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沁水县

2024-09-26

山西省沁水县(精选8篇)

山西省沁水县 篇1

我县是养羊大县, 是晋城市优势肉羊主产区, 养羊产业化是我县农业产业化的重头戏。多年来,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草地资源优势, 广大牧民一直采用全天候放牧的饲养管理方式。2007年8月30日, 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山西省封山禁牧办法》, 办法要求“封山禁牧工作按照不同地域分期实施。”我市被列为第二批实行封山禁牧的地区, 即从2008年6月1日起开始实行封山禁牧。在强大的封山禁牧政策压力下, 一时间, 广大养羊户人心慌慌。去年冬季, 在羊群出栏高峰期, 我县掀起了一股不同寻常的“卖羊潮”, 象苏庄乡苏庄村许多养羊户整群卖掉了羊。封山禁牧后, 我县养羊业到底该如何发展, 现分析如下。

1 我县养羊业发展现状

我县养羊业历史悠久。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1996年县委、县政府把畜牧列在了“369”工程之首;其次, 2000年召开了单位连农户, 千人进万家的养羊动员大会;2005年根据晋城市财政局、晋城市畜牧局《关于促进畜牧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办法》的要求, 我县财政局、畜牧局、信用联社联合下发了《养羊园区和规模养羊户贷款与贴息的实施办法》。2004~2007年我县共建设养羊园区100个, 规模养羊户259个, 其中2004、2005年共有69个园区、171个大户享受到市级补助430.5万元。2007年底, 我县存栏羊200 857只, 其中山羊148 295只, 绵羊52 562只, 能繁母羊125 642只。由于羊价一路飚升, 活羊价格从2004年的5元/kg上升到2007年年底的14元/kg, 许多养羊户依靠养羊发了家, 致了富。2007年全县共有养羊户1 547户, 全年共出栏肉羊119 146只, 户均养羊收入3.8万元, 养羊户人均收入0.9万元, 是全县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的2倍多。像郑庄镇西大村的李振社, 2007年育肥肉羊5批, 出栏肉羊1 580只, 年收入12.2万元。我县养羊业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有专家说, 禁牧的实质就是“砍羊”。对于我县全天候放牧的养羊业来说, 封山禁牧是最致命的打击。

2 采取措施, 保护太行黑山羊地方品种

从养殖习惯和饲养品种来说, 我县养羊业可以划分为明显的山羊和绵羊养殖区域, 即东部及东北部的黑山羊主产区, (羊群存栏数约占全县存栏数的70%左右) , 西部及南部地区的绵羊主产区。近几年由于黑山羊质优价格高, 销路一直看好, 广大农户养殖黑山羊积极性很高, 而根据黑山羊生活习性, 其放牧饲养优于舍饲饲养。我县郑庄乡西大村的李振社曾做过“黑山羊和绵羊舍饲育肥的对比试验”, 结果显示黑山羊舍饲育肥的效益较差, 在封山禁牧过程中, 受冲击最大的就是黑山羊养殖。如果不采取政策保护, 任凭老百姓随意卖买, 太行黑山羊有可能绝种, 因此, 我们应充分利用示范牧场的牧草资源优势, 在全县选择被毛纯黑、个体大、抗逆性强的成年黑山羊。建立黑山羊核心育种群, 通过品系繁育或引入外血等育种手段, 改变黑山羊个体小、生长速度慢的生产性能, 培育出新的黑山羊品系, 使老百姓受欢迎的太行黑山羊品种既得到了保护, 又提高了其生产性能。

3 协调运作, 科学利用草地资源

我县山大坡广, 牧草资源丰富, 这是我县养羊业得以长期发展的基础, 但是, 174万亩草地面积的依据是山西省草原站1983年对我县草地资源核查得出的结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目前我县草地资源状况不明。据我县林业部门统计, 我县林业用地面积为198万亩, 全县现有耕地面积43万亩, 如果我县草地仍然按照174万亩统计的话, 我县林业、耕地、草地的面积总和为415万亩, 超过了全县总面积398万亩。因此, 在封山禁牧前, 当务之急是县政府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林业和畜牧部门对全县现有草地资源进行一次全面普查, 按照易林则林易牧则的原则进行功能划分。根据区域资源承载能力, 明确区域功能定位, 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借鉴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退牧还草工程实施管理的意见》“在生态脆弱区和草原退化严重地区实行禁牧;中度和轻度退化区实行休牧, 植被较好的草原实行划区轮牧”的原则, 对不同草地资源采取不同的使用方式, 从而实行草地植被恢复与产业开发, 农牧民增收的有机统一。

4 抓住机遇, 积极推行健康养殖

2007年, 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健康养殖这个概念。健康养殖的核心内容就是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 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健康养殖将是我国未来畜牧业的发展方向。对于养羊业来说, 健康养殖的载体就是集约化舍饲养殖, 2004年至今, 我县已累计建设养羊园区100个, 初步具备了健康养殖的基础, 被确定为2008年山西省20个健康养殖基地县之一。这是我们封山禁牧后发展养羊业的基础。也是未来我县养羊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禁牧和发展养羊是一对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引导广大农民走舍饲养殖之路。封山禁牧, 养羊业不得不由传统放牧向集约化舍饲跨越, 然而原有的品种、技术、资源已不能适应这场颠覆性的变革。如果准备不足, 养羊业将遭受致命打击;如果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养羊业不仅会安全过渡, 而且还会从容实现跨越式发展, 甚至会借机一跃而成为强势产业。而这强有力的根本措施之一就是各级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一是对2004年以来, 已经验收合格的养羊园区, 县政府每个配套扶持5万元;新建成的养羊园区经验收合格后, 每个扶持10万元。二是对进行肉羊生产的农户, 存栏能繁母羊50只以上, 一次性扶持优质肉用种公羊1只。所有从事养羊产业的企业和农户, 青贮秸秆100 m3以上, 补助50元/m3;新增人工草地5亩以上且集中连片的, 补助100元/667 m2。

纵贯古今, 每一项重大政策的出台总是机遇和风险并存。因此, 我们应该以《封山禁牧管理办法》的实施为契机, 以改革饲养管理方式为突破口, 将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化思维植入养羊业。按照工业化管理、企业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创新机制, 采取“公司+养羊小区+农户”或“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肉羊生产模式, 为养羊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 最终变数量型养羊为质量效益型养羊, 从而实现养羊大县向养羊强县的根本转变。

山西省沁水县 篇2

请欣赏:《江西省修水县的会计管理体制改革》

修水县会计事务管理局为适应新《会计法》和新的会计管理体制,加强财政会计集中核算,采取重要措施――统一选用集中核算软件。新成立的修水县会计事务管理局运用用友公共财政管理软件,作为对县财政会计核算的统一核算软件。修水县政府为保证这项改革的成功,特采用公开招标形式,并由县政府采购办来统一采购,这既是政府首次办公设备及会计核算软件的招标,又是九江地区新会计体制的试点。

修水县会计事务管理局(也称会计核算中心)有130个单位纳入该局核算,各单位将取消会计核算部门,只设立一名报账员,核算中心站点有26站。

1、县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集中核算的运作方式

一设立:设立会计事务管理局,为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县财政局,定编30人,负责县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和全县会计人员及会计事务管理,会计人员的编制、工资、福利等由县会计局统一管理。

三取消:取消单位的银行账户,取消单位会计机构,取消单位会计人员。

三不变:单位资金所有权不变,使用权不变,审批权不变。

三分离: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实行分别核算和管理。

即人员经费:实行工资专户、银行代发;公用经费:实行总量控制,均衡拨付;实行专项经费:专户管理,进度拨付。

三集中:(1)集中办理资金结算。取消单位银行账户后,由会计局在各家银行设立一个基本账户和一个专项经费账户。各单位在会计局的总账户下设立内部结算账户,各单位的.预算经费由单位向财政局申报,再由财政局直接拨入会计局账户;预算外收入仍进入财政专户,县直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供养人员的标准工资,由会计局委托银行代发。

(2)集中进行会计核算。会计局负责审核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为统管单位和有关部门提供会计报表和有关资料。

(3)集中管理会计档案。会计局对统管单位的现行会计档案实行集中管理,并负责保密。

通过三集中,使会计局成为资金中心、核算中心、管理中心、信息中心。

三建制:一是建立支出审批制度。单位报来的原始凭证,必须有单位领导、经手人、证明人签字,一般经费由会计局会计审查,股长复核,专项经费还要经分管局长审核。

二是建立现金管理制度。会计局根据各单位规模大小确定适当的备用金,原则上1000元以下现金结算,1000元以上转账结算。严禁坐收坐支和超范围使用现金。

三是建立会计局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单位报账出纳制度。

2、改革的初步成效――“三提高三增强”

第一、提高了依法理财水平,增强了预算监督力度。

一是延长了财政部门对预算资金的管理链,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管理。由于集中核算和管理,杜绝了单位多头开户、逃避财政监督的现象,使预算资金从拨出到使用的全过程置于财政监督之下,从根本上改变了预算资金拨付后单位乱支滥用,财政部门“亡羊补牢”的状况。在这次财务移交过程中,就发现了一些违规违纪现象,得到了及时纠正。

二是变突击检查为日常监督。单位所有日常支出都要经过会计局审核,通过审核、对比和分析,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次移接交过程中,发现有的单位财经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业务操作不规范,这次重新进行了建帐;对一些手续不齐的开支予以退回补办,进一步增强了单位的法纪意识。

第二、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我县县直行政事业单位推行财务集中核算制后,共取消单位银行账户328个,县直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实行了一个账户管理,使政府和财政部门掌握了除社保、医保、失业保险以外的所有财政性资金,这次财务接交共归集资金1200多万。实现了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的转变,大大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第三、提高了反腐倡廉能力,增强了会计监督力度。

把会计人员管理权集中起来,直接由财政部门管理,消除了与被管单位的依附关系,有利于排除行政干扰,摆脱了因经济利益关系对会计监督职能的制约,改善了会计执法环境,保障了会计人员能够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改变了过去那种会计人员“顶得住、站不住、站得住、顶不住”的不正常现象。

山西省沁水县 篇3

一、纯农业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

近年来, 沁水县提出要在全县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格局, 各纯农业乡镇也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但在具体操作中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 只有金田园、烘茧站等档次较低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农产品附加值太低, 严重影响农业的比较效益。二是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年人和妇女, 文化素质较低, 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相对较少, 大多数农民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在畜牧、蔬菜、蚕桑、林果等方面上规模、提档次, 从而使得各纯农业乡镇的农业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举步维艰。

(二)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难以发挥

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近年来该县连续引进了大象肉鸡、枫彩苗木等龙头企业, 但调研中笔者发现只有少数村干部和个别农户带头与龙头企业合作。在合作中还存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合同内容过于简单的问题, 双方权责利不够明确, 致使农民在创业之初就蒙受不小的经济损失,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三) 村级党员干部素质不尽人意

发展农村经济, 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 但现状令人堪忧。一是农村党员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偏低, 个别党员抱有随大流、糊弄应付的态度, 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二是大多数农村党员年龄偏大, 党员梯队建设迫在眉睫;三是大多数村干部因工资偏低, 社会保障有后顾之忧, 工作积极性不高。这些已成为导致纯农业乡镇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

(四) 农民素质整体水平较低

纯农业乡镇大部分农民科技水平低下, 思想观念陈旧落后, 市场观念淡薄, 种地的不懂集约经营只能粗放经营, 打工的只能靠卖苦力挣钱。再加上各纯农业乡镇不重视农民培训, 即使有的乡镇对农民进行了培训, 也存在投入不足、缺乏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等问题, 使得农民素质整体水平较低, 好不容易引来的项目难以落地, 这些已严重影响了纯农业乡镇经济发展的步伐。

(五)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后

调研中发现, 许多村级集体经济状况不容乐观, 集体经济基本无收益的村就占到70%, 收益较多的村集体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 是由于纯农业乡镇多数村领导班子在群众中威信不高, 无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 缺乏壮大集体经济的胆量和思路, 依靠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来发展各纯农业乡镇经济还任重道远。

(六) 土地流转难度较大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要使土地实现效益最大化, 只有把土地经营权流转到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种植大户或企业手中, 但各纯农业乡镇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 大多数农民受传统“靠土地吃饭”思想的影响, 怕土地经营权流转后, 生活没有来源;另一方面, 土地经营权流转价格逐年上升, 致使流转难度加大, 给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了巨大的障碍。

二、加快沁水县纯农业乡镇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具体的操作中, 各乡镇党委政府一方面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提供资金、技术和销售服务工作, 切实解决农户在产业发展中的难题与困难。另一方面, 应适时出台一些支持性政策, 使各纯农业乡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可能多地得到政策上的保障, 从而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格局。

(二) 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一要完善利益联结与分享机制, 规范合同内容, 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购销关系趋于稳定;二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监测力度, 随时掌握龙头企业与农户开展合作的各方面情况, 督促其履行合同, 对不合格企业要坚决取缔;三要尝试建立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 把龙头企业利益联结与分享机制、产品质量安全和诚信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媒体定期向社会公布, 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 壮大集体经济,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物质基础

一要强化村集体经济管理机制创新, 解决好决策、债权、约束、激励等问题, 确保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二要充分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如集体荒山、荒土、矿产等,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因地制宜地制定各村经济发展规划, 引进一个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项目;三要落实好上级政策, 加大资金、技术、财政、人才支农力度, 积极扶持各村集体经济发展。

(四) 提高党员干部致富引领的本领

党员干部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是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领头雁”, 必须想方设法提高他们致富引领的本领。一要通过组织参观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和本地先进典型, 拓宽农村党员干部的致富思路;二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提高他们的素质;三要加强考核, 向农村党员干部加压, 把他们逼向书本、逼向市场、逼向项目, 促使他们变压力为动力, 变消极等待为积极投入, 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责任。

(五) 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新型农民

农民是纯农业乡镇经济发展的主体, 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是发展纯农业乡镇经济的重要基础。一要强化政府指导, 强化政府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把农民培训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二要加大资金投入, 除了加大农民培训的财政投入外, 还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渠道, 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农民教育培训, 改善教学和培训条件;三要完善工作机制, “加强农民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 打破地方、部门和行业的界限, 综合利用农业、教育、科技、文化等教育培训资源, 建立开放式、多部门合作的工作协调机制。”四要突出培训重点, 大力开展专业农民和创业农民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专业人才培训等, 为纯农业乡镇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六) 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促进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

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重要前提, 要采取优惠政策, 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 引导农民到市场中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一方面, 要想方设法使进入市场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农民得到实惠, 把农民吸引进来, 促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另一方面, 要“鼓励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农产品营销、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要向他们倾斜”, 促进纯农业乡镇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七) 优化就业结构, 拓宽增收渠道

鼓励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促进农民增收。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为本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提供有利条件;二要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进行大规模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能力;三要建立和培育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中介服务组织, 广泛收集用工信息, 指导农民工就业, 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四要落实好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政策, 为他们在外地安心务工创造条件。

摘要:近年来, 山西省沁水县农村经济取得长足进展, 但仍有少量纯农业乡镇因在农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带动、村级党员干部素质、农民素质、村级集体经济、土地流转等方面存在问题, 经济发展缓慢。笔者在对该县几个纯农业乡镇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之后, 厘清了纯农业乡镇经济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纯农业乡镇,经济发展,难题

参考文献

[1]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1.

山西省沁水县 篇4

煤层气俗称“煤矿瓦斯”, 主要是以吸附状态存于煤层中的自生自储型非常规天然气, 它是一种宝贵的洁净能源, 对煤层气[1]合理地开发利用可以减少采煤过程中所发生的瓦斯爆炸事故, 降低采煤过程中伤亡率的同时还能减小能源紧缺带来的压力, 缓解由于能源紧张对中国一些企业发展造成限制的尴尬局面。沁水盆地是中国最主要的含煤炭盆地之一, 不仅有大量的煤炭资源, 还蕴含着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在“十一五”期间, 国家提出地面煤层气开发将重点建设沁水盆地煤层气产业化基地, 其中沁水盆地现在己经吸引了多家国内外企业着手进行勘探开发工作。

1 沁水盆地煤层气勘查开发现状

1.1 沁水盆地地质状况

沁水盆地位于山西省中部及东南部, 东以平定晋城一线的煤层[2]露头线为边界, 西至霍山隆起以东煤层露头线与汾河地堑的东部边界。盆地的南北长约320.8 km, 东西宽约180.5 km。沁水盆地是自中生代早期构造运动发展起来的1个南北走向的构造盆地, 其南北边界是1个角度比较高的斜坡, 东西边界也是1个高角度单斜的裸露形式, 然而盆地内部的坡度比较缓, 形成1个西部陡峭, 东部平缓, 两边基本成为对称分布的向斜构造。断层主要发育在整个盆地的西部, 其中东北向的正断层是其主要形式, 盆地四周环抱的群山, 为盆地提供了良好的地下水补给源。盆地的泄水区为岩溶泉, 区内的含水层主要分为三类:新生界松散孔隙含水层、山西组煤层围岩的裂隙含水层和奥陶系的裂隙岩溶含水层。盆地的岩石组成主要有砾砂岩、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质泥砂岩、泥岩及煤层等。

1.2 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状况

沁水盆地在27 137 km2煤层气资源评价面积内, 总资源量储量为39 500×108m3, 煤层气资源丰富, 资源可靠性强, 全区可以整体开发。该区的煤层全区发育稳定, 分布广, 且煤层的厚度大, 达5 m~6 m, 到中北部稍稍变薄。

同时沁水盆地的煤层气含量较高。按照中国的情况, 依照天然气储量规范规定, 只要探明储量大于300×108m3, 就可以成为大气田, 比如中国的普光气田天然气资源量就达8 916×108m3, 因此沁水盆地的煤层气储量达到4×1012m3, 国家天然气开发规划工作组已经将其纳入规模开发的整装特大型气田的行列。资源丰度为1.46×108m3/km3, 可采资源量为11 216.22×108m3。从上面的数据可知, 沁水盆地的含气区带煤层气资源量和资源丰度都是较高的;再加上它良好的含煤性、含气性和可采性使得该含气区带的煤层气勘探[3]前景非常之宽广, 同时由于沁水盆地本身具有厚实的煤田地质和煤层气勘探的基础, 目前它已经成为了中国煤层气开发重点示范区。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量汇总见表1。

1.3 沁水盆地煤层气勘测开发的历史

回顾中国中国煤层气开发的历史, 完全可以从沁水盆地的发展中看到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缩影。沁水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最早可以追述到20世纪末, 由合资的晋丹能源研究开发公司、中联煤、中石油等多家单位先后在此进行煤层气勘探试验拉开了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利用的序幕。总的来说, 沁水盆地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大致上可以分为这样的2个阶段:即勘探评价先导试验阶段开发利用试验阶段、开发利用阶段。

勘探评价先导试验阶段的时间为1992年至2002年, 主要的目的是在沁水获取煤层气的含量、等温吸附特征、岩层的特点以及地址的构造等数据[4]。在这长达10 a的时间里, 晋丹能源研究开发公司、中联煤、中石油等多家单位在沁水盆地的一些矿区开凿了多达50多口实验井组。这些数据充分地证明了沁水盆地煤层气巨大的山野开发潜能。因此国家能源储备委员会在2001年批准了中国石油和中联公司提交的沁水盆地南部的煤层探明储量, 沁水盆地目前正在逐步过渡到煤层气的大规模开发阶段。

2 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特征

2.1 沁水盆地煤层气特征

沁水煤矿的煤层气含量很高, 沁水盆地的含煤层主要包含2个组, 其中1个是上石炭统太原组, 其厚度据勘察数据显示大约为51 m~143 m, 一般为100m左右, 包括含煤层5层~10层。改组煤层厚度非常大, 并且分布稳定。而山西组的地层均厚11 m~118 m, 一般均厚60 m, 含煤层就达8层左右。同时沁水盆地的煤层气的含量也非常可观, 据勘察数据显示沁水盆地煤层含气量较高, 煤层气的含量分布高达0.5 m3/t~40 m3/t, 其中北部阳泉一带, 南部晋城至沁水一带的含煤层气量最为丰富, 平均达12.25 m3/t。据沁水盆地的地层产状及煤炭开采情况, 并与有关地区的资料类比, 推测甲烷风化带深度为300 m, 所以资源量计算面积只涉及煤层埋藏深度大于300 m的煤层分布区。除此之外, 该区气体品质优良。煤层气成分较为单一, 组份以CH4为主, 在中部煤层气中含有少量的烃, 含量一般都会小于1%。

2.2 沁水盆地现有的基础设施特点

到目前为止, 中国的煤层气产业已经进入了小型商业化阶段, 沁水盆地现在正在逐步过渡到煤层气的大规模开发阶段。由于初期的开发, 以压缩气、液化气形式外输, 在沁水盆地已经建成了小型煤层气压缩站7座, 在建煤层气液化站3座, 生产能力155×104m3/d。随着开发规模加大, 管道建设进度加快。现在已经建成了潘庄———晋城4 512 km的输气管道1条, 输送能力达到100×104m3/d。在建的输气管道现在有2条, 包括连接了西气东输豫北支线的端氏———晋城———博爱输气管道、以及连接西气东输的主管道的端氏———沁水输气管道[5], 合计年输气能力可以达到25×108m3。通过上面的数据可以得知, 目前在沁水盆地, 对于煤层气进行开发的基础设施已经颇具规模了, 达到了一定的承载开发的能力水平, 这些完备的设施为接下来沁水盆地煤层气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勘查潜力分析

依据我们多方调查和翻阅了大量的实测资料统计后可以得知, 沁水盆地煤层含气量总体上来看是比较可观的。由晋城煤业集团与美国美中能源公司联合进行的潘庄煤层气试验区到统计数据时钻成的试验井已经达到了7口, 晋煤集团在寺河煤矿等沁南地区已钻井1 450口, 年产量达到317×108m3。建立CNG站和输气管道, 外输销售。而中国石油华北煤层气分公司在沁水盆地已经钻直井670口, 多分支水平井42口井, 正在建设地面集输系统和年处理能力15×108m3的中央处理厂。计划到2010年建成15×108m3产能并实现管道外输[6]。根据目前煤层气开发进展, 以及国家对天然气资源供需形势、煤矿区瓦斯综合治理基本要求, 到“十二五”规划的末期, 通过沁水盆地全面的勘探和山西组、太原组2个主要煤层的共同开发, 将实现煤层气探明储量达到8 000×108m3, 建成年产量50×108m3, 真正实现煤层气大规模商业性开发, 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气的补充能源, 使煤层气产量达到全国天然气产量的5%~8%的比率。

4 结语

沁水盆地是中国煤层气开发较为早并且目前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相对较为成熟的地区。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该区煤层气的资源总储量高达1.5×1012m3, 沁水盆地的开发潜力是非常可观的。但是由于某些技术上还存在缺陷, 目前的勘察技术对地址的认识深度还不够, 因此就沁水盆地煤层气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 建议可以在地质较浅的区域开展实验性的开发, 在获得相对较成熟的开采技术后, 再以点带面, 由试点向外推广开来, 最终使得沁水盆地的煤层气资源得到良好的开发利用, 为中国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摘要:叙述了沁水盆地煤层气的勘察开发现状、煤层气资源特征以及资源评价, 分析了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的勘察潜力, 为沁水盆地的资源开发出一份力。

关键词: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评价,开发潜力

参考文献

[1]秦勇, 张德民, 傅雪海.山西沁水盆地中南部现代构造应力场与煤储层物性关系讨[J].地质论评, 1999, 45 (6) :576-583.

[2]王红岩, 张建博, 刘洪林.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藏水文地质特征[J].煤田地质与探究, 2001, 29 (5) :33-66.

[3]王海生.山西沁水煤田南段煤层气资源[J].煤, 2003 (4) :34-35.

[4]洪峰, 宋岩, 赵孟军.沁水盆地盖层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J].天然气工业, 2005 (12) :55-57.

[5]陈露, 杨吕明.国外煤层气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矿业, 2008, 17 (4) :11-18.

山西省沁水县 篇5

柞水县财政局以制度创新为基础, 以效益财政为目标, 通过“十制十促”, 注重加强预算编制、项目管理和财政监督, 建立健全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运用有机结合的管理机制, 促进了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益。

一是预算指标制, 促预算编制科学规范。构建定量和定性有机结合的指标体系, 更加合理、准确的反映支出的实际绩效。二是资金整合制, 促集中财力办大事。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整合原则, 实现了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目标。三是一事一议制, 促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不仅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而且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建设。四是国库集中支付制, 促提高直接支付比重。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为平台大胆创新, 走出了一条有柞水特色的国库集中支付之路。五是政府采购制, 促资金效益有效提高。把政府采购预算纳入部门预算管理, 严格部门采购预算编制和支出审核。六是一折直通制, 促惠农政策有效落实。有效防止了截留、挪用和抵扣等现象的发生, 确保了惠农资金安全、高效、直达。七是绩效评价制, 促资金管理有章可循。突出对重点项目资金进行绩效考评, 做到专项资金管理有章可循。八是贷款贴息制, 促财政资金规模效应。建立财政贷款贴息制度, 着力构建“财政投入启动、信贷投资为主、多方吸引民资”的多元化筹资格局, 形成财政资金规模效应。九是项目前期费用制, 促破解企业融资难题。促进扩大生产、提高效益, 为巩固和发挥企业效益提供支撑作用。十是投资评审制, 促投资管理规范。对上级和本级安排的专项资金的政府投资项目, 全部纳入财政投资评审范畴。

山西省沁水县 篇6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民生工程关注度的不断提高, 各级财政也加大了支农惠农资金的投入力度, 为了确保这些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 柞水县建立“五项制度”, 严防挤占、挪用、套取和贪污资金问题, 实现了支农惠农资金的安全、高效, 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一是建立“三专”制度。凡涉及支农惠农资金的财政局股室和镇财政所, 都实行专户、专账、专人管理;二是建立信息联络员制度。各镇财政所分别确定一名信息联络员, 具体负责支农惠农信息的上传下达和联络沟通协调工作, 确保各类信息能够及时传送和处理;三是建立自查考评制度。由财政局相关股室和财政所负责, 从制度政策落实, 资金下达、拨付和使用等环节, 实行每月自查制度,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四是建立督查督办制度。县财政局把财政支农惠农资金专项督查纳入了重点工作督办内容, 对各相关股室和财政所工作进展情况全程跟踪问效, 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 确保督查工作落实到位;五是建立工作评价制度。县财政支农惠农资金专项督查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省市有关要求, 建立专项督查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在督查工作完成后, 对工作效果、质量进行统一、客观、全面的考核评价, 确保督查工作客观公正。

山西省沁水县 篇7

9月15-17日,由江西省、湖南省和湖北省党史研究室主办,九江市史志办及修水县委、县政府承办,以“湘鄂赣苏区的形成和发展”为主题的首届湘鄂赣苏区论坛在江西省修水县举行。13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史专家、湘鄂赣苏区元勋后代和湘鄂赣三省的党史研究部门负责人出席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的举办旨在继承苏区革命传统,交流学术研究成果和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加强边际合作,促进共同繁荣。9月16日,在论坛开幕式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作了题为《湘鄂赣苏区的历史地位与苏区精神》的学术报告,革命元勋后代代表滕久明深情追忆了其父滕代远在湘鄂赣苏区的峥嵘岁月。其后,全体与会代表参观了修水县的上杉和渣津两地的红色景点。当晚,全体与会代表共同观看了题为《唱着红歌欢迎您》的精彩文艺晚会。

9月17日,与会代表分两组分别围绕湘鄂赣苏区进行了学术交流,之后,九江市史志办主任罗环女士对本次论坛作了小结。论坛最后通过了《修水宣言》,并举行了论坛承办方的交接仪式。

山西省沁水县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修水县生活在农村社区1年以上的本地居民。

1.2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对全县36个乡 (镇) 按农民年人均收入水平排序, 用百分位数法于33.33%和66.66%两点截断分为3层, 每层按累计人口数随机抽取一个乡 (镇) , 每个乡 (镇) 再以同样方法抽取3个行政村, 在样本村以门牌号码排序, 随机确定第1个门牌号码, 依次调查100户以上居民。共发放问卷5600份, 获得有效问卷4998份, 应答率为89.25%。

1.3 调查内容

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如性别、年龄、婚姻、教育;家庭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生活行为方式, 卫生服务需求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住院情况及未就诊 (住院) 情况等。

1.4 质量控制

调查问卷采用第3次全国居民卫生服务调查表, 经过口语化、通俗化修改, 使其尽可能便于农村居民理解, 显示出较高的可信度。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系统培训, 统一标准和方法。

1.5 统计分析

用SPSS 13.0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 率的分析用用精确概率法获得P值。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1088户4998人, 其中男性占52.36%, 女占47.64%;年龄分布中0~、20~、60岁及以上各占27.21%、62.23%和10.56%;婚姻状况分布中未婚、已婚和离婚丧偶者各占25.04%、69.01%和5.05%;被调查者中主要是从事农业劳动占48.09%、工人占25.00%、其他占26.00%;文化程度分布中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以上者各占9.20%、41.60%、42.00%、6.40%和0.80%。

2.2 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

2.2.1 卫生服务需求情况

修水县农村社区居民的2周患病率与慢性病患病率分别为7.52%与9.78%。2周患病率与2003年江西省第3次居民卫生服务调查结果相比, 低7.18个百分点[1], 2者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表1) 。

2.2.2 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修水县农村社区居民的2周就诊率、2周应就诊未就诊率、年住院率和未住院比例分别为9.9%、22.07%、5.72%和17.93%。2周就诊率和2周未就诊率均低于全省第3次卫生服务调查的11.20%和40.93%[1], 两者之间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和 (P<0.05) ;年住院率高于第3次江西卫生服务调查的2.81%, 两者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未住院比例为17.92%低于第3次江西省卫生服务调查的27.90%[1] (P=0.009) (表2) 。

按就诊次数计算, 其中2周患病就诊的主要地点为个体医生与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各占67.07%、14.75%和18.18%, 慢性病患病就诊主要地点为个体医生与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分别占51.52%、15.89%和32.59% (表3) 。

2.2.3 门诊就诊的慢性病疾病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修水县农村社区居民的2周患病就诊次数排前5位的疾病分别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肌肉骨骼结缔组织、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 慢性病患病就诊次数排前5位的是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肌肉骨骼结缔组织、呼吸系统和泌尿生殖疾病, 与第3次江西省卫生服务调查结果相比,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2.2.4 乡 (镇) 卫生院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 修水县34所乡镇卫生院 (包括9所中心卫生院) 在编在岗441位医务人员中。其中有328人在中心卫生院工作。25所乡镇卫生院仅有正式职工113人平均每院4.5人。中心卫生院和乡镇卫生院, 医务人员职称两者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χ2=65.26, P<0.05) , 文化程度两者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χ2=13.23, P<0.05) , 见表4。另外, 从2004年开始修水县乡镇卫生院每年补充卫生技术人员120名, 但每年退休人员、考研及调离人员平均每年在75~80名左右, 卫生技术人员严重匮乏。

3 讨论

2周患病率是描述调查地区居民患病强度和对卫生服务需要的重要指标[2]。修水县农村社区居民的2周患病率明显低于江西省第3次居民卫生服务调查的14.7%的患病率水平, 2周患病和慢性病患病疾病结构排在前4位依次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肌肉骨骼结缔组织、循环系统。影响修水农村社区居民的主要疾病都为常见病、多发病, 说明修水县农村社区居民对医疗、预防和保健的需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事乡镇医疗服务的工作人员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使居民明确对自身健康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调整消费结构, 将卫生消费意识从维护生命存在转向预防保健[3]。

2周就诊率是反映居民对医疗服务利用的重要指标[3], 修水县农村社区居民的2周就诊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说明该县农村社区居民的对门诊服务的利用率偏低。但住院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因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保住院为主, 所以住院服务的需求和利用水平相对要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整对参合农民门诊看病的补偿机制, 不仅农村居民对乡镇卫生院的利用率增高, 同时从莫种意义上乡镇卫生院的队伍与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通过对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调查发现, 社区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不高而乡镇医院利用率更低。主要是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和技术水平不高, 农村居民所患疾病不能在乡镇卫生院快速确诊, 影响了看病的时间和费用。说明医生的技术水平是制约乡镇卫生院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造成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水平不高主要有2个原因, 其一大量的医务人员流失, 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其二乡镇卫生医疗设施差, 农村居民得不到相应的基本检查。因此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和投入, 改善乡镇卫生院的设施条件, 特别是人才的引进, 使农村社区居民更多地受益。

参考文献

[1]宁黎霞.江西省第三次居民卫生服务调查——医疗服务的需要及利用[J].中国医院统计, 2004, 11 (3) :248~249.

[2]子成, 董兆举, 王俊明, 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农村卫生服务现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4) :733~735.

上一篇:农村儿童教育下一篇:中国式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