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儿童教育问题

2024-07-31

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精选12篇)

农村儿童教育问题 篇1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表现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外出打工, 而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需要其他委托人照顾的儿童。1 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发展所衍生出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其它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呈现出了一系列问题, 安全问题、学习问题、思想道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事关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 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远离父母, 得不到家庭的有力有效地监督和引导帮助, 极易产生安全问题。这不仅表现在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同时也体现在由于自身行为失衡对他人对社会带来的安全问题。

(二) 学习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父母外出打工, 大多数留守儿童是与祖辈生活在一起, 由于祖辈文化水平较低, 他们不能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给与应有的帮助, 同时在孩子的学业问题上也不能给与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因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首先就表现在学习教育上, 主要又表现为学习成绩较差和学习动力和学习习惯较差

(三) 思想道德中存在的问题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养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教育关爱的缺失, 留守儿童不能及时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 在道德品质上也不能及时得到来自父母的正确引导和帮助, 缺乏道德和纪律养成教育, 其结果就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极易偏离正确的发展道路。从而出现了留守儿童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偏差的现象。

(四) 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缺少和父母相处、交流的机会, 很多留守儿童没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 其结果便是他们在心理上缺乏情感和关怀, 进而导致他们与外界接触较少甚至不愿意与外界接触, 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甚至进一步演化为悲剧。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制度与体制方面的原因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越来越尖锐的摆在人们的眼前, 各项对策随之而来, 但是这一现状并未得到解决, 归根到底是因为体制的制约。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 以及与这一结构相对应而出现了城市和农村相隔离的户籍制度和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所实行的户籍管学籍的制度都使得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断恶化。

(二) 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

健全而有效和谐的家庭以及学校教育对一个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而言,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父母教育这一最重要的教育环节, 也就导致了这一群体教育问题的频发, 与此同时, 农村基础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如公用经费和发展经费难以得到保障, 教师编制紧张等致使学校教育难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这些因素都进一步加强了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问题。

(三) 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

农村流动人口的增加, 极大的改变了农村的人口、文化、社会、经济等各种结构, 这对于农村的社会环境而言是极其不稳定的因素, 同时乡、县政府更多的关注的则是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的经济效益以及农村文化教育氛围较差, 农村父母受对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等现实现状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迫在眉睫, 这就要求我们在破除城乡发展二元机制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好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作用, 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层面上做全方位的努力。

(一) 破除制度上的限制是根本

城乡一体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 也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同样的, 破除城乡二元机制, 实行无差别的户籍制度, 改革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 要发挥好家庭在儿童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家长是与儿童接触最为频繁的群体, 也是儿童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 要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就必须从留守儿童家庭入手, 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父母给予儿童更多的帮助与关爱。

(三) 优化学校教育, 关注留守儿童的发展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 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置于无人监督的局面, 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主要学习和生活的场所, 就必须发挥好教育的功能, 了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和生理变化, 并及时给予帮助以弥补留守儿童在父母方面所未获得的关爱。

(四) 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单靠家庭和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 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与关注,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帮扶, 规范和支持社会爱心行动。我们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增强社会参与程度, 改善农村人文环境, 优化文化氛围, 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白南生等.回乡, 还是进城?——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M].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2.

[2]赵俊超.中国留守儿童调查[M].人民出版社, 2012.

[3]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现代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农村儿童教育问题 篇2

(2008-10-19 19:38:40)转载杂谈 ▼

标签:

分类: 学生家长的体会文章

龙山县兴隆街乡小学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作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接纳的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明显感觉到问题较多。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我们计划对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专题研究。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正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

三、研究目的: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四、研究的内容:

1、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龙山县兴隆街乡小学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2、问卷调查法

了解我校、周边部分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教育实验法

对我校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4、经验总结法

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5、案例研究法

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研究的组织实施

1、研究的组织

学校教科室负责课题有关理论的组织学习,学校教导处负责课题的总体规划、研究方法引导,督促指导以及课题有关开展工作。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指导下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开展有关实验研究并共同进行分析总结,最后由课题负责人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理论指导专家:王学万(县教科所副所长 中学高级教师)

何孝清(县教科所教研员 中学高级教师)

杨光胜(城郊联合学区业务专干 小学高级教师)课题组组长:

卢桂荣(兴隆小学校长,小学一级教师,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课题组成员:

马如果(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张清宏、张 毅(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小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

李勇祥(小学高级教师,主要负责周边学校留守儿童资料的收集)

周冬梅、向春亚(小学一级教师,负责收集本校六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肖慧玲、鲁小艳、吴艳艳(小学高级/小学高级/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五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滕树英、周萍(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四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田华、张桂花(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三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杨仕萍、全蓉燕(小学高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二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欧冬秀、周桂珍(小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一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2、研究的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2007年9月——2008年1月为课题申报和理论建构阶段

主要目标:召开课题组活动预备会议,开题论证会议,进行职责分工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2)第二阶段:2008年2月——2008年6月为全面铺开阶段

主要目标: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3)第三阶段:2008年7月——2009年1月为验收结题阶段

主要目标:摸清我校留守儿童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

七、研究的成果预期:

1、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3、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4、给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

5、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明显好转

八、开题结论: 专 家 论 证

签名:

年 月 日 自 我 论 证

签名:

年 月 日

九、开题论证专家数据表:

姓 名 职 称 任 务 签 名 卢桂荣 小学一级教师 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马如果 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张清宏

张 毅 小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

李勇祥 小学高级教师 主要负责周边学校留守儿童资料的收集 周冬梅

向春亚 小学一级教师 负责收集本校六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肖慧玲 鲁小艳

吴艳艳 小学高级 小学高级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五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滕树英

周 萍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四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田 华

张桂花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三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杨仕萍

全蓉燕 小学高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二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欧冬秀

周桂珍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一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龙山县兴隆街乡小学

农村儿童教育问题(三) 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农村儿童教育问题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逐步凸显出来的问题。从表面上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教育问题,实际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生活上缺乏照顾、行为上缺乏管教以及学习上缺乏约束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探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现状和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当前的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在教育上无法获得有效的知识和技能,而且由于父母关爱和管教的缺失,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受到侵害最多的群体,很多悲剧性的现实在不断上演。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出现的必然问题。由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不断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但是由于相关保障制度,如户籍制度、教育改革管理制度等没有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大量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素质和教育水平不高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管教,这些老人的教育水平都不高,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监管。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改进和优化的对策和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导和根本,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政府要将农村儿童教育纳入国家、各级政府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要将农村儿童教育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以政府为指导,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其次,加大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建立以家庭教育为主体,学校教育监管和社会团体帮助为辅,国家政策强制管理为保障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另外,还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如户籍制度、城乡教育均衡化制度等等。

2.强化各级政府政策协调工作机制

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应当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放在儿童生存发展的角度来对待。在儿童留守还是随迁的问题上充分尊重农民工的意愿,不论是哪一种选择都应该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保障,确保城市和农村教育的均衡化,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教育。另外,还要推动相关的公益补偿机制,降低农民工回家的成本。在农民工聚集的区域建立城乡教育交流基地,促使农村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教育,并且促进城市教师与乡村教师之间的交流,保证教育工作的衔接,提高农村教育的业务水平。

3.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工作

在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农村各级培训工作中加入农村教育培训内容,不仅要对家乡的相关教育意识和教育实践能力进行培训,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老一辈的人进行教育培训,以提高他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和教养能力。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采取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育培训的力度和效果。培训工作的重点不是提高儿童家长和监护人的理论水平和教育知识水平,而是要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儿童在学习、心理和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学会与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并且能够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寻求正确的渠道,强化他们的监管能力。

农村儿童教育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有效解决农村儿童教育问题成为国家、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和个人思考的重要内容。强化国家政府的主导作用,动员各级社会力量,强化监护人的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莫丽娟,袁桂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个基本判断[J].上海教育科研,2010(1):23-27.

[2]郝志瑞.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5.

[3]李湘祁.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194-195.

[4]赵兴民.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实质与解决路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00-10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篇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改善对策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建设的加快, 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务工, 在他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 也导致大批留守儿童的出现。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5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102.55万, 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 占全国儿童总人数的21.88%, 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达5290万。大量留守儿童所引发的留守儿童成长中的监护教养、身心发育、学习及行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也成为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文分析了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监护人。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隔代教养, 即由爷爷奶奶辈监护教养;二是亲戚朋友监护代管;三是兄弟姐妹互相照顾或独自生活。这三种监护类型以前两者居多, 但其实际上可能导致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缺乏有效监护人。第一种监护类型监管有失全面。 爷爷奶奶们往往在孙辈学习指导方面显得爱莫能助, 同时出于担心自己对孙辈照看不周而招致儿媳、儿子不满或指责的心理, 隔代教育往往流于表层, 重吃饭穿衣轻性格学习, 重身体健康而轻身心全面发展, 容易出现溺爱现象。第二种监护类型责任意识不强。由于代管人与留守儿童是非亲子关系, 他们受传统观念中别人的孩子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的思想影响, 常采取通融政策, 只要孩子人身安全及不犯大错误即可。但这种过于宽容迁就的教育环境容易使留守儿童做出任性的心理行为。 第三种监护类型监管主体缺失, 缺乏有效监管。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 他们不仅社会认知度低, 自我约束力差, 极易受社会不良言行影响而行为上出现偏差, 而且在法律上不具备监护主体资格。

(二) 留守儿童身心发育存在隐患。

留守儿童有效监护人的缺失导致其身心发育存在隐患。与其他同龄儿童相比, 留守儿童往往与父母联系时间间隔较长, 亲子教育匮乏, 亲子关系疏离。心理学研究表明,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它能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及心理情感需要, 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并对儿童与同伴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积极的影响。与同父母一起生活的同龄儿童相比, 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往往情感表达性、亲密度、娱乐性较低, 但独立性相对较强。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上述特点容易导致留守儿童情感和人格发展面临以下问题:一是乐群性低, 比较孤独冷淡;二是情绪控制方面或者压抑抑郁、焦虑不安, 或者冲动任性、自制力差;三是性格方面或者比较自卑拘谨、沉默寡言, 或者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此外, 寄养儿童往往比隔代教养儿童更敏感多疑。同时, 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也令人担忧, 由于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粗放监护, 留守儿童因溺水、触电、打斗等导致意外伤亡的事件时有发生, 被拐卖、性侵的恶性事件时有报道。

(三) 部分留守儿童学业不良与行为问题互相加剧。

留守儿童学业不良往往与其行为问题密切相关, 相互加剧。一方面, 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均常年在外打工, 他们无暇也无法有效关注子女学习上的兴趣和困惑, 而托管教养人或者为年事已高的祖辈, 其由于知识和认识上的限制无力督促指导其学习, 或者为留守儿童非亲子关系的亲戚朋友, 他们出于别人孩子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的消极心理, 往往只求孩子人身安全及不犯大错误, 对孩子学习指导和监督不够严格细心, 再加上儿童本身独立学习能力和自制力差, 致使许多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学业成绩不佳, 有的甚至早早辍学走上了打工之路, 只有少数自控能力较好的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刻苦学习, 成绩优异。另一方面, 学习成绩差, 往往受到同学、老师乃至家庭成员的忽视甚至轻视, 产生厌学情绪, 而临时监护人迁就溺爱式的教养往往忽视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中负面情绪的及时有效疏导, 久而久之, 造成其对未来缺乏理想、对自己缺乏自信, 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或者回避退缩, 沉迷于网络游戏, 或者玩世不恭, 放荡不羁, 于是成为问题学生。而问题学生的行为问题往往会反过来干扰妨碍其正常的学习, 导致学习成绩更差, 两者相互影响, 形成恶性循环。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一) 架设“亲情桥梁”, 加强家庭亲子沟通。

留守儿童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因父母双亲外出打工而产生的亲子交往匮乏和亲子关系的疏离, 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留守儿童身心发育、学习及行为的负面影响。因此, 父母首先要明确不论其在家与否, 都是孩子最重要的监护人, 不能将责任全面转嫁给临时监护人, 要尽可能多地与孩子沟通, 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和感受。在外打工的父母应采取多种方式架设“亲情桥梁” 进行亲子交流和互动, 保持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顺畅:一是多给孩子打电话, 父母在电话中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 要多与孩子交流学习以外的事情 (如生活细节、工作情况及双方的内心情感等) , 尤其是孩子生活、学习中遇到挫折时, 畅通的亲子沟通能保证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并及时给予认同和鼓励;二是适时通过写信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写信具有理性、信息量大等优点, 既能引导孩子深入思考父母在外的艰辛, 并反省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 又能实现父母与孩子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的全方位交流;三是打工的父母回家期间要多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变化, 尽量避免用“物质+ 放任”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情感补偿, 多用积极、正面的方式影响孩子;四是有条件的父母应在假期接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生活一段时间, 既加强亲子之间的联系, 又让孩子体验到父母在外的艰辛。当然, 如有条件可让孩子到自己打工的地方上学。

(二) 强化学校教育, 注重心理疏导。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 学校生活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首先, 农村中小学要针对留守学生特点, 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 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其次, 学校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开心理健康课程, 注重发展留守儿童自信、乐观、开朗等良好的人格品质, 尤其要重视留守儿童调控情绪和应对挫折能力的训练。再次,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研究发现, 社会支持对于儿童心理及人格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学校环境中, 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是孩子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学校应通过设置心理辅导员、开展师生谈心活动及丰富多彩的课余 活动等方式帮助留守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四是要建立留守学生跟踪管理档案, 重视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沟通协调,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三)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整合政府及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留守儿童教育养护, 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弥补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缺失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一是留守儿童流入地政府要切实出台相关政策并制定具体办法, 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入学、入托等提供政策保障, 如减免学校对农民工子女征收的高额费用, 降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建门槛和收费标准等, 让农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地真正有可就读的学校。同时, 应明确界定公办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比例, 切实推进国家“两为主”政策有效落实, 防止“两头不到岸”现象发生。二是流出地政府要加快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在当前家庭教育功能尚不健全的情况下, 建立寄宿制学校是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 解除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种有效形式。三是社会有关部门应帮助社区建设健康的儿童娱乐设施资源, 如设立有专业人员指导的儿童俱乐部、绿色网吧等场所或组织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周末活动或假期活动, 引导留守儿童参加健康的娱乐活动。同时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 对于不符合规定的网吧、游戏厅等场所及时清理, 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此外, 志愿者尤其是大学生志愿者亦是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社会力量, 应充分利用志愿者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家庭帮助。

参考文献

[1]江琴.儿童发展的心理弹性理论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10) .

[2]李佳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关于鄂东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J].教育探索, 2011 (12) .

[3]容中逵.当前我国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特征、问题及解决思路[J].现代教育论丛, 2010 (1) .

当前农村教育问题 篇5

其实随着这几年并校和标准化中学建设,农村学校的条件已经改善很多了,和城里的差距在缩小。但大多数学生多半被封在“监狱中学”里:要么没有梦想,要么看着玄幻小说编织不靠谱的梦想,对外面的世界一点都不了解。当他们初高中毕业走向社会的时候,思想还不如他们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更接近时代。目前农村教育仍面临着农村教育经费短缺,师资力量薄弱,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脱节现象依然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转变教育观念,政府加大投入以增加农村教育投入,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提高学校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加以解决。

我经过多方调查和查阅资料,总结农村教育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问题就是:农村中学老师收入极端低下

具体多低,各地情况不同,以我查阅某老师曾经工作的一个镇的中学为例,第一年新到教师月薪大约2000左右,其他教师教龄30+年中教高级大约月薪3500左右。这在当地绝对算不上高收入,但劳动强度很大。

教师收入低形成两个问题: 1.优秀人才根本不愿意当教师。这个情况很严重,基层优秀教师资源严重匮乏,根本原因是月薪低,能考上好大学的,谁愿意回老家教书这么一点钱,累死累活的,在城里随便打个工也比干这蠢事儿强。我爹四十多岁去市里开了个高中同学会回来郁闷了很久很久,因为自己辛辛苦苦教了一辈子书,结果发现同学一个比一个有钱,开同学会都没人待见他,特沮丧,得不到尊重。所以但凡有点出息的,都不愿意教书。所以剩下愿意考教师的然后又愿意到农村教书的,可想而知是些什么人。但是收入还是低,怎么办,县城里面就兴补课呗,不然怎么办,县城房价也在涨。可怜我那老爹老娘,教语文的,没得补,只能拿那点干工资,还好我毕业了工资也不算低,他们不用给我钱了,小日子也算过得不错,可是他们两个教龄加起来已经超过60年了都这样,刚入行的普通老师那要多艰难(其实我父母那些同事,人真的很好,我也很喜欢他们他们也很喜欢我,这里的优秀是说知识面、见识、世界观等等东西,其实他们都是好人,愿意到农村教书,我们更应该感谢他们。)

2.老师得不到尊重给教育行为带来极大阻碍。中国目前的社会,钱成了评判人是否成功的第一大准绳,这是很扭曲的,但是在农村非常严重。譬如我的家乡,由于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可以说有钱的农民和城镇居民大有人在,而教师的收入并不能比他们高,甚至远远不如。不管在哪儿,穷逼都不受待见,学生家里比老师有钱多了,看的东西就多,恰逢青春期,谁特么愿意听土鳖老师讲。老师我爹昨天给我买了个iphone你用山寨机的麻烦不要收我手机好么,你特么玩儿过么?关键这种心态更多的是家长传道给学生的,你看咱家今年卖猪肉又赚了多少多少,爹给你说你看你那几个老师穿特么的那么寒酸有个屁用?家长在家里赌钱都是十元起,你几个老师打打牌五元输着都肉疼你说怎么办。跟学生说,你看你要像老师讲的这样生活、学习和向未来奋斗,学生说老师那你为啥穿这么破,看我裤子没,暑假去市里面买的,杰克琼斯你听过没?打个不恰当的例子,好比一个穷小子去追大户人家的小姐顺便还散布点世界观,能做好我也是信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礼乐崩坏的时代读书无用论严重泛滥,老师得不到尊重 这个问题真不是盖的,非常严重,不要扯学生都是一张白纸,现在社会走得太快了,在我们县城开个面馆一天卖40斤面,我们县产竹子种着不管年底砍来卖了也能赚一万多,这是国家经济发展好的一面,可喜可贺。但是,农村很多人在这样的条件下仍然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没有更高的最求和向往(真不是黑农民兄弟),安于现状,觉得生活的不错在老家就好了。这两个条件加起来,就形成一个疑问,既然这样,你跟我说我读书有啥用?小地方都是人情社会,不怎么读书,高中毕业靠家里的关系开个店进个什么东西,没几年就混得人五人六的,地方上也是一匹哥。转身看看当年认真读书那些同学呢,大学刚毕业在大城市里面工资也就那么点,房子有吗,我在老家比你爽多了你说我废那么大劲读书干嘛?读书无用论的严重泛滥导致传统的尊师重教的思维渐渐消失,老师和学校渐渐变成了帮助家长管理学生空余时间的工具。这样老师得不到尊重,再加上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对老师的教育方式真的是矫枉过正,遇到特调皮的学生,老师怎么办,只有不管撒,又不能打打了丢饭碗,这样更助长了学生对老师的不尊重。

第三个主要问题: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学校学生大都是留守儿童,由年迈的爷爷奶奶代为管教。爷爷奶奶能管住孩子吗?题主大概不知道我国留守儿童每年发生的安全事故比例是多少吧?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每年夏天学校甚至教育机构都在不断强调不要下河塘洗澡,但是每年夏天都有学生不听劝阻私自下河塘洗澡被淹死。题主大概不知道农村学校现在要求三年级以下学生必须有父母接送上学吧。学生的生命安全重要呢还是您觉得的“乐趣”重要呢?再者,农村孩子对于去郊外野炊的兴趣并不像城市孩子一样兴趣浓厚。我们班小孩(年龄在12岁左右)几乎每个人放学回家都会承担一定的家务,例如做饭,更甚者农忙的时候还会下农田干活。

第四个主要问题:农村学生营养问题

最初国家补贴贫困地区的学生是蛋奶工程。每天一盒牛奶两个鸡蛋,看起来营养很丰富吧,但是殊不知部分学生每天拿鸡蛋在教室里扔来扔去,奶也不喝,拿来你挤在我身上我倒在你桌上。蛋奶工程的初衷是给农村学生补充营养,这样被他们浪费,我看着都心疼。学校只好改为营养餐,每天老师看着学生吃。牛奶鸡蛋吃腻了但米饭总是每天要吃吧。

第五个主要问题:关于学习和梦想 从教学安排来看,这些中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为中考乃至将来的高考做准备。除了和考试对应的教学,学校的其他职能都被压缩到极限。像生物、地理等不列入中考的科目,一个老师往往教七八个班,徒具形式。不过,大多数学生的未来恐怕和考试关系不大

现在的中国,每年新增1700万青少年,700多万本专科毕业生,211大学和准重点大学毕业生近百万,其中来自大城市重点中学的考生占了很大比例。因此,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成年人,很容易产生:“孩子总要读个像样大学,最起码也要有个本科文凭”的错觉。到了小城市和乡村,实际上在高考取得高分,并不是多数孩子的人生必需品。在中学养几年身体出去打工,或是到一个分数门槛较低的专科(高职)再当几年学生,才是大多数孩子的未来。

这反映在乡村中学的数据,就是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毕业生会到县城读重点高中,其他要么去打工,要么接受质量不高的职业教育,要么去非重点高中读书——这意味着基本放弃了大学教育的机会。换句话说,最起码2/3的学生并不会从考试机器的训练中受益。这些学生会如何看待这几年被严格管制的时光呢? 至少现在,大多数孩子对类似问题还是一片茫然。被问及“将来有什么想法?”的时候,绝大多数孩子会以“我爸爸(妈妈)希望„„”作为开头。即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全凭父母安排。然而被父母送到了这所封闭的学校,许多人甚至认为中学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对于严格的管制只是消极的接受,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被送进了一台升学机器,应该为中考和高考而努力。多数学生,尤其是留守少年,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应付一日算一日。的确,初中生年纪小,人生观受父母影响大是正常现象。但作为从童年向成年转变的重要阶段,初中教育的最重要职能不正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建立自己的初步人生规划么?把学生圈在高墙里面,与社会隔绝,进去时是个孩子,出来时在思想上还是个孩子,这实际上是一个残酷的社会学实验。

就以上这些问题是当今农村教育问题存在的根本问题,我在此就这些问题提几点建议:

1、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转变农村教育观念

2、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3、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4、端正教育思想,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蓄积教育精华 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创新

农村教育创新在这样的时代是时代的必然,国家发展的必然,重视农村教育问题,谋求农村教育发展未来是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责任。从人类还是猴子的时候开始,孩子们就会在成人之前聚在一起玩耍、打闹,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并建立一套自己的亚文化。在亚文化圈内,少年们学会为人处事,锻炼肌肉和勇气,认识友情与爱情。成人社会的领袖和骨干往往需要在这个阶段就开始培养。无论我们居住在空旷的乡村,还是车水马龙的大城市,这都是我们作为一种群居猴子的生物本能,是不能消灭,只能顺势而行的自然规律。童子军、夏令营就是城市人口为满足少年本能而建立的机制,让少年们在成人监管、指导下走出校园。共青团、少先队制度也一度在中国发挥过类似的作用,当然现在这个作用已经消失了。

最近十几年,工业化令中国天翻地覆,经济意义上的小农几乎已经被消灭,劳动力几乎全部转移到城市从事工业和服务业。这给中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也顺便摧垮了许多人们已经习惯的社会结构——替代品未必会自然出现。比如过去的乡野和街道曾经是少年们自由活动的空间,现在物质丰富了,文化繁盛了,少年们反而进了监狱式中学。这算是整个社会进步过程中的局部倒退。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篇6

关键词:教训;呼唤 ;需要;无奈;责任;根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253-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打工,从最初的个别现象发展成普遍现象,从当初的劳力出外打工到现在的夫妇全部外出打工,在以前人们打工只在农闲时出外,而现在一年四季都去打工,有些“狠心”的家长不仅如此,就连过年也不回家。于是他们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了年迈的父母、亲戚和学校。在他们认为只要把孩子交给学校,不缺孩子的钱花就万事大吉了。可是他们没有想过,他们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没有他们在身边,年迈的爷爷奶奶给予的大多是溺爱,孩子要钱几乎是要多少给多少,因为钱是他们的父母为孩子留下的。而留在亲戚家的更甚。孩子不是自己的,如果照顾不周,反而落个出力不讨好的结局。有位学生的亲戚曾这样说过“家鸡打的团团转,野鸡不打望天飞。”也就是说自己的孩子即便是打他一顿,他们照样与你亲近,然而,亲戚的孩子,那怕是一丝异常的眼神都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就这样孩子在没有父母亲情的温暖下,这些正值生长发育、思想意识初步形成的留守儿童们往往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的滋润。生理和心理上很容易发生偏差;在没有父母及时的教导和约束下,孩子就象一匹脱缰的野马一发而不可收拾。这些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之后,他们先是思念父母,接着就心情烦乱,然后逃学、抽烟、打架、上网、偷盗……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从近几年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例来看,留守儿童犯罪的年龄是越来越小,犯罪的性质是越来越恶劣,不能不使我们每一位父母,每一位教育工作着感到痛心和惋惜。这些问题的发生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问题,已经上升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也确实给我们外出打工的父母们提了个醒,他们是否意识到点什么?

带着沉重的心情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感我对我校的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并召开留守儿童座谈会。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在学“留守儿童”40%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0%成绩比较优秀(班级前20%),同时他们也是辍学率高发人群,每年留守儿童辍学率占留守儿童的20%以上。调查情况表明,有92%的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监护人的仅占8%,祖辈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普遍年龄较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程度比例较高,在学习上无法对留守儿童给予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并且与留守儿童的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同时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和农田劳动,根本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不仅仅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为"留守儿童"建造一起一处处爱的家园。

首先,家是儿童生长并发展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师。家庭环境的和谐完美与否直接影响孩子能否健康茁壮成长。父母教育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者关键的作用。从与留守儿童的交谈和调查中发现,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尤其是女孩子更甚。从孩子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作为父母应该把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不能一心只想者挣钱,对孩子的感受却没有加以考虑,孩子也明白他们打工是为他们好。但亲情的抚慰是任何感情所无法代替的。

其次,从我们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我校在上学期举办了多次留守儿童师生座谈会,鼓励留守儿童从各方面培养自己的才能,我们还举办了主题为“我用什么来报答父母对我的爱”以促进孩子了解父母、回报父母。在与他们沟通交流的同时,不仅仅是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而且要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有条件的学校工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人们常说社会是一个大熔炉,他既能炼出好钢也能炼出废渣。所以说学校周边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处于成长发育的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的强。对于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棋牌室等等。不要说是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就是他们的父母都在家的学生要想克制住自己的好奇心也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勇气。在这方面政府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要坚决查处封闭一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构成危害的游戏娱乐场所,不能今天刮一阵风查一次。明天又让他们开门大吉。如果周边环境治理不好,学校和老师甚至是孩子的父母也不可能时时跟着孩子,控制孩子的行动。从进一步的角度来讲我们只有加快完善我国的法制建设,才能更有效的保护留守儿童、保护未成年人。促进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7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效率、态度以及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

根据研究者的深入调查, 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学习成绩不好, 学习效率低下, 学习方法不科学、不合理, 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因为这些孩子在学习的自觉性、合理性以及观念方面出现偏差。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从小就离开父母, 没有受到第一护人对他们成长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加之孩子们爱玩的性, 导致他们自我控制能力非常弱, 而爷爷奶奶、外公外们由于受教育程度和教育方法不当难以有效地对他们进辅导和教育。此外在行为习惯方面, 留守儿童经常出现迟或逃课的情况。

2. 心理问题突出

少年儿童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 父母、家庭对他们人、做事的性格、态度、方向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们长期留在城市、很少回家或很少联自己的子女, 这些孩子们在客观上就失去了与父母相处的会, 也在客观上使得这些在外务工的家长几乎完全失去了演“家庭教育指导老师”的角色。而一旦家庭教育不能和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孩子们受到的教育就不健全, 这些留守儿童无论在家、学校以及生活中就会常常表现出沉默呆滞, 不愿意与人交流, 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久而久之, 就会形成孤僻的性格, 最终导致出现心理问题, 人格也会变得不健全, 甚至在基本的文明礼仪方面都会变得极度缺失。

3. 失学、辍学现象依然严重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 适龄儿童接受相应的学校教育是儿童的基本权利。同时保证适龄儿童接受相应的教育也是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很多农村家庭因为经济拮据、父母在外务工, 使得他们的子女无法进入学校享受应有的受教育的权力, 这样就导致很多留守儿童辍学在家。

二原因分析

1. 城乡二元分割体制

中国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制度的不完善, 导致城乡二元体系区别巨大。由于缺乏制度和政策保障措施, 再加上我国农村历来就经济条件差, 文化教育观念薄弱, 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从客观上把农村和城市明显地区别开来, 特别是户籍制度的桎梏, 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即使跟随父母来到城市, 也无法与城市儿童一样享受同等的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福利待遇, 即使能够入读某所学校, 高额的学杂费和生活开支也会让他们的父母望而却步。在农村, 由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资源匮乏, 教师数量少、质量低, 也使得留守儿童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2. 父母教育角色的淡出

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影响深远,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本领以及性格和人格的养成都是从父母那里汲取到的, 由于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农村家庭的父母本身知识观念淡薄、教育水平低下、教育方法和经验基本没有, 使得留守儿童无法从父母那里吸收到有效的、纯净的精神营养和人格魅力。父母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赚钱养家增加收入, 几乎完全忽视了自己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的教育角色, 甚至有些父母会存在读书无用的思想, 这种价值观会导致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不够关注。

3. 学校教育在各方面的不足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 农村学校给予留守儿童的教育在厚度和深度方面严重不足。由于管理的混乱、资源的缺乏, 导致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比较差, 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甚至有的学校因为学生成绩太差或者品德的不够健全会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引导, 这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也不符合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地区教育经费有限, 有些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不够高也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很多问题。很多农村地区师资力量不达标, 教师也没有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而是将他们归为问题儿童, 只是顺其发展。

三对策建议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快,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也不可避免, 但是这不能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诸多问题的借口。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类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 需要对他们的教育问题给予足够关注与重视。

1. 政府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

城乡二元分割制度是导致留守儿童存在教育问题的体制原因。要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政府必须要尽快打破这种分割体系的桎梏。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尽快改革户籍制度, 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自由的转换与流动。其次要制定相关法律制度, 使家长不再因为学籍限制而要交付大量的借读费, 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 制定配套措施和政策, 提高教师待遇, 完善学校的硬件设备。另外, 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减少留守儿童的辍学率。

2. 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重视, 教师给予更多关怀和帮助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 学校教育相对家庭教育来说更为科学、系统, 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给予留守儿童在精神上和经济上足够的关注与帮助。班主任和各科教师不能对留守儿童有歧视, 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耐心, 要经常与他们沟通, 让他们感到班集体的温暖, 教育留守儿童自立自强, 同时还须主动与儿童的父母进行沟通, 取得他们的配合。

3. 父母应加强与子女、学校老师的沟通和交流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情感来源, 亲情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是金钱和物质方面的, 他们会给家里寄钱、寄衣物, 尽量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 却忽视了他们在学习、品德、人格、社交方面的进步与成长。父母应该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 沟通他们的学习情况、心理情况, 如果发现他们在心理、态度、性格方面有偏移和恶化迹象应该及时予以纠正和引导。另外, 父母应该增加回家的频率, 使孩子始终能够感受到父爱与母爱的伟大与存在。同时, 父母也应该与学校老师保持密切联系, 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受教育的各种情况, 使孩子始终在正确的教育轨道上行走。

4. 营造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 同时也是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 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我们应通过大众传媒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 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 整合社会相关资源来帮助他们。各级政府部门要设立专门针对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部门, 通过实行各种资金和政策上的鼓励措施吸引社会组织和企业来共同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事业, 和村民一起在精神上和生活中给予留守儿童必要的关心和帮助, 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 使得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王凤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功 (教育) , 2011 (8) :7~8

[2]蒋笃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 2008 (3)

[3]贺超、王华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学习, 2011 (4) :52~54

[4]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10) :13~15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篇8

据统计2000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为1981.24万。留守儿童的出现主要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动的结果, 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造成的。由于流入地学费太贵, 农村务工父母负担不起;或是城市物价太高, 带孩子在外花费大;或是父母工作紧张, 没有精力照顾孩子;或是有的孩子在外地生活不习惯;或是有的父母工作流动性强, 孩子没法在务工地就学等等原因, 从而使孩子留在农村老家, 成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一般都存在潜在的问题, 他们的实际监护人主要是其单亲、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 这些人一般都年龄较大, 而且文盲、半文盲的比例较高, 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指导。另外, 他们忙于家务和田间劳动, 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 由于年龄差异大, 监护人与留守儿童之间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 与父母沟通交流很少, 而监护人对他们的情感世界关注不够, 这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往往会产生一种孤僻感, 行为上表现为沉默寡言、我行我素、不太合群等特点, 父母离开时间越长对孩子的影响越大。由于父母亲情的缺乏, 导致留守儿童好把情感寄托在身边的朋友身上, 这往往容易被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 这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是非常危险的。由于监护人不会管或管不了, 而父母又管不到, 加之一般儿童的自律性和自觉性都较差, 在这种无限制的状态下, 留守儿童的行为极容易出现偏差, 如出现吸烟、酗酒、赌博等不良现象, 甚至走上歧途。有的父母长期在外, 因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 于是采取物质上的补偿, 给留守儿童大量的零花钱, 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容易使之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不良习气。此外, 由于留守儿童得不到家庭有力的监管, 人身安全也容易受到侵害。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不是仅凭个人力量所能解决的问题, 而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 才能有效地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政府方面

各级政府部门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该起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应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积极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 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的建设, 尤其是要建立一批寄宿学校。因为一般的学校作为教化留守儿童的主要场所很难破除其“5+2≈0”的特殊等式 (即学校5天内对学生良好的教育和影响, 被2天的不良影响冲溃) 。而寄宿学校则能有效地克服这一点, 学生一直在校生活、学习, 受到校规、校纪的约束, 使学校教育不至于因为双休日而中断, 也能使教师充分发挥其作用, 有效地填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

其他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工协作, 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组织部门要把农村村部、党员活动室等建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活动场所;教育部门要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民政部门要认真做好困难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工作;卫生部门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基本医疗服务。

城市政府也要积极创设条件, 为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提供方便。对于有条件随务工父母入城的儿童, 要在入学手续、户籍管理等方面, 建立健全相关政策, 给予方便, 坚决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歧视性待遇。城市各级政府也应加强农民工在城市生存条件的建设, 如在市内打工族密集的地方, 可增加城市教育设施, 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 降低收费标准, 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市民待遇, 使其享受与当地孩子同等的教育, 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城市政府部门还应该通过媒体进行宣传, 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 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 发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作用。

各级政府还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 增加农民本地就业的机会。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就是增加经济收入, 因为本地没有更多的就业岗位, 只好外出务工。因此, 只有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让农民就近务工, 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

二、学校方面

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道路上, 学校应发挥其主要作用。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 学校要采取具体的措施给予他们多一些的帮助。留守学生要建立专门的学生档案, 把他们的情况登记备案, 制作联系卡, 保证与留守儿童父母、临时监护人之间的信息畅通, 并及时与之进行沟通, 实行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班主任要负起责任, 为每一位留守儿童设置家庭背景档案, 定期找他们谈心, 了解他们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情况, 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物质上的困难, 学习上的疑惑, 作学生生活的知情人, 学习的引路人, 成长的保护人。针对部分留守儿童品行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 学校还应开设心理学方面的课程, 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疑难问题, 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 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学校不能忽视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 增强他们的守法意识, 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学校还应该大力培养留守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 强化他们生活技能方面的教育, 向他们多宣传一些安全、卫生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 使他们树立起牢固的道德信念,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妇联、教育、关工委等部门要行动起来, 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和临时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 亲子沟通方式, 使家庭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而使学校教育在家庭当中得以延续。

三、家庭方面

美国学者珀文指出:“家庭是塑造儿童人格的第一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儿童能否健康成长与家庭教育的好坏是分不开的, 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外出务工前一定要把孩子教育、监管等问题安排妥当, 夫妻双方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 应该留下一方在家照看孩子。或可择近在本地务工, 并能经常回家与孩子交流、沟通, 因为亲情的温暖与家庭的安全是无法替代的。若不得已夫妻必须同时外出务工的, 一定要稳妥地选好代理监护人, 以防诱骗、拐卖留守儿童等不法现象的发生。

外出务工的父母要与学校、代理监护人及留守儿童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及时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情况。可采用书信、电话等方式与留守子女多作情感交流,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以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可能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 外出的父母也应加强与留守儿童学校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联系, 及时掌握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和表现,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尽力配合好学校的教育。

如果条件允许外出务工者应尽量把子女安置到务工地附近学校入学, 要充分利用城市的教育资源, 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孩子, 激励他们求学上进, 以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四、社会方面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 全社会要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手段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 对留守儿童进行关心与帮助, 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减少他们的心理疾病, 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基层组织可以利用寒暑假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思想道德教育, 鼓励他们自强自立, 养成开朗、大方、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发动自强志愿者与爱心妈妈, 实行点对点的爱心帮扶, 让孩子能平安、开心地度过留守的日子。

我们还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 要严厉进行打击, 以起到儆戒的作用。对于校园周边的环境要进行重点整治, 如网吧、录像厅、电子游戏室等这些极容易对孩子造成精神污染的娱乐场所, 要坚决予以取缔或规范其经营。社会上应该成立一个专门救助留守儿童的机构, 如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一类的机构, 协调社会多种力量共同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相关问题。这个机构可以由村委会、学校和政府部门共同组成, 组织那些有爱心、有责任感的退休人员, 建成流动的留守儿童爱心社区, 进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完善的社区教育机构和完备的社会援助体系, 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监护和教育。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绝大比重, 随着近年来外出务工农民的增多, 农村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这部分孩子一般都长期远离父母, 缺少父爱、母爱, 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孩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是我国广大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大问题, 也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大问题。所以, 妥善解决这个问题, 对我国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 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 它是我国农村人口大量流动的结果。留守儿童是我国现在社会所面临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只有通过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 才能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参考文献

[1]周福林, 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 2006 (3) .

[2]熊亚.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2) .

[3]段成荣, 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 2005 (1)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李正平, 王朝勋.班主任在留守学生监护中做什么[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0)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9

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这一问题不仅事关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必将对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笔者现从问题、成因及对策方面略谈一些认识。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成因

1. 家庭教育的缺失。

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家卡尔·维特关于孩子教育的学说认为,“家庭教育不好就是由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很难有好的结果”,而“留守儿童”的家庭通常是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外出务工,将子女交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嫡系亲属代为照管,这样势必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亲子教育存在问题:缺乏亲情关爱。很多外出务工人员长年累月在外忙碌,一年甚至几年都不回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内部亲子之间的交往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面性以及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致使亲子之间的交往几乎成了一种正式的次级群体交往模式,“留守儿童”父母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缺少亲情,缺乏爱心,缺失道德观念的正确引导,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弱,由此带来了道德观念、安全意识和正确认知能力的弱化,使“留守儿童”脆弱的心理滋生出一种不适应感,往往会导致其心理的畸形变化。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给父母照顾,隔代教育弊端很多,难以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一些只有一方父母在家的家庭中,由于父亲或母亲所要承担的家务较多,或为了生计在周围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及其情绪、情感变化的关注很少,致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往往被忽视。

(2)学校教育的缺位。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学校理应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但从现实的情况看,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显然没有到位:

一方面,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学率摆在第一位,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沦为一种口号或“摆设”。在许多农村地区,学生成绩的好坏是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好”学生而忽视或放弃对“差”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我行我素、行为随意甚至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表现在“留守儿童”的家长与老师之间,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联系和沟通的严重缺乏,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

另一方面,社会教育的缺乏。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人口管理制度,使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之中,他们的其他家庭成员只能留在农村,子女很难在城市入学。由此带来的弊端很多,尤其是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难以得到应有的保证。可以说,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社会分隔和某种程度的对立,不仅是对农民工及其子女感情和教育的伤害,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也是一个严重威胁。

2.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与支持。

(1)政府应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城乡二元对立是导致农民工向城市涌动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农民渴望着生存环境的改变,去城市打工便成为了谋生的选择。而广大农民工的户籍在农村,他们的孩子不可能像城市里的孩子那样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和服务。所以,打破城乡分割户籍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就成为了一种根本的解决方法。

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就学的政策。从长远来看,如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减少农民一样,解决“留守儿童”的根本目标也是结束留守。为此,改善流动农民在城市的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特别是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

(2)家长应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起关键作用。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

“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教育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还会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给孩子的教育。“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关心“留守儿童”,要从“心”开始。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此外,还要多地和家里的监护人、学校老师电话联系,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各种情况,父母要千方百计让孩子体会到亲情和温暖,使他们少些寂寞无助,多些深情关爱。孩子要学习,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提高。

(3)学校应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起基本作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最重要的方式与途径,关涉人生幸福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于对成功的渴望。“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内心渴望学业的成功较其他学生更为强烈。学校要重视这种渴望,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教育对他们进行智慧启发和心灵陶冶所带来的内心的充实、和谐、光明和快乐,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教育的意义并在教育意义的浸润之下实现个体身心素质的全面、生动、活泼的发展。

第一,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学校可建立全日制寄宿学校和食堂,既可以兼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安全。建立寄宿制学校应该是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减少“留守儿童”的辍学率,也是让家长放心的好办法。同时,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探索适应“留守儿童”需求的农村办学模式,各级政府应该对农村“留守儿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合理分担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另外,学校也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尽可能设置心理课程,配备专业心理辅导老师,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健康地学习、生活,为学生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

第二,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1) 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深入学生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学会关心孩子。 (2) 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加以分类区别对待。一方面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学习情况、生活状况、思想表现情况,另一方面,可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

参考文献

[1]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 2004 (10) :15-18.

[2]佚名.全国妇联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EB/OL].2009-02-28) http://www.women.org.cn/

[3]蔡永飞.义务教育法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N].燕赵都市报, 2005-10-04 (5) .

[4]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J].上海教育研究, 2002 (9) :25-28.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 篇10

一、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学习情况不乐观

由于缺乏督促, 留守儿童学习动机不足, 成绩下降。监护人由于时间、精力、文化水平有限, 难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辅导, 其学习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二) 心理扭曲

由隔代监护的儿童, 缺乏与父母的交流沟通的机会, 而监护人也缺少正确的管理方法,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隔代亲”导致对孩子的溺爱、宠爱, 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上代监护的孩子, 由于缺少关爱, 也容易造成孩子悲观、消极、自闭的心态。

(三) 道德水平堪忧

由于部分人通过打工改变了自己经济和生活条件, 认为“金钱至上”、“读书无用”, 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加上对孩子长期的“金钱+物质”的补偿方式, 更助长了留守儿童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道德水平偏低, 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对别人的关心不会感恩, 更谈不上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四) 安全得不到保障

由于没有家庭的监管, 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安全问题, 尤其是人身安全受到伤害时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法律教育不足, 留守儿童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正确的判断, 极易违法犯罪。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现有的二元户籍制度使教育不公

现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使留守儿童不能跟随父母进城上学, 只能在户籍所在地读书。如果转入流入地, 一般要交纳高额的借读费。为了减轻负担, 一般家庭就会选择子女在户籍地上学。

(二) 农村教育投入不足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落后、教育环境差。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乡镇政府, 乡镇政府有限的资源难以保证教育的投入, 导致教育手段、教学设施的落后, 不能够从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教育学生。由于环境差、待遇低, 农村学校教师流失严重, 师资力量的流失也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

(三) 家庭教育的缺失

良好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土壤, 家庭教育也是儿童成长教育的关键。孩子交由亲属代管, 致使家庭教育缺失。老人或亲属没有精力对孩子进行耐心的教育, 影响了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以至于有些留守儿童沾染了不良习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对策

(一) 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 改进现有的教育制度和户籍制度, 让农村儿童能够随打工的父母进城入学, 能够与城里的孩子享受同等教育待遇。其次,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支持。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如增加寄宿制学校的建立, 使老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相处;增加心理辅导课, 对留守儿童思想、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和辅导。最后, 加强文化建设, 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开展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 用先进的文化丰富人们的生活。同时, 也要整治农村学校周边环境, 坚决取缔学校周边的网吧、歌厅、录象馆等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娱乐场所。

(二) 家庭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首先, 家长应转变观念, 从思想上重视子女的教育。改变读书无用、金钱至上的观念, 同时也要加强对子女学习的关注。其次, 家长应改变做法, 改变“物质+金钱”的补偿, 与学校、监护人、孩子之间建立有效沟通。家长要主动与班主任联系, 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督促孩子学习;主动与监护人联系, 了解监护人的教育方法, 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主动与孩子联系, 了解孩子的想法, 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 同时也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家庭的温暖。

(三) 社会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首先, 学校应加强管理。针对特殊群体, 建立全面的档案, 以便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监护人状况、父母外出打工状况。并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帮助留守儿童, 促进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其次,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 以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 做到政府、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 相互补充。考虑由妇联、共青团、村委会等组织, 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培养留守儿童的正确方法;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帮助, 改善其生活状况;积极组织人员对留守儿童进行互帮互助;及时总结管理、教育留守儿童的经验和方法, 更好的为留守儿童服务。

摘要:本文通过对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反应的问题进行分析,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成因进行探讨, 从政府、家庭、社会的角色定位, 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流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11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家庭关爱 学校关心 社会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他们在用汗水换取比农村更丰富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他们的子女教育却出现了严重问题。据调查,农村初中学生中有50%以上是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中品学都存在问题的学生又占有相当大比例。家庭教育的缺失,困扰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是现阶段广大农村一个普遍而突出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但是,从总体上看,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亲情关怀缺失、心理问题骤增、学习兴趣降低、道德意识淡薄、安全问题频出。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原因

父母外出打工后,子女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监护的约占40%,由于他们的文化素质总体偏低,教育观念和思想陈旧,身体状况欠佳等因素,就决定了他们很难担当起家庭教育的重担,很大程度上只充当了“生活保姆”角色。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绝大部分没有安全感,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无上进心、苦闷、忧郁、悲观、自卑、易怒,敏感甚至厌世。这些性格和行为上的缺陷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学校原因

迫于升学压力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道德教育的现象依然存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不够多,校园生活枯燥单调。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因问题得不到学校老师的重视、关心,他们的心语得不到倾诉,长久积压的心理负荷势必导致极端性格的形成和极端行为的产生。缺少爱的教育是枯燥和残酷的。

(三)社会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能低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变革中的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互联网等媒体在推广过程中管理不规范等。留守儿童自制力差,极易成为这些“不良诱惑”的牺牲品。

三、建议与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由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多种原因造成的,已成为新时期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就不可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就不可能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建平安和谐社会。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的实践者,本人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策略,以期与关注此问题的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父母关爱,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情中之最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尽管不在子女身边,仍可通过多种途径关爱子女,履行监护职责。一是语言直接沟通,利用现代通信工具如电话,多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沟通。二是间接沟通,建立空中走廊,由学校老师定期向家长汇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家长及时向学校反馈信息。家长不要给子女过多金钱,对子女的消费支出有计划、有监督。否则将会给子女赌博、上网、浪费等不良行为留下隐患。选择家中托管子女的监护人应慎重,不能把子女托付给言而无信、游手好闲、迷信愚昧的人监护。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二)学校关心,营造温暖、活泼的学校教育环境。

出门打工的农民工已无法将关爱直接施于子女,此时学校老师理所当然要担负起这一播情使命。

第一,教师角色要转变。教师除了应承担教育、教学工作之外,特别要加强对留守子女的监护、抚养职责,使教师成为教书育人、监护育人、抚养育人的复合型教师和父母型教师,把留守儿童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呵护,在思想道德、生活、行为习惯上对留守儿童像父母一般监护抚养。为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诚信“信用社”、储蓄小银行,举办生日班会等。教师对留守儿童给予情感抚养。例如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沟通,防止产生逆反心理;帮助他们学会调控情绪,在实践中磨砺意志等,使教师与留守儿童像亲人一样和谐。

第二,教育理念要更新。显然传统的一般教育理念和方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采取适合留守儿童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的教育方法。一要坚持以留守儿童为本的人本思想,处处为留守儿童的成才着想。二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赏识教育。不仅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表扬,激励,更应发现他们身上闪光点,发展他们的特长,甚至批评中也应有赏识。三要有服务型教育理念,用热情周到的服务感染他们,在服务中收到教育的效果。四要采用愉快教育法,校园要为留守儿童创造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学校成为他们愉快、温馨的家。五要有和谐的教育理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系要和谐平等,创造出和谐的教育环境。

(三)社会关注,营造安全、健康的社会教育环境。

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有力监管,极易被社会的不良现象所诱惑,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成才具有重要作用。

农村各级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保护也十分重要。农村妇联组织要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重要职责。村组社区组织应加强对辖区内留守儿童的管理,并为他们学习、生活、娱乐提供方便,如建立图书馆、图书角、文艺宣传队等。社会上的营业性舞厅、网吧不得向留守儿童开放。有关部门应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保护。地方行政部门应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加大对学校及周边社会环境的监督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依法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法律环境。

总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融合,齐抓共管才能取得明显实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内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补充和延续,三者必须相互配合、和谐发展,方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范先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2] 吴霓. 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河南教育(基教版)》,2006第5期.

[3] 蒋笃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中国教育报》,2008年7月19日 第3版.

农村儿童教育问题 篇12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现状和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当前的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在教育上无法获得有效的知识和技能,而且由于父母关爱和管教的缺失,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受到侵害最多的群体,很多悲剧性的现实在不断上演。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出现的必然问题。由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不断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但是由于相关保障制度,如户籍制度、教育改革管理制度等没有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大量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素质和教育水平不高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管教,这些老人的教育水平都不高,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监管。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改进和优化的对策和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导和根本,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政府要将农村儿童教育纳入国家、各级政府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要将农村儿童教育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以政府为指导,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其次,加大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建立以家庭教育为主体,学校教育监管和社会团体帮助为辅,国家政策强制管理为保障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另外,还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如户籍制度、城乡教育均衡化制度等等。

2.强化各级政府政策协调工作机制

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应当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放在儿童生存发展的角度来对待。在儿童留守还是随迁的问题上充分尊重农民工的意愿,不论是哪一种选择都应该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保障,确保城市和农村教育的均衡化,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教育。另外,还要推动相关的公益补偿机制,降低农民工回家的成本。在农民工聚集的区域建立城乡教育交流基地,促使农村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教育,并且促进城市教师与乡村教师之间的交流,保证教育工作的衔接,提高农村教育的业务水平。

3.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工作

在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农村各级培训工作中加入农村教育培训内容,不仅要对家乡的相关教育意识和教育实践能力进行培训,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老一辈的人进行教育培训,以提高他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和教养能力。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采取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育培训的力度和效果。培训工作的重点不是提高儿童家长和监护人的理论水平和教育知识水平,而是要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儿童在学习、心理和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学会与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并且能够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寻求正确的渠道,强化他们的监管能力。

农村儿童教育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有效解决农村儿童教育问题成为国家、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和个人思考的重要内容。强化国家政府的主导作用,动员各级社会力量,强化监护人的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社会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其中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农村社会问题的重要体现。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社会上讨论的重要话题。基于此,就留守儿童角度对农村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农村儿童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莫丽娟,袁桂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个基本判断[J].上海教育科研,2010(1):23-27.

[2]郝志瑞.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5.

[3]李湘祁.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194-195.

上一篇:梗阻性黄疸疾病下一篇:离散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