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反思

2024-09-28

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反思(共15篇)

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反思 篇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反思

本册要求学生在仔细观察课本图画或教学挂图的基础上,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了解读书做笔记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读书做笔记的方法,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和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读书做笔记。我先和孩子们交流了读书做笔记的好处,有的说能提高写作水平,有的说能提供写作的机会,能将记忆长期保留,积累珍贵的见闻或资料,等等。我给他们介绍了名人坚持读书做笔记的事迹,并告诉他们,我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今后的道路还很长,如果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对于今后的成长是大有帮助的。就像老师坚持天天备课、写反思一样,长期坚持,你会发现做笔记这件事会变得越来越轻松了。

事实上,我们五(X)班的孩子在两年前就已经养成了读书写批注的.良好习惯,而且有一部分孩子,能写出大段的感想。但是语文学习的名目是很多的,由于语文时间的缺失,能坚持每天都读书写笔记的孩子是很少的。

随时使用工具书。首先我和孩子们一起交流了身边有哪些工具书,这些工具书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一交流,我才发现,农村孩子身边的工具书是少之又少的,基本上就添了新华字典,个别的也就多了成语词典。我给孩子们介绍了《汉语拼音词汇》、《学生辞海》等平时经常能用到的工具书,发动他们利用双休时间去新华书店走走看看,见识一下各种工具书。农村教学资源的缺乏导致学生的接触面狭窄,这学期,我一定要多利用多媒体,来让这些孩子多接触新鲜事物,多增长知识。

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反思 篇2

一、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 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地学习, 学生的学习归根结底是属于自己内部的活动, 教师要不断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努力地探索、独立思考, 经常发表独特的见解,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如学习100以内笔算加法, 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 绝大多数学生已经了解了“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的含义, 这时一个学生问:“为什么要从低位加起, 从高位加起不行吗?”听他这么一说, 出校园, 走上工作岗位, 所以高校对就业形势准确拿捏及对学生的导向就凸现出来。如果学校分析不准、导向偏差就会导致部分学生就业困难。我认为学校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最好从大一就开始让学生尽早了解, 充实的过完大学四年生活。

(二) 合理设置人文课程体系, 给大学生适当的自由学习空间

人文教育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人文课程起着主导与核心作用。人文课程的设置要注意专业与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得到全面、协调和健康的发展。以长远的眼光来看, 设置适合我国国情的、系统的、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其应有如下作用:首先使学生具备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能够客观冷静和负责的对待历史、现实和未来。其次要让学生具有较高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 使其能对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和艺术作品等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有所了解, 从中得到启迪,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有的一会儿摆学具, 一会儿皱眉思索, 马上进入了个人探究, 有的直接拿来学具摆给同学们看, 讲明白自己的道理。经过大家的讨论、争辩, 这位学生终于将所学的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真思考、独立获取知识, 收到了事半功部的效果。

二、善于提问题的习惯

学生在思考时产生疑问, 提出问题, 才是最积极的, 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研究中, 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难得多, 意义也大。可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是相当重要的。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习惯:1、创造“和谐的情境”让学生善于提问题。首先创设“爱”的气氛, 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的渠道, 通过自己的言语, 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 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亲可爱的, 其次, 创设平等民主的环境, 让学生与老师平等相处, 一起探究, 一起研究。最后, 使其能够不断更新思想观念, 具备勇于探索的精神。在人文课程的设置上, 应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 设成必修、选修或限选等课程。以此来实现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

(三) 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在建设校园时, 要软硬环境均衡发展, 硬件设施与校园环境各自的作用是无法相互替代的。所以, 在实施人文教育时, 我们必须注重校园文化对学生性情、气质的影响。要用先进文化引领校园的人文环境, 更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美丽却拥有着毒性”, 它拥有巨大的优势:作为发展最快的现代传媒, 作为一个知识和信息资源库, 不仅可以使开阔学生视野、掌握最新科技成果等;而且改变了学校教学的单一模式, 为“大教育”、“学习化社会”的观念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 只要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管, 使其充分发挥优势。例如:开设网上心理课堂, 使学生免去面对面的尴尬, 也可以在校园网络上开展具有丰富校园文化的活动, 让校人文精神这多奇要尊重学生人格, 重视学生提问题。“见人之未见, 思人之未思, 言人之未言, 行人之未知”这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头, 因而教学中对学生萌发的创新嫩芽, 我们要小心呵护, 期待学生智慧光芒和创新火花的闪现。绝不能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 过早地做出简单的判断, 扼杀于摇篮之中, 更不能嘲笑、讥讽, 而应该调整好心态, 蹲下身子, 以一双儿童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耐心倾听, 真正接纳学生的不同声音。2、是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并提出问题。如在教学圆锥这一课, 当教师出示工地上圆锥形沙堆的实物时, 你们看到这些沙堆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通过积极思考, 自己提问题, 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这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之一。

葩在网络上绽放。

当今时代, 人们除了对物质、经济、科学的追求外, 更注重对精神和价值的追求, 这不仅影响每个人的一生, 更关乎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在高等教育阶段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 培养其人文精神, 这不仅是科学的需要, 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社会、富强国家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炳恩.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考察与对策分析, 《吉林教育:高教》2009年第6期

[2]韩延伦.《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出版社: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3]崔乃鑫, 马杰.论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 (社会科学版) 2006年08期

[4]罗艳.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2005年01期

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反思 篇3

一、保证计算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准确”是计算的基本要求,没有“准确”就丧失计算的意义。

计算教学容易被教师忽视,认为比较简单而重算法,轻算理;重练习,轻理解。学生则认为计算好学,一听就会,而不动脑筋机械地练习,错误经常不断。当出现计算上错误时,一般都归罪于粗心。经常提醒学生:“计算时细心些”,但收效甚微。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保证计算的准确率呢?学生计算出错,固然与概念不清,未能真正地理解算理和熟练地掌握算法等有关,但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平常练习老师要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学生计算出现差错,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常有的事,因此指导好学生认真书写十分重要。做数学作业时,要求书写格式规范化,如遇上两步以上的运算题,一般要用“递等式”书写,做方程时要注意先写“解”字,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运算的思路和计算步骤,规范的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另外,老师也应以身作则,板书时、批改作业时,都要作出表率。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分析的习惯。

计算题的计算数据和运算符号都是明摆着的,学生容易忽视对题目的周密观察和认真分析,盲目计算,就容易使计算繁难,影响正确率。如: ,学生很容易误认为先算两个乘法,两积相等,因此相除结果为1;而 ,学生容易急着要把 和 通分,而未能及时发现 ,0乘任何数就得0 。因此,计算题教学也要象应用题教学一样,养成看到题目,首先审题的习惯,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审题训练。审题时要求做到一看、二画、三想、四算、五查。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画就是在题目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就是想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用笔算,是否可用简便计算等;四算就是认真动笔计算;五查就是认真检查验算。开始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多口述计算过程,培养学生言而有理,行必有据,以保证运算的自觉性和正确性。教会学生对题目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分析,这样计算起来方法会更正确、更合理,计算自然会更准确。

3、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学生在计算时要做到万无一失,准确无误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教育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自觉检查验算的习惯,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环节。一旦有错必须及时纠正。现在很多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很少有自觉验算的习惯,只有在题目有要求验算时才写出验算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习惯,不能靠一朝一夕,也不能时紧时松,只有坚持不懈,一抓到底方能有成效。这样,久而久之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养成沉着、镇静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坚持练习,培养恒心和毅力。

毅力是成才者必需具备的最重要品质之一,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人的目标和方向,当我们的方向选对了的时候,毅力就显得十分关键。能够按照自己的目标持之以恒地努力,才会成功,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事没有长期性,那就注定要失败。为了培养学生的毅力,我们可以为学生订立一些具体的、细小的目标,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去做,并及时鼓励他,取得成绩时,及时给予奖励。

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技能,我们应有的放矢地,有针对性地坚持长期练习,每天三、四道题,新授课时“突出法则重点练”,巩固课中“容易混淆的对比练”,日常练习“经常出错反复练”,还可以“多种类型反复练”,练习方式多样化。如学生在计算×(+18)时,很容易错误算为:×+18=1+18=19,而计算×+×时,又错误算为:(+)××。这都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定律的含义造成的,同时也没能对知识进行迁移类推。这就需要经常反复的进行练习,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在长时间的练习中让学生明白做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才会成功。

三、要求速度快, 培养竞争进取意识

在计算准确的基础上,我们就要训练学生的计算速度,向学生提出计算要“准”而“快”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计算速度,我们可以在平时练习中要求学生逐渐缩短练习时间,或者进行限时练习,还可以多举行一些小竞赛活动。

每节课可根据教学内容课前安排2到3分钟的口算抢答训练,如学完分数乘除法计算后,课前进行10到15道的口算练习,在巩固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要求达到熟练。在教学百分数、小数、分数三数互化时,可以分组进行“看谁反应快”的游戏。在学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一次计算比赛,看谁是计算高手,并给予适当的奖励。这些活动,营造了浓浓的竞争氛围,学生都渴望自己能胜利。我们多举办这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做到方法巧, 培养自主创新精神

“合理灵活”是计算正确熟练的重要保证。学生虽能熟练掌握计算法则,但能否巧妙地解题同样重要。虽然算法多样化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可是算法优化的思想方法也是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教师要设计一些题目,启发学生选择最佳算法,怎样简便就怎样算。有些题按一般方法算,比较繁难,如果认真观察思考,一旦发现其中的奥妙,就可以化难为易,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反思 篇4

本册要求学生在仔细观察课本图画或教学挂图的基础上,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了解学会自主修改习作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修改习作的方法,逐步养成自主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懂得多种渠道学语文的道理,培养他们从小养成多方面积累、多渠道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自主修改作文。我先和孩子们交流了自主修改作文的好处,并一起读了书上一位小学生修改的习作的一部分,通过交流和学习,学生们明白了习作不可能一次就写得尽善尽美,需要经过反复修改。同时修改习作时要边读原文边修改,发现写错的字、用得不准确的词语、不通顺或前后意思不连贯的句子以及用错的标点符号,都要修改。写作有时会遗漏某个方面的内容,修改时应在适当的地方添上去。要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经过反复修改后的习作要重新认真誊写上去。事实上,我们班的孩子早就已经养成了自主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但由于语文时间的缺失,能坚持反复修改的是很少的。

多种渠道学习语文。首先我和孩子们一起交流了学习语文的渠道。所有学生都知道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通过看图交流,学生们孩子知道了参加实践活动、上网、看电视、阅读等都是学习语文的渠道,豁然开朗,明白了“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

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反思 篇5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学习习惯有两个:养成爱护图书和坚持写日记。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明确了写日记的意义、方法,以及格式。日记开头要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星期几、天气情况等等,将我们日常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写出自己心中的`话。最好在家里,这样就会有一个安静的环境。

坚持是写日记的关键,如果要求学生每一天都写日记的话,还会有一部分的同学坚持不了,因此,要求班级分级进行,自觉的同学尝试一天一篇;中等水平的鼓励做到一周写二、三篇;对于能力较低的孩子必须坚持一周一篇,也可写读书,两者结合,加强积累,提高写作兴趣。目的只有一个,使学生真正喜欢上写日记!

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反思 篇6

培养的好习惯是“勤查字典”、“主动识字”。这两个好习惯也是有联系的,“勤查字典”也是“主动识字”的一种好方法。

“勤查字典”这个习惯主要落实在一个“勤”字上,现在很多孩子都懒得查字典,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时,总是跳过去。所以在讲第一个学习习惯的时候,我就让学生查查字典,理解“勤”字,既复习了音序查字法,又明确了“勤”字的含义,查完字典,我再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做到这个“勤”字,这样比我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很多。

“主动识字”方面孩子们做得比较好,他们都告诉我,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家里就都有识字卡片,识了不少生字,每次到超市里去的时候,看到食品包装上不认识的`字,都会问爸爸妈妈。我想:把生活看成是一个大课堂,到生活中去学语文,用语文,孩子们才会感到学语文的乐趣。

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反思 篇7

一、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观察能力是所有学科学习的起始, 在重大的科学史上很多自然科学都是在不断观察中发现的。例如, 牛顿在观察苹果落地的时候,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因而这种观察能力要不断得到培养以及锻炼。科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要具有以下四个要点。第一, 实事求是。教师要对小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培养。要求学生真实记录他们整理出的数据, 不要为了实验结果, 随意篡改数据, 伪造数据, 在学习中养成学生客观谨慎的学习态度。第二, 耐心持久的品质。很多的科学现象要经过十几年的坚持不懈和努力观察才能取得成效, 只有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持久性, 才能够让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得到充分发挥。第三, 多角度全面性的观察能力。当教师从多个角度观赏事物的时候, 能够教会学生把零散和孤立的事物链接成一个整体, 全面推进综合观察能力。第四, 明确教学目的。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 在学习的时候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最终忽略观察的本质。比如, 让学生观察酒精灯加热物品的时候, 让学生观察物品加热时候产生的变化, 但有些学生容易被酒精的火焰所吸引, 忘记观察物体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更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火焰跳跃上。在实验中培养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是非常关键的教学步骤。

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科学教育的核心, 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能力之一。然而, 但小学生因为主动探究能力的缺乏, 对知识和很多探究性的东西没有深入分析, 并且在平时的学习中习惯于教师的讲解, 虽然学生也善于提出问题, 但从小习惯于教师和家长把很多问题回答的明明白白, 所以, 就没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究。小学教师要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引导他们, 鼓励孩子主动探究知识学习, 比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这课的时候, 教师不要给学生讲解过多, 带领学生引导和探究相关的知识学习, 教师让学生回家种植一两棵植物, 从开始发芽到最后长大, 每天记录它的成长变化, 每天测量种植植物的情况, 找到植物的生长规律, 并且总结规律。要对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进行培养。

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手脚并用

在小学学科学习中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好习惯, 在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中, 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感悟, 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但小学生一般更愿意动手不愿意动脑, 当实验器材摆放到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首先动手操作, 有的学生甚至更喜欢玩闹, 对实验本身的专注度不够。因此, 在开展科学实践课的时候让学生强化自己动手和动脑相配合的意识, 在动手活动之余要培养学生思考, 多分析产生的现象, 先通过了解问题, 思考和解决问题, 动手之前要先缜密思考, 先想后动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 良好的习惯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因素, 不但对学生的学科知识有帮助, 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所以, 要培养学生对周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提升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发展。

摘要:主要从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自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动手能力为主要论述内容,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善于观察,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反思 篇8

关键词:学习习惯;教学活动;自主能力

小学教学大纲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在学习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受益终生。因此,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觉、自动学习的行为和倾向。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所以,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画直线要用直尺,教师在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或者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试想,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循序渐进,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1.培养认真听课的习惯

小学生活泼好动,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分散注意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用深入浅出的教学艺术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听老师讲课”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

2.培养勤查字典的习惯

字典是学习语文最好的老师,它能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越俎代庖,马上奉送答案,而要让学生自己查字典,使字典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3.培养学生知疑问难的习惯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具有丰富个性、创新意识、完善人格的社会人。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索欲,培养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困难的习惯。

4.培养学生听课做笔记的习惯

人的大脑瞬间所能记下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课堂笔记的过程,是动脑动手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内化知识、巩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5.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是掌握知识、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6.培养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事先对教师要讲的内容先有大致的了解,有的放矢,让课堂上的学习不再盲目,有一种强烈的寻找答案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渗透预习方法。以下分别以语文和数学为例简述一下预习方法:语文方面,首先,在学习新课前要先解决生字、词的问题,可借助字典初步感知字的音、形、义等。其次,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学习重点,有针对性地预习。比如看到记叙文就要注意文章中写了什么事,都有哪些人;如果是说明文,就要思考文章是抓住了哪些本质特征来写的,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等。上课时,学生带着问题听老师讲解,听课就会变得生动有趣。数学方面,(1)认真阅读课本,包括概念、定律、公式、例题、插图等,从而理解主要知识点;(2)把理解不清的概念、定理、公式、例题等分别标注出来;(3)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试图自己弄懂。预习定理、公式时,要注意其推导过程,弄清来龙去脉,实在搞不懂的,再等课堂上解决。预习例题时,要注意解题思路和步骤,也可以自己先解答一遍,再与书本上的答案对照是否一致。试想经过如此充分的预习,然后带着若干疑問去听课,学习效率肯定是显而易见的。

三、教师从细节抓起,持之以恒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抓起。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 “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要端正,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身作则,有意识地让学生将这些细节转化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是经过无数次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要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和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才能习惯成自然。

四、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在小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既鼓励求异,又重视求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觉性和企图心,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学相长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境界。

总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会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必须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之船,乘风破浪,顺利地抵达成功的彼岸!

作者简介:

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反思 篇9

摘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在中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如今越来越多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强调应聘者的应聘书必须手写,就是要从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内,在家里,在社区„„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自觉地识记。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近年来涌现了大量的语文知识、各种专业辞典等,如《唐诗鉴赏辞典》、《学生作文辞海》等,有条件的可以向学生推荐几种必备的工具书,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3、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交流”的习惯要从刚入学的儿童抓起,小

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

4、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

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

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5、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

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并且明确指出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在我国古代留下了大量的有关朗读、背诵的佳话,特别是明末著名文学家张溥的“七录七焚”的故事尤为著名。要扎实提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这样让学生从小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使儿童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6、读书看报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那些除了教材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

生,他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他还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激励每个学生都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7、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

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列宁读书,都要写详细的读书笔记,在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光读书笔记就写了60多万字;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8、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9、勤于动笔的习惯

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10、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其中第一就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教育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吸收知识信息外,还要能利用报刊、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电脑网络等手段来搜集信息,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有人说,儿童的心田是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试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崔峦 《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化语文教学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三期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

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反思 篇10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中存在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做作业前不复习,效果不佳;边做边玩,错误多,拖拖拉拉;自习目标不明确,东翻西看,浪费时间;马虎、粗心、毛躁,在作业和考试中,把简单容易的、有能力做对的题做错;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不良习惯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决学生的这些不良习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非常棘手。那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只有三到齐全,那么学生在课堂中才能做到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要让学生做到“三到”,光靠学生自我约束是不够的,老师的引领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从以下几点出发:

1、提前预习,明确听课的目的。

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根据教材内容确定重点和难点,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在听课的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听课,提高听课的效率。

2、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事物有了兴趣,他就会愿意了解它,并且能以积极的态度,久而不厌,愉快地去学习。有了兴趣,学生就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有助学生认真听课习惯的养成。

在课堂中做个有心人,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时刻关注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有进步的孩子和表现优秀的孩子,及时给予肯定,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能给予学生无限的鼓励和肯定。在评价的激励下,学生的学习有了进取的方向,学习就更有意义,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听课的效果也有所提高。

二、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不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利于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理解有疑惑的问题,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结合认真思考的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除了上课的提问外,我还特意在每节新授课结束前留下几分钟请孩子们说一说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说说自己的疑问?给孩子总结、思考、质疑的时间。长此以往孩子就养成了自己总结学习要点和质疑问题的习惯,养成善于思考、提出问题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想象,会让一篇篇文章浮现眼前,使学生的文章笔下生花;在美术教学中,有了想象,图画的内容、颜色更和谐美丽。在数学教学中,同样需要学生的想象。有了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成形象的问题,直观的解决问题。

四、培养学生认真复习的习惯。

复习不单单是在考试前,平时也应当复习。比如:每日在做作业前,应该先复习今天所学的内容,再进行作业练习。这样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把遗忘的内容得到再现,加深记忆,从而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在周末还应该进行单元性的复习,把本单元或本周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思考哪些问题自己没有掌握?学会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内容和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通过复习,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梳理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体现了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的思想。虽然学生不可能总结全面,准确,但是经过自己的思考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反省的意识,养成复习的习惯,从而提高记忆的效率和学习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包括认真解题的习惯、工整书写、爱整洁的习惯。所以我经常教育学生要爱惜书本,告诉他们:“书本上都有你的名字,它不仅代表你,而且还代表我们的班级。如果你把它弄得脏兮兮的,写的乱七八糟,别人看了不仅你不光彩,我们班级的同学也不会高兴。”这样就让学生在心理上重视起来。其次我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轻轻地拿出作业本、铅笔、文具盒。每次作业的格式和布局都先安排好,使作业看上去干净、整齐、工整。为了提高学生作业完成的正确率,我要求学生做题前先认真复习所学的知识,再认真审题,专心的做作业。每次的作业我都按照题目的难易程度和题量,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完成的时间范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完成得好的同学我会用星或笑脸来表扬他,并在班上做展示。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掌握率提高了,作业的效果也更好,在同学们的激励下还能养成工整书写的好习惯。日子久了,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也就形成了。

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反思 篇11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习习惯;观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我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也越来越重视科学这门学科。学习科学最好的阶段是小学阶段,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最大。因此,我国应提高对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重视,更要重视小学科学的教学,让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对科学研究起重要作用,而良好的观察能力是要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获得的。善于观察是人们获取智慧的重要方法,很多科学家和发明家都善于观察,从很细小、很普遍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然后从这些现象中发现了真理。例如,瓦特通过观察水烧开时蒸汽顶开壶盖现象,仔细思考研究,然后发明了蒸汽机。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十分重要,好的观察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不懈,有耐心。有价值的科学发明和真理,都是科学家们经过若干年坚持不懈的观察思考和不断实验的结果。例如,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几十年的观察与实验才向人们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观察的持久性和耐心性,从而培养学生坚持不懈、耐心的观察精神。

(二)客观真实性。在探究科学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观察的真实性,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真实记录所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培养他们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三)目光敏锐。观察力敏锐是做很多事情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科学探究中,观察力敏锐尤为重要。在观察某个事物或现象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不忽略每一个细节,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

(四)有目的性。很多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或现象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别的事情所吸引,而忽视他们真正要观察的事物和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事物或现象,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品质。

(五)学会全面观察。学生在观察同一个事物时,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往往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从不一样的角度观察事物和现象,让学生学会全面观察事物。

二、手与脑结合,让学生养成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手与脑相结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他们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喜欢动手做实验,但是他们往往不善于动脑,很多学生做科学实验可能就是因为好奇或者觉得有趣,并不会思考在实验中得到了什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做实验时思考问题,让学生手脑结合,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实验之前,教师可以针对实验内容,给学生提几个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思考,做完实验后,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预测实验结果,策划实验方案,在实验之前,让学生动脑思考实验的结果是什么,思考出一个实验方案,然后再动手做实验,实验结束后对比预测结果,思考预测结果与实验为何不同,然后写实验总结,从而让学生养成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好习惯

学习科学必须要有探究精神,在学习小学科学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学会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很多小学生在碰到难题时,不会自己主动思考和探究,而是直接去向家长或老师寻求答案,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主动去思考探究问题了。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能力,在他们遇到学习中的难题时,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或者做实验等方法自己主动思考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他们主动思考、习惯钻研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会总结,学会反思

总结反思在科学研究中很重要,只有在实验后不断地总结反思,才能从实验中取得经验,才会有进步和提高,才会成功。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做完实验后学会反思和总结。当学生实验失败时,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分析,让学生自己寻找到底是哪一个实验步骤出错了,然后进行总结反思,分析出实验失败的原因,才能吸取教训,避免下一次再出错;学生实验成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总结,要问学生在这个实验中有哪些收获,从而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养成善于观察思考、学会手脑结合、主动思考探究、懂得反思总结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雒鹏程.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改革与开放,2009(9):133-135.

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反思 篇12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愿学”。

学习习惯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其最大的动力来源于对学习本身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例如讲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讲一讲古希腊数学家刁番都的故事。讲矩形时,自制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有一个直角的平行四边形。通过演示观察,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探索:在四边边长不变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在变动中成为一个怎样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发生了变化?(角)什么没有变化?(边)。矩形的定义是什么?它是什么四边形的特殊的一种?除具有什么图形性质外,还具有怎样的特殊性质?一连串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讲两圆的位置关系时,利用直观教具,用运动的方式,让学生看到两圆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的变化过程。从而归纳出两圆之间的五种位置关系。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活动素材,设计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创设一些与学生实践紧密相连的情境,让学生饶有兴致地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参与数学学习。亲切的教学态度、活跃的数学活动,开放式的问题,良好的学习氛围都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充分参与,培养听、说、思、做的学习品质。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认真听讲和积极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1. 在合作中学习,学会倾听。

说到听,老师们往往想到的是上课专心听讲,“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能专心听老师讲课,而且要学会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实践中,教师都希望学生养成这种习惯,但学生性格多样,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教师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合作中学,从而克服“开小差”等不良现象,代之以专心听讲,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在交流中排疑,学会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实现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措施。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说的机会,如在做几何题“已知AD是△ABC的中线,E是AD的中点,F是BE的延长线与AC的交点,求证AF=FC/2.”时,我让学生思考,然后叙述思路,共得出六种证法,再比较各种证法的优劣,找出其中最简单的证法,来培养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以及用简单、规范的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的能力。

3. 在质疑中增知,学会思考。

培养学生“思”的习惯主要包括: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二是大胆质疑的习惯。三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反馈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对好的办法要及时肯定。

4. 学会操作,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学生在解题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等问题。比如在做化简求值题目:已知a=-3,求(a+2)2+(a-1)(a-3)-8的值时,学生往往这样错误书写:原式=a2+4a+4+a2-4a+3-8=2a2-1=2×(-3)2-1=17。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不大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在教学中老师要及时纠正学生易犯的错误。比如,(1)要教会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2)要让学生在推理的同时学会书写表达,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熟练掌握常用的书写格式;(3)要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来分析作图,正确地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直观图形,以便更好地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这样经过多形式、多层次去强化训练,让学生过好分析关、书写关,使学生在注意严谨性、逻辑性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三、经历过程,获取探究新知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会学”。

合作、探究是现代教学理念的一种思想,是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最高境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多地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思路,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会学。

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反思 篇13

隆昌县胡家镇中心学校 陈恩学

(2005年4月16日)

时下,不少教师抱怨:“当今小学生不好教,教不出成绩!”我深入到课堂细心观察、冷静思考了很多、很久,发现了当今学生有一通病:“学习习惯不好!”。孔子云:“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足可以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下面,我就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认真倾听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与人交往中体现出一个人良好修养的重要标志。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能做到多思、多讲、多说。这样,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活而不乱。这样,促进了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1、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

课堂教学是进行习惯培养的基本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

⑴爱学生,关心学生,用爱心吸引学生认真倾听。

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教师只有爱每一个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愿意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况且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小、依赖性强,他们非常渴望老师象妈妈一样爱他们、关心他们;也非常想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学生们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就喜欢听他的课,就喜欢听他的话。所以,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爱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蹲下身子和学生交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当发现孩子认真听讲、用心思考、回答或提出各种问题时,我就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向妈妈那样亲亲他们的小脸,摸摸他们的小 1

手,这时学生们笑得非常甜,师生情感浓浓,学生学的非常轻松,认真倾听,这个好习惯,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

⑵联系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认真倾听。

数学新教材中,引入了许多学生们喜爱的卡通形象和童话故事等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内容。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愉快的周末》时,我觉得套圈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直接说出套3个圈最多能得几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因此,我设计了套圈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去体会,在玩中去体会套3个圈最多能得几分,这样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个难点,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体验了成功,自信心增强了,注意力集中了,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也培养了。

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⑴让学生轮当小老师,在竞争中培养。

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经常组织学生通过竞争,轮流当小老师,并大胆放手,让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课,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及时帮助同学纠正错误,并对负责任的小老师加以表扬鼓励,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们在帮助其他同学的过程中觉得自己特别的棒!通过这样的活动,当小老师的同学讲的非常认真,下面听的同学也非常认真,因为他们都想当小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被充分调动了。

⑵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会认真倾听

小组合作学习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每位同学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小组中讨论并解决问题,学生在讨论中自由发言,遇到困难时,可以请其他同学去帮助,学习别人的优点,开展互学互练,互查互评的活动,全体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思维真正活跃起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而且能使学生注意力持久,认真倾听。

3、实行奖励机制,适时恰当地评价学生

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习惯很差,还屡教不改,这是由于教师平时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注意强化学生的好习惯而造成的,当学生感到教师在对待上课认真听和不认真听,对待好习惯和不良习惯,没有明显差别时,他们的不良习惯就会增多。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及时对好习惯进行鼓励、表扬,加以正强化,而对于不良习惯及时给予纠正,必要时还给予适当的惩罚。如发现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时,就及时的给予表扬,以他为榜样,让大家学习他,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榜样带动大家,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同学,则给予及时指出,必要时还警告他,如果再这样,老师就不给你批改作业,不给你画漂亮的红五星。这样,学生便学会了倾听,学习也主动了。

二、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阅读是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还说过:“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因此,从小学开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和数学课外书籍是很有必要的。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在数学课中,应使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儿童一入学就应该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籍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多读一些数学课外书籍,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由于学生能对所读书籍进行思考,所以就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了,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学习兴趣越高,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你知道吗?》,还通过网络下载一些中外数学小知识介绍给学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了爱阅读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1、作题时,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

做,然后再进行计算。

2、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

3、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四、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

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

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

第三,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达“17-8”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17减去8得多少,但如果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

⑴被减数是17,减数是8,差是多少?

⑵17比8多多少?

⑶8比17少多少?

⑷8再添上几就是17?

⑸17减去多少与8同样多?

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从学生刚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从数字至数的书写、从一位数到多位数、从整数到小数、分数的书写,都要严格要求。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检查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坏习惯。

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反思 篇14

良好习惯也是一个人的良好表现,它是指一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行动,而且能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的好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要求学生按时到校上课,遵守课堂纪律,不早退、不缺席等。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扩大到遵守社会公德、规范和社会责任心方面。例如,在学习和工作中,我要求学生必须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己的每一个行为或愿望都要按学习或工作的目的和要求去做,不能随心所欲损害别人的利益。只要教师能坚持对学生严格要求,不作无原则的迁就,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及时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良习惯一定要坚持用说理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做到既要让学生知道“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让学生懂得良好行为习惯的准则是什么,并以此作为对学生的评价依据、约束学生的行为。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行为准则的意义,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地遵守和执行准则。教师如果用简单的批评或训斥,是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三、树立榜样培养良好习惯

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爱好模仿,易受感化的特点,在班中树立起好榜样,并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来感染学生,培养良好习惯。例如,教师可利用课文、影视片及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形象作为榜样,用他们那种严格要求自己、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想方设法战胜困难的动人事迹去教育、感化学生,让学生在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转变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教师还可以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对班中学习认真,遵守纪律,礼貌待人的学生给以表扬,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学生在学习中模仿。这样,不但能逐渐培养良好的班风,而且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也慢慢地形成了。

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反思 篇15

一、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并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学生接受数学的目的教育,就是要正确认识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把学习数学与经济建设联系起来,把学习数学和自己的理想、前途的实现联系起来.如可以把数学内容作为主题班会或课外小组活动的中心议题,这样做能够启发学生观察与联想.

教师要把教学目的明确地交代给学生,即提出学习新课的目的和要求,打算解决什么问题,并让学生明白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作用;其次告诉学生打算用什么方法,沿着什么途径去解决问题,且能在教学进程的每一个环节以及采取的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都明确地体现出教学目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数学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学到知识,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高超的教学艺术往往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在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例如,“今天以后的第22011天是星期几?”的问题,必能激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应用的浓厚兴趣.

三、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诱发创新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创造的行动,就会取得创造的结果.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坚持每一名学生都产生一定的创新潜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

坚信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自主学习的氛围,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从而创造一种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四、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何把学生从被动的、苦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克服这一弊端,必须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愉快教育的探索,研究出适合学生探索学习的教法与学法.对教师来说,首先,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整个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当做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当做认知体来研究.教师必须明确“学”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包办”,“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要坚决克服教师只管授教以及教学中大量使用填鸭的教学方式.只有确立了“心中有学生”的思想,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其次,要将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习具有探索的性质.过去,由于错误地把传授知识的过程仅仅看成是记忆过程,将记忆力代替所有学习能力,结果使本应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变成了追求分数的精神依托,学生永远不会独立地获取知识,同时直接导致了厌学情绪的产生.因此,掌握知识必须经过学生的积极思考,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使学生能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进取,主动地对学习内容进行“刨根问底”式的探究.由于这种探究学习需要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推测,反复求证等一系列努力,虽然这种努力,有时候在旁人看来是很“苦”的,但是一旦探究学习取得成功后,学生就能从探究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最终认为学习是“乐事”而非“苦事”.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取得学习上的成功,是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容易树立信心,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最后,树立整体优化的思想.教学系统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所选的教学内容等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都是相互联系的,也都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从整体出发,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以通盘考虑、全盘安排,以使这些要素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教法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之配套的学法,使学生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其主要表现在自学、讨论、练习之中.自学,是体现学生个体劳动的学习方式.自学时,由于每名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每个人的探索活动要受到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制约,表现出所采用的旧知识、智力活动方式、学习速度上的差异.因此,究竟用哪一项旧知识学习新的问题,应根据学生对已有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而决定.自学时,每名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决定了各自的学习效果.

课堂讨论一般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它是学习过程中的群体活动.在这种群体活动中,仍然是每名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同一时间内虽然只有一人发言,但是其余同学要结合自己的认识对发言内容进行判断、评议、修正、求异、择优等一系列逐步深化的思维活动.

五、注重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探究和发现进行书本知识的学习,它超越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严格的课堂教学的局限,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自主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获得探究的体验,发展探索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上一篇:地面警示胶带的颜色代表什么意义下一篇: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及改革建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