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儿童教育

2024-09-26

农村儿童教育(精选12篇)

农村儿童教育 篇1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各项建设的开展,我国正经历着大规模的伴随人口流动和迁移的城市化过程,大量农民离开农村涌入城市,留下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他们就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怎样关心和教育留守在家里的孩子是值得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进行广泛探讨的问题。

1 我国留守儿童的现状

“留守儿童”是近年来人们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它经常出现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

留守儿童伴随着我国农民工现象的产生而产生。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许多人因经济、环境、住房、入学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产生了把子女留在户籍地的留守儿童问题。

2007年5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全国妇联等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有1.2亿名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由此而产生了超过2 000万名的农村留守儿童,其中14岁及以下约占86.7%。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人数的增长,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自治区),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20%左右。在我国现阶段,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就我国多数农村而言,“留守现象”已成为社会现象的主流,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和老人长期处于留守的家庭环境中,他们是农村地区的主流弱势群体。教育专家通过调查发现,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思想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还有少数留守儿童超越道德约束,触犯法律,成为“问题少年”。

2 影响留守儿童“留守”的因素

让农村儿童留守家乡,是其父母根据自身的家庭情况和外部环境作出的一种无奈选择。这种无奈选择不但受留守儿童父母在城市社会中较低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特征影响,而且受到体制因素的限制和影响。

2.1 家庭经济因素

家庭经济因素是儿童留守的主要原因,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认为,子女留守农村受家庭经济因素的制约,其中,有的父母把子女留在家乡是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有的父母是由于“收入少,城市花费大,城市学费太贵”。在家庭经济因素中,留守儿童的父母工作时间长、闲暇时间少等因素,远远高于家庭收入因素对子女留守的影响。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城市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0~12小时左右,没有时间照顾和管理孩子,这是造成其子女留守的最重要家庭因素。

2.2 各种制度因素

有些父母让子女留守家乡是因为孩子在城市不能参加中考、高考和子女读书需交纳额外费用等。在这些制度影响因素中,“子女在城市读书要交纳额外费用”对留守决策影响最大,这些“额外费用”主要是指政策规定以外的费用。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反映,对于政策规定的“借读费”作为外地孩子就读本地学校的补偿,他们可以勉强接受,而他们承担不起的是漫天要价的“额外费用”。城市学校对农村流动儿童就学收取高额的不合理费用,使很多农村打工者家庭对公立学校望而生畏,只能作出让子女留守家乡进行教育的选择。

2.3 社会因素

从全国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农村打工者为青壮年劳动力,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年龄大多在25~4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外出打工者家庭负担沉重,他们肩负着上要赡养老人,下要养育和教育子女的使命,现实生活迫使他们不得不离开家乡外出打工,把子女和老人留在农村。而一些留守儿童的祖辈体弱多病,不能很好地自理,让孩子留在家乡可以照顾老人。

由此可见,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儿童留守家乡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它是外出打工者在综合考虑后作出的艰难选择。

3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途径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农村学校教师应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各种困难,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点建议。

3.1 用远大理想扬起留守儿童上进的风帆

理想是对未来的渴望与追求,它犹如火炬照亮人生的道路,指明了人们成长的方向。引导孩子树立人生的理想和追求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它可以激励孩子超越自我,成为他们自觉主动学习、不断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师应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理想不等于空想,理想需要用意志、勇气,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去拼搏和追求。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及时、有效的教育,有时会变得很迷茫,甚至消沉,对此教师应及时鼓励他们,引导他们用远大的理想扬起上进的风帆。

教师在培育留守儿童的理想时,应注意培育过程的层次性,把理想具体化。关于理想的定位,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家庭情况进行定向培养。教师应引导孩子将远大理想和奋斗精神结合起来,使孩子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眼前的拼搏奋斗,理想只能化成泡影。

3.2 妙用角色扮演法促使留守儿童热爱学习

相对于一般的孩子,留守儿童更容易厌学,更喜欢逃学,容易被打上“差等生”的烙印。为纠正留守儿童的厌学恶习,教师可以让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让那些讨厌学习的孩子站在教授知识的位置,用全新的思考模式面对学习,让他们逐渐遗忘厌学情结。比如,让一位足球踢得很差的去给球技更差的学生做教练,而为了把教练当好,这位学生必然会钻研球技。引导留守儿童热爱学习的教育方法,可以使孩子们在信任和鼓励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3 善于发现留守儿童的兴趣

对外面的世界,儿童永远充满无穷的好奇,在他们眼里尽是对探索未知事物的无穷渴望。从小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求知的兴趣,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守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束和限制,他们更容易表现出对某一事物的特殊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并将它培养成一种志向和理想,以便于他们日后更好地成才。那么,怎样发现和引导留守儿童的兴趣呢?

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留守儿童,从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兴趣。有的留守儿童的兴趣容易被发现,比如对跳舞特别感兴趣的孩子,一听到音乐就情不自禁跳起来;有的由于性格内向,兴趣不外露,不容易被发现;有的留守儿童的兴趣很不稳定,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可能喜欢那个。面对不同性格的留守儿童,教师不要焦躁,需耐心等待,一旦发现他们的兴趣趋于稳定,就需要多花点工夫引导,不能熟视无睹。

3.4 化强烈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孩子有探索现实生活中未知事物的强烈愿望,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陌生、新鲜,兴趣盎然。教师要珍爱孩子们的好奇心,进而将其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促使留守儿童自主学习的关键。

教师在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时,一定要保护和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喜欢学习、热爱学习。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往往与好奇心联系在一起,教师不仅要尊重、保护和正确引导留守儿童的好奇心,还要努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自发的好奇心发展为强烈的求知欲。对留守儿童提出的问题,要确切、通俗易懂、有条理地给予答复,如果暂时不能给出答案,也要告诉他“这个问题等弄明白以后再告诉你”。如果对留守儿童的求知欲望采取应付的态度,不仅会抑制留守儿童好奇心的发展,也会影响教师在留守儿童心目中的形象,不利于今后的教育。

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留守儿童去了解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纷纭复杂的社会,让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读书、观察、思考去寻找正确的答案。留守儿童生长在农村,劳动生活的领域较为宽广,实践知识的经验较为丰富,更有机会接触到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在激发留守儿童好奇心的同时,教师要教他们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让他们探寻和发现因果联系,要经常让他们回答“为什么”,并引导他们提出新的疑问。

3.5 善于对留守儿童进行挫折教育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人生旅途不可能顺顺当当、平平稳稳,总会遇到各种坎坷和挫折。例如,上学迟到受到老师批评,作业有很多不会做,体育课有几个运动项目过不了关,或者家庭变故、身染疾病等。

在逆境中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人更具有生存力和竞争力。因为逆境中奋斗的人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更趋于成熟。因此,教师应时常告诫留守儿童:人的一生要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因此必须成为一个坚强的人;教育留守儿童勇于接受失败,否则无法养成持之以恒的性格;教他们从一开始就学会忍受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勇敢地面对它。即使没有逆境,教师也可以为留守儿童创造逆境,让他们体会成长值道路上的艰辛,以适应未来的社会。

4 结语

目前,国家采取诸多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维权和教育工作,让留守儿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呵护。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留守儿童的问题非常重视和关心,在2007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专门提出全社会要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强调要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政府对留守儿童高度关注,明确了政府的责任,是对亿万农村父母的莫大关心。但留守儿童之所以成为留守儿童,主要是因为家庭贫困,要改变现状最根本还是提高留守儿童的整体素质。因此,教师要教会他们文化知识,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灵成长,让他们形成起改变贫困现状的决心,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教会他们勇敢地面对贫困的现实,依靠自己的双手撑起一片天。

农村儿童教育 篇2

自X年启动XX水库区农村电网改造工作以来,在国家电网与X省(县)委、X省(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电网全体干部职工本着科学、拼搏、求实、创新、风险的精神,团结奋战、兢兢业业,基本完成了X水库区农村电网改造工作。为了总结工作的经验,研究农村电网的发展战略,按照国家电网的相关要求,现将农村电网改造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进行改造的地区是一个水库区,是一个山地地区。其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船。交通的道路主要是“由水路到陆路、再由陆路到水路”。在水库区生活的农民主要以移民为主,靠水果种植为生。

按照电网的工作部署,执行电费座收制度抄表人员有3人,电费座收人员有1人,线路维护人员2人包括本人。本人主要负责维护电网的运行。供电线路长,10KV线路有电杆400多基,变电变压器有80多台。配电网络基础设施差且老化,07年受洪灾后公司一直未投入资金进行改造,受气候环境恶劣的影响故障率高,尤其是雷雨天气。同时,由于人员少,但又要保证供电的连续性,所以在休息的时间上偏少,双休日都不能够正常回家休息。另外,在保证了日常工作的情况下,我们还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对区域内的3条10KV线路进行了彻底的砍青扫障工作;二是6至7月份对50多个台区的考核表及表箱进行了更换;三是8至11月份完成了对3千多户客户的计量表及表箱的更换工作。

二、勤勤恳恳,积极塑造敬业意识

水库电网改造工作是被动的,各类突发情况多,是一个风险高、难度较大的工作。为了确保安全、让电网改造工作出效益,除了严格遵循公司各项安全操作制度以外,我们还给自己立下了誓言“我们必须发扬“白加黑”的拼搏精神,增强信心,增添措施,方能不辜负领导的厚望,群众的期盼。”在繁忙的工作中,反复不定期进行电网情况分析、努力将电网改

造中的各项工作都做到井井有条。

三、服务至上,提高业务服务能力

期间,对水库区的农民实现了业务内全面的优质服务,良好的处理了农民报修、报警、业务咨询等各类问题。同时,与地方政府关系处理得非常融洽,明年计划根据现有人员素质以及业务水平对人员工作岗位调整,实现业务强强联手,把营销生产分为内勤与外勤,使各项业务工作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四、明年计划

在明年的改造工作中,首先我们要调节内部的人员,内勤和外勤各3人,促使内网人员配置更加合理。其次,需要进一步的加大对上争取的力度,立足长远科学包装项目。始终坚持“政府为主导、供电部门为主体”的工作机制,并在改造工作开展之前制定出符合实际、适度超前的电网改造升级规划,最后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搞好改造工作,从而让改造工作的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工程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在省(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县)供电公司及相关部门的配合下,我们一定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圆满的完成各项任务,确保农村电网运行的安全与稳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社会的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村儿童教育问题 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对策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后备军,当前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由于他们无法在父母身边接受正常的家庭教育,在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加上当前社会的复杂性,很多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出现了一些问题。这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会用物质和金钱来弥补自身对孩子的亏欠,长此以往,很多留守儿童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并且长期的物质奖励代替精神鼓励的做法也让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出现偏差,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思想健康。其次,留守儿童的心理比较脆弱、孤僻,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对亲情的渴望是十分强烈的,父母不在身边,当前儿童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无法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很容易让儿童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健康。另外,很多留守儿童受到年龄、身心发展规律的限制,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加上很多监护人没有有效地履行职责,导致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十分不端正,加上父母从事工作性质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留守儿童会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不能很好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二、提升和强化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和方法

(一)从留守儿童实际出发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课是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德育过程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要从留守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首先,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要以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为主要依据,对相关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和整合,使之更加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其次,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与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通过竞赛活动、团队活动等对留守儿童的集体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进行培养。另外,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榜样人物、实际案例促使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二)改善农村教育的软硬件条件

为了对留守儿童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必须从多个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对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进行改进。首先,要对学校的活动条件,如操场、校园图书馆和阅览室等进行改进,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硬件条件。其次,要通过建设校园文化、丰富校园图书资源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软件条件的革新,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完备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质量。

(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首先,要强化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宣传工作,要让乡镇、村以及留守儿童监护人,以及社会各界关注到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具体要将学校周边的小环境进行整顿和清理,关闭学校周边的不合法网吧、游戏厅,构建良好的周边环境,杜绝留守儿童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另外,家长和监护人也要重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以身作则,对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是当前农村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既是解决当前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又是促进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学校教育方面要改进思想德育内容和方式,改进思想道德教育的软硬件条件,在社会环境方面要强化宣传工作、调动各方力量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培养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苗小强,李淑霞.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研究综述[J].传承,2010(15):157-162.

[2]杨晓璐.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前沿,2014(Z8):161-162.

[3]高云,杨海霞.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J].职业时空,2011(1):87-88.

[4]申海娜,党从速.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J].青春岁月,2013(7):296.

农村儿童教育 篇4

一、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的现状

总的来说,我国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不高。根据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的数据来看,全国农村劳动力人口都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其次则是小学文化程度占据多数。而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仅占非常小的比例,如表1所示。因此,我国当前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还以初中和小学程度为主,其中的中西部地区情况尤其突出。[1]

从局部的数据来看,从对江苏北部某村庄的实地调查结果表明,[2]该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也不容乐观,受教育水平同样也是以初中和小学为主,基本上和全国的情况相一致。

从全国以及个别样本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的农村教育还很不发达,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那么,我国的农村教育发展应该采取何种策略呢?笔者认为应该把握和处理好三对关系:即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

二、发展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

据测算,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到2000年的15年间,中国大约有1.5亿左右的农民子女没能完成初中教育。这其中包括未入小学的近320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的近3800万人、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的5000多万人,以及初中阶段失学的3000多万人。[3]

2004年,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的调查也显示,广西省某中学按2003~2004年度初中在校生2067人计,‘普九’辍学率不能超过3%,即辍学学生最多不能超过62人。但是现在辍学了的学生有140人,辍学率已达6.67%。就全国的情况来看,近年来,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率偏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0%以上。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的农村教育目前还停留在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阶段,农村地区还需要大力发展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

因此,笔者认为,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农村地区应该选择发展中等教育,在发展中等教育的同时巩固初等教育,考虑到存在的地区差异,可适当发展农村地区高等教育,这才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合理选择。

三、发展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

现在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失学人口,为什么有这么庞大的失学人口?现有的众多研究都表明,经济困难是导致农村孩子失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文也认同此观点。但他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些人认为读书无用,农村教育不能很好地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不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5]比如职业教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根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0年,全国农村地区职业高中在校生数由67万人下降到5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出现生存危机,农林中专更是难以为继。一方面农村学生无学可上,另一方面学校招不到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落差?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学校并不能为农村学生带来很好的就业出路,传统的农村职业教育一成不变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需求,对农村青年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弱。[6]

如果农村孩子考不上学,则他们所受的前期教育毫无用处,非但产生不出明显经济效益,反而有可能成为“呆子”,在农业生产方面还不如那些没受过教育的人。所以,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该在发展普通教育的基础之上,应结合当前农业生产技术、家庭副业生产技术以及小城镇私营企业等行业领域的需要,着力发展职业教育,使教育成为农民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帮手。

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

针对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和农村教育走不出低谷的核心问题,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农村教育研究室主任李水山认为,农村教育的“出口”是关键问题,要彻底解决“出口”问题,就要让受教育的农村学生有一个满意的“归宿”。[5]所谓“出口”和“归宿”,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在吉林省九台市第八中学,初二学生李德勋因厌学而辍学最后又回校的原因是“学校办的农机维修班我感兴趣”。他所在的班就有5名学生是辍学后重返校园的。而在九台全市农村辍学后返校的目前已有203人。[7]

为什么吉林省九台市的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如此之好?原因就在于其农村教育结合当地实际,紧密结合农民的经济生产,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从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到招生计划、培养规格的制定,都与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与经济水平紧密结合,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2004年九台市共有农村初中毕业生12388人,其中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有4400人,参加职业技能教育的学生有3931人,这部分人基本上都掌握了一技之长实现了转移就业;经过“绿证”教育并掌握一定的实用技术后回乡务农的学生有4057人;基本上做到了农村初中毕业生通过三条途径得以合理安排。[7]

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主要在于中等教育发展,这是前文已经论述的。就职业教育发展而言,根据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更符合实际,也能解决目前存在的农村学生的“出口”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是由我国农村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总之,我国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能脱离农村的实际情况,而应该着力解决我国目前农村教育的困境,坚持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原则,使教学内容、专业设置适应农村社会发展需求。

摘要:我国当前的农村教育发展改革,最主要的问题是发展战略问题,它事关农村教育发展的前景和全局。结合目前的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考虑,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战略要处理好三对关系:发展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分析发现,考虑到我国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农村教育需要进一步强化中等职业教育。

关键词:农村教育,职业教育,普通教育

参考文献

①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1[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18.

②张玉林.通向城市的阶梯[J].南京大学学报,2004,(4)34~41.

③张玉林.从数字看教育不公[J].中国改革,2004,(12) 22~24.

④李健.中央党校调查探寻农村教育困境与出路[N].中国青年报,2005~01~14.

⑤⑦张景勇.专家把脉农村学生辍学顽症:他们缘何离开校园?[EB/OL].http://www.china.org.cn/chinese/EDU-c/ 407335.htm.

⑥孙承斌,李薇薇等.农村教育三大症结: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EB/OL].http://www.china.org.on/chinese/ EDU-c/407349.htm.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感悟 篇5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有感

隆阳区丙麻中学 段祯明

2013-11-29

洒一滴甘露

圆一片浓荫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有感

(隆阳区丙麻中学

段祯明)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的问题已成为新时期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难点,更是广大农村教师最棘手的问题。做好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是农村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这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一线教师用百倍的爱心和耐心去关注留守儿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基础教育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综合症

隔代管教

临时监护

和谐教育

近几年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路子的拓宽,外出务工成为农村人们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于是,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形成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由于受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家乡接受教育,由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管教,有的孩子甚至独自留在家中,他们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

怎样把“甘露”浇到他们的心田?成了中小学教师探究的课题。下面浅谈我的一点感触,和同仁们一起交流。

一、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的失衡,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在校行为习惯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明显不同。其主要表现为:

(一)、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他们思维敏捷可就是不想学习,整天调皮捣蛋。今年所教班里有个叫小杰的男生,他思维敏捷,可就是不做与学习有关的事,上课铃响了也不进教室,在外面大吼大叫,而且一点都不听老师的话,2013年10月12日的中午他来问我是否听写字词,我说听写,他说他听写不起,他抄一遍就行了,我叫他听写前先看几遍,他说他不想看,还跟我炫耀当天因为某种原因他被罚扫地了,我问他当时是什么感觉(是否内疚),他却说一点感觉也没有,任凭老师怎么讲,反正我时无所谓。经家访得知,他的父母已外出打工3年,他现在跟年迈的奶奶在一起,父母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也很难找到工作,将孩子的未来也定位在外出打工上。久而久之,小杰的学习便形成了一种随意性。

(二)、部分留守儿童的习惯和礼貌较差,特别是男生。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也许是管不住他们,也许是过于溺爱,时间一长他们便形成了我行我素,目无尊长,胆大妄为的性格。今年所教班里的同学小李,从进校以就是调皮捣蛋,活活生生的一个“被压五行山之前的孙悟空”性格。今天把某位同学的脚趾踩破了,明天又给女同学起绰号或是在班里讲鬼故事吓唬同学们,女同学对他是敢怒不敢言,有一天他的校卡坏了,下晚自习时他来跟我说:“喂!叫你孩子的爸爸给我买一个校卡来”,教书十年来这是第一次有学生如此没称呼、没礼貌的和我说话,当时我就冒然的回了一句:“你是留守儿童”。事后和他交流得知,他的父母已经外出打工五年,他是和六十多岁的奶奶在家,奶奶根本管不住他,我和他交流说;“你要想想父母在外的辛苦,否则有一天他们挣得再多的钱依然是后悔莫及,可他却说父母挣钱是为了还他们自己欠下的债。”五年的我行我素造

就了今天的他。在未来的三年,我得像观音菩萨给孙悟空戴紧箍咒一样给他戴上一个道德规范圈了。

(三)、性格内向、孤僻,遇到问题不愿意和同学交流,更不愿意向老师或亲属反映,习惯把苦闷埋在心里。外出务工的父母为了省钱,回家次数较少,与子女交流也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这很容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孤僻。我今年所教的班级里有一个叫小韩的同学,开学一个月来,我发现她的学习能力很强,但她就是不愿意配合老师,她是她们班的政治课代表,按理来说她的课堂表现应该很好,可是她从不举手发言,小组讨论时也不配合其他同学,总是自己做自己的,一副与班级隔离的表情,一开始我觉得她是以为自己的语文功底好,不屑于我讲的内容,还有些生气,后来和她谈话得知,她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都去外地打工,只有她和弟弟在家,她已经习惯了一切问题自己解决,不愿意和别人谈话,也很少和同学交往。

(四)、由于缺乏亲情,心里产生不应承受的杂念。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现实也是最严重的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亲情的呵护与关怀,这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遇到一点事情就爱胡思乱想。班里的同学小蔡,开学一个星期来都是心不在焉、整天愁眉苦脸,上课经常发呆,作业也不认真完成。问她原因,她说假期去父母打工的地方看他们,开学前几天父母吵架了,并且说要离婚,她担心如果父母真离婚了她该怎么办,她希望父母回来,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在一起生活。

(五)、行为偏差,心无界律。有些留守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有的女同学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小青年混在一起,她们的理由是想找一个情感上的依靠。

二、回顾近几年所遇到的留守儿童,我认为造成 “留守儿童综合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父母长期在外,家庭教育缺失。失去家庭教育的孩子就像一匹没有缰绳的野马,无拘无束,我行我素,无人看管。一个学生犯了错误或者成绩倒退,在学校有老师管教,可是回到家便没人管了。

(二)、隔代教育不足。多数留守儿童是被托付给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管教,这就形成“隔代教育”。况且祖辈们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些老人认为能让孩子们吃饱、穿暖、健康就行,对于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能力管教。因为有的老人要干农活,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有的老人体弱多病无力监管孩子,有的老人同时照看几个孩子,精力不够。

(三)、有一些留守儿童是由其叔、伯、姨等亲属监护。作为临时的监护人,他们有所顾虑:不是亲生儿女,不好严格管教。而且他们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也有一些是单亲监护型,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在家抚养,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养成儿童任性的行为。

(四)科任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全面的了解

和分析,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

(五)、失衡的教育环境给留守儿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现在,大家都把教育儿童的责任推向学校、教师。作为有第一责任的家长、负责环境教育的社会都没有承担其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三、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给他们足够的关心和爱,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首先、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要对本班的“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等。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相应的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进行教育,正确引导。经常和他们交流,让周围的同学力所能及地关心、关怀他们,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悲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其次、教师应时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家访,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和他们的监护人互相沟通,请监护人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时常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语言上的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教师和监护人的爱始终代替不了父母,在我们尽力关爱孩子的同

时,我们更应让孩子感到父母无时不在自己的身边,以满足他们的安全感。我们可以指导孩子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父母也应该把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事迹说给孩子们,使孩子更理解自己的父母。我相信有了父母精神上的鼓励,行为上的约束,有了学校、老师的关怀和帮助,孩子一定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进而会对学习和生活树起信心。

(三)、用微笑拉近留守儿童和老师的距离。

有人说冷漠是离心力,它使学生离我们越来越远。要想和学生拉近距离,我们就要时常用微笑去面对他们,让他们觉得老师是平易近人的,是可以交流心声的朋友。用微笑给他们一种爱,一种温馨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他们更容易获得成功。比如测试差了,我们可以用微笑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下次一定能考好;违反纪律了,我们用微笑机智地告诉他们怎样去遵守纪律。

(四)、每天给他们一个鼓励,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希望。

美国总统林肯说:“人人都喜欢受人称赞。”尤其是自己感到孤独、气馁时,更想得到别人的鼓励。留守儿童本来就自卑,得到的鼓励少之又少,所以他们对自己也越来越失望了。他们就像在黑夜里摸黑走路的人,有火把才能找到前进的路。而这把火把就是老师的鼓励。事实上,有些孩子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照顾弟弟妹妹甚至老人。在长期的生活中,他们的意志变得坚强,思想变得成熟,学习也很用功。而这些品质是其他孩子所没有具备的。我们要对他们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精神加以表扬,鼓励他们将这些生活事例以作文或者主题班会的形式把自己的心里话倾诉出来,号召同学们向

他们学习。这些学生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后就会增强学习的信心,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后,学习就会越来越努力。

(五)充分利用三生教育课的实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生存、生活、生长的自我能力,从而使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良好心理,明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尽快完善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做到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给儿童创造“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良好教育环境。

(七)、农村中学普遍存在寄宿条件差,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失衡的情况下,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设置的建设,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

总之,在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耐心,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甘露洒进他们的心田。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谭中长《 留守儿童教育石柱模式》吉林大学出版社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家庭教育

我国社会的转型与变迁在带来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不断增加的留守家庭问题。留守家庭需要关注的问题很多,如老人的赡养问题、子女的教育问题、留守家庭的安全问题等等,很多问题得到较为广泛的研究,也引起了很多社会人士的关注,但是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方面显得稍微薄弱一些。探究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对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很多儿童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缺失的父母关爱会对孩子的行为、性格、心理和智力发展都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由于长时间不在子女身边,很多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比较淡薄。其次,由于承担留守儿童教育任务的多半是祖辈,这些长辈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教育方式也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根据儿童的实际开展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另外,由于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一般会隔很长时间才会跟孩子联系,无法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有的是直接给钱了事,有的不痛不痒地说两句,根本起不到任何的教育作用。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师无法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不能与家长进行密切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1.家长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从留守儿童家长层面注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首先,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多与老师进行交流。即使不在子女身边,也要利用现在信息技术,及时掌握儿童的思想状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与老师进行沟通,掌握子女的学习状态,与教师探讨儿童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好地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其次,留守的祖辈也要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不要认为自身的职责就是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而是要将自身的生活经验、人生经历总结等教授给孩子,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水平。

2.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能够有效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首先,要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落后是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根本原因,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的医疗、养老等各项保障制度,发展新农村经济,在改善农村生活状态的同时促进农村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更好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其次,稳定和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队伍。根据上文中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人的缺乏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家长不在身边,优秀教师的缺乏等等人才的缺乏,甚至整个农村都没有完整的劳动力,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效教育。因此,需要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施展才华、获取经济利益的机会,让农民更加愿意留在家乡、建设家乡,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础。

3.集中社会各界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提供支持

首先,在政府和相关职责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给予大力的支持,在人力帮助和人文关怀等方面采取措施,减轻农村留守家庭的儿童教育压力。政府要为农村留守家庭给予一些直接的扶持措施,如为农民工儿童进城提供便利;乡镇、村和妇联单位要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重视起来,建立相关的监管体系。其次,学校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家长共同研讨留守儿童的教育,共同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水平。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相关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是其中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亟须要采取措施进行改进。政府、相关职责部门和家长、教师要全部行动起来,共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怡.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12.

[2]袁凤琴,袁真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82-84.

[3]温晓帆,柴瑞桢.探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成功:教育,2012(4):186-188.

[4]周琢虹.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13(11):197-200.

农村儿童教育 篇7

目前, 我国农村教育体系以基础教育为主体, 农村基础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农民, 但我们要认识到, 现在农村的中小学生, 绝大多数都将成为未来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农村基础教育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奠基工程。这种奠基主要体现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力即“活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发展力”都是每一个农村儿童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它具体体现在生活力、文化力、创造力、情感力以及道德法制力五个方面。

一、第一项修炼:生活力

这种生活力主要表现在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以及实践运用能力上。要引导农村的青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有健康的精神信仰和娱乐活动, 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进行文明常识和科学生活方式教育, 革除各种生活陋习, 增强文明生活意识。此外, 基础教育应该把知识和技能放在相辅相成的地位, 不仅要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 还要使其具备未来劳动者的基本技能和素质。这种劳动技能教育不等同于职业教育, 而是一种可迁移的实践能力, 是一种活的能力, 必须在广阔的环境中培养。对于农村基础教育来说, 即“让学生在征服自然, 改造社会上去运用环境的活能力, 以培养他自己的活本领”, 把乡村环境当做教育内容的重要源泉。学生在这种生活教育中所得到的知识技能可以充分发挥, 从而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改造农村社会的精神。这也应该成为农村学校的办学特色。充分利用农村学校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天然优势, 开放教育场所, 把教育内容和手段与农村本土资源相联系, 达到学以致用。

二、第二项修炼:文化力

主要是指农村整体的科学知识水平及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陶行知先生一直提倡科学教育, “要用科学来培养农民科学的头脑, 使他们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 不断地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据2003年的统计, 我国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仍然相对偏低, 其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3年, 成为教育的弱势群体, 这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 基础教育的普及使广大农村青少年能够从小就接受一种较为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头脑中或多或少经过了现代文明的洗礼, 学习态度、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对幸福发展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 这激励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完善自己的渴望, 为未来个人及整个农村社会科学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孩子们通过学习, 懂得了科学, 掌握了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他们把学到的东西带到家里, 客观上也起到了带领家长共同成长的作用。

此外, 农村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保存、尊重和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可以立足乡土资源, 开发一些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发挥农村文化环境的优点, 使生活在农村的儿童和农民感受乡村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 而不是产生一种被剥夺感, 使农村青少年从小成为既能掌握传统文化精粹, 又富有创造力和进取精神的新一代。

三、第三项修炼:创造力

主要是指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在许多地区, 农民们普遍存在着保守、依赖的不良风气, 把当地的发展寄托在政府和外界的援助上, 而自身建设家乡的责任感、使命感极其淡薄, 主体能力较差, 这和我们的教育长期缺位有很大的关系。无论是农村文化的发展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都不能依靠处在农村之外的人高高在上的“拯救”, 而要靠新型农民的主体自觉。应该从中小学时期开始就注意培养孩子们的独立人格、独立观察思考能力、主人翁意识和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 而不是灌输跳农门教育或就业教育。费孝通先生称这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精英分子为“文化英雄”。他说:“他提得出办法, 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 能获得别人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 发生了一种权力。”今天的农村正需要农村“文化英雄”的出现。农村学校教育应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鼓励“文化英雄”的产生。

四、第四项修炼:情感力

主要是指对家乡的爱的能力。如今的农村已经不再像过去的时代那样, 成为人们童年的乐土。孩子们生活在农村, 却根本无法对乡村产生亲和力和归属感, 他们曾经拥有一个封闭而完整的精神世界, 但是在课本中“见识”了外面的世界后, 在老师灌输了太多的城市主流文化后, 他们已经彻头彻尾地对农村生出了一种隔膜, 甚至厌恶的感情。“融入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了他们远离劳动、看不起劳动的借口。因此, 在当前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转型时期, 农村的基础教育应该承担更多的价值观和情感教育责任。农村的青少年儿童, 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何种职业, 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 基础教育都应该让其了解家乡的优秀传统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激发他们对农村的热爱, 感恩生育自己、养育自己的家乡。情感的力量是弥久而深刻的, 只有热爱才能焕发出责任感, 才会有更多的文化知识青年回到艰苦的第一线去, 献身于新农村的建设。

五、第五项修炼:道德法制力

农村儿童教育 篇8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 美、英等发达国家就已经意识到家长受教育程度不仅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管理与教育的健康发展。为保障家庭教育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协调性及相互配合性, 这些发达国家极力吸引家长参与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家校联谊活动、教师公开教学、教师招聘与评价甚至于学校日常管理或决策。目前, 家长受教育状况对教育改革的潜在影响已经为广大教育理论及教育实践工作者所高度关注, 并且从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入手, 如近几年许多中小学纷纷建立的家长学校或家校合作委员会等就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笔者认为这种思路既值得肯定又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因为, 目前的改革多限于一些城市中小学, 而大多数农村学校的管理还处于一种封闭的模式。同时, 农村家长本身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提高也是一个值得学界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 因为, 农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必定会对农村教育改革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如有人指出:“农村中小学辍学率之所以居高不下, 与城市相比, 农村家庭文化资本的贫乏应是值得考虑的因素。”鉴于此, 我们选择山西某地20余所农村中小学的近千位家长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了解目前农村中小学中家长的整体受教育状况及其对农村教育改革的种种影响, 为农村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积极的改革建议。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本研究主要采用发放家长调查问卷及深度访谈法, 对山西芮城20余所农村中小学家长进行实地随机调研。整个调查问卷由我们自行设计, 并在两次实地发放的基础上修改而成。问卷涉及家长受教育程度的基本情况、家长对家庭与学校合作现状的反映、家长对农村学校课程设置及改革的看法、家长对改进农村教育管理模式的建议等四个维度共计18个问题。先由我们对运城学院教育系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发放问卷、回收及深度访谈等方面的重点培训和指导, 然后在各带队老师的指导下负责在农村实施随即发放、回收及访谈等工作。问卷共发放与回收986份, 实际有效955份。我们对问卷进行SPSS12.0软件统计处理。

三、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及反思

(一) 农村家长的整体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这次被调研的家长年龄基本在30岁到45岁。具有小学学历人数为125人, 占被调研总人数的13.9%;初中学历的家长为500人, 占到总数的55.2%;高中学历毕业的家长则为255人, 占28.2%;而具有大学学历的人数仅有25人, 占2.7%。在调研的955位家长中, 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家长占到69.1%的比例。至于农村家长的职业教育情况, 有数据表明, 在农村45岁以上的农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在本次调查中发现30岁至45岁的农民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因此, 农村中小学家长的整体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二) 家长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对农村教育改革的种种影响

1.对子女上学最终目的的认识不同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传统的考大学、跳农门的农村教育观念正在发生转变。如在“您对送孩子上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的选择中, 尽管仍旧有近五成的小学学历的家长认为是考大学, 但拥有其他学历的家长持相同观点的人数比例却较低。而在认为上学的目的是提高孩子的生存竞争能力的选择中, 学历越高的家长人数越多, 且高中及大学学历家长已经超过六成。这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教育观念上的巨大改变。这就使得传统的农村教育中偏重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观念正在发生转变。调研中家长对孩子上学目的的认识分类统计见表1。

2.对家校合作方式方法认识上的差异

调研中, 发现目前大多数家长对家庭与学校合作的认识还停留在指导家庭教育或为孩子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上, 但是也有部分家长表达了期望参与管理学校事务的观点, 其中小学学历的家长占44.2%, 初中学历的家长占32.5%, 高中学历的家长占19.3%, 大学学历的家长占18.5%。而对合作目的的选择为既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又促进学校管理及决策科学化的家长虽然最高比例不到三成, 但明显表明已经有部分家长在对家庭与学校合作的互利双赢上有了新的认识, 而且这种认识具有因学历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的特点:具有小学学历的家长仅有0.4%, 初中学历的家长占到4.6%, 而高中学历的家长则占21.4%, 大学学历的家长能占到29.6%。这样看来, 初中及小学学历的家长中总共只有5%的人对家校合作有着比较全面的认识, 而高中及大学学历的家长中则有51%的人有着合理科学的认识与要求。

3.家长受教育程度对其家庭教育的观念及方式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在本次调研中, 我们发现家长受教育程度对家庭教育观念的认识上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如在对家庭教育的方式之一即少打骂、多引导以尽可能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的选择中, 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学历的家长比例依次为14.6%, 24.0%, 62.6%及63.0%。对于家庭教育中应该首先培养孩子何种意识的认识分类统计结果见表2:

4.对农村课程改革的关注程度不同

从2001年以来, 为加快素质教育的推行, 国家大力倡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几年来的试点与推广, 我国基础教育面貌有了比较大的改观。但就本次实地调研来看, 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具有小学学历的家长中竟然有72.6%的人表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农村课程改革一事根本不了解。在初中及高中学历的家长中持此观点的人数也超过一半。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宣传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力度问题。但调查中也发现学历越高的家长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了解越多、越深入。家长受教育程度对“新课程改革”了解程度的统计见表3:

5.对农村教育管理模式及现状的认可程度不同

学历不同的家长对农村教育管理现状的认可程度有较大的差异。在对学校管理表示基本满意的选项上, 初中及小学学历的家长中共占68.8%选择此项, 而高中及大学学历的家长仅有18.5%的人持此观点。由于应试教育及学校管理封闭化所造成的种种弊端, 在各学历家长的人数中都有五成左右对中小学管理现状明确表示不满意。其中有部分家长表示愿意参加中小学的日常事务管理, 如协助班主任进行班级日常管理、监督学校收费、对学生进行思想及安全教育、听公开教学课、参与年终教师评价及招聘、帮助学校组织各种文体活动、给学校做义务工、参与学校政策制定及发展规划等。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家长渴望参与学校管理的倾向愈来愈大, 从具有小学学历到大学学历的家长比例依次为0.8%, 15.5%, 47.3%, 87%。

调研中, 我们也发现不同学历家长在一些问题上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共识。如从具有小学学历到大学学历的所有家长中几乎都有近七成的家长认为学校缺乏相应的家校合作组织及活动是影响家校合作的主要因素, 这充分说明家校间开展合作的不力现状及根源所在。再如在对家校合作的具体方式的选择上, 虽然有选择以学校为主或以家庭为主的不同学历家长, 但选择家庭与学校平等合作的各学历家长人数均已超过六成。这充分表明家校合作的方式已经具备了平等合作的现实性及迫切性。

四、几点启示与建议

通过上述调查和分析, 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农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对于农村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为此, 需要尽快地提升农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以保障农村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具体思路如下:

(一) 从观念上打破农村教育的封闭管理模式, 积极吸引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与监督

借鉴国外中小学管理中的开放理念, 充分调动广大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与监督的积极性, 使得家长在学校的日常管理、教师招聘与评价、学校方针政策的制定与修改等方面享有一定的知情权、参与权、发言权及决策权。这是激发农村家长提升自身受教育程度的逻辑起点, 因为家长在参与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才会真实地感受到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和制约了自身的参与质量, 因此会不断地产生“亟须充电”的心理需要。

(二) 从制度上加强农村中小学的家校合作建设, 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力的形成

采用多种方式灵活实施家庭与学校的有效合作, 如定期的家校联欢活动、学校开放日活动、校长接待日活动、教师与家长及学生三方对话与交流活动, 不定期的教师家访、家长校访、家长会等。这是促进农村家长尽快提升自身受教育程度的制度保障, 因为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越高, 他 (她) 在子女上学目的认识、家庭教育的方式、对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就越有渴望了解和参与的内在积极性。因此, 为家校合作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农村家长不断产生提高自身受教育程度的现实需要。

(三) 从措施上大力倡导农村家长学校的兴办, 逐步提升广大农村家长的整体受教育程度

如2007年, 潍坊市教育局决定开展“家庭教育农村行”活动, 邀请国内一流的百名教育和心理专家为40多万农村家长和老师作报告。这种能够促进家长素质提高的活动最好长期搞下去。如从国家和地方政府来说, 在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时, 应当把农村家长学历层次的提升作为一个投资项目, 制定应有的投资、管理和监督制度;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 应当把农村家长的学历提升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内容之一, 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合校并点”后留下的教学设施办起家长学校, 可以定期学习或周六或农闲时的全日制和免费制等形式举办。具体的学习内容可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农村教育以及必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实用性课程。具体的任教师资可以来自各地高师院校、中小学和职业院校甚至于农村的优秀人才等。对于经过系统学习和考核合格后的家长可以发给相应层次的学历 (高中、专科、本科) 证明和文凭。

(四) 从舆论上加大农村教育改革的宣传与实施力度, 营造全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村家长关注与支持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

各农村中小学应利用家长会、教师家访、家长校访、家校联谊、校园开放日、校长接待日、家长学校等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方式和效果。并尽可能定期举办“课改”成果展览活动及“课改”问题研讨活动以调动农村家长关注农村教育改革的内在积极性与主动参与性。

(五) 从课程上树立农村教育本姓“农”的观念

积极贯彻基础教育课程三级管理原则, 努力探索地方实用课程及各校特色课程。在为高校输送合格人才的同时, 培养大批的农村后备人才, 这样既能解决好部分学生的升学问题, 又考虑到了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及出路, 更重要的是为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农村后备军。事实上, 就农村学校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而言, 无论哪个学历阶段的家长都超过六成认为农村孩子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应该多学些适合当地需要的农业实用技术。这充分表明广大家长在对农村的孩子究竟应该学习什么的认识上已经有了观念上的突破和更新。这也充分表明在对农村教育应该姓“农”的认识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谨慎而又迫切地解决好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这个核心而又颇为敏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国华.农村“非经济性辍学”现象透视——基于文化资本的视角[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2) :96.

[2]王宪锋, 高志敏.试论农村教育发展战略的创新方向[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9) :48.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探讨 篇9

一、学校留守儿童问题现状

(一)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问题

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与祖辈年龄悬殊大, 代沟很深, 无法交流沟通, 留守儿童的心事大多愿意和同学、朋友一起分享, 在与祖辈的沟通上存在困难。二是由于亲情缺失, 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 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 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 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 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二) 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不理想

由于祖辈的文化程度低, 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 或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 另一方在家照顾子女, 但却对子女的学习状况漠不关心, 且本身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 放任的管理是孩子学习成绩差或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这一点在低年纪的留守学生身上体现得更为突出。

(三) 留守儿童道德行为以及安全让人忧心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缺乏道德约束, 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 出现行为偏差, 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上升趋势。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 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 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强奸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因此, 关注农村留守生问题, 特别是我们这种地处边远、学生家长外出率特高的农村留守生问题的改善、教育已刻不容缓。它需要家庭, 需要学校, 需要社会去关注, 去反思。

二、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了措施:

(一) 采取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安全知识告家长书等多种形式, 增强家长、学生的安全、法制意识

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 年龄小, 好奇心强,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 自制力较弱, 对危险缺少预见性, 易受到广播电视及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 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 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 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 导致儿童伤害别人或被别人伤害等事故频频发生。学校通过每周一次安全教育, 每期一次法制教育, 开学或期末各一次发《告家长书》等多种形式的教育, 既让儿童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 自己的哪些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 又让家长明确自己的安全责任。学校与家长联手, 从而大大地减少了各种违法行为, 有效地预防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 进行心理教育或帮助, 引导正确的人生方向

根据专家调查显示, 我国有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心理障碍,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引导和帮助, 这些孩子的性格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 家庭教育对其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 通常是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 有的外出父母甚至一年回家一次, 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中断, 致使这部分孩子性格多内向、孤僻、多疑、自卑、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 人际关系薄弱;或自私、任性、冷漠、脾气暴躁, 冲动, 叛逆、情绪不稳定, 自制力差, 懒惰等。针对这些现象, 学校适时对这类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和帮助, 一是学校德育处配设心理辅导教师, 不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进行心理矫正。二是设置“留守儿童亲情室”, 让留守儿童与家长定期定时在网上视屏交流, 给与这些孩子特殊的关照。三是开展社会爱心人士参与的“爱心爸、妈”活动, 帮助这些儿童健康和谐地成长, 使之充满自信, 学会感恩, 关爱别人, 与周围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相适应, 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三) 师生互动, 帮助留守学困生

留守儿童往往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 主要表现在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打骂同学, 学习成绩也差。所以很多表现良好的学生看不起他们, 不愿意和他们一起玩耍, 更不愿和他们交朋友, 老师、家长对他们也不能够重视, 使得这些孩子比较孤立, 破罐子破摔, 更加难以教育。所以, 学校将这个任务落实给班主任, 要求班主任老师必须改变观念, 应时常与学习上有困难、思想行为上存在一些不良习惯的“留守”儿童谈心, 并做好记录, 定期对比变化情况, 思考下一步的教育计划;同时要充分发挥班里优秀生的作用, 与他们交朋友, 结对子, 共同进步, 逐步改变他们“差生”“后进生”的面貌, 从而带动全班同学, 团结友爱, 共同上进。

(四) 家校联系, 强化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

绝大部分代监护人注重关注“留守”儿童的吃、住、安全, 而忽视情感交流沟通, 使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 出现学习不认真, 做作业粗心, 玩就随心所欲, 跟好的同学就学好, 跟不好的同学就学坏等问题。对此,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 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 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学校通过一些活动, 一是开家长会时有针对性的地提醒监护人转变家教理念和方法, 使其明了家庭也要重视“留守”孩子的情商教育, 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注重于养成良好的习惯、性格、品质, 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二是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 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 和打工家长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 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 尊重父母, 形成正确的生活观。三是及时做好留守儿童的家访工作。四是充分发挥“校讯通”这个网络平台, 达到教育信息教师与家长及时共享、沟通的目的。

参考文献

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篇10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外出打工, 而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需要其他委托人照顾的儿童。1 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发展所衍生出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其它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呈现出了一系列问题, 安全问题、学习问题、思想道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事关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 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远离父母, 得不到家庭的有力有效地监督和引导帮助, 极易产生安全问题。这不仅表现在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同时也体现在由于自身行为失衡对他人对社会带来的安全问题。

(二) 学习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父母外出打工, 大多数留守儿童是与祖辈生活在一起, 由于祖辈文化水平较低, 他们不能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给与应有的帮助, 同时在孩子的学业问题上也不能给与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因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首先就表现在学习教育上, 主要又表现为学习成绩较差和学习动力和学习习惯较差

(三) 思想道德中存在的问题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养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教育关爱的缺失, 留守儿童不能及时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 在道德品质上也不能及时得到来自父母的正确引导和帮助, 缺乏道德和纪律养成教育, 其结果就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极易偏离正确的发展道路。从而出现了留守儿童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偏差的现象。

(四) 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缺少和父母相处、交流的机会, 很多留守儿童没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 其结果便是他们在心理上缺乏情感和关怀, 进而导致他们与外界接触较少甚至不愿意与外界接触, 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甚至进一步演化为悲剧。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制度与体制方面的原因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越来越尖锐的摆在人们的眼前, 各项对策随之而来, 但是这一现状并未得到解决, 归根到底是因为体制的制约。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 以及与这一结构相对应而出现了城市和农村相隔离的户籍制度和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所实行的户籍管学籍的制度都使得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断恶化。

(二) 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

健全而有效和谐的家庭以及学校教育对一个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而言,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父母教育这一最重要的教育环节, 也就导致了这一群体教育问题的频发, 与此同时, 农村基础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如公用经费和发展经费难以得到保障, 教师编制紧张等致使学校教育难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这些因素都进一步加强了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问题。

(三) 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

农村流动人口的增加, 极大的改变了农村的人口、文化、社会、经济等各种结构, 这对于农村的社会环境而言是极其不稳定的因素, 同时乡、县政府更多的关注的则是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的经济效益以及农村文化教育氛围较差, 农村父母受对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等现实现状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迫在眉睫, 这就要求我们在破除城乡发展二元机制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好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作用, 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层面上做全方位的努力。

(一) 破除制度上的限制是根本

城乡一体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 也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同样的, 破除城乡二元机制, 实行无差别的户籍制度, 改革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 要发挥好家庭在儿童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家长是与儿童接触最为频繁的群体, 也是儿童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 要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就必须从留守儿童家庭入手, 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父母给予儿童更多的帮助与关爱。

(三) 优化学校教育, 关注留守儿童的发展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 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置于无人监督的局面, 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主要学习和生活的场所, 就必须发挥好教育的功能, 了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和生理变化, 并及时给予帮助以弥补留守儿童在父母方面所未获得的关爱。

(四) 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单靠家庭和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 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与关注,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帮扶, 规范和支持社会爱心行动。我们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增强社会参与程度, 改善农村人文环境, 优化文化氛围, 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白南生等.回乡, 还是进城?——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M].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2.

[2]赵俊超.中国留守儿童调查[M].人民出版社, 2012.

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篇11

当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其实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特殊产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不能停留于教育自身改革和完善的层面,而应该将其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上来思考,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层面寻找对策。

一、政府层面

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使命所在。具体来说,其一,政府的底线是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其二,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其三,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入学。

二、家庭层面

家庭是教育儿童、少年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首先,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即仅关注挣钱给孩子吃好、穿好等物质上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巩固亲子关系。为此,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其次,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代为监护,父母最好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

三、学校层面

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第一,学校的教育理念要更新,即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上来。第二,针对班级中关注“共性”多,而忽视留守儿童特殊群体或个体的情况,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第三,学校应逐步建立并切实执行留守儿童监测制度,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社会层面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的可作为是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点滴观 篇12

一、学校是营造温暖、活泼教育环境的主要阵地

外出打工的农民工, 无法将爱直接施于孩子, 便使得学校理所当然要承担起这个任务。

1. 教师角色要转变

为适应留守儿童的需要, 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除了应承担教育、教学之外, 还应该承担留守儿童的监护、抚养职责, 使教师成为教书育人、监护育人、抚养育人的复合型教师。教师要把留守儿童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呵护, 在思想道德、生活、行为习惯上为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诚信“信用社”、储蓄小银行, 举办生日晚会, 对留守儿童给予情感抚养。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 其父母长年不在家, 缺少家庭的关爱, 学校要适时地多关心他们, 以师生之爱和同学之情弥补其母爱的不足, 填补其情感空白。经常和孩子进行心理沟通, 防止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帮助他们调控情绪, 在实践中磨砺意志和其它优良品质, 保持和留守儿童之间像亲人一样和谐。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做呢?比如教师可以鼓励非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结成一对一、一对多的帮扶对。教师负责留守儿童学习疑难的解答, 思想、人格的教育;学生负责同留守儿童一起完成作业, 一起上学、放学、聊天、玩耍。使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得到更多的关怀, 学习上得到更多的帮助、督促, 避免留守儿童养成不良的习惯、性格, 思想成长产生偏差。从而保证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 教育理念要更新

显然, 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不够的, 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针对留守儿童年龄特征, 心理特征的教育方法。一要坚持以留守儿童为本的人本思想, 处处为留守儿童的成长着想。二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赏识教育。不仅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表扬, 激发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发展他们的特长, 甚至批评中也有赏识。三要有服务型教育理念, 用热情的服务感染他们, 在服务中收到教育的效果。四要执行愉快教育法, 校园要为留守儿童创造轻松的教育环境, 使学校成为他们愉快、温馨的家。五要有和谐的教育理念, 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保持平等, 才能营造出和谐的教育环境。

3. 学校功能要增容

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相适应, 农村中小学学校功能要增容, 要用新的学校理念, 要建立家校融合等新型寄宿制学校。学校除加强教学功能外, 特别要加强其生活功能、服务功能, 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学习生活、衣食住行融为一体的新型学校。根据留守儿童“失家”, 学校要为学生“安家”, 让他们在学校能找回家的感觉, 享受家的温暖。

二、家庭正面影响不容忽视

第一, 要转变观念, 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的发展。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缺失的问题, 有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 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不少人认为, 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 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 就是对孩子负责, 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观念, 往往会适得其反。

第二, 家长要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与沟通, 千方百计让孩子体会到亲情和温暖, 少些寂寞无助, 多些深情关爱, 要拿出更多时间与孩子联系, 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孩子谈话和沟通, 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有条件, 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 各级政府近期有不少新的政策出台, 以保障打工子弟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 为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条件。

三、社会应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要想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光靠学校是不行的, 必须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融合为一, 齐抓共管才能收到明显实效, 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有力监督, 极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所诱惑, 而且他们的自治力不强, 所以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 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这就需要社会给他们营造健康、安全的环境。

农村各级政府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纳入精神文明范畴, 广泛开展争当文明家庭成员活动, 通过身边鲜活的好人物、好事例树立典型, 从而以点带面, 不断辐射,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社会各组织各团体对留守儿童的保护也非常重要。村组社区组织更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在必要的方面还应立下规章制度, 以此来约束那些容易越轨的孩子, 使他们知道哪些事可以做, 哪些事不可以做, 逐渐让他们明辨是非, 并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同时为他们学习、生活、娱乐的需求建立图书馆、医务室、文艺宣传队等, 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 加强对儿童的安全保护。

上一篇:施工索赔的有关问题下一篇:山西省沁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