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2024-05-11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通用8篇)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1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太白县黄凤山小学

潘彩兰 联系电话

*** 邮政编码

721600 一引言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阵地,小孩子从三、四岁起就有了自我意识。家长的教育引导任务就开始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重要保证。我于2014年3月到4月借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大家访活动对太白县靖口镇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通过调查研究,我对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把握当前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现状,加强教育教学针对性,提高学校和家庭互动,积极探索农村家庭教育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调查的目的

1、了解家长和孩子对学习的认识。

2、了解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度。

3、了解家长在家中和孩子的交流情况。

4、了解家长对孩子家庭作业的检查与辅导情况。

(二)调查的意义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这样写到:我想把我们开始教育和培养的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几个雕刻家带着自己的刀子同时来到它身边,要把它塑造成一座雕像,使它具有灵性,体现出人的理想。这些雕塑家是谁呢?其中,第一是家庭,而家庭中最细致和最有才干的是母亲;第二是教师个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学修养,如果没有好的家庭教育,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二、调查的方法与步骤

1、调查的时间:2014年3月20日---2014年4月19日。调查的地点:靖口镇附近的村子。调查的方法:听取汇报和发放调查问卷。

调查范围主要在小学的三、四、五年级部分学生和家长中进行。

2、听取汇报。听取了家长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汇报。

3、发放问卷。每个班级的学生较少,平均每个班30人。共发出调查问卷120份,收回有效卷108份(其中学生问卷60份,家长问卷60份),学生和家长对问卷内容进行了逐项填写。这次对学生专项调查的要点是:

(1)你觉得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2)你觉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吗?(3)你觉得父母爱自己吗?(4)你平时在家和父母交流的时间多吗?

(5)父母对你的家庭作业检查和辅导过吗?

(6)看到你的考试成绩时,父母反应如何?

通过回收调查表,谈话记录,综合起来分析,探求共性原因,完成调查报告。

三、调查结果

(一)家长和孩子都对为什么学习不明确。

靖口镇是个山区,四面环山,耕地较少。原来有11个自然村,现在合并成9个组,其中有5个村子在山上。我去调查时,大多数家里只有老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问了30个家庭“为什么让孩子上学?”有20个家庭都说:“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学,放在家里又没人管,加上孩子小又干不了活。”有10个家庭认为孩子要上学,将来才有出息。60个学生在调查表也填写了“为什么”上学。有25%的学生填得是为了能考上大学。有10%的学生填的是为了以后能找到好工作,有15%的学生填的是为了以后能在社会上立足。有5%的填的是家长让我来上学。

(二)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度低。在调查的60个家庭中,有40个住校生,有20个走读生。住校的学生家长说:“我们星期天下午就把孩子送到学校了,孩子的学习、吃饭就都交给学校了.现在条件好了,孩子吃在学校,住在学校,我们不用交钱,也不用操心。”太白县从2008年起就实行了一乡一校政策,凡5公里以外的学生都住在学校里。对所有学生都实行了两免一补和营养改善计划。在20个走读生中,有3个家长是高中毕业,有10个家长是初中毕业,有6个家长是小学毕业,有1个学生的父母都没上过学。调查他们对孩子学习的关注情况时,多数家长都只是按时接送孩子,对孩子的学习想起来的时候问一下,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老师给家长打电话,告诉家长孩子在学校的一些情况。

(三)家长和自己的孩子缺乏交流。

在调查的60名学生中,有35名学生是爷爷和奶奶看管,有5名学生由外公外婆照顾,有20名学生是由自己的父母管着。在这些老人中,最大都68岁了,孩子星期五下午放学一回家,要么就是一头扎在动画片中,一直看到瞌睡为止;要么就是出去玩,吃饭时都叫不回家。老年人精力都放在了农活上,星期天有时间就给洗洗衣服,做点好吃的,很少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家长就是隔三差五给孩子打个电话,在电话里嘱咐几句就完了。由自己父母照管的孩子,就问有没有家庭作业,家庭作业做完了没有?也很少问孩子其他方面的事情。

(四)家长很少检查和辅导自己孩子的作业。

在调查中,我问20名走读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家庭作业检查过吗?”家长的回答是“很少检查。”我又问:“孩子遇到不会做得题时问你们吗?”家长说:“有时问,有时不问。”我问:“你们给孩子辅导过作业吗?”家长说:“偶尔辅导一下。”在40名住校学生中,有30位老人就问一下有没有作业,督促孩子把作业写了。有10位老人不识字,就让孩子去把作业写了。在调查问卷中“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你是怎么做的?有4个选项:A问家长

B问同学 C等老师讲解

D先放下。在调查的60名学生中,有30人选C,有18人选B,有7人选A,有5人选D.四、调查总结

(一)调查结论

通过调查,山区农村小学生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山区农民的经济收入来自两块,一块是靠在地里种菜或种粮食卖点钱,一块是外出打工挣钱。一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把孩子的教育和学习交给了学校和孩子的爷爷奶奶及外公外婆。有责任心的家长就是一周往家打一次电话,问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至于孩子的其他方面是不闻不问,有些是无暇顾及。老年人就只管把孩子送到学校,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等其他方面根本不知情,每周周五把孩子接回家。孩子的家庭作业是什么,会不会做,老年人是没精力,也没意识去管,孩子的父母离得太远,管不上。少数跟在孩子身边的父母,农活忙得时候,没时间管,农闲时间忙着到处找活干挣钱无暇顾及孩子,到了晚上疲惫得早早就休息了,没时间看孩子的作业,没时间和孩子交流,不知道孩子都在想些什么。对孩子的爱好、特长、考试、考试成绩等更是默不关心。孩子的文明礼仪等方面都很差。长此以往,孩子不会与人交流,变得冷漠。没有爱心,不知道感恩。养成了自私,任性等坏毛病。

(2)把学生推给学校。现在太白县都实行了一乡一校。大多数家长都让孩子住校,周日下午两点多就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了老师。学生在校的吃饭、睡觉有生活指导老师管,学生的学习、安全、和同学如何相处、兴趣、特长等都由教学岗位的老师负责。而且学校的优惠政策又多,不用给孩子教学费,教生活费,大多数学生都享受国家对山区贫困学生的生活困难补助,凡是在校的学生都享受营养改善计划,一个学生一学期400元的营养改善钱都打到了学生的饭卡上。家长不花钱,也不操心。住校学生周内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老师都看着做了,晚自习把家庭作业辅导了。周末的家庭作业应该由家长辅导完成,但都完成得很差,有些是一个字都没写,有些骗家长说没有作业,有些是只做一部分,只有个别爱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能全部做完。老师打电话问家长学生家庭作业的情况时,家长的回答是“我没顾得上看。”“孩子说没有作业。”“我才没管那事。”“作业没写完,老师好好收拾。”学校每学期期中考试后都要召开家长会,各班的班主任和代课教师都要把学生的学习,在校表现等向家长做全面的汇报,一些孩子经常性不按时交作业,和同学不能和睦相处,这些学生的家长听了汇报后,对自己的孩子还是不管不问。他们对老师说:“把娃交给你们了,有啥问题老师看着处理就行了。”甚至还有家长说:“学生不听话,不写作业是老师没本事,把学生没管下。”慢慢地,孩子就会变得懒惰,不爱动脑,不爱动手,既影响了孩子智力的发育,又让孩子养成了撒谎不诚实的坏习惯。

(3)溺爱。现在孩子少了,一个家庭最多两个孩子。有50%的家长认为爱孩子就是满足孩子的需要,对孩子有求必应。每到周五家长来接孩子时,孩子就一家商店挨着一家商店买吃的东西和玩具,家长就把孩子要得东西全买了。不管孩子所要东西是好是坏,家长对孩子花钱可谓是毫不吝啬。现今很大一部分家长在自己成长过程中,都曾承受过物质上的匮乏,他们今天不想再让自己的子女遭受自己童年的困境。于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口号率先在每个家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些家长实质上并不懂得爱孩子,他们不知道爱孩子不仅仅是奉献和满足,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和生存的能力,忽视了父母永远是孩子的教育者这一角色。

针对在调查中出现的种种现象,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这种局面,孩子们都受到良好家庭教育。

(一)大力宣传,提高认识。

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真正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由上级教育部门牵头,印发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资料,由村委会组织家长在晚上或农闲的时候进行学习。让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资料上学习、借鉴一些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推荐家长在看电视时多看看法制教育频道,进一步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能把孩子的家庭教育抓起来。镇政府、村委会、学校三家联手,深入到每个家庭中,了解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时对家庭教育做得好家庭进行表扬,奖励。树立榜样,让还处于观望、没有开始此项活动的家庭都行动起来。对家教好的学生学校要在全校大会上进行表扬,让学生之间互相比较,比一比看谁家的家教好。双管齐下,推动家庭教育工作取得实效。慢慢的,家长要把孩子家庭教育落实到日常的生活中,用自己的行动来感化和教育孩子。

(二)学校适当放手,家长承当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学校是教学生知识,给学生树立起自己的人生观,让学生知道现在的学习是为自己以后的生活打基础。利用有限的班会课、品德与社会课给学生讲一些生活常识和做人的道理。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管,像孩子吃饭、睡觉、安全等一些方面由家长来负责。五公里以外的住校,离学校近得坚决不允许在校吃饭,放学后及时接孩子回家。让孩子在家中由父母陪同一起吃饭,自觉的写作业,家庭作业应由家长批改,以便了解自己孩子的书写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现在大多数学生都住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教育等都让学校负责,有很多家长已经忘记了自己是孩子监护人,若学生在学校有头疼闹热,明理的家长就第一时间赶到,而有些家长是迟迟不来,还责怪老师把孩子没管好。老师不能看着学生不舒服不管,带学生去看病。家长来校后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语,还满脸得不高兴,真是吃力不讨好。有些家长不支持学校和老师的工作,还当着自己孩子的面说老师的不是,说学校的不好,忘记了自己也是孩子的教育者。党和有关教育部门,应明确家长和学校各自承担的责任,打消家长完全依赖学校的念头,承担起自己该承担的责任。

(三)从严管教,培养能力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少,就意味着竟争越来越激烈,家长要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爱孩子就要为孩子以后的考虑,教他们学会做人,培养孩子多种能力。孩子现在小,可塑性强,家长要做孩子的表率。尊敬老人,与人为善,不讲脏话,与家人和邻居和睦相处。犯了错误、做了坏事主动承认,积极改正。等一些生活细节来影响孩子。家长要奖罚分明,孩子做了好事,帮助了别人,考试取得了好成绩等,家长要及时进行表扬或奖励:孩子偷拿了别人的东西,和同学打架了,弄坏学校的东西等,家长得知后,要严厉的批评,并适当对其进行惩罚。让孩子要知道损坏东西要赔偿,教育孩子养成好的好思想,爱护公物。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和活动,教育孩子要不怕苦,不怕累,掌握劳动技能,树立靠劳动挣钱是光荣的意识,要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有特长的,家长要支持孩子,给孩子创造条件,争取机会,让孩子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家长还要鼓励和支持孩子多参加学校和其他部门组织的大型演出和外出竞赛、外出比赛等活动,让孩子多锻炼,长长见识,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

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许多优势。家长们若能抓住农村这独特的天然优势,借家庭简朴的生活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品质,让他们多受生活的磨炼,教育孩子要学会独自面对困难,独立的生活。农村的田园风光使孩子在大自然中获得了身心健康,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农村教育的自身优势,家长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社会化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农村出现了大量富余劳动力, 城市化建设的需求, 又推动着这些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从事着各项建设工作, 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贡献的同时, 又带来了一个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2005年5月22日, 在郑州召开的首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上, 公布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有2000万人, 其中14周岁及以下者占86.5%。按照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 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01-2010年) 》实施情况显示, 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约1.5亿人, 18岁以下随父母流动的儿童2000万人, 留守在农村的也有20万人, 这一数字约占全国农村儿童总数的18%[1]。

儿童早期的社会化对人格、情绪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人格发育过程中, 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他们需要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 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长期在外, 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 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 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近几年, “留守儿童”的规模还在进一步扩大, 其问题也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而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笔者分析了目前“留守儿童”身上的常态表现, 深入探讨了产生这些常态表现的原因, 归结为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解决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

㈠道德品质一是抚养人或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普遍采取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导致他们道德情感的缺失。他们只是单向的接受爱, 不去施爱, 对家长、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 缺乏社会责任感。二是行为习惯上易发生消极变化, 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 不服管教, 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来, 青少年犯罪案件逐渐增多, 这类“留守青少年”犯罪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40%以上[2]。

㈡学习成绩一是在学校中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很少有人问津。二是由于父母亲不在身边, 农村“留守儿童”基本失去了接受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机。当“留守儿童”在学业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败时, 父母亲很少有机会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给予他们鼓励、奖赏或正确引导。

㈢心理状况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也是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 突出表现为三类:一是学习差或学习动力不足;二是纪律性差;三是个性问题, 突出表现为攻击型性格和畏缩型性格两类。攻击型的性格特征, 动则就吵闹打架, 情绪自控力差, 好冲动,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畏缩型表现为情绪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与人交往等。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分析

㈠抚养功能的弱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家庭是“为了保障孩子得到保护和供养而造下的文化设备”。因此, 抚养儿童就成了家庭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人类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每个个体在“较长的依赖生活期”内必须得到家庭提供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 以使每个儿童在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健康而快乐地成长。在“留守儿童”家庭中, 父母双方或一方在缺位的情况下, 通常将子女交给 (外) 祖父母、亲戚朋友、同辈群体或由父母一方来照顾, 也就是目前学术界所区分的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同代监护及单亲监护, 这是一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 它会导致家庭的抚养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 并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造成一系列影响。第一, 部分“留守儿童”面临着“饭不饱、衣不暖”的困境, 卫生意识较差, 且家务负担比较重。这里主要针对那些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来说, 由于 (外) 祖父母的年龄高、文化程度较低、身体素质差、责任意识也相对淡漠, 再加上家里农活繁多且缺少劳动力, 造成他们在有些情况下没有精力照顾好孩子。据笔者调查, 在农忙季节, “留守儿童”回家后遇到“冰锅冷灶”的情况时有发生, 祖辈通常只给孩子一顿“便饭”, 如只提供给他们一包廉价的方便面或些许干馍馍等, 这些食物很有限的营养价值对于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儿童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还有部分“留守儿童”还会面临冬缺暖衣、夏少薄衫的困境, 基本的卫生状况也很不尽如人意。另外, 在各种类型的监护家庭中, 劳动力缺乏的事实使监护人不得不将一部分家务活交给儿童来完成, 多数“留守儿童”都担负着较为繁重的家务活。比起那些有父母做“后勤保障”的“非留守儿童”来说, 繁重的家务活无疑成了“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又一道障碍。第二, “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安全隐患。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缺位, “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缺乏及时、有效的家庭监护, 加之他们自身年幼、思想单纯, 辨别是非以及自我保护的能力低下, 这些原因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伤害。从实地调研中得知, 有些“留守儿童”由于生病时没有给予及时有力的治疗, 以致延误了病情甚至留下了许多后遗症等。还有些“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也面临着诸多人身安全的威胁。一位房东告诉笔者, 住宿学生由于条件有限, 通常多人居住在一间屋内, 在屋里用蜂窝煤炉子做饭, 再加上空气不通畅, 有时可能会出现煤烟中毒的情况, 不过每天晚上房东都需要提醒他们在睡觉前一定要将炉子提到屋外, 以前曾就出现过多起住宿生因煤烟中毒而导致身亡的事件。

总之, 当面对衣食有忧、生病无人照顾、家务活繁多、处处缺乏安全感的困境的现实时, “留守儿童”原本应有的无忧无虑的童年已被蒙上了几许暗淡的色彩, 家庭保护和供养孩子的基本作用也有所丧失, 这给“留守儿童”顺利地完成初级社会化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麻烦。

㈡家庭情感培育与交流功能的弱化及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联系是一种自然的爱, 孩子最初的个性就是通过与父母亲的思想感情交流和互动而形成的。在各种社会环境中, 家庭给予个人的感情交流和爱的体验是最多的, 儿童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体验亲人的爱和家庭的温暖。一个人的感情能否正常的发展, 他能否理解爱, 既懂得接受别人的爱, 也能给予别人爱, 这种感情方面的社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条件。对于“留守儿童”来说, 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缺位使得他们不仅不可能感受到来自正常家庭的那种父爱或母爱, 而且他们连向父母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机会也很少, 这很不利于儿童健康心理与人格的培养。监护人由于文化程度、教育方式、家庭环境等种种原因的限制, 一般只重视儿童的温饱与身体健康状况, 很容易忽视他们的心理感受。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同时来自外界环境的冲击与自身生理的变化通常会使他们感到迷茫与错乱, 父母的缺位让他们找不到合适的交流或倾诉对象, 更得不到必要和充分的情感滋润与呵护。“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与父母的有效情感互动, 部分已经呈现出了内向、自卑、情感冷漠、缺乏爱心及同情心的心理特征, 这会对其今后的人格塑成造成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

㈢教育功能的弱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一般而言, 儿童是在家庭中逐渐习得基本社会生活技能与社会行为规范的, 而父母的家庭教育在此时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一方面, 父母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引导与教育使儿童形成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 即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初步的谋生技能。另一方面, 父母需要教导儿童认识与遵从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这些技能与规范的掌握是儿童顺利扮演某种为社会所认可的预期角色的必要条件。在“留守儿童”家庭当中, 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会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产生负面的影响。一是, 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个体都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 这是儿童个体形成独立行事能力以及能够良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的前提条件。儿童个体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种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获得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完成, 而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缺位, 使儿童习得基本生活知识和技能的“信息”遭到了破坏, 这不仅阻碍了儿童对于基本生活技能的获得, 也不利于儿童预期社会化的顺利发展。根据调查, 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留守儿童” (尤其是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 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强, 生活自理意识较强但自理的能力相对较差[3]。二是, “留守儿童”在内化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过程中出现偏差。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曾将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即“他律阶段” (5岁~8岁) 与“自律阶段” (8岁以后) 。他认为, 儿童在他律阶段主要通过服从权威来获得基本的道德意识, 而在自律阶段则有了相对自我的判断能力, 不再是盲目的服从。那些处于“他律阶段”的“留守儿童”在习得基本社会行为规范的关键阶段, 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缺位使得他们失去了可靠的权威, 这对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规范意识与法律意识等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另外, 皮亚杰曾在研究了“个体的认识发展”之后还指出, 儿童的主要认知方式是具象思维, 主要靠感觉和模仿来认识整个世界, 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样, “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 一方面会表现出对外界新奇事物的强烈感受力, 另一方面, 由于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 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通常会产生盲目的模仿行为, 但这种模仿行为在缺少父母正确及时的监督与引导的情况下, 很可能会形成和产生一系列的认知偏差与行为偏差, 以至于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三是, 尽管“留守儿童”的父母可能会很关心他们的学习状况, 有些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给孩子将来的学习与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 但是, 父母长时间的“缺失”还是给子女们当下的学习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境。首先, “留守儿童”的学习缺少他人辅导。由于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有限或其他原因, 儿童们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都是学校解决, 由于对老师的畏惧心理, 更多的儿童是选择通过抄袭别人的作业来完成任务, 长期下来, 致使学习受到很大影响。其次, 儿童由于认知能力差, 学习缺乏一定的自觉性与自律性, 再加上在学校以外由于缺乏家长的有力监督, 他们很容易受同龄群体与外界的诱惑而去玩耍、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等, 多数“留守儿童”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而受到老师的责备与惩罚。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㈠家长应改变观念, 注重家庭教育的效应有父母参与的家庭教育才是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通知》中指出:“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所有家长都应对社会负责, 对后代负责, 身体力行, 教育子女, 要转变陈旧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主动地指导家庭教育。”由此可见, 家长要改变陈旧观念,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是有着重要意义的[4]。要解决“留守儿童”教育上的问题就必须要家长多关注孩子, 一方面让孩子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 把外出挣钱是为了让他能有更好的学习条件的道理讲清楚, 但现在必须要先渡过难关, 不能让父母失望。另外, 多给予亲情的关爱, 而这种关爱不能是溺爱, 也不能是一个电话, 几句话就了事。此外, 父母偶尔回家和孩子相处时也要注意言传身教, 在孩子面前应树立良好形象, 切不可行动鲁莽或语言粗俗。在关注孩子的成长方面, 父母不能只关注学习, 更不能只看考试成绩, 而应多关心孩子的道德发展和人格完善, 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5]。

㈡学校要扎实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 学校应主动站出来, 扎实围绕“关爱工程”做好多方面的工作。首先, 弥补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学校和教师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 构建起一个类似家庭的充满信赖、真诚、和谐的亲情活动网络, 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感受家、享受爱, 不再感到孤独无援。其次, 畅通家校联系渠道。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 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家长姓名及打工所在地的联络方式, 孩子在校表现和成绩等, 以便能随时与家长和监护人联系, 在发现不良表现时多方面进行及时教育[6]。再次, 搭建心理健康平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教授相应的知识, 尽量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 同时使全体同学都受益;设立心理咨询室, 为他们解决感情上的困惑、学习中的苦闷、生活中的烦恼。最后, 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从根本上讲需要其发挥主动精神, 因为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动力。“留守儿童”与“常态儿童”相比, 家庭和父母的监管力度弱, 要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培养其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7]。

㈢全社会要高度关注“留守儿童”, 为他们创造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首先,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充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减少农民向大城市流动, 缓解进城农民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项目, 在有条件的地区尝试发展大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商品化, 同时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城市化。这样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城市化, 从而减少农民向大城市的流动问题[8]。另外, 改革户籍制度, 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等壁垒, 为农民工带子女进城提供良好的制度条件, 尽可能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健全的社会化环境。其次, 政法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 净化社会环境。当前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农村不再是一方净土, 盗窃、抢劫、贩毒、赌博等不良现象在农村大量存在和发展, 这些丑恶现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非常不利[9]。因此, 要给“留守儿童”一个安宁环境就必须净化农村社会环境, 对农村进行综合治理。成立青少年维权中心和青少年法制学校, 在各乡镇开办青少年法制班, 落实专门民警担任法制老师, 定期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强化对“空壳”式家庭的管理, 减少违法犯罪青少年漏管失控。再次, 加强农村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让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为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必须对家长进行再教育。既要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 也要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10]。后者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方面起工具性作用, 一般文化素质的提高、读写能力增强, 有助于家长对家庭教育观念和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在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下, “留守儿童”教育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事, 它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协调配合。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 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 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村委会应建立农村邻里管护网, 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 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 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 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2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2]谢海燕, 刘玖玲.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J].理论观察, 2006, ⑷.

[3]冯霞, 白雪萍.家庭环境因素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影响的探析[J].海南医学, 2005, ⑽.

[4]周宗奎, 孙晓军, 刘亚, 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⑴.

[5]熊亚.公共政策视野上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 2007, ⑴.

[6]黎韵.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J].社会科学战线, 2007, ⑹.

[7]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⑺.

[8]李斌强, 赵鹏程.和谐社会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 2006, ⑴.

[9]秦秋红.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财经论丛, 2006, ⑹.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背景 成绩与经验 问题与原因 对策与措施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影响学校自主发展的要素涉及到学校校长个人素质、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师资队伍、管理措施、教育质量以及评价机制等诸方面因素。去年,江苏强势推行教育新政,出硬招剑指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短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县中小学随意加班加点增加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的行为已不复存在,节假日上课、补课现象亦已消声劣迹。学生的课业负担一下子减轻了三分之一。学生是高兴了,但学生家长却犯愁了,他们担心长期这样下去子女的学业成绩会下滑,对今后能否成“大器”心存疑虑。尤其是我县农村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放学后或节假日没有家长亲自监管,不是在家看电视,就是与同伴外出闲逛,甚至进网吧或游戏机室,一玩就是大半天,甚至通宵达旦。早晨到校上课眼睛熬得红红的,不仅课外作业未完成,而且上课还打瞌睡。在新政背景下,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不断优化家庭教育,对促进农村中小学自主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随机选择了一个农村乡镇6所不同区域的中小学进行了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专题研讨等形式基本摸清了农村中小学在其自主发展中如何发挥主体作用,加强与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基本现状、取得的成绩与成功经验,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就如何实现拐点超越,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应对策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二、问题与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调查数据显示,农村中小学学生家长文化层次在专科以上的占1.15%,高中占9.75%,初中以下占89.1%。家里有电脑和图书(50册以上)的占3.5%,有书房和书橱的占9.75%。有41.7%的学生家长夫妻双方长期在外打工,还有42.2%的学生由单亲照顾,有17.2%跟随祖辈生活,还有7.4%的交由亲友或熟人代为监护。在访谈中,有11.5%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无所谓,只要身体健康就行;有63.8%的家长认为孩子对待学习尽力就行;还有35.3%的家长懒得与教师交流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2、家长学校教学质量不高,管理不够规范。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都是以“会”代“校”。究其原因,一是怕烦。学校平时疲于应付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哪有时间和精力再来规范开办家长学校,况且办家长学校也不允许收费,家长学校的教学工作、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的聘请及其待遇的落实等麻烦事也特别多,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3、留守儿童、特困儿童面广量大,关爱工作难以到位。据这个镇的数据统计显示:该镇共有在校中小学生6000人,其中父母均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就有1257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9%。个别班级的留守儿童率高达34%。而该镇中小学教师总数只有411人,与留守儿童数的比例为1:3,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仅靠学校老师来关爱显然力不从心。

4、社区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城市孩子节假日可以去图书馆(书店)、少年宫、科技馆、公园娱乐场等场所,而农村孩子节假日没地方去。不是在家看电视,就是外出闲逛玩游戏。调查数据显示,节假日农村孩子54%在家看电视,30.3%外出闲逛。在农村每逢节假日常常出现农家孩子“家前屋后满地跑,鸡飞狗跳无人问”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农村社区教育资源十分匮乏,目前仅有的农家书屋也是橱门紧闭,无人问津。

三、对策与措施建议

1、理顺管理体制,规范办好家长学校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是树人之本,家庭教育为教育之源。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指导人生的终身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家庭教育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前途与家庭的幸福,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国家的兴旺发达。

2、创新工作思路,办好社区校外辅导站

社区校外辅导站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学校自主发展中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纽带,也是基层关工委组织和“五老”发挥优势、配合学校关爱留守儿童、特困儿童等弱势群体开展校外教育的一个良好载体。办好校外教育辅导站不仅能让青少年离校不离教,能让“五老”对青少年进行帮学、帮困、帮转化等关爱工作有一个很好的平台,而且在为提高下一代素质,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和下一代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件深得民心的事。为此,我们首先要加强宣传,统一思想认识。其次要健全组织,规范运行。要成立以农村集镇居委会或行政村委会主任任站长,所在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和退休老教师担任副站长,并聘请所在社区老干部、老教师等关爱下一代志愿者为成员的校外辅导站工作领导班子,并明确职责和分工,充分利用农家书屋、村(居)委会会议室等办公场所开办校外辅导站。

3、倾情弱势群体,全力做实关爱工作

要继续精心实施好县“百千万”、市“54321”留守儿童、特困生及学困生关爱行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解决后顾之忧,为弱势儿童健康成长创造好的条件。一要加强目标管理,建好帮扶帮教花名册。各校关工委要积极动员在职的和退休的人员每人尽其所能关爱一名儿童,形成人人有关爱目标任务,个个尽关爱责任的良好局面。二要认真组织关爱工作督查考核。各校关工委要认真作好督查记载并将其与在职教师的评先评优与绩效考核结合起来,确保扶贫助学工作落实到位。三要加强宣传工作,放大工作亮点,努力形成品牌特色。各校关工委要及时宣传报道关爱工作中的先进事迹,弘扬好的做法并及时组织學校教职工向先进的人和事学习。年末县、镇教育关工委要及时组织扶贫助学工作的评先表彰活动。

4、完善评价机制,推进学校自主发展

评价具有指导、管理、激励、导向以及决策等功能。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关系学校自主发展的诸要素,特别是将家庭教育优化要素纳入学校评价之中,进一步完善学校评价机制,有效推进学校自主发展。一是要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变“一元化”的评估主体体系为“多元化”。按照教育评估主体的不同,可将教育评估分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评估、社会评估和学校自我评估三类。

5、优化教育资源,构建社区“大教育”网络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4

调查所在地:河北省泊头市

调查人:张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强盛之根本,是民族崛起之来源,著名学着梁启超曾经在《少年中国说》中说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所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教育乃是整个国家教育之根本。“革命可以救国,教育则可以兴国。”这是经过历史论证过的真理。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最终命运。人的智慧和才干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小到大一点一滴积累和培养得来的,小学阶段正是培养思想品德的最佳时期。所以,小学教育可谓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从自身经历和观察来看,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讲形势不容乐观。虽然自建国以来教育经过了多次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收效,但仍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能个人观点存在片面之词,也不能以偏概全,但是还是能够证明一些问题的存在性。

1、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理念死板,落后

目前我国多数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普遍老化,教师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沿袭传统教学,虽然教师不向以前那样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但没有变的是,在课堂上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在教学中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这样也就造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质疑意识没能得到培养。

1.2 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经济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温不增增长,不得不承认的是农民的腰包也是越来越鼓,但是全教育体系并没有实现共同进步,而是导致了现在的教育资源严重失衡,各个学校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农村的教育资源和硬件设施实在是远远落后于市里学校,这就导致了马太效应的产生。

1.3部分教师不能够做到尽职尽责

由于学校在农村,在校任教的教师多数为双重身份,一是在校任教师,二是在家 1

务农。教师在家庭任务重,农忙时会耽误工作,这也间接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不严格的后果。

1.4 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

教学效果不好一些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显示政绩,大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农村小学当成“弃儿”疏于管理。加之有些农村小学的学校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有些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在上述情形下,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情绪,在教学中只重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1.5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家庭的“留守学生”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问题。由于“留守”在家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爱,在对他们的管教上很容易出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比较明显。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为更容易违纪,成为教育的难管对象普,遍有厌学倾向,学习成绩差,更为严重者还会走向犯罪道路。对他们的教育的不足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农村小学教育的有效实施。

1.6学生家长过分看重收入,忽略孩子的培养,少有与教师的交流沟通

2、农村中小学教育中所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2.1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轻学生负担,减少教学内容,有的学校挂着素质教育的旗帜大搞应试教育,仍然把升学率当成评估教学质量的硬指标,节假日补课有增无减,甚至把班级分为快班、慢班、实验班来进行教学,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

2.2作为一线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及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发现,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存有三种心态:

2.2.1不敢管。

担心有的学生会产生敌对心理。

2.2.2不会管。

不可否认,有不少教师工作责任心很强,也很想把课堂教学组织得井井有条,秩序井然。但是,在管理上往往不得要领,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要么性

情急躁,动辄点名批评,批评多而表扬激励少,严而失度,简单粗暴,过后思想疏导又不及时或者不到位,使学生难以接受,甚至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要么要求标准不高,要求不严,课堂教学管理和组织能力不强,想管好而管不好,不能驾驭控制课堂,课堂教学秩序失控。

2.2.3不愿管。

有个别教师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素质,课堂教学管理严和松对教师来说无关紧要。有的教师认为天天抓课堂纪律,会分散教学的精力。还有的教师认为,抓课堂教学纪律和管理会影响教学进度,与提高教学质量有些矛盾,且费力不讨好。2.3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出现扭曲和变形。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状况主要有两类情况,一类是性格比较孤僻,在家主要跟上了年纪的祖辈生活,性格不如其他同龄人开朗、自信;另一类却调皮捣蛋,喜欢搞恶作剧,这主要是因为老人对孙辈的溺爱,不忍心管教,发展到后来就管不住了。未成年人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但留守儿童对关爱的渴求得不到满足,一些不良情绪如愤怒、失落、焦躁、担忧等得不到排解,长期积累,便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倾向。

1.7社会风气的影响

整个社会的浮躁之风已经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小学生现在普遍浮躁,静不下心。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小学生很难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应该说让学生学会思考也是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现在的学生甚至连静心读个题目的耐心都没有了,完全不愿独立思考,基本上是遇到问题就是讨论,基本上都是只看表象,不去让真思考,不求甚解。

3、农村中小学教育中所存在问题的建议

3.1转变观念

3.1.1更新学生观。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理解、信任、尊重和爱护学生,认识到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

3.1.2更新教师观。

在课程改革后,教师是学生的诊断师、指导者、评价者、激励者和管理者,同时教师又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不断在教学上获求进取的人。

3.1.3更新教学观。

教学方式由以讲授为主转为以合作探究为主,教学内容由封闭转为开放,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时空转为灵活时空,教学手段要由黑板、粉笔转为多样化综合,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评价转为多元化评价。

3.2进一步完善办学管理体制

要按照国务院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要求,重点解决好当前突出存在的基础性、普遍性、全面性方面的几个问题。一要建立以县为主,乡、校职责明确,政令畅通的教育管理网络。乡(镇)教育机构撤销后,要科学划分县、乡的管理职责,防止因职责不清出现新的管理断层。二要建立以县为主的中小学校舍改造、维修和建设的良性运作机制。三要建立符合教育规律和特点、与农村各项改革相适应、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财务管理体制,并制订出与之配套的中小学财务管理办法。按照教育法规要求,做到教育的事权和财权相统一,探索以县为中心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为主、财政部门监管的教育经费结算中心。四要建立中小学公用经费使用的约束机制。对公用经费达不到省定标准的,由当地财政部门补足。财政不得将学校收取的杂费用于平衡财政预算和发放教师工资。五是规范教育行为。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实施城镇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服务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树立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规范教育收费行为。严格执行“一费制”收费办法,将收费标准和投拆电话向社会公示,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增加工作透明度。同时,严格落实教育收费督查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有效防止乱收费。六是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建立学校检查准入制度,杜绝部门对教育的“三乱”行为及干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行为。加大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力度,定期开展学校治安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创造安全有序的学习环境。

3.3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师德方面要不断地学习和总结,不断地提升自我。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评,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学生评

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重点考核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等,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3.4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政府是发展义务教育的投入主体。要进一步明确中央、省、县在发展义务教育中的责任。各级财政部门要调整支出结构,优先安排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及时到位正常发放:一是建议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统筹教师的工资福利、学杂费,市、县财政负责学校的基本建设、教学设备的购建和维护。二是费不出校,税不入校。三是实施农村教育扶贫工程,进一步推进帮扶贫困地区农村和帮扶农民家庭困难学生的制度建设。四是建议中央和省级财政划拨专项资金,一次性地帮助贫困地区农村解决历史遗留下的“普九”欠账问题。或者发行国家债券,专项用于解决“普九”债务。其他有经济能力的县市和乡镇政府,应承担起债务转移的责任,做出计划,采取有力措施,限期偿还。不能让农村学校继续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

3.5以人为本

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农村中小学较城市学校而言,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较多,表现也比较复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问题行为学生的身心问题,就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首先从人格上要尊重这些学生,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行为上引导他们,其次要想他们之所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解决他们的问题,此外,建议农村中小学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由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进行讲授,作为一门学科纳入农村中小学的课程体系。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5

1,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问题

自两年前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许多担心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遭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首先,“基本普及”这一含糊的语义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是,在15%的人口--大约为1亿8000万人--所居住的区域还远没有普及,这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少年儿童作为共和国的公民难以充分享受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即以官方公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110万人。这庞大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第二,正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政府的作为所显示的那样,这种“普及”是在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一些县乡政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各种手段,包括“弄虚作假”这一经典式的法宝。而不择手段的结果是导致了许多后遗症,比如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失学率的反弹。两年前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在已经通过“普九”验收的1242个县中,失学率超过5%的有209个县,超过10%的有63个。在中西部,初中生辍学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而湖南省有关部门今年夏天对6个县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其中小学为39.7%,初中为20.0%),农村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其中贫困家庭教育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竟高达92.1%.第三,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XX年实现“基本普及”之前的15年间,总计有1亿5000多万少年儿童完全没有或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这其中包括未入小学的近320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的3791.5万人、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的5000多万人,以及初中阶段失学的3067.6万人。这一庞大人群的一部分显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显示着他们的存在:从国家今年公布的“8500万青壮年文盲”,到各地以种种暴力手段威胁着社会的低文化层青少年犯罪。这些事实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员们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目的镜子。

2、城乡教育对比:差距究竟有多大

农村教育问题的另一个表现在于同城市的比较。这方面的直观感受往往会让有良知的人痛心疾首:从北京市某所花费3亿元人民币建设的小学,到贵州、甘肃乃至于距北京数十公里内存在的“危险校舍”;从城市的“中产阶级”或“白领”们每年要花费数千元去培养其子女的“综合素质”,到农村那些尚未实现温饱的家长们要为筹集数十元的学杂费而一筹莫展;从城里重点小学或“实验小学”的教师们到“新马泰”去度假旅游,到广大农村里的多数教师领不全他们每月的薪水……新世纪的天空下“农村中国”与“城市中国”的两幅图景,的确显得“光怪陆离”,让我们看到城市教育的虚假的繁荣和农村教育的真实的危机。

不过,仅凭直观感受来评说城乡教育差距可能会被一些“权威人士”指斥为以偏概全。为此我这里提供两个系列的重要数据,即城乡各教育阶段升学率的差距和城乡中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的差距,以此来进行全面的观照。

就教育机会的差距而言,在小学阶段,除了因高度残疾而无法入学的极少数情况之外,几乎100%的城市学龄儿童都进入了小学,而农村每年尚有100万左右的儿童没有入学。在初中阶段,在《义务教育法》公布之前的1985年,与城市的小学毕业生几乎全部(升学率为101%)升入初中相比,农村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只有64%,其中贵州、广西和西藏三省区农村不到50%.到1999年,农村的升学率上升到了91%,但低于90%的省区仍有15个,其中贵州和内蒙分别为72.4%和75.7%,西藏更只有38.1%.全国则有130万的农村少年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劳动力”。

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育机会的差距,到了高中阶段进一步扩大。从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来看,城市的升学率从1985年的40%提高到了1999年的55.4%,而同期农村则从22.3%降到18.6%,两者的倍数差从1.8倍扩大到3倍,绝对差从17.7个百分点扩大到36.8个百分点。而许多省区内部的城乡差距要大于全国的情况:1999年,城乡差距超过3倍的省区达15个,超过4倍的有5个。安徽和贵州省的城乡差距都在3.6倍(分别为55.7%:15.4%56.2%:15.4%),湖北达到3.9倍(71.4%:18.4%),山东(72.3%:16.8%)和河南(57.4%:12.9%)则分别达到4.4倍和4.5倍。在上述省区,城市的升学率都超过了全国城市的平均数,而农村的升学率则低于全国农村的平均数。

关于大学阶段的城乡教育差距,可以用学生的城乡分布来对比。据对1989全国高校录取的61.9万名新生的统计,来自农村的学生占总数的44%,城市的占56%.以各自出身的人口母体为基数来换算,可知当年大学阶段城乡教育机会的差距为4.9倍。而随着高中阶段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和近年来高等教育“高收费”的影响,相信这种差距90年代末之后进一步扩大了。不过,由于缺少全国的数据,我们难以给予量化。而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1999年招收的5080名本科生的情况来看,来自农村的学生只有902人,占总数的17.8%,这与同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70%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计算可知,在这两所生产“精英中的精英”的著名学府,城乡之间教育机会的差距,若以城乡高中毕业生的数量为基数,可以量化到7.7倍;如果以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为基数,则可以量化到10.3倍!

让我们再来看看城乡之间因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所造成的在校生人均教育经费的差距。它在相当程度上涉及教育质量问题。

就全国范围而言,1993年,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元,农村为250.4元;城市初中生的人均经费为941.7元,农村为472.8元。差距分别为1.9倍和2倍。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都扩大到3.1倍,绝对金额分别为1492.2元:476.1元和2671.2元:861.6元。

如果将比较的单元下放到省级行政区,城乡之间的极差将更加突出。1993年,上海市(包括所属郊区)小学生的人均经费高达879.2元,而安徽农村只有125.6元,相差7倍;北京市初中生的人均经费为2157.7元,贵州农村仅为214.1元,相差10倍以上。至1999年,极差进一步拉大,小学生的城乡差距扩大到11倍(上海市3556.9元:贵州农村323.6元),初中生的城乡差距则扩大到12.4倍(北京市5155.2元∶贵州农村416.7元)。

而同一省区内部城乡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巨大差距。以贵州为例,在整个90年代,其城乡小学生的人均经费差距都在3倍,初中生都在4.2倍。郑州市1999年小学生的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河南省农村平均额的5.9倍,相当于滑县农村的14.7倍;关于初中生的情况,最高的新乡市与全省农村的平均数相差5.9倍,与最低的延津县相差11.4倍……

3、教育财政改革:“以县为主”的局限

应当看到,城乡之间的巨大教育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城乡经济差距的结果。但同时也必须承认,它是教育资源的汲取和分配制度即“分级办学”制度的必然归结。

自1985年实行的以乡镇为主的“分级办学”制度,作为一项至为重要的公共政策,未能起到统一调配资源以确保全体适龄人口平等地享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作用,而是在单纯强调发挥地方“办学积极性”的逻辑下,将应该由政府、社会和家长共同承担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主要转嫁给了农民,将理应由各级政府共同承担的责任主要转嫁给了乡镇和村。其结果是,不仅给广大的农村和农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1985-1999年间向农民提取的“教育费附加”总额超过1100亿元,1993~1999年间向农民征收的“教育集资”超过516亿元;乡镇财政则普遍成了“教育财政”--,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城乡分割的二元教育制度。它不是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在教育层面上缩小,而是将其扩散和放大,从而造成了农村教育的迟滞和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农村少年儿童的失学和教师工资的大面积拖欠也随之变成了几乎不可逃脱的“宿命”。

所幸的是,在“分级办学”制度运行了16年之后,它的弊端终于得到了承认--虽然是一种谁也不负责任的默认--。去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新体制。今年4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强调要实现两个转变,即把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把政府的责任从以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5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又在相关文件中对“以县为主”作了详细规定,其核心是县级政府负有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即通过调整本级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教育经费预算,合理使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做好“三个确保”(即工资发放、公用经费、危房改造及校舍建设),而乡镇不再承担义务教育投资责任的重压。新体制运行一年之后,据新华社的报道说,全国已有75%的县市实行统一发放教师工资,今年内则要求全部推行到位。

上述转变应该说是一个较大的改进。在县这一级更大的行政区域内调度教育资源,较原来的制度有利于提供农村教育资金,有利于减轻乡镇政府和农民的负担,也有助于缓和乡镇政权因向农民摊派教育经费而造成的紧张和冲突。不过,进一步的分析会使我们发现,县一级财政的实力决定了这一新的制度的先天缺陷,由此不能抱过大的期望。

在现有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县级财政所占份额很小,加上乡(镇)级财政也只超过全国财政收入的20%(中央政府占51%,省和地市两级占27%)。在现有的2109个县级行政区域中,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不足600,包括574个国家级贫困县在内,财政补贴县多达1036个(均为1999年数据)。大部分县连维持“吃饭财政”的水准都困难,一些县全年的财政收入甚至不够用于教育的支出。

基于此,绝大多数县级财政显然无法担当教育经费投入主体的责任。进而言之,“以县为主”仍然没有摆脱教育上城乡分割的格局,因为县级行政区域仍然属于“农村”,从乡镇为主到“以县为主”,只是在农村内部调整教育资金的汲取和分配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教育的基础条件,缩小近20年来越拉越大的城乡教育差距。从对这项制度的最大预期来说,“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可能缓解一县之内教育上“贫富不均”的情况,但却难以改变一个市或地区内部、一个省区内部、以及全国范围内极端“贫富不均”的局面,无法消除城乡之间教育的天壤之别。

中央政府似乎试图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对贫困地区教育援助的力度来解决“以县为主”后农村教育财源不足的问题,但迄今为止,努力远远不够:“十五”期间总的投入额度只有330亿元,包括总计50亿元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资金;每年50亿元用于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的专项资金;30亿元的“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资金(XX-XX年)。这些资金只相当于数年之前国家和地方政府一年内对农民收取的“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的收入。而即便将所有资金--不再出现中途截留--都用于国家级贫困县,每县每年能够分得的部分也只有1000多万元,最多能解决“吃饭”问题。有鉴于此,有必要采取更大的举措来加以调整。

一是从教育平等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理念出发,限定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水平和生均公用经费、教学设备的最大差距,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条件的改善和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差距的缩小。参照目前的现状,生均公用经费差距在全国范围内不应超过2倍,在同一省区内不应超过1倍,教师工资水平也应以不大于上述倍数为宜。当然,确定最大差距并非要将城市中小学的现有条件和教师收入砍下来,而是大幅度提高和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

二是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的原则,将过去十多年间颠倒了的权利义务关系彻底扭转过来,明确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作为义务教育投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以县为主”。中央应承担义务教育投入的50%左右,省和地市两级承担30%,县乡两级承担20%(其中县承担15%,乡镇承担5%)。中央政府承担的份额是就全国范围而言,省和地市两级也是就各自管辖的行政区域整体而言,并不意味着平均分配,而是结合前述第一条原则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

应该承认,在传统的城乡分治的思维和制度空间内,并不容易做到这两点。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调整城乡之间和各级政府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依然在老框框里做小幅度调整,也就难以彻底改变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以及它同城市之间的令人感到残酷的差别,并且有可能拖垮普遍贫弱的县级财政--就象已经“拖垮”了的乡级财政一样。

通过调查,特大胆提出农村教育问题改革的几点设想:

(一)重新认识农村教育、构建农村教育新体系

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差别的存在,要求农村教育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允许各地自主创新。这样,农村教育的目标就会随之多元化,农村教育除了为城市培养人才外,更多的要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合农村、热爱农村、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因此,农村教育要最大限度地强化地方人才的培养和稳定意识。要坚持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战略,从解放与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模式,规划教育未来。我们可以借鉴高等教育改革的思维方式去兴办农村的教育事业,紧紧把握改善农村教育结构这一突出问题,力求办学的最佳效益。一是继续推进农村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应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分散开去的学校,通过寄宿制或接送制等方式集中起来去办。该撤并的学校坚决撤并,该合并的班级坚决合并,该精简的教师坚决精简,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优化组合、高效配置,发挥最佳社会效益。二是要进行学制改革。大力发展综合高中教育,其学制可以延长为4--5年。广开各种办学渠道,不断扩大综合高中的办学规模,使尽可能多的农村学生接受高一层次的综合高中教育。通过改革使农村教育形成“成职普”、“初中高”、“农科教”相结合的完整的立体网状结构和良性的运行机制。

(二)农村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

农村教育要彻底摒弃以升学为目的,单纯教人学知识的偏颇做法,从这一认识出发,高度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精神品质是人的精神存在,它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三个方面,是人的最根本的素质。教育治贫,首先必须从解决精神贫困入手。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认识人与自然(包括社会)的矛盾中树立创业理想;在认识人与他人的矛盾中提升道德境界;在认识人与自我的矛盾中确定生命理念。通过社会理想、群体道德、个体生命理念三个层次动机的持久培养,激发并使学生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想农村之所想,急农村之所急,为农村的振兴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同时,要取得国家的政策支持与倾斜,通过有效的方式,办起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高等教育,从本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和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为家乡脱贫致富尽心竭力的高级人才。

(三)实施初中分流教育

农村初中在农村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教育效益看,初中是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出口;从实现“普九”和巩固“普九”成果看,初中是重点和难点。因此,改革农村初中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为推动和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实施农村教育过程中普遍重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向农业输送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工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成为其农村教育的主体。同样,发展中国家也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采取各种措施,把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相比之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却十分薄弱,相当一部分学校仍然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升学率,学校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惟一标准也是升学率,分流教育根本无从谈起。在有些地区,当我们问及初中分流教育时,几乎所有的校长、乡教办主任都回避这个问题。不过他们承认,在农村初中如果真的实行分流教育的话,学生辍学率会大大减少。实施农村初中分流教育,缺少师资设备是客观原因,但思想观念不转变、思想认识不到位,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教育中没有位置,这一主观原因是不能忽视的。

目前,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智力密集型产业转化,急需各级各类技术人才,这就向农村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加速培养新的农业产业大军和技术人才,推进农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化。据调查问卷,有86.7%的农户迫切希望孩子从小接受农业科普知识、基本农业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为此,应当把农村初中教育定位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为农村经济、社会进步服务上,在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基础上,重视培养为农业服务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四)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

农村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6

中图分类号g4

1.前言

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多“四有”人才,然而近年来农村却反而出现了高中毕业生弃考现象,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约分别是82.3%和17.7%,由此可见农村教育已经远跟不上城市教育。

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悬殊。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了农村在教育设施和教育投入上的远远落后。当城市集中大批优势教育资源,从师资力量到教育设施,大办示范性高中时,农村学校却不得不面临着师资流失短缺、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的困难。再加上我们的教育表现出了向精英化倾斜的趋势,逐步冷落低收入贫困群体。同时供一个大学生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再加上今年来大学生找工作难,某些农村地区出现了高中毕业生弃考的现象,今年重庆有上万名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湖北也约有2.6万名学生弃考

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农村教育的发展是经济的问题,也需要人才资源作保障、制度创新作基石和先进的理念作支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农村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党的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问题,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实现“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的历史性任务,对新世纪新阶段农村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意志和决心,为农村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xx总理在谈到2010年教育工作部署时说:“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他说,今年要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2020年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并提出了要重点抓好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方面。

今年随着金融危机的出现,可能导致教育经费预算紧缩、入学率下滑和质量下降以及失业率增加。农村教育问题更明显化,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旧校舍改造和基本办学条件配备工程、全国性的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青壮年农民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等方面都变得更棘手。

南澳经济状况尚处于农村发展阶段,教育基础建设不免面临农村教育共有的问题,例如教育经费短缺、教育观念落后、教师工资收入低、待遇差等等。我们将关注当地高中生弃考背后的农村教育问题,找出教育模式及当地人的教育理念中不合理的地方,及时反馈给当地政府,减少弃考现象,留住人才。

社会的发展,高科技水平的提高,人才竞争的激烈,要求教育与时俱进,加速培养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人才。因此重视、加强和发展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南澳教育概况[1]

2.1南澳教学资源

南澳县中小学校共22所(均为公办学校),其中:完全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初级中学4所,小学16所。该县有省一级学校1所,市一级学校1所,县一级学校10所,教学资源相对比较丰富。

2.2南澳教育的局限

但是南澳经济状况尚处于农村发展阶段,经济投入是义务教育发展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但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 无论政府还是家庭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都是非常有限的。教育经费短缺一直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经济落后地区, 教育经费捉襟见肘, 只能靠收取学生的学杂费勉强维持, 举步维艰。农村教育投资风险大、收益小, 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学习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 农村孩子经过十多年的苦读, 能如愿以偿地考入大学的凤毛麟角。高额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若是家庭收入不好,农民对教育的投资热情也会减弱, 只想让孩子辍学务农或外出打工, 以便为家庭增加一部分收入。

另一方面,南澳地理上较为封闭。南澳作为一个的海岛县,与大陆的连通交通工具只有渡船。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海岛上,信息也难免相对比较落后。科学与时俱进,社会信息日新月异,教育思想也需要跟上时代,需要在文化氛围中交流、吸取优秀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农村教育发展模式单一,农村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实际的倾向, 不能很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实际上农村教育是普通教育和以升学为主线的金字塔型结构体系。

2.3国家及社会对南澳教育的扶持

两会中教育问题再次被提及,xx总理强调要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提出了要重点抓好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方面。南澳也相当看重教育问题,学校是主动要求适龄儿童来上学,且上学有补贴。

2.4南澳教育调研的意义

南澳是我国的海岛县,南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能力、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贡献。人才的流失将对当地的发展造成了阻碍。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将具体了解南澳的教育概况、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及高中毕业生弃考的大致情况。一方面是为了探讨南澳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查阅对比国内名校教育管理制度,向南澳县教育相关负责人提出意见和建议,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让更多的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将分析当地高中毕业生弃考的原因,反映给当地相关部门,为其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参考,从而减少人才的流失。

3.问卷调查情况与分析

2010年7月我们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委员会赴汕头南澳三下乡服务队队为了了解南澳的教育概况、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及高中毕业生弃考的大致情况。本次调研的人群对象是南澳岛居民与各中学学生,总共发出问卷120份,回收问卷93份,问卷回收率为77.5%,满足回收效率大于70%的统计要求,统计结果可靠性较高。这次调查的市民部分采取在人流集中处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在南澳后宅镇主要街道进行。此外,还采取让学生将问卷带回家,向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学生部分的调查则采取在南澳第三中学随机调查的方式。我们收集并整理了大量对我们的调查有价值的信息,得出以下调研成果:

3.1 孩子上学概况

在受调查的人当中男性有29人,占31.18%,女性有40人,占43.01%,未注明性别有24人,占25.81%。受调查人群有家长、学生、教师以及商人等。通过对当地居民和各学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我们得到以下数据: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南澳岛人民的教育达到了一定程度,将近89%的居民家庭有孩子正在完成或已经完成义务教育,其中有45%的家庭有孩子文化程度高中以上(包含高中),44%的家庭的孩子正在接受义务中,其中多数家长表示:读书是孩子的一条出路,家人会让孩子接受更高的教育,11%的家庭没有孩子在上学,多数是孩子已经辍学就业,或者已经成家立业了,因为家庭经济而辍学的数量微乎其微。可见,南澳教育普及情况相当乐观。

3.2家庭学费情况

农村教育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农村教育发展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经济的发展水平基本上决定着当地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在经济不发达的县市,其办学条件大多比较差,辍学率也比较高。可以说,经济因素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第一要素。针对近日发生的农村考生弃考的现象,也有专家认为与家庭经济问题相关,所以家庭经济直接牵系着学生能否继续上学。经对南澳居民家庭的调查,我们得到以下数据:

97%的家庭能支付学费,随着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进行,农村的经济慢慢发展,农民的收入日益增多,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扶持,进行减免学费等措施,大大为农村家庭减轻学费负担。37%的家庭因为家庭收入不理想,或者孩子在接受高等教育,负担大,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大。3%的家庭认为学费负担很重,主要是孩子接受高中或者其他高等教育,学杂费数额大,农村家庭多以农作物商品经济作为经济来源,收入微薄,故学费仍是家庭的负担。

另外我们进行另一项调查,统计当学费成为家庭的经济压力时,家长的做法,收集数据如下:

提问:学生成绩优秀,而家里钱不够,家人会怎么办?()

a借款贷款供他(她)读书

78.49%的人认为:现在生活好了,收入大大提高,就算家里的钱不够也只是家庭一时的运转不过来,只要向亲朋好友暂借一下便可,不至于变卖东西的地步。

b变卖东西供他(她)读书

16.12%的人认为:学费的压力还是相当大的,借,只能暂缓一时,向亲友借多也会难为情,只能靠自己变卖东西以供孩子读书。

c只好让他(她)退学

4.30%的人认为:农村教育的投资是相当大的,然而,毕业后又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既然经济不允许,不如放弃。

d其他

有一人认为要看看孩子的看法,如果孩子有进取心,当然要支持孩子的理想。

总体上可以看出,当学费成为家庭的负担是,南澳人民会尽己所能,为孩子筹资,坚持能让孩子顺利完成理想,实现梦想。

3.3南澳家庭对教育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决定人的行为。有什么样的思想、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发展状态。当我们意识到教育的意义,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才会坚定不移的坚持我们的理想,克服一路上的困难。为此,我们在南澳进行相关调研,获得以下相关信息:

提问:你怎样看待读书()

a读书是最好的出路,多读书才能多赚钱。

31.18%的人选a,其中占所有的家长中.46.20%的家长认为读书是谋财的出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农村的劳动者文化程度和技能的平均水平与城市的有差距,就业前途、待遇自然差。自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人才,拥有知识和技术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中,才能在人潮的竞争中不被淘汰。读书最基础的要求能知书达理,懂得为人处事,学会交际。另外,文化程度高能提高个人的身份和自信心,更是求职重要的介绍信,能为自己更好地谋得更好的岗位,为自己开辟出路。

b只要能赚钱,不必多读书。

6.45%的人认为读书不是人发展的必要途径,不是谋求生活的必要出路。不可否认,文化程度不高就不能成为首富,然而大部分低文化水平者在谋求发展的时候处处受阻。有人认为在学校只能浪费财力和青春, 不如趁着年轻赶紧拜师学艺, 或者托关系找个单位等, 急于给孩子寻找“出路”, 尽快挣钱增加家庭经济收入。

c学到高中就好了,考大学没必要。

4.3%的人认为上了高中已经是相当高的学历了,上大学,太遥远,农村的孩子能上完高中就已经是不多的了。

d读书关系到孩子的人生幸福,赚钱倒是次要的。

58.06%的人认为:读书能塑造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读书会让人向往崇高,使人心灵纯洁而富正义感,使人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此外,有更长远的思想安排自己的命运,更能适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更能拥有美好的生活。赚钱不是生活的最终目的,幸福,快乐才是读书的追求。

此外,统计南澳人民如何面对孩子想辍学。

提问:您的孩子因为成绩不好而不愿意上学,你会怎样做?()

a.强扭的瓜不甜不想上了就退学吧

b.逼他(她)继续上学直到毕业

c.分析成绩不好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激励他(她)努力学习

88.04%的人选择c分析原因并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当然,这是理智的、可取的方法。学生自身素质不高,农村学生的家庭启蒙教育较落后,农村教育质量不高, 素质教育更没受到重视, 不免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不强,难以适应自学能力要求较高的学习过程, 久而久之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产生厌学情绪, 以至辍学。这是导致学生辍学的普遍原因。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确的理解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任孩子选择,防止孩子一时的错误意识而造成终生大错。在这里,我们可以侧面看到南澳人民对教育有理性的认识和理解到教育的重要性。

另外分别有9.78%的人选择a和2.17%选择b。并非说只有激励孩子上学才对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顺孩子之意让其退学和强逼孩子上学也有情理所在。

再次,调查南澳人民对优秀学生的看法,如下:

提问:你以什么的标准判断学生是否优秀?

a成绩

b思想素质

c实践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南澳判断学生优秀的标准各有各的看法,其中以“思想素质”为主。不再像以往人们的看法——以成绩论英雄,可以看出,南澳人民更侧重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之外,调查南澳人民对教育的看法。

提问:关于目前您最关心的是()

a学校的教学环境 b教师素质 c学费 d教育体制改革

从图中可以得出信息:南澳人民更关注教师的素质,同时兼顾学校的教学环境以及教育体制改革,学费放在其后。农村中教育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方面与城镇相比,明显处于劣势。由于农村教师工资收入低、待遇差, 所以高学历和高职称的人才很难引进。农村中大部分学校师资力量不足, 存在对教师拔高层次使用和聘请代课教师的现象, 这种现象导致教师整体教学水平难以保证。经村民反映,代课教师业务能力不高, 缺乏必须的专业素质, 教学手段落后, 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大部分农村中学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 大中专学历居多, 本科学历所占比例一般不足50%,教师继续深造和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几乎没有, 一般不具备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随着教学和教育要求的提高, 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得现有教师难以胜任和达到要求, 与城市差距日益加大,不能满足目前农村的教育需求。

3.4南澳教学情况

经调查统计,学生完成一天所有上课老师布置的家庭书面作业总量大约一共需要2—3小时。在校上课,老师的授课方式是老师讲与学生练相结合。由于条件限制,学校音体美、综合实践课只开了部分课,一周上1-2节。

许多农村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 学校的课程设置完全是为了升学, 很少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求,其课程设置也主要着眼于普通初中教育的需要, 缺乏农村教育的特色。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偏高, 在“一纲”的统一要求下,忽略了农村学生的自身基础条件不如城市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能适应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其次课程内容适应性差, 与农村学生生活环境远离, 造成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难以理解、想象和应用。再次,课程结构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劳动课程、职业课程和技术课程缺乏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形同虚设, 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从调查来的数据可以看出,南澳的教育已经进入新阶段,正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发展。南澳部分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分层教育, 对一部分学生加强应试课程的教育, 使其顺利升学;对另一部分学生增设专业技术课和劳动实践课, 使其掌握一定的劳动生产知识。这样就增强了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满足了农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以期实现“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本领”的改革目标。

3.5对农村和城市教育差距的理解

目前我国乡村社会正处于急剧变迁与转型中,转型使乡村社会充满了活力,但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矛盾、困难与问题,如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扩大、结构分化与贫富差距加大、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引起的思想矛盾与冲突、大众传媒带来的社会冲击等不可能不反映在乡村社会,引起乡村社会民众的一定的困惑与茫然。农村与城市在教育方面的差距也日益明显化,例如教育建设上的差距,师资队伍上的差距,等等。

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城乡教育投资上比例悬殊。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了农村在教育设施和教育投入上的远远落后。某些农村地区出现了高中毕业生弃考的现象,今年重庆有上万名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湖北也约有2.6万名学生弃考。因此,引发了我们对城乡教育差距的思考。为此,我们向南澳人民进行有关调查。

提问: 针对农村大学生比重的下降,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a农村家庭经济供不起学费

b农村教育质量跟不上城市,从而学生素质不强

c政府对农村教育不够重视

d农村学生求学深造的意识不强

从中可以看出,南澳对城乡教育差距的理解是农村在家庭经济的束缚下,学生没有足够条件接受更好的教育。再加上农村的教育基础相对差,学生的总体水平低于城市的水平,不同的基础,却要面对相同的竞争,农村学生的竞争力低,只能退避三舍,另求他路,造成农村大学生的比重下降。

另外,我们向南澳人民进行有关我们发生的农村考生弃考现象的调研。

提问:近日在重庆江津、渝北、涪陵等区县高考出现农村考生弃考现象,你认为是为什么()

a学生成绩水平问题

b农村学生毕业后发展前途不理想

c政府招生存在不合理

d家庭经济问题

e其他的

有47.62%的人选择b农村学生毕业后发展前途不理想。农村的学生存在自身素质相对低,以及缺乏人际网等等缺陷,严重打击农村学生的进取心。再加上家庭经济等问题,上学深造变得可遇不可求而又渺茫无意义。

在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导向的赶超发展战略中,我国教育发展重城市、轻农村,农村教育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冲突、教育投入效果欠佳。

3.6说出你对南澳对教育的展望

南澳岛,一个比较封闭、原生态的地方,当地教育情况是全国农村教育情况的缩影,农村教育问题,抑制着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在充满发展空间的农村教育中,我们向村民进行调研,讨论南澳人民对南澳教育提出的展望。

提问: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普遍素质教育缺失、教学资源匮乏,造成农村学生学习成绩难提高,综合素质难完善的现状。对南澳的教育现况,你觉得在哪方面要加强,该怎样加强?

归纳得出以下四方面:

1政府要完善教育条件以及设施投资比重,同时扶持贫困生;

2学校需要完善教育制度,大力倡导全民素质教育,提高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3学校强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4教师因材施教,加强对之下层学生的重视程度,帮其树立自信心。

4.结论和建议

南澳具有相对比较丰富教学资源,教学质量正向更高水平方向发展。

同时,南澳教育也存在局限性。南澳经济状况尚处于农村发展阶段,在经济上,无论政府还是家庭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都是非常有限的。另一方面,南澳地理上较为封闭。南澳作为一个的海岛县,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海岛上,信息也难免相对比较落后。科学与时俱进,社会信息日新月异,教育思想也需要跟上时代,需要在文化氛围中交流、吸取优秀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农村教育发展模式单一,农村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实际的倾向, 不能很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结得出南澳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4.1经济投入问题

经济投入是义务教育发展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但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 无论政府还是家庭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都是非常有限的。

4.1.1政府投入少

教育经费短缺一直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领导干部思想认识和教育观念的差异性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千差万别, 农村教育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农村教育发展还能得到相对充足的资金支持, 而在经济落后地区, 教育经费捉襟见肘, 只能靠收取学生的学杂费勉强维持, 举步维艰。

4.1.2农民为教育投入的资金较少

农村教育投资风险大、收益小, 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学习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 农村孩子经过十多年的苦读, 能如愿以偿地考入大学的凤毛麟角。农民对教育的投资热情减弱, 只想让孩子辍学务农或外出打工, 以便为家庭增加一部分收入。学生在学校所学内容与农村生产、生活关系不大, 回乡后无所擅长, 甚至不如未受高中教育的人, 高额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考上大学的农村学生, 大部分也是非重点院校或地方院校, 毕业后也多到中小城市甚至乡镇工作, 这意味着他们就业后的收入较低。因此, 农民认为教育投资的收益不高。

4.2 教育质量问题

4.2.1农村教育发展模式单一

农村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实际的倾向, 不能很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教育实际上是普通教育和以升学为主线的金字塔型结构体系。现阶段, 农村教育功能单一, 偏重于向高等院校、经济发达地区输送人才, 轻视了为本地区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因此不少落后地区的农村变成了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人才来源地。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严重脱离的现象在广大农村地区非常突出, 不仅严重影响了有限的教育投资的效益, 而且严重损害了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

4.2.2教育目的功利性太强

义务教育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双重任务。由于我国特殊的户籍制度及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 后者又被大大强化。考上大学, 跳出农门, 是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最直接的目的, 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一功能在农村特有的环境下显得苍白无力。农村教学质量差, 能进大学深造的寥寥无几, 大多数学生升学无望返回农村, 他们接受的基础教育与农村发展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相关程度不高。所以, 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写算技能后,只要成绩不特别突出, 家长便会让孩子辍学外出打工。这些未成年人虽然挣钱不多, 但生活较自由, 这种生活对贫困的在校生和一些不愿刻苦学习的学生极具诱惑力, 这是学生辍学的又一重要诱因。

4.2.3教学质量差

尽管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取得重大进展, 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 教学质量不高。

a)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 “黑板+粉笔”仍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段, 实验仪器、图书等严重缺乏;

b)农村教师大多是大专、中专毕业生, 还有一些未受过师范教育的、具有初中或高中学历的代课教师, 整体素质较低, 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农村教师的待遇低, 工资拖欠现象比较严重, 这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 导致部分教师教学不专心, 责任心不强;

c)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由于教学质量差, 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认为自己上学没有前途, 产生辍学念头。部分学生成绩差, 在校受老师和同学的歧视, 在家得不到家长在学习上的帮助, 失去学习的信心。

4.3社会环境因素

4.3.1农民认识不够

农村生产力落后, 很多农民仍然认为知识无用。农民追求教育的动机, 来源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在我国, 传统的小农经济仍是农村经济的主体, 生产机械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还普遍较低, 农民缺乏对教育需求的动力。

4.3.2 教育的社会作用在农村难以体现

农村人口具有很强的同质性, 教育改变生活的示范和刺激效应难以呈现。农村与外界沟通少, 相对封闭, 农民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城镇居民优越的生活情况知之甚少, 即便有一些了解, 也会认为城乡根本就是两个世界, 没有可比性。因此, 他们比较的对象仍是农民, 因为大家文化水平相似, 生活条件和境遇相当。在农村, 勤劳致富改变境遇的例子比比皆是, 但知识改变命运的功能很难凸显, 而在城市的文化氛围中, 家长时刻感受着教育对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意识到向上流动的最主要途径就是受教育, 因而贫困的家庭也会让子女接受尽可能高水平的教育。

4.4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查阅相关典籍,整理出一下相关对策:

4.4.1建立健全农村教育投资体系[2]

一个健全高效的农村教育投资体系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健全高效的农村教育投资体系可以促成投资者、管理者和受益者三方的协调统一,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选择相应的投资、管理及发展模式, 最终实现农村教育系统的良性发展。而我国现行的农村教育投资系统的费用分担机制不尽合理, 投资主体的投资额与其所获得的收益不对称, 地方政府承担了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很大一部分费用;同时, 投资与收益的不对称性也促成各投资主体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产生。因此, 建立合理的农村教育投资系统势在必行。

4.4.2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3]

结合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实际, 建议进行以下改革:

a.改革课程设置。在保证执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 以学生发展及农村教育主动适应并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目标, 开设各种必要、积极向上、并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益的课程, 使农村学生得到全面的教育和发展。同时, 充分开发利用本地教育资源,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创业能力。这样, 既能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又能为经济建设服务。

b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移,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各科增强活动课程, 打破学生被动接受、学生苦学、教师苦教的做法, 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4.3 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4]

提高教师待遇, 使农村教师工资高于或至少不低于城市同级同类学校教师的水平。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降低优秀教师的流失率, 从整体上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减轻农村教师的生活压力, 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提高教育质量。同时, 还可实现教育改变生活的示范和刺激效应。在农村贫瘠的文化背景下,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 如果他们生活艰苦, 读书无用的观念势必会在农村得以强化。所以,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可实现教育改变生活的刺激和示范效应, 增强农民追求教育的内在驱动力。

众所周知,农村教育滞后于农村发展,尽管农村教育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但伴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政府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引导,农村社会的开放与农民观念的更新,相信教育会进一步引起高度关注。可以预料,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教育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5.致谢

本次关于“关于南澳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得到了华南师范大学团委以及化学与环境学院的大力支持,在调研过程中也得到了南澳政府以及人民的支持,在此对所有支持和协助此次调研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

6.参考文献

[1]黄绍增, 赵坤明.汕头市区教育的开放与改革[j].现代教育论丛, 1987,(04)

[2]“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课题组,张少春,王晔,吕炜,朱昌发,吕嘉.正确分析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的现状与问题[j].财政研究, XX,(09)

[3]李普亮,朱永德.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状况实证分析——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j].乡镇经济, 2010,(01)

[3]黄紫华.关于广东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实践中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策略探讨[j].现代教育论丛, XX,(02)

[4]彭智勇.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j].教育前沿(综合版), 2010,(z1)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7

一、农村留守儿童较多, 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当今社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 农村外出人员逐渐增多, 在这种打工潮中, 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加入了这支庞大的队伍, 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增多。四川省属于劳务输出大省, 据《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报道:四川省总人口8700万, 农业人口6681万。2004年外出务工人员1421万, 占全省人口的21.2%。农村留守儿童310万, 占同龄农村小学的43%。

近年来,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仍在继续增长。2006年广西一所初级中学, 全校学生1104人, 父母外出务工有765人约占70%。其中父母双双外出的学生有324人、占29%。调查发现:在外出打工者子女中, 有45%的学生成绩差;43%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生成绩较好;2%的学生成绩优秀。我们以四川省屏山县钓岩基点校为例进行调查。2007年全校在校学生268人, 留守儿童就有116人, 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3%。看到这一系列的数字, 我们不由自主地想;“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农村学校教育对象的主体”, 要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 关键要教育好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

在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环境里。由于父母和子女长期的分离和缺乏联系, 使得孩子在身心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关心, 家长更是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子女很少与父母沟通, 他们的生活中只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笔者在一次作文教学中, 要求他们写“……我想对你说”。在他们的写作中, 多数同学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一位同学这样写到:“爸爸、妈妈, 你们还好吗?是什么时候离开我呢?就连你们的长相是什么样我也不知道啊!你们何时才能回来和我团聚呢?”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 他们那颗幼小的心灵, 从小就播下一棵渴望的种子。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 在长期的生活中, 他那种渴望一次次成为泡影, 使他们逐渐产生失落感, 逐渐形成任性、自私或孤僻的性格, 并养成一些不良的社会行为。他们在学习没有上进心, 不求上进, 不感兴趣, 在课堂上昏昏欲睡, 无所事事。他们的心理受到严重伤害。这样对提高学校教育水平造成不良影响。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隔代教育”油然而生。这样的家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存在着严而无格, 宽而无度的偏颇。他们经常打骂孩子、体罚孩子不尊重孩子、不理解孩子、对孩子施加高压的政策, 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甚至实行棍棒教育”。这样的教育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对青少年成才有着重要影响。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与保证。”

二、农村小学学生上学路程远, 学习时间少, 精力不充沛, 对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当前农村小学, 多数是山区, 人口居住相对分散, 学生上学的路程差异大, 有的需要2小时、有的只需要几分钟。以四川省大乘镇和睦小学为例。由于该校特殊的地理位置, 该校要招收和睦、新庄、保护、油花等五个村的孩子上学。这些学生上学路程大多很远。今年全校学生140人, 其中上学时间在1.5小时的有70人, 占全校学生的50%, 上学时间在2小时的有5人, 约占全校学生的3.5%。再以四川省屏山县新市镇红旗小学为例, 全校学生130人, 上学时间在1.5小时以上的20人, 占全校学生的15%, 上学时间在1小时至1.5小时的80人, 占全校学生的61.5%。我们再以四川省屏山县夏溪乡鱼溪小学为例。今年全校学生220余人, 上学时间在1小时至1.5小时的就有121人, 占全校学生的55%。

通过以上调查, 我们不难发现, 学生上学路程远的在整个农村小学中占了一定的比例。他们由于上学时间长, 耽误了一定的学习时间;由于上学时间长、所以学生总是产生疲倦感。下面是一位学生的作息时间安排表:

这是四川省屏山县大乘镇和睦小学一位比较优秀学生的作息时间表。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学生从早上6:30起床就要忙到晚上10:30, 而学习时间只有几个小时, 他们每天总是带着疲劳进学校、带着疲劳回家, 这还是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成绩差的学生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留下只有疲劳、产生厌学感。这样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严重影响到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差、教师流动大、直接影响教育水平的提高

现代社会“地方政府的公共教育投入, 群众的家庭教育支出, 地区的地理自然环境及文化传统, 综合地决定着地区的教育水平。”当前农村小学, 特别是农村村小,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 经济欠发达、加之政府投入经费有限、使许多学校的办学条件极差。教师生活困难, 交通不便, 学校气候恶劣, 教师的身体健康严重受到影响。在这种环境中、教师容易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四川省屏山县大乘镇和睦小学是一所比较偏僻的学校。该校气候恶劣、经常大雾迷茫。这里的教师有许多心里话值得我们探讨, 值得我们深思。该校王老师是这样说的:“我家住在真溪, 我每天从家出发到校骑车需要1.5小时左右, 学校离集市较远, 住校也不方便、生活较难、只好每天放学回家, 这些天还好, 天气晴朗, 要是遇到雨天就惨了!雾很大再加上雨, 身上衣服全淋湿, 骑车也不方便, 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该校另一个老师, 张老师说:“我是新市来的, 住在学校, 我满怀希望和学生打成一片, 可是上周停电三天, 我吃了三天方便面。农村小学就是这个样, 供电得不到保证。这些天, 天气突变, 气温下降, 不小心感冒了, 想看医生, 没门, 必须要赶六公里以外的集市才可以。可是我一走学生就无人看了。因为农村小学几乎都是包班教学。所以一个人只好忍着, 熬到星期天才去看医生, 想要教学都难。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再看四川省屏山县夏溪乡红岩小学罗老师:“该校是夏溪较为偏远的一所学校, 离集市约八公里, 购买生活用品较难。在这里生活极不方便, 交通也很困难, 信息也不通, 真是难啊!”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 使这些学校的教师们不能静下心、安心工作。生活压力大, 他们的想方设法流动到条件优越的地方。在四川省屏山县大乘镇和睦小一位六年级的学生潘艳告诉我说;“我们读五年书, 换了9位老师。”这一句简单的话语, 却引起我们沉重的深思。教师的流动大, 怎么不影响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呢?

通过分析, 我们发现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生活极不方便、医疗设施落后等一系列的问题给农村小学, 特别是农村偏远村小的教师蒙上了一层阴影。这样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水平提高。

四、体会与建议

通过以上调查报告, 我们可以看出, 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水平确实令人担忧。当前农村小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每一位在岗的教师, 各级政府部门,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立即行动起来, 为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水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笔者认为:一、全社会都应该关爱留守儿童。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进行宣传。让留守儿童的呼声家喻户晓, 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二、每一位在岗教师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关怀者;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教师要成为教育的研究者。”教师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搜集留守儿童资料, 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门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法制教育等。通过节假日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 共同探讨对儿童的教育。三、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合理布局校室, 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建立农村医疗卫生站。修建学生宿室, 让上学路程远的学生住校, 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四、各级政府人事部门, 教育部门应合理调配师资, 增加农村小学教师编制, 合理安排后勤管理人员, 使教师在生活等多方面的到满足。让他们安心于农村小学, 特别是农村村小的教育事业。以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教育科研与实践》,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5年, 梁文东编。

[2]《教育社会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 吴康宁著。

[3]《心理学基础》,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年第2版,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问题解决能力;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27-01

數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所谓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创造性地应用数学知识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所强调的是创造能力和应用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问题解决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纵观现实,实施新课程之后,教师们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比如课堂教学中会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收效甚微。尤其是农村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还是比较弱。因此有必要去研究农村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为此,本调查试图从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中,探索出农村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因素。

调查发现,数字运算工作记忆广度与问题解决能力成正相关:工作记忆的广度越大,对信息的加工程度和准确率就越高,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就越好;反之则不然。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农村小学生的数字运算工作记忆广度比较小,在还没有全部得到有效加工的情况下就已经消退了,因此需要不断的重复提取。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和技能,缺乏良好的问题表征,图式、知识的储备不足,仍然可能无法成功地解决问题。因此,数字运算工作记忆的广度可能只对问题解决具有间接的预测作用。

通过本调查,我们发现:学生的认知结构与问题解决能力成正相关。学生的认知结构越好,数学应用题之间的联结越精细,层次性越强,越有利于问题解决。因为认知结构好的学生往往根据应用题的解答图式进行划分,因而对于变式能进行很好地理解。学生越能将知识按照内在的线索建立联系,对于识别问题、提取问题解决图式的准确率就越高。从而有助于问题的正确理解和解决。总之,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认知结构越好,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就越强。即数学应用题的认知结构对问题解决能力有直接的预测性。

一、思考与建议

1.1创设思维场情境,加深对问题的感知理解。问题解决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内化则是思维场情境,思维场情境能引领学生解题方向,活化思维活动,有助于发现问题的隐蔽关系,突破解题障碍;更有助于对问题解决进程的反馈和调节。创设思维场情境的有效策略是创设问题情境。

同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能适时提取已有的数学知识。为此,我们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应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郑毓信教授在学术报告《数学教学方法改革之实践与理论思考》中指出,教学情境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特别是不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还应当在课程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自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够使学生经常回忆得起来,等碰到具体问题而概念或相关知识遗忘了时,能回到具体的情境中去,如此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和概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思维场情境,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感知理解,使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1.2加强数学阅读,提高学生的记忆广度。 调查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生的数字运算记忆广度比较小,在还没有全部得到有效加工的情况下就已经消退了。对于这部分学生应重视获取知识的内化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掌握并尝试应用的基础上促进记忆。为此,我们不妨采用加强数学阅读的方法来改变现状。

数学阅读是指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包括教科书、课外读物等)获取数学知识,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积累数学语言,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读写结合、手脑并用,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汇重要途径。其一,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动口说一说,能达到更好地理解、记忆的效果。其二,书写可以加快、加强记忆,数学阅读时,对重要的内容常通过书写或作笔记来加强记忆;其三,教材编写为了简约,数学推理的理由常省略,运算证明过程也常简略,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其四,数学阅读时常要求从课文中概括归纳出一些东西,如解题格式、证明思想、知识结构框图,或举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由此可见,加强数学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记忆的广度。

调查中,我们发现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差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不理想,甚至是无序的。在课堂教学中,当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时,新旧知识没有建立联系,或建立得不完善。这种没有联系或联系微弱的知识是不容易被激活的,或是激活了,却没有反思意识。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沟通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从不同角度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使新旧知识逐步形成紧密的锁链,形成知识网络,进而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去激活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实现认知结构的整体优化。为此教学中应注重:①认识每单元知识系统的整体结构,理清知识要素间的纵横联系;②启发学生归纳、概括、比较解决问题的方法;③引导学生独立地建立与发展认知结构,并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④在教学中通过比较让学生把握同类问题的一般关系与结构,不同类问题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增强学生对问题的识别能力。

二、结语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只有根据农村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因素,聚集各方面有利条件,多渠道采取有利措施,对学生进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才有可能得以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巍. 优、差生解决有机合成的问题表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科学,1994(4):217—222

[2]刘电芝. 问题解决中的模式识别探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2)79—82

[3]朱德全.数学问题的表征及元认知开发.教育研究.1997年3月版

上一篇:不配爱情诗歌下一篇:复习的英文句子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