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现状情况分析(通用11篇)
家庭教育的现状情况分析 篇1
家庭教育的现状情况分析
轰轰烈烈的家访结束了,纵观我所家访的二十九个家庭,家庭教育可谓千差万别。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在家访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学困生的家长不一定不重视家庭教育,但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家长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我们班王xx的妈妈为了培养孩子,竟然辞掉工作,一心一意在家照顾孩子。给孩子买的课外书她会提前看一遍,判断适不适合孩子看。结合孩子的爱好,她给孩子报了电子琴,孩子弹琴的水平大有长进。现在,她又给孩子报了素描。我不解地问:“怎么想起让孩子学素描了呢?”她说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立体感,为将来学习立体几何作铺垫。
荆xx的家长对我教给孩子的学习方法了如指掌。预习三部曲,计时写作法,他们都非常赞同。以前孩子写日记都是先打一遍草稿再誊抄到日记本上。这种方法对于初学写作的孩子可以,但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就没有必要了。我教给他们可以简单列个提纲,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一气呵成。因为考试可用于写作文的时间也大抵如此。所以孩子在家看着时间写日记。家长看到孩子在短时间内能完成一篇精彩的日记,倍感欣慰。
还有刘xx、耿xx、张xx、王xx等孩子的.家长对于如何教育孩子也是侃侃而谈,孩子也非常让家长省心。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孩子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被忽略的家庭教育
家长往往重视孩子的学习,却忽略了孩子性格的形成也源自于家庭教育。我从家长身上往往能看到孩子的影子。陈的妈妈每次见我都非常客气,检讨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给我们添了麻烦。据我了解,家长忙着挣钱养家,双休日、节假日不是把孩子放到小饭桌就是把孩子反锁在家。孩子也如同家长般不自信,不善于表现自己。
我去陶子家家访时,孩子妈妈一人在家。陶xx在辅导班写完作业,孩子爸爸将孩子接回家后,先是在自己卧室里呆着,孩子妈妈召集家人坐在沙发上拍照,然后孩子爸爸又去了孩子卧室。我本来以为孩子不爱表现是因为不自信,看到孩子爸爸的表现,我恍然大悟。父子俩真是如出一辙,孩子起先也是回自己卧室,然后被妈妈叫出来,才端坐在沙发上……
陈的妈妈非常健谈,陈说话也是一套一套的,似乎总有理由。邵的爸爸实在、质朴、爱笑,邵也是如此一孩子。
家长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最关键的还是身教。
三错误的家庭教育观
错误的家庭教育观也不尽相同,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什么事都大包大揽,一手包办,导致孩子丢三落四或对家长的话充耳不闻;
有的家长还认同棍棒底下出人才,对孩子施以暴力;有的家长教孩子学习,自己学得扎实孩子却毫无印象,家长还是采用灌输式教育;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读书不够重视。
此次家访,我将孩子的在校表现向家长作了如实汇报,听取了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及困惑,也指出了孩子需要改进之处,对于家庭教育观落后的家长,我也提出了我的建议。家访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纽带,我们深入家访,更清晰、更全面地认识了孩子,了解了家庭教育的现状,更能够对症下药,把孩子培养得更加优秀!
家庭教育的现状情况分析 篇2
近年来, 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 农民工子弟不断增多, 他们所面对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1,2], 如师资教学水平低、硬件设施落后、校舍经常关闭、搬迁等, 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子弟受教育的质量, 甚至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伤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任务, 主要还是由民办学校, 甚至由未获准的民办学校在承担。流动儿童的入学需求, 与流入地学校利益之间是有冲突的, 由政府全额拨款的非盈利性公办学校, 其自身没有额外的经费来承担流动儿童的就学成本, 所以不愿意接收流动儿童, 很多中小学拒绝接收非本区域户籍的生源, 以各种借口加收高额的借读费, 这导致许多农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公办学校。
与城市本地儿童一样, 农民工子女同样是祖国的花朵, 他们的教育应当受到重视, 但是他们作为流动人口中的脆弱群体, 权益容易被忽视。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民工子女最终都将步入社会, 从事各行各业, 因此, 关注他们的教育问题, 不仅是对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 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负责。
2 调研概况
通过对实践单位的实地调查以及对城市居民的问卷调查, 笔者掌握了一些与打工子弟生活状况及学习环境等相关的资料, 以接受调查民众的观点代表了社会对打工子弟的关注状况[3]。
2.1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被调查者的受教育背景及人生阅历等的差异都会造成他们有不同的价值观、社会观, 调查问卷的发放情况进行了统计见表1。在接受调查者中, 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绝大多数, 这可能与所调查地区靠近高校有关, 并且由于调查问卷数量及受调查群体组构比较单一, 所以观点数据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群体的观点。
与城市学生相比, 打工子弟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 关于打工子弟由于缺少良好的教育而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实例也屡见不鲜, 基于这种现状, 做了“打工子弟在学习、生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 调查结果统计如图2。
一般来说, 城市打工族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作时间不定, 再加上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因此他们对子女学习上的帮助及生活上的关注程度都没办法和城里家长相比。因此, 对于“群体对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成绩与家庭教育相关性的看法”也做了调查, 统计结果见图3。
由于农民工受到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他们在教育子女方面可能会采取一些不合理的办法, 这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造成影响, 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一直是社会讨论的热点。对于“农民工不能合理对其子女进行教育的原因”也做了调查, 结果见图4。
因为考虑到对子女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不止发生在农民工家庭, 城市居民同样存在不合理的教育方式, 因此笔者把这个问题设置成了一个不定项选择。被调查者认为农民工不能正确教育子女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学历低和有代沟两个方面, 但是学历低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2.2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在问卷调查所设问题中, 只统计了几点和本课题研究相关性较大的进行了分析。在数据统计时还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问卷数量太少, 调查结果有很大的局限性;调查地点单一, 造成受调查群体构成比较单一;在接受调查者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绝大多数, 这可能与所调查地区靠近高校有关。由于以上缺陷, 所以得出的结果与整个社会群体观点并不能完全吻合。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人认为农民工子弟在受教育条件方面与城市学生有较大差距, 在个人成长方面也处于劣势。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样的, 但总体上可归结为两点:一是进城农民工普遍来自贫困地区, 农民工子女缺乏良好的生活环境;二是农民工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缺乏正确教育子女的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式。
3 可能存在的原因探讨
3.1 户籍壁垒
打工子弟在就学时具有“弱势”身份。城里的打工子弟因为是“流入”到城市里, 因此没有城市户口而在受教育问题上处于劣势。他们在选择学校时存在城里同龄人不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阻碍。
3.2 公办学校容纳量有限
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紧缺性, 在流动人口密集地区, 特别是大城市, 民办 (简易) 学校的出现不可避免。众多农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到城市公办学校借读, 只好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
3.3 打工子弟学校发展缓慢
无论是在民工子弟学校的经费保障、师资配备还是在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因为财政压力往往都疏于扶持、管理和监督, 使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长期停滞不前, 导致农民工子女无法接受正常的、良好的义务教育。
3.4 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保障制度缺失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要有一定的制度来保障, 然而当前相应制度及法律、法规的空白与缺失, 造成了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窘境。
4 解决对策
4.1 采取有效措施, 改善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状况
首先, 改善农民工的生活状况[4], 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 改善其家庭生活条件, 使农民工子女有一个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 从而使他们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去。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 这不仅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也有助于改善其子女的受教育环境。
其次, 家庭教育对子女能否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 政府和社会要承担起提高农民工道德觉悟、知识水平、教育能力等方面的责任, 加强对农民工的引导和教育, 帮助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 让他们明白自己在孩子社会性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使他们树立科学的育儿观, 建立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 让他们逐渐改变自己的日常行为, 用“身教胜于言教”的方式影响其子女的成长。
4.2 规范教育管理, 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良好的学校教育
首先, 政府应该足够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4], 把他们的教育问题应与城市居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同等重视, 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民工子弟受教育的权利, 让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享有城市居民子女同样的入学待遇, 以体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平等性。让进城务工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与城市少年儿童同校读书, 享受同样的待遇。这也将有助于逐步消除城乡差异, 促进进城务工子女融入城市。
其次, 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流动性大的问题。农民工子女流动性大是各类学校最头疼的问题, 流动性大不仅使得教学不稳定, 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适应带来很大的麻烦。农民工子女流动的最大原因在于其父母工作的不稳定性, 居住城市及地点经常搬迁, 这是我国在现阶段难以解决的问题, 需要长期发展才能形成良好的就业及社会保障机制。但是,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教育方案来缓解这种流动性带来的问题, 教育部门应制定针对民工子弟的转学制度, 简化民工子弟的转学及插班手续, 让他们可以较为方便的转学和插班, 以保证他们能够获得全面的教育。
4.3 提高社会认同, 为农民工子女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城市受到歧视, 主要是有部分城市家长和儿童对农民工及子女在心理上存在着认同歧视和情感歧视[5]。要改变这种状况, 一方面, 要加强对社会群体的教育, 让民众形成人人平等的观念, 意识到工作的不同只是社会不同的需求导致不同分工, 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这种平等的价值观一旦被大众认可, 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子女的歧视心理和歧视行为也会自然而然的消除。
另一方面, 农民工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这与他们所受的教育, 在农村接受的价值观念、养成的生活习惯等有很大关系。习惯了农村生活的他们无法接受城市居民的价值观, 无法跟上城市发展的快节奏, 从而使他们找不到自己应有的社会位置。在这方面, 城市居民应以豁达的态度接纳他们, 消除城市社会对他们的歧视与排斥, 要让农民工感受到他们是城市发展的一分子, 并对城市产生归属感, 最终成为城市进步的同行者。
5 结语
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以及他们的孩子都应该得到城市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尊重与关注。我们要认识到农民工子女面对的不单单是读书的问题, 更有如何融入城市、社会的问题。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至少做到以下几点:政府要把农民工问题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合二为一, 切实解决好农民工这个特殊城市群体的问题[6]。教育部门应该和社会共同携起手来, 办好教育, 办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学校应把农民工孩子的教育摆在重要位置, 帮助他们尽快地融入城市, 这样不仅仅对于农民工及其子女十分重要, 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摘要:指出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已成为现今义务教育新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这些孩子常常难以得到与城市子女同等的教育, 他们的受教育现状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以关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为切入点对其社会关注现状做了探究, 主要探讨了现阶段我国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现状以及社会群体对打工子弟教育的关注情况, 指出了在教育体制方面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打工子弟学校,教育,教育问题,社会关注
参考文献
[1]樊未晨, 江江.打工子弟教育难题待解-孩子教育不能等待[J].经济与科技, 2006 (12) .
[2]姚薇薇.北京城市打工子弟学校的现状和问题[J].北京社会科学, 2010 (6) .
[3]王冰等.城市打工子弟学校学生基本认知能力调查[J].职业与健康, 2010 (26) .
[4]杨东平.务实解决打工子弟学校问题[J].瞭望, 2007 (4) .
[5]宋文珍.保护农民工子女权益的新思路[J].求是, 2009 (4) .
家庭教育的现状情况分析 篇3
关键词:职工教育 经费 提取 使用
职工教育经费是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用于职工教育事业的一项费用。单位职工不但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享有集体福利的权利,还有接受岗位培训、后续教育的权利,为此需要一定的教育经费。为了解和掌握我省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和使用情况,更好地发挥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作用,笔者近期对全省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和使用情况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抽样调查为主,覆盖全省17市,时间跨度为2011、2012、2013年三个年度。调查对象以全省工业企业为重点,兼顾其他类型企业;企业规模涵盖了大、中、小型三类,其中:大型企业占44.59%,中型企业占9.55%,小型企业占45.86%;企业性质涵盖了国有、民营及外商投资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占28.66%,民营企业占66.88%,外资企业占4.46%。
(一)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情况
1、大部分企业基本上足额提取了职工教育经费。从调查情况看,明确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的企业占总调查户数的94.07%;其中按国家1.5%的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的企业为44.8%,高于1.5%提取比例的企业为32.91%,两者总和占已提取职工教育经费调查户数的82.61%。调查表明,全省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情况总体向好,职工教育经费政策在大部分企业得到了较好落实或基本落实。
2、未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的比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调查情况看,低于1.5%提取比例的企业,2011年占总调查户数的24.2%,2012年占14.01%,2013年占10.83%。三年間未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的比例下降了13.37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全省上下对职工教育越来越重视,未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的企业逐步减少。
3、中小型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比例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据统计,中小型企业在2011年至2013年三年间按1.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的比例平均增长了8.62个百分点;超额提取的比例平均增长了6.9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中小型企业对职工教育经费政策的落实情况呈现上升趋势。
4、非国有制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比例有所增长。据统计,2011、2012、2013年非国有制企业按1.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的比例平均增长了5.81个百分点,超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的比例平均增长了7.14百分点。调查表明,经过全省上下几年的努力,职工教育经费政策在非国有制企业逐步得到落实。
(二)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
1、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覆盖了企业全员培训,更突出了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企业能够合理使用职工教育经费。从人员使用情况看,覆盖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技术工人和生产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其中,2011、2012、2013年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生产一线职工的职工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分别达到69.25%、67.86%、67.63%。调查表明,我省企业普遍重视包含技能人员在内的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能够按照国发〔2010〕3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中“职工教育经费的60%以上应用于企业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的有关规定正确使用职工教育经费。
2、职工教育经费在培训项目使用上表现为结构趋于合理。根据调查,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覆盖了不同内容的培训项目。从主要用途看,管理培训所占比例为22%左右,专业技术培训为24%左右,岗位技能培训为25%左右,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为10%左右。以上四项所占比例约计81%,构成了企业职工教育经费项目使用的主体。而学历教育、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及其他项目的培训所用经费比例不足20%。调查表明,多数企业把职工教育经费使用的重点越来越多地投向关系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的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上来,职工教育经费使用项目更趋合理。
3、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在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规模的企业中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从调查情况看,在人员经费投入比例上,国有及大型企业更注重一线职工素质的提高。2011年至2013年国有及大型企业仅用于生产一线职工的职工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平均每年都达到了40%,高出民营及中小型企业6.29个百分点。比较而言,民营及中小型企业则相对注重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2011年至2013年用于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的职工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平均每年为30%,高出国有及大型企业1.36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职工教育经费使用上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实际需要,实事求是地合理运用职工教育经费,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人员开展职工教育培训,提高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三)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使用的监督机制建设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我省大部分企业从制度规范上保障了职工教育经费政策的落实,都有严格的财务审计审批制度,并通过厂务公开的形式告知职工。调查显示,有七成以上的企业建立了独立的教育培训机构,在合理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的同时,也监督企业认真落实职工教育经费政策。还有28.3%的企业未建立独立的教育培训机构,但有兼职工作人员负责开展培训工作。这类企业大部分能够执行财务审计审批制度,基本能够按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
二、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和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少数企业未提取或未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究其原因,一是有些企业特别是新企业和民营企业不了解职工教育经费政策及提取使用的渠道。二是有些困难企业,没有能力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三是随着劳动力的市场化,导致少数企业认为需要的技术及人才可以直接到市场上购买,而花钱培训职工不合算,未按要求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
2、个别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未按规定列支或使用分配不尽合理。究其原因,从企业内部讲,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从企业外部讲,政府对企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的管理手段弱化,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管和约束机制。
3、有关政策规定不明确,造成企业实际执行困难。一是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未明确规定可列入税前扣除的职工教育培训项目,导致部分地区在执行企业所得税法等政策法规时存在一定偏差,影响了企业正常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本次调查中,个别企业反映在提取职工教育经费时地税部门不让税前列支,而是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大部分地区仍按财政部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财建〔2006〕317号)有关规定执行,但该意见突出强调了职工教育经费的重点运用范围是企业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而对经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费用的列支没有明确规定;二是国发〔2010〕36号文件及财建〔2006〕317號文件中提出“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60%以上应用于企业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对“一线职工”概念的理解有所分歧。目前“一线职工”的内涵相对宽泛,不仅指“生产工人”,更多的包含了技术研发人员、技能人才、销售人员和一线工人在内;三是财建〔2006〕317号文件中关于“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上的学历教育以及个人为取得学位而参加的在职教育,所需费用应由个人承担,不能挤占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规定,也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给企业具体执行政策带来一定困难。
三、进一步做好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和使用工作的对策
依法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是职工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加强职工教育的根本保证。结合本次调查发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工作。
1、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企业对职工教育工作和职工教育经费政策重要性的认识。企业是职工教育的主体,负责本企业职工教育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履行职工教育的职责。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对职工教育工作和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使用政策的宣传,使企业和职工从根本上提高对职工教育工作和职工教育经费政策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本企业的职工教育工作,保障对职工教育的经费投入。
2、建议省政府研究出台我省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和使用工作的意见。针对相关政策不一致,建议进一步规范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和使用范围,明确规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纳入其中;对不开展职工教育和未按规定提取及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的企业,由相关部门统一代征职工教育经费并上缴国库,用于全省性职工教育培训工作。
xx小学教学现状情况分析 篇4
一、学校基本情况:
xx小学始建于1973年,九十年代学校实施审美教育,评为辽宁省美誉先进学校、辽宁省红十字示范学校。近几年,学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优雅的校园环境、良好而稳定的学习秩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面对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顺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结合学校实际。我们提出了 “实施情智教育,夯实美育特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办学理念。围绕“营造“幽美、人文、活力”的情智校园;塑造“静思、能群、仁爱”的情智教师;培养“静思、能群、仁爱”的情智学生“的学校发展目标,提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办学要求,明确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奋斗志向。在探索“课堂转型”的过程中,所有任课教师全部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时间过程中来。
(一)办学规模。
目前,学校共有6个年级,13个班,400余名学生,30位教师。
(二)办学设施。
学校建有校园网,计算机房,排练厅,广播闭路电视系统,每个教室分别配有1台实物展示仪、教学彩电,并为学生配备学生专用桌凳和现代化的教师办公设施,为我校教师开展“课堂转型”实践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师资结构。
(1)年龄结构。50岁以上的2人,占7.1%,40岁以上的15
人,占53.6%,40岁以下的11人,占39.3%。
(2)性别结构。女教师24人,占85.7%,男教师4人,占14.3%。
(3)学历结构。中师学历教师有1人,占3.6%;大专学历教师有10人,占35.7%,大学本科毕业的有17人,占60.7%。
(4)技术职称。小学中学高级教师1人,占3.6%;小学高级教师26人,占92.9%;职称未被确定的1人,占3.6%。
(5)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3人,占10.7%;区级骨干教师5人,占17.9%。
二、课堂教学现状优势分析
(一)制度规范,指导到位。
学校为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在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将备课、上课、批改、科研等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校领导班子定期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抽查,指导教师科学执教、人文指教。在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考核的过程中,教导处严格按照既定的考核标准进行评价,并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保护教师积极进取、努力工作的热情。同时,为了保证每名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校级领导实行年级责任制,保证每周按时参与年级组集体教研活动,并对教师集体教研活动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
1、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深入落实市、区教育局的规范办学文件精神,在课程设置与落实、作业布置与批改、教辅使用与征订等方面加强管理,每学期开学初制定详细的推进计划,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主任为执行、家长为监督的规范办学委员会,以随课抽检、月份查检、班级调检、全校普检四种方式进行全面检查,详实记录,及时反馈,并与期末的绩效发放挂钩,使全体教师树立减负减压不减质的意识,使规范习惯化。
2、关注个体批注---集体讲评---个体修改的批注式备课方式的再改进工作,在区备课指导意见下发后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每学期由教学主任对全体教师进行备课辅导,并定期进行备课经验介绍,力争协助老师做好一次教学。每学期学校组织进行教师备课本展评、学生作业本展评等活动,实现共享先进经验,提高评改能力的目的。通过两项活动的开展,使一部分教师实现个性批注和个性作业。
3、按照开学初既定的巡课、听评课、视导与检查制度,对教师的上课、备课、作业批改与辅导、艺术队训练、课程执行情况等进行了巡检与抽检,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交换意见,保证了教学秩序的正常开展。
(二)教学科研结合,提升教师技能。
1、勤于思考,乐于探究
带着问题实践,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手段。学校建立了校级教学问题库,同时通过小课题研究手册鼓励教师建立个人教学问题库。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发问,勤于思考,乐于探究。通过学校和教师个人问题库的建立,教师利用集体教研的时间,解决了很多共性问题,提炼出可以跨学段、跨学科使用的教学策略。
2、组建团队,加强合作
教师在发现教学问题的基础上,以年级组为单位成立研究团队。教导处每学期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讲座,随时指导教师填写和使用小课题研究手册。对于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通过小课题题研究团队每周三的集体研究时间,共同研究,切实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各年级教师的通力合作,每个年级的两个班级之间,教学成绩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
3、赛课活动,成果共享
旨在加强教师平日教学水平的各种教学活动,成功的塑造了我校的一批教学能手:推门看课月和课堂教学分析月,教学主任针对学校情智教学研究帮助教师发现教学小问题,以学年组为单位制定教学改进计划书;“有效情智课堂教学”,由市、区级骨干教师和名师做课与说课,学校推进情智教学改进起到引领的作用;“有效情智课堂教学"展示月,着力展示教研组讲评改进效果,使情智教学研究深入课堂,落入实际。各种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使教师们养成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将平日各项教学工作做得更完善。
(三)成绩稳定,特色突出
我校是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同时也在学生的文化学习上下足了功夫,在学生充分享受艺术熏陶的同时,文化课成绩也得以提升。在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的情况下,数学组教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练结合,使学生在各级数学抽测过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校语文组拥有一名市级骨干教师,4名区级骨干教师,几位教师
对于语文教学颇有心得,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语文能力强,成绩优秀。几位教师承担的课堂教学活动,多次在市区各级进行教学活动展示。
其他学科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多个学科在市区举行的竞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三、课堂教学劣势分析
1、教师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对个性化学生的特别关注。我校教师队伍以中年及以上教师为主,这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有明显优势,如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但是他们在课堂转型的情况下,又稍显缺乏改变的勇气,教学方式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对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虽然也认同,但操作起来比较慢。同时,我校的新毕业教师较少,多数中年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参加各种市区级竞赛活动不够积极,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一线教师对于新理念、新方法的接收。
2、教师语数双包,专业性不够突出。
受教师人数不足的条件限制,学校语数两个主学科由班主任一人双包,教师平日教学、批改任务较重,加上平日里的辅导任务,主课老师很难静下心来探索课堂转型的实施方法。长期的语数双包教学,使很多老师习惯了用同一种模式进行教学,或多或少地缺乏对不同层次学生学情的关注。同时,语数双包的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师的专业化发展,不利于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发展。
3、部分教师素质有待于提高,专家型教师缺少。
在教育改革进行中,有些教师受多年教育教学习惯影响,视野狭窄,专业技术水平尚需提高,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知识不够广博。另外,学校虽然有多位市区级骨干教师,但是尚不具备成为某学科专家级教师的能力,骨干教师的教学技巧未能全面影响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在教师成长过程中,要合理利用骨干教师资源,循序渐进提高教师素质,才能在教育发展中做到游刃有余。
4、学段特色体现不足,部分学科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在上海学习期间,感受到专家的讲座以及名校长的经验介绍,都充分考虑到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求知需要。应该说在学校的常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准确把握本学段学习要求。但是仍有部分学段和部分学科,忽视学生的年段特征,或是将各年段割裂开来,不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5、部分家庭对于学生学习重要性重视不够。
受本学区学生生源地影响,学校有一部分学生来自于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家长对于学生学习成长等相关状况不甚关心,因此缺少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协助,导致部分学生学业基础不牢、成绩低下,老师虽然利用零碎时间帮助孩子补习,但由于差距过大,孩子的成绩还是不尽如人意。
四、针对教学劣势提出的改进策略
(一)尽可能为一线任教教师提供学习机会,丰富教师的理论基础。从骨干教师开始进行“课堂转型”的教学实践,教学主任全面参
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指导教师逐步掌握分析学情的技巧,以学定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需求。
(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学工作
1、教师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教学设计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确定准确,教学准备齐全。教学过程要体现学情调查后的个性化处理。加强教学反思,字数不作规定,但内容必须是教师教学过程的真实思考,教师通过个人教学反思,要有所得有所悟。教导处把教学反思纳入教学常规检查的重点,把检查结果作为考核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
2、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在2011版新课标问世之时,要引导教师全面深入了解新课标理念,认真处理好学、教、练三者的关系,做到精讲、巧学、多练。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和活动;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要帮助学生逐步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发挥帮带作用,让学生在互教互学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新的知识。
3、教师作业设计要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灵活性,提倡分层布置作业,控制学生的课外作业量。语文学科减少机械性抄写作业的布置,数学学科注重实践性、应用性作业,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其他各学科也应创造性地布置作业。
4、课外辅导要全面关注学困生,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层次分明,辅导方式具有可操作性,辅导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应当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5、日常检测与质量调控是给教学过程查漏补缺的重要手段。为了全面掌握教师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以往每周对一个年级进行质量检测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上海学习的收获,发挥教研组、学年组的作用,加强月考质量监控。及时质量抽测情况,与任课教师共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教育科研相结合,提高教学水平
1、加强对学年组集体教研活动的指导和监督,每周三的集体教研活动做到有专题,有中心发言人,有共同探讨,有领导点评,有活动记录。
2、结合学校科研工作,进一步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真问题,结合课标理念进行真研究,借助听课评课、案例分析、成果交流、问题探讨、经验交流等形式得出真结论。
3、对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专题培训,促进教师主动思考,让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教师在集体教研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听取同组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注重师爱,关注每个学生。
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研究,呵护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教会学生学问,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逐步形成三八
小学“情智共生”的校园文化,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的读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保证学生的正常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张弛有度的学习环境。再次,学校以及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业变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切实做好“抓两头、促中间”的教学工作,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与引导,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成长。
龙江家庭幸福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篇5
一、研究目的:
本次活动共收到调查问卷40份;其中有效的调查问卷为30份;为75%,没
一、调查目的:通过对学校龙江幸福家庭的条件、优生优育知识、六类家庭的内容、惠家工程、黑土甘霖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根据了解情况,从家庭幸福教育入手,实现大兴学校家庭和谐发展,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方法:问卷调查方法
2、研究对象:大兴中小学教师有参考价值的调查问卷为:5份;占总数的12.5%;完全无效的调查问卷为:5份,占总数的12.5%。
三、调查结果分析:
家庭教育的现状情况分析 篇6
一、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居民储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在所处的经济环境上有很大的差别。虽然在西方国家, 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也要受到一些制度因素的影响, 但始终处于稳定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而我国却经历了经济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因而居民储蓄呈现出许多用传统规范的储蓄理论无法解释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平均储蓄率超过20%以上, 2010年, 我国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更是达到了307166亿元。定期储蓄存款占全部储蓄存款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0 %以上。而西方国家, 如美国在20世纪70-80年代的经济慢速增长期, 通过可支配收入减支出折算的美国个人储蓄率超过了10%, 因为失业以及信贷收紧的现状令消费者捂紧了钱袋。从90年代末开始, 股价的飞涨令美国人感到更加富有了, 储蓄率则随之降到了2%。在2001年美国经济步入衰退后储蓄率略有回升, 但又因房价的上涨而急速下滑, 因为房产让美国人觉得储蓄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美国2007年个人储蓄率降至5.5%。2008年后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美国的储蓄率才有所上升。一般来说, 其他国家都比美国的储蓄水平高。法国、德国以及许多欧元区国家的储蓄率都达到或超过了10%。不过总体看来西方国家的储蓄率都是处在较低的水平, 定期存款所占比重较低。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 和西方主要国家相比, 我国存在居民高储蓄的问题。美国经济规模是中国的6倍, 但是美国储蓄存款还不到中国的2倍, 中国高储蓄更多的是经济结构问题的体现, 而非经济实力的体现。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所以家庭必须靠自己的储蓄来养老。而西方国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较早, 养老保障体系比较完善, 储蓄率也较低。
二、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分析
无论是历史的纵向比较, 还是国家之间的横向对照, 改革开放以来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都是惊人的。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广大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得到稳步提高, 居民储蓄存款相应保持了高速增长。
(一)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发展过程
1.持续增长阶段
1978—1988年是我国储蓄持续增长阶段。储蓄存款平均每年增长30%以上, 1988年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822亿元, 是1978年210亿元的18倍。这一阶段储蓄存款之所以呈现高速增长, 主要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基础薄弱, 起点低, 少量的储蓄增长即可取得较高的增长速度;另外也取决于改革初期经济政策深入人心, 居民为了长远着想而愿意以存款的形式持有金融资产。
2.高速增长阶段
1989—1996年为我国储蓄存款高速增长阶段。在储蓄存款基数已经有了较大增长的情况下, 储蓄存款余额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此阶段储蓄存款余额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1.6%, 到1996年储蓄存款余额跃升为3.8万亿元。这一阶段储蓄存款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金融部门的政策, 使得利率等调控经济的手段市场化, 充分体现了经济杠杆的作用, 稳定了居民的信心, 另外, 居民收入也有了一定的增长。
3.减速增长阶段
1997—2000年为我国储蓄存款减速增长阶段。居民储蓄存款的余额继续增长, 1998年底达到了5.3万亿元。这一时期, 央行连续降息, 从1996—1999年6月连续7次降息, 1999年10月, 政府又开征20%的利息所得税, 致使储蓄增值功能大幅降低, 降低了居民储蓄意愿。以上措施对居民储蓄分流产生了明显的政策效应。其次, 1999年存款实名制实行, 也将公款私存的资金大量挤出, 从而加速了“名义”居民储蓄存款的分流。再次, 这一时期, 股市在1996年与1999年分别出现大牛市, 交易活跃。股市的繁荣吸引了大量居民储蓄进入股票一级和二级市场投资或投机。以上种种原因, 致使居民储蓄存款分流的速度加快, 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 增长率从1994年的41.5%跌至1998年、1999年、2000年的15.4%、11.6%、7.9%。
4.波动性增长阶段
2001年以来是我国储蓄存款波动性增长阶段。进入2001年以后, 居民储蓄存款在经过1999年下半年和2000年明显分流之后, 分流明显减缓;储蓄存款增长速度重新加快。2002年以来, 居民储蓄存款更表现出迅速增长。虽然居民储蓄存款的余额一直在不断增加, 但居民储蓄存款增速呈周期性的下降趋势, 第一轮下降是在2000年降到谷底, 随后2000—2003年又开始小幅上涨, 2003年升至波峰, 紧接着又开始第二轮下滑, 2004年又是一个谷底, 2005年恢复上涨, 但没有达到2003年的水平, 之后的第三轮开始了一路下滑的趋势, 直到2007年达到增长速度为199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只有6.8%。但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还是保持持续上涨的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1991—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整理。
(二) 居民储蓄率不断上升
表2计算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居民的储蓄率和边际消费倾向。这些结果表明, 自1990年以来, 我国居民的储蓄率基本上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1990—2009年城镇居民储蓄率从15.3%上升到了19.2%, 农村居民储蓄率则从14.8%上升到了22.5%。特别是1998年以后, 居民储蓄率更是居高不下, 城镇居民储蓄率基本保持在20%以上, 而农村居民储蓄率则基本保持在25%以上。
资料来源:根据1990—2010年国家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编制。储蓄率为收入减消费支出的差占收入的比重 (%) 。边际消费倾向为年度消费增长额占年度收入增加额的比重 (%) 。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00%表明当年新增消费中动用了前期储蓄, 该指标为负数表明当年储蓄超过了当年新增收入。
(三) 居民储蓄存款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中定期存款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1991—2010年居民储蓄存款构成看, 定期储蓄存款占全部储蓄存款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 这显示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结构稳定性很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和中国人民银行2008金融机构人民币收支表有关数据整理。
从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一直是持续增长的, 虽然增长过程中每年的增长率有波动, 但居民储蓄存款保持高速增长, 另外我国居民储蓄率不断上升, 居民储蓄存款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三、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的成因分析
(一) 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是主要原因
从改革开放以来居民储蓄率的变化趋势看, 凯恩斯关于人们可支配收入的一般规律在我国明显存在, 收入增长是居民储蓄增长的决定因素, 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变化主要取决于人们收入水平的增长变化。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从表2中可知, 1990—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510.2元增长到15174.7元, 增长10倍多。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686.3元增长到5153.2元, 增长了7.5倍。储蓄是收入的函数, 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为储蓄存款的增长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 居民投资渠道少是重要原因
无论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 消费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有下降的趋势, 而储蓄则是稳步上升。这可能和我国居民的储蓄习惯有关。但是当前在内需不旺、投资后劲不足的情况下, 采取有效措施, 逐步引导其向消费领域和投资领域转化还是有必要的。我国居民投资渠道少, 除储蓄存款外, 我国现有的可供个人投资的金融产品仍主要由股票 (包括基金) 和国债构成。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 储蓄存款增速下降, 说明活跃的股票市场是有效的分流储蓄存款的途径。但是股市风险太大, 加上我国股市很不规范, 股市资产大幅缩水引发的负财富效应加剧了居民对资产安全性的重视, 居民对股市的投资热情有所消退, 部分投资股市的资金也转为银行储蓄。而国债规模有限, 因而吸收储蓄有限。而基金由于受股市低迷所累, 居民对它的投资热情也不高。比较而言, 储蓄存款兼具流动性好、能带来无风险的一定收益等优势, 因此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三) 制度转轨过程中的预期不确定性是深层次原因
1990—2009年,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21%,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50%, 而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年均增长21.9%。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速大大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速, 表明储蓄存款不仅来自于居民当年增收, 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居民的“超储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增加了人们对于未来支出的预期和不确定性。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迫使人们通过储蓄来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如住房制度改革迫使居民进行长期储蓄;教育制度改革使居民必须为支付子女教育费用而增加储蓄;医疗保障制度发生变化, 居民为预防健康风险而增加储蓄等。
总之,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趋势, 既有长期因素的作用, 又有短期因素的作用;既有经济因素的作用, 又有制度变革等非经济因素的作用, 是许多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贾玉英.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 2003.
[2]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中国国民储蓄和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 1999 (5) :3-10.
[3]李焰.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4]廖佳馨.影响我国近年来居民储蓄若干因素问题的探讨[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3.
[5]严忠, 岳超龙, 刘竹林.计量经济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5.
家庭教育的现状情况分析 篇7
关键词:大同市;家庭农场现状;制约因素;对策
近年来,大同市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挖掘农业优势资源,重点培育种养大户、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此“家庭农场”也应用而生,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 大同市“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特征
据调查统计,目前大同市已有各类“家庭农场”260个,其中:由农业部门认定的有6个,工商部门注册的有1个。从事种植业的“家庭农场”有157个,占总数的60.4%。从事养殖业的有65个,占总数的25%。种养结合的有36个,占总数的13.8%。家庭农场经营的耕地面积达2.96万亩,经营规模在100—500亩的有162个,占总数的62.3%。“家庭农场”的劳动力总数1127个,其中:家庭成员883个,占总数的78.3%,雇工244个,占总数的21.7%。
1.1 经营规模较大,产业覆盖面逐步拓宽。种植类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均在100亩以上,共有176个,占总数的67.7%,其中500亩以上的14个。有166个家庭农场长期有雇工,占家庭农场总数的近三分之二,雇工人数244名,平均每个农场1.5名左右。这些家庭农场不仅仅从事最基本的农业生产,有许多还延伸到运输、加工、商业等领域。
1.2规模效益明显,市场竞争力较强。全市260个家庭农场去年实现经营收入3910.2万元,每个场平均收入为15万元,远远超过普通农户的收入水平。家庭农场全年经营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150个,占57.7%,其中50万元以上15个。有200多个家庭农场牵头领办或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
2 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因素
一是对家庭农场还缺乏必要的认识。由于中央并未做出明确规定,家庭农场依然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各级各部门也尚未认识到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而予以重视,没有出台系统的专门扶持家庭农场的政策。而作为家庭农场潜在发展对象的种养大户,也普遍缺乏市场意识,满足于现状,缺乏组建家庭农场的积极性。
二是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大部分家庭农场处于低级的管理层次,没有科学严谨会计核算、成本核算、效益分析、以及劳动定额、机械定额分析管理等等,随意性非常大,造成很多浪费和不合理支出,
三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机具陈旧、落后亟待更新。大同是严重缺水地区,所以多数家庭农场农田水利设施规模小、水利化程度低,设施老化损坏严重,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由于资金等种种原因家庭农场总体农业机械化更新换代落后,科技含量低,功能单一的农机多,复合型机具少。
3 对策
随着发展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突破“一家一户”局限,高效盘活闲置土地,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将成为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3.1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家庭农场合法权益。家庭农场在扩大种植规模时,必定需要实行土地流转,因此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土地适当集中,是发展家庭农场的基础。目前,许多土地流转签订承包协议不规范,必须要建立完整的土地流转程序及法律体系,严格遵循双方自愿和平等互惠的原则,既让承包者种得放心,也让土地所有者的权益受到保护;同时,各级各部门要为家庭农场主有目的地做好服务,如举办专门的新型农民培训班,开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等,为家庭农场全方位地提供技术支持。
3.2 推进家庭农场规模适度化发展。家庭农场的规模不是越大越好,要以一个家庭所能顾及的范围为限,如果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超过自身经营能力,那么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都可能下降。
3.3 加大农业投入及科技推广应用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关部门要切实推广普及符合农村实际的适用新技术、新品种,为家庭农场提供科技支撑,增强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和总体水平。要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
3.4 加强教育培训。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业现代化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就根本不可能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家庭农场。
家庭教育的现状情况分析 篇8
调解情况分析
**县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委员会自**年4月下旬成立以来,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健全和完善婚姻纠纷调解工作机制,加大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力度,创新调解工作思路,探索调解工作新方法,帮助广大妇女儿童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现将半年来**县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委员会纠纷调解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从**年4月28日起到**年10月31日止,半年来共调解婚姻家庭纠纷62起,其中调解和好17起,调解离婚的45件。其中因性格不合、感情基础不牢、家庭暴力离婚的纠纷20 件,因打牌赌博欠帐离婚的纠纷 10件,因重男轻女离婚的纠纷 3 件,因喜新厌旧、第三者插足离婚的纠纷21件,因婚后无生育和嫌贫爱富离婚和子女残疾负担太重离婚的纠纷7件。离婚当事人农村户口的占75%,城镇户口的占25%,高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 80%左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20%,离婚当事人年龄40岁以下的占80%,40岁以上的占19%,50岁至60岁的占1%,女方无法忍受被迫提出离婚的占85%左右,离婚时子女抚养问题98%以上的当事人都能协商一致。
一、经对阅卷分析统计,我们注意到今年的婚姻家庭类案件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70后中青年人离婚现象比较突出,所占离婚比例很大,且女方提出离婚的案件比例上升。
据统计,在要求解除婚姻关系的案件中,当事人的年龄呈现年轻化,离婚当事人年龄30至40岁的所占比重大,45岁到55岁比例较小,而且女方要求离婚的案件有明显增多。(二)因缺性格不合、感情基础不牢、缺乏沟通、家庭暴力而引发离婚的占有很大比重。
自今年4月下旬以来,当事人以感情不和为由提起离婚诉讼的案件有20件,约占32%。(三)因喜新厌旧、第三者插足的离婚纠纷21件,约占34%,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四)农村人口离婚比例很高,高中文化以下的离婚律高。
(五)因重男轻女、婚后无生育的、家庭负担较重离婚纠纷比重偏低。
(六)调解和好不离婚的占案件总数的27.7%,比例偏低。
调解和好的案件,大多是夫妻一时赌气要离婚,男方认错,女方谅解,一般都能和好。(七)婚姻家庭案件结构单一,以离婚纠纷为主,继承、赡养、抚养、扶养、解除同居关系等纠纷没有。
(八)调解时,纠纷当事人就夫妻双方债权、债务不肯言明或声明没有共同的债权债务。
二、案件特点原因分析
(一)解除同居关系及子女抚养纠纷类案件没有,说明自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和最高院公布的《婚姻法》解释(二)(三)开始施行以后,我县对《婚姻法》及其相关解释的法律宣传、普及较深入。
适婚青年登记结婚的比例较高。(二)婚姻家庭案件结构单一,继承、赡养、抚养、扶养等纠纷没有。说明了一是基层和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化解和调处了大量的该类矛盾纠纷。二是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职能和受理婚姻家庭案件范围,还需要面向社会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三是当事人认为到民政局就是办理离婚的,并不能完全理解还可以办理其他家庭纠纷。四是我们**县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的时间短,工作还需进一步拓展。(三)从女方提出离婚诉讼的案件呈现上升趋势的情况,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县公民的法律意识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妇女群众的法律维权意识得到明显强化。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在拥有稳定经济收入的情况下,她们在家庭中开始有了话语权,主动提出离婚的案件逐渐增多。但正是由于女性做为家庭生活的主要维系者,她们往往并没有坚定的、特别强烈的离婚意愿,加上法院诉讼离婚大多在协商不好情况下,才起诉离婚,程序繁多,大多情况下,被迫想通过向政府部门提出协议离婚离婚这个行为,表达她们对婚姻的不满,因而,这类案件往往都能通过大量的劝导工作促使双方最终调解和好或协议离婚。(四)诉求离婚理由的变化,体现出我县居民越来越注重精神追求,开始更加注重婚姻在精神层面上的质量,男女平等意识也越来越强。
也就是说在经济富足的情况下,人就开始追求精神的东西。比如,有几起案件的当事人,男方在外面只顾挣钱,回到家以为把钱给老婆一扔就行了,谁知女方却因为经常家中没人可交流,学会了上网聊天或出去找朋友聚会,最终夫妻俩的心散了,女方以和男方没有共同语言为由诉请离婚。这些案件说明,很多人在经济收入改善后,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的需求,婚姻中男女双方既要在经济上相互扶助,还要在精神上相互关爱,培养积极健康的共同爱好。(五)农村离婚当事人比例高。
说明一方面夫妻外出打工,两地分居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多,且调解和好的可能性较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农村的中青年人选择了外出打工的方式以求生存,但是对于外面的世界缺乏必要了解,也缺少必要的心理、技能和知识准备,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放松了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逐渐放纵自己,放弃责任,于是有了外遇,夫妻感情开始出现裂痕。加之夫妻两地分居,聚少离多,双方的矛盾不能够及时解决,感情裂痕无法及时弥补也是客观情况。另一方面生活节奏加快,思想观念改变。现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活节奏也在加快。人们关注的是金钱,婚姻的价值观在改变,感情逐渐淡漠,婚姻变成了廉价品。现在女子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经济地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女子不再依附于男人,不再是社会的底层,她们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对于婚姻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委屈、过错,双方不再忍让和迁就。(六)“70”后离婚人数比重最大。
说明一是舆论环境及社会干预对婚姻控制力的弱化。传统舆论对于离婚负面影响的过多渲染,随着时代的变迁被逐渐削弱。法律制度的修改、家庭结构的改变、婚姻的淡化,使得离婚变得越来越私人化。“70”后自小生活在“从一而终”的传统婚姻家庭观念被动摇的环境中,将离婚视为法律赋予的合法权利,丝毫没有父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思想烙印。二是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对婚姻稳定性的冲击。社会生活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发生的巨变必然影响到“70”后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加之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疲于生存和发展,无暇精心经营婚姻。三、应对策略建议
(一)健全“三项机制”。
一是要在健全和完善调解组织机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婚姻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运行机制。二是要健全纠纷排查机制。结合县妇联的信访窗口,坚持把工作重心下移,依托各乡镇、社区、村调委会和法律援助站,村、社区妇女维权站,及时对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早发现、早预测、早调处,从而挽救更多的濒临破碎的家庭。坚持每月一次的排查,及时掌握婚姻家庭纠纷信息,实现以防促控促家庭和谐稳定。三是要健全联合调处机制。整合妇联、司法和乡镇社区基层调解组织力量,对婚姻家庭案件,充分发挥部门之间协作,发挥调解组织的网络优势整合调解资源,提高了调解的效率和效果。(二)建立“三支队伍”。
一是进一步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员队伍。同时加强调解员对《新婚姻法》及解释、《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和理解,掌握调解技巧和语言,不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提升调解专业水平。二是建立婚姻家庭矛盾纠纷信息员队伍。建立由30个乡镇妇联主席、20个社区妇联主席和422个村妇代会主任组成的婚姻家庭纠纷信息员队伍。三是建立妇女维权志愿者队伍。县妇联要积极发挥组织优势,积极组建并完善由女法官、机关女干部、妇联维权干部、乡镇和社区志愿者等组成的婚姻家庭维权志愿者队伍建设。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分析 篇9
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分析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在我国目前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状况下,需要对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以扼制现实中不公平现象的.进一步蔓延.文章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方面分析了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并从教育政策、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内容、教育腐败四个角度探讨了我国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作 者:姜利琼 作者单位:重庆教育学院教育系 刊 名:教育与职业 PKU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VOCATION 年,卷(期):2007 “”(33) 分类号:G40-01 关键词:教育公平 教育起点 教育过程 教育结果河南省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分析 篇10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均衡 分析
一、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以1978年到2008年为例,高校数量由24所增加到84所,增长了2.5倍,高校招生数量由1.4万人增加到44.5万人,增长了30.8倍,高校在校生数量由2.7万人增加到125万人,增长了45.3倍,高校教师数量由0.5万人增加到6.5万人,增加了12倍。
由图1可以看出,1999年是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转折点。自1978年至1998年,河南省高等教育处于缓慢发展阶段,高校数量、招生人数及在校生变化不是很明显。自1999年开始,河南省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1999年至2008年,是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高校数量、招生人数及在校生都增加了很多。1999年至2008年,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高中升学率,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为河南省国民素质的提高及人力资源的扩充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河南省各地市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情况
由于河南省各地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同,以及地理、空间和历史的原因,河南省各地市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一些差距。
目前河南省本科院校有49所,其中在校生接近90万,教师数量53557人,副高职称以上教师18148人;专科院校有69所,其中在校生接近60万,教师数量31289人,副高职称以上教师8914人。
假设我们以高校数量来衡量教育资源情况,以在校生数量来衡量教育影响程度,以高校教师数量来衡量对教育的投入情况,以高校教师中副高职数量来衡量教育的质量情况,那么对于河南省的本科教育资源发展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郑州市、新乡市、商丘市、洛阳市、开封市几个地市各项排名都排在前列,其本科教育资源相对其他地市都比较丰富。鹤壁市、濮阳市、漯河市、三门峡市、济源市几个地市各项排名都排在最后,本科教育资源几乎没有。
(二)郑州市、开封市、商丘市各项排名都在前四名,这几个地市无论是专科教育资源、专科教育范围、对专科教育的投入还是专科教育的质量在河南省都是比较好的。其他地市专科教育相对比较落后,但并不是所有方面都比较落后,以新乡市为例,新乡市的专科教育资源和对专科教育的投入情况在河南省各地市都比较靠前,而专科教育范围和专科教育的质量却处在中等水平,反映出新乡市专科教育的投入和产出并不是均衡的。
三、河南省各地市高等教育均衡发展评价
假设通过定量分析可以划定各地市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在这里我们把高等教育资源划分为五个层次:非常丰富、丰富、适足、匮乏、非常匮乏。
首先,在这里只是对河南省各地市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做相对评价,其评价参照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四项指标的平均值。其次,各地市中只要四项指标中有三项以上指标达到30%以上,就可以判定该地市高等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有三项以上指标在10%——30%之间,可以判定该地市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有三项以上指标在4%——10%之间,可以判定该地市高等教育资源适足;有三项以上指标在2%——4%之间,可以判定该地市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有三项以上指标在2%以下,可以判定该地市高等教育资源适足。
根据表1的数据,对河南省各地市高等教育资源发展做出综合判定,如下:
可知河南省高等教育教育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市位郑州市,丰富的地市为新乡市,适足的为开封市、洛阳市、焦作市、商丘市四个城市,匮乏的地市为平顶山市、安阳市、漯河市、许昌市、信阳市、南阳市、周口市,非常匮乏的为鹤壁市、濮阳市、三门峡市、驻马店市、济源市。由此可见,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三个层次:适足、匮乏和非常匮乏。因此,可以认为河南省大部分地市高等教育资源都比较落后,并且各地市高等教育资源发展非常不均衡。
参考文献:
[1]赵明.河南省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中部六省高等教育之比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12).
[2]魏文选,李好永.河南省高等教育区域化现状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5(7).
家庭教育的现状情况分析 篇11
1 资料
我社区2005—2008年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 如表1所示。
从上表可知, 随着时间的推移, 短效抗高血压药用量基本稳定或稍降, 同时长效抗高血压药用量逐年增加。说明我社区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药品的应用也有向长效、高效转移的趋势。
2 高血压发病特点
高血压的发病与环境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我国高血压患病率的分布特点是北方高于南方, 城市高于农村, 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主要相关因素有:
2.1 环境因素
包括: (1) 膳食营养因素:大量研究资料证实, 过多摄入钠盐、大量饮酒、膳食中有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及摄入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过低均可使血压升高, 而保持膳食中有充足的钾、钙、优质蛋白质, 及适量饮用葡萄酒 (50~100mL) 具有一定的预防血压升高的作用; (2) 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者如驾驶员、会计等, 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高;长期在噪声环境中听力敏感性减退者患高血压的机率也较高。高血压患者精神放松休息后, 症状和血压均可获得一定改善, 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遗传因素
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在某些人群 (如黑人) 中有高发病率。临床上约60%的患者有家族发病史。
2.3 其它因素
包括: (1) 体重因素:超重或肥胖是血压升高的高危因素之一。高血压者约有1/3有不同程度的肥胖; (2) 年龄、性别因素:高血压的患病率男比女高, 两性均随年龄而增长, 且收缩压的增加比舒张压显著; (3) 职业因素:脑力劳动者较体力劳动者高血压的患病率高。
3 高血压的治疗
治疗目标包括: (1) 将高血压降至正常范围; (2) 防治可能或已经伴随的其它心脑血管病危险因子; (3) 恢复并确保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最终达到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目的。高血压治疗的目标就是将血压降至“正常”或“最佳”的理想血压水平。一般中、青年或糖尿病患者宜将血压降至17.3/11.3kPa (130/85mmHg) 以下;对老年人则至少降至18.67/12kPa (140/90mmHg) 以下。
高血压以非药物治疗为主, 包括: (1) 限盐, WHO建议每日摄入盐量应限制在3~5g, 可使高血压病人降压5/3mmHg, 正常血压者降压2/1mmHg; (2) 控制体重, 可使高血压的发生率减少28%~48%; (3) 限制过量饮酒, 每天摄入乙醇超过50g者高血压发病率明显偏高, 并且对降压药治疗敏感性较差; (4) 参加适当体力活动, 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坚持体育锻炼可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因此应鼓励高血压患者、尤其是从事脑力劳动的患者作适量运动; (5) 保持心理平衡, 心理失衡是引起高血压的主要因素, 必须保持良好的心理平衡。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首推利尿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拮抗剂、α1受体阻滞剂、ATⅡ受体拮抗剂等一线治疗药物。
治疗策略: (1) 对于高危或极高危病人, 应立即治疗, 最大限度地控制病人的血压水平; (2) 对中危病人, 随访检测3~6个月, 如血压仍高, 开始药物治疗, 最好依据阶梯治疗方案给药; (3) 对于低危病人, 随访检测6~12个月, 如血压仍高, 开始药物治疗。
用药原则:从低剂量开始治疗, 逐步递增剂量, 达到最低给药剂量, 最大程度地控制血压。长效制剂一般1次/1d, 控制血压在24h内保持较为平稳的水平。一旦开始用药需终身服药, 但可以酌情调整剂量, 高血压用药须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不能一成不变。
在特殊人群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上, 应注意: (1) 对于老年高血压者, 可选用所有一线药物;利尿药或钙拮抗剂是首选, 禁用或慎用α受体阻滞药、中枢性抗高血压药物; (2) 对于妊娠高血压, 宜选用急性抗高血压药, 如硝苯地平、拉贝洛尔、肼屈嗪, 以及缓慢抗高血压药, 如甲基多巴、钙拮抗剂、哌唑嗪;禁用或慎用ACEⅠ和AT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 (3) 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者, 宜选用ACEⅠ抑制剂、钙拮抗剂、小剂量利尿药、α1受体阻滞;禁用或慎用β受体阻滞剂; (4) 对于高血压合并肾病者, 宜选用ACEⅠ抑制剂、钙拮抗剂。
总之, 在合理使用传统的几大类抗高血压药物的基础上, 应积极寻找更新、更好、更优秀的降压药, 新药应符合有效控制血压、不良反应少、降压平稳、能预防和逆转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肾、血管结构的改变, 能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 使治疗者有良好的生活质量, 服用方便, 易为病人接受和坚持, 价格适宜, 疗效/费用比值高, 不影响其它病的治疗, 针对高血压病人需要终身治疗的特点, 加大力度开发低剂量、超长效的抗高血压新药应是今后研究开发的重点。
摘要:分析我社区2005—2008年4年间抗高血压药的使用情况, 掌握社区高血压的发病特点, 以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 有效做好居民健康教育指导工作, 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保障和促进居民健康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抗高血压药物,社区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钱之玉.药理学进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2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家庭教育的现状情况分析】推荐阅读:
家庭教育现状10-14
南开大学论文:我国家庭财产保险的现状分析05-22
家庭教育现状及教育对策班主任工作总结08-25
县家庭教育基本情况调研报告06-09
家庭教育教师分析07-18
家庭教育分析预测报告06-04
十个教育家庭案例分析05-26
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