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理论考试

2024-05-24

计算机理论考试(共9篇)

计算机理论考试 篇1

面对数据庞大、凌乱的计算机考试成绩, 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成绩的统计、分析。再结合合理的计算机编程进行直观的、科学的计算机成绩评价, 以便为计算机教学提供更直观、更准确、更科学的教学参考依据。

1 计算机考试成绩数据分析的必要性

考试成绩的数据分析目的在于通过对考试成绩的数据分析, 挖掘这些数据中的潜在信息, 探索其内在联系及考试问题根源,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老师的教学质量。在计算机考试中利用数据分析对成绩进行评价是很有必要的。第一, 计算机考试中成绩数据繁重、复杂, 计算机强大的处理功能和运算功能减少了成绩统计中的失误, 确保了成绩统计的正确性、准确性。第二, 计算机考试中由于考生能力、主观意识等方面的差异, 卷面分数 (原始分数) 凌乱, 难以进行教学与学习研究。需要借助数据分析实现对计算机教学效果的客观认识, 以便纠正学生学习中的不足, 促进教师计算机教学的改革。第三, 数据分析将计算机考试中相对孤立的成绩统一起来, 提高了成绩信息的利用、挖掘, 有利于对成绩中隐藏信息的发现, 促进了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科学发展。

2 关于考试成绩的数据分析理论

2.1 原始分数据的转化

原始分就是指考试者未经任何处理的卷面分数。一般情况下分散、杂乱, 不利于教学中对整体成绩的分析、研究, 看不出计算机教学或考生计算机能力的整体发展趋势。原始分数据转化就是将考生的卷面成绩转化为标准分 (将孤立的成绩转化为一种地位量数) , 以便为学习研究和教学研究提供支持。在转化过程中, 考生的成绩排位不受考题的难以程度和原始分数高低影响。例一:比如四百个人参加计算机考试, A的成绩是85分, 此次考试题目较容易, 在四百人中A成绩的地位处于中间档次。同样, 四百个人参加计算机考试, A的成绩是62分, 此次考试题目较难, 在四百人中A成绩的地位仍处于中间档次。那么两次考试A的标准分地位是一样的, 表明了A的计算机学习很稳定、教师的计算机教学对于A无太大改变。

2.2 分数增值数据的生成

分数增值显而易见就是学生成绩的增加分值, 主要应用在学生计算机学习进步的程度的评价。在操作中, 先对学生的原始分进行统计, 输入一个分数值。在对学习一段时间后 (接受教师教育一段时间后) 的成绩进行统计, 得到一个输出值。最后结合输入值和输出值的差异评价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效果。

综上所述:第一, 分数增值是依托原有的基础成绩进行和现有成绩的比较实现的。第二, 分数增值需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和处理功能才能实现, 并确保了增值评价的效率。第三, 分数增值更关注学生的成绩变化而非分数本身, 确保了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

2.3 其他数据分析理论

除上述数据统计理论以外, 还有一些计算机考试成绩的数据分析理论。如结合题型对学生各题型的成绩进行统计, 利用统计数据的比较、分析研究探索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教学中的不足。总之, 考试成绩的数据分析理论就是依托计算机强大的数据统计、处理功能, 实现对学生学习评价、教师教学评价的更科学、更公正, 以促进教学活动水平的提高。

3 计算机考试成绩的数据分析

在计算机考试中进行考试成绩的数据分析, 其目的也是为了实现教学效果评价的更科学、更公正。第一, 标准分数据的应用。一方面标准分数据的应用更直观的反应了学生计算机学习在总体中的地位。如该生的地位量数超过了80%的同学, 说明他的学习比较优异。反之有80%的同学超过了他, 那么就需要对他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进行分析、思考。另一方面标准分数据的应用客观的反应了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状况。如例一中, 不能因为学生卷面成绩的下滑或提高武断的评价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而应结合标准分的地位量数客观评价。此外, 标准分数值的应用还清晰的反应了个人或某个集体 (班级、学校等) 计算机成绩的变化情况, 以便教师进行对比教学。第二, 分数增值数据的应用。首先, 学生个体与总体增值分析可以直观的反应学生的成绩进步状况, 有助于学生对自己计算机学习的客观认识。其次, 某个集体 (班级、学校等) 计算机增值的比较, 可以使教师清楚的看到自己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以便结合学生接受能力、学习能力进行一些合理的、适当的教学改革, 促进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三, 计算机考试成绩的数据分析应用, 目的在于及时的、广泛的发现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及潜在问题。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 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的改进等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其过程就是以原始分为基础, 进行相关孤立的成绩信息的整理、联系和比较, 实现了计算机教学评价的直观、科学、公正, 确保了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提高了学校计算机教学特色的发展。

4 结语

计算机考试只是检测计算机教学的一种手段, 计算机考试成绩的高低与考题的难易程度等有很大关系, 不能直接的、客观的反应计算机的教学水平。计算机考试成绩的数据分析理论为计算机教学评价提供了科学的、公正的评价途径, 对改善学习计算机学习效果、提高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有效性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基于计算机数据分析下的计算机考试成绩, 更能直观的、科学的、公正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水平及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师对计算机成绩中潜在数据信息的发现和挖掘, 有利于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 通过计算机考试成绩的数据分析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计算机学习的指导, 增强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中的配合度, 提高了计算机教学的特色和成效。

关键词:计算机,成绩,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1]魏零, 肖丹凤, 基于Excel数据分析处理功能统计学生成绩[J].考试周刊, 2013 (34) :124-125.

[2]姚徐, 数据挖掘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 (01) :55-56.

[3]张庆丰, 王峰.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在成绩分析中的应用[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1 (04) :102-103.

计算机理论考试 篇2

1.十六进制数FFFH转换为二进制数是__111111111111___。

2.目前制造计算机所采用的电子器件是__超大规模集成电路_____。

3.信息处理进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阶段的标志是__电子计算机的发明___。

4.微型计算机中,使用Cache提高了计算机运行速度,主要是因为__Cache缩短了CPU的等待时间______。

5.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经历了__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____三个发展阶段。

6.属于有线传输媒体的是__光纤___。

7.当计算机系统处理一个汉字时,正确的说法是__使用该汉字的输出码进行显示和打印_____。

8.计算机常用的数据通信接口中,传输速率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RS-232USB1.1、USB2.0、IEEI1394____。

9.在数据通信中,信号传输的信道可分为__物理信道____和逻辑信道。10.开启PC机时,计算机首先运行的是__BISO软件_____。

11.在Word中,要想在插入点处设置一个分页符,应当使用“插入”菜单中的__“分隔符_______命令。

12.Windows XP操作系统是一个__单用户多任务__操作系统。13.Windows中的“虚拟内存”管理技术是指使用__硬盘模拟内存___来运行应用程序。

14.关于矢量图形的概念,不正确的说法是__图形放大或缩小会变形、变模糊__。

15.多媒体计算机在对声音信息进行处理时,必须配置的设备是_声卡___。16.不属于多媒体设备的是___鼠标_____。

17.____MPEG___标准是用于视频影像和高保真声音的数据压缩标准。18.关于JPEG图像格式,正确的说法是__具有不同的压缩级别___ 19.属于视频文件的格式是__WMV___。20.在计算机网络中,网络结构主要采用__资源子网________和通信子网组成的两级结构。

21.IP地址中,可以用于正确配置局域网内一台计算机的是__192.168.15.15______。

22.计算机网络的分层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的___体系结构____。23.在OSI七层结构模型中,数据链路层属于由下至上的__第2层_____。24.FTP是__文件传输协议___的缩写。

25.在因特网域名中,edu 通常表示__教育机构_____。

二、多选题

1.数据通信的主要技术指标有__可靠性、传输速率、带宽、差错率__等。

2.USB接口目前被广泛地应用,其优点包含有__传输速度较高、支持热插拔、可接入多种设备____。

3.在Windows环境下,若要在多个运行程序之间进行切换,可以使用的方法_Alt+Tab、单击任务栏上的应用程序按钮、单击应用程序窗口的任何可见部位_________。

4.不能实现动画显示效果的图像文件类型有__ BMP、JPG、TIF____。

5.在一间房间里有若干台计算机,若组建有线以太网,则除了计算机外,还需要准备__网卡、双绞线、集线器__。

三、填空题

1.光盘的类型有【只读】【ROM】光盘、一次性写光盘和可读写光盘三种。2.常用的打印机有击打(针打)式、【喷墨】 式和激光打印机三种。

3.汉字以24*24点阵形式在屏幕上单色显示时,每个汉字占用【72】字节。4.在数据通信中,数字信道传输的是【数字】【脉冲】信号。

5.在Word中,单击【编辑】菜单中的“Office 剪贴板”命令,可以打开剪贴板任务窗格。

6.Photoshop中如果要保存图像的多个图层,须采用【PSD】【PDD】格式存储。7.为使计算机具有“听懂”语音的能力,应该采用语音【识别】技术。8.在TCP/IP参考模型中,TCP协议工作在【传输】层。

计算机理论考试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公共课,考试改革

在教学各环节中,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个定量、定性的评价,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同时对教师了解学生及自身教学情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一、进行计算机公共课考试改革的原因

长期以来,计算机公共课和其他课程考试一样,对于期末考试成绩这部分主要采用试卷方式,即教师出题,印成试卷,考试课安排在学期结束时,在统一的时间、空间内完成,考查课则在统一考试前由教师自己安排时间随堂考查。考试结束后,再集中改卷、统分、进行试卷分析等。这种考试方式相对于计算机公共课来说存在很大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能很好地发挥考试的功能和作用。

考试在教学中具有评价、诊断、反馈、激励、导向等作用,但目前的计算机公共课考试却不能很好地体现出这些功能,或者说在某些方面存在偏差。由于是试卷考试,表面上看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个准确的评价,但这种评价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首先是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扣除其他如试卷质量、考试作弊、评分不严等因素,实际意义就不是很大了。其次由于学校把成绩与奖学金、评优等挂钩,学生只重视期末考试,忽略平时学习;只注重分数,忽略自身素质提高,很容易走进应试教育的误区。考试的诊断、反馈、激励等作用表现得并不明显。

所以这种考试方式既不能起到全面的评价作用,也不能达到诊断、反馈和激励的目的,更谈不上对教学的导向功能。

2. 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不相适应。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造就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所以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内容除了少量理论知识(如概述、数制、组成、安全、网络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理论等)外,大部分应该是实际操作性技能知识(如文字录入、Windows、文档处理、电子表格、电子演示文档、Internet应用、程序设计等)。对理论性知识的考查通过试卷考试很容易实现,也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记忆情况,但对于更重要的操作性技能知识,用这种方法进行考查就不太适合,不仅教师出题困难,学生做起来也是很难受的。一些学校的试卷理论知识偏多,而且都是围绕教材出题,加上教材建设原因,不可避免地出现考试内容陈旧,试题多年没有更新等现象,这样既不能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和实际的技能水平,又不能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将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好处。

所以,要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就应该在考试中牢牢抓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引导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围绕这个目标展开。

3. 考试方式老套,不符合现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目前的考试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采用传统的纸质试卷加笔答方式,所有学生在集中的时间使用一样的试卷进行统一考试,在考试评价上人为的主观因素占有很大空间,在时间和空间上也缺少灵活性,它比较适合于理论性的东西,而计算机公共课更多内容是注重实践和技能性的,这种考试方式考核的知识覆盖面有限,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当前社会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建设蓬勃展开,在许多全国性及专业性的考试中基本上都是采用的无纸化、网络考试,而我们目前依旧沿用纸质笔答考试方式,这显然已跟不上现代教育考试技术发展的步伐。

二、考试改革涉及的几个方面

可以看出,目前实行的计算机公共课考试已不能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些问题在其他科目里也是存在的。随着对高职教育规律认识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高职课程考试改革也会不断深入,计算机公共课也毫不例外要进行这方面的工作,这是整个计算机公共课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而且对于其他环节的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结合计算机公共课的课程特点及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公共课的考试不应再局限于传统学科考试模式,要打破时间、空间及形式上的束缚,引入多元化考试评价机制。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考试方式。

引入多种考试方式,改变此前单纯一份试卷定好坏的情形,除继续坚持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构成期末成绩外,还要将期末考试进行细分,不仅考理论性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查。这样就可分成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同时操作考试并不一定只在期末进行,也可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展,开展分阶段考试,和最后的期末综合考试相结合,例如学完Word后,教师可单纯就这个软件让学生制作一个包含知识点较细的Word文档,通过大作业形式上交,适当给予分值计入期末成绩,这样可比较细致地考查学生对此软件的基本应用能力,最后期末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包括多个知识点操作考试,这样可考查学生对整个教学内容技能部分的掌握情况及综合应用能力,也是学生能力的全面反映。

所以,通过平时、理论和操作这些丰富的考试方式,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及实际应用水平多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达到反馈和促进的目的。

2. 考试方法。

在考试方法上,目前主要是以试卷考试为主,沿用纸质试卷笔答模式,它的缺点很多,不能适应现代考试的需要。所以,在考试方法上,要改变以前这种单纯纸质考试的情况,引进现代考试方法和技术。既然是计算机考试,就应该全面采用计算机作为考试工具,也就是说,不仅操作考试用计算机上机操作考试,在理论考试中也要采用计算机开展无纸化考试。

进行计算机无纸化考试,首先要引进较好的考试软件系统。考虑到其他课程的考试改革,计算机考试系统应注意其适应性、广泛性及安全性,这是无纸化考试的基础和成功的关键,所以在引入考试软件时一定要把握好这些因素,不仅能用,还要好用;不仅在计算机公共课考试中能用,还要适用于其他科目,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现代信息化考试的作用。

3. 考试内容。

在考试内容上,应当是理论够用,侧重操作,适当增加创新能力测试(对基本操作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水平),合理分配比值。同时还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考试内容上适当对旧知识进行更新,多考查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具有专业特点的知识。适度把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的统一评价与结合不同专业特点的侧重评价的关系,如教育专业应侧重于电子演示文档的应用考查,旅游及酒店管理专业应侧重多媒体应用、网页及网络应用水平的考查,建工、机电专业应侧重于计算机绘图和编程方面的技能,会计专业应侧重于电子表格及数据库的应用,等等。通过这些侧重知识的考查可以促进学生计算机能力和专业特点的结合及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4. 考试与教学关系。

目前,包括计算机公共课在内的许多高校课程的考试和教学都是合一的,这种考教关系存在很大弊端。比如命题上,不同教师在知识覆盖面、难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学生成绩的可比性差;再如阅卷上,教师的机动性太大,不利于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良好的学风和教风的形成,也不能客观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

所以,考教分离也是考试改革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具体实施中,可采取分教师出卷、抽题考试、集中阅卷、集中统分等方法,加强考试管理,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在计算机公共课考试中可充分利用学院的资源,通过可靠的计算机无纸化考试系统,建立高质量的试题库,由考试系统从试题库中随机选题、生成试卷,这样在命题上不受人为影响,而且在考试中,由于每个学生的试卷都是随机生成的,因而可减少因作弊造成的影响,这样就可以真正达到考教分离,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5. 将课程考试与证书考试相结合。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学生毕业时必须持有计算机相关等级证书,这项措施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很有好处的,同时也可为学生更好、更容易就业增加砝码。目前我院普遍推行的是“全国高校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这个考试主要是针对修完计算机公共课的在校高校学生,考查的是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而且在考试形式上应用无纸化上机考试,从出发点上看和计算机公共课考试改革的方向有些相似,不同的是它是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的,考试合格可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这些证书对于注重就业的高职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所以在实际的计算机考试改革中,可以考虑将它与证书考试结合起来,达到一考多用的效果。

将等级考试纳入学生学业考试系列,使之成为学生必须通过的考试,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学好计算机公共课的压力,而且通过证书考试更能客观、公正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减少因人为因素造成对学生评价的偏差。

以上计算机公共课考试改革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只是初步的,还要在整个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加以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并为推动其他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其他课程考试模式的更新提供经验支持。

参考文献

[1]胡立源, 卜荣欣, 李润红.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中国成人教育, 2008.9.

[2]杨萍萍, 王树迎, 崔言顺.关于高校实施“考教分离”的思考.山东农业教育, 2007.3.

[3]牟景华.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管理及考试评价方案.科技创新导报, 2008.8.

计算机理论考试 篇4

2、下列模式中,能够给出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与物理存取方法的是(A)A.内模式 B.外模式 C.概念模式 D.逻辑模式

3、数据流图用于抽象描述一个软件的逻辑模型,数据流图由一些特定的图符构成。下列图符名标识的图符不属于数据流图合法图符的是(A)A.控制流 B.加工 C.数据存储 D.源和潭

4、下列关于栈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A.在栈中只能插入数据 B.在栈中只能删除数据

C.栈是先进先出的线性表 D.栈是先进后出的线性表

5、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与传统的的面向过程的方法有本质不同,它的基本原理是(C)A.模拟现实世界中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B.强调模拟现实世界中的算法而不强调概念 C.使用现实世界的概念抽象地思考问题从而自然地解决问题 D.鼓励开发者在软件开发的绝大部分中都用实际领域的概念去思考

6、在软件生命周期中,能准确地确定软件系统必须做什么和必须具备哪些功能的阶段是(D)A.概要设计 B.详细设计 C.可行性分析 D.需求分析

7、在面向对象方法中,一个对象请求另一对象为其服务的方式是通过发送(D)A.调用语句 B.命令 C.口令 D.消息

8、程序流程图(PFD)中的箭头代表的是(B)A.数据流 B.控制流 C.调用关系 D.组成关系

9、设一棵完全二叉树共有699个结点,则在该二叉树中的叶子结点数为(B)注:利用公式n=n0+n1+n2、n0=n2+1和完全二叉数的特点可求出 A.349 B.350 C.255 D.351

10、在结构化方法中,软件功能分解属于下列软件开发中的阶段是(C)注:总体设计也就是概要设计

A.详细设计 B.需求分析 C.总体设计 D.编程调试

11、对建立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下面描述正确的是(A)A.程序应简单、清晰、可读性好 B.符号名的命名要符合语法 C.充分考虑程序的执行效率 D.程序的注释可有可无

12、在一棵二叉树上第5层的结点数最多是(B)注:由公式2(k-1)得 A.8 B.16 C.32 D.15

13、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B)A.数据模型 B.数据库管理系统 C.软件工具 D.数据库

14、将E-R图转换到关系模式时,实体与联系都可以表示成(B)A.属性 B.关系 C.键 D.域

15、将E-R图转换到关系模式时,实体与联系都可以表示成(B)A.属性 B.关系 C.键 D.域

16、软件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可以分为四个方面: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以及(B)A.阶段性报告 B.需求评审 C.总结 D.都不正确

17、对长度为N的线性表进行顺序查找,在最坏情况下所需要的比较次数为(B)注:要牢记 A.N+1 B.N C.(N+1)/2 D.N/2

18、在结构化方法中,软件功能分解属于下列软件开发中的阶段是(C)注:总体设计也就是概要设计

A.详细设计 B.需求分析 C.总体设计 D.编程调试

19、在软件生命周期中,能准确地确定软件系统必须做什么和必须具备哪些功能的阶段是(D)A.概要设计 B.详细设计 C.可行性分析 D.需求分析

2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A.线性表是线性结构 B.栈与队列是非线性结构 C.线性链表是非线性结构 D.二叉树是线性结构

21、下列模式中,能够给出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与物理存取方法的是(A)A.内模式 B.外模式 C.概念模式 D.逻辑模式

22、数据库概念设计的过程中,视图设计一般有三种设计次序,以下各项中不对的是(D)A.自顶向下 B.由底向上 C.由内向外 D.由整体到局部

23、算法一般都可以用哪几种控制结构组合而成(D)A.循环、分支、递归 B.顺序、循环、嵌套 C.循环、递归、选择 D.顺序、选择、循环

24、下面不属于软件工程的3个要素的是(D)A.工具 B.过程 C.方法 D.环境

25、下列关于队列的叙述中正确的是(C)A.在队列中只能插入数据 B.在队列中只能删除数据 C.队列是先进先出的线性表 D.队列是先进后出的线性表

26、数据流图用于抽象描述一个软件的逻辑模型,数据流图由一些特定的图符构成。下列图符名标识的图符不属于数据流图合法图符的是(A)A.控制流 B.加工 C.数据存储 D.源和潭

27、在软件生命周期中,能准确地确定软件系统必须做什么和必须具备哪些功能的阶段是(D)A.概要设计 B.详细设计 C.可行性分析 D.需求分析

28、下面描述中,符合结构化程序设计风格的是(A)A.使用顺序、选择和重复(循环)三种基本控制结构表示程序的控制逻辑 B.模块只有一个入口,可以有多个出口 C.注重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 D.不使用goto语句

29、算法的空间复杂度是指(D)A.算法程序的长度 B.算法程序中的指令条数 C.算法程序所占的存储空间 D.算法执行过程中所需要的存储空间

30、在软件生命周期中,能准确地确定软件系统必须做什么和必须具备哪些功能的阶段是(D)A.概要设计 B.详细设计 C.可行性分析 D.需求分析

3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C)A.数据库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不需要操作系统的支持 B.数据库设计是指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C.数据库技术的根本目标是要解决数据共享的问题 D.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物理结构必须与逻辑结构一致

32、在面向对象方法中,一个对象请求另一对象为其服务的方式是通过发送(D)A.调用语句 B.命令 C.口令 D.消息

33、在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其中数据独立性最高的阶段是(A)A.数据库系统 B.文件系统 C.人工管理 D.数据项管理

34、在结构化方法中,软件功能分解属于下列软件开发中的阶段是(C)注:总体设计也就是概要设计

A.详细设计 B.需求分析 C.总体设计 D.编程调试

35、在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其中数据独立性最高的阶段是(A)A.数据库系统 B.文件系统 C.人工管理 D.数据项管理

36、在下列选项中,哪个不是一个算法一般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C)A.确定性 B.可行性 C.无穷性 D.拥有足够的情报

37、在一棵二叉树上第5层的结点数最多是(B)注:由公式2(k-1)得 A.8 B.16 C.32 D.15

38、算法的空间复杂度是指(D)A.算法程序的长度 B.算法程序中的指令条数 C.算法程序所占的存储空间 D.算法执行过程中所需要的存储空间

理论课教学考试琐议 篇5

关键词:考试,考试记分法,智能的考核,应变能力,考试的品质要素

一、绪论

在体育学院的教学计划中,理论课教学(其中包括基础理论课、工具课、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术理论课)占有较大的比重。为此,我们不仅要重视专业技术课考试的探讨,同时也应当加强对理论课教学考试的研究。

所谓考试,是根据考核的目的,让受试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指定的方式解答精心选定的题目,对解答的结果给予评定判分,为主试者提供考试对象某方面知识和能力状况的信息。考试这一手段,既有利用上述所提供的信息来调整和改进受试者培养工作的反馈作用,还有依据考试的结果对考试对象进行鉴定和选拔的作用,更有督促学生学习和对学生学习方式起指导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国际上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研究考试的机构,以研究考试各种形式的长处和短处,考试同考核其他手段的配合,考试对考试对象未来的影响以及如何阅卷、评分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兴科学——考试学应运而生。

我国历史上,各朝代都曾制定过一套不尽相同的选才制度和考试方法。从战国的推荐制,汉代的推荐加考试制,隋代的考试制,唐宋的分科(文、武)考试制,直到清代的分级(科试、乡试、会试、殿试和朝试)考试制,尽管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观察是日趋进步的,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无论在考试的目的上,或是在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其严重的弊端,为我们今日所借鉴之处较少。新中国成立后,多年来在考试问题上,我们也曾下过一番功夫,但值得商榷和改革的地方尚多。针对当前理论教学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初步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二、考试形式要采取多样化

目前,在体院的理论教学考试中,存在着闭卷笔试的单一化倾向,而不是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采取多种考试,以笔试与口试这两种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来说,它们各有短长。口试的优点是:考题一般不能重复,教师要依全部讲授内容,按理论性、记忆性和应用性比例搭配做成几十个考签,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押题”,或教师指定考试范围、暗示和“跑题”;教师可以在考试中提出补充性问题,以便深入了解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程度,或是通过启发,从而鉴别某一考生对某一关键问题是一时疏忽还是完全不懂;可以防止学生舞弊;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和答辩能力的培养。口试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只能在限定的比笔试少的时间内作答,不可能充分对考题做回环思考和反复推敲;难以掌握学生文笔表达能力和书写功夫;试题复盖面窄,它可能是学生最熟悉的或最不熟悉的课题,往往难以真实地、全面地反映考生的学习情况;难以避免抽签重复带来的泄题;教师在考生回答完毕的同时给予评分,不易做到公平,教师没有最后全面平衡的余地;出题也有一定困难,常常没有那么多能使学生发挥独立思考能力或应用性的考题进行搭配组合;在大班上课的情况下,一个教师口试过于紧张,由其他教师协助分别主持考试则可能产生评分要求不一致,从而会引起教师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争议。口试的这些缺点,恰是笔试的长处。为此,我们有必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打破单一化闭卷笔试的习惯做法,代之以笔试、口试、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或口试结合实际操作,分析和处理典型问题,或笔试开卷,或笔试开卷、闭卷结合,或口试与科研论文相结合等多种考核形式。

三、考试评分要力求合理化

我国历史上的考试记分法,一直是采用“等第”记分法。东周是及格、不及格,唐代分上、中、下,宋代是积分法(重视平时操行和学业成绩登记,作为年终考试成绩的参考),元、明、清为学分法(试卷评为上等者给一分,中等者给半分,下等不给分,一年积满八分为及格)。之后,等次增加,或甲、乙、丙、丁、戊,或A、B、C、D、E,或优、良(上)、中、可、劣。再后,“百分制”记分法由资本主义国家输入,1955年又传入苏联所采用的“五级分制”记分法。

当今,我国通用后两种记分法,两种记分法同样各有利弊,也应互为补充。譬如,“五级分制”记分法,就具有以下优点: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查(适用于课堂提问);各级分数(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从掌握知识的范围,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的牢固程度,应用知识形成技能的情况,表达知识的能力和所犯错误的数量和性质等方面,都规定了明确的标准;总评无须计算单科或各学科的总平均分数,而是按发展的观点评定单科总分(如某生平时成绩积累依次为及格、中等、中等、良好、良好、优秀、优秀,优秀、优秀则总评应为优秀);不会出现类似因59分而一分之差不及格的现象,也避免教师为此而提分照顾的现象。而“五级分制”记分法之不足在于:等级不细,不好严密区分;虽有具体标准,但适应性不强(如“五级分制”记分法中的具体标准规定“彻底理解”、“牢固掌握”等字眼,在一张卷子上难以掌握,有的题答得好;有的题一无所知,又不能平均);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成绩的评定中,假定女100米考试标准以15秒8为及格,15秒为良好,达到15秒3和15秒l的学生同15秒8的学生同样算及格)。“五级分制”记分法的这些缺点,也正是“百分制”记分法的长处。为此,我们有必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两种记分法兼用的方式,或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适合特殊学科的特殊记分法。

四、考试措施要实现科学化

1.要重视和加强对智能的考核

试题从总体讲一般可分为概念题和分析题,前者似乎强调记忆性,但我们应提倡理解记忆,不要要求学生的答案,不能越过教师所讲和教科书的雷池一步,概念的回答只要精神实质一致,不一定一字不差。所谓“分析”的试题,有些教师实际上也是要求学生重复所讲和重复教材,不能丝毫出轨,否则予以扣分。这些做法只能助长机械背诵之风,使学生面临考试,走路、吃饭都处于口中“念念有词”,不求甚解的紧张状态之中,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

2.“标准答案”不能绝对化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标准答案”本身也不一定绝对标准。应提倡对卓有创见者,不但不扣分还应给予高分。判分颇有学问,有志于教学改革的教师,要改革学生传统的“应试能力”为“应变能力”。根据当代科技的发展,教学论的重大突破还靠老办法学习和“应试”已经不适应培养“开拓型”人才的需要。

3.要强化考试的品质要素

要强化考试的有效度,即强化考试能正确测出被试者实际水平的有效程度(例如:考题要符合教学大纲;考题要明确;考试形式要恰当;考试时间要适宜等);要强化考试的信度(例如:不指复习范围,不暗示,不打印象分,扩大试题的覆盖面,严格考试纪律等);要掌握试题的难度,“分数贬值”会蒙上学生的眼睛,使之盲目骄傲,影响提高,使家长受骗放松同学校的配合,而“分数飞涨”(如定90分及格)将会加大对学生的压力,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反对“分数论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不要以分数压学校,否则学校会以分数压教师,教师就会以分数压学生,以致影响特殊人才的培养。

五、考试组织要日趋社会化

近年来,美国学校正越来越多地采用“校外考试”的形式,学校考试也逐渐趋向社会化。考试服务社便是一种负责考试的校外服务机构,该机构除承担学校委托的考试工作外,还从事有关组织:考试过程,考试形式、内容、方法和考试机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美国,教育属于各州自治范围,各地区和各学校,对采用何种教材、教法和教学形式有决定权,教育行政部门鼓励他们进行各种教育实验并通过考试服务社进行的考试以检查他们的教学质量,同时予以监督指导,决定对各校的拨款多少等等。服务社中一半成员是具有博士学位的专家和教授。这种办法,对我们现行的考试制度应该说是有借鉴之处的。

语言测试理论与汉语水平考试 篇6

语言测试是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之一, 与外语教学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它既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为语言教学和学习提供反馈, 帮助教师和学生发现问题,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又可以用于检验教学大纲的实施情况。

1. 语言测试历史

随着心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等学科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 外语测试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从外语教学中独立出来, 有了自己的指导理论, 开始从实用阶段发展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美国语言学家肖哈米 (Shohamy) 将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科学测试阶段 (pre-scien tific testing period) 、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测试阶段 (psycho metric-structuralist period) 和社会语言测试阶段 (sciolinguistic period) 。

前科学测试阶段 (prescientific period) 指20世纪50年代 (或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前。这一时期, 语言测试没有某种具体的心理学或语言学的理论直接指导, 语言测试形式和评判标准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教学需要随意决定测试形式和评判标准, 缺乏可靠性和客观性。这一时期语文学和修辞学在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理论上占统治地位, 语法翻译法是主要教学方法。因此, 测试侧重对写作能力和翻译能力的考查。测试的内容主要有语法规则、词形变化和词语的用法, 测试的方法有听写、作文、翻译和语法填空等。

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测试阶段 (psychometric structuralist period) 大约从50年代末至70年代。这一时期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是语言测试的理论基础, 科学测试时期也从此开始。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可以按其功能被分割成一系列不同层次的词、词素、音位等更小的语言单位, 这些语言单位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 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语言体系。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刺激、反应、反复强化的行为形成过程。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语言测试侧重于考查学习者对被切分后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单位和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掌握。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测试者用学习者对语言单位的掌握程度和各项语言技能的熟练程度的加合反映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测试的方法主要是答案选择 (multiple choice) 的分离式测试方法。

分离式测试 (discrete-point test) 是将语言分解成很小的语言单位, 将语言技能分成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 然后对每项技能中的各个语言单位进行测试, 最后将测试结果综合起来作为总体的语言能力的测试结果。分离式测试提高了测试形式的精确性和测试标准的客观性, 大大避免了测试的随意性。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使用是通过一定语境制约下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综合运用实现的, 是一个动态的沟通交流行为。分离式测试过度重视语言形式, 扼制了学习者灵活使用词汇句型自主表达的能力, 把原本鲜活的语言变成了刻板教条的死规定, 违反了语言使用的社会性、灵活性和表意性。分离式测试测试的是学习者对选择项的识别能力, 无法准确地测出学习者的实际语言水平, 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

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测试时期 (psycho-sociolinguistic period) 从70年代开始至今。这一时期的理论基础是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交际教学法。心理语言学认为人的大脑先天具有掌握语言的机制。人的语言能力是由语法生成系统构成, 语言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这套语言生成系统是否完善。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使用受到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环境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受心理语言学理论和社会语言学理论的影响, 外语测试界J.W.Oller Jr.提出了“语用预期语法” (pragmatic expectancy grammar) 和“整体能力假设” (unitary competence hypothesis) 。他认为语言的创造性和冗余性能够使语言使用者预见到语言线索之外的内容, 语境对于确定句子的含义起到重要作用, 语用预期能力是在语境中进行语言加工的能力, 语言能力具有不可分割性。

为了测试“语境中进行语言加工的综合能力”, 这一时期出现了综合性测试 (integrative test) 。综合性测试是考查学习者同时运用多个语言单位或多项语言技能的能力和学习者在语境中进行语言加工的能力, 如:听写和完形填空。综合性测试克服了分离性测试的机械性, 以考查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主。但综合性测试听写和完形填空要求学习者必须按照原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完成测试任务, 并非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行为, 本质上是以语言知识为基础, 衡量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理解水平, 而不是学习者实际应用语言的具体表现。

随着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认识到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利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 外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衡量语言交际能力是语言测试的首要任务。为此, 1969年美国人类学家Hymes首次提出了“交际语言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1980年Canale和Swain提出了颇具影响的“交际能力模式”。他们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 即对语法的理解和使用能力;社会语言能力, 即根据社会环境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语言协调能力, 即协调语言表达中逻辑关系的能力和使语句通顺的能力;表意能力, 即使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克服交际障碍的能力等四种能力。他们对于语言能力实质的探索, 为测试内容及评价标准提供了指导思想, 提示了交际测试的实质是行为测试;交际测试不应该排除综合测试和分离测试的方法。

20世纪90年代, 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Lyle F.Bachman发展了Canale和Swain的观点, 提出了著名的“交际语言测试模式” (an interactional approach to language testing) 。Bachman的语言交际模式包括交际语言能力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 简称CLA) 和测试方式层面模式 (A Framework of Test Method Facets简称TMF) 。他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动态过程, 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规则知识和如何使用语言达到特定交际目的的知识, 语言的使用涉及对事实上语境中相关信息的判断、取舍和语言使用者对语义的协商等。各种知识和心理过程交织在一起,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他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式”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心理生理机制、语言使用环境等构成。考生的测试行为不仅受其语言能力的影响, 而且受到测试方法的影响。Bachman的测试方式层面模式包括:测试环境、测试说明、考试材料的输入方式、答题方式、考试材料的输入及答题之间的关系。Bachman指出学习者对测试环境是否熟习、测试说明是否明确、考试的时间长短是否合适等因素都会影响学习者测试的结果。

交际测试法除了重视语言使用的正确性, 更注重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强调测试的真实性, 包括考试材料的真实性和任务设置的真实性, 要求力图在考试中再现学习者接近于真实的交际行为。因此, 交际测试所衡量的语言技能范围广, 测量结果更能反映学习者的实际语言交际能力, 测试效度也随之增加。在测试方法上, 交际测试法倾向于使用主观题, 考查学习者主动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但由于主观题目的答案有多样性, 评分标准受命题人的评判标准和阅卷人的个人因素影响较大, 评分不稳定, 因此, 大规模的外语测试不宜全部采用主观性测试题。将分离测试和综合测试与交际测试相结合可以达到考查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 同时又能保证评分的客观性、增加考试的信度。

2. 新旧汉语水平考试

汉语水平考试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 于1990年正式开考。2009年, 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正式推出新汉语水平考试。通过对比, 我们发现相对于旧汉语水平考试, 新汉语水平考试 (HSK) 无论在测试理论上, 还是在题型、考试材料和考试时间上都吸收了当代最先进的测试研究成果, 以测试汉语学习者汉语交际能力为目的, 能有效地指导对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 加强学习者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以旧汉语水平考试 (初中等) 的试题与新汉语水平考试四级的试题的对比为例说明两者的不同。

2.1 理论基础

旧汉语水平考试属于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测试, 以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为理论基础, 侧重语法、结构、词汇, 强调语言的规范性。新汉语水平考试属于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测试, 以心理语言学和交际教学法为理论基础, 吸收了交际测试模式, 重点关注对考生完成实际交际任务的汉语交际能力的测试。

2.2 题型与语言材料

旧汉语水平考试 (初中等) 的题目共170道, 其中听力理解50题, 占29.4%;语法结构30题, 占18%;阅读理解50题, 占29.4%和综合填空40题, 占24%。

新汉语水平考试四级的题目共100道, 其中听力45题, 占45%;阅读40题, 占40%和书写15题, 占25%。

从题型上看, 新汉语水平考试四级去除了旧汉语水平考试 (初中等) 的语法结构和综合填空两部分, 增加了书写部分。同时加大了听力和阅读部分的比例, 听力和阅读部分所占比例分别由原来的29.4%增至45%和40%, 增加的书写部分占15%。另外, 新汉语水平考试还增加了三项口试。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体系, 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交际工具。旧汉语水平考试, 尤其是中低级别的考试, 缺少对汉字的考查, 如:8级水平考试仅仅包括对16个孤立汉字的书写, 而没有包括书写句子、语段和应用文的考查。新汉语水平考试从三级开始就包含了写汉字、写句子、写短文等形式书写能力的考查。

书写题和口语考试题都需要学习者在考试中发挥语言自主运用能力。这说明新汉语水平考试加强了对说、写等表达能力的考查, 增加了主观题的比例。侧重于学习者实际交际能力中各项技能的考查, 摈弃了以前把语法规则从语言中抽离出来的做法。语言交际是各项技能在语境的制约下的综合运用, 那种将语法规则抽离出来的做法不符合语言规律。如旧汉语水平考试中的语法结构部分有如下试题:

A.件B.块C.支D.条

例题2:我刚把这些书整理好, 你怎么又 () 弄乱了?

A.给B.被C.把D.让

例题3:将指定词语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中国A中医研究院是中国最早B开始抗艾滋病C研究D机构。 (的)

在上面例句中, 即使学习者错误地使用了“两个钢笔”, 即使学习者未能掌握“给”的用法, 即使学习者放错了“的”的位置, 都不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 也不会影响交际任务的完成。

2.3 语言材料

相对于旧汉语水平考试, 新汉语水平考试在语言的使用上也非常注重语言的真实性, 使考试的语言材料、情境任务更接近现实生活。以阅读为例, 新汉语水平考试包括两个小部分, 仅第一小部分10个选词填空题主要考查学习者单个词语的使用能力, 其他均以考查语篇理解能力为主。第二小部分为排列顺序。在语言形式上, 新汉语水平考试更倾向于运用互动性较强的对话形式。

如:A就是B看不起C说明书D以及E温度

A:这个遥控器怎么用?

B:看一下盒子里边有没有 () 。

A:婚礼热闹不?新娘长得怎么样?

B:还行, 新娘长得很漂亮, () 矮了点儿。

2.4 考试方式

2.4.1 考试说明

Bachman认为测试方式是直接影响测量学习者实际交际能力的因素。相对于旧汉语水平考试, 新汉语水平考试的指示语言更加简洁、明确。例如:旧汉语水平考试中有如下考试说明:

说明:81-100题, 每个句子都有一个画线的词语, ABCD四答案是对这一画线词语不同解释, 请选择最接近该词语的一种解释 (在答卷上的字母上画一横道) 。

例如:81.阿里这次考得不错。

A.正确B.不对C.很好D.没错误

正确答案是C, 所以你应在答卷上找到号码81, 在字母C上画一横道, 横道一定要画得粗一些, 重一些。

其实, 以上题目只要在说明中指出是“找近义词”, 并给出例题即可。

新HSK题目主要以例题为主, 题目说明简洁、明确, 没有多余的语言。例如:

第46-50题:选词填空。

A.大使馆B.替C.遵守D.坚持E.负责F.始终

例如:她每天都 (D) 走路上下班, 所以身体一直不错。

2.4.2 考试时长

时间长度是信度的保证。时间过长过短都不能考查出学习者真实的语言交际能力。旧汉语水平考试初中等的考试时间长度为145分钟, 而新汉语水平考试四级的考试时间长度仅为90分钟, 缩短了近1个小时。其他级别均在考试时长上有所改变。

结语

测试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测试能全面有效地衡量受试者的语言应用能力, 有助于提高语言教学和学习水平, 实现培养目标。新汉语水平考试吸收了交际测试模式的优点, 以考查学习者汉语交际能力为主, 有助于引导汉语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 有利于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教学发挥更积极的反馈作用。

参考文献

[1]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HSK改进工作”项目组汉语水平考试 (HSK) 改进方案[J].世界汉语教学, 2007 (2) .

[2]韩宝成.LyleF.Bachman的语言测试理论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1) .

[3]胡明杨.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J].评议文字研究, 2007 (3) .

[4]罗莲.第二语言测试研究的新趋势[J].中国考试, 2008 (2) .

[5]罗竞.美国外语测试的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0 (4) .

[6]李清华.外语测试:历史、现状与展望[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 (3) .

自学考试与终身教育理论初探 篇7

20世纪80年代初, 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实践, 自学考试制度应运而生, 它是一种以考促学的新制度, 是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体系的一项创举。“自学考试是一种激励人们能够自学成才的一种考试制度,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国家组织定期检测社会上通过自学完成大中专课程的合格情况[1]。自学考试制度是为了保障自学考试活动能够有序、健康稳定的正常开展, 对自学者进行以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为主, 以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考核合格发给国家学历文凭的一种开放型的成人教育制度”[3]。“以社会自学为基础、检验手段以国家考试为基础、辅之以社会助学的有组织、有计划以及系统的社会教育形式就是自学考试[2], 它即是一种国家制度考试又属于一种教育形式, 有着考试制度和教育形式的双重属性, 是考试制度和教育形式的辩证统一。”

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等教育的重要增长点就是自学考试。它提供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良好机会给那些没能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广大青年, 并发展成为了一种制度。自学考试的灵活开放和宽进严出的形式, 适应现代教育特点。它是一种社会化的开放式教育, 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 也能给一些高考落意的青年搭建一个可供发展的台阶, 同时还能给予专科以下学历人员创造一个获取更高学历的途径和本科及以上的人员调整和拓展知识的机会, 另外还能满足其他在职和不在职的人们自我深造、重塑自己、获取成功的希望。

自学考试制度作为一项教育制度的创新, 在我国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发展, 已日渐完善和成熟。自学考试制度所具有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工学矛盾比较小、效益比较高等特有的性能, 组织管理规范严谨、社会信誉比较好等特殊的优势吸引了众多的自学者投入其中, 成为自学考试制度的受益者。自学考试在我国作为自学者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平台, 深受广大青年自学者欢迎和喜爱, 由此成为极大促进我国国民整体素质迅速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学考试制度正是在终身教育思潮的背景下出现的, 已成为我国最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之一。三十年来, 全国参加自学考试学历教育累计有近5579万人、2.17亿人次, 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982万余人, 相当于130所万人大学20年毕业生总量。仅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报考965万人次, 取得毕业证书62万人;非学历教育报考1103万人次[5]。由近年来的报考规模等相关数据可以看出, 在我国自学考试已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最强大的支撑平台。

二、创新型国家必需的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作为当今世界一种重要的国际性教育思潮, 对各国的教育的影响都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 终身教育对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发展一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赫梅尔对与终身教育这一新理念在人类教育发展中的地位评价是:“可以与哥白尼学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的终身教育概念的发展, 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6],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教育、学习知识得到快速发展的世纪, 终身学习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它主要包含多种教育, 是一个综合概念。目的所在是为了促使世界各种族人们的专业和社会生活能够达到完满的发展。终身教育是将教育形成一个多方面的集合整体, 包括人类活动的所有场所中的各式各样的教育和学习活动。它不仅课堂教育和学习, 还借助各种媒介以及其他情景和结构来获取智慧并改进智慧[7]。

终身教育思想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战略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了总体目标, 部署了重要的战略任务。创建创新型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 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提条件。学习型社会是人类进入到信息社会重要社会特征。这一新的特殊历史阶段表现特征为知识和信息的急剧膨胀、知识更新周期的大幅缩短、创新频率迅速加快, 这些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爆炸式发展。在这一社会环境下, 对人的素质要求大为提高, 学习就成为个人、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最迫切的需要。因此,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形成提供了巨大的社会需求。

科技竞争在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推动下成为了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竞争。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成为了人们强烈的求知欲以及不断地学习、积极创新的动力和压力。这些因素大力地推动了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建设创新性国家所要承载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要加大科学技术进步发展创新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建立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创建学习型社会, 形成追求学习的良好社会风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重要途径。实现这一目标, 就必须构建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体系。党和政府多次提出和部署终身教育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任务, 规划并要求形成一个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最终构建终身教育的国家教育体系。

三、自学考试是终身教育的重要体现

自学考试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迈向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 自学考试制度由于其在发展中所体现的优势, 验证了它顺应终身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体现了终身教育的基本思想, 是我国通过实践从传统教育进化成终身教育的实践产物, 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实现终身教育思想的用以借鉴的有效模式。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 引起全球教育界的热潮, 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自学考试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自学考试的目标是继续教育和在职专业教育, 因此, 在入学资格、管理模式、专业设置等等各个方面都充分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开放与灵活特点, 即个人自学的开放与灵活, 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办学力量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在其他高等教育形式不易覆盖的领域的延伸和渗透, 奠定了其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8]。自学考试充分并有效地整合了各种教育资源, 使得终身教育在我国迅速地从理论走向实践, 成为最能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与特点的教育形式[9]。自学考试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是极其显著的, 是其他任何高等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自学考试所体现的作用:为在职人员的学习深造建设了的新渠道, 成为继续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所有公众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一种崭新的平等机会, 为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自学教育服务和自学助学系统, 并逐步形成大众化的、社会化的、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与职前教育、职后培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并推动着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的有序发展。

自学考试不仅有效地满足社会各方面日益增长的继续教育的需求, 还快速地在我国使终身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 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已成为终身教育理念与特点在我国的最好体现。自学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社会从业人员参加学习, 对于提高公民素质, 加快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促进我国学习化社会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0]。

2、自学考试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发展趋势

自学考试的变革应适应于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和发展。自学考试的培养模式、管理模式以及学分制等问题, 是为广大自学考试工作者和管理者进一步研究自学考试的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并将为自学考试的发展提供可贵的借鉴。例如, 学科的交叉, 联合开考和双证书考试, 非学历证书考试以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发展等等。

终身教育, 简而言之, 是指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教育过程。终身教育又包括一切教育形式、教育类别、教育性质和教育内容中的所有组成部分和环节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终身教育最终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建立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终身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学习化社会, 让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得到发展和完善。因此, 终身教育打破传统学校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时期必由之路。

从终身教育的视角出发, 自学考试制度是一种开放与社会化的学习体制。这种体制的含义:一是国家 (政府) 制定开考的教育课程标准;二是自学者的学习成就通过“国家考试”来加以认定;三是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活动。正是这一体制使得国家考试、社会助学与个人自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自学考试不仅是开放的国家考试制度、社会化的教育制度, 同时也是个人自主学习制度[11]。

3、自学考试制度的创新

自学考试制度创新包含的基本内容为: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的一致性;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致性;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一致性;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一致性;学历教育 (考试) 与非学历教育 (考试) 的一致性;在职教育与非在职教育的一致性;个人学习与全民终身学习的一致性;社会助学与社会开放教育的一致性;国家考试与国家学习成果检定考试的一致性;开放教育形式与国家考试制度的一致性。以此为基础创建终身教育创新体系。

自学考试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过程中, 出现了很多的新的情况和问题以及挑战。例如目前补学历教育已逐渐成为过去, 自学考试学历教育的报考规模显现出明显的滑坡现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 更使得自学考试毕业生的工作困难;现在的社会状况, 减弱了社会对于自学考试的协助力量等。自学考试的生存发展在这些现实的存在情况下, 需要面对新的课题挑战。因此, 自学考试制度要通过不断地创新来适应现在的社会现状发展以及面对今后的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不断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样才能够保证自学考试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四、结论

中国对其他国家的考试制度建立以及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是世界历史上建立考试制度最悠久的国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世界终身教育大潮流的影响下而建立起来的自学考试制度, 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高等教育制度。数十年来, 自学考试制度所取得的令人惊叹的成绩, 充分证明它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明显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考试公平性的基本理论研究 篇8

一教育考试公平面临的问题

国内对于考试公平性的研究, 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技术层面, 一些学者引用了国外测验中题目偏差的概念和统计检验方法, 如曾秀芹、孟庆茂 (1998) 曾对国外项目功能差异的概念和检验方法进行了最早的介绍;曹亦薇、张厚粲 (1999) 运用两种方法对男女、城乡初中学生在词语测验上是否存在偏差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等;李华 (2007) 提出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和误差分析的原理对课程考试成绩的有效性做定量分析。近几年来随着教育公平问题的凸显, 考试公平作为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部分引起了广泛关注。陈至立 (2004) 在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讲话中指出, 要“齐抓共管, 综合治理, 营造良好、公正、公平的国家教育统一考试环境”。苏尚峰 (2006) 依照教育公平理论发展从形式公平到实质公平的价值参照, 对考试的起点、过程、结果的公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反思了教育考试的程序公平背后可能隐含的实质不公;谢小庆从程序公平、条件公平、事实公平三个方面讨论了考试的公平性;余扬 (2005) 对考试公正内涵、意义以及如何实现考试公平目标展开探讨;胡向东 (2005) 则是从如何保证考试安全的角度对保证国家考试的公平、公正进行了研究。同时, 在如何推进考试公平的问题上, 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探讨。我国学者刘复兴 (2002) 指出, 教育政策仅仅具备教育平等和公平的理念远远不够, 研究教育政策运行的公平机制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和保障;戴家干 (2009) 提出“公平是考试改革追求的价值目标”。还有一部分学者提出了立法保障教育考试平等, 如汪国培认为考试立法不仅是实行考试制度的基本保障, 更是保证考试公平的客观需要;胡晓春 (2007) 以“权利保障视野下的国家考试立法”为题, 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从考试本论、国家考试论、国家考试法论三个层次提出了以保障社会个体自由发展为目标的国家考试制度设想。

除了上述的总体性研究, 考试公平的研究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高考中的公平性问题、研究生考试中的公平问题以及公务员考试的公平问题。其中, 高考公平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 王红兵 (2003) 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以高考制度改革为背景, 对高考的功能和改革中的问题做了分析;刘海峰 (2002) 、郑若玲 (2001, 2007) 等以科举考试经验为参照, 讨论了高考录取中的地域公平和考试公平的两难问题;李立峰则从“倾斜的高考分数线”出发, 对高考中区域公平和考试公平这两种不同的公平观进行了理论分析;谭秀森、孙兆凤等人 (2006) 讨论了高考中因各省录取分数线不同而导致的高考移民问题;戴家干从高考命题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探讨了如何保证教育公平公正等问题;邹德萍 (2005) 、宋丽 (2005) 分别讨论了高考、研究生考试中的招生腐败问题;厦门大学覃红霞 (2008) 认为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的价值选择应寻找基本的平衡, 坚持在招考公平的基础上追求有效人才选拔。

教育考试公平面临的问题, 是教育公平问题在教育考试领域的体现或暴露。找出教育考试暴露出的公平问题及其原因, 是做好教育考试公平性研究并以此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关键。上述文献中所关注的有关考试公平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 认为普通高校招生中区域间存在公平问题。以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率为例, 录取率较低的省份如河南为42%、甘肃为43%, 高的省份如浙江80.6%、海南80.6%, 各省份之间的录取率差别很大, 也就是说各行政区域之间的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差别很大。我国的高校招生计划是以行政区划来下达的, 在高考录取中各行政区之间不存在竞争性 (个别特殊类型招生除外) , 考生人数和招生计划的比例关系直接影响着考生的入学机会。 (2) 普通高校招生中城乡间存在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不平衡, 城市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高于农村的学生。随着高校扩招及我国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城乡入学比例逐年缩小, 但在享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上城乡还有一定的距离。 (3) 作弊问题影响公平。高考作弊破坏了教育考试制度的公平性要求, 如作弊得逞、虚假的成绩将使考生之间被高校录取的机会发生转变, 导致教育公平问题。 (4) 一考定终身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认为高考只考试一次, 没有给予考生充分反映自身实力的机会;二是把高考成绩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 没有其他评价参与, 不能全面反映考生的真实素质。另外还有民族间的差异问题, 男女生之间的差异问题。

归纳目前我国考试公平研究的现状及现有研究中所关注的问题, 有如下几个特点: (1) 多数研究关注的是教育考试制度层面的公平性问题, 对当前管理体制中的种种不公平现象提出分析和解决意见, 应该说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特点。 (2) 对于如何保证教育公平和质量, 目前的研究还处于理念层次, 尚未形成相应的标准和系统的管理规范。 (3) 理论分析探讨较多, 实证性研究为数很少。 (4) 对于教育考试公平性问题研究的对象主要在现行高考制度方面。 (5) 对教育考试所承担的任务认识不深入, 对教育考试公平性问题认识不全面、界定不准确。 (6) 对教育考试中公平问题的评判, 缺乏权威的标准。教育考试公平性的认识与研究上的局限性, 从现行高校招生制度看, 考试与招生的关系模糊是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考试公平理论的缺失引起的教育考试公平的无标准状态, 这也是教育考试公平性研究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二国外对教育考试公平性的研究状况

美国在上世纪20年代兴起的教育测验运动, 力求使测验客观化、标准化,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避免以往考试的主观化和评价标准不统一带来的不公平的问题。在美国, 对考试公平性问题的争论之一, 便是围绕着谁是受益者展开的。受益者问题的讨论焦点, 是如何保证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60年代, 不同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种族在测验结果上的差异引起了美国教育界的广泛兴趣, 统一考试能否克服现存的由社会经济地位、种族、性别等形成的不平等成为美国教育界争论和研究的焦点。在考试内容的公平方面, 围绕“统一课程及标准化考试”, 课程及考试内容究竟是体现了真正的教育平等还是损害了教育平等, 也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不少美国教育者认为, 标准化考试的许多内容具有一定歧视性。对于考试结果的公平性问题, 如何解读与使用考试结果, 也常常引起与公平有关的争论。追求教育平等的努力应遵循“杀富济贫”式的“补偿性原则”, 保护、保障少数族裔及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与教育权利, 还是以“奖优”为原则把各学校的考试分数作为教育经费拨款的依据, 也是美国教育考试的焦点之一。后来因测验公正与否而诉诸公堂的案子屡屡发生, 导致政治和法律介入测验设计和使用越来越多。1974年, 美国教育研究联合会 (AER-A) 制定了《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 用于指导、规范和评价各类测验的设计和使用。1985年修订的第二版中, 首次专门设立了一个章节讨论测验公平性问题。1999年由美国教育研究协会 (AERA) 、美国心理学协会 (APA) 和全美教育测量学会 (NCME) 三家共同对1985年版本进行修订并颁布。这是今天教育与心理测验领域中一份最具权威性的文献, 体现了考试领域中的行业标准, 是所有考试工作者的必读书。其中在第二部分测试中的公平性中, 对测试和测验应用中的公平性、多元语言背景考生及残疾考生的测试方面给予了较详细的指导意见。从198618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03

年开始, 美国教育测验服务中心 (ETS) 规定其编制的所有测验都要进行题目偏差的检验。ETS宗旨是通过提供公平和有效的评测、研究以及相关服务, 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其编制的《ETS质量和公平性标准》几经修订, 成为规范和评估其众多考试项目的指导手册。其他如《公平测验实践规范》、《教育测量中专业责任规范》等文件, 成为测验行业公认确保考试科学而公平使用的标准。美国高校录取新生是由民间考试机构主持的一个有共同标准的统一考试, 其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由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美国教育理事会和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联合创办的美国教育测验服务中心 (ETS) , 它主持的全国性考试有学能测验和各门学科的学业成绩测验。

在技术层面, 20世纪中叶, 建立在潜在特质理论基础之上的项目反应理论 (IRT) 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将经典测量理论与项目反应理论相结合, 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育测量体系, 并日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目前, 国外的很多研究侧重于应用各种统计方法甄别测验题目的偏差, 如有IRT法、STND法、SUBTEST法、逻辑斯蒂回归法等。这些方法为诊断来自不同性别、种族、民族、地域、语言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的系统差异提供了方便。

总之, 国外对于考试公平性问题的研究, 大致呈现出五个主要特点: (1) 所关注的问题仍以高校招生考试为主; (2) 在对教育考试公平性的研究上, 侧重于实践层面的标准制定; (3) 重视教育考试的技术发展, 侧重技术上的甄别方法; (4) 对教育考试公平性的理论问题研究不多; (5) 通过政策调整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

三教育考试公平性的基本理论探讨

探讨教育考试的公平性也可从教育公平说起。对于教育公平的内涵, 欧美学者较公认的观点是由科尔曼和胡森提出的起点平等 (入学机会的均等) 、过程平等 (学校条件、受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 、结果平等 (学业成就甚至未来的生活成就的机会均等) 。美国的科尔曼 (Coleman, James S) 认为教育公平主要包含四层含义:第一, 向人们提供达到某一规定水平的免费教育;第二, 为所有儿童, 不论社会背景如何, 提供普通课程;第三, 为不同社会背景的儿童提供进入同样学校的机会第四, 在同一特定地区范围内教育机会一律平等。瑞典的胡森针对欧美二战后期教育公平研究做了综合性的评述, 当时教育公平的观念是指教育机会均等。他认为对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解, 不仅要界定“均等”, 还应界定“机会”, 均等包括着教育起点的平等、过程的平等以及最终目标的平等, 而机会则是包括一组对个人的教育有影响的变量。我国学者在吸收总结欧美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的国情, 也对教育公平的内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并形成了多种观点:教育公平即教育机会均等, 公平不等于平等, 教育公平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不同层次种类的教育公平, 其内涵是不同的等。这些观点的差异因视角的不同而赋予教育公平不同的意义。但是, 从实践的角度看, 这些观点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是对公平应然状态的期待, 解决的是教育公平应是什么样的问题, 是一种公平观, 而不是公平的标准。

理解教育考试公平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量:从理论的发展上形成科学的教育考试公平观或教育考试公平理论;从实践的角度, 根据社会历史发展情况, 制定可行的教育考试公平标准, 并不断完善, 向理想的教育考试公平靠近。教育考试的公平性, 是教育考试领域的公平性, 虽然属于教育公平的范畴, 但它只是教育公平的一个方面。教育考试本身是一个单纯的活动, 是一个带有一定技术和专业的评价活动。虽然因参与了教育利益的分配而赋予一定的价值因素, 但是教育考试本身的属性没有改变。因此, 在分析教育考试的公平性理论时, 这里仅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 教育考试的内容, 不因民族、性别、地域、财富而有所区别对待或有倾向性。 (2) 教育考试的实施与管理程序, 要能够保证应试者在考试活动中有公平的竞争环境。 (3) 能够使应试者得到公平公正的评判。

从实践的层面, 实现教育考试的公平的关键是公平标准的制定。如何制定标准, 理念层面只是追求的目标, 实践层面则是根据教育考试公平理论制定标准, 并在教育考试的各个环节实施。在制定标准时, 建议树立如下4个主要观念: (1) 教育考试只是评价的一种手段。如现行的高考制度把高考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 这是招生政策的问题, 而不是教育考试的问题。近年来一些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实施, 已经证明, 高考成绩不是评价的全部, 高考成绩的使用是由国家和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来决定。在知识经济的今天, 高校选拔人才的标准必将多元化, 评价也将多样化, 从考试到评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 教育考试是专业性的考试。教育考试公平标准的制定, 必须由专业人士来完成。专业性决定了在制定教育考试标准时, 不能依据非专业的民意感性测验的方式进行, 专家的专业就是标准公平的保证。考试内容的设定、考试组织的管理、考试的评判, 以及对不同地域、性别、民族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倾向, 必须以专家的专业知识来解决或解释。 (3) 教育考试是权威性的考试。教育考试的结果涉及教育利益的配置, 考试机构必须具有权威性, 需经过国家的授权。考试机构的权威性, 直接影响着社会对教育考试结果的信赖程度, 影响着社会对教育考试公平的认识。这些信赖和认识, 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4) 做好公平理念的引导和公平标准的宣传。是否公平, 对利益相关者个人而言, 是对公平标准的认可度问题。公平是个历史产物, 教育考试公平也一样,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公平也是客观的, 受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 有了公平的理念不代表公平能心想事成。

计算机理论考试 篇9

自公安部发布关于实施《驾驶员管理办法》和《驾驶员考试办法》的通知后, 湖南省交警总队根据驾驶员学科考试管理现状和今后的发展需要, 进行了许多有效的工作。湖南省交警总队科技处根据领导的指示和部署, 为保证机动车驾驶员具备应有的驾驶知识和技能, 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目的, 同时本着简化手续、减少环节、方便群众、提高交警形象的原则, 和湖南创智软件园开发有限公司合作, 共同研制和开发了“湖南省驾驶员无纸化考试系统”。该系统采用交通法规和机械常识合并的方法, 使用全国统一的题库, 由电脑方式进行报名、考试预约、自动出题、电脑评卷、马上公布成绩、自动归档。该系统的使用, 在极大程度上方便驾驶员的报名和考试, 极大缩短办证时间, 也保证考试的公证性和合理性, 维护了交警的形象。同时该系统也标志着湖南省交警在计算机信息化工作方面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设计目标及原则

(1) 立足当今计算机实用型技术, 放眼计算机技术发展方向, 充分考虑了交警系统无纸化考试目前及未来工作的需要, 建设了一个先进的、开放的信息网络系统;

(2) 建立的信息网络系统严格遵从了国际标准委员会所制定的相应标准;

(3) 操作设计简单方便、界面设计美观大方。

(4) 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思想、统一信息交换标准, 统一技术规范; (5) 采用开放式系统、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资源、并立足长远发展; (6) 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 根据实际业务需要, 最优化地重组业务处理流程;

(7) 应用成熟的先进技术实施系统。

3、系统设计技术

系统采用Client/Server模式和Browser/Server模式两种模式。

(1) 网络环境:Microsoft Windows NT 4.0+Service Pack3简体中文版

(2) 工作站:Microsoft Windows 98简体中文版

(3) 数据库:Oracle 7.3.3 for Windows NT (1) Borland Delphi4.0 (2) Oracle 7.3.3 for Windows 95

4、系统模块设计分析

4.1 考试管理模块详细设计

(1) 输入:

证件类型编号, 证件号码1, 证件号码2

考生信息:如果是新考生, 则考生信息录入如下项:考生姓名 (必输) 、考生性别 (必输) 、出生日期 (必输) 、国籍编号 (必输) 、常住地址 (必输) 、暂住地址、联系电话、邮政编码 (必输) 、单位名称、单位联系电话、单位地址、单位邮政编码。

如果是老考生, 则以上的考生信息从考生信息表中取出。

报考信息:准驾车型编号、报考类型编号。

相关表:考生信息表KSXXB、报考登记表BKDJB、证件类型表ZJLXB、国籍代码表、准驾车型表、操作员工表。

(2) 输出:

考生信息表、报考登记表

4.2 考试规则详细设计

(1) 输入:

考题规则表 (K T G Z B) , 题目车型表 (T M C X B) , 考试题库表 (K S T K B) , 题目类别表 (T M L B B) , 报考车型表 (B K C X B)

(2) 输出:

考题规则表 (K T G Z B)

4.3 统计数据详细设计

(1) 输入:

起始日期 (S T A R T D A T E) , 截止日期 (E N D D A T E)

(2) 输出:

浏览窗口的报表显示。

4.4 考生考试模块详细设计

(1) 输入:

模拟考试:准驾车型编号 (Z J C X B H)

正式考试:证件类型编号 (Z J L X B H) , 证件号码1 (Z J H M 1)

(2) 输出:

修改报考登记表 (B K D J B) 的考试状态 (K S Z T) 和考试成绩 (KSCJ) , 考试时间 (KSSJ) 。

(3) 处理:考试前首先按[登记]按钮进行登记, 登记分两种:模拟考试和正式考试。

模拟考试:输入报考的准驾车型, 系统根据考生录入的报考车型, 自动在报考登记表 (B K D J B) 中生成一个考试状态为‘0’, 报考登记号为‘MN’开头, 考试序号为‘1’的记录。登记后, 考试界面显示考生的信息和报考车型及考试次数。当考生选择开考后, 考试状态置为‘4’ (正在考试) 用该报考记录在考生考题库中生成考题。生成考题过程是从考试规则表中取出该车型对应的题目类别的数量, 再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该数量的题目。生成考题后, 再根据考题编号从考题库中取出题目内容和题目图片显示在窗口中的指定部位。窗口提供一个D B G R I D控件做的导航器, 可提供快速的题目定位。

如果是选择题, 提供A, B, C三个选项。如果是判断题, 提供Y, N的两个选项。考生可通过用鼠标单击这些选项答题, 也可通过按ABC (或123) , YN (或12) 的热键来答题。

答题过程中, 通过定时器来自动记时, 当到达0分钟时, 系统将自动交卷。也可按[交卷]按钮直接交卷。系统对比考生答案和标准答案来计算成绩, 再通过比较该车型的合格分数来判断成绩是否合格。记录到报考登记表中。答题过程中, 定时从报考登记表中取得考试状态和考试备注, 如果考试状态为‘3’, 表示已被监考员处罚交卷, 调用中断考试交卷的功能。如果考试状态为‘4’, 备注信息不为空, 则显示已备注信息为内容的警告信息。正式考试除选取报考登记号和考试序号的方式不同外, 其他如选题、记分同模拟考试。

参考文献

[1]蒋建春, 马恒太, 任党恩, 卿斯汉.网络安全入侵检测.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 2000年11期.

[2]张喜平, 冯乃勤.计算机人工智能中模糊度分析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02期.

上一篇:中国社会主义论文下一篇:农村学校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