽可能慢一些,老师会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绝对不允许使用改正液、改正纸之类的东西。

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篇5

一、对学生反思习惯的调查

初一入学时,曾对 20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过调查,主要考察题后反思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如表一]和题后反思的习惯的养成情况[如表二]。成绩是学生入学成绩。

成绩 60分以下4人成绩 60~70分8人成绩 80分以上8人

不知道有影响不知道有影响不知道有影响

成绩 60分以下4人成绩 60~70分8人成绩 80分以上8人

不反思反思不反思反思不反思反思

从这个调查中可以看出题后反思的习惯对学生学习成绩有较大的影响,并且成绩较高的学生反思习惯要好于成绩较低的。

二、习惯培养的理论依据

著名教育家弗莱雷曾说:教育的作用就是为学生自觉化的形成提供援助。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谁都明白,剩下的就是习惯 ----好习惯或坏习惯。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要经过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反思习惯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必备的习惯,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培养。

三、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1、在课堂上进行题后反思方法的指导

初一一入学,我就加强题后反思习惯的培养,课上结合习题给以指导,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并对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题后反思的能力和自觉性。逐渐地,学生做完题后能够会反思了,也有了些主动性。一节课上四班的孙燃同学在对一个题进行反思后,再做此类型题时很快就解出来了,他感慨地说:“原来数学这么简单,题后反思就行了。”

2、引导学生进行章后反思

在学生有了题后反思的初步能力后,我要求学生对学过的一章进行章后小结。可能是体验到了题后反思的好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除了个别同学抄书外, 70的同学写出别具特色的小结。如李悦同学每次小结都采用重点、难点、疑点等程序。范晶晶把每一章的易错点总结得特别清楚。金曼曼、仇菀君等同学总结的知识结构条理比较清楚。40的同学能够自己出章检测题。这样做要比老师讲复习提纲、出达标检测题学生做要好得多。学生在交流复习小结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高;并且学生在做其他同学出的测试题时也很有兴趣,热情也很高;也敢于大胆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如在学完了整式的加减这一章后,我从学生出的十几套自我检测题中选择一套有特色的,学生做时的积极性,参与的主动性都很高,其中有一道需要整体代入的题曾引起学生间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说题出错了,不能做,…;经过激烈地争论,学生认识到此题可解;当时的情景我还记忆犹新,相信学生也会还记得。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3、提高学生对反思的认识

经过半学期的培养后,学生的解题习惯有了好转,为了巩固已有的进步,我指导学生在寒假以写小论文的方式加以巩固和深化。

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学反思 篇6

暑假中,我就布置了家长为孩子购买钢笔,并让孩子跟着爸爸妈妈学习握笔,蘸墨水等事情。今天的课上,我先检查了孩子们的握笔,大都比较正确,只有个别孩子把笔握反了,这个会导致钢笔的笔尖会坏的。

接着就书写钢笔字我作了如下规定:1.每天晚上在家沾满墨水,第二天到校后,如果墨水写完了,只有课间才能到讲台前蘸墨水(公用的,自己不允许带,避免打碎)。2.带好一块小抹布,碰到露出墨水,或蘸墨水后擦干净。3.书写时如果写错了,不允许用任何修正液之类的东西修改,可以用修改符号去掉(给大家1个月的时间适应,之后减少错误,尽量不用修改符号)。

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反思习惯 篇7

一、在课的结尾处进行反思

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 课堂教学一结束, 教师立即打开课本布置作业, 让学生埋头于习题中。教师来回于学生中间, 对“接受较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在这里, 学生完全没有了反思的机会。其实, 教师要舍得花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自问:1.今天学习了哪些知识? (整理内化, 构建知识体系) 2.我有哪些收获? (对照检查, 确定补习方向) 3.还存在哪些问题? (质疑提高, 培养创新精神) ……然后有问题的可以举手提问, 师生集体商讨解决。这种课堂空间的安排必然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的整理和内化, 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在课末的反思, 教师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让学生敢想, 更敢说。

二、在作业完成后进行反思

很多的时候, 学生作业做完了就往组长那儿一扔, 便去做自己的事情。把作业交给老师去评, 错了, 返回订正, 再送老师批改……有的学生甚至要在这样的循环中来回数次。这种重复, 不仅不能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反而产生一种厌烦情绪。实践中, 我要求学生在作业完成后不要急于上交。而是要给自己提三个层次的问题:1.我今天的作业和昨天相比怎么样, 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浅层次的反思) 2.我认真检查了吗?我都做对了吗? (中层次的实践反思) 3.当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达到一定水平时, 可以引导学生这样问自己:这道题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 (深层次的质疑反思)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能力水平基础, 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训练。

三、在错题后进行反思

培养学生对解题的成功和失败作出反思, 特别是培养学生对“错题”、“不会题”进行反思。我要求每一位学生建立“学习档案”, 专门用来收集“错题”和“不会题”, 并在“错题”和“不会题”下面写出自己思路被卡的情况, 然后放到“学习档案”里。我主要从下面三点来引导学生反思的:1.这道题我是怎么做错的?2.我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做?3.正确的做法是什么?这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认真的回顾和分析, 让他们明白为何出错, 然后通过思路的对比,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错误的反省中引起对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 才能使学生不再重蹈覆辙。

四、在考试后进行反思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大部分教师都非常重视考试以及试卷的评析, 但却忽视了评析后对学生的自我反思的培养, 部分学生只是根据老师的标准答案加以改正, 没有真正理解错误的原因。部分学生再次遇到这类题目时又犯错误, 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我采用自己纠错跟师生交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反思。首先, 订正试卷中错误的题目, 并思考做错的原因。然后再在班内进行交流。

小学生数学解题反思习惯的培养 篇8

一、概念的界定

1.反思的定义

“反思”一词最早来源于西方哲学,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20世纪早期的教育思想家杜威认为:“反思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对于任何信念和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连续的和周密的思考。”

2.解题反思习惯的定义

解题反思,指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逐渐养成解题后不断地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归类、抽象概括,对问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进行不断思考并做出新的判断的行为。解题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

二、小学生数学解题反思习惯的现状分析

1.教师缺乏解题反思的意识

学生的解题反思习惯能否养成,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没有解题反思的意识有关。不少教师还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小学数学的教学成了应付考试的教学。题海战术盛行,教师过分注重讲题和学生做题的数量,不注重学生的解题反思习惯的培养,因此学生的解题反思就是不自觉,不主动的,以至于经常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难就怕”的现象。一个好的教师首先自己要能够有解题反思习惯,才能培养学生养成解题反思的习惯。

2.学生不读题、审题就答题

准确理解题意是审题的前提,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虽然对问题中所涉及的条件、定义、概念、定理、公式等有正确的理解,但没把握好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往往出现解非所答的现象。人教版教材中的很多练习题都是以图文形式结合,观察不全面的学生,只看重文字信息,而忽视图中所隐含的数学信息,解题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在平时练习中,学生以为题目中所有的数据都要用上,导致某些特殊的题目中出现的无效信息也被强硬地用进去;或者无法发现题目中的隐性条件;或都在题目数据很多的情况下,无法正确获取有用的信息。

3.完成后不检查,缺乏反思意识

课堂上,学生表现积极,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非常高;然而,在作业时他们的错误率却高得惊人。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检验习惯。很多学生在检查题目时只机械地看几遍,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表面上好像在看题,但实质上学生似乎并没有动脑,更不会动笔去认真验算,好像检查只是一种应付家长和教师的敷衍手段,并没有达到我们理想中查错纠误的目的。检查成了一种形式。

三、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反思习惯

1.反思审题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基础。通过看题、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明确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种种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解题作良好的铺垫,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读题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题目读顺,养成指读两三遍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仔细读题,初步了解题意。然后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在这个基础上再解题。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要求在读题时用手指指着所读的部分,手口眼心合一。在做一些计算题目时,要求学生不要马上整体计算,而是想一想可不可以用简便计算,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低年级的“解决问题”大多都是以图画和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

2.反思解题方法,优化解题过程

不少学生觉得自己做了很多题,却感到解题能力没有明显提高,原因在于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于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以考虑,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所选择的解题方法是怎么想到的?是否还有其他的解法?你选的方法是不是最佳?你的解法还能不能再作些改进与优化?要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要变换角度寻找、观察题目所独具的基本特征,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反思解题结果,剖析错误原因

学生在解题时,经常会因为审题不明、概念不清、忽视条件、考虑不周或计算出错等原因,从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种情况下,应立即反思,这题题错在哪里?这样的反思不会耽误多长的时间,但通过对解题结果的反思,剖析错误形成原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而且使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牢牢掌握基础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基本概念本质的理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反思 篇9

尤其是在让学生学习握毛笔时,真的出乎我的意料:只有几位学生能完全按照我的要求做到,其他的学生不是用手全握就是四指并拢着握等等,真是厅态百出。经过多次示范、纠正,仍然有多名孩子无法正确地执握。让我有种任重而道远之感!

已经是三年级的小孩子了,但他们的种种表现让我觉得他们好似刚踏进小学校园似的。它也让我感觉到习惯的培养多么重要,又是多么地困难!

可以说在引导学生观察学习时他们能很快地接受、理解,但在练习的时候又问题百出,何况说要让他们完全地掌握,进而形成良好的习惯?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可能是老师、家长平时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没有重视,只要他们能完成任务、取得较好的成绩就行了。只看结果,忽视了对习惯养成的教育。

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篇10

新的学年开始了,本阶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主题主要分三个内容:一是认真读题的习惯,一是培养学生读书有选择的习惯,三是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低年级的学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读书做记号的习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三年级每个孩子每学期至少阅读了二本书籍,对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教师要加以指导。对于读书做记号的习惯,很多孩子也早已养成,并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所以,课堂上可以利用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弄清图意,启发学生将自己已经养成的习惯和学习方法向同伴们介绍,并通过进一步讨论交流来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习惯养成情况。提出自己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反思习惯 篇11

一、检验计算——反思解题结果

好多学生考试的时候,在计算方面失分多,学生乃至家长常常归结为:不细心、不踏实。其实,很多情况下问题出在计算方法、能力、技巧等方面。为此,我注意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最后结果进行自我评判的习惯。如,刚学简便计算900÷40时,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尝试写出:900÷40=(900÷10)÷(40÷10)=90÷4=22……2,这样的结果对不对呢?学生通过检验,发现22×40+2的结果不能还原到900。学生自己找原因,猜测:余数若是20就对了?师追问:余数究竟是不是20呢?能说说理由吗?简便的过程能这样写吗?刚开始教学时,我同大多数教师一样,很不在意检验,总以为一步步有理有据的解答,结果怎么会错呢?检验如同虚设。心理上重视了检验之后,才知道学生通过检验,会自己理清计算中的很多问题。

自我评判的方式很多,检验是其中一种。学生常用重算一遍、互逆运算、将答案代人原题等检验方法反思数量结果。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对检验认识不足,甚至嫌烦,因而表现出怠惰。怎么办?

为了让学生在计算中愉快地、自觉地反思自己的学生行为,我大胆引进了“估算”,由于估算很便捷,所以,学生非常乐意用此方法先来估一估自己的结果,发现有误差了会立即查找原因,此时的检验就成了学生的内需。如,计算38×209,好多同学会这样写竖式: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估算,40×210,用估算的结果(8400)反思其竖式结果。当学生发觉与正确结果相差甚远,会急着查找:计算过程中到底哪儿出了错?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反思,一箭三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数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检验,自我完善,逐步形成有个性的检验策略。

二、验证思路——反思逻辑意义

验证与检验相比,在检验基础上提升了一步。在实际教学中,验证通常表现为:让学生由实践操作来证明或用已知的数学公理、结论等理性分析来论证未知的发现或结论。如探索长方体、正方体面、棱的特征时,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是凭眼睛看,脑子想得出来的“大概”,实际是不是这样呢?于是,教学中我再次放手让学生想办法去验证。

通过验证,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反思:自己原先的思路、猜想或发现是否与实际相符,是否客观存在等,即是否具有逻辑意义。把这样的反思落到实处,才能充分凸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且学习活动彰显着生命,充满了灵性。遗憾的是,在众多的日常课中,我们很难看到教学的这一环节。其实,数学学习活动中蕴含着许多数理逻辑,精确性是数理逻辑的特点之一。由此看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反思逻辑意义”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他们会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努力探求某个小发现或结论的正确性。虽然小学教材中对学生这方面的要求没留多少痕迹,但为了学生初、高中的学习、未来的发展,我们不妨先行一步,奠下基石。

三、贯通方法——反思解题策略

贯通较之验证又上升了一大步。解决问题后,我常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解题策略,表现在两方面:①根据题目的基本特征.进行多角度观察、联想、探索更简单的解题途径;②思考有无规律可循,或进行可逆变换主动建构,达到“举一反三”。

“列表”是苏教版教材中学生最先接触的解决问题策略,它与旧教材中归一应用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中,要突出“让学生审视表格在解决问题中发挥的作用”这一过程,而不仅是原教材作为归一应用题教学时解题方法的掌握、技能的形成。

如某校3个月节约用水24吨,照这样计算,1年可节约用水多少吨?要节约120吨水,需多长时间?(先列表整理数据,再解答。)

反思:为什么要列表?表格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到表格上,重新审视表格的作用,把表中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又发现:表中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十分清晰。所以,在反思的同时又找到了另一条解题路径:12÷3=,24×=96(吨);120÷24=5,3×=15(个)。这里,既用另一种解法验证了前面的解答正确与否,又感悟、提升了“列表”的价值。

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篇12

一、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反思———体验“思考”的魅力

数学概念一般以“精准”的形式给出的, 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 是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有力载体. 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牢固掌握概念并且使思维品质进一步优化,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概念形成过程, 多方位的设置疑问.

二、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进行反思———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还要让学生“反思”知识的获取过程, 让学生在“反思”中悟出知识的来龙去脉, 悟出获取知识的方法策略, 使学生真正获得更可贵的关于方法的知识.[2]

在“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第二课时, 设M ( x, y) 为椭圆上任意一点, 椭圆的焦距为2c ( c > 0) , M与F1和F2的距离之和等于正常数2a, 则焦点F1 ( - c, 0) , F2 ( c, 0) . 椭圆就是集合: P = { M| | MF1| + | MF2| = 2a}

列出方程:

移项, 平方得

两边再平方, 整理得

设, 从而得到椭圆的标准方程

接着, 通过与圆标准方程的比较, 引导学生在上面 ( 2) 式的两边都除以a, 得, 提出系数, 得整理, 得

这是一个全新的且具有明显几何意义的关系式, 是椭圆上一个动点M ( x, y) 到焦点F ( c, 0) 和定直线的距离之比, 等于正常数. 这样通过与学生一起反思知识的产生过程, 通过分析、归纳、总结自然而然得到椭圆的第二定义, 顺理成章, 一气呵成.

这样的通过“反思”得到椭圆 ( 第一、第二、) 定义的教学, 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教学, 是给人成功和愉悦的教学, 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应变能力的教学.

三、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反思———优化思维品质

如何更高效的使学生从解题中得到效益呢? 我认为解题后的“反思”犹为重要. 解题后的反思有助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 如果学生在每一次解题后都能对自己的思路作自我评价, 品味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 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再概括, 并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理性认识阶段, 思维品质得到优化.

1. 反思解题思路, 提高解题质量

例如, 若, 求取值范围

误解1: 设, 因为.

由, 得.

误解2: 设, 因为.

由, 得, 即

剖析: 以上两种解法思路完全相同, 为何结果迥异? 这迫使我们去探究、去反思. 事实上, 在已知关系式中, 角α、β 之间已经有了某种限制, 只还过这种限制从式子本身较难发现, 在此限制下sin ( α + β) 、sin ( α - β) 就不可能取- 1, 1 之间的所有值了. 法1 中的sin ( α + β) 可以等于1, 但不能等于- 1, 法2 中的sin ( α - β) 可以等于- 1, 但不能等于1.

正解: 设, 则, 由得所以.

摘要:本文从概念教学、知识生成、解题过程等方面阐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反思”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达到优化思维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反思,概念,课堂教学,解题过程

参考文献

[1]世纪金榜.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5.

培养良好的习惯三年级教学反思 篇13

培养良好的习惯三年级教学反思

进入一个新学期,接触一个新班级,一切从零开始,这个互相接触的过程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不适应,在与学生相互了解也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个班主任更是需要从多方面来了解每个学生。

三年级作为一个中年级阶段,学生在各方面都处于成长阶段,各种习惯的培养也是关键时期,经过半个月的接触、了解、摩擦,已对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开学的刚开始几天,发现我们班有好多同学都喜欢吃一些小零食,上课期间有,下课期间更是有好多,弄得教室里总是有好大一股味,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还有一个更头疼的问题就是有好几个学生上课时不会听课,总是喜欢上课时抠摸小玩具、玩橡皮泥等,经过一个多星期时间的监督,批判,讲解等,这种吃零食、上课玩东西等不好的习惯有了些许的改变,但并不是改变的很彻底。习惯是养成的,并不需要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意志努力,如小孩子早上刷牙,如果是家长提醒他才去刷,这种只能叫行为,并不叫习惯;相反,如果是自己拿起牙刷去刷牙,假如不刷就感到嘴里难受,这种就是习惯了。所以我决定从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开始,俗话说:“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大班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反思 篇14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孩子的教育及发展越来越重视,而在幼儿期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是迈好了人生的第一步。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的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是教育的真谛,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它可以使一个人自学自励、主动有为。

学习习惯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这种行为和倾向一旦形成,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做。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你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学得更轻松,更有效率,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的关键,它是使孩子终身受益的一种基本素质。因此,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十分重要。一般来说,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有意识的训练中来形成,对于孩子来说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需要成人共同努力的过程,所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老师和父母重要的责任之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培养幼儿的自律。”可见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彻底改变孩子们的课堂学习常规,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首先,对于幼儿自身来说,为小学学习以至以后的学习提供了保障。

其次,对教师的教学来说,良好的课堂学习常规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条件。俗话说:“教学相长”,学生的学促进了教师更好的教,教师更好的教有激起了学生更大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才会更加精彩,更加轻松自如。

最后,对其他孩子来的影响,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孩子的学习,如果每个孩子都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常规,也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

诸葛亮有一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期间,教师坚持让幼儿从点滴小事做起,提出的要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抓一项,坚持不懈地培养一项。日积月累,必能逐步帮助孩子养成各

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帮助幼儿养成认真专注做事的学习习惯,分三步对幼儿进行培养:1.做事情的时候要一心一意,不边做边玩;2.在教师要求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完,不拖拉;3.养成认真做事的态度,追求良好的结果。

(2)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生活学习的特点,培养学习习惯的目标和方法,都必须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切忌成人化、理想化。同时,既要确定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基本要求,又要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3)与创新教育结合的原则。

根据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认真上课、专心作业、刻苦学习,而应该有更新的要求,更深层的内涵。必须着力培养孩子创新性的学习习惯,如独立思考的习惯、做想结合的习惯、敢想敢说的习惯、积极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等等。

(4)贯彻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原则。

良好学习习惯只有在学习活动中才能培养,而对幼儿来讲,实际生活中事事有问题、处处有知识,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在生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语言、科学等文化知识教学的任务,而且要渗透于其它各项教育活动中,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和环境建设中。

(5)、家园合作的原则。

对幼儿来说,家庭仍是他们生活、学习的重要空间,家庭教育仍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与家庭的交流和合作,使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在行动上达成一致,能促进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

百灵班

吴雅楠

培养高中学生数学反思习惯探讨 篇15

1. 高中数学学生反思习惯的现状

高中数学学生反思习惯的现状令人担忧.高中学生数学反思习惯非常欠缺, 一是大部分高中学生对高中数学反思为被动反思, 缺乏主动反思和自觉反思.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会采取题海战术, 养成数学解题固定思维和模式.但是这种方式带来的结果是, 学生错题往往是一个类型, 而且是一错再错, 学生错题本的总结只是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 而不是真正分析自己错误原因和方向;二是高中学生数学反思意识较差.很多初中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阶段成绩并不理想, 这是因为他们既没有完成数学思维由初中到高中的转变也没有对出现数学成绩差距问题原因的反思.出现数学成绩问题偏差时, 很多学生都认为是没有牢记知识点, 基础能力不扎实造成的, 因而采取假期补习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补习方式与学生校内学习内容基本一致, 也是重视题海战术, 虽然有部分学生通过补习成绩有所提高, 但是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并没有有效提高.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高中数学学习的反思能力.

2. 高中数学学生反思习惯的必要性

传统教育模式下, 初中教育以升入高中为目的, 因而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设置主要是以应付中考题目为主, 从而忽视了初中学生的反思能力培养.而这些初中生升入高中以后, 由于高中数学学习的内容和范围方面有不同侧重, 这就给新入高中生学习数学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因此, 培养高中数学学生反思习惯对于新高中生尽快融入高中数学教育, 提高高中学生数学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数学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

1. 强调学生课前预习, 培养高中学生反思能力

做好课前预习作为高中学生学习数学, 培养数学反思能力的第一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高中学生通过对课堂课本内容的提前预习, 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对课堂内容知识作出梳理, 找出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进而保证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二是高中学生通过对课堂课本内容的提前预习, 找出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后, 特别是自主做完课堂习题后, 会对不懂、不会的难点展开思考, 通过预习内容的总结、归纳和再现以后, 找出难点的解决方案, 即使问题依靠自身不能解决, 但是学生对问题思考过程的本身就是对课堂内容理解深入的过程;三是强调课前预习, 有助于活跃课堂, 进而实现学生再思考.因此, 学生可以摆脱“教师讲, 学生听”的模式, 学生通过教师讲解难点时的把握以及总结, 可以进行内容的再思考, 帮助学生对内容的把握.

2. 教师做好课堂小结, 培养高中学生反思能力

培养高中学生反思能力要特别注意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教师可以运用课堂小结这一简单教学设计, 帮助高中学生培养反思习惯.课堂小结一般在一节课的末尾, 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育环节, 但是,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 很多教师并没有重视课堂小结.一是高中数学教学任务比较重, 加上很多高中学校都是两年完成三年数学教学任务, 高三数学用一年时间进行三轮复习工作, 因此很多高中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不会安排课堂总结, 因而课堂总结这一简单教学设计无法达到其应有的教学效果;二是课堂小结作为知识的最终总结, 很多教师存在设计不合理现象.课堂小结具有时间短的特点, 因此课堂设计不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再总结, 而是通过课堂小结实现学生教学内容的再总结工作.课堂设计不是教师再一次指出重点和难点, 而是通过各种方式, 比如提问和设计问题等方式, 帮助学生反思课堂内容, 总结课堂内容.

3. 鼓励学生课后巩固, 培养高中学生反思能力

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篇16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反思习惯,不仅仅是新课改理念的要求,更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符合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教育者分析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现状,从多方面结合小学高年级的特性以及教学的现状,探讨一下小学高年级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策略。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其实许多教师都或多或少地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情境:学生在做错一道题时,都会赶紧去把自己做错的划掉,然后重新做,或者答不出来的,等着老师讲解正确答案,尤其在数学题中的判断题,在学生一旦接到老师的正确答案后就会不去探究问题出在了哪里?这样一来,知识没有掌握牢固,下次遇到这样的题目还是会出现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正确指导,给学生制造反思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让学生培养反思习惯。

如,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经常在混合运算中不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在应用题中最后换算的答案中漏掉“单位”等这样低级的错误,是让教师最为头疼的事情,若是这个时候我们把小学生的这些容易犯错的事情,整合成一种错误资源,然后加以利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还有就是让学生利用“自我评价”这样的方式来反思自己,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展开“自我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小学生适当适时地去总结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反思以后。如,在学习“比例”这课时,用一道比例去解决的题:某一工厂2013年10月份前5天用电3.5万度,那么此工厂10月份用电多少万度呢?很多学生列出3.5/5=30/x。面对很多学生这样的答案,我让学生自己反思,然后寻找正确的答案。学生认真思考题目后,得出结论:自己的算式列错了。然后就慢慢地自己写出了正确答案。并且表示下次,会认真审题,然后仔细做题。我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

反思,既是优化我们数学课堂的延续,又是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再次自我检测。因此,我们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地给学生创造自我反思的机会和情境,让小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培养良好的反思习惯。

参考文献:

徐根海,赵菁蕾.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实践[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篇17

我们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我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课上进行趣味教学,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好学生的纪律。利用班会课,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工作,并且在课后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根据学生的表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在日常学习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养成认真听课、下课好好休息、讲礼貌的好习惯。

2.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篇18

党固小学:

常听学生家长们感慨:“我家的孩子热衷于看电视,看漫画书、卡通片,上网打游戏比成年人还厉害,就是不爱看课外书,而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却较差。”确实,当今多样化、信息化的社会,对传统的书籍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不用说孩子们不爱看书,就连成人们也热衷于看电视、上网查资料,把书籍束之高阁。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如果长此以往,缺乏名著与优秀文化熏陶的一代人,将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底蕴。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它是语文课的延伸,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要从孩子们的心理入手,从选择课外读物,营造读书氛围,教给读书方法,开展各种活动等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一、二年级能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因此,作为新课改教学实践的低年级的语文老师,从小培养学生爱看书、会读书的习惯成了当务之急。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目标。那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呢?我觉得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殿堂,让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以讲诱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往往愿意接受,否则会出现排斥心理。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的学生,认识的字非常有限,根据低年级学生爱看电视、爱听故事的特点,鼓励学生课外看动画故事片、儿童节目。利用每天的中午或作业整理的时间给学生讲《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课外书中的故事。故事中 1

那曲折的情节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然后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等我们学会了拼音,认识了更多的汉字,我们就可以自己去读,自己去看书,书中会告诉你无穷无尽有趣的故事。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读课外书的欲望,诱发了学生学习拼音、认识汉字的兴趣。

2、以奖促趣

当学生有了强烈的读书欲望,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书读,可以在班级中建立了一个读书角,把小朋友的各种书籍集中在一起,给每个贡献书的小朋友一个介绍自己图书的机会,每天的中午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读书角去找自己喜欢的书读,如果谁的书出借次数最多,给书的主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借阅次数多的同学也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共享了图书资源,还向同学们交流了自己读过的好书,更进一步地激起了相互推荐好书,读好书的愿望。

3、以背激趣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定了小学阶段必背的古诗70首,为了让学生从小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达到日积月累,可以安排学生每周背两首古诗,但纯粹的背诵较枯燥,学生对古诗也难以理解,根据低年级学生表现欲望强的特点,每周回家先让学生自定篇目,自择方法,记住古诗,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轮流当“小老师”,教大家学古诗,在这样自由的氛围中,学生教的教得认真,学的也学得投入,学生们在教和学的同时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还自觉地抢着背诗。

二、加强指导,保持兴趣

已被激发的兴趣要长久保持并最终转化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教给读书方法。

1、指导选择适合的书籍

当学生有了读书的愿望,又学会了拼音,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读物,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文化基础、认知水平、学习实际、年龄和心理特点等因素,因人而异。重点引导他们阅读童话、寓言、儿歌、谜语为主的注音读物,这些作品浅显易懂通俗简短、情节生动,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口味,然后把每周老师讲、读故事的时间改成让学生上台自己读,对大胆上台又读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2、家校联系,落实课外阅读计划

课外阅读光靠学校里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有效地落实阅读计划,必须与家庭取得联系,让家长也一同参与。告知家长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怎样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让家长认识到语文阅读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语文书上,要从小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面,补充课外阅读量,认识到课外阅读不仅不会影响语文成绩,反而会促进语文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打消家长的各种顾虑以后,在每天的家庭作业中布置适量的课外阅读作业,让学生自由阅读。让家长在家做好家庭老师,记录每天阅读的书名、篇目,并记下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教师鼓励家长让孩子多看各种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让学生多读。这样,学生每天养成了定期读书的习惯,慢慢地这种读书习惯成了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教会阅读的方法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那么多的书都看是不可能的,应有选择地看。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能力,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对于自己所需要的优秀的作品,细细品读。其它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读思相结合。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知识。”因此,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读记结合。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摘录新认识的字、优美的词句和一些新知识,以便以后查阅,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

三、活动展示——巩固兴趣

低年级小学生毕竟年纪小,兴趣易激也易失。为使学生对课外读物爱不释手,阅读兴趣日趋高涨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享受进步和收获的喜悦,激发读书后的成就感。

1、口语交际

口头交流是一种省时省力、参与面广、收效快的形式。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班会课,开展“介绍一本好书”的活动。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

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2、比赛

可采用故事赛、朗诵赛、知识赛等形式。如我在班中推出“故事大王擂台赛”,每周评出一位故事大王给予奖励。“诗歌接力赛”,给胜利的小组每人奖一颗“星”。这样一来,同学们都积极的背诗、阅读,巩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上一篇:医学生物考试重点下一篇:我爱岗位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