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家庭教育问题(共12篇)
农村学生家庭教育问题 篇1
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学生生活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孩子的生活支付能力较强。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与子女的关系较疏远,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出现了一系列大问题。这一现状给学校教育增大压力,特别是加重班主任工作负担。那么如何适应这一形势,负起教育留守学生这一份责任呢。
一、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与家中联系较少,有的外出打工夫妇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等心理问题。
2.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3.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满足”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同时,由于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
4.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较多。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
1.用心关爱,感受亲情。首先,作为班主任或生活老师要定期深入学生中去,加强与学生谈心交心,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教育引导他们,了解他们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让刚入校的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使其安心生活和学习,防止发生其它意外。
其次,多利用鼓励的语言来传递爱意。心理学表明:人天生希望被别人肯定、表扬。恰当的表扬和鼓励常常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老师在课堂上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表扬:如“你的字写得真漂亮”、“你的想法真独特”“回答得真棒”等等。尽管有时学生的回答不尽人意,但老师决不能讽刺挖苦。在平时老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亮点,及时表扬并寄予殷切的期望。这些鼓励和赞赏,往往能让学生深深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自信,鼓起他们前进的风帆。
再次,要让学生在批评语言中感受老师的严爱。如果说表扬是学生必不可少的营养品,那么,批评便是有助于学生成长的良药。中国有句箴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只要能“利于病”,只要能“利于行”,良药何尝不可以“甜口”,忠言何尝不可以“顺耳”呢?老师的批评尽可以美起来,老师尽可以用艺术的批评来传递自己对学生的关爱。
此外,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引导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有时会做出一些偏激的事情。这时应该采用个别谈心法与其谈心,说明道理,正确引导他们走出误区。
2.要有耐心,宽以待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面对一些调皮、思想上有点顽固的学生,老师应当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有耐心,因材施教。有些教育方法未必对这些学生见效,他不一定在第一次与你交谈时就倾吐心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或许干脆不和你谈,甚至表现得异常,让老师不能接受。这时候老师要有耐心,转化学困生,比的就是耐心。比如初中学生自理能力差,老师的爱学生,就要从点滴做起:如课间学生跑得满头大汗,提醒他们注意感冒;天热了,给他们一杯冷开水;住校生病了、没生活费了能给他们及时帮助;常下宿舍了解他们生活等。这些看起来不显眼的事,却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形成,性格比较脆弱、易变化。思想空间就如一块画布等待别人去描绘。只要我们教师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就能夺取主动权。总之,教育一代人要靠学校、家庭、社会的同力配合,更希望政府及社会各界都来关注这些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因为他们是我们中国农村未来的脊梁,也关系着祖国的未来与希望。
摘要:<正>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学生生活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孩子的生活支付能力较强。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与子女的关系较疏远,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出现了一系列大问题。这一现状给学校教育增大压力,特别是加重班主任工作负担。那么如何适应这一形势,负起教育留守学生这一份责任呢。一、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与家中联系较少,有的外出打工夫妇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亲情,耐心,方法
农村学生家庭教育问题 篇2
校长培训班82号宜阳县莲庄乡初级中学罗金平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空前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入发展,新旧经济体制不时产生矛盾,市场经济的“金钱为上”观,冲击着人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大部分农村青壮年人外出务工获得了不菲的物质报酬,刺激了农村部分家长对孩子们上学不够重视,甚至放弃,从而使农村部分中学生产生了厌学或极度厌学情绪。所以说农村中小学生厌学现象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特别是农村的普通中小学中普遍存在。他们厌倦学习,不想从读书方面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对学习持冷漠的逃避态度。具体表现在:学习不适应,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下降,迟到、早退、旷课,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混日子,甚至顶撞老师,极端的发展到逃学,参加不法青少年团伙等。
那么产生厌学原因是什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自己也有一些感触,笔者认为应寻其“病因”,对症下药,以求逐渐克服厌学现象。
一、产生厌学的原因
厌学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教育内部的原因,有社会、家庭的原因,有来自学生自身原因。这几个方面的原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一)教育原因
1、陈旧的片面性追求升学率思想是造成学生厌学根源。
社会对学校评价的唯一标准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因此背上沉重包袱;学校对班级、对教师的唯一评价是看高分学生的多少,并以此来影响教师的政治荣誉和经济待遇。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促使教育部门的一些人把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势集中在层层拨“尖子”,抓“尖子”这个兴奋点上,而将人力、物力、财力的劣势放在普通或较差中学,抓少数、弃多数,这就使不少学生心理产生这样的定势:成绩差的学生似乎成为多余的人,感到升学无望,于是就厌学、便自暴自弃。
2、网络的诱惑是造成学生厌学的罪魁祸首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随着现代信息和网络信息的影响。一些好和坏的东西一齐涌入学生视野。特别是一些暴力、色情内容和虚拟的网络游戏的涌入,加上学生识别能力差,使一些学生经不起诱惑,面临着选择的困惑。
3、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是产生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农村不少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缺乏系统的学习,缺乏教育学及心理学等知识学习。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调,讲求灌输,“填鸭式”教学,一味让学生不停地机械地练习,从而造成大批学生厌学现象。
4、缺乏“以人为本”观念,忽视差生是产生学生厌学根本所在。
有些教育者缺乏正确的“差生”观,没有从“以人为本”出发,没有转变观念,去寻找厌学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之转化为成功的动力。而是歧视差生,轻则责怪厌弃,重则被赶出教室;造成学生的自尊心受损,师生关系紧张,最后造成学生与教师对立,轻者厌学、重者弃学。另外,如果差生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帮助,致使差生产生畏难情绪,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成为厌学学生。
(二)社会原因
1、社会上存在的“知识贬值”“一切向钱看”的错误倾向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实,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啃书本都是儍瓜”,“文化知识在今天起不了什么作用”。他们看到不少与自己同龄的一些文盲、半文盲发财致富,觉得读不读书无所谓,逐渐产生了物质至上的拜金心理,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3、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原因,人际关系较差,经常与同学吵架,感到学习没意思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如我校初一级学生卢某,就是因为在其堂哥的影响下,与同学打了一场架而厌学退学。
(三)家庭原因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不良的家庭文化环境往往使可塑性很强的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侵蚀。有的家长忽视自身作为子女“第一任家庭教师”的角色,在教育子女上,一种是放任自流,一种是过于溺爱,一种是简单粗暴,一种是急功近利。这样造成成绩差的子女不敢或不想与父母交流思想,汇报成绩。有的家长不但不重
视子女的学习,反而经常在孩子面前做“经商致富”的宣传,分散子女的学习注意力,扭曲他们的价值观,更有甚者,自身行为不检点,甚至草率离异,在孩子的心灵上投下难以抹去的阴影,使他们无心学习。例如,我校某村一个李氏学生,因为其家长经常在他面前讲怪话,其家长聚集一些人赌博、喝酒,李氏学生常在旁观看,而染上恶习,最后沉醉其中,造成失学。
(四)自身原因
俗话说:“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推动力——学习动机。
1、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自制能力比较差,尤其学习是辛苦的脑力劳动需要有较强的自制力。因此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一旦学习上遇到困难,长期成绩跟随不上去。加上家长的期望值又高,要求过严,得不到关爱,孩子在学校要完成过重的学习任务,在家里也得不到轻松,成绩稍差的受到家长指责,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2、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缺乏学习动力而厌学。一些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观,缺乏学习的动力。如有一个学生曾写出这样的“顺口溜”:“读书不是我本意,父母逼我上学去;考试试题深如海,鸡蛋鸭蛋滚滚来。”加之网络游戏的吸引,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厌学。
3、一些学生因贪玩,没有学习动力,他们没有学习动机,缺乏推动力。感到读书是苦差事,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弃学。如上面讲到的我校学生唐某,他认为回校读书是父母叫的,如果父母不逼他回校,他才不回校。这正是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厌学的具体表现。
二、应对策略:
1、改善师生关系,以“爱心”感化学生。
教师要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树立正确的厌学学生观。教师真诚关心学生,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注意关心学生的生活,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要善于挖掘学生的优点,寻找他的闪光点,以正面激励为主,对学生学习上的任何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减少或避免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对厌学学生要早期发现,及时纠正,即采取恰当方法,进行教育。同时必须确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完成学业,都应该愉快地度过其学校的学习生活。每个教师都要关心学生,以“爱心”影响学生,不能把厌学学生当作“弃儿”。
2、明确读书价值,学好本领为将来。
读书是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希望,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读书价值。以古人“闻鸡起舞”“头悬梁、锥剌股”的求学精神,以“孙康映雪”的求学行动为学习的榜样。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更要加强学习;使学生明白读书不是为父母、也不是为了教师、而是为自己和社会。
3、注意交往良友、发挥潜移默化作用。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要教育学生与勤学的学生为友,向他们学习,通过接触勤学的学生,使他们受到良好影响,认真学习。厌学学生如果交上坏朋友,家长和教师必须制止,不能姑息养奸,要告诉他们交坏朋友的恶果。
4、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兴趣是成功的第一步。有兴趣才有热情去学习,才不会感到读书是苦差事。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法是多样的。
(1)改革教学方法,发挥主体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情况,采取新颖的,灵活多样的,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去参与,使学生主体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而产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授课内容安排得当,难易适中。
根据学生对新颖适应的教材或资料感兴趣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内容组织得当,难易适中,重点突出,难易分散,这样学生才会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重要条件。老
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独具匠心地创设问题情景,以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求知欲。
(4)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
丰富的课余生活,能开阔学生视野、培养能力,又能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还能增强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例如通过科研活动(如饲养动物、栽培植物)、开故事会、智力比赛、阅读书报杂志、游览名胜古迹、开展音乐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他们自觉、主动地投入活动。在激起求知欲的同时,把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逐渐迁移到有关学科。这样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5、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方法,能有效提高学习质量。首先上课前认真预习。中国有名古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课前预习,对于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都十分重要,有利于有针对性去听课。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为扫除课堂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打下基础;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重要作用。教育学生上课要专心,要独立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做好笔记,这样学生也不会无所事事。其次课后及时复习。俗话说:“温故而知新”,通过系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针对厌学学生意志力薄弱的特点,要特别注意启导他们自觉、自制;培养他们,自律自强的能力,从而形成习惯。及时反馈强化动机是培养良好习惯和提高厌学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种多样的。如(1)勤于思考。《劝学》中说“学而不思则(罔”就要求学生思考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不然就会迷罔。(2)勤学苦练。中国有句古话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靠勤奋才能有收获,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3)虚心学习。毛泽东同志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现,是取得进步的第一步。(4)持之以恒,俗语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6、重视个别特征,实行因材施教。一种对策和方法不可能对各类型的厌学学生
都适用。所以在进行指导时,必须对学生的年龄、性格、厌学特征作综合判断,依据其结果,研究适合每个学生状况的具体对策。如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结构,具体对待,一般说来,厌学生对学科无兴趣,但对课外活动兴趣浓,教育者应积极培养他们文体、演讲、书法、绘画、摄影、劳动等多方面的兴趣,并把良好的兴趣转移到各科学习中去。另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水平也受不同因素的制约,有的是家长期望有的是社会影响,有的则是师生关系,宜区别对待,分别矫正。教育工作者只要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待并不断总结、实践、提高,就能从根本上矫正学生的厌学行为。
农村留守学生道德教育问题浅析 篇3
【关键词】留守学生;现状;成因;对策
一、农村留守学生现状分析
1.思想道德现状。①缺乏正确的价值观。社会经济环境和家庭教育模式导致留守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偏离,衍生了许多诸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许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相背离的道德意识,多数留守学生存在追求享乐与读书无用的思想。②情感教育缺失。由于缺少亲情的关爱,很多留守学生存在着诸如缺乏自信心、对自己能力估计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由于没有父母的鼓励和开导,找不到情感宣泄对象,导致性格孤僻。③缺少远大抱负。由于家长长年外出,平时缺少及时有效的督促和正确的引导,使留守生处于一种“自然”或“半自然”的成长状态,使其产生了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
2.生活教育现状。调查显示,留守学生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有三种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二是亲朋监护型;三是自我监护型。
二、农村留守学生现状成因分析
1.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西方思潮随之而来,而青少年学生道德标准模糊,无法准确判断是非曲直,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江湖义气等不良思想使农村留守学生的道德建设陷入困境。
2.家庭教育方式落后的影响。为弥补情感的缺失,外出务工父母将物质弥补视为补偿孩子的“最好”方式,由此导致了家庭教育基本上都是以物质奖励为主,并没有从心理、情感和思想道德等方面对子女进行系统的教育。
3.学校教育不当的影响。在农村地区,很多学校应试教育盛行,存在严重的“重智轻德”育人思想,学校重视学生的升学率,轻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学校与家长缺少沟通,出现了道德教育空白,学校不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家里的思想行为表现,同样家长也不清楚子女在学校的道德行为表现,形成了农村地区留守学生道德教育缺失的不良局面。
4.校外同龄人的影响。初中生,特别是二、三年级学生的行动能力逐渐增强,他们期望和社会接触,而校外正好有这么一批年龄和他们相仿的人群。这些人刚从学校走出去,初中毕业,没能考上高中,外出打工年龄较小,在家里不会也不愿种田,或小偷小摸或寻衅滋事。这些“问题少年”反过来又影响那些在校的同龄人,由此导致其成绩和品行出现不良倾向。
5.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目前,国家对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采取市场的方式自主择业,大学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毕业即失业情况客观存在。长期以来,农村把升学作为跳出农门的重要出路,现在出现了变化,一些人就夸大了它的负面效应,认为书读的好,未必能找到好工作,甚至有时还不如一些文化水平低的同龄人。由此,对学生的思想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三、对策思考
1.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①杜绝单纯的物质教育方式。作为父母,应该注重情感教育和理念的引导,从根源上阻断导致孩子产生不良道德的因素,促进子女健康成长。②重视子女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家长在与子女的沟通过程中要注意其思想情感变化及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反应,并对其进行正确的疏导,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
2.强化学校教育引导
①改革现行教育制度。要从制度上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弱化应试教育指挥棒作用,逐渐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机制,从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其个性、气质出发,因材施教,把包括留守学生在内的所有孩子一个都不少地纳入到学校素质教育的关怀视野内。②要德智并重开展教育。学校要树立智育与德育并重的教育理念,彻底摒弃重学习成绩轻思想道德的传统观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陶冶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③重视留守学生的情感教育。学校要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详细记录留守学生的家庭情况、联系方式等,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沟通联系;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及时对其进行情感疏导,帮助学生排解情感上的困难和疑惑,促进其健康成长。
3.增强社会关注度。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建立农村留守学生良好的成长氛围和教育监护体系。一是要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的管理力度,坚决杜绝未成年人进入,防止其受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二是要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让留守学生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促进其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郭三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M].湖北教育学院学报,第22卷(6),2005-11-22.
[2]张雪梅.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M].安徽农学通报,2007(l3).
[3]时伟,谢振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缺失的思考[M].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5)等.
农村学生家庭教育问题 篇4
一、家庭教育意识和观念滞后, 缺少科学的家教观念
1.溺爱娇惯, 重养轻教。
以前农村家庭子女多, 父母农活又忙, 根本都顾不上孩子, 只能任其自由发展了。现在每家的孩子都较少, 他们是家庭的“希望”。对其溺爱娇惯就在所难免。
2.家长无力承担自己的教育责任, 过分依赖学校。
农村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似乎责任不清, 农村的家长们将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责推脱给学校。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事, 与己无关, 孩子出了问题就怪学校和老师。
二、家庭教育的知识匮乏, 方式不科学
1.教育能力欠缺, 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受教育水平低, 文化底蕴差, 素质不高。他们家庭教育知识缺乏, 对子女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2.缺乏交流, 影响教育。
农村家长在处理家庭成员关系时, 平等意识差, 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 没有与子女沟通的意愿。
三、解决农村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1.社会、家长、学校共同关注农村家庭教育问题。
政府要尽最大可能挖掘农村教育资源, 尽最大努力发挥农村的家庭教育功能。家长要想方设法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创设丰富的信息环境来帮助孩子扩大视野, 培养其探索的兴趣和习惯, 以及陶冶情操。学校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应多留意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在生活中的烦恼, 在感情上的困惑等, 以弥补家庭教育责任缺位及远离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亲情缺失。
2.办好家长学校, 切实提高家长素质。
农村家长学校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 将提高家长素质当成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定期组织家长来校学习, 提高家长素质和教育素养。
总之, 社会、家长、学校要共同关注农村家庭教育问题, 努力创建优良的家教环境, 切实提高家长素质, 充分发挥农村家庭教育的作用, 并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为一体, 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近年来, 家庭教育的缺失或教育不当严重影响了山区孩子的成长, 只有家庭教育发挥出它的作用, 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培养出性格健全的优秀人才。
农村学生家庭教育问题 篇5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行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高效化,已成为办好农村初中教育的一种重要选择,另一方面,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也给农村初中的学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农村初中学生中以“厌学”、“早恋”、“出走”、“打架斗殴”、“扰乱课堂秩序”等为特征的“问题学生”呈上升趋势,这一特殊的群体,既是学生“流失”的主要对象,也是农村初中学生管理中的“重点户”、“难点户”,更是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贯彻面向全体,体现以人为本,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视点,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引起我们管理者的高度关注。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这话道出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品行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因此,我们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认识道德,发展道德。新课程标准强调德育源于生活,就是要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去说,用手去做,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对于“问题学生”教育转化工作,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教育经验,在学校提出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指引下,从“精心”、“细心”、“宽容”三方面进行:
一、精心抓好学生入学初始阶段的教育工作。
要教育好学生,应该从早抓起,从小事抓起。特别在他们入学初始阶段,假如能教育得当,则可避免很多问题的发生。学生刚入学,换了个新环境,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学习阶段,同时面对一些新的老师,这些对于每个学生的潜意识中都有一个接受、熟悉的过程。为了抓好始前教育,学校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主抓学校管理常规的养成教育。在这一个月里,班主任及学校领导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都在学校,进行全程式的跟踪管理。学校还在开学第一周就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军训,在这一星期里主要训练学生如何折被子、搞卫生,被子、毛巾、牙刷、牙膏等应放到规定的位置,并要求学生做到好又快。整理好室内卫生后要以寝室为单位排队到食堂,为了进行有效管理吃饭秩序,规定了每个学生餐位。吃饭时,班主任老师、值周学生站在旁边监督检查,提醒同学们做到安静吃饭、不剩饭菜,端正坐姿并饭后搞好餐桌卫生。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我们主要涉及到学生如何站、坐、走、吃的养成;见到老师、如何与与老师进行交流、进教师办公室的礼仪规范,课凳摆放、发型、衣着、排队等的规范;做操、课前准备、上课纪律、早自习、晚自习、班级卫生、就寝纪律等规范。训练期间还对学生进行《中小学生日常规范》、《xx二中学生一日常规》和由学生自己制定的班级制度等的学习。不时组织学生学习、对照、检查、评比;在学生犯错时,让他们知晓是违反了哪一条规则,并要求立即改正。如此精心做好养成规范教育工作,反复抓、反复练,才能达到实效性。
问题学生的表现主要是自由散漫、无组织纪律性、法律意识淡薄,抓好学生入学初始阶段的教育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1、晓之以理。明事理才能成人。我们首先让学生明白事理,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重要性,要深入地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地分析及教育。如班里有一个叫王某的学 1 生,刚一接触我就发现他有个很坏的习惯,老是喜欢朝同学吹口水泡泡,教育了多次也没什么明显的效果。后来,看了一本专家的异性影响理论,受到启发,针对他这种不讲究卫生的习惯,我特意安排一位爱干净的女生坐在他旁边,让这个女生去影响他、督促他。一段时间下来,果然发现他不吐口水泡泡了,并且在个人卫生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为了进一步改掉他这个坏习惯,我还特意开展了《文明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活动,让每个同学都上台进行演讲。从那以后,他这个吹口水泡泡的习惯从此销声匿迹,而且穿戴都比较整洁了。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得出要想改变他,首先应让他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光讲粗糙的大道理,还不如切身实际地进行榜样示范,让他从自己的内心去发觉自己的不足,从而达到改正的目的。
2、严细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验,充分尊重他们的自尊,这些都需要建立在精细工作的基础之上。对于问题学生来说,由于平时养成的不良习惯,迟到、早退、懒散是常见的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眼中的“坏”学生也不是一天就变坏的,要想改造他,靠一时肯定不行,我们必须要有长期改造教育他们的思想准备。为了把他们教育转化好,我化被动为主动,在开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在观察哪些学生的习惯最差,哪些学生最难管理,从而跟踪他们的一言一行,一发现问题就及时找他们谈话,让他们知道一切尽在你掌握之中,从而对你产生畏惧心里。同时在教育时要严厉,当然我们在做批评教育时也要讲场合、讲技巧,有些事情可以在班里批评,有些就需要到办公室去批评。另外时常在班里进行思想教育,说明打架,吸烟等的坏处,时常在他们耳边敲响警钟。为了进一步掌握他们的动态,还可安排一些耳目到他们中间,充当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只有把这些学生的一切行为掌握的了如指掌,教育起他们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开学初的一个晚上,我在楼梯口看见几个班级的7、8个男生聚在一起,他们一看见我来就跑开了,碰到这种情况,我想其中一定有问题。于是我就找到我班的一个学生了解情况,开始他说没事只是随便聊聊。后来在我的耐心细致说服下,他才告诉我,他们计划于睡觉后去暴打一个同学。得到这个信息后,我及时与相关的班主任取得联系,并对全体参与的同学进行了一次集中教育及分别谈话,把这件本将发生的事情消灭在了萌芽状态。另外有些学生喜欢说脏话、粗话,假如不把这个问题及时处理好,那就会像癌细胞一般快速扩散,只有当它们还处于星星之火时,及时出手,采取断然措施,将其扑灭,才不会蔓延开去。再者,我们当老师的平时还应该怀有高度的戒备心理,以防此类事件的复发。如果发现不及时,等到星火燎原之际,那我们的工作就陷于被动了。所以,我们应该把工作做在前面。把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扎扎实实地体现在平时的细节管理之中去。
二、细心落实好高效的管理方法。
假如一个老师碰到学生犯了错,就抓到办公室里劈头盖脸一顿训,这样表面上看起来压服了学生,但副作用却很大。另外给家长打电话也要注意,并不是时时与家长进行沟通都是必要的。假如家长每次接到你的电话都是一些鸡皮蒜毛的小事,那他以后接你电话也不会很重视。特别像我们农村的家长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对子女的教育也不是特别重视,他们处理孩子和别人冲突的原则首先是保证自己的孩子不吃亏。当自己的小孩吃亏时,有些家长甚至还会冲你发火,而且有些学生看见自己的父母来了,连说话的语气都会变得强硬起来。所以我在请家长处理问题时特别慎重,除非是一些必须家长出现的场合,我才邀请他们。那么平时怎么办?如果是一些小事情,我就叫他们写一份说明书,要求达到500字,第一部分写事情的经过,第二部分写对整件事情的认识,第三部分写今后的打算。对一些经常犯错误的学生,我还把他们写的说明书进行编号保存,到一定时间就翻出来让他们自己看看,让他们知道自己成长的轨迹,抓住一切能教育的机会来进行他们的思想改造。另外在处理这些学生的问题时,我们一定要研究他们的心理,思索他们行动的动机,换位思考体会他们的感受,通过情感交流与他们交心。本班有一学生张某,经常逃学,化钱大手大脚,在外与人喝酒甚至上娱乐场所„„,通过上门了解,发觉他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父母没离婚之前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儿子,而且成绩也非常不错,但自从父母离婚以后,就变得自暴自弃。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在掌握这些情况以后,我没有采用当面批评的方式,而是通过一次次个别交谈,邀请他及他妈妈一起进行野炊等活动来感化他,在双休日还把他带到自己家里,让他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平时还要求他每星期看一本塑励志类的书籍,并写出读后感,星期一上交给我。通过一个学期的坚持终于把他转化过来。一名教师,与其说他从事的是传授学生知识的职业,不如说他肩负的是改变学生心灵的重托。
另外我们在教育管理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学生之所以有问题,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原因。我们不能搞一刀切,否则必然顾此失彼,出现更多的问题和矛盾。
1、细致分析、制订措施。对问题学生,我们必须通过家长、他们以前的老师等各种渠道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按类型纪录每人的个人档案。比如我班有一个学生,刚分到我班里的时候行为习惯极差,言行举止在班里都是最差的。通过家访、与他原来的班主任交流得知,他随便做什么事情都没恒心,面对这样一个学生让他马上改好是不可能的,只有不断给他制定一个个计划,并不断落实才会有效果。所以我在第一个星期给了他最简单的任务,那就是做到上课期间坐端正,到第二个星期就要求他走路改掉不雅的姿势,在这两个星期中,我一直坐在班里对他进行监督,直到他按我的要求做到了。接下去按照改造计划,在一个月内做到上课少讲话到不讲话。一个月过去了,当我去问周边的同学时,他们都说他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样一个阶段给他一个任务,做到了就在全班进行表扬,让他有信心地朝我要求的方向发展。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成了一个学习认真、乐于助人的好男生了。所以我们在制定每个人的计划时,必须要在细致、实事求是的分析基础上,根据他们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制订、落实切实可行的措施。
2、精细管理,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由于问题学生受外界的影响较大,我们在管理上绝不能松懈。为此,我根据学校的要求,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即“精细化管理”并在一开学就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军训和始业教育,通过军训,强有力的培养了学生规矩意识、吃苦精神,为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在二中学习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让学生统一到校离校,不能迟到早退,这样做既不让他们有空闲的时间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严密的组织记律性。
3、精细研究、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有些学生法律意识、校纪意识淡薄,如何让他们树立起这种意识,组织培训班进行法律知识讲座是一条非常好的捷径。在组织法制培训班时,邀请校领导挂帅,有针对性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讲授校纪校规、心理成长等方面的教育,并邀请公安民警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通过案例分析,让他们感受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同时在平时加强监督,培养他们的遵纪守法意识;
4、精细设计,促进教育的持续化。对问题学生你不能教育过了或进行记过,警告等惩罚了就算了事了,最重要的还在于进行长期性的跟踪教育,这样才能把他们从泥潭中拉回来。比如我班有4个特别顽皮的学生,我基本一个星期两次找他们了解情况,打预防针。另外对这四个人进行一对一的管理。就是让一个班干部跟踪一个问题学生,特别在课余时间让他们在一起。为了不让学校、家庭教育脱节,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我每个星期都发短信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情况。由于每项工作都做到了精细化管理,班里那些后进生的组织、纪律性都有了明显地提高;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少了;打架等恶性事件也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三是宽容对待“问题学生”。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我们没必要小题大做,需要的是我们耐心的引导。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在他们的心灵中激发起层层涟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情感的触角最是敏锐,教师一个小小的动作都会令他们猜测许久。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假如我们班主任自己从心里看不起他们,对他们另眼相看,那他们也会这么对你。对此我从尊重他们入手,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强化,尽量通过展示其特长来达到其增强自信的目的,自信强了,对学习、生活也就充满了希望。一次轮到我班值周,在那一周里我们班里的学生要比平时早起床20分钟,在一次排队去食堂的路上,地上有一个纸团,走在前面的同学当作没看见,在队伍的中间有个男生吴某(这个男生平时不爱学习,上课趴在位子上,也是个后进生)却弯下腰把它捡起来扔倒垃圾箱里,看到这个情况,我在班里把他当做典型事例来教育大家,并加上考核分。从此这个男生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也坐端正了,对一窍不通的英语也勤做笔记了。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些问题学生身上,并不是没有一点闪光点,而是我们放大了它的缺点,对他们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关心、去爱护。当他们违反纪律时,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把他们批评得抬不起头来,而是应该把这次错误看作是师生间交流的一次机会。对学生有一颗爱心,还包括对孩子要有一颗宽容心。要善于包容他们的一次次失误,把失误看成是一个个美丽的错误。我们要和经常发错的孩子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与他们共同和粗心、失误作斗争,让他们相信老师与他们在一起。如果仅仅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而把一个学生看扁了是得不偿失的。作为教育者,我们要站在育人,教孩子学会做人的高度去看待问题。
“亲其师则信其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坚信,只要我们用发自内心的真诚和赏识,积极和他们做知心的朋友,我们就能融化他们那一颗颗长久冰冻的心;只要我们用博大的爱,就会帮助他们建立起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大厦,为他们的未来插上腾飞的翅膀。主要参考文献:
农村学生家庭教育问题 篇6
中学生正处在情感的断乳期、性格变化的转折期。由于监护人年纪老、身体差对孩子的约束力往往比较差,祖孙思想观念差距又大,沟通很难;一些单亲家庭的学生更无地方倾诉。留守生们的快乐他们不关注,烦恼他们不倾听,困惑他们不理解,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留守学生远离了父母亲的关爱,这使得孩子严重缺失健康的重要因素——亲情,并且给孩子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其主要表现有:1、亲情观念淡薄。 2、情感缺乏引发心理问题。
二、隔代教育造成严重的后果
小学阶段老年人一般都将孙辈们看成宝贝或掌上明珠,对他们的各种要求都尽量满足,意在给他们缺少父母爱的一种补偿。其实,老年人的这种做法不是有意的,而是他们的共性。当孙辈们存在某些缺点或者问题时,总能以宽容的态度处理,或者是无可奈何的态度,无形之中在这些“留守学生”的心里形成了对那些老人无所畏惧的概念。从而养成一些坏习惯,到了初中就管不了。
三、人格发展不健全
留守生的心理健康缺乏维护。留守生因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和温暖,得不到亲情的滋养和满足,得不到生活的需要与保障,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形成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或性情孤僻,或粗野放纵,或待人冷漠,或内向自卑,或粗野蛮横,有的感情脆弱,有的焦虑自闭,有的悲观绝望,有的缺乏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
四、缺失家庭教育环境
老人过于溺爱,亲友疏于管教,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孩子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生活经验等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更缺少精神和道德的引导与管束,无疑会对他们的人格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五、学习兴趣降低,目标不明确
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疏忽,多数留守学生学习较为困难。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他们有的经常课堂违纪,不认真听讲,有的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对于学校和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甚至个别留守学生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下滑较为明显。
面对留守初中学生的这些现象,作为学校、老师来说,叹气也好,抱怨也罢,都无法摆脱这些现实。如果采取家长不管,学校也不管的放任态度,且不说对这部分学生成长会产生的不良影响,他们在学校、在教室里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可想而知。因此,如何有效地做好这些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经过我几年教育实践,认为对初中留守学生的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师爱去感化、搭建温暖的港湾。斯霞老师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长期和父母分离的留守学生,缺乏家庭温暖,有的性格孤僻、自卑,有的高傲、目中无人、唯我独尊。他们在班上小错不断,常做出一些违反班纪班规的举动,以引起别人对他们的关注。实际上他们内心极度脆弱,他们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护,去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以慰藉自己脆弱的心灵。
二、家庭配合学校教育。家长应该改变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配合,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塑造留守学生健全的人格。留守初中学生尽管心灵孤独、寂寞,但表面上他们仍装作自己很坚强。过多关爱,会使他们感觉自己很可怜,是别人在同情自己,而拒绝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
四、教育多样化,对孩子教育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让孩子口服心不服,起不到任何教育的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
五、做好心理辅导。初中生心智商不成熟,涉世不深,思想容易波动反复,特别是父母不在身边,缺少关爱,容易产生厌世厌学情绪。这类学生需要及时安抚,与他们谈话交流,推荐他们多看些励志书籍。当他们情绪低落时,要给予鼓励,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影。班主任要及时对留守学生做心理辅导,使有心理问题学生能及时得到解决,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农村学生家庭教育问题 篇7
一、热爱学生, 爱心育人
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班主任, 首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平等对待所有学生, 不以“分”取人。由于“问题学生”学习成绩差, 身上的毛病、缺点多, 常常会遭到父母、教师、同学的歧视, 因此, 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关爱。那么, 作为班主任就不要嫌弃、歧视、疏远他们, 应抛开“朽木不可雕, 孺子不可教”的错误思想, 坚定“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成才”的信念, 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学生”, 用爱的力量帮助他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自信, 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培养其明辨是非的能力, 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才能让他们衷心地热爱老师, 听从老师的教诲, 改正缺点和错误, 奋发向上。
二、了解学生个性差异, 因人施教, 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世上没有“好学生”和“坏学生”之分, 有的只是个性差异, 如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的差异、认知方式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等, 这些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所以, 作为班主任就要通过观察、谈话、家访、调查访问等方法充分了解“后进生”的能力、性格、爱好, 查清其“后进”的原因再对症下药, 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寻找钥匙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锁, 促进转化。如我在刚接手七年级 (4) 班时, 发现有一位男生很爱撒谎。通过调查了解得知:该男生虚荣心特别重, 希望受夸奖, 但因成绩不好, 父母“恨铁不成钢”, 动辄打骂, 于是形成了这种不良行为。针对这种情况, 我采取了三条措施:第一, 通过谈话使其认识到诚实是美德, 说谎是丑行的道理;第二, 通过家访要求家长改变教育方法;第三, 加强辅导, 使其取得好的成绩。最后, 这个学生不再说谎, 并有了很大的转变。
三、保护自尊心, 挖掘“闪光点”, 增强自信心
“问题学生”作为学校的特殊群体, 他们既有自卑感, 又有自尊心。如果班主任用“有色眼镜”看待“问题学生”, 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 就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因此班主任必须保护“问题学生”的自尊心, 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对其点滴进步要及时发现并加以鼓励、表扬, 让他们重拾自信。如在刚接手八年级 (4) 班时, 我发现班上有一位不爱学习, 整天上课睡觉的学生, 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门门功课几乎都是全班“第一”。面对该学生, 我并没有嫌弃、疏远他, 而是想方设法地亲近他, 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努力给他创造表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努力挖掘其“闪光点”, 对于他的些许进步, 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信心。后来, 这位学生上课时不再睡觉了, 并且开始努力学习, 成绩也提高了。
四、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成绩
兴趣是学生渴求学习、获得知识的一种心理倾向, 是激发学生学习激情的内在动力, 它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趣味教学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愿学、乐学;开展讲述名人故事活动, 提供榜样, 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教唱班歌, 培养集体荣誉感;在课外则尽可能多地对他们进行辅导, 指导其掌握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成绩;根据他们的爱好和特长, 组织他们参加各种课外小组的活动, 如爬山、打篮球、象棋比赛、钢笔字书写比赛、美术作品比赛等。
总之, “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对此, 班主任一定要有“恒心、细心和耐心”, 做到“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炼之以志, 导之以行, 持之以恒”;要以冷静的态度正确对待“问题学生”。我相信, 总有一天, 这些令人讨厌的“丑小鸭”也会变成人人羡慕的“白天鹅”!
参考文献
[1]曹爱莲主编.中学班主任工作[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5.
农村学生家庭教育问题 篇8
一、职业学校问题学生的特点
1. 自控能力差, 态度不端正
目前, 农村职业学校, 在读的学生大都是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在初中阶段多是网络游戏遍地的时候, 贪玩的天性致使他们沉迷于网络, 荒废了学业。尽管老师一而再, 再而三的批评与教育, 但是他们照样我行我素甚至破罐子破摔。进入中职学校以后这种行为依旧继续, 继而出现旷课、夜不归宿等现象。学生的通宵上网又导致上课的时候睡觉, 学下态度极不端正, 特别是技能课上, 精神萎靡, 出工不出力。文化素质的偏低、社会上中职学校无用论的盛行导致他们厌学情绪大, 所以, 在校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理论没学好, 技能又不会, 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2. 思想不求进步, 法制观念淡薄
思想上不求上进, 法制观念淡薄, 在中职生身上是最常见的问题。现在这些在校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溺爱, 导致这些孩子普遍养成了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性格, 侧重以自我为中心, 甚至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打架、谈恋爱、搞破坏、扰乱课堂等现象时常发生。这些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 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只有一种, 那就是暴力, 甚至结交社会上那些不法分子并以此为荣, 也以此在学生中树立威望。
3. 追求物质享受, 精神世界空虚
家长的溺爱,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在生活上追求物质享受, 吃要吃的可口、穿要穿名牌。部分学生过早的将家里给的生活费花光, 经常以借钱度日, 甚至欺骗家长说学校又收某某费用, 或者当学校收取学费的时候带在身上而不交给老师。贪图物质的享受导致这些学生缺乏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自己的奋斗目标, 精神极度空虚。大部分同学只对时尚潮流感兴趣而对公民的公德心缺乏, 在校园里随手扔垃圾, 在公交车上不能主动给弱者让个座位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问题学生现象产生的原因
1. 家庭教育的匮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巨大。学校中学生的家庭情况很复杂, 有的父母离异重组家庭、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着孩子自己在家。父母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样, 有的家长实行独裁, 要求孩子唯父命是从, 不允许孩子违反, 否则就是打骂;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 对孩子千依百顺;有的家长和孩子缺乏沟通, 经常和孩子发生争执等, 致使孩子缺少健康成长的环境、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沟通, 容易形成不良品德。
2. 不良风气的影响
当今社会上很多不良的风气正在侵蚀着孩子幼小的心灵。黄、赌、毒、打架斗殴, 而职校生正处于喜欢交友, 对社会懵懵懂懂的年龄阶段, 很容易交到一些有着不良习惯的社会朋友染上这些不良习惯。而社会的舆论也在影响着学生, 当今社会很多人对中职学校存在偏见, 认为中职学校专收那些调皮捣蛋无所事事的学生, 认为中职学校里的学生只能做打架斗殴、谈恋爱的事情, 没有学习的可能, 所以当我们的学生在进入我们中职学校学习之前, 这些流言蜚语对我们的学生影响太大。
3. 学生自身因素
职校生正处于青春期, 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不能用辩证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很容易产生恐惧、自卑的心里, “我不行, 我不如别人, 我就这样了…”造成他们学习动力不足, 走出校门又缺乏在社会上生存的底气。同时这些学生又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追新猎奇, 盲目模仿消极东西。凭一时兴趣和好奇养成不良习惯。
三、问题学生的教育对策
1. 家校常沟通,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家校联系, 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状况, 分析学生的心理,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到学生家里家访, 及时帮助家长改正不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模式, 给孩子更多的爱和表扬。不要只看着学生的短处, 我们要以学生的优点为出发点来鼓励孩子, 引导他们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自己将来的工作目标。
2. 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正确引导学生
学校要改变以往单纯以教授知识为主, 而是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建立学校的心理咨询室, 对学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要及时沟通, 加强对其心理健康的教育, 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在学校里不仅学到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还要让他们学到如何做人,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3. 切实加强德育建设, 给学生一个良好学习环境
通过良好的学习环境, 可以熏陶和内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首先要严肃校规校纪, 对于违纪情节严重的学生绝不姑息养奸。只有创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 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才能弘扬正气, 顺利的实施德育教育。
农村学生家庭教育问题 篇9
1 高职院校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
1.1 农村学生的心理适应性障碍
在进入到高职院校之后, 学生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相同, 学习基础不相同, 家庭环境以及消费和生活方式都不同。一些学生在高考中成绩不是非常理想, 进入高职院校并不是自己的心中所愿;除此之外, 学生不同的家庭情况, 在消费上的差异性也会让农村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适应性, 有一定的心理落差感, 在内心中有一种成长受挫以及成长失败的心理阴影。在进入到高职院校之后, 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发展前途以及人生进行规划, 但是农村学生从小在这个方面接触的比较少, 对未来更多的是一片茫然, 理想和现实之间出现诸多矛盾, 以此造成了心理上的冲击性, 也会有心理上的焦虑性情绪, 衍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在这方面, 学生的表现主要有自卑和烦躁, 自我压迫感非常强、抑郁、偏激等等心理障碍比较明显。
1.2 农村学生的学业压力
农村学生想要摆脱自己的命运就需要依靠学习这条出路, 进入到高职院校之后很多学生基本都是学习基础非常弱, 对读书的兴趣也不是非常高, 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匮乏, 根本不能适应大学中自主开放的教学模式, 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另外, 高职院校很多都是着眼于眼前的教育, 教学也是从应用出发进教育, 关注学生的技能使用能力, 也关注学生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农村多数学生的基础薄弱因此在学习上会存在难度, 也非常容易产生心理压力, 对学习兴趣产生较大的影响, 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会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受到影响。对未来充满怀疑, 甚至怀疑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和人生[1]。
1.3 人际交往造成的心理问题
很多高职的学生当前都是独生子女, 尽管处于农村, 对家庭的依赖性也非常强, 生活能力比较弱, 有时缺乏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善于以自我为中心, 凡事先想到“我”, 团体的合作能力比较弱, 心理存在矛盾性, 一方面希望和别人能够建立起友谊, 另一方面还缺乏根本的人际交往技巧, 高期望和低成果之间的差距就容易让学生产生心理误差感。长久如此, 学生在交往方面会表现出严重的懦弱胆小以及缺乏自信, 承受力弱, 形成人际交往恐惧症以及忧郁症等等方面的心理疾病[2]。
2 高职院校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2.1 高职院校完善心理教育机制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上对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进行调整, 对高职院校的管理机构进行改变, 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改善, 可以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然后尽量将这些机制落到实处, 发挥出现实性的作用, 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出专门性的经费。教师要参与到心理健康培训工作当中, 考取心理资格证, 每一个专业和每一个班级都可以设置一个比较专业的, 情感上能够和学生融入一体的教师, 给学生做心理辅导, 建立心理宣泄室还有心理咨询室等等, 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较好的外部心理环境, 让高校的心理服务中心能够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了解学生的处境, 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3]。
2.2 整合社会有效资源, 构建系统化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需要不断的拓宽自己的思路, 集合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力量, 构建出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模式及时的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 在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之下, 形成多资源多渠道的教育途径。农村学生也属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特殊群体, 在新生入学之后, 学校需要开展心理测评活动,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作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还需要筛选出来, 建立起完整的档案, 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 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 还可以建立起学生的心理求助站, 在教师和学生积极的谈话以及心理辅导环境下, 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疏导, 从根本上减少学生心理问题被恶化的概率。与此同时, 作为辅导员和班主任, 也需要对学生存在的生活困难和学习困难进行了解, 及时的了解学生心理和思想动态, 给学生做出适时的辅导, 及时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让学生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4]。
2.3 提升高职院校心理辅导队伍人员的素质
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队伍是高职院校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途径, 新时期, 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 教师的教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性, 教师的素养和职业能力已经成为考验心理辅导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元素, 只有深入的对学生的特点以及身心喜好进行了解才能更好的开展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培训、进修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心理知识, 还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先进理念, 夯实自己对学生心理的了解。学校要尊重教师本人的意愿, 将教师的利益最大化扩展, 充分的调动并且激发教师在心理健康工作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了解此项工作的复杂程度和工作难度, 提升社会的关注度, 专职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 参与到考核和评选活动当中。可以通过活动的开展, 提升教师对学生心理情况的认知度, 例如, 以《心有千千结》为主题,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 让学生勇于敞开自己的心扉, 向教师讲述自己的境遇和自己存在的心理矛盾。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 让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5]。
结束语
本文对高职院校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 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自己的额心理情况也会发生变化, 面对这样的情况, 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生的现状, 了解学生所面临的困难, 并且掌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进而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让学生能够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下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摘要:高职院校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微国家培养了大批基础性人才, 人才素养的提升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目标。在新时期,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 高校学生的学习以及知识技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但是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 就业压力以及生活的多方面变化, 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出现了不同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高职院校需要认真的分析当前的发展形势,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以此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基于此, 本文对高职院校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1]凌成树, 仇大勇.高职学生就业理念及心理瓶颈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31 (4) :94-97.
[2]何奇彦.酒店员工离职心理分析及对策——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33 (2) :84-88.
[3]刘晓华.心理社团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 2012, 25 (20) :81-82, 85.
[4]吴美娟.顶岗实习背景下高职学生心理援助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 2015, 25 (26) :83-85.
农村学生家庭教育问题 篇10
一、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父母外出打工, 导致亲情缺失
家庭是“人性的养育所”, 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对个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小学生在学校能够接受学校有目的的系统教育, 虽然学校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 但是他们仍然离不开家庭教育, 父母的教育仍然是对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需要家庭的支持和配合,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 具有不可代替的力量。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大部分进城务工就业者忽视了自己外出对于孩子教育的负面影响, 导致了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情感缺乏, 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父母教育、品行培养与心理健康引导, 使留守中小学生从小家庭教育缺位, 缺少父母的监督与教育, 对其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阴影和影响, 从而出现一系列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二) 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 责任不明确
在对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监护过程中, 隔代监护家庭比率大, 凸显的问题最多。隔代监护中, 无论监护内容还是责任上都存在着很大的盲区, 隔代监护中存在祖辈对孙辈的溺爱, 忽视了中小学这个关键的教育时期。家庭教育没有约束, 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放纵, 导致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我行我素, 阻碍了农村留守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健康发展。家庭的良好教育氛围对中小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由此,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充分呈现出来。但农村的实际情况是, 监护人对农村留守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心理、精神上的需求关注较少。
(三) 中小学校园教育忽视了留守中小学生特殊的心理需要
学校是人才的摇篮, 学校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教学方法要尽可能多的适用于大多数同学, 又对困难学生提供特殊的帮助。学校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很多农村中小学生教师把教育教学行为变成了一种例行公事, 他们对学生的关注仅限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与掌握, 缺少与中小学生的沟通, 不能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至于学生在课堂之外、在校园之外的活动, 他们则不再关注。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很细微, 需要教师及时疏导。教师在一点一滴上给予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及时的帮助, 树立健康的心理和正常的行为范例, 对于中小学生的改正给予及时表扬, 最终能促进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心理、行为健康的发展。
二、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 政府在解决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教育问题时所要担负的责任
由于父母与孩子分离, 导致孩子家庭教育和情感关爱的缺失, 从而产生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因此, 解决这一问题很好的方式就是要为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进城入学提供条件, 让他们可以随父母进城就读, 才能及时得到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关爱。政府要出台各种优惠措施, 真正关心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 确实提高农民工子弟的学校教育质量, 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基础教育正在逐渐地被广泛关注, 基础教育是中小学生教育的关键期, 政府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发展的角度。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 提高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教育质量, 积极倡导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资源;提供给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先进的教育用品, 活动设备和新颖的课外读物, 充分重视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 有效地扩大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知识层面, 提高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素质水平。
(二) 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教育问题时所要担负的责任
教师应公平对待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未来学校教育的趋势是全面教育, 它表现为一种对学生一视同仁的教学理念。农村留守中小学生享有同等获得教师赞赏和关注的权利, 因此, 我们应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 切实关爱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教师平时对农村留守中小学生要多观察, 了解他们的行为变化和内心需要, 针对这一群体的不同特点, 进行不同的教育, 寻求最佳教育方法。不同的家庭教育类型中的农村留守中小学生, 其在学校的表现也截然不同, 教师要结合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类型对其进行教育。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领导者、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学校工作及班级工作的实施者。教师在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教师要给予这部分中小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教育, 深刻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变化, 给予及时的疏导, 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下, 促进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 发挥家庭教育在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是驾驭的基础, 家长是中小学生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应摒弃错误的思想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责任意识, 不断强化家庭教育是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第一教育的意识, 切实担负起教养子女的责任和义务, 确保每一个农村留守中小学生都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家庭教育要给予中小学生正确的指引, 帮助中小学生纠正错误的行为,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要想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发邮件等各种方式主动与子女联系和沟通, 增加沟通频率, 鼓励孩子主动沟通, 加强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父母与抚养人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此外, 我们要引导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临时监护人转变教育观念, 建立科学的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家庭教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沈辉香, 戚务念.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迫切需要父母的关心.当代教育论坛, 2005 (5) .
农村学生家庭教育问题 篇11
【关键词】农村留守学生 心理问题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1;D66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48-02
引言
根据某项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目前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超过了6100万,这个数字仍然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加上环境条件的不足,导致农村学生当中出现心理问题的人不在少数。针对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够及时解决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必定会造成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伤害,影响其今后的正常健康发展。
1.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
1.1自信心不够自卑心理严重
在农村留守学生当中,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喜欢沉迷与网络游戏当中[1]。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学生容易缺乏安全感,即使有长辈的关心与照顾但是针对心理方面的问题并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正是因为这个问题导致留守学生心理自卑感较强。
1.2嫉妒、仇视心理
部分留守学生羡慕那些能够与自己父母安一起生活的同学,在长期的这种羡慕中很可能产生嫉妒心理,进而表现为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出现语言上的攻击、肢体上的碰撞等,甚至是出现刻意的挑衅行为,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矛盾。
1.3逆反心理较为严重
留守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违反纪律的现象频繁发生,主要表现为逃学、吃到、说谎、不听老师管教、不遵守课堂纪律等等。再加上缺乏安全感,容易导致心理上的不信任,久而久之出现叛逆欣慰。对于老师、家长、长辈的管理存在较强的逆反心理,教育起不到实际作用。
2.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
2.1学校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建立一个农村留守学生的档案,是学校实现对留守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基础。农村学校可以推广这种档案制度,对学校的学生进行情况调查与登记,针对每个留守学生建立一个档案,其中包含了学生基本情况、家长资料、家庭住址、父母电话、家长具体打工地址等,更好的实现管理。
2.2学校定期开展关爱留守学生活动
留守学生长期不能得到父母的关心与照顾,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就希望能够得到老师与同学的关心。因此学校应该从生活与学习两个方面关心留守学生,教师不仅需要承担教育的义务,同时还需要做到时常与学生交流、沟通,与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的解决留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上的难题,让留守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教师应该多与留守学生进行谈心,有效解决留守学生在生活与学习当中的困难。与此同时,学校能够尽可能的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例如文艺比赛、书法比赛、运动会等,让留守学生在丰富的课外活动当中适当降低其寂寞感,有效组织留守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帮助留守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有效消除自自卑感。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促进留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谊增进。最终实现一个留守学生愉快生活、愉快学习的局面[2]。
2.3改变教育方法
教师需要认识到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应该多与留守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可以经常与留守学生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例如共同赏析文学作品或者是音乐,鼓励留守学生对一些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是将社会中真实存在的例子让留守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留守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与是非观。另外,教师对于留守学生出现的错误或者是问题要考虑到方式方法,需要采用灵活方式[3]。保留留守学生的面子,维护其自尊心。教师可以了解留守学生之所以出现该错误的原因,让留守学生敞开心扉倾述自身的烦扰,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学生的问题。
2.4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
农村留守学生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以及家庭教育缺失,在其心理上必定造成了一定影响,加上正处于成长期特别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问题,针对这个现象学校应该建立一个心理辅导室,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耐心接受留守学生的心理咨询,有效帮助留守学生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
2.5完善留守学生监护人的指导工作
作为学校,要主动的与留守学生父母进行沟通,加强其联系,帮助留守学生监护人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具体情况,教师最好能够定期家访,同时做有效引导留守学生监护人工作,。帮助监护人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另外,学校应该鼓励监护人能够进行校访,了解自身子女在学校的一个具体表现,多与教师进行交流,从教师与监护人两个方面逐渐打消留守学生的心理障碍,通过充分的关心与爱护帮助留守学生改掉不良习惯。同时学校还应该争取更多的机会召开家长会,邀请教育专家开展座谈会传授给监护人一定的教育经验,帮助留守学生更好的教育子女,在为留守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的情况下,促进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3.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农村留守学生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短期之内能够得到解决的,其不仅需要教师与家长两者的努力,同时更加需要学校与社会的关注与关心。对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解决,在帮助留守学生逐渐去除坏习惯的同时帮助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曼,张静平,贺达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對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2,19(06):163.
[2]周宗奎,孙晓军,周东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01):123.
农村学生家庭教育问题 篇12
关键词:行为,家庭特征,对比研究,学生,农村人口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 ,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其未成年子女被留在家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人群——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本文中的“留守”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由于留守中小学生长期和父母分离,亲子关系不健全,导致感情处于一种欠缺状态[1]。为探讨留守中小学生存在的问题行为及其家庭影响因素,笔者对广东省留守中小学生进行了实际调查,以期为保障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健康提供一些教育决策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方法,选取广州市、韶关市、肇庆市、潮州市外出务工比较多的城郊和农村中小学各2所,以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和中学初一到初三的留守中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530份,剔除无效及基本信息填写不全问卷后收回有效问卷511份。其中留守中小学生207名,男生91名,女生116名;平均年龄为(13.4±1.2)岁。非留守中小学生304名。
1.2 调查工具
包括Conners教师评定量表(TRS)[2]和自编家庭情况调查问卷。Conners教师评定量表使用范围为3~16岁儿童。含28项测试题,共4个因子:品行问题、多动、不注意被动和多动指数。按发生频率从无到很多分别记0~3分,共4级进行评分。量表中出现1个以上因子分超出常模2个标准差即为行为问题,该量表效度已经过广泛的检验,能满足一般需要。自编家庭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姓名、年龄、性别、班级、学习成绩,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父母亲的教育程度、父母亲的教育方式、与父母亲的关系、代养人的类别、代养人的文化程度、代养人的教养方式、父母外出时间长短及与外出打工的父母联系时最关注的3件事等基本信息。
1.3 方法
由2名经正规培训的测试人员,对各年龄组男女儿童进行问卷预调查,检测问卷设计与发放回收中存在的不足。然后使用统一的程序发放、校验和回收问卷。请班主任教师填Conners教师评定量表,学生填写自拟问卷。
1.4 施测程序
采用团体测试,统一指导语,当场收回问卷。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留守中小学生问题行为检出情况
在总分量表中,有15.46%的留守中小学生有问题行为倾向。各因子分项目中,品行问题项目中所检出的人数最多(22.71%),其次为多动(16.43%)及多动指数(17.87%),最后为不注意-被动(14.01%)。男、女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在品行问题因子和多动因子分项目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表明留守男生较女生更容易出现品行问题和多动倾向;各年龄阶段的留守学生的问题检出率在品行问题、多动及多动指数因子分项目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留守学生的问题行为外显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见表1。
2.2 留守与非留守中小学生TRS得分比较
留守中小学生问题行为总分和各因子分均高于非留守中小学生(P值均<0.01),见表2。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2.3 不同组别留守儿童TRS得分比较
见表3。不同类别抚养人抚养的中小学生在TRS得分中的多动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LSD多重比较显示,由父母的同辈抚养的留守中小学生与由父母单方抚养(P<0.01)和由父母的长辈抚养(P<0.05)的留守中小学生在多动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由父母的同辈抚养的留守中小学生比由父母单方或由父母的长辈抚养的留守中小学生更容易出现多动的问题行为。由不同文化程度抚养人抚养的中小学生,TRS得分中除不注意-被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因子及总分项目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抚养人文化程度为文盲或小学与抚养人文化程度为初中、中专或高中的留守中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抚养人的文化程度为文盲或小学的留守中小学生比抚养人的文化程度为初中、中专或高中的留守中小学生更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行为(P<0.01);抚养人的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或专科的留守中小学生出现的多动问题最少(P<0.05)。抚养人的教养方式在留守中小学生问题行为总分及各因子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抚养人的教养方式不影响留守中小学生的问题行为。父母外出打工时间不同的留守中小学生在品行问题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D进一步分析发现,父母外出打工时间为3~5 a内与1 a以内(P<0.05)、2~3 a内(P<0.05)的留守中小学生在品行问题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外出时间在3~5 a的儿童问题最多。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留守中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达到15.46%,其中品行问题检出率最高;留守中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明显高于非留守中小学生,说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对儿童品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较大。留守中小学生多数是托人代管,祖辈及其他代养人多数只注重吃穿等缺失性需求,而不注重成长性需求,也就是重养不重教,使得留守学生特别容易产生孤独感、失落感和自卑感,较非留守学生更容易出现多动指数得分及总分项目的问题行为。留守男生较女生容易出现品行问题与多动的问题行为,这可能与离开父母的女孩会更加顺从,男性在儿童期相对较女性身心晚熟,更加调皮,抵御外界各种因素影响和正确处理、判断各种问题的能力稍差,导致男孩更易发生问题行为有关。
研究还显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父母的同辈抚养、抚养人的文化程度、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等家庭因素相关,父母的同辈抚养的留守中小学生的多动问题行为更多,其原因可能是,父母的同辈(即孩子的姑姑、叔叔等)作为监护人,由于其本身也有同龄儿女需要抚养,投入到留守儿童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很少,与孩子的思想沟通少,可能消极的评价甚至是不公平的对待会增多,造成留守中小学生的多动问题增多。
针对以上问题,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父母、抚养人、学校及社会应群策群力,探索建立有效机制,尽可能地弥补留守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1)政府应该通过各种宣传渠道教育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父母,使他们知道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生
理和心理均发生很大变化,心理需求逐渐超越生理需求;外出务工的家长要更多地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与留守子女交流,主动与教师、家中监护人等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情况,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鼓励他们克服学习困难、不断进取。(2)学校一方面应鼓励教师更多地关心留守学生,弥补他们家庭亲代关系的缺失。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发展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3]。教师应密切关注有不良行为倾向的留守中小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形成亲密关系,对留守学生的良好行为及时表扬和鼓励,通过小说人物、电视节目等多种途径让留守中小学生学习积极的亲社会行为。(3)鼓励学校进行农村寄宿制教育,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近年来,农村寄宿制学校是解决留守中小学生教育问题的出路之一[4]。学校利用寄宿制办学这种机制,通过营造家庭氛围,让学生达到安心学习、舒心生活的环境,此外,积极开展丰富的活动和规范有序的纪律管理,促成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以达到提高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洁.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心理问题探究.网络财富,2009,2(4):18-19.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52-55.
[3]刘万伦,沃建中.师生关系与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87-90.
【农村学生家庭教育问题】推荐阅读: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05-11
农村中小学生择校问题09-05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08-30
农村学生教育11-17
农村学生的安全教育09-07
农村学生数学家庭作业09-30
农村学生素质教育05-16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11-22
农村学校学生艺术教育10-18
农村大学生创业教育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