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学校教育

2024-06-02

农村职业学校教育(共12篇)

农村职业学校教育 篇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为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网络在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 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危害。

经学校政教处调查, 笔者所在的职业学校2007年全校学生中约有15%的学生曾经去过网吧, 其中约5%的学生上网成瘾。成瘾的学生无限制地泡在网吧, 甚至长时间逃课、玩网络游戏, 或上网聊天, 不仅荒废学业, 还损害身心健康。甚至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通过网络传播, 腐蚀了学生心灵, 使学生行为失范, 出现道德危机, 频繁出现打架斗殴、偷窃等不良行为。在贫困的农村, 有些“网迷”学生因无钱上网而实施盗窃或抢劫的案例频频发生。这些现象一再警示, 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网迷”问题不能掉以轻心。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的良性教育功能, 在满足学生心理和精神发展需求的同时, 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农村职业学校学生“网迷”问题的原因

职业学校学生沉溺于上网而不能自拔的原因, 既有学生自身鉴别力不强、自制力差、学习压力小、厌学情绪重、人际关系不好等原因, 也有来自于教师和学校多方面因素。学校要解决学生“网迷”问题, 则首先要找出学校网络教育中欠缺之处。

1. 学生方面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好奇阶段, 在学校不能及时向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情况下, 学生对许多问题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 便转向网络寻找想要的答案, 在浏览网页时易受不良内容的影响。客观上, 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差, 而现在就业形势紧张, 学习无用的思想在农村流行, 学生厌学情绪重;再加上农村经济条件落后, 学生娱乐活动单一。因而农村职业学校学生当中, 上网是为了学习者只占极少数, 多数人是被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网络色情电影等内容所吸引, 甚至上网成瘾不能自拔。

2. 教师方面

不少农村教师家中无电脑, 学校配置电脑数量也有限, 教师对网络游戏、网络聊天感受不多, 了解甚少, 与学生交流及相应教导基本上只停留在“隔靴搔痒”的层面, 以致双方都有“对牛弹琴”的感受。并且, 由于技术水平所限, 多数农村教师对网络良性功能开发较少, 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提供给学生网络技能展现的舞台, 爱好电脑的学生注意力容易被网络内容的花花世界所吸引。客观上, 职业学校学生有不少行为习惯存在偏差, 而有些班主任与“网迷”学生沟通少, 交流缺乏平等性;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只是一味地干涉禁止, 对教育方法缺乏探索, 对“网迷”学生的心理变化也往往关注不够, 对班上学生上网具体情况没有深入分析, 对上网问题不能客观评价, 甚至冷落、歧视“网迷”学生, 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感情上疏远老师, 愈加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

3. 学校方面

农村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一般较晚, 并且网络文明教育的意识往往不强, 学校对学生上网道德操守要求和指导不够, 对“网迷”学生教育不及时, 拖拖拉拉, 甚至放任自由。有些学校没有营造温馨和谐的交流环境, 师生间、同学间缺乏真诚亲密的交往, 甚至不断发生各种冲突, 中学生害怕现实里这种不能满足其交往需要的交流, 于是转向网络进行倾诉, 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寻找精神寄托, 缓解自己心理压力, 从而出现许多中学生沉缅于网络聊天、网络交友之中。

二、解决“网迷”问题的对策

为解决学生“网迷”问题, 笔者建议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引导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 (除参加高考学生外) 无升学压力, 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差, 厌学情绪重, 其中多数学生上网只是聊天或玩游戏, 真正用于学习的学生是少之又少。对这些学生进行学习重用性的教育尤其重要, 让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习, 引导他们把课外时间大部分用于学知识、长技能, 以提高自身素质。

更为直接的是, 网络已经是新时代中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网络的远程教育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益处, 所以要及时教给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查阅知识的技术,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为学习服务。本校一位语文教师在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篇课文之前, 指导学生上网查阅《水浒传》及作者施耐庵的相关资料, 让学生对作者和课文背景有了全面认识, 为学习这篇课文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基础。而对那些要参加高考的学生, 教学中各科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 积极引导学生从各类教育网站中获取相关学习资讯, 如语数外复习题库、理化解题方法、专业课复习指导、高考作文评析等。另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们利用网络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 从网上查询与教育相关的新闻, 以此来调整复习重点, 适应高考新举措, 让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

在对学生引导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心理变化,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再作教育调整。记得2008年上半年, 笔者发现班上有一位姓罗的学生通宵去上网, 但并没有立即对这位学生进行严厉批评, 而是先将这位学生叫到办公室, 耐心谈话, 了解这位学生喜欢上网原因。当掌握了这位学生父母离异, 自己与父亲生活, 性格孤癖、厌学情绪重、只喜欢上网聊天交友的情况后, 笔者上网查阅大量学生沉溺于网络聊天、网络交友而带来危害的例子, 对这位学生进行说服教育。还将这位学生带入电脑室, 将网络打开, 让学生认识网络的良性功能, 正视网络中不良信息及娱乐。在教育中让罗同学认识到了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在班级组织的活动中让这位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 改善其人际关系, 还动员班上学生多与他交往。经过笔者一段时间的努力, 该学生远离了网吧, 学习上进步很大, 人也活泼多了。作为教师, 我们要注意用感情去感化学生, 积极探索适当的教育方法, 让学生从网络文化的虚拟世界回到现实中来。

2. 积极培养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教师

农村职业学校应该对农村教师进行现代远程教育培训, 让教师熟悉掌握计算机操作, 会使用各种教学软件, 能利用网络设计各种教学课件, 并利用网络远程教育引导学生善于在网上学习。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 努力形成网络技术教育的优势和特色。笔者所在的学校中, 现在已有一些教师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 他们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 甚至有些熟悉计算机的教师利用网络还编制了一些教学课件, 把教学课件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 改进了传统教学方法, 为学生提供声、像、文字一体的教学环境, 优化了课堂教学, 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人为本永远是做好工作的核心。学校要教育教师平时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 一旦发现学生沉溺于网络, 要及时说服教育, 真诚关爱, 不能歧视和冷落“网迷”学生。教师要深入“网迷”学生当中主动和他们接触、谈心, 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 用真情和爱敲开他们的心扉, 让他们认识到网络成瘾的危害性, 从而知错就改, 正确地面对和利用网络。

作为班主任老师, 更有责任引导学生熟悉网络, 树立网络安全意识, 教育学生如果在网上发现威胁性的信息, 要及时告诉家长和老师;上网时不要泄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地址、电话号码、学校名称、密码等;教育学生不要随便与网友会面;教会学生识别网络黄毒和网络陷井, 并学会区分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教育学生不要随便下载陌生软件, 不要浏览色情网站等。这些网络安全教育, 能够使学生最大程度上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根据班上一些学生喜欢网络交往的特点, 班主任对这些学生可以不采用面谈、笔谈、电话交谈的传统思想教育方式, 而是充分利用网络, 为学生提供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全方位指导。师生间经常通过E-mail或登录QQ聊天, 从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走出困惑。笔者所在的学校里, 一位姓杨的班主任老师把自己的QQ号码公布给本班学生后, 发现利用网络与学生沟通变得容易多了, 对本班学生存在的问题能及时了解并加以解决, 学生管理工作也顺利多了。

3. 用心打造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各方面技能的舞台, 拓展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 学校可以发动学生利用校园网络资源的优势开展各种有关网络活动。如开展个人网页设计大赛, 进行网络文明征文, 进行网上生日、节日贺卡设计, 开设班级博客, 创办学校网络报, 举办网上知识竞赛, 组织网上辨论会……当学生们热衷于各种网页制作软件的学习和各种网上活动, 自己亲自体验了做版主的感觉, 在提高了他们运用网络技能的同时, 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也有利于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 培养了合作、创新的健康趣味。笔者所在学校中, 有一位计算机教师在班上同学过生日之前, 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展开生日贺卡设计活动并进行评选, 选出了其中动画音乐设计最优秀的作品, 在同学过生日当天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他。这样的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网络技能和兴趣, 又改变了以往过生日的传统方式, 成了很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针对网络成瘾的学生, 学校要为他们创造一个理解的氛围, 让这一部分学生重新找到自我, 引导他们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有条件的学校有必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和网络辅导员制度, 向学生及时提供各种敏感问题的心理咨询服务尤其是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平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让学生对许多问题的好奇心能得到满足, 减少学生在浏览网页时受到不良内容影响的可能性。笔者所在学校自从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后, 学生思想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违纪现象明显减少。针对现在学生思想问题多的情况, 各个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已经是一个明显的趋势。而有条件的学校建立网络辅导员制度之后, 加强网络辅导员各方面能力培养和提高尤为重要。尤其是网络运用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辅导员要深入“网迷”学生当中了解他们思想动态、行为倾向, 把握和引导网络主流意识, 及时解决运用网络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学生迷恋网络的具体情况, 学校要开展网络教育专题讲座;在班内经常组织有关以纠正网络道德偏差为主题的班会, 在班会课中多给学生讲述发生在中学生当中因迷恋网络而带来危害的例子, 使学生对网络有客观认识。要在班上开展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活动, 通过认真学习和领会《公约》中的具体条文, 培养学生良好网络道德意识和良好上网习惯, 引导学生文明上网。

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建设一批非营业性的因特网上网服务场所, 为学生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但学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站的管理, 在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规范上网内容, 加强网上正面宣传,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另外, 校园内应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将学生的心思重新吸引到校园中的现实活动中来。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 (如知识竞赛、各类球赛, 以及文艺活动等) , 设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对于克服网瘾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体会与他人交往的乐趣, 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改变学生对网络的迷恋心理, 使“网迷”学生重新回到美好校园中来。近几年来, 笔者所在的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有兴趣的学生进行篮球训练、舞蹈排练、计算机操作和工艺品加工 (如木雕、刺绣、雕塑等) 等活动, 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再有, 学校可以定期利用休息日时间, 组织学生开展野外活动 (如爬山、野炊、游览胜地等) , 增进师生间、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融身于大自然, 使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放松和陶冶, 有助于改变他们心理上对网络的迷恋, 引导他们从虚拟的世界回到有意义的现实生活中来!

总之, 学校、教师要勇于探索, 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良性功能, 尽最大努力减少甚至避免网络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网络时代要求教师在做学生工作时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 注重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 以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学中, 教师充分发挥网络教育作用, 使学生获得正面影响。当然, 帮助“网迷”学生走出“网络迷谷”的问题, 只依靠学校内部的教育很难完全奏效, 还需要政府部门依法规范网络市场, 给学生营造一个文明的网络环境;社会对“网迷”学生也要多给予关心和帮助。只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才能使“网迷”学生逐渐走出“网络迷谷”, 合理、正确地运用网络, 健康成长!

农村职业学校教育 篇2

——当今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做法

我校是一处农村定点学校,多年来,为实施并实践素质教育,我们依靠自身优势,充分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把艺术教育工作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在学校艺术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做了大胆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对学校德育、智育以及审美教育的顺利实施,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加强艺术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转变观念,内强素质:

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而艺术教育作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进行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在审美教育中担负起主渠道的作用,因为它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前几年,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农村小学的艺术教育,并没有给广大学生能力的发展以积极的帮助:学校课程设置不健全,课程表上的艺术课形同虚设、名存实亡;艺术课也只是“放羊式”的“写写画画”、“唱唱跳跳”活动,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教师没有分析、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德育以及智力和技能因素,使艺术课堂过于僵化、教师备课也处于纸上谈兵、闭门造车……

随着观念的更新,我校及时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加强从事艺术教育的基本功,提高自身艺术素质,每个班级都配有专职或兼职艺术课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开好艺术课。除此以外,我们还组织成立各种艺术活动队。

七、八岁的孩子,他们天真活泼,善于表现,喜欢表演,带着“人之初”的艺术追求一路走来,学校必须给他们搭建一座展示才艺的舞台。短短三年来,学生正逐步走进艺术的殿堂,接受艺术的熏陶,这不但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性情,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欲望。

在此基础上,为了处理好“素质教育”同“艺术教育”的关系,我们出台以下工作思路:

1、广泛开展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开拓学生的思路,开阔视野,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学校艺术教育必须为学生的身心素质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不是培养职业艺术家的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特别是在小学,教师不得有“反正出不了几个艺术家”的想法而放弃对学生的培养,否则,学生就会有“我反正成不了艺术家”而放弃对艺术美的追求;

2、开展艺术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人人都有机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参与并欣赏到各种

艺术活动项目,做到“抓普及,促特长”(这也是我校的办学目标之一);

3、艺术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内容丰富,涉及到音乐、舞蹈、书画、戏剧小品等多个领域,更多的是自编自演,从选材创作、编导排练,到上台演出、成绩评定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

4、改变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除色彩、版面、服装、道具、造型等因素外,更注重设立创新奖、编排组织奖、优秀编导、优秀主持人等奖项,并对艺术教师的工作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

二、把艺术教育渗透到其它各科教育领域和学生生活之中:

艺术教育不是独立、单纯的学科或者活动。我校特别注重将艺术教育活动同其它教育活动相互融合渗透。

例如:将艺术教育融入到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之中,结合重大节日或纪念日,让学生自己设计黑板报、手抄报、纪念卡等;还可将艺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养成教育中,可通过编织图案、花边、拼图及各种美工制作,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训练学生的劳动技能;结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校园内出现了以此为主题的配乐朗诵、校园短剧等宣传形式。

“学习融入生活内,素质成于习惯中”,为了更好地使艺术教育被学生乐于接受,我校致力于变“知识”课堂为“生活”课堂,使艺术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邵南小学坐落在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邵集村,校园内留有三棵二三百年的古树,仍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并且有许多民间传说,实为学校一大景观。学生敬重它虽历经百年沧桑,却依然生机盎然,成了学生写作课、自然课、社会课、品德课、美术课等共同关注的焦点。学校根据学生的想法,把这一创意列入了艺术课程资源,加以开发,成了艺术教育的有效题材。

在各科课堂教学中,也交融着艺术教育的场景。品德课上有了小品、短剧,一改往日学文明理,枯燥的说教;外语绕口令、英语童话故事、情境模拟等也搬进了英语课堂,一改原来单调的记单词、背句型;语文实践活动课上有了课本剧、韵律诵读,做到了语感与乐感的完美统一。

这样做使学生从艺术的境界中受到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体现出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跨学科之间融合”的大课程观,从而使学生树立了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学习观,成了一个会实践的人。

三、多方整合,相辅相成,形成我校的艺术教育特色:

从艺术的审美观点出发,学校在整体美化上,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遵循园林科学艺术规律,结合学校布局特点,在现有校舍和附属建筑设施的框架下,合理配置和调整绿色植物园林绿地,使校园整体取景适应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疏密相间、红绿相衬,并照顾不同季节。使其与建筑物结构框架相协调,并富有良好生态,以达到校园整体的和谐统一。营造一个优美、典雅的艺术教育环境,真正使环境服务于艺术教育工作。

从创造艺术美的要求出发,学校在升旗仪式队形队列的布局上,在《邵南校报》报头、版面的设计上,都是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的前提下,不断改进、多次创造、修改而定。

校园内不能没有歌声,歌唱是音乐的表现形式之一,歌曲又是文学、音乐的组合,具有语言、文学、声韵等艺术之美,而且还具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品格的培养具有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从这方面出发,创作出我们的邵南小学校歌《明天的太阳》,把严谨、优良的邵南校风,把一代新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把新时期新理念下的办学目标写进歌词,配以明快的节奏、高亢的旋律,唱出了邵南人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豪情!

农村职业学校教育 篇3

加大信息教育力度,努力创建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与推广。目前,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无论在设备上还是在师资配置上,无论是在课程课时设置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主体性质上,都是处于限制性状态,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利用。加大力度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是在当代的社会形态的大背景下,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伟大工程。科学技术要从娃娃抓起,科学技术要从学校抓起,这是一条不可抹杀的真理。作为育树成木,育人成才的社会主义新型学校,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该多增加信息课时量,多渠道多形式地尋求机会让学生进行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知识与技能、知识与素质、知识与道德的重要性,让认知能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求。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也是在学校这种教育格局中完善和组合知识结构框架,对学生的求知欲望带来积极的作用。所以,加大信息教育力度,努力创建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与推广,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加大信息技术教育力度,是有效的完善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是对传统教育手段的一种挑战。在现代技术教育中,学生可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解决问题,是一个充满想象和创新的过程。同时能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用信息技术与多种学科进行优势互补,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形态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运用了信息技术可使学生将学科知识变得更为直观,由形象到抽象,学生的思维方式就不会永远停滞不前。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也要加强与多种学科的有机整合。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

加大信息技术教育力度,用以培养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农村是一块滞后的土地,无论是教育、文化等都处于滞后状态,信息技术更是一片空白。所以,要想让自己的学生成为现代教育中的综合型人才,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就要努力让学生学会使用现代技术提高自己。并在学习中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参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任务,能通过有效的学习结合自身的实际达到使用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的综合型学习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总之,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加强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学生综合素质是我们的第一责任。

农村职业学校教育 篇4

2010年7月, 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把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来研究。目前,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中有70%来自于农村, 预计未来的职业教育主要是面向于农村的职业教育。故对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的研究就自然地转向如何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二、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涵

(一) 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及属性

职业教育因其独有的职业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属性, 使其明显区别于其他的教育类型。本文研究所界定的农村职业教育是指为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服务的职业教育类型, 即以培养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的职业教育, 包括在农村地区开展的职业教育、城镇职业教育中农村生源学生和农林类专业学生的培养。

基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 可以进一步明确其三个基本属性。首先, 其从属于职业教育, 故最为明显的特征当属职业性。职业性即以就业为导向, 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传授职业知识, 培养职业技能, 进行职业指导, 以培养择业、就业、创业本领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一种准基础性公共教育服务。

其次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基层性, 这包含两个方面:第一,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在基层、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及中初级技术人员。第二, 职业教育的受众主要是社会下层人员及其子女。据统计, 2008年, 全国各省 (自治区) 设区市的中等职业学校共招收农村生源466.38万人, 占招生总数的57.4%。

最后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性, 即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服务于“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它包含几个具体的方面:第一, 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可以为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服务, 通过推广新型实用技术, 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 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效益以此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第二, 服务于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第三,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这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关键途径。

(二) 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涵

定义吸引力, 可将其分为“主位”和“客位”两种。“主位”型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指依靠其职业性、基层性、服务性等特点把农村学生及其家长、政府、非政府机构等引向自身的能力。“客位”型是指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学习条件设施, 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增加学生就业、晋升机会和生涯发展的持续性。

结合农村职业教育的三种属性对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涵进行综合考量:职业性——即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之后能顺利地找到满意的工作;基层性——主要为解决农村生源的就业问题而利用其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高质量的条件设施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服务性——农村职业教育为广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服务, 通过提供职业教育使其更有效地向城市转移, 为产业结构调整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 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原因

由于农村职业教育自身的三种属性没有得以充分协调地发挥, 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足。

首先, 从农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来看, 有吸引力的职业教育应该使就业与专业对口, 即职业教育要与社会需求有较高的结合度, 其核心指标是职业教育体系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吻合度。根据《2007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报告》显示, 高职与中职毕业生的专业对口比例在20%至30%之间, 比例相对过低。这说明我国职业教育还没有完全抓住社会需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其次, 有吸引力的职业教育应该使得学生实现其期望的高质量的就业, 即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实现的就业可以体现一定的职业地位。职业地位是职业的政治、经济地位, 并且社会地位取决于职业职位的影响程度。但是目前职业教育中的专业设置和岗位供应, 大多工作环境较差, 危险性较大, 岗位的社会地位较低, 收入水平较低, 而且不能享有充足的社会保障。《2007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报告》中显示, 中职毕业生平均月薪水平为1386.1元, 月收入在1000元以内的占57%。职业院校毕业生劳动关系以事实劳动关系为主, 劳动合同签订率还不足15%。其中, 中职毕业生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仅占12.67%。

另外, 有吸引力的农村职业教育还应使得学生的职业生涯得以持续、职业的稳定性得到保障。但由于我国规定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要控制在5%以内, 而且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高等学校数量少、层次不高, 课程与教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脱节, 致使绝大多数中职学生丧失了深造的机会。

综上, 如果通过农村职业教育不能使就业更加顺畅、其经济地位得以改善, 也不能使其职业生涯得到持续的发展, 那么职业教育也就相应地失去了吸引力。

基层性决定了其相较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而言, 属于“补充教育”。这样的现实就必然导致其吸引力不足。地方政府方面, 考虑到其自身的利益, 宁愿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普通教育, 尤其是普通高中教育。企业方面, 由于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 企业主动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参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以及提供兼职教师的较少, 校企之间缺乏深层次合作是一种普遍现象。

对于农村学生, 大部分农村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是由于被高考淘汰, 或者由于经济条件所限, 选择职业教育是无奈之举, 因此学生对所接受的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根据最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50%以上的中学生认为“自己适合职业院校, 也不会选择它”;接近一半的中学生认为“即使自己想去, 父母也不同意”;近30%的受访学生认为“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收入偏低”;10%以上的中学生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才念职业院校”;逾一成的受访对象认为“学习职业技术只能做技术工人”。

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性方面, 如果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效果不显著, 必然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同时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会受到城乡差距过大这样的现实的阻碍, 例如城乡差距过大的“二元结构”限制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短缺, “二元结构”导致在资源分配上农村职业教育处于明显的劣势;二是求学机会成本高。据调查, 加上因上学损失的收入, 3年职业教育的成本在4万元左右, 对农村学生来说过高;三是就业市场严重分割。由于部分地区的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失衡, 用人单位盲目抬高劳动力市场分类的学历标准, 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只能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

另外, 由于农村职业教育有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属性, 国家和地方政府作为主要受益群体, 应该承担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壮大的重任, 主要途径是建立有效的投资机制。但目前, 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渠道不合理。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投放基本是经过部门渠道, 这种资金流向部门内消耗过大, 经费真正用于农民的过少, 导致职业学校办学基础薄弱, 质量不高, 制约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建议

为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提升其吸引力, 提出以下建议: (一) 针对职业性

1、提升办学机构的办学能力, 改善办学条件。

首先, 要保证师资的优质性以及知识技术更新的及时性。其次, 要保证实验设备的充足、多样及可用, 让学生有亲自操作的机会, 并至少有一项最擅长的技能, 达到学有所成。最后, 要根据市场及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技术及实验设备, 让学生学到最新的技术, 增强专业与就业的对口程度。

2、实现就业准入制度的创新。

政府要严格执行劳动准入制度, 尽快制定完善各行业、各工种职业资格标准, 加强执法力度要求从业人员走进课堂, 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 使人们接受职业教育成为工作需要, 促使职业教育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3、拓宽升学渠道。

政府应改变职业教育的“断头教育”特征, 使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有同等的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的机会, 打破5%的名额限制, 建立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贯通, 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比例协调的职业教育体系。事实上, 有些地区已经开始了探索的步伐, 如2011年起北京在昌平区部分职业学校试行职业教育分级制度, 最高级别相当于研究生。

(二) 针对基层性

1、提升地位。使职业教育与其他普通中等、高等教育处于平等地位, 在招生录取时与普通中学或高校同时进行, 取代以往的候补志愿。同时, 政府和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可以联合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 引导公众的教育观念, 使公众正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2、加强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农村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 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及其他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同时, 建立相关制度和法规, 监督并确保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有充足的经费投入。

(三) 针对服务性

1、建立以政府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教育体系。农村职业教育是准公共物品, 因此改变国家包办农民职业教育的局面, 实行市场化运作是可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旦其他利益群体进入农村职业教育市场, 目前投入不足和需求脱节的困境将会有大的改观。

首先, 市场可以大量吸引投资, 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大批的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就可以建立起来, 满足农民的教育需求。其次, 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以往国家是供给者, 农民是接受者, 两者是一种非市场关系, 农民无法对国家的供给行为作出要求。进入市场后, 利益群体取代国家成为主要供给者, 与农民之间产生了经济关系, 农民可要求更好的服务, 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也会随之提高。国家成为监督和协调者, 保证正常的教育秩序和各方利益的实现。

2、建立城乡公共教育资源统筹使用政策。首先, 建立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保障机制, 优质的教师资源是农村职业教育提升其教育能力的基础。其次, 建立农村职业教育统一管理的运行机制。政府应整合目前各地农业、教育、劳动、科技、扶贫等不同部门分别掌握的职业培训资源, 建立统一的农村职业培训机构, 综合运用优质职业资源, 形成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全面发展的合力。

新农村建设呼唤职业教育 篇5

新农村建设呼唤职业教育

一、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农村现状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全面、系统和完整的,即(1)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3)“五个坚持”.

作 者:王杰恩 孙武令 王俞森 作者单位: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经济研究参考 PKU英文刊名: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年,卷(期):2007“”(10)分类号:G71关键词:

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困惑 篇6

[关键字] 农村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 困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3(c)-0000-00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是培养各种复合型、实用型的技术工人,可以满足企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然而,随着企业对务工人员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各类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考验,集中体现在“三种困惑”,即“学历思想,士途观”造成的招生难的困惑;学生基础差造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难的困惑;企业就业准入门槛低,不能为职业学生就业提供保障的困惑。

1“学历思想,士途观”造成的招生难的困惑

中国农村的文化传统,深刻地决定着人们对教育类型的理解和选择。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应强调学生教育的实用性和重视学生的德育建设,但是,以培养实用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却一向受到人们的鄙视。社会上人们的普遍观点是“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低,收入也低”,认为“只有成绩不好的人才去上职业学校”。加上这几年全国扩大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许多人认为只要能想办法上高中,考大学就不再是难事。在这种思想鼓动下,再加上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私立高中不断争抢生源。直接造成职业学校特别是农村职业学校的招生困难。其次人们认为,学生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跃龙门,而不是为了掌握某些特定职业技能而进行训练、学习;长期受“学历思想,士途观”的传统观念影响。况且当前,国家举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以及社会对于高学历的追棒,也无形中推动了此类思想,使得多数人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型劳动者的教育,存在藐视的心态,家长往往不太鼓励学生就读中等职业教育,从以上分析,改变社会上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久的努力,只有扭转了“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才可以使职业学校走出招生难的困惑。

2学生基础差造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难的困惑

由于农村职业学校存在着招生困惑,造成农村职业学校的招生已经没有入学的门槛,学校要生存,生源就是学校得以生存的前提条件。所以对生源无选择的余地,只要想就读职业学校就照单全收,甚至挖空心思想尽一切办法去招生,每所职业学校都把招生工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无奈之举。

但是最紧迫的事就是在招生工作结束后,如何让在校学生学会并掌握一技之长,巩固现有的招生成果。农村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差、在校表现差、自律意识差、社会反响差,造成提高教学质量是职业学校教育工作中最大的“难点”,也是学校工作中贯彻始终的“难点”。在这个意义上讲,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中永恒的主题。同时更应该依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把学生培养、训练成适应社会和符合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的合格毕业生。

3企业就业准入门槛低,不能为职业学生就业提供保障的困惑

我国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各项法规及政策都很完善,我国《劳动法》明确要求建立从业人员岗位培训机制,并严格实施劳动力市场准入制,但是由于缺乏操作层面和政策的支撑,我国企业对劳动力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普遍乏力,企业就业准入门槛低,用人单位招聘时第一个考虑的是企业用人成本,造成很多从未接受职业教育的廉价劳动力大量涌入第二、三产业,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受到很大的冲出,职业教育发展也受到挑战。同时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企业迫于成本压力,也愿意选择雇佣未受过职业教育的廉价劳动力,进而获取较高的利润空间。同时,在企业实践工作中,也不注重对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仅依靠老师傅对青年职工的帮带,维持企业正常运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和企业有着自主的选择权力,必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缺乏动力,更不愿意分担职业教育成本。同时,企业就业准入门槛低使大批预从业人员失去了接受职业教育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的紧迫感。况且,没有职业资格证就业人员与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毕业生达到同工同酬,使许多农村家长和职业学校的学生认为送子女上职业学校没有必要。就造成职业学校的招生越来越难,失去了学生入学的基本动力,故此,企业就业准入门槛低,不能为职业学生就业提供保障的困惑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S].国发[2009]35号。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10]16号。

[3]徐涵,高鸿.中外职业教育体系比较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4]朱新生.试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11期.

[5]张建.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的认识,职教通讯, 2001年第6期.关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想。

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探索 篇7

一、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研究性实践探索

农村社区学习中心是以农村社区为基本单位,以促进社区成员全面发展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培养社区成员自我发展能力、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种非正规教育和培训的运作体制机制。

建立农村社区学习中心,成员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增强其归属感,进而对农村社会多方面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整合各种项目资源,实现农村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解决农村社会、经济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农村终身学习体系等。

显然,农村社区学习中心能够全面满足农村各类人群,包括弱势群体接受职业教育、实现转移就业等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能使城乡职业教育、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优化配置和使用,从而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升效能最大化,加快农村小康建设进程,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建立基于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二、构建基于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1. 依托并整合已有的社区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学习中心

教育资源是创建学习型社区、开展社区教育的物质基础和力量源泉。依托社区现有的场地等硬件资源(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农职学校等),可以合理、充分地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为社区经济发展服务。

另外,要优化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使教育资源组合放大,使资源要素产生出1+1>2的倍增效应。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教育资源,设立了很多的项目,如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民外出务工培训、创业农民培训、扶贫培训、农家书屋工程等等,但在具体操作中往往涉及到农业、劳动、科技、扶贫、妇联、共青团等多个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各部门开展的活动时都有各自的要求,有各自确定的执行机构,培训的内容和人员存在交叉和重复,造成资金利用的效率不高,培训效果也很难尽人意。因此,可以通过社区学习中心建立一个“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运作机制,整合、优化、共享社区教育资源。

2. 开展以农村社区学习中心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根据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灵活性的特点,把教育培训与生产相结合,从产前、产中到产后各个环节,构建“培训—实习—就业—长期指导”一条龙式的教育教学新模式。灵活采用多种学习模式,如加强与企业合作,积极与当地中小型企业、现代化农业园区和农村专业户、社会各产业部门密切合作,争取让他们为农民学员提供实习锻炼的场所和就业岗位,为社区学习中心提供科研支持和技术项目,社区为这些机构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实现双赢、多赢。

在学习时间安排上避开农忙时节和主要工作时段,以分散和灵活多样的方式安排教学,以正规和非正规化结合的方式实施教学。在学习培训形式上要灵活多样,如采用长班与短班相结合、固定办班与流动办班相结合、单独办班与联合办班相结合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半就业、半培训的形式,或者采用徒工的方式学习等,满足农村富余劳动力多样化学习需求。在学习方法上,主要采用以实践为主要培训手段,在田间、养殖场、大棚、花房等生产现场,进行示范性操作教学。

理论的学习和培训活动要尽可能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参与式的途径,如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录像带、角色扮演及其他根据培训内容而设计的各种游戏和练习等,使个体参与到活动中,引导他们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在交流与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并将新的理念和做法渗透到自己日常生产生活中。

3. 建立以社区学习中心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技能教育课程组织体系

农民最迫切需要的是迅速就业和增加收入,他们的要求是短平快、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工学交替、以学促富。社区学习中心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和农民的学习需要设置课程,让广大农民学到实际、实用、实效和可操作性的职业技术,如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新材料、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以及农业现代化生产设备等。因此,要吸收当地文化、习俗和生活中的优秀部分,把新知识、技术和现代观念与他们的本土文化结合,加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建立动态的课程体系,为农民提供多形式、多层次的技能培训及日常生活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要建立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职业技能实习实践体系,职业技能与人文知识有机融合的体系。与此相对应,可以考虑建立农村社区学习中心所辖的技术和技能培训部、农业科技研究推广部、创业和就业指导部、市场信息部兼带实训基地(校办农场、工厂)等,最终形成农村职业动态课程设置体系与实施方案。

4. 建立和完善机动灵活的专业技术教师聘请和管理机制

体制改革以来,中国农村的专业化生产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人才。许多知识青年、家庭妇女成为专业户以后,在专业化实践中很快成长起来,成为技术熟练、管理有方的能人;有的劳动力从不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的企业就业,通过在企业劳动、学习、培训,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成为某门专业技术的骨干;有的农民从农村流动到城市,开阔了视野,接受了现代文明,更新了观念,学会了经商等。社区学习中心建立机动灵活的专业技术教师聘请和管理机制,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聘请这些各行业的农民专家执教,从而形成一支动态的切合实践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

5. 建立综合性信息服务体系

一方面社区学习中心要加强与省内外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工作、信息联系,抓好新项目、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实验、示范、培训、推广工作,打造覆盖区域的农村供给和需求的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获取信息的平台和渠道;另一方面要筛选、解读信息,减低信息复杂度,帮助农民降低交易成本,降低创业就业风险,因为市场的最大风险来自于其信息结构的高度复杂性。

摘要:我国现行的以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明显存在着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之处。构建基于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有利于从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改革、资源整合、教师队伍建设、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建立一个更为灵活、有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农民幸福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农村,社区学习中心,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陈锦梅,李思思,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SWOT分析与长效机制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1).

[2]景民,齐志勇,等.构建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1(11).

农村职业学校教育 篇8

一、充分认识农村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从社会历史看, 教育对于经济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 肩负培养农村合格劳动者的农村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以沁源县为例, 职业中学先后招收医卫、幼师、煤炭、机电、电工、计算机、财会、音乐、体育等专业的学生, 专门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6000名职中毕业生陆续就业, 他们作为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为振兴当地经济做出了较大贡献。有20%的农村医生、60%的农村幼教、30%的乡镇企业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80%的农村电工、83%的文艺演出队伍是职业中学培养的学生。与此一样, 大多数山区贫困县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型人才。正是得益于数以万计的职中毕业生的贡献, 农村乡镇企业, 农村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快速地发展起来, 农村的文化产业才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表明, 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成效之高, 令人振奋。

二、认真审视农村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丰富了农村的人才市场, 为农业、农村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但由于历史、经济、环境等原因, 在农村职业教育中, 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 一些地方党政部门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

一些地方党政部门缺乏对人才资源的整合要求, 发展职业教育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没有对农村职业教育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认为职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所起的作用不大, 实用性不强。在召开政府工作会议, 甚至是教育工作会议时, 对职业教育轻描淡写, 致使国家发展职教的许多政策措施得不到贯彻落实, 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也不足。

2. 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 缺乏必要的实验、实习设备和设施。

许多农村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不够稳定, 使本来落后的教学、实验、实习设备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所收费用只能应付必要的公益性活动和购置必备的办公用具、教学用品以及支付水电费, 学校的基础设施得不到改善。

3. 师资不配套, 队伍结构不合理, 缺乏高素质的教师。

据教育部职成教司统计, 职业高中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分别占46.71%和2.7%。不仅如此, 专业课教师多由文化课教师改行而来, 专业知识面窄, 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不足, 实践经验少。如:长治市的15所职业高中, 大学本科毕业的教师达标率仅有19%, 实习指导教师不足15%, 专职教师偏多, 普遍超编, 却每年都需外聘专业课教师。农村职教教师文化课水平有限、专业课知识不足、实践能力较差、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差。

4. 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互不适应, 职教为农服务能力不够强劲。

农村职业教育优势所在, 应当是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热爱农村、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且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村经济, 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创造效益。目前, 许多职业高中并没有把培养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人才和学生在农村谋求生计的能力作为主要培养目标, 脱离了农村实际, 脱离了为农服务的实际。农民家庭致富无门, 反而因供子女读书承受了沉重的负担。这样, 就挫伤了送子女就读职校的积极性。

以上问题, 成为制约农村职教发展的瓶颈,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确保农村职业教育立足于服务农村经济建设

农村的长远发展需要我们努力通过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以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1. 地方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和舆论宣传, 带动干部群众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

地方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握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 必须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再认识。首先, 地方领导干部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坚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 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彻底更新观念, 努力纠正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其次, 要引导群众认识我国教育发展的形势, 要向群众摆事实、讲道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联系实际, 提高认识。第三, 要加强行政调控的作用, 切实实行“三教统筹”, 确保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 进一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督导检查评估制度, 通过法律手段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确保农村职业教育健康稳步发展。

2. 要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 拓宽渠道, 创新机制。

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应该胆子再大一些, 步子再快一些, 否则就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就不能适应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首先, 要进行办学体制的改革, 在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的同时, 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职业教育, 调动他们的办学积极性。其次, 要进一步深化招生制度改革, 进一步放开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计划, 放宽年龄限制, 打破学历限制。第三, 要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和专业设置。第四, 要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使农村职业教育更加贴近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第五, 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新经验、新模式。例如:“边学习、边生产、边致富”的教学模式, “学校+公司+农户”的办学模式等。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努力形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合力。

3. 要切实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

农村职业教育应聘请有实际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 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 做到任人唯贤、任人唯才。加强农科教结合, 发挥农业科技部门专业人员的优势, 努力给农村职业学校配备先进的实验、实习设备。

4. 真正实行产学研相结合。

职业教育要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 产就是实践, 产既是目的, 又是手段, 只有产才能发展经济。反过来, 只有产才能带动学、带动研。学是基础, 研是手段, 产是目标。产学研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在开展研究时可设专题研究班, 紧密结合生产现场攻关课题, 深入生产实际, 大力开展科研工作, 学习了解农村企业的市场需要, 为适应农业及企业技术进步的需要学习新技术。

农村职业学校教育 篇9

1 农村职业教育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1 有利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贵州省“三农”的主要问题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 与市场不适应, 需求不旺, 流通不畅, 部分农产品滞销卖难;需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业。这是当务之急, 是农村改革深化的重要课题。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都需要新型农民, 而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就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最主要手段。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专业化的增强都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民已不能简单地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而需要更新知识和技能, 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为此,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发展现代农业,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1.2 有利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广大农村劳动力素质更好地发展农村社会的客观需要。2007年末, 贵州省常住人口3975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2852.8万人, 占全省人口的71.76%。就业人员2280万人, 其中乡村从业人员1822万人, 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1634.7万人, 农村富余劳动力超过500万人。2006年, 贵州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5.1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5万人。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为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技能条件。2006年《贵州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规划了贵州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规划》要求到2010年, 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将达到16万人, 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40万人以上。“十一五”期间, 为社会输送5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18万名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1.3 有利于提高农民职业技能, 促进农民收入增收

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可以使农民尽快掌握农业适用技术, 提高农民应用先进、实用农业科技的意识和能力, 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农村技术推广体系, 使其能经常、持久发挥作用。农民掌握了专业技术, 就有了致富的本领, 拓宽了致富的门路。

1.4 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 位于长江、珠江上游, 全省岩溶地貌占国土面积的61.9%,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少水流失和石漠化严重。改革开放以来, 贵州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大幅度提高, 但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为提高农产品产量, 过量使用化肥、不当施用农药以及不科学的污水灌溉等问题依然严重, 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吴邦国在贵州考察提出“发展教育事业、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贵州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因此, 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提高农民素质, 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 有利于贵州的生态环境建设。

2 贵州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偏见, 重视不够

我国职业教育一向处于受歧视的状态。普通教育被视为通往权力和地位的阶梯, 能为社会培养出“精英”;而职业教育, 被称为“次等教育”, 是针对那些升学无望的人而开办的补充式教育。农民不愿意把自己子女的第一志愿报在职业学校上, 就读于农村职业学校只是很多农民迫不得已的选择。据贵州省教育厅的统计资料, 2007年, 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人数33.3万人, 其中在校农林类学生数12578人。上大学, 在体面的岗位上工作才是他们为子女确立的真正目标。再加上,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农村职业学校招生难成了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有就是对“农”字的理解过于狭窄, 往往仅局限于传统农业。所以农村职业教育急需培养的是第一线和第二、三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 但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却在很大程度上与目标有所偏离;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落后, 适应不了经济的发展, 也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2.2 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教育经费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的指标, 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 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成本远远高于普通教育, 需要更多的投入。但事实上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远远少于对普通教育的投入。2007年贵州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合计207.09亿元;中等职业教育经费11.41亿元, 占财政总投入的5.5%, 中等职业教育下的职业高中教育经费2.85亿元, 其中用于农村的仅0.089亿元;普通高等教育经费29.2亿元;义务教育经费137.34亿元。与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比重严重不足。农村职业教育吸引民间投资和社会捐助的能力很弱, 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农村职业教育滞后的基本原因。

2.3 职业教育资源匮乏,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师资问题始终是制约农村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十五”期末, 贵州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仅为52.5%。据《贵州省领导干部手册》的资料, 2000年, 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9.43万人, 专任教师1.15万人, 生师比为16.89:1。按同比计, 2007年, 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33.34万人, 则教师总量应达到1.97万人, 而实际教师总数9954人, 至少应增加1万人。可见, 贵州省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数量是严重不足, 而且还呈逐渐减少趋势。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且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比例失衡, 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严重不足。据2007年贵州教育统计资料, 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文化课教师占46.7%, 其中职业高中占58.78%, 成人中专占45%。文化课教师比例仍然偏高, 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另外, 由于农村职业学校的客观条件艰苦, 待遇不高, 对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缺乏吸引力。导致高职称教师严重缺乏, 中等职业学校副高级以上职称只占18.3%。种种原因使农村职业教育师资缺乏, 尤其是“双师型”教师更加缺乏, 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共计9885人, 其中具有专业课、实习指导课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只有1455人, 只占整个专任教师14.7%。

2.4 职业教育改革滞后

2006年, 贵州省完成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5.1万人, 超额7.18%完成教育部下达14万人招生任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5万人, 超计划数65.1%。虽然从统计数据上看, 贵州农村中接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农民数量大大的增加, 但实际上农民技能素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据陈宁华从教育对象、教育条件、教育效果三个方面对我国31个省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综合状况综合评价, 贵州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综合评价排名第27名, 其中教育对象排名第29名、教育效果排名第31名。可见贵州省农村职业教育总体水平是相当落后的。其原因主要是职业教育在课程和专业设置方面的不合理, 职业教育不仅需要理论课的学习, 更重要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能够把专业课知识直接指导学生用于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同时贵州省职业学校在推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方面滞后, 一些培训学校跟不上发展需要, 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往往面临培训方式老套、培训理念落后、实践设备器材缺乏且陈旧等问题。还有就是一些职业学校招生没有根据市场需求进行, 盲目招生, 造成部分学员就业积压。

3 加快发展贵州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农村职业教育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社会上包括广大农民对职业教育有偏见, 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首先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一方面, 要充分认识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长期以来, 许多人习惯将普通教育视为“正统教育”, 而将职业教育看作“次等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一直未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另一方面, 要用与时俱进的态度来认识农村职业教育本身, 积极改革农村职业教育以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实际表明, 大多数适应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要求、办得很好的农村职业学校无不转变了观念, 甚至为了更好地服务好农村经济和社会, 设置了适应农村现代化对新型人才需求的专业, 并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改革。同时, 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要从根本上消除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树立起职业技术人才观念, 为社会培养出所需技术人才。只有社会各界人士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农村职业教育, 才能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从而贵州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3.2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引导企业和社会投资,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将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 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 建立多元经费投入机制, 不断扩大资金支持及培训规模, 满足农民对培训的需求。

政府部门应根据专业情况制定职业学校学生人均经费标准, 划定举办者和学校分担经费的责任, 各级政府应将职业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保证职业教育财政拨款持续增长。增加专项经费, 加速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事业只依靠政府财政投入还远远不够, 必须借助社会、企业和个人力量。政府应采取激励政策, 建立激励机制, 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要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农民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 支持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资金投入的企业和个人,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学校特色兴办相应的企业, 在审批、税收、财政补贴、信贷、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措施。利用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实用技术性强、与企业具有天然紧密合作关系特点, 积极吸引企业对相应职业学校的投入。政府还应宣传、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对农村职业教育投资, 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形成政府部门、社会资本、企业和农民都投入、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多元投入机制。

3.3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以建设“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为目标, 以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为支撑, 以推进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 通过制度创新和广泛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 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完善制度、加强交流, 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适应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职业学校教师数量, 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 必然对职业教育教师数量的补充提出新的要求。因此, 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 培养和吸收一大批优秀人才充实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同时, 建设一支有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首先要针对这支队伍特色不明显的现状, 优化队伍的结构, 重点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能力。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形成以全省重点建设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为主体、校本培训为基础的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立教师到企业进修实践的制度, 职业学校教师要能够定期到与自己所教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考察、实践、进修。

3.4 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体制和机制, 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一方面, 要立足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培养出所需要的各种职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 要根据剩余劳动力资源的特点和各种劳动力稀缺地区的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 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 实现劳动力跨地区的合理流动。在专业设置上, 拓广思路, 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 围绕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的需要制定发展规划, 立足当地自然资源优势, 走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 与支柱产业相结合, 与骨干企业相结合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政府办公厅, 贵州年鉴社.贵州年鉴[M].贵州年鉴社, 2007.

[2]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远东出版社, 2007.

[3]陈宁华.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 .

农村职业学校教育 篇10

1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人力资源的数量及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经济要想获得快四的发展, 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其充分必要条件。舒尔茨教授认为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 一个关键因素是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要对农民的技能及知识进行教育投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提高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 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1.1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要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实行现代化农业是一条途径。在实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 需要大量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素质的农民。这些高素质的农民需要掌握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 能够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 也许具有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与竞争意识。这些都需要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 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这是实现现代农业的一个客观要求。

1.2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问题包含农村的经济结构不合理, 农产品流通不畅, 需要对农村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突破口, 而在农村经济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民不能够再简单的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需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与技能, 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有利于农民提高自身素质, 从而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

1.3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 促进农民增收

通过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 可以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使得他们可以快速掌握农业的先进科学技术, 提高他们应用先进技术的意识, 也有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农民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就增加了他们致富的本领, 有利于他们提高自身的收入。

1.4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据统计, 我国农村现有劳动力的占全国劳动力的比例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的人口比重, 我国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我国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影响着劳动力转移的层次、规模与质量。由于大量的农民缺乏专业技能, 这使得他们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所以, 必须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这样才能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质量与规模, 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与农民经济的发展。

2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 现实中, 我国的农村职业技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笔者认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主要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2.1 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存在偏见, 不够重视

在我国传统文化“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价值观的影响下, 人们普遍重视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 人们认为孩子上学就需要上大学, 职业技术学校被认为是三流学校, 家长不愿意孩子上职业技术学校。孩子上职业学校往往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对农村职业技术的偏见, 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教育的招生工作, 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2.2 农村职业教育布局不合理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布局小而散、专业设置单一、专业布局重复无序、培养目标狭窄等问题十分严重。这种布局的不合理导致了有限的农村职业教育资源不能够得到优化配置。农村职业教育要在市场经济中获得发展, 必须打破隶属关系, 对区域内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2.3 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的农村职业学校很多是由农村的普通中学改制而成, 这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很多教学设备陈旧, 缺乏必要的教学实习基地, 导致很多课程的学习只能纸上谈兵, 学生无法直接接触与学习。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 具有专业技能的老师缺乏, 很多老师从高校毕业直接到学校任教, 他们缺乏实践经验, 这样就无法提高教学质量。

2.4 我国对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

教育经费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教育要想获得发展, 需要加大教育的投入。现实中, 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制约着其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投入, 但是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太少, 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与高等教育相比, 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严重不足, 经费的不足成为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5 农村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难

近年来, 我国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 很多单位对于他们存在着歧视。另外, 从我国毕业生的分布来看, 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回家务农的比例也在下降。毕业生希望毕业之后能够留在城市, 摆脱农村, 他们学非所用, 这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3 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3.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目的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存在着很多的不同,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比有优势也有劣势, 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很多技能与知识, 这些技能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上应用性很强, 上大学比上农村职业教育出路好的片面认识需要改变。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新型的农民, 毕业生学到先进的技术需要回到农村去致富, 让他们成为推广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与发展现代化农业的生力军, 不断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2 政府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引导企业与社会投资

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 政府应该意识到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 保证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所需的资金。同时, 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 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 要鼓励社会资本兴办职业学校与培训机构, 对于他们的行为给予财政补贴、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府还可以鼓励与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投入, 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农村职业教育事业之中。

3.3 进一步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与办学模式

农村职业教育需要进行改革, 使其向着为农民服务的方向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应该打破常规, 可以长短学制结合, 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进行结合, 技术教育与理论教学结合, 使得农民方便接受教育。农村职业学校要为农民提供学习与培训的场所, 同时, 学校要努力成为当地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基地, 提高农民对于农村职业学校的评价。在办学的过程中, 要坚持实用、实效的原则, 与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立足当地自然资源的优势, 与当地的经济建设相结合, 更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4 全面提高农村职业学校师资水平

专业老师的水平度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能够真正的帮助学生学到先进的技术。农村职业学校可以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老师。广大的农村职业学校的老师在学习工作中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技术与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在工作中认真负责,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推动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

摘要: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一过程中, 农村职业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分析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作用的基础上, 分析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对策来更好的促进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职业教育,人力资本,农民

参考文献

[1]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西奥多.W.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2.

[3]王贤.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促关系[J].职教论坛, 2011, (11) .

[4]赵欣.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农村经济[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3) .

当前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 篇11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管理;教学质量

近年来,由于农村老百姓越来越重视教育,子女進城入学,出现了农村学校有校无学生,城镇学校拥挤,大班额现象严重的局面。城乡教育资源的严重倾向性促使提升农村教育教学水平,迫在眉睫。为此,谈谈个人粗浅认识,与同行共同摸索农村小学管理路径。

一、强化师德师风学习,塑造师德形象

众所周知,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之魂。唯有具备崇高师德的教师,才会全身心地倾注于教育教学工作,潜心从教。为此,我将师德师风建设放在学校工作首位。学校专门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聘请校外辅导员和法制副校长,定期给教师授课。让每一位教师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学校每周一均安排一次政治理论学习,给每位教职工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学习材料,使全校教师统一思想、强化意识、提高认识。为使学习落到实处,学校成立小组展开讨论,查找问题,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学习中,每人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文章,推选具有典型性的心得教师发言,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并组织教师积极参与甘肃教师学苑网络学习,组织全体党员教师在国旗下宣誓,表达了学习先进、争创一流的意愿,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借学习先进典型这股强劲之风,以“修师德、练师能、树师表、铸师魂”为主题,开展了“创先师德师风,遵守师德《五要十不准》”教师承诺签名活动。由于学校对师德师风工作常抓不懈、教师思想素质大幅度提高,教师队伍逐渐稳定,工作热情逐步高涨,工作卓有成效,学校工作多次受上级领导表扬。

二、坚持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提高管理效能

学校的工作只有在一定的规范下进行方见成效。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把人管人转化为制度管人。教职工自觉以政策制度规定对照检查自己,以规章制度作为规范自己行为的准绳,约束自己的行为准则。“依法治校”首先是“法”,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教师的行为规范准则,其次是“章”,即学校内部可行性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所有的教师必须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从教,这才是作为人民教师工作的底线。为此,我在各办公室均悬挂着《教师行为规范》等法律法规,警示广大教师依法从教。同时,学校根据自身实情拟定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反复研讨论证后形成初稿,印发到每位教师手中,广泛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汇集意见和建议修订完善,最后形成相关制度,如:《榆中县萃英学校教学奖励制度》、《优秀班主任评选制度》、《优秀教师评选制度》等。这些经过反复讨论酝酿出台的制度,规范了教育教学行为,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育教学工作在步入正规运行。校长应该是“权利下方,宏观把握”。学校明确各部门职责,充分地信任部门领导,给部门领导平台和空间,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部门领导的潜能,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结协作的能力,遇到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为部门领导担责任,做他们坚强的后盾,多鼓励,少批评,让他们在独立工作中茁壮成长。由于我真正把握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激活了各部门工作的内动力,也激发了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序有效,大家凝心聚力,全面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工作的开展。

三、把握教学主阵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管理学校的几年来,我始终坚持“校荣我兴,校兴我乐”的原则。激励和引导着广大教师前行。我认为,不抓教学的校长不是好校长,不抓教学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当今,学校教学工作被频繁的检查冲击着,怎样做好“两手抓,两手硬”呢?即一手抓资料建设,迎接检查,一手抓教学质量呢?为迎接好各级各类检查,我要求部门负责人及时整理归类相关材料及图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平时工作做细做实,检查时就不会手忙脚乱了。为了带动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我一直要求学校领导及相关业务领导必须深入到课堂听课、评课。公开型教学课例要实事求是评,真真实实评,不是走过场,卖关子,怕惹人的评课。指导性评课必须一课一评,要有指导性意见,要经常检阅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作业,经常召开交流座谈,倾听教师的心声,调整工作思路,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研教改活动,商讨教师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每学期考完试,都要及时与教研组交流座谈,总结成绩,查找问题定措施,纵观全局定目标。学校在教学上经费予以倾斜,大力改善办学条件,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让多数教师进行现代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学校开辟图书阅览室、电脑教室,实验室、校园广播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农村学校教育不容忽视 篇12

1.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 农村学校的学生人数正逐步减少, 一些乡村的教学点或自然村的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停办。

2.由于城镇与农村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 许多家长千方百计送孩子到县城等教学质量好的地方上学, 甚至去外地打工的家长把孩子也带到外地花高价借读, 造成生源流失日益严重。

3.教师工作辛苦, 待遇低, 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目前, 贫困农村、边远山区学校师资严重缺乏与城镇学校教师严重超编形成矛盾。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 交通不便, 生活艰苦, 使得大部分师范毕业生和在职教师不愿到那里从教, 而是想方设法留在城镇, 造成师资两极分化矛盾。再者因生源少, 大部分乡村教学点都是复式教学班, 一个教师同时教几个不同年龄的班, 工作没有点, 从早忙到晚。目前坚持在农村基层学校的老师, 大多数是由过去的民办老师就地转正, 甚至有很多还是代课老师。许多老师没有进行过正规的教育教学培训, 基础差, 这些教师参与进修培训、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不高, 造成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低下, 难以培养出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好教学技能的名师, 妨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中国是农业大国, 教育发展的重点在农村, 难点也在农村。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 必须下大力度改变当前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现状, 提高新一代农民的素质, 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当前农村学校教育现状, 我将改善目前农村学校教育的现实策略谈一谈, 与大家共勉。

一、调整学校布局, 优化师资配置

要以方便农民子女上学、减轻农民负担为目的, 研究和解决好学生上学的困难, 这是学校布局调整后能否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 不能因学校布局调整导致学生辍学, 不能因学校布局调整增加过重的群众负担。另外, 要有根据实际的情况, 逐步撤并一些规模较小、办学效益差的学校, 在相距三至五里路或较近的自然村必须设置一个小学教学点。在对待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上, 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实行教师轮岗制, 扩大教师的流动面。继续实施支教活动, 城镇教师必须到农村学校支教一至二年方能得到晋升。设立教师特殊津贴制度, 对长期在偏远农村任教的教师实施特殊津贴, 鼓励青年教师“上山下乡”, 对“上山下乡”的青年教师同样实施特殊津贴。为了解决师资大量不足的问题, 学校在除了聘用师范学校毕业生外, 还可以通过选派城镇学校富余人员到农村支教等方法。

二、继续深化农村学校体制改革

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促进以及深化对于农村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 在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绩效工资等制度上逐步完善, 以期实现教师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目标, 加强对教师各方面的考核, 从各方面改善教师队伍中发现的不足, 以优带后, 以先进促进步。

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通过教改教研活动, 以公开课、讨论等多种形式来实现“教改成果共享”“教育信息共享”, 采用分片、包校、结对子来对口帮助扶持薄弱学校。还可以通过实施“名师共享”活动, 让有高超教学艺术、全新教育理念的骨干教师到偏远山区学校上指导上课, 以帮助薄弱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这样可以让农村教育充分吸取城镇教育的优良师资, 保持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多方筹资, 加大教育投入

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教育环境的改善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通过多种渠道投资、集资、引资等方式, 增加对学校的资金投入。要完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配套设施,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 让全社会有才能的人关注教育事业, 妥善解决好教师的就医、保险、养老等问题。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上一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改革下一篇: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