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村学校(精选8篇)
湖南农村学校 篇1
摘要:本研究以湖南麻阳县舒家村学校为例, 旨在调查农村学生上网状况及其与家庭教育的关系。通过自编调查问卷对农村学生上网资源利用、网络影响以及家长对学生上网态度及其指导等方面进行调查。针对调查状况和归因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素养,家庭教育,农村学生,留守儿童
1 问题的提出
1.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 随着移动电信网络在农村的大面积覆盖, 手机能上网等功能的升级, 农村学生持有手机率的增加, 上网对农村特别是偏僻山区的青少年学生也不再成为新鲜的事。网络对农村学生的影响同样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已成为农村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家长和学校视其为洪水猛兽, 家长见网兴叹, 学校谈网生气。
1.2 调查目的
进一步促进农村学生正确、健康地利用互联网, 大学生需要深入贫困地区特别是山区农村学校实地感受和调查互联网对农村学生的影响, 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身心发展, 分析原因, 探讨出相应措施应对互联网的负面影响。
2 调查方法
2.1 调查对象
以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舒家村学校为调查样本。舒家村学校地处该县舒家村乡, 是县教育局主管的完全学校, 有学生606人, 其中, 小学生376人, 中学生230人。此次调查随机抽取200学生, 发放200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190份。初中生120人, 小学生70人, 其中, 留守儿童113人, 占59.48%;非留守儿童77人, 占40.52%。
2.2 调查方法
对学生采取调查问卷法, 对家长进行访谈法, 运用Excel软件包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法。
2.3 问卷的编制
自编调查问卷, 主要涉及网络运用、上网投入 (或上网时间) 、网络内容、上网途经以及网络影响等上网情况调查问卷和家长对网络态度、引导应用方式等家庭教育状况问卷。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90份, 运用Excel软件包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 其结果如下:
3.1 上网状况与分析
(1) 上网人数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比较分析。被调查对象190人中上网人数为155人, 占81.58%, 其中, 留守儿童占53.16%, 非留守儿童占28.42%;不上网人数为35人, 占18.42%, 其中, 留守儿童占6.32%, 非留守儿童占12.1%。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上网人次多一些。
(2) 上网时长分析。在155个上网人数中, 上网时间较长的占21.94%, 其中, 留守儿童占20%, 非留守儿童占1.94%;3小时以上的占78.06%, 其中, 留守儿童占45.16%, 非留守儿童占32.9%。显然, 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上网时间更长一些。
(3) 上网途径分析。该校学生主要是通过手机进行上网, 约占80.16%;网吧上网的比例是17.25%;家用电脑上网的比例是2.59%。智能手机上网是当前学生上网的主要途径。
(4) 网络应用分析。网络娱乐类应用是学生群体最重要的互联网应用, 玩网络游戏在学生群体中的占比高, 占87.74%, 其中, 留守儿童占61.94%, 非留守儿童占25.8%;用于学习及其它的, 占12.26%, 其中, 留守儿童占3.23%, 非留守儿童占9.06%。显然, 被调查学生上网主要是寻求娱乐类活动。利用网络学习, 需要大力加强。
3.2 上网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调查发现, 虽然不少学生喜欢或者说沉迷于网络, 他们自己其实是知道网络对自身带来的一些弊端的。45.16%的人认为上网使自己学习成绩下降, 其中, 留守儿童占31.6%, 非留守儿童占13.56%;40%的人认为上网使自己无心学习, 其中, 留守儿童占12.26%, 非留守儿童占27.74%;11.61%的人认为上网让身心健康受到伤害, 其中, 留守儿童占10.31%, 非留守儿童占1.3%;3.23%的人认为上网影响现实人际关系, 全部是留守儿童。
3.3 家庭教育对学生上网的影响
(1) 家长对上网的态度。22.63%的家长禁止孩子上网, 其中, 留守儿童家长占15.79%, 非留守儿童家长占6.84%;77.37%的家长允许孩子在假期或课余时间适量上网, 其中, 留守儿童家长占43.68%, 非留守儿童家长占33.69%。
(2) 家长的文化程度。调查发现当地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1.67%的家长无文化, 11.25%家长最高学历是小学, 46.74%的家长最高学历是初中, 36.78%的家长最高学历是高中, 3.56%是大专及以上学历。
(3) 家长的教育手段。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或者犯错误的时候, 42.11%的家长会耐心的讲道理, 其中, 留守儿童家长占26.32%, 非留守儿童家长占15.79%;22.63%的父母会严肃批评, 偶尔也会打人, 其中, 留守儿童家长占21.05%, 非留守儿童家长占1.58%;2.11%的家长则经常会打人, 全部是非留守儿童家长;33.15%的家长会放任自流, 其中, 留守儿童家长占31.58%, 非留守儿童家长占1.57%。
4 问题讨论与初步结论
4.1 网络对农村学生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
一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长时间面对手机或计算机屏幕, 导致青少年学生生理机能失调、神经系统正常节律被破坏、视力下降、失眠、免疫能力降低、焦虑等伤害。二是网络的不良信息容易导致青少年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三是荒废学业。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 上瘾不能自拔, 不少农村学生荒废学业, 逃课、旷课, 欺骗老师和家长。四是自我意识弱化。农村文化娱乐方式比较单调, 特别是贫困山区, 很封闭, 农村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 容易弱化现实中的自我, 与他人缺乏交流和沟通。
4.2 农村学生上网率整体高, 特别是留守儿童上网率高
调查发现, 当代农村学生上网率整体很高, 舒家村学校上网率占81.58%。同时, 从统计结果分析中发现, 农村留守儿童上网占比高, 舒家村学校达59.48%。究其原因, 一是学生自律能力差。二是家庭监管缺位。
4.3 导致农村学生上网失控的外在因素
(1) 学校缺乏引导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调研发现, 该学校的网络设施不足, 电脑设备落后, 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由于该校地处偏僻的乡, 属贫困山区, 学校办学条件较差, 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学校设有一个电脑房, 只有十几台电脑可用, 电脑设备几乎是要淘汰的电脑。学校没有一个计算机专业教师, 学生缺乏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和引导。
(2) 社会对网吧监控不力。网络监管机构对农村网吧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国家有关互联网信息服务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中小学周边200米以及居民楼内不得开设网吧, 而调研发现, 在该乡镇街上开设的网吧基本上设在居民楼内, 离该校不足200米, 缺乏必要的法律手续和营业执照。同时, 相关互联网法律法规明文规定18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准进入网吧, 舒家村乡的一些机构虽多次对网吧进行检查, 但更多的是走过场, 未取得实际效果。
(3) 家长的教育方式欠妥。调查发现, 在当地, 家长怕网络影响学生的学习, 而家长最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家长的教育方式较粗暴, 不是循循诱导, 其中22.63%的父母在孩子不听话时会进行严肃批评, 偶尔也会动手打人。
5 对策与建议
5.1 培养农村学生的网络素养
调查发现, 80%的农村青少年学生网民希望老师教育他们一些网络使用技巧, 如利用网络便捷查阅资料、制作课表等。他们希望有技术教师指导他们正确上网, 明确上网的意义, 从而适当上网、安全上网、科学上网、绿色上网, 希望能成为网络的主人, 而不是网络的奴隶。因此, 农村中小学应开足、开好计算机基础课程, 配备专业的计算机技术老师, 有条件的学校设计和建立校园网。
5.2 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 需要教师、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教师要从心理着手, 矫正他们扭曲的心理;要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外出务工父母要重视子女的教育, 加强情感交流, 多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政府部门要不断加大农村学校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 建立寄宿制学校, 吸收留守儿童住校。
5.3 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
(1) 对上网场所加大监督力度。要对农村青少年学生上网场所加大监督力度, 规范网吧从业行为。重点在清理地下网吧的基础上, 严把四个关口:进门关、内容关、传播关和法规关。
(2) 建设绿色网络游戏环境。根据调查, 网络娱乐类应用是农村青少年学生群体最重要的互联网应用, 然而, 较多青少年学生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对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严重危害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 建设绿色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3) 指导家长正确认识网络和充分有效利用。贫困山区农村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低, 思想不开放, 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较迟钝, 家长们很排斥网络, 见网生忧。“网络素养教育”不仅要面向青少年, 也应该要面向家长。家长关注、指导孩子使用网络, 是保证孩子安全的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关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吴汉荣.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干预对策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5) .
[3]王描玲.大学生手机上网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龙岩学院学报, 2011 (S1) .
[4]梁钧泉.手机上网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不良影响探析[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文集[C].2010.
[5]季跃民.网络环境影响农村中学生思想行为的研究报告.科教新时代, 2012.12.
湖南农村学校 篇2
走在美丽校园里, 领导和专家们连连称赞。到底是什么样的校园能让参观过众多高端名校, 眼界颇高的领导和专家们如此情有独钟、交口称赞呢?带着这个疑问,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所偏远的农村中学——喻家坳中学。
别有一番风味的校园
走进喻家坳中学的校园, 映入眼帘的是气势恢宏的漂亮建筑, 是美轮美奂的文化墙, 是一尘不染的整洁校园。放眼望去, 翠绿的草坪、鲜红的跑道、浅灰的球场, 为美丽校园勾画出一幅靓丽的风景图。
最让人难以忘怀的非操场莫属了。如同巨龙般盘旋的跑道上, 有着师生驰骋的身影, 这是学校永恒不变的景色。篮球场上, 跳跃的身影, 精湛的投篮, 获得一片欢呼;乒乓球台旁, 竭力的呼喊, 忘我的“厮杀”, 赢得阵阵喝彩;高低杠下, 极力地向上, 奋力地拼搏, 获得无数点赞。踏上绸缎般的草地, 在阳光的沐浴下, 你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放松。红色的跑道上勾勒出一道道白线, 犹如少女的舞裙, 曼妙多姿。操场成为师生们快乐的运动天地。操场围墙上“文明其精神, 强健其体魄”的遒劲标语以及各种运动项目的红色图标, 给人以热情奔放、蓬勃向上之感。
学校拥有一栋设施齐全的四层教学楼, 有高标准实验室, 有宽敞明亮的图书室、阅览室……深入其中, 仔细欣赏, 更会被其中浓浓的文化氛围深深吸引。在这令人流连忘返的美丽校园中, 喻家坳中学注入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将校园变成了蕴藏文化品位的浩瀚课堂。走在喻家坳中学校园, 就如在享受一道精神的饕餮盛宴, 教学楼以激励性的文化和名人名言为主题, 各个班级又有自己的特色文化, 处处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 彰显着人文关怀。
喻家坳中学的学子这样深情地描绘着美丽的校园:喻家坳中学, 您是美丽的文化知识家园。在这里, 每一棵小草、每一块砖石都沐浴在灿烂的文化阳光里。在这美丽的家园里, 知识的花朵五彩缤纷、姹紫嫣红。美丽校园, 你给予我们为人的良知、开拓的胆识、创新的智慧、思想的无畏、发展的活力, 您给予我们创造美好人生所需要的坚强素质和优秀品质!
色彩斑斓的花园
走在喻家坳中学的校园, 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整洁, 目光所及之处的道路、草坪自不必说, 就是那不起眼的角落里也看不到一点点纸屑。
“你们学校真干净, 每一天都是这样吗?”来访者笑着问校长宋迎科。
“你不管什么时候来, 我们的校园环境都和现在的一样。”宋校长很自信地说, “我们实行公共区域承包责任制, 责任区到班, 责任块到人, 全校没有被遗忘的角落, 天天有人清扫, 天天有人检查, 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走进教学楼, 教室内外整齐摆放的花盆引起了来访者的兴趣。花草枝繁叶茂, 种类还不少, 并且每一个花盆上都贴了一张小标签, 学生们在上面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就是花的主人吧?”来访者指着一张标签问道。
“是的, 我们为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了一个花盆, 然后由他们来种花种草, 自己管理。”宋校长介绍说。
“学生都会自己种吗?”来访者不太相信。
“一开始很多都不会, 这个养花呀, 里面学问大着呢。就说这教室里种花吧, 太香的、太艳的都不好, 而仙人掌、除虫菊等这些能洁净空气或能驱蚊杀菌的就比较合适。”宋校长笑答。
种花是技术活, 虽然都是农村的孩子, 但真正能栽花种草的并不多。为此, 学校编写了《花卉苗木种植技术》的校本教材, 将花卉种植技术作为劳动实践课必学内容, 安排专人上课。另外, 为每个班都开辟了一块“生态农场”, 学生们在里面种上各自喜欢的花草, 等枝叶长好后, 再将一部分移栽到各自的花盆里, 这样一来, 不仅“农场”里百花争艳, 教室里也总是生机盎然。
“学校每个月都会举办一次花卉博览会, 以班为单位进行评比, 你看, 这是上次的照片。”彭建辉老师拿出相机, 一组组由花盆摆成的各式造型让来访者眼前一亮, 有兰花草和仙人球摆成的大风车、菊花和山竹摆成的海星, 等等, 原本空旷的操场被装饰得绚丽多姿起来了。
各具特色的办公室文化品位
“快乐工作, 幸福生活” “慧德双修, 教学相长” “迎接改变, 勇于创新”……一条条各具特色的办公室主题标语, 彰显了老师们的智慧和追求, 成为喻家坳中学办公室文化建设的亮点之一。
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师办公环境, 打造办公室文化, 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喻家坳中学开展了美丽校园之“办公室文化建设”主题活动。活动分别从“主题、整洁、文化氛围”三个侧面来表现教师的文化精神面貌。老师们在特定的主题下, 通过盆景、书法、照片、文字等方式将办公室组成人员的共同愿望和办公氛围集中体现出来。同时也保持办公室地面干净整洁, 窗户无灰尘, 卫生工具摆放有序, 墙面表格张贴整齐, 办公桌和书柜上书本、作业本摆放整齐。通过教师群策群力设计、布置, 营造了一种团结协作、个性化的办公室文化。向学生做出表率, 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环境育人。在学校文化建设督查中, 第四督学责任区的领导给予喻家坳中学办公室文化建设以“精致有序, 有自身特色”的好评。
学校用文化引领师生成长, 以人为本, 从师生的特点出发, 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引领, 使学生变得灵气、睿智, 成为有文化的“文雅人”。看过许许多多名校那清一色的鸿篇巨制, 再欣赏喻家坳中学教师办公室打破“千校一式”格局的个性“特写”,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茁壮成长的“开心农场”
在学校生态劳动实践基地的菜地上, 杨义军老师正带着学生们干得热火朝天。有的摘辣椒, 有的择青菜, 有的割韭菜, 不一会儿几个篮子就装得满满的了。虽然满头大汗, 但是看着满满的劳动果实, 大家都开心地笑了。
这是学校精心打造的生态教育特色项目——“开心农场”的一个场景。2014 年上学期, 学校将校园里的荒地开辟为30 块菜地, 分给各个班, 由班级自行播种、施肥、管理。种植的花卉、蔬菜由学校统一收购, 所得经费作为班费。此举一推出, 立刻得到了全校师生的积极响应, 这30 块菜地就像30 颗磁石一样, 把所有的孩子都吸引过去了, 栽的栽花, 种的种菜, 或单干、或结对、或组团, 各显所能, 短短几个月时间, 原本杂草丛生的荒地神奇般地变成现实版的“开心农场”了。
“这里面可以大做文章!”杨义军老师的一句话让宋迎科校长敏锐地意识到“开心农场”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能量。将课堂搬到“开心农场”, 这是喻家坳中学浓墨重彩的一笔。结合劳动实践活动, 进行蔬菜瓜果知识的讲座, 认识简单的劳动工具, 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 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原本在课堂里很难实现的教育目标, 在这里变成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来学校督查工作的湖南省宁乡县喻家坳中心校杨晓明书记也积极参与到农场劳动中, 他用拖车拖来一车泥土, 并拿起锄头, 给蔬菜松土、除草, 还栽种了一块地的小白菜。杨晓明书记高兴地和大家交流种菜的经验, 夸赞生态劳动实践基地搞得好, 有特色。“开心农场”不仅让学生锻炼了身体, 收获了快乐, 还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自创建“开心农场”之日起, 师生们其乐融融, 社会反响极好, 宁乡县发展与改革局对此曾给予了高度肯定。
温暖如家的寝室
喻家坳中学的600 多名学生中, 有70% 的孩子属于留守儿童, 其中双亲留守的就有100 多名, 这部分孩子家庭教育缺失, 如果管理不好, 很容易成为“问题学生”, 怎么办?让学生寄宿在学校当然是最好的办法, 但学生和家长一开始可并不领情, 为什么? 条件太差了!学生编过顺口溜来形容:冬天冷, 没热水洗澡;夏天热, 还有蚊子咬。
“一定要让学生愿意住在学校。”全校上下横下心来。2012 年, 在上级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 喻家坳中学投入200 多万元, 新建了一栋学生宿舍楼, 每间宿舍有8 个床位, 厕所、浴室等各项设施设备一应俱全;2013 年, 学校又多方筹措资金, 添置一批新床铺, 更换新锅炉, 保障了热水供应;2014 年, 对宿舍楼道、走廊安装了监控系统, 为学生安全又增设了一道防线。三年迈三步, 一步一变样, 现在的喻家坳中学, 用学生的话说:“住在学校里比在家里还舒服。”
要住得舒服, 光有好的条件还不行, 对于很多学校来说, 寝室总是脏乱差的地方, 老师们都不想进去。而当我们走进喻家坳中学的寝室时, 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寝室文化展示栏格外引人注目。各项具体细化的规章制度、家文化、安全常识、健康小知识等, 通过精美的展示栏透露着浓浓的温馨家园氛围。寝室内阵阵清香扑鼻而来, 鞋子摆放成行、毛巾悬挂成线、水壶放置成排、被子折叠成块, 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地板无灰尘、墙壁无污渍、厕所无异味, 所有地方都是如此干净整洁, 难怪学生觉得住在这里比家里还舒服。
笔者注意到每间宿舍里张贴的《喻家坳中学寄宿生管理制度及评分细则》, 细到各种物品摆放的位置、方向、顺序均有明确的规定和评分标准。
“值班人员每天只需根据这些细则一一对照检查, 便可以量化打分。学校每两周累计一次各宿舍的得分, 在周前会上进行总结, 得分情况纳入期末考核。”副校长欧春苗补充道。
“除了这个以外, 还有《寄宿生管理人员职责》《晚餐后寄宿生管理人员轮值表》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刚开始的时候, 觉得很麻烦, 执行一段时间后, 所有事情都有章可循, 反而觉得更轻松了。”刘桂英老师感触很多。
158 班贺X同学刚进初一时, 父母就外出打工了, 中间一直没回来过, 直到2015 年11 月底, 妈妈终于请了个假回来看女儿。当她走进贺X宿舍, 看到女儿床上整理得干干净净, 鞋子摆得整整齐齐时, 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连声说:“我妹子长大了, 我妹子长大了。”要知道贺X刚入学时是有名的“女皇帝”, 衣服洗不干净、床铺不会收拾, 连被子也不会叠。班主任刘桂英老师从教她叠被子入手, 每天早上到宿舍手把手教她, 直到有一天, 贺X跟她说:“刘老师, 明天您不用来了, 我都会了, 谢谢您。”很多孩子的好习惯就是这样慢慢培养起来的。
不少家长反映, 通过在校寄宿,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了, 也更懂事了。2015 年5 月27 日, 湖南省宁乡县教育局督学责任区寝室管理经验交流会在喻家坳中学举行, 喻家坳中学寝室规范化、人性化、精细化的管理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兄弟学校的衷心称赞。
和蔼可亲的“刘妈妈”
教师是平凡的, 不像商人能卖出商品, 收获金钱;不像科学家, 能创造出惊人的杰作;不像政治家, 能在政坛叱咤风云……但是, 教师却能在三尺讲台上, 默默地耕耘着自己心中的希望。虽说物质上不富有, 但精神上是充实的。
她, 是春天播撒种子的人, 她心中有着秋收的期盼;有谁能像她一样, 天天面对的是一张张可爱的笑脸, 一双双晶莹的眼睛, 一颗颗透明的心, 一个个青春的梦!有谁能像她一样, 一举手, 一投足, 一丝美丽的微笑, 一个鼓励的眼神, 一句关切的话语, 就拨动一根根美妙的心弦, 就能带给学生无限的欢乐!
她, 就是刘瑞香老师, 很多学生称她为“刘妈妈”。刘老师常说, 爱学生就应该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 用爱心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刘老师班上有个女生, 学习成绩差, 父母离异后跟父亲一起生活。她父亲由于做生意, 很少抽时间照顾她。刘老师利用课余给她补习, 有时还留她在家吃饭。她们之间就像母女, 无话不说。这个学生对她说:“刘妈妈, 我要真是您的女儿该多好啊!我的学习一定会很棒的!” 听着孩子这些肺腑之言, 刘老师很感动, 因为她知道这些学生像爱他们的妈妈一样爱她。这让她深刻感受到, 即使付出得再多, 也是值得的, 因为情感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喻家坳中学正是有着像刘老师这样一批敬业爱生的好老师,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甘愿做一片无悔的绿叶, 用慈爱呵护纯真, 用智慧孕育成长, 用真诚开启心灵, 用希冀放飞理想, 用自己的双手默默耕耘, 托起明天的太阳!
才华横溢的小作家
“卢玉瑶的作品又在《中学生百科》上发表了!大家快来看啊!……”同学们纷纷拿起手中的《中学生百科》, 争相传阅, 欣赏卢玉瑶同学的优秀作品。
卢玉瑶, 年仅14 岁, 是喻家坳中学九年级学生。在老师眼里, 她是创作高手;在同学眼里, 她是天才般的小作家, 是写作小超人。其实, 卢玉瑶所取得的每一分成绩都与她自身的努力、老师的精心培养和她所在的书香校园紧密相连。民主的教育方式让她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交流习惯, 老师的赞赏、鼓励和引导给了她满满的自信, 具有浓烈书香氛围的喻家坳中学激发了她阅读和创作的激情, 给了她成长的肥沃土壤。她的《成长这件事》《望向成长的天空》《校园里的哲学生活》等多篇文章在《中学生百科》等刊物上发表。难能可贵的是, 拿到第一笔稿费的卢玉瑶没有给自己买零食, 而是怀着感恩的心给疼爱自己的奶奶买了一件衣服。“丰富的课外活动让我爱上了阅读, 老师的赞赏、鼓励给了我满满的自信, 浓浓的书香激发了我写作的激情”, 小玉瑶在日记中这样记录着她成功的原因。
喻家坳中学借鉴“阅读·梦飞翔”的理念, 将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充分利用起来, 坚持每天读1 小时书, 每周上1 节阅读课, 每月进行1 次阅读汇报评比, 每期举行1 次读书知识比赛。阅读给了孩子们出彩的机会, 除卢玉瑶外, 先后有7 名学生在《宁乡文学》上发表文章。同时, 通过建立兴趣小组和开展课外活动将“第二课堂”打造成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和合作能力的有效平台。以2014 年为例:“三独” (独唱、独舞、独奏) 比赛5 人、计算机“奥赛”10人获县一等奖;模型竞赛12 人、生活数学竞赛45 人获市级奖励。
草根湖南农村创业点子 篇3
现在城里不都在流行共享单车、共享汽车什么的,咱农村也可以实行,不过得从小做起,可以经营这么一家共享租赁的店面,专门收集农村闲置的物品或信息,比如农用工具(如手推车、耕田翻土用具、收割机、脱粒机、铡草机等)、儿童用品用具(如儿童玩具、童车、童床等)家庭闲置的交通工具(如电动车、摩托车、私家车等),总之农村闲置的所有物体,只要能用,都可以挂靠在中介店面进行对外共享租用和售卖。这样方便老百姓,也方便了出让方,各求所需,中介的收入也不会少。目前农村这样的店面基本还没有,在当地发展可行性强,也是现在时代流行的产物。
湖南农村创业点子多样化主题农庄
乡村旅游业给农村休闲产业带来了不少生机,如今虽然农庄很多,去游玩的大多是吃农家菜,住农家房,但这样还是不具备有竞争性,如果我们想办法推出每期的主题,比如以一个养兔的农庄为例,可以做与兔相关的活动,来看看米菲的世界,制作动漫王国中卡通人物的生活,还有制作兔肉美食比赛,或者迎来什么节日,根据相关节日的主题来吸引游客,这样亮点就出来了,只要做得有特色,自然您的农庄生意就会比别人好。
湖南农村创业点子农村手工品微商
现在做微商是一种生意的趋势,微商虽然多,但大多都是一些常见的,像化妆品、保健品、服装鞋子之类的产品,如果在农村专门收罗当地比较有特色手工品,然后发朋友圈和找代理销售,那就足够让朋友圈感觉到新奇,而且,大家都知道,农村的东西就是环保的,手工品具备有唯一性,不是机械造的,品质和实用性都很强,在农村很多地方还是有丰富的特色产品,这样一来,不仅拉动了销售,还能让这样的手艺继续流传下去,老一辈这样的活还将是一种文化遗传,这对当地也是很有好处的。一般农村手工品,比如:茅草扫帚、鸡毛刷子、木瓢、竹篓子、编织的草帽等等,只要手艺精湛,不怕没人买。
湖南农村创业点子承包旧房翻新
相比过去,现在人们的生活幸福多了,农民经济条件得到改善,对于物质欲望日益增强,除了吃得好,咱农民住的也不比城里差,如今农村的环境也是一天一个样,对于家庭住房,越来越多的百姓也开始有了讲究,很多人对住久了的房屋都愿意再进行翻新装修,不仅美化自己的居家环境,更是一种家庭的形象,婚宴嫁娶,对于房屋翻新这也是必备的。一般涉及的翻新业务比较多,有外墙翻新、室内翻新,只要你懂装修的技能,做工好,雇主都会找上门。在农村简单的外墙粉刷,这一项都可以赚千元,还有室内的一些装修,熟悉门路的还可以兼营材料生意,或者合作一些门店用材,除了做工有钱赚,材料生意也能入账。如果业务量大,完全可以承包,同时带一些徒弟,月收入过万都不是难事了。
湖南农村创业点子电子产品容量扩充
现在app软件行业的兴起,生活服务方面的app开始丰富起来,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青睐这些体验,但由于不少人的手机软件装太多,照片也有不少,这样手机的容量就有限了,逐渐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果这个时候在农村做这样的电子产品升级的生意,一定会看好,不过,做这门生意,需要进行专业的学习或者雇请师傅,能够熟练对电子产品进行装卸和维修,一般涉及电子产品容量的扩充有很多类型,除了手机扩容外,比如还有平板电脑、学习机、网络机顶盒等电子产品。有人打听,在城里有做这门生意的师傅,换一个苹果手机的内存硬盘,纯利至少就有200-300元左右,一天接2-3个单,一个月下来收入就有1-2万元。
创业开什么公司好?
教育公司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对下一代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超过此前任何时期,早教已经成为众多年轻家庭的一项“刚需”,对于众多的年轻创业者而言,选择开一家教育公司也是蛮有市场前景的选择。
餐饮公司
餐饮行业一直是火热的话题,很多人在餐饮行业赚足了钱,对于年轻创业者而言,选择开一家餐饮公司也是蛮不错的选择,入行门槛低,市场需求广。
汽车美容公司
随着汽车的普及,汽车美容也随之火热的发展起来。时不时给爱车做个美容,似乎成了很多车爸车妈的习惯。现今,汽车逐渐普及,而且在不远的将来,汽车绝对会步入每一家,所以汽车美容也是很有市场的,对于年轻人而言,选择开一家汽车美容公司也是蛮有市场前景的。
人工智能公司
湖南农村地区住宅建筑问题思考 篇4
截至到2001年, 湖南省共有小城镇1072个, 下辖27027个行政村和2482个居委会, 农村规模庞大。湖南农村住宅建筑的发展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 此四阶段与湖南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对应, 条理分明:
第一阶段1978年以前, 农村居住条件非常差, 茅草房、土坯房等占非常高的比重。
第二阶段1978年——1991年, 湖南农村第一次建房高潮, 农民居住条件得到初步改善。
第三阶段1992年——1997年, 湖南农村第二次建房高潮, 在第一次建房高潮的基础上, 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提高。
第四阶段1998年——至今, 农民建房增速变缓, 农村住宅建设运行趋于平稳。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 湖南农村住房建设在30年来从人均10.5m2增加到人均32.87m2, 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简单的数字只是反映了整个农村住房建设过程中宏观的成就, 而在数字掩盖下的问题仍然很多。笔者对湖南农村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 走访山村、小镇, 通过与农民的接触以及所见、所闻, 让笔者更深层次了解到农民实际居住状况。
在讨论之前, 我们需要先就农村住宅建筑的评价标准问题作些讨论。笔者以为用适用、美观、经济这三个原则作为农村住宅建筑的评价标准比较适合。
适用性表现在建筑面积适中、日常使用合理、居住身心舒适等几个方面;美观性包括住宅建筑自身造型与地域文化传统的传承, 住宅建筑与农村独特环境的融合, 住宅建筑彼此间的以及与整个村庄面貌的协调等几个方面;经济性表现在土地资源使用的合理适度, 造价适中, 当地传统或特色建筑材料的使用等几个方面。
这里将美观性提到了经济性的前面, 笔者以为是必须的。过去一味强调的经济性造成了现在农村住宅建筑的千篇一律, 形象单调、呆板等问题, 这些问题恰是农村环境破坏, 地域文化传统传承缺失的根源。毕竟, 建筑本身就是艺术。
以上述三原则为标准, 笔者对湖南农村的住宅建筑做了如下思考:
一、湖南农村住宅建筑选址不当造成居住环境恶化
湖南农村的建设活动绝大多数都缺乏规划, 其住宅的选址大多表现为自发的随意性, 有如下几种情况:拆老屋建新屋, 老屋旁加建新屋, 贪图交通便利的路边营建等。
这里面有很深的传统文化因素。《旧唐书·姜暮传》载:“衣锦还乡, 古人所尚”, 湖南人的乡土观念很重, 衣锦还乡的做法比比皆是。而衣锦还乡的主要目的是光宗耀祖, 夸耀于邻里, 最见效的做法就是拆旧屋建新房或者加建新房。
原址上的新建或加建有其合理处, 但以适用、美观的标准看, 不合理处也很多:布局零散, 市政设施配套难, 易造成公共资源浪费;偏远地区的村落, 大多交通不便, 物资流通困难, 不利长远发展;原址重建或加建对周围山林破坏严重, 不利于农村环境的生态保护等。
路边等所谓的交通便利处, 在缺乏规划的控制与配套设施的情况下, 居住环境是很恶劣的:嘈杂、吵闹、尘土飞扬、缺少绿化等, 而每年发生在这类地区的因缺少防护而造成的交通事故更是让人担心, 这样的选址是同适用、美观的原则相悖的!
农村居住环境的恶化在小城镇的临街住宅建筑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见图1) 。由于市政设施的缺失, 特别是卫生设施不配套, 造成临街住宅周围平时气味刺鼻, 蚊虫不断;雨天污水横流, 泥泞不堪;市集时人头涌动, 拥挤不堪;散市后垃圾满地, 一片狼藉……这里的农民对此只有无奈地接受。
二、住宅建筑的规模如何控制
有这样一个例子:湖南衡山地区某村, 一个五口之家 (夫妇二人, 一个孩子和两个老人) 在2006年新建了一座4层住宅, 突兀的立在村子里, 单层面积240m2, 总面积900m2 (顶楼有屋顶花园) , 人均180m2。笔者在参观时, 主人的骄傲与建筑的空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见图2) 。
这样的例子当然可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加以宣传, 但从适用的角度看, 问题远不这么简单。2006年湖南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35m2, 笔者认为这个指标已经不低了。对于居住面积, 考虑现在的居住需求和未来可能的增加, 应以适用为准, 绝不是越大越好。江苏昆山地区的农民人均居住面积70.2m2, 被当作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来宣传, 笔者对此存有异议。
我们来算一笔帐:假设200户的村落, 每户5口, 建3层楼房, 如果人均50m2 (这已经远高于小康标准了) , 则:
如果人均70.2m2, 则:
每村节约建筑用地6733.3m2, 按湖南27027个行政村计算, 全省节约建筑用地181980899.1m2, 这是一个多么可观的数字啊!如果考虑因此而节省的建设费用, 因为少占耕地而产生的农业产值或退建还林而产生的生态价值, 将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湖南全省以山地和丘陵地貌为主, 占总面积的66.62%, 平原仅占13.11%, 故民间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这样的地理条件给农村住宅的营建敲响了警钟: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是建筑从业者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目前在湖南农村地区再建和将建的住宅基本都是楼房, 院落式的平房建筑很少, 这对节约土地很有意义。
农村住宅建筑宜楼房形式, 2~3层为佳, 首层为堂屋、厨房和杂物间;二、三层居住;畜舍等分开独立设置, 加上必要的庭院, 每户的实际建筑用地可以控制在200~300m2以内 (小城镇临街建筑用地面积一般在100m2以内) 。这样可以做到合理使用又节约土地。
三、住宅建筑地域特色的消失
湖南地区所孕育的湖湘文化在我国文化大家园中是非常绚烂的一支, 湖湘文化反映在民居建筑领域, 就是创造出了具有鲜明形象的湖南地方民居建筑, 例如:湘西传统民居、湘北传统民居等。然而现在的湖南农村, 这些历史悠久、极富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正在消失, 正在被砖砌或混凝土的、外包各样瓷砖所取代、挤压, 值得我们深思。
也许参看日本、韩国农村住宅建筑的建设经历, 会给我们提供另一个思考的角度。
日本农村在战后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由原本的贫困落后发展成现在的富裕, 成绩是让人羡慕的。更令笔者感兴趣的是日本农民的住宅建筑在经历半个多世纪的“西化”影响后仍然保持着日本民族独有的建筑文化特征:传统材料和技艺的广泛应用、精致的做工、很少现代建筑的元素加入……让看到它的人马上意识到这就是日本民居。
韩国以“新村运动”为名的农村改革起步于1970年, 三十多年的发展让韩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乡经济与社会达到了协调发展。同日本不同, 韩国政府在这次改革中发挥了领导者、组织者的作用。然而相同的是韩国的农村住宅建筑在这场改革中受到的破坏有限, 高丽民族的建筑传统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
其实湖南的几个临近省份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也比湖南表现得好, 例如云南省地方建筑 (包括民居) 的保护与传承, 就特别注重地域建筑特色保护及现代与历史传统的衔接。这些都是值得湖南学习的地方。
湖南农村住宅建筑的地域与文化传统方面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1.建筑外观呆板, 立面单一, 用色庸俗, 不顾环境与场地;
2.建筑形体单一, 方盒子化明显, 体型极少变化。
四、采光与通风
从居住的适应性角度考虑, 传统湖南民居在通风与采光方面做得非常好, 笔者在调研中对此深有体会。让我们忧心的是现在新建的这些住房特别是小城镇临街建筑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
例如:某临街建筑, 三层, 首层平面尺寸为8.0×18.0m, 前面为临街的店铺, 后面作为住宅的一部分。其中店铺尺寸为8.0×8.0m, 有较好的采光, 后面的住宅因进深有10m, 单侧采光很不理想, 房主对此有很多抱怨。当笔者提出为什么不设采光天井时, 房主的回答竟是当时建房时没人指导, 不知道怎么做。
狭长的建筑进深给自然采光和通风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通行的做法是设置采光天井, 这样做有以下优点:
1.天井能有效改善建筑中部的采光, 提高室内的亮度;
2.天井形成的“烟囱”效应, 能有效改善室内通风状况;
3.天井对采光通风的改善会直接降低建筑的运行能耗。
如此简单的做法却没能推广开来, 很值得我们深思。
另一个让笔者重点关注的部分就是厨房。在农村建筑中, 厨房是影响居住环境空气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湖南农村住宅厨房主要有三种形式:柴灶、煤灶和气灶, 其中煤灶所占比重最高, 柴灶较低, 气灶最低。而从对空气的污染状况来分析, 气灶燃烧最充分, 煤灶次之, 柴灶的污染最大。实际产生的污染效果与空气交换率这个技术指标相关, 根据杜立英等在《房屋建筑和通风对农户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的实验结论, 空气交换率越高, CO越容易排放到室外, 从而降低室内空气中CO的浓度 (见图3) 。
而现实中的湖南农村住宅, 厨房的通风状况堪忧。一般农户的厨房都设于底层的里间, 在堂屋之后, 由于堂屋墙的阻隔, 一般厨房只能单侧通风, 无法形成有效的对流, 这对空气交换非常不利。由此造成的居住环境恶化和对使用者健康的伤害。
五、背弃传统的单调装修
湖南农村地区的建筑装修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一) “舍三取一”, 只对建筑的正立面进行装饰处理, 其余三面和屋顶则不予考虑。
这样的装修方式很普遍。笔者在同住户的交谈中表达了对此的疑惑, 农户解释说:这是为了把有限的资金都用来做好正面的装修。所以在湖南农村你会常看到这样的景象:正面是漂亮的瓷砖贴面和琉璃挂件, 侧面就是裸露的砖墙 (只作简单的勾缝甚至不作) (见图4) 。
(二) 瓷砖、石材等的泛滥使用。
有人曾戏称瓷砖是中国城市的十大建筑污染之一, 现在这种“污染”在农村的扩散有越来越大的趋势。湖南的传统民居建筑一般都是巧妙的使用天然材料, 配合精湛的技艺创造出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装饰风格。然而这样的传统在逐渐消失, 越来越多的农民审美观里这些传统的东西都可以叫“土气”, 是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瓷砖洋气的。
(三) 样式的盲目模仿。
一种样式会在一个地区被不停的抄袭直到新的样式出现。这让我不能理解, 曾经极富创造性传统的湖南人的灵性哪里去了?问题决不是表面所反映的那样简单。
(四) 住宅建设投入的相互攀比。
富裕起来的农村在装修上的投入, 更多的是为自己在村里面的“社会地位”拼搏, 而不是为了居住的舒适。
六、结语
湖南农村地区的住宅建筑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我们看到的问题很多, 其实同样鼓舞人心的成绩也很多, 只是责任心让我们考虑更多的是问题。
建筑设计者给予农村的关注是不够的, 以上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笔者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不止是建筑设计者, 包括农民自身都参与进来, 共同来完成这个对农村的未来意义重大的工程!
参考文献
[1].刘仕清, 唐伯固.新湖南50年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9
[2].尹建中等.湖南村镇住宅产业化发展战略分析.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3
[3].张海燕, 适用、经济、美观与住宅设计.华中建筑.2007/1
[4].浙江省农办赴日韩考察团, 日韩农村建设考察印象.浙江经济, 2006/10
[5].杜立英等, 房屋建筑和通风对农户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2006/10
湖南新农村住宅节能设计对策 篇5
农村建房不像城市那样由单位或房地产商统一规划建造, 而是个人私有行为。所以农村到处是“只见新楼不见新村”, 这种随意而建、想建就建的无秩序、混乱局面, 在我国农村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为此新农村建设必须统一安排、合理规划, 因为科学合理地整体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保障。既要避免造成“富建设、穷规划”的现象, 也不能照抄照搬城市规划, 搞千篇一律的行列式、矩阵式、线条式布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不搞“花拳绣腿”,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因地制宜地规划出富有当地特色、农民认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蓝图。正如江西省赣州市在新农村整体规划时, 尊重客观实际, 尊重农民意愿, 充分利用小山、河流、塘、湖、古树等自然地物地貌及当地人文习俗, 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三不”:“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搞形式主义, 不搞强迫命令, 不搞大拆大建, 使规划治理后的新农村, 既科学合理, 又颇具人性化, 得到当地农民的认可。
2 设计实用
我国的传统农宅,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受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 房屋开设门窗少而小, 采光和通风不良, 致使室内阴暗潮湿, 而且不少地方的农宅还人畜混杂, 空气污浊, 卫生条件极差。虽然近年来新建的楼房质量明显提高, 摆脱了很多弊病, 可也存在着用地不够紧凑、平面布局不够合理、立面处理欠大方脱俗、建筑空间没能充分利用等问题, “时兴什么就来什么, 大概差不多就行”[1]。这些都是当前农村住宅设计急需重视与改进的地方。
1) 要根据农村住房的特点及户口人数控制户型面积。就目前的3~6人的家庭而言, 住户面积为120~160 m2的2~3层小楼是比较合适的户型。必须禁止扩充霸占建筑宅基地, 取缔村中旧房不拆, 村外重建新房的“摊大饼”式做法, 严格控制利用耕地建房。
2) 户型平面设计要做到合理适用。综合考虑居住人口数量、生活习惯、年龄结构、农村生活、农副业生产、村民经济水平、地区气候特点等因素。设计出满足不同农民居住要求的新型农宅。不但满足村民居住需要, 还充分考虑城市住宅没有的多种生产需求, 如家庭编织、纺线、工艺制作等手工场所、营业店铺及其农业生产所必须的大型储藏室、屋面晒台、室外附属畜禽养殖窝棚等, 达到各种功能空间布局合理、分区明确。
3) 设计必须具有超前性。不能今天设计建设好的住宅, 明天就不合理而淘汰重修, 要用新的理念指导设计, 如考虑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 以满足旅游者逃避城市污染、缓解压力, 回归自然、体验乡土气息生活、娱乐求知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乡村旅游[2]。今天, 农村住宅设计应以科学的态度、先进的理念为前提, 使建设好的住宅在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都能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当代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是一个不断否定、不断超越, 又不断回归和不断并置的过程[3]。
住宅施工专业化由于村民缺少建房知识, 农村传统自发建造的住宅多以几个泥瓦匠加上“亲帮亲、邻帮邻”的方式施工, 严重地制约了农村住宅设计, 特别在使用新材料及运用新结构上, 单靠农村的土技术已不能胜任, 致使许多住房存在质量问题与结构不合理现象。到处可见农宅墙体出现裂缝;屋面楼面出现起鼓、渗漏水;门窗因变形关不上或关不严;室外装饰到处脱落;浴厕间因没有做防水层造成渗漏率高达40%, 如此等等。农村必须打破过去以户为单位的分散建设模式, 由专业化施工队伍统一组织、综合建设, 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 不但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使建房省心、省钱、省力, 而且也便于安排给水、排水、电力、电讯、道路交通、环境卫生等配套工程, 为村民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
3 优化环境
居住水平的提高, 不只是住宅本身的改变, 更重要的是各种设施的配套和环境的改善。目前农村住房条件大大改善, 但村庄总体环境很差, 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苍蝇飞舞, 露天粪坑遍布全村。“只盖房, 不修路”“室内现代化, 室外脏、乱、差”的现象到处可见, 这是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整治与改变的现实。
园林植物最早与建筑是密不可分的, 古典的西方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都借用植物来烘托“幽曲、秀丽、精巧”的人文意境或“雄伟、庄严、华丽”的皇家气势, 成为建筑物的主要标志之一[4]。
当然整治优化环境要以特定的对象而具体实施, 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植被、水源, 保留村中的古树、古建筑, 通过配套的道路、给水、排水等, 加上人工种植花草树木, 使住宅房前屋后四季如春、瓜果飘香, 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整个村庄置身于一种优美、洁净、清新的居住环境之中, 充满农家生机, 充满大自然之美。研究表明, 有绿化覆盖的建筑室内温度比无绿化覆盖的低7%[4]。
4 生态节能
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代人类发展的战略而被世界公认, 保持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性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农村住宅设计必须走生态节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然而, 在我国的总能耗中, 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5%, 今后比例还会上升。在农村最突出的是能源利用效率低。据统计, 我国农村每年要烧薪柴1.45亿t, 按每750 kg折合1 m3木材计算, 总计消耗木材1.88亿m3, 严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在全球环境恶化、资源短缺、能源基本耗尽的今天, 农村住宅设计应从生态平衡和节约能源出发, 充分利用农村较好的生态环境、较宽裕的可利用土地和较多种可再生能源, 实现农村住宅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否认, 我国农村目前经济还相对落后, 村民对生态和节能的意识较弱。为此, 应大力鼓励农民利用环保可循环使用和低能耗的建材, 在技术上帮助农民对太阳能、风能、沼气、雨、水等的利用, 沼气池就是很好的例证, 在许多农村, 利用人畜排泄物等集中排入沼气池中发酵, 提供可利用的清洁能源, 不但能解决一家人做饭的能源问题, 还大大改善了农村的卫生条件。农村住宅设计应选择适宜的布局与恰当的方位, 利用自然通风、采光, 选用当地环保、低能耗材料和先进的结构、构造方式, 加强住宅墙体、门窗、屋面、冷暖供应的革新, 使传统技艺与现代高科技结合, 达到农村住宅的生态节能和舒适美观。
摘要:通过对农村住宅现状的研究, 提出科学规划、设计实用、优化环境、生态节能四项设计对策, 为改善农村住宅设计, 提高农村居住水平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湖南,农村住宅,节能设计,对策
参考文献
[1]于长江.乡村建筑的命运[J].艺术评论, 2004, 2 (1) :8-13.
[2]朱保良.乡村住宅设计[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 1987.
[3]杨志疆.当代艺术视野中的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187.
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
1 湖南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1.1 人多地少, 剩余劳动力数量大
湖南位于我国东南腹地, 地处中国东部沿海与中西部的过渡地带, 是长江开放的经济带与沿海开放带的结合部。湖南农民多以耕种为生, 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 全省耕地面积只有395.3万hm2, 仅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3.04%, 人均耕地面积只有560㎡, 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0%, 并逼近了联合国确定的人均533.36㎡耕地的警戒线, 2007年末, 湖南户籍人口总数达到6805.70万人, 居全国第七位。2007年末全省乡村人口为4052.79万, 占总人口的59.55%, 其中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564.83万人, 农村从业人员2347.52万人, 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1.5%, 按每个劳动力可承担0.33hm2田地计算, 需要农村劳动力1176.48万人, 据此推算, 剩余劳动力可达1171.04万人, 近半数的农村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形失业状况。
1.2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科技素质有待提高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主要是劳动力接受学历教育的程度, 也包括农村劳动力通过其他的学习方式达到的文化程度。许多研究和事实说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与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外出转移就业状况是成正比关系的, 即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高, 经济活动能力强, 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相对较少, 收入相应较高。尽管在农村经过了扫盲工作, 大力发展了农村义务教育, 但农村人口文化素质还普遍偏低。根据湖南省统计局的资料统计, 湖南省农村劳动力人口仍有2.9%的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 即文盲半文盲状态, 初中文化程度者占50.92%, 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0.59%, 高中文化程度者占12.89%, 中专文化程度者仅占2.10%,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0.60%。由此可见, 湖南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偏低, 人口的文化水平不高, 尤其是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与文化水平就更低。
2 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2.1 对就业市场缺乏了解, 盲目性转移比较大
由于农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网络设施缺乏, 加上许多农民对新闻、实事不关心, 对现代网络信息系统不会使用, 导致信息闭塞, 对外界的劳务市场缺乏了解, 再加上劳动力市场不够完善, 中介组织不够健全,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往往以自发性为主。从总体上看, 湖南省有组织外出打工的比重还不大, 主要还是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 家庭成员带领, 亲朋好友介绍, 本地外出人员的示范, 以及自己外出闯世界等方式各显其能。这种无指导、无组织的转移往往会使大量的农民工来到城市后不能迅速地找到工作, 经常处于盲目流动、盲目应聘中, 浪费了大量交通费、生活费, 甚至有些农民因为找工作心切而掉入一些不法分子的陷阱中, 交了不少的所谓“介绍费”、“中介费”, 更有甚者因为在城市流浪的时间太长了, 被生活所逼, 还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2.2 劳动技能偏低, 转移途径单一
2006年, 湖南省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001.26万人, 其中, 男劳动力592.11万人, 占59.1%;女劳动力409.15万人, 占40.9%。外出劳务者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占21.7%, 未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占78.3%;未上学占0.4%, 小学文化程度占13.5%, 初中文化程度占72.1%, 高中文化程度占12.6%,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4%。外出从业劳动力中, 在乡外县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2.5%, 在县外市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0.1%, 在市外省内从业的劳动力占8.3%, 去省外从业的劳动力占69.1%。外出从业劳动力中, 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2.4%;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56.5%;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41.1%。由此可见, 湖南省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大多数只受过初中文化教育, 并且没有受过任何的专业技术培训, 整体素质偏低, 多数在省内和沿海城市的第二、三产业中务工, 相对集中在建筑业、加工制造业、餐饮业、家政业等劳动强度大、安全保护条件差, 受益较低的行业就业。他们在城市从事粗重、脏累、有毒有害的劳动, 为城市提供环卫、保姆等社会服务性的劳动工作。由于素质水平较低, 他们所从事的工种无技术可言, 即使有少数所谓技工, 也主要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木工、瓦匠、油漆、缝纫和修理等技艺, 与现代技术相距甚远。
2.3 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难以有效发挥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功能
乡镇企业是县域经济的发展的主体, 促进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有序转移, 是农村消费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同时也是解决农业劳动力过剩的有效途径。目前湖南省乡镇企业在吸纳农村劳动力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乡镇企业数量不少, 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实力偏弱, 吸纳劳动力的数量有限。全省150多万家乡镇企业中, 年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仅800家左右, 仅占0.05%;二是产业结构优势弱, 湖南省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以二产业为主, 第一、三产业不发达, 这种产业结构状况与其置身于农村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资源环境不协调, 特别是三产业的不发达大大抑制了乡镇企业吸收劳动力转移的功能。另外, 小城镇建设步伐不快, 功能不配套、集聚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 使小城镇缺乏吸引力和承载率。
2.4 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系统功能不强
农民工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他们却游离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 得不到基本的身份认同, 长期以来被无情地拒之社会保障的大门之外。从失业保障方面看, 城市居民在失业期间有失业补助, 而农民工却没有, 他们在失业期间多是靠积蓄, 或向他人借钱维持生计, 也有一部分人不得不重回农村老家;从工伤保险方面来看, 农民工在生产中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但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不健全, 农民工经常在非常危险的岗位工作, 由于必要的安全措施配备不到位, 又没有对农民工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 农民工安全事故频频出现, 事故出现后, 许多用人单位甚至对出事民工的医药费都采取逃避的态度;从医疗保险方面看, 农民工难以支付大额医疗费用, 缺乏真正的医疗保险。从住房方面看, 农民工是无法享受福利分房或在政府提供补贴的情形下购买商品房的, 农民工居住点大都拥挤不堪, 采光和通风条件较差, 通常是城市的卫生死角。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目前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近乎缺失的。
3 促进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3.1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
相当一个时期以来,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薄弱,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是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基础工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加强农村道路建设, 同时, 要加强水、电、通讯等方面的建设。近年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农村的道路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许多偏僻的乡村的交通要道还是一条狭窄、破烂的土路, 一遇到下雨天或下雪天, 满路泥泞, 行走十分不便。如果农村的基础设施好、道路交通方便, 很多年轻的夫妇就不会抛下父母和小孩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打工, 只需像城里人一样每天早出晚归地在距家较近的乡镇就业即可。
3.2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
城乡二元经济的分割使城市与农村出现鲜明的对比, 一边是城市的人满为患、交通拥挤, 一边是农村的人迹稀少、田地抛荒。近年来湖南的城市化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笔者认为城市化水平提高主要集中在湖南省的几个主要特大城市。据统计, 2008年湖南省只有4个城市的城市化率高于全国44.9%的水平, 其中长沙的城市化率达到61.25%、湘潭49.44%、株洲48.83%、岳阳45.5%, 4个市的城镇人口982.89万人, 占全省城镇人口的34.07%, 城市化率较低的为邵阳29.85%、湘西自治州34.3%、怀化34.62, 最高的长沙与最低的邵阳整整相差一倍。由此可见, 湖南省提高城市化水平主要目标应该是湖南省的西部地区以及靠近农村乡镇和县级城市, 这样才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一要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小城镇接近农村, 乡镇企业集中在小城镇, 农民就近转入小城镇就业, 既可以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就业风险, 又可以有效地避免农民大量涌入城市所产生的种种问题。二要形成合理的城镇层级结构。城镇化不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积聚的过程, 也是城镇层级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
3.3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培养实用人才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农村中学既要为高等学校输送品学兼优的人才, 同时也要为农村提供受过基础教育, 有能力接受新知识、新信息, 掌握新技能的劳动者。因此, 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 也应对现行的农村教育法制、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 大力发展农村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 使绝大多数不能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农村青年接受职业培训, 学有一技之长, 为回到农村创业或进城从事二三产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发展面向农村的高职教育, 是实现农村农业与城市产业的统筹发展,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所在。如果有一大批农村职高毕业的学生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 那么, 实现农业现代化才有基础。
3.4 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系统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 为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提供经济保证。加快完善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对农村医疗服务质量的管理, 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 提高农村医疗服务的水平, 进一步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面, 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 推动农村减贫和缩小城乡差距, 维护农村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严格执行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以“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为原则, 从农村实际出发, 低水平起步, 逐步推广, 引导农民普遍参保, 扩大社会保障面。
参考文献
[1]董明辉.湖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新思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9) .
[2]胡明生.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报, 2007 (12) .
[3]黄嘉.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年第2期.
湖南农村学校 篇7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 其经济增长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部分, 其好坏一定程度影响着三农经济的发展。湖南省农村金融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 其经济和金融相互关系如何?如果是经济决定金融, 则农村金融改革必然只能且应该滞后于经济增长, 其作用不能被夸大;反之, 如果金融的政策支持能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增长, 并由此形成“经济增长一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则拉动金融增长是必须率先采取的政策。
文章将对湖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互动关系做初步探索。
二、相关理论回顾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了国内外一些金融专家、发展经济学家广泛关注与重点研究的一个突出课题。Patrick (1966) 针对发展中国家农村的金融发展曾提出两种模式:“需求追随”模式和“供给优先”模式。前者强调经济增长带动农村金融的发展, 后者则强调农村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与此同时, 他认为, 这两种模式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 两种模式之间存在一个最优顺序问题。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 供给优先型金融居于主导地位,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 需求追随型金融逐渐将居于主导地位。Mc Kinnon、Shaw (1973) 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不同角度研究了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问题, 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在于金融抑制。
近几年来, 国内不少经济学家尝试运用金融发展理论对中国的情况进行实证研究。韩廷春 (2002) 、陈金明 (2004) 、邱杰, 杨林 (2009) 在对中国整体实证分析之后得出结论基本一致, 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联, 而金融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极其有限, 且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起到“供给领先”作用。随着研究层次面的缩小, 各学者发现中西部地区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的现象, 例如王丹、张懿 (2006) , 祝英丽、李小建 (2009) , 彭艺、彭紫云 (2010) , 高新、车明诚 (2013) 等的研究。而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 参照例如黄燕君、钟璐 (2009) , 吴言林、陈崇 (2010) 等, 农村金融起到了一定程度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据此, 文章就湖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依次进行ADF单位根检验、E-G协整检验和格兰杰检验, 对1995—2011年相关数据作一实证检验。
三、实证分析
(一) 指标选取
为了更好地检验湖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 我们综合选取湖南省农村人均纯收入 (RPGDP) 、农村金融发展规模 (RFIR) 、农村金融发展效率 (RLD) 和农村金融发展结构 (RLTL) 四个指标, 并运用这四个指标来阐析湖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
1.农村人均纯收入。反映农村经济增长的最直接的数据应是农村GDP, 而对于农村GDP, 目前还没有直接的统计数据。借鉴孙志博 (2011) 的研究, 用农村人均纯收入来反映农村经济增长, 代替农村GDP指标。用RPGDP表示农村人均纯收入。
2.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姚耀军 (2004) 利用了L/GDP这个指标来衡量金融发展规模, 其中L代表银行贷款。本文也参考上述的指标, 只不过L代表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GDP代表湖南农村人均纯收入。用RFIR表示农村金融发展规模。
3.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姚耀军 (2004) 、周才云 (2009) 用贷存比, 即用农村贷款余额除以农村存款余额来表示农村金融发展效率, 表示农村储蓄投资转化程度。这里仍沿用这个指标, 但本文将选取湖南省农村信用社贷款额与农村信用社存款额之比。用RLD表示农村金融发展效率。
4.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姚耀军 (2004) 把金融发展结构指标定义为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与农村贷款余额之比。本文采用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与农村金融机构余额之比, 用来反映农村贷款结构。用RLTL表示农村金融发展结构。
(二) 计量检验模型的构建
文章引入总生产函数的传统分析框架。这种方法已被大多数研究者采用, 包括Feder (1982) 和Jovanvic (1980) 、Odedokun (1992) 和国内的邱杰, 杨林 (2009) 等等。首先我们给出反映金融发展与经济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
其中, Y代表总的经济产出, K代表总的资本投入, L代表劳动力投入, F代表金融发展水平。α、β、γ分别代表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金融发展水平的产出弹性。
文章旨在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其经济增长的变量关系, 综合如上总生产函数, 得到如下模型:
其中, Y表示农村经济变量, F表示农村金融发展变量。
结合文章设立的指标, 为了克服模型变量之间的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 我们在方程两边分别取对数, 得到以下模型:ln RPGDP=δln RFIR+ωln RLD+ηln RLTL+εI, εI为误差项。
(三) 数据说明
文章所有的数据均来自于《湖南统计年鉴》, 时间跨度为1995—2011年, 共计17年。
(四) 序列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问题, 文章首先将利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变量的平稳性, 其中对于非平稳性的变量进行一阶差分使之成为平稳时间序列。如果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 文章将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进行短期关系分析, 同时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以展开对这些变量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分析。另外, 文章使用的计量经济学软件是Eviews6.0。
检验结果 (见表1) , 变量RFIR是平稳变量;变量RPGDP、RLD、RLTL是非平稳变量。经过一阶差分检验之后, △RPGDP、△RLD、△RLTL分别是1%、5%、10%水平上的平稳变量, 即RPGDP、RLD、RLTL这三个变量之间具有一阶单整。
接下来将运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
第一步, 用OLS进行协整回归:
调整后:
由 (1) 式知:ln RPGDP与ln RFIR、ln RLTL是同向变动关系。ln RPGDP与ln RLD是反向变动关系。ln RFIR每增加一个单位, ln RPGDP同向变动0.247990个单位;ln RLTL每增加一个单位, ln RPGDP同向变动1.038918个单位;ln RLD每增加一个单位, ln RPGDP反向变动2.434698个单位。
第二步, 对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由表2知, 在5%的置信水平之下, 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说明了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也就是说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
(五)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ECM)
利用协整检验确定ln RPGDP、ln RFIR、ln RLD、ln RLTL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后, 我们进一步确定误差修正模型以此反映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
调整后:
从 (2) 式可以看出: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 符合修正机制, 是一种长期均衡关系对短期变动负反馈的调整机制, 即反映了系统本身对偏离长期均衡的动态的调整。误差修正项为0.147892, 表明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 农村经济增长将以0.147892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了均衡状态。
(六) 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验证了变量之间具有协整关系以后, 我们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从下页表3对滞后期2, 3, 4进行格兰杰检验结果表明: (1) 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和农村金融发展结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 (2) 农村经济增长是农村金融效率的格兰杰原因, 却不是农村金融规模和农村金融结构的格兰杰原因。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湖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根据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 湖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长期均衡, 但短期效应不明显, 可以通过系统修正功能机制回到长期均衡状态。
第二, 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 农村经济增长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 但是基本上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即农村金融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而农村经济的增长却没有带来农村金融的相应发展。
以上结论说明:湖南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不存在明显短期的促进作用, 须在一个长期的阶段中, 金融改革发展与经济增加相互协调作用;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明显的“供给领先”的关系, 农村金融发展明显先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 针对湖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力度, 深化改革, 进一步落实对农村信用社财政、税收、资金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二是完善金融服务, 创新金融产品, 以适应“三农经济”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三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优化金融结构, 促进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 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实现农村金融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农村经济增长拉动农村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四是多渠道增加农村信贷资金的流入, 促进正规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五是实现农业保险一体化, 拓宽保险产品和服务, 建立有效的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和完善的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
参考文献
[1]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2]陈金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兼论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邱杰, 杨林.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9, (8) :129-134.
[4]彭艺, 彭紫云.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以中部地区为例[J].理论探讨, 2010, (4) :96-99.
[5]王丹, 张懿.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安徽省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06, (11) :177-182.
[6]黄燕君, 钟璐.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浙江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 2009, (4) :104-107.
[7]高新, 车明诚.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哈尔滨市1997—2011年的数据分析[J].商业经济, 2013, (2) :19-28.
[8]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 2004, (5) :24-31.
湖南农村学校 篇8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农业污染,经济发展
1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增长, 与之伴随的生态问题乃至危机也在全球范围内逐渐严重起来,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甚或是许多环保组织都已经强烈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在我国, 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 我们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 并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布局是五位一体,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可见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
生态文明建设, 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的建设, 作为解决湖南省农村生态危机的重要突破口, 可以推动湖南省经济健康、快速、有序、协调地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实现社会生产方式特别是人的思维观念的生态化转变, 创造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建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文明农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衡量指标有:农民的生态意识文明是否提高, 农村生态制度文明是否完善, 农村生态行为文明是否可持续。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是促进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关键。首先, 我国长期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消耗能源和资源速度快, 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2011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 能源消费总量34.8亿t标准煤, 比上年增长7.0%, 由此可见, 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消耗更多的资源能源得以实现的。所以, 我们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必须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其次, 湖南省在全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 耕地、淡水、森林以及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2011年, 我省石油和天然气存储量几乎为零, 煤炭是13.29亿t, 只占全国煤炭总量的0.6%, 2010年湖南省林业用地面积只有1234.2万hm2, 只占全国林业用地总面积的4%, 这就决定湖南省必须要节约使用现有的资源,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 确保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最后, 人类必须要有生态系统持续提供清洁的空气、水和资源能源才能生存, 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在生态危机急剧恶化的今天, 必须要坚定不移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需要, 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 目前湖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原因
2.1 湖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截至2012年10月, 湖南省森林覆盖率达57.13%,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也将近80%。2012年, 湖南省出台了《绿色湖南建设纲要》, 画就了一幅未来湖南的“绿色蓝图”, 绿色成为越来越清晰的发展主题。长沙作为省会城市, 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2008年长沙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09年9月18日长沙以排名第一入选“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称号。
在生态意识文明方面, 湖南省推进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理念,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一方面, 湖南省的大部分地区农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明显增强, 逐渐改变了过去以金钱利益为首要目标, 不顾生态环境破坏的旧观念。另一方面, 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提高, 也使得农民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也越来越重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这是在生态意识文明方面的显著改变。
在生态制度文明方面, 湖南省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各种环境保护条例。2008年7月31号, 湖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保障和促进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工作的决定, 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2012年4月, 《绿色湖南建设纲要》的出台, 成为绿色湖南建设行动纲领, 巩固“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屏障, 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提升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2012年9月27日, 湖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1次会议通过的《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强调从湘江流入农村的水资源的安全健康。这些纲要和条例的推出, 确保了湖南省农村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制度可依,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
在生态行为文明方面, 许多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为受到了严厉的控制, 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源也得到了有效的遏止。2012年前三季度, 湖南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964.2亿元, 同比增长3.6%, 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4个百分点, 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 农、林、牧、渔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1137.1亿元、76亿元、563.7亿元、123.1亿元和64.3亿元, 分别增长3%、5%、4%、5.4%和6.3%。今年前三季度, 湖南省单位GDP能耗下降4%以上,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量分别减少2%、3%。至2011年底, 湘江流域关停污染企业1017家, 重金属污染削减率达到50%以上, 湘江干流断面水质达标率提高11.6%, “一湖四水”水质达标率全面提高。至2011年底, 14个市州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3年来, 湖南省共建成污水处理设施133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03座, 实现县城以上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2010~2011年, 湖南省共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76个, 涉及112个乡镇、678个行政村, 受益人口140余万人。
2.2 湖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农村地区, 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导致生态文明建设受到一定的阻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对自身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和反映, 包括人对环境的需要、目标、态度和价值观等等。环境意识是调节和引导人们环境行为的内在原因, 农民的环境意识状况直接影响到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然而, 在湖南省的农村地区, 农民环保的意识很淡薄, 不能充分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导致这个问题存在的原因有: (1) 环保教育未能普及, 2011年, 湖南省的人口总数为6596万人, 全国排名第七, 湖南省的农村人口为3621万人, 占全省人口的比例为54.9%。由于这一部分的人口数量比较庞大, 农村相关的教育没能全面普及, 致使湖南农村居民对于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并不是很清晰。农民的环境意识、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和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不强, 是农村生态环境难以改善的一大制约因素。 (2) 农村长期存在着忽视环保的观念。由于农业生产率水平低下, 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长期低于城市, 农村的恩格尔系数长期居高不下, 因此, 农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 (3) 农村基层干部自身的原因。部分基层干部自己的生态意识观念也不强, 所以无法了解生态环境破坏将会带来的长期影响极其后果。甚至个别基层干部本身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者, 因为有些重大决策都有可能是他们直接决定的。个别干部甚至为了一己私利, 对污染行为采取妥协和默许的态度。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导致环保意识淡薄, 使得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
第二,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经费不足。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 由于湖南省在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排名靠后, 导致环境污染的保护和治理的经费偏少。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显示, 2011年湖南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101.1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51%。2011年湖南省工业企业单位为12477个, 占全国工业企业单位总个数的3.83%, 正是由于湖南省重工业和高耗能行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例较高, 使得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状况尤为突出, 资源和生态环境发展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 需要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经费偏多。同时, 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又是制约湖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 目前湖南省环保投融资渠道尚待健全, 基层政府环保投入严重不足, 企业也未能履行社会职责, 未能积极参与到生态污染行动中来, 导致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不足, 这就使得生态文明建设受到一定的阻碍, 没有资金基础, 就无法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 农业生产污染严重。湖南省是农业大省, 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 农业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很严重。2011年有专家的研究表明, 湖南省土地面积的47.2%农业生态系统已受到严重威胁, 11.5%的农业生态系统已严重退化。最主要的农业污染问题表现在: (1) 农药的过度使用。我省农药、化肥使用量较大, 近几年来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农用化肥纯氮和磷流失量占总排放量的绝大部分, 农业本身成为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2) 水资源污染。2010年湖南省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72505万t, 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95605万t, 由此可见, 湖南省的水资源污染主要是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据湖南省农业环保厅定位监测表明, 湖南省农田灌溉水25%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地表水水质监测控制断面75个中有42个, 占56%, 超过渔业水质标准。 (3) 废弃地膜的污染。近20年来, 湖南省农用塑料使用量猛增, 特别是地膜的用量和覆盖面积大大增加, 30%以上的废弃农膜未得到及时回收处理, 由于农膜很难降解, 影响土壤通气和水肥传导, 导致粮食减产, 并且也严重污染了农村生态环境。 (4) 畜禽养殖物的粪便污染。规模化畜禽养殖物的粪便产生量已相当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的40%, 由于农村人民对这些粪便随处堆放, 并且不加处理, 使其严重污染了农村的土地和空气, 进而也影响了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
3 加强湖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鉴于湖南省农村地区严峻的生态环境现状, 生态文明建设已由以往的“要不要建设”和“如何建设”发展到今天的“如何建设”和“如何加快建设”上来。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不但是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也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针对湖南省农村地区现在的生态问题, 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有:
第一, 加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努力提高农民环境意识, 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利用各种媒体渠道, 向农民宣传环境法律、法规, 宣传环保的重要性, 同时宣传污染防治的方法和措施。要让农民明白, 农村生态环境一旦受污染, 最终受害者是农民自己。要想恢复受污染的环境, 其成本远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取得的利润高。且环境往往具有不可修复性, 一旦受到污染不仅危害当代, 还会殃及子孙后代。 (2) 要重视农村教育, 不断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公共意识和文明修养, 使其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 进而增强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 加大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 将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等知识作为重点培训内容, 从而提高村干部带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严格落实考核奖惩制度, 将每年的考核层次延伸到村, 对各村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情况进行考核评估。
第二, 加大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实践证明, 在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条件和国际压力背景下,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一方面, 提高湖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要依赖于高水平的经济发展, 这样才能确保有充足的资金来治理和保护我们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以绿色科技为动力, 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和经费。另一方面, 鼓励基层政府和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中, 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物质帮助和财力帮助。《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全社会环保污染治理投资需求约为3.4万亿元, 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4%, 优先发展8项重点工程投资需求约1.5万亿元, 这些重点工程包括主要污染物减排、改善民生环境保障、农村环保惠民、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范、核辐射安全保障、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监管能力基础及人才队伍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全社会动员, 加大投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
第三, 加强治理农业生产污染。治理农业污染可是说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农村的生产、消费都是围绕农产品进行的。为了确保湖南省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在农业污染治理方面, 针对湖南省的实际情况,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向清洁的能源资源转化, 变废为宝, 逐步代替氮、磷肥等的使用, 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 贯彻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尽可能的减少农药使用量, 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 (2) 保证农村水资源的清洁, 大力引进污水排放净化设施, 注意渔业饵料的喂养, 尽可能的使用对水资源安全无污染的饵料, 也确保人们食用安全, 不会危及到生态环境。 (3) 加强管理农业地膜的使用, 鼓励和倡导回收使用地膜, 同时研发可降解的地膜和药膜等新技术。 (4) 充分利用畜禽养殖物的粪便, 实现安全健康的生态循环系统。
总而言之,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不仅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望, 也将为我们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湖南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提高生态意识文明, 注意自己的生态行为文明, 杜绝以污染环境取得经济利益的短期狭隘行为,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雪, 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 2009:4-7.
[2]廖杰, 长株潭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2011:20.
[3]孙忠良, 对湘西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 2009, 9 (6) :71.
[4]史永铭, 高立龙,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0, (2) .
[5]王虹扬, 王立刚, 湖南省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 32 (5) :26-27.
【湖南农村学校】推荐阅读:
湖南农村09-10
2018湖南农村信用社面试名单07-07
湖南农村信用社真题预测2018年11-14
湖南农村信用社会计类复习资料09-10
湖南农村信用社笔试地点在哪2018年?08-28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招工考试资料01-12
湖南省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农村移民安置办法12-17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传统法律考试试题11-30
下半年湖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入职试题12-22
上半年湖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财会模拟试题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