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2024-09-18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通用10篇)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篇1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摘要:随着农村学校结构布局调整,我县出现了很多寄宿制学校,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出去正常的教学工作以外,还要对学生的在校生活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的问题,很多的问题带有独特的农村学生在寄宿制学校中才能出现问题。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想方设法处理好这些问题。本人因为工作的关系,在这方面做了一下探索,在这里和广大同仁进行交流。

关键词:寄宿制心理健康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老师把学生的学习成绩看作是

第一位的。老师和学生的所有努力都是通过成绩来衡量。学校、家庭过分看重升学率,因而造成部分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和焦虑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在寄宿制学校学生中变现尤为明显。因为其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学习考试打交道,缺乏自由生活的空间和时间。当遇到挫折,就表现出了脆弱、退缩、承受力极差的心理特点。

2.缺乏家长的监督,易使孩子行为出现偏差

由于远离家长的监督,寄宿生自我约束和控制力差,攀比和模仿的心理较重,易使孩子养成乱花钱、说脏话、卫生习惯较差、偷窃等行为。没有家长的约束与管理,孩子的行为容易出现偏差。

3、人际关系不协调

由于寄宿班级学生只重视自己的学习成绩,自我中心意识强。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差。和同学产生矛盾时,更是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成绩好的学生骄傲自满,舍我其谁;差生长期受到家长、老师的训斥贬低,同学的排挤,使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卑、消极、独来独往的不良心理。

4、寄宿制学校的不适应造成的负面影响

由于寄宿制学校严格的管理,远离父母的关爱,同时极为紧张的学习生活,较为激烈的学习、考试竞争压力等易导致孩子出现烦躁不安、喜怒无常或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自信心缺失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

5、攀比心理严重

现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认为给孩子足够的零花钱就是爱孩子。在寄宿制学校,学生每周要从周一住到周五。因此很多家长们更是尽可能多的给孩子很多零花钱,有的甚至违反学校规定,偷偷的给孩子配备上了手机。这就势必在学生中间引起了攀比心理,个别学生还因嫉妒和攀比,而进行偷窃。

二、消除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方法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有爱心的教师队伍

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爱是关系教育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只有爱,才能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才能最大地发挥教育的育人作用。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由于远离自己的父母,缺乏情感的交流,心理上比较孤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平常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动作,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无限的温暖,从而爱上自己的老师,爱上自己的学校,进而减少孤独感,产生自信心,一些心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了解、尊重每一位学生,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前提。由于农村学生比较害羞,很难向老师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要求每一位科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

3.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隐形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熏陶作用。所以,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幢楼房,每一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与心灵的净化。

(2)创造宽松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除了常规教育之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班主任是关键人物;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班主任要爱心治班,真正关心每一位同学,真诚与他们交往;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让学生们有相互交流的机会,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得到认可的机会。

(3)在日常生活与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各科老师与学生接触频繁,因此,学科教学应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阵地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教材,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学习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习惯,主要有:①通过学习心理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②通过人际关系指导,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等交往原则。③通过耐挫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难,解除烦恼。④通过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我,在自身发展变化中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心。

(4)开设专题知识讲座,加强心理引导。由学校派人

或到校外聘请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交给他们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体方法。

总之,教育工作,特别是我们寄宿制学校的教育工作是一项感化学生心灵的工作。教师在开战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可,鼓励家长参与,创造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的环境和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的开展下去,也使得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能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233网校论文中心》文章《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者:王占锋 页码:

22、《百度文库》文章《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分析》作者:樊瑞涛 页码:3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篇2

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 尤其是农村, 由于近年来“打工潮”的兴起, 外出务工人员队伍激剧壮大, 留守儿童与日俱增。这些留守儿童中有一大批就是寄宿生。据有关资料和社会调查显示, 目前相当一部分寄宿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每年因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酿成的悲剧也时有发生。由此可见, 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令人堪忧, 这些问题已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寄宿生的情绪情感, 困扰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那么, 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究竟怎样?导致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有哪些?解决的途径又是什么?

一、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以我校为例。地处祖国西北内陆———甘肃省天水市辖区内, 是一所农村独立初级中学, 也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学校现有26个教学班, 学生总数1648人, 其中寄宿生494人, 约占学生总数的30%。经过长期的观察了解, 我发现这些寄宿生身上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诸如自卑、胆怯、孤僻、压抑、以及焦虑不安、意志脆弱、缺乏安全感等心理, 而且, 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差, 适应外界事物与环境的能力薄弱, 具体表现为打架斗殴、欺骗老师和家长、逃课上网等各种不良现象和违规违纪行为。如不及时加以教育引导, 极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因此, 关注寄宿生的心理发展动态和心理健康状况, 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

二、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 学习因素。

由于寄宿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 他们所在小学的教学质量、家庭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升入中学后, 因小学学习基础的缘故, 他们的学习显得吃力。久而久之, 容易产生厌学、自卑等心理。

2. 环境的变化。

由于学校离家较远, 寄宿生上学走读不便, 需要住校, 因而远离父母亲人, 缺少家人的温暖和关爱, 同时他们还得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这一角色和场所的变化, 使得他们容易形成冷漠、孤僻和心理失衡等特点。

3. 个体素质。

由于寄宿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定年龄阶段, 其个性心理往往表现为好奇心重, 模仿力强, 自控力差, 对是非美丑缺乏辨别, 因而不良文化和不良人群有时会趁虚而入, 导致他们中出现各种不健康心理和违规违纪的行为。

三、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策略

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班主任和宿管人员可以通过集会、班会和晨会等各种渠道对寄宿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耐心地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前途理想进行教育, 使其逐步端正学习态度, 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和学习的重要性, 最终变成好学上进的学生。

2. 做好心理疏导与沟通工作。

就我校来说, 寄宿生大多离家较远, 使他们远离父母亲人, 缺少了亲情的温暖与关爱, 因此难免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对此, 身为班主任, 我经常深入本班寄宿生宿舍, 给予其生活上的帮助和心理上的安慰, 及时发现和帮助他们排除一些心理障碍, 并与他们常谈心、多沟通, 使其不良情绪得以及时宣泄、释放, 将他们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引导到学习上来。

3. 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为了做好寄宿生的教育管理, 作为班主任, 我经常定期约见一些寄宿生家长或电话联系, 有时还抽空家访, 以便让家长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孩子的近期表现和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并就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例如我班李靖同学, 家住本乡一个偏僻遥远的山村, 又是单亲家庭, 父亲长年在外打工, 他只好与年逾七旬的爷爷及两个还上小学的弟弟相依为命, 小学毕业升入中学后, 寄宿在我校。由于离家远, 自控力又差, 行动自由散漫, 经常旷课迟到、贪恋网吧。在屡教不改的情况下, 我设法取得了与他爷爷的联系, 经过学校和家庭双方的合力教育, 这位同学彻底改掉了自身的不良习气, 成为了一个遵纪守规、奋发向上的好学生。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篇3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心理素质;健康教育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民工越来越多的走出家门奔向城市打工挣钱,尤其是计划生育导致人口急剧下降,农村小学生生源越来越少,农村学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小。在此情况下,为更好地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我县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加大了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地处山丹南段地域狭长且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李桥就在此情势下应运而生了一所全日制完全寄宿制小学——李桥中心小学。

一、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其根本原因分析

1.低龄寄宿造成了孩子心灵情感贫乏

父母的关怀与情感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他们最需要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是必然的,正是这种必然的依赖,才促使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可如果过早地隔断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孩子在情感方面就会成为空白,孩子没有亲情的温暖和照顾,容易使他们成为性格孤僻、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贫乏儿童。对此进行长期的观察比较,我发现寄宿生与走读生相比存在一些不同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方式。有的不愿离开亲人,缺乏独立性;有的做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能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还有的孩子没有包容接纳的心态,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同寝室学生因小事而常常争吵打闹甚至打群架……

针对以上问题,我经过一年和生活老师与寄宿制学生的接触,以及与家长的沟通发现,形成以上突出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寄宿制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由于亲人的倍加呵护,过分依恋家人,独立性差;独生子女独处时间多,所以不会与同伴相处,不会体谅他人,欠缺友爱互助意识及合作态度;常以自我为中心。

(2)寄宿制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单亲家庭,父母离异或一方早丧,缺少亲情的关怀,在家中一般跟随老人生活,性格孤僻。

(3)寄宿制学生中,父母大多常年在外打工,孩子长期与爷爷、奶奶或者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孩子与他们的交流沟通较少。

2.缺乏家长的监督,易使孩子的行为出现不正常成长的偏差

寄宿生由于远离家长的监督,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差,可攀比和模仿的心理较强,易使孩子养成乱花钱、吃零食、说脏话、卫生习惯较差、小偷小摸等一系列不良行为。

3.对寄宿制学校生活的不适应和对教师的不信任造成的负面影响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由于远离父母的关爱,加上寄宿制学校严格的管理,同时极为紧张的学习生活,易导致孩子出现烦躁不安、喜怒无常或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自信心缺失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

二、寄宿制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辅导师资队伍,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由于远离父母亲人,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心理上比较孤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教师平常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动作,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无限的温暖,从而爱上自己的老师,把老师当父母;爱上自己的学校,把学校视为家,进而减少孤独感,产生自信心,一些心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心育”教师既要有积极性,更要讲究科学性,突出实践性。为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地开展,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多种形式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研究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策略和途径。

2.坚持面向全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课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课,增强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结合学生实际问题,选择、编写有关乡土教材、校本教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

3.建立家校沟通渠道,优化家校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环境

学校要努力构建家校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环境,实施学校、社会、家庭同步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密切家校沟通联系,及时、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并与家长配合,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保证学生良好的情绪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对引导和帮助小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培养良好的行为品格等方面确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独立性、纪律性和自立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培养,让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人格健全的新一代少年儿童愉快地学习和生活。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继续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抓紧、抓实、抓好,相信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会进入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王耘.小学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08.

[2]丛立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04.

农村寄宿制学校亲情教育的探索 篇4

永仁县民族中学

家校关系,是学校教育中一个嚼不烂的老话题,也是现代学校走向开放办学,提高育人效应的一个耐琢磨的新课题。按照永仁县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的要求,校点撤并以后,农村寄宿制学校集中办学效益明显,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学生从小就远离父母,远离家乡,尤其是小学生,与父母共处的时间大大缩短,学生缺失一种母爱,缺失一种亲情。因此,学校对学生开展亲情教育,十分有必要。自本学期开始,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效率,我校在亲情教育工作中,做了一些探索——成立家校联合会,把家长请到学校里来。做到“三进三看三提高”。下面就具体做法做一些介绍:

首先是“三进”,即进教室、进宿舍、进食堂。

进教室就是让家长到学校里来,进教室观课。要办人民满意教育,必需让家长认识教育,理解教育,认同教育,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学生。目前大多数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后,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完全全地让给学校、老师;而有的家长则是由于不了解学校教育,因此对学校、对老师持怀疑态度。这两种做法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拉近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让家长认识教育,这对学生的教育非常重要。本学期,我校通过家校联合会,让家长自愿到学校服务2至3天,学校提供食宿,开放食堂。让关心教育的家长到学校进课堂听课,了解学校对其子女的教育情况,继而支持学校教育。这样,就为学校与家长间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有效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在一定时间召开家长联谊会,让家长也受到教育,同时肩负相应责任。

进宿舍就是让家长到学生宿舍,体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家长进宿舍体验学生的住宿环境。使家长了解学校的住宿管理,更好地配合学校的宿舍管理。

进食堂就是让家长到学生食堂就餐,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这有利于家长关心孩子的生活,督促学校食堂的管理。

其次是“三看”,即看学校、看学生、看教师。

看学校办学。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高管理效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成立了家校联合会。此项活动开展至今,已有上百名家长到教室听课,参与管理学生,看学校办学。学校教育工作,得到家长的理解、关心、支持,致使学生学习更勤奋、纪律更自觉,习惯更良好。

看学生学习、生活。家长们和孩子一起同堂听课,使家长可以真实地看到自己孩子在班上、课堂上的学习表现,从而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并协助老师为孩子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看教师的课堂教学及学校管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教师亦如是。有压力才有动力,家长们到校参与管理,到课堂参与听课,对学校是一种督促,对教师们也是一种督促。家长们可以就自己看到感到的问题和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从而促进学校管理的不断完善。

“三提高”,即提高认识、提高(促进)亲情、提高效益。通过把家长请到学校,就是为了让家长在了解学校教育的前提下提高对教育子女的认识,同时通过此项活动加强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了解,从而帮助他们增进情感,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确实有效地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篇5

和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主要从事学

校卫生管理与研究工作。

【作者单位】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北京

10081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兰州市第一中学;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

廖文科1,马冠生2,胡小琪2,张倩2,李艳平2,郑安宁3,杨文章4,马军5

【摘要】 目的 了解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状况,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于2008年和2009年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从13个省(自治区)的29个县(市)中选取78所中小学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专题小组讨论、访谈

等,分别对学生、教师、学校饮食服务人员以及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主管领导。结果 低收入地区学校食堂经常为学生提供肉、蛋、奶及豆

类食物的比例分别为39.2%, 19.7%, 8.8%和44.8%,中高收入地区分别为67.7%, 65.4%, 21.8%和80.1%。低收入地区寄宿学生经常

吃肉、蛋、奶及豆类的比例分别为28.1%, 13.5%, 10.7%和36.4%,中高收入地区分别为56.3%, 46.3%, 23.5%和59.0%。学校领导普遍

认为需加强相关人员的营养专业知识培训,加大营养知识的宣传力度。结论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膳食营养状况存在一些问题,低收入地

区较为严重。应采取综合措施改善农村寄宿制学生营养状况,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 营养状况;膳食调查;学生;居住特征;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 R 15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025-02为巩固西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

盲(简称“两基”)攻坚成果,国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以实施“农

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农村中小学建设。

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是优化教育资源的一项积极举

措,到2006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达到近3 000万,其

中75%分布在中西部农村[1],因此,农村寄宿制学生的营养状

况成为学生营养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之一。为落实《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深入

了解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营养工作现状及需求,针对寄宿制学

生存在的营养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笔者于2008和

2009年在13个省(自治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了调查,现

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广西、云南、贵

州、宁夏、甘肃、内蒙古、黑龙江、河南、湖北、重庆、山西、湖南、广东共13个省(自治区)进行调研。收入水平按照2007年人

均GDP划分,人均GDP低于14 000元的为低收入地区(宁夏、甘肃、广西、贵州、云南),人均GDP高于14 000元的为中高收 入地区(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山西、湖北、湖南、重庆、广东), 共29个县(市)的全部寄宿制中小学校作为调研学校。低收入 地区从各调研县中随机抽取2所寄宿制学校(初中和中心小学 各1所)、每所学校抽取2个班学生(小学抽取四年级以上的学 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中高收入地区从各调研县的农村寄宿 制中小学的每个年级抽取1个班学生(小学抽取四年级以上的 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调研县的教育部门主管领导、调研学校的主管领导、所有 寄宿制学生以及中高收入地区所有寄宿制学校教师均参加问 卷调查。各调研县组织召开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的座谈 会,从低收入地区随机抽取5个县(市)所有参与问卷调查的学 校进行实地观察;中高收入的14个县(市)中参与问卷调查的 学校中随机抽取2所初中和2所小学进行实地观察,并进行学 生专题小组讨论,实地调研学校的主管领导或校长、部分教师 及饮食服务人员参加访谈调查。参与问卷调查的中小学校共 611所。其中实地调研学校78所(小学34所,中学44所)。共 调查学生29 343人,教师1 479人,回收有效学生问卷29 319 份,有效教师问卷1 479份。组织学生专题讨论小组78个,其 中小学生组34个,中学生组44个。访谈247人,其中教育主管 部门领导13人,学校领导105人,教师51人,饮食服务人员78 人。召开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座谈会各13个。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了解农村寄宿制学生 的膳食情况、学校食堂建设与管理形式、补贴发放以及各类人 员的营养知识水平和需求等。

1.2.2 定性研究 通过座谈会、访谈和观察等方式,进一步了 解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膳食情况、学校食堂服务及管理状况等, 了解对改善农村寄宿生营养状况、相关补贴政策,补贴形式的 情况和建议等。(1)座谈会:每个调研县召开1次教育行政部 门及学校领导座谈会。(2)专题小组讨论:由受过培训的主持 人和记录员负责实施,讨论时每组8~12名学生参加,讨论时 间在1 h之内。(3)访谈: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分别对实地调 研学校的分管校长、教师及食堂管理人员进行访谈。访谈地点 选择在学校比较安静、不受外界干扰的房间内进行,时间为1 h 左右。(4)实地考察:了解食堂建设及管理、当地食物供应、饮 食习惯、经济状况等。

1.3 数据的录入、整理和分析 采用EpiData 3.02进行数据双 录入,数据汇总后用SAS 8.02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清理和结果分 析。定性资料在调查结束后,由调查员及时进行整理总结,汇 总后进行分析。食物供应频率定义:≥2次/周为经常供应, 1 次/周~1次/月为偶尔供应, <1次/月为基本不供应。食物摄 取频率定义:≥2次/周为经常吃, 1次/周~1次/月为偶尔吃, <1次/月为基本不吃。结果

2.1 学校食堂基本情况及供餐状况 参与调研的农村寄宿制 学校中, 66.3%的学校食堂由学校管理(低收入地区为61.7%, 中高收入地区为72.2%)。低、中高收入地区分别有40.5%和

97.4%的学校食堂每天向寄宿学生提供三餐;早、中、晚三餐 主、副食均提供的低收入地区学校食堂分别为27.9%, 51.4% 和50.7%,中高收入地区学校食堂分别为37.0%, 96.2%和

95.1%。低、中高收入地区每天为学生提供新鲜蔬菜不足3种 的学校食堂分别为55.7%和18.4%。

对食堂最近1个月副食供应情况调研发现,低收入地区学

校食堂经常提供肉、蛋、奶及豆类食物的比例分别为39.2%,19.7%, 8.8%和44.8%,中高收入地区分别为67.7%, 65.4%,21.8%和80.1%。

通过访谈和实地观察发现,部分学校食堂规模不能满足全

校学生同时就餐,部分低收入地区小学甚至没有餐厅或就餐场 所。学校领导反映“迫切要求加大政府对学校食堂建设的投 入,增加食堂就餐面积,增添食堂硬件设备”,特别是宁夏、甘 肃、广西等低收入地区。此外,一些学校领导提出了学校食堂 “在价格合理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争取膳食多样化,首先保证 学生吃饱,在吃饱的基础上合理搭配,确保营养”的建议。

2.2 农村寄宿学生膳食营养状况 低收入地区有46.2%的寄 宿学生不能保证每天三餐;中高收入地区寄宿学生不能保证每 天三餐的比例明显低于低收入地区,仅为5.7%。

对寄宿学生最近1个月内食物摄入情况调研发现,低收入

地区寄宿学生经常吃肉、蛋、奶及豆类的比例分别为28.1%,13.5%, 10.7%和36.4%;中高收入地区情况较好,经常吃肉、蛋、奶及豆类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6.3%, 46.3%, 23.5%和

59.0%。近1个月内,低收入地区的寄宿学生平均每天吃1种、2 种、3种及以上新鲜蔬菜的比例分别为34.8%, 27.3%和

21.5%,中高收入地区分别为21.8 %, 33.7 %和36.0%。此 外,低收入地区分别有8.4%的寄宿小学生和11.5%的寄宿中 学生只吃从家带的咸菜;中高收入寄宿学生只吃咸菜的比例较 低,分别为小学生1.5%,中学生2.3%。

2.3 学校营养知识及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通过访谈发现,大 多数学校缺乏专职健康教育教师,健康教育课多由班主任或体 育教师代讲,缺乏医学知识背景,缺少统一专用教学辅导教材。学校开展的营养知识方面教育多以班会、黑板报、宣传橱窗、广 播、讲座、专刊或升旗仪式上讲话的形式,内容主要涉及预防传 染病、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以及吃早餐、少吃零食和不挑食等。学校领导普遍认为,“食堂工作人员缺乏正规培训,需加强 相关人员的营养专业知识培训”,“应加大营养知识的宣传力 度,为学生开设健康教育课”。

对中高收入地区寄宿学生营养知识的调研发现,他们对基

本营养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大多数知识点回答的正确率达到

80%以上;有关维生素A、维生素C、钙、铁营养知识的题目中, 7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4种营养素缺乏所导致的疾病,但有关 富含这些营养素食物的题目回答正确率较低,仅为50%以上。此外,一些学生营养意识还较差。讨论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营养状况是 其健康发育、良好身体素质以及未来发展成就的基础。在我 国,由于地域和经济发展的诸多原因,学生营养问题比较突出, 尤其在低收入地区寄宿制中小学生人群中,营养不足的问题尤 为突出[2]。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寄宿制学校领导能认识到学生营

养工作的重要性,多数学校在供餐、供水方面基本能保证学生 的基本需要。中高收入地区农村寄宿学生营养状况相对较好, 95%以上的学校午餐和晚餐能提供主副食,寄宿学生能经常吃 肉、蛋及豆类等食物的占50%左右,奶类较低,为23.5%。目前,大部分学生、教师甚至食堂工作人员营养知识匮乏。健康教育课涉及营养知识较少,学生的营养知识不全面[3],而 且学生对于已有的营养知识不能很好地转变为行为。大部分 农村寄宿制学校没有专业健康教育教师,食堂工作人员缺乏正 规培训,营养知识匮乏,不懂合理膳食搭配,这种不科学的膳食 搭配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生长发育的需要[4]。因此,有必要尽快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中开展营养与健康知识 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营养是人类体能、智能发育和健康维护的基础要素,生命 早期的营养状况决定了人类未来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及其 育成就[2]。研究表明,在一些贫穷国家,因为饥饿造成的经 成本,有时要占到其GDP的3%[5]。因此,建议采用以 综合措施来改善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状况。

首先,加大对低收入地区寄宿制贫困学生生活费的扶持

度,确保全部贫困生都能获得生活补助。学校的生活补助资 应确保用于改善学生营养膳食,每周几次以同等的价格提供 肉类比较多的食谱。同时,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资 度,从学校食堂等基础设施建设着手,确保每个农村寄宿制 校都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学生食堂。

其次,建立健全我国营养保障与改善的相关法律、法规

系,以改善农村寄宿制学生营养与健康。很多发展中国家先 出台了儿童营养的国家政策,如泰国、菲律宾、斯里兰卡、肯 亚、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可以借 他们的做法,结合我国国情,在现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加快 设和健全改善学生营养的法律、法规体系。

第三,建立和完善相关部门共同开展学生营养工作的体

和机制。教育部门具体负责学生营养工作的组织、实施、管理 卫生部门要发挥专业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大专业指导的力度 财政、农业、质检、工商等部门从不同角度参与和支持学生营

工作,共同实施学生营养改善工作。

第四,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干预

究,以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生作为重点人群[6],提出 村不同年龄学生基本营养素摄入标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 经济可行、各类营养搭配合理的食谱,改善学生早餐质量,保 正餐多样化。

第五,加强对学校食堂工作人员进行营养知识培训的度,对其进行营养知识、烹调方式、食物深加工及食品安全知 等方面培训,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结构合理、安全卫生、营养丰 的食物。丰富教育管理者的营养知识储备;对教师、家长和 生进行定期的培训或讲座,以多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 引导学生及家长重视营养健康知识。

(志谢:感谢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凌云县、天等县,云 省福贡县、西盟县、沧源县,贵州省紫云县、从江县、织金县, 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西吉县、同心县,甘肃省东乡县、陇南 武都区、卓尼县,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古巴彦卓尔市杭锦 旗,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牡丹江市,河南省郑州市、周口市,湖 省仙桃市,湖南省长沙市、衡阳市,广东省广州市,重庆市沙 坝区、大足县,山西省太原市、运城市等29个调研点的所有 查员;感谢参与调研的学校领导及教师和同学们的大力支持 配合!)参考文献

[1] 王梦奎.为了国家的未来: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试点报告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9.[2]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改善 策研究.[EB/OL] [2009-08-24].http: //www.pndc.gov.c

thread-190-1.htm.l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篇6

粟烨

为全面了解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运行情况,5月下旬至7月下旬,会同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财政、教育等相关部门人员,深入到县教育局、炮团中学、粟裕中学等10余个单位和学校,就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情况开展了深入调查。调查组通过听取汇报、走访座谈、实地察看、问卷调查等方式,听取了来自各个领域和层面的意见建议,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了近年来我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的主要经验和成绩

1、整合了教育资源,寄宿制学校优质教育得到彰显。一是优化学校布局。我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按照总体要求,结合一贯制学校建设、合格制学校建设等全县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契机,共投入教育专项资金6652万元,新建和改造校舍85000余平方米,全县共撤并初中9所,撤并小学120所,利用撤并的初中校舍合理调整小学布局。目前,全县有农村寄宿制学校45所,寄宿学生12591人,通过科学布局学校,有效改善了各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避免了重复建设,为国家节约了数千万元教育经费;改变了学校过于分散、规模过小的局面,逐步走上规模发展的道路。二是提升师资力量。对部分年龄大、素质偏低的村小教师到寄宿制学校当生活老师,充分发挥他们耐心细致的特长,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对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将其调整到更加重要岗位,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逐渐改变了教师“分配难,留不住”、学生“流失大,难管理”的局面,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

2、加大了经费投入,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一是提高了农村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我县农村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2007年小学300元、初中500元,2010年提高到小学400元、初中600元。农村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的提高,缩小了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二是提高了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我县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年补助标准 2007年以来提高到小学750元、初中为1000元,从而大大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过去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学生,现在都回到了学校。

3、强化了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县各寄宿制学校在打造校园文化、构筑和谐校园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校园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是健全了校园广播体系。开设了“校园之声”等广播栏目,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二是丰富课余活动。通过开展朗诵比赛、运动会、英语角、黑板报宣传、歌咏比赛等活动,营造出了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如广坪镇中学,花了近30万元将名言警句、经典诗句用牌扁的形式挂在教室、教师办公楼走廊上,校园文化氛围非常融洽;学校在操坪修建了醒目的标志性建筑,寓意学校精神。三是增添体育器材。健全和完善了学生课余休闲设施,增强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保证学生身心健康。

4、强化了安全管理,保障了寄宿学生在校安全。学校安全无小事。为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全县各寄宿制学校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强化安全意识。县教育局明确了学校行政“一把手”为学校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各学校在师生中广泛开展安全防护知识宣传、讲座、抢答等活动。二是完善硬件建设。部分学校安装了校园监控系统,对校园进行全方位安全监控;修筑了封闭围墙,适当限制学生活动范围;在学校的公路旁设置安全警示、减速带等,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加强教室、寝室等硬件设施的除险维修工作,确保了学生安全。三是健全管理制度。实行封闭管理制度,学生外出必须履行请假手续;严格门卫管理

制度,学校门卫24小时值班,学校行政和班主任轮流带班;健全住宿管理制度,住校学生定床定位,寝室管理人员24小时值班,形成了“班主任早晚清查、学校值周巡查、政教室专管”的寝室管理方式;健全了医务保障制度,学校均与当地医院协定,要求医院必须无条件地及时出诊或者候诊。

5、强化了饮食卫生管理,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一是完善资金保障。对贫困寄宿生进行生活补贴,坚持足额、按量、按时将补贴发放学生手中,做到补贴发放不变样、不挪用、不克扣,对特别贫困的学生,学校将采取特殊措施免除其所有寄宿费用。学校积极筹集资金改善学生生活条件,增强学生的营养补给。加强资金筹集,以应对各种疾病防疫、突发事件。二是加强食堂管理。坚持“专人管理、保本经营”的学生食堂经营管理方式,学校食堂原则上不向外承包经营,由学校统一经营管理。严把卫生关,建立健全了食品采购、存放管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等一系列食堂管理制度和卫生安全措施,县教育、卫生、疾控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寄宿制学校食堂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限期整改。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1、配套设施不完善。目前,尽管绝大部分学校维修和新建了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但相关配套设施仍没有跟上,有食堂无餐桌、有宿舍少床铺、有厕所少蹲位等问题较为突出。如炮团学校,现有住宿生429 人,宿舍面积仅有1472平方米,按照每生5平方米,仍差673平方米;食堂面积仅有200平方米,面积偏小且无餐桌;厕所男女蹲位分别只有10个。漠滨中心完小现有住宿生298 人,宿舍面积仅有400平方米,按照每生5平方米,还差1090平方米;食堂面积仅80平方米,餐厅面积严重不足;厕所男女蹲位数分别只有12个。另

外,大部分学校教学仪器、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藏书等也相当缺乏。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配套设施不完善,已成为制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之一。

2、安全管理压力大。据调查,部分学校宿舍、食堂等建筑修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消防通道、防洪等设施严重不达标,质量也存在隐患。受客观条件制约,部分学校的宿舍、食堂、餐厅、厕所的面积一时难以达到要求,这对卫生防疫等工作造成极大压力。受交通条件制约,远道学生坐“三无”车辆和农用车往回学校的现象仍屡禁不止,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我县绝大部分学校位于公路旁边,学生上学、放学期间,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3、学校经费严重不足。目前,我县还有相当一部分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非常落后,仍停留在80年代的水平,如洒溪中心小学,学校无校门、无完整围墙,寝室没有像样的床铺,仍是大通铺,甚至有几间寝室没有水泥地面。基础设施落后,归根结底就是缺乏资金的支撑、缺乏项目的扶持。要改善这种落后的状态,需要一大笔资金的投入。另外,随着寄宿生的增加,床铺购置经费、学校管理费用、水电费等也急剧增加,增加了学校资金压力。而目前生均公用经费寄宿生和非寄宿生均为一个标准,这已经不能满足寄宿制学校发展的要求。

4、教职工人员缺乏。目前,执行的教职工编制标准为小学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23-25,初中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8-21,农村寄宿制学校没有配备校医、食堂、寝室管理等教辅人员,后勤管理工作都由在职教师兼任,从课堂教师到生活辅导,从寝室管理到保卫人员,从食堂监管到校医,教师集后勤保障人员功能于一身,全方位兼顾,超重的工作量,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教育教学,给教师的工作增加难度。

四、几点建议和意见

1、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要加大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力度,搞好寄宿制学校配套建设,建设一批适合农村学生住校就读的食堂、宿舍等基础设施,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及学生住校就读的需求。要将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学校危改资金、维修经费、希望工程资金及各级教育专项资金集中统筹使用,配备一批必需的教学设备和文体活动器材,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不断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要加强资金管理,规范资金使用范围。财政要从教育转移支付中单列建设经费,并做到封闭运行、专项调度、专款专用,切实保证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稳定,建立各项相关资金管理有效措施,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搞好寄宿制学校基础建设规划。调查中发现,根据少数民族乡计生优惠政策,生源将不断增加,经预测五年以后我县少数民族乡学校将增加该校学生一半至一倍的人数,就需提前扩充寄宿制学校基础建设。

2、要完善学生救助体系。由于我县属贫困地区,目前按贫困补助的标准,还有许多贫困寄宿生没能享受到补助,为此,要在分清贫富差距的基础上,实现所有寄宿生分档次享受补助,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困难,更体现体现公平;寄宿生补贴要统一管理,采取直接充卡形式,不发放现金,限制其只能用于学校生活上,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或家长将补贴挪作他用。

3、要提高生均经费标准。在取消收取住宿费后,必须提高寄宿制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建议初中寄宿生每生每年应比非寄宿生高150元以上,小学寄宿生每生每年应比非寄宿生高100元以上,才能保证寄宿制学校的基本运转。

4、要加强教职队伍建设。要增设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编制,如校医人员,为学生提供安全、便捷的后勤服务;要完善好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管理机制,促进在岗教职工肯做事、能做事、做好事,切实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要整合现有师资力量,根据寄宿制教育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农村

寄宿制中小学的师资培训,大力培养学习型教师,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队伍。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篇7

一、当前农村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为了实现师资优化,教育资源公平,我县推行学校合并制,中学全部搬到县区,而零散于各个村落的小学集中合并于乡镇上,小学生寄宿已成为我县农村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农村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普遍存在的问题有:①学习方面的困难,如讨厌上学、注意力不集中、阅读障碍等;②品质与行为方面的问题,如爱撒谎、攀比、嫉妒心强、易自卑、抑郁、多动,甚至有少数的学生会出现极端的行为:玩世不恭,自暴自弃,甚至是厌世轻生,甚而自杀。经过调查问卷、实地勘察、耐心询问,我们研究其原因如下:

1. 儿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

我曾任教过的这所寄宿制学校,当时共有寄宿生400人左右,分布于四、五、六年级,年龄10~12岁不等。而此年龄段的孩子心理发展处于关键期,其发展过程具有极大的不平衡性。

(1)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矛盾

此年龄段的孩子希望更多地进行独立活动,他们的自尊性、独立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此时他们的认知能力特别是独立处事能力还是较弱的,他们还会遇到许多新的不适应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离不开大人的帮助。

(2)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有限的矛盾

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们充满朝气,具有旺盛的精力。而他们的各项参与能力还有待发展,此时就形成了矛盾,很容易使孩子受到创伤,从而影响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而这种心结,若不加以疏导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3)意志自觉性有所提高与冲动和极易受暗示性并存的矛盾

随着学生独立性的增强,其行为的自觉性也有所提高。但是他们还存在着极易受暗示的特点。他们常常会因受别人和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影响自己的决定。另外,他们还喜欢模仿,即使是反面人物形象,也会成为他们争相模仿的对象。

在意志力的理解方面也存在着偏差,比如他们常常分不清执拗与顽强、鲁莽与勇敢的区别。有时甚至不顾自身安危做出一些冒险的事。

2. 父母对孩子的简单对待

(1)关注温饱,缺乏交流

该校是每周上五天课,每周五晚回家,周一早上到校,也就意味着孩子们在学校呆五天,在家只是呆短短的两天。学生一周的委屈或心里话无处可诉,无法寻求帮助,被父母关爱的需求没有得到及时满足,容易造成心理问题。每当学生出现各种问题,我们找到家长沟通时,经常听到的是:“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就打!”一周内五天得不到父母的关心问候,就是在家呆得短短的两天也是被大多数家长所忽视,家长们往往关注的是温饱,让孩子在这两天内吃好,其他的都很少过问。这样的结果便是导致许多的学生的依恋心理遭到破坏,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积攒了众多的心理矛盾。

(2)金钱交给孩子自由管理,造成攀比或盗窃

由于这些学生长时间呆在学校里,有些家长出于方便甚至是心理安慰的考虑,用金钱来填补心灵沟通的空白,每次上学走前总是给足零花钱,甚至上学期间偶尔探视一次,也是谈得少,留钱得多,这就势必会引起其他学生的羡慕和攀比。而有些家庭相对困难些,不能提供更多的零用钱,懂事的学生还好,而有些学生就会和家长提一些无理要求,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时,有个别学生就会将自己的手伸向别人的口袋。

(3)个别家庭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许多农村家庭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分数,对孩子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仅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关注,甚至是自己的心理健康都不关注,一年的暑假返校,该班就有2名学生的家长因为各种问题自杀,这种事情不但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反而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这样的氛围怎能使小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呢?家长们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大程度上传染给了孩子,有一部分孩子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得不到疏导释放;农村家长外出打工日益增多,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这些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严重的已造成学生的心理扭曲。

3. 学校的无暇顾及,老师的简单处理

(1)学校重视教学质量,对心理健康教育无暇顾及

当前,社会对农村教育的关注仍然更多地停留在分数上,而学校关注的重点也是教学质量的高低,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学校忽视了这一项,那么在安排工作时,心理健康教育自然被弃之一边,有的学校空有一个心理咨询室,仅限上级检查时开放,平时大门紧闭,开放时也仅限领导视察,从未见过一名学生进入咨询。而心理健康课程的安排有的仅限于课程表上,却往往徒有虚名,被其他课程挤占,有的学校甚至从来没有听到过该课程的名字。

(2)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教师只能针对个别问题作简单处理

农村教师本身接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就少之又少,他们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只能做简单的处理,而且一名农村教师身兼数职,笔者当时除了教语文,还要教音乐、美术等学科,还要作为班主任管理学生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工作量很大,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承担了家长的大部分职责,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

二、针对农村寄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经过调查研究,分析比对,针对农村寄宿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及各种教育现状,现研究对策如下:

1. 学校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运用多方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加强学校领导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只有领导重视了,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纳入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其次,要开展专门的心理教育健康课程,设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周定期安排该课程,对全校范围内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再次,在每一门学科中、每一次活动中、每一堂课上,可以有针对性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

2. 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风向标,他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无不得益于班主任的教导,所以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尤为重要,学校应专门派出这些老师去学习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使每一个班主任都具备足够的能力与水平,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加以疏导排解,并引导整个班级朝正确积极的方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不仅仅面对班主任,还有各科老师,每一位老师都或多或少地承担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这就需要每一位老师用平等、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信赖自己,才能了解学生的动态,才能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引导和教育。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自由、宽松的气氛,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实处。

3. 加强家长素质教育

利用开展家长会的机会,转变家长的观念,使家长明确自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树立家长的责任意识;针对农村学生家长的状况,成立家长学校,请专业的教师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帮助家长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并培养起良好的育人观;成立家长会员会,使家长与家长之间勤于交流,家长与老师之间增强沟通,从而使学校、家庭之间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引导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对他们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热情,让他们拥有愉快的心境,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

摘要:<正>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逐步深入,在关注知识水平、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人的心理素质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完善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备受人们关注。然而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却由于各种原因迟迟得不到较好的开展。笔者曾任教过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在心理健康上的问题尤为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形同虚设。一、当前农村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为了实现师资优化,教育资源公平,我县推行学校合并制,中

参考文献

[1]张承芬.宋广文.心理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1.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篇8

关键词: 农村寄宿制学生 留守学生 心理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父母离乡进城务工、经商的人数不断增多,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也不断增多。据调查表明:我国有1多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或经商,留下近2000万留守儿童,他们失去父母的日常关爱和庇护,造成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失管、失教和失衡的状态,由此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同时引起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共同关注。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高中,经调查发现,在1200多位寄宿生中,有两百多人属农村留守学生,这些学生的父母都在各个大城市里务工或经商,从而让子女寄宿到学校。虽然有生管老师的耐心呵护和班主任的关心,但仍然有些留守学生在个性心理上表现十分异常,主要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同时,对手机依赖十分明显;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这种现象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是很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是缺少父母的关爱,节假日和周末没有归宿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主客观方面的不足。主观上,因为升学压力大,从领导到老师家长都忽略对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注意。同时,由于农村学校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专业心理教师配备严重不足,心理咨询室只能定期开放,只能部分地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心理疏导无法落实。

三是尽管有关部门不断呼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但是目前学生学业压力却有增无减,学校课程安排紧张,学生的生活还是宿舍—教室—食堂“三位一体”,十分单调,没有快乐感。有些学生因为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导致成绩不佳,心理压力重重。

四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表明: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社会经济、风俗习惯、网络传媒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社会风气、价值取向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理态价值观的形成。所以留守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焦虑、闭锁的心理。

五是长时间依赖手机与父母联系,形成手机依赖症,影响学习和同学间的交往。留守学生远离父母,在经常用手机与父母联系之余,逐渐对手机游戏、不良信息等着迷,而学生自制力又弱,进而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心理压力不断加大。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反抗期”、“心理断乳期”,他们的异常行为其实大多数是心理问题。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自我认识偏差,情绪不稳定,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敏感,盲目反传统、父母和老师,盲目相信朋友,性冲动,异性交往困扰等。这些问题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为此,我们建议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关心与心理疏导。

一是在配备有专业心理健康老师的基础上,专门为留守学生配备兼职的心理疏导老师。目前中小学都要求按照1000:1配备专职的心理老师。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学校都不能达到要求。因此,学校有必要招聘一些德高望重、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了解留守学生心理的兼职心理老师,以壮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加强心理辅导力量。

二是充分开发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学校要与时俱进,开放思维,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自助、心理矫正、心理陶冶等形式教会学生必要的心理调节方法,提高留守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是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研范围。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是不够完整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校本教研方向应该集中在学科渗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靠心理老师,全体老师都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学校要编撰心理健康方面的校本教研教材,对全体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让所有老师掌握心理疏导知识和技术,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健康的心理面对学生、影响学生。

四是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活动平台,丰富留守学生的节假日和周末生活。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的最大问题是节假日和周末“无家可归”。每当其他寄宿生都兴高采烈地回家和父母团聚的时候,他(她)们却没有那种回家的幸福感。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做法丰富留守学生的生活,使他们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精神世界得到充实。

第一,在寄宿制学校中开展“温馨之家”活动,加强宿舍内部团结,陶冶学生的情操,创造一个温馨、舒适、健康的宿舍环境,调动寄宿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营造“家”的氛围,促进宿舍生活的和谐。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校由团委和学生会牵头,成立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文学社、吉他社、书法社、美术漫画社等社团,开展活动,鼓励留守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参加社团活动。通过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学生可以摆脱孤独感,培养合作精神,加强和他人的交流,找到内心世界的快乐感,避免孤僻、自卑、不合群和不善于与人交流的问题。

第三,在节假日和周末开放学校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留守学生可以利用节假日和周末时间到图书馆中博览群书,积极汲取知识营养,为将来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为留守学生开放电子阅览室,免费让他们绿色上网,让他们可以免费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国内和国外的最新资讯;也可以让他们借助网络平台,与远在他乡的父母沟通联系。这样有利于缓解留守学生的心理压力,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五是注重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功能。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相对独立的教育活动,是德育、智育等不能取代的。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可以为一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支持,帮助他们排解压力,解决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室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留守学生健康心理及人格的健全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心理咨询室要有相对独立的环境,要安静、舒适、有安全感。心理咨询应该有专门的记录。心理咨询室应该有各类测试表,如:(1)人格测试量表;(2)智力测试量表;(3)心理健康量表;(4)心理状态测量量表;(5)学生心理专用量表;(6)人力资源管理量表;(7)婚姻心理控制源量表;(8)儿童用心理测验与量表等。这些表格易于操作,便于心理老师的测评。心理咨询师要采用疏泄、倾听、鼓励与支持、暗示、解释、保密、转介等操作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六是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建设。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合作。学校要尽可能地借助社会资源,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加强同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最大限度地预防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七是针对大部分留守学生对手机十分依赖的现状,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手机。其次,教会学生甄别信息,防止上当受骗。再次,适当限制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减少学生使用手机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

总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留守学生这一现象将会一直存在下去。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将长期存在。只有正视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想方设法地解决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留守学生需要学校、社会和家长的共同关怀和支持,让我们以实际的行动预防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郭津.新农村建设事业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篇9

由于受旧的生活习惯影响,中小学生卫生意识还很淡薄,良好的卫生行为尚未形成,是导致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高发病率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于199十期间,在农村卫生示范点学校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示范点学校选择条件从我国南北地区选择5个具有代表性、经济不发达的区县作为试点,每个县选择1所小学和1所中学作为健康教育示范点,同时选择未进行健康教育干预措施而其他条件类似的1所小学和1所中学作为对照点。

1.2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首先进行健康教育师资短期技术培训,按课题实施方案和计划要求,参考健康教育讲义内容,采用简单易懂的音像、图片、影视等多种形式授课,强化卫生知识教育。

1.3改善学校卫生设施在示范点学校实施改水改厕措施,修建卫生校厕,增设洗手池和自来水龙头,方便学生饭前便后洗手向学生供应开水无条件的小学要求学生自带卫生饮水杜绝喝生水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制定学生卫生清扫保洁责任制和卫生检查监督评比制度,小学低年级实施手卫生晨检制度。

1.4卫生知识问卷调查以统一试题答卷方式分别进行干预前后2次调查,采用记分法(60分以上为及格)判定知晓率。

1.5卫生行为形成率调查参考全国卫生城市检查评比标准中健康行为形成率调查表,进行干预前后2次调查,判定卫生行为形成率。

1.6口腔卫生(牙菌斑)检查按《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技术规范》中软垢指数的检查标准及记分评定方法进行,判定口腔卫生合格率。

1.7手卫生检查以检查手掌、手指甲、指沟处有无污物等指标,判定手卫生是否合格。

2.结果分析

2.1干预前后中小学生卫生知识知晓率比较采用问卷答题方式共调查5819名中小学生,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前,示范点中小学生卫生知识知晓率分别为44.23%和51.8观,平均卫生知晓率为49.45%。对照点中小学生卫生知识知晓率分别为36.02%和29.43%,平均知晓率为31.59%。示范点学生知晓率略高于对照点,其原因是干预前示范点学校部分班级开始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后卫生知识知晓率提高很快,分别为91.20%和80.83%,平均为84.70%对照点提高较慢,分别为42.70%和41.67%,平均为41.95%,两组比较,差别极显着(p<0.001)说明在中小学中强化个人卫生为主的健康教育能很快提高学生卫生知识和卫生意识,促使学生改变“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错误认识,并促进以讲卫生为荣,不讲卫生可耻的良好卫生行为的形成

2.2卫生行为形成率比较干预前示范点和对照点学生卫生行为形成率平均分别为62.45%和38.12%,干预后示范点学生卫生行为形成率提高到86.26%,对照点学生形成率平均为44.45%,两组比较形成率增加了32.3%(p<0.001)结果充分显示在提高学生卫生知识水平后,促进了卫生行为的形成,提高了学生卫生素质。

2.3中小学生口腔卫生(牙菌斑)合格率比较干预前口腔卫生合格率示范点和对照点学生平均分别为22.15%和21.15%,处在同一水平上,而小学生则更低,仅分别为14.5视和15.31%干预后示范点中小学生分别提高到68.05%和53.63%,平均为58.40,而对照点中小学生平均分别为42.73%和18.85%,平均为27.73%,两组对比合格率提高了1倍以上,同组相比,中学生口腔卫生合格率高于小学生,因小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结果显示出强化个人卫生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干预时间短,但也能收到较好的卫生保健效果。

2.4中小学生手卫生合格率调查本次共检查了5564名学生手卫生情况,干预前示范点和对照点学生手卫生合格率平均分别为54.69%和51.02%,差别无显着性(p>0.05)干预后示范点手卫生合格率提高到76.62%,对照点为62.84%,示范点合格率比对照点提高了6.57个百分点(p<0.001)结果说明增设洗手设施和健康教育措施能促进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保持手的卫生,是防止病从口入的重要措施。

3.讨论

中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阶段,特别是少年儿童卫生意识和行为能力较差,同时也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从小抓好健康教育,易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果不注意培养,也易形成不良的坏习惯。因此,强化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自身卫生素质,也有利于提高全民卫生素质。按国家教委健康教育大纲要求,在不增加学生负担和学时(每周05学时)的前提下,开展以个人卫生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短期(1年)内也能提高学生卫生知i识^态度-行为的转变,本次调查结果也充分显示了这一点。学生卫生知识的提高,增强了自我保健能力,促进了卫生行为的形成,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预防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同时学生卫生素质的提高,对搞好家庭和社区卫生也可以起到推动作用。

健康教育是一项提高全民卫生素质的跨世纪系统工程。对于经济不发达,卫生条件较差,常见病多发病高发的农村地区,在学校、社区范围内开展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健康教育师资是实施全民健康教育规划的基础力量。当前学校健教师资不足,而对任课教师进行短期技术培训是解决师资缺乏的有效途径。建议所有的

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与思考 篇10

一、建立农村寄宿制中心学校势在必行

临高县是个人多地广的市县,全县境内多为平原地带,自然村分布较广,人口居住极为分散,加之受历史上村村办学的传统的影响,形成了村村办小学,过于分散的学校布局结构。这种不合理的布局结构,使原本严重不足的教育资源更是捉襟见肘。绝大多数农村小学设施十分落后,现代化设备无从谈起,有近四分之三的农村小学无法保证起码的开齐功课开足课时,师资严重紧缺,加之教师素质不高,70%为民办代课教师,正规师范生相对太少,这种现状导致农村小学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成绩不尽人意,学生流失严重,学校趋于崩溃边缘,城乡教育差异越来越大,干部群众对此极为不满。临高是个贫困县,贫困农村教育的客观现状,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使调整布局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创办农村寄宿制中心学校,成为了我县各级领导振兴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为此,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充分利用危改契机,于2005年实行全县小学校布局调整,2006年消除D级危房,村小合并,撤掉麻雀学校,兴建了8所(文澜江、东英、博厚、博北、美良、五联、和舍、五峰)农村寄宿制中心校。从而提高了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优化了农村教师队伍结构,解决了农村学生每天走十几里路上学的困难,给他们争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同时又减轻了农村筹资办学的负担。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措施得力,发展迅速

我县农村小学经过布局调整后,建立了8所寄宿制中心学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教育局的正确指导下,同心同德,开拓创新,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优质的教育资源得以共享,提高了办学效益,教育教学稳步提高,显现了勃勃生机的景象,在教学质量、体育、文艺诸多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表现有:

1、教育资源使用效益。创建寄宿制中心学校前的学校多数都是“袖珍”学校,村村有小学,使有限的资金过于分散使用,难以形成规模较大的办学效益。撤销部分学校建成寄宿制中心学校后,将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改善办学环境,更新教育设备,大幅度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益。

2、优化农村教师队伍。创建中心校以前,由于教师缺编,全县农村小学专任教师紧缺,大多数都是开语文、数学两门功课,几乎没有专职的图、音、体、英、美等的教师,教师上课较随便,相当部分教师为了赶集或干农活,自己随时调课或随便不上课者屡有出现。创建中心校,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在两年多时间内招聘了903名新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特别是中心校优先聘用优质教师,分流不合格教师,配足配强各学科教师,优化了教师队伍,保证了课程的开设率。

3、我县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学生每天十几里路上学的奔波,给农村孩子争取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同时,通过学校里的集体生活,培养了使用学生集体荣誉感,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明显增强,学会了文明礼仪的习惯。

4、学校抓课余生活,打造住宿生“快乐校园”。由于住宿生在校时间长,空余时间多,学校想方设法开展课外兴趣活动,为住宿生开展了艺术培训、表演、美术、舞蹈、书法、读书等活动彰显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的特长。

5、创建寄宿制中心学校,农村小学撤并,减轻了农村办学的负担。农民不再为改善村小学条件,修缮校舍、购置设备等集资和投工投劳面烦脑。同时,孩子远离父母到学校住校,让家长有了更多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专心做好工作。

三、浅谈住宿生的管理

(一)、精细化管理,共创平安学校

住校生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繁杂琐碎,做好住校生安全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保证学生安心学习,而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让成百上千的家长能安居乐业,保证他们把精力集中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因此,学校在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要注意从“细”处考虑,从“精”管理。具体做法如下:

1、抓学生档案管理,一个萝卜一个坑。学校住校生档案管理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校安全管理水平的标志之一。那么如何建立“住校生”专项档案管理呢?建立住校生档案管理,要做好学生基本情况造册,并且是每人一本,以方便查找。记录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姓名、性别、所在年级、户主姓名、家庭住址以及租住房屋地址、家庭情况、思想道德状况、学习状况、行为习惯、生活状况、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状况、他们父母的通讯地址、电话,以及当前监护人联系办法等,对学生进行全面掌握。

2、制定值班制度。值班室每日必须有两名带班领导和值班教师;备有直拨电话、常用药品、本校教师电话本,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值班教师每晚在学生就寝后,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寝室,做到“三问”(问人数、问纪律、问学生身体情况);“三看”(看睡姿、看盖被、看有无异常情况)清点学生人数,情况如实载入点名册中。

3、制定住校生请假制度。住校生请假问题不可忽视,这一环节弄不好会容易出问题,责任重大。因此,学校要制定明确的住校生请假制度。怎么做呢?我们不妨这样制定:住校生请假必须先到总务室(住校生主管领导室)领取请假条表,然后到宿舍管理员签名,经同意再到

4、建立宿舍、学校、家长联络平台。小学生年龄小,且住校人数多,单靠教师的管理,无法做到顾全大局。建立宿舍、学校、家长联络平台,让学生、家长参与学校住校生管理,可以有效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难题。譬如,深夜学生生病,是学校最头疼的事。虽然每晚都有巡逻教师,但夜间学生睡觉,我们不可能叫门询问,影响学生的美梦。所以,学生夜间有异常情况,我们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设立寝室联络员,学生夜间有异常情况,联络员可以在第一时间报告给值班教师,值班教师在及时处理的同时,再通知带班领导和家长或委托监护人,可以使我们全方位协调处理异常事件,确保学生的住宿安全。

(二)、抓宿舍管理,规范化学生生活行为

宿舍是住校生走出教室之后的“家”,同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这里也需要和谐,需要温暖,需要快乐,学校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幸福温馨的环境,使他们在快乐中生活,在快乐中学习,让他们在这个“家”里享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真情也回报真情,提升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因此加强宿舍管理对于学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加强宿舍管理,规范化学生生活行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制定宿舍各种管理制度。制订《文明宿舍评选方案》、《内务检查记录表》、《寝室公约》、《寄宿生作息制度》等制度,利用开学典礼、每周升降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班会等时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学习等让学生人人知晓学校校规校纪,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2、抓宿舍军事化管理,训练学生做到“六个一”和“六个无”。即:寝室内务整理达到“六个一”:毛巾叠成一条线、口杯摆放一条线、牙刷倾斜一条线、被子摆向一条线、鞋子摆放一条线、盆桶摆放一条线;室内整洁做到“六个无”:地面无纸屑、墙上无印迹、室内无垃圾、桌内无杂物、窗台桌面无积灰、桌面无涂刻。使宿舍就像在军营里的一样整洁。通过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克服生活懒散、拖沓、杂乱无章的生活作风。形成生活有节奏、有规律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一生受益无穷。

3、抓宿舍文化管理,举行“我的宿舍我当家”宿舍文化评比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剪、贴、画,为了自己的宿舍环境创造“亮点”,感受到作为寝室主人的快乐,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实现对学生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三)、抓课余生活管理,打造“快乐校园”。

抓好住校生业余生活,将其开展得有声有色,不但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家”的温暖,快乐健康成长,而且也能让家长从子女身上看到我们住校生的管理及成效,对学校的管理感到称心。

那么如何将课余生活开展得有声有色呢?这就需要学校每位教师都来积极构想住校生的课余活动。如班主任、科任教师考虑如何加强学生的辅导和转化;体育教师思考怎样开展住校生的体育游戏,体育锻炼、计划等;艺术教师思考怎样进行艺术培训、表演、美术展览等等,这不仅指学生成绩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因此,住校生管理不仅是学校管理层的事,也是全体教职工的事。

四、存在突出的问题与思考

我县8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四年来,实现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学校办学效益也有了提高,但寄宿制学校创办毕竟刚刚起步,与标准化、规范化、军事化建设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学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有:

1、办学条件滞后

创建农村寄宿制中心学校,在全县财政资金比较有限的情况下,但也基本解决了中心校的教室、宿舍、食堂、操场等的基本建设。而学校的装备建设投入不足,导致学校教学设施装备相当落后。同时在有限的装备资源中,使用效益相当低下,尤其是实验仪器室、图书、电脑、多媒体等的功能室应用极为有限,难以发挥现代教学效能。

2、教育行政部门缺少对寄宿制学校的指导

由于我县创办寄宿制学校是个新生事物,学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全县8所寄宿制中心校大部分将学生的保安全、保生活作为学校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十分重视了学生的生活和安全管理,开展教研教改及新课开发力度不够。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也忽视了对寄宿学校的正确指导。

3、住宿生的管理人员编制严重紧缺。全县8所寄宿制学校的工勤人员简直是“0”,一所600多名住校生的学校没有生活管理员,没有保育员,没有校警,没有校医,住校生24小时的管理均靠上课老师兼管,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在校教师当天值班管理住校生,次日又要上好一天的功课,导致教师工作量加大,负担过重,管教质量不佳。

4、寄宿制学校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住校生在学校吃、住、学习,单单仅教几节课是不行,要多开设课外兴趣班活动,以满足住宿生课外时间的需要,让学生在玩中乐,乐中学。因此,中心校要合理配足图、音、体、美、计算机等的术科教师,不断拓宽培养学生的特长。

上一篇:新闻稿SEO优化基本规范下一篇:平安建设宣传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