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整理习惯

2024-10-14

培养幼儿整理习惯(共12篇)

培养幼儿整理习惯 篇1

整理习惯, 是幼儿日常行为规范中良好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幼儿学会整理,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有助于他们形成整洁、有序,做事认真 仔细 ,有始有终等良好习惯, 也能使幼儿在整理中提高动手能力。

开学初, 笔者发现一些班级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镜头一:活动结束后,椅子东倒西歪,柜子里的物品杂乱无章。

镜头二:早上来幼儿园,幼儿自己放的书本不整齐, 或有乱放的情况,书包里的东西乱七八糟。

镜头三:区域活动结束后,材料没放在规定的地方,桌上、地上有杂物。

镜头四: 图书看完后书架上一片狼藉,有的图书倒着放,有的图书斜着放, 甚至有的图书封面和里面的 内容分开 了散落在 一旁,还有的图书掉在地上。

镜头五: 户外活动结束回到教室, 许多幼儿将衣服直接扔在床上, 极少数幼儿将衣服揉成一团塞进抽屉里, 只有个别幼儿将衣服叠整齐后放在自己的床上或抽屉里。

为此, 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他们良好的整理习惯。

一、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表明, 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 生的影响 是巨大的 ,从幼儿到大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在幼儿期间,幼儿的行为意识刚刚萌芽,因此,教师在此时一定要注 重自己的 言行举止 ,一定要做好表率。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或者教学时, 一定要做到以下两点:1.不管是自己的物品还是班级里的物品都要在固定的位置摆放整齐;2.如果看到幼儿的物品摆放杂乱, 就要主动和幼儿一起动手整理整齐。教师做到了以上两点, 幼儿就会在不经意间被潜移默化,逐渐养成整理的好习惯。

二、教师和幼儿共同商讨,制订规则并设计标志

教师要和 幼儿共同 商讨 ,制订相应的规则。这样不仅能让幼儿体会到 教师对自 己的重视 ,而且还能让他们体会到主人翁的精神。如,我是这样做的:和幼儿一起讨论“怎样让我们的教室变得干净整洁? ”、“游戏区的物品应该怎样收拾? ”、“图书角的图书应该怎样摆放? ”等等,然后在综合幼儿意见的基础上, 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则,如,物品用完后要放在原来的地方、外套脱下来要叠放整齐、图书角的图书应分类摆放等,最后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图标给每种物品 应摆放的 区域贴上 标签。由于规则是幼儿自己制订的,因此幼儿 就有了很 强的责任 意识, 这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就会特别高, 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收拾整理的好习惯。

三、开展多种活动方式,强化幼儿整理习惯的形成

1. 开展丰富 多彩的游戏 。比如, 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小超市”、“动手区”等,让幼儿随时 都有机会 参加活动 ,鼓励他们有条理地收拾玩具、整理游戏材料。这样幼儿的良好整理习惯经过多次重复, 自然而然地就会逐步形成。

2. 互相监督 。如 ,在培养幼儿整理习惯的过程中, 每天我都会安排值日生对班级中各个区域进行收拾整理, 在此基础上还和幼儿一起评选出几名平时整理能力强、整理习惯好的幼儿当小组长,让他们担 负起检查 监督的职 责。通过这种互相监督的方法, 幼儿整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 及时鼓励和 表扬。起初 ,教师不能对幼儿要求太高, 只要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 就要及时给予表扬。这样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增强自信, 逐渐养成整理的好习惯。

四、家园密切合作,培养幼儿的整理习惯

幼儿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的配合,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幼儿园必须和家长取得联系,获得家长的大力支持。如,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利用家长会和宣传窗向家长介绍培养整理习惯对幼儿长远发展的影响和对入学幼儿的重要意义, 同时教给家长必要的教育方法, 如让家长在家里给幼儿安排力所能及的任务, 包括整理衣物、玩具、图书、文具,收拾房间等。其次通过家园联系册和家长交流幼儿的整理情况、能力,探讨遇到的问题, 帮助家长解决难题。再次我还请家长在记录孩子的“成长记录”时 ,也不忘记 记录孩子当天的整理活动, 让孩子有成就感, 感受自己的整理工作受到成人的重视。经过家园双方的互动, 使幼儿整理习惯的培养能更加顺利地开展。

总而言之, 对幼儿进行良好整理习惯的养成教育, 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只有这样, 才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整理习惯,养成教育,培养,现状,对策

培养幼儿整理习惯 篇2

孩子进入大班就开始慢慢的为入小学做一些循序渐进的准备,这学期我们大班提前开展了幼儿背小书包的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幼儿每天来园之前先背上小书包再出门,放学了会主动整理物品放进书包背回家,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管理、整理书包的活动中,大班将结合制定的计划,组织一系列的活动。

第一阶段是学习整理书包,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从不会整理到学会有序整理再到主动自觉整理,渐渐地,他们的整理习惯和整理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自我服务意识也更强了。那么,如何让幼儿主动、有序的整理自己的小书包呢?现将培养过程做简单的总结。

在培养过程中实施三步法:天天快乐背书包—引导幼儿整理书包—主动自觉整理书包。

1.幼儿进入大班后,慢慢与小学接近,使他们知道每天背书包是不可忘记的一件事,而整理小书包必须从天天背书包入手,如果幼儿总是忘了背书包,就没有机会练习整理小书包,因此,养成幼儿天天乐意背书包上幼儿园的习惯在整理过程的开端是很关键的,起到承上的作用。

2.书包用品分分类。教学活动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知道书包的大小口袋可以放不同大小、不同用处的物品,有序的摆放,并会及时拉上拉链,让幼儿自己设计物品的摆放位子,如通过《分分类》,《参观小书包》等活动来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情境,利用故事、儿歌、等形式使幼儿在故事、儿歌的提示下进行操作。化枯燥为娱乐,把整理小书包当作游戏来完成,区域游戏“我的大书包”,请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来玩游戏,通过看图示,并按图示将用品一一放在较大的书包里学习操作摆放。

3.书包里物品的保管,坚持午检:利用午餐后的时间,让幼儿检查书包里的用品是否少掉,如果发现少了,自己查找原因,找回物品,然后在整理栏中给自己贴上不同型号的奖励标志,或在书包上挂一个开心娃娃表示书包整理得好、学习用品保管的好,让幼儿有成就感,感受自己的整理工作受到成人的重视。

加强晚查:为了强化幼儿的整理行为,提高幼儿的整理能力,请家长制作比比栏和卡片,幼儿放学回家,每天检查自己这一天的用品,然后按保管情况在比比栏插卡记录。

及时奖励:根据平时的记录评价,每月评出“整理之星”“整理小能手”,经过家园双方的互动,使幼儿整理小书包习惯的培养更加顺利的开展。

如何让大班幼儿养成好的整理习惯 篇3

【关键词】整理习惯;培养;大班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

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3~6岁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新《纲要》在社会目标中也提出:“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整理能力,是幼儿日常行为规范中良好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幼儿学会整理,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有助于他们形成爱整洁,生活有序,做事认真仔细有始有终等良好习惯,也能使幼儿在整理中提高动手能力,促进动作发展;培养幼儿的整理能力还可以使环境保持整洁,同时能使教师减轻负担,不用将许多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整理上,好的整理习惯还可以让幼儿顺利的进入小学的生活学习,此后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由此可见,大班幼儿整理习惯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一、班级幼儿不良整理习惯的具体表现

开学初班级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镜头:

镜头一:活动结束后,椅子东倒西歪,柜子里的物品杂乱无章。

镜头二:早上来园自己放书本时不整齐,或有乱放的情况,书包里的东西乱七八糟。

镜头三:区域活动结束后,材料没放在规定的地方,桌上、地上有杂物。

镜头四:图书看完后书架上一片狼籍,有的图书倒着放,有的图书斜着放,有的图书封面和书分开了散落在一旁,还有的图书掉在地上。

镜头五:户外活动结束,回到教室许多幼儿将自己的衣服直接往自己的床上一扔,少数幼儿一团塞进抽屉里,只有个别幼儿叠整齐后才放在自己的床上或抽屉里。

二、培养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具体措施

针对幼儿的种种整理的不良坏习惯我们进行了分析,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幼儿逐渐接受并慢慢强化,整理能力有了显著发展。

1、教师的榜样作用,幼儿潜移默化受影响

《纲要》明确指出:“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我们知道在幼儿园中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孩子总是有意无意的模仿着老师,因此我们重视老师的榜样作用,在生活中我们处处要求着自己,如:用完书后及时将书放回原处,写完字后及时把笔放回笔筒,布置环境后及时将各个物品归纳收拾,将垃圾整理。

2、师幼共同商讨,制定规则设计标志

幼儿积极参与讨论“怎样让我们的教室变得干净整洁?”“区域的物品应该怎样收拾?”“怎样整理我们的书包?”等等。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规则,如:物品从哪拿的还放哪去、区域材料怎样如何对应位置放、图书角的图书应分类摆放等等。最后教师用图标的方法给每个区角都设计了相应的规则。为了保证让物品不随便摆放为了让幼儿较快的收拾整理,还在每个区域给物品贴上了和物品篮相对应的图标,还给每个区域设置了一位负责人,收拾起来就很容易归位。由于规则是大家共同制定,因此幼儿有了很高的责任意识,收拾整理时能很快乐很积极地投入,幼儿的收拾整理习惯就养成并内化了,环境也更加的干净整洁了。

3、开展多种活动方式,强化整理习惯的形成

习惯培养贵在坚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孩子乐意接受的,有的要求一开始做得挺好,时间一长孩子觉得不新鲜了,感到疲倦了,就不愿坚持下去了。我们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来吸引孩子,重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重复这样的行为,这样持之以恒、一贯要求、反复强化,最终使幼儿形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1)丰富多彩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为此,我们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如:“小超市”、“动手区”等,让幼儿随时都有机会在区域参加活动,使他们有条理地收拾玩具、爱惜游戏材料,巩固了共同制定的游戏规则,这样,幼儿的良好整理习惯经过多次重复,自然而然地形成习惯。

(2)整理书包

书包是小学生必备的用品,整理书包是小学生每天必做的事情和应该具备的能力。为了让幼儿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的需要,让他们了解整理书包的重要性,我们养成教育开展了一节课《如何整理书包》让幼儿通过讨论的方法,说说怎样使书包里的物品摆放的更整洁,总结整理书包的方式方法,学会整理书包。

(3)各种比赛活动

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来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和欲望。

(4)互相监督形式

在培养幼儿整理习惯的过程中,每天我们都安排值日生对班级中各个区域进行收拾整理,在此基础上幼儿还评选出几名平时整理能力强、整理习惯好的孩子当小组长,让他们担负起检查监督的职责,经常提醒那些平时整理习惯不好的孩子,帮助整理能力弱的孩子,从中取长补短。通过这种互相监督的方法,幼儿整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及时鼓励和表扬

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需要经过长期的引导和教育。还要注意观察幼儿,特别是那些个性较强,习惯较差的幼儿更需降低一点要求,起初要求不要太高,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及时给孩子表扬,这样自发的行为就容易再出现。如对于进步较大的幼儿可采取发小红花等奖励,让幼儿在我们鼓励、肯定的情况下,使幼儿养成好的整理习惯。

4、家园密切合作培养幼儿的整理习惯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同时我们也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在很到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所以我们首先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能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并进行辅导、巩固。另外我们通过家园共育,家园联系册等方式,来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

总而言之,对大班幼儿进行良好整理习惯的养成教育,包含了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做事认真仔细有始有终的态度,井然有序的生活习惯,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必须多种形式地开展一系列活动,教师要作表率,严格要求,反复抓,多鼓励,另外家园还要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江苏教育出版社

培养幼儿整理习惯 篇4

关键词:小班幼儿,整理能力,习惯培养

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 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 在幼年时代, 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 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 终身受其福, 习惯养得不好, 则终身受其累。”因此, 帮助儿童养成良好习惯, 应该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

整理能力, 是幼儿日常行为规范中良好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幼儿个体方面看, 让幼儿学会整理, 可以有助于他们形成爱整洁, 生活有序等良好习惯, 也能使幼儿在整理中提高动手能力, 促进动作发展;从集体生活的需要看, 培养幼儿的整理能力可以使环境保持整洁, 同时能使教师减轻负担, 不用将许多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整理上, 由此可见, 幼儿整理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 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 幼儿逐渐接受并慢慢强化, 整理能力有了显著发展。因此, 可以认为, 我们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幼儿发展是有效的, 并有积极意义的。在培养的过程中, 我们注意了环境和人的两大因素, 并且利用多种发展要素的交互作用, 去影响幼儿, 使幼儿从内部到外在, 从思想到行为都发展。

一、教师做良好榜样, 幼儿潜移默化地模仿

《纲要》明确指出:“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这里, 非常明确地强调了教师的榜样作用。我们坚决不因幼儿园教师因为教具、操作材料、搜集的废旧物品较多, 又加上幼儿园工作杂, 而养成的随手乱放教玩具的坏习惯。大家互相监督、督促, 也使之内化。

因为幼儿此阶段的特点, 要求老师们对班级里的物品都要固定位置摆放, 让大家都知道物品摆放的固定位置, 并且规定了“哪里拿, 哪里放, 用完了就放回去”的规则, 老师们也逐渐都遵守了。教师有了良好的整理习惯, 柜子上、钢琴上、活动室到处整洁了, 没有看到多余的东西了, 孩子们在不经意间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只有自身正, 才能正孩子。孩子好模仿的特点明显, 否则, 上梁不正下梁歪, 就起不到良好的示范意义了。

二、幼儿积极参与环境设置, 记忆深刻

为了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也使之印象更深刻, 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环境的创设。如在数学区里, 引导幼儿分组把制定的教具有序地放进制定的盘子里, 再把幼儿亲自整理好的教具按自己的意愿放在数学区教具橱里, 最后教师帮助给整个教具橱照片, 贴在教具橱上作为参照。这样, 由于教具是自己亲手整理的, 教具盘是自己亲自放进教具橱里的, 又有照片参照, 收拾起来就很容易归位。一次、两次……多次反反复复后, 幼儿的收拾整理习惯就养成并内化了。环境也更加净化、美化了。看着我们自己动手塑造的清爽整洁的活动室, 每个孩子天天都露出了快乐的笑容。

有了整洁有序的环境, 就需要保持, 而这是最困难的。教师如果经常说教, 就会导致孩子反感或者盲从。新《纲要》把情感和态度作为幼儿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列在前位, 处处渗透“尊重意愿, 满足需要”, 凸现“自主、自信”的主体精神, 所以我们提倡让幼儿自己建立规则, 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如吃完饭, 引导孩子讨论怎样保持整洁, 孩子们讨论出吃完要把桌子扫干净, 把碗放在固定的位置并叠整齐。把餐巾放在筐里。平时, 发现有教育价值的机会, 紧紧抓住教育契机, 日常生活中的随口一句“你叠的衣服真整齐。” 整个寝室里的床上都整齐了;一句“你的桌面真干净。”饭后, 就会有好多孩子把自己的桌面整理好, 碗盘整理整齐。美术区的材料比较多、杂, 就引导孩子们一起动手动脑, 制作出了每个塑料筐贴上一种颜色的贴贴纸, 摆放的橱子相应位置上也贴上相同颜色的贴贴纸。幼儿活动后, 按颜色把玩具框放回橱子中相同颜色的位置里, 就不再出现不知放哪里的现象了。尊重孩子, 让孩子积极参与规则的建立, 不断强化, 才有利于好习惯的养成。而且, 由幼儿自己参与整理的整洁有序的环境, 也给了幼儿充分的自信和成功感。在习惯培养过程中, 教师良好的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充分发挥了作用。

三、信任孩子,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 就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想的, 就让他自己想。”孩子会做许多事情, 但由于我们带的是小班的小朋友, 刚开始时老师们总是愿意事事亲为, 处处小心谨慎, 把孩子庇护在自己的翅膀下。一会儿觉得叠衣服太难了, 一会儿觉得整理活动场地会添乱, 结果事事包办。实际上, 小班下学期, 幼儿已有了独立意识萌芽, 他们什么都要来个“我自己”。随年龄增长, 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脱衣服、洗脸洗手, 甚至还想整理玩具、物品, 对于孩子正在萌发的独立意识, 我们一定要予以重视、支持和鼓励。如果因为怕孩子不会做、整理不好、越弄越乱, 经常包办代替, 这样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只会什么事都要等大人替他准备好。家长应让孩子树立“我会”“我能自己做”的自信心。“我行”这种自我感觉很重要, 因为它是孩子得以发展的动力。

四、不断强化, 使之内化

幼儿在幼儿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确保其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若能在幼儿期就得到及时的强化, 那么, 就会有助于这个孩子今后在这方面形成永久的好习惯。因为, 此时幼儿的行为表现具有反复性、重复性的特点, 任何行为习惯在幼儿期都处于萌芽阶段。既易于养成好习惯, 一些不良习惯也易于得到纠正。

斯金纳认为, 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行为, 任何习得行为, 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 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或改造儿童的行为。儿童之所以要做某一件事, “就是想得到成人的注意。”如果幼儿的一个行为发生后, 成人立即予以注意, 如加以赞扬、或加以呵斥, 都会起到强化的作用。

培养幼儿整理习惯 篇5

小小班的孩子玩玩具时总喜欢扔得桌上、地上都是,而到收玩具的时候,只有几个孩子在忙着整理,其他的小朋友都自顾自地去上厕所,洗手了。我通过儿歌、故事告诉孩子们要爱护玩具,可孩子们对玩具的破坏行动依然进行,为此使我大伤脑筋。

今天点心后,孩子们依旧开心的来到娃娃家玩玩具,娃娃家的玩具真丰富,有可爱的娃娃,有各种各样的蔬菜和水果,有小桌子小椅子,还有娃娃的小衣服、小裤子„„这是娃娃的家,孩子们当起了娃娃的爸爸、妈妈,给娃娃洗澡、喂饭,非常的开心,可对玩具的态度却恶劣得很,常常把玩具扔得满地,还用小脚踢、踩,玩具的损害程度严重。我叫了好几个孩子,请他们把地上的玩具捡起来,送到玩具橱里,他们看看我,理也不理我,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中,对地上的玩具一点也没觉察到。

要如何让孩子养成整理玩具的好习惯呢?这时我想到了前几天看到的教学活动:“送宝宝回家”,便立刻有了主意。

到了收玩具的时间,我用录音机放了一段宝宝哭的声音,孩子们被哭声吸引了,放下手中的玩具看着我,我马上以游戏的方式引入:“啊呀,这是谁在看哭呀?让我来听听看。哦,原来是娃娃、水果宝宝和蔬菜宝宝、娃娃穿的衣服、裤子、小动物们都在地上哭!”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我吸引住了,有人问:“为什么哭呀?”我说:“她们说自己的小主人不喜欢自己了,把它们乱扔在地上,弄得它们浑身痛,而且身上也很脏,它们能怎么会不哭呢?”

这时孩子们的情绪被我影响了,我就乘热打铁地说:“你们都有自己的家,每天爸爸、妈妈都等着你们回家。小猫有家、小狗也有家,所以玩具宝宝也有自己的家。找不到家,玩具宝宝会哭的。谁能把玩具从地上捡起来,把它们送回家。”这一下孩子们的兴趣来了,“我把蔬菜宝宝放进冰箱里”、“我把娃娃抱到小床上”“我把杯子放在盘子里”。全班孩子高兴地收拾着玩具,嘴里不停地说着、笑着,一会儿,孩子们根据图标把所有的玩具都送回了家。在这情境的感染下,孩子们自发的把玩具送回来指定的地方。

经过这件事,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育理念,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会获得乐趣,改变自己原有的不良行为,使幼儿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不愿意变为愿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根据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说,教师预设的活动和集体活动宜少、宜短,教师应以个别教育为主。而分区活动正是一种幼儿自由选择、自由探索、操作摆弄的自主活动,它不仅能够让教师去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兴趣、发展水平、能力以及学习方式,照顾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更强调了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价值,使幼儿的天性得到满足,潜能得以发挥。

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往往愿意参加游戏,但是,他们不清楚该怎样做,往往非常随意地把玩具到处乱扔,以此来获得了较大的满足感,无目的地从一个区域转向另一个区域,造成整个活动室的混乱。

我们首先将各种玩具分门别类的,贴上图标放在不同的地方,告诉孩子你们都有自己的家,玩具宝宝也有自己的家。可托班孩子不是随着你的意愿而进行游戏的,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以兴趣出发,所以教师如果一味的发号施令,幼儿是不于理睬的。因此运用一些贴近幼儿的话语“宝宝生病了,谁带他去看医生?”“谁把娃娃送回家?”“宝宝摔倒了,谁把它抱起来?”等,引导孩子把随地乱扔的玩具送到他们自己的“家”,一次次的游戏后,大多数幼儿知道要玩具玩好了要把它送回家,知道了宝宝也有自己的家,找不到家宝宝会哭的。可一些孩子还是没有积累这些经验,所以有必要进行几次整理家的游戏“情景再现”,让托班幼儿有较直观的印象,并通过“语言再现”进行强化,让托班孩子在游戏前或游戏中或游戏后,能进一步理解生活,感受生活。有些孩子游戏的情绪往往随着目标转移,其他孩子手中的玩具经常是他们的目标,还有些孩子会盲目的被某些玩具所吸引,因而将自己喜欢的玩具占为己有,这样就会经常发生一些争抢现象,教师就用情景表演,让幼儿参与拟人化的游戏,幼儿间的矛盾逐渐减少了,他们知道“幼儿园的玩具大家一起玩”,喜欢别人的玩具会说:“你给我玩玩好吗?”

幼儿阅读习惯培养初探 篇6

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幼儿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期。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引导孩子积极探索,通过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看、摸、闻、听、摆弄等来体验而获得感性的知识,还要引得幼儿喜爱看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书籍可以把孩子引入到另一个丰富的世界中去,那里有深深吸引小朋友们的各种知识。那么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呢?如何选择图书?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经过我平日在幼儿园所做的探索,现作以下简要的论述。

一、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一)创设分享式环境

1.物质环境

走进幼儿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欢快的动物运动会画面,精彩的比赛场面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他们还会根据生活经验,对这幅画展开丰富的想象,如:小动物们在为谁喝彩?最后谁是胜利者?可以得到什么奖品?通过想像,扩展画面的内容。在幼儿园的每一层楼面,都绘有一些充满童趣的画面,如:“海底世界、四季图、遨游宇宙等,孩子们犹如生活在童话世界里。他们交流着:“瞧!美丽的鱼儿在大海里游呀游,唱着好听的歌呢!”;“小朋友们乘着宇宙飞船探索着宇宙的秘密呢!”此外还要专门为幼儿设立图书阅览室。我们必须给孩子提供一个光线充足、环境优美、地面整洁、宽敞、安静有文化氛围的活动空间。在阅读室里还要为幼儿提供桌椅,图书架位置的高低要适合他们,过高过低都会使幼儿难以接受,甚至会影响幼儿骨骼的生长发育。墙壁的布置,窗帘颜色的选择应避免过分鲜艳,以免幼儿形成兴奋的情绪,影响幼儿的阅读活动。有了这样良好的阅读环境,你便会看到孩子很喜欢到这里来,拿着图书有模有样的看起来。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我会在教室里放故事磁带,营造一种听觉环境,因为故事磁带在讲述故事时,声音此起彼伏,语音语调随故事情节而变化,还有音乐伴奏,能吸引幼儿听故事的兴趣,既培养了幼儿倾听习惯,又增强了幼儿的阅读兴趣。

2.精神环境

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性格,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民主、平等、和谐、欢乐气氛的环境。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与爱意,体验温情与友谊。教师要关注幼儿在园的情绪波动。寻找幼儿产生快乐和不快乐的方法,消除化解幼儿不快乐的因素,鼓励快乐情绪带动不快乐的情绪。以促进幼儿健康情绪的发展,保证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实。

另外幼儿的餐前情绪也很重要,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已经掌握了不少儿歌古诗,我就会利用这个时间段来引导幼儿进行背诵,巩固幼儿所学知识,既填补了幼儿空闲时间,又稳定了幼儿的餐前情绪。

(二)创设自由开放式的阅读环境

针对孩子阅读理解力有限,注意力持久性较差等年龄特点,让幼儿自由选择与各种材料的接触,与各种人的交往、操练,丰富自己的语言经验。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享受着阅读的快乐。还可以利用晨间谈话,请个别幼儿为大家讲故事,由于个别幼儿表现欲很强,在讲故事时声音响亮,在这时我就会给予鼓励,往往这样会激起幼儿去阅读图书的兴趣。

(三)创设促进发展的互动式环境

为了引起幼儿阅读兴趣,教师应该巧妙地选择不同难易程度、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使幼儿获得不同的语言表述经验,并感受阅读的兴趣。能力强的幼儿带动了能力弱的幼儿,在互动的氛围中自然轻松地学会了阅读并进行了朗诵,不同经验的幼儿,在这种互动的学习环境里,促进了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

总之,为幼儿创设趣味性、开放性、发展性的阅读环境,扩展了幼儿的语言经验,促进了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

(一)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

1.挑选书籍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挑选幼儿阅读的书籍,要求为色彩鲜艳、形象具体、内容直观的书籍。

2.家长配合

请家长配合幼儿的阅读,兴趣会进一步得到培养。家长作为幼儿的启蒙老师,大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幼儿,因此我也利用家园联系、家校通、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早期阅读的意义,让家长们知道早期阅读不等于早期识字,使他们真正理解幼儿早期阅读的好处。一般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图书馆,阅读或购买一些幼儿读物。这样日久天长,幼儿会自内心发出喜欢读书的兴趣。最后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

(二)增强幼儿爱护图书的意识

幼儿喜欢图书,不知道怎样爱护它们。爱护图书习惯的培养对幼儿来说十分重要,它是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教育和培养。

1.认识图书。

2.制订阅读规则。

3.正确翻阅。

4.加以引导。

5.教会幼儿交换图书。

6.引导幼儿爱护图书,养成良好的看书习惯。

(三)教会幼儿看书的方法

1.认识书名。

2.学会翻书。

3.帮助幼儿理解图书内容。

4.看书、认字相结合。

培养幼儿整理习惯 篇7

一幼儿园中幼儿普遍存在的整理问题

通过对南昌市某区的5个幼儿园走访调查发现, 5个幼儿园几乎都存在幼儿整理意识缺乏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在完成课堂活动后, 使用过的材料被随意堆放在一起, 没有进行整理。在午休期间幼儿在睡觉间脱下衣裤后, 随意将衣裤放在床上, 没有整理。另一个主要问题表现为在老师提出将材料进行整理的要求后, 幼儿虽然进行了整理, 但是没有真正做好整理工作, 由此表明在整理方法的学习上幼儿没有较好地掌握。从实际的走访过程中, 可以总结得出幼儿园中普遍存在的整理问题:一是缺乏整理意识;二是没有掌握一定的整理方法。

二幼儿园环境对幼儿整理能力的影响

所谓的幼儿园环境包含幼儿园中全体工作人员、幼儿、各类器械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幼儿园环境在幼儿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既是教育场所, 又是保育场所;既是物质的, 又是精神的;既是开放的, 又是相对封闭的。这种多角色扮演的情况对幼儿的整理能力有一定正面影响。通过对环境的布置,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的整理意识, 通过图片引导幼儿将使用过的材料放置在原有位置。老师通过言语的鼓励增强幼儿的整理意识, 从而培养其整理能力。

三设置环境培养幼儿整理能力的途径

1. 户外环境的设置培养幼儿的整理能力

针对户外环境的设置的, 应该选用明亮鲜艳的色彩装饰整个幼儿园建筑外观, 明亮的颜色容易吸引幼儿注意力。特别是幼儿园活动空间的设置, 铺垫塑胶场地, 规划出一块活动场地, 其中摆放幼儿喜欢的玩具, 周围墙上可以利用可爱、活泼的图片告诉小朋友应该将玩过的玩具、材料放回原处, 将能够引导幼儿进行整理的图片设置在每个角落中, 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 幼儿能够明白使用过的物品需要放回原处, 做好整理。

2. 走廊环境的设置培养幼儿的整理能力

幼儿园走廊虽不是主要的活动场所, 但连接了幼儿园各个活动室, 因此, 走廊也成为培养幼儿整理能力的重要场所之一。欢快舒适的走廊环境不仅与幼儿园中其他环境相协调, 还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但因走廊并不是主要的活动场所, 部分幼儿园忽视了走廊的作用。其实针对走廊的布置, 可以放置一些娃娃、小盆栽等, 由于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再加上老师正确的引导, 可以培养幼儿的整理能力。如对调查中的一家幼儿园进行测试, 在走廊中放置娃娃, 幼儿对娃娃十分喜爱, 在即将下课时教师告诉小朋友们娃娃也需要回家, 小朋友应该主动将娃娃放置在原来位置, 因此, 小朋友们一起对走廊进行了布置, 这样能锻炼小朋友的合作意识和整理能力。

3. 教室环境的设置培养幼儿的整理能力

教室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场所, 其中用到的小卡片、小材料等物品比较多, 所以教室成为培养幼儿整理能力的主要场所。在放置卡片的卡片框中贴上引导小朋友将卡片用完之后放归原处的小提示。开展整理物品的比赛, 看哪位小朋友能够最快最好地将平时物品整理得最好, 并且拍照贴在教室墙上, 不仅能够大大激发小朋友的整理意识, 也提高了整个班级的整理氛围。或者在教室设置图书角, 专门放置一些与整理相关的卡通图书, 如《我把玩具放放好》等或者一起与小朋友制作一些小图片, 贴在玩具框、材料框中。利用这种直接、生动、活泼的方式, 让幼儿在愉快、生动的环境中逐渐形成整理意识, 培养整理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幼儿园环境对幼儿的整理意识、整理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具有良好整理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还能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在发展幼儿教育的同时, 不能只重视对幼儿教育方面的改革, 幼儿园环境的设置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崔爱丽.国内幼儿饮食行为研究综述——基于近二十年期刊论文的分析[J].早期教育 (教师版) , 2011 (3) :105~106

[2]唐超.从新课程改革看教育过程中师生的地位及作用——关于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12) :162~163

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篇8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

1、人文化的外部环境。

我们从周围环境因素对幼儿行为的促进作用入手, 不断引发幼儿对自身行为提出新的要求。如:一进幼儿园, 就可以从墙面

上看到醒目的“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的名人录;幼儿园院内的草地上随处可见的温馨提王晓

示:“小草对您微微笑, 请您把路让一让”, “小草给我一片绿, 我给小草一份爱”等标志牌;在户外游戏场地上的“慢慢上, 别着急, 大家不推也不挤”等, 处处体现出本园的养成教育理念。

2、生活化的内部环境。

在活动室的设计上, 首先我们根据各班幼儿年龄特点, 以落实主题目标和养成教育相结合来创设。其次根据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出现的养成教育方面的不良习惯, 我们以落实主题目标和养成教育相结合来创设。如:在指导小班幼儿学习洗手、漱口等生活教育的内容时, 我们用相机把幼儿正确的洗手、漱口时的情景拍下来, 每个幼儿都有镜头, 分别代表其中一个步骤, 然后我

们按流程把照片排好, 贴在盥洗池的墙面上。这样, 幼儿就可以边看照片上的提示步骤边模仿学习了。这种方式生动形象, 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由于照片上的人物都是幼儿熟悉的同伴, 甚至还有自己, 所以他们很自豪, 也非常乐于模仿学习。

二、优化一日活动

在实践中, 我们体会到一日活动各环节是实施养成教育的主要渠道, 而且充分体现了每一处细微环节最大的教育价值。随着我园养成教育的启动, 通过全园教师及各年龄组教师的多次教研, 自主研发, 形成了一套我们自己的养成教育园本教材。

1、我们将养成教育的目标按年龄特点进行了划分, 通

过把目标明确化、具体化, 各年龄班教师对目标更容易把握, 在一日活动中也能得以更好地落实。

2、在养成习惯的培养过程中, 我们结合主题活动,

采取分类分层的方式, 根据层次提出不同的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 梯度分明, 便于指导。横向上, 根据不同类型的孩子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个别化地展开矫治、培养工作, 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在习惯培养上获益。我们根据主题活动及养成教育目标, 结合我园的实际, 组织教研员共同讨论, 制定出了“幼儿主题目标及养成教育评价表”和“幼儿主题目标及养成教育跟踪措施表”, 让教师把未能达到目标要求的幼儿, 继续跟踪指导, 让每一个幼儿在习惯养成中都不掉队。

培3、在养成教育的目标落实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 于是我们利用教研活动时间, 让教师把问题养提出来内容是“, 大家一起讨论解决生活习惯评比栏的墙。如饰有:必要要吗一次教研”活, 持动幼肯定意见的认为保留生活习惯评比栏能够提高孩儿方觉得不可取, 认为发展好的孩子就容易得到鼓子的积极性, 强化习惯的养成。持否定意见的一的化励, 。讨论双方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我们最后达成发展慢的孩子永远在后边, 容易将孩子等级良共识, 教师可以在活动室中设置这样的墙饰, 但好是同的在奖使励用要时求, , 不让能孩全子篇知一道律, , “要我根哪据方内面容习设惯置好, 不习的目标老师为, 又提高了孩子什么会表扬我”, 等等的自信。心这。样既达到了培养惯三、赢得家长的配合

养成教育在幼儿园里固然重要, 但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 幼儿思想单纯, 可塑性强,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留下很深的印象, 特别是幼儿人格思想的形成, 家长的影响占着重要的一部分。幼儿行为习惯的

养成教育, 必须家园同步进行, 才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我们先从转变家长观念入手, 通过园长对养成教育理念的总介绍及各班老师和家长的交流分析, 让家长了解了我园的园本课程及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让家长从思想上重视并愿意积极地配合。我们请家长在孩子面前起到表率的作用, 除了自己能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自己也要做到与邻居和睦相处, 尊老爱幼, 关心他人, 让孩子时时处处感受到爱与和谐的重要。其次幼儿园购买了大量的有关习惯养成方面的书籍资料, 便于家长借阅。我们还充分利用宣传栏, 将习惯养成的优秀家教方法及时张贴, 让家长能够借鉴。各年龄班将每个主题目标和习惯养成目标及幼儿的发展情况及时张贴在班级宣传栏中, 这样家长就能及时了解到孩子在幼儿园的一日表现, 并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到教育的目标。

幼儿好习惯的培养 篇9

一、幼儿的良好习惯的培养从家庭教育开始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 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教育。蒙台梭利说:“在孩子的周围, 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如, 要让幼儿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我们应该首先做到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日都应该按时就寝、起床;要让幼儿讲卫生、爱整洁, 我们首先要讲卫生, 保持家中的整洁等等。

二、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从教师的指导中得到提高

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 一半时间是跟老师、小朋友在一起的。他们在幼儿园, 跟同伴之间时常会因排队发生推挤, 出现不遵守纪律、打闹、告状或争抢玩具、独占玩具, 或室内的小椅子倒了, 小桌子歪了没人理睬等状况。对此, 老师除了采取简单的口头说教, 还应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 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比如, 以前我们班的孩子在每天的活动结束之后图书、玩具到处都有, 放学后我要整理很长的时间才能把所有的玩具和图示整理好。后来, 我们和孩子们做了几个简单的游戏之后, 图书、玩具到处乱放的现象基本没有了。

游戏 (一) 给玩具分家。让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给玩具分类, 如, 球类、图书类、积木类等。分类之后给每一种玩具找一个固定的摆放位置, 也就是给每种玩具找一个合适的家。如:皮球放在球筐里, 图书放在书橱里, 呼啦圈挂起来, 积木放在塑料篮子里等。

游戏 (二) 送玩具回家。把多种玩具混放在一起, 让幼儿把它们送回各自的家, 然后让大家共同评判孩子们送的是否正确。

此外, 每天放学前提醒幼儿, 小朋友要回家了, 大家看一看我们玩的玩具都回家了没有?如果没有, 请你们先把玩具送回家, 小朋友再回家好吗?每次教学活动之后, 都要提醒幼儿把用过的玩具放回原处。这样让幼儿坚持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后, 活动室里乱放东西的现象就没有了。

当然, 老师也应以身作则, 来感化幼儿, 如, 见到地上的纸屑弯下要去捡一捡;见到桌子歪了, 把它扶扶整;用完水后随手关上水龙头等。

另外注意方式方法, 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幼儿喜欢受人鼓励、夸奖, 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 他们情感上接受不了, 会产生逆反心理。不良情绪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为。但这样的幼儿有时受了环境的影响也有想改正的愿望, 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但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作为老师要细微地观察孩子, 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根据幼儿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 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 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 老师、父母必须理解幼儿的心理和需求, 对他的想法给予鼓励、支持, 再加以耐心地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 这样幼儿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

三、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培养幼儿的好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长和老师的共同责任, 因此, 教师应主动和家长联系, 向家长讲明这样做的道理, 取得家长的支持,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创造较好的教育环境, 直到家长运用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因为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 家长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如果家长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 你怎么去要求孩子做到呢?所以, 要想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老师和家长首先要做好榜样。

总之, 幼儿时期, 良好的行为习惯易于塑造, 不良的行为易于纠正。行为日久成习惯, 习惯日久成性格, 性格日久定前途。作为幼教工作者, 必须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幼儿午睡习惯培养四口诀 篇10

一、故事儿歌来催眠

一个安静的环境直接影响幼儿的午睡质量, 是幼儿良好午睡习惯养成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外部条件。我们班的幼儿很喜欢听故事, 所以在等小朋友都躺好后, 教师都会给幼儿讲几个有趣的故事让幼儿安静下来。在幼儿午睡时, 教师帮助盖被子, 可以去抚摸一下幼儿的手和小脸, 使幼儿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为幼儿入睡打好基础。此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儿歌、歌曲来帮助孩子们接受午睡时的要求。比如儿歌《小猫小猫你别吵》培养孩子轻轻走进卧室的习惯。当有的孩子忘记时, 我们会及时提醒:“轻轻走, 像小猫一样没声音。”使孩子明白进卧室需要保持安静。通过儿歌“小朋友, 来睡觉, 小小手, 放放好, 小眼睛, 闭闭好, 安安静静睡得好”, 使幼儿明白安静睡眠的道理, 在音乐声中就会较快地入睡了。

二、活动榜样立常规

“娃娃家”是最受小班幼儿欢迎的游戏之一。在这一游戏过程中, 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环境的各种情境, 让幼儿扮演成妈妈来照顾乖娃娃睡觉以加深幼儿对午睡常规的认知。与此同时, 也可利用“我最棒”评比来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如在教室墙面布置中可设计“我最棒”栏目, 在上面让每个幼儿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长颈鹿图标, 通过在长颈鹿上贴五角星的形式表扬午睡中做得好的小朋友, 要求小朋友向他们学习, 这样也有利于孩子了解睡眠常规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三、亲和管理求实效

在幼儿午睡的过程中, 教师千万不能松懈管理, 当然这种管理必须是亲和的, 才能见成效。首先, 教师应当有亲切的态度, 在幼儿入睡时, 经常与幼儿保持身体接触, 如在帮幼儿盖被子时可以拍拍幼儿的小脑袋, 拉拉幼儿的小手, 抱抱、亲亲幼儿等。我们知道, 肌肤接触能给幼儿带来身体上的舒适感、情绪的放松及心灵的安慰。其次, 教师还应学会轻声地提醒。在午睡过程中, 难免会有个别幼儿入睡得比较慢。教师不要当着全班幼儿的面大声地斥责幼儿, 应该走到孩子的身边轻声地在他耳边提醒。在幼儿午睡中要细心观察每一位幼儿, 观察幼儿是否存在不良睡姿、踢被、咳嗽等现象, 若有发现应及时与家长联系。

四、家园沟通显合力

幼儿良好午睡习惯的养成, 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所以光靠幼儿园是不够的, 还需要家长的配合。我们通过“家园栏”“班级博客”等平台让家长了解幼儿睡眠的目的是使幼儿的身心能够得到最大的放松, 获得充分的休息。以便家长在家督促幼儿按时睡觉、起床、来园。使幼儿午睡与晚间的睡眠得以协调。

良好午睡习惯的养成, 需要教师、幼儿、家长的协同合作。良好的午睡习惯不是一两天就能够养成的, 需要日复一日, 持之以恒, 用心去营造一片适合孩子的环境, 从而让孩子的午睡质量得到提高。

培养幼儿整理习惯 篇11

关键词:幼儿;习惯;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47-01

一、幼儿良好习惯概述

习惯是指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内容。孔子曾经指出“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讲的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幼儿教师作为幼儿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人际交往的引路者,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幼儿良好的习惯内容,以便能够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开展引导教育。简而言之,幼儿良好的习惯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首先是道德习惯:道德习惯是指在道德意识支配下出现的较为稳定、持久的道德行为,它是确定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基础。一个人品德高尚,社会觉悟和社会准则才能成为其精神财富。例如文明礼貌,关心他人、关心集体,遵守纪律的习惯,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个人安全的习惯,诚实守信,爱护公共财物,不欺弱凌小的习惯等。

其次是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多次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内心需要的行为方式,例如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热情参与课堂讨论的习惯等。

再次还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惯是幼儿每天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有关饮食、起居、卫生、消费等习惯,如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积极锻炼身体,不随地乱丢瓜皮果壳,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不乱花钱等。

此外还有劳动习惯: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的行为习惯,如做好班级值日工作,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

二、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策略简析

幼儿时期孩子们的心智发育不完善,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较低。教师作为幼儿学习发展的引导者,在教学中要尊重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幼儿成长环境的科学创设,通过有效的鼓励引导、结合家庭合作教育来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幼儿教育全方位、立体化的开展。

首先教师要尊重幼儿学习主体地位:传统教学中基本上是教师强制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对于“不听话”的孩子采取打骂、体罚等形式,以期通过“棍棒式教育”来约束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这就导致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只是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导,而对于事物缺乏自身的思考与认知,在自己面对问题的时候不能有效的解决。新时期教学中我们要认识到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幼儿教育的主体是幼儿,出发点、最终归宿都应该以他们为主。行为习惯的培养纵然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同时更需要幼儿自身认识到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是不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案例的展示让幼儿自行判断,让他们能够通过自身的思考来进行是非的评判,以便能够更好地体现他们的自主思维意识。此外教学中教师也要多联系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幼儿自身的行为习惯,通过“民主表决”、“班级公约”等形式来完善幼儿对于良好习惯的认知,更好地提升他们行为习惯的科学性。

另外教师也要重视幼儿成长环境的创设:幼儿时期他们的接受能力、模仿能力较强,容易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教学中就需要我们能够创设良好的幼儿学习生活环境,以便能够通过外部环境的影响来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枯燥、单一的教育形式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这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目的和结果。“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全面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除了口头提醒、正面引导之外,还在环境方面下了功夫。通过环境的暗示来影响孩子,让环境成为孩子的第三任老师。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观察植物从春天发芽、开花到夏天结果、秋天收获的过程来让他们感受到植物成长的艰难,引导他们养成爱护植物的良好习惯。另外还可以通过定期更改墙壁标语、漫画等形式来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引导幼儿逐渐完善他们的学习认知。

此外教师也要善于运用正面鼓励: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经常受到教师表扬的学生往往会越来越勤奋好学,而经常受到教师批评的学生则会破罐破摔。这样的“良性循环”、“恶性循环”值得我们思考。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正面鼓励,以便能够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例如教师要巧用激励机制,通过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来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物质强化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用实物以及其他象征性的符号如小红旗、小红星、红苹果等加以强化;时间的强化与机会的强化相结合,允许行为习惯好的幼儿有更多自由安排的时间,提供各种游戏活动的机会,为班级服务的机会等形式。这些都形成了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篇12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幼儿的表率

我们大家知道,幼儿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可塑性,幼儿教师与他们在一起的时间长,是他们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幼儿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观察最细,而且由于他们年龄小,会对教师的言行不加选择地模仿,他们认为教师的话就是圣旨,就是“最高指示”,我们经常听到他们说:“老师这样说的”“老师让这样做的”等等,因此教师就应该对自己的言行提出较高的要求,就应该严于律己,从自我做起,比如,吃完饭主动擦桌子、洗手;在教室里不大声喧哗;下了课轻声走路;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等, 这些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决不违反,如果违反了,也要勇于承担错误。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两个幼儿在走廊内大声喧哗,于是我当场批评了他们,可能是我的态度有些暴躁,声音大了些,其中一个小朋友委屈地说:“老师,您不也是大声讲话吗?”我当时一愣,真是这样,于是,我这样说:“孩子,对不起,谢谢你给老师找到了错误, 我改正。”他也扬起可爱的笑脸说:“老师,我也会改正的。”这正好应了“言传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古训,可见,教师的表率作用何等重要。

二、对幼儿提出合理要求

幼儿天真幼稚,即使是一些看似极其简单的要求他们也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如果教师给他们提出不合理要求,幼儿很可能接受不了,就会导致我们的要求落空,久而久之,幼儿会对自己丧失信心,会对教师的话产生怀疑。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幼儿教材时,我总是用明确、具体、简练的语言对幼儿提要求,告诉幼儿对教师、同伴要有礼貌,早晨入园要向教师和小朋友好;放学时要和教师说“再见”;回到家要和爸爸妈妈打招呼;别人说话要专心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要讲卫生,饭前、饭后要洗手;不要随地大小便,衣服要放在固定位置等等,这样的要求明确具体,幼儿很容易做到。

三、采用鼓励原则

幼儿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我常常采用鼓励原则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因为幼儿很在意教师和同伴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对幼儿进行及时评价, 以便于让他们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错误的。例如,有一次在课堂上,我正和幼儿做游戏,平时爱哭闹的张×又哭了起来,这时,李×小朋友走到他跟前哄他,看到这一幕,我及时鼓励李×,说: “你真是一个爱帮助人的好孩子,你的行为值得大家学习”,我又转向张×说:“上课哭闹是不对的,可是,李×一哄你,你就不哭了,你的进步也很大啊”,正是这鼓励原则让幼儿眉飞色舞。

上一篇:网络规范下一篇:家庭教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