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教学反思

2024-06-08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教学反思(精选8篇)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教学反思 篇1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教学反思

修改作文是作文的继续,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讲,都是学生写教师改,一轮改下来,教师已是头昏眼花,而学生也许并不看你辛苦劳动的结果,接到本子往往只看一下等级便弃之一旁。面对如此现象,我萌发了让学生自改作文的念头。

首先我让学生明白自改作文的意义,懂得好文章不是一下子写出来的,而是通过不断的推敲,字斟句酌,认真修改出来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改作文呢?我认为,首先是培养自改习惯,其次是教给学生自改办法和修改步骤。

一、让学生养成自改习惯

小学生往往落笔生文,以为在作文课上写了一篇文章就完成了任务,结果多数学生的文章不理想。原因有二,一是怕改,二是不会改。针对这一情况,首先要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开展有助于学生自改作文积极性的活动。如:“比一比,谁是使用修改符号的专家”,“赛一赛谁是修改作文的`能手”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自改信心,养成自己修改作文是否达到文字从顺,标点正确,书写工整无误等基本要求的检查习惯。

二、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其操作能力

1、学生学会使用各种修改符号。

2、掌握修改符号,让其在修改中运用,教给学生基本的修改方法,即:删、添、改、调、分、扩、缩。

三、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步骤

1、朗读修改。改前每人带着习作要求把自己所写的文章大声朗读几遍,通过读,发现其中的不通顺、不恰当、不连贯的地方,然后进行修改。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数学阅读,中学生,习惯

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已经几年, 一直都沿用学校科组的教法: 阅读———训练———辅导探究法 ( 简称读练辅导探究法) , 由生疏到渐渐熟悉, 慢慢地摸索前进, 并与科组前辈共同讨论探究, 改进完善该教学方法. 以下是本人总结的几点:

一、数学阅读在数学教学的地位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数学知识已越来越多的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有关数学方面的理解及阅读也显得日益重要. 同时, 数学阅读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都提到了重要地位. 美、英、法在数学教学大纲中都明确地把数学阅读列为教学要求. 我国在新课程标准里与已经把数学阅读能力与数学应用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 数学阅读教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 也不断有一线教师与学者在探究如何利用数学阅读环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良好教学效果. 从中学生角度来说, 良好的数学阅读不仅是一个好习惯, 更是提高中学生自己的自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说理描述的能力. 学生的能力高了, 这就更利于老师开展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效益. 毕竟, 课堂是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经营才能得到双赢!

二、中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现状

学生的阅读习惯, 由他进入学校就开始进行, 可能是简单的图片、符号或文字, 但是都必须通过学生的阅读来获取信息. 随着学生的升级, 学科的增多, 教学的压力等因素, 许多老师都开始有意无意的忽视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只是凭借着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充足的备课, 在滔滔不绝, 展示自己不用课堂“翻书”的能力, 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由于长期的不良影响, 许多升上来的初一学生, 压根就没了阅读的习惯, 就连语文这样需要阅读习惯的科目都没有了阅读的习惯. 在与多个语文、数学老师的交谈中, 发现现在的中学生上课都在等老师讲, 即使老师安排了阅读时间和阅读提纲, 都不会进行信息的简单搜集, 这种现象不能用一个“懒”字可以解释得了. 习惯与兴趣就该从小培养, 要持续进行. 对于当下中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现状的调查分析,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杨红萍老师在《数学阅读教学访谈与反思》中: 从“数学阅读教学的现状”、“ 数学阅读教学的情况”、“ 预习和自学情况”三方面向一线教师进行访谈. 结果反映出当前数学阅读教学都存在不足的地方, 第一, 老师不知道或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数学阅读”;第二, 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当; 第三, 目前只看教学成绩教学评价导致学校和教师急功近利, 只顾眼前利益, 只看眼下学生的考试成绩.

三、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

1. 兴趣性“数学阅读”———体现数学的实际性与应用性

数学知识有很强的实际性与应用性, 在初中阶段许多的数学知识都可以应用到学生的生活中. 这个时候, 老师要不失时机, 结合学生的实际, 突出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提高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 一般来说, 每当所学知识与身边的生活有直接关联, 学生就来劲了. 例如: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的8. 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探究活动1. 这是个关于养牛场估算每天每头牛食用饲料的问题. 由于所教班级的大部分学生的家庭都有搞养猪或养鸡鸭等养殖业的, 而且相当一部分在星期天还要帮忙, 有亲身经历. 在讲授这个问题前, 我就以他们的所见所做为引子, 提起他们的兴趣, 引导他们要提高自己的数学应用能力, 加强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这时, 他们阅读数学兴趣就来劲了, 效果也是理想的.

2. 提纲式“数学阅读”———解剖透析, 让每名学生都有亮点

这个数学阅读方法, 也是所在数学科组的读练辅导探究法的基本方法. 经过多次交流与听课, 看到前辈们运用得甚是娴熟. 富有层次的问题设计步步“引诱”学生入局, 可谓精彩绝伦. 当然, 这个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与理论支撑. 这个阅读方法, 还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因材施教. 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 解决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 这让每一个参与课堂的学生都有收获, 都有闪光点. 或者是理解了一个概念, 或者是发现了一个定理的证明, 或者是找出了一个答案等等. 例如: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 ( P29 - 31) 的12. 1 轴对称的教授中, 可以设计如下阅读提纲: ( 1) 通过图, 你知道怎样的图形才叫轴对称图形? 其对称轴是一条____ ( 直线、射线、线段) . ( 2) 通过图, 你知道怎样的两个图形才叫成轴对称图形? 存在对称轴吗? 对应点呢? ( 3) 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 这两个图形全等吗? ( 4) 图形轴对称有什么性质, 请大家了解? ( 这个问题可以作为下一节的铺垫)

3. 发现式“数学阅读”———从阅读中寻找规律, 寻找成功

学生都喜欢玩游戏, 不管是体力游戏还是脑力游戏, 只要是能带给他们点娱乐与肯定的, 总会是乐意参与的. 玩游戏的都有求胜的欲望. 发现式“数学阅读”是指通过学生的阅读、计算和归纳, 探究出存在的规律.

以上各种方法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的新课程标准, 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又使学生逐渐从“学会”到“会学”. 这三种“数学阅读”方法都存在着既独立又相互联系渗透的关系, 这要求老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教学反思 篇3

一、注重引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要想引起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我认为:

首先,应依靠教师自身魅力来吸引学生。因为学生对教师产生的敬慕之情,会被学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那门学科上,形成对那门学科的兴趣。为了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每次习作,我都能坚持与学生一道写作,并把自己的习作写在教室电脑文档里,让学生品评。长此以往,教师亲自写作的举动将会产生一种无声的动力,使学生从中也能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找出差距,燃起自改作文的兴趣。

其次,应靠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教师除了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写作过程(重在改作文)去感化学生,赢得学生的钦佩外,还可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如“推敲”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复修改,不但能使文章更加完美,真正放射出作品的诱人光芒,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应靠学生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优点并来吸引学生,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因教师的教育得法而愈加强烈,也可因教师的不得法而窒息。一个懂得教学的教师,教学中总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依据学生心理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成功,从而感受到学习的欢乐,激发奋发向上的动力。教师应给学生自改作文展示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将初稿复制在磁盘上,带到学校当场自改,其他同学还可以善意地提出可借鉴的意见,使文章增色不少,再让作者和读者反复品读、比较,感受自改与互改作文带来的喜悦。

二、教师示范,统一符号

教师的示范,不仅仅体现在批语上,对修改符号也要统一,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使他们终身受用。如果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使用的修改符号不统一,学生在自改时,也会常常套用教师的批改符号,因此不规范。小语课本中,从第七册开始便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修改符号,到达六年级已要求学生能综合使用。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把“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作为本单元习作训练重点,要求学生不但要学习叶圣陶、欧阳修等古今著名文学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修改文章的良好品质,而且能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故此,教师要以这些修改符号来规范学生,不断强化,熟练运用,统一要求。除了用书本上的一些规范符号外,还可补充一些学生易懂的修改符号,如“----”表示句子有毛病、“……”表示好词句等。让学生明确这些符号的特定意义后,教师在批改中就可标上这些符号,再加上启发性批语,让学生动脑、动手去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形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三、教给方法,形成习惯

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的习惯,不仅可使文章质量更好,而且能培养学生办事严肃认真、有责任感的好品质。作文修改的方法很多,下面重点介绍我在指导学生自改时常用的两种方法:

(一)反复朗读,多次修改。我们知道,学生对于语言的敏锐度,主要是从朗读中体会出来,“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正说明了这点。故此,学生习作完成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借助声音刺激,凭借语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边读边改,是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作文写好后,可先让他们大声朗读,看看文章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有没有拗口的词句。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推敲、揣摩,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再进行全面修改,使之达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最后,再次让学生放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借助语感,看看自己的习作是否朗朗上口,同一个内容,同样一个意思,能不能换上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说法或用上掌握的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进行提高性修饰、润色,这是提高过程。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经历这发现--修改--提高的三个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

(二)一文二作,边作边改,小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一个审题、选材、表述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际操作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限时性(规定时间)的特点,故此,学生成稿往往比较仓促,大多作文存在考虑欠妥的通病。所以,同一个题目,同一个题材,让学生再次习作,使他们对初次作品进行比较大的修改,也是提高他们自改能力的有效办法。

四、优化训练,促进提高

对于学生自改能力的训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阅读课文教学,促进自改。教师可结合课文教学,渗透自改意识,加强训练,比如,有许多学生在作文中不善于细节描写,因此文章显得空洞。在讲读课文中我就注意解决这个问题,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这段话时,让学生知道这段话是描写作者面对好友邱少云被大火活活烧身时矛盾而痛苦的心理。我有意识地把其中一些词句删掉,换成“我想看他,又不敢看他,只好让火在他身上燃烧。”请学生做比较。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分析、比较,对课文中的长处十分明了,对自己习作中的毛病也就有所察觉,如教师能坚持这方面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改能力将会日益长进。

(二)典型作文,集体修改。即学生作文后,教师不要急于下笔为学生批改,先把学生作文浏览一下,根据习作训练的要求,概括出优缺点,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一二篇典型文章,复制在电脑上,展示在教室电视机屏幕上,引导学生集体修改。然后,学生再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

(三)互评互改,共同提高。教师应从学生的基本心理出发,设置民主修改的气氛,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教师指导的交互作用,完成修改任务,培养自改能力。为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改小组,每个小组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在修改过程中,让后进生得到良好的环境,体验到自己的力量;中等生和优等生在帮助后进生过程中,也能相应提高自己的修改水平。通过学生互改,既发挥了群体作用,又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修改能力。

“文章不厌百回改”,诚然,要使学生自觉养成勤于改文的好习惯,教师所付出的艰辛,远要比自己亲自动手批改多三倍、五倍。然而,21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放手让学生自改作文,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

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教学反思 篇4

坪地民族中学 李炳章

回想几十年的教学生涯,深深体会,孩子健康的成长历程,行为习惯的养成是老师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从小教育孩子“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是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的品德、态度和习惯。作为我们教师,如果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下了功夫,取得了成效,就是干了一件使学生终生受益的事。当然,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工作,如何做好这件工作,更是值得探讨,下面我谈一点体会与反思。

一、明理

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道理,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学生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在对学生进行“自觉排好路队”、“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做眼保健操”等教育时,经验丰富的老师总是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这么做又会怎么样?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明白这样做的意义。然后结合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游戏,班队活动等进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导行

解决了“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问题后,下面就是“该怎样做”的事情了。如: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教育孩子读写姿势要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和“胸离桌子一拳”;路队、集会要做到三个字“快、“静、齐、”,课堂上专心听讲,要做到“眼

到、口到、心到”。现在六一班的刘诗奇同学总是不写作业,喜欢跟老师顶嘴,我对他说你在学跟老师顶嘴在家里肯定也跟父母顶嘴,对父母不孝,作为学生要知道怎么尊敬老师和孝敬父母,中国自古就倡导“百善孝为先”!通过这次谈话后来他改了许多,慢慢的对老师尊敬多了。

三、训练

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严格的训练下养成的。在和李辉老师搭档的过程中我看到她常常利用晨会、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如:行队礼的训练,礼貌待客的训练,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还有上下楼梯左右行走的训练等等,为了加强训练效果,有时还采用表演的方式,学生编小品、相声,利用教材编成课本剧,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在潜移默化、耳眩目染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许多好的方法和作为一名老师所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

四、反思

作为老师不能一味的去强调学生必须这样那样去做,也要换位思考,体谅学生:我们知道每个生命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习惯的养成也有个过程。静下心来想一想,孩子现在的水平有时真得很难达到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值,过分的强压和管束也许会达到适得其反的结果。现在的孩子通过家庭环境、各方面信息返回到他大脑中的事情太多了,想象昨天下午考试我们班的三个同学刘诗奇、朱熹、唐昊就是不答题在后面玩,说了一边又一边,我的手底下也在忙,心里很着急,因为明天要上课,而课件还没有做好,自己心里着急而他们三个似乎故意跟我作对,就是不答卷在那儿捣乱,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愤怒地撕了他们的卷子,让他们站在了教室后边反省。当时就是因为我的师道尊严的面子在作怪,如果当时我冷静点,换个方式跟他们说也许他们会是另一种样子,也许会乖乖的答卷,但是就因为自己心里着急还有我的师道尊严而撕了他们的卷子,杀鸡给猴看,他们倒是镇住了,可是我的尊严也在那一刻垮了,毕竟还是孩子我这样做对吗?想象我们的教育最终是对学生的行为发生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粗暴暴躁的老师能给学生起到垂范作用吗?只能带来坏的影响,我们为师者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对学生其着良好的作用。反思自己的行为撕毁学生卷子真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方法。冷静下来我也很后悔,把他们的卷子捡起来粘好让他们进行补做。并给他们好好说了说,十二三岁的学生了,他们也有尊严的。今天早晨两人重新做了一份试卷拿回来让我看。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教学反思 篇5

空洞地讲在课堂中提高学生思维有效性,对我们一般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作用不大。我们可以从思维的本质和形式把思维进行细化研究,这有助于把提高思维有效性研究深入,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指导意义。

从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和高段(四五六)小学生年龄特征思考,反思能力和习惯的培养非常必要。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逻辑而严密,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生错误与不严密是很正常的,这时需要某种方式来提高逻辑性和思维的严密性,“反思”是必然的选择。小学高段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不过他的反思能力是长久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天成”,不但弱而且未形成习惯,因此有必要在数学课堂进行专题培养,从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此,我们提出培养小学生(高段)数学反思能力和习惯的课堂教学研究。

反思概念: 【哲学释义】近代西方哲学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又译为反省、反映。原意指光的反射,作为哲学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间接性意义,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

【释义】反省,思考。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过去,是为了以后。

【示例】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日常用法】现在的反思意为自我反省,比如考试后,老师叫学生写的“反思”,大体意为对自己的考试所作出的评价以及对以后学习方法的修改。字数可以不多,但是要深刻。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或反省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

本文关于反思的概念:

本文所讲的“反思”意指“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具体解释为学生对已学知识和学习过程的思考,从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正确与错误,做出自我评价,寻找自己优点产生和

1产生错误的原因,提出发扬和修正自己行为的方法,并对自己未来的学习提出调整策略,“反思”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自主学习方式。

一、小学生反思的一般过程

只有清楚小学生反思的一般过程,才能形成培养小学生反思能力和习惯的路径和方法。“反思过往之事”,显然小学生反思的对象是已经学习的知识和曾经的学习过程,所以反思的第一步是“回顾”——回顾已经学习的知识和曾经的学习过程,能完整地回顾,或者对核心部分的完整回顾,这是有效反思的前提。

在回顾的前提下,第二步应该是“发现”——发现优点与不足、正确与错误,其中以发现错误与不足为主要,这是有效反思的基础。

第三步就是“质疑”——探究发生错误和存在问题(不足)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反思才会有效,“质疑”是有效反思的核心。

第四步是“调整”——对自己已经发生的错误和不足进行纠错和修正,通过弥补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曾经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质量,这是反思的目标之一。

最后是“启示”——对“反思”的反思,“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通过反思提出对未来学习的调整策略,从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反思的核心目标。

二、培养小学生反思能力的一般路径

培养高段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可以在任何数学课堂上实施,可以在一般课堂也可以在高段《自主学习导航》运用中实施。培养路径依据反思的一般过程形成。

(一)一般课堂上培养反思能力实施路径

一般课堂适当的培养反思能力的时机在问题探究结束之时(某个教学环节后)和课堂小结阶段。其路径见下图:

三、小学生反思形式

1.课堂反思: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使他们对同一教学活动的体验是不一样的,学生常以自己的经验背景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对数学有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所以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由静听到主动探究,听中有思,思中有悟,促使学生反思能力的提高。

2.讨论反思:在集体讨论中反思,“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构建对事物的理解,所以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的理解和思想,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讨论反思一般是“听别人的想自己的”,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别人的比自己的”,意指猜想、思考他人的错误、长处来感悟自己的长处、错误,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反思形式。讨论反思其意义在通过集体讨论,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

3.解题反思: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面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善于把学生推到问题面前,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反思解题过程,优化解题方法,推广解题结论,拓宽解题视野,在反思中提高。解题后经常引导学生思考:你能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解题思路吗?,解此题的关键在哪?还有其他解法吗?能否变式出题?能否把当前问题推广?学生正是在这种知识的认知冲突中加强了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完善知识的认知结构,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4.纠错反思: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维受阻及出错是难免的,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所犯错误,来促进对问题的理解,把纠错过程变成获取新知的过程。一般,教师不宜将错因直接讲出来,而是把错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反思解题思路和思维过程,寻找思维障碍,发现错误根源,然后质疑、提问,在这样的动态纠错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强化,学生认知结构得以重组,在激活思维的情况下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四、反思能力与反思习惯的辩证关系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反思 篇6

本节课我想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会学生预习复习的方法,二是让他们知道写作业需端正态度,字迹工整。

早在三年级上册,我就已经开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但由于初次接触预习,我只给学生提出比较简单的预习要求,不过即便是简单,也已经超越了本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中的几点要求。我要求学生不仅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还要自学生字新词,并思考所预习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没想到学生都做得非常好,甚至有的学生已经超越了老师的要求。这节课,正式接触预习的时候,学生们就感到非常亲切,我便引导他们说一说,新的学期应该对自己有新的要求,那么在预习中该怎样做。学生七嘴八舌说完之后,我再总结出几点新的要求:一、查问求助;二、读通课文;三、摘抄词句;四:圈点批注(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划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五:思考内容。此其一。

第二,我又让学生对比自己的作业和书本上学生的作业,看看差距在哪里,再说说自己今后该怎样做。

如何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篇7

二教师范例, 习作引导

学生第一次修改文章时, 常常出现较多的困难和问题, 常感到无从下手。这时就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典型的修改范例。示范作文可以是经过教师批改后的学生优秀作文, 也可以是课外挑选的模范作文, 或者教师的下水作文。选取的范例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不能一味求深、求高、求多。范例启发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文章的水平,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当然, 引用范例也要注意防止学生可能产生的盲目模仿和照抄照搬的不良行为, 教师一定要进行正确引导。

三提出要求, 教给方法

在教给学生作文修改方法时, 先要教给学生常用的修改符号, 以便学生在修改中运用恰当的符号;其次要明确修改要求, 用具体的要求指导修改方法。对于学生的作文, 首先要求他们的作文做到内容具体充实, 中心突出, 语言通顺明白, 结构有层次。在此基础上, 要求内容写的生动, 写的有感情。即先求“通”再求其“好”。 (1) 语句要通顺, 内容要具体, 无病句、破句, 重点对象描写具体细致。对于文章中的病句要修改, 对于描写不具体的事物, 应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从色、形、质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 抓住特点, 写真实, 改具体, 使修改后的文章语句通顺, 没有错别字, 没有用错的标点符号, 描写、叙述的重点对象具体、真实。 (2) 修改作文, 除了文面上的基本知识外, 还要引导学生从中心主题的深化、材料的取舍、结构的调整、文字的推敲等方面进行加工修改。

四读改结合, 以读促改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学生作文完成以后, 教师要求学生要反复进行朗读, 并借助语言的刺激反应, 凭借各自的语感, 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作文中需要修改的地方, 边阅读边修改, 这是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写好作文后, 可先让他们大声朗读, 看看文章的语言是否通顺, 结构布局是否合理, 有没有拗口的词句, 然后让学生轻声默读, 边默读边思索推敲、揣摩, 并进行全面修改, 使之

新理念下中学英语课堂

付继平内蒙古

新课程标准 (蓝皮与黄皮) 明确要求, 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 即最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 只具备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对这种理念有进一步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目前一些课堂实践中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虚化, 确立不“准”

我们要想上好每一节课, 首先要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就好像海上航行的航标, 是上好一节课的方向, 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其而服务的。教师要实实在在地把握住。然而许多教师确立目标虚化、不准或游离于目标之外。这样的一节课一定是漫无目的的, 对学生来说其后果不堪设想。因而准确的确立教学目标尤为重要。

二教学内容宽泛, 不“精”

教学目标确立后, 我们就要研究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改革是一“标”多“本”, 即:一个“课程标准”多种版本教材。新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和需要。它要求教师要大胆地增减, 整合, 会活用教材而不是像过去只教教材。可以这样说, 不是教材中的都要教, 不是教的都要会, 不是会的都要考。因而我们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一定要精而不能宽泛无边, 什么都让学生学会。同时, 我认为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基于人们对教材的科学理解和灵活把握。但是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 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 海阔天空, 甚至偏离文本而大谈网上查阅到的资料, 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结果教材受到了冷落, 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支撑。

三教学重、难点不突出, 不“实”

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 我们就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在听课的过程中, 我发现一些教师教学重、难点不突出, 没有落到实处。一节课所有的内容都是重点, 不存在轻重之分。达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最后, 让学生大声并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作文, 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作文的缺点。反复默读, 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 可让学生思考修改内容要求。因此, 在修改作文时, 我要求学生做到朗读与默读相结合, 寻找并掌握最好的修改时机。一般要求学生先有感情地朗读两遍, 在朗读中及时作记号, 标明要修改的地方, 待通篇朗读后进行修改, 然后默读, 边读边思边改。

培养学生作文自我修改的能力, 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这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也是实施新课改理念的具体体现和要求。这样, 教师不但能减轻负担, 还能使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培养好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刻不容缓。

这样就会导致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说, 学生记。“满堂灌”

的少讲, 要“精讲精练”。

四教学方法死板, 不“活”

课堂教学最终要看效果, 教学方法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我们很多教师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因而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新型的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互动, 合作学习。一节课的成功并不是教师讲了多少, 而是学生吸收了多少, 在课堂上消化了多少。师生关系是“良师益友”, 也就是说, 课堂上是良师, 平时交往是益友。一节课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如学习小组、两人操练、多媒体、简笔画, 游戏活动等。学生对学习

五教学风格无个性, 不“独特”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观、学生观, 新的师生关系, 新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要求校长有主见, 教师有风格,

六教学反思少, 不“勤”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教学反思 篇8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独立思考,使所学的知识、方法得以再现和提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反思练习题所用到的知识、方法,各个题目间的联系,还要教会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思想是否正确,是否有更好的解题方法。

1.反思解题过程。帮助学生克服“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引导学生养成解题后再反思解题过程的习惯。很多数学题有多种解法,如认真分析解题过程有没有思维回路,哪些过程可以合并或转换。这包括反思对问题的表征、问题归类、求解的思路和操作过程。

2.反思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在平时作业解题时,不要满足于一题一解,而要积极寻求其他可能的解法,争取一题多解。因此通过反思解题方法也是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发散思维、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3.反思解题途径。学生往往满足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注意解题后的反思总结,使解题经验得不到及时的提炼和概括。因此,要有解题经验的反思、总结解题顺利的经验和曲折的教训,通过积累获得提高,有利于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和系统性。

4.反思解题规律,培养学生深入钻研的习惯及探索精神,提高解题能力。同一类型的问题,解题方法往往有其规律性,因此当一个问题解决后,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方法,认真总结解题规律,力图从解决问题中找出新的普遍适用的东西,以现在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帮助今后的问题解决,从而推广出一类问题的解决办法,提高解题能力。

5.反思题目特征,培养思维发散。反思题目特征,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反思题目特征,将题目逐步引申、变式、推广。特别在上复习课时,内容不必面面俱到,但在重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挖掘和拓展,培养学生广泛联想的思维品质,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6.反思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素质。解一些找规律题时,往往可用归纳猜想的思想;解应用题时,可利用设元、消元思想;解一些最优化类题时,往往可用函数、方程、不等式的思想;在求一些函数解析式时,往往可用数形结合、转化、待定系数的思想。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知识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7.在课堂上进行题后反思方法的指导。加强题后反思习惯的培养,课上结合习题给以指导,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并对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题后反思的能力和自觉性。

8.培养学生进行章后反思。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学生在反思自己学习行为中,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战胜自己,进而走向成功。

二、提高学生对反思的认识

高金鹏同学在手抄报中写道:“反思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与思的结合,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这两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有。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陈婷婷同学在手抄报中写道:“解题后反思好处有四:可让做过的题变得简单,能避免错误,可以巩固所学过的解题方法和概念,能反思出多种解法。”

通过出手抄报,学生的解题习惯得到了巩固,对解题后的反思认识也提高了。

三、使反思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

我在课上经常有针对性、有意识地对有些题进行反思,为了引起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曾设计了这样一节课。

一天上课时,我故意说:“这道题老师没有解出来。”刚说完,学生用惊愕的眼光看着我,就连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好奇地看着我。此时,我看到学生的目光专注,便问:“哪个同学做出这道题了?”班里“刷”地举起了四五只手,学生都看着四周,想知道有谁举手了。我发现举手的学生脸上带着自豪。“谁愿意到讲台上讲一讲?”会做题的学生争先恐后。在学生讲题时,我注意到就连平时觉得难题与自己无关的学生也认真地听着。

学生的情绪异常高涨。我及时地表扬:“你们真棒!”题讲完后,我问:“你们认为老师为什么没有做出这道题?”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老师,您肯定没有认真思考?”“老师您动手演算了吗?”“老师我做这道题时,算了老长时间了,您是不是嫌麻烦就没做?”“老师,前面有个类型题,您反思了吗?”于是我连连点头,说道:“看来这些不好的习惯真是学习的大敌呀!”听我这么一说,学生都笑了,我也笑了。因为我并没有给学生归纳什么解题常见毛病,可学生自己都明白了,而且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他们不仅能够对题本身进行反思,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

上一篇:纪律通报批评下一篇:六月有记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