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素质教育

2024-05-30

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精选12篇)

农村学校素质教育 篇1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教育, 以全体和个性和谐发展相统一的教育, 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始终是极为必要的, 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学生思想素质与心理状况

当今, 学生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 他们感受到的是优越的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 但他们缺少了艰苦的磨练, 致使许多人产生了千姿百态的心理和思想品德问题, 主要表现为:

1.在他们的信仰世界里, 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信仰的迷茫与缺失或盲从的倾向, 对一些现实问题缺乏理性思考, 难以适应升学压力, 对现实感到失望。

2.家庭教育的失当。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 甚至是溺爱放纵;有家长一味要求孩子考试得高分, 加大了孩子的心理压力, 对孩子缺少亲情关怀。

3.管教出现盲点。学生在校有教师管, 学生在家父母无心管, 出现了管教上的真空地带。初中阶段的学生, 辨别是非能力差, 一旦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形成扭曲的人格, 导致一些学生无助、自卑、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叛逆的态度、很难沟通。

4.学校教育不足。教管人员缺乏应有的责任心, 教育措施不够得力, 教师一味强调教学任务繁重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致使一些学生毫无理想可言, 对前途心灰意冷, 只是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 对他人世态炎凉, 冷漠无情。

二、学生思想素质缺失的剖析与教育者的失误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 教师和学生的标榜, 其言行举止必将影响整个团队的精神面貌。领导的懒散偏安, 必将导致学校管理的松散。学生常有打架斗殴、破坏公物, 甚至厌学、早恋、网恋等不良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师素质的问题。观念陈腐老套, 思想僵化, 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由于部分教师存有急功近利的激进思想, 甚至极少数教师对不良现象视若无睹, 导致部分学生只顾各扫门前雪, 遇危不扶, 有难不帮。

2.管理者忽视了群体的作用。管理者应和教师一样, 不可忽视各种非常规管理手段的应用。作为学校领导要调动和挖掘教师的工作潜力, 做他们的支持者和服务者, 才能达到工作合力的目的, 否则管理工作就会陷入孤掌难鸣的境地。

3.考核评价机制滞后。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还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由于这种错误的评价观念, 学校只注重语数外理化等主科的教学, 其它都只是应付, 副科的好歹不与教师考核挂钩, 长此以往势必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4.师资力量薄弱, 队伍欠稳定。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学历达标率低, 教师的成长滞后, 城乡环境差距较大, 综合素质好的教师都升迁进城, 严重缺乏学科带头人, 无暇顾及教学研究, 这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5.教学设备陈旧落后。实施素质教育, 教学设备是质量的根本保障。近几年来, 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 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的音、体、美、劳技课等设备器材及师资的配备稀缺, 严重削弱了农村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力度。

6.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脱离现实。教学内容与一些不良的、丑恶的社会现象相脱节, 教师的空洞说教没有说服力, 对于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 教师的讲解就显得苍白无力, 认为教师所灌输的都是空洞的, 与社会现实相悖, 难以令人信服。

三、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农村学生素质教育的质量, 笔者认为首先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其次要以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精神为前提, 提高管理者水平为关键, 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育思想为核心, 改善教学设备为保障。实施素质教育, 德育要先行, 强化全员育人, 全方位育人, 全过程育人意识, 完善评价体系, 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

1.精心打造各层级的管理精英。业务与政治素质高的管理者的精神状态、工作态度往往决定了整个师生团队的工作效率。

2.管理者要有教书育人的共识。把教书育人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把育人的落脚点放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上来。

3.革新激励机制。倡导评价机制要公正公平公开, 学校要从育人和教研能力方面对教师评价, 同时,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身心素质进行全方位评价, 使评价机制得以健康发展。

4.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学校开展师师之间、生生之间、班班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要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以及将教师工作业绩和激励措施固化, 常抓不懈, 方能调动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对完善管理制度有着重大的意义。

5.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师德修养、刻苦钻研业务打造有良心、有爱心、有信心的教师团队。

6.与后进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威信是靠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延伸、发展建立起来的, 只有让后进生对教师信任, 才会有一种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 达到转差为优的目的。

7.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政治与道德素养。我在平日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历来注重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把统一学生思想言行当作第一要务来抓, 并落实在行动上。初中学生的道德信念与世界观的形成正处在萌芽时期, 可塑性大, 观察与思辨能力差。在教学中我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注重摆事实、讲道理, 发挥榜样的作用, 鼓励学生自信、自尊、自律, 形成高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总之, 加强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还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均衡发展, 共享优质资源。素质教育是一个艰巨而伟大的攻坚战, 只有加强民主管理和服务意识, 学校治理模式创新, 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教育人、武装人, 用榜样的事迹影响人、鼓舞人, 用科学的治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挖掘农村学校的内在潜力, 素质教育才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农村学校素质教育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摘要: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推行步履维艰, 多半是来自学生和教师、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再者, 较差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资源的短缺已成为遏止素质教育的推行和学校发展的瓶颈。本文旨在探索一条适合农村学校发展的可行之路, 加强农村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学生,素质教育,有效策略

农村学校素质教育 篇2

矛盾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的主要实体——学校的发展出现农村与城镇之分正是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在教育领域的客观表现,农村学校作为教育主体的一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如果这些弱势学校长期得不到发展,这势必不利于我国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教育。“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和谐和创新是实现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弱势学校如何在竞争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呢?我认为正确处理好和谐与创新是求得弱势学校发展的关键。

一、以人为本,创新德育模式,构建和谐德育 

创新德育模式是构建和谐德育的不竭动力。德育模式的最终载体和服务客体均为学生。学生既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德育工作的落脚点。因此,在创新德育模式,构建和谐德育中应注重创新学生个体德育工作模式,就学生个体德育工作模式而言,应该人文化、个性化和多样化。

1创新学生和谐协作模式。学校应在同学之间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激励、相互学习、平等互助的新型同学关系。学生只有与周围的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一个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归属感。学校还应增加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长期处于友好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建立一种亲如兄弟姐妹的和谐关系。学校在增长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

2创新学生体验模式。针对弱势学校中不少学生存在着讲求享乐、缺乏刻苦学习精神、思想境界不高的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劳动实践,深入农村、敬老院以及困难家庭,与一些贫困学生“结对子”,相互交流学习、生活体验,让他们“亲历”、“感受”那些生活。引导他们谈体会,讲感受,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引导他们主动向贫困的同学捐款、捐书、捐物等。这种德育方式具有由表及里、润物无声的特点和功能。通过一些德育实体开展德育活动,创新了学生体验模式,有助于创设和谐的德育环境。如:“每天捐一分,爱心值千金”爱心社、“阳光雨露”助学解困委员会、班级学习互助会、“德困生之友”互助会等。

3创新文化陶冶模式,增强感染教育。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如:成立文学社、书画协会、摄影兴趣班、校园之声广播室;利用黑板报、报栏、文化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科德育渗透、各种展览、报告等人文精神感染、熏陶学生;借助一些艺术设施、名胜古迹、雕塑等自然和人工景观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创新这些文化陶冶模式,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4创新人文教育模式。和谐德育要体现人文精神,要人格化、弹性化,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重要。不要把具有思想、情趣、个性的学生当作一般的“物”,见物不见人,要通过沟通、换位思考、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情感交流等多种方式,实现从“量化”向“能动”的转变,努力构建“以人为本,追求人和”的德育管理模式,更好地贯彻了德育工作中的人本主义。

5创新师生互动模式。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德育的前提。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以民主、平等、和谐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积极创新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精神氛围。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和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与和谐发展。

二、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和谐教学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我国素质教育条件下的创新教学模式旨在使受教育者主动、生动地发展,使其积极健康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使其主体创造和实践能力不断发展,达到使其具有创新素质的目标。这种创新教学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发挥“双主”作用。一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重

视“主体引导”,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进行认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主体引导”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逐步加深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导入、置疑、探究、综合、练习、运用,也可表述为:速投入、频活动、多层次、有梯度、强反馈、共矫正;二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情境的创设者、问题的设置者、学习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时,应将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让技术成为推动教学的动力,突显以人为本的和谐教学理念。

三、以人为本,创新学校管理模式,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学校管理有方、得法,事半功倍,各项工作蒸蒸日上;学校管理无方、失当,事倍功半,各项工作杂乱无章。笔者认为弱势学校在创建和谐校园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学校管理模式。

1加强班子队伍管理,建设团结和谐的学校领导班子。和谐校园的生存与发展,教师是根本,班子是关键,校长是灵魂。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各项工作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带头人,领导班子要思想统一,目标一致,团结协作,职责分明。假如领导之间为名利、地位,分派别,明争暗斗,势必造成师生员工思想混乱,步调不一,各自为政的局面。这样的局面,连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都难以维持,就更别谈校园的和谐了。因此,抓好包括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在内的班子建设,就成了创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 篇3

(一)在办学指导思想上,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学校领导应该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发现教学上的问题,帮助教师及时解决,课堂上要看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否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学环节、程序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教学手段、方法是否灵活、先进。

要加强非考学科的管理工作,重视体音美等学科的教学和各种活动的开展。学校要研究并结合实际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另外,应着力开设并开好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的“绿证”课,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对农村初中实施具有农村特色的素质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在教学对象上,由面对少数尖子生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

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于一所农村学校,由于师资、办学条件等资源相对落后,能升入上一级学校继续深造的学生必定是少数。如果我们教师眼睛只盯着尖子生,忽视了差生,何谈“两全”?何谈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因此,作为农村学校,在抓尖子生的同时,要更重视差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其人尽其才,各尽所能。

(三)在教育内容上,由重智轻德转变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即树立以“以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观念

从教育自身来说,教育的重要职责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使教育者能夠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坚持育人为本,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在教学方法上,由只注重教法转变为教法和学法并重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联合体,在这里,教者是主导,学者是主体。导者方向明确,方法得当,但主体不能很好地按照导者的思路、意图去发挥,去创新,同样是一种失败的教学活动。因此,在研究教法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会动手、会动脑、会创新的能力。

二、提升素质教育的层次水平

(一)形成四种意识

1竞争上岗的意识。要始终坚持按需设岗,岗位公开,全员参聘,竞争上岗,考核严格,过程管理,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从而使聘上的教师有动力,落聘的人员有压力。

2岗位责任意识。要与每位教师签订了“岗位责任合同书”,严格规定每位教师的职责。教师按规定去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完成责任书要求,达到了学校的基本要求,超额、超质量完成工作任务有奖;低额,低质量者有罚。这样就使得教师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标准,进而逐步形成坚定的岗位责任意识。

3主体平等意识。主体平等意识是素质教育对教育教学工作各方面要求的全方位体现,是各项工作的动力源,必须使其得以形成。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并固化后,学校就能够从领导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效。

4法制管理意识。随着我国法制的逐步健全和完善,教师也应依法执教,学校管理更应法制化,这样学校管理工作才能实现正规化,才能收到实效,要实现法制化管理,必须首先形成法制管理意识,因此学校应经常组织教师学习宪法和各项教育法规,不断增强法制观念。

(二)建立七种机制

1人才培养机制。要通过各种渠道普遍培养,重点选拔教育教学人才和管理人才。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立“活到老学到老”的人才终生培养机制。

2骨干教师示范创新机制。重点培养和选拔的人才就是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要真正起到中坚力量和示范带头作用。应鼓励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以改进教育模式和有力带动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建立了这种机制,将对全体教师及各项工作起到一个“以点带面”的巨大推动作用,加快教改的步伐。

3青年教师的发展机制。青年教师知识渊博,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工作热情高,是教师队伍的主力。但因其经验欠缺,往往容易走教育教学上的“弯路”,影响其能力的发挥和工作的进程;又因为社会飞速发展,无论新、老教师要顺应时代的要求,都必须不断完善自己,只凭原始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建立起青年教师的发展机制。

4优胜劣汰机制。要想公开合理改进管理模式,必须建立优胜劣汰机制,能者上,庸者下,建立一支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负责。

5利益驱动机制。学校要建立奖罚分明、多奖少罚的制度,以此来驱动教师积极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6竞争上岗和岗上竞争机制。既要按需设岗,竞争上岗,以使教育资源的不浪费和充分利用,又要鼓励岗上竞争,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设立竞争上岗和岗上竞争机制,真正做到公平合理,永远保持教师队伍的活力。

农村学校教育不容忽视 篇4

1.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 农村学校的学生人数正逐步减少, 一些乡村的教学点或自然村的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停办。

2.由于城镇与农村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 许多家长千方百计送孩子到县城等教学质量好的地方上学, 甚至去外地打工的家长把孩子也带到外地花高价借读, 造成生源流失日益严重。

3.教师工作辛苦, 待遇低, 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目前, 贫困农村、边远山区学校师资严重缺乏与城镇学校教师严重超编形成矛盾。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 交通不便, 生活艰苦, 使得大部分师范毕业生和在职教师不愿到那里从教, 而是想方设法留在城镇, 造成师资两极分化矛盾。再者因生源少, 大部分乡村教学点都是复式教学班, 一个教师同时教几个不同年龄的班, 工作没有点, 从早忙到晚。目前坚持在农村基层学校的老师, 大多数是由过去的民办老师就地转正, 甚至有很多还是代课老师。许多老师没有进行过正规的教育教学培训, 基础差, 这些教师参与进修培训、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不高, 造成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低下, 难以培养出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好教学技能的名师, 妨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中国是农业大国, 教育发展的重点在农村, 难点也在农村。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 必须下大力度改变当前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现状, 提高新一代农民的素质, 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当前农村学校教育现状, 我将改善目前农村学校教育的现实策略谈一谈, 与大家共勉。

一、调整学校布局, 优化师资配置

要以方便农民子女上学、减轻农民负担为目的, 研究和解决好学生上学的困难, 这是学校布局调整后能否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 不能因学校布局调整导致学生辍学, 不能因学校布局调整增加过重的群众负担。另外, 要有根据实际的情况, 逐步撤并一些规模较小、办学效益差的学校, 在相距三至五里路或较近的自然村必须设置一个小学教学点。在对待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上, 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实行教师轮岗制, 扩大教师的流动面。继续实施支教活动, 城镇教师必须到农村学校支教一至二年方能得到晋升。设立教师特殊津贴制度, 对长期在偏远农村任教的教师实施特殊津贴, 鼓励青年教师“上山下乡”, 对“上山下乡”的青年教师同样实施特殊津贴。为了解决师资大量不足的问题, 学校在除了聘用师范学校毕业生外, 还可以通过选派城镇学校富余人员到农村支教等方法。

二、继续深化农村学校体制改革

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促进以及深化对于农村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 在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绩效工资等制度上逐步完善, 以期实现教师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目标, 加强对教师各方面的考核, 从各方面改善教师队伍中发现的不足, 以优带后, 以先进促进步。

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通过教改教研活动, 以公开课、讨论等多种形式来实现“教改成果共享”“教育信息共享”, 采用分片、包校、结对子来对口帮助扶持薄弱学校。还可以通过实施“名师共享”活动, 让有高超教学艺术、全新教育理念的骨干教师到偏远山区学校上指导上课, 以帮助薄弱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这样可以让农村教育充分吸取城镇教育的优良师资, 保持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多方筹资, 加大教育投入

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教育环境的改善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通过多种渠道投资、集资、引资等方式, 增加对学校的资金投入。要完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配套设施,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 让全社会有才能的人关注教育事业, 妥善解决好教师的就医、保险、养老等问题。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农村学校信息教育问题与对策 篇5

内容摘要: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全面小康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信息技术越来越凸显出其在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的作用,大数据、互联网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农村信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信息教育有助于学生不断吸收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但是,由于农村学校资源、环境限制,农村学校信息教育始终是素质教育短板,严重制约着农村人口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作为一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笔者就农村学校实施信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谈谈个人看法和见解,以期促进农村学校信息教育进程。

关键词:农村学校 信息教育 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信息教育意义论》

2、《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

正文: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全面小康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信息技术越来越凸显出其在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的作用,大数据、互联网+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农村信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信息教育有助于学生不断吸收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但是,由于农村学校资源、环境限制,农村学校信息教育始终是素质教育短板,严重制约着农村人口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作为一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笔者就农村学校实施信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谈谈个人看法和见解,以期促进农村学校信息教育进程。

一、农村学校开展信息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加强信息教育有助于学生不断吸收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能力。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二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求知法,提高自学能力;三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研究和综合能力;四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力与发现力。通过开展信息教育,可以指导学生学会迅速捕捉社会最新信息,引导学生认识现实社会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有效帮助学生审时度势,以扩大视野,加强信息意识;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查阅资料,向社会、向别人学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范围,在他们离开学校和老师之后, 能够不断更新知识,调整和完善智能结构。

二、当前农村学校信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信息教育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点,信息教育、科学教育作为必学课程纳入中小学教育大纲。但是,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学校,应试教育始终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主要教学目的,部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对信息教育目的意义认识不足,忽略了信息教育在教会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和设备运用,帮助其学会迅速捕捉社会最新信息、认识现实社会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扩大视野、加深课堂知识理解、扩大知识范围、更新知识、调整和完善智能结构等方方面面的作用和提升学生科学素质的重大意义。地方政府重经济轻教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应试科目考试成绩或升学率体现工作成效;学校领导和学科老师把信息教育作为“凑课时”、“交任务”学科;部分农村家长认为学生学习就应该是书本、作业,使用电脑、智能手机、电视等信息技术设备都属于游戏范畴,截断了农村学生接受信息的最有效途径,更有更多农村家庭由于经济原因,根本没有条件为学生配备电脑、智能手机之类的智能终端。

(二)信息教育投入不足、资源匹配失衡

1、教育资金匹配不足,信息教育资金严重匮乏

信息教育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撑,而硬件的匹配、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当前,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已经喊了几十年,但是,从当前的各地的教育投入来看,教育经费在行政经费支出的占比还很低,教育资金投入总体还是显得不足,即使是重视信息教育、科技教育的地方和学校,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也没有更多的经费投入信息教育,更何况还有更多的地方和学校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能用于信息教育的经费投入就更加可怜。笔者所在的乡镇共有中小学9所,这些学校中,除一所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信息教学资源相对较丰富,学生上课能勉强做到一人一机,实现了班班通外,其余学校连办公电脑都无法完全保证,有的学校不通互联网,广大农村家庭不通网络、没有电脑,学生接受信息教育更多是来自课本,没有实施信息教育最基本设备的计算机,开展信息教育最终成为了一句空话。

2、农村学校信息教育师资匮乏,信息教育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总体较低

笔者所在的县级市共有农村学校教师5000多名,其中,信息教育专业教师仅有180多名。由于编制体制的限制,地方每年教师招录名额非常有限,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在教师招录中,也只能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有限招录所谓的主科教师,在近年笔者所在地区招录的教师中,信息教育专业教师占比仅为10%,导致农村学校信息技术师资的严重缺乏,在笔者所在的乡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学校教师大多是长期扎根山村从事多年传统教学的老教师,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更何谈开展信息教学,迫不得已只能“赶鸭子上架”,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高端信息技术教育。

(三)信息教育设备利用率低

从笔者所在乡镇来看,专业信息技术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普遍教师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设备操作应用知识缺乏,无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成为摆设;一些学校由于没有专业教师,只能由其他非专业教师兼课,而兼课教师由于专业差异和水平限制,迫不得已甚至主观上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计算机课来上,教教操作、练练打字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一些学校由于专业师资匮乏,教师教学只能做些理论讲解,仅仅依靠一本教程、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就完成了所谓信息教学。

(四)信息教育资源不足,无法共享

在广大农村,由于互联网连接普及问题,学校的信息教学设备多以单体形式存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也只能以教学设备的添置来体现,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无法共享,让信息技术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得不把信息技术课作为计算机课来上,而且还只能是学操作、练打字的低端计算机课。

(五)家庭信息教育资源缺失

广大农村家庭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不会为学生配备个人电脑等个人信息技术设备,由于网络普及的限制,极少的农村家用电脑也和偏远学校一样只能以单体形式存在,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学习缺少运用实践,没有必须的信息获取途径;广大农村学生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也无法对学生开展信息技术指导,学生信息技术学习仅有的时间可能就只是每周那唯一的一堂没有实践基础的信息技术课。

三、解决农村学校信息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转变信息教育教学观念

要开展好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各级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行政管理层和学科老师、社会各界都应切实提高认识、彻底转变观念。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把信息教育作为教育教学重点内容,把信息教育作为重点学科纳入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健全农村学校信息教育考核机制,把信息教育和农村学校绩效挂钩,从体制上推进农村学校信息教育的开展;地方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树立教育优先的理念,优先解决农村学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学校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努力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知识,提升信息教育水平和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开展学科教学的能力;社会各界要关心关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各尽所能帮助农村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

(二)加大信息教育经费投入保障

国家应对农村学校加大专项资金、项目支持和政策倾斜力度;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强化广大农村学校信息教育资金保障,完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合理调配资金用途,优先保证信息技术教学经费需求;社会各界要关心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尽力帮助农村学校解决信息教育设施设备和资金需求;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好学校包括办公设备等在内的一切信息技术资源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提高信息设备利用率。

(三)强化信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编制部门要关注农村学校信息教育教学,合理调配编制,满足农村学校信息教育师资编制需求;人事人才部门要加大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招录工作力度,逐步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比例,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农村信息技术教师一定的政策倾斜。

二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科技、人事部门要加大教师科技、信息培训力度,组织信息加速专题培训班,从学校领导开始,全员开展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信息教育培训,并建立完善相应的培训教育制度和培训成效考评制度,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紧迫感,提升农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和学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备开展学科教学的能力并促使教师自觉形成主动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解决当前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师资不足和教育水平不高的问题,推动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成效。

(四)加快信息教育环境建设力度

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全社会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各宣传职能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把信息技术融入宣传工作的各个环节,提高全社会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农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参与科技活动的激情和活力。

要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乡镇文化活动中心、科普活动站、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农民夜校等资源,开展信息技术宣传培训,促进信息技术普及。

(五)推进信息教育资源开发共享

科技、教育部门和要加大视频短片、培训课件等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快信息教育资源更新、普及速度;电视、报纸、移动终端等大众宣传媒介要开辟信息技术宣传、培训专栏,畅通公众特别是农村人口接受科技教育、科创信息的途径。教师要加大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制作、查询、下载,利用移动设备播放课件资源等方式开展信息教育,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

(六)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端正教育思想 办好农村特色学校 篇6

关键词:农村;特色学校;办学理念;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80

四平市铁东区二龙湖学校是一所普通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创建于1948年,占地总面积为10000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2180平方米,学农基地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有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08人,教职工30人。我们以创建“农村示范校”为契机,在“端正办学思想,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质教育,探究教学艺术,创办特色学校,争取一流质量”的办学过程中,把创办农村示范校作为整体改革的突破口。

1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办学理念

在1998年~1999年,学校与某种子公司合作搞种子试验,到2000年实行大规模合作,把学校46亩土地全面搞试验田,有对比实验田和自交系制种,种植达400多个品种,每年向社会推广30个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春种,夏锄、秋收,学校师生全员参加学农基地的科学试验劳动,学生通过实践学到了各种农业科学知识,由科学种田、喷洒除草剂到观察品种的对比,秋后的测产、品种的选择,使学生学会了选良种,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既学到了农业科学知识,又培养和锻炼了多方面能力,同时也体验了父母在劳动时的艰辛,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2 集思广益,拓宽教育渠道

面对农村每年只有少数人升学,而大多数毕业生将回乡务农的现状,学校一方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另一方面千方百计为那些不能够升学的学生铺设一条成才之路。让他们在毕业之前,既能学习文化课,又能学到相关农业实用技术。回乡后,能学有所用。学校在学生升入初中时,就开始实施分流教育,将那些厌学、面临辍学、升学无望的同学,在自愿的基础上,从普通班分流出来,组建分层次教学班,在适当降低文化课学习要求的同时,适时增加职业技术教育课的内容。学校从农村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学校自身发展的状况出发,经多次研究、考察、论证,建立肉牛养殖实践基地,为回乡务农的学生找到一条致富之路积累经验。为此我们先后到双辽茂林、梨树大房身、公主岭刘房子等肉牛养殖大户学习饲养技术;到伊通英城、双辽玻璃山、辽宁平岗、亮中、八棵树等黄牛交易市场考察牛的品种和价格;到市畜牧局,畜牧站学习防疫、疾病的预防治疗技术等。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经历教育的实践活动、学校开设了相关的肉牛饲养与防疫课程,专任教师自编教材,学生亲自参加饲养场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学生掌握了肉牛饲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体验了饲养肉牛的艰辛和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对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为校园周边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校在原有种植实践基地和肉牛养殖实践基地的基础上,2104年暑期学校又建起了饲料加工厂。饲料厂的建设,使我校形成了农科教相结合,种养加一条龙的办学模式,这些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和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2010年初我们还兴建立了果园,当年成活率达80%。目前我校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

3 深化素质教育成果,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走农科教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办出农村学校自我发展的特色。

3.1 德育为首,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结合经历教育,利用主题班会、团会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开学初,对初一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磨练学生的意志;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法制教育”,定期召开法律知识讲座。通过校园广播、板报等形式,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争做合法、守法的小公民。学校还通过播放爱国主义影片及向贫困学生献爱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五爱”意识和奉献精神。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额巩固率明显提高,学风日趋浓厚,校风明显好转。

3.2 坚持以教学为本,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抓好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根本。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和业务素质。要提高课堂的授课效果,就必须努力打造一支,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在这方面我校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汇报课、评课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带动教学成绩的提高。

3.3 实施分层次教学,培养农村经济建设的适用人才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分层次教学的实施使一些原来对学习产生厌倦,不愿意学习的学生能够坐住板凳,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分层次教学班的课程设置,除了开设正常课程外,主要侧重计算机课程,同时,增开了农业技术课。补充相应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内容,将职业教育思想贯穿到学科教学之中,如我们开设的计算机的组装与维修、玉米的种植、肉牛的饲养与病害的防疫、花卉的栽培等。现在分层次教学在我校已顺利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稳定学额,控制流失生,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学校充分开展课内外活动,通过开展学科竞赛,丰富兴趣小组活动,突出了趣味性、广泛性,进一步发挥学生特长,丰富了校园文化。学校呈现出良好的育人氛围,由于管理得当,学生的素质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学校的各项教学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中考成绩几年来一直得到稳步提高。

刍议农村学校校园安全教育问题 篇7

一、知行统一

学校安全教育主要涵盖交通安全教育、卫生疾病防控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许多学校通过开设知识讲座、召开宣传动员大会、张贴宣传画、举行相关知识竞赛等形式, 向学生灌输学校安全方面的知识。随着安全教育的深入开展, 不少学校开始从随意性强、零碎、即时的宣传性教育转变到利用校本课程实施系统性、针对性、计划性、科学性的教学, 同时注重学科渗透。

对于初中生来说,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 他们的知识结构是单一的、应试功利性的, 学科知识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向学生传授安全方面的知识, 能有效弥补学生知识结构方面的不足, 丰富安全方面的认知, 对指导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 教育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是从知到行转化的复杂过程, 安全教育也是如此。仅仅重视安全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因为学生并非白纸一张, 他们原有的知识、生活经验、行为习惯、个性心理等因素都会影响教育的成效。学校和教师在安全教育过程中, 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 提倡“做中学”, 把工作重点放在学生良好行为的训练与培养、不良行为的改变与重塑上, 实现知行统一。

1. 营造健康的环境氛围, 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让更多的学生能“近朱者赤”, 防止“近墨者黑”, 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2. 制订完备而有操作性的安全应急预案, 并有计划、经常性地开展应急演练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积累经验, 培养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 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应急能力。

3. 多管齐下, 改变学生不良行为。在教室里拥挤推搡、追跑打闹、暴力冲突等, 这些不良行为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教师既要从关爱每个学生的角度, 对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耐心教育, 辅以心理疏导, 改善学生人际关系;也要严明纪律, 对严重影响校园秩序的行为, 采取必要的惩戒措施。

二、师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在传统的学校安全教育体制下, 教师是教育的唯一主体。作为成年人, 教师无疑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作为管理者与责任人, 教师处于权威的地位, 而学生则是弱势群体, 是被教育者, 属于监管、保护的对象, 他们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应该认真接受安全教育, 服从学校制订的各种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在强调以教师为主体的安全教育网络中, 师生关系是单向度的:一方面, 过分强调教师主体绝对的安全责任;另一方面, 学生这个活跃的生命主体被忽略, 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

居高临下的安全教育体制, 只能使学生的行为得以暂时地约束, 却很难使学校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动。而且一味地压制, 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当教师的权力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弱, 进入管理疲劳期, 学生的不良行为反而会出现更大的反弹, 构成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另外, 为了加强校园安全工作, 学校往往会制定各种制度、签订责任状, 责任层层落实到人 (值周教师、班主任、专任教师、保卫、门卫等各司其职) 。然而, 这种依赖科层权威的安全管理体制, 貌似完备、坚硬, 实则脆弱。监督管理方面的成本因素, 教师面临的严重工作压力以及教师本身的责任心、个性、价值取向的差异等因素, 都影响教师安全责任的落实。

有效的安全教育, 应该在强调教师主体的同时,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俯视学生到重视学生,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实现师生的主体统一。

1. 尊重学生的话语权。

在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时, 学校可广泛向学生征集安全金点子、安全漫画、安全警示语、温馨提示语等, 并且把其中优秀的作品, 郑重其事地装裱在校园显眼处, 激励学生参与热情, 肯定学生参与一份努力, 使安全教育深入学生内心, 让学生终生难忘。

2. 充分挖掘学生本身的教育资源, 开展同伴教育。

同伴是影响初中生成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也是促使安全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生心灵的重要因素之一。班主任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性的非正式群体, 另一方面可以建构积极互赖、相互提醒的互助小组 (以4人为宜) , 两者结合, 促进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减少因人际冲突而产生的问题行为, 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

3. 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把安全教育与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结合起来。

如一些学校设立了班级安全委员, 以及时发现安全问题, 利用同伴影响力, 提醒、督促同学改变不良行为。通过安全委员的安全日记与周记, 教师能及时、动态地掌握细节化的安全问题, 真正做到防微杜渐。有些学校, 餐厅的秩序和就餐卫生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关键是发挥了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特别是以学生轮流担任助餐员的方式, 让学生参与管理与监督过程。

三、现实需要与学生需要的统一

从理论上讲, 学校安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但有时学校不得不屈从于现实的需要, 造成安全教育过程中现实需要与学生需要的断裂。

1. 政策环境的现实需要与学生实际需要之间的断裂。

有的学校的安全教育, 其着眼点不在于学生, 而在于应付上级检查, 大搞形式主义, 施展表面功夫。比如只满足于做纸上安全工作, 安全制度、安全预案、日查制度、日报制度, 一应俱全, 但知情者清楚, 这些无非是拼凑造假或 (从网上) 下载粘贴的产物。有的学校把安全教育等同于运动式的作秀, 搞些宣传周、宣传月, 形式上轰轰烈烈, 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

2. 阶段性的功利现实需要与学生成长需要之间的断裂。

有些学校出于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心态, 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生硬地理解安全教育宗旨, 对学生作出种种粗暴简单的限制。比如严格控制闲暇生活、减少体育活动时间、否定孩子正常游戏玩耍的必要性。在所谓安全的口号下, 使学校生活远离学生的精神家园, 无视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

安全教育首先是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只有真正进入未成年人的生活与世界, 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才能充盈学生灵动的、健康的生命, 而不是使生命受禁锢、压抑而显得呆板无力。因而学校安全教育在满足现实需要的同时, 更应注重学生本身的需要。

1.在安全教育过程中应该关怀学生的安全需要。如:让他们学会勇敢, 正确应对校园、社会暴力, 给予学生积极正义力量的支持, 让学生有安全感;关怀学生友爱归属的需要, 鼓励学生在提高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基础上, 通过各种活动, 进行同伴交往, 避免同伴危机;关怀学生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2.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重视安全教育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反对一刀切。我们可以通过适合不同年段学生的活动途径进行安全教育, 使教育游戏化、活动化;可以结合校园文化建设, 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 进行相声、小品剧的创作、表演, 自娱自教;可以开展社会化模拟活动, 如对违反安全纪律的学生举行处分听证会, 开设处理交通事故的模拟法庭等,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验, 使安全教育成为人性化教育、难忘教育。

四、学校努力与社会支持的统一

校园安全教育, 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教育不是万能的, 安全教育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投入。特别在农村中小学, 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 学校的基础设施 (教学楼、宿舍楼、食堂) 与周边治安环境, 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全隐患。如何实实在在地支持学校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 农村中小学的安全教育需得到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

1. 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尤其要解决危房 (教学楼、寝室) 问题、消防问题、体育活动场地问题, 控制班级规模等。

2. 各级公安部门应加大警务人员投入。考虑到农村一些地区复杂的治安和交通现状, 公安部门应落实校园周边的治安巡逻工作;各地交警应重视校园周边道路的交通管理, 特别在上学、放学等重点时段, 要加强警力疏导交通。

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点滴谈 篇8

一、提高自身素养, 适应山区教学

在农村学校, 由于师资力量薄弱, 大部分教师都是一人承担多个科目的教学, 这就要求农村教师必须一专多能, 博学多才。现代课程观中指出教师应具备多科教学的能力, 即复合课程的教学能力, 这是形势所迫, 时代所需, 是当前教育形式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对于农村小学教师而言, 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许多学校音乐、美术等科目都由非专业教师承担, 在这样地情况下, 教师如不具备复合课程的教学能力, 不学习与所任教科目的相关知识, 就不能承担起相应科目的教学任务。所以, 作为农村小学教师不仅要能胜任语数科目地教学, 在其他科目的教学基本功上也要多下功夫, 不断提高自己多方面的知识素养, 以适应农村学校的教学实际, 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

二、因地制宜, 选取美术素材

作为农村小学的美术教师, 在提高自身素质及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同时, 更要结合农村实际及学生的生活经验, 因地制宜, 以学生的生活背景为源泉, 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作为美术创作的素材, 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

1. 融入自然, 选取美术素材

农村学生与大自然的接触更为密切, 结合这一实际, 带领学生们和老师一起走进大自然, 攀登山峰, 观察小动物的活动, 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感受晨曦的温馨, 观赏日落的壮丽, 这一切为学生们的绘画提供了许多的感性素材。在一次次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之后, 学生们用一双双小手创作了《美丽的小树林》、《远山》、《可爱的松鼠》、《桃李园》等一幅幅表现大自然景物的作品。一幅幅用心灵和巧手描绘出的美丽画卷, 充分体现出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可见, 农村的自然环境是美术教学的现成教学素材, 是学生美术创作的源泉, 是农村美术教学中不可不用的好素材。

2. 挖掘民族文化资源, 选取美术素材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个彝族村寨小学, 学生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彝族孩子, 在这个彝族村寨里, 到处充满着浓郁的彝族文化气息, 妇女们包头和围腰上新颖别致的剪纸绣花图案, 孩子们头上带着的镶有银饰的绣花虎头帽, 火塘边墙壁上悬挂的彝族三弦乐器等, 无不饱含着浓郁的民族气息, 以这些内容为题材, 我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创作了一幅幅充满童趣又不失民族气息的作品。如:结合自己戴的虎头帽, 大胆想象自己心目中的虎头帽, 将自己渴望拥有的美丽的虎头帽画出来, 通过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精心的设计, 一顶顶趣味盎然、造型诙谐的虎头帽跃然纸上, 学生们天真无邪, 超乎自然的想象在图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美术手工课上, 我让学生观察妇女们包头和围腰上的剪纸绣花图案, 自己设计出新图案, 再粘贴在纸上绣出来, 作品完成后, 我建议学生们将作品送给自己的母亲。画、剪、绣的过程, 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欲望, 同时也适时对学生们进行了德育教育。

此外, 结合彝族“杀年猪”, 过“火把节”的习俗, 学生们创作出《过年》、《欢乐火把节》等充满地方特色的美术作品, 还让学生们将自己的作品贴在自家墙上作为装饰, 这样做的目的激发了学生们创作的欲望和兴趣, 同时让他们领悟到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

农村学校素质教育 篇9

一、目前农村学校体育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前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或只图于表面工作,这就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空间,好多农村中小学校,体育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心目中地位不高,认为它不是主干课程,可有可无。或者说,平日开口闭口说重视,真正操纵起来困难太多,什么资金困难,场地有限,器材太少等,都限制了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学的全面开展。因此就有:说起来重要,实际上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很普遍。

2.现阶段广大的农村学校体育目标不够明确,与素质教育不适应。由于学校体育理论的落后,导致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当今社会要求有较大的差异,体育素质与身体素质混淆不清。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体质教育就是身体素质教育;也有人简单地认为,学校体育就是身体素质教育,等等。这些观点过于简单化,把学校体育弄成枯燥乏味的身体素质锻练,这是学校体育教育的误区。身体素质仅是体育教学中一种简单的练习手段,它不能代替学校体育的根本宗旨和总体目标的全部,只有体育素质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融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等于一体,才能真正体现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与素质教育相一致,共同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3.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求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体育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多数体育教师热爱体育工作,热爱学生,基本功扎实,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但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相当部分体育教师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我们有不少体育教师习惯认为只要专业技术好,篮球打得好,排球也有两下子,就是一个好教师。为人师表不严,举止仪表不端庄,语言行为不够谨慎,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形象和社会地位,这些问题困扰了体育教师那么多年,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必须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

4.当前在农村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但是,体育课堂教学作为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单调呆板、内容陈旧,方法与手段简单落后,考试标准过死,考什么教什么,为达标而达标,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体育教学就这样简单重复、周而复始,使本来应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课变得枯燥无味。因而,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严重后果。

二、农村学校体育改革设想

1.转变学校教育思想观念,提高认识,加大投入。素质教育也推广了好多年,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都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的应试教育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不可能担负起全民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革。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体,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只有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牢固树立和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与全民健身协同起来,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出发,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素质教育服务,这是体育教育思想认识的升华,更是教育本质观念性的变革。另外,学校加大对体育资金投入,添加必要的体育设施与设备,这对学校发展有利无弊。

2.明确学校体育目标,重视体育素质教育。由于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程,也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培养目标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因此,学校体育目标必须与时代要求、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必须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相配合。现代学校体育在发展进程中,应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体育工作的环境、氛围。

3.开发资源,激发潜能,师生共进。“引进流行时尚教材、挖掘地方特色运动、发动自编自创内容”,目前,全国各地已掀起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热潮。像江苏海安的“三门球”、湖北武汉的“台式排球”、安徽蚌埠的“毽球”及“沙包垒球”等等,这些都是地方特色运动项目,很受广大师生和社会的欢迎。农村教师要以身作则、因地制宜、发明创造各种切实可行的体育器材。

4.加大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教育已成当务之急。农村体育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精神,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体会到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和无穷魅力。

新的课改教育理念已走进课堂,它给农村中小学孩子带来的改变是:勇敢、顽强、自信、自制、灵敏、果断、冷静、豪爽、开朗、热情与热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正确的人生方向。我相信,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引下,经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齐心努力,我们农村学校体育会迎来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顾渊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农村学校美术教育之我见 篇10

一.建立美术资料文档, 激发审美情趣。每学期始, 我要求同学们搜集旧的挂历、明信片、报纸版头、张贴画、学生美术作业等图画资料, 分门别类装订成册, 作为美术课程资源, 在美术课上指导学生鉴赏。学生通过互动比较, 既了解了这些美术作品的主题意旨, 又培养了审美情趣。记得有一次, 我把搜集的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图》拿到班上给学生鉴赏, 从他们的表情就知道他们非常喜爱这幅画, 看到同学们飞扬的激情, 我顺势问:“从这幅画上你看到了什么?”张强同学站起来说:“这匹马昂首挺胸, 扬蹄奋飞, 全身充满活力!”任亚斌同学插话说:“它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于是, 我评价道:“你们不但观察到了此画的表象, 而且体会到了作品的内含寓意, 鉴赏力不错。其实, 作者创作这幅画时, 正值国难当头, 为了激发国人奋起自强的抗日热情, 他挥毫泼墨, 抒发情怀!徐悲鸿的名言‘人不可有傲气, 但不可无傲骨’正好体现了这种画风。”同学们互相交流后我就布置作业, 要求用水墨临摹这幅名画。在同学们展纸、握笔、兴致勃勃画起来的时候, 我发现一位同学不得法, 我说:“注意整体布局, 体现出马的腾蹄跃动, 特别要处理好奔展的后腿, 同时要恰当地处理好明暗度, 马的额、肩、臀要明亮, 嘴、腹、胯要昏暗。”通过指导, 他的作品在学校宣传栏里展览时受到师生的好评。

二.建立美术作业文档, 激发创作情趣。从七年级开始, 我把学生的美术习作纳入教学资源, 选出特优作品, 在各班进行讲评, 评优奖优。除学生本人的作品外, 建立年级优秀美术作品文档, 激发学生创作情趣, 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法。让学生珍藏自己的习作, 欣赏同学的作品, 既贴近实际又贴近生活, 既培养了兴趣又激发了情趣。2001届九 (2) 班学生曹云月的美术课堂作业《梅花》, 古朴俊逸, 雍容典雅, 同学们欣赏后评价不错, 在学校第五届书法美术作品展览中荣获一等奖, 连同其他几位同学的同题作品收编在我的九年级美术作品集中。每次, 当我在别的班讲解这幅作品时, 由于是校友的作品, 拉近了距离, 有亲切感, 有超越的欲望。因此, 同学们临摹的劲头十足。我顺势吟咏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点明了作品的主旨。

三.建立美术标本文档, 激发创造情趣。大自然是一个天然美术馆,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采集美术标本, 设计创作, 既可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胸怀, 又可以激发创造情趣。春天到了, 百花争妍, 我带同学们春游赏花, 从绿叶到花朵, 从花蕾到花蕊,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细致描绘。一年四季, 可树木, 可花草, 可山水;可太阳, 可星星, 可云朵。仰观都是, 俯拾皆有, 为每个同学建立美术标本文档。如此之举, 收获良多。

四.建立美术家乡文档, 激发怀乡情趣。在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 笔者把家乡的一草一木, 一景一物, 一人一事作为写生对象, 让学生临摹, 专题建立家乡美术作品集。家乡的八宝山、苦水河、宋代武举城遗址、桥梁、公路、农田、牛羊等等都是家乡现成的美术画, 笔者引导学生把家乡的这些标志性景观用美术的眼光和笔法记录在册, 这样, 不但使学生关注了家乡, 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趣。

五.建立美术校园文档, 激发学习情趣。校园是师生的精神家园, 是师生学习和工作的地方。让身边最熟悉的东西进入美术课堂, 唤醒同学们的学习欲望, 也是美术课的份内事。一是每学期举办一次学生美术作业展览, 将优秀作品装订保存;二是将校园内的宣传板报描摹保存;三是搜集整理学生手抄报;四是搜集整理影集;五是品评临摹各种书籍封面和插图;六是关注和积累各式各类广告;七是整理学生的手工制作。

农村完小学校性教育初探 篇11

一、学龄前阶段(4~6岁)幼儿园的性教育

这一阶段的性教育主要是教学生认识自己。①要让婴幼儿形成正确的“性自认”。比如是男孩子的就要按男孩子应有的特点来培养,决不可把他们打扮得像女孩子一样。否则这些男孩长大后可能“女里女气”的,不像个男子汉,甚至导致心理变态;②要防止形成“性抑制”,男孩司空见惯的现象是玩弄、抚摸外生殖器,父母却往往对此行为进行打骂和恐吓。其实,对这种年龄的孩子千万不能训斥,家长和教师应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开。对他的抚摸行为家长和教师则应装作视而不见,不提最好,不然会使孩子们牢固树立起生殖器脏,见不得人、神秘可怕、动了要挨骂的印象,就有可能毁了他们,使之产生强烈的“性抑制心理”,甚至在成年后出现阳痿、早泄等性功能障碍;③要正确回答婴幼儿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我是怎么生出来的”,但是父母亲却一直骗他们,说是“捡来的”,或是斥责他们。其实对孩子提出的性问题家长不要回避,也不要说谎,要简单而生动地讲解,最好结合家庭成员之间的趣事及其相互关系讲。要不然等孩子们长大了,知道真相后就会认为性是丑陋的和神秘的。结果导致他们相信一些荒诞的或淫秽的见解,这些错误概念很可能危害终生。

二、童年阶段(7~10岁)小学一至四年级的性教育

本阶段的重点是教会学生有关人类生殖器官的形态学知识、人类生育的知识以及对女孩加强自身保护的教育。①让学生知道男人和女人生理结构上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生殖器,并要告诉学生:“男生的阴茎和女生的阴部都属于自己的隐私,除了医生,不能让其他人窥看或触摸。”②如果现在孩子再问“我是怎么生出来的”,我们就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正确的知识告诉孩子:因为爸爸身上有一种叫做“精子”的东西,可以通过受精的方式,游泳进入子宫,最后到达输卵管,与妈妈的卵子结合,然后一起游回子宫,它会慢慢长大,就成为你了。③孩子尤其是女孩,应加强自身保护的教育。首先,教师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性侵犯和受到性侵犯时怎么办,使孩子懂得如受到了性侵害,要尽快告诉家长或报警,切不可害羞、胆怯延误时间,丧失证据,让疑犯逍遥法外。

三、少年阶段(1~14岁)小学五至六年级的性教育

讲解月经、遗精现象及其生理意义和保健知识是此阶段的重点。其中如何正确看待手淫问题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2002年10月19日《羊城晚报》的新闻报道:15岁的农村少年姚勇由于上初中后一直有手淫的习惯,并发展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导致中考落榜了,姚勇认定是手淫害了他,居然用锋利的刀将自己的睾丸、阴囊、附睾及部分精囊全部割掉。文中的主人公如果有正确的性知识,能正确地看待手淫问题,就不会发生如此悲剧了。

浅谈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实施 篇12

一、巧用教材, 让学生均衡发展

在我们农村学校, 没有美术教具, 怎么办呢?我们有其他各科教材, 那么我们就充分利用这些教材来教学。在我们的语文、数学等教材里都有很多与美术有关的内容, 精美的教材设计和每一课都有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每一课都有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 是为了通过直观感受来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的, 我们正好利用这些插图学习美术知识, 这无疑也是一个提高美术学习兴趣的好机会。当然在美术教学中, 更需要人文学科的理论基础、语言修养和广泛的社会知识。美术课主要以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作品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两者存在着互补性。这正好体现了美术新课标中学科之间的整合, 而且在上课时, 利用课文插图结合课文文字内容进行讲解,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语文课本中的《桃花源记》这一课, 配备的插图非常美。书中有一整张纸画了一幅桃花图, 几棵正在盛开桃花的桃树, 背景云雾缭绕……我首先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然后又引导他们感受了图画的美。这样我就增加了美术的内容, 在这幅画面中为什么把桃花画得这么美呢?画面中树和云是怎么画的?运用了哪些色彩?这样用有什么好处?如果要你画桃花树你会怎么画?等等。这样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灵活地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探究性的美术活动, 形成综合学习的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图形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 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二、农村教育, 就地取材

在教学工具缺乏的情况下, 通常因为没有美术器材而很难开展美术教学, 觉得这样上美术课根本没办法上。但是我还是从实际出发, 在绘画教学中主要以铅笔、圆珠笔为工具, 适当增加线描画的内容。

例如, 在上手工课时要用到的一些材料, 有些学生买不起, 我就倡导学生收集一些香烟壳或一次性水杯等废弃物, 有的时候学生没有, 我就拿报纸、矿泉水瓶、果奶瓶等充当, 通过引导教学, 简单地示范, 拓展学生思维, 学生就有的卷、有的折……作出了很多不同形状的手工作品, 而且效果非常好。这样既让孩子爱上美术课, 也为环保做了贡献。谁说农村的孩子不聪明, 只是我们没有正确引导而已。

三、改变学生的角色, 变被动为主动

每一位老师都会这样说, 在新课标理念下要改变学生的角色, 变被动为主动, 但是真正要做到是不容易的。以前在我们的教学中, 我就发现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 他们认为学习只要每天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行了, 不管懂不懂。美术课就更不用说了。如何改变这样的习惯, 让学生爱上美术课、主动学习呢?

1.创设教学情境

当然老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 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对美术内容尽快了解, 产生学习欲望。例如, 在教学《鸟语花香》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中国画的重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活跃思维, 我先让他们参观整个校园。再设置一个活跃的游戏, 上课前让他们绕着校园走一圈, 边走边观察校园, 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 使学生明白生活与环境的关系, 动静结合, 丰富学生的感官, 增强兴趣, 为画出丰富的画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

2.让学生探究学习

探究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钻研知识的过程, 农村的学生一般不懂自主学习, 更不要说钻研了。因此, 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所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的个性在探究中得以充分的发展, 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 思维由浅入深, 最终解决问题, 并有新的发现和启示, 提高学生独立取得知识的本领。

3.引导学生表现发挥

这一环节既是学生主体性实践和认识活动阶段, 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我们在指导时, 一方面要让每个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又要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状况, 有针对性地辅导, 使学生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特别强调进行合理的夸张, 使他们的作品更具有欣赏性。

上一篇:三维广告下一篇:当代婚姻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