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

2024-10-05

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共8篇)

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 篇1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 南北长628 km, 东西宽385 km, 总面积15.66×104km2, 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63%, 总人口超过3 500×104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2.4%, 总耕地面积417.2×104hm2, 占全国的3.21%。气候条件独特, 光热资源充沛, 全年日照时数在2 200~3 000 h, 平均无霜冻期为80~205 d, 年降水量400~650 mm, 是农业部规划的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区域和设施蔬菜优势区域。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对解决山西省蔬菜季节性供应不均衡, 平衡全国蔬菜市场, 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全省“十二五”转型跨越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 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蔬菜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30多年来, 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 山西省蔬菜生产快速发展, 产量大幅增长, 供应状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全省蔬菜播种面积呈现前慢后快再平稳的态势。1976年—1989年13年间增长缓慢, 平均年增长率仅为0.88%;1989年—2004年15年间, 全省蔬菜面积快速增长, 平均年增长率达到7.55%, 特别是2000年, 山西省将蔬菜确立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产业, 当年增加了4.43×104hm2, 增长率22.4%, 为历史最高;2004年—2013年的10年间, 全省蔬菜面积从39.23×104hm2增加到43.99×104hm2, 平均年增长率为1.21%, 山西省蔬菜产业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平稳发展期。

随着全省蔬菜生产播种面积稳定增长, 产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2004年—2013年10年间, 蔬菜总产量从1 533.8×104t增长到2 160.57×104t, 增加626.77×104t, 平均年增长率为4.08%, 高于面积增长率, 这主要得益于新品种、新技术的大力推广所带来的单产增加, 以及设施蔬菜面积在总面积中比例的增加。

1.2 优势区域布局基本形成

山西省蔬菜生产经过30多年的发展, 已打下了扎实的产业基础, 全省蔬菜生产区域布局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在7月—9月面向华南、华东和京津唐地区外销的若干个大型专业化蔬菜生产基地。其中有:以新绛县、夏县、曲沃县、尧都区为中心的晋南盆地蔬菜区;以长子县、高平市为中心的上党盆地蔬菜区;以寿阳县、榆次区、清徐县为中心的晋中盆地蔬菜区;以忻府区、原平市为中心的忻定盆地蔬菜区;以阳高县、应县为中心的雁北盆地蔬菜区, 常年菜田面积均在6.67×104hm2以上。寿绿牌蔬菜、绛州绿蔬菜、长子青椒、阳高蔬菜、永济芦笋等品牌蔬菜闻名全国, 特别在北京、内蒙古、辽宁、陕西等北方省市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有的品牌享有很好的市场声誉。

山西省海拔高、光照充足、夏秋季凉爽, 适合生产栽培时间长、春季种植夏秋采收的露地蔬菜。全省主要栽培的蔬菜达40多种, 近200个品种, 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2013年栽培面积中, 番茄5.39×104hm2, 辣椒3.48×104hm2, 甘蓝3.35×104hm2, 大白菜3.15×104hm2, 黄瓜2.31×104hm2。排名前十位的蔬菜中, 除大白菜以省内消费为主外, 其余春季播种 (定植) 夏秋收获的果菜、结球菜和根菜均以外销为主。这些蔬菜种类, 虽然价格较低, 但是种植面积大、产量高、稳定性强, 而且栽培技术成熟、经营渠道通畅, 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供销体系, 是山西省现阶段蔬菜产业的核心构成。

1.3 设施蔬菜异军突起

山西省冬、春季 (11月—翌年4月) 时间长, 在此期间全省几乎不能进行蔬菜的露地生产, 进行蔬菜设施生产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山西省冬春季光照充足、土层深厚, 全境处在北纬30°~40°发展设施蔬菜的黄金区域, 发展设施蔬菜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

山西省设施蔬菜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中期, 80年代一度成为全国塑料大棚蔬菜生产的最大省份。进入90年代后, 通过推广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设施栽培, 蔬菜生产期已普遍达到10个月以上, 蔬菜的设施栽培生产呈现日光节能温室、塑料大棚、塑料中棚、小拱棚、节水莲池并举的局面。据农业部门统计, 1995年全省仅0.33×104hm2设施蔬菜, 2009年底发展到8.53×104hm2, 平均每年新增0.6×104hm2左右。自2010年实施“山西省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以来, 4年时间新增设施蔬菜6×104hm2, 到2013年底, 全省设施蔬菜发展到14.57×104hm2, 其中大、中、小棚面积7.12×104hm2, 日光温室面积6.1×104hm2, 防虫网棚0.22×104hm2, 节水莲菜0.387×104hm2, 食用菌0.75×104hm2, 设施蔬菜产量达1 116×104t, 占到蔬菜总产量的51.65%。

自2009年起, 山西省加大了设施蔬菜的建设力度, 全省各级、各部门优化资源配置, 出台了诸多促进设施蔬菜发展的政策。山西省政府连续出台了《山西省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规划 (2009年—2013年) 》 (晋政办发2009[184]号) 和《山西省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实施意见》 (晋政办发2010[81]号) 。山西省政府2010年—2014年, 连续5年出台了强农惠农政策, 对设施蔬菜持续扶持。各市在贯彻落实省政府强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 也积极出台相应的扶持发展设施蔬菜的政策。目前, 全省11个市及58个农业县都出台了扶持发展设施蔬菜奖补政策或贴息政策。这些扶持政策的落实极大地促进了设施蔬菜的发展, 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结构, 形成了以温室大棚为主的设施栽培结合露地种植的周年生产格局。

随着设施蔬菜的大发展, 山西省冬春蔬菜自给率稳步上升。2009年, 山西省蔬菜冬春市场自给率仅占35%左右, 设施蔬菜经过4年的大力发展, 到2014年底, 全省设施蔬菜达到14.5×104hm2, 山西省蔬菜冬春季市场自给率提高到50%以上, 对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4 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自2001年“全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以来, 山西省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面积逐年上升, 由2002年的2.73×104hm2发展到2013年的18.13×104hm2。2009年以来, 山西省在实施农业部“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了省级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 以此提升全省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目前全省已有50个部级、160个省级蔬菜标准园开展创建工作。蔬菜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逐年下降, 据农业部全国标准园产品农残监测结果统计, 2013年山西省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为97.8%, 较2010年的97.2%上升0.6个百分点, 为历年最高, 比2004年67.5%的合格率高出30个百分点。

1.5 农民增收效益显著

1.5.1 蔬菜总产值保持高速增长

1988年的总产值仅7.95亿元, 1998年总产值增加到了64.05亿元, 2013年达到了382.96亿元。

1.5.2 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较大

1988年的农民人均蔬菜收入仅37.11元, 1998年增加到了197.20元, 2013年达到了999元, 占到山西省农民当年收入的13.96%。

1.6 蔬菜供应明显改善

过去山西省冬季蔬菜自给能力严重不足, 能为冬季、早春和晚秋提供商品菜的日光节能温室和塑料大棚的产量仅为总产量的20.13%和8.88%。冬春蔬菜供应主要依赖山东省和南方省份, 发展冬春蔬菜生产在山西省有巨大潜力。随着山西省“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 设施蔬菜迅猛发展。总体来看, 呈现出了老基地稳步发展, 新基地大步追赶的趋势。新绛县、夏县、长子县、曲沃县、榆次区、阳高县等设施蔬菜基础较好的县, 仍然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 每年新增设施蔬菜面积都在200 hm2以上。盐湖区、永济市、襄垣县、沁县、介休市、山阴县等设施蔬菜基础较为薄弱县发展速度较快, 当年新建设施蔬菜都在133.33 hm2以上。近几年来, 全省每年新增设施蔬菜都在1.33×104hm2以上, 其中主要以日光温室为主, 预计年新增产量约200×104t, 大大缓解了供需矛盾, 为山西省冬春新鲜蔬菜供应, 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 存在问题

山西省的蔬菜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在新的形势下, 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2.1 蔬菜生产总体规模仍然偏小

经过多年的大发展, 全省蔬菜面积达43.93×104hm2, 总产量2 160×104t, 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14.53×104hm2, 但总体规模仍然偏小, 在全国仅排22位、23位、12位。设施蔬菜面积仅占全国设施蔬菜的2%左右, 全年产量不到全国总产量的3%, 仅能满足山西省冬春蔬菜总需求量的50%左右, 其余近50%仍需外调解决。

2.2 技术力量还较薄弱

一是农民从粮农向菜农转变过程中, 对蔬菜栽培所需技术不熟悉, 造成产品质量低、产量低、效益差;二是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率不高, 菜农自行育苗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方式简单、技术落后, 制约了蔬菜效益的发挥。三是技术服务跟不上蔬菜产业的发展, 蔬菜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

2.3 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不高

一是蔬菜的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大部分蔬菜产区的无公害、绿色蔬菜操作规程形同虚设, 许多菜农不具备无公害、绿色蔬菜的生产知识, 或是没有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 也没有有效的监管措施。二是在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当中, 仍普遍存在使用违禁农药和过度防治、盲目防治等问题, 导致防治效果差、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益低、农药残留超标, 影响产品质量。

2.4 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一是山西省蔬菜生产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体, 生产单元小, 规模效益差, 对蔬菜产业高投入和高风险的承受能力弱;二是无法与销区建立相对固定的供货渠道、市场份额小, 很难与大市场、大流通对接;三是面对千家万户, 生产管理、技术推广、质量监管难度大, 严重制约着蔬菜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四是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少, 加工、营销、信息等服务跟不上, 严重制约着蔬菜产业的发展。

3 蔬菜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稳步推进“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

经过多年的实践, 以黄瓜、番茄等果菜为主的设施蔬菜价格稳定, 市场波动不大, 经济效益好, 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对于稳定市场供应、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继续推进“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 抓好设施蔬菜的发展仍是今后蔬菜工作的重点。在全省设施蔬菜优势区域, 按照“标准建造、规模连片”的原则, 每年完成新增设施蔬菜面积1.33×104hm2, 农民年人均蔬菜纯收入新增100元的任务。

3.2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3.2.1 狠抓技术培训工作

通过狠抓技术培训工作, 全面提升管理干部、技术人员、种菜农民的管理和技术水平。

3.2.2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集成配套

大力推广新品种, 以及防雾滴棚膜、高垄覆膜、膜下滴灌、防虫网、粘虫板等实用新技术。

3.2.3 推广集约化育苗, 提高优质种苗覆盖率

在蔬菜主产区积极开展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建设, 鼓励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或有专业知识的菜农承担起集约化育苗任务。

3.3 抓好标准化生产

从生产的各环节, 全面抓好标准化生产中的质量安全控制。

3.3.1 以蔬菜标准园创建为抓手, 推行标准化生产

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实施, 逐步打造“千亩园、万亩片” (1亩=0.067 hm2) 的蔬菜标准化生产园区, 提高山西省蔬菜产业质量安全水平。

3.3.2 提升农民质量意识

通过市场典型案例宣传及培训, 使农户将自身效益与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长远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做到在生产上和营销上诚实守信。

3.3.3 做好生产环节的监控

产前环节:加快无公害绿色产品产地认证、认定步伐, 建立标准化生产警示制度、不合格无公害绿色产地产品退出认定、认证机制;产中环节:在联户联保的基础上, 加大农业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控制投入品源头, 建立产品生产档案;产后环节:建立并严格执行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农产品检测检验标准体系, 把好农产品质量的流通关口。

3.4 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

3.4.1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

在政府引导、扶持的基础上, 农民经纪人及经销商要注重联合农户, 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专业合作社, 完善技术、信息、仓储、运销、培训等各个服务环节, 强化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 规范合作社的运行, 提高办社能力, 建立现代农业经营方式, 在提升营销规模、扩大实力、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的同时, 带动农户共同发展。

3.4.2 前延后伸, 拓宽设施蔬菜生产服务领域

产前抓先进物化技术普及, 做好蔬菜生产、流通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工作, 指导菜农做好茬口安排, 优化品种结构。产后抓好产销衔接, 拓宽销售渠道, 及时掌握产销动态, 加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沟通, 使产销双方互相了解。推进“农超对接”, 通过各种方式把大超市和基地对接起来, 在流通营销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3.5 逐步建立蔬菜加工体系

一是要筛选几个具有一定带动能力及发展前途的加工企业, 由省市采取以奖代补或贴息的方式给予重点扶持, 扩大生产规模, 提升企业档次, 带动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二是蔬菜龙头企业要引进现代技术、设备和理念, 积极借鉴外地企业的发展方式, 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多种精包装产品及深加工产品, 扩大规模, 提升辐射带动力;三是通过政府投入、招商引资、市场化运作, 逐步在主产区建设蔬菜加工园区, 引导企业及专业大户进驻, 开展产品加工, 提升产品附加值, 建设与现代蔬菜产业相配套的加工工业体系, 促进产业的不断升级。

3.6 扶持露地蔬菜、名特优蔬菜

冬春设施蔬菜是山西省蔬菜产业的潜力所在, 夏秋露地蔬菜则是山西省蔬菜产业的优势, 在全国市场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竞争优势。在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的同时, 对露地蔬菜生产规模大、商品量高的蔬菜基地应予以政策扶持。山西省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用途多样的蔬菜栽培品种, 如永济芦笋、万荣大葱、平陆百合、长子青椒、寿阳甘蓝、高平萝卜、襄汾旱地莲菜, 、曲沃大蒜忻府辣椒、巴公大葱、应县胡萝卜和大蒜, 黎城三樱椒、大同黄花菜、阳高蔬菜等地标产品、名特优产品应加大扶持力度, 将其打造成为全国名牌产品或全国驰名商标品牌。

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 篇2

发展无公害蔬菜振兴贵州蔬菜产业

1无公害蔬菜的概念 无公害蔬菜是指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硝酸盐等多种污染和有害物质的.含量不超过国际标准(FAO)或国家标准(GB),对人体健康不造成危害的蔬菜.目前,许多人对无公害蔬菜的认识比较混乱,有的将少施农药、不施农药而生产出来的蔬菜称为“无公害蔬菜”;有的将只用有机肥料、不施农药生产的蔬菜称之“无公害蔬菜”.这都是不全面的.农药和重金属的危害人们已普遍认识,而硝酸盐等其它有害物的危害往往被人们忽视.过量氮肥使蔬菜体内硝酸盐积累,蔬菜富集硝酸盐无害于植物本身,但却潜在地威胁人畜健康,含有高硝酸盐的蔬菜摄入体内后被微生物还原成有毒的亚硝酸盐,它可与次级铵结合形成强致癌物质亚硝胺,从而诱发食道癌、胃癌、肝癌等.

作 者:孙显芳 作者单位:贵州省蔬菜果树工作站,贵阳,550001刊 名:耕作与栽培英文刊名:CULTURE WITH PLANTING年,卷(期):“”(4)分类号:F3关键词:

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 篇3

蔬菜基地基本情况:

位于兴隆县大杖子乡的大杖子村,全村拥有549户,人口1883口,总面积19.8 km2,耕地1800亩,该村没有工矿企业,农业经济主要来源靠传统种植业为主,2007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是个典型的农业大村。为彻底摘掉大杖子村贫穷帽子,让百姓过上富裕日子,该村借助县政协下乡调研设施蔬菜发展的机遇,提出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增加农民收入的设想,并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及乡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县领导多次入村,实地考察指导此项工作。2008年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80万元用于拱架购买,在农牧局的指导下,2008年新建温室88个,占地200亩,到2010年,全村设施蔬菜面积达到570亩,公路两侧温室规模连片,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设施蔬菜面积位居全县第一。

通过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给大杖子村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近几年来,每个温室平均收入在2万元左右,收入最高的棚达4.5万元,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866元。万事开头难,当初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对大杖子村来说,由于基础条例差,农户种植水平参差不齐,农户积极不高,经济效益难体现出来。自该村日光温室蔬菜被列为示范产业,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在县农牧局和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选出80户科技意识强,具有带动作用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示范户种植了西葫芦、番茄,当年就取得了明显效益,多数农户全部收回了成本。在此项目的带动下,日光温室蔬菜种植面积由2008年200亩增加到2010年的570亩。

大杖子村日光温室蔬菜基地建设的主要做法是:

该蔬菜基地按照“统一规划、连片种植、合理布局、均衡上市、科学管理”的原则,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推进。

一是做好土地流转,解决土地分散的问题。主要采取三种方式,统一调整棚用地。第一种是征得80%以上农民同意,统一规划,分户实施;第二种是户与户之间自行协商调整;第三种是以粮补地、定价租赁、级差找补等形式调整。对自己不建棚又不把土地调给别人建棚的个别户,实行乡村干部、亲戚、朋友包户包人做工作,一天不行两天,两天不行三天,直到做通为止。

二是以农户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建设温室。政府筹资为每个温室免费提供价值一万元的钢筋结构拱架,统一安装简易节水灌溉设施,架设变压器,积极协调农村信用联社根据菜农需求,通过农户小额贷款等方式发放设施蔬菜建设贷款,为经济条件不宽裕的菜农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产业健康平稳发展。

三是建立合作组织,规范产业发展。为了让广大菜农共同抵御外部风险,在县供销社的精心指导下,2009年4月成立了“兴隆县春然蔬菜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20人,并建有蔬菜收购站和农资门市部各1处,拥有蔬菜运输车1辆。同时,合作社大力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从选用蔬菜优良品种入手,采取生物反应堆技术和膜下微滴灌技术,运用防虫网、粘虫板、避雨栽培、防雾滴棚膜、高温闷棚等物理防治手法,有效地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并于2009年10月对我村生产的3个蔬菜产品进行了有机认证,注册了“兴然”牌商标,2010年通过中国绿的食品认证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实现了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购药、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使合作社走上了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在合作社社员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被评为省级示范社。

四是硬件建设高标准高要求。棚体结构根据当地气候特点设计而成,使棚体光热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全部配套电动遥控卷帘机拉放草苫,不仅使劳动强度进一步降低,还延长了蔬菜作物的光照时间;采用钢构骨架,使棚体更加坚固耐用,有些温室还配套了微滴灌、沼气池等较为先进的肥水设施。

五是进行严格管理。按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进行管理,严格执行有技术规程、有生产档案记录、有专业合作组织、有技术负责人、有基地管理负责人、有产品品牌、有包装标识、有检测手段。切实保证了蔬菜产品质量。

大杖子村日光温室蔬菜基地建设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不仅致富了农民,也为全县推动温室温室建设发挥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建棚必须有规模。有规模就有效益,规模够了,客户也值得来一次,满足购货要求。客户一多,效益就好,从而调动了农民建棚积极性,促进了规模的再扩大。只有规模和客户实现了互相促进,同步增长,才能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是服务至关重要。温室建设中的土地调整、水利配套、电力设施等问题是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就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加大协调和服务力度,但不是表面上开几次会就算是服务了,而要实实在在,直接面对农户,特别有的农民,当面答应的事,背后几个人一串,又变卦了,针对这种现象,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工作,直到做通为止。

三是必须抓住销售的主动权。销售环节决不可忽视,销售是否顺畅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关系到产业发展的成败。抓住了销售的主动权,建了市场,引来了客户,农民手中的蔬菜产品卖了个好价钱,不仅调动了积极性,也减少了工作的被动。

四是必须抓典型示范。一千遍、一万遍的说教不如农民亲眼一见,通过农民亲眼目睹广大菜农的实际效益,极大的刺激了周边的农民,不仅带动了邻居、亲戚,还带动了整个村的温室发展,全村已有80%的农户都建起了温室。

五是必须有市场意识。市场是无情的,当前形势的发展需要大力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必须树立品牌,发挥品牌效应。

六是技术指导必须到位。扣棚时间、育苗时间及定植时间等环节的技术问题都直接关系到温室的产量和效益。所以,技术指导问题尤其重要。技术指导到位,不仅能提高温室的产量和品质,还能提高温室的产出效益。

农技服务体系项目建设的突出意义:

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兴隆县温室蔬菜科技示范户在指导员的精心指导下,提高了蔬菜生产技术水平,也增强了科技意识和农药安全使用意识,广大菜农严格按指导员的要求抓好每个环节的生产措施,而且还辐射带动身边的农户共同发展,切实起到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

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 篇4

西涵:一是集成, 即把以往繁琐的育苗省

农环节和复杂的秧苗技术集成起来, 业实行规范化管理;二是集中, 即加大

术资金投入, 改分散育苗为集中育苗, 推

广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工厂化育苗;三站是节约, 即能够体现省工、省药、省宗种, 从而实现增产、增收、增效。蔬菜晓集约化育苗展示了农业科技最新成

果, 引领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已成为我国各地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建设内容和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

一、集约化育苗发展现状

山西省蔬菜的育苗方式同全国一样, 先后经历了冷床营养土育苗、电热温床营养土育苗、营养钵育苗到穴盘基质育苗的发展过程, 育苗场所从阳畦到半面棚, 到加温温室、日光温室、塑料中小拱棚, 并逐步向智能化温室育苗发展。但目前蔬菜育苗多数仍以传统的床土育苗、营养钵育苗为主。据不完全统计, 2008年我国蔬菜育苗移栽的面积约804万hm2, 占蔬菜播种面积的40%。在育苗移栽的804万hm2中, 床土育苗面积约占25%, 营养钵育苗面积约占70%, 穴盘育苗面积仅占5%。2009年山西省蔬菜育苗移栽面积约30.15万hm2, 其中, 床土育苗和营养钵育苗面积占95.5%, 集约化育苗技术推广应用率仅占有4.5%。目前, 全省有集约化育苗中心20家, 固定资产21 080万元, 育苗棚面积77 150 m2, 年育苗株数14 600万株, 可供种植面积1.34万hm2。其中, 年育苗能力在1 000万株以上的育苗中心有6个, 年育苗总量11 700万株, 占全省育苗量的80%;年育苗能力在1 000万株以下的育苗中心有14个, 年育苗总量2 900万株, 占全省育苗量的20%。各地在推广蔬菜集约化育苗中, 积极引进优质、抗病、高产的蔬菜新品种, 同时不断扩大蔬菜的育苗种类, 目前, 黄瓜、辣椒、番茄、樱桃番茄、尖椒、西葫芦等种植面积较大的蔬菜, 已逐步实现集约化育苗。随着山西省设施蔬菜面积的不断扩大, 和政府对集约化育苗技术的重点扶持及对种苗给予补助, 全省蔬菜集约化育苗的开发和推广工作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几种主要育苗方式的利弊分析

1. 传统育苗

传统的蔬菜育苗基质为营养土, 选用的原料为田园土、有机肥等, 但是存在3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1) 营养土配比没有标准, 难以掌握田园土、有机肥成分复杂, 很难确定标准的配比。配制的营养土有时肥料不足, 苗期营养不良, 造成秧苗素质差;有时因肥料过多, 土壤中盐分浓度高, 出现反渗透现象, 阻碍秧苗根系吸水, 植株矮小, 不发棵, 形成“小老苗”, 严重时还会出现烧芽、烧苗现象。

(2) 病虫草害发生蔓延难以控制为防治病虫及草害, 规范的营养土配制应采用3年以上未种植同科作物的园田土, 配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而实际生产中, 该项技术要求难以达到, 造成营养土带菌, 进而秧苗发病, 甚至死苗。

(3) 育苗工序难以简化传统育苗需要准备床土、添加肥料、消毒、装钵、分苗, 工序繁杂, 劳动强度大。

2. 营养泥炭块育苗

营养泥炭块是根据作物苗期养分需求规律, 以泥炭为主要原料, 辅以缓释配方肥, 采用先进工艺压制而成, 集基质、营养、容器于一体, 营养适量均衡、理化性状优良、水气协调, 适用于蔬菜及瓜果、花卉、林木、药用植物等作物育苗。该项技术具有操作简便、苗全苗齐、秧苗健壮、提早成熟、预防病害、肥沃土壤等优点, 不仅解决了传统育苗中营养土配比难以掌握、病虫草害难以控制等长期困扰我国蔬菜生产的难题, 而且可以使农民从繁琐的育苗劳动中解脱出来。

3. 穴盘育苗

最近几年来, 穴盘育苗在设施、基质、穴盘、苗期管理以及秧苗质量标准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推广应用步伐加快。与常规育苗相比, 蔬菜穴盘育苗具有节省育苗设施、便于远距离运输的优点, 有利于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生产, 代表着蔬菜育苗发展的方向。穴盘育苗和常规育苗相比有以下几个优点:

(1) 省工、省力、机械化生产效率高穴盘育苗采用精量播种, 一次成苗, 从基质混拌、装盘至播种、覆盖等一系列作业实现了自动化控制, 苗龄比常规苗缩短10~20 d, 劳动效率提高了5~7倍。常规育苗人均管理2.5万株, 穴盘育苗人均管理20万~40万株, 由于机械化作业管理程度高, 减轻了作业强度, 减少了工作量;常规育苗每个土挖平均质量0.5~0.75 kg, 定植1 hm2蔬菜 (按平均密度60 000株/hm2) 相当于搬走3万~4.5万kg土, 而穴盘育苗采用轻基质, 定植时每株苗只有35~50 g, 定植0.067hm2只相当于常规育苗工作量的1/10。

(2) 节省种子和育苗场地穴盘育苗为干籽直播, 一穴一粒, 单位面积上的育苗量比常规育苗高, 根据穴盘每盘的孔数不同, 每1 hm2地可育苗315万~1 260万株, 有效地增加设施的生产面积。

(3) 成本低穴盘育苗和常规育苗相比, 成本可降低30%左右。

(4) 没有缓苗期采用穴盘育苗, 由于幼苗的抗逆性增强, 并且为带坨移裁, 定植不伤根, 缓苗快, 成活率高。

(5) 适宜远距离运输穴盘育苗是以轻基质无土材料作育苗基质, 穴盘苗质量轻, 每株质量仅为30~50 g, 是常规苗的6%~10%, 而且保水能力强、根坨不易散, 可以保证运输当中不死苗。

(6) 适合机械化移栽移栽效率提高4~5倍, 它为蔬菜生产机械化开辟了广阔前景。

三、山西省蔬菜集约化育苗存在的问题

1. 育苗能力严重不足

从栽培学角度来看, 蔬菜种类中除大白菜、萝卜、胡萝卜等露地直播菜外, 70%以上都需要育苗移栽。据调查统计, 2009年山西省蔬菜育苗移栽的面积约30.15万hm2, 集约化育苗技术推广应用率只有4.5%, 现有的集约化育苗中心数量相对较少, 育苗能力严重不足。

2. 育苗设备配套不全

根据初步调查, 目前山西省集约化育苗中心大约有20余家, 利用现代化温室育苗的有方兴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惠民农业科技开发公司、晋中市嘉禾园艺有限公司、北方科技公司。大部分育苗中心因地制宜利用普通日光温室育苗, 但育苗基础设施简陋, 装备不全, 抗低温、阴雨、雹雪、高温、高湿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缺少种子催芽设备、精量播种机、基质搅拌机、环境监测和控制设备、基质消毒设备等现代化育苗设备, 用工量较大, 育苗成本较高。

3. 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集约化育苗是近几年才得到起步发展, 从业人员多数没有经过严格的系统培训, 在苗床准备、基质配比、水肥供给、徒长制御、花芽发育调节、病虫害防治、出圃分级、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有待进一步学习、实践和提高。

4. 思想观念相对滞后

据调查, 大部分蔬菜生产处于分散种植状态, 许多菜农依然习惯采用床土育苗、营养钵育苗等自育自用方式, 且蔬菜生产中存在品种多、周期短、茬口复杂等特点, 制约了工厂化育苗技术的发展。同时, 由于一些秧苗生产企业的规模较小, 秧苗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商品被菜农接受。

四、对策及建议

“十二五”期间, 山西省蔬菜产业将围绕“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 大力推进蔬菜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到“十二五”期末, 全省新增设施蔬菜面积6.7万hm2, 达到16.08万hm2;按照蔬菜标准园创建规范, 建设200个蔬菜标准园;设施蔬菜集约化育苗推广面积10.05万hm2, 达到设施蔬菜面积的60%以上;农民年人均蔬菜纯收入新增500元;完成1万名蔬菜园艺工的鉴定。要实现这一目标, 蔬菜产业必须由规模扩展向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方向稳步推进, 技术集成应用与全面质量管理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大力推进蔬菜育苗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 就是提升蔬菜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促进育苗企业发展

集约化育苗是现代蔬菜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农业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实现了育苗生产集约化、技术管理规范化、经营管理规模化、产销服务社会化, 是一项具有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事业, 在目前育苗企业刚刚起步的发展阶段, 各级政府及部门应整合项目资金, 扶持育苗中心建设、实行购苗补贴;按照“简化建造工艺、便于机械化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 可以应急补温和适度美化亮化”的思路改善育苗温室结构, 大力推广集约化育苗机械化装备及育苗室环境调控技术装备, 加快推进节能育苗温室现代化;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使基质本土化, 降低育苗成本;积极推广育苗综合配套技术, 在育苗室中应用加温炉、微喷灌、遮阳网、防虫网、黄板等物化技术;积极构建蔬菜不同类型优势区域的种苗生产和供应体系。

2.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推进育苗产业整体水平提高

根据自然条件、区位优势、技术基础和市场需求, 把政策和各种要素优先集聚到集约化育苗的优势区域和重点企业, 打造一批集约化育苗管理水平高、经营机制健全、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基地和企业, 通过树立标杆, 示范推动全省蔬菜集约化育苗的整体发展。

3. 加强培训宣传, 提高育苗技术水平

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指导、科技示范等多种方式, 加强技术培训与宣传, 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素质, 强化农民对集约化育苗的认识程度, 提高集约化育苗技术应用率。一是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对科技示范户、农民技术员进行培训;二是按农时季节对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的农民进行针对性培训;三是针对集约化育苗的主要环节和关键技术进行现场指导;四是各育苗中心加强售后服务, 深入田间进行巡回指导。

4. 创新服务模式, 实行企业化运作

为了使育苗中心保质保量向农户提供优质种苗, 各育苗中心应采取订单模式, 实行企业化运作。育苗中心应按照季节和市场需求及消费层次, 以合作社和农户为主体, 科学安排茬口, 统一品种布局, 规范种植要求, 签订订单, 提供商品种苗。同时免费提供技术服务, 为种植户做好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

5. 开拓育苗市场, 促进育苗健康发展

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 篇5

近年来, 太白县把蔬菜生产作为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来抓, 大力实施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种植、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的“四化”战略, 打绿色牌, 走特色路, 大力发展蔬菜生产, 狠抓技术开发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示范和推广, 加强规范管理, 强化优质服务, 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在农业部近年来组织的多次农产品质量抽查中, 太白蔬菜几乎检测不出任何农药残留, 太白蔬菜的安全程度得到了检测部门的高度赞许。目前, 太白山蔬菜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中心认证中心认定为中国绿色食品, 并获欧盟ECOERT认证中心颁发的欧盟EC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和美国NOP有机产品认证证书, 太白县被农业部和全国标准化委员会确立为“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和全国第二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基地县”、“全国第五批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并被陕西省农业厅认定为首批“陕西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一、太白县蔬菜产业存在问题

1.冷链物流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目前, 太白县几家蔬菜公司专业合作社的冷库面积只有7 000m2, 每年蔬菜的冷藏保鲜量不到太白蔬菜总产量的20%, 整个太白县没有一辆冷柜运输车, 每年只能从西安、宝鸡等周边的大中城市调用冷柜车来运输, 由于冷柜车的极度缺乏, 每年用冷柜车运输的蔬菜量只占总产量的1.5%左右, 由于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 太白蔬菜只能以普通方式储藏和外运, 这极容易影响到太白蔬菜质量和品质, 也制约了太白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据报道称, 每年因冷链物流体系跟不上导致有8万吨蔬菜堆积腐烂和倒掉, 这对加快太白山区蔬菜产业健康发生及增加农民收入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2.市场竞争激烈, 高品质的蔬菜当作普通蔬菜销售, 影响其价值。目前由于冷链物流体系未完全建立起来, 太白山蔬菜大多只能在周边地区销售, 只有少量产品通过租用冷库和冷柜运输车运到港澳地区和国外市场销售, 从而使太白山高品质的蔬菜得不到应有的收益, 而且还经常出现市场不稳、恶性压价等现象, 农民辛苦劳作半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甚至赔钱。

3.上市期过于集中, 造成产品阶段性积压, 浪费严重。由于太白地处秦岭高山区, 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1 500米左右的县城附近, 长冬无夏, 适合蔬菜生长的时间只有7个月左右的时间, 蔬菜的出产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月中旬至10月上中旬, 大量的蔬菜集中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上市, 造成产品阶段性积压, 浪费严重。

4.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不健全。太白山蔬菜物流信息体系不健全, 广大菜农了解产品信息的渠道非常少, 甚至连政府所拥有的信息资源都不易获得, 同时, 由于蔬菜供应缺乏统一的冷藏物流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 导致了蔬菜产品交易的高成本、低效率, 不利于整体效益的提高, 也不利于蔬菜产品安全质量的监控, 并且在当前的生产过程中, 菜农不能充分掌握农产品流通信息, 不能根据相关信息安排生产, 导致了供应链中的产销脱节, 从而导致产品的大量滞销。

5.太白蔬菜产品物流成本高。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 距西安市210公里, 广州市2 300公里, 青岛港1 400公里, 上海港1 700公里。以出口蔬菜为例, 由于太白没有自己的蔬菜冷柜运输车队, 只能从西安等地调冷柜车到太白, 这样则需要承担从西安等地到太白的无货空车运费, 而且长途运输到港口去高冷柜运输成本几乎占到蔬菜到达港口价格35%左右, 严重影响到蔬菜的出口。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1.建设相对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要持续发展太白蔬菜产业, 首先, 必须加大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投资力度, 增建大型冷库, 配套真空预冷机、电瓶叉车、冷柜运输车辆等必要设施, 使其形成较为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 通过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 延长蔬菜的保质期, 提高太白山蔬菜产品的质量, 扩大蔬菜的销售半径, 增加产量的销售量。

2.加强出口蔬菜基地建设。太白山蔬菜以其高品质、反季节为其主要特点, 高品质的蔬菜如果只在国内市场销售, 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而国际市场产品价格是相对稳定的 (不包含香港市场) , 一般国外客户给供应商的价格是在成本价的基础上加20%~30%的利润, 一年或半年定一次价, 种植者收入相对是稳定的。目前, 绿农公司作为宝鸡市的农业龙头企业, 正在办理出口基地备案的手续, 如果产品能够做到出口, 等于给太白蔬菜又增加了一条销售通道, 这对提高太白蔬菜的档次和品质, 增加太白山蔬菜品牌的含金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加大太白山蔬菜的宣传力度, 建立完善的太白山蔬菜信息网络系统。以“太白山”品牌为基础, 通过产业升级, 提高蔬菜产品内在质量, 通过举办太白山蔬菜节、在各大媒体上宣传太白山蔬菜, 提升品牌影响力, 同时进一步完善太白山蔬菜信息网络系统, 通过网络宣传, 使更多的客商了解太白山蔬菜。

4.引进大棚种植技术, 延长太白蔬菜的生长期和供应期。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 引导农民通过运用大棚种植技术, 延长蔬菜生长期, 提高土地利用率, 化解太白蔬菜上市期过于集中的矛盾, 减少产品过于集中造成的储运压力和市场销售压力。

5.发展蔬菜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条, 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引进和推广市场适销对路的蔬菜品种, 开展标准化技术培训, 提高蔬菜产品质量, 建立起一整套蔬菜生产、监督、管理和运作体系, 加强对蔬菜产品的监管, 立足国内市场, 瞄准国际市场。围绕蔬菜深加工, 以民营化为方向, 引导和鼓励企业参与产品深加工及流通。通过多种形式, 吸引省内外著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太白投资兴业, 促进蔬菜就地加工, 延伸产业链条, 提高产品附加值, 缓解外运销售压力。

6.开设专卖店、批发市场专柜, 促进产品销售。在宝鸡、西安等城市建设太白山蔬菜销售专卖店, 扩大太白山蔬菜的知名度。同时在宝鸡、西安、咸阳等地的大型蔬菜批发交易市场设立太白山蔬菜专柜, 促进产品销售。

摘要: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 林植被覆盖率达93%以上, 年降雨量800mm1 000mm, 生态环境优越, 空气、土壤、灌溉水没有任何污染, 太白山独特的气候及环境条件为生产高质量的绿色蔬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012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0万亩, 品种120多个, 产量34.5万吨, 然而由于目前冷库设备无法满足现有的产量, 加之没有配套冷链物流, 使大量优质蔬菜无法贮存和运输, 只能以低价处理或倒掉, 严重影响菜农的积极性和收入。对太白县目前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并且提科学的发展对策, 这对于进一步发展太白蔬菜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 篇6

1 蔬菜集约化育苗发展现状

怀仁县蔬菜的育苗方式先后经历了冷床营养土育苗、电热温床营养土育苗、营养钵育苗到穴盘基质育苗的发展过程, 育苗场所从阳畦到半面棚, 到加温温室、日光温室、塑料中小拱棚, 并逐步向智能化温室育苗发展。

但目前蔬菜育苗多数仍以传统的床土育苗、营养钵育苗为主。据不完全统计, 2008年怀仁县蔬菜育苗移栽的面积约1 733.33hm2, 占蔬菜播种面积的40%, 其中床土育苗面积约占75%, 营养钵育苗面积约占20%, 穴盘育苗面积仅占5%。2013年怀仁县蔬菜育苗移栽面积约5 333.33hm2, 其中, 床土育苗和营养钵育苗面积占95.5%, 集约化育苗技术推广应用率仅占有4.5%。

目前, 全县仅有集约化育苗中心1家, 育苗棚面积2 000m2, 年育苗株数106万株, 可供种植面积18.667hm2, 占全县育苗量的0.35%。全县积极扶持集约化育苗企业, 从2013年开始已有一家合作社尝试与外地育苗企业合作利用日光温室育苗, 以满足农户对穴盘苗木想需求。2013年该合作社为怀仁县菜农提供穴盘苗木50 hm2约300万株, 2014年提供106.67hm2约640万株。在推广蔬菜集约化育苗中, 积极引进优质、抗病、高产的蔬菜新品种, 同时不断扩大蔬菜的育苗种类, 目前, 甜椒、番茄、尖椒等种植面积较大的蔬菜, 集约化育苗不断扩大。

2 蔬菜集约化育苗存在的问题

2.1 育苗能力严重不足

从栽培种类来看, 蔬菜种类中除大白菜、萝卜、胡萝卜等露地直播菜外, 70%以上都需要育苗移栽, 2013年怀仁县蔬菜育苗移栽的面积约5 333.33hm2, 集约化育苗技术推广应用率只有4.5%, 现有的集约化育苗中心数量相对较少, 育苗能力严重不足。

2.2 育苗配套设备不全

目前怀仁县集约化育苗中心只约有1家, 利用现代化温室育苗, 其余部分育苗中心利用普通日光温室育苗, 但育苗基础设施简陋, 装备不全, 抗低温、阴雨、雹雪、高温、高湿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缺少种子催芽设备、精量播种机、基质搅拌机、环境监测和控制设备、基质消毒设备等现代化育苗设备, 用工量较大, 育苗成本较高。

2.3 育苗技术水平不高

怀仁县集约化育苗是2008年才得到起步发展, 从业人员多数没有经过严格的系统培训, 在苗床准备、基质配比、水肥供给、苗木发育调节、病虫害防治、出圃分级、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 有待进一步学习、实践和提高。

2.4 观念相对滞后

怀仁县大部分蔬菜生产处于分散种植状态, 许多菜农依然习惯采用床土育苗、营养钵育苗等自育自用方式, 且蔬菜生产中存在品种多、周期短、茬口复杂等特点, 制约了工厂化育苗技术的发展。同时, 由于一些秧苗生产企业的规模较小, 秧苗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商品被菜农接受。

3 对策及建议

3.1 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育苗企业积极性

集约化育苗是现代蔬菜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农业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目前育苗企业刚刚起步的发展阶段, 各级政府应整合项目资金, 扶持育苗中心建设、实行购苗补贴;大力推广集约化育苗机械化装备及育苗室环境调控技术装备, 加快推进节能育苗温室现代化;积极推广育苗综合配套技术, 在育苗室中应用加温炉、微喷灌、遮阳网、防虫网、黄板等物化技术。

3.2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推进育苗产业快速发展

根据市场需求, 各级政府应把扶持政策优先集聚到集约化育苗的优势区域和重点企业或合作社, 打造一批集约化育苗管理水平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基地和企业, 通过典型带动, 示范推动全县蔬菜集约化育苗的整体快速发展。

3.3 创新服务模式, 实行企业化运作

为了使育苗中心保质保量向农户提供优质种苗, 各育苗中心应采取订单模式, 实行企业化运作。育苗中心应按照季节和市场需求及消费层次, 以合作社和农户为主体, 科学安排茬口, 统一品种布局, 规范种植要求, 签订订单, 提供商品种苗。同时免费提供技术服务, 为种植户做好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

3.4 拓展育苗市场, 促进集约化育苗持续发展

加大力度开拓集约化育苗市场, 提供蔬菜市场销售信息, 扩大种植规模;通过销售市场带动蔬菜生产、通过蔬菜生产带动集约化育苗, 用优质蔬菜苗、周到的技术服务、低廉的价格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最大限度降低农民个人育苗的风险性和成本, 促进全县集约化育苗健康发展。

摘要: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但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栽培技术体系不完善, 尤其是因育苗技术落后, 造成不能按时种植、提早上市、产品质量差、效益低,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新型特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面对这种实际, 开展蔬菜集约化育苗, 为农户按时提供优质、健壮的各种蔬菜苗木, 不仅是当前生产事业发展的需要, 更是改造提升传统蔬菜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蔬菜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对促进集约化育苗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 篇7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与试剂

日本岛津GC2010气相色谱仪(附ECD电子捕获电测器和FPD火焰光度检测器);日本岛津GC-2010A液相色谱仪(附柱后衍生系统荧光检测器);DB-1色谱分离柱(30.00 mm×0.25 mm×0.25μm);DB-1 7色谱分离柱(30.00mm×0.53 mm×1.0μm);C8分析柱,组织捣碎机(飞利浦公司);高速均质机(ULTRA-TURRAX);氮吹仪(DCY-III)。

农药标准品均由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研制(浓度均为1 000μg/ml)固相萃取小柱(美国SUPELCO公司),乙腈、正己烷、丙酮、甲醇均为色谱纯,氯化钠、无水硫酸钠均为分析纯。

1.2样品采集

根据陕西省主要蔬菜、水果产区分布,针对陕西省10个市(区)(延安市、渭南市、安康市、汉中市、榆林市、商洛市、宝鸡市、杨凌示范区、铜川市、咸阳市)的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及超市的蔬菜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进行了定点监测。其中抽取样品如下:(1)蔬菜:茄果类、瓜类、甘蓝类、绿叶菜类、豆类、白菜类,2008、2009、2010年分别抽取样品1 86个、260个、296个;(2)水果:桔子、苹果、梨、葡萄、石榴等,2008、2009、201 0年分别抽取样品88个、1 04个、62个。

1.3检测项目

1.3.1蔬菜抽检项目

甲胺磷、氧化乐果、甲基对硫磷、对硫磷、毒死蜱、辛硫磷、氯氰菊酯、百菌清、三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11种农药。

1.3.2水果抽检项目

甲胺磷、氧化乐果、甲拌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水胺硫磷、敌敌畏、毒死蜱、乙酰甲胺磷、杀螟硫磷、亚胺硫磷、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甲氰菊酯、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联苯菊酯、三唑酮、百菌清、腐霉利、六六六、滴滴涕、吡虫啉、多菌灵、3-羟基呋喃丹、克百威、甲萘威27种农药。

%

注:“-”表示未超标。

1.4测定方法依据

NY/T 761-2008:《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及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的测定》;GB/T1 9648-2006:《水果和蔬菜中500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NY/T 1 680-2009:《蔬菜水果中多菌灵等4种苯并咪唑类农药残留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NY/T1 275-2007《蔬菜、水果中吡虫啉残留量的测定》。

1.5结果判断评价方法依据

依据GB 2763-2005《食品中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进行判定。

2结果分析

2.1各地市蔬菜监测结果评价

由表1可知,共抽取了10个市(区)的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及超市的蔬菜,共抽出样本753个,检测分析得出,样本超标率平均为4.9%,所抽检的1 0个市(区)蔬菜,仅有铜川市、榆林市、延安市、汉中市4个市(区)未检出禁用农药。10个市(区)的蔬菜有不同程度的超标,超标的蔬菜有青菜、韭菜、芹菜、菠菜、油麦菜、生菜、菜豆、番茄、黄瓜,叶菜类农药残留超标率最高,番茄类次之,瓜果类最低。尤以芹菜和青菜检出率和超标率最高,超标率分别为15.7%和7.2%。检出的禁用农药有甲胺磷、甲拌磷、对硫磷、氧化乐果3种有机磷农药。

2.2农药残留污染年际变化

由表2可知,2008—2010年连续3年蔬菜中主要农药残留污染为氧化乐果、毒死蜱、甲胺磷、甲拌磷、对硫磷、氯氟氰菊酯、氰戊菊酯和三唑酮。禁用农药甲胺磷,甲拌磷和对硫磷在瓜果类、叶菜类和茄果类逐年降低最为显著,叶菜类除氧乐果和毒死蜱外,其他检出农药较前2年有明显下降,氧化乐果和毒死蜱超标率在叶菜类仍呈上升趋势,毒死蜱超标率达7.2%,较2009年上升1.3%。

2.3不同流通领域的农药残留变化

不同流通领域的蔬菜农药残留超标情况不同(表3),2008年和2009年超标率批发市场>超市>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2008年超标率达8.4%,2009年虽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是很大。由于陕西省各市建立和健全了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因此2009年监测结果显示,进入批发市场和超市的蔬菜质量安全明显好于基地,而且批发市场和超市蔬菜超标率2010年较前2年有显著下降,但生产基地超标率较前2年有所升高。因此,生产基地质量安全管理仍是一个较薄弱环节。

2.4各地市水果监测结果评价

该次调查共抽取了10个市(区)的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及超市的水果,抽取水果样品254个,有3个样品超标,超标率为1.2%,超标样品及农药为桔子中的氧化乐果和溴氰菊酯,分别来自批发市场和超市。

3结论与讨论

(1)2008—2010年,通过对陕西省10个市(区)批发市场、超市和生产基地的蔬菜、水果进行连续3年的农药残留跟踪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蔬菜水果整体超标率有明显下降,3年超标率分别为6.7%、6.1%、2.7%;部分禁用农药如甲胺磷、对硫磷、甲拌磷等有机磷农药仍在生产中使用,特别是在绿叶菜类如芹菜、青菜、菠菜、生菜,茄果类如番茄中,超标率较为严重;10个市(区)分析结果比较,超标农药品种除了甲胺磷、对硫磷、甲拌磷、氧化乐果等禁用农药外,毒死蜱、氯氟氰菊酯、氰戊菊酯、三唑酮也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和超标。就蔬菜水果流通领域分析表明,批发市场和超市蔬菜超标率201 0年较前2年有显著下降。但生产基地超标率较前2年有所升高。

(2)建议政府应加大农产品生产环节中投入品监管力度,全面开展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监测,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特别是对农药的监管,对公布的禁用、限用农药,在进行全面清理的基础上,加强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从生产源头上保证蔬菜水果质量安全水平。

(3)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和超市对农产品质量的有效监控,限制超标蔬菜、水果进入市场,特别是限制外地超标农产品的流入。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专销区,形成优质无公害农产品产销环节的良性循环,全面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市场建设,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农业部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天津),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N Y/T761-2008,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及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的测定[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G B/T19648-2006,水果和蔬菜中500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3]中国水稻研究所,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N Y/T1680-2009,蔬菜水果中多菌灵等4种苯并咪唑类农药残留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4]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N Y/T1275-2007,蔬菜、水果中吡虫啉残留量的测定[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 篇8

1材料与方法

1.1主要仪器设备气相色谱仪、电子天平(0.01g)、 食品加工器(飞利浦HR2084)、漩涡混合器(合肥艾本森Mixpuus)、MD-200氮吹仪(杭州奥盛仪器有限公司生产)、具塞量筒、具塞刻度试管、微孔滤膜等。

1.2试剂与材料乙腈、丙酮均为色谱纯,氯化钠为 (140 ℃烘烤4 h)分析纯,水为超纯水。10种有机磷类农药标准溶液:敌敌畏、甲胺磷、甲拌磷、氧化乐果、二嗪农、乐果、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对硫磷、水胺硫磷, 纯度≥96%(广州太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2013年3月—2014年11月,先后10次对陕西省杨凌农户种植的即将上市的蔬菜进行了采样,设置5点采样法采集了黄瓜、番茄、 洋葱、莴苣、萝卜、茄子、菠菜、白菜、花菜等4类9个蔬菜品种,采集2份/(次·品种),≥1 kg/份,共计采集400份蔬菜。

采集的样品尽快送进实验室,取可食部分,使用干净软布轻轻擦净蔬菜表面脏污,然后采用四分法缩分样品,放入食品加工器中粉碎,制成待测样品,放入分装容器中,做好标记,于-20 ℃左右条件下保存备用[1]。

1.4检测方法

1.4.1样品提取称取(10.0±0.1)g制备好的样品于50 ml离心管中,移入20.0 ml乙腈,于漩涡振荡器上混匀2 min后用滤纸过滤,滤液收集到装有2~3g氯化钠的50 ml具塞量筒中,收集滤液20 ml左右,盖上塞子, 剧烈震荡1 min,在室温下静置30 min,使乙腈相和水相分层[2,3]。

1.4.2样品净化用移液管从具塞量筒中移取4.0 ml乙腈相溶液于10 ml刻度试管中,将其置于氮吹仪中, 温度设为75 ℃,缓缓通入氮气,蒸发近干,用移液管移入2.0 ml丙酮,在旋涡混合器上混匀,用0.2 m滤膜过滤后,分别移入自动进样器进样瓶中,做好标记,供色谱测定[4,5]。

1.4.3气相色谱分析色谱柱为毛细管柱;进样口温度为220 ℃;检测器温度为250 ℃;柱温为150 ℃保持2 min,然后以8 ℃/min升至250 ℃保持12 min;载气为氮气,纯度≥99.999%,流速为10 ml/min;燃气为氢气, 纯度≥99.999%,流速为75 ml/min;助燃气为空气,流速为100 ml/min;采用不分流进样,每次进样1.0 μl[6,7,8]。

1.4.4标准溶液的配置分别吸取质量浓度为200 μg/ml的有机磷类农药标准溶液5 ml于100 ml干净容量瓶中,用丙酮定容、混匀,配制成质量浓度为10 μg/ml的混标溶液,分别取0.0、1.0 、2.0 、3.0、4.0和5.0 ml混标溶液于10 ml干净容量瓶中,用丙酮定容混匀配制成质量浓度为0、1、2、4和5 μg/m L的混合标准使用液,同时分别配置10 μg/ml的单标溶液用于定性,配置方法同上。

以浓度为横坐标,对应的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求出回归方程。

1.5评价

1.5.1评价依据依照GB 2763-2014[9]对蔬菜中有机磷类农药进行判定,蔬菜中10种有机磷类农药的限量标准见表1。

1.5.2评价方法及原则

采用单指标法判定,即所检测项目全部合格者,判定为“该批次蔬菜所检项目合格”;有1项指标不合格者, 即判定为“该批次蔬菜不合格”。

2结果

2.1蔬菜中有机磷类农药残留情况在400份蔬菜样品中,检出含有有机磷农药残留的30份,检出率为7.50%;其中超标样品13份,超标率3.25%;在9种蔬菜样品中白菜和菠菜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0.23%和9.62%;白菜和菠菜的超标率分别为5.68%和5.77%;花菜的检出率和超标率分别为9.09%和4.55%。见表2。

2.2不同类别蔬菜有机磷类农药残留情况不同类别蔬菜中有机磷类农药残留检出率和超标率相差都较大,叶菜类蔬菜检出率和超标率最高,分别为10.00%和5.71%;其次为花菜类蔬菜,检出率为9.09%,超标率为4 . 55 % ;而根茎类蔬菜虽检出,但无发现超标现象 。 见表3。

2.3不同季节蔬菜有机磷类农药残留情况夏季蔬菜中有机磷类农药残留较高,检出率为10.91%,超标率6.36%;其次是秋季,检出率9.29%,超标率3.57%;冬季检出率和超标率都较低。见表4。

2.4有机磷类农药残留检出及超标情况分析在10种有机磷类农药中,甲胺磷检出率和超标率最高,分别为1.75%和0.75%;其次为敌敌畏,检出率和超标率分别为1.50%和1.00%;马拉硫磷低于检出限所以未检出,同时也未检出国家禁用农药水胺硫磷。见表5。

注:每种农药检测总份数均为400份。

3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有机磷类农药残留最多的蔬菜种类为叶菜类,其次为花菜类;以夏季残留较为严重;以敌敌畏和甲胺磷为主。主要是因为叶菜类蔬菜农药喷洒面积较大,而生长期又相对较短,喷洒的农药还没有完全充分降解就被上市销售,所以农药残留检测率和超标率均较为严重;夏季潮湿高温,病虫害较易发生, 因此施用杀虫类农药次数和剂量也相对增加从而造成残留较高;敌敌畏农药的检出与敌敌畏农药具有广谱、 高效的杀虫、杀螨效果,价格相对便宜低廉、易于购买有关。

在检测过程中还发现了某些蔬菜中存在农药混用的情况,这与近年来病虫害出现抗药性和气候变暖潮湿,为了增加农药杀虫效果,因此有些蔬菜种植者采用多种农药混合施用来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

在生长期较短的果菜类蔬菜上检出了有严格休药期的农药,它的检出,说明有些蔬菜种植者缺乏农药施用基础知识和食品安全意识,为了增加蔬菜采收前后的抗病虫害效果和具有较好的外观,甚至有意超剂量施用农药或施用高效剧毒农药,造成严重的农药残留超标。

建议在蔬菜种植过程中大力推广具有高效,低毒、 广谱的农药;加强具有低残留、安全、无公害、高活性、 低廉新型农药的研究开发;同时职能部门应加强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监管,严格控制此类农药在蔬菜上的施用;加大农药安全施用知识的宣传,使广大农民掌握正确的农药施用技术,减少蔬菜中农药的残留。

上一篇:住宅政策下一篇:异山梨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