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龄前儿童

2024-08-03

农村学龄前儿童(精选12篇)

农村学龄前儿童 篇1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流动。然而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致使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根据报道,我国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8. 05% ,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留守儿童的86. 5%[1]。留守儿童正处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发展阶段,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享受父母的抚慰和关爱,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产生认识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2]。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状态直接影响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持续稳定与发展,而生活和教育资源的缺乏,特别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的现状令人担忧[3]。本文旨在了解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家庭养育情况的现状,为进一步开展健康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1调查对象

本研究现场调查开展于2013年6月份,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样本选择。首先,在山东省内随机选择2个县( 高唐、长青) ,然后在两个县随机选取8个乡( 镇) 的幼儿园作为调查现场,选取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共735人。

1. 2 调查内容

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学龄前儿童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父母在外务工情况、儿童的健康保健情况、饮食和日常生活情况、家庭养育情况、心理健康状况等,家庭养育情况调查内容包括有关孩子养育问题和平时对待孩子的行为问题,其中有关孩子养育问题包括照顾孩子很忙碌、总觉得精力不足,对于抚养和教育好孩子感到不太自信,对于养育孩子感到是很重的负担,对于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有为难的时候,认为自己是称职的家长等5个问题; 平时对待孩子的行为问题包括批评之前先给孩子申诉的机会,决定一件事之前充分考虑孩子的意愿,认为适当的体罚是有必要的,允许孩子什么时候就寝都行,允许孩子看任何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批评孩子时会告诉他您理解他的心情,决定一件事时会和孩子说明为什么这么做,孩子做了坏事/错事后会打他,孩子难过时候愿意分享他的心情,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10个问题。由经过课题组培训的调查员采取面对面访谈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1. 3 相关定义

留守儿童: 儿童父母双方或其中的任一方目前在外务工,在外连续务工时间到调查时间为止达到或超过6个月的学龄前儿童。

单亲监护: 儿童的父母一方在外务工,儿童由另一方单独看护。

隔代监护: 儿童的父母双方同时在外务工,儿童由儿童的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看护。

1. 4 统计分析

采用Epi - Data3. 02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描述中率( 构成比) 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 1 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735例研究对象,其中留守儿童监护人269例( 36. 6% ) ,非留守儿童监护人466例( 63. 4% ) ; 留守儿童监护人中,单亲监护人有125例 ( 46. 5% ) 、隔代监护人有144例( 53. 5% ) 。

2. 2 儿童监护人对孩子的养育情况分析

在调查的735例儿童监护人中,54. 4% 的监护人觉得照顾孩子很忙碌、总觉得精力不足,34. 6% 的监护人对于抚养和教育好孩子感到不太自信,50. 7% 的监护人对于养育孩子感到是很重的负担,58. 9% 的监护人对于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有为难的时候,70. 6% 的监护人认为自己是称职的家长。在269例留守儿童监护人中,55. 4% 的监护人觉得照顾孩子很忙碌、总觉得精力不足,34. 2% 的监护人对于抚养和教育好孩子感到不太自信,54. 6% 的监护人对于养育孩子感到是很重的负担,58. 0%的监护人对于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有为难的时候,72. 1% 的监护人认为自己是称职的家长; 在466例非留守儿童监护人中,53. 9% 的监护人觉 得照顾孩 子很忙碌、总 觉得精力 不足,34. 8% 的监护人对于抚养和教育好孩子感到不太自信,48. 5%的监护人对于养育孩子感到是很重的负担,59. 4% 的监护人对于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有为难的时候,69. 7% 的监护人认为自己是称职的家长; 经检验,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监护人有关孩子养育问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2. 3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监护人平时对待孩子的行为情况分析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监护人批评之前先给孩子申诉的机会、决定一件事之前充分考虑孩子的意愿、允许孩子什么时候就寝都行、批评孩子时会告诉他您理解他的心情、决定一件事时会和孩子说明为什么这么做、孩子做了坏事/错事后会打他、孩子难过时候愿意分享他的心情、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行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监护人认为适当的体罚是有必要的和允许孩子看任何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等行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详见表1。

2. 4 留守儿童不同类型监护人平时对待孩子的行为情况分析

单亲监护类型与隔代监护类型的监护人认为适当的体罚是有必要的、允许孩子什么时候就寝都行、孩子做了坏事/错事后会打他和孩子难过时候愿意分享他的心情等行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单亲监护类型与隔代监护类型的监护人批评之前先给孩子申诉的机会、决定一件事之前充分考虑孩子的意愿、允许孩子看任何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批评孩子时会告诉他您理解他的心情、决定一件事时会和孩子说明为什么这么做和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行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详见表2。

3 讨 论

随着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许多农村成了“空壳村”,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随之部分或完全丧失,教育培养孩子的重任落到了祖辈和临时托管人的身上,使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学习和成长都出现了诸多问题[4]。目前学龄前期的一代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来自于前辈的关注太多,成人往往把所有的爱完全倾注于孩子身上,但是他们又不懂得如何实施爱,常用溺爱和保护型的养育方法,对孩子生活习惯培养的方法不妥当或者完全忽视,在培养生活习惯的过程中当遭到孩子拒绝时,常迁就孩子而中断训练,如此反复易造成行为问题[5]。留守儿童家庭相对缺少完整家庭温暖和睦的氛围,也减少了儿童对幸福美好的感受,儿童模仿学习的对象也不完整,儿童容易形成性格上的缺陷。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 0% 的留守儿童监护人觉得照顾孩子很忙碌、总觉得精力不足,对于养育孩子感到是很重的负担,对于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有为难的时候。考虑到留守儿童家庭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孩子由单亲照顾或是老年人看管,由于老年人年事已高且照顾孩子的父母一方要承担更多的家庭生活事务,因此投入到孩子身上的精力往往不够,养育孩子有时感到为难和很重的负担。

平时对待孩子的行为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与非留守儿童监护人相比较,留守儿童监护人在批评之前先给孩子申诉的机会、决定一件事之前充分考虑孩子的意愿、批评孩子时会告诉他您理解他的心情、允许孩子什么时候就寝都行、孩子做了坏事/错事后会打他、决定一件事时会和孩子说明为什么这么做、孩子难过时候愿意分享他的心情和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行为上做的相对较差。可见,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监护人平时对待孩子的行为方面有待改进,监护人平时与儿童的沟通交流不充分,对儿童情绪、心理等方面考虑较少,忽略了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其文化、情感和个性的养成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有的留守儿童长年不能与父母相见,使他们备受思念的煎熬,内心孤独寂寞无处倾诉,极易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发育失衡,在与人的交往上出现问题[6]。留守处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影响,家长应该加强与留守儿童的联系和感情沟通,留守儿童的监护者也应该重视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疏导[7]。

留守儿童不同类型监护人平时对待孩子的行为调查结果表明,隔代监护与单亲监护相比较,隔代监护类型的监护人在允许孩子什么时候就寝都行和孩子难过时候愿意分享他的心情等行为方面相对较差。由于老年人溺爱孩子现象比较普遍,会养成孩子娇惯任性的性格,而且现阶段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教育儿童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其次老人的精力和体力有限,加之隔代的关系,与儿童的交流沟通不够充分,对孩子的情绪想法欠缺考虑,因此容易产生一系列教育问题。而单亲监护类型的监护人在认为适当的体罚是有必要的和孩子做了坏事/错事后会打他行为方面相对较差。由于父母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不仅看管照顾孩子,还要工作或务农、操持家务以及照顾老人,家里的负担都由儿童父母一方承担,致使父母一方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致使儿童家庭教育环境不完整,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大多数留守老人和妇女在教育孩子的精力和能力上不堪重负,急切想摆脱这一负担,导致一些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成长氛围欠佳,尤其是祖辈和亲戚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其亲情关系难以比得上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严重影响了孩子的社会化[8]。

综上所述,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家庭养育问题确实存在,学龄前期又是儿童的性格形成和亲子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家长一般忽略了对于儿童这一阶段的教育。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监护人普及家庭教养的教育方式,掌握学龄前儿童的心理与生理特点,继而有针对性的对儿童进行正确的教育,避免过度溺爱或惩罚孩子,平时注重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政府应加大对《宪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农村外出务工父( 母) 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打工挣钱和子女教育的关系,切实承担起养育孩子的义务和责任[9],同时呼吁社会给予留守儿童高度关注,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确保其心身全面健康发展[10]。

农村学龄前儿童 篇2

一、农村学前儿童教育现状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劳务输出等多种经济形态的出现,不但改变了旧有的生产经营模式、思维意识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儿童的教育状况,相比较城镇同龄儿童的学前教育情况而言,当前我县农村学前儿童的教育状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家庭指导落后,学前教育意识差

万年县农村28万人口中,初中文化普及率达56%,高中文化普及率达26%,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家庭中夫妻二人文化水平均达不到九年义务教育程度。这种文化水平现状直接影响并制约着他们对下一代的学前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削夺了学前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权利,使农村儿童的教育输在了整个教育体系的赛程起跑线上。

2、师资力量薄弱,学前教育普及率低

经调研统计,当前我县农村儿童的学龄前教育场所大部分是各种小型托儿所、幼儿班,师资力量较为匮乏,既有师范类毕业生,也有高、初中毕业生,甚至还有30、40岁的农村家庭妇女;教学设备和教学场地有正规的,也有十分简陋的,一个农家小院、十几张小桌、几个塑料玩具、几本小人书就是农村孩子们对童年时光的全部回忆,而卫生、安全设备就更无法达到应有的标准水平,这样的师资教育资源对正在成长发育、迫切渴求感知外界事物的孩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对家长而言,也是不能够让孩子放心入托的重要原因之一。

3、社会关注缺失,学前教育提升速度慢

随着全社会对《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逐步贯彻、实施,更多的人开始关心、关注妇女儿童发展事业,但相对贫困儿童就学、弱势妇女维权等较为热点的话题,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还没有受到其应有的重视和关注,从而在农村中无法营造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导致学前教育十几年如一日,进展缓慢。

4、制度建设松散,学前教育缺乏统一标准

在我国,学龄前儿童主要指3—7岁未达到上学年龄的儿童,这样的儿童应该在什么时候进入学前教育、接受何种科目的学前教育以及学前教育应分几个阶段在当前都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也缺乏一定的指导参考,对于生活条件较为坚苦的农村而言,难免使家长产生受不受学前教育都行,接受好的教育和一般的没有差别的想法。

二、形成当前现状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掌握材料的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农村儿童学前教育另人堪忧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多因素的,既有个体思想认识上的,也有经济发展环境诱因产生的,就我县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农村经济相对落实,家长不愿支付儿童学前费用

在我县农村,3—7岁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一般生活在祖孙几代的多人口家庭中,父母和祖父母均有时间和能力照顾、扶养,他们在育儿中考虑更多的是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体健康,而很少考虑到孩子在幼儿阶段应该接受什么样的启萌教育。在我县农村中,一个孩子每个月的托儿费大约在几十元左右,很多农村家庭不愿将孩子送入到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认为这是一笔可以节省的费用,不想花冤枉钱。

2、农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学前教育意识不强

通过入户走访统计,认为孩子不必进行学前教育,只要能正确数数,背几首唐诗,等上小学后再正规学习也不晚的农村家庭占60%,认为孩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接受学前教育的占25%,认为孩子必须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只占15%,这个数字充分体现了当前我县农村整体对儿童学前教育观念的滞后,反映了各有关部门对农村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做的还不到位,全民儿童学前教育意识还有待加强。

3、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对特殊儿童管理不善

近年来,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实现致富的重要途径,国家及全县各级政府也提供了相应的优惠政策,确保农民能够走出贫困、发展劳务经济。在农村经济及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农村“留守儿童、流出儿童、流散儿童”越来越多,这部分孩子一般都由父母托付给亲属、朋友照顾,因此无法进入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或者是因为和父母共同生活在异地而很难进入当地的正规学前教育机构,所以大部分特殊儿童都处在了学前教育的夹缝之中,无论是在思想道德教育、品质性格塑造都是百害无一利的。

4、农村性别差异仍然存在,两性儿童受教育不均衡

在农村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儿童中,我们看到男童的数量大约为女童的2倍还多,通过访谈我们也了解到,在农村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确实仍然存在,很多家长在对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的问题上也存在男女选择现象,很少有家长愿意让女童到正规学前教育机构就学,因此经常在农村看到小女孩照看着更小的孩子,或是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这种现象不但反映了当前农村在宣传、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上还存在的问题,更将导致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两性儿童乃至两性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降低整个民族素质的发展潜力。

三、针对农村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村儿童学前教育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第一步,是孩子体验集体生活、树立人生品格的开端,是九年义务教育体系的基础,至关重要。要想改变当前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现状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能搞“一刀切”的方式,密切关注、不断尝试、符合实际才是可行之道,下面浅谈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力度,形成良好氛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集体生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良好的学前教育不但可以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学习知识,同时也能让他们从小就树立高尚的心灵,在人生的征程中树立正确的目标,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加大农村儿童学前教育宣传是当前首要工作,只要每个农村家庭都能够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那么这项事业将会大有可为,同时加大宣传也必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帮助更多的父母明确积极求学的目的和意义。

2、联系职能部门,关注学前教育发展

妇儿工委、教育、妇联、青年团等相关职能部门应该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发挥职能作用,体现服务特色,充分协调,密切联系,在农村儿童学前教育工作中找到切合实际的突破口,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进程。

3、拔付专项资金,建立贫困救助机制

当前在我县还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儿童学前教育机制,只有建立健全了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措施和针对贫困家庭的救助机制,才能把儿童学前教育这项工作更好的规范化、系统化、合理化、人性化。同时通过拔付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还可以确保整个学前教育机制的建立运行,更从社会救助的角度帮助农村的贫困学龄前儿童就学、入托,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4、开展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针对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可以通过劳动、职业教育等部门开设幼儿师范教育课堂,聘请专业讲师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的方法予以解决,对部分边远地区的幼儿学前教育机构也可以采取专业人员下乡指导,帮助提高幼儿教学水平的措施得以改变,幼儿师资力量的整体提高将会推动该项从业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提升,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游戏环境。

5、加强审批审核,整合学前教育资源

万年县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班还存在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规模达标的不多,建议有关部门今后对于营利性托儿班的营业审批中,明确标准,提高门槛,对不符合的一概不予批准营业,同时加大现有幼儿机构的整合管理,适当撤销、合并,继续加强安全、卫生、教学设备上监督检查,努力做到每一家幼儿园都成为家长放心满意的幼儿之家。

农村留守学龄儿童阅读状况调查 篇3

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研

本人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走访村民等形式,了解并掌握了一些第一手资料。从颍州区九龙镇中小学生统计表,可以侧面看出留守儿童在农村中小学生在校生的比例。

以上只是对在本地上学的在校生统计,还有一些随父母进城读书,加入了务工子女的行列;还有一些弱势群体,即指智障或残疾儿童。

从颍泉区徐庄小学问卷调查表看孩子们的阅读倾向和阅读环境。今年世界读书日之际,我们在阜阳市颍泉区徐庄小学举办了“让书香溢满校园,让心灵徜徉书海”的活动,内容包括赠送书刊1500本,发放问卷调查表100份,召开老师和学生代表座谈会。我们在徐庄小学发放了100份问卷调查表,回收的问卷表显示,在阅读倾向中,教学辅导、科技图书占70%,有的复选了二次,其次就是文学类和励志类;在读书来源上,90%的同学选择了学校图书室,只有4位选择了购买;80%的学生,个人藏书在20本以下,无一人藏书超过100本,对他们阅读影响最大的是老师及父母,在阅读障碍项,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没钱买书,没地方看书,看不到好书。

对几所中小学问卷调查,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有45%学习成绩较差,42%的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孩子成绩较好,只有3%的孩子成绩优秀。不仅学生学习出现问题,由于生活中缺乏亲情,不少孩子的心理健康不佳,个性特征发生异常,出现早恋,孤僻、易怒,甚至沾染上抽烟、酗酒、赌博等不良习气。

双休日留守孩子在干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专门走访了阜阳市宁老庄镇的部分行政村。宁老庄是我原来随家庭下放的地方,我当年的同学在农村落户,现在他们的子女都进城打工了,孙子们由他们看护,这些人条件算好的。在村里,我看到一个孩子身上背了几个宠物在玩耍,另一个孩子跟朋友们在玩“打马槌”(他祖辈们玩的游戏),不远处几个小孩围在一起,翻看着一本书,那书已经破得走形,我拿过来一看,竟是《鬼的故事》。作为一名图书馆工作者,我的心里很为他们贫乏的精神生活担心。

调研引起的思考

基于上述的情况,“留守”儿童的问题开始凸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现在的孩子抓起,这是历史赋予公共图书馆——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应承载起的责任。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农民工放心,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试想把孩子们教育好了,他们长大以后就有别于父辈,就有可能站在一个很好的起点上,一个孩子成才了,一个家庭脱贫致富就有希望,一代人长大成才了,一个国家就有希望,所以,关爱“留守”儿童,要引起社会各界足够的重视,这是关系到国家兴盛与否的大事。

孩子们阅读需求强烈,兴趣广泛。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偏低,课外学习几乎完全靠自己。他们需要学习辅导类图书,帮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隔代看护,生活孤独,他们需要文学类课外读物,丰富业余生活,陶冶情操;平时他们又是祖辈们生活的好帮手,家庭的主心骨,需要科技图书,实用技术类图书;为维护自己的权益,需要政法、勵志等方面的书。总之,无论是他们的主观愿望还是客观需求,为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好读书难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农村孩子的阅读环境欠发展,作为主阵地的学校图书室,由于普九教育,要求每个学校必须配备图书室,但规模不同,而且藏书来源主要是社会捐赠,为了应付检查,突击购进一批书,内容繁杂,可读性太差,再加上管理不善,有限的“好书”很快就流失了;读书氛围、学习活动、文化服务体系,几乎是空白。双休日城里的孩子忙着补课,上兴趣班,而他们只有望洋兴叹,当然,新建的“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难缓解了一些压力。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佳及身上出现的一些“毛病”,主要是由于隔代的监护人年纪太大,且文化程度偏低,因此无法让孩子在学习上得到较为科学的辅导;此外随着父母外出打工,“读书无用论”观念开始抬头,不少人认为,孩子将来出去打工同样可以过得很好,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并不十分重视;再加上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乏亲情,思想十分不稳定,产生厌学情绪;外出打工的父母往往用金钱弥补感情的缺失,认为多给钱,就是疼孩子,这就又陷入另一个误区。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贫困户还有一定的数量,再加上医疗条件落后,留守儿童中出现了一些残疾少年,他们有的缀学,有的根本没条件上学,更是让人心痛。他们空虚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大都强调对弱势群体进行经济支援,较少关注他们的知识文化及精神方面的需求。

对策与建议

营造学习型的社会氛围。在已有的各种文化设施中,如“农家书屋”、综合文化站、“爱民书店”、学校图书室等,让他们建立互借关系,优化整合资源。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农村现在的文化服务体系,创建以“三农”为主体的特色服务。首先从提高农民的素质入手,通过实施创建学习型农村的一系列活动,促进中国农民队伍素质提高,以具有初、高中文化素质的农民为主体,以大、中专毕业的农民为先锋队,让一大批城乡结合型的中、高级人才活跃在农村大地,使每个农民都有的一技之长,不再为就业和物质生活所迫,文化生活将成为他们的基本追求。

城乡之间的技术学校,包括初、高中是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方,他们从父辈那里已经意识到要学一技之长。现在,职业学校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力军,有力地推动了综合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就业。他们已经有能力选择阅读内容,

帮助改善人生,所以,职业学校图书室是服务留守儿童的又一工作重心。

加强图书馆的藏书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好的精神食粮,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为此,基层公共图书馆一定要进行经常性的调研,坚持:了解读者阅读特征,并与分析个别读者的心理特点相结合;调查研究读者的阅读倾向,才能适合留守儿童的“口味”。建议配书紧扣“看得懂、用得上、留得住”这一主旨。摸准“口味”具体来讲就是,在品种上应体现多样性,广泛性,让具有不同知识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师生,都能看到适合自己的书籍。在内容上,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形式上,应突出图文并茂,易学好懂。多选择健康向上,以素质教育为主的优秀读物,和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的文化教育读物,以及启迪智慧,培养情操的科普读物,优秀的中外少年儿童读物,艺术类和教学参考书,以及教育工作者用书。

辅导读者,指导阅读。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孩子走进图书馆、了解图书馆藏,让他们主动地利用图书馆,从而使图书馆成为他们的又一课堂。除了一些传统的宣传、辅导方式以外,还可以在图书馆开设公益劳动课,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劳动和学习机会,引导学生从走进图书馆开始,就不断地了解图书馆,关心图书馆,并有效利用图书馆。在劳动过程中,通过与图书零距离的接触,可以拓展阅读范围,养成爱护书、爱读书的好习惯,并有可能在读书内容方面,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另外,举办一些诸如“读书伴我成长”、“对我帮助最大的一本书”读书活动,也很有意义。

农村学龄前儿童 篇4

学龄前期儿童普遍存在着挑食、偏食等饮食行为问题[4]。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直接影响其营养情况,从而影响儿童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因此,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已有对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但是对于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饮食行为的干预研究甚少。本研究针对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饮食行为问题进行为期一年的干预研究,为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的改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1 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整群的抽样方法,于2013 年7 月份在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抽取8 所情况相同的农村幼儿园,随机分为干预组( 4 所幼儿园) 和对照组( 4 所幼儿园) ,将这8 所幼儿园中全部符合要求的90 和64 名留守儿童进行干预前和干预后问卷调查。学龄前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其中任一方目前在外务工或经商,且在外连续务工时间到调查时间为止达到或超过6 个月,儿童在当地居住的时间达到或超过6 个月( 不论户口是否在当地) 的7 岁以下儿童。

1. 2 方法

1. 2. 1 调查方法和干预措施此次干预前后的对象为同一批留守儿童。问卷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干预前后采用同一份问卷。问卷中的相关信息由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填写。此次干预在基线调查后进行为期一年的干预,共干预4 次,每3 个月干预一次。采取家庭-社会多方位的干预模式。如每季度组织妇幼保健部门工作者对儿童监护人进行健康教育培训,深入访谈和家庭访问/养育指导活动,培训/指导内容包括儿童膳食营养、教育方式,心理行为特点等。

1. 2. 2统计学方法采用Epi Data 3. 0 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9. 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干预组与对照组基本信息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干预组干预前后率的比较采用Mc Nemar检验。P <0. 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对照组和干预组基本信息的比较

干预组共有留守儿童90 人,对照组共有留守儿童64 人。干预组留守儿童与对照学校留守儿童之间性别、年龄、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纯收入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 见表1) 。

2. 2 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不良饮食行为检出率的比较

在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各项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没有差异。经过一年的干预,干预组经常吃零食,睡前吃东西,边吃边玩,吃饭需要哄的检出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检出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偏食/挑食,吃饭看电视,经常不吃早餐的检出率低于对照组的检出率,两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厌食行为干预后的检出率与对照组的检出率差异较小,没有统计学意义( 表2) 。

2. 3 干预组干预前后儿童不良饮食行为检出率的变化

经过一年的干预,干预组中具有边吃边玩行为的儿童由基线的66. 7% 下降到8. 9% ,吃饭需要哄的儿童由基线的47. 8% 下降到28. 9% ,厌食的儿童由基线的46. 7% 下降到17. 8% ,厌食行为的干预最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常吃零食的儿童由基线的52. 2% 下降到38. 9% ,偏食/挑食的儿童由基线的44. 4%下降到37. 8% ,睡前吃东西的儿童经过干预由22. 2% 下降到11. 1% ,不吃早餐的儿童由基线的18. 9% 下降到8. 9% ,吃饭看电视的儿童干预前后变化很小,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表3) 。

3 讨论

学龄前儿童正处在对外界充满好奇的时期,对食物的选择以及饮食方式等都有着自己的要求,监护人对儿童的饮食行为缺乏监督教育,因此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较多[5-7]。此外,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享受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得不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产生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8-10]。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通常受到知识水平和精力的影响,对孩子的行为缺少指导教育。而饮食行为的形成主要在学龄前期,学龄前期儿童的饮食行为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强[11]。对学龄前期留守儿童的饮食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及时改善他们的饮食行为问题,使其早日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促进其今后的生长发育[12-13]。

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影响儿童的膳食情况,进一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通过基线调查,针对学龄前留守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儿童营养专家与家长们共同制定具体的干预措施并根据随访情况不断进行调整。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干预,干预组儿童经常吃零食,睡前吃东西,边吃边玩,吃饭需要哄的检出率低于对照组,且干预组干预后边吃边玩,吃饭需要哄,厌食行为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儿童经常不吃早餐的行为经过干预后明显下降,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此次家庭-社会的综合干预模式对改善留守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具有明显的效果,尤其是对儿童经常吃零食,睡前吃东西,边吃边玩,吃饭需要哄,厌食等行为的干预效果比较明显,说明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很多不良饮食行为问题是由于监护人的喂养习惯不当导致,通过教育引导监护人,改变监护人的观念,采用监护人易学会的行为改变交流的方式,改善监护人的喂养行为,从而改善学龄前留守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14]。然而,偏食/挑食,吃饭看电视等行为问题的改善不明显,这是因为偏食、挑食,吃饭看电视,不是简单的饮食行为,更是一种观念和习惯,这种观念和习惯一旦形成,短期时间很难改变[15],这也提醒监护人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饮食习惯。饮食行为的改变不是短期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坚持。通过长期的坚持,一些较难改变的不良饮食行为习惯也会得到改善。

学龄前儿童故事精选 篇5

爸爸气得头发都竖起来了,直冒烟。妈妈伤心的眼泪打湿了好几块手帕。胖仔心里也挺难过,趁爸爸妈妈争吵的空儿,偷偷溜出家门。

他在街上转得又累又困,就来到街心公园的大柳树下。草丛里的蟋蟀叽叽地议论起来,月季花马上摆手警告,就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大蘑菇垃圾桶,也开口讲话了,劝胖仔快点回家。可他一点也不在乎,居然躺在椅子上睡着了。

胖仔迷迷糊糊地就觉得有人扯他的手。他慌忙坐起来,揉揉眼四周看看。不要说是人,就连一只蚊子也没有,静悄悄的。胖仔刚想走,又有人说话了:“胖仔,你饿吗?”

别看胖仔平时啥事都满不在乎,这时心里跳得特厉害,惊惊地问:“你是谁,我怎么看不见你?”

“别害怕,我是帮你的。看,多香的肯德鸡啊!”胖仔就觉自己的手一挥,旁边就有一盘肯德鸡。他的肚子前墙都贴到后墙上,实在是饿极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鸡块就往嘴里填。吃饱了,胖仔才问:“你是谁?在哪儿?”

“我是你的大拇指啊,就在你手上!”

胖仔不信,举起双手,凑着路灯仔细地瞧,和平时并没有什么变化,摇了摇头,“你相信?看,我长高了,我长胖了。”

胖仔见自己的大拇指发痒,一会儿长得跟树一样高,一会儿长得跟太子奶瓶一样粗,一会儿跟纸一样薄……

他相信了,觉得这事有点怪,迷惑不解地问:“你以前怎么不帮我?”

“我叫魔指,刚从遥远的星际来到这座城市,看到你垂头丧气的样子,肯定需要帮助,就长到你手上了。”

胖仔相信了,高兴地说:“可爱的拇指朋友,除了吃,你还能帮助我什么呢?我现在非常想知道。”

“我能让你考全班第一、全校第一、全区第一、全市第一!”

胖仔兴奋地问:“真的吗?”。

“嗯……哼!”大拇指得意地晃了晃身子,肯定地说。

“太好了!”

“不过我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好好保护我,不能让我受到半点委屈,更不能让我受伤!”

胖仔想这还不简单,于是就保证说:“以后我削铅笔、削水果注意一点就行了,没问题!”

有了魔指的帮助,胖仔高兴地跑回家,冲着正在争吵的爸妈,仰着脸大声喊:“别吵啦,我一定要拿全市第一!”胖仔喊完,一头钻进自己的房间,“乒”的一声把门关上了,把自己的连环画全找出来给魔指看。

预防学龄前儿童的意外事故 篇6

章孟伟

学龄前儿童在运动机能上,除了已能自己走路外,还能跑、跳、翻滚、爬高、钻洞,到住所外玩耍。他们好奇心重,活动量大,接触面广,喜爱模仿大人和犬龄孩子的活动,但无避险经验,动作不够协调,反应迟缓,所以特别容易发生意外事故。由于他们身体的组织、器官发育得还不够完善、比较娇嫩,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有时后果严重,能致重伤戒死亡。

如何预防?可以分在家和不在家两类情况谈:

在家时的意外事故及其预防

从高处跌落下来孩子可能嫌住房天地太窄小,出于好奇,就爬到梯子上玩或爬到窗台上远望外界的景色,手未抓牢或脚打滑,就会摔伤、摔死。

预防措施:把梯子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楼上的窗户,只开上面的通风窗而不要开下面的窗户。窗户及楼房的门应设栅栏、风钩和插销,随手关好。

烫伤孩子好动,见到火炉、热水瓶、电炉、电熨斗、开水壶什么的,就想用手或用嘴去碰一碰,往往被烫伤。

预防措施:不能让年龄小的孩子去冲开水或去用火炉、电炉。带高温的物体应放到孩子碰不到的地方。大人给孩子洗澡对,要先兑好洗澡水,不能太烫。易燃物品,如火柴,煤油、汽油等应放好,不让孩子拿到。

触电孩子由于没有经验,不知邋触电的危险。家中有的电线用的时间长了,磨损处漏电,孩子不在意用手拿着玩就容易触电,或偶尔碰到裸露的带电金属线也会触电。

预防措施:室内所有电线都要埋在水泥墙里或术夹板里,用电水的拉线开关,电插头应安装在比小孩高的地方。孩子玩的屋子里不要放置床头灯,台灯,而应该用顶灯,吊灯。

误服毒药、误吞异物孩子喜欢模仿大人,学着给自己看病,有时把大人吃的药或毒老鼠的药吃下去,造成药物中毒。正在吃鱼、吃肉的孩子,哭闹时还会把鱼刺,肉骨头咽进气管里去,造成呼吸困难。

预防措施:大人平时要把药物锁在抽屉里。施放老鼠药要等孩子睡了再放,早上即把宝收起来锁好。不给孩子吃带刺和骨头的食物。不让孩子玩硬币,钮扣,别针、发夹、小钉子、小玻璃球、弹子等有可能吞下去的小东西。

煤气中毒煤气炉不点火是不会烫手的,孩子喜欢拧它。大人不在身边,没发觉,也就不知道。一旦全家睡着了,就会发生可怕的煤气中毒事件。

预防措施:绝对禁止孩子玩弄煤气炉的开关,并经常检查煤气开关是否已经关好。厨房窗户要常开。大人不在厨房时,要将门关好。

被危险的玩具刺伤,被爆竹炸伤学龄前孩子喜欢模仿大龄孩子(小学生、初中生),用木刀、竹剑,竹竿、剪子对打着玩,有时会把尖锐的刀、剑和金属锐器刺进对方的眼睛里,造成误伤。另外,他们观看大孩子点燃爆竹时,靠得太近,也会被炸伤。

预防措施:不给孩子买有危险的玩具,不让孩子靠近燃放爆竹的地方。对孩子确危险的物件要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被猫抓伤孩子单独在家里,一时找不到伴,就会和猫‘交朋友’,在逗舜猫时被发怒的猫抓伤、咬伤。

预防办法:把猫爪子剪平滑,不露尖锐的爪尖,教育孩子不要欺负小猫,也不要让他与猫同睡。

孩子私自‘逃’出家门 学龄前儿童自卫能力、防备能力较差,一个人外出容易发生车祸、溺水等意外事敞。

预防办法:孩子在家里,应让他玩得高兴,可以教他唱歌,跳舞、讲故事、认字,画画、玩积术、数数,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还可让他干些轻微的劳动,如自己穿衣、脱衣、洗手、洗脚等,帮助大人或大孩子做鸟窝、兔棚,喂鸽子,放飞鸽子,养金鱼、栽花,……也可让他和邻居的孩子在一起玩,使孩子感到在家和在幼儿园一样有趣。 在家活动内容丰富、充实、有趣了,孩子也就不会独自外出闯祸出事。

不在家时的意外事故及其预防

这个年龄期的孩子,在外面的意外事故很多。最常见的是车祸和溺水,还有无意问钻进冷库,被冻伤、冻死,被建筑工地上“好玩”的重物砸伤,被石灰、水泥粉尘腐蚀了眼睛,哄狗时被狗咬伤,捅蜂窝时被蜂螫伤,在工厂车间被飞起的铁屑射伤限腑,被行走的天车(吊钩)碰伤等等。

预防措施:家长要高度警惕,时时提防。一定不要带孩子(也不准孩子)到建筑工地,工厂车间、冷阼、码头、仓库去玩耍。在马路上带孩子走时,应让孩子走在身边,走在人多处;等车、过街时,一定要搀住孩子的手,还要教育孩子不要到河沟、水塘、浊坑,化粪池,石灰潭、下水道附近及铁路,公路上玩耍。在游泳池带孩子学游泳时,一定要在浅水池游(齐孩子腰深的地方游)。另外,在平常就要给孩子讲各种安全知识,例如,讲马路上红绿灯的作用,意义,汽车为什么会轧死人,冷库里为什么会冻死人等等。

农村学龄前儿童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2012年10月—2013年7月, 整群随机抽取鲁东、鲁北、鲁南3个地区9所农村公立幼儿园中400名3 ~ 7岁的留守儿童为研究组, 并对其监护人进行调查, 去除监护人信息填写不完整及内容数据有缺失的无效问卷64份, 共收回有效问卷336份, 有效应答率为84.00%。其中鲁东地区留守儿童96名 ( 28.68%) , 鲁北地区114名 ( 33.82%) , 鲁南地区126名 ( 37.50%) ;3 ~岁留守儿童79名 ( 23.53%) , 5 ~岁138名 ( 41. 18% ) , > 6岁119名 ( 35. 29% ) ; 单亲留守儿童180名 ( 53. 68%) , 双亲留守儿童156名 ( 46.32% ) 。在上述9所幼儿园中随机抽取250名3 ~ 7岁非留守儿童为对照组, 并对其监护人进行调查, 去除数据填写有缺失的无效问卷32份, 共收回有效问卷218份, 有效应答率为87. 20% 。研究组和对照组儿童在年龄、性别构成、地区分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t/χ2值分别为0.74, 0.50, 3.78, P值均 >0.05) 。

1. 2方法问卷一为自编“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奶制品饮用情况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儿童性别、年龄、地区、监护人资料、儿童1周内饮用奶制品的天数及奶制品商品名称、每日饮用量 ( mL) 、饮用时机等。问卷二为参考季成叶等[5]的研究结果, 自编的“留守儿童监护人饮奶认知情况问卷”, 内容包含奶制品营养素知识、健康作用、最佳食用时机、如何应对儿童乳糖不耐受、奶制品与含乳饮料的辨别方法5个维度, 共14道题目。调查员由儿童所在班级的任课教师担任, 教师接受统一培训后, 向儿童的监护人了解最近1周儿童每日饮用奶制品情况, 以及儿童监护人饮奶认知情况, 详细记录并统一收回问卷。

本次调查的饮奶量为各类奶制品 ( 包括纯牛奶、酸奶、奶粉等) 的饮用量之和。计算日均饮奶量时将酸奶和奶粉 的饮用量 根据“中国食 物成分表 ( 2002) ”[6]中奶制品营养素含量换算出等值牛奶量后再进行数据分析。

1. 3相关定义单亲留守儿童指儿童父母中一方外出打工, 未外出的一方担任子女的监护人; 双亲留守儿童指儿童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 由祖辈担任儿童的监护人[7]。

1. 4统计方法将有效数据录入SPSS 19. 0软件, 经正态性参数检验显示, 数据呈偏态分布, 故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描述儿童饮奶天数和饮奶量的集中和离散趋势, 两个独立样本间的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 多个独立样本间的比较用Kruskal-Wallis H检验; 饮奶量达到推荐摄入量 ( ≥250 mL) [4, 8]人数检出率的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基本情况9所农村公立幼儿园的园内伙食中均未给儿童提供奶制品, 儿童奶制品的补充均由儿童监护人在家中自发进行。留守儿童饮用的奶制品种类有纯牛奶、酸奶和奶粉3类, 奶制品每周饮用天数的中位数为2.00 d, 日均饮奶量的中位数为64. 00 mL, 低于对照组的4.00 d和191.00 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Z值分别为 -4.63, -4.95, P值均 <0.01) 。两组儿童日均饮奶量≥250 mL的比率分别为8.82%和33. 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52. 79, P < 0. 05) 。

2. 2不同地区留守儿童饮奶情况鲁东、鲁北、鲁南3个地区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每周饮奶天数的中位数分别为2.25 d, 1. 00 d和2. 00 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H =2. 67, P >0. 05) 。日均饮奶量的中位数分别为63. 66, 20. 00和50. 00 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H = 4.31, P < 0. 05) 。3个地区留守儿童日均饮奶量≥250 mL的人数比率分别为23.07%, 6.52%和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34. 78, P < 0. 05) 。

2. 3不同性别留守儿童饮奶情况学龄前留守男童和女童每周饮奶天数的中位数均为1.50 d, 日均饮奶量的中位数分别为18. 67, 38. 00 mL, 两组相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Z值分别为 -0.70, -1. 64, P值均> 0. 05) 。留守男童和女童日均饮奶量≥250 mL的比率分别为8.34%和11.1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0. 80, P > 0. 05) 。

2. 4不同年龄留守儿童饮奶情况3 ~ 4岁、5 ~ 6岁、> 6岁3个年龄段的学龄前留守儿童每周饮奶天数中位数分别为1.00, 2.00和1.50 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H =2. 65, P >0. 05) 。日均饮奶量的中位数分别为32. 50, 100. 00和38. 00 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H =10. 95, P < 0. 05) 。不同年龄段日均饮奶量≥250 mL的人数比率分别为6.26%, 10.71%和9.0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13. 36, P < 0. 05) 。

2. 5不同留守类型儿童饮奶情况单亲留守儿童与双亲留守儿童每周饮奶天数中位数分别为2. 50和1. 50 d, 日均饮奶量的中位数分别为57. 00 mL和40.00 mL, 两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Z值分别为- 0. 54, - 0. 80, P值均 > 0. 05) 。单亲留守儿童和双亲留守儿童中日均饮奶量≥250 mL的人数比率分别为8.82%和10.3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0. 18, P> 0. 05) 。

2. 6留守儿童监护人饮奶认知情况单亲留守组与双亲留守组监护人对“奶制品营养素知识”、“奶制品的健康作用”、“奶制品的最佳食用时机”的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对于“如何应对儿童乳糖不耐受”和“奶制品与含乳饮料的辨别方法”的知晓率均为0。见表1。

留守儿童监护人不支持儿童饮奶的主要原因有没有给儿童饮奶的习惯 ( 68. 92%) 、家庭经济条件有限 ( 23.53%) 、儿童食欲好未添加奶制品 ( 19.85%) 。

注: ( ) 内数字为知晓率/%。

3 讨论

中国营养学会于2007年修订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强调, 4 ~ 10岁儿童应每日饮奶300 ~ 600mL, 最少不低于250 mL[4,8]。本次调查显示,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每周奶制品饮用天数和日均饮奶量均未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摄入量。结合本研究前期调查数据[9], 可发现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饮奶天数和饮奶量均明显低于非留守学龄前儿童。对比近5 a来其他省份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每周饮奶天数和日均饮奶量均低于其他省份[10,11,12]。因此,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奶制品饮用状况亟待改善。

本次调查发现, 鲁东地区留守儿童日均饮奶量优于鲁北和鲁南2个地区, 原因可能是相对于鲁北和鲁南, 鲁东地区经济较为发达, 因而在奶制品的销售途径、销售种类和家长购买力等方面优于鲁北和鲁南地区。本研究显示, 5 ~6岁儿童日均饮奶量高于其他年龄段, 原因可能为3 ~4岁儿童味觉发育尚未完善, 部分儿童对奶制品的口味不适应, 加之监护人在辅食添加技术和营养知识方面的欠缺, 没有专门为儿童添加奶制品[13];5 ~6岁的儿童味觉发育相对完善, 具备了独立进食的能力, 对各类食物的兴趣需求增加, 而奶制品具备口味好、易保存、饮用方便的优点, 因此该年龄段儿童饮奶量增加; >6岁的儿童由于脾胃功能渐趋完善, 对正常成人饭菜不再挑剔, 加之随着儿童年龄增长, 零食的食用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14]。因此, 监护人往往忽略专门为此年龄段儿童补充奶制品。

本研究还表明,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监护人在奶制品营养及食用知识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分析原因, 可能是本次调查中的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较低、获取营养知识的途径有限、营养保健观念陈旧, 或是平时不注重营养知识的积累和学习, 营养行为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此外, 政府相关部门和农村幼儿园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营养知识的普及工作不到位, 未能为监护人提供科学正确的儿童膳食营养咨询指导, 也是造成本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对本研究调查结果, 建议向留守儿童监护人普及奶制品营养及食用知识, 使他们意识到奶制品所含的丰富营养成分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 逐步养成每日给儿童足量饮奶的习惯, 掌握正确的饮奶时机和方法, 知道如何区分奶制品和含乳饮料。同时, 通过增加儿童饮奶天数或每日饮奶量的方法提高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群体的奶制品摄入量。政府相关部门在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服务活动[15]时, 应着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膳食营养水平, 向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提供易保存、营养高、饮用方便的奶制品, 使这一群体儿童能够获得均衡的营养。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各地区样本量较少, 调查历时较长, 调查的结果可能会因季节的变化以及地区育儿传统的差异而出现偏差,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增大研究对象样本量, 并考虑到季节变化对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饮奶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 分析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奶制品饮用情况及监护人饮奶知识现状, 为改善该群体儿童饮奶现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对整群随机抽取的山东省鲁东、鲁北、鲁南地区9所农村公立幼儿园336名37岁留守儿童和218名同龄非留守儿童饮奶现状及其监护人饮奶知识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每周饮奶天数中位数为2.00 d, 日均饮奶量中位数为64.00 mL, 低于非留守学龄前儿童的4.00 d和191.00 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鲁东、鲁北、鲁南地区留守儿童日均饮奶量中位数分别为63.66, 20.00和50.00 mL;饮奶量≥250 mL的比率分别为23.07%, 6.52%和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34岁、56岁、>6岁的留守儿童日均饮奶量中位数分别为32.50, 100.00和38.00 mL;饮奶量≥250 mL的人数比率分别为6.26%, 10.71%和9.09%,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在奶制品营养及食用知识方面,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监护人存在认识不足。结论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奶制品摄入量不足, 且存在年龄和地区差异。应加强对监护人饮奶知识教育, 提高留守儿童饮奶量。

农村学龄前儿童 篇8

1 调查方法

1.1 范围

按照地理位置, 抽取榆中县和平、定远、小康营、贡井、甘草店5个乡镇的中小学校各1所作为本次调查的范围。

1.2 对象

在以上中小学中, 抽取3年级、4年级、5年级、6年级、初一、初二各年级1~2个班, 以班为单位进行调查, 共1 440人。

1.3 方法

(1)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进行抽样。 (2) 设计并印制榆中县儿童少年行为情绪障碍调查问卷, 由儿童本人按要求填写基本情况调查表, 采用Achenbach行为量表及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1]。 (3) 调查过程中严格质量控制, 调查前对各乡调查人员统一培训, 明确各项调查内容, 调查中巡回检查调查表填写情况, 保证量表的完整性和填写内容的准确性。 (4) 调查结束后由专人审核调查表, 进行资料的基本情况汇总。 (5) 根据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记分方法和解释进行记分与评定, 得分在46~58分之间为正常, 低于46分为自我意识水平偏低, 高于58分为自我意识水平过高。 (6) 相关数据录入计算机,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

2 调查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 440份, 收回1 398份, 收回率为97.08%, 其中主要项目填写不全所致无效问卷1份, 有效问卷1 397份, 占收回问卷的99.93%。被调查儿童中, 男685人, 女712人;10岁及以下154人, 11岁228人, 12岁291人, 13岁220人, 14岁241人, 15岁及以上263人;四年级215人, 五年级259人, 六年级257人, 初一296人, 初二346人。调查对象的地区、性别、年龄、年级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

2.2 各乡儿童自我意识评定结果, 见表1

2.3 不同性别儿童自我意识评定结果, 见表2

2.4 不同年龄儿童自我意识评定结果, 见表3

*自我意识偏低的发生率X2=82.60, P<0.05;**自我意识过高的发生率X2=47.94, P<0.05。

*自我意识偏低的发生率X2=50.37, P<0.05;**自我意识过高的发生率X2=50.46, P<0.05。

2.5 各年级学生自我意识评定结果, 见表4

3 讨论

3.1 样本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有效样本为1 397人, 来自榆中县5个乡镇的10所学校, 样本量最少的乡为231人, 最多的297人;年龄分布在9~16岁之间, 10~15岁者占95%以上;男女比例分别为49.03%、50.97%;除三年级人数较少外, 其他年级样本量均在215人以上, 因此调查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自我意识偏低的发生率X2=82.60, P<0.05;**自我意识过高的发生率X2=47.94, P<0.05。

3.2 自我意识评价异常比例较高

自我意识过高与偏低均对儿童的心理发育有影响, 尤以过低更有害[2]。调查样本中自我意识评价偏低、正常、过高的人数分别为453人、579人、365人, 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32.43%、41.45%、26.13%, 自我意识评价正常者仅占调查人数的41.45%。农村儿童的行为情绪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32.43%的儿童自我意识水平偏低, 这些儿童可能存在某些情绪或行为问题或社会适应不良, 有自信心不足、自我贬低或自暴自弃倾向;另外还有1/4以上可能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 只考虑成功而不考虑挫折, 对挫折的耐受力不足, 做事往往不稳重、不勤奋、不顽强。针对自我意识过高或过低的儿童, 学校、老师和家长应给予正确引导, 必要时建议对其进行心理咨询。

3.3 自我意识异常的分布情况

贡井乡自我意识评价偏低比例较其他乡高, 达56.70%, 正常和过高比例相对较低, 这可能与贡井地处北山, 经济水平低、交通信息闭塞、社会发展水平低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大, 自我意识评价偏低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 而自我意识评价过高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年级越高, 自我意识评价异常比较越高, 且偏低比例呈上升趋势, 而过高比例呈下降趋势。有报道称男性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于女性, 本次调查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 考虑与调查样本量、调查范围等因素有关, 有待进一步研究。

3.4 个体社会化与人格完善

从婴儿起儿童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 至青春期渐趋成熟。如果在发育过程中受内外因素的影响, 儿童的自我意识出现不良倾向, 则会对儿童的行为、学习和社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 使儿童的人格发生障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13岁及初一是自我意识评价的关键阶段, 学校、老师及家长对这个阶段的儿童应给于高度重视, 并采取适宜的辅导方法,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龄期儿童,自我意识,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1]苏林雁, 万国斌, 杨志伟, 等.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在湖南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4, 2 (1) :14-18.

农村学龄前儿童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基线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法,基线调查( 干预前) 先在黔北地区随机抽取3 个县或区( 正安县、湄谭县、汇川区) ,再从每区县随机抽取2~ 3 所中小学,共7 所中小学校2 854 名中小学生; 干预研究阶段,抽取其中正安/湄潭两县3 所学校五~ 八年级的全体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1 506 人,有效人数1 502 人,有效率为99. 7% 。基线调查2 854 人,其中男生1 440 名,女生1 414名; 小学生1 653 名,初中生1 201名。调查人数为1 502 人,男生774 名,女生728名; 小学生935 名,初中生567 名。

1. 2 研究内容及方法本调查经专业培训的调查员说明调查的目的,解析相关的注意事项,在各个学校教师的配合下发放自制调查问卷,按问卷回答顺序检查并回收,有明显空缺遗漏时要求补全,以保持数据的完整性。调查内容有儿童的一般情况: 性别、性格、年龄等; 监护人的文化情况、学校及周边道路情况、过激行为( 易冲动、参与过打架斗殴) 等; 伤害的时间、地点、部位等。本研究于2012 年12 月—2014 年3 月期间实施多次干预活动,干预分为常规干预组( 842 例)和综合干预组( 660 例) ,SFI( school-family-individal,学校- 家庭- 个人) 综合干预对“学校、家庭、个体”进行多级干预,经过安全小手册,致家长的一封信,在学校醒目处及教室的宣传栏张贴安全知识海报、健康教育多媒体讲座和情景模拟训练等措施等进行多层面多次干预,以提高儿童伤害认知,避免伤害发生,从而提高儿童生命质量。常规干预即给予通常的健康教育材料。本课题通过对所有接受干预的儿童( 1 502 例)与基线调查阶段( 2 854 例) 进行纵向比较,分析伤害干预对儿童跌落伤的影响。

跌落伤害的判断标准[3]: ( 1) 在医疗单位诊治,判定为由跌落所致的损伤; ( 2) 跌落伤害发生后,由教师、家长、同学或同伴对受伤者进行紧急处置或看护;( 3) 因跌落伤请假( 休学、休息) 0. 5 d及以上者。在过去1 a中发生,并满足以上3 种情况任何1 种判定为发生跌落,其中不包括故意伤害。

1. 3 统计分析运用Epi Data 3. 0 软件,采取双人双录入法,以确保质量,运用SPSS 18. 0 软件 χ2检验进行数据整理分析,以P < 0. 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一般情况本研究干预后共调查农村中小学生1502 名,男生跌落伤31 例( 4. 01% ) ,女生跌落伤28 例( 3.85% ) ; 性格类型: 外向型14 例( 4. 03% ) ,内向型14 例( 4.55% ) ,中间型31 例( 3. 78% ) ; 年级分层: 小学组39 例( 4.17% ) ,初中组20 例( 3. 53% )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0.03,0.34,0.39,P值均>0.05) 。

2. 2 干预前后跌落伤发生情况差异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前后跌落伤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0. 20,P< 0. 01) ,在道路情况、过激行为和跌落部位方面干预前后分布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 05) ; 但在监护人文化程度、跌落地点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 3 跌落伤害干预前后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干预前后在“步行注意路面平整、骑车时注意力集中、玩耍时不互相推搡、运动时去宽阔地方、伤害发生后拨打120”等方面知晓率的提高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 01) 。见表2。

注: ( ) 内数字为发生率/% 。

注: ( ) 内数字为知晓率/% ; 因问卷知识态度条目曾作调查,基线调查的512 份问卷条目变化,故干预前只统计了2 342 例。

3 讨论

近年来,儿童跌落伤已被公众所熟知,尤其是校园踩踏事件时有发生,给社会经济带来了重大的损失,给事故中受害儿童及家属带来了终身的噩梦。本研究显示,儿童跌落伤经积极干预是有效的,SFI综合干预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儿童跌落伤的发生。

通过16 个月的多次SFI综合干预后,黔北农村儿童跌落伤害发生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生跌落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干预前调查结果一致[4],反映出农村男女儿童在跌落伤的发生率均高。由于山区儿童的主要居住地和活动范围树木均较多,且攀爬是他们的主要游戏方式,使得山区儿童跌落伤害发生率增高[5]。在研究年龄分层对跌落伤的影响时发现,小学生跌落伤的发生率( 4. 17% )明显高于初中生( 3. 53% ) ,与菏泽市东明县农村儿童意外伤害[6]的调查一致。学龄儿童跌落伤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可能与此年龄段的儿童攀爬能力与平衡和判断能力不成比例有关,因此对低年龄儿童跌落伤的干预工作仍是重中之重。跌落伤害发生的地点在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学校/运动场发生的比例较高,除了学校/运动场是儿童白天的主要活动场所外,学校也要提高伤害防范意识,尽力提高校内设施安全[7]。

本调查发现,监护人不同文化程度之间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干预后跌落伤发生率,监护人文化程度高优于监护人文化程度低的人群,与相关学者的研究一致[8]; 关于调查跌落伤发生与学校周边路面情况的关系中,发现儿童跌落伤多见于水泥路,可能由于随着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道路主体已成为水泥路面的原因。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备,缺少安全的游乐场所,儿童喜欢在田间地头玩耍进行必要的劳作,学校安全教育相对缺乏等易使农村儿童暴露于危险因素之下,使儿童发生跌落伤概率升高[9 - 10]。调查发现,通过实行安全教育等干预措施后跌落地点与跌落伤发生情况时,发现各跌落点发生跌落伤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凸显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研究发现,跌落伤多发于四肢而少见于头面部[4],可能与此年龄儿童喜欢跑步、跳高,攀爬等因素有关; 当跌落伤发生时,儿童会条件反射性的上肢支撑,做出相应的保护性动作,下肢伴行跌落发生时,小腿和足部易发生传导外力的作用下,是导致腿部和足部外伤高发为特点。据相关文献报道,学龄前期儿童跌落伤多发于头部,而学龄期多见于四肢,与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11]。经干预后统计显示,干预前后头部、四肢跌落伤发生部位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通过多次SFI综合干预,儿童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均得到了很大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本研究干预方法是有效的,进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黔北山区学龄儿童跌落伤的发生。

农村学龄前儿童 篇10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以浙江省开化县池淮镇全部在校就读的1 538名6 ~ 14岁学龄儿童为调查对象,共发放和收回有效问卷1 538份。其中男童781名,女童757名; 小学低年级组( 一~ 三年级,6 ~ 8岁) 489名( 男童261名,女童228名) ; 小学高年级组( 四~ 六年级,9 ~ 11岁) 515名( 男童245名,女童270名) ,初中组( 12 ~ 14岁) 534名( 男童275名,女童259名) 。平均年龄为( 11. 47 ± 2. 46) 岁。

1. 2方法调查采用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儿童预防犬咬的知识评估量表实名自填式问卷, 问卷第一部分以情景模拟预防犬咬伤问题的安全知识为主题,共14项问题; 第二部分为自行设计,涉及狂犬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的11项问题。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与乡镇中心学校及下属的各小学18名教师为调查员,事先统一各项调查和记录要求,于2014年10—12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员与在校就读的学龄儿童进行交谈,询问养犬动机、家养犬的疫苗接种情况、有关狂犬病的认知、对养犬潜在危害的认识。 查阅乡镇畜牧兽医站的本乡镇养犬记录与家养犬的狂犬疫苗接种记录。

预防犬咬单一知识的知晓率 = 正确回答某—知识的人数/ 总人数 × 100%

知识总知晓率= 每个调查对象正确回答信息条目数之和/ 所有调查对象总回答信息条目数 × 100%

1. 3统计方法先将数据输入Excel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的筛选和预处理,以SPSS 11.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数据以(  ± s) 表示,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 tic回归分析,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学龄儿童的犬咬伤情况1 538名学龄儿童共发生犬咬伤事件292起,总咬伤率为18. 99% ,小学低年级组犬咬伤率为18. 00% ( 88例) ,小学高年级组为16. 70% ( 86例) ,初中组为22. 10% ( 118例)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5. 42,P > 0. 05) 。被调查者中的292例犬咬伤者,都按免疫程序全程及时完成狂犬病疫苗注射,并定期进行了抗狂犬病抗体检测,抗体阳性率为100. 0% 。

2. 2预防犬咬伤相关知识知晓率预防犬咬伤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为24. 92% ( 5 693 /22 844) ,其中小学低年级组为30. 63% ( 2 248 /7 340) ,小学高年级组为29. 07% ( 2 248 /7 732 ) ,初中组为15. 40% ( 1 197 / 7 772) 。小学低年级、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575. 41,P < 0. 01) 。

2. 3犬咬伤影响因素1 538名学龄儿童中,有452名曾听过狂犬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课程,占学龄儿童的29. 39% 。近3 a中,有334户学龄儿童家中饲养犬类,占21. 72%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养犬与健康教育是发生犬咬伤事件的重要影响因素, 养犬家庭的学龄儿童发生犬咬伤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不养犬的家庭( OR = 4. 18,Wald = 49. 85,P < 0. 01) ; 未接受过健康教育课程的学龄儿童发生犬咬伤事件的风险高于接受过的儿童( OR = 1. 38,Wald = 4. 81,P < 0. 05) 。见表1。

2. 4预防狂犬病的相关知识预防狂犬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为30. 0% ( 5 019 /16 727) ,小学低年级组为45. 95% ( 2 408 /5 379) ,小学高年级组为32. 66% ( 1 850 /5 665) ,初中组为13. 43% ( 761 /5 665) ,小学低年级、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 316. 99,P < 0. 01 ) 。

3讨论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动物咬伤是中国农村居民意外伤害排位第三的主要原因,中国农村狂犬病的风险高于世界其他地区,犬咬伤对中国农村儿童构成重大威胁[3]。我国在1950—2010年的60 a间,平均每年有2 037例人类狂犬病,共报道124 255例病例[4]。狂犬病以农村地区、男性、15岁以下儿童和50岁以上人群发病较多[4]。衢州市自1985—2011年共计发生狂犬病36例,多发生在农村,农民占80. 56% ,无幸存者[5]。本次调查的池淮镇是浙江西部山区的典型农村社区,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居住、交通运输等条件相对优越,养犬日益普遍,池淮镇的学龄儿童家庭养犬率占21. 72% 。尽管该乡镇区域近年来没有人感染狂犬病的病例发生,但辖区内被动物咬伤事件一直不断。学龄儿童防卫能力较青壮年要弱,属于发生犬咬伤的高危人群,尤其是7 ~ 14岁学龄儿童好奇心强、 自控力较弱、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明辨是非和对危险的判断能力尚未成熟[6]。我国14岁以下的儿童有1. 5亿人生活在农村,农村多数留守儿童得不到成人很好的看护,很少接受动物意外伤害的专题教育,缺乏接触犬时保持安全的知识[7]。农村社区对养犬的监管状态薄弱,犬只大多散养在外,且多数没有进行免疫,易发生犬咬伤事件。家庭养犬与健康教育是发生犬咬伤事件的影响因素,养犬家庭的学龄儿童发生犬咬伤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不养犬的家庭,由于农村社区未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开展有关狂犬病的健康教育[7],未接受过健康教育课程的学龄儿童发生犬咬伤事件的风险高于接受过健康教育课程的学龄儿童。

本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社区在校就读的学龄儿童预防犬咬伤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24. 92% ,其中对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儿童预防犬咬伤知识评估量表中的11项情景模拟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未知晓的农村学龄儿童发生犬咬伤的风险明显高于对相关知识知晓的学龄儿童,说明普及预防犬咬伤知识的迫切性。农村社区在校就读的学龄儿童预防狂犬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为30. 04% ,掌握狂犬病防治相关知识的总体水平不高,知识不全面,防护意识淡薄。交谈时发现,多数学龄儿童不知道狂犬病发病时的麻痹形式,有些不知道该疾病的传播途径,可能会忽视狂犬病潜在的风险。农村社区在校就读的学龄儿童对狂犬病知识的健康教育普遍有较高需求,调查农村社区在校就读学龄儿童对预防犬咬伤和狂犬病防治知识以及健康教育等情况,可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科学防制提供参考[8]。

本调查结果显示,儿童预防犬咬伤的知识评估量表较为实用,问卷调查简便,证实了农村社区在校就读的学龄儿童掌握预防犬咬伤的知识十分薄弱。国外的实验研究提示,人的友好行为不容易引起多数犬类的攻击性行为,即使平时温顺的犬也会看守它们吃的食物,不让其他犬和人来动,更不应拿走犬在吃的食物,人凝视和威胁犬的动作,易于引起犬的进攻[9]。 加大狂犬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狂犬病知识的知晓率,是预防狂犬病发生的重要措施,有助于减少农村社区狂犬病的发病率[3],有效控制犬类介导的以狂犬病为典型代表的人兽共患性传染病在农村社区的发生和流行。

健康教育是降低传染病发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提升预防犬咬伤与预防狂犬病的认知水平,对于预防人类由于狂犬病造成的死亡和控制动物源性狂犬病非常重要[10]。应加大对狂犬病危害性宣传力度,让农村居民知晓狂犬病和违章养犬的危害性[11],普及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卫生知识,提高对狂犬病危害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不仅对儿童进行教育,任课教师与学生家长也应接受狂犬病健康教育课程,了解被犬咬伤后伤口的正确处理,在发生犬咬伤事件时,立即采取适当行动,冲洗犬咬伤创面和及时到最近的医院就诊,接受急诊处理[7],而不能只是根据伤口的大小,按外科常规进行临床急症处置[12],必须有狂犬病疫苗接种措施。犬咬伤后8 h内及时治疗处理伤口,可以降低感染率,提高伤口愈合后的外观[13]。犬注射接种疫苗创建犬类的群体持续免疫,是预防人类狂犬病的最有效方法,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犬疫苗接种计划的接种覆盖率至少应达到犬总数的70%[14]。还应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建议政府的卫生、农业、公安等部门要互相协作,采取行政干预措施,重视农村社区犬的拴养或圈养等日常管理,加强对犬类的免疫及消灭病犬工作,从源头切断传播至人的途径有效控制狂犬病[15]。

学龄前儿童消费状况调查研究 篇11

摘要:学龄前儿童消费作为家庭消费的主要部分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开拓儿童消费市场是企业和商家明智的选择。通过调查问卷,探究了学龄前儿童消费的基本状况,分析了学龄前儿童消费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开拓儿童消费市场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消费 市场需求 服务消费

随着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学龄前儿童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上升。目前我国基本上是3个家庭照顾一个学龄前儿童,“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位家长共同的心愿,也是推动学龄前儿童消费的主要动力。在国际经济发展疲软的大环境下,刺激家庭消费,是拉动内需的主要途径。为全面了解学龄前儿童教育消费的具体情况,我们对学龄前儿童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了解学龄前儿童消费基本状况。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对象

为系统了解学龄前儿童消费的基本状况,以张家口市120名学龄前儿童为样本,对他们及家长与家庭情况进行了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8份,其中有效问卷115份,问卷有效率95.8%。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对少量家庭进行了访谈。问卷为自编问卷,从儿童年龄、家长受教育程度、家庭月平均收入、家庭月平均支出、儿童平均月消费、儿童消费结构和消费意向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测试完成后,利用Excel和spss11.5进行了数据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特征

从性别和年龄区间两个维度对学龄前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被试儿童中男、女比例分别为45.2%与54.8%,其中2岁以下儿童17.4%,2—3岁占19.1%,3—4岁占16.5%,4—5岁占21.7%,5—6.5岁占25.3%。从对调查数据的汇总来看,被试儿童在性别比例和年龄区间的分布上基本上是均匀的,所得的相关数据可以作为研究的重要依据。

为全方位了解学龄前儿童的消费状况,研究中从家长学历水平、家庭收入与支出及用于孩子的专项消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试家长中85.2%的接受过高等教育,学历层次普遍较高,家庭收入大部分集中在5000—8000元,占67.8%,有68.7%的家庭月消费在3000—6000元之间,调查数据基本能反映张家口市学龄前儿童家庭的收入与消费水平。

(二)学龄前儿童消费特征

1、消费结构多元化,消费重心随儿童成长而迁移

学龄前儿童消费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消费也在逐年增加,呈上升趋势。2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平均月消费只有520元,5—6.5岁年龄段平均月消费增至1280元,而且逐渐出现了学龄前儿童自主消费的态势。3岁之前的学龄前儿童消费主要集中在衣物、食品、图书、娱乐和玩具上;3岁以后,除了保持原有的消费外,还增加了旅游和教育消费。绝大多数家长鼓励孩子在旅游中获取知识、受到熏陶。5岁以前的旅游,以游览自然景观为主,5岁以后开始注重通过对人文景观的游历对孩子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调查结果来看,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学龄前儿童的消费重心由原来的物质消费转向了服务性消费。

2、消费的误区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在为孩子购买玩具方面显得有些溺爱。在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调查中显示,有超过74.3%的家长对孩子购买玩具的态度是“只要孩子喜欢就买”,大部分学龄前儿童玩具堆积如山。玩具的作用主要是辅助、促进孩子生理、心理发育,不在数量,而在于是否适合。为儿童购买过多的玩具不但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玩具过多不利于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在玩具的选择上,一是要适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二是要能起到促进孩子在此阶段正常发育的作用。

在学龄前儿童消费中,家长替孩子进行选择的情况非常普遍,具有很强的攀比、从众心理。家长具有儿童所无法比拟的社会阅历,应为儿童设计适当的成长计划,进行有效的投资,在兴趣班、玩具、衣物和幼儿园的选择等方面应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家长认为好的不一定就真的适合孩子,这不但在经济上造成了浪费,同时也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伤害。

3、现有消费市场的不足

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家长迫于工作压力无暇顾及孩子,很少有时间陪同孩子,大多数学龄前儿童家庭聘请了保姆或家庭辅导教师。但无论是家庭教师还是保姆,都带有服务的局限性。家庭教师能对学龄前儿童的学习和心理状况进行适当的辅导,但是不能照顾他的生活,而保姆普遍学历水平偏低,其服务领域大多仅局限于照顾儿童的生活。有些家庭,由于缺乏和孩子的沟通,孤独、乖戾和自私等一些不良习惯开始在儿童身上呈现出来。家长对学龄前儿童的成长与教育不无担忧,大多数家长表露了对既能辅导孩子学习、陪孩子娱乐又能照顾孩子生活的高素质的儿童陪护人员的渴求。“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每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开展了幼儿早期智力开发,但基本都是买辅导材料在家自己进行开发,遇到实际问题无处咨询,缺乏必要的指导,对开发效果不很满意。即使是有一些幼儿早期智力开发机构,但大多规模很小,缺少真正懂得幼儿早期智力开发的专业人才。由于缺乏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许多儿童家长感到比较迷惘,希望能有专门机构能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膳食营养、心理健康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咨询与辅导。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的智能玩具开始进入儿童消费市场,儿童玩具更新换代很快,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很多玩具孩子玩上一段时间就不喜欢了,这也无形之中增加了许多家庭经济负担。调查发现,许多学龄前儿童家庭都有大量的闲置玩具,孩子不喜欢玩了,丢了又可惜,这让家长很是头痛。但目前二手玩具市场与玩具租赁业务开展的不是很普及,还无法消除儿童在玩具消费方面的矛盾。

现有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服务市场少之又少,而且很不完善。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学龄前儿童旅游市场在国内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以学龄前儿童为主要客户群体的旅游项目少之又少,多数家长表露了对儿童旅游市场的期待,各个旅游景点应综合考虑成人和学龄前儿童的不同需求来安排适当的旅游项目。endprint

三、结论与建议

(一)倡导学龄前儿童的理性消费

从调查结果来看,部分家庭在学龄前儿童消费中存在攀比、盲从的情况。相关部门和媒体应引导家长端正认识,进一步理性对待学龄前教育消费问题引导家长们克服攀比、从众心理,使他们根据孩子的年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家庭条件等实际状况,进行合理科学的学龄前儿童消费投资,使投资发挥最大的效能。

(二)整合现有资源,进一步开拓服务市场

相关部门应努合优化与合理配置现有教育资源,避免各种办学机构之间的不良竞争,保证学龄前教育发展的秩序与可持续性,积极推进教育向公平教育、素质教育方向发展,使每个学龄前儿童,都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学龄前教育。同时,也要鼓励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以满足不同家庭学龄前教育需求。一方面要建立一站式的培训体系,整合各类兴趣班、特长班,这样不但可以给家长和儿童带来便捷,还可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带来稳定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亟待培训高素质的儿童陪护人员,可以从师范院校毕业生中进行人员选拔,建立一支既熟悉学龄前儿童教育规律,又能对学龄前儿童的成长进行适当指导,且能对其生活进行照顾的高素质的服务队伍;幼儿智能开发市场还需进一步开拓和完善,改原来的散兵作战为规模化、规范化的服务体系,建立起与幼儿家庭的一对一的帮扶对子,上门服务应该成为该服务的主要方式,跟踪幼儿成长的整个过程,对幼儿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及时的指导,提供服务的同时还可以拉动学龄前儿童家庭对相关产品的消费。

大力开发和完善儿童旅游市场,是旅游行业的明智之举。家庭消费都是以儿童为核心,儿童旅游其实就是全家的集体出游。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儿童旅游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将会以几何级数增长。另外,家长学校亟待健全,首先要帮助家长克服在孩子培养过程中的盲从心理,还要给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之道,指导他们如何与孩子沟通、何时进行教育、如何进行教育,为他们提供关于学龄前儿童教育、膳食营养等方面的咨询。

伴随着学龄前儿童的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在物质消费和服务消费两个版块中,服务消费市场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应该是投资者投资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渝琳.统计学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2]范剑平.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3]肖显静.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解读[J].人文杂志,2004(1)

〔本文系河北省张家口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职前教师的职业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311039I-2)阶段性成果〕

学龄前儿童弱视疗效观察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现将2008年~2010年间, 3~6岁弱视儿童67例, 共122眼, 其中男性36例, 67眼;女性31例, 55眼。治疗时间不到一年者不在统计之例。

1.2 治疗前检查

先采用幼儿视力表在幼儿园内筛查, 反馈患儿再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远、近视力, 用角膜映光法和遮盖法检查眼位, 眼球运动。用检影法检查屈光状态, 用1%阿托品药膏散瞳, 学龄前儿童每日3次, 共3天, 然后检影验光, 检查眼底及注视性质, 复验配镜。根据弱视类型、程度, 医生给不同的治疗方法。本组患儿有18%在医院施行短期治疗, 视力进步后转为家疗。80%的患儿因条件所限、确诊后施行家疗。

1.3 综合治疗方法

1.3.1 在医院治疗采用杭州当代应用光学研究可生产的“射光弱视治疗仪”, 每日15~20分钟, 30天为一疗程。

1.3.2家庭治疗法: (1) 遮盖法:用不透明的布套于眼镜片上, 双眼弱视者行交替遮盖法。根据两眼轻重和年龄调整遮盖天数, 单眼弱视者矫正视力在0.3以上, 遮五天打开一天。 (2) 每天做1~2小时的精细目力训练如穿针、穿珠子引线插孔板等。 (3) 同时应用家庭型杭州光学研究所生产的“射光弱视治疗仪”每天2次, 一次20分钟。

2 治疗效果

本组学龄前儿童弱视共67例, 122眼。屈光度均在+2.25D以上, 经过1~3年的家疗法, 其中基本治愈107眼, 占87.7%;进步15眼, 占12.3%, 所有治疗的患儿眼均有效, 总有效率为100%。

三组之间比较 (P<0.01) 有显著性的意义, 轻度弱视疗效最好, 重度弱视疗效差些。

在122眼中, 第一年基本痊愈32眼, 占26.23%, 进步86眼, 占70.50%, 无效13眼;第二年又增加基本痊愈35眼, 无效减为3眼;第三年又增加基本痊愈40眼, 无效为零。可见疗效与治疗时间成正比关系。由此可见治愈弱视贵在长期坚持。

3 讨论

目前治疗弱视方法很多, 它包括遮盖疗法, 压抑疗法, 后像疗法, 红色滤光胶片法, 闪烁红光疗法等。本文对67例, 122眼, 基本痊愈占87.70%, 进步为12.30%, 总有效率为100%, 所以家疗是弱视治疗的主要途径, 我国许多城乡医院没开展, 故对弱视普及治疗不能胜任, 那么家疗的采取显得即现实又必要。

家疗的关键是: (1) 配戴正确眼镜和遮眼:首先要到正规医院配戴正确的眼镜, 防止造成医源性弱视或影响弱视疗效。 (2) 必须每日坚持并且认真治疗否则影响疗效。 (3) 每月复查, 跟踪指导, 根据情况半年到一年内酌情更换眼镜度数, 防止远视度减少造成人学近视;有调节性内斜要完全矫正;有外斜合并远视要适当减度数, 高度远视散光者应适当减度并逐年增加。遮眼是多次的全日制遮盖视力较好眼使弱视差眼强迫训练。若单眼弱视者可根据两眼轻重和年龄因素遮几天打开一天。

上一篇:成功不二的法则下一篇:非定向师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