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现状

2024-10-14

家庭教育现状(精选11篇)

家庭教育现状 篇1

摘要: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现今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更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养方式,问题,重要性

孩子性格中许多重要的品格及习惯, 都是从小在家庭教育中成逐渐形成的,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因此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小觑。尤其是现在的家庭里多为独生子女, 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影响, 家长的教育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而当今, 家庭教育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不仅关乎到孩子的学习成绩, 而且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与未来。

一、中国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素质发展是一个重要机制。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 尤其是要注重学生情绪素质方面的培养。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密切关系。良好的教养方式, 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相反的, 不当的教养方式, 不利于子女的身心素质的养成与学业成绩的提高。

1、过度保护———溺爱型

家长对子女的溺爱, 使得子女越来越依赖父母, 阻碍了小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如果孩子受父母过分保护, 无论是对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的适应能力都比较差。

溺爱型的教养方式, 虽然能使子女体会到父母的关心与爱, 但子女能力发展受到限制, 身心也不能健康发展。

2、惩罚干涉———专制型

父母对子女严格要求是有必要的, 但是严格不等于惩罚。专制型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十分严苛, 在子女身上寄予过高的期望, 常常忽视子女的权利与自尊。严厉惩罚型的家长, 由于种种原因, 或许是自己教育知识的缺乏, 或许是自己工作不顺而情绪不好, 或许是对子女期望过高恨铁不成钢, 对待子女采取十分严厉的惩罚方式。比如, 因孩子一次考试不及格, 便动手打骂, 这严重破坏了温馨平和的家庭环境。

专制的教养方式一般会造成子女的顺从, 使子女在与人交往中胆小、自卑, 独立性差。有时甚至会引起子女心理上的疾病。父母的严厉惩罚, 还可能使子女形成说谎、叛逆等不良的品质。

3、否认拒绝———忽视型

否认拒绝型的家庭教养方式表现为家长总是倾向用否定的眼光看孩子, 否定孩子的一切努力, 把孩子看的一无是处, 却看不到孩子的长处和进步。忽视孩子的正常物质需求, 控制十分严格, 不能满足孩子基本的物质需求。

4、关爱理解———民主型

父母与子女建立良好的民主型关系, 需要父母对子女的理解与沟通。只有父母与子女的心灵想通了, 才能在民主的心理氛围下进行交流, 才能相互理解, 才能有共同的目标与话题。父母的关爱理解就是一种信任, 给予子女足够的信任就是在保护子女的自尊心, 就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子女的潜力, 有积极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理解与爱护更是一种心理支持。这种心理支持无形的激发子女的心理能量, 产生有形的心理效应, 有助于学习成绩提高、遵守秩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 等等。

二、我国现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家长自身的问题

通过很多现实中一个个教育方面的悲剧, 说明了家长教育观念落后, 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是造成这一幕幕悲剧的主要原因。

2、家庭及社会生活变化出现的新问题

现下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家庭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的提高、网络和电视媒体等的发展都影响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正常沟通;对孩子教育过度的重视, 造成了教育成本急剧增长, 从而对孩子产生过高期望;离婚率的不断升高, 外出打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极大增多;网络游戏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迷恋网络, 学习动力缺失等, 这一切都在呼唤家庭教育需要走向更加重要的位置。

3、家庭教育的“学校化”

学生节假日回到家里, 本应是亲子沟通的时间, 或是孩子自己掌握的时间, 但往往是从学校出来再到校外辅导班去, 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倦, 一些孩子逃课和放弃学习是学生对家长无声的反抗。

4、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知识理论指导

一些家长虽然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但对家庭教育理解缺乏正确的认识。只是一味的让孩子接受超前教育, 使孩子对过早的对学习产生厌烦。

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起着重要作用。我国的家庭教育仍然受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 一些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现状。因此我们应该吸取其他国家的优秀的家庭教育观点, 改善教育的方法、途径和手段,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我们才能更好的教育祖国的未来。

家庭教育现状 篇2

安岳县启明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杨宜桃

蒋小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决定着孩子的未来,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然而,夫妻有了孩子后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家长,不需要学习上岗,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孩子的成长令人堪忧。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家长不会爱孩子。

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但家长给予孩子的爱并不是孩子需要的爱。如家长不断地纠正孩子的错误,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好,让孩子改正错误,变得更加优秀,实际上是在不断证明孩子不行。这种不断纠错的行为,源自家长希望塑造一个完美的,不被人诟病的孩子,但是并不知道如何去帮助孩子成长,仅仅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纠正。这种行为,就是塑造一个低价值感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根本就没有勇气去面对任何评价,应对有挑战的事情。又如家长经常控制孩子,逼迫孩子喝水、吃水果,控制孩子的吃穿、交友,学习行为,几乎是所有行为。家长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身体健康、安全着想,但是这种行为,只能导致孩子感觉很糟糕,感觉生活很压抑,完全没有自己的空间,也没有自我做决定的可能。也就是说,家长通常会剥夺孩子的自我应对生存各方面需求的权利,来塑造一个他们期望的孩子。这种行为的结果,就是塑造一个不愿意做决定,不愿意再承担任何责任的孩子。所有的行为动机,都由生命内在的需求转变为外在父母的需求,从而失去成长动力。

还有一种,就是不断地叮嘱,不断地唠叨,家长送孩子上学叮嘱孩子上课认真听讲,别玩东西,放学问孩子在学校上课守纪律没有,这对孩子意味着什么?不信任,家长不相信孩子在学校会努力学习,不相信孩子的自控能力,不相信孩子作为一个生命本具的生存智慧和学习能力。这种叮嘱,实质上是在证明孩子不行,没有可能独立应对任何事情,一方面导致孩子开始不信任自己,遇到事情就焦虑,一方面开始闭上自己的耳朵,而故意听不见任何忠告。这完全有可能把真正有用的,善意的提醒抛之脑后,从而犯下更大的错误。

(二)生活上无限溺爱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孩子们的生活需求也跟着增大了,家长对孩子们的生活需求总是无条件的满足,甚至明知孩子的要求是无理的,也不加以阻止,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小时候条件差,日子苦,现在经济状况好了,总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有的家长认为再穷不能穷孩子,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会误以为所有的东西唾手可得,所有的事情轻而易举,丧失自立的愿望和能力。

家长过度地在孩子们身上倾注溺爱之情,不让孩子做家务、干杂活,还包办代替了孩子的一切事情,上小学了起床要家长穿衣,吃饭要家长喂,就连做作业都是家长先从书包把书本拿出来,等做完后负责收好书包。我班一个孩子鞋带松了不会系,站在那儿直流泪。另一个孩子一天没带书,我打电话让家长帮忙送一下,家长肯定的说昨晚放进书包里了的,因为是他亲自收的,没多久家长送来了,原来家长错把弟弟的书收进了姐姐的书包。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长错误的爱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和权利,这是对孩子人格健康成长的极不“尊重”。就像我班的那两个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孩子还怪家长把书放错了书包,孩子不做事,孩子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发展,责任心也无从建立,家长无微不至的关爱和越俎代庖,还会造就孩子任性、懒惰、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样的孩子将来怎么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三)学习上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心切,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孩子,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比别人聪明,不管孩子的能力、习惯和兴趣,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不切实际;或者盲目攀比,为了自己的面子,要求孩子样样优秀;或者家长自身的梦想没有实现,就把这份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圆自己未圆的梦。家长把过高的期望变成具体要求,强加在孩子身上,有的要求孩子各科优秀,每次都考班上前几名;有的周末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学钢琴、学画画、学演讲,希望孩子成为全能的人,孩子不愿意就软硬兼施,强迫孩子学习。

这些家长把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孩子好坏、预测其未来能否成才的唯一标准,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某天孩子看着妈妈累了,心疼妈妈,主动帮妈妈洗碗,妈妈拉长脸:“去,做作业去。”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整日埋头于参考书和习题集中,虽然掌握了不少书本知识,却不具备独立生活、适应环境、团队协作的能力,孩子的爱心、感恩的心也慢慢泯灭。更多的孩子根本达不到不切实际的目标,或对周末班不感兴趣,久而久之,孩子对学习望而生畏,容易丧失自我,变得郁郁寡欢。

(四)父亲参与度低

“子不教,父之过”,可见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父亲的良好形象在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孩子完善人格的形成。然而中国几千年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禁锢着父亲的观念及行为模式,现代社会女性参与社会活动,与男性同样在外打拼,但男权思想依然存在,女性理应相夫教子,很多父亲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感受不到伟岸、坚毅的父爱,家庭教育失去了父亲理性的思考和呼声。

二、针对家庭教育的现状,作为老师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一)依托现在的网络优势,与家长分享一些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长期的全方位的教师。因此,家长的素质如何,往往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家长自身良好的素质和形象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无声的要求和鞭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针对家长错误的家教观念,利用网络平台等各种途径引导家长逐步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的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教育。家长自身素质提高了,身教胜于言教,孩子自然而然会成长得很好。

(二)转变家长“重智轻德”的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专家蔡笑晚说:“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道德素质是成才的先决条件。道德教育的责任不能推给学校,必须由家庭承担。”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家长最关心和实际认为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学习、分数等智育问题。大多数家长对传播知识,开发智力抓得很紧,将智力视为教育内容的全部,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品德教育却很少注意,忽略了对孩子的人格培养。2001年江苏某市一个持刀捅人的高一学生在被采访时说到“只要学习好,我犯了什么错都不是错,父母都不会责怪我”。很难设想,一个不具备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将来怎样市足于社会。

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先成人,再成才。教师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在妇女节、重阳节期间开展“妈妈我爱您”、“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的实践活动;春节期间开展“受欢迎的小客人,受称赞的小主人”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家长以“情感”为桥梁,以“亲情”为纽带,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了,教师要敢于突破自己,不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多元地评价孩子,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着眼全面,对孩子进行智力培养的同时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家长观念的改变,让孩子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也是家庭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子女才能从父母那里获取最温柔、最纯洁无私的母爱和既严格又起着榜样示范作用的父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父母教育的力量,从而产生稳定感和安全感,子女对父母关爱的体验促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相反,在家庭关系冷漠、紧张、争吵不断、纠纷常起的家庭中,孩子焦急恐惧、郁郁寡欢,缺乏安全感、自信心,往往变得性格暴躁、敌对、孤僻、胆小,对人冷漠,摧残小动物,进而心灵受到创伤,阻碍身心的正常发展。

家庭教育现状及误区校正 篇3

本文仅以我校学生家庭教育情况为调查“蓝本”,进而对我区家庭教育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校正意见。

一、现今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误区

我国国民受儒家文化影响,从古至今,对家教都是很重视的,昔有孟母、窦燕山都是教子典范。《增广贤文》也以俚俗语言训导子民:“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但社会发展到如今,家教仍存在不少误区,列举如下:

(一)过多苛责、过高要求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一些家长崇尚“棒打出孝子”,以严厉责罚代替严格要求,以武力镇压代替说服教育,以至孩子在高压心理氛围中自尊受到损害,甚至造成了一些人格被扭曲的恶果。如我校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爸爸的性子很暴躁,动不动就打人。一次,我的英语考了56分,根据以往的经验,回家非挨揍不可。为了免除皮肉之苦,我灵机一动,将‘56改为‘86。回到家,爸爸妈妈看了我的成绩,高兴地笑了。爸爸还奖励我10元钱呢!”日记寥寥数语,却入木三分地道出了父母的“巴掌”与孩子“撒谎”的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二)过度关心、过度照顾制约了孩子成长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含在口里怕烫着,吐出来怕冻着”,这是很多现代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形象写照。生活富裕了,父母能不爱自己的孩子?有多少家长懂得营养科学?再加上电视广告的诱惑,于是乎各种营养品,把孩子们“灌输”成了身高与体重不成比例的肥胖儿;过多的照顾,使得孩子四肢不勤,体质虚弱。

(三)过多限制、过多干涉阻碍了孩子潜能的释放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行动自由过多地干涉、约束和限制。诸如父母要求孩子不要玩水、不要爬树、不要上街、不准看电视、不准同异性交往、不准看小说等,可以说在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来自父母不同程度的约束、干涉,甚至连日记、书信、交朋结友都要受到父母盘查甚至监督。如此这般,孩子的潜能显然得不到应有的释放,也不可能健康地成长。

(四)过多欣赏、过多表扬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现在有些家长非常注重自己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家庭教育中也追求所谓的“艺术”性,也搞什么“愉快教育”“激励教育”。然而,过多欣赏孩子,过多表扬孩子,对孩子成长中的负面问题视而不见,一味迁就,就错失许多“挫折”教育的良机。现在的很多孩子可能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智力发展也不错,但承受不了批评,缺乏情感,缺乏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缺乏一颗温暖而丰富、纯洁而清新的心灵,心理不够健康。

(五)过多同情、过多体谅影响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最辛苦的是孩子!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同情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体谅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过多同情、过多体谅则会使孩子良好的习惯失去连续的滋养。

“习惯不是造就你,就是毁掉你”这是全球销量超亿册《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的作者肖恩·柯维的名言。然而,在更多的中国家庭中,恰恰忽视了孩子良好的习惯的培养。

二、宝安区家庭教育现状

笔者曾对我校1600余名学生家长做过一番家教现状调查,形式有访谈、问卷调查、个案跟踪指导,归纳出我区家教类型基本上有下列几类:

(一)养而不教型

此类家长以自己水平低、忙着打工谋生为由,口头上说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在实际中任由孩子自生自灭,此类家长占总数的5%左右。他们的孩子多数带有恐惧、自卑、虚荣等不健康心理,多为班上的后进生,有的还存在一些不良习性(如打架、说谎、偷盗等),对班级的破坏力极大。

(二)重物质投入,轻感情投入

一些忙着拓业致富的家长们认为只要有了钱,孩子读多少书关系不大,此类家庭多为富裕家庭,而父母文化素质较低。他们常对老师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我水平低,教好他全靠你们了,你打他骂他都行,只要教好他。此类家庭比例较大,占有20%左右。

(三)重熏陶感染型

此类家长素质较高,在家教中注意言传身教。此类家长占15%左右。

(四)重视但不得法型

在调查中有60%的家长希望孩子有出息,也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却不知从何着手,更缺少正确的理念和得当的方法,不知道用什么好的方法更有效,更有说服力。

三、误区校正

正本清源、激浊扬清、对症下药应是家庭教育的工作思路。

(一)欣赏自己,进而赏识孩子

全国赏识教育专家周弘老师曾以“翘起大拇指,唤醒好孩子”为例进行赏识教育。要赏识孩子,首先要欣赏自己。但处在特区的家长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压力,一些家长便将“垃圾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成了“垃圾接受箱”,久之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心理氛围,因此要想赏识孩子,家长必须学会从心理上欣赏自己开始。

(二)营造和谐向上的学习型家庭

家长的言传身教主要是通过营造和谐向上的学习型家庭这个途径来实现的。

家长们投身到“创建学习型家庭,争做学习型家长”的洪流中来,可从下列方面做起:

(1)充实家庭文化活动内容。在家庭生活中,努力创造人人好学的气氛,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读书看报、评论影视、辅导子女、参观游览、欣赏音乐、讨论时事、交流心得等,发动家庭成员积极参加,形成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

(2)家长在学习上做出榜样。家长不但要在做人方面以身作则,在学习方面也要给孩子做出示范。家长在家庭中能带头看书学习,畅谈心得,引导家庭成员参与学习活动;要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将所学的家教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去,并不断总结,不断改进;经常与学校领导和班主任沟通,配合学校教育,积极支持学校工作,做到家庭、学校双轮驱动,共育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

(3)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教育活动。家长要组织家庭成员,包括孩子在内,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和公益劳动等活动;教育家庭成员要遵守社会公德,尊老爱幼,和睦邻里,帮助弱势群体,为建设社区文明做出贡献。

(三)学校应承担责任

学校作为学科教育主战场,还应承担沟通学生家庭、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因此,学校应创设各种平台,构建家校联系桥梁。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办好家长学校。宝安区“家庭教育工程”的启动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展示与交流平台,在全体家教老师的努力下,家教这块教育新天地正为广大家长所认识、接纳、实践。家长学校分校也正发挥着宣传教育作用。因此办好家长学校是提高家长素质、建设学习型家庭的一个必备条件。我校家长学校以课题研究为导向,做到定时间、定场地、定主题,家长们通过学习,普遍感到收获很大。全校家庭教育状况也有了显著改善。

二是开好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建立家校联系制度。我校为创新家教工作方法,走“藏智于民”的群众路线,成立了由每班两败俱伤人组成的,全校共68人的家长委员会,将他们作为宣传学校、联系家庭的一个窗口。经过参加家长委员会会议,家长们的学习情绪普遍高涨,乐于做学校教育的参谋,当好家庭教育的主角。我校已成功迈出了家校联系的第一步,这为我校进一步深入开展家庭教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身处特区的孩子受各种文化的洗礼,他们在成长中有诸多困惑。如果学校、家庭不及时给予调适,久之则会引发孩子心理障碍,造成心理变异,以至变态。马加爵杀人案震惊全国,震动教育界,引起了学校德育工作者的深思: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塑造学生良好品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校主要通过开设“心灵加油站”心理咨询室、“知心姐姐信箱”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进而进行心理辅导,把他们的各种心理障碍消除在萌芽状态中。

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 篇4

近年来, 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 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 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 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 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1 家庭教育的现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 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 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现状之一:教子方法有失偏颇。我们通过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 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望子成龙”型。

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 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 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 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其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 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 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 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 “学习至上, 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 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 一是心疼孩子, 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 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 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 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 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 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 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 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 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 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1.2“顺其自然”型。

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 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 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 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具体表现为:

其一、“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 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 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 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 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 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 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 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 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 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究其原因, 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所谓的“超现实性”, 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 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 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所谓的“不一致性”, 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在情感上, 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 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 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 家长一旦醒悟, 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异常现象。

现状之二: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现实生活中的孩子, 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怪圈”。

“怪圈”之一、崇拜金钱。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 学生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在学生的口袋里, 或多或少装有零花钱。据调查, 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 少则几百, 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 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怪圈”之二:浪费钱物我们通过调查后发现, 学生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渠道有:a.测验考试成绩“达标”后的“奖金”;b.替家长买东西时剩余的“零钞碎票”;c.家长每天给孩子的早餐费和车费;d.个体经营者的孩子还有“帮工钱”;e.亲戚朋友赠送的钱物……在学生眼里, 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可以随意浪费食物, 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文具, 衣服鞋帽不时髦新潮就打入“冷宫”。学校门口的地摊, 其热闹程度并不亚于集贸市场。学校拾到的各种衣物, 极少有学生前去认领。

“怪圈”之三:流行享乐。有的学生对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细营养, 穿的要新潮高档, 用的要新奇漂亮。男孩玩的是四驱车、电子游戏机、变形金刚……女孩拎的是精致的小包, 戴的是精巧的发卡, 看的是精美的卡通书……有的学生上学、放学还要请人接送;有的学生干脆用钱雇佣“棒棒”背书包;有的学生懒得走路, 打的回家让父母下楼给钱。在家里过的是“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生活。

“怪圈”之四: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在家里对父母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不能不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 不能不说他不尊敬自己的长辈, 也许, 在他 (她) 的心目中, 或许他 (她) 更爱的是自己, 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 只知受人爱, 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 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 对损害别人的利益的事无动于衷, 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在学生中出现的种种“怪圈”, 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消除“怪圈”, 亟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2 家庭教育的对策

对策之一: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 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 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 全面指导家庭教育。

2.1 指导家长“信任孩子”。

孩子是新生力量, 相信孩子, 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 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

2.2 指导家长“赏识孩子”。

孩子在家庭生活中, 从小就处在选择之中, 几乎天天都有己的选择。

孩子的兴趣就是探索世界, 越是不会干的, 他就越想干, 会了就不干了。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 不把孩子当宠物, 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 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 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 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在提高家长认识的基础上, 采取统一的内容, 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育与评价。学校重在“如何做”, 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 以实践为重点, 及时反馈, 树立榜样, 找出差距, 再教育, 再实践, 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

对策之二:重视家庭活动的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教师完全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 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在妇女节、重阳节期间开展“妈妈好”、“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的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 家长以“情感”的桥梁, 以“亲情”为纽带, 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 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策之三: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 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 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 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 先要成人。

城区幼儿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篇5

【摘要】 本文主要是从家庭教养态度、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这三个方面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当前XX市城区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并结合访谈分析出该城区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家长教养态度良好但实操能力较差和教育内容重知识的问题,就如何改善XX市城区幼儿家庭教育状况的对策提出两点可供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 城区 幼儿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是XX市城区4所幼儿园,这4所幼儿园中有2所公立幼儿园,2所私立幼儿园。问卷随机调查人数为115人,为4所幼儿园中的幼儿家长。

2.研究方法

问卷法:通过调查问卷获取XX市城区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分析XX市城区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访谈法:对XX市城区参加问卷调查的4所幼儿园部分家长进行面谈,了解本地区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二、研究结果

1.家长教养态度

根据调查,在回答“教育孩子主要是谁的责任”这个问题时,有72.5%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家庭的责任,只有20.3%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幼儿园的责任,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在于社会的仅有5.1%,这表明家长在观念上已经明确了家庭教育是教育孩子的关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者,对孩子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家长是教育孩子的主要负责人。[1]

2.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主要包括四种: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民主型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间互相尊重、地位平等;专制型是指幼儿一切都要听从父母的安排,不得违背父母的意愿;溺爱型是指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做事情无论对错都要依从孩子的想法;放任型是指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不闻不问,顺其自然。[2]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得出,XX市城区幼儿家庭教养方式以民主型为主,占到了85.8%,调查显示家长在教育幼儿方式上采取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比例为5.9%,这是一个可喜的结果。但约占3.8%的家庭仍以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去教育幼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以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去教育幼儿的家庭约占4.5%,这部分家长过于疼爱自己的孩子,把孩子紧紧地握在手心里。

3. 家庭教育内容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把家庭教育内容分成主要的四个方面,即身体健康的教育,知识的教育,行为习惯的教育,情感态度的教育。调查后发现XX市城区的56.2%的幼儿家长在教育内容上比较重视身体健康的教育、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尤其是对幼儿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重视,这是比较乐观的状况。但是仍然有65.6%的幼儿家长认为教育内容其实就是对幼儿进行知识的灌输。

三、研究结论

通过对XX市城区幼儿家庭的调查中可以发现,XX市城区幼儿家庭教育中还存在两点问题:

1.家长教养态度良好但实操能力较差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XX市城区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相对较好,能够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对家长的访谈中得知,家长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根本不清楚怎样去教育孩子,包括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去教育孩子。可见,参与调查的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与真正达到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有一定距离。例如:在问卷“是否对幼儿进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教育和是否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上,大多数家长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通过和家长的谈话,从回答中可以看出家长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知道怎样去实施健康方面的教育,也不知道该怎样去关注和调节幼儿的情绪。

2.教育内容重知识

有很大部分家长特别重视识字等知识的教育,认为识字、做算术就等于开发智力。其实智力是综合认识世界的能力,它包括很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等。智力也不等同于知识,可是很多家长往往认为识字越多,孩子就越聪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受到当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现如今幼儿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幼儿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幼儿多种技能,包括动手操作的能力、舞蹈、音乐、书法等专业技能,使幼儿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这需要家长转变教育观念,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内容,做到全面教育而不是盲目跟风。

四、建议

通过对XX市城区幼儿家庭的调查结果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就如何改善XX市城区幼儿家庭教育状况的对策提出两点可供借鉴的建议:

1.多途径学习幼儿家庭教育知识

由于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比较低,就放弃了教育幼儿的权利,只是负责幼儿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据相关研究表明,幼兒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与父母的素质及文化水平的高低有密切的联系。[3]

通过问卷了解到家长只通过网上查阅有关家庭教育的资料、看书、家园合作来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家长应多抽时间通过以下途径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知识:第一,参加社区服务教育。多参加社区教育,在社区的服务和管理下更多的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第二,加入家庭教育咨询机构。通过向有关教育专家咨询,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了解幼儿的需求。

2.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

从调查结果显示出很多家长只重视识字等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幼儿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教育。针对这种现状,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孩子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并且是经常变化的,要根据幼儿的这一发展特点,尊重幼儿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风格,合理的开发幼儿智力。其次,家长不要受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不考虑自己孩子的想法,盲目跟从其他家长的做法。在现实的生活中要遵循幼儿的这一发展特点,根据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制定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莲霞.让幼儿家庭教育知识进入千家万户[J].教海探航,2008,(5).12-13.

[2] 杨徐梅.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2011.

[3] 李霞. 家长素质提升在父母效能训练中作用的研究[D].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

[4] 张笑燕.城镇居民幼儿家庭教育现状调查[J].教学与管理,2004,(7).27-28.

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出路探究 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一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1. 管得太紧

现在大部分家长由于自身素质高, 对孩子期望值也高, 导致对孩子的关注程度比以往更高。一般的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内容和要求非常清楚, 时常关心教学进度与家庭作业, 并主动与任课老师和其他家长交流。孩子什么时间做什么, 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计划严密。家长累、孩子也累, 但是家长觉得值, 认为自己做好了孩子的家庭教育。

2. 在家教育

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家庭教育中, 有一类人的表现显得格外的与众不同。以郑渊洁为代表的“全托”式家庭教育:自己在家负责孩子的启蒙, 教授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全部课程。郑渊洁对自己孩子的培养完全采取家庭教育的方式, 学校没有丝毫的参与。家长全程参与孩子的成长, 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但这类人在我国是凤毛麟角, 少之又少。

二我国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家庭教育“重智轻德”是变相的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重智轻德是变相的学校教育的延伸, 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培养。由于学校教育是典型的重智轻德, 家庭教育就应该背负起德育的责任, 相互弥补才能促进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重智轻德主要体现在给孩子报补习班、培优班上, 在课外弥补在校学习的落后, 唯考试成绩为最重要的东西, 让孩子围着学校和成绩转, 忽视了道德情操的培养。

2. 家庭教育推诿自身的责任

当今很多家长们都忽略了家庭教育, 并把家庭教育该做的事情推给了学校教育。这就如同天平的两头, 将这一头的砝码全部放在了另一头, 天平肯定是无法保持平衡的。当缺乏完备的家庭教育的孩子出现了问题, 家长就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 这是家长自身缺乏教育意识导致的。

三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1. 政府方面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的出台表明美国政府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进入21世纪, 美国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2007年9月美国教育部出台《赋予家长学校席位》的引导性政策, 并在联邦教育部的网站上公布。EPSB的内容是对《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继承、补充和延续。EPSB的内容集中于父母参与学校教育、如何实施家庭教育以及提供给父母的建议和措施。

2. 家庭方面

家长们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孩子的自然选择和自然喜好, 对孩子的发展采取鼓励的态度;能宽容孩子们的淘气、顽皮, 不太注意小节;教导孩子如何有计划地消费有限的零花钱, 如何想办法去赚钱;注重与孩子的交流, 给孩子讲解生活中的小常识, 明确地指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周末带孩子参观博物馆或者各种展览;必备睡前小故事等等。不过有时极端的民主也使美国不少的家庭教育过于放任, 造成不少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盛气凌人, 行为顽劣。

四我国家庭教育的出路

1. 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思想指导行动的发生。家长们要明了:孩子的成长不仅要依靠学校, 更要依靠家庭,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家庭教育有自身的内容, 它并非是学校教育的课外延伸, 不是小型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要注重孩子的德育, 增加生活常识方面的教育;多与孩子沟通, 努力创建一个平等自由的家庭教育环境。

2. 与学校教育合作

家校合作是如今教育的一大亮点, 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途径, 及时地进行沟通, 相互配合修改教育内容。学校教育主要负责智育, 家庭教育主要负责德育。另外, 学校针对家长文化程度低而无法与学校合作的问题采取给家长培训的方式, 教育家长如何进行家庭教育。

3. 社会、政府的积极引导

政府和社会在家庭教育中起监督作用, 应积极地鼓励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可以成立专门的机构来探究如何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 为家长提供切实可行的办法, 对家长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五结束语

美国学者艾伦瑞特说, 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所学校, 在这个亲密的熔炉中, 孩子能学到许多基本信息。我国的家庭教育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找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 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小勇、黄菜方.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2]蔡宝来、卓念.美国基础教育改革新举措:家庭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中——《赋予家长学校席位》解读[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7 (12)

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对策 篇7

1.当前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1严重的重智轻德的现象。很多农村家庭家长过于重视分数的高低, 单纯认为孩子的进步在于考试分数的提高, 忽略德育方面的教育。有调查显示, 有62%的农村家长持有“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 其他都不重要”的态度对孩子进行教育, 因而除了成绩, 很少过问其他的表现。

1.2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法。调查发现, 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家庭采用物质刺激或直接打骂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或许在一次性的教育中能起到一定效果, 但这却是家长忽略精神关心教育的表现, 特别是缺少了与孩子进行公平有效沟通的过程, 严重的还会伤及孩子自尊。总之,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普遍存在于我国农村家长身上。

1.3优劣悬殊的家庭教育差距。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 农村地区存在了一定的差距, 这种差距包括经济水平、教育水平以及各个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不可否认, 我国农村地区很多家长的思想和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有数据显示[1], 仅有26%的农村家长意识到教育责任并有能力履行, 少数地区家长依旧存在重男轻女思想, 也有部分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出现过于溺爱的现象。

1.4家庭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农村家庭的家长很多仅为孩子提供一些物质条件, 缺乏精神上的支持, 一些农村家长认为, 家长需要做的, 只是努力保证孩子吃饱穿暖, 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主要在学校的教师和校长身上。

1.5存在大量留守孩子的现象。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剩下很多留守孩子, 据不完全调查, 一些农村学校的留守孩子占据总人数的40%左右。

2.我国农村家庭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

2.1学历价值观的影响。学历社会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不仅包括城市家庭, 也大面积地覆盖了农村家庭。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社会人才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却也滋生出学历社会的错误价值观。另外, 家长对德育思想不重视, 无法拿捏智育与德育的平衡, 将品德与学习的问题分割, 认为孩子思想只要不存在大问题, 就应该全力抓学习。

2.2农村家长文化素质偏低。我国农村地区家长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在特殊历史背景下, 深受偏僻贫困的环境影响, 自身接受的教育十分有限, 落实到对孩子教育的责任上, 很多家长无从下手, 基本采用自己曾经的经历与教育方式教育下一代, 与社会发展与当代的形势脱节, 当代的农村家长的综合素质也与现代教育理念发展不适应。此外,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观念依旧存在于很多农村家长思想中, 认为家长在教育中有绝对的权威, 于是严重约束了教育行为。

3.我国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全面提高村民素质, 改变农村家长的教育观与人才观。归根结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 提高全民素质, 进而推动社会进步。新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与长期性的特点, 任何家庭中,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大程度上都包括了对其思想道德的熏陶与引导[2]。因此, 首先应该利用好当前农村的教育资源, 保证各地积极开展科技文化推广活动, 不断提高农村家长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 使其在平时的教育中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其次, 不断改变农村家长片面的人才观与教育观, 将发展眼光放长远, 让孩子全面发展, 提高各方面素质。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根深蒂固的传统价值观转变, 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媒体的支持, 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灌输教育价值观, 行行出状元, 条条大路通罗马。

3.2不断改进教育方法, 帮助农村家长掌握育人方式方法。教育界普遍认为, 农村家长文化素质的提高, 是家庭教育效果提高的前提, 如何在农村家庭中提高家长的素质呢?各地的基层教育管理部门应利用多种媒体宣传手段, 多渠道开展教育讲座, 帮助家长掌握更多的科学教育方法。同时, 结合农耕季节性规律, 尽可能在闲暇期间利用学校的师资条件举办家长培训, 培养合格理性的家长。

3.3促进家校结合教育, 建立农村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制度[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 两者需要相互促进, 密不可分。因此, 要加强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关于孩子教育问题的沟通与探讨, 加深教师家长间的相互了解, 让家长意识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的重要意义, 积极走出去, 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结合, 共同致力孩子的教育工作。

3.4加强社会教育关注, 营造社会关心留守孩子成长氛围。目前, 农村留守孩子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突出问题, 全社会应通过各种形式加入到关心留守孩子成长的阵营中, 不断挖掘孩子们的生活兴趣, 培养生活爱好, 尤其针对一些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 社会要加强对留守孩子家庭和监护人的教育指导和培训工作, 给予农村留守孩子更多的温暖与关爱。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推进, 农村家庭未来的继承人必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 因此, 我国农村家庭教育观念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转变。

参考文献

[1]郑晓生.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3, 4 (07) :11-12.

[2]李梦明.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 2015, 11 (12) :22-23.

边远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篇8

(一) 家长文化素质偏低, 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

边远民族地区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教育观念缺失, 没有意识到教育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要求教育“吹糠见米”。有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言行, 行动鲁莽, 语言粗俗, 在孩子面前不能很好地表现出家长的风范, 甚至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 往往把孩子学习知识、学习做人、学习交往等能力的培养全部都推给学校, 推给教师。他们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外, 对孩子的成长问题、心理问题一概不管。当部分学生由于受到不良影响而滋生辍学念头时, 父母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作动员返校工作, 间接助长了学生的辍学念头;有的家长甚至希望学生回家帮忙或外出务工挣线贴补家用;不少家长有赌博嗜好, 逢年过节、嫁娶活动, 大肆饮酒、抽烟;有的迷信思想还很严重, 认为子女的学习好坏是命中注定的, 对孩子的学习过问甚少, 这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另外, 在边远民族地区“男尊女卑”的观念还很严重, 女生的流失率明显高于男生。这个突出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接受文化的程度低。

(二) 大批家长外出务工, 留守儿童数量剧增

在落后的农村, 很多人选择了外出务工这条路。绝大多数的务工家长终年在外, 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子女有的被寄养在亲戚家, 有的委托给家中年迈的爷爷奶奶, 有的甚至是孤身一人。笔者担任班主任工作多年, 所在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 要求学生通知家长时, 得到的回答要么是:“父母打工去了。”要么是:“我的爷爷和奶奶在家, 他们来, 行吗?”召开家长会时, 满座几乎银发, 有的老人连孩子在哪个班, 班主任姓什么也说不上来。家长为了生计常年奔波在外, 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缓解了一时的经济困难, 能满足子女上学所需的花费, 这本无可厚非, 可他们忽视了更重要的事情———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家长片面地认为, 只要满足了子女对物质的基本需要, “只要老师负责任, 管得严, 孩子就能够学得好”。殊不知, 学生缺失的家庭教育是无法用物质弥补的, 父母的温暖和关爱也是老师无法取代的。当孩子进入青春期, 心理矛盾增多, 需要父母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时, 父母却只忙于挣钱;当孩子真正远离了父母亲, 家长觉得应该教育孩子时, 却已鞭长莫及, 爱莫能助了。

(三) 教育观念陈旧落后, 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可怜天下父母心。祖祖辈辈生活在贫困家庭的父母更是将一切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期待子女能跳出“农门”, 光宗耀祖, 可是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观念落后是一个人最大的落后。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在家长的大脑中根深蒂固, 家长在家庭中的绝对权威、家长主义、命令主义等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严重束缚了家长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种类型:

一是粗暴型。

以家长式的权威和命令主义为主, 以家长为中心, 孩子几乎没有表达个人意愿的机会, 严重地压抑了子女的个性, 挫伤了孩子的创造力, 久而久之形成孤僻和冷漠的性格。在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下, 孩子的能力被“蚕食”, 创新意识被湮没。

二是放任型。

家长抱着“树大自然直”的态度, 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得不到及时地纠正, 错误观念没有得到科学合理地引导。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 孩子总认为家长轻视自己, 长此以往, 最终只能像野草般生长。

三是冷热无常型。

对子女的心理需求知之甚少, 往往凭着自己的情绪进行说教, 高兴时夸子女聪明无比, 失望时骂子女“狗屎不如”。孩子得不到及时的鼓励与客观的评价, 是不可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

四是矛盾型。

表现在父母双方对子女的要求不一, 不同辈分间对孩子的要求不同, 往往造成孩子有钻空子的心理, 从而形成混淆是非, 蛮不讲理, 知错不改的毛病。

五是滥施奖励型。

随着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许多家长为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采取依成绩高低实施物质奖励的办法激励孩子勤奋学习。从短期效果上看, 物质奖励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这不是鼓励子女树立远大理想, 形成长期努力学习品质的有效办法, 长此以往, 还会刺激孩子对物质的强烈需求。过多的物质刺激往往使孩子过早地失去童心, 超前消费, 荒废学业, 甚至使个别孩子误入歧途。

(四) 家长与学校沟通不畅,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

在边远民族地区, 由于许多家长对教育的片面理解, 认为把子女送进了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 教育只是学校的事, 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 家长不主动与学校沟通, 将孩子交给老师后不闻不问, 甚至一年半载不到校看望子女, 无暇过问子女的学习, 不关心子女的在校表现, 更谈不上为了子女的教育主动找学校和老师交流意见;有的家长为了让子女在老师眼中留下好印象, 习惯替子女说话, 刻意庇护孩子的缺点和错误,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乏配合和协调, 致使学校教育工作很难取得成效;在中、高考升学的压力下, 有些家长对本来潜力不大的孩子, 却提出过高的要求, 结果使子女处于一种高压状态, 使他们在精神上和心理上产生考试焦虑, 不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 不能正确地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家庭是人才的诞生地, 也是孩子来到人间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边远民族地区家庭教育不仅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 反而是在湮没人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关于父母必读》中写道:“教育子女这是一件伟大的、严肃的而且负有极大责任的事情”;“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放任自流, 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其实, 关于边远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 我们并不是无计可施, 而应大有作为。

(一) 发挥基层教育部门的作用, 向家长传播科学的教育方法

基层教育部门应该从提高家长的认识, 转变观念入手, 利用各类媒体宣传教育, 举办家庭教育讲座, 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综合考虑农务的季节性、学校资源及家长盼子成才的迫切心情, 利用农闲时间举办各类家长培训, 教会家长一些最基本的教育方法, 比如在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自觉学习新知识等方面应采取怎样的措施等等。只有这样, 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就多一些理智少一些盲目, 多一些科学方法少一些粗暴手段, 多一些先进的教育科学知识少一些教育的无知,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作用, 使家庭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从根本上解决家庭教育滞后的问题, 将家庭教育有效地转化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

(二)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应给予更多关注

孩子最信任的人理应是父母。孩子因为有了父母的保护而产生安全感, 逐步形成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易于接受父母的教育。然而, 越是贫困地区的家庭, 父母外出务工挣钱的现象越突出。一旦父母长期在外, 孩子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学校及家庭理应更加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是“结对子, 手拉手”, 热情关怀, 以情动人。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 当孩子不能得到完整的爱时, 他们渴望在学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 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二是加强指导, 交流协作。教师主动家访, 做好临时监护人的工作, 利用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 召开家长会, 使家长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 增强对孩子的责任感, 形成家校合力效应;三是有计划地强化与儿童身心发展相适应的各种教育活动, 灵活多样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知法、守法的知识和技能;四是多向管理, 形成教育网络, 学校、教师和村干部出面组织留守儿童“小家庭”, 对留守儿童的校外学习和生活进行管理和辅导。学生在入学时, 学校明确要求家长定期回来探望, 与教师电话联系, 与子女通过电话或以书信方式进行情感沟通, 尽可能地弥补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三) 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形成切实可行的长期合作方式

我国家庭教育现状个案分析与思考 篇9

其实,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 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三者相互关联和制约, 缺一不可。在这项系统工程中, 学校教育是主体, 家庭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 社会教育是外部环境对人的社会化。家庭作为孩子的启蒙课堂, 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对孩子的性格形成等各个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的, 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果说,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那么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以德育为主, 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 并且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

一、家庭教育个案分析

问题家长很多情况属于盲目教育, 进行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等几种教育模式的混合实施, 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方式, 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下, 会根据个人的心情状态及处理方式对待同类性质的家庭冲突。本案例反映了当前大部分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常态, 具有代表性。

案例描述:

一个五口之家, 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家庭共有三个孩子, 姐姐排行老大, 妹妹比姐姐小一岁, 而弟弟最小。这个家庭, 三个孩子有快乐也有烦恼。

由于姐姐跟妹妹只差一岁, 所以在姐姐一岁左右的时候就被爸爸抱到了奶奶家, 跟奶奶一起生活, 幸而奶奶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明的, 没有较明显的重男轻女的思想, 所以姐姐跟奶奶一起生活的日子还是很开心的, 平时偶尔会去爸爸妈妈家一起吃饭。但是尽管如此, 姐姐还是有一种被父母抛弃的感觉。记忆里, 她和妹妹经常因为小矛盾吵架, 而大多数矛盾都是因为父母的处理方式有问题而引起的。或许由于文化水平的缺憾, 父母并没有从根本上让姐姐意识到妹妹的意义, 只是一再强调妹妹小, 姐姐要让着。长此以往, 在姐姐的心理上留下了难以平衡的阴影, 于是开始叛逆与对抗, 以此表示不满。可悲的是父母仍是责怪姐姐不懂事, 甚至以打骂来处理问题, 一件件的小事形成恶性循环。当然也不利于姐妹之间的感情的建立。

直到某年, 妹妹的优越地位开始动摇, 因为弟弟出生了。父母把重心放在了弟弟身上, 由于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的弥漫, 似乎所有人都将目光聚集到弟弟身上,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与和谐。或许姐姐与妹妹都长大了, 还是很开心有了弟弟。弟弟性格开朗, 活泼可爱, 很招人喜欢, 当然更是独得母亲的恩宠。于是, 问题来了, 几个孩子玩耍的时候, 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矛盾与争吵, 大部分情况是因为弟弟无理取闹, 这时作为“裁判员”的母亲登场了, 可母亲的处理方式比弟弟还无理, 不由分说将姐妹教训一通, 最后只剩下两张无辜的脸庞。正因父母亲的庇护, 弟弟的性格也变得霸道蛮横, 在家里基本是唯我独尊。一次, 弟弟与妹妹吵闹起来, 弟弟争吵着要母亲撑腰, 母亲可能心情不好, 就急躁地说了一句:“别吵了, 闹什么闹!”瞬间弟弟的心理崩溃了, 觉得自己失宠了, 跑去房间哭鼻子, 而母亲仍一头雾水, 不知弟弟为何哭。事后, 母亲反思这件事, 她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了, 其实自己的过分宠溺反而是在阻碍最爱的儿子的成长。

案例分析:

(一) 公平处理家庭矛盾, 禁止家庭暴力行为

文中的家庭属于非独生子女家庭, 父母需要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心理变化发展, 谨慎处理家庭矛盾, 不能仅靠家长的个人“爱好”。处理过程中, 摆脱传统的封建的重男轻女思想, 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 顾及每个孩子的心理, 尊重每个孩子。当姐妹发生争吵时, 母亲应该及时过来问明事情的来龙去脉, 再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化解矛盾, 而不应该用一句“你比她大, 怎么能跟她吵呢”来搪塞, 这反倒会激化矛盾, 使得姐姐更加不理解, 更讨厌妹妹, 产生妈妈不爱自己、更爱妹妹之类的想法。所以在处理孩子间的问题时, 父母应该一碗水端平, 怀着耐心, 给予每个孩子满意的答复, 解答其心里的疑惑, 这样才不至于遗留下“历史问题”。

(二)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不能过分溺爱

父母宠爱自己的孩子没有错, 但不能无原则的溺爱, 否则只会阻碍孩子独立个性的发展。案例中, 爸爸经常外出, 跟孩子相处时间较少, 或许就会产生内疚的心理, 于是总想物质补偿, 尤其是对弟弟, 想要什么就给买什么。这属于家庭教育指导中父性教育的缺失。目前, 学校家长会的代表经常是孩子的母亲参加, 在家庭教育中负责孩子教育工作的往往也是母亲, 家庭教育指导中存在父性教育的普遍缺失。作为父亲的男性, 有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他们希望给家庭实在的物质保障, 但是忙碌的代价是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角色缺席。有研究表明, 多跟父亲接触的孩子勇敢、自信、有活力, 更富有冒险精神和创造力。但如今大多数家庭中, 受“男主外, 女主内”的影响, 父亲主要负责为家庭的生计打拼, 留给孩子成长记忆的只是匆忙的背影。而妈妈则是过分地宠溺弟弟。长远来看, 这些会使孩子越来越依赖父母, 独立性差, 而且以自我为中心, 形成说一不二的霸道心理, 不利于孩子成长。

(三) 父母要重视榜样效应, 言传身教

案例中父母交流家中大事小事, 常常是当着孩子的面讨论, 结果可想而知, 早早在孩子心里形成某些不该有的印象。孩子其实是最敏感和聪明的,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研究表明:家庭中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方式一旦成为固定模式, 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家中每个成员的行为, 渐渐促进孩子的人格塑形, 并可能会在特定的人生阶段复制他们。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模仿性, 家长的言行举止表现是否适当, 直接关系到孩子以后是否能健康成长。首先, 父母要做到营造良好家庭环境, 例如杜绝赌博, 因为赌博会给孩子造成嘈杂的学习环境, 危害家庭和睦, 伤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另外, 夫妻不能经常吵架, 尤其是在孩子面前, 而且要有好脾气。所以说, 要使孩子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父母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 为孩子营造一个文明、健康向上的家庭生活环境, 这是家长的责任。

(四) 父母要主动与孩子进行阶段性沟通和互动

家长切忌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 一旦被发现, 就会失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如果想再次建立信任关系就很难。另外, 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心切, 成为唯“分数论”者, 似乎与孩子交流的话题只有“分数”二字。长此以往, 孩子会形成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 因而产生厌学心理, 甚至患抑郁症。因此, 作为父母, 不能将自己的理想扣在孩子身上, 一味走火入魔似地逼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而要在孩子不同的成长时期, 用不同的方式适应孩子的成长, 参与孩子的成长。

二、改进家庭教育的一些设想和建议

学前教育专家卢乐山教授认为:“父母的人品、教育观念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身心发展。父母在对子女关系和爱护的过程中自然地塑造了他们的个性。父母的心理障碍也很容易在子女的心灵上留下痕迹, 造成意料不到的伤害。”可见, 家长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因此,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必要的, 应做到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 平等原则。心理学研究证明, 孩子与父母平等地争辩, 不仅是互爱的一种体现, 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明辨是非, 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许多家长觉得自己辛苦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 所以孩子就应该听自己的, 必须服从自己。这种观念忽视了孩子独立人格, 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 必须及时纠正。

第二, 感情交流原则。许多家长简单地以为孩子每天与自己说话就是交流, 而其实并没有深入到孩子的内心深处。现实中, 往往发生悲剧了, 家长还不明白孩子为什么选择轻生。所以说, 一定要跟孩子做朋友, 心与心地交流, 才能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陶行知先生提倡对小孩解放头脑、双手、眼、嘴、空间时间, 其核心就是多给小孩一点自由, 让孩子在时间、言论、交往、个性、劳动等方面充分享受到自由快乐。

第三, 尊重原则。父母尊重孩子, 孩子才能尊重父母。个别家长喜欢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 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和地位, 不给孩子任何表达自己观点或申辩的机会, 长此发展下去, 孩子长大后很可能发展成为没有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的人。

第四, 榜样原则。家庭教育中, 父母是孩子信赖的榜样, 要言传身教。那么, 什么样的父母值得孩子敬佩呢?既贤淑、勤劳、敬老、爱幼, 又有现代文化修养、思想开放的妈妈;勤奋好学, 在工作中有成就的父亲。懂得子女内心世界, 性格开朗豁达, 和子女有共同语言, 对其有启发和帮助的父母, 作风民主, 责罚分明, 以理服人, 不打不骂, 不以家长权威压制子女的父母。作风正派、乐于助人, 夫妻关系和谐, 业余爱好高尚, 受同事领导好评的父母。

第五, 转变原则。家长应该做到与时俱进, 教育方式和方法也应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总之, 父母无论采取怎样的教养方式, 只要让你的孩子感到生活幸福、健康、乐观, 并富有爱心, 那么, 你就是成功的家长。“养不教, 父之过”, 教育子女是家庭的责任。称职的家长, 应善于与孩子沟通, 注重提高自身素质;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 鼓励孩子准确、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成熟的家长, 心中总是充满爱, 和孩子做朋友, 给孩子自信, 让孩子体验到成功;同时尊重孩子的权利、选择和情感。子是活生生的人, 具有属于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要求, 父母应做到正确理解家长角色, 努力胜任家长岗位。

摘要: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 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而家长则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血缘的亲情使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世间万物都是需要遵循一定法则的, 人是如此, 教育亦然。而现实中, 除了规律, 人还有更高的追求, 因此家庭教育不但要符合科学规律, 还要讲究教育的艺术。本文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个案描述及问题分析, 结合教育学专业知识, 最后提出能够帮助解决这类家庭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建议。由此愈加肯定了家庭教育是成就人成长的“地基”, 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家庭教育现状 篇10

中国的家庭教育文化,是人类教育文化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一个显著特色,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不管是富裕,还是贫穷,都把孩子的教育看成是最重要的。一个具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他无论走进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能很好地去锻炼自己,去发展自己,哪怕他没有什么学历。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真真正正的基础教育,它的黄金时段是学龄前,这一阶段的教育除了家庭没有别的可以替代。但是等我们的家长们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找工生活,最终回到家乡时,孩子已经长大,早已经过了影响孩子成长的最佳时期。况且留守儿童父母中的绝大多数人,其本身受到现代学校的科学知识教育就很少,当他们要教育在高新科学技术知识和能力都比他们强得多的子女的时候,教育水平自然很有限,教育能力很有限,办法也不会很多。如此长期下去的最终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呢?没有安定生活环境中的良好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教育的熏陶,他们很可能学不到对社会、对家庭甚至是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以寄养教育、隔代教育为主,还有部分即没有寄养,也没有爷爷奶奶的管理,完全由他(她)自己管理,甚至还有些大的带小的,根本没人监护。调查显示,我镇留守儿童中,寄养教育的占18.2%,隔代教育的占79.3%,即没有寄养又没有隔代教育,完全由自己管理的占1.4%,大的带小的在家的占1.1%,这样一个留守群体,他们的家庭教育近乎没有,结果可想而知。

那么,如何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呢?我们采取了下面这些措施,来弥补他们的家庭教育缺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建立爱心视频室,让留守学生定时跟家长视频。近两年来,我镇投入大量资金,在所辖两所中学,十一所小学都建立爱心视频室,保证了90%以上的留守学生能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

(2)设立家校联系卡,卡上公布每个学校领导和各班班主任老师的电话,分发给每位学生和学生家长,让学生和家长能随时联系上学校领导和班主任,同时各班留下每位家长的电话,便于学校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建立共同的家校教育体系,促进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

(3)学校寄宿制。寄宿对锻炼一个人的适应能力很有好处。如果说代理家长制是散居的、不可控的,学校寄宿制则是集中、可控的,为适应这一需要,我镇创办了两所合格寄宿制学校,可容纳寄宿生2000人,镇中心校对生活老师和德育老师进行了严格培训后才上岗,这样有效地弥补了留守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4)集中管理方式,就是复合式的家庭管理系统。我镇在上级领导的关爱下,建成了可同时容纳三百人的关爱中心,将一些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的甚至有心理缺陷的学生集中在关爱中心,由关爱中心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集中管理,集中辅导,效果非常好。

家庭教育现状 篇11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 亲子关系的疏远, 亲子互动的减少是其家庭教养结构的主要特征。这种社会转型期特有的家庭教养结构, 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难以弥补的缺陷,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 娇惯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 加上父母不在家, 长期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 他们对孩子宠爱有加, 把小孩看成“心肝宝贝”, 对他们过分溺爱, 宁愿自己吃苦受累, 不吃不喝, 也要让孩子耍好、吃好。他们对于孩子的生活细节很少给予指导, 有时甚至误导, 出现了问题往往却不以为然, 或是包庇, 或是纵容, 严重时他们也只是说说而已。

(二) 自由放任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生活在那些家庭条件差, 同时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中。这些监护人群年老体弱、文化程度低、农活负担重。他们天天忙于农活, 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 特别到了农忙季节, 连吃饭都顾不上, 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 或是送上社会上的学托机构, 对孩子采取自由放任的管教方式, 只要能吃饱、穿暖, 不惹事生非就行。还有少部分孩子还承担起家里不少的家务事, 使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为了生计而忙碌。

(三) 简单粗暴型

由于爸妈长年在外打工, 对孩子的关心、沟通、教育得太少, 因此, 他们会在内心深处对子女产生愧疚的心理。一旦假期回家, 由于在家待的时间短暂, 所以, 总会用“迁就”和“忍让”来弥补自己爱的缺失。要钱买玩具, 我给;撒娇耍性子, 我容忍;不读书不完成作业, 我默认……但一旦在学期中途得知孩子成绩不好、在校老犯错误时, 又急又恨, 要么电话里, 责骂与喝斥, 要么赶回家棍棒相加。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利因素

(一) 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位教育心理学家说: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 而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无法替代的。调查显示, 由于祖辈们或亲戚们的溺爱或放纵, 使得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 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互助互爱的体验, 怕困难, 怕挫折, 或对人无礼貌, 喜欢惹是生非等不良习惯。

(二) 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 正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 调查显示, 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 大半的“留守儿童”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僻。这种性格和情绪上的缺陷, 甚至会对孩子的人生道路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 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进步

一方面由于代监护人文化水平总体较低, “留守儿童”学习上的问题往往得不到关心和帮助;另一方面由于代监护人的溺爱和放纵, “留守儿童”在长期无人监督的情况下, 没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习习惯。而且他们逆反心理严重, 对待唠叨和批评, 容易采取顶嘴、逃学甚至出走等过激行为。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留守儿童”缺少管教, 口袋里又有大把的零花钱, 他们把打游戏、泡网吧视作“正业”, 却把学习当作“副业”, 对学习毫无兴趣, 由厌学到逃学,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对策与建议

本应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少年儿童, 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 加上社会不习气的影响, 使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有的甚至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孩子前进道路上的引领者――教师, 我们有责任给留守儿童送去一份关爱。

(一) 关爱第一步:观察+了解

身为学校的教师, 应利用在校时间, 留心这些孩子的一言一行, 了解他们在心理上、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关注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 与人交往的能力, 和同学相处的关系等, 及时发现某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二) 关爱第二步:关怀+引导

都说,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作为孩子“新家”的监护人———老师要尽可能多地陪伴他们, 并带领他们在组成的新群体———班级乐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通过与老师以及其他成员的互动和分享排解孤独, 让他们随时感受到关爱。同时, 更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 树立自信、学会自省, 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索和寻找自己的归属感, 培养对未来生活向往和憧憬。这个过程有着可以预知的艰难, 需要我们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动员全体学生都加入到这个“互助团队”, 与他们结成互助对子, 开展互助活动。引导他们在人格上做到独立, 生活中学会自立, 独处时能够自律, 成长中力求自强。

(三) 关爱第三步:家庭+学校

目前有一种“5+2=0”的教育怪象, 即学校5天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 被家庭2天的不良影响冲溃。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学校应当领导家庭。”所以为了更好地巩固“留守儿童”的教育, 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重任。

一是通过召开家长会, 对孩子的代监护人积极沟通, 转变爷爷奶奶们过分溺爱孩子的观念。使他们参与到培养孩子耐挫能力的队伍中来, 让这些留守孩子在家里也能学到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 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二是利用学校的家校通平台, 多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进行沟通, 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 及时向他们汇报孩子的在校情况, 使他们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同时, 建议他们通过电话等渠道多与孩子进行相互交流, 让沟通无处不在, 让沟通架起父母和子女间的心灵桥梁。

上一篇:培养幼儿整理习惯下一篇:分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