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家庭教育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2024-06-09

县家庭教育基本情况调研报告(精选10篇)

县家庭教育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篇1

县家庭教育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为全面了解我县家庭教育工作基本情况,促进我县家庭教育工作实现新发展,县妇联对我县家庭教育深入调研,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1、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要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理念,使家长认识到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更是家长的事,需要家长掌握科学教子方法,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教育好孩子。

2、加强建设,增强服务能力。

重视家长学校队伍的建设与培训,建设一支业务强、热心家庭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形成一套适合本地的家长学校工作方法,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家长学校的针对性、实用性、系统性。增强家长学校的服务能力。

3、加强投入,促进家长学校良性运作。

一是建议政府加大对家长学校的资金投入,把家长学校经费作为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确保逐年增长,县财政可采取按生均标准拔给家长学校经费,保证家长学校正常运转。

二是推行有偿教学,允许家长学校收取一定的费用,通过政府拔一点款、家长交一点费、学校出一点”来解决经费问题。

4、加强指导,完善管理机制。

为促进家长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要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管理办法。一是明确机制。规范家长学校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办学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家长学校管理。二是考核评估。要把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学校德育评估体系,对家长学校管理进行科学的评价。三是建立动态激励机制。建立家长学校职责考核奖惩制度。

县家庭教育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篇2

一、基本情况

阳泉市是一个工业城市, 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全市国土面积4452平方公里, 辖平定县、盂县、郊区三个农业县 (区) 和城区、矿区、开发区, 32个乡 (镇) , 960个行政村, 总人口131万人, 农业人口66万人, 农村劳动力28万人。全市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境内山多地少, 农业立地条件差, 水资源缺乏, 93多万亩耕地, 除平定县南川、盂县“两川三坪”共计约10万亩平川外, 其余全部为山地。农业种植以玉米、杂粮为主, 粮食总产稳定在2亿公斤。

2010年, 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314亿元, 比“十五”末增加了41.5%。农民人均纯收入6560元, 在全省排第2名, 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824元, 比“十五”末增加了73%。第一产业增加值6.68亿元, 比“十五”末增加了97.7%, 为农民提供收入1250元。

近年来, 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体, 以促进农业转型跨越发展为核心, 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抓手,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了核桃、畜牧、蔬菜三大特色产业和生态林业、杂粮两个潜力产业, 初步形成了平定县发展畜牧业, 盂县发展核桃产业, 郊区发展设施农业 (蔬菜产业) 的“一县一业”格局。

目前, 全市建成了以平定县柏井镇、郊区义井镇等为主的52个畜牧养殖基地, 畜牧业收入达到了7亿元, 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480元;以平定县岔口乡、盂县上社镇等为主的8个万亩核桃种植基地, 连片面积在双千亩以上的村有6个、千亩村达到46个, 在500亩以上的村有124个, 核桃种植面积达到27万亩, 销售和加工总产值达到2.84亿元;以郊区河底镇、杨家庄乡等为主的30个蔬菜种植基地, 百亩以上设施蔬菜基地达到23个, 全市累计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500亩, 商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 蔬菜产量1.3亿公斤, 产值2.2亿元, 为全市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300元;以盂县东梁乡、西烟镇等为主的7个杂粮种植基地, 全市小杂粮播种面积21.62万亩, 总产量2790万公斤;以平定县娘子关镇、郊区平坦镇等为主的8个休闲观光基地, 2010年旅游人数164万人, 门票收入4296万元。

积极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 实施农业产品品牌战略, 走贸工农一体化, 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832个, 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0%以上, 入社社员1.4万多个, 带动农户4万余户, 出资总额3.4亿元。全市无公害产地认定42万亩, 无公害产品认证主体10个, 认证产品16个。“大寨牌”核桃露被评为绿色食品, “招财牌”核桃油、“延年翘牌”连翘茶被评为有机食品。全市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9个, 其中列入省“513”工程的1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7.3亿元。

此次我们深入调研的12个村, 2010年底, 按人口划分, 500—1000人的6个村, 1000—1500人的5个村, 2000人以上的1个村;按主导产业划分, 从事农产品生产的2个村, 畜产品生产的4个村, 农产品加工的4个村, 工艺品加工的2个村;按人均纯收入划分, 4000—4500元的1个村, 4500—5000元的1个村, 5000—6000元的4个村, 6000元以上的6个村;“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人数占全村劳动力总数在20%以下的2个村, 20%—30%的3个村, 30%—40%的1个村, 40%—50%的4个村, 60%以上的1个村, 90%以上的1个村;“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人均收入占全村人均收入在40%以下的1个村, 40%—50%的4个村, 50%—60%的2个村, 60%—70%的3个村, 70%—80%的2个村。整体情况看, 12个村村级组织健全, 班子战斗力强, 干群关系和谐, 主导产业突出, 产业优势明显, 发展潜力大, 带动辐射能力强。平定县冠山镇后沟村是远近闻名的“龙筋之乡”, 全村从事黄瓜种植和黄瓜干加工的农户达300多户, 占到全村总户数的66%, 黄瓜种植面积210多亩, 年产鲜黄瓜160多万公斤, 加工黄瓜干3万公斤左右, 收入350多万元。仅黄瓜干一项, 人均纯收入2900多元, 占到全村人均纯收入的67.4%, 并辐射带动周边上庄、河头两村200余户农民。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 转变思想观念, 培育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阳泉市虽然以工矿业立市, 以工业经济强市, 但是, 历届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农业作为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 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他们矢志不移抓农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初始阶段, 阳泉市就把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作为培植区域特色产业, 创新农业增长方式, 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去抓。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下, 阳泉市更是把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实现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战略位置去抓。不断捕捉亮点, 积极探索, 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跳出农业抓农业, 跳出农村抓发展, 从而推进了产业富县、产业富村、产业富民。

(二) 结合本地实际, 选好农业发展的切入点。

长期以来, 阳泉市结合本市山多地少、十年九旱、农业基础薄弱的特点, 始终坚持“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工则工”的发展原则。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 按照“城郊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加工企业, 纯农地区大力发展粮食种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边远山区大力发展林果业、杂粮种植和特色养殖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八五”、“九五”狠抓“两高一优”农业发展, “十五”、“十一五”实施“3+2”农业产业化富民工程, 全市“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为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夯实了产业基础。

(三) 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找准支持服务的着力点。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 阳泉市委、市政府都适时地制定出台一系列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正确引导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一是在资金扶持上, 落实国家、省各项补贴, 五年共发放各类粮食和农资补贴资金1.25亿元。2010年, 全市各级财政用于主导产业扶持资金就达到了9680万元, 其中用于核桃产业3680万元, 设施蔬菜3000万元, 畜牧业发展1400万元,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600万元。市、县 (区) 两级财政用三年时间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扶持蔬菜产业发展。二是在金融服务上, 各级金融机构创造服务环境, 出台“信贷惠农”措施, 优先扶持龙头企业、专业村、专业户的起步和发展, 建成1个村镇银行和12家小额贷款公司, “十一五”期间共落实信贷资金2.3亿元。三是在市场发展上, 全市各类农贸市场已发展到39个 (不含各类超市) , 其中大型农贸市场7个, 年交易额9.8亿元。为方便特色农产品专业户交易, 市区还专门开辟了9个便民摊点, 对本地特色农产品专业户免受摊位费、管理费、卫生费。四是在信息服务上, 全市建起了“农业信息网”和“农产品交易网”, 网络覆盖全市所有县 (区) 、乡 (镇) 、村及种养大户, 适时发布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供求和运行情况, 为本地农业和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打开了网络通道。五是在科技服务上, 全市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 长年坚持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农科“活动月”“活动周”活动以及农业科技人才包乡、包村活动等, 将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等送到农民手中, “十一五”期间全市推广农业新技术35项, 推广新农业工艺28项, 引进推广新品种22个。

(四) 创新发展模式, 夯实产业化经营的支撑点。

“一村一品”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的核心是产业及其产品, 它的表现形式是一个产业化链条, 它的支撑点是龙头企业、特色基地和种养户。阳泉市农业的发展, 在各级政府的正确引导下, 广大干部农民群众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 总结推广出一些发展模式。

在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上, 阳泉市各级政府通过积极引导, 逐渐形成了具有阳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主要有三种。一是“龙头企业+基地”型, 就是有稳定的原料基地, 有规模化的生产加工企业, 企业和基地是有机的利益共同体, 形成产、加、销一条龙, 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式。以郊区裕盛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为代表。该公司拥有高粱、绞股蓝种植基地2000多亩, 年产各种“绞股蓝”食醋10000多吨, 产值6000多万元。二是“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型, 就是在适宜某种种养业发展的一定区域内, 由一家一户分散的原料生产而形成基地, 农户、基地为龙头企业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原料, 企业和农户是有机的利益共同体, 通过订单合同来约束双方。以盂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为代表。该公司在盂县拥有核桃种植基地15300亩, 核桃种植户2500户, 年产值3亿元。三是“合作社+农户”型, 就是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与农村种养专业户进行产销挂钩, 订单生产, 订单收购, 利益共享。以郊区三舁果业合作社为代表。该合作社拥有核心社员150多户, 带动外围果品种植户100多户, 年购销苹果350多万斤, 销售收入500多万元。上述三种模式的共同特点是产业发展特色化、生产经营规模化、利益联结紧密化、带动农户市场化。通过多年的发展, 到目前全市5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9个, 基本形成了果品、粮食、薯类、乳品、畜禽、油脂、蔬菜、蜂蜜等八大产业链, 其中列入省“513”工程梯次企业的有18家, 全年销售收入7.3亿元, 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发展到12家。特色种养基地发展到42个, 直接带动农户50000多户。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连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阳泉市“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是,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 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 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一些乡镇、村对“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 建设特色现代农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思想老化, 观念陈旧, 没有把“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来抓, 实践中造成工作推进力度不大, 一些农民群众对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了解不够, 自觉参与“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建设的信心不足, 缺少产业自我规划和发展设想, 千家万户的农民没有完全融入“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建设的整体, 导致部分乡 (镇) 、村的“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建设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商品率低, 从而制约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

(二) 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

这是制约和阻碍“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全市“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的总体水平依然较低, 突出表现为“散、小、短、杂”。由于受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等因素制约, 大部分主导产业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产业规模和产品规模小, 又缺少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 致使产业发展不稳定, 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生产环节的链条还不完善, 产品加工、储运、销售链条更未最终形成;产业种类杂, 难以形成一业带多业, 多业促一业的战略格局。同时,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化程度低, 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亟须健全完善。

(三) 农产品品牌效益不够明显。

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还不强, 在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 提高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等方面, 还没有成为基层组织和农民的必然选择和自觉行动。从目前已形成的专业乡 (镇) 、专业村看, 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 还是农产品质量认证水平, 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有的专业村虽然注册了一些农产品品牌,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使用, 宣传力度不够, 各个农产品品牌还限于小范围使用, 品牌市场的知名度和带动力还处于培育发展状态, 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还不多,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规模化发展, 品牌建设已经成为全市农业上档升级的“短板”。

(四) 科技人才发展相对滞后。

农民的文化素质总体不高,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仅占11.2%。务农人员年龄结构老化, 65岁以上的农民占19.9%。部分农民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农业技术人才相对短缺, 技术服务难以完全到位。部分村级基层组织中缺少发动群众、积聚力量、带头发展的“能人”, 农民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不是单打独斗就是盲目随从, 缺乏充分的生产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

(五) 缺乏资金后劲不足。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仍然不足, 影响着农业生产和“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二是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农民自我积累能力差, 一些前景看好的产业项目难以起步生根, 难以发展壮大。三是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少, 市县均没有设立“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专项扶持资金。四是金融机构信贷门槛高, 农民贷款难度大, 影响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六) 农民增收不确定因素多。由于受自

然灾害、市场环境、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价格以及农民工资性收入的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的不稳定, 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较大。

四、相关建议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广泛宣传发动。

建立健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组织保障体系, 各级成立“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领导组, 制订和完善发展规划。从上至下构建起主要领导负责, 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工作激励机制, 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加强宣传工作力度, 一方面要开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 使“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加快培植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示范县、示范乡、示范村, 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

(二) 落实优惠政策, 创优发展环境。

市县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推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各项优惠政策。结合地方实际, 出台财政奖助、贴息贷款、农业保险等扶持政策。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

(三) 强化培训学习, 汲取外地经验。

新时期新阶段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 有许许多多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和探索。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员组织开展专题培训, 特别是要针对村干部开展适应性的培训工作, 达到明确目标、开拓思路, 增强创新意识的目的。另一方面要通过不同层次、不同渠道加强培训, 要针对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 组织目标性的参观考察, 学习汲取先进经验。

(四) 打造强势品牌, 提升竞争能力。

全省要突出品牌重点, 着重选择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项目和已经形成的规模较大、品质较高的主导产业以及新兴产品作为品牌重点加以培育, 努力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名优特农产品。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创造条件举办各种农业博览会、经贸洽谈会等, 同时积极组织基层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各种农业博览会、经贸洽谈会等, 利用各种节会平台以及各种媒体, 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推介, 提升我省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 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 培植龙头企业, 完善产业体系。

要以龙头企业为抓手, 一方面, 加快培植农业龙头企业, 夯实“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载体, 尽快做大做强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要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完善发展机制, 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快培植“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另一方面, 要大力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鼓励引导农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 突出规范管理, 提高运作质量, 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我管理、自我经营、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 以产业化体系拉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农业发展。

(六) 健全服务机制, 拓展发展空间。

随着“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 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市场、信息、技术、人才、金融等服务体系, 依托完善的体系支撑, 确保“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步入健康发展轨道。要强化科技支撑, 整合现有的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 使各产业都有与之对应的技术服务机构和技术人员;要加大科技推广培训力度, 满足农民群众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技术服务需求;要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等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力度, 提升“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科技含量;要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加快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和“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信息平台建设, 健全完善农业“三电合一”建设, 让群众得到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要把支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作为支农突出重点, 增加投放额度, 适度降低门槛;要加强协调服务, 各相关单位要支持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 形成上下同心协力, 各部门齐抓共管, 建立支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的良性机制。

摘要:调查研究阳泉市“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基本情况、主要经验和做法, 分析存在主要问题, 提出相关建议。

县家庭教育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篇3

据悉,截至目前,已有1302个县(市、区)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5省(市)所有县(市、区)均通过认定。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是依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按照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规定,根据各地评估上报的申请认定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情况,由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国家督学和专家对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和实地督导认定检查。

我省将免费培养1000名优创青年

《春城晚报》消息近日,“滇西青年创业学院”第二届学员开班典礼在云南工商学院举行。“滇西青年创业学院”旨在落实《教育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滇西边境山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共同推进计划》,用5年的时间为滇西地区农村培养1000名青年优秀创业人才和致富带头人。

“滇西青年创业学院”由省教育厅统筹,云南工商学院、云南开放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西南林业大学共同推进,针对滇西地区20岁~40岁创业或准备创业的青年提供免费入学机会,学生毕业后还可获得云南开放大学成教专科文凭。

云南省民办学校达4400余所

《云南日报》消息“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突破性政策和措施,推动了云南省民办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民办教育对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度明显增加。

2009年,云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决定》,实施了一系列突破性措施;2012年,云南省人大颁布了《云南省民办教育条例》,为解决推进民办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诸多现实问题提供了法律和制度支撑;云南省教育厅印发了《云南省民办教育机构管理办法》,统一并规范了民办教育机构的准入条件、管理措施和评估标准。自2009年起,云南省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的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并从2015年开始专项资金增加到1亿元;昆明、红河、曲靖等8个州(市)也相继建立了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自2013年起,省财政每年投入6100多万元,实现了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和免费教科书的全覆盖,惠及全省220所民办中小学的10多万名中小学生。利用中央奖补资金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到2014年底,全省已正式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205所,拨付中央和省级配套资金1.75亿元。

县家庭教育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篇4

县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创新教育理念促进经济发展2007-12-15 23:48:47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县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创新教育理念促进经济发展县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创新教育理念促进经济发展(2)县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创新教育发展理念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教育发展调研的统一部署,最近我们组织县教育、人事、财政、编办等部门的有关人员,对全县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从本次调研的情况来看,近几年来我县教育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切实解决这些问题,进一

步加快教育发展,站在基层的角度,我们谈点粗浅的认识与看法。

一、发展现状

**县是一个版图大县和人口大县,也是一个教育大县。全县总人口万人,辖40个乡镇、854个村(居委会),总面积4441平方公里。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基本摸清了全县教育发展的有关情况:

(一)教育机构情况。全县现有公办学校188所,其中完全高中3所、普通高中3所、初级中学47所、中心小学37所、完全小学98所,教学点93个、学前教育幼儿园(班)383所、职业中专1所。民办学校65所,其中民办职中3所、民办小学1所、民办幼儿园59所、国有民办学校2所。

(二)学生生源情况。全县共有在校学生102024人,其中小学生48151人、初中生38694人、高中生15179人,在园幼儿16167人。预计今年秋季生源较为充足,其中小学生源7500人、初中生源9166人、高中生源13556人。

(三)教育投入情况。近几年来,我县切实加大了对教育 的投入。2003年以来,全县县本级共投入教育经费亿元(其中上级追加经费541万元),其中发放教师工资亿元,学校危房改造资金901万元,扶贫助学专项经费259万元,政策性津补贴232万元,工会经费68万元。初步统计,三年来全县共兴建校舍74508平方米,改造学校危房51697平方米。

(四)教师队伍情况。全县现有教师10508人,其中离退休教师2949人、在职教师7559人(其中分流教师1185人)。在职教师中,按教学层次分,高中教师1719人、初中教师2107人、小学教师3733人、分流教师1185人;按学历层次分,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的7人、本科学历的1355人、大专学历的4042人、中专及以下学历的2155人;按职称水平分,具有高级职称的235人、具有中级职称的3388人、初级及以下职称的36人;按年龄结构分,30岁以下的有1800人、30岁至45岁的94人、45岁以上的1765人。

(五)教育质量情况。近3年来我县教育质量

稳步上升。素质教育成效明显,全县学生德育评价合格率为,中小学生犯罪率为0,高中生体育合格率为,初中生体育合格率为,小学生体育合格率为。高考成果喜人,3年中,9351人报名参加高考,有7852人被正式录取,录取率为83,其中本科3000人、专科4677人。校园创建富有成效,目前县一中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学校,县职业中专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全县还有市级示范性学校31所、市级名优学校14所,民办学校武陵进修学院连续8年被市教育部门评为优秀单位。目前县一中正在抓紧创建国家级示范性学校,县九中正在抓紧创建省级示范性学校。

二、存在问题

(一)优势资源不够,影响教学质量。从全县教育资源的总量来看,目前我县的教育资源完全能够满足全县教育发展的需要。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增加,城镇特别是县城优势教育资源已经显得不足。位于县城漳江镇的一中、九

中、漳江小学、渔父小学,相对于全县其他学校来说,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方面有各自的优势。但也正是这些优势,导致学校学生爆满,教师和教学设施又不能及时跟上,既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也影响了教育质量。如县一中高中班级平均班额67人,县九中平均班额为73人,漳江小学平均班额为72人。像渔父小学,全校有学生927名,学校校园面积仅为9亩,教学面积仅为1323平方米,办公和教学都集中在一栋四层的教学楼,仅能容纳13个班级,平均每班班额达到71人,最多的达到90多人,远远超过了标准班额45人的标准。学生的学习环境非常拥挤,课余活动场所非常狭窄。

(二)资金投入不足,学校运转艰难。尽管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如2004年全县的教育经费占到了县级财政收入的%,但由于全县教师人数多,教育投入的大头主要是用于教师的工资,教育经费真正用于教育偿还债务、保证工作经费的比例不大。不管是

城镇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普遍感到运转艰难。首先是学校建设所形成的债务压力大,导致运转艰难。全县的学校建设负债总额达亿元,绝大部分是教育“两基达标”形成的。尽管这些债务按照上级的要求,已经规定由各级政府负责,但债主还是只找学校,经常出现校长被告、校门被锁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其次是学校经费来源不足,导致运转艰难。随着教育“一费制”收费政策的出台与落实,收费项目和标准的逐步规范,学校收入来源日渐

县家庭教育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篇5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对安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反馈意见的函》,结合前期国家督导检查问题清单,现将我县存在问题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有160个班级超过50人,其中有28个班级超过60人,小学、初中最大班额分别为68人、65人。县实验小学平均班额57.6人,最大班额68人;

县实验初级中学56人以上班级有6个,最大班额68人。”问题

我县将通过优化学校布局、调整学校服务区和推动城区学校扩大教育资源三项措施,逐步解决城区教育资源不足和大班额现象。一是优化学校布局。2017年和“十三·五”期间,我县将进一步推进全县中小学合理布局,统筹城乡、突出重点,调整优化、平稳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二是调整学校服务区范围。2017年,我县将通过调整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范围,扩大县三小和实验初中的招生范围,适当压缩县实验小学和县二中的招生范围,同时推进均衡分班,缓解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大班额问题。三是推动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我县结合“全面改薄”规划,进一步扩建县实验小学和实验初中。同时,“十三五”期间,我县将在县城区东、北区域规划建设公办初中、小学各1所,其中小学配置48个教学班、初中配置36个教学班,可基本满足在城区居住、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需求。目前实验小学扩建工程已开工,实验初中扩建工程已进入规划设计阶段。新建小学已完成规划设计,启动招标,新建中学也已实质性启动。

二、关于“郎溪县实验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运动场地面积严重不足,分别仅2.9平方米、1.6平方米,与省定标准差距较大,分别缺4400平方米、5000平方米。”问题

2016年县政府在实验小学东侧征地6500平方米,规划建设1幢34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1幢32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及风雨活动室。目前项目建设已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该校生均校舍面积和生均运动场地面积将达到省定标准。

三、关于“有2所小学功能室不足,红山小学缺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实验小学缺美术教室。”问题

2016年县政府在县实验小学东侧征地6500平方米,规划建设1幢34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项目建成后,将解决实验小学缺美术教室问题。按我县项目建设规划,红山小学将于2017年建成6套教师周转房,校内居住的教师将入住,腾出的校舍可用来改建功能教室,从而解决红山小学缺美术教室、音乐教室的问题。

四、关于“按照核定编制,缺教职工64人。全县缺音乐教师8人、美术教师7人、体育教师12人,缺科学教师15人、信息技术教师3人,缺小学语文教师28人、小学数学教师15人”和“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全县教师平均年龄为43.8岁。45岁以上教师占比61.7%。”问题??

县生猪养殖情况调研报告 篇6

调查结果

经调查得知:尧头镇杨家村生猪养殖户有12户为小型规模,3户为中型规模,无大型规模。由此可得到小型规模养猪户占80%,中型规模养猪户占20%。他们大多数表示,每年能繁母猪年出栏肥猪距全国平均水平13头左右有不定期定的差距,从得到的数据来看,育肥期死亡率基本在3%~4%之间(不包括猪流感等疫病发生期间的死亡率)。

问题分析

近年来,全国各地规模化生猪养殖业快速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满足了人们对猪肉的需求,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对比看来,我的家乡尧头镇杨家村生猪养殖还存在许多方面的缺陷,造成生猪养殖效率低下,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生猪养殖户素质较低,他们其中大多数是初中文化水平,高中文化水平占极少数,不能够用正确的专业知识来指导养殖;

由于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使得生猪养殖户不能完全自主地选择养殖类型,在生猪品种上明显落后;

一直以来,由于基层的畜牧部门领导对疫情风险的认识不足,农户 重治病,轻防病 等传统养殖观念的根深蒂固和农村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严重缺乏等原因,导致我村生猪养殖效率不高。

县家庭教育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篇7

关键词:网络素养,家庭教育,农村学生,留守儿童

1 问题的提出

1.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 随着移动电信网络在农村的大面积覆盖, 手机能上网等功能的升级, 农村学生持有手机率的增加, 上网对农村特别是偏僻山区的青少年学生也不再成为新鲜的事。网络对农村学生的影响同样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已成为农村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家长和学校视其为洪水猛兽, 家长见网兴叹, 学校谈网生气。

1.2 调查目的

进一步促进农村学生正确、健康地利用互联网, 大学生需要深入贫困地区特别是山区农村学校实地感受和调查互联网对农村学生的影响, 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身心发展, 分析原因, 探讨出相应措施应对互联网的负面影响。

2 调查方法

2.1 调查对象

以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舒家村学校为调查样本。舒家村学校地处该县舒家村乡, 是县教育局主管的完全学校, 有学生606人, 其中, 小学生376人, 中学生230人。此次调查随机抽取200学生, 发放200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190份。初中生120人, 小学生70人, 其中, 留守儿童113人, 占59.48%;非留守儿童77人, 占40.52%。

2.2 调查方法

对学生采取调查问卷法, 对家长进行访谈法, 运用Excel软件包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法。

2.3 问卷的编制

自编调查问卷, 主要涉及网络运用、上网投入 (或上网时间) 、网络内容、上网途经以及网络影响等上网情况调查问卷和家长对网络态度、引导应用方式等家庭教育状况问卷。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90份, 运用Excel软件包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 其结果如下:

3.1 上网状况与分析

(1) 上网人数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比较分析。被调查对象190人中上网人数为155人, 占81.58%, 其中, 留守儿童占53.16%, 非留守儿童占28.42%;不上网人数为35人, 占18.42%, 其中, 留守儿童占6.32%, 非留守儿童占12.1%。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上网人次多一些。

(2) 上网时长分析。在155个上网人数中, 上网时间较长的占21.94%, 其中, 留守儿童占20%, 非留守儿童占1.94%;3小时以上的占78.06%, 其中, 留守儿童占45.16%, 非留守儿童占32.9%。显然, 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上网时间更长一些。

(3) 上网途径分析。该校学生主要是通过手机进行上网, 约占80.16%;网吧上网的比例是17.25%;家用电脑上网的比例是2.59%。智能手机上网是当前学生上网的主要途径。

(4) 网络应用分析。网络娱乐类应用是学生群体最重要的互联网应用, 玩网络游戏在学生群体中的占比高, 占87.74%, 其中, 留守儿童占61.94%, 非留守儿童占25.8%;用于学习及其它的, 占12.26%, 其中, 留守儿童占3.23%, 非留守儿童占9.06%。显然, 被调查学生上网主要是寻求娱乐类活动。利用网络学习, 需要大力加强。

3.2 上网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调查发现, 虽然不少学生喜欢或者说沉迷于网络, 他们自己其实是知道网络对自身带来的一些弊端的。45.16%的人认为上网使自己学习成绩下降, 其中, 留守儿童占31.6%, 非留守儿童占13.56%;40%的人认为上网使自己无心学习, 其中, 留守儿童占12.26%, 非留守儿童占27.74%;11.61%的人认为上网让身心健康受到伤害, 其中, 留守儿童占10.31%, 非留守儿童占1.3%;3.23%的人认为上网影响现实人际关系, 全部是留守儿童。

3.3 家庭教育对学生上网的影响

(1) 家长对上网的态度。22.63%的家长禁止孩子上网, 其中, 留守儿童家长占15.79%, 非留守儿童家长占6.84%;77.37%的家长允许孩子在假期或课余时间适量上网, 其中, 留守儿童家长占43.68%, 非留守儿童家长占33.69%。

(2) 家长的文化程度。调查发现当地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1.67%的家长无文化, 11.25%家长最高学历是小学, 46.74%的家长最高学历是初中, 36.78%的家长最高学历是高中, 3.56%是大专及以上学历。

(3) 家长的教育手段。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或者犯错误的时候, 42.11%的家长会耐心的讲道理, 其中, 留守儿童家长占26.32%, 非留守儿童家长占15.79%;22.63%的父母会严肃批评, 偶尔也会打人, 其中, 留守儿童家长占21.05%, 非留守儿童家长占1.58%;2.11%的家长则经常会打人, 全部是非留守儿童家长;33.15%的家长会放任自流, 其中, 留守儿童家长占31.58%, 非留守儿童家长占1.57%。

4 问题讨论与初步结论

4.1 网络对农村学生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

一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长时间面对手机或计算机屏幕, 导致青少年学生生理机能失调、神经系统正常节律被破坏、视力下降、失眠、免疫能力降低、焦虑等伤害。二是网络的不良信息容易导致青少年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三是荒废学业。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 上瘾不能自拔, 不少农村学生荒废学业, 逃课、旷课, 欺骗老师和家长。四是自我意识弱化。农村文化娱乐方式比较单调, 特别是贫困山区, 很封闭, 农村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 容易弱化现实中的自我, 与他人缺乏交流和沟通。

4.2 农村学生上网率整体高, 特别是留守儿童上网率高

调查发现, 当代农村学生上网率整体很高, 舒家村学校上网率占81.58%。同时, 从统计结果分析中发现, 农村留守儿童上网占比高, 舒家村学校达59.48%。究其原因, 一是学生自律能力差。二是家庭监管缺位。

4.3 导致农村学生上网失控的外在因素

(1) 学校缺乏引导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调研发现, 该学校的网络设施不足, 电脑设备落后, 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由于该校地处偏僻的乡, 属贫困山区, 学校办学条件较差, 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学校设有一个电脑房, 只有十几台电脑可用, 电脑设备几乎是要淘汰的电脑。学校没有一个计算机专业教师, 学生缺乏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和引导。

(2) 社会对网吧监控不力。网络监管机构对农村网吧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国家有关互联网信息服务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中小学周边200米以及居民楼内不得开设网吧, 而调研发现, 在该乡镇街上开设的网吧基本上设在居民楼内, 离该校不足200米, 缺乏必要的法律手续和营业执照。同时, 相关互联网法律法规明文规定18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准进入网吧, 舒家村乡的一些机构虽多次对网吧进行检查, 但更多的是走过场, 未取得实际效果。

(3) 家长的教育方式欠妥。调查发现, 在当地, 家长怕网络影响学生的学习, 而家长最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家长的教育方式较粗暴, 不是循循诱导, 其中22.63%的父母在孩子不听话时会进行严肃批评, 偶尔也会动手打人。

5 对策与建议

5.1 培养农村学生的网络素养

调查发现, 80%的农村青少年学生网民希望老师教育他们一些网络使用技巧, 如利用网络便捷查阅资料、制作课表等。他们希望有技术教师指导他们正确上网, 明确上网的意义, 从而适当上网、安全上网、科学上网、绿色上网, 希望能成为网络的主人, 而不是网络的奴隶。因此, 农村中小学应开足、开好计算机基础课程, 配备专业的计算机技术老师, 有条件的学校设计和建立校园网。

5.2 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 需要教师、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教师要从心理着手, 矫正他们扭曲的心理;要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外出务工父母要重视子女的教育, 加强情感交流, 多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政府部门要不断加大农村学校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 建立寄宿制学校, 吸收留守儿童住校。

5.3 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

(1) 对上网场所加大监督力度。要对农村青少年学生上网场所加大监督力度, 规范网吧从业行为。重点在清理地下网吧的基础上, 严把四个关口:进门关、内容关、传播关和法规关。

(2) 建设绿色网络游戏环境。根据调查, 网络娱乐类应用是农村青少年学生群体最重要的互联网应用, 然而, 较多青少年学生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对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严重危害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 建设绿色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3) 指导家长正确认识网络和充分有效利用。贫困山区农村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低, 思想不开放, 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较迟钝, 家长们很排斥网络, 见网生忧。“网络素养教育”不仅要面向青少年, 也应该要面向家长。家长关注、指导孩子使用网络, 是保证孩子安全的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关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吴汉荣.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干预对策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5) .

[3]王描玲.大学生手机上网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龙岩学院学报, 2011 (S1) .

[4]梁钧泉.手机上网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不良影响探析[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文集[C].2010.

法国高等教育入学公平情况调研 篇8

法国将高等教育公平视为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平的最重要标志之一。为此,法国政府在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框架下,结合“大学”(Université)与“大学校”(Grande école)招生录取工作的不同特点,通过立法、财政投入、实施“面向社会政策”等措施,努力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家庭子女平等享有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习的机会。

一、高等教育的独特模式

法国高等教育萌芽于12世纪,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确立了文、法、医、神四学院模式。进入18世纪后,旧大学模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于是,一批高等专业性院校(又称“大学校”)应运而生,并在拿破仑时期得到迅速发展。至此,法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学校”与“大学”并存、相互补充又相互竞争的历史新阶段。该现象也成为法国高等教育体系最显著的特征并延续至今。

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学校”和“大学”的目标、模式和组织运作方式各不相同。通常,“大学校”办学规模较小且学费高昂,以培养各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为主。每位学生须在高中毕业后先通过异常严格的竞争性考试进入“大学校预科班”(Classe préparatoire aux grandes écoles,CPGE)学习,两年后须再次通过选拔性考试才能正式进入“大学校”学习。上述考试均由学校面向全国自行组织,不按行政区域分配录取名额。“大学”多为公立,办学规模较大且免收学费,以开展通识教育为主,学生获得法国高中毕业会考证书(Bac)或同等学历证书即可递交入学申请,学校依据申请材料及家庭所在地等情况自行决定是否录取。

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现象

法国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的150年间,尤其是20世纪中叶实现工业化以来,法国社会逐步实现了城市化。目前,全法国7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城乡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已失去了意义。但在城市内,少数族裔、低收入阶层等仍是弱势群体,他们在有关民生问题上也未能获得完全平等的待遇。

在教育方面,弱势群体家庭子女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受限仍是突出问题。以高等教育为例,法国国家统计及经济研究署(INSEE)近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大学校预科班”中,50%以上的学生来自高级职员和教授家庭,而来自工人家庭的学生仅占7%,但后者的人数却占同年龄段学生总数的37%。“大学校”中,47%的学生来自于干部及高级知识分子家庭,23%的学生来自职员及小企业主家庭,普通工人家庭学生仅占3%。普通综合性“大学”中,32%的学生来自干部及高级知识分子家庭,38%来自职员及小企业主家庭,普通工人家庭学生约占11%。

三、促进高校入学机会公平的措施

“平等、自由、博爱”是法国国家格言,实现教育公平被视作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平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法国确定了“免费、义务、世俗”的公共教育方针。1881年发布的相关法案明确规定,学生的出身不应被分成农民和贵族,学生进入学校就读的标准也不应以家庭收入为依据。二战后,法国出台的《朗之万-瓦隆教育改革计划》再次将公正原则作为该文件的核心思想。1984年,法国政府颁布《高等教育法》,该法在高等教育招生方面再次强调,凡获得中等教育毕业文凭者及具有同等学历者,均可不经考试直接进入“大学”学习。

进入新世纪后,法国政府继续秉承共和国教育思想,力求实现教育民主化,改善由于社会阶层或地区差异而导致的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现象,保障一般劳动大众子女更多地享有获得高等教育的权利。

(一)立法保障

为保障学生获得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法国教育部于2005年签署颁布了《机会公平章程》(Charte pour légalité des chances)。该章程被视为法国政府向着高等教育公平迈出的实质性步伐,是进一步推进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法律保障。《机会公平章程》对高等院校、高中及各学区需承担的义务与责任进行了清晰阐述并明确了确保公平的具体目标。

(二)助学金计划

“大学校预科班”及“大学校”昂贵的学费是制约寒门子弟入学的门槛之一。为此,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方式部分免除了优秀贫困学生学费并发放助学金。2013年7月,法国高教部长费由拉索宣布将对助学金计划实施新的改革以惠及更多弱势群体家庭子女。首先,提高政府预算,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增加1.18亿欧元,从2014学年度起增加2亿欧元。其次,将资助级别从现在的6级增设为7级,即亦对中产阶级低收入家庭学生提供助学金。最后,保证助学金按每年1%的幅度递增,以应对通货膨胀。

(三)面向社会政策

为保证高等教育公平,法国民间社会做出过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颇为有限。《机会公平章程》颁布后,法国政府遵循相关原则,正式实施系统的“面向社会政策”(Politiques douverture sociale),以维护高等教育,特别是“大学校”精英教育的公平性,众多知名“大学校”均积极参与其中。此项政策目前仍处在动态发展中,已付诸实施的措施中主要有以下两项。

1.优先教育协定

优先教育协定(Conventions Education Prioritaire,CEP)计划由巴黎政治学院于2001年起实施,该计划旨在通过改革自主招生考试方式,提高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录取率。

在法国,造成“大学校”入学机会不公平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两点。一个是入学考试制度。由于“大学校”入学前设有严格的选拔性考试,来自优势阶层家庭的学生有机会就读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中小学,且比普通家庭和弱势群体家庭子女有更多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机会,因此他们更容易在考试中胜出,进入“大学校”学习。另一个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不公平引发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法国中小学录取遵循就近入学原则,但各个区域的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这种现象在少数族裔聚居区尤为突出。由于此类地区学校缺乏高素质教师,整体教学质量较差,导致学生高中毕业会考成绩堪忧,进而在“大学校预科班”及“大学校”入学考试中缺乏竞争力。

针对上述问题,巴黎政治学院实验性地与“教育优先区”(即教育资源匮乏区域)的部分高中结对子,专门为相关高中的学生提供特殊的入学考试。此项考试的评审委员会均由高中校长和教师组成。根据不同考题,每位申请者需向评审委员会递交一份综合分析小论文并进行口试答辩。准备小论文期间,学生可以访问巴黎政治学院并通过网络寻找相关信息。通过以上途径被录取的学生无需再参加巴黎政治学院组织的统一入学考试。

2.学生辅导员计划

导致“大学校”学生中弱势群体家庭子女比例偏低的另两个主要原因是自卑情绪和缺乏有效指导。弱势群体家庭通常居住在经济、文化、治安较差区域,此类地区鲜有好学校,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融入精英阶层文化突出的“大学校”生活有着较强的自卑和抵触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本人的学业发展。此外,高等院校学科设置复杂。一方面,高校缺少向即将毕业的高中生进行专业选择和入学指导的介绍与帮助;另一方面,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无法在此方面得到家长的有效指导,这使得此类学生缺少信息,对自身高等教育进行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针对上述情况,巴黎高等商业与经济学校(ESSEC)率先于2002年启动了“预科、大学校:为什么不是我?”计划,与教育优先区的高中开展合作,向高二或高三学生派出学生辅导员志愿者,以帮助弱势群体家庭子女了解“大学校”教育并对其未来学业进行指导。此后,巴黎综合理工学校(Ecole Polytechnique)、巴黎高等商业学校(HEC)、巴黎高等师范学校(ENS)等著名“大学校”纷纷效仿。该计划的良好效果和积极的社会意义使其得到大学校长委员会和大学校委员会的认可,并发展成为目前的《10万名大学生为了10万名中学生》项目,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此外,法国独特的“大学”与“大学校”并存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弱势群体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法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达,总体教育资源丰富,因此,虽然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大学校”在保证入学机会公平方面仍面临一定困难和挑战,但以开展通识教育为主,通过材料审核方式录取的“大学”仍能较大程度地满足大部分社会中低层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需求。

四、社会评价

对上述措施,法国社会舆论褒贬不一,但总体持肯定态度。有评论认为,相关措施引发的积极变化有目共睹,其做法有针对性,能触及引发不公平现象的根源且有利于调动高等院校、中学、地方政府、民间组织等的共同行动。同时,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复杂因素共同导致的民生问题,因此,在解决过程中更应突出政府“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当然,政府在任何时期出台的任何政策举措都有其局限性,要最终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尚需作出不懈努力。

县住房保障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9

一、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根据国家、省、市的相关文件精神,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住房保障工作,把实现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 这一目标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来抓,并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年初即制定并下发了《XX县廉租住房租售管理办法》(全政〔〕13号),特别是今年6月份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现场工作会议在我县顺利召开之后,县委、县政府把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先后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并由县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制定了《XX县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方案》,切实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民生的一项重点工程,积极推进,大力实施,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认识明确,态度积极。在调研中,我们普遍感受到,全县住房保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政府思想认识明确,职能部门工作积极主动。我县在年启动了廉租住房建设工作,目前,已建成廉租住房800套4万平方米,另外有1040套5.13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200套1 万平方米廉租住房、989套近1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在建,走在了全市8个县(市)区前列,起到了积极的表率作用。

(二)合理规划,领导重视。县住房保障主管部门结合我县实际,正在组织编制《XX县“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为“十二五”住房保障明确工作目标。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早在即成立了XX县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组织协调。为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专门成立了住房保障股及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设立资金专户,着力开展工作。

(三)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在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积极探索总结有益经验。在积极稳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同时,严把工程质量关,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纳入工程质量安全体系,明确各责任主体的工作职责,严格执行工程“六制管理”,并建立了项目点联系人制度。切实加强和规范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

(四)注重实效,全力推进。按照省、市确定的目标任务,狠抓落实,强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保障性住房在全县住房体系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扩大。同时做好年度提标扩面工作,自20至今,住房保障条件从人均10平方米提高到15平方米,收入标准从人均月收入234元提高到450元;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4元/平方米提高到6元/平方米,对836户申请保障的住房困难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其中实物配租411 户,发放租赁补贴425户。

二、住房保障工作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县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通过走访调研发现,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

(一)住房保障申报工作需要加强配合。由于对住房保障工作重要性理解上的差异,加之受社区管辖区域及人员调整等因素影响。社区在年度提标扩面申报工作中存在把关不严,吃不透政策等个别现象,导致部分符合保障条件的居民,社区不让报,不完全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反而能申报,部分走访对象对此反应较为强烈。

(二)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是保障模式比较单一。目前我县仅开展了廉租房建设、公共租赁住房,而经济适用住房尚未真正启动。二是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缺少建设管理的专业人才,从政策制定、保障对象、土地供应、资金保障、建设标准等方面还没有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三是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调查工作机制不完善,在资格审查的过程中,存在申请保障性住房家庭的经济收入核定困难的问题。四是后续管理滞后。通过走访调查普遍对保障性住房的后续管理心存疑虑,一些由住户负担的水、电、暖及物业等费用难以按时足额缴纳,同时,在住房退出机制方面还不够完善,给后续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融资渠道不够畅通。由于我县财政收入普遍较低,经济总量较小,政府储备土地有限、拆迁成本高、财政支出压力大的问题。目前我县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是国家、省、市、县按比例的配套资金,要形成一种规范的“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融资渠道还需要一段时间。

(四)保障性住房设计不够合理。一是没有考虑配比建设一定数量的无障碍房,在今年分配入住时,承租家庭成员中有重病或残疾的,无法正常入住。二是房型设计二室一厅达不到10%,大部分为一室一厅的小户型,走访对象反应在使用及功能上受限制。三是小区在公共使用空间考虑上不够合理,和苑小区、王曹小区的廉租住房底层设置了储藏空间,但没有残疾车、来访人员的车辆停放位置,给小区规范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五)基础配套需进一步完善。因土地受限,部分保障性住房在规划选址上相对偏僻,教育、卫生、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及时配套有一定难度,供水、供气、供电得不到有效保证,保障户出行不便,文化娱乐、购物场所等配套实施不能及时跟进的问题,增加了保障户的生活成本。

三、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明确目标,提高认识。县委、县政府将住房保障工作纳入了今年工作目标绩核考核,同时与县住房保障部门签订了民生工程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年度工作目标和完成的时间节点。目前,全县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进展速度较快,在做好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工作的基础上,下一步应着手完善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管理机制,为解决中等以及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提供有效途径。做好社区住房保障专职人员的培训工作,熟悉、掌握政策,把好申报关,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要尽快纳入住房保障体系,让老百姓充分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二)协调发展,科学编制规划。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应置于政府的全局工作之中,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积极稳妥地编制规划。建议政府在今后每年的财政预算中适当作出安排,保证规划编制的顺利实施。项目规划既要尽可能选择市政设施健全,教育、医疗、交通便利的地方,又要考虑县政府的`财力可能和群众的承受能力,把规划制订在扎实、可靠的基础上,确保规划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安置一批,使困难群众真正享受到保障性住房建设带来的实惠。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配套资金力度。县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我县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工作力度,为全县保障性住房建设配套好项目资金。建议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资金的同时,也要足额配套,以缓解建设资金不足的局面,使全县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按计划整体有序推进。广泛动员并吸引有实力、社会责任感强、信誉好的企业家,投身于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建设。同时,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用好用活中央、省市专项资金,积极开展廉租住房租售并举的试点工作,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用出让产权的收入,缓解政府投资压力,滚动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四)细化保障性住房设计,完善户型功能。根据《安徽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导则(试行)》的要求,建议一是廉租住房中建设不于10%的无障碍房;二是户型设计应以二室一厅为主,可参照《导则》的推荐户型;三是在其他设计上,本着“确保使用、适度前瞻”的原则,取《导则》要求的中间值较为合理。

(五)完善措施,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健康发展。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建议对已建成的廉租住房可以实行出租与出售相结合的“租售并举”方式,按群众自愿原则可以出租,也可以出售部分产权,实行共有产权制度,对这一现象我们要正确看待,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探讨,在不违背有关文件精神的前提下制定出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或政策措施。同时,要按照相关文件精神,落实配建政策,做好商品房配建廉租保障住房等工作,普通商品住房中要配建不低于5%的廉租住房和不低于10%的公共租赁住房,必须在出让合同中明确保障性住房的建筑总面积、分摊土地面积、套数套型面积、建成后政府收回或收购的条件,对没有按照规定配建保障性住房的。

县公路路政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篇10

一、我县地方公路路政管理基本模式

我县地方公路路政所管辖公路包括省道、县道总里程288公里,其中省道19公里,县道269公里,县公路路政管理情况调研报告。多年来在路政管理工作中的模式基本上秉承传统的管理模式,即路政人员上路巡查和发挥基层交管所与道班的作用,加强对辖区公路进行巡查,发现情况向站反映,由路政所派出工作人员前往现场处理。近年来,随着地方公路事业的不断发展,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县地方公路路政管理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做好了与有关单位的协调工作和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如:建立与交警大队的合作机制,由县交警大队对事故车辆损坏路产路权的现象情况及时与我所联系,由路政所派出工作人员到事故现场勘查,联合交警落实处理情况,同时与电信局、供电局、国土规划局、城建、各乡镇加强联系,加强对公路建筑控制区内违章建筑物的监管。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利用各种形式开展路政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对路政法律、法规的认识,营造路政法规人人遵守,维护路产、路权人人有责的社会新风,公路沿线路群众积极参与维护路产、路权的行列中来,通过来信来访和电话举报向我所反映情况,有效地保护了我县地方公路的路产、路权,保障了公路安全畅通。

二、路政执法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所在县交通局、地方公路管理站的领导和支持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广东省公路条例》、《广东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公路路政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路,严厉打击侵占、损毁、污染公路等违法行为,保护公路的路产、路权,保障公路的安全畅通。自2001年地方公路路政所成立以来,全体路政执法人员加强公路巡查,总共查处路政案件186宗,追回公路路产损失赔偿28.5万元。其中,今年上半年路政执法人员上路巡查86天,查处路政案件12宗,追回损失5万多元,迁移违章线杆3处26支线杆,查处污损公路车辆3台,查处损毁公路路树案件1宗,协助清理公路两旁沙石、建筑材料等堆积物8处共506立方米。在执法工作中,工作人员能够做到严格执法,依法制止和查处各种违法利用、侵占、污染、毁坏、或破坏路产的行为,最低限度地减少了公路路产的损失,保护了公路路产路权,维护了道路的安全畅通。

三、路政执法人中员的基本情况

我县地方公路路政管理所共有路政执人员13人,设正、副所长各一名,基本情况如下:13名路政执法人员均为男性,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基本上以中青年为主,执法队伍文化水平近来有了很大的提高,大专文化的有3人,占23%,高中(中专)文化水平的10人,占77%,其中在读大专的有6人,占队伍人数的46%,绝大部分执法人员都经过岗位培训,按要求实行持证上岗。几年来,通过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管理,特别是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和开展交通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了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水平,逐步形成了爱岗敬业、诚实守法奉献社会、开拓进取的新风,工作中做到热情服务,依法行政

四、路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这次公路路政情况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我县的路政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今后解决。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超限运输现象严重存在,导致危险路段经常发生交通事故,调查报告《县公路路政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一些运输企业和个体运输户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公路和桥梁的承载能力,私自改装车辆、加高、加长、加宽车厢栏板,超装超载,单车核载重量5吨的车辆,竟装上15吨,甚至25吨以上的货物,超限运输车辆对公路造成巨大的损害,特别是我县的地方公路等级和设计负荷都比较低,超限运输车辆对公路路面结构破坏严重,影响了公路的使用寿命。由于地方公路还没有批准设置检查超限运输车辆的检查点,造成超限运输车辆又得不到有效查处。公路部门在主干线公路收费站设置超限运输监控检查点,一些超限运输车辆为了逃避公路部门的监控,采取了“不走大路走小道”“不走省道走县道”的现象,造成地方公路管养的路段由于超限运输车辆的绕道行驶,严重破坏路面结构层,极大的缩短了公路、桥梁的使用寿命

同时超限运输车辆影响正常的行车安全,如我所管辖的省道XXX线路段频繁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已经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和相关行业的普遍关注。超限车辆在行驶中存在重心不稳,制动性能严重衰减等安全隐患,极易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我们的统计记录表明,2002年省道XXX线路段货运车辆引发的交通事故中98%与超限超载有关,而小型汽车发生的交通事故仅占2%

2、侵占污染公路、公路街道化的现象非常严重。

省道XXX线田东村路段个别群众违章在公路两边开设洗车场,路政人员查了一次又一次,取缔后又营业,严重损坏路面又影响路容路貌。在我所管辖的县道公路建筑控制区内违章建房随处可见,甚至个别地段已在街道化,凡有村庄的地段,公路用地内便可或多或少地看到一些堆积物(如建筑材料、杂物等),公路两旁成为垃圾厂,到了夏秋两季收割期间,占路晒谷现象更是突出

3、执法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现有的13名路政执法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的只有3人,占总数的23%,在读大专的只有6人,高中(中专)文化的人数仍有10人,占总人数的77%,离上级部门要求的执法人员要有大专文化水平的要求还很远,加强执法人员的文化学习任重而道远。/h 4t(ka5--此文章转自-《中国交通执法论坛》

我县地方公路属山岭重丘区二级以下(含二级)技术等级公路,普遍存在安全防护设施不够完善,标志、标线设置不够规范,行车诱导设施不全等缺陷,交通事故率发生较高。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包括人、车、路、环境、交通管理等诸多方面,公路设施条件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但是,完善公路防护设施,尽一切可能为行车提供安全保障,是公路交通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一些交通标志损毁后未及时修复,一些地点、路段的交通标线严重脱落等都影响了交通的顺畅。地方道路标线不全,设施不完善,缺少交通标志,无中心隔离线或护栏,致使机动车越线行驶、违章并线、超速、逆行等违章突出

5、路政经费不足

治理工作缺乏经费,拨付给的路政经费有限,在我县得不到落实,路政所的执法装备和办公设备有待进一步改善,路政经费不足给路政治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6、路政管理存在重主线轻支线的现象

尽管在某一时段或某一个特殊日子里,路政管理应偏重于主干线,但从整个路政管理工作规划与全年的工作来说,应做到主支线兼顾,不偏不重,忽视任何一条线路的管理都是不应该的。作为国民经济、国防、人民生活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公路,作为能造福一方百姓的公路,没有什么重轻之分,主次之分,而路政管理工作的目的是保障公路完好畅通。既是这样,支线同样需要完好畅通。显而易见,轻支线,重主线的管理方式是不妥的。

五、意见和建议



针对我县地方公路路政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提点意见和建议:

⒈加大对地方公路超限运输的查处力度。

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我县辖区内设点设站稽查,如争取上级部门批准在各公路收费站设置稽查站,对过往车辆进行超限运输检查,坚决打击超限运输,确保公路的使用寿命和正常行驶

⒉加强对路政人员的培训

建议上级部门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形成定期培训制度,新进执法队伍的人员一定要经过岗位培训,以前受过培训的要更新知识,定期接受培训。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路政执法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路政法规和专业技能,我们除了积极参加市、县组织的业务学习外,还需要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学习路政管理法规和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认识,规范处罚程序和执法文书的运用,使路政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形成了爱岗敬业、诚实守法、奉献社会、开拓进取的风尚,塑造了“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路政执法队伍新形象。

⒊路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路政执法力度,协助好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坚决查处侵占、污染公路的行为。

依靠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以及群众的理解协助,加大对公路路产登记的力度,主动与电力、电信部门联系,向他们派发《公路法》、《广东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有关资料以及对架(埋)设线路的要求和技术标准,大家共同探讨有关路政法规,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这种行为既不利于公路的改建和拓宽,又不利于线路的安全,用事实证明路政工作不仅是管理和执法,而是要把管理工作寓于服务之中,并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⒋进一步提高对标志标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路政部门继续履行监管职责,即将监管与生产实施职责分离,这种思路符合决策、执行与监督分离的行政管理原则。但在基层公路管理机构的实际操作中,由于路政与养护是两个内设的平行部门,实现设想的监管职能难度较大,造成路政监管职能的虚化。因此,必须进一步将路政和养护的职能界定清楚,并制定相关的操作程序,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紧密结合,险要路段的安全防护设施基本健全,交通标志、标线合理、完善,公路设施不完善相关的公路交通事故明显减少,公路交通环境更为安全、高效,更快地提高标志标线的管理水平。

⒌路政管理应该主支线兼顾

只有加强了全面管理,才能发挥整个公路网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公路的整体效益;只有给予了主支线同样的管理,才不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才不会给以后公路的改扩建工作带来麻烦,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路政管理要转变这种重主线轻支线的管理思想,我们强烈呼吁上级主管部门加强对地方公路路政管理的支持,让支线也有一个畅洁美的秀美英姿。

上一篇:不着调的qq签名下一篇:小学生作文:小源山,家乡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