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课程改革

2024-05-24

农村学校课程改革(共12篇)

农村学校课程改革 篇1

一、农村体育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分析

(一) 认识上的矛盾性

它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影响农村学校搞得好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体育教师的努力程度, 社会安全责任重大的影响。而前者最为关键, 当前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认识有如下两种矛盾, 主观上能认识到学校体育的重要性, 但在客观上遇到具体的体育工作, 认识就发生了变化。

(二) 指导思想与实践的矛盾性

从学校到领导体育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增进学生健康是体育教学的根本, 却让竞技体育代替体育, 让中考测试项目代替所有其余项目的教育, 这对广泛开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是极其有害的, 而事实上只有在增进学生健康的前提下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及学校运动水平,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 体育师资素质的矛盾性

体育教师队伍思想素质与专业素质不高的现状, 也是提高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的障碍。

上述三个矛盾严重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 因此农村学校的体育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二、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各级各类农村学校领导和广大体育教师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农村体育工作, 改变那种体育工作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 致使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在物质上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 要加强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价值和紧迫感的认识, 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另一方面, 把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的高低作为评价学校优劣和工作实际的重要方面;再一方面, 上级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达标检测的检查力度, 从源头上抓牢, 学校应把这项考核作为体育教师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把这一管理体制作为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的抓手。

(二) 国务院批准国家统一制定和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和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以及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都要认真贯彻执行。上述工作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部分, 各校都要指定实施计划, 上级部门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将检查情况列为对学校领导的专核内容。

(三) 搞好体育第二课堂活动

(1) 在宣传上, 宣传体育锻炼的好处和重要性。

(2) 在组织上, 做到领导落实, 时间落实。

(3) 在内容上, 要结合《体育合格标准》和学校传统体育项目, 相互串联开展集趣味性、文艺性与一体的多层次的竞赛活动。

(4) 在效果上, 目的促进健康, 增强体质, 服务于文化课的学习。

(四) 切实加强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 器材建设。

一方面要坚持体育经费专款专用。另一方面, 采取多种途径解决场地、器材困难, 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标准进行分类设置, 做好场地器材的购置、保管和维修工作, 从而使体育场地、器材与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相互衔接起来。

(五) 加强农村学校体育, 基础管理。它包括课程计划管理、体育师资管理、学校体育经费及器材设施管理、体育教学管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学校课余训练管理等。农村学校体育基础管理抓得如何, 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因此, 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应做到四个有, 即有计划、有检查、有评比、有总结。

(1) 建立组织机构。在行政管理的前提下组织发动校中学生会、共青团、少先队等各团体的组织和带头作用, 为搞好体育工作添砖加瓦。

(2)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推广, 开足开齐体育课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认真做好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良好的生活方式、卫生习惯和卫生条件, 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认真做好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 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

(4) 体育教师根据农村学校的具体情况结合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体育组要组织好二课二操和其他各项体育活动, 在学期初制订好学期的各项专项竞赛活动, 以提高效果。

(5) 学校领导要定期进行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检查并进行评比、总结, 对工作突出的有关人员加以精神和物质奖励。

(6) 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关键。重视体育教师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对“临时”性质的体育教师进行定期培养, 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以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7) 加大投入力度, 保证体育卫生和健康教育的教学。

(六) 加强校与校之间的横向联系。经常开展教研活动, 包括交流教学计划、教学经验、组织公开课和观摩课。通过活动交流经验, 相互学习, 相互提高。

总之, 针对目前农村体育工作的现状, 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迫切需要改革。

农村学校课程改革 篇2

浑源师范学校副校长王聪生

师范教育为祖国培养了大批的教育、教学人才,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面临着来自于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挑战,也面临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挑战,也面临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挑战这些挑战告诉我们:师范教育必须改革我国幅员辽阔,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中等师范学校的发展也不平衡,城市及沿海地区的师范学校已基本上全部达到标准化,有的正由标准化向现代化迈进,由三四年制师范向五年制师范过度,将要实现小学教师大专化。而占80%以上的内陆、边远地区的农村师范学校,距离标准化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而且不能适应山村基础教育的需要,这一现状如何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就这一课题做些探讨.

一、农村师范学校的现状

1、办学条件简陋

由于农村师范学校地处村镇,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思想不解放,大部分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健全,教学设备短缺,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距标准化建设有较大的距离.

2、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师范学校由于地理、地域及生活条件的限制一些重点大学、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无法到位,专科生、留校生担当教学重任,教辅人员用工人充任,这无疑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较大的阻碍作用,教师的在职培训也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教师的再学习再提高受到影响

3、内部管理松散

农村师范学校由于办学条件等诸多因素致使教职员不安心,领导不称心,学校管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仍然采用七十年代的一些管理办法与当前学生、教职员工的开放意识形成鲜明的对照,显得软弱无力,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都未能形成一整套与当前形势相适应的管理体系,更谈不上引进先进的管理办法

4、毕业生不能适应服务区的需要

学生毕业后.其所掌握的知识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山庄窝铺一人一校或几人一校,几级复式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又做门房,又当校长,又做饭,又上课的艰苦环境。文理、艺体全面授课更是一句空话,无法满足既能教学、只能振兴农村经济的需要,由此而造成的是毕业生在山村没有心思抓教学.没有能力促改革.没有技术去振兴农村经济.

二、农村师范改革的方向及对策

农村、山区小学,所需要的教师是既有丰富的文化科技知识及业务素质,又有良好的师德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能在山村挂得住、用得上的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因此农村师范学校的改革方向应“面向农村,面向小学,面向未来”,主动去适应国民经济的“两个转变”,主动去适应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对策如下

(一)进一步加大德育力度,丰富德育内容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槐品质的教育,师范学校培养的是人民教师,中师生的道德品质将要影响小学生的品行,因此,师范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及政治思想教育,农村师范学校更有他的特殊性,毕业生将奔赴山区、农村,接受人烟稀少、精神食粮短缺生活清苦的考验,加大德育力度.无疑更具有他的重要意义。

l、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德育课的效果。学校教育,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培养学生的品行,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师德建设,而加强师德建设,首先要从领导做起,要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要来教师做到的,领导必须身先士卒,率先重范,师德建设就会健康发展.其次师德建设要全方位进行,不仅要注重言表风度,还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更重要的是修养品行,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启迪每一位学生.第三要爱学校、爱学 1

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像爱自己的家乡一样爱学校。教师给学生一份情,学生将给教师一片爱。第四加强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充分认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用超前理论来武装全体教职员工,加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第五用孔爱森等一大批先进英雄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教育和鞭策教师,邦助他们树立正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求真、敬业”的奉献精神面对学生。

2、强化艰苦奋斗教育接受艰苦环境的考验。学校德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凡是影响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建设的因素都可以称之为德育内容,但就农村师范学校而言,由于其服务区的特殊性.更应该加强艰苦奋斗教育。首先教育学生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如何理解艰苦奋斗的深刻含义,在初步实现“温饱”的条件下是否还需要艰苦奋斗。(2)用发达国家艰苦奋斗的事例,用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成长过程来教育学生,说明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任何条件下都不能丢,确立艰苦奋斗是学习、生活、工作的传家宝。(3)用“艰苦”的环境教育学生。每年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山庄窝铺,搞社会调查,搞志愿服务活动,用真实的、活生生的事实教育学生,使同学们都懂得“山村需要我们,我们需要艰苦的环境来磨练”的深刻内涵。

3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着力塑造学生品行。“劳动创造了人”,当今社会劳动可以锻炼人,通过劳动可以改变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可以塑造人的品格。农村师范学校,更应该加强劳动教育,只有劳动才能体会到父母面前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体会到勤俭的可贵。

(1)定期组织学注参加学校公益劳动,如讲究公共设施卫生,植树种花等;(2)积极号召学生参加学校生产劳动如种菜种庄稼、校办工厂劳动等;(3)劳动后的总结,更是我们提高认识加强自觉性的活教材以利于精神境界的升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4、军事训练是增强组织纪律性的有效途径。通过队列队型训练,可以加强纪律性.进行实弹射无、投弹演习,可以培养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军事理论学习可以增强国防观念。总之军训是加强学校德育,帮助学生掌握军事技能的好方法,每届学生进行10----20天的军训从理论到实践,从队列队型到实弹演习,从国防知识到当前国际地区性战争的分析,都可以使学生受益匪浅,得到更为全面的教育。

(二)加强适应山区基础教育的业务素质教育

师范教育,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教育,有什么样的师范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基础教育,师范教育对基础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师范教育要积极地培养适应素质教育的师资,农村师范学校要培养适应农村及山庄窝铺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人才,毕业生应具备在山村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能力。就业务素质的培养,除按国家教委颁布的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进行外,应对以下几方面给予加强

1、面向山区小学,加大复式教学能力的培养

山村小学,95%是一人一校几人一校,几级复式的学校,教师的复式教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原有教育学、各科教学法的基础上要增加或加大复式教学法教育的力度以提高毕业生的复式教学能力,如可以开设复式教学必修课,也可以在教育学上增大复式教学的课时数,从理论上来掌握适应山村小学复式教学的方法。同时小学各门功课的教学法,也应以复式教学法为主,从实际出发,以理论为基础为将来进行复式教学打下基础。

2、着眼全体.提高艺体教学质量

山村小学由于学生数量的限制,各门功课不可能有专职教师,特别是艺术教育的师资更如此。学生念了几年书不会唱歌,不懂什么是艺术,有的会唱几句也是跟影视片学几首情歌罢了。所以农村师范学校的艺体教育,不能停留在只抓侧重班的专业教学上,而忽视普通班的音、体、美教学,要下大力气,提高普通班的音、体、美的教学质量,要将学生培养成文理皆通、艺体都行的多面手,要人人过关,个个达标,以满足山村小学素质教育的需要

3、重视其职业性,“三字一话”常抓不懈

“三字一话”是我们几年来常抓不懈的教学内总,在“科教兴国”的新形势下有的人提出“三字一话”用处不大,认为“多媒体技术将会代替写字说话,以后的小学教学只要有多媒体就足够了”。这显然是不妥的,写字、说话是任何时候都无法替代的,对我们中师生教学来说,虽然培养的不是书法家、播音员,但“三字一话”也需要达到从事小学教学的标准,对农村师范学校来说,“三字一话”就尤为重要,因为所有的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嘴和笔。为此“三字一活”应常抓不懈,每个同学都必须过关,有了这些基本功,对从事小学教学的教师来说就象如鱼得水。

4、走进山区农村,夯实实习环节

近几年由于城镇教师饱和导致几乎所有毕业生进入山区,担起了山村教学的重任。而学生实习又往往是在自然条件优越,生活条件便利的城镇或条件较好的村庄,致使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思想上困惑,业务上不能得心应手,不能适应山村的小学教育。为此我们农村师范学校实习,要面向山区,实习内容不仅仅是几门课程,还要培养生活及生存能力,更重要的是磨练扎根山区,服务山区的意志,要将这样的实习摆上农村师范学校的重要议事目程。同时要适当延长实习、见习时间只有较长时间接触山村小学,接触山村儿童,才能产生对山村小学山村儿童的爱,才能磨炼向艰苦环出挑战,向困难进军的意志,才能成为山村小学用得上,挂得住的一专多能的好教师。

5、因地制宜,积极开展科技教育

科技教育是适应“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举措。中师学校的科技教育,担负着培养小学科技辅导员的重任,农村师范学校,由于毕业生奔赴山区农村任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农、林、牧、渔”方面开展科技活动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农村师范学校除了必修或渗透科技思想、科技知识和科技方法外,还应积极开设选修课,如家禽的规模饲养,村木的栽植及管理,化学除草、科学选种、育种等。一方面便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掌握科技方法,学习科技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更重要的是能成为山村小学生的科技启蒙者,这样可以做到一举三得,为山村培养复合型人才。

6、加强理论建设教育.办出农村师范的特色。

农村师范学校,要办出农村师范学校的特色,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服从服务于山村小学的素质教育,我从为农村师范学校的特色他不仅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文化科技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教育科学理论,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胜任山村小学各科教学的能力。所以农村师范学校不仅要加强基础课的教学,同时要大力开展教育科学的研究,特别是山村小学教育科学的研究。学校要定期组织各科教师深入山区小学调查研究,定期同山村小学教师一起研究讨论教学情况,建立一整套山村小学教育教学体系,为山村小学素质教育服务。

(三)领导在现,政策倾斜

师范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工作“母机。因此基础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其落脚点应首先放在“师范教育”适度超前上,应将师范教育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宏伟工程的重中之重,只要各级领导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重要性其师范教育的春天很快就会到来。

1、在政策上体现其重要性

首先,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师范教育在“两个转变”,教育转轨中的重要意义,宣传尊师重教、尊重人才的重要性,宣传党对知识分子对教师的关怀,加大宣传落实教师政策的力度(2)在政治上要体现党和政府对师范教育的关怀。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要抽出时间定期深入农村师范学校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村师范学校的重视,在配备师范学校领导班子时,一定要配备一支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队伍,使领导班子形成作风正、业务精、廉洁勤政的整体。(3)在招生、分配制度上,要充分发挥师范学校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要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招入师范学校,要将德才兼备素质好的毕业生输送到最需要的岗位,使处于一潭死水的学校变得活起来,这就需要调整招生、分配政策,师范学校可以单独招生进行素质测试,其成级记人总分,并严格政审,对受过纪律处分的学生坚决不得进人师范学校就读,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学生进入学校。在分配政策上,实行学校一次分配,毕业学校将学生直接分配到任课学校,避免出现差学生进入好单位不能胜任工作,而好学生进入差单位无法发挥作用的现象,充分体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原则。

2、从资金上体现其重视程度

农村师范学校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办学条件简陋,未能与时代同步,未能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因此资金是制约农村师范学校发展的重要原因。为此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师范的投入,以现代化建设为远景,以标准化建设为近期目标,力争使校舍、图书资料、仪器设备有一个飞跃,以满足正常教学的需要。其次,要拿出可观的继续教育经费来,实现对现有教师的再教育,使农村师范学校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很快上档次、达标准,以适应山村小学素质教育的需要。(3)要稳定教师队伍.吸收有才华的教师来校任教,给教师提供必要的住房、教学科研经费,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以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为农村师范服务。

浅议农村中职学校的改革创新 篇3

改革创新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更需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笔者以郏县职业高级中学为例,谈谈农村中职学校如何进行改革创新。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教产结合、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大力推行的教学模式,郏县职业高级中学近两年来在教产结合、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学校依托郏县产业集聚区,精心打造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把校外一个机械加工企业搬进学校,成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使该专业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够参与实习实践,这种 “前校后厂”模式为学校节省了大量的机械加工实习实训耗材费用,对企业来说,则免去了支付昂贵的人工费用,学校与企业实现了双赢。

二、改革课程体系

我校变单一课程体系为多元化课程体系,教育内容全面,个性发展特色鲜明,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在学校完成教学课程计划的同时增开普通话口语、礼仪、演讲与口才、音乐、心理健康等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并保证课程的教育质量。同时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把专业课分为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增加专业实践课的课时数,注重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相结合、课程设置与行业技术岗位相结合,缩小教学与实践的差距。我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除开设公共文化课外,在专业课的开设上,注重学生的实际和行业的需求,变单一方向的课程为多方向的课程,比如,对有升学愿望的学生开设“对口升学”考纲规定的四门专业课,对以“淘宝美工”为就业岗位的学生开设以“动漫”“PRA设计”为主的课程,满足了不同学生、不同岗位的需求。

三、改革创新教学管理体系

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要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特色,把强化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在新旧教育体制的转型时期,中职教育同样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和磨合期,中职学校必须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特点,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就业形势、学生自身实际出发,确定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方式方法,坚持“先教做人,后教做事”的培养原则,把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作为教学管理的出发点,把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和法制教育作为教学管理的重点,贯穿整个教学管理的始终,变原来的单一、烦琐的教学管理为多元化、规范化教学管理。

郏县职业高级中学不断探索学校、企业共同管理的教学模式,制订了《学校公共课考核评价标准》《学校专业实践课考核评价标准》《学生在企业实践活动评价标准》《学校对住厂教师管理暂行规定》等,狠抓落实,加强对学校、企业教师的教学管理,使教学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体现规范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形成个性化评价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模式。

四、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积极实践优质高效课堂,结合本校实际,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结构程序,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课堂教学策略。我们不断探索在学校实践课和企业活动课中推行项目教学,实行“工厂就是学校,车间就是教室”,采用“师傅带徒弟”“手把手”“一对一”“面对面”式的教学模式。学校理论课则推行案例教学,技能课实行打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在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方面进行创新。近两年来,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本校教师参与编写的《普通话口语》《礼仪》《心理健康》《电脑应用文写作》《电工基础与技能》《感恩教育》等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创新学生个性发展培养机制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潜能、爱好与特长,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并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来开发,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分组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到校后除选择专业外,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将其分为三个类:一类为“实验班”,以“对口升学”为载体,以冲刺“本科”为培养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类为企业冠名班,以“活动课”“技能课”为载体,以“就业”为培养目标。三类为“普通班”,兼顾对口升学和学习技能,在培养目标上按照学生意愿进行分别教育。总之,在教学设计时充分预想学生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差异组织教学,在学习方式选择上充分尊重学生志愿。以“养成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技能。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谈 篇4

从“实践理性”的方面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普通文化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之间,都是互相补充的关系。要使这些课程促进学生发展,必须以“实践理性”解决课程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各个课程之间“一手硬、一手软”的“两层皮”现状。这种“化解”要从农村初中课程的根部出发,也就是使国家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和为“三农”服务的要求与农村初中课程的内容相统一,建立一个一元化的农村初中课程体系,要使校本课程得到立足的空间,必须与国家课程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学习得到提高。这就是追求增强课程发展活力和课程有序发展的,也就是要追求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统一。

二、完善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从体制上保证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专业自主权,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为此,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引导农村教师积极地开发与本地农村特色相结合,适合于本地学校教学和学生发展的新课程;同时要激励教师在认证其可行性基础上敢于对国家课程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编,实现“课程的校本化”。

我国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采取“自下而上”的课程发展策略,从而保障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利,即“实践——评估——开发”的简单模式。主要是为了鼓励每个教师都对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积极性。让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改革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从教育科研的角度看,这种模式是课程改革的一种实践研究,也是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制。

三、采取适合农村教师发展的培训方式

让农村教师参与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种进步,但是由于大多数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低、缺乏课程改革的经验,所以校本课程的发展必须从提高教师素质入手。然而,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他们特别需要既能反映校本课程理念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的示范与引导。调查资料显示,在观摩教学、教研活动、专家讲学和脱产学习等四种教师培训方式中,最受农村教师欢迎的是观摩教学和教研活动。因为这些方式与他们的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有效解决他们课程开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目前许多地方普遍采用的专家讲学和脱产学习等方式却不受欢迎。这是因为专家讲学和脱产学习往往不符合农村学校的实际,而且时间较短,难以解决教师面对的各种问题。

四、建立多方面结合的课程发展支持系统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校本’强调课程开发活动是学校发起的,并在学校中实施的,强调对学校及当地社区的课程资源的利用,特别是与校外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在整个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应当是参与性的,而最终的决策应当由所有参与教育实践的人共同决定。”这说明校本课程的改革发展是教师和多方面人士共同参与的行为。要想确保校本课程健康、有序的发展,只有建立以教师为主体,学校、家长、社区为主要参与者的校本课程发展组织。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建立包括校长、教师、社区人士、家长和高校教育理论工作者为主的“学习型组织”。比如,农村初中开设“绿色证书”教育的内容,学校可以把当地农技推广站的专业人士和农民企业家请到课堂上为学生讲课,上课地点也可以改在农民的试验田或种植、养殖专业户的基地。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校和农户以及学生、教师、家长、社区人士之间建立起交流、开放、对话、合作的平台,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合作机制。当然,这个“学习型组织”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要有一段差距,需要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各方面的努力。

五、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课程资源

农村学校课程改革 篇5

我国是农业大国,党中央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农村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具有重要作用,农村职业学校必须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积极探索为“三农”服务的途径,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农学类相关课程,农学专业也由此而成为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专业。但从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现状来看,存在着重理论知识,轻动手能力,与社会职业岗位严重脱离,农学人才供需脱节,“供大于求”和农学毕业生“对口就业难”的问题,这个问题实质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所致。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适应性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农学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农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灵活的使用教材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 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它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思想性等特点。但教材只能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教师不应仅成为教材的执行者,教师在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的指导下,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农学类专业的快速发展,农学专业相关书籍如雨后春笋,许多教材是东拼西凑则成了另一本书;有的书内容写了一大堆,有用的东西只有一点点;甚至有的书还会把读者会带入误区,有许多东西在实际工作中可能用不上。作为职业学校的农学专业教师不应当把学校的教材上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应该当拿到新的教材时由专业带头人为首组织专业教师进行研究,通读教材,吸取精华,丢弃没用的东西。增加书本上没有却实际工作中又非常有用的东西,多参考几本书。建议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老师根据本职校学生特点组编内部教材,瞄准人才市场变化,调整模式,突出特色,将设置的课程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直接挂钩,有的放矢。

二、大胆进行教学尝试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教学方面,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有的教师依然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课堂上讲得多,而且多采用“程序化”、“传授型”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活动少,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劲地讲,直到下课铃响之前把准备好的东西讲完了,才长吁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心满意足的表情;可是,学生呢?整个一节课呆若木鸡,一片茫然。虽然学生们也非常专注地想听明白,但农学中的许多术语、原理总让许多学生如坠雾里,然而到实践操作时却又茫然不知从何下手,结果造成教师教学费力,学生学习吃力,实际效果不好的尴尬现象。其实农学是操作出来的,它是一门技术而已,关键是人的思想。有的学生去死记硬背,那是没有效果的,只要思想解放了,农学才能真正的学好。下面两种教学方法值得职业学校教学时参考:

1.互动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是课堂教改的一大尝试区。在互动中,活动的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教学状态,而没有主动与被动之分,课堂活动主体----学生脱离静止的状态,始终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制约中职课堂教学的瓶颈之一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而互动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

首先,教师的备课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课堂上学生提问是极为可贵的,教师应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很多教师不敢在课堂上让学生提问题,或许源自两种心态:一是担心学生搅乱了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流程;二是担心自己无法解答学生的“怪”问题而下不了台。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哪怕是打乱了教学计划,教师回答不出来也无妨,因为学生提问本身就已经是课堂的一个闪光点。其次,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大胆打破原定的教学方案,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老师上课往往最怕乱,总以为一乱就没办法教了。事实上,“乱”的时候往往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持不同观点激烈争论而引起“乱”时,教师不妨让它乱下去,最好的办法是退出教师角色,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放下“不守纪律”的包袱,畅所欲言。

再次,教师要有目的布置课外任务,职业学校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普遍缺乏自觉性和自学能力。如果教师不布置任务,那他们则找不到事做。上课没有目标,课后没有事做,这样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就会发生脱节。时间长了就会出现“重理论、轻操作”的现象。当然在老师布置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当,使学生通过思考学生能够做出来,这样就有成就感。如果都做不出来,则会适得其反。任务布置后必须定时检查,看是否完成,还要给出相应的评价。该表扬的一定要表扬,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任务,不能抄袭,只要学生尝到了独立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就会激发下次等待接受任务的兴趣。

2.目标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这里,目标指以完成或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目标教学法的前提是“目标”。目标教学法有效地建立了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整个过程活动都是真实的,是现实生产生活的一种反映,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到了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技能,包括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标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中心的转变,即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目标”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所以,在运用目标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在职业学校农学专业日常教学中的目标是针对某个教学内容而设计的能由学生完成的、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小任务。具体地说,它应该满足下列条件:(1)该目标过程可以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2)能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3)该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4)目标完成过程有一定的综合性;(5)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遇到困难能在教师有限的指导下自己克服;(6)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可以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是否达到教学目的。比如说学生在学习遗传育种这一章时,如果老师只讲理论,哪怕学得再好,学生毕业后也无法开展遗传育种工作,也不知道怎么去展开。为了使知识学以致用,老师到后期应该采用目标教学法,按照实际工作流程要求学生必须做一个完整的过程。

三、提高专业课教师队伍素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 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农学课程知识更新的速度太快,许多专业教师的知识水平还是静止不动,已经淘汰。农学专业它不像语文、数学等其它基础课程一样有模式可套,有教参书。所以中等职业学校里面的农学专业教师是五花八门,表现在:有的是打开书从第一页念到最后一页,这样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有的是课堂上夸夸其谈,却不能动手指导学生田间操作,经常以巧妙的言语避开学生的提问;有的专挑自己知道的讲,不知道的不讲;有的上课多讲故事,小讲专业知识,但学生喜欢,可毕业时就大骂专业教师;有的知识、实践经验都丰富,确没有讲课艺术,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灌输给学生,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有的不讲上课纪律,只讲是否完成任务。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家想一下,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自学能力,加上如此水平的农学专业教师,那学生毕业后能达到企业用人标准吗?

没有一流的教师,很难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课堂教学改革也就成了空话。要想培养一流的教师,学校必须要下一番大功夫来改革专业教师队伍,否则很难保证学生不流失。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提高专业教师队伍首先学校必须端正办学态度,明确培养目标,要想聘任的所有专业教师都优秀,那是不现实的,至少要聘请一名专业带头人(不但要有深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并且要一定的领导能力),然后花一定经费以专业带头人为中心写好计划,组织专业教师针对职校生特点对专业技能、讲课艺术等方面进行培训,所有专业教师必须参加,培训完后进行考核,考核时校领导必须参加,不合格反复培训,对反复培训不合格者由学校进行处罚。校领导要不定期到学生中去调查专业教师教学情况,认真分析并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对农学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或聘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到校讲学,一定要让教师知道企业需要什么知识?需要什么人才?这样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教授的知识才能不脱离实际。专业教师利用暑假或寒假时间多去接触企业,平时多关注人才市场。学校要鼓励专业教师不断学习,进行知识更新,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办出职校特色。

四、积极创造实验实习条件,全力提高学生技能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 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最大区别就在教育职能和课堂教学上。中等职业学校职能主要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中初级技术人才,因而职业学校教学的职业培训功能十分突出。这就要求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使学生来有所学、学有所会、会有所用。可以说毕业生在劳动岗位能多大程度地利用其在学校所学知识与技术直接体现了职业学校社会效益的高低,也直接体现了职业学校教师劳动价值的大小。许多职业学校农学教学设备落后,甚至没有设备,实验田没有。大部分学校上课还是采用“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室没有投影仪。上课专讲理论,学生很难理解,在黑板上教师也很难描述清楚,只能让学生更加糊涂,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再好的工人没有好的设备也很难生产出具有一流质量的产品。建议学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手段进行农学教学。用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演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较地理解农学中那些必须了解的而又抽象难懂理论知识;教师通过教学网络进行的演示操作,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操作入门。

五、更新观念改革学校办学思路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保证

社会现实告诉我们,一位合格的农学专业教师很难寻,有的职业学校,尤其是许多民办职业学校考虑自身利益问题,只要老师工资低就要,或者想花低待遇请高水平的老师。再者许多职业学校办学思路不明确,随便找个教师上课,让学生了解一下农学基础知识,学生毕业后不管是学什么专业,也不管学生学得怎样,一车就送进流水线的厂家。这给那些成绩好的学生以沉重的打击。这样就在所有学生的心中产生这样的想法:“学得好,学不好,凡正都是一样的进流水线打工,学三年不如学二年,早毕业早挣钱”。这严重影响了学校的专业教学。不是说所有学生都要安排对口工作,我建议至少要给那些成绩,表现好的学生安排对口工作,体现出他们的努力确能带来回报,值得。否则连成绩好的学生都不想学的话,那整个专业教学将是一片混乱。就谈不上教学质量的提高了。长期下去,学校的生命力将会受到威胁。所以学校必须从长远考虑,办出专业特色,多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如德国职业学校的“双元制”职教体制)。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要想发展,必须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路;而要走出这样的一条路,关键是改革与创新。改革与创新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然而,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方面的有机配合。就职业学校内部而言,要求学校把教学改革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规划中去;同时,改革是有风险的,作为学校领导,要为改革者保驾护航,在全校营造一种教学改革的氛围。就学校外部来说,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设置主体是从高中段开始的,学生主要是初级中学分流过来的。因而,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还要考虑与初中衔问题。但是,由于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的教学要求不同,这就导致了教学改革能否为学生所接受的问题;目前,普通学校毕竟还未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领导教科研的部门,应统一部署系统安排,使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改革协调有序地进行。

论农村地区学校语文教育与改革 篇6

我國乡村居住地处边缘,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很低,语言水平更是如此。语文教学模式简单,教学效果差,基本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本文结合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的实践,对农村乡村中小学做了实地了解,发现普遍存在着问题,比如:多数学校办学条件差,开设语文课程的配套设施落后、欠缺,绝大部分小学根本没有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开展良好的语言教学,教学模式普通单一,导致学生对母语的基础打的不扎实。

教育部明确提出过我国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发展农村教育要重视两点:一是要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实行城乡统筹,把农村教育放在重要地位。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必须改善农村的教学条件,包括校舍、设备、远程教育。

农村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边缘教育,农村中小学生是语言学习者中的弱势群体。有些地区乡村中小学校大多数没有足额、胜任的语文教师,更没有必要足够的语文学习硬件和软件设施,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阶段对语文的学习停留在背和写的阶段,这成为了他们继续接受更高一层的教育的障碍。在这些地区开展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对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是一个必须解决的严峻的课题,也是这些地区乡村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能力的增强,无不体现出这一地区教育的发展水平。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就有关问题带大家全面了解“十二五”以来的教改成就,“十二五”时期,加快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切实办好农村教育,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等工程,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教学点办学条件。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200多万学生。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缩小校际差距。

我国乡村居住地处边缘,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很低,语言水平更是如此。语文教学模式简单,教学效果差,基本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本文结合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的实践,对农村乡村中小学做了实地了解,发现普遍存在着问题,比如:多数学校办学条件差,开设语文课程的配套设施落后、欠缺,绝大部分小学根本没有开设语文课程的设施条件。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条件下开展语文教学,需要借助音像等媒介。

一、农村教育的概念与意义

农村教育是指农村地区进行的一系列的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规范。要大力发展我国的农村教育事业。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具有很明显的局限性。一般把发生在农村、以农村人口为对象并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称之为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这一述语通常和发展联系在一起,即教育计划旨在帮助人们改造他们的生活标准,使他们能自力更生,有创造性。“农村教育”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所提出的定义是指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包括有文凭的全日制正规学习和短期非正规的成人扫盲学习以及技能培训。按照这一定义,日本的农村教育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二、制约影响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状况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总的看来,我国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低,与城乡教育存在着巨大差别。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有关农村教育的政策还不完善,缺少针对性,没有保障。其一,城乡教育条件存在巨大差别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涉及农村教育的非常有限;其二,国家教育政策把农村教育基本上交给了地方,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不少地方农村教育难以为继;其三,城市、农村的教育标准、要求不一。尽管政策顺应了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为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子女受教育设置了双重标准,但这种教育政策很难有效执行。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教育形成了单一的全日制普通学校教育结构,忽视了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而农村教育的内容和学科设置脱离农村实际。接受教育的毕业生回去后缺乏实际的生产能力,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农村人才呈现出“三少”的特点:中高级人才少,专业技术人才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人才少。没有形成健全有效的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体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方式、内容和规模比较薄弱,缺少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基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的不协调性,严重限制着农村教育本身的长远发展。

三、当代教育人员执行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方针对策

作为教育人员要积极投身于农村教育事业。故有-执教。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对此,全省各地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如安阳市早在1995年就开始试行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并将这一要求作为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截至目前,安阳市先后组织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4000多人次。受援学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不足的矛盾,改善了办学条件,引入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逐步完善了办学模式、管理办法。

作为当代的教育人员,不仅要懂的一般的教学模式,更要懂得针对性教学。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会出现相对差异。作为二十一世纪大学生,更应该具备这种精神与作风。将这些先进思想带进农村。学知识、求发展,坚持以繁荣文化塑造人。农村年青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因此尽快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得和科技文化素质刻不容缓。政府及社会应在有关方面要对广大青年进行爱祖国、乡的教育,帮助他们学习党的富民政策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

农村学校小型家长会模式改革初探 篇7

一、摸底式———知己知彼

“摸底式”小型家长会是在传统意义上大型家长集会基础上改良而来。因为学生家长的背景不同, 他们对学生的期望、关注度也肯定不同, 同他们沟通交流的方法也就不同。教师首先要了解清楚家长的职业类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 遵循逐步推进的原则, 自愿参加, 挖掘“中坚”团队, 只有在底细清楚的前提下才能不断推进各式小型家长会。

操作流程如下: (1) 会前准备可看、可听或可说的故事, 如孩子作业本、平时活动照片, 会前滚动播出宣传片 (如PPT) , 介绍学校及任课老师的风采以及班级的近况。 (2) 发出温馨的邀请通知, 做好家长到会的准备。 (3) 家长集会交流。班主任致辞, 并介绍本次会议的主题、环节等。各科任教师代表发言, 不同类型家长发言, 最后家长填写问卷调查表。 (4) 会后整理反馈。教师及时统计家长问卷调查表, 作好汇总并反馈。对本班家长的热情度、参与度做个理性分析, 了解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长的各类需求, 哪些家长可成为“中坚”团队。

这样的聚会主要在于摸清各类学生家长的背景与需求, 形成家校合作教育的“中坚”力量。一般安排在每学期的开学初 (其他小型家长会前期就开) 在各班教室进行。规模有点等同于传统家长会, 参与人数可以偏多, 适宜非“留守学生”的家长。

二、书信式———润物无声

“书信式”小型家长会特指学生在教师的“牵线搭桥”下, 根据教师的提示和要求给自己的爸妈写信进行交流沟通。

操作流程如下: (1) 会前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 内容就是最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 然后放进信封。 (2) 班主任温馨邀请家长参与, 然后孩子亲自将信送到爸爸妈妈的手里, 再由家长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拆阅孩子们的信件, 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 让家长回复一封饱含深情的信。 (3) 家长与学生交流心得。

这样的聚会一般在期中或期末于教室里进行, 针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 管得过多但不善于沟通的, 尤其是“返乡”家长。它不受时空限制, 可以在家长与孩子之间搭起“心灵桥梁”, 没有老师或家长的批评、讽刺, 有的是心与心的沟通和倾听, 这样可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展示式———各显其能

“展示式”小型家长会的主角是家长和学生, 由教师搭建一个平台,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 觉得自己“真能行”;也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潜能, 了解孩子的优缺点。通过展示平台, 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让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增强自信心;也为家长拓宽家庭教育的途径, 让家长在“看”中得到教育, 在“听”中受到启发, 在“谈”中了解孩子。

操作流程如下: (1) 提前做好准备, 精心排练展示的节目, 布置教室, 突出小舞台。 (2) 班主任寄语, 目的是让家长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 唤起家长教育子女的信心, 让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都能受到最好的熏陶。 (3) 学生才艺表演, 展示内容分为“学习成果展示”, 如学生的作业本、练习本、写字本、日记本, 也可以展示自己最得意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手抄报等优秀作品;“学生特长展示”, 诗朗诵表演、课本剧、续编故事、跳远、赛跑、“穿针引线”等;“闪亮足迹展”, 学生成长档案袋里面记载着学生的成功作品或点滴感悟、老师的鼓励或家长的寄语。 (4) 针对学生的表现, 家长交流自己独特的育儿见解和感慨, 提出对教育的希望。 (5) 班主任总结反馈, 让家长填写调查问卷, 提出宝贵意见, 引导家长、老师、学生学会相互赏识, 挖掘潜能, 最后老师给出建议。

这种学生与家长一同参加的聚会一般放在儿童节、纪念日, 在大礼堂或教室召开, 适宜不信任、不看好自己孩子的家长。通过学生展示才艺, 让家长在观看过程中受到教育, 受到启发, 让每个学生和家长都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 从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更加注意教育的方法;也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 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 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咨询式———答疑解惑

“咨询式”小型家长会是围绕孩子出现的问题或针对家长教育时提出的困惑或疑问, 学校将家长会开成“教育门诊”, 每个“诊室”安排几名优秀教师 (可以是各学科教师、班主任、学校领导、专家等) , 让家长到校采取问答的形式探讨、解决问题。家长全面查找问题、解决问题, 有利于他们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工作, 对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显著的效果。

操作流程如下: (1) 通过家访、电话聊天、温馨邀请单、致家长一封信回执等形式, 收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碰到的问题或困惑, 由班主任整理归类。 (2) 班主任将会前归纳整理的问题给参会任课教师, 会前教师进行准备。 (3) 会中家长抽问题, 抽到问题交由与会教师、专家、领导等作答, 答疑人根据自身的经验、了解的情况和掌握的理论进行解答, 帮助家长排除一些误解和困惑, 其他老师、家长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或进行补充。 (4) 会后进行反馈跟踪。

这样的聚会, 规模小, 针对性强, 不受时空限制, 适宜校外“托管”学校的老师以及家教有困惑的家长, 可以根据事件的发生, 随时随地召开, 重在为学生“治病”, 为家长“解惑”, 使家长掌握更多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增进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和理解。

五、座谈式———共享智慧

“座谈式”小型家长会, 教师让家长“面对面”团团围坐, 在“平等尊重”、“活泼轻松”的氛围中, 就教育中的共性问题或一两个突出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交流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便于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取长补短。

操作流程如下: (1) 会前, 通过学生、家长填写的调查问卷, 班主任从家长中遇到的困惑或棘手的问题中归纳概括出有共性的问题, 商定发言主题和制订切实可行的发言提纲, 做到有计划、有重点、有落实。 (2) 根据调查的问题、学生地域、个性特点、专题研讨的需要, 将家长分成几个小组, 分批交流。 (3) 推选两名组织能力强的家长担任正副组长, 负责主持和记录。 (4) 班主任简述召开座谈会的目的, 将事先拟定要解决的问题发给各家长, 由组长主持研讨。 (5) 家长充分讨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可以轮流发言, 可以一人主讲, 共同现身说法, 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6) 让家长会继续延伸, 可以通过QQ群继续交流、思考, 使更多有效的教育经验在以后的教育活动中得到延续和巩固。

此座谈会主题明确, 形式新颖, 交流双向, 紧跟时代, 效果显著。一般放在多媒体教室, 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主要是让家长回归主体地位, 让后进生家长或品学兼优生家长与教师平等沟通、交流不同的教育方式, 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达成教育共识, 促进家教的健康发展。这样可以拉近与家长的距离, 也给家长平等“说话”的权利, 从而提高家长会的实效。

六、游戏式———玩中沟通

“游戏式”小型家长会是家长和老师聚集在一起, 用玩游戏等形式共同营造和谐的氛围, 让家长远离严肃、紧张, 乐于接受教育, 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 善于与孩子沟通, 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使家校沟通更和谐。

操作流程如下: (1) 根据需要确定家长会的主题, 参会老师会前准备一个与主题相关的游戏 (心有千千结、教与育、大拇指竖起来、大拼图游戏、换种方式爱你等) , 并制定好活动流程。 (2) 让家长参与游戏。“换种方式来爱你”, 让家长根据要求写出对自己孩子最真实的十句评价, 句式为:你是一个 ( ) 的孩子。接着, 家长轮流读, 再把“你”换成“我”来读, 大家交流。 (3) 教师引导。教师讲述爱有多种, 用两个字概括———“帮”、“教”。此时, 教师拿出足够多的时间请家长互相交流, 说说怎样帮, 畅所欲言。最后, 老师重点讲述“教”。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与“教”的区别就是“教”是送给孩子渔具和掌握生存的方法, “帮”仅仅是得到有限的鱼而已。这就是召开家长会的目的。 (4) 让每一位家长给自己的孩子留下一句赠言, 可以对孩子说说心里话, 也可以鼓励孩子树立信心。

这种家长会根据需要可以随时随地召开, 主要是让粗暴型、放任自流型和专政型的家长在玩中学, 乐中悟。让他们“在游戏中觅得了教育”不仅可以充分调动所有家长的参与兴趣和激情, 而且还在瞬间拉近了家长与家长、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真正地实现了家校共育的目的。

七、讲座式———分享经验

“讲座式”小型家长会是具有明显的教育功能和指导性作用的讲座, 它把学生或家长某个阶段或共性的问题集中化, 请专家围绕家长疑惑的教育问题作报告, 并现场针对家长的提问进行答疑, 宣传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操作流程如下: (1) 通过温馨邀请单、致家长一封信回执单、问卷调查表、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家长的实际需求, 将家长分成几大类, 确定家庭教育指导的专题名称。 (2) 把具有相同特点或存在相同问题的同一学习类型学生家长聚在一起, 确定人数, 定好主题, 制定计划, 发放温馨通知单, 提前告之会议时间、地点、主题, 让家长有目的来听, 提高听会质量。 (3) 专题讲座者给家长们传授一些系统的、有指导意义的事例和通俗易懂的理论知识。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讲座, 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的观点说给家长听:家庭教育50%、学校教育20%、社会教育20%、自我教育10%;也可以说给家长听, 坚持3年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习惯, 再3年巩固养成良好的习惯, 有个美好的末来, 换来今后60年的幸福生活。让家长通过一连串的数据明白, 优秀的孩子主要是靠家长培养出来的, 让家长在同一平台上分享培育经验, 产生共鸣, 从而达到召开家长会的目的。 (4) 安排家长提问专家解答, 互动交流。针对家长提出的实际问题, 专家进行点拨, 使家长在听了讲座后有“拨云见日”的感觉。 (5) 做好跟踪反馈, 重点记录。

这种聚会一般考试后在阶梯教室或各教室召开, 每学期一次, 不同的主题可以同时进行。它主要是就家长或学生的共性问题用科学的系统的教育方法向家长作基础理论和实践方法的辅导, 内容深入浅出, 案例通俗易懂, 最终可以转变溺爱型、放任自由型、特殊家庭家长的教育理念。

实践展开后, “摸底式”、“咨询式”、“座谈式”、“游戏式”、“讲座式”小型家长会很受家长欢迎, 主要是由于这几种小型家长会采用了通俗易懂的文字、风趣的事例、形象的图片、视频等形式, 会中以平等、尊重为前提, 自有其科学性和艺术性, 能突破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为家庭教育服务。但是, 农村家长毕竟忙于生计, 在外奔波较多, 经济不宽裕, 不重视培养孩子的特长, 加上学生好多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抚养, 他们大多文化程度很低, 即使有些家长认得几个字, 但也无法通过写信与孩子沟通交流。农村家庭的这些实际情况使得家长没有很多的时间、精力去培养学生特长、写信与学生交流。因此, “展示式”、“书信式”小型家长会欢迎程度偏低。

各式小型家长会, 其组织流程可归纳如图1所示。它们具有规模小、针对性强、不受时空限制、短平快之特点, 具有实效性、灵活性、互动性、创新性。它要求教师改变观念, 转换思路,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家长, 真正做到用心、用情, 不断采用新的形式来满足家长的需求, 在学生、家长、学校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周晓群.小型家长会成为亮点[J].山东教育, 2002 (6) .

[2]刘晓.基础教育“家校合作”的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周洁.小型家长会的实践与思考[J].才智, 2009 (26) .

[4]刘秀英.家长会新模式的行动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 2010 (7) .

农村学校课程改革 篇8

一、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分析

1.农村基础教育相对薄弱, 师资力量不雄厚, 使得绝大多数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解题能力差, 方法不灵活.因此, 不少学生因为基础差不敢去读普通高中而选择读职校, 逃避上数学课是基本的现实.

2.从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来看, 不少中职学生不想学数学, 也觉得学了没有用.学生觉得数学一直以来就是“枯燥无味”、“繁琐”、“艰难”、“莫名其妙”、“不可思议”.一些学生干脆对数学爱理不理, 只要上数学课就想睡觉, 无精打采, 甚至装病逃课.作业也是抄袭来应付老师.随着数学知识难度的加大, 越学越糊涂, 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就更加强烈.

3.从学生认识角度来看, 由于中职学生几乎没有升学压力, 即使上高职也不像普通高中学生那样勤奋好学, 加上农村中职学校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其他专业的教学上, 对于基础课只是简单的要求, 数学课也是一样要求不严, 不断降低教学难度.学生做作业, 大多数都是相互抄袭, 作业雷同的很多, 有的学生干脆不做, 逃避困难.每当考试时, 教师还要把试卷的难度降低到不能再降, 解题步骤要尽量少, 计算过程要简单, 考试的目的就是要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及格, 只要达到学校要求的合格率就行了.

4.从教师教学角度来看, 由于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信心、没有兴趣, 教师知道自己在教学中教学方法没有提高, 而是退步了, 在教学中就没有成就感, 不愿意探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这样,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没有得到提高, 教师的这种情况就影响到学生对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 教学相长也就无法实现了.

5.从教育政策与制度上来看, 农村中职学校的招生总是比普通高中落后, 等普通高中招完了才轮到职校招生, 很多初中毕业生都到好的城市学校去就读了, 农村职校的招生任务十分艰巨, 根本无法完成招生任务, 只注重招生, 只要报名就可以就读职校了, 学生没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 给数学教师上课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了解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实际情况, 保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一致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 (试行) 关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叙述是:使学生在初中数学基础上学好能从事社会现代化建设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代数、三角、几何和概率统计的基础知识,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基本计算工具使用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形结合能力、思维能力和简单实际运用能力.让教师进一步知道现代教育教学的新理念, 迫使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坚决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了解中职生掌握初中教学的情况, 明确初中的知识与中职数学教学的联系.而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尤为重要, 教师在课堂上要把基础知识解释清楚, 要把知识简单化, 让学生学起来感到轻松, 没有太大的压力, 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能够容易理解, 容易接受.

三、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恰当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主动探究数学.

1.适当地运用与数学有关的材料

适当地运用有关材料, 满足学生的兴趣, 把学生带入有趣的情境中.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习资料, 把资料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观察, 激发学生思维;创设适合中职生实际的学习情境, 激发求知欲.提高学习材料的吸引力, 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2.适当地举一些成功例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 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主动的意向活动.人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 才会产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坚定性和求知欲.我们可以发现, 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 都是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并不断地探索, 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获得最后成功的.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用由针对问题的语言, 使得数学问题容易懂, 容易记住.例如, 在不等式的解集教学中, 如何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时总结出“大大取较大, 小小取较小, 小大大小中间找, 大大小小解不了”这样一个顺口溜, 学生记住了, 不等式组的解集也容易确定了.有些不等式组一看题目就可以马上确定它的解集,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给学生们讲当今世界伟大的或是杰出的历史人物, 从他们的成长道路中, 渗入数学的发展历史.比如, 华罗庚、祖冲之、陈景润等他们是怎样学习数学, 又怎样成为闻名的数学家的传奇故事来引入数学的课堂.真人真实例子, 活泼生动的引入, 对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起很大的帮助.

四、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建立一个共同学习、共同探索的平台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的深入, 教学改革的模式也多种多样, 许多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数学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数学教师的理论视野.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内容活泼多样、目的明确,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每一位教师都有切合自己教学对象的数学教学方法, 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上一两节优质课或公开课就能解决, 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是一个长期的互动过程, 我们数学教师肩负的重任是在传授数学知识中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魅力.因此, 教师要经常与学生共同探讨学好数学的目的,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要真正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引导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压力和障碍, 真正使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例如, 有一个学生对数学感到很厌烦, 一上数学课就头疼或打瞌睡, 后来我知道他对数控铣床很感兴趣, 我在课余时间就陪着他一起学习数控铣床的知识和技能, 但在用到数学的知识时我也故意不做, 让他自己钻研, 但由于他数学基础差, 根本没办法解决铣床用到的一些推理, 这时我才引出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并且帮助他解决了学习铣床上的难题.从此, 他开始关注数学课, 不耻下问,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 数学成绩跟上来了, 学习数控也不怕了.

五、教学中渗透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与思路

职业技术教育的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能接受、消化、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能适应多种职业的需求.因此, 要求教师组织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形式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基础知识水平, 使学生在能够承担的学习压力下, 尽可能地获取知识和职业能力, 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我们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文化基础水平及现代市场需求等因素来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农村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要考虑专业的需要, 了解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 熟悉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具体要求, 主动调整教学内容, 拾遗补缺专业教学中需要的数学知识, 让原本零碎的夹杂在专业课中的数学知识, 归纳到数学教学体系中, 形成合理的知识整体.

根据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中职学生的数学现实和数学需求, 农村中职数学课程培养目标的思路为:通过对数学课的学习, 提高作为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 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1) 要求学到与专业有关、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培养学生数学方面的听、说、读、写、算的能力、基本计算工具的使用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形结合能力、思维能力和简单实际应用能力.

(3) 让学生的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 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4)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养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5) 具有一定的数学观念, 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 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农村学校课程改革 篇9

一、学生的课程需求分析

1. 研究对象及抽样

本研究以西和县xx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抽样方法上采取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 先按班级分层, 之后在班级进行问卷随机发放, 本研究向全乡245名中学生中的120名学生发放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99份。在问卷的编制上, 问卷分为两部分:基本信息部分和内容部分, 内容部分共18道题, 其中3道为开放题, 分别从课程满意度、课程需求、课程开发动力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调查。

2. 数据统计及分析

(1) 基于课程满意度的样本特征因素分析

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是多样的, 但是课程无疑是主要的、经常性的, 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水平, 按此逻辑推理, 课程的不合理设置就成了导致学生厌学和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学生的厌学、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基础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无法满足带有地域性和学校特点的需要, ……导致他们对学校学习、生活产生不满”[2]。

通过对该样本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对当地学校的课程普遍不满意。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学生占到总体学生人数的68.7%。但是在对样本特征性别、年级进行显著性检验时发现:学生的性别、年级分别与开设课程满意度虽然呈现一定程度的负相关 (r性别=-0.018, P性别=0.856, r年级=-0.079, P年级=0.435) , 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见, 无论年级之间还是性别之间在对待学校课程的态度方面趋于一致, 没有明显的差异。在探讨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与父母职业关系时发现:学生对学校课程的满意度与父亲职业相关 (r=0.294, p=0.003) , 但是与母亲职业没有显著性的差别 (r=0.007, P=0.949) , 这就是说父亲职业更容易对学生的课程态度产生影响, 而母亲职业对学生影响不太明显。

在对学生关于态度满意度进行分析之后, 还得进一步追究原因, 为什么学生对学校课程产生不满?这种不满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此课题采取了科目分类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细化分析,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科目分别进行调查, 结果如表1所示。

注:此表模型引用徐玉珍“初中阶段校本化课程开发与实施行动研究”课题调查问卷中的一表。表1所示数据为学生所选此项的次数, 学生对有些选项存在不选的情况。

从总体来看, 学生对语、数、外、社四门课程表现出了较大的不满意, 而对音、体、美、科学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情况选择较少。在语数外社课程上, 学生对课程评价的集中特点是:语文是脱离当代实际生活, 数学主要问题是内容难度不稳定, 英语存在“远离当代生活”和“篇章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而社会科学是探索空间太小。对其他课程而言, 学生评价相对较好。

(2) 基于样本学生的课程类型需求分析

既然学生对学校开设的课程存在着不满意, 那么他们对哪些课程知识感兴趣呢?他们的课程需求状况是怎样的呢?

(1) 当地风土人情及历史地理方面。由于我国计划体制的存在, 我国社会长期实行城乡二元体制, 但是我国的教育体制却是一元化的, 是以城市为中心的, 这种模式是“唯教室、唯书本、唯理论灌输, 忽视了农村的广阔田野、乡土资源、生产活动, 具有极端的孤立性;该模式奉行的是城、乡一体化的课程、教材、评价机制, 没有乡土特色”[3]。这种模式的结果就是造成农村学生知识理解能力的降低和对乡土特色的陌生化, 进一步说就是学生兴趣的弱化和学习的厌倦。当然, 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城市化倾向的课程有不同的偏好, 也许城市化倾向的课程就是他们喜爱的, 但是通过调查发现, 学生对当地一些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内容感兴趣比例很高, “喜欢”和“非常喜欢”的学生所占比例达79.8%。可见, 开发一些乡村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实际上, 乡土特色课程的开发还可以达到培育学生乡土情感、传承当地文化的目的。

(2) 当地经济发展实用技术方面。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从这个目标来看, 校本课程设置的目标就是对地方、学校、学生的特点加以适应, “课程改革考虑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在基本达到国家课程要求的同时, 设置农业技术教育课程, 与农村产业结构性调整相配合”[4]。因此, 在校本课程中增加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些实用课程是合理的, 但是由于传统思想中对“农”的贬低, 农村学生不愿学农业相关的技术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不过通过调查发现, 学生认为, 在中学学习一些与当地社会经济联系紧密的知识、技术, 如种植、养殖技术等, 是“非常重要”和“重要”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73.7%, 这说明学生还是希望学校课程中能够增加一些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一些技术、知识。此外, 在研究中还发现, 学生对中学开设农村种植、养殖技术等课程的态度与父母文化程度密切相关, 并且这种相关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具体是与父亲文化程度成负相关 (r=-0.205, p=0.048) , 与母亲文化程度也呈负相关 (r=-0.366, p=0.001) , 这就是说, 学生对学校开设种植、养殖技术课程的态度是明显受父母文化程度影响的, 父母文化程度越高, 学生越认为学校开设农村养殖、种植技术课程不重要, 但是母亲文化程度比父亲文化程度更能影响学生的选择。

(3) 普通文化课程方面。一般来说, 义务教育既是基础教育又是素质教育, 它对学生的发展有两种功能, 一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二是让学生学习到良好的品德和基本劳动技能, 培养劳动人才。可是, 由于中国社会长期所形成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差别, 在农村社会存在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观念, 那就是:在农村地区, 家长、孩子和教师会集体以学生上高中、考大学为共同目标, 他们会形成一种合力驱使孩子考高中、考大学, 把上大学作为孩子跳出“农门”, 走出农村的唯一选择。学生受自身观念、家长及教师的共同影响, 也必然重视普通文化课的学习、必然以高中教育、高考为导向。通过对该地学生的调查发现, 学生确实很重视以升高中为导向的学习见表2) , 在99个样本中有52人认为初中要学一些“为上高中读大学打基础的知识”, 初中仍属于打基础、提高自己基本素质的阶段, 学生的这种认识有其合理性。学生的这种认识当然是与自己的人生理想相联系的, 既然多数学生认为初中要为上高中、考大学打基础, 那么多数学生上学的目的就是考大学, 这点在表2得到了验证, 他们毕业后准备上高中、考大学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78.8%。

(4) 学生拓展知识和能力方面。学校是培养人的重要基地。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学校存在的重要功能之一。学校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 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不只教给学生正式科目的知识, 更多地是要拓展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对此, 新课程改革也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当然是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共同愿望, 但是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当地学生有没有这方面的需求, 如果有又表现在哪些方面。调查发现, 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更多地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 且“科学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需求较高, 所占比重分别为29.3%、26.3%。此外, 根据前面的理论我们得知, 学生的选择是受父母影响的, 但是父母的哪些因素特征会对学生这种选择产生影响呢?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 学生的选择与“家中上学孩子数”、“父亲年龄”、“父亲职业”、“母亲文化”因素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r孩数=0.232 (p<0.05) , r父龄=-0.242 (p<0.05) , r父职=0.239 (p<0.05) , r母文化=0.216 (p<0.05) , 且出现显著性水平, 即家中上学孩子数量越多、父亲职业地位越高、母亲文化程度越高的学生更渴求学校培养其“合作意识”、“法制意识”等, 而父亲年龄越大的学生更期望学校能够培养其“交际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

(3) 基于学生样本特征的课程需求动机行为分析

前面分析了学生对学校课程的需求情况, 有需求不一定有动机, 需求和动机有别。“需求是内心体验到的某种重要事物的匮乏或不足, 动机是一种信念和期望, 是一种行动的意图和驱动力”。那么当地学生对学校开发课程的动机行为是怎样的呢?

(1) 行为认可。学生对学校课程开发行为的认可是学校进行课程开发的前提。在对待学校开发课程的态度上, 学生普遍认为, 学校自主开设一些课程如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课等课程并没有加重自己的负担, 而是“能够学会更多的知识, 能够开阔视野, 锻炼能力”。如表3, 学生对学校自主开发课程行为是认可的。

(2) 行为态度。认可只说明不反对, 但是项目的实施不只是追求不反对, 而是要寻求更多的支持者, 对于以学生为对象的学校课程开发, 学生是否持有支持的态度至关重要。通过调查发现, 学生对学校提供自主选择课程有着强烈愿望, “非常希望”和“希望”者占到了所调查人数的93.9%。如表4, 学生对学校开发的课程会有积极的支持态度。

(3) 行为参与。在分析了学生对学校开发课程进行积极支持之后, 那么学生的这种支持行为能否再升华参与到学校课程开发中来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学生的这种行为必将对学校开发出适合学生兴趣的课程, 以及学校、学生、家长共同体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调查发现, “愿意参与”和“非常愿意参与”的人数占了99个样本中的86个, 学生参与学校课程开发的热情高。

3. 结论

(1) 学生对学校课程存在不满意

学生的性别、年级与开设课程满意度呈现一定程度的负相关, 但是无论年级之间还是性别之间, 学生在对待学校课程的态度方面趋于一致, 没有明显的差异;学生对学校课程满意度方面父亲职业更容易对学生态度产生影响, 而母亲职业对学生影响不太明显;在课程内容方面, 学生对语、数、外、社四门课程表现出了较大的不满意。

(2) 学生对学校开发课程存在需求

在当地风土人情及历史地理等地方特色课程方面, 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农村养殖、种植技术等课程方面, 学生需求程度明显受父母文化程度影响, 父母文化程度高, 学生越认为学校开设农村养殖、种植技术课程不重要, 但是母亲文化程度比父亲文化程度更能影响学生的选择。在普通文化课程方面, 多数学生认为初中要为上高中、考大学打基础, 上学的目的就是考大学。在学生拓展知识和能力方面, “科学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需求较高, 学生的选择与“家中上学孩子数”、“父亲年龄”、“父亲职业”、“母亲文化”因素相关, 家中上学孩子数量越多、父亲职业地位越高、母亲文化程度越高的学生更渴求学校培养其“合作意识”、“法制意识”等, 而父亲年龄越大的学生更期望学校能够培养其“交际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

(3) 学生对课程开发动机行为积极

在行为认可方面, 学生普遍认为学校开发课程“能够学会更多的知识, 能够开阔视野, 锻炼能力”。在行为态度方面, 学生能积极选择学校所提供的课程。在行为参与方面, 学生愿积极参与到学校课程开发中来。

二、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在课程开发模式中,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目标模式的课程开发过程是: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这种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开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并对后来的课程开发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是泰勒的这种课程开发模式重视课程开发目标而没有重视课程开发的过程, 因此, 斯滕豪斯在《课程研究与编制导论》中提出过程模式, 这种模式是:确立目标-创造性教学活动-收集课程结果材料-评价教学活动, 斯滕豪斯的课程开发模式强调了过程的重要性, 重视课程开发的生成性, 但是, 这种模式忽视了课程开发与情境的关系, 不同的情境中, 课程开发所要求的条件是不同的, 因此, 斯基尔贝克在《课程编制过程:学校使用的一种模式》中强调情境的重要性, 提出了“情境分析-目标制定-计划制定-实施-评价”的课程开发模式。

在我国学者的研究中, 有学者根据课程开发的主体把课程开发模式分为“用户开发”与“外部人员开发”[5], 还有人提出自下而上的“草根”模式、双语教育模式、本土化建构模式、多元一体的课程开发模式。这些都是推进我国多元化背景中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有益尝试[6]。而东北师大课题组, 在对东北师大附小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四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选择模式、调适模式、整合模式和创新模式[7]。还有学者将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依据出发点划分为: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导的“需求主导模式”、以学校自身条件为主要依据的“条件主导模式”和以学校办学目标为主导的“目标主导模式”[8]等。

1. 学生需求导向的“主题课程开发模式”原理阐释

贫困地区由于受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相对较低、学校设施设备财力物力不足、地理位置偏僻等方面的限制, 在课程开发中要面临较大的困难, 即便如此, 贫困地区为了集中力量促进学生的发展, 可以坚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主题课程开发模式, 具体说就是学校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需求确立课程开发主题,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各种资源 (包括社会资源、自然地理资源、校内外文化资源、校内人财物资源等) 的利用效率, 开发出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

(1) “主题课程开发”模式的特点

(1)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这种模式是在调查学生需求的基础上, 在对学校的社会资源、自身资源分析的基础上, 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社会资源、自身资源的条件下, 针对学生的需求来确定学校课程开发的主题。

(2) 以主题为中心。学校课程的开发是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来展开的, 根据主题来组合学校的人财物资源, 并设立相应的规则和组织体系。

(3) 以资源联合为形式。课程开发所需的各种资源是对本校, 甚至是对本学区、本县资源进行整合和联合的基础上筹集的, 这种资源不但是全校、全学区、全县教育系统的力量, 甚至是教育系统与非教育系统的整合力量。

(2) “主题课程开发”模式的优点

(1) 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需求。这种模式是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 因为能够更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求, 也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出了贡献。

(2) 最大可能地发挥学校的资源效能。课程开发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发展和促进学校发展。但是学生发展是最为根本的, 贫困地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首先保证的是学生的发展, 而这种模式正是以保障学生发展为优先的。

(3) 促进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整合。主题开发模式对学校和社会资源进行了整合, 既克服了贫困地区进行课程开发资源不足的状况, 又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的合作。

(3) “主题课程开发”模式的程序

这种课程开发模式分为四个阶段, 如图1, 这四个阶段的顺序依次是前期准备阶段、组织实施阶段、宣传推广阶段、评估反馈阶段。评估反馈的完成并不是课程开发的结束, 只是一个周期完成的标志, 这个周期的结束意味着下一周期的开始, 课程开发就是在一个周期与另一个周期的循环中不断发展的, 随着周期的滚动, 所开发的课程逐步走向完善。

2. 课程开发机制的运作

课程开发机制的运作主要探讨这些问题:课程开发如何组织?各主体如何行动?各主体之间如何协调?本研究关于课程开发运作机制的设想主要如图2所示。

(1) 目标确立

首先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成立以校长或副校长为组长, 有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学生及家长、社会人员及课程专家多方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以校长或副校长牵头便于协调或领导, 多方人员参与, 既可以弥补贫困地区学校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能力不足的缺陷, 通过广纳善言还能够更确切了解学生需求、增强课程开发的价值性、可行性。由于贫困地区教师科研能力总体不太强, 因此, 在课程开发时寻求一两位专家的指导是必要的。

(1) 了解学生需求。课程开发小组通过发放问卷、走访家长、访谈学生等方式对学生的课程需求进行调研。如锡山高级中学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 设计了6套问卷, 并采用其中的教师、学生问卷进行调研, 辅以访谈、座谈等方法, 获取必需的信息。这点贫困地区可模仿。

(2) 学校情境分析。了解学生的需求之后, 领导小组要对学校进行情境分析, 学校教师队伍开发能力如何?学校社会资源有哪些?学校所处地理资源环境、传统文化资源有哪些?等。

(3) 确立目标。在对资源状况及学校的课程供给能力进行成本——效益、价值性评估的基础上确定课程开发主题。吴刚平认为确定课程开发目标要经过这几层筛选:“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 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宗旨, 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 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相一致,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 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9]。

(2) 组织实施

(1) 资源的获得。在对所需资源进行评估分析之后, 领导小组还得进一步分析如何获得资源, 如在人力资源方面, 如果人员或技术不足, 学校可以寻找当地农业、水保、林业等部门专业人员提供支持, 也可请课程专家进行指导。财力上, 学校可以向当地教育及政府部门寻求支持, 也可以向当地社会来筹集资金。在保证资源的基础上, 课程开发小组就要在学校组织、政府组织的支持和服务下, 进行课程开发。

(2) 课程的开发。大家商讨制定课程开发的程序与规则;在专家的指导下对课程开发人员进行培训;向编写人员分配具体任务;提供人财物资源支持;建立奖惩机制等。

(3) 宣传推广

(1) 解释课程。课程开发出来之后, 学校还得组织课程开发人员对课程教授人员进行包括对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解释, 并编制《教学大纲》, 以保证课程实施人员对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实施的准确性、深入性, 必要时还可对课程实施人员进行培训。

(2) 课程推广。课程开发出来之后, 对其进行宣传推广是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 课程推广让更多的人享受课程成果不但是课程开发的根本目的, 还是发现课程问题、完善课程的一个重要措施。学校行政组织要承担课程推广的主要角色, 学校要提供课程实施平台, 加强课程的推广与宣传, 让课程在全校, 甚至在全学区、全县范围内实施, 以扩大课程开发效应。

(4) 评估反馈

(1) 信息评价。可以由学校成立评价小组, 由学校行政人员、课程开发教师、学生及家长、课程实施教师、课程专家等组成。评价小组对课程开发过程、课程开发结果进行评价, 包括课程开发的经济性、社会价值性, 学生的发展性等。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可以借鉴CIPP模式, 进行背景评价时可以采用系统分析、调查、访谈、座谈、诊断性测验、文献法等方法;进行过程评价时, 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故事评价、个案评价、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等;在进行成果评价的具体操作时, 可以借鉴档案袋评价、测验法、问卷法、观察与访谈法等。

(2) 信息反馈。评价完成之后, 信息要反馈给相关主体如学校主管部门、课程开发者、学生及家长等。这里面的信息包括对课程开发评价的优点和不足两个方面, 针对不足要提出改进意见, 并把意见要传达给课程开发小组, 以便于改进。课程开发小组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课程进一步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通知.教基[2001]17号[BO/EO].2001-06-8.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386.htm.

[2]唐显武, 刘国伟.探索校本课程的特色之路.辽宁教育研究, 2005 (1) .

[3]覃章成.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价值与策略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9) .

[4]张波.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及特色学校创建.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2005.

[5]曾煜.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的演进及其启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与社会科学版) , 2007 (1) .

[6]廖辉.多元文化课程开发:基本理念、特征与意义.西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5) .

[7]靳玉乐, 董小平.论学校课程领导的范式转型.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4) .

[8]刘世星, 柏宏权.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建构.新课程研究 (教师教育) , 2008 (1) .

农村学校课程改革 篇10

21世纪初, 课改的东风徐徐吹入每一所学校。2004年前后, 西部许多农村学校也开始使用新教材实施新课程。随之一起走来的有教学理念的改革、课程标准的改革、教材的改革等。新课程实施近十年, 我们欣喜地发现师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二、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困惑

1. 教学硬件与资源问题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

极参与文本导入学习, 在情境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满足他们的学习心理需要。

6. 汇报导入法

汇报导入法就是让学生以汇报的形式, 用英语说出与新课相关的内容, 例如, 可以是班级常规情况、天气状况、师生见闻、生活中琐事、新闻历史等等。教师可以让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汇报, 这样不仅训练和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教师还可以顺势开展新课。在学生进行汇报时, 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生词和短语, 这时教师要注意及时给予帮助和指点。

7. 音乐欣赏导入法

在课前适当地运用与新课相关的音乐作品导入, 让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过程中, 逐渐进入和体会到所描绘的情境,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可以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状态, 最主要的是将学生逐渐引入所要教学的情境中。为此,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在课前播放一段音乐, 让学生听两遍, 然后是空缺词语的填写, 这样就能使学生感知信息日新月异。由于办学经费捉襟见肘, 使得许多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严重匮乏。

据了解, 许多农村学校的教学硬件仅仅为几台电视机和录音机, 有的学校好不容易安装了一套多媒体设备, 但使用率并不高, 有赛课活动时会用一用, 平时几乎就是个摆设。造成这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多媒体设施与学生教室分离, 教师要利用多媒体上课须提前跟管理员联系, 且要提前带领学生去多媒体教室, 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二是有的学校办公场所不够就挤占了这一功能教室;三是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花费

到课文所要教学的话题, 从而逐渐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

三、课堂导入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1. 注意课堂导入的时间

课堂导入最佳时间为3~5分钟。如果导入时间过长, 就会影响整节课的进程。课堂导入其目的在于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 同时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 使其自主参与其中, 进行主动学习。

2. 导入方法要灵活应用, 切忌生搬硬套

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适合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采用;但即便是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 对于不同班级, 其导入方法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要注意根据所教班级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和特点, 进行具体分析, 要“因材施教, 因地制宜”。对于同一个班级而言, 也不可能长时间使用同样的导入法, 为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和学习激情, 导入法也要教师大量的时间, 事情一多许多教师图省事就不愿意用了;四是还有半数以上的教师根本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五是电脑老化, 使用时故障频出, 维修服务跟不上。至于各种门类的功能教室, 如语音室、美术室、体操房、演播室等那是想都别想。原有的教学资源如音像资料、科学实验器材 (多是原来开自然课时配的) 等基本报废, 无法使用。新的音像资料、科学实验器材等又配不齐。每年学校会向县、市上交报表, 也多因经费不足等原因而搁置一旁。教材连年改,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等也难以配套。通过地方新华书店订购挂图也是“泥牛

注意经常变换。

3. 课堂导入要结合整节课的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的结构是由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尾五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 五者缺一不可, 如果教师只对课堂导入加以重视, 而把其他环节给忽视了, 那么, 即便课堂导入再出色, 其课堂教学也不能达到所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 在高中英语中导入艺术, 必须依据学生的语言认知规律和文本知识需要, 运用多种导入手段进行导入, 逐渐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晓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技

巧[J].学生双语报·教师版, 2007

[2]刘汉昔, 党永升.“导学法”实验的

初步尝试[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

究, 2001 (1) .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回民高级中学)

入海不见回音”。如果自制教具、学具需要花费教师很多的准备时间, 也只是极个别教师有能力和精力去参与制作。

2.师资问题

(1) 教师结构不合理, 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偏远农村学校几乎是清一色的男教师, 要找个女生辅导都不易;而条件稍好的学校男教师数量又极少。据查某校60名教师中只有7个男性, 而直接在教学岗位上的仅3人。

(2) 后勤岗位挤占教学岗位, 影响教学秩序。由于办学经费紧张, 教师福利得不到保障, 许多农村学校不得不考虑后勤创收, 于是学校既要抓教学又要搞创收, 校内商店的开设有悖于对学生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培养,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笔者了解到, 某校20多个教学班, 1000多名学生, 教学岗位与后勤岗位的教师之比为6∶1, 同时, 部分教学岗位上的教师日常还兼有创收任务。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 要说不分神是不可能的。

(3) 专职体艺教师奇缺, 体艺课无法正常开设。许多偏远学校, 音、体、美和英语专职教师无一人, 这些课只能凑合着安排下去。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大多只是迎合上级检查, 根本无法落实, 课的质量可想而知。而稍好一点的郊区学校, 像这样的专职教师也不够, 操作起来困难太大。

(4) 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有的无法上网查找资料, 有的不会进行简单的文字录入。

3.教材与学生问题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 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具体依据, 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重要工具。课改使得多种版本的新教材走进学校, 师生都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时, 我们发现不管哪种版本的新教材都偏重于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 许多现成的结论、定义、公式在现行教材上都找不到了, 所以使用新教材, 对学生及家长的要求都很高, 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家长有较高的文化基础。

农村学生, 大部分家长整天忙于生计, 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有的外出打工, 把孩子完全托付给祖辈, 学校留守儿童占了八成以上;有的家长有时间却没有能力辅导, 把教育的“责任”全托给了学校与教师。同时, 由于新课程的实施, 学生的入学年龄降为6岁, 实际上很多孩子启蒙时还不到6岁。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而学生的认知能力、运动能力及各方面的协调能力较弱, 跟不上新课程的要求, 给教师实施新课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 教学管理问题

师生疲于课业。在课改的最初几年, 许多学校曾偏激地将素质教育理解为音体美教育, 轰轰烈烈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从县上到学校完全摒弃了考试和排队, 学校、教师、学生都没了压力, 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几年过去了, 小学和初中的教学改革如期进行, 但是高考指向没有变化, 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当地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当大家都意识到这一点时, 从小学到初中各种形式的考试又接踵而至。于是乎, 学校补课开始抬头, 有的明补不行就改暗补, 校内不准就放在校外。由此滋生的各种兴趣班、奥数班、家教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来, 学生去不了游乐园, 老师也没了双休日, 大家抱怨的同时, 仍得无可奈何地奔走在家校之间。

家长忙于学费。义务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是免费性, 国家的政策好, 但在实施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现在学生上学不用交学杂费, 而其他服务性交费层出不穷, 如教辅资料费、牛奶费、早餐费、校服费、各种课余培训费等越来越多。一门学科配发三到四本教辅训练本 (还不包括单元测试卷) , 每个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至少会拿到这样的练习册16本。这些资料哪里来?逐级配发。

学校疲于各种活动。一年下来, 一所学校要参加大大小小的活动几十次, 有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 也有来自其他部门的邀请赛。诸如某乡政府庆典, 某部门单位大型活动, 总少不了学校出文艺节目以示庆祝, 或派鼓号队到现场奏乐祝贺, 或让学生游行、演讲、征文、现场抢答等, 美其名曰锻炼学生能力。有的活动是年初就定了计划的, 有的是临时插队安排的。学校推不掉这种活动, 最终受累的是老师和学生。学校不是生活在真空中, 但这样的活动太过频繁, 必会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三、课改改进的措施

1.加大地方财政经费投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任何一项改革, 不管其在学理上论证得如何缜密, 在政策上规定得如何细致, 它都不得不需要一些条件才能付诸实施。就本次新课程实施而言, 在这些条件中最基本的莫过于经费投入。如果教育经费能够按时足额到位, 校与校之间没有福利的区别, 教师之间不存在金钱的攀比和心理上的不平衡。学校就会腾出更多的人力物力从事教学研究, 教师的工作压力相对而言就会轻许多。如果多媒体设备进到每一间教室, 则教师幸甚、学生幸甚。

2.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现在多数教师知识欠缺,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科知识不足, 教学技能较差、难以灵活地驾驭教材等问题。培训方式开始可以少一些集中讲授, 多一些现场观摩;少一些理论性知识的传授, 多一些有指导性的讨论与研究。在教师基本素质有所提高的基础上, 再逐渐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指导, 并引导教师用理论性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并将具体的教学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3.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1) 要改进课程设置。当前小学英语课开两节, 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少了, 因为农村学生根本没有这样的语境, 课内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体育课开四节多了, 农村学生上下学步行往返家校, 本身就是一种锻炼, 还有午休、课间活动等。地方课、校本课、综合实践活动不要搞一刀切, 因为并不是所有地方学校都适合。

农村学校课程改革 篇11

【关键词】农村学校 体育教育目的任务 组织管理 体育教学质量

一、对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认识与理解

众所周知,学校体育教育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国内乃至全世界基本形成共识。关于学校体育及其目的任务,国内有关论述很多,也有很多建树。笔者积多年从事学校体育工作实践经验与学习体会,认为“技能”“体质”“人才”均不能单独构成学校体育的目的。学校体育以青少儿为对象,其目的在于促进生长发育,体格健美,身体健康,精神愉说,帮助学生形成健身、娱乐、生活等方面的多种身体技能;增进体育文化知识,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使学生在校期间有充沛的箱力学习,为他们毕业后能够获得高质量生活奠定某些基础,创造有利的条件。如实说,学校体育发展到现在,已超出了学生时代,具有终身意义,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畴,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超出了强身健体的独特功能,具有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全面效能。为此,务必加强全面管理,努力完成下列任务:①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健身、健美、健心的技术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健身与养护身心的方法;②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体格健壮、姿态优美,身体健康,全面发展体能、机能和心理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审美能力;③加强思想教育和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体育意识与公民意识,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道德作风及坚持体格锻炼的习惯;④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娱乐生活,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社交能力与团结、合作精神。

二、加强管理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明确了学校体育目的任务,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于管理。所谓管理,泛指对学校全部体育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协调与监督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全日制小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两个条例》、学生《体育锻炼标准》以及《新课程体育教学大纲》对学校体育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工作,体育骨干队伍,学生体质测试与评价以及体育经费、场地设施器材等方面进行具体的管理。其中,应以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为目标,以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其积极性为根本,而以管理人员的明确分工尽职尽责为保障。因此,实施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要求应该是:

(一)管理人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1. 校长学校体育工作应在学校党政领导下,由校长或副校长分工主管。其基本职责是:①根据上级党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指示,结合学校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总的目标要求,并将其列入学校工作计划。②深入实际,检查、评估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及其效果。③加强对体育组(室、部)和体育教师的领导,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支持鼓励他们钻研业务,尊重体育教师的辛勤劳动。④动员教育班主任、辅导员及全体教师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⑤提供必要的体育经费和物质条件保证。

2. 体育教研组是学校中具体组织实施体育工作的部门。其基本职责是:①根据党的教育,体育方针,上级对体育工作的指示以及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和学校实际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学校体育工作和必要的规章制度,报请学校领导审查批准。定期向学校领导汇报体育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和建议。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组织开展体育教学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③协助校医室(院)定期检查学生身体,建立健康卡片。④协助总务部门做好场地设施器材的修建、选购、维修和保养工作,并教育学生爱护公物。动员教师维修、自制体育器材。⑤做好体育的宣传工作。

3.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中坚力量,其基本职责要求是:①自觉坚持政治、思想、业务进修,做一名具有高尚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强、体格健壮、姿态优美的又红又专的体育教师。②根据教育计划和大纲精神及时制订各种教学文件。③热爱关心学生,上好体育课,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④协助学校医务部门检查学生身体,建立健康卡片。⑤积极做好体育宣传工作。⑥自己动手及时维修、自制体育器材,教育学生爱护公物。⑦结合学校体育实践,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4. 班主任、年级辅导员民:①将体育工作列入本班、本年级工作议事日程,并结合本班、本年级实际情况作好具体计划安排。②加强对学生进行有关党的教育方针、思想品德教育,鼓励学生在搞好文化学习的同时,积极上好体育课,搞好课外体育活动。③以身作则,规范带头,主动协助体教师开展各项体育工作。

(二)齐抓共管

提高整体效应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事关全体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学校对其体育工作实施全面管理过程中,即从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到检查督促,效果评估的全过程,都应全校动员,实行齐抓共管,追求整体效应。更要不时运用评估所获信息,调控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能。其主要内容至少应该包括:①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②体育教研组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发挥作用的程度。③体育教学质量。④群体活动开展情况。⑤学生体格、体能、姿态、素质发展情况。⑥学生健康状况。⑦体育图书资料的收集、整理、储存使用情况以及场地设施器材的建设,保管與使用情况。⑧教育科研进展及其主要成果。

【参考文献】

[1]金铁昌主编. 学校体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杜,1994.

农村学校课程改革 篇12

一、课改实施

课改准备阶段。全体教师首先以学习山东省杜郎口中学为突破口, 深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实质, 坚持每周星期二中午统一学习《杜郎口中学教学经验》, 组织全校师生观看杜郎口中学的教学视频, 星期四中午进行集中讨论, 谈自己对新教学模式的见解。2011年2月28日, 石羔中学全体初一教师、教研组长一行30余人来到张家界市桑植十一中实地考察学习, 观摩学习他们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 与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 详细了解他们的“三主五步”教学模式的流程。随即, 就在初一6个班展开了尝试性实验, 桌子编成组, 老师变导演, 学生唱主角, 讲解变演示。“易中天的评书固然很动听, 但我们需要的是毕福剑式大课堂”, 在课改动员会上, 李校长富有激情地说道。

2011年1月, 由教科室、教导处、骨干教师共同组成课改组, 确立了“小组合作四步教学法”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⑴预习启发 (5分钟) ———通过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自读, 积累对知识的认知理解, 然后尝试做预习题, 遇到障碍时, 留作“记号”, 等待全班展示时解决。

⑵分组合探 (10分钟) ———学生根据导学案要求互相学习、交流。

⑶反馈展示 (20分钟) ———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 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 让学生们说、谈、演、写。

⑷巩固测评 (10分钟) ———各小组结合别组展示情况, 对本组未能展示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并当堂评价。

为了保证先做到形似, 2011年4月25日, 又一次组织初一全体教师去湖南声岳阳市许市中学进行观摩学习, 在那里, 他们真正看到了山东省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展示, 课堂容量大、节奏快, 学生积极主动, 把课堂当成自己的表演舞台, 观摩教师热血沸腾受益匪浅。回来后, 石羔中学出台了《新课改课堂评价制度》《课堂改革教师备课制度》《有效教学集体备课制度》《有效教学督查、评比制度》《石羔中学课堂学生评价细则》等, 让课改有章可循。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逐步适应课改的氛围, 石羔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硬件建设上加大力度, 对宣传标语和文化墙进行重新调整, 例如在教室外墙上张贴学生互动学习的照片, 在教室内增设“才艺展示”“快乐成长”等宣传栏, 这些新的标语和文化墙, 让学生们眼前一亮。杜郎口模式课堂容量大, 节奏快, 靠老师板书很显然时间不够用, 为了改变这一难题, 学校投入12万元资金为初一教师每人配备一台手提电脑, 添置两台移动多媒体, 新添96块黑板, 为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搭建起初步的舞台。

要想上好一节课, 就得先备好一节课, 石羔中学的做法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形成各自的备课组, 每周进行两次集体备课, 就导学案的设计进行探讨, 集思广益智慧互补, 群策群力资源共享, 不断提高备课水平和备课质量, 共性导学案形成后, 每位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再进行个性补充, 他们的导学案有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方法指导、疑难提示等环节, 教师的导案和学生的学案要求内容一致, 学案学生每人一份, 学生手拿学案就能快速明白老师的“想法”。

课改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 各班根据学生性格差异、语言表达和学习能力的不同, 他们将学生分成6~8组, 学生自己选出各小组组长。这种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既感到好奇又充满自信, 拘紧而更显张扬, 一段时间下来, 老师们惊喜地发现, 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特别感兴趣, 参与讨论、主动探究的热情高涨, 课堂一下子由原来一潭死水变得活跃起来, 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 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可能会出现好几个答案, 原本羞涩的同学在小组互动的感染下开始发言了, 以前没答过一次问题的同学也有机会上讲台写小组讨论结果了, 原来只打算读完一学期就辍学的学生也开始动摇了。193班陈同学就是一个典型, 她叛逆而大胆, 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我是家长逼来的, 读书没有味道, 我迟早读不毕业”, 在老师面前, 她直言不讳。自从学校开始实行“小组合作四步教学法”以后, 她慢慢变得规矩, 课堂上她代表小组发言娓娓道来, “我开始觉得读书是件快乐的事”, 从此她再也不提不想读书的事。

从2011年秋开始, 石羔中学在七、八年级中着手开展“小组合作四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改革。截至目前, 课改实验已经开展了近两年时间, 参与班级达11个, 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也曾遇到过许多阻碍:一是来自学生方面的问题, 学生基本功不够扎实, 课堂上的表现不尽人意, 有些学生习惯了依赖老师讲、自己听的学习方式, 讨论不积极, 发言不大胆, 一些平时纪律性较差的学生, 借小组讨论的机会说闲话, 各学习小组选出的小组长缺乏必要的组织能力;二是部分老师对这种模式不适应, 习惯了一手拿教案、一手拿粉笔说教式授课, 总是担心学生交流讨论会有遗漏, 对学生不放心不信任, 不敢放手, 在课堂上总忍不住多讲几句, 越俎代庖, 课改效果不理想。

现在, 石羔中学已经着手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协作意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每月开展一次课改评比活动, 用鼓一阵掌声、竖一次大拇指、加一朵小红花、插一面小彩旗的方式激励学生, 力求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胆子大起来, 吐字清晰起来, 表达完整起来。

二、课改收获

石羔中学开展“小组合作四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改革以来, 取得的收获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学生巩固率大幅度提升。以2010年春和2011年春的七年级学生巩固率相比, 2010年春该年级学生流失52人, 巩固率为85%, 2011年春七年级学生仅流失3人, 巩固率为99%, 效果明显。 (2) 学校教学质量有所提升。以七年级数学为例, 在没有进行课改前, 在全县统考排名为第12位, 课改后上升为第6位。 (3) 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自主学习, 让学生学会了思考;小组合作交流, 让学生学会了尊重;课堂展示, 让学生学会了表达与沟通。 (4) 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广大教师精神状态有了很大改观, 对“传道授业解惑”有了深层次的见解, 一根教鞭、两支粉笔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教学形势, 启迪引领学生进行自我学习、集体探讨开始成为教学模式的主潮流。

三、课改面临的问题

在近两年的课堂改革过程中, 石羔中学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并不意味着已经达到了杜郎口的那种高度, 改革之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部分教师思想意识需进一步转变, 课堂上还放不开手脚。

⑵留守儿童多, 他们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 行为习惯较差。

⑶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评价难以落实, “兵教兵”的环节薄弱。

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没有做到及时评价、及时公布。

⑸课改经费吃紧, 教师缺少“请进来, 走出去”的交流机会。

四、课改反思

上一篇:计算机理论考试下一篇:校外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