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精选11篇)
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 篇1
“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将调整——
优秀特岗教师可免试读研 研究生免缴学费
“硕师计划”将覆盖全国所有农村学校,优秀特岗教师可免试在职攻读„„教育部日前下发了《关于做好2010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负责人。
扩大服务规模——
覆盖至全国31个省份
为缓解农村学校教师缺乏的矛盾,同时创新农村教师培养和补充机制,提高农村教师学历层次,教育部自2004年开始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即,从具有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资格的高校中,选拔部分优秀应届普通本科毕业生,录取为“硕师计划”研究生,并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签约聘为编制内正式教师。前三年,根据安排到签约的农村学校任教;第四年,脱产学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第五年,在任教学校工作岗位上边工作、边学习,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完成课程学习,毕业时获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截至2009年,全国共有4400多名“硕师计划”研究生赴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中学任教。
与以往相比,2010年“硕师计划”服务范围由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扩大到所有县镇及以下农村学校,由中西部21个省份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培养方式也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即“硕师计划”研究生先到县镇及以下农村学校任教三年,边工作、边学习,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寒暑假集中面授
等方式学习研究生基础课程,再到高校脱产集中一年学习核心课程,并完成教育硕士论文答辩。
结合“特岗计划”——
优秀特岗教师可免试
教育部要求将实施“硕师计划”与“特岗计划”紧密结合。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录取为“硕师计划”研究生可同时应聘为特岗教师。先到设岗县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服务三年,并在职学习研究生课程。第四年,到培养学校脱产集中学习一年,毕业时获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二是对于具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历、三年聘期内(或绩效)考核至少一年优秀并继续留在当地任教的特岗教师,经任教学校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考核推荐,培养学校单独考核,符合培养要求的可推荐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待遇和保障——
“硕师计划”研究生免缴学费
“硕师计划”研究生在学期间免缴学费,培养经费由培养学校在教育部下达的研究生招生国家计划内安排,住宿等费用按照在校研究生缴费办法执行。“硕师计划”研究生2010年8月前按有关规定到任教学校办理报到手续,并将户籍、档案转至工作单位所在县。“硕师计划”研究生在农村学校任教满三学年并通过每考核者,于2013年9月到培养学校报到并入学。任教未满三年或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入学资格。继续留在当地任教的“硕师计划”研究生,不转户口、档案。其他“硕师计划”研究生,户口、档案转至培养学校。
在三年服务期内,“硕师计划”研究生的待遇按照在职教师相关政策待遇执行。其中聘为特岗教师的“硕师计划”研究生,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三年期间,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其他津贴补贴由各地根据当地同等条件公办教师年收入水平和中央补助水平综合确定。
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 篇2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人才培养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 但以前的专业学位教育都采取非全日制学习的方式。2009年3月, 教育部党组决定增招硕士研究生, 全部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 同时决定, 自2010年始,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全部可以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安排[1]。这是为适应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转变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然而,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自入学开始, 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就处在探索阶段。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 (Joseph E.Stiglitz) 曾经做过这样的预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 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的模式, 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官方用词是城镇化。城市化是一个反映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国际通用词汇, 城镇化则似乎既包含了“城市化”又包含了“乡镇化”, 含义比城市化更广, 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2]。
在农村城镇化的背景下, 农业推广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作为服务于农村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建立与城镇化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及研究价值。
二、城镇化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国的城镇化, 更准确地说是农村城镇化。是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 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 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
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 除了传统的“三农”问题外, 还必须解决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大量的体制问题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等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因而对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农村城镇化的这些要求必然对高校人才培养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专业领域的知识、团队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及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3]。
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 理应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我国目前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体系及其问题分析
人才培养体系, 通常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所实施的培养过程中, 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这些要素通常包括培养目标、入学形式、培养方式和质量控制等[4,5]。
我国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1990年就已开办并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纳入全日制培养后, 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方式、入学形式上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学习年限由3年缩短为2年。在课程学习方面, 也有一些差异。增加了“农村公共管理”、“区域发展与规划”课程, 将“自然辩证法”课程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及“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 虽然依然包括公共课、领域主干课和选修课三个部分, 但三部分的学分由15、10、6变成了12、10、8。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质量控制方面的课程考核、环节检查、论文答辩上则比较类似, 都是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 农村发展, 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都是实行双导师制, 只是论文的形式多了一些选择。
对目前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分析, 我们会发现以下问题:
(一) 培养目标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作为农业推广硕士的一个领域, 其培养目标是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 为农村发展, 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高层次人才。但是, 其培养目标指导思想仍然不够明确, 这些人才经过培养到这些部门到底要以什么样思想来指导未来的工作方向不够明确。我们认为, 既然我国未来农村的发展方向是城镇化, 那么, 无论是农业技术研究、农业教育发展问题, 还是土地、户籍或者资源承载问题, 都要以城镇化为中心来布局。
(二) 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
在农业推广的前提下,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显得比较繁杂。农村与区域发展只有两年学制, 其中一年还要完成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虽然有一些选修课, 但我们认为其课程设置的专业性还是不够。选修课学分加上实践学分所占总学分的比例仍不足40%, 而且还不能保证选修课的内容与后来的实践相一致。
四、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体系重构
(一)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独立设置
目前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是作为农业推广硕士中的一个领域。我们认为, 该领域专业学位应该独立设置, 在美国与之相近的学位就称为“农业管理硕士”和“农业工商管理”硕士[5], 建议更名为“农村与区域发展硕士”或者“农村发展硕士”, 这样便于其课程设置的专业性, 避免很多与推广相关的课程内容。
(二) 重构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的独立设置, 其专业性仍不足, 其课程设置仍然需要重构。重构可以沿着两个方向, 其一是加大选修课力度, 甚至可以模块化;其二是以城镇化为指导思想, 加大课程设置的凝聚度。
在选修课方面, 我们认为可以以城镇化所要求的“三农”问题、户籍问题、土地问题、资源承载问题等分别建立相应的选修课模块, 并且要求其后来的实践乃至学位论文都必须相一致, 学分可以上升到12分左右, 与实践课学分一起超过总学分的一半。
由于农村城镇化对高校人才培养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及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们认为, 在公共课中可以将“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和“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两门课程可以改为选修课, “外国语”等其他四门课程可以保留, 其学分变为8分。在领域主干课中, 可以将“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课程调整为选修课, 其他课程不变或者增加“农村政策学”内容, 学分变为8分左右。
(三) 重新探索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学制
目前,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的学制一般仍为3年。我们认为, 理论和实践没有难易之分, 同为一个层次的人才, 应该实行相同的学制要求。重新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 3年或者至少2-3年的弹性学制才可以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实践探索, 从而提高其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10) .
[2]李迅雷.中国应该“城镇化”还是“城市化”[J].21世纪网,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22/169561_3.html, 2010-3-22.
[3]陈倩羽.城镇化进程中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 2011, (9) .
[4]涂俊才.我国高等学校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 篇3
一、新形势对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人才培养的要求
1、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进入“新常态”时期。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将此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面对这种形势,非常有必要对农村与区域发展人才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如何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师资培养等方面构建农村区域与发展领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提出了新要求。
2、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知识。2015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绿色化”建设,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理念,现代农业正在进入生态化、循环化、低碳化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阶段。农村与区域发展人才需要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掌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社会管理及规划设计等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3、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趋势。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正在协调推进。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减少农村居民数量,促进更多的农民“进城”,在城市工作并安家落户;通过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现象、新问题,而这些应该是农村区域与发展领域学生当前需要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二、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1、生源结构多元化,专业基础较差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硕士生的本科专业学位结构比较复杂。根据郭时印等(2009)调查,农业推广硕士考生主体是行政人员、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为例,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学生占大多数,但还有很多其他学科(如教育学、文学等)的学生,而且具有农林学科知识背景的学生占的比例很小,专业基础比较差。
2、师资队伍比较缺乏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发展多年,但师资力量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高校长期以来单一地采用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现有学校专业领域的科研优势和教学资源主要围绕科研项目运转,倾向于相关学术研究,致使许多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重理论、轻实践,专业面窄、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根据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尽管配备了第二导师队伍,但第二导师实际参与度不够,尚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3、实践能力培养较难
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专业学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非常重要。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看,注重实践教学已经成为这些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共同特征。而我们的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普遍对农林发展缺少感性认识,迫切需要直观、生动的实践机会。但目前实践教学机制不完善,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以课堂理论课教学为主。尽管制定了实践教学方案,但由于受社会经济条件限制,难以开展课程实践观摩、调研等活动。
三、提高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1、提高生源质量
对于应届本科生,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广播、校报、论坛和各类学习讲座等途径与场合,宣传现代农业,激发青年学生投身农业的热情,传递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报考与培养信息,引导具有农林学科和农林经济管理知识背景的本科生报考;对于从事农林经营管理的在职人员,则可以通知互联网、农林行业通讯和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传递研究生招生信息,扩大领域的社会影响力。通过这些渠道宣传,吸引具有农林学科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员进校学习,提高生源质量。
2、建设师资队伍
加大对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的支持,培养一支熟悉研究生培养规律的导师和任课教师队伍;要完善“第二导师制度”,充分发挥第二导师作为实践导师的作用,并增加第二导师的权利与责任,为研究生实践研究提供指导与帮助,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第一、第二导师的互补作用,共同培养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可以建立课程组,落实教学任务,积极探索教学方式和方法,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稳定任课教师队伍。
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在农业推广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重视实践教学,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实践研究教学方法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并渗透到专业课教学工作中。要增加实践参观考察环节,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并重;开设实践类课程,由外聘实践单位的专家以专题讲座方式授课;建立与实践教学相适应的导师、任课教学队伍,更好地发挥第二导师作用;尝试改革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制度,硕士学位论文可采取论文之外的调查报告、社会实践工作报告等实践研究成果。
4、教学和研究要紧跟形势发展。专业硕士是应用型人才,教学和研究的内容要紧跟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鼓励学生积极申报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农村绿色发展的途径与技术手段等,为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服务。
参考文献:
[1]陈碧芬等.以农科大学生创业为导向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9(6):87-91.
[2]林建华、沈月琴.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2012,30(2):52-54.
[3]郭时印等.农业推广硕士生源问题调查及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9,(3):33-36.
[4]李茜等.“应用型”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6):45-49.
[5]李雪华等.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类型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3):100-103.
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 篇4
关于做好2012年“农村学校教育
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各相关学院: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司„2011‟14号)及《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11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浙教电传„2010‟188号)等有关文件精神,为做好2012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硕师计划”)实施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荐原则
公开、公平、公正,全面衡量,择优推荐,确保质量。
二、推荐对象
本校2012年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
三、推荐名额
经教育部核准,我校推荐名额为10名。
四、培养和服务方式
1.被录取为“硕师计划”研究生的学生,作为编制内正式教师到服务地区中小学任教3年,并在职学习研究生课程。任教3年期满,经考核合格,第四年到培养学校脱产集中学习1年,毕业时获得硕士研究生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在与学生签订《教师聘用合同》时明确服务期(原则上应为3年及以上),服务期满后可以继续聘用或不再聘用,也可以在任教3年时根据考核情况再明确是否续聘。凡签订续聘
协议的“硕师计划”研究生,第四年脱产学习享受在职教师进修待遇,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不再续聘的,第四年脱产学习享受全日制研究生同等待遇,毕业后面向社会自主择业。
3.被录取的“硕师计划”研究生,于2012年7月31日前按规定到任教学校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办理报到手续。“硕师计划”研究生要在本科学习期间或经过岗前培训后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五、报名条件
1.志愿到各中小学任教,尊重服务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意见和要求,且服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德优良,无受处分记录,热爱教育工作。
3.专业基础扎实,学习成绩优良。综合素质测评成绩为年级前30%。
4.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原则上需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710分制为425分及以上),其中艺术类、体育类等特殊专业需通过省大学英语三级考试,学习其他语种者需达到相应的等级考试分数。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通过者(710分制为425分及以上)优先,艺术类、体育类等特殊专业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者优先。
5.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良好的培养前途。
6.2012年6月须按时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否则名额自动取消。
7.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原则上优先推荐:
(1)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专业特长,曾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获得学术与科技竞赛奖。
(2)连续3次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或获得省级及以上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六、推荐程序
1.各学院公布推荐条件,组织学生报名。于9月30日前填写《2012年“硕师计划”研究生报名登记表》(见附件2),交验成绩单及相关证件、材料原件和复印件。学院审核后盖章。将符合条件学生的《汇总表》(见附件1)盖章后报教务处教务科,电子文档发至yinghua1288@yahoo.com.cn。
2.符合推荐条件的学生自行与省内农村学校和教育局联系,签订《教师聘用合同》(见附件3),合同必须有教育局盖章,于10月20日前将合同交回教务科。
3.10月22日,学校研究生处根据学生签约情况,对签约学生进行复试,确定录取名单。同等条件下师范生优先录取。
4.10月28日,学院统一到研究生处领取校验码,被录取的“硕师计划”研究生凭校验码进行网上报名,没有进行网上报名的学生取消“硕师计划”研究生录取资格。同时被录取的学生填写《2012年“硕师计划”研究生登记表》(见附件5)并交至教务处。
5.10月31日前,学校研究生处将录取名单分别报送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师范教育司和浙江省教育厅。
6.11月10-14日,已网上报名的“硕师计划”研究生务必进行现场确认。现场确认地点届时另见通知。
七、其他说明
1.“硕师计划”研究生应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学科、专业。
2.学院的推荐工作由学院教务科和辅导员配合完成,相关材料由学院审核验证原件并提交复印件(审核人签名并加盖学院公章)。
3.凡在推荐过程中有弄虚作假等舞弊行为者,一经查实,取消其资格,并追究推荐单位有关责任人责任。
4.凡已签订《教师聘用合用》的学生,不发放普通就业协议书,不得参加公务员及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
5.相关表格可从教务处网站下载,因报名时间紧,请相关学院一定要按时完成报名、审核验证工作,逾期不再补报。
未尽事宜由教务处、研究生处负责解释
附件:1.2012年“硕师计划”研究生报名汇总表
2.2012年“硕师计划”研究生报名登记表
3.2012年浙江省“硕师计划”教师聘用合同
4.2012年“硕师计划”研究生登记表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
发:各学院(部)、有关部门
杭州师范大学教务处201年10月22日印发
附件3: 2012年浙江省“硕师计划”教师聘用合同
甲方: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
乙方:“硕师计划”研究生
根据《关于做好2012年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司〔2011〕14号)及《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11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浙教电传〔2010〕188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经甲、乙双方协商,自愿签订本聘用合同。
一、乙方愿意受聘到甲方所在市、县(市、区)___________________中(小)学担任编制内正式教师。聘期共计三年,从2012年7月—2015年7月。
二、乙方持《2012年“硕师计划”研究生登记表》于2012年7月31日前到甲方办理报到手续,并由甲方帮助乙方办理人事档案、户籍、党团组织关系等转入工作。
三、乙方在聘期内享受甲方编制内正式教师的一切权利,同时履行编制内教师应履行的义务。
四、乙方在工作期间,必须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服从工作单位的工作安排,接受工作单位的管理,遵守工作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虚心学习,努力工作,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工作单位服务,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五、甲方负责对乙方政治、业务培养和日常管理,要热情关心支持乙方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定期了解乙方的思想政治表现和从事教育教学等情况,并予以指导和帮助。督促乙方工作单位为乙方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
六、甲方协助乙方工作单位做好对乙方进行考核和服务期满考核工作,并将考核意见(包括在学校担任的教学工作、其他工作,以及完成工作情况,注明是否通过考核)填入乙方《2012年“硕师计划”研究生登记表》。
七、乙方在聘用期内,未经甲方同意和省教育厅批准,不得调离、辞职、出国等。若乙方由于身体状况等特殊原因不能在甲方所在市、县(市、区)原工作单位任教的,可由甲方调整到本市、县(市、区)域内其他中小学任教。
八、其他约定(结合各地实际,由甲方与乙方协商后补充)。
九、2012年6月,乙方需按时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否则本聘用合同自动终止。
十、若乙方在服务期内违反本合同,须向甲方交纳违约金(甲方为其支付的除基本工资以外的全部费用的两倍),并由甲方报请省教育厅和杭州师范大学取消其“硕师计划”研究生资格。
十一、若甲方违反本聘用合同,乙方有权向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提出申诉,责成甲方执行本聘用合同,若甲方仍不执行本合同,须参照有关规定承担相应违约责任。
十二、本聘用合同经双方签字,并加盖公章后生效,有效期从合同签订之日起至乙方聘用期满为止。本合同一式四份,省教育厅、杭州师范大学、甲方、乙方各持1份。
本聘用合同未尽事宜,由双方本着诚信为本、友好合作的原则共同协商解决。
甲方(公章)乙方
负责人签名:“硕师计划”研究生签名:
北师大物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篇5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学教师。具体要求为: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物理专业基础,了解物理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
1、外语(2学分)
2、政治理论(2学分,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3、教育学原理(2学分)
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
5、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学分)
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
(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
1、物理教学论(含课程与教材分析)(3 学分)
2、物理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3学分)
3、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2学分)
4、物理发展前沿专题(2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
1、物理教育研究(2学分)
2、物理教学心理学(2学分)
3、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2学分)
4、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2学分)
5、物理文化与物理学史(2学分)
6、教育政策与法规(1学分)
7、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2学分)
(四)实践教学(8学分)
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中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创造条件,尽可能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
五、教学方式
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应在中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在中小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六、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一)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
(二)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该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学物理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
(三)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七、其它
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 篇6
甲方(军区政治部干部部):乙方:山 东 大 学
丙方(强军计划研究生):
一、乙方根据教育部研究生招生录取有关规定和丙方初、复试成绩,并按甲方的报考要求,经德智体全面衡量,录取丙方为院(部、所、中心)专业定向培养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乙方按照专业培养方案对丙方进行培养,并按乙方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丙方按培养计划完成课程和必修环节的学习、成绩及德体合格,完成毕业(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由乙方颁发毕业证书并按乙方授予学位的有关规定授予相应学位。
二、丙方属国家计划内招收的定向培养研究生,学习期间不转工资、档案及人事关系,只转临时组织(党、团)关系,由甲方负责发放丙方的工资、各种补贴、书籍费、医疗费等费用。
三、丙方若由乙方安排住宿须交纳住宿费,实行先交费后住宿的原则,住宿费交费办法另行通知。
四、甲方应关心丙方的思想和学习情况,配合乙方做好丙方的培养和管理工作。
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 篇7
一、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
1. 生源质量。
影响教育学硕士培养质量的第一个因素就是生源, 所谓“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源质量代表了各高校教科院或独立教育科研院所的水平, 是“门槛”的具体表达之一。研究生教育属于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 培养的是国家所需的高层次人才, 因此, 它对学生的理论基础、科研能力、综合素质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2. 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基本的学习方式, 是研究生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直接通道, 因此, 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环节会直接关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通常来讲, 我国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周期在一年左右, 在这一年的课程学习中研究生应该对所学专业及所研究领域有宏观的把握和深刻的认识, 能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研究范畴, 获取相关的研究方法并灵活运用。在我国, 一般将研究生课程分为三个类别: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初衷是为了维护研究生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设计, 其目的在于拓展研究生的专业视野, 激发研究生的学术个性, 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 应该讲, 专业选修课程是各培养单位培养特色的显著表现, 对培养质量的多元化产生重要影响。
3. 导师队伍。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 研究生教育需要导师的直接性深入。指导。导师影响着每一个研究生的具体科研领域, 指明了每一个研究生读研阶段的发展方向, 关系每一个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层次, 甚至对研究生未来的人生走向产生重要的思想启发或是间接指导, 他们是研究生培养的直接参与者, 也是研究生阶段性的导航者。因此, 导师队伍的建设对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显著的影响, 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锻造师。
4. 科研实践。
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又兼具较高科研实践能力的综合型高层人才, 只注重研究生的理论化素养则有“闭门造车”之嫌, 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另一重要区别就在于, 研究生重在科研实践, 重在将深厚、广博的学科理论通过大脑与双手转换为具有学术突破价值以及社会服务价值的科研成果。当前用人单位对“社会经验足、上手快”人才的大量需求造成研究生不能踏实从事科研实践, 花在社会工作中的时间远远大于科研实践, 这也直接导致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线下降。
二、教育学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入学门槛较低。
正如前文所言, 随着硕士研究生扩招的继续, 教育学硕士的培养也受到了重要影响。自2003年以来, 每年报考教育学硕士的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 但人数上的繁荣并没有带来质量上的春天。许多院校为了给本科没有教育学专业背景的学生补习基础知识, 要额外拿出大量时间和科研经费为这些学生开设本科课程, 平时的专业基础课为了顾及大多数跨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 也局限于基础而不敢深挖, 致使研究生培养计划大打折扣。
2. 课程设置“本科化”。
在我国学科体系中, 教育学作为一个一级学科, 在研究生阶段划分为教育学原理、教育史、学前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职业教育学等多个二级专业, 呈现出专业方向多、专业口径细的特点。表面看来, 专业划分的多样化有利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高专业研究的精度和深度, 为专业分工做好了准备, 但当前我国对教育学的分支研究滞后于教育学本身的发展, 这就致使教育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跟不上专业方向的设置, 教师的配备没有达到专业分工的要求, 因此, 就出现了课程设置趋向于本科, 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对所在方向研究的深化, 专业质量趋于模糊。
3. 导师队伍紊乱。
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教育学硕士扩招的一个典型特征在于, 大多数科研院校出现了一个导师带多个学生的情况, 而这一现象大多出现在教育学重点院校, 由于有些院校的某一方向为国家教育学重点立项研究站点, 每年会有数以百计的学生报考这一学校硕士点, 这就引发了一个导师带5个学生的现象, 甚至有些院校由于教师引进迟于学科硕士点的建设, 出现了一个导师带多个方向或学生与导师不在同一学院的跨界代导现象。
三、教育学硕士培养标准构建
1. 招生标准严格化。
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开端, 如何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首要环节。当前教育学硕士招收门槛低、招收范围广, 抑制了在短时期内培养高素质研究生的目标实现, 我们认为, 各招生单位首先要严格遵守《国家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办法》, 严把学生的基础理论关, 做到认真阅卷, “手不留情”。
2. 课程设置宽厚化。
课程设置是科研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它体现科研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体实力以及对教学工作的战略眼光。每所教育学科研院校都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课程建设规律, 教育学是综合性较强的大学科, 其内容之丰富、涉及范围之广泛、涵盖历史之长久是设置课程时必然要考虑的大背景。在对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各科研院校要着重体现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和延展性, 在安排专业基础课程时重点考虑内容的深厚性和思想的思辨性, 加强学生对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研究生主干课程的教学, 使他们在基础课程学习之后能够有宽阔的学术视野、多样的方法储备、深厚的思想积淀。
3. 导师管理科学化。
提高教育学硕士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强化导师队伍的管理, 制定系统的管理标准体系, 增强导师梯队的建设。首先, 要建立科学的导师遴选体系, 在用人的初始阶段就狠抓导师的质量, 筛选高素质的导师充实导师队伍。其次, 要解决“多导”向“精导”的转变, 减少导师带导的数量, 缓解导师精力分散的压力。最后, 要注重导师与学生研究方向一致性标准的建设, 逐步破除由于导师资源紧张而造成的“一导多向”的怪现象, 保证在导师队伍上维护教育学硕士的培养质量。
4. 科研实践有效化。
教育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其培养的教育学硕士应该具备教育科研与实践能力, 将理论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或实践行为, 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学科的实践特色。制定教育学硕士科研实践标准, 首先, 要关注社会对教育事业的新要求, 注意用人领域对教育学硕士基本素质的要求。其次, 教育学研究生不能仅仅依靠发论文的方式进行质量评价, 要注重建立培养过程的动态标准, 对学生的科研过程进行奖励、淘汰和竞争, 对科研质量进行全过程的把关, 从而给研究生以科研的压力与动力, 激发他们的科研潜力。
综上所述,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有特定的标准, 只有以标准化的培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放羊式管理、机械化培养所造成的质量下降、资源浪费的问题, 才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高质量的血液。
摘要:随着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我国教育行业特别需要一批具有深厚教育理论功底、精湛教育教学技艺、强烈科研创新意识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来推动我国教育走向素质化、能力化、创新化的轨道。但近年来教育学研究生不断扩招, 入学门槛与毕业门槛不断降低, 规模化培养、批量化生产加剧了教育学硕士生培养质量下降, 前景不容乐观。本文对当前影响教育学硕士培养质量的因素进行科学分析, 依据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以及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适时提出构建教育学硕士培养质量标准, 以促使我国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走向围绕质量抓保障的道路。
关键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安东平.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 2006, (10) :5.
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 篇8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专业硕士 人才培养 思考
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教育推广形势的需要,2007年4月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出通知,决定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汉语国际教学专门人才。近些年来,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发展很快,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07所汉硕培养院校。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汉硕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认真思考和探讨。
一、明确培养目标,提高专业认识
2007年,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2009年,全国汉硕指导委员会在对2007培养方案修订的基础上,重新制定并颁布了《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方案提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的设立是“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该方案为我们的汉硕人才培养确立了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我们必须按照目标要求,提高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合格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该是具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目前汉硕学生中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跨专业的,他们自身的汉语功底不扎实,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难以解答。要使我们培养的汉硕人才能适应国内外的对外汉语教学就必须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汉语的特点,系统掌握汉语知识,为其将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注重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进行教学。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与汉语母语教学虽然都是与汉语相关的教学,但二者无论是在教学对象、教学性质、还是教学目的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对象其母语并非为汉语,很多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汉语,第二语言的教学性质是语言教学,其目的是培养汉语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在较短的时间里快速、有效地学会利用汉语进行交际。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使汉硕学生深入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相关理论,努力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技巧等;培养汉硕学生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研究反思能力,使之将来能很好地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工作。
其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汉硕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不同国别的汉语学习者,他们的文化背景、思维形式、学习习惯等都有不同,而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信仰等方面更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我们的汉硕学生必须要有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储备,了解不同国别汉语学习者的文化背景等知识,才能有效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获得不同国别汉语学习者的认同,进而能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为此我们在汉硕培养中应注重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外文化差异以及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技能,使其在未来的汉语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展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外交事务的处理能力,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好地实现方案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再次,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所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具有良好的中华文化传播技能。与2007年汉硕指导委员会颁布的方案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2009年培养方案对汉硕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要“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求有“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汉语国际教师不仅要给外国学生教授汉语,同时还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对汉硕学生中华文化知识的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文化专题讲座、研讨会,帮助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习并掌握好一些中华文化才艺,如太极拳、武术、剪纸、中国结、中国画等等。我们培养的学生只有熟悉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概况,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很好地从事对外汉语的教学,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使者。
二、优化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课程是教学的最基本要素,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课程门类较多,涉及面广泛。其中既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第二语言习得”等核心类课程,又有“汉语语言要素教学、汉外语言对比、外语教育心理学”等拓展类课程,另外还有“课堂观察与实践、教学调查与分析、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等训练类课程。为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不同课程特点,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以更好地培养出合格的汉硕人才。
一方面,我们要注意改变教师过去那种单纯知识传授者的形象,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法,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门核心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在向学生介绍“任务式教学法”时,便可努力创设真实的交际环境,通过相关的任务布置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在“第二语言习得、汉外语言对比”等课程教学中则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认真思考汉语与其他语言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中外文化交流、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等课程则可采用专题研讨、文化案例分析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有效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nlc202309031355
另一方面,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优化课程教学,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教学媒体主要是黑板、粉笔、教科书、标本等,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那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已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积极创设出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既能避免以往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的枯燥与乏味,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能增强课堂教学内容和知识的密度,加大能力训练的频度,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时间的无效损耗,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
除了课堂上努力优化课程教学外,我们还应积极向学生推荐介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学网络资源,例如“国家汉办网、中文教育网、对外汉语网、网上北语”等。这些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的网络资源不仅能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时空局限,使我们的课程教学有效延伸到课堂之外,而且其海量的学习资源也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其学习兴趣,为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平台。学生们能从以往自我封闭、苦行僧式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投向开放的、充满趣味和挑战的学习中。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素质能得到更大的提升。
三、强化实践环节,注重能力培养
作为专业硕士学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职业导向是从事教育实践的“应用型”人才而非学术研究型人才。因而在汉硕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我们必须强化实践性的教学原则,突出技能培养,注重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训,使我们的学生不仅能了解并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即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转变为实践,即学会“怎么教”,真正掌握好上讲台最实用、最有效的技能。
第一,我们应注重教师的课堂示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只是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往往感受不深;教师如果能结合所讲理论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学,则能大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我们在给学生介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综合、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不同课型时,便可先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然后再就每一种课型为学生做具体的示范性教学。再如介绍“听说教学法”时,教师也应结合具体的词语、句子进行扩展、替换等练习。教师的示范教学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对其教学能力的培养无疑大有裨益。
第二,我们要组织学生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组织与管理,一方面,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到对外汉语课堂去现场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感受真实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氛围;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如北京语言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发行的《汉语课堂教学示范》。为了不使观摩流于形式,无论是现场观摩还是视频观摩,我们都应该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思考: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有什么特点?教师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教学原则?对教师的教学有何评价等?观摩中要求学生做听课笔记,观摩后则应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开阔眼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到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而且能有效促进其专业教学能力的发展,为其今后从事的教学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我们要注重安排学生亲身体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教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和观摩优秀教师教学所体会到的教学理论及方法最终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技能,我们必须按照汉硕指导委员会2009年培养方案的要求,“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给学生安排大量的情境训练,强化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学生通过相关的课堂情境训练能更好地体悟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究竟该“教什么”和“怎么教”,也能在教学训练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总之,汉硕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我们只有明确培养目标,不断优化课程教学,注重学生教学能力的训练,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更好地促进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学位办.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D].2007.
[2] 国务院学位办.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D].2009.
[3] 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09(8).
[4] 汪国胜.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相关问题的反思[J].湖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 篇9
教学认知能力包括对教学大纲的理解能力、对教学环境的认识能力、对教材的分析处理能力等。
教学操作能力可以藉由教师的课堂语言表现得以窥见。
利用“课堂教学设计-说课-微格教学”三步走的模式,可以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的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
一、引言
当前汉语国际推广大背景下,由教师、教材、教法所构成的“三教”问题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其中又尤以教师问题为最。
为解决合格的汉语师资短缺的问题,国家加大了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力度,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下文简称“汉教硕士”),培养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我们培养出来的汉教硕士是否合格,其教学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汉教硕士的教学能力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这些问题都有待探讨。
此处结合实践谈谈我们的看法,以期求教于方家。
二、汉教硕士教学能力培养的重点是什么
在教育学领域,教学能力是一个宏观概念,对其构成,各家有各种论述。
在这些论述中,申继亮、王凯荣的观点最能给汉教硕士的培养带来启发。
他们认为,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所涉及的教学能力可以归结为三种: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
我们认为,培养汉教硕士的教学能力,就是要培养他们的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
汉教硕士要成为合格的汉语教师,需要认识并掌握教学所需的知识、原则和方法,即知道“是什么”;另一方面,他们还需要将所掌握的知识、原则和方法转变为实践,即学会“怎么教”。
让汉教硕士知道“是什么”属于教学认知能力培养的范畴,让他们学会“怎么教”属于教学操作能力培养的范畴。
相比之下,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但它更有待于汉教硕士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自我发展。
汉教硕士在读期间的教学能力培养,重点是其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两大方面。
三、汉教硕士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的具体体现
我们认为,汉教硕士的教学认知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各方面。
第一,分析理解教学大纲的能力。
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包括词汇大纲、汉字大纲、语法大纲、功能大纲、情景大纲、通用课程大纲等。
汉教硕士有必要阅读这些大纲,领会大纲规定的语言知识点及学习者所应具备的听、说、读、写等技能的分级要求。
第二,了解分析教学环境的能力。
当前,汉语教学面临着从之前的吸引外国人到中国来学汉语转变为走出国门去推广汉语这种工作重心的转变。
这一转变意味着汉语教学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的汉教硕士要能区别对待在国内教汉语和在国外教汉语之间的不同。
第三,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
目前,汉语教材的种类比较多,不同的教材反映了编写者不同的编写意图,体现了不同的教学思路。
任课教师需要很好地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更需要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这种加工教材的能力的高低将决定其授课质量的高低。
第四,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的是设计者对教材、学生、教学法等方面的综合认知。
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要在细致分析教学内容、学习者起点、学习者自然特征等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教学步骤、教学行为、教学媒体等。
教学操作能力是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实施的能力。
汉语教师的课堂操作主要是以言行事,教学操作能力可以藉由教师的课堂语言表现得以窥见。
参考杨惠元()的论述,我们将教师的课堂语言分为解释性语言、示范性语言、指令性语言、反馈性语言等四类。
解释性语言要求精准到位,示范性语言要求正确规范,指令性语言要求通俗易懂,反馈性语言则要求及时中肯。
对上述各类语言的共同要求是简洁明了。
唯有简洁明了,才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课堂上的主角――学生来练习说话。
培养汉教硕士的教学操作能力,其课堂语言表现是最值得抓住的点,据此可以引导他们认识、提升教学操作能力。
四、如何培养汉教硕士的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
我们认为,利用“课堂教学设计――说课――微格教学”三步走的模式,可以将汉教硕士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的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很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都在其中。
汉教硕士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重点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两大问题。
“教什么”要从语言学的角度细致挖掘所要教授的语言点的用法。
“怎么教”则应设计出具体的操作办法。
下面以“认识”一词的教学为例,结合两位汉教硕士的设想谈谈我们的看法。
学生甲的想法是:第一步,用英语解释“认识”;第二步,利用投影呈现两个例句,先由老师领读,然后叫个别学生朗读。
学生乙的设计是:第一步,师生问答(老师问:来这儿学汉语以前,你们见过面吗?你知道他的名字吗?学生答:我们没见面,我不知道他的名字。
老师对全班说:来这儿以前,他们两个人不认识。
老师再问:现在你们两个人认识吗?学生答:现在我们认识);第二步,呈现三个例句(我认识迈克|你们都认识我|我认识到我的中文不太好)。
学生甲的教法可概括为“解释――举例――朗读”模式,他没在设计中给出例句,看不出他要教“认识”的什么用法。
学生乙设计了师生问答,并给出了例句,从例句大致可看出他想到的“教什么”的问题。
但是,学生乙并没有提及如何处理这三个例句,我们不清楚他将“怎么教”。
以上两份设想,或者看不出“教什么”,或者看不出“怎么教”,都不能让人满意。
我们认为,“认识”一词“教什么”,需要先列出它的常见用法,然后确定哪些用法最适宜教给某水平阶段的学生。
请看:①我认识玛丽/这个字。
②这个人/字我认识。
③你俩认识吗?④你认(识)不认识麦克?
①是典型的SVO句式,“认识”后接宾语,宾语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
②中,“认识”的受事(即“这个人”或“这个字”)出现在句首,句子是一个主谓谓语句。
③中,“认识”不带宾语,表复数意义的“你俩”充当“认识”的主语。
④则含有“认(识)不认识”这一说法,涉及正反问。
在设计例子、操练“认识”的用法时,以上考量基于语言视角,教师需要注重。
确认了“教什么”之后,接下来需思考“怎样教”的问题,要设计具体的操练方法。
设计操练的一条核心原则应是尽量调动学生的思维,想办法让学生开口说话。
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问答,或者教师引介情景,学生根据引介说话。
还是以“认识”为例,教师可板书一汉字,然后提问学生“这个字你认识吗?”,学生回答“这个字我认识”或“这个字我不认识”,此时他们便已在开口使用“认识”一词了。
说课是促进汉教硕士改进其课堂教学设计的好办法。
将说课引入汉教硕士教学能力的培养中,有三个好处:一是将个人的教学设计置于集体的监督之下,会促使设计者思考实践和理论之间的联系。
二是能帮助说课者发现问题以便调整或改进。
三是集体参与,共同思考,共同进步。
说课时,汉教硕士要在众人面前重点说清楚“教什么”和“怎么教”。
对于“怎么教”,听者可紧扣“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精讲多练”的原则来评议说者的设计。
说课之后,汉教硕士修改和完善其教学设计,接下来进行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的`时间以10分钟左右为宜。
微格教学要有录像,以供指导教师一对一地帮助汉教硕士分析其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还可供集体观摩讨论,或作为教学案例保存下来。
组织微格教学时,指导教师要重点把握好两点:第一,每次微格教学要设定明确的训练目标,比如训练讲解、提问、反馈等教学行为,或者训练语音、词语、语法点等语言要素怎么教;第二,微格教学者的课堂语言应成为关注重点,指导教师可以要求讲课者将其教学过程转写成文本并仔细研读,引导他们发现授课时在语言表现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思考如何改进。
参考文献:
[1]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2]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 篇10
(三方协议)
委托单位:(以下简称:甲方)培养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下简称:乙方)学员姓名:(以下简称:丙方)身份证号码:
乙方受甲方委托,对丙方进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为顺利完成培养工作,三方经充分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培养程序
1、乙方具体培养单位为:学院
丙方的培养领域为:
2、甲方组织本单位(本系统)符合国家工程硕士招生条件的丙方参加本批次工程硕士培养。
3、丙方应当参加并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取得国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籍。
4、乙方为取得国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籍的丙方办理入学注册登记手续。
5、乙方制定本批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并组织实施教学培养工作。
6、丙方完成课程学习后,撰写学位论文,参加答辩评审。
7、乙方对完成课程学业、通过论文答辩,符合国家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条件的丙方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8、甲方人事管理部门派人持相关证明到乙方领取学员取得的工程硕士学位证书。
二、培养费用
1、本批次工程硕士的学习费用总额为人民币元/人(¥元/人)。其中包括:
(1)课程学习费用:人民币元/人(¥元/人);此项费用由丙方在本次工程硕士课程班开班前缴齐。
(2)学位论文指导费用:人民币元/人(¥元/人);此项费用由丙方在进入论文指导程序前缴齐。
2、参加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过程中所发生的报名费、面试费、录取费等相关费用,由丙方自行承担。
3、在学期间食宿等生活费用,由丙方自行承担。
三、各方权利义务
(一)甲方权利义务
1、在学期间,甲方保留和管理丙方的组织关系、户籍关系、医疗关系等人事档案,负责丙方工资、补贴等福利待遇。
2、甲方应为丙方参加课程学习和教学考核提供时间和条件保障。
3、甲方有权要求丙方在完成学业,获得工程硕士学位后,继续为本单位工作。
4、甲方应协助乙方做好丙方学习费用的收取和催缴工作。
(二)乙方权利义务
1、乙方应认真制定和执行本批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开展规范、系统的教学和培养工作。
2、乙方有权对丙方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对于丙方在学期间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乙方有权依据校纪校规给予处分,并将处分结果通知甲方。
3、对于完成课程学习,通过论文答辩的丙方,乙方应当报请中国地质
大学(武汉)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同意,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4、乙方应当将学员已获得的工程硕士学位证书直接移交甲方。
(三)丙方的权利义务
1、丙方应当参加并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取得国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籍。
2、丙方应当按照本协议约定,及时足额地缴纳学习费用,并自行承担其他各项正常开支。
3、丙方通过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后,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课程学习和论文答辩,申请工程硕士学位。
4、丙方在学期间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接受乙方的教育教学管理。
5、丙方在学期间自行承担人身、财产方面的安全责任。
6、丙方在学期间的组织关系、户籍关系、医疗关系等人事档案由甲方保留,工资、补贴等福利待遇由甲方承担。
7、丙方有权在完成课程学习,通过论文答辩后,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位评定委员会申请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8、丙方知悉并同意乙方将工程硕士学位证书直接移交甲方人事管理部门。
四、其他规定
1、丙方不按时缴纳课程学习费用的,乙方不予办理入学注册手续;丙方不按时缴纳学位论文指导费用的,不得进入学位论文指导和答辩程序。
2、丙方未通过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的,已缴纳的课程学习费用不予退还,丙方可以继续跟班进行课程学习,但不能进入学位论文指导和答辩程序。
3、丙方从通过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到获得工程硕士学位的期限,最短不得少于两年,最长不得超过五年。超过五年仍未完成课程学习或者未通过学位答辩的,培养程序终止,丙方已缴纳的课程学习费用和学位论文指导费用不予退还。应丙方申请,乙方可以发放学习证明。
4、在学期间,丙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者学校规章制度,被乙方退学或者开除学籍处理的,培养程序终止,丙方已缴纳的课程学习费用和学位论文指导费用不予退还。
5、三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五、附则
1、本协议自三方签字盖章后正式生效。
2、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各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有权向武汉市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3、本协议一式六份,甲方和丙方各执一份,乙方执四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乙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授权代表:授权代表:
年月日年月日
丙方(签名):
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 篇11
题和中期检查工作安排的通知
现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下)、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工作安排如下:
一、2010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下)、学位论文开题工作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2010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下)于10月30日前报研究生部。
论文开题报告工作应于12月30日前完成,以保证正常的教学计划进度,特别是保证之后的硕士学位论文有充足的研究时间和答辩申请时间。
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质量,应从论文开题报告着手,为保证该年级学生毕业答辩前必须有一篇论文发表,要求在开题报告论证工作前将所作的资料检索情况、不少于3000字的文献综述或文献调研报告一并附在开题报告中,之后再进行开题报告论证。没有进行资料检索、无文献综述或文献调研报告者不得进行开题报告论证。凡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期内未完成开题报告的学生,其学位论文答辩、硕士学位申请和审批工作的时间同时向后顺延。
相关工作要求如下:
1.硕士生开题工作由各院(部、系)统一组织安排,同时审查已开题研究生论文题目、进度情况。
2.同一专业学生的开题论证工作应尽量放在同一论证组里进行。
3.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由研究生部统一制定。论文开题论证结束后,论证组对学生的开题报告做出评价,论证组秘书写出论证记录,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任签署意见,院(部、系)盖章。
4.12月31日前各院(部、系)将开题报告一式2份送交研究生部学科与学位办公室审核。审核通过后的开题报告一份返回各院(部、系),另一份留存研究生部备案。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论证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和论证如下问题:
1.论文题目和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应属学科前沿,研究工作是否属学科主体研究方向?
2.对前人已开展的研究工作和发表的相关文献的调研是否充分?
3.研究内容是否适当,开展的条件是否具备,拟采用的技术路线是否先进、科学、可行?
4.论文研究工作有无科研课题作为依托?
5.进度安排是否合理?
6.论文最终拟提交的目标成果是否明确?
二、2009级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工作
根据我校研究生培养工作计划,2009级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的中期检查工作于2011年11月30日前完成并报研究生部,请指导教师认真检查研究生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如实填写中期检查报告,其内容要求如下:
1.论文工作是否与开题报告相符?
2.论文进度是否按开题报告的要求安排进行,研究方面目前遇到的难点。
3.论文的方向、内容是否有调整?如有调整,请写出调整理由,指导教师审核签字并加盖院(部、系)公章。如与开题内容有较大出入,应重新进行学位论文的开题论证。
4.院(部、系)、导师的检查意见。
研究生部
【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推荐阅读:
农村中学学校工作计划11-17
农村2020小学学校工作计划12-10
西河中心小学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12-23
关于农村小学秋季学校个人工作计划12-06
农村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工作计划11-28
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招聘工作全面启动09-22
学校食堂回收工作情况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汇报12-25
农村学校校长管理学校08-09
农村学校教育10-01
农村学校教学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