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理论课教学中

2024-06-16

计算机理论课教学中(精选8篇)

计算机理论课教学中 篇1

计算机理论课教学中,采用举例教学、图例教学、实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几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教学方式。教学实践表明,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从事计算机学科的教学工作中,深感计算机理论教学与计算机实践教学有很大差异。由于计算机理论知识抽象、涉及知识面广,交叉知识点多,学生往往知难而退,所以对于计算机理论教学,应该强调的是在帮助学生克服这种畏难情绪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使学生主动学习。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人而言,一定要摆正学习态度,学计算机就是为了要应用,所以实践第一,理论第二。我想应该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学习:文字处理(WPS,Word)、电子表格Excel和PowerPoint、Windows基本操作、Internet基本使用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如果一开始就学计算机基础知识,会因内容枯燥而失去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开始学时,一定要上机实践,从目前生源来看,主要来自农村,家长希望子女学有所成,而子女掌握知识的能力有限,希望通过技能成才之路跳出贫困。所以普遍具有接受知识速度慢、学习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差等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的组织计算机理论课教学要注意以下要点:

1、鼓励探求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计算机本身的实践性很强,学生对计算机操作很感兴趣,而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次之,甚至反感,所以往往会提出课本内容以外的各种各样、更深更广的问题。此时,作为计算机理论课教师,决不能泼学生冷水,而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的探求精神,同时告诉他们所问问题与所学理论课的关系,激发他们对理论课学习的兴趣。

2、提倡独立思考,带着问题学习

在计算机理论课教学中尽量拟定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探索答案的兴趣跟着你学。而且,不要面面具到的讲个不停,而是尽可能的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和学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自制能力,坚定学习毅力

作为计算机理论课教师就要用各种方法吸引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制能力,坚定他们的学习毅力。

4、用学生熟悉或亲身感知的事物做例子。

例如可以输入一篇自己的文章,并将其排版打印出来,或者用计算机建立一个通讯录等等。一旦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就很有乐趣也有成就感,自然就学会了。

5、让例子充满趣味,让学生参与例子。

6、注重实物教学和动手练习。

7、利用网络共享,采用多媒体教学。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综合电教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展现知识的来龙去脉,展示事物的发展及相互联系。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资料,通过展示、指导、发问、点拨,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完成知识的迁移。

计算机教研室2006年9月

计算机理论课教学中 篇2

针对测评教学效果环节,本文利用粗糙集理论中属性重要性确定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快速、准确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有重点地组织下一步教学活动,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目的。

1 粗糙集的基本概念

粗糙集理论与方法是一种处理不精确、不一致、不完整等问题的数学工具,是诸多数据挖掘技术中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无需提供所需处理的数据集合之外的任何先验信息,可直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从中发现隐含的知识,揭示潜在的规律[2]。目前国内不少学者利用粗糙集理论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研究[3,4,5]。

定义2.1信息系统S=(U,A,V,f)中属性A=C∪D,C∩D=覫,C称为条件属性集,D称为决策属性集。具有条件属性和决策属性的信息系统也称为决策系统。决策系统是最为常见的信息系统。

决策表中不同的属性和属性集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有些属性对决策结果起着主导作用,处于支配地位,而有些作用却很有限。在文献[6]中,介绍了属性重要性度量的几种方法。

属性重要性的代数定义:

定义2.2在决策系统S=(U,C∪D)中,D的C正域定义为。的属性重要度定义为[7]

根据信息熵定义属性重要性:

在决策系统S=(U,C∪D)中,由C、D导出的划分分别为X={X1,X2,…,Xn}和Y={Y1,Y2,…,Ym},p(Xi)=|Xi|/|U|,i=1,2,……,n,p(Yj)=|Yj|/|U|,j=1,2,……,m,则条件属性集C的熵为,定义P(Yj|Xi)=|Yj∩Xi|/|Xi|,i=1,2,……,n,j=1,2,……,m,D相对C的条件熵为

定义2.3在决策系统S=(U,C∪D)中,的属性重要度定义为SGF(r,C,D)=H(D|C-{r})-H(D|C)。

SGF(r,C,D)值越大,说明属性r对于决策D越重要。

2 属性重要性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测评中应用

目前,许多高校非计算机机专业开展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学生也踊跃参加国家级、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考前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练习。参照安徽省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一级试题题型,分析学生测试结果,找出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知识点。

近年考试题型与分值分布如表1所示,随机抽取音乐专业30名学生成绩如表2所示。

表2中s,p,xp,w,e,ppt表示表1考试题型,no表示学生学号,g表示考试成绩。成绩最终结果分为三个等级:“优秀”(成绩>=85)、“合格”(成绩>=60且成绩<85)与“不合格”(成绩<60)。对表2进行数据预处理,将各题型的得分乘以100,再除以分值,转换成百分制的分数,根据等级考试成绩评判规则分别表示成1,2,3,将表2转换为表3。

成绩表的条件属性C={s,p,xp,w,e,ppt},决策属性D={d}。利用定义2.3分别求出每个条件属性的相对D重要性,结果分别是:SGF(s,C,D)=0.3585,SGF(e,C,D)=0.1333,SGF(xp,C,D)=0.0667,SGF(p,C,D)=SGF(w,C,D)=SGF(ppt,C,D)=0。

由此可见,单选题对成绩影响最大,其次是Excel操作,而打字题和word操作题的影响就小。单选题涉及到许多计算机概念与知识点,平时部分学生课后疏于知识要点的学习、掌握与巩固,本题完成不好,直接影响总分;而Excel操作题的“重要性”也较大,这与平时学生上机实验操作情况相符,多数学生反映Excel中的函数操作不易掌握。对于最近学习的PowerPoint操作,对总分的影响反而很小,究其原因是:学生印象较深,内容涉及到幻灯片制作与放映,可以添加多媒体对象与动画设计,学生较有兴趣,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较好。经过多次上机操作,学生较熟练地掌握了打字技能,因此,打字题对成绩的影响程度也很小。

3 结束语

通过分析可知,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利用粗糙集中属性重要性判断不同知识点对成绩影响的程度,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吻合的。利用该方法分析学生考前模拟练习的成绩,可以在考前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训练和学习,做好考前的准备工作。利用粗糙集相关理论进行算法设计,借助于计算机,面对大量的数据,能全面、快速、客观地分析与决策。

参考文献

[1]王国胤,于洪,杨大春.基于条件信息熵的决策表约简[J].计算机科学,2002,25(7):759-765.

[2]Pawlak Z.Rough Sets[J].communications of ACM,1995,38(11):89-95.

[3]周庆敏,殷晨波.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整体优化方法[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2):119-121.

[4]付海艳,符谋松,张诚一.粗糙集理论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分析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36):214-216.

[5]李艳灵,李刚.基于蚁群算法和粗糙集的信息融合教学评价[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2(4):624-626,629.

[6]史忠植.知识发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7]胡寿松,何亚群.粗糙决策理论与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计算机理论课教学中 篇3

关键词:计算机; 理论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114-001

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其理論知识及专业性却很强。为了学生的发展,应当对现有的计算机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进行相应改革。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教与学的现状

1.教材、教法现状

从教材大纲上来看,要么部分教材过于陈旧;要么和流行软硬件步步紧跟,使许多学校硬件环境频频告急。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实在太快,如果教材跟不上知识的更新,会使学校培养的人知识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如果教材更新速度过快,则可能由于学校硬件条件的限制,造成教材与教学的脱节,同样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职校教师在授课中往往有这样的体验,讲授理论课时由于内容抽象难理解,结果一方面教师在拼命地想讲明白,学生们也非常专注地想听明白,但计算机中的许多术语、原理、命令等等总让许多学生如坠雾里,上机操作时不知从何下手,结果造成教师教学费力,学生学习吃力,实际效果不好的现象。

2.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堂教学现状

2.1教学原则。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着“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等等。这样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制约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2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僵化,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只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从组织内容、备课到讲授,很少关注学生的反应,课堂缺乏互动,更谈不到学生参与其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3教学手段。虽然目前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基本普及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但在课件制作的水平方面,在使用课件的尺度把握方面,还要下些工夫。

3.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

从生源上来看,由于普高的扩招,中职学校的门坎很低。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其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对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学习都不感兴趣,他们觉得理论课程枯燥、难学。他们追求的是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家庭电脑的普及、上网热的冲击,使学生更加注重操作技能,而对计算机理论很少涉及。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教学最终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1.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和业务水平。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计算机师资队伍。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首先应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范围。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就是“前沿”,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若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则意味着后退。所以,选择了计算机就是选择了“不断地学习”。

1.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是学生学习上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是上好专业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热情去学习。

2.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2.1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的改革。在教学计划方面,应舍弃那些实际教学目标达不到的课程,舍弃现在或将来不会直接用到的内容,努力与市场对人才培养规格需求保持同步,不断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引入主流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比如删除了原教学计划中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等专业理论性强,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关系不大的课程,而增加了《文字录入》等应用型课程。

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紧贴社会的要求,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机统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是教学和学习方法上,采用讲、看、练一体化方法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或教学案例制作课件,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深入浅出,将原来抽象、复杂叙述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以实训基地现场教学为主,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结合实际,使教学和实际真正融为一体。平时面对实物和实际进行教学,实习或业余时间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学校、老师、同学乃至社会进行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方面的服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让学生认识市场、了解市场,了解当前的市场技术水平和行情,了解将来的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计算机理论课教学中 篇4

程。离散数学是以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和相互间的关系为主要目标,其研究对象一般的是有限个或可数个元素,因此它充分描述了计算机科学离散性的特点,计算机科学中的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编译理论、算法分析、可计算性与计算复杂性理论、逻辑设计、系统结构、容错诊断、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机器定理证明等理论课程都是以离散数学为基础的。

本教材是作者根据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较成熟的教案整理而成。离散数学包括4大部分,各部分内容都十分丰富,自成体系。本教材将这4大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选入,并努力做到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既保持各体系的独立性,又展现出它们的密切联系。本教材的主要特色是:

1.通过大量的实例从不同的角度对一些抽象的概念进行诠释,使其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2.将同类且对比鲜明的概念(如关系的自反与反自反性、对称与反对称性,偏序集中子集的极大极小元、最大最小元等)集中定义,并通过典型的实例进行对比说明,使学生深刻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3.介绍了离散数学理论在计算机科学及信息科学中的一些典型应用,以使学生认识到离散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精心安排各部分内容的先后顺序,使教材的结构更合理、内容更充实、语言更通俗易懂;

5.对离散数学中的主要专业术语给出了英文标注,便于学生参阅一些国外相关教材和专著。

总之,本教材在内容的组织上,力求提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慎密概括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知识的同时,注重展现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及信息科学中的应用,以增强学生使用离散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处理离散信息,从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设计以及计算机科学及信息科学中的其它实际应用打好数学基础。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命题逻辑、谓词逻辑、集合与关系、代数结构和图论等知识,可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信息类本科专业的基础理论教材,也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学习参考。根据我们的经验,本教材的基本教学时数约为80学时,标有*号的内容需另行安排约20学时。

本书由冯美玲老师撰写第1章、第2章和第7章的1-4节,于青老师撰写

第3章和第4章,魏雪丽老师撰写第5章和第6章的1-4节,对全书中的主要专业术语给出了英文标注,并对全书进行了修改、统稿和定稿,孙俊清教授撰写第6章的5-6节,并对全书的内容进行了认真审阅,张玉琍老师撰写第7章的5-9节。韩天锡教授和岳廷海博士对全书的内容进行了认真审阅,并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在此作者深表谢意。

我们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参阅了许多国内外离散数学教材及专著,在此对这些作者们表示感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机械工业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我们的水平和经验有限,书中错误及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计算机理论课教学中 篇5

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刘永记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陕西商洛726000)

摘要: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案例教学法具有培养和提高学生多种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其实施可从课前准备(包括案例选择、制订课堂实施计划等)和课堂的组织(包括案例呈现、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总结深化等)两个阶段进行。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C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12-0062-02

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教师通过完美的案例设计、形象生动的案例展示、广泛深入的案例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作用

1.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案例作为基本教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景中充当某个角色,并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找出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接受教育并形成素质与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就是要以课程培养目标为指向,围绕课程教学内容,把真实事例或虚拟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思考、分析和判断的案例,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研究、解析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布置案例,学生认真阅读案例材料,主动进行分析和思考,讲述自己的理解判断和思想观点,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利于提高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案例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技术等手段,使教学具有了直观性、立体化等特点,采取小组讨论形式,既能各抒己见,又能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有效提高了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案例教学是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提倡采用研讨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方法,吸引学生积极思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有效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的或模拟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该情境中并借助案例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凭借自身认知能力,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以主体的角色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实现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的有效链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1.课前准备

(1)选择教学案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的选择与准备,要求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精心选择案例。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教学目标。案例的价值在于提供真实而典型的素材,供学生分析探讨。选择的案例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获得或提高某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即案例与教学目标相符合。这就要求案例的选择和编写力求选材得当,紧扣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内容并服务于教学。一个完整的案例一般都要在案例材料之后提出与教学密切相关的讨论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之用。2)难度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来选择和确定教学案例。普通高校的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较好,可选择适合教学目标要求的中等或中高等难度的案例材料;高职院校则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适合选择基础性的或中等难度的案例,对大型复杂的综合性案例应少用,以免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适用性。教师应树立“好的案例不一定是适用的案例,只有适用的案例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思想观念。应选择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而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思政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尽量做到就地取材,选取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既感悟和理解理论知识,又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熟悉教学案例。一方面,教师在课前将选用的案例及思考题对学生公布,让学生有所知晓,以便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阅读和思考;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也应对所使用的案例十分熟悉,包括对案例的背景、事实、数据、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都要十分熟悉。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应用自如,得心应手。

(3)确定重点。课堂教学应遵循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原则。思政课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以专题为主线构建“两课”教学。特别是针对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针对性、现实性不强的问题,思政部可提前组织教师进行教研,对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做到集思广益,妥善处理好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适合课堂教学的案例专题。比如案例教学中,教师对社会热点、大局(如环境保护、能源利用、就业问题、医疗改革、道德修养、遵纪守法、反腐倡廉等问题)的把握,在案例的选材方面,一定要坚持“从小处着眼,从小处人手,反映大问题”的原则。即从某一角度或方面,选择关联密切的一组材料,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这样的案例教学,深入浅出,使教学有了较高的社会热度、较强的现实感和鲜明的针对性。

(4)制订课堂教学实施计划。案例课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有2小时或4小时不等。思政课教师应根据案例教学的实际,确定教学时间。并做好在既定的时间里怎样分配时间、各个时间段该做些什么的计划。应事先考虑周全,合理分配时间。每个环节允许有适当的弹性,以便有效地掌控课堂节奏,组织教学,提高课堂的效率。

2.课堂的组织

(1)呈现案例。思政课教师将课前精心准备的案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全面感受和认识案例材料。教师根据教学环节的需要,也可采取分段形式呈现案例。学生对第一组案例阅读完毕,对应该思考的问题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后,教师可呈现第二组分析、探索性较强的案例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入、广泛的思考、探讨,将案例教学引向深入。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八章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例。在教学中可将“环境保护”确定为重点,在教师事先布置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案例思考题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呈现第一组旅游景点九寨沟、桂林山水的组图和环境污染组图,形成对比,让学生展开初步讨论;接着呈现一组因为污染而导致生态破坏和被污染的居民生活环境的组图,让学生针对案例中的思考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分析,展开广泛讨论;然后,呈现一组引起环境污染的图片或录像资料,让学生反省自身对环境的破坏的行为和探讨如何保护环境;最后教师呈现一组环境整治和“三北”绿化的成功事例,以此倡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不乱扔废旧电池等生活垃圾做起,为实现“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的目标,树立保护环境的信心和决心。

(2)组织小组讨论,形成共识。教师可事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各小组展开组内讨论。讨论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思维、观察角度来解决问题,注重讨论方法的引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

在“环境保护”的案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环境污染的产生、形成、危害等问题,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特别是对小组在案例阅读、讨论、课堂发言等方面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解决加以明确,引导学生全面思考,不断完善。在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已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达成共识,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讨论发言提纲,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是案例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不仅能使学生逐步养成系统思考问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3)进行课堂发言,全班交流。在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教师主持,各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就本小组对“环境保护”问题的看法作交流发言,组内其他成员作补充发言或评判发言。其他小组可针对发言小组的观点、看法及所陈述的事实,发表自己的看法。针对学生从“生活垃圾污染”、“工业废水、废气、废物”的各个角度、不同层面的总结发言,探讨的答案的不唯一性,教师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给每个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认可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分析,培养学生双向和多向思维的能力,得出富有新意的结论。

这一环节是案例教学的重点,教师应重点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和交流发言,寻求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路、方法,达成共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

(4)归纳总结,深化提升。教师遵循教学规律,经过上述环节后,应对学生的发言讨论进行归纳和总结,综合概括,深化提升,达成共识,体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样,教师以成熟而富有深度的理论,概括案例所反映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引申、升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意义。三、实施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教师对案例的选择要适合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对案例都有自己的认识,有感而发,积极主动参与。二是加强案例库的建设。案例库的建设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源泉和基本保障。需要选择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而又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的事例。

2.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对教师课前公布的案例,要认真阅读和仔细分析,重点是要围绕思考题,积极思考,分析判断,准备发言提纲,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防止从以往的“一言堂”变为“不言堂”。

3.注意教学条件和手段是否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思政课教师一定要仔细考虑和检查案例教学的物质条件准备得是否齐备;教室的选择、布局是否合理,能否满足教学需要。特别是对多媒体等技术设备的应用应考虑周全,且保证其功能正常,以确保整个教学的顺利实施。

计算机基础第五章理论课教案 篇6

教 案

第五讲 POWERPOINT 授课教师 :

时:2学时 学生必须达到的标准

    会使用一种方法创建幻灯片 会使用幻灯片的不同视图 熟悉各种动画效果的设定 会自己编辑幻灯片母版

本讲主要目的

    熟悉创建演示文稿幻灯片的方法

了解使用幻灯片的不同视图

掌握幻灯片各种显示效果的设定 学会使用幻灯片母版

本讲重点

 创建演示文稿幻灯片的方法  使用幻灯片母版

本讲难点

 使用空文稿创建  编辑母版

课前回顾预习检查

(时间: 10分钟)

课程知识讲解

1.PowerPoint简介(时间:5 分钟)

PowerPoint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用户表达思想的有力工具,无论是向观众介绍一个计划,还是介绍一种新产品,或是工作报告、员工培训,只要事先使用它做一个演示文稿,就会使阐述过程简明而又清晰,轻松有丰富详实,从而有效的表达自己以及与他人沟通。

几年前,制作具有声音视觉效果的演示文稿需要大量计划和投入。整个活动在投入两至三个专业人员的情况下需要几天时间。使用PowerPoint可以更迅速地完成同样的工作。PowerPoint是制作演示文稿最有效和最简便的应用程序之一。PowerPoint2003是MS-Office2003中一个制作演示文稿的办公软件。他内置了许多制作精美的设计模板和丰富的配色方案和动画方案。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把它套用到自己编辑的文档当中,从而使我们只关心内容而不需要顾及版式和演示方式。

因此,使用PowerPoint每个人都能独立制作图文并茂、声形兼备、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演示文稿,2.展示演示文稿的方法

PowerPoint 为我们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展示演示文稿的方法,如下所述:

屏幕演示文稿:这是PowerPoint最为基本的功能,也是最主要的功能,用户可以将文字、图片、图形或声音等多媒体通过PowerPoint制作成演示文稿,在计算机屏幕上进行演示。另外,PowerPoint提供了多种控制自如的放映方式和五彩缤纷的画面切换效果,在放映是可以使用鼠标箭头或笔迹对重点内容进行标记和强调。

投影仪幻灯片:这是把屏幕演示文稿通过外设投影仪放大到墙上,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多媒体演示手段。效果与屏幕演示类似。

毫米幻灯片:就是把演示文稿输出到光学投影胶片上,然后通过光学投影机来观看,使用不同的场所的演示。

备注、讲义和大纲:用户可以根据演示文稿很方便的打印其中的讲义。备注和大纲。使其变成手稿。

Web 演示文稿:用户可以轻易的把做好的演示文稿保存为网页格式,并发布到互联网上,供异地用户查看。

3.认识PowerPoint工作窗口

PowerPoint 提供了多种用于创建演示文稿的辅助功能,它可以为各种用户(初学者、中级用户和高级用户)提供帮助。通过 PowerPoint 演示文稿的典型工作窗口可以创建和管理演示文稿幻灯片。

根据PPT上的图片具体来讲解各部分的作用。

4.小结:(时间:5 分钟)

这里对刚才将的内容做个简单的小结。提问: 1)、使用PowerPoint可以做什么? 2)、PowerPoint的优点是什么? 3)、PowerPoint 提供哪几种不同的展示文稿的方法?

5.创建演示文稿幻灯片(时间:20 分钟)

要演示文稿,就需要先创建一系列显示文稿对象的幻灯片。可以使用 PowerPoint 提供的几种选项来新建演示文稿。PowerPoint生成的文件扩展名为:.ppt PowerPoint提供四种基本的创建方式:

根据内容提示向导:适合初级用户

创建空演示文稿:适合高级用户

根据设计模板:适合中级用户

根据现有演示文稿:适合高级用户

下面依次来介绍通过这几种方式如何来创建我们想要的演示文稿。

6.方法一:根据内容提示向导

此向导对于创建第一个演示文稿是理想的选择,适合初级用户使用。因为它概括了幻灯片的逻辑结构,其中提供建议的内容和幻灯片设计,它还给出某些预先设计好的幻灯片,可以把它们用于特定的演示文稿类型中。

我们第一次来创建演示文稿,没有什么思路,所以最适合使用的这种方式。内容提示向导提供了一定范围的主题,这些主题是演示文稿的常见主题。

7.8.现场演示:

使用“内容提示向导”创建“客房系统项目介绍”的演示文稿。

方法二:设计模板和空演示文稿:

当我们对PowerPoint的了解有所加深,而且已准备好文稿内容和创建计划,并且熟悉各项功能,可以使用空演示文稿加设计模板的方式来创建演示文稿。

设计模板可用于为空文稿提供背景设计。有经验的用户会发现,用没有提供建议内容和设计的空文稿创建起来更方便。这种方式首先建一个空的文稿,然后根据PowerPoint提供的设计模板选择一项适合的,应用到所有的幻灯片中即可。然后把我们的计划内容写进去。

设计模板包含配色方案以及具有自定义格式的幻灯片和标题母版。在选择好模板后,可以为每张幻灯片选择一款版式,也可以是默认的版式。幻灯片版式主要提供了该幻灯片中文本、图片、表格以及其他对象之间的结合方式。我们可以根据需要修改任何幻灯片的版式。9.现场演示:

使用“设计模板”创建“客房系统项目介绍”的演示文稿。

10.方法三:根据现有演示文稿

根据现有演示文稿创建演示文稿,可使用现有演示文稿的背景、格式和配色方案。也可选择个别幻灯片并将其放置在新的演示文稿中。这是一种比较快捷的方法,但是要求你必须熟悉所有的功能。

此操作可通过“插入”菜单的“幻灯片(从文件)”选项中的幻灯片搜索器来完成。

11.现场演示:

根据现有文稿来创建“客房系统项目介绍”的演示文稿。

12.小结:(时间:5分钟)

提问:

1)、PowerPoint为我们提供了哪几种创建演示文稿的方法? 2)、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点?

13.幻灯片视图(时间:35 分钟)

幻灯片视图是管理和展示幻灯片的方式。它有助于您更详细地查看演示文稿的特定方面,以了解效果。各视图提供了不同的查看和修改演示文稿的方法。

PowerPoint 2003提供如下视图:

普通视图:

普通视图是最常用的视图方式。主要包含四个窗格:大纲窗格(或幻灯片预览窗格)、幻灯片编辑窗格、备注窗格、任务栏窗格。通过普通视图既可以在幻灯片窗格上编辑文本,也可以在大纲窗格中编辑文本。

大纲视图:

大纲视图给出文本的最大窗格,可同时查看所有幻灯片上的文本,可用“格式”工具栏编辑文本,可使用拼写检查以及“查找”和“替换”功能来修改文本,幻灯片只以缩略图的形式显示。

幻灯片视图:

在幻灯片视图中一次只能处理一张幻灯片可以方便地插入和修改对象,在幻灯片视图中,可以分别在每张幻灯片上编辑文本。

幻灯片浏览视图:

可同时查看所有幻灯片,在此视图中,不能分别在每张幻灯片上重新排列对象或文本,但可以移动幻灯片。幻灯片放映视图: 此视图用于放映或显示用户创建的演示文稿,应用于幻灯片的所有文本格式功能、背景和动画效果对用户是实际可见的,在此视图中只能看到幻灯片,但不能添加或编辑幻灯片。

14.小结:(时间:10分钟)提问: 1)、视图的作用是什么? 2)、PowerPoint2003为我们提供哪几种视图? 3)、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15.设计幻灯片

下面来讨论如如何来设计幻灯片,包括插入多媒体、文本格式、切换效果、自定义动画等一系列操作。

幻灯片中的文本要以简洁的语言表述。要增加演示文稿的表现力和准确性,可以为行加上项目符号。

文本格式设置方法同Word类似,可以在大纲视图中设置格式,还可以直接在每张幻灯片中设置文本格式。

使用幻灯片母版可以设置所有幻灯片的文本格式。母版存放了所有幻灯片的背景项目,包括字形、占位符大小或位置、背景颜色或图案以及配色方案等。用户通过修改这些信息,就可以更改整个演示文稿的外观。

我们还可以设置整个文稿幻灯片的切换效果、播放时间、声音、速度、切换方式等,一达到更好的演示效果。不仅如此我还可以为每一张幻灯片中的不同对象设置动画效果、播放顺序和播放声音等。这一操作可以通过PowerPoint的“自定义动画”来完成。

16.小结:(时间 :10分钟)

现场演示: 现场演示:“客房管理系统项目介绍”幻灯片的制作。主要演示母版、文本格式、动画设置、切换效果等。

参考案例:阶段四/红苹果客房管理系统.ppt 本讲总结:(时间:8 分钟)

本章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今天所以的内容: 提问:

1)、PowerPoint2003的特点是什么? 2)、PowerPoint2003为我们提供了哪几种展示文稿的方式? 3)、PowerPoint2003为我们提供了哪几种创建幻灯片的方法? 4)、PowerPoint2003提供了哪几种视图?各有什么特点?

扩展部分:

大家想了解更多POWERPOINT 的知识,请看学习资料: POWERPOINT视频教程

课下理论作业:(时间:2 分钟)

1、展示演示文稿的方法有哪些?

2、创建演示文稿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点?

3、幻灯片的视图分为哪几种?各有什么不同?

计算机理论课教学中 篇7

1 学习合作的基本理论概述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教学理念。合作学习的研究者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习者学习活动中各种因素的作用, 从而提出在教学活动中要进行合作学习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 在教学活动中应鼓励全体学生共同进行学习, 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师生教学相长的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助促者 (facilitator)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以小组活动为主要的教学形式。用斯莱文的话, 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以小组形式相互帮助进行学习的各种教学方法。

在合作学习模式的课堂中, 学生按不同性别及不同能力分成若干小组, 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每个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掌握所学的内容, 并为小组的共同学习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为了理解和掌握一个内容以及最后完成全组的学习任务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讨论问题、倾听他人的意见、从他人那里学习到自己不懂的内容、向他人阐述自己的观点、同他人辩论、填补相互间在理解方面的不足。

虽然合作学习这个术语比较新, 但类似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却很早就存在。斯莱文认为, 合作学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夸美纽斯 (Comenius) 。约翰逊兄弟则将合作学习理论中的社会互赖理论历史追溯到20世纪初的考大卡 (Katka, K.) 。目前学术研究中比较权威的学习合作理论主要包括:动机理论、社会凝聚力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认知精致化理论这四种合作学习理论 (motivational perspective, social cohesion perspective,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cognitive elaboration perspective) 。也有国外学者干脆将合作学习分为动机理论和认知理论两种。

2 合作学习理论的主要实施策略

合作学习的分组类型很多, 一般有以下几种:

2.1 学生团队成就分组 (STAD) 。

每周教师使用口头或文本的形式给学生呈现新的学习信息, 一个班级的学生被分成四到五人组成的学习小组, 其中包括了不同性别、民族、种族或学习水平的个体。小组成员使用工作表或者是其他设施来掌握学习材料, 并通过指导、小测验和讨论互相帮忙。每个小组的学生每周对学习材料进行小测验, 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的得到小测验的成绩。“这个成绩不是用绝对分数来计算的, 而是与成员过去的一般水平的比较中得出来的”。

2.2 组合学习 (Jisaw) 。

这种方法是由Elliot Aronson和他的同事提出的一种方法。学生被分成五到六人组成的异质学习小组, 学习材料以文本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每个学生都要负责材料中的一些部分。来自不同小组的成员共同研究一个问题, 他们组成专家小组在这个问题上互相帮助, 当这些专家小组的学生回到他们原来的小组时就可以带回所学的东西。在原小组的聚会和讨论之后, 学生们要独立参加关于学习材料的测验。

2.3 团体探究 (Group Investgation) 。

这种方法的许多特征最初是由Herbert Thelen提出的。近年来, Sharan和他的同事进一步发展和精炼了这种方法, 通常把班级分成五到六人组成的异质小组, 学生选择学习的主题, 在探究中发现和选择进一步的主题, 最后进行准备并向班级呈现一份学习的报告。

2.4 结构化的方法 (the Structure Ap-proach) 。

Spencer Kagan (1992~1998) 提出合作学习的另一种方法, 结构化方法强调设计使用特殊的结构以影响学生的交互方式。教师可以使用思考、配对、分享的方法和编号碰头方法传授学生特定的学业内容。

2.5 思考配对分享 (think-pair-share) 。

由Maryland大学的Frank Lyman提出来的一种改变课堂组织形式的有效方法。第一步, 思考 (think) 。老师提出某个问题, 让学生花一分钟时间独自思考这个问题, 当然思考时间不包括对话。第二步, 配对 (pair) 。老师让学生进行配对讨论他们想到了什么, 在这个阶段, 可能交流的是关于问题的答案或关于某问题的不同的观点。通常, 配对交流的时间不超过五分钟。第三步, 分享 (share) 。最后阶段, 老师让不同的配对组在班上交流他们所讨论的内容, 最好是一对一对的连续报告, 而至少让四分之一或一半的配对都有机会向全班报告。

2.6 编号碰头法 (numbered heads togeth-er) 。

由Spencer Kagan (1998) 提出, 复习整节课的内容能够让大多数的学生检查他们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包括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 编号 (numbering) 。老师将学生分成三到五人组成的小组, 每个成员都得到一个在1到5之间的号码。第二步, 提问 (questioning) 。老师问学生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不是确定的, 它可以是一个提问的形式, 比如说“联合国有几个国家”。第三步, 碰头 (heads together) 。各小组学生聚在一起讨论并确信每个人都知道了问题的答案。第四步, 回答 (answering) 。老师叫某个号码, 各小组该号码的学生一起向全班报告问题的答案。

3 合作学习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主要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是高职高专学校计算机专业及其它各专业一年级新生的基础课程。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基础》早己开始普及, 但由于这门课程在各地市所用的教材各异, 内容不一, 各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同, 所以它的普及程度差别很大。加上计算机在家庭中的应用, 致使在高职教育阶段, 学生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个别的学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但还有一部分学生的操作能力基本为零。由于水平不一, 在日常的教学中, 用传统的授课方式 (多媒体教室上课, 机房上机, 比例为1:1) 讲课时, 学生就会出现旷课现象, 有些学生认为都会了没必要再学, 出勤率会逐渐下降。以致使有些学生甚至对高职教育产生了怀疑, 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甚至对以后的学习也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不是凭空而来的, 也不可能光靠纪律、守则等外部要求来产生。有效的学习必须建立在恰当的学习状态之上, 忽略了学生主体的精神作用, 就必然会导致学习的简单化、机械化。鉴于这种情况, 《计算机文化基础》这类课程我就采用了“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把学生从多媒体教室带进多媒体机房,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和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至于具体的实际教学, 可参考以上列出的六种基本合作学习策论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进行设计。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 在使用合作学习理论时, 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切忌为了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

总结:综上所述, 合作学习理论作为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 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教学理论。而其在计算机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也是非常有效的, 其具体的应用思想是在原有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本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的, 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原则合理的应用合作学习理论。

摘要:在此从合作学习理论的基本理论原理和主要实施策略入手, 重点阐述了其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学习合作理论,计算机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苑永波.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 2001 (8) .

[2]曾琦.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J].学科教育, 2000 (6) .

计算机理论课教学中 篇8

【摘 要】利用TRIZ理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实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改革创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TRIZ;计算机基础;目标

TRIZ是俄语теории решения изобретательских задач的英文音译缩写,其中文全称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理论可以提高人们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一整套思维方法和工具,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TRIZ理论的概念和方法,可以帮助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TRIZ理论概述

TRIZ理论是由前苏联以G.S.Altshuller为首的研究人员在研究了近250万件发明专利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对发明专利进行分析和分类,总结出创新原理,以解决新出现的发明问题。随着前苏联解体,TRIZ理论广泛传播到美国、欧洲和亚洲,成为企业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有力工具。TRIZ理论认为,技术系统都是有规律向着越来越完善的方向进化和发展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掌握这些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冲突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进化过程的动力。

2.运用TRIZ理论解决问题的思路

TRIZ理论认为,矛盾是技术系统各个部分发展不均衡的产物,发明就是克服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进步的过程,查明并消除系统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运用TRIZ理论解决发明创造问题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2.1分析技术系统

先将所遇到的问题归结为TRIZ理论的一般问题,对技术系统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阶段。分析过程中要确定技术系统的主要功能,对技术系统进行详细的分解,定位问题所在的系统和子系统,对问题进行准确的描述。

2.2确定技术矛盾

在分析技术系统的基础上,提炼问题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确定技术系统需要改善的特性,同时确定改善技术系统有可能恶化的特性,将以上两个特性对照39个通用工程参数进行标准化的重新描述。

2.3解决技术矛盾

用技术矛盾中提炼的两个改善和恶化的参数查找阿奇舒勒矛盾矩阵表,在矩阵中这两个技术参数所在行列的交叉点就对应着实践证明最为有效的创新原理序号,按照这些序号查找40个发明原理汇总表,得到发明原理名称,探讨每个原理在具体问题上如何应用和实现。基于这些创新原理的启发, 就可以寻求具体解决的方案。

3.TRIZ理论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TRIZ理论所提倡的创新方法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有许多相通之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以计算机基础为起点,办公自动化软件和计算机基础设备为讲授对象的一门课程,是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快速解决各种软件和硬件问题。在该课程教学中,运用TRIZ理论的工具和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创新学生学习方式,革新教学工具,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3.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TRIZ理论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兴趣,鼓励和培养学生寻找新的、更有效率的解决方案,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去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在快速处理WORD文档的课堂训练中,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将多个生活案例排版为规定格式的WORD文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创造性应用了工业生产的流水线概念,进行分工协作,大大提升了任务完成的速度和质量。在Powerpoint课堂训练中,教师鼓励学生开发新的PPT制作和表现形式,运用Photoshop、画图工具等软件处理PPT文件中所需的图片等,实现了传统PPT达不到的功能。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很好的激发,对所学的知识也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3.2运用最终理想解设定目标

TRIZ理论中,在解决问题之初,首先抛开各种客观限制条件,通过理想化来定义问题的最终理想解,以明确所解决问题的最终理想状态,并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不断靠近最终理想解,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常常采用项目训练的方式让学生模拟实际工作情景,解决一个又一个办公中遇到的问题。在Powerpoint软件教学中,为了解决PPT文件在不同电脑和系统中的兼容性问题,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最终理想解的分析,假定先不考虑其他外部条件,一个PPT的最终理想状态应具备哪些条件。经过师生共同的讨论分析得出以下条件:

(1)幻灯片播放中能快速导航至任意页面。

(2)保证在不同系统的电脑、不同版本Powerpoint软件中显示相同的效果。

(3)成品只有一个文件。

(4)体积小巧,便于携带和传送。

按照以上最终理想解,经过进一步的讨论,针对以上条件中的每一项特性,学生找到了最接近理想解的解决方案:

1)将PPT第一页制作成导航页面,列出每一个标题和重点,并制作导向相应页面的超链接,然后在每一页正文幻灯片右下角插入“回到首页”按钮。无论演示者处于幻灯片的哪个位置,都可以按两次鼠标精准的定位到PPT的相应位置。

2)将PPT文件保存成“Powerpoint 97-2003”格式,以兼容大多数Powerpoint软件版本,在不同的电脑上进行演示测试,及发现问题进行修正,同时将PPT文件输出成图片,以备不时之需。

3)图片和视频文件均嵌入PPT文件中,不采用调用外部文件的方式,使成品只有一个文件。

4)嵌入PPT文件中的图片视频都进行压缩处理,有效减小文件体积,方便通过互联网和优盘等介质传播。

3.3运用目标树进行方案设计

目标树是TRIZ理论中用来分解复杂问题的工具,将一个总目标分解为若干子目标,将大问题化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形成逻辑层次清晰的树状结构,研究者只需按照目标树完成最低层次的子目标,即可向着总目标不断推进。在 Powerpoint课堂练习中,学生要分组完成一个主题PPT的完整制作流程,包括资料搜集、结构设计、模板制作、内容填充和美化等全部工作。在工作开始之前,教师会引导学生运用目标树进行方案规划和设计,按照目标树进行分工协作,控制工作进度。这样,一个复杂任务就分解成了每个人的具体工作,便于学生理解和执行。

总之,TRIZ理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理念,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具有重要意义。TRIZ理论的概念、方法、工具应用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开阔思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灌输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会积极思考,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课程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伊力,TRIZ.科技创新新方法[J].企业经济,2009,8.

[2]韩立芳,张明勤,李海青,石海龙,臧德江.TRIZ技术研究及在教学工具创新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7,2.

[3]张雪峰.TRIZ进入课堂教学的策略选择[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4.

上一篇: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下一篇: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