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2024-09-12

浅谈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通用12篇)

浅谈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1

我坚持对学生培养的学习习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课前一天开口阅读课文全文,上课前几分钟科代表带读课文知识点;

基于我们学生阅读能力的薄弱,强调了必须开口读书,也很想向小学老师学习,读了书就要家长签名佐证。但细想想,已经是初中的学生了,课文内容也比小学的长得多,要是每个学科都有这样的要求,家长可没这么多的时间和功夫。因此,只能选择通过家长会或短信,正确家长的关注与支持,此外就是多做思想动员鼓励学生和相信学生会这样做。

再一个就是利用打了上课铃的前几分钟了。根据经验,老师从办公室到教室,再把电教平台装设好,也要耗上至少3分钟,用这几分钟读书或者读《学习辅导》的知识归纳,既落实了知识点或概念,又能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还不浪费时间。但这样做一定要抓落实,对不开口的学生或者根本不听科代表指挥的学生,要有及时的教育或者适当的惩罚,不然容易流于形式。只有部分人读书,也是两极分化的一种表现。

二、上课前准备好课本、《学习辅导》以及两种颜色的笔(最好有红笔);

一节课要用的书本资料要形成规律,否则学生也弄不清楚到底要准备什么,这是在第一次上课就要明确了的。

学生从小学带来了一些与中考要求不相符合的习惯,例如使用涂改液或改错纸。把错误一涂了之,再用同样的笔填上正确答案,完全遮盖了曾经出错的事实,也失去了“从错误中学习与进步”的法则。因此,与正确的答案形成对比,一目了然,可做为复习的重点内容。这也是很多老师的做法。

三、学习活动包括资料分析、观察与思考等,必须落实在笔记上;

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而且只落实在口头表达上也只是泛泛而谈,有时还会出现了同音词语的误解。因此,除了讨论与分享外,更要强调笔记的落实,我会在课堂上通过走动,注意随时的、大范围的检查,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关注。

四、坚持组建学习小组,构建“老师—科代表—小组长—组员”的学习层级关系,以兵教兵。

老师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而且老师还容易在重点突破、难点定位甚至语言表达上陷入一种惯性,有的时候并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不如放权到学习小组,通过讨论、互助与分享,从学生的多种理解、知识背景、语言表达等方面来发现亮点,有的时候使教学更有实效。学习共同体一旦确立,身边榜样的力量也有效的帮助学困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五、坚持“拓展创新”题的质量把关,培养学生的思维及表达能力。

一直都不希望把学生带向死读书的境地。因此,我特别重视《学习辅导》上的拓展创新题,尽管每个学期的全市统测和中考都没有这样的题型。而且把这类题目做好也不容易,既要用上每节课学习的内容,还要善于结合身边发生的事举例说明。但它对学生的思维培养所起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每当发现有同学把这类题目做得很出色的时候,我就会在课堂上大力表扬,请作者阅读分享,甚至复印张贴,以供班级其他同学学习。坚持这样做,学生的思维积极多了,知识迁移、系统构建的能力也得以提高。

想想基本也就是这些吧。

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想改正某种不良习惯,也常常需要一段时间。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85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如果是要连续的21天,那我们的学校生活就没有办法做到。因为一周上五天课放两天假,还有就是我所教的学科也不是每天都有课,因此无论是21天、还是85天的重复都不可能是连续的。或许是这样的原因吧,给这一届的初一学生上课已经30周,但有些很简单的习惯要求还是落实得参差不齐,例如上课资料的准备。因此,师生问好的时候,趁学生站着,我会快速的扫描他们的桌面,有个别学生才赶紧的从抽屉找出缺的东西。尽管这是一个屡屡打击老师的事实,但我知道,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必须坚持下去的!

浅谈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2

一、养成课前前置性学习习惯

现在的语文教学,人们比较关注真学课堂的打造,为了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的效度,人们都在精心策划着学生前置性学习的问题,许多老师乃至全校在比较理想地运用着导学案,让学生进行前置性的学习,比较理想地提高了课堂教学学生阅读感悟的效果。在较多的导学案中,其导学的方向和内容值得我们去思考。一般的导学案其目的比较明确,学生也比较容易获取前置性学习的效果。但仔细品味,相当多的导学案一般都是些提示性的提纲,学生可从阅读提纲中大致领略文本的内容,然后再通过自己的一目十行,便可以完成前置性学习任务。其实,这样的前置性学习还没形成学生良好的前置性学习习惯。对于阅读感悟的前置性学习,不应当去涉及相关文本内容的思考,而应当多让学生去读文本,多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条件去搜集相关资料。可以这样说,学生读文本,学生往往是不大愿意去不折不扣地完成的,但只要我们设计得好,再利用课堂教学,用科学方法进行检查,学生还是完全可以去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的。尤其对一些古诗文,学生会不仅仅是读,而且极有可能进行比较投入的朗读,甚至诵读。如果做好前置性的学习,也就等于奠实起滚动学习的基础,课堂学习也就完全会滚动起来。

二、养成课堂探究性学习习惯

平时的语文教学,应当说我们是比较珍视和珍惜学生的探究性阅读感悟能力培养的,但多数现实让我们总是感到心灰意冷,主观意图上是让学生去探究阅读感悟内容,不仅仅就是让学生探究文字表层意义,而且多让学生去探究内层之文学和深层之文化意义。但实际操作起来又多是那样的不如意。便出现以教师的讲授去替代学生的阅读感悟,也出现以学生的合作探究去替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情况。这样,学生课堂上的探究就自然而然地逐渐消失。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需养成学生课堂探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虽然初中学生的学习探究存有严重的能力差异,但学生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是可以在实践中形成的。只要我们的教学策略得当,只要我们去关注每一个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实践,那课堂教学学生探究性学习习惯就一定可以形成。如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学生对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的言行举止的感悟出现了分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分歧,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学生还不完全知晓,作为一个国家沦陷以后的惨状和人们近乎失去一切自由而且毫无能力反抗的现实。我们应当怎样处理学生在阅读感悟中所出现的分歧?如果比较简单地以自己的讲授去替代学生的感悟,或完全以学生的讨论去替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悟,那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肯定是毫无益处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就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所出现的分歧进行探究,学生便会解决分歧,使自己的阅读感悟迈上较为理想的台阶。

三、养成课余延伸性学习习惯

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但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感悟是远远不能满足当今学生的学习需求的。由此,需要养成学生课余延伸性学习习惯。全体学生的延伸性学习,是不能一刀切的,必须实现一定层面上的分层要求,要视具体学生去确定,譬如延伸性学习一般都让学生进行与教材文本有联系的课外阅读,应当说,课外阅读还有不少学生具有一定的困难。对那些阅读有困难的学生,我们所要求的阅读就应当完全根据学生的阅读状况去量体裁衣。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也不是简单布置了事,而应当去多做些监督性的工作,使学生的阅读学习得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江苏教育出版社。

浅谈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3

小学低年级学生 语文学习 习惯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对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如: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对汉字有浓厚兴趣,主动识字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的习惯;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使用各类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参与讨论和争辩的习惯。一年级学生由于年纪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从幼儿园的孩子忽然成为一名小学生,他们还无法轻易适应这角色的转变。我认为首先应该从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

一、以写字习惯的培养作为切入口,老师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孩子从模仿中学习,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好的教学习惯。自己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那自己在黑板上的板书也要工整,要求学生说普通话,自己就得带头说普通话。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在教学中有许多细节,如坐的姿势,两腿并拢,放在桌下,腰挺直。握笔的姿势,要做到“三个一”,即一寸、一拳、一尺。还有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等,这些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而必须有一个过程,一个好的习惯起码要6个星期才能养成。教师除了在学校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教师工作,在家督促孩子的行为。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中国 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预习是促使孩子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孩子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古人说得好“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时要多想、勤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告诉我们,对待学问必须要有一种怀疑精神,不要“人云亦云”,一味盲从轻信。“有疑则进”,有求知欲,则有兴趣,这样,孩子们就会带着问题来上课,把主要精力放在不能理解的问题上,在听课时就能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学习兴趣更浓,成绩也就会更好。所以,我认为培养孩子们课前预习的习惯尤为重要。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6、7岁正是他们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纪,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课堂上,难免会有“吵闹”现象,会出现“我想……我要……我来……我还有……我认为……”。这时,我尽量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于是学生都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学习的快乐,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结论,讲得有道理,都给以肯定。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识字教学中,我采用编字谜,编生字故事等形式来进行识字教学。通过多种生动活泼的方式来识字。如在阅读中识字,在看图说话中识字,在生活实践中识字……每个孩子也喜欢用不同于别人的方法来识字。自编字谜,编故事,做加减法一样,加一加,减一减,联想法,编顺口溜等。孩子们编的字谜让我感到惊叹。如:母亲戴着帽子在水边,这是“海”字;太阳从天边升起,这是“旦”字;三个人在太阳下玩,这是“春”字,一人牵一头牛,这是“件”。虽然有的孩子编的字谜还很幼稚,但他们是真正动了脑的。编故事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他们能够用要认识的字编出一个个优美而又动听的童话故事。我尽量给孩子们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在这舞台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激发了孩子们的识字兴趣,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孩子们在快乐的课堂上快乐地学习。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我很重视的。每一位教过语文的老师都明白,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单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就能形成,更大程度要靠学生日积月累的阅读。而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与学生的阅读是紧密相关的。为了扩大孩子们的阅读量,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我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给他们推荐一些少儿读物。动员孩子们将自己喜欢读的书带来放在班上的“图书角”里与同学交换着读,每天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将自己最喜欢的书大声地朗读一段给大家听。这样,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做准备,班上的读书气氛相当浓厚,有的孩子一下课就捧着书认真读,“图书角”里也增添了不少好书,有《西游记》《水浒传》《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名著。我没有想到,孩子们已经开始津津有味地读这些名著了。

除了读课外书,孩子们连语文书上还未学过的课文他们也会在课外读完,你常常在教学新课文时,他们围绕课文所思考的问题更有深度,提出的问题也更难。如在教学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时,学生对小蝌蚪变化的过程已提前掌握,课堂上他们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小蝌蚪为什么会和青蛙妈妈分开呢?青蛙有鼻子吗?癞蛤蟆也是小蝌蚪变来的吗?孩子们围绕这些问题积极地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拓宽了知识面。现在我们班上的孩子爱看书,多看书已经成为他们都喜欢完成的课外作业。我认为让孩子们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对他们的一生也是有影响的。

三、善于倾听的习惯

课堂上要培养良好的听的习惯。现在不少孩子不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与自己无关,我要求学生在听时坚持“三个到”:耳到、眼到、心到。眼睛看着说话人的表情,耳朵听说话人的语气,语音、语调,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说话人身上。在平时的口语交际,小组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 听力 的训练,在午会时也给孩子们念一些动听的,有意义的故事,提醒他们要叫醒自己的耳朵,多听别人的发言,做一个有心人。

浅谈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4

转载▼

标签:分类: 邢台金华13人

杂谈

在金华上课已经一个月了,自己多多少少也有一些微变化,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思想上,当然最多的还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每天都要反思自己还能交给孩子们什么,自己还要去学习什么,在这种反思中我却逐渐地对教师这个行业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家长们把孩子最重要的成长时期交给我们,希望在学校这个大的学习环境中使孩子们能够初步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观念,所以在我看来教师更多的是担负着育人教书的重要责任。对于我现在接触到的孩子,我发现他们的思想大体上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很多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原因,以致于没有从小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对于初为人师的我来说,在日常教学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的责任和义务。一个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事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会令孩子们终身受益。当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蹴就的事情,这不仅需要学生自己首先确立正确的观念,而且更需要老师在他们身边坚持不懈地、有条不紊地对孩子们进行练习和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良,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他们不会学习,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学习。以下是我针对初始年级浅谈的几个方法:第一,要教会学生预习,开始早晚自习时,老师要尽量带着学生去读去背,教给学生怎样预习未讲内容,渐渐地把预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第二,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在课堂反馈式训练中尽量选择简单的基础题,这样容易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课下作业要有针对性的布置,既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也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制定合适的奖惩制度;第三,上课督促学生认真听讲,规划好板书,方便学生记笔记,而且要定时抽查笔记;第四,鼓励学生多思、善问、大胆质疑,多肯定学生;第五,课后及时复习笔记和书上的重点,教给学生分析段落出题点或出题类型的技巧,毕竟大部分孩子是要参加中高考的;第六,要求学生课下阅读课外读物,并做好记录(自己的感受);第七,学生上课不迟到,老师下课不拖堂;第八,要及时适时地对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

总的来说,这些都需要我们一环紧扣一环,一步不让,严格要求,除了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外,家长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今的孩子们自制力越来越差,更多的需要我们在他们的身后追赶着,所以家长在学生的家庭日常生活中也要对其进行及时的督促和纠正,双管齐下,逐步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尽快的适应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浅谈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5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 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这是说习惯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语文学习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些都表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则显现得尤为突出。我们光启小学虽地处城市中心,但由于校舍陈旧等种种原因,外来人员的借读比例一直比较高。在城市中站住脚跟的农民,多数人的收入水平虽然远远高于家乡务农收入,但是,按照城市收入水平衡量,绝对水平仍然偏低,在城市中生活较为艰难。据调查,带子女进城读书的农民,多数从事批发零售业、餐饮服务业和其它社会服务业,许多家庭是在城市中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更有甚者,他们白天开门做生意,晚上关门全家即在铺内搭板睡觉。子女在这样的“家”中谈不上什么学习环境,更谈不上良好的学前教育。但他们同样有着与城里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其中学校及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主要是在学校、课堂教学中进行的。下面就如何培养谈谈我们学校的一些做法。

一、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外来人员的子女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后,很少重视子女学习习惯的养成,或者说什么是学习习惯,以及养成习惯有多重要了解极少。低年级教师可以把基本的习惯养成融入班级教育活动中,通过规范班级管理,开展例如课堂学习纪律评比、带齐学习用具评比,比比谁的作业好等争优创先的小活动,每周分别对课前学具准备、课上站立和书写姿式,课中积极发言,回答问题,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作业质量好等方面进行评比。在我们学校的许多教师里都张贴着各类评比表,上面的朵朵红花,颗颗红星,是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更是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成果。通过这些课堂常规评比,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这样的一个过程,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以教育活动为抓手,训练学生学习习惯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要把习惯培养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还必须有发自内心的真正需求,这就是充分认识到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我们学校开展了以学习习惯培养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如在校会、班会、晨会课上,我们开展了“学习习惯我知道”,“我们的好榜样”“为什么要有好习惯”的专题讨论会,让学生们积极参与活动,不仅了解应该具备怎样的学习习惯,确定了目标,还从身边的榜样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制定了整改措施,在活动中不断改正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认识了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各个年级根据语文学习的分年段要求,制定了光启小学分年段语文学习要求。低年级还根据学生年龄的特殊性,将有些要求编成儿歌,例如:上课铃声响,马上进课堂,两手放下快做好,配合老师把课上;身坐直,腿放平,仔细看,认真听,认真想,多动脑,多发言,人人争做好儿童。

高年级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开展朗读比赛,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朗读能力。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图书馆读书,在班中设立图书角,开展班级读书活动,同时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养成读书习惯教给读书方法。有时还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例如,教给学生摘抄的方法(按词语的地类别摘抄,摘抄字词句段篇„„)每次作文都鼓励那些主动用上摘抄内容的同学,经过阅读——摘抄——写作——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还提高学生的写作的兴趣和能力。

三、以家庭教育为依托,内化学生学习习惯。

学生养成了习惯,还要以家庭教育的形式加以巩固,深化。我们的做法是通过家校联系本,家校热线,家庭教育你我谈座谈会,建立密切的家校互动网。尤其是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作业是学生学习习惯的一部分,对于学生个人成长来讲是很重要的。建立家校联系本,学生们把自己一天学习当中的重要学习任务记录下来,包括作业内容,班级学习要求„„等等,家长通过联系本就能够了解孩子班级学习要求以及学校教学常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作业质量不断提高,部分不能很好完成作业的学生也能够改掉不良习惯,学生作业习惯得到有效的培养,这一做法非常有效。

浅谈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6

第三小学 陈玲

所谓“习惯”,就是人们长期重复,逐渐养成不自觉的行为,是一个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培根曾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既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根本,又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学习成绩,而且对今后乃至终身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好的习惯:如一些学生写字潦草、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添字、漏字、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计算不细心、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等。那么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

一、重视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

现在我们发现,课堂上孩子们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是,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

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的举起了手,大声嚷嚷:“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的叹气起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讲;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旁若无人的干着自己的事……凡此种种,不由得人深思。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目标,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并在教学中仔细观察,及时对认真听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加以强化,而对于不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给与纠正,必要时还给与适当的惩罚。这样,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习也主动了。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更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总之,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会对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作业与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如在计算中有的是把运算符号看错:在文字中由于数量关系复杂,不仅层次多,而且一些表达运算顺序的名词术语往往容易混淆和被忽视,致使学生造成解题差错;在应用题中由于数量关系没有仔细分析,造成数量关系混淆,列式错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所以,我在学生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让学生仔细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然后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在这个基础上再列出算式计算;还有,在作一些计算题目时,我要求学生不要马上就进行死算,而是想一想可不可以用简便算法,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的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在学生的作业中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我认为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不仅仅是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经常事后后悔,我们习惯把这种现象称为马虎,其实是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缺失的体现,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所以,在平时的作业中,对应于一些字迹潦草的学生先进行提醒,如果不改的话,只能进行适当的惩罚。不要过于相信学生的检验能力,每个问题的检验方法往往是有多种。解方程、脱式计算、填空等的检验都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回顾,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如对应用题的检验学生是非常困难,然而检验时不可缺少的一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让学生掌握的检验方法是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惯的首要条件。所以,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剞劂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通

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四、实行奖励机制,适时恰当地评价学生。

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习惯很差,还屡教不改,这是由于教师平时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注意强化学生的好习惯而造成的,当学生感到教师在对待上课认真听和不认真听,对待好习惯和不良习惯,没有明显差别时,他们的不良习惯就会增多。如发现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时,就及时的给予表扬,以他为榜样,让大家学习他,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榜样带动大家,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同学,则给予及时指出,必要时还警告他,如果再这样,老师就不给你批改作业,不给你画漂亮的红五星。这样,学生便学会了倾听,学习也主动了。

浅谈中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7

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结合起来。中职学校的教师一方面应经常与家长沟通, 和家长携手把学生的生活习惯培养好;另一方面应该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上下功夫。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就会有自觉性、积极性, 就会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而且还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具备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也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那么, 该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 学校与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管理思路、办学理念应有根本的转变

过去学校办学以成绩为重, 衡量教师的成绩主要以学生分数为标准, 至于分数是怎么来的则很少有人过问, 这在应试教育阶段无可厚非。但教育发展到今天, 这种教育模式与思维方式, 早已被时代淘汰。目前, 课改虽然已在轰轰烈烈地进行, 教师也在理念、方法、模式上加大力度地改变着, 但是由于新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还不完整, 理念、政策、制度还不到位, 应试教育的影子和惯性一直都存在, 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比如, 课堂非但没有形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气氛, 反而教师训斥学生, 给学生施加精神压力等现象时有发生。

究竟路在何方?其实路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脚下, 那就是必须彻底改变旧的管理思路和旧的办学理念, 用“教学改革”的手术刀做真正的“大手术”。学校可以把以教学内容为载体要分数改成以教学内容为载体要素质, 也可以把办学思路定位到利用知识要素质、利用素质要成绩上。与其浪费学生比金子还贵重的时间狠抓分数与成绩, 还不如把时间用在培养学生的素质上, 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 建立健全有效的评价机制和考评机制、培养目标达标机制等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 把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全部统一在学校科学办学的大目标下进行, 充分调动和激发全体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工作中去。

二、课堂教学的思路要有根本的转变

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 他们的性格、习惯及各方面素养的形成, 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是学生通往未来的桥梁, 同时课堂也是教师的希望, 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利用自己的才华, 通过课堂“塑造”学生。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就是最好的培养素材。过去, 教师只是把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生知识的载体, 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这种短视行为使学校与教师一味地向学生要成绩, 结果是教师累、学生烦, 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但是成绩上去也很艰难。反思过去, 我们要想从曾经挣扎过的泥潭中爬出来, 使教师、学生、家长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把单纯的学习知识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来。我们不仅要把培养目标渗透在教学内容里, 而且要在思路、方法、重点、难点和拓展、外延以及所有的创新环节上都围绕着这个目标来进行。在课堂教学中, 从设问到回答、从启发到醒悟、从诱导到发现、从交流到理解等, 都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首要任务来展开。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 从写字姿势到课堂常规、从专心听讲到认真做作业、从积极思考到主动学习、从提前预习到总结复习、从动手动脑到创造性思维等, 都要细心观察、耐心诱导, 切实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落实在每一节课堂上。教师下大力气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出来, 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三、培养方法要有根本的转变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仅靠说教不行, 缺少耐心、急于求成也不可取。方法上一定要有创新。宏观上, 要有一个长远的、完整的、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和实施细则。微观上, 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 并且要建立横向联接, 随时或定期交流机制,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培养和指导。

每一个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除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培养方法和培养目标外, 还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 跟踪观察。对于一些已经形成了不良学习习惯的学生, 由于“恶习”难改, 行为表现上不稳定, 就需要教师跟踪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发现影响学生的各种因素, 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帮助和疏导。第二, 加强交流。教师要经常在课后与学生交流, 交流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语言, 都要认真考虑, 做到情真意切, 切实消除师生的距离感, 让学生敞开心扉, 信赖教师。通过交流,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来由、价值取向、习惯轨迹等, 及时给学生提出意见, 帮助学生自我完善。第三, 因材施教。由于学生家庭背景、文化素养、性格特征的不同, 他们所形成的学习习惯也有很大差别, 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 确保靶向性和准确性。教师要把握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全过程, 对“症”下“药”, 及时发现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并帮助他们改正。总之, 教师要把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 把心血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每一项工作中。

四、学校要建立研究团队

学校要建立研究团队, 在团队建立之后, 要赋予研究人员随时进班听课的权利, 通过听课调研, 适时找学生、教师座谈调查。研究团队通过调研、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 了解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并根据实际情况写出调研报告, 为学校决策层制定方针政策提供思路, 为教改的取向、定位提供理论依据。

细节决定成败, 习惯是细节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就等于给学生的成功注入了动力, 给学生的梦想插上了翅膀。只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 把功夫下到细微之处,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一定能够被培养起来。

参考文献

[1]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2]陈文海.决胜6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浅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8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一、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内,在家里,在街道……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自觉地识记。

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有条件的可以向学生推荐几种必备的工具书,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三、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时心不在焉,听了之后连老师在讲什么都不知道,这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努力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另外,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交流”的习惯要从刚入学的儿童抓起,小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四、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準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五、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六、读书看报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那些除了书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 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他还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因此,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 ,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我们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激励每个学生都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逐步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如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重要的,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使学生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学习模式,使其受益终身;可是我们必须明确,没有“人之初”的耕耘,就不会有日后的硕果压枝,因此,只要锲而不舍,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然会逐步形成。

浅谈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9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的学科,它是学生开始系统接触科学知识的一个窗口,对于学生将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科学素养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科学;学习习惯

新的课程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有效的课堂教学。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建构与落实,就得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做起。我认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地学习习惯,在科学课中,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我做了以下尝试。

1.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分析。

目前本年级(五年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尤其是有效教学开始后,这种不良习惯又加剧了。如一些学生书写歪七扭八,浮皮潦草,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添字、漏字、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也常有发生。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是找其原因,及时纠正,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长此以往,便产生了错误的积累,严重地影响了后继学习。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不少在低年级学习成绩还名列前茅,可到了五年级,成绩逐步下降,一般来说这与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习惯一般都比较好,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习惯上表现也比较差,尤其是在认真思考、细致观察、坚持结构化预习等方面,所以说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

2.几点做法。

2.1意识培养。首先培养了学生的习惯意识。明确什么是良好的习惯,怎样做,做什么就能形成良好的习惯。我充分利用课内外一切有利时机,让学生明白,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有利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使之成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内部动力,为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良好的习惯包含着许多内容,通常情况下,一节课从以下几个环节:课前准备――课中探究――课后研讨――复习巩固――练习、作业等环节入手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这就要让学生养成课前准备的习惯、到实验室时带队的习惯、课中认真倾听的习惯、记笔记的习惯、及时提问的习惯、主动学习的习惯,还有学完一节课进行总结归类探求方法、升华经验的习惯等。

2.2习惯培养

2.2.1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导读评价单准备材料的习惯。

科学课导学案中的问题导读――评价单有结构化预习的的各种元素,包含学习目标、学习准备(材料准备)、学习过程、知识链接及自己的疑惑提出等,而材料的准备是保障科学实验的关键。可现实情况是:教师提前1――2天发放布置问题导读――评价单进行结构化预习需要准备的材料,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把准备材料的事记在心上,家长也不支持――。针对这些,我采取了如下措施:根据教材列出需要准备的材料清单,由科代表适时提醒并检查当天实验准备的材料。有些材料的准备也需要分好工,师生共同承担。

为了确保每个学生课前材料准备齐全,我采取等级评价制,先自查,评出等次;实验小组成员根据自评情况,开展互查,评出等次;全班相互交流,由各小组长(或小组推荐的代表)在全班交流小组评定的情况,在各小组无异议的情况下,按各小组得到的优、良、般、差的数量,依次排出优、良、般、差的小组,并将排出的结果用统计表在班上张贴公布,进行有效评价,表扬优秀合作小组、优秀个人。这样坚持训练,学生就会养成按需如数准备好研究材料的习惯,为实验、学习探究提供材料保证。

2.2.2培养学生良好细致实验观察品质的习惯。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细致实验观察品质。教育学生明白“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的道理,给学生讲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观察结果的故事,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能体现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性。我着手从观察的客观性、持久性、敏锐性、全面性、选择性五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1)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是科学精神的骨髓。应当使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2)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达尔文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3)观察的敏锐性: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伽利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由此,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4)观察的全面性: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如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如果同时使用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去感觉,其效果显然更全面。

(5)观察的选择性: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

2.3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小学生的一大特征就是表现欲强,总认为自己想的都是对的,别人说的都是错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谁在说,怎么说的,而往往忽略了说的内容,这就影响了交流的质量。因此,我开始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一是要求学生听同学展示交流回答问题时,不一定赞同,但起码要做到理解,弄清同学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二是不随便给予否定,即使持有不同的意见或理解,也要以“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等方式参与交流。同时我还积极开导学生,善听者往往也是善于思考的好学生。要养成善听、倾听的好习惯,并交给学生一些方法:(1)猜想发言的同学会说些什么。(2)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3)想想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倾听方法,学生学会了先听后说,真正养成了倾听的习惯。

浅谈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10

郑军

工作单位:新疆乌苏市西大沟镇中心学校邮编:833004

摘要: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仅影响学习成绩,而且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目前,我们许多家长只关注学生的成绩,不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国。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总结了这一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并针对情况总结了有效的几种常用方法,帮助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成因、对策。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但分数仍然是整个社会唯一评价人才的标准,无论是小考、中考、高考,甚至是公务员考试,分数都是影响其前程的一张“王牌”,很少有主考办去关注他们是否拥有良好的学习及行为习惯。由此学生从小也就养成了万事以分数为重,其它什么都不重要的观念,他们不会在平时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了,久而久之,他们的各种坏习惯也就越来越多了。

殊不知,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仅影响学习成绩,而且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人才具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才能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从而体现一个人素质。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意义。

1学生的不良习惯主要表现形式

1.1、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从教师随堂观察来看,大部分学生在后半节课的注意力分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容易离开教师的教学内容。家长反映孩子在做作业时,有部分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做作业比较懒散,从来不检查。有79.9%的学生认为作业出现错误的原因是粗心大意、不专心所致。

1.2、认真倾听的习惯欠缺。许多学生认为认真倾听就是专心听老师讲课,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在随堂观察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不善于听取同伴的发言,也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喜欢发表各自的见解,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来修正自己的答案。

1.3、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边读边思考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堂上,我们发现一些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把文章读完后,就等待着老师提问,没有自己先思考的习惯。有33.3%的家长认为孩子很少向他们提问,有23.4%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少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从期末考试看,有一些题目学生不是不会做,而是缺乏细心与朗读技巧,没有读懂题目,不知道从何做起,不会审题。

1.4、缺乏学习内驱力。许多学生都是在家长与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学习活动。在课堂中,不能自始至终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一旦不在教师的视野范围之内,就容易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2学生存在上述的不良习惯,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响是主要原因。

2.1家长认识上的误区。许多家长认为,无论从学识和品行方面老师的教育方法都是系统全面的,思想上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甚至错误地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没有什么好担心,长大了懂事了自然而然就会好好读书,好习惯也就会随之形成。

2.2家长教育上的误区。教育上的误区,表现为“两过”,即过多责罚,过分溺爱。由于现在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宠爱,使得大家对孩子同一习惯的评判标准不一,让孩子无所适从,思想上产生混乱。他们不会认为是他们行为习惯不对或不好,只是简单地评判父母哪个对他好哪个对他不好。

2.3家庭的不良成因。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模仿能力特别强,而很多习惯都源于模仿,孩子多次简单重复就自然地形成了习惯。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孩子行为习惯和性格的最初形成影响是很大的,一般孩子出现的不良习惯大多源于父母和家长的影响。一些家长不文明的语言,打牌、玩游戏、睡懒觉、随地吐啖等不良习惯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孩子。

2.4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认知和培养重视不够。除了家庭的影响外,学校、教师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也不可忽视,课程标准虽然要求以人为本,但教师平时由于教学任务紧,琐事多,加上教育主管部门仅以考试结果评价老师,家长以分数衡量老师,导致了教师对不可量化为具体指标的软考察或不考察项目——学习习惯不够重视。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坚持不懈地训练,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耐心辅导。

3学习习惯到底有哪些?好习惯又该如何培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要做些什么?

3.1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好习惯。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好的成绩,学习就会变成没有尽头的黑夜,学生就会成为苦役犯,终日饱受折磨。如果爱孩子,作为家长,就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以后,就会愿意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则只能事倍功半。家长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3.1.1与孩子分享学习的乐趣。要想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父母要先有兴趣,带领孩子一起寻找学习的快来。父母开心的笑容。是对孩子最大的安慰,是支持孩子走过艰苦学习生涯的无穷动力。大多数孩子努力学习,都是为了换取父母的高兴,以成绩作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

3.1.2陪孩子一道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当孩子出现了厌学倾向,父母不要一味指责孩子,应该耐心引导。先表扬孩子付出巨大努力,在告诉孩子,父母愿意帮助他一起克服 学习上的困难。如:帮助孩子理解性的记单词、分析题目的意思、要求等,这样他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从而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3.1.3设立学习成就奖。只要孩子能从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就可以给与适当奖励。要让孩子自己将清楚,成就感是怎么来的,付出了多少努力,克服了多少挫折。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看清楚自己取得的成绩,引导孩子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3.1.4保持优秀。家长应该给孩子各科都订一个“优秀”。要求孩子努力保持已得到的达“优秀”,只要付出努力、取得进步优秀就可以保持。不用和别人比,只要和自己比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减轻心理压力,从容面对学习。

3.2上课主动学习最为重要。主动学习是一种怎样的学习状态呢?就是在听课的时候,老师每讲到的一个知识点,自己都要考虑如何运用,在题目里有多少种变化形 式,就有什么解题的规律可循。主动学习,就是把老师看成传递知识火炬的人,要努力把火炬放进自己心里。主动学习,就是上课专心听讲,力求在课堂上得到最大 的收获。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3.2.1、帮助孩子改变对老师的看法。当孩子 不 喜欢某位老师讲的课,父母应该给孩子讲清楚,老师水品各有不同,但都是带给你知识、来帮助你的人。老师都希望学生好,都很尽力,他们每天都在为你付出。可 以让孩子试着给父母将同样的内容,这能让孩子体会到,传授知识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增加对老师的理解,明白老师讲课是一种非常大的付出,这样说,可以改变 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从而让孩子愿意听课。

3.2.2、不要只是跟在老师后面走。父母应该给孩子讲清楚。学习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觉得老师讲的内容跟不上,就应该提前预习;如果觉得老师讲得太慢,缺乏吸引力,就应该主动思考得更深。这样帮助孩子,在课堂上得到最大收获。

3.2.3、训练孩子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如果孩子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父母就应该有意识的加以训练。比较好的途径,是有自己来整理学过的知识,这是长时间思考的过程,既能长时间让注意力集中,又能增强对知识的理解。给孩子算一笔账。父母可以给孩子算一笔账:如果不认真听课,受到损失的是谁?为了弥补课上的损失,要在课外付出多少努力?上课做一点小动作,玩得也不痛快,却要失去课外的娱乐时间,这划算吗?孩子想明白了,就会愿意专心听课。

3.3养成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课堂上回答问题其实是一种检验,考察自己的临场发挥能力、思维的缜密程度,以及面对问题,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这些品质对于考试都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它们的重要途径,就是课堂上的积极回答问题。我们做家长的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培养孩子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

3.3.1、鼓励孩子在家里积极回答问题。父母可以经常在家里和孩子共同学习,多提一些问题,鼓励孩子回答。当孩子养成在家里回答问题的习惯,到了学校就能自然而然举起手来。

3.3.2、让孩子自己总结回答问题的好处和害处。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总结,上课回答问题有什么好处,和害处,这样可以了解孩子的想法,有针对性的帮助他。孩子通过这个认真思考的过程,也会认识到,回答问题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

3.3.3、让孩子勇敢表达自己。很多不爱回答问题的孩子,在家里也不喜欢说话。父母就应该鼓励他多开口,无论说什么,父母都应该表扬,让他把心里话说完。千万不可粗暴批评孩子,会让孩子以为只要自己不开口,什么灾难也不会也发生。

3.3.4、机会难得,值得一争。父母可以给孩子讲,多回答问题会提高学习的效率,会锻炼你的思考能力。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学生那么多,老师不一定教到你,所以这值得努力去争取。只要举手,就说明你在认真思考,专心听课了,你的成绩就会因此而提高。

3.4不会就问。似懂非懂,不懂装懂,陋习也。学问、学问就是要一边学一边问。而好多学生不问,从而会产生许多知识上的漏洞,时间长了,漏洞越来越大,都没法补了。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不懂就问的习惯?

3.4.1、不要代劳。家长帮助孩子去问老师、问同学这样的傻事不要干。家长代劳去找答案的事情也不必做。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找老师,找同学请教,当然自己查找资料、钻研学习也是很好的方法。

3.4.2、孩子主动问题学习要及时肯定、及时表扬,千万不要打击孩子,对孩子还是以温和的方法为妙:鼓励他、肯定他、对他一把。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知识是学不完的,学到的知识虽然有限,但学习是无限的。我们应该以有限的知识学习为载体,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参见《家庭教育》2013第443期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1

一、会听——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

要使学生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教师自己必须做到:①上课时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促使学生仔细听课;②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仔细听课;③运用学生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保持学生良好的注意。教学中,教师既要运用教具、实物等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又要运用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手段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老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专心听课,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专心听讲的习惯。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听的习惯进行培养和训练,特别是要注意培养学生课堂边听边审题的习惯。审题习惯是多种习惯的综合体现。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边听边审题的习惯,是正确解题的最基本的保证。具体做法:1、读准题。要求学生先读清题目,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说出解题思路。2、画。 从线段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解题的思维能力。3、想。想一想题目要求什么?分几个层次?怎样列式?也可以从题目的条件着手,想一想从条件的哪些部分可以求出什么?并分步列式。通过这样审题,要求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并分步列式;通过这样审题,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进行列式计算。4、查。题目完成后,教师指导学生用口算、笔算、估量等方法进行检查。如应用题可以用估量的方法,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知道后4个月共存款的亿元数,比头8个月共存款的亿元数少;那么,后4个月平均每月要完成的亿元数,也要比头8个月平均每月存款的亿元数多,才合理;否则,就错误。在教学中,如果长期这样在课堂中渗透训练,使学生感到审题的重要性,就算以后离开老师也能自觉地审题。

二、会想——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学习数学知识,就其过程而言,实质上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知疑、质疑、释疑的思维过程。所以,数学教学中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和训练尤为重要。这要注意以下两点:

1、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教师除了对敢于质疑问难的学生进行鼓励外,还应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激发全体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學中故意设疑激趣,如讲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出示例题后,教师发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们已会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该怎样计算?能否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呢?怎样转化?在完成转化后,暂不作具体的计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问:如果小数点移动后,被除数位数不够怎么办?…… 这样学生一步一步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顺着逻辑思维的路子,得出了计算法则,显然,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还有的教师采取抓反例或判断题的方法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平行线的定义后,出示:①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叫做平行线;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③在不同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让学生抓住“直线”、“不相交”、“同一平面”等关键词进行质疑,以便透彻理解概念和性质。

2、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这可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小学数学中质疑问难的主要方法。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主要可围绕两个方面进行:①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的基本形式。如概念是怎样说明的,怎样表达的,为啥要这样表达?②解例题、习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白解题依据是什么,题目解完后可再想一想,这道题还有其它解法吗?如果把这道例题再改变一下条件或问题,解题方法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二是教会学生逐步学会质疑问难的一般方法,质疑问难的方法主要是课本中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方法,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释疑解难,并逐步养成习惯。

三、会说——养成爱说善说的习惯

说即表达,是思维的外壳,是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反映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理解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爱说善说的习惯。说的训练一般有如下两种:

1、操作叙述法。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有时感到无话可说,因此,要注意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引导他们在动手操作中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如,1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摆小棒,边摆边说:“1根小棒加上1根是2根小棒,2比1大,2排在1的后面;2根小棒加上1根是3根小棒……”这样使学生有话可说,从小养成爱说善说的习惯。

2、直观引导法。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一步,提供图形,要求学生说出图意,说出阴影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第二步,引导学生看图,从中看出34→68→916。第三步,从左往右观察等式,初步概括为数学语言: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第四步,从右往左看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第五步,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种训练,能使学生学会有条有理地说话。

四、会记——养成勤于记笔记的习惯

笔记,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手段,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对学生记笔记要进行具体的指导:一种是直接在课本上记下一些要点、注解,如当老师讲到某个问题对自己有启发时,或某个问题不懂、或有什么好的想法时,可以在课本上或书上简要地记上几笔或画个符号,留待课后解决,防止关键地方漏掉;另一种是记下扼要的提纲式的听课笔记,尤其高年级的同学更要养成听课记笔记、边听边记的同步进行习惯,对今后的学习是非常有用的。例如,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听课时,把重点字、词、句,加着重号方便记忆。如(1)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2)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又如:0.138×0.35和0.138×1.009要求学生想一想:当乘数小于1(或大于1)的时候,乘得积与被乘数有什么关系?再如:0.39÷0.30.39÷1.3想一想,当除数小于1(或大于1)的时候,除得的商与被除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听课时,把老师小结或同学发言中对自己有启发的规律记录在书上或笔记本上。如:当乘数比1小,乘得的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乘得的积比被乘数大。当除数比1小,除得的商比被除数大;当除数比1大,除得的商比被除数小。

浅谈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12

一、养成课前准备的习惯

由于学龄前儿童在家都是娇生惯养, 散漫惯了, 有的在幼儿园也没有受到正规的教育, 所以儿童刚入学, 什么也不懂, 必须对学生进行方方面面的教育。

上课铃响后, 教师开始上课, 发现学生什么都没有准备好: 要求学生读课文, 有的趴在课桌上找教科书; 要求学生练习, 有的学生又不知道笔和本哪里去了。更有甚者, 刚上了一会课, 有的学生就提出要上厕所。弄得你真是哭笑不得。基于这种情况, 我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课前准备习惯。首先, 告诉学生每一节课后要把下一节需要的东西准备好, 要摆放得整整齐齐, 放在课桌上, 不能用的东西要放在课桌里。其次, 下课以后要马上去上厕所, 以免耽误上课。再次, 要求学生上课铃响后迅速回到教室, 不要沉浸在下课活动快乐中, 而要稳定自己的情绪, 回到学习中来。一开始, 有的学生并不按照老师要求的去做, 于是, 我就每天上课的时候检查一下, 看哪些同学书本摆放得整齐, 准备得充分, 也看哪位同学准备得不好。检查完后, 表扬先进, 批评落后。这样训练一段以后, 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好课前准备。

二、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在写字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即使字写得不太整齐美观, 勤练就会有进步, 写错几个字下次还有机会纠正, 最终会写得很好; 如果养成不好的写字习惯, 字一定会写得不好, 有时还危害到身体, 甚至养成邋遢懒散的作风。因此, 在写字课上, 我首先重点强调写字的姿势: 坐时要端正, 腰杆要挺直, 眼离书本一尺远, 胸离书桌一拳远, 手离笔尖一寸远。一开始有些学生觉得不适应, 不按要求去做, 我经常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其次, 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书写习惯的培养。学生在预习、练习、做笔记、写批注、做作业……只要是学生提笔写, 我都要求学生在保证正确姿势的情况把字写好, 对于书写好的同学, 我给予表扬, 对于书写不好的同学, 我给予批评。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贵在坚持, 老师要反复持久要求, 学生要不断地反复强化练习, 才能使学生逐渐适应, 最终养成习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现在的小学生上课时好动, 好说话, 左顾右盼, 能够专心听老师讲课的太少了, 学生大多没有养成很好的倾听习惯。针对这一特点, 我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和名人故事来教育学生。例如, 在朝鲜战场上, 志愿军战士邱少云在潜伏的时候, 被敌人的燃烧弹烧着了, 他只要动一下, 就可以扑灭身上的火, 但他为了不被敌人发现此处有志愿军战士, 为了革命胜利, 硬可被大火活活烧死。他就是遵守革命纪律的典范。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要向他学习, 在课堂上遵守纪律, 认真地听老师讲课, 耐心地听学生发言。认真倾听不光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与人交往中良好修养的重要标志。记得纪伯伦在《沙与沫》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听真理的人并不弱于讲真理的人。”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 因为听真理的人是一个能够尊重别人很有修养的人。由此可见, 养成倾听习惯不只是能上好文化课的问题, 而且涉及到一个人的人格问题。

四、养成课堂上积极发言的习惯

课堂上积极发言, 对孩子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集中注意力, 提高听课的效率, 加深对听课内容的理解, 可以锻炼学生思维敏捷性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的精神。课堂发言表面上是“说”, 实际上它是学生听、思考、表达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反映。因此, 作为教师, 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以朋友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 使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交流, 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允许他们自由地参与学习过程, 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 在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时, 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她, 而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 教师也要先肯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 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 一个欣赏的眼神, 对学生都是莫大的鼓舞。只有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中, 学生才能真正消除其胆怯心里, 大胆表现自己, 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发言的习惯。

上一篇:表现心情不好的句子有哪些下一篇: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海绵宝宝》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