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学生艺术教育

2024-10-18

农村学校学生艺术教育(共12篇)

农村学校学生艺术教育 篇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为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网络在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 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危害。

经学校政教处调查, 笔者所在的职业学校2007年全校学生中约有15%的学生曾经去过网吧, 其中约5%的学生上网成瘾。成瘾的学生无限制地泡在网吧, 甚至长时间逃课、玩网络游戏, 或上网聊天, 不仅荒废学业, 还损害身心健康。甚至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通过网络传播, 腐蚀了学生心灵, 使学生行为失范, 出现道德危机, 频繁出现打架斗殴、偷窃等不良行为。在贫困的农村, 有些“网迷”学生因无钱上网而实施盗窃或抢劫的案例频频发生。这些现象一再警示, 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网迷”问题不能掉以轻心。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的良性教育功能, 在满足学生心理和精神发展需求的同时, 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农村职业学校学生“网迷”问题的原因

职业学校学生沉溺于上网而不能自拔的原因, 既有学生自身鉴别力不强、自制力差、学习压力小、厌学情绪重、人际关系不好等原因, 也有来自于教师和学校多方面因素。学校要解决学生“网迷”问题, 则首先要找出学校网络教育中欠缺之处。

1. 学生方面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好奇阶段, 在学校不能及时向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情况下, 学生对许多问题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 便转向网络寻找想要的答案, 在浏览网页时易受不良内容的影响。客观上, 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差, 而现在就业形势紧张, 学习无用的思想在农村流行, 学生厌学情绪重;再加上农村经济条件落后, 学生娱乐活动单一。因而农村职业学校学生当中, 上网是为了学习者只占极少数, 多数人是被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网络色情电影等内容所吸引, 甚至上网成瘾不能自拔。

2. 教师方面

不少农村教师家中无电脑, 学校配置电脑数量也有限, 教师对网络游戏、网络聊天感受不多, 了解甚少, 与学生交流及相应教导基本上只停留在“隔靴搔痒”的层面, 以致双方都有“对牛弹琴”的感受。并且, 由于技术水平所限, 多数农村教师对网络良性功能开发较少, 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提供给学生网络技能展现的舞台, 爱好电脑的学生注意力容易被网络内容的花花世界所吸引。客观上, 职业学校学生有不少行为习惯存在偏差, 而有些班主任与“网迷”学生沟通少, 交流缺乏平等性;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只是一味地干涉禁止, 对教育方法缺乏探索, 对“网迷”学生的心理变化也往往关注不够, 对班上学生上网具体情况没有深入分析, 对上网问题不能客观评价, 甚至冷落、歧视“网迷”学生, 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感情上疏远老师, 愈加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

3. 学校方面

农村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一般较晚, 并且网络文明教育的意识往往不强, 学校对学生上网道德操守要求和指导不够, 对“网迷”学生教育不及时, 拖拖拉拉, 甚至放任自由。有些学校没有营造温馨和谐的交流环境, 师生间、同学间缺乏真诚亲密的交往, 甚至不断发生各种冲突, 中学生害怕现实里这种不能满足其交往需要的交流, 于是转向网络进行倾诉, 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寻找精神寄托, 缓解自己心理压力, 从而出现许多中学生沉缅于网络聊天、网络交友之中。

二、解决“网迷”问题的对策

为解决学生“网迷”问题, 笔者建议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引导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 (除参加高考学生外) 无升学压力, 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差, 厌学情绪重, 其中多数学生上网只是聊天或玩游戏, 真正用于学习的学生是少之又少。对这些学生进行学习重用性的教育尤其重要, 让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习, 引导他们把课外时间大部分用于学知识、长技能, 以提高自身素质。

更为直接的是, 网络已经是新时代中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网络的远程教育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益处, 所以要及时教给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查阅知识的技术,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为学习服务。本校一位语文教师在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篇课文之前, 指导学生上网查阅《水浒传》及作者施耐庵的相关资料, 让学生对作者和课文背景有了全面认识, 为学习这篇课文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基础。而对那些要参加高考的学生, 教学中各科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 积极引导学生从各类教育网站中获取相关学习资讯, 如语数外复习题库、理化解题方法、专业课复习指导、高考作文评析等。另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们利用网络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 从网上查询与教育相关的新闻, 以此来调整复习重点, 适应高考新举措, 让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

在对学生引导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心理变化,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再作教育调整。记得2008年上半年, 笔者发现班上有一位姓罗的学生通宵去上网, 但并没有立即对这位学生进行严厉批评, 而是先将这位学生叫到办公室, 耐心谈话, 了解这位学生喜欢上网原因。当掌握了这位学生父母离异, 自己与父亲生活, 性格孤癖、厌学情绪重、只喜欢上网聊天交友的情况后, 笔者上网查阅大量学生沉溺于网络聊天、网络交友而带来危害的例子, 对这位学生进行说服教育。还将这位学生带入电脑室, 将网络打开, 让学生认识网络的良性功能, 正视网络中不良信息及娱乐。在教育中让罗同学认识到了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在班级组织的活动中让这位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 改善其人际关系, 还动员班上学生多与他交往。经过笔者一段时间的努力, 该学生远离了网吧, 学习上进步很大, 人也活泼多了。作为教师, 我们要注意用感情去感化学生, 积极探索适当的教育方法, 让学生从网络文化的虚拟世界回到现实中来。

2. 积极培养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教师

农村职业学校应该对农村教师进行现代远程教育培训, 让教师熟悉掌握计算机操作, 会使用各种教学软件, 能利用网络设计各种教学课件, 并利用网络远程教育引导学生善于在网上学习。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 努力形成网络技术教育的优势和特色。笔者所在的学校中, 现在已有一些教师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 他们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 甚至有些熟悉计算机的教师利用网络还编制了一些教学课件, 把教学课件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 改进了传统教学方法, 为学生提供声、像、文字一体的教学环境, 优化了课堂教学, 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人为本永远是做好工作的核心。学校要教育教师平时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 一旦发现学生沉溺于网络, 要及时说服教育, 真诚关爱, 不能歧视和冷落“网迷”学生。教师要深入“网迷”学生当中主动和他们接触、谈心, 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 用真情和爱敲开他们的心扉, 让他们认识到网络成瘾的危害性, 从而知错就改, 正确地面对和利用网络。

作为班主任老师, 更有责任引导学生熟悉网络, 树立网络安全意识, 教育学生如果在网上发现威胁性的信息, 要及时告诉家长和老师;上网时不要泄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地址、电话号码、学校名称、密码等;教育学生不要随便与网友会面;教会学生识别网络黄毒和网络陷井, 并学会区分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教育学生不要随便下载陌生软件, 不要浏览色情网站等。这些网络安全教育, 能够使学生最大程度上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根据班上一些学生喜欢网络交往的特点, 班主任对这些学生可以不采用面谈、笔谈、电话交谈的传统思想教育方式, 而是充分利用网络, 为学生提供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全方位指导。师生间经常通过E-mail或登录QQ聊天, 从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走出困惑。笔者所在的学校里, 一位姓杨的班主任老师把自己的QQ号码公布给本班学生后, 发现利用网络与学生沟通变得容易多了, 对本班学生存在的问题能及时了解并加以解决, 学生管理工作也顺利多了。

3. 用心打造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各方面技能的舞台, 拓展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 学校可以发动学生利用校园网络资源的优势开展各种有关网络活动。如开展个人网页设计大赛, 进行网络文明征文, 进行网上生日、节日贺卡设计, 开设班级博客, 创办学校网络报, 举办网上知识竞赛, 组织网上辨论会……当学生们热衷于各种网页制作软件的学习和各种网上活动, 自己亲自体验了做版主的感觉, 在提高了他们运用网络技能的同时, 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也有利于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 培养了合作、创新的健康趣味。笔者所在学校中, 有一位计算机教师在班上同学过生日之前, 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展开生日贺卡设计活动并进行评选, 选出了其中动画音乐设计最优秀的作品, 在同学过生日当天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他。这样的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网络技能和兴趣, 又改变了以往过生日的传统方式, 成了很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针对网络成瘾的学生, 学校要为他们创造一个理解的氛围, 让这一部分学生重新找到自我, 引导他们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有条件的学校有必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和网络辅导员制度, 向学生及时提供各种敏感问题的心理咨询服务尤其是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平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让学生对许多问题的好奇心能得到满足, 减少学生在浏览网页时受到不良内容影响的可能性。笔者所在学校自从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后, 学生思想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违纪现象明显减少。针对现在学生思想问题多的情况, 各个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已经是一个明显的趋势。而有条件的学校建立网络辅导员制度之后, 加强网络辅导员各方面能力培养和提高尤为重要。尤其是网络运用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辅导员要深入“网迷”学生当中了解他们思想动态、行为倾向, 把握和引导网络主流意识, 及时解决运用网络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学生迷恋网络的具体情况, 学校要开展网络教育专题讲座;在班内经常组织有关以纠正网络道德偏差为主题的班会, 在班会课中多给学生讲述发生在中学生当中因迷恋网络而带来危害的例子, 使学生对网络有客观认识。要在班上开展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活动, 通过认真学习和领会《公约》中的具体条文, 培养学生良好网络道德意识和良好上网习惯, 引导学生文明上网。

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建设一批非营业性的因特网上网服务场所, 为学生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但学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站的管理, 在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规范上网内容, 加强网上正面宣传,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另外, 校园内应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将学生的心思重新吸引到校园中的现实活动中来。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 (如知识竞赛、各类球赛, 以及文艺活动等) , 设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对于克服网瘾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体会与他人交往的乐趣, 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改变学生对网络的迷恋心理, 使“网迷”学生重新回到美好校园中来。近几年来, 笔者所在的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有兴趣的学生进行篮球训练、舞蹈排练、计算机操作和工艺品加工 (如木雕、刺绣、雕塑等) 等活动, 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再有, 学校可以定期利用休息日时间, 组织学生开展野外活动 (如爬山、野炊、游览胜地等) , 增进师生间、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融身于大自然, 使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放松和陶冶, 有助于改变他们心理上对网络的迷恋, 引导他们从虚拟的世界回到有意义的现实生活中来!

总之, 学校、教师要勇于探索, 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良性功能, 尽最大努力减少甚至避免网络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网络时代要求教师在做学生工作时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 注重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 以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学中, 教师充分发挥网络教育作用, 使学生获得正面影响。当然, 帮助“网迷”学生走出“网络迷谷”的问题, 只依靠学校内部的教育很难完全奏效, 还需要政府部门依法规范网络市场, 给学生营造一个文明的网络环境;社会对“网迷”学生也要多给予关心和帮助。只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才能使“网迷”学生逐渐走出“网络迷谷”, 合理、正确地运用网络, 健康成长!

农村学校学生艺术教育 篇2

苏兴锦

【内容摘要]】寄宿制学生的养成教育,我们通过自理能力的培养和卫生习惯这两方面进行具体活动。在具体的实践中,根据学校的实际,利用寝室、食堂、劳动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逐步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

【关键词】 农村学校 寄宿制 养成教育

一、学生养成教育的意义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不断深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趋向缓慢,人口出生率逐年降低,这使得学校生源呈急剧减少的局面。加上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外出务工、经商的人们越来越多,使得他们的孩子留在家中,有的托付祖辈照看,有的托付亲戚朋友代管,让这些孩子成了“留守学生”。目前在不少农村学校“留守学生”已占到了相当比例,成为了班集体中一个较有影响的群体,孩子留候与教育问题严重。随着农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更好的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形成规模办学效益,合理的调整农村教育结构和布局,促进农村教育能够全面、和谐、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一镇一校”的寄宿制办学模式日趋成为农村中小学的主流。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办学不但解决了制约布局调整的一个瓶颈问题,而且也拓宽素质教育的时空,提升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为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平台,是促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直效之举。

养成教育是一个传统的课题,它在人教育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早已为人们所公认。养成教育又是一个新课题,它的复杂过程和内在机制,是人们需要通过长期实践而探索的问题。当今儿童少年主体意识的发展和价值观念新取向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养成教育,充分认识养成教育的要素、本质、功能及其它实施途径和方式。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还指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养成教育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养成教育是各级学校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特别是寄宿制学校更应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

二、养成教育的内容

巴金曾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而养成教育是一种点滴入微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月月抓,天天抓,时时抓。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根据学校实际,我们制订了《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并通过《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竞赛记分表》进行每日行为规范记录,紧紧围绕“一日常规”训练展开,并着重从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方面作了的探索和实践。

(一)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生活能力”是指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能力,包括生存能力、劳动能力、交往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等等。小学生生活能力的养成及其教育的内容应以“温”、“饱”自理能力的某些指标作为下限,而以学习独立生活和在“特定”条件下能够独立生活作为上限,以使他们将来走向社会,不会产生特别的障碍,具备了必要的心理准备、生活知识准备和生活劳动及生活综合能力的准备。

1、寄宿制本身就是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

在当代社会,学生们的家庭优越感特强,父母百般呵护,大部分学生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现在到学校后一切都得自己料理,刷牙、洗脸、叠被、系鞋带、清理房间、打饭、放餐具、洗澡、洗衣服,另外还要妥善保管自己的东西,合理安排好自己一周的零花钱,适应学校的食膳。小到牙刷、毛巾、鞋子、被子、餐具的摆放,都有统一的规定。许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学校的制度,为了帮学生度过“磨合期”,我们从点滴做起,化难为易。如学校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掌握叠被子的本领,邀请边防哨所的官兵来学校指导学生叠被子。

通过学习与练习,学生掌握了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寝室练习,我们又进行比赛,评出最佳叠被子能手,让先进步的同学成为后进步同学的榜样。在优秀同学的带领下,寝室的同学你追我赶,进步很快。

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的《自立歌》所说:

滴自己的汗水,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汉!

从刚到学校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井然有序。习惯成自然,一切是那样的顺理成章。

案例:

李某某,一天到晚总是忙忙乱乱的,做事毛手毛脚,慌慌张张,丢三落四的,每天在寝室做些事是摔坏这个,碰坏那个,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寝室经常被扣分,其他同学怨声载道,老师怎么提醒也没有用。

评析:

做事马虎、毛躁、慌张、丢三落四是行为习惯较差的表现,这样的孩子做事计划性不强,做事条理性差,随意性太强。久而久之,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采取措施:

(1)树立榜样。榜样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实用的方法。在同寝室的同学中选一个榜样,每天指导生活用品的摆放等。事实证明,当榜样对孩子产生了影响,就会奋追直上„„另外教师及时对其正确引导,提示引导孩子如何才能把事做好?由于马虎会造成什么损失?引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在做任何事时,都应认真细致,思考在前,就会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自己做事的成功率,由于事前的思考和重视结果,就会调动孩子自身的内在潜能,克服他做事马虎、毛躁、慌张、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2)事事养成计划性。我利用班会或个别教育的时间,教育他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都应有一个周密的计划,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事前做哪些准备、如何开始等,也教会学生在做事之前用一小纸条,写上自己要用的物品及时间安排,如做到晚上整理书包,早上出门前的思考等,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放手让其独立。经过帮助和引导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某一件事,其间可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就让学生去碰,要知道对于学生来说:自己的教训是最好的教训,自己亲身体验的经验是最好的经验。

宋朝王应麟曾说过:“积丝成寸,积寸成尺,寸尺不已,逐成丈匹。”朴实的句子却向人们揭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好习惯的养成则终生受益。习惯是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它往往是不假思索就自动作出的反应,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个人的成功;不良的行为习惯可导致一个人行为偏差,更严重者将会影响一个人的前途。由此,对于小学生养成教育,教师责无旁贻。

2、实行目标管理

有目标就有奋斗的动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严格的、持之以恒的规范训练才能形成,建立一套完整的养成教育工作制度和成立相应的监督机构是持之以恒抓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重要保证。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分别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使学生的奋斗目标更明确。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出于这一考虑,我们围绕养成教育的系列内容,结合我校的实际拟订了《寄宿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寄宿学校文明示范班级评比标准》、《文明住校生标准》、《星级寝室评比制度》、《文明餐桌评比规则》,使学生个人、班级集体、寝室集体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制度全面,基本包括了小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学生无论走到哪,无论什么时候,都有规范约束他们的行为,学生行为都有所依。而每一种制度规范,要求都具体细致、丝毫不得马虎,如宿舍卫生,我们应要求学生将毛巾、牙刷摆放有统一样式,地面干净,要花纹清晰,无污水。日常用品摆放整齐,做到五个统一:(被子摆放统一,鞋子摆放统一,牙刷、牙杯摆放统一;脸盆摆放统一;毛巾叠放统一),在个人卫生方面做到五勤:即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勤洗鞋袜、勤理发。正是由于规范具体明确,所以既便于执行,又便于检查。

3、开展各种活动,强化训练学生的自理能力

(1)“爱我寝室,美化寝室”评比活动

寝室是寄宿学生的另一个家,家是温馨的地方,她应该是轻松愉悦的,自由的,为了让学生住的开心,我们放开手,让他们自由地去美化自己的寝室,要求人人动手,我们不注重美化的结果如何,主要是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热爱集体的观念,感受分享劳动成果的快乐。“兄弟连心,快乐一生。”“温馨家园。”“寝室是我家,姐妹是成员。”寝室布置下来,不管是男生寝室还是女生寝室都各具特色。

(2)开辟种植园地

我们学校有大片的劳动实践基地,这也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之一,我们充分利用基地,划片包班,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时,整理本班劳动基地,在“责任田”中实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知道植物的生长时间及规律。买种、播种、施肥、浇水等一系列的田间管理都让学生亲历而为,在实践中如果有疑问可以请教学校里的所有老师,“责任田”虽小,但学生却乐此不彼。

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学校派后勤组教师去验收,评选最佳植物园,种植小能手,请获奖同学发表感言,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快乐与泪水。通过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丰收的喜悦,体会到劳动的乐趣,而且从中获得许多书本所没有的知识。

(3)开展“家务大挑战。”

我们学生很少有自己亲手做家务的机会,更别提懂做家务的辛苦。我们组织寄宿学生进行摘菜比赛,包饺子比赛等,在真实的、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感受到做家务的辛苦,同时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

4、让学生参与管理

寄宿生刚入校,把一周的零花钱带来,结果不是丢了,就是乱花光了,还有被偷窃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各班成立“小银行”,各班由两位能干的学生当管理员,不但要管理好“存取”业务,还要督促学生一周有计划、合理地用钱。另外,在每个寝室中选拔寝室长,在全校学生中抽出“精兵强将”组成监督岗,让学生参与管理,从自理能力上升为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工作能力。

(二)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但体现了小学生的文明程度,而且还影响整体素质。特别是我们农村学校,学生的卫生意识不高,卫生习惯不好。因此,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搞好校园卫生是我校一贯来的优良传统,自从寄宿制学校建校以来,学校更加重视对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1、学校加大卫生设施、资金投入 要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为此,学校在教室的走廊放置了掷纸篓,让学生养成不乱丢果皮纸屑的良好卫生习惯;在学校方便的地方装着拖把架、扫把柜给学生一个整洁的环境,养成爱整洁的习惯。我们学校有一句流行话:“弯腰捡一捡,快乐比一比”。

2、通过宣传,提高认识

1)利用集会、红领巾广播站播音时间,结合最近发生的由不卫生而致病的活生生的例子,提高警惕,认识讲卫生的重要性。

2)少先队大队部邀请卫生院专家来学校进行《预防流感》、《怎样保护牙齿》、《预防中暑》以及《预防红眼病》等有关卫生方面教育。卫生院的专家向学生讲述了一些不讲卫生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后果,有的甚至失去自己的生命。通过一个个典型鲜活的事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讲卫生的重要。

3、寓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于活动之中

1)开展以卫生知识、文明举止、保护环境等为主题的班队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要求各班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以良好卫生行为习惯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如“爱我学校,美化校园”、“讲究卫生,从我做起”,把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同美化整个校园环境联系起来,并且通过班队活动引领学生自觉地实践。

2)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示范班级、文明餐桌评比活动。住宿生每天早上听到起床铃声后,必须在5分钟内以寝室为单位,以寝室长为负责人,将寝室人员准时带到操场集合,然后听从值周老师和生活指导指挥参加各种晨练,晨练后进行内务整理,早饭前离开寝室,上课期间不得进入寝室,晚上熄灯前5分钟,由寝室长点到,生活指导核查,并做好夜间巡查等等工作。每周进行星级寝室评比,以此来加强对学生寝室管理规范化,建立学生寝室管理的长效机制,培养学生的守时观念。

如文明餐桌评比,我们安排专门人员,对寄宿生进行教育、指导,让学生学会按时就餐,不挑食等,并注意就餐纪律和用餐后餐具的整理,要求场地保持干净整洁,做到桌上无剩菜,地上无饭粒,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安排值日生对学生就餐后的餐桌进行检查量分,进行文明餐桌评比,做到有检查、有评比。

通过评比活动,有力地调动寝室、班级、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卫生认识上升为卫生行为表现。3)建立校监督岗和班监督岗。

我们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实现自我教育,但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必要的监督手段能有利地保障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唤起学生强烈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为此学校成立了校“监督岗”和班“监督岗”,负责全校卫生监督工作和班级卫生包干区的监督工作,并且进行记录讲评,和文明班级评比挂钩,通过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督促全校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管理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校园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无论你什么时候踏进我们的校园,展现在你面前的都是整洁与美丽。

4)开展个人卫生检查

由学校负责卫生工作的教师和各班卫生委员组成检查组,对各班学生进行逐个检查,包括指甲、头发、衣服等,结果记入《日常行为规范竞赛记分表》并成为每学年一次的文明班级评比的依据。进行个人卫生检查使卫生工作细致深入到每一个学生,也利于监督、指导、查漏补缺,最终使学生习惯成自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研究实践证明,制度的健全,使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是实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最有效手段。

案例分析

林某某是一个聪明的小男孩,有一个非常坏的习惯。他喜欢把指甲留长,放在嘴里咬,说过几次后,收敛一下,可过了几天,老毛病又犯了。通过家访了解到,他在家里也是这样做。这是长期累积下来的坏习惯,需要指导改正。我找到一位爱清洁的同学跟他同桌,隔天提醒他剪指甲,我又拿一些典型事例,告诉他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一个人很重要。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看到别人都这么爱干净,也以别人为榜样。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他进步了。我让他当卫生监督员,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的,过了一段时间后,他的老毛病又犯了。我以监督员“威胁”他,不好好干,就撤消卫生监督员,他很在意这个岗位,发誓要好好干。

林某某的事例,让我再一次觉得小学生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中,尤其是小学初始阶段,对于小学生习惯的培养不可忽视。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大量良好行为不断积淀的过程,习惯形成的前提是某些具体行为的练习和熟练。良好习惯是大量良好行为积淀的结果,习惯培养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没有大量规范化日常行为要求和训练,习惯的形成是困难的。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严格要求。

德育专家关鸿羽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小学低年级则是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高度重视,从小行为入手,从低年级开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一定能养成。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努力完善制度,学习风气更浓、校貌大为改观,良好的班风已初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规范,校园随时随地干净整洁,教学秩序井然,环境优雅舒适,家长反响良好,多次得到兄弟学校和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同时,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了我校特色教育的有效实施,取得了较大进步。

总之,养成教育需要不断地优化育人环境,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进行管理,更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只有使学生的认识和实践齐头并进,才能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由于在寄宿制之下,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紧密结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取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农村学校学生艺术教育 篇3

【关键词】农村 寄宿制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59-02

近年来,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一些地方陆续推行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将原来比较分散的小学或教学点进行优化组合,合班并校,从而出现了许多寄宿制小学。小学生过早离开父母的照料来过集体生活,一方面,有利于锻炼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每天都处于学校的监护和各项规章制度的管理之中,活动空间受到了限制。势必会引发诸多心理健康问题。这就更需要教师和学校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苗头阶段。

一、农村寄宿制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虽然我们学习了许多其它寄宿制学校的一些先进管理经验,但在面对出现的问题时还是让我们感到意外和准备不足。总结这一年来的经历,我发现住宿生的心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是情感类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烦恼、恐惧、孤独等。由于孩子年龄小,之前家里对孩子都比较疼爱,所以在校住宿后许多孩子表现出思家念亲、寂寞孤独、大吵大闹、不善交流、打架斗殴甚或逃离校园等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2.是意志类问题。主要表现为气馁、缺少毅力、过分依赖、倔强固执等。有的学生面对教师的批评和教育心理上难以承受,有的学生遇到困难就想家,有的学生不合群,难以和其它学生共处。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总是想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一起,对教师的教导置若罔闻。

3.是个性类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嫉妒、多疑、任性、冲动等。有的孩子上学前只和爸爸妈妈等家人在一起,刚刚过上集体生活一时不适应。有的孩子对别的小朋友的吃、穿特别羡慕,向自己家里提出过分要求,有的孩子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形成了孤僻的个性,难以和其它孩子友好相处。

好在学生每周都能回家,且学生年龄偏小,所以胆子相对也小,在学校的严格教导和生活教师的精细管理中没出什么大事。不过我们已经意识到:对住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了。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1.提高认识,在学校管理中全面渗透。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对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其次,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实施心理治疗,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教育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发挥好班主任的导师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是学生生活方面的辅导者,这也就决定了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维护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3.搞好学法指导。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众多心理问题大都与学习不良有关,由于学习不得法,学习效率低,从而使学生产生焦虑,烦躁不安,抑郁等等。所以,注重学法指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策略。

4.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一是学校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克服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二是学校要重视良好班风的建设。三是重视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以活动为主要载体,潜移默化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四是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五是针对寄宿学生不同的家庭环境,学校和老师应积极与其家长联系沟通,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六是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更多的情感关怀,营造一个关心、爱意、融洽、愉悦的心理氛围。

5.让家庭教育与学校心理辅导同声同步。寄宿制学生一般一周才回家一次,虽然与父母接触时间相对少了许多,但是家庭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仍然是不可忽视的。据调查,对学生心理发展起消极影响的因素中,有两个方面的因素显得尤为突出:一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低或者过高,在子女的教育过程中要么漫不经心,要么过分挑剔,使学生产生消极的体验;二是社会环境中一些群体不良行为,甚至有家长参与的行为对学生身心产生不良影响,如,农村严重的赌博风和迷信风。因此,学校要加深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通过办家长学校、开家长会、进行重点家访等形式,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指导家长建立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与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引导家长关注子女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1.坚持面向全体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把预防性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出现问题后再去找对策的被动局面。

2.要把教师的心理辅导与学生的活动、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教师辅导下,学生通过大量的集体活动来加强心理体验,优化心理素质,实现健康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要形成教育合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心理教师的事,它需要其他各学科教師、家庭、社会和社区的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实现“面向全体”和“全员参与”的要求。

4.尊重与理解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存在的权利,承认他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个体,尊重他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这样才能达到与学生的心灵沟通。

农村学校学生艺术教育 篇4

一、职业学校问题学生的特点

1. 自控能力差, 态度不端正

目前, 农村职业学校, 在读的学生大都是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在初中阶段多是网络游戏遍地的时候, 贪玩的天性致使他们沉迷于网络, 荒废了学业。尽管老师一而再, 再而三的批评与教育, 但是他们照样我行我素甚至破罐子破摔。进入中职学校以后这种行为依旧继续, 继而出现旷课、夜不归宿等现象。学生的通宵上网又导致上课的时候睡觉, 学下态度极不端正, 特别是技能课上, 精神萎靡, 出工不出力。文化素质的偏低、社会上中职学校无用论的盛行导致他们厌学情绪大, 所以, 在校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理论没学好, 技能又不会, 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2. 思想不求进步, 法制观念淡薄

思想上不求上进, 法制观念淡薄, 在中职生身上是最常见的问题。现在这些在校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溺爱, 导致这些孩子普遍养成了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性格, 侧重以自我为中心, 甚至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打架、谈恋爱、搞破坏、扰乱课堂等现象时常发生。这些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 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只有一种, 那就是暴力, 甚至结交社会上那些不法分子并以此为荣, 也以此在学生中树立威望。

3. 追求物质享受, 精神世界空虚

家长的溺爱,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在生活上追求物质享受, 吃要吃的可口、穿要穿名牌。部分学生过早的将家里给的生活费花光, 经常以借钱度日, 甚至欺骗家长说学校又收某某费用, 或者当学校收取学费的时候带在身上而不交给老师。贪图物质的享受导致这些学生缺乏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自己的奋斗目标, 精神极度空虚。大部分同学只对时尚潮流感兴趣而对公民的公德心缺乏, 在校园里随手扔垃圾, 在公交车上不能主动给弱者让个座位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问题学生现象产生的原因

1. 家庭教育的匮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巨大。学校中学生的家庭情况很复杂, 有的父母离异重组家庭、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着孩子自己在家。父母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样, 有的家长实行独裁, 要求孩子唯父命是从, 不允许孩子违反, 否则就是打骂;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 对孩子千依百顺;有的家长和孩子缺乏沟通, 经常和孩子发生争执等, 致使孩子缺少健康成长的环境、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沟通, 容易形成不良品德。

2. 不良风气的影响

当今社会上很多不良的风气正在侵蚀着孩子幼小的心灵。黄、赌、毒、打架斗殴, 而职校生正处于喜欢交友, 对社会懵懵懂懂的年龄阶段, 很容易交到一些有着不良习惯的社会朋友染上这些不良习惯。而社会的舆论也在影响着学生, 当今社会很多人对中职学校存在偏见, 认为中职学校专收那些调皮捣蛋无所事事的学生, 认为中职学校里的学生只能做打架斗殴、谈恋爱的事情, 没有学习的可能, 所以当我们的学生在进入我们中职学校学习之前, 这些流言蜚语对我们的学生影响太大。

3. 学生自身因素

职校生正处于青春期, 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不能用辩证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很容易产生恐惧、自卑的心里, “我不行, 我不如别人, 我就这样了…”造成他们学习动力不足, 走出校门又缺乏在社会上生存的底气。同时这些学生又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追新猎奇, 盲目模仿消极东西。凭一时兴趣和好奇养成不良习惯。

三、问题学生的教育对策

1. 家校常沟通,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家校联系, 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状况, 分析学生的心理,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到学生家里家访, 及时帮助家长改正不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模式, 给孩子更多的爱和表扬。不要只看着学生的短处, 我们要以学生的优点为出发点来鼓励孩子, 引导他们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自己将来的工作目标。

2. 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正确引导学生

学校要改变以往单纯以教授知识为主, 而是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建立学校的心理咨询室, 对学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要及时沟通, 加强对其心理健康的教育, 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在学校里不仅学到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还要让他们学到如何做人,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3. 切实加强德育建设, 给学生一个良好学习环境

通过良好的学习环境, 可以熏陶和内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首先要严肃校规校纪, 对于违纪情节严重的学生绝不姑息养奸。只有创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 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才能弘扬正气, 顺利的实施德育教育。

农村学校学生艺术教育 篇5

一、强调各研究成员紧扣开题报告进行研究:

1、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对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对存在问题加以调查。

谈话法:访谈对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养成的方法、途径的看法。

统计法:对调查研究等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法:确定实验对象,进行课题研究。

经验总结法:对寄宿制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经验总结。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总体属于教育行动研究法。采取边“调查”边“研究”边“理论化”的研究模式。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再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分析其变化过程,找出内在规律,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2、课题研究的步骤

①.调查摸底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

②.确定目标阶段(2009年11月——2009年12月):研究制定行为习惯的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方案要有针对性,有明确的阶段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同时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真正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③.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0年12月):每学期为一个周期,每年为一个大周期,使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现一年有效果,两年而有变化。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④、总结阶段(2011年1月——2011年4月),各专题负责教师整理,调查研究资料,撰写课题研究论文与课题总结。

3、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本课题研究是在认真落实农村寄宿制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展开的,是管理模式的又一延伸,力争使住宿生做到自己管理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生活、学习的主人。

①、学生生活自理化;②、学生学习自主化;③、学生卫生日常化;④、学生安全意识化。

4、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①、《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实验档案、相关论文、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分析报告、研究报告、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

二、本次交流活动的有关内容(材料准备)

1、制作相关调查表(教师、学生、家长)、谈话表、调查分析报告。

2、给家长的一封信(期末用)

3、近期研究情况:不同时期的学生变化、论文、案例等。

4、研究途径:

①建章立制:规章制度(小册子)

②示范:榜样、师生典型、光盘中的礼仪学习、讲座

③活动熏陶:一封信、劳动实践、社区服务等

5、完成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进展报告、变更情况报告。

三、下步工作安排。

1、搜集有关研究材料:论文、案例、调查报告、学生实践图片等。

2、制定实验研究的具体开展步骤(各参与研究的寄宿制完小)。

农村学校学生艺术教育 篇6

关键词:农村学校 问题学生 办学理念 教育内容 家长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学校教育在问题学生的性格成因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好的学校教育,能够有效地转化问题学生,使问题学生一样能够成才;反之,就能使问题学生更加“问题”化,最终成为社会的负担。

当前,因为农村学校在各方面还有不完善之处,就存在着一些不利于问题学生转化的因素,简单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的首要地位被不同程度地虚化。部分学校办学思想存在着一些偏差。我们知道,素质教育虽然已经实行了很多年,但是由于现行的学校和教师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学校的文化课程的检测质量和取生率还是评价学校的一项重要手段,所以,部分农村学校新型的素质教育的质量观未能牢固树立,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德育,导致了德育的首要地位被不同程度地虚化,对学生基本社会知识、思想政治和传统道德教育不够,放松了学生人生观和正确的世界观的养成教育,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也有所懈怠和轻视,致使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从而丧失信心,出现思想及行为偏差。

(2)农村学校的教育内容不够丰富多彩。部分农村学校对德育活动的开展重视不够,活动也开展了,但总是带有一点形式主义的模式,像国旗下讲话、班会、晨会以及各种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等,一般都是能简化就简化,结果导致学生在情感上难以接受,师生不能达成共识、形成共鸣。

(3)教师的教育缺乏艺术性。有的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还受一些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教育方法还是不够先进,未能从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出发精心备课,组织教学,课堂上缺乏艺术性,课堂教学气氛有点儿沉闷,师生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无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遇到学生行为上出现问题以后,往往表现在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缺乏理解,缺乏耐心细致的教育,结果让问题学生的问题更加严重。

(4)师生之间缺乏理解和沟通。有一部分教师缺少欣赏的目光,很难发现这些问题学生的“闪光点”,缺乏激励的智慧和本领,问题学生从他们这里得不到称赞的话语,反而会被一系列的规定所约束,从而限制了学生交往的范围,遏制了学生的天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5)家长学校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在农村,有不少家长外出谋生,长时间不归,把孩子留给父母,所以致使许多孩子的家长成为了隔代家长,这些隔代家长大部分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家长学校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现在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家长学校缺少应有的功能,这也无形中促使了问题学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教育。?

要解决以上问题,我认为,应该做到三点:

1 转变教育观念,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

学校要坚决执行国家素质教育的方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不歧视任何一个问题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优秀学生评选活动和强化后进生教育转化培训等形式,把工作做到前头,以优秀促平庸,以先进带后进,在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下,把问题学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1.1在文化课教学中渗透德育

学校要组织好各学科的教研活动,让全体教师共同探讨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作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

1。2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

运用升旗仪式和早会、班会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守则、规范,狠抓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使守则、规范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充分利用板报、手抄报、墙报、广播对广大师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聘请公安干警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讲解与青少年关系密切的法律知识,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让问题学生认识自己行为的危害,自觉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同时,我们还要紧紧围绕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不断赋予德育工作以新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比如,结合“学雷锋活动月”、“清明节”、“五四”青年节、端午节、国庆节等相关节日开展公民道德之诚信、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防教育、革命传统、民族精神教育、热爱集体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教育,审美教育等主题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素质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水平,使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做人之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2 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抓好师德建设,使教师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首先,要引导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激发教师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道德情感,并能使教师们根据师德的评判标准,主动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自觉克服对待问题学生的种种不良举措,使问题学生在每一位教师身上都能得到温暖;其次,学校可以利用政治、业务、例会学习时间,指导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行为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理论性文件,并要进行必要的思想作风整顿,遏制违规,树立典型,不断交流优秀教师教育学生的良好经验,使先进的、典型的案例成为广大教师实施德育的参照,从而使教师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方向,为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打造“温馨、融洽、和谐,亲如父母,严似师长的师生关系”,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从教的光荣使命感,增强教书育人的信心,使教师对问题学生能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3 做好家长学校工作。

对隔代家长日益增多的现象,要组织学校领导和教师走到农村去,走到田间地头,采用集体指导和单独聊天的方式做好隔代家长的思想工作,指出溺爱孩子的危害性,让他们懂得一些现代的教育理论,培养他们正确的育人观。

农村学校学生艺术教育 篇7

一、关注弱势群体, 正确引导学生

农村的小学生一般来说都是相对比较弱势的教育群体, 而对他们的品德教育相对来说也比较薄弱。一般情况下, 农村的孩子, 父母文化低, 天天忙碌, 早出晚归, 孩子缺少管教。有的外出打工的家长, 一年到头很少见上自己的孩子, 多数的情况下都是和自己的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 或者和其他亲人生活在一起。由此, 孩子在应该接受父母的熏陶多一点的年龄段却得不到父母的熏陶, 这样品德教育就成了学校首要的教育工作任务。据调查研究, 在农村里面, 父母常年奔波在外的留守儿童的比例超过城镇比例的15%, 父母在家附近为别人干活而孩子却很少受到父母的熏陶教育的占同等比例中的30%, 父母在家的能经常关注自己的孩子的占同等比例中的45%。由此数据看来, 留守儿童或者较少接受父母熏陶的小学生数量众多, 品德教育固然是一门相当重要的课程, 更是一项义不容辞的教育教学工作。衣食者父母也, 授道解惑者恩师也。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 为学生授道解惑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教师应尽职尽责, 把学生往一个正确的方向去引导。

二、关注学校文明, 酝酿良好的学校环境

农村的小学生从综合素质上体现出他们受教育程度远远比不上城里面的孩子, 而思想品德教育这一方面更是有很大差距。因此, 我们只能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 采取适宜农村小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农村里面的小学生比较单纯, 而且模仿能力相当的强。比如, 在家里面听到了邻家吵架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 偶然听到了他们互相谩骂的一句脏话, 就把它记了下来, 来到学校里面了, 用来骂自己的同学, 甚至在和父母争执的时候用来反骂父母。这些都是经常见到的, 一开始说的时候还觉得有些恶心, 久而久之, 就成了习惯。语言是传递文明, 体现一个人的品德教养程度的重要方式。而在学校里面养成文明说话, 和蔼可亲的对待人, 更是难能可贵的。而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 理应正确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 采取正确的方法往一个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

学校是一个学知识, 讲文明, 树新风的地方, 应该具备十分优良的品德教育环境。可是有些小学生却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面接受一些不良的思想语言等。例如, 有些小学生在学校里面却学会了一些明显很不文明的话。他们从自己身边的一些同学那里学到了脏话坏思想, 然后就经过互相之间传播, 最后就在学校里面成了流行的语言。这些就造成了品德的败坏, 更加突出了品德教育是相当重要的一门课程。在农村里面, 有些教师的素质也有待提高, 老师的素质高低也是直接影响学生素质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 品德教育在农村小学生中是一门相当重要的课程, 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关注品德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

学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基指导精神, 积极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发展, 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社会大发展, 教育是本钱。只要将品德教育工作狠抓落实, 坚持“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的德育思想, 将学生的德育发展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引导, 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今社会, 纷繁复杂, 光怪陆离, 道德沦丧, 积极认真搞好学生品德教育是相当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上, 我们要面对很多问题, 比如婚姻道德等, 但是孩子被迫很无辜地面对, 因此, 教师必须引导小学生从生活中的低谷走出来, 这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在社会生活中, 小学生都是很单纯的, 辨别是非, 识别好坏的能力是很差的。比如, 近些年来, 社会上出现各种各样的诱拐骗卖小孩的现象。从这些情况看来, 教师要多加以保护监督、引导。

农村学校学生艺术教育 篇8

一、当前形势对小学教师的迫切要求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未来精神风貌, 而且这个阶段成长的学生富于创造力、可塑性强、接受新生事物快, 也正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之重要阶段, 是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各种习惯、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最佳时期。因此, 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学生将来的人生之路影响是非常大的, 所以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校各级各类人员都有责任把中小学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上来。

学校的第一带头人是校长, 学校校长处于学校行政事务的中心地位, 校长起到的是学校领导班子中合作团结、治校育人的核心作用。要坚持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家庭、学校、社会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共同来办好学校, 让学生健康成长。这需要校长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并且持之以恒地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开展全校普及的工作和感染家长来共同营造德育教育的教学情境, 以身作则, 带领全校师生培育出国家高素质人才, 推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

班主任在整个过程中担当的是具体实施者, 领导和组织全班同学开展相关活动体验, 班主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书是手段, 育人才是目的。班主任必须掌握中小学教育的心理学和教育学, 身教重于言教, 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德育风尚。班主任应该从学生的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教育。例如:有一位高年级男同学, 进程时遇到一个骑摩托车的年轻小伙子撞倒了一位老奶奶而仓皇逃遁。这位同学急忙搀扶起了这位老人, 并且打了急救电话120, 送往医院, 老人的亲属赶到的时候, 却被老奶奶的亲属指责为肇事者, 无奈之下医治费与营养费花费上万元, 该学生损失了经济利益, 做好事却得到误解, 这怎么办呢?班主任老师告诉他, 这是社会上的一些个别人的行为, 还是存在的。但是如果是老师遇到这样的事情, 还是会这样做的, 老师以身作则给学生捐献了50元钱, 全班学生也都争先恐后的奉献了自己的爱心。这位学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怀, 受伤的心灵得到了愈合, 如果是在一片指责声中, 孩子那美好的心灵就会变得扭曲, 所以从小正确引导孩子非常重要。

在南海广佛的小悦悦被车碾压事件中, 7分钟内有18人经过现场, 竟然视若无睹, 不闻不问。这无疑造成了对于天真善良的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冲击, 费解、质疑、茫然等情绪油然而生。心中充满疑惑, “这些都是为什么呢?”每天收到的教育是要争做新一代好儿童, 好人好事新风貌, 这样的突发事件无疑已经和精神文明建设严重脱节。老师要适时的通过班级研讨会做正确引导, 让同学们认识到这是一些部分人群的极端做法, 会受到全社会的唾弃与指责。现在法制教育已经大力普及, 每个人都应以法律为准绳, 做新社会新风貌的德育先行者, 只有每个人都担负起爱心经营社会的责任, 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国泰民安。思想决定着意识和行为, 所以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势必力行的, 这决定着整个民族的未来精神文明风尚。所以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都应该是一个对社会充满爱心、热爱祖国的具有崇高品德的人, 才能用自己切身的行动和教育语言来指导好自己的学生。

二、家长要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 学校要和家长进行思想意识交流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家长要支持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相互配合, 统一思想认识, 保证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一致。为学校顺利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家长们人人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怎样才算是成才和成才的方法, 很多家长由于不懂教育教学规律, 往往与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不能够协调一致、整齐划一。所以家长们要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 经常和学校进行互动式沟通交流, 与学校的教育目标一定要达到共识共进。

对农村小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

为振奋学生精神风貌, 统一学生的思想认识, 建立良好的班级班风, 学校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为起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要开展“爱家乡、爱祖国、做贡献”等活动, 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 为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 提高劳动技能和助人为乐的思想意识。学校开展走出校门的校外活动, 通过农田劳作、修路、植树等活动开展劳动教育, 帮助村委会开展公益活动, 帮助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物, 实施组织纪律教育少先队每年组织好“七一”、“八一”、元旦、国庆节的歌颂庆祝活动, 同时组织好烈士墓在清明节的祭奠。“六一”发展新成员、新队员, 举办少先队知识竞赛, 通过对会开展“小红花”、“雏鹰奖”、“金太阳”活动, 在队员中鼓励大家学先进、做先进, 争做当代好少年的少先队工作。

为了使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 提高每个学生的热爱祖国的责任使命感, 形成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良好竞争局势, 争取每个同学都为自己的班级增光添彩。班主任老师要培养好的班集体要做好每周、每月、每学期、每年的具体计划的工作总结, 同时要帮助学习差的学生做好转变工作。组织班集体进行多种竞赛评优活动。安排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好班集体的小主人, 并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心得体会, 在班会上与大家分享。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 学校的精神风貌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学环境舒适、整洁、优美, 学生会得到审美教育。学校精神风貌对学生的熏陶非常重要,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经常活动场所, 这里不一定要豪华气派, 但是宁静与整洁是必须有的, 一定要加以维持而且要经常性的美化, 如种植一些植物, 做一些文化宣传栏墙报, 以感染在校学生的思想精神文明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工作中的能力, 学校要求学生通过电子邮件、书写信件、学好写好毛笔字、到田间地头丈量土地、各种手工劳动等实地考察及评优竞赛, 进行对学生的使用技能技巧的培养。

为使学生树立爱党、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 从乡村聘请来一些老党员、退休老干部对学生进行校外辅导工作, 讲述革命历史故事和亲身经历, 言传身教, 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感悟到爱国主义精神, 讲述着本乡本土乡音淳厚朴实、平易近人, 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活动, 也容易接受。

总而言之, 加强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有多种有效途径, 家庭教育以及全社会对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给予积极地支持和配合, 使学校和学生的德育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这样才能培养出能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国家教委在《中小学德育纲要.》指出的重要精神, 强调思想品德教育要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所以开展中小学生德育工程建设是当今的教学大计。本文根据我国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结合我校现状对于如何进行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展开论述。

农村学校学生艺术教育 篇9

一、课程化途径

我们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要课程化, 包含四个方面: (1)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按计划开设, 走进课堂, 进入课表, 有计划, 有教育方案, 扎实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2) 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学校或者班级的具体情况,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用身边的人和事,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范畴, 通过研究总结经验与方法, 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4) 要有课程实施的师资队伍保障。我们要建立一支以校长为领导, 班主任、团队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员为骨干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要经常组织他们进行培训, 以提高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能力。要特别指出的是, 心理健康教育要课程化, 是强调我们要像重视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来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是, 强调课程化不是把它学科化, 我们不能像教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等学科一样去上心理健康教育课, 又用学科的评价方式去评价其教育效果。

二、制度化途径

制度化建设是学校落实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化建设有三个基本要求: (1) 有组织制度为心理健康教育作保障。如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规模大的学校还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 (室) , 并设置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其加以规范。 (2) 有专门制度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管理。如我们学校就制定了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员工作规定、心理咨询室工作规定, 我们还在每个班设立了一个心理教育副班长, 并制定了心理教育副班长的职责要求。 (3) 有评价制度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效绩考核。如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学生参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要进行评比和奖励等。

三、活动化途径

采用活动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需要的教育方式, 我们要有意识地让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接受心理疗治和精神熏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体现几个原则: (1)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是要让学生成为各项活动的主体, 从组织到具体实施, 尽可能是学生干部和全体学生自己完成, 教师只能是参与者或指导者。 (2) 体现娱乐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以游戏和音乐体育等活动为主, 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 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健康的体验和教育。 (3) 体现多样性。如我们可以把学校里经常开展的诸如各种兴趣小组、文艺演出、演讲比赛、体育运动会、课外游戏等活动都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可以把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等教育形式结合起来;还可以开展一些专项的心理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副班长培训、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 特别是提倡开展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 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心理沟通, 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扰, 愉悦精神生活。

四、网络化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是学校的事, 是教师的事, 更是社会和家长的事。所以, 只凭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不能做好这项教育工作的。这就要求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 即形成一个学校、教师、社会、家长、学生纵横交错、多方协调互补的网络格局。具体说, 这个网络要由三条主线构成:主线1是“校长—心理辅导员 (共青团、少先队辅导员) —班主任—心理副班长—学生”, 这个网络侧重于学校通过组织领导、制度管理、评价推进等多方努力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主线2是“学校—班主任—家长—学生”, 在这方面, 要尝试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把现代通讯 (或网络) 工具和家访结合起来加强沟通, 把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的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主线3是“学校—社区—家长—学生”, 试图让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一种社会行为。

农村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刚起步的新课题, 我们将继续探索, 努力拓宽教育渠道, 为农村学校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打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农村学校学生艺术教育 篇10

关键词:网络素养,家庭教育,农村学生,留守儿童

1 问题的提出

1.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 随着移动电信网络在农村的大面积覆盖, 手机能上网等功能的升级, 农村学生持有手机率的增加, 上网对农村特别是偏僻山区的青少年学生也不再成为新鲜的事。网络对农村学生的影响同样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已成为农村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家长和学校视其为洪水猛兽, 家长见网兴叹, 学校谈网生气。

1.2 调查目的

进一步促进农村学生正确、健康地利用互联网, 大学生需要深入贫困地区特别是山区农村学校实地感受和调查互联网对农村学生的影响, 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身心发展, 分析原因, 探讨出相应措施应对互联网的负面影响。

2 调查方法

2.1 调查对象

以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舒家村学校为调查样本。舒家村学校地处该县舒家村乡, 是县教育局主管的完全学校, 有学生606人, 其中, 小学生376人, 中学生230人。此次调查随机抽取200学生, 发放200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190份。初中生120人, 小学生70人, 其中, 留守儿童113人, 占59.48%;非留守儿童77人, 占40.52%。

2.2 调查方法

对学生采取调查问卷法, 对家长进行访谈法, 运用Excel软件包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法。

2.3 问卷的编制

自编调查问卷, 主要涉及网络运用、上网投入 (或上网时间) 、网络内容、上网途经以及网络影响等上网情况调查问卷和家长对网络态度、引导应用方式等家庭教育状况问卷。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90份, 运用Excel软件包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 其结果如下:

3.1 上网状况与分析

(1) 上网人数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比较分析。被调查对象190人中上网人数为155人, 占81.58%, 其中, 留守儿童占53.16%, 非留守儿童占28.42%;不上网人数为35人, 占18.42%, 其中, 留守儿童占6.32%, 非留守儿童占12.1%。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上网人次多一些。

(2) 上网时长分析。在155个上网人数中, 上网时间较长的占21.94%, 其中, 留守儿童占20%, 非留守儿童占1.94%;3小时以上的占78.06%, 其中, 留守儿童占45.16%, 非留守儿童占32.9%。显然, 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上网时间更长一些。

(3) 上网途径分析。该校学生主要是通过手机进行上网, 约占80.16%;网吧上网的比例是17.25%;家用电脑上网的比例是2.59%。智能手机上网是当前学生上网的主要途径。

(4) 网络应用分析。网络娱乐类应用是学生群体最重要的互联网应用, 玩网络游戏在学生群体中的占比高, 占87.74%, 其中, 留守儿童占61.94%, 非留守儿童占25.8%;用于学习及其它的, 占12.26%, 其中, 留守儿童占3.23%, 非留守儿童占9.06%。显然, 被调查学生上网主要是寻求娱乐类活动。利用网络学习, 需要大力加强。

3.2 上网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调查发现, 虽然不少学生喜欢或者说沉迷于网络, 他们自己其实是知道网络对自身带来的一些弊端的。45.16%的人认为上网使自己学习成绩下降, 其中, 留守儿童占31.6%, 非留守儿童占13.56%;40%的人认为上网使自己无心学习, 其中, 留守儿童占12.26%, 非留守儿童占27.74%;11.61%的人认为上网让身心健康受到伤害, 其中, 留守儿童占10.31%, 非留守儿童占1.3%;3.23%的人认为上网影响现实人际关系, 全部是留守儿童。

3.3 家庭教育对学生上网的影响

(1) 家长对上网的态度。22.63%的家长禁止孩子上网, 其中, 留守儿童家长占15.79%, 非留守儿童家长占6.84%;77.37%的家长允许孩子在假期或课余时间适量上网, 其中, 留守儿童家长占43.68%, 非留守儿童家长占33.69%。

(2) 家长的文化程度。调查发现当地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1.67%的家长无文化, 11.25%家长最高学历是小学, 46.74%的家长最高学历是初中, 36.78%的家长最高学历是高中, 3.56%是大专及以上学历。

(3) 家长的教育手段。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或者犯错误的时候, 42.11%的家长会耐心的讲道理, 其中, 留守儿童家长占26.32%, 非留守儿童家长占15.79%;22.63%的父母会严肃批评, 偶尔也会打人, 其中, 留守儿童家长占21.05%, 非留守儿童家长占1.58%;2.11%的家长则经常会打人, 全部是非留守儿童家长;33.15%的家长会放任自流, 其中, 留守儿童家长占31.58%, 非留守儿童家长占1.57%。

4 问题讨论与初步结论

4.1 网络对农村学生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

一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长时间面对手机或计算机屏幕, 导致青少年学生生理机能失调、神经系统正常节律被破坏、视力下降、失眠、免疫能力降低、焦虑等伤害。二是网络的不良信息容易导致青少年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三是荒废学业。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 上瘾不能自拔, 不少农村学生荒废学业, 逃课、旷课, 欺骗老师和家长。四是自我意识弱化。农村文化娱乐方式比较单调, 特别是贫困山区, 很封闭, 农村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 容易弱化现实中的自我, 与他人缺乏交流和沟通。

4.2 农村学生上网率整体高, 特别是留守儿童上网率高

调查发现, 当代农村学生上网率整体很高, 舒家村学校上网率占81.58%。同时, 从统计结果分析中发现, 农村留守儿童上网占比高, 舒家村学校达59.48%。究其原因, 一是学生自律能力差。二是家庭监管缺位。

4.3 导致农村学生上网失控的外在因素

(1) 学校缺乏引导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调研发现, 该学校的网络设施不足, 电脑设备落后, 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由于该校地处偏僻的乡, 属贫困山区, 学校办学条件较差, 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学校设有一个电脑房, 只有十几台电脑可用, 电脑设备几乎是要淘汰的电脑。学校没有一个计算机专业教师, 学生缺乏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和引导。

(2) 社会对网吧监控不力。网络监管机构对农村网吧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国家有关互联网信息服务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中小学周边200米以及居民楼内不得开设网吧, 而调研发现, 在该乡镇街上开设的网吧基本上设在居民楼内, 离该校不足200米, 缺乏必要的法律手续和营业执照。同时, 相关互联网法律法规明文规定18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准进入网吧, 舒家村乡的一些机构虽多次对网吧进行检查, 但更多的是走过场, 未取得实际效果。

(3) 家长的教育方式欠妥。调查发现, 在当地, 家长怕网络影响学生的学习, 而家长最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家长的教育方式较粗暴, 不是循循诱导, 其中22.63%的父母在孩子不听话时会进行严肃批评, 偶尔也会动手打人。

5 对策与建议

5.1 培养农村学生的网络素养

调查发现, 80%的农村青少年学生网民希望老师教育他们一些网络使用技巧, 如利用网络便捷查阅资料、制作课表等。他们希望有技术教师指导他们正确上网, 明确上网的意义, 从而适当上网、安全上网、科学上网、绿色上网, 希望能成为网络的主人, 而不是网络的奴隶。因此, 农村中小学应开足、开好计算机基础课程, 配备专业的计算机技术老师, 有条件的学校设计和建立校园网。

5.2 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 需要教师、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教师要从心理着手, 矫正他们扭曲的心理;要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外出务工父母要重视子女的教育, 加强情感交流, 多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政府部门要不断加大农村学校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 建立寄宿制学校, 吸收留守儿童住校。

5.3 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

(1) 对上网场所加大监督力度。要对农村青少年学生上网场所加大监督力度, 规范网吧从业行为。重点在清理地下网吧的基础上, 严把四个关口:进门关、内容关、传播关和法规关。

(2) 建设绿色网络游戏环境。根据调查, 网络娱乐类应用是农村青少年学生群体最重要的互联网应用, 然而, 较多青少年学生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对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严重危害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 建设绿色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3) 指导家长正确认识网络和充分有效利用。贫困山区农村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低, 思想不开放, 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较迟钝, 家长们很排斥网络, 见网生忧。“网络素养教育”不仅要面向青少年, 也应该要面向家长。家长关注、指导孩子使用网络, 是保证孩子安全的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关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吴汉荣.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干预对策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5) .

[3]王描玲.大学生手机上网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龙岩学院学报, 2011 (S1) .

[4]梁钧泉.手机上网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不良影响探析[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文集[C].2010.

农村学校学生艺术教育 篇11

艺术教育是推动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当下艺术教育依然是不少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因师资短缺、设施落后、资金困难等原因,这方面问题尤其突出。

2013年底,地处闽北的松溪县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之一。两年多来,该县积极开展“经济欠发达山区小县艺术教育百千万工程”(组建百个以上艺术社团、提升千名以上教师艺术教育水平、培养万名以上学生一项以上艺术特长),对经济欠发达山区县开展艺术教育做了有益的探索。

近日,记者走访了松溪县3所学校,了解该县如何破解师资力量不足、教育经费有限、家长不够重视问题,让艺术教育在山区学校结出硕果。

师资力量不足怎么办?

培训有才艺的非艺术专业教师,发动民间文化达人参与

开展教育活动,师资是第一位的因素。据松溪县教育局党委书记杨恭宝介绍,全县现有中小学在校生约1.58万人,但音乐和美术专业教师加起来不到60人。

艺术专业师资总量明显不足,怎么办?教师队伍中有不少多才多艺者,光是县书法家协会就有多名教师会员,这是个可充分挖掘的宝藏。松溪组织有一定艺术特长的非艺术专业教师,组建了版画社、演讲社、合唱团、民乐团、书法社、舞蹈社等多个教师艺术社团,并聘请校外的专家进行培训。两年来,已有近600人次的教师接受了培训,他们成为指导学生开展艺术活动的重要力量。

渭田中心小学德育处主任杨崇土老师,毕业于南平师范学校,会拉二胡、吹笛子、演奏葫芦丝,业余时间常借此自得其乐。他去年接受培训后,在学校带了一个葫芦丝学生社团,有50多名孩子参加,现在他们已经可以演奏几首完整的曲目了。孩子们大大方方地为记者合奏了一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有模有样,优美动听。

杨恭宝介绍,松溪是中国版画艺术之乡,另外,花桥乡的木偶戏、马窝山歌,郑墩镇的越剧,渭田镇的傩舞,茶平乡的茶艺表演等,都是当地的特色文化,拥有一大批民间文化达人,他们都是松溪立足地方文化资源,促进艺术教育与地方艺术特色有机结合的宝贵资源。教育部门、学校经常聘请当地的专业艺术团体、民间艺人来辅导学校艺术教育。

县版画院经常应各校邀请,派出骨干版画作者到校辅导授课,今年初以来已先后应邀授课10场次,培训学生800多人次。“每次授课,看到学生们高涨的学习热情,我坚信松溪版画艺术必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县版画院院长蔡丽深有感触地说。

教育经费有限怎么办?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既培养艺术兴趣,又普及环保意识

这两年,松溪县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投入近400万元添置各校艺术教育设备,建设完善农村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但总体来说,经费缺乏的情况仍比较突出,怎么办?

记者来到渭田中心小学的绘画活动室,郑丽萍老师正在指导孩子们画画。教室四面墙上挂满了孩子们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有用瓜子壳拼成的公鸡图,栩栩如生;有用树枝、树叶、树皮拼接加工成的树林画,生气勃勃;有用浸水捣烂后的旧报纸纸浆,拼染成小姑娘的形态,天真烂漫。一块大画板上的“海底世界”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原来这是孩子们用蛋糕包装盒的圆纸板,剪成10多条鱼,涂上五彩斑斓的颜色,再将小鱼贴在画着海洋的木板上,童趣盎然。

渭田中心小学党总支书记曹木介绍,山区的学校,各方面的条件不如城里,很多设备、器材买不起,但是,只要因地制宜,多动脑筋,也能把艺术教育搞得有声有色。像纸浆画、树叶画,材料可以就地取材,没花多少钱,只要有老师指导,孩子们照样可以制作出很漂亮的作品来。这不但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像报纸、树枝等的充分利用,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环保、节约意识。再如,孩子们学乐器,不一定都要学习钢琴、小提琴、古筝这种“大家伙”。对山区没有经济条件的孩子来说,笛子、口琴、葫芦丝这样的小乐器,简单易学,携带方便,价格不高,同样可以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美感和兴趣。

家长不够重视怎么办?

积极把艺术教育成果展示出来,引导家长们转变观念

杨恭宝指出,在农村地区,有不少家长对艺术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校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为此,学校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和举办各种艺术展示活动等方式,让社会各界了解学校艺术教育成果,了解艺术教育对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作用。

在松溪县实验小学的操场上,一场校园艺术展示活动正在进行。几百名孩子在老师的指挥下,用古筝、琵琶、二胡、葫芦丝等民族乐器合奏《荷塘月色》,优美动听的曲子让现场的许多家长听得入神。

该校校长程建华介绍,学校制定了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一手好汉字、一项好才艺、一个好兴趣和一笔好文章。学校将孩子们创作的各种艺术作品挂在校园各处,并且定期更换。他说,有一个星期天,他看到一些家长要进学校,被保安拦住了。他上前一问,原来是家长们听孩子说自己的作品被挂出来了,很激动,想进来看看。程建华就陪同他们进校参观,孩子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看了画作喜上眉梢,还拿出手机拍照。

渭田中学一位负责人介绍,山区孩子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其实也很高,比如学校办了个手工制作社团,全校200多名学生,有八九十人报名参加。学校通过各种途径,让家长了解艺术教育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该校九(1)班班主任杨美英老师说,班上有一名男生原来好动,学习缺乏耐性,参加学校书法班后,定力增加了,学习比过去有耐心了。这名男生的父亲很惊奇,特意跑到学校跟老师交流,感谢学校开展的艺术教育活动。还有一名女生原来胆子很小,参加学校演讲社团后,大家都说她自信多了。

记者手记

催化全面成长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农村群众对加强孩子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音美体”是可有可无的“副科”的观念还普遍存在,这是制约山区县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陶冶性情,丰富精神生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另外,搞好艺术教育,还能及时发现和培养有艺术天赋的孩子。正因为如此,国家很重视艺术教育,教育部2014年专门出台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又出台关于中小学生艺术教育工作的“三个办法”。

农村学校教育不容忽视 篇12

1.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 农村学校的学生人数正逐步减少, 一些乡村的教学点或自然村的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停办。

2.由于城镇与农村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 许多家长千方百计送孩子到县城等教学质量好的地方上学, 甚至去外地打工的家长把孩子也带到外地花高价借读, 造成生源流失日益严重。

3.教师工作辛苦, 待遇低, 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目前, 贫困农村、边远山区学校师资严重缺乏与城镇学校教师严重超编形成矛盾。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 交通不便, 生活艰苦, 使得大部分师范毕业生和在职教师不愿到那里从教, 而是想方设法留在城镇, 造成师资两极分化矛盾。再者因生源少, 大部分乡村教学点都是复式教学班, 一个教师同时教几个不同年龄的班, 工作没有点, 从早忙到晚。目前坚持在农村基层学校的老师, 大多数是由过去的民办老师就地转正, 甚至有很多还是代课老师。许多老师没有进行过正规的教育教学培训, 基础差, 这些教师参与进修培训、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不高, 造成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低下, 难以培养出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好教学技能的名师, 妨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中国是农业大国, 教育发展的重点在农村, 难点也在农村。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 必须下大力度改变当前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现状, 提高新一代农民的素质, 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当前农村学校教育现状, 我将改善目前农村学校教育的现实策略谈一谈, 与大家共勉。

一、调整学校布局, 优化师资配置

要以方便农民子女上学、减轻农民负担为目的, 研究和解决好学生上学的困难, 这是学校布局调整后能否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 不能因学校布局调整导致学生辍学, 不能因学校布局调整增加过重的群众负担。另外, 要有根据实际的情况, 逐步撤并一些规模较小、办学效益差的学校, 在相距三至五里路或较近的自然村必须设置一个小学教学点。在对待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上, 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实行教师轮岗制, 扩大教师的流动面。继续实施支教活动, 城镇教师必须到农村学校支教一至二年方能得到晋升。设立教师特殊津贴制度, 对长期在偏远农村任教的教师实施特殊津贴, 鼓励青年教师“上山下乡”, 对“上山下乡”的青年教师同样实施特殊津贴。为了解决师资大量不足的问题, 学校在除了聘用师范学校毕业生外, 还可以通过选派城镇学校富余人员到农村支教等方法。

二、继续深化农村学校体制改革

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促进以及深化对于农村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 在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绩效工资等制度上逐步完善, 以期实现教师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目标, 加强对教师各方面的考核, 从各方面改善教师队伍中发现的不足, 以优带后, 以先进促进步。

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通过教改教研活动, 以公开课、讨论等多种形式来实现“教改成果共享”“教育信息共享”, 采用分片、包校、结对子来对口帮助扶持薄弱学校。还可以通过实施“名师共享”活动, 让有高超教学艺术、全新教育理念的骨干教师到偏远山区学校上指导上课, 以帮助薄弱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这样可以让农村教育充分吸取城镇教育的优良师资, 保持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多方筹资, 加大教育投入

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教育环境的改善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通过多种渠道投资、集资、引资等方式, 增加对学校的资金投入。要完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配套设施,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 让全社会有才能的人关注教育事业, 妥善解决好教师的就医、保险、养老等问题。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上一篇:声纳检测下一篇:词块理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