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教学中的小学数学(共12篇)
计算教学中的小学数学 篇1
数学计算能力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和深入研究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 不断提高计算能力, 不仅能提高学生在进行计算时的信心, 还对培养他们科学严谨的态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所以, 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素质时, 要关注学生的计算能力, 使他们能快速、准确地进行计算, 打牢学习数学的基础, 促进以后的数学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思维、能力、数学知识的积累量都能获得同步提高。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针对教学设计进行突破, 使新颖的学习过程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发展, 使他们能在面对数学问题时理性地、创新地进行思考。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为具备数学能力的人, 使他们在逐渐具有数学能力和思维下, 运用自己对数学的敏感性来探索新知, 提高数学综合能力。在数学学习中, 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较高的正确率,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本文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入手进行了阐述。
一、给学生创造气氛和谐的课堂
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主要是课堂, 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 小学生不会感到学习的压力, 他们都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和教师不断进行交流。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 轻松的环境和平易近人的教师, 使他们愿意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促进了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师要从心理和行动上为学生创造好的交流学习的环境, 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 为课堂教学内容提供有利条件。教师要用心去体会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和思维过程, 并对他们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 使整个课堂充满学生的智慧。小学生的思维充满了新奇和想象, 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这种思维。例如, 在教学“10以内的减法”时, 教师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森林里有5只兔子, 猎人开枪打死了1只兔子, 还有几只兔子?一个学生大声回答:“还有4只兔子。”另一个学生说:“一只兔子也没有了, 剩下的兔子都吓跑了。”很多学生都同意这个答案。这时一个学生又说了:“还有3只兔子。”其他学生都说这个答案不对, 教师问学生:“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 问什么你认为还有3只兔子吗?”这个学生说:“因为这5只兔子是一家人, 猎人把兔爸爸打死了, 兔妈妈吓跑了, 还有三只刚生下来的兔宝宝。”真是充满童趣和智慧的回答啊, 学生和教师都鼓起掌来。所以, 当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时, 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让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 促进思维的积极发展。
二、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因素
(一) 小学生的耐心方面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 他们的耐心很有限, 如果教师给出的题目过于复杂, 计算步骤又多, 就会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逐渐失去耐心, 不想算下去。这样学生计算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 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二) 小学生的注意力较差
小学生在进行计算时, 会不自觉地和其他学生进行比赛, 看谁算得快,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只是体现出了计算速度, 但是由于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 往往在计算过程中会把题目中的数字或运算过程中的数字看错, 从而导致计算出现错误。
(三) 小学生对题海战术反感
在进行计算训练时, 教师为了集中训练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给出学生大量的计算题目。学生开始进行计算时, 还能保持较高的积极性。由于计算题比较枯燥, 学生的积极性会逐渐减弱, 使他们在后面的计算过程中会出现边玩边做的情况, 影响计算的速度, 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率。
三、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措施
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有效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一) 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在进行计算训练时, 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出发, 逐渐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在进行训练时, 教师要每天对学生进行训练, 使他们具备快速、正确、灵活计算的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 在进行笔算时, 学生能把通过口算获得的能力迁移过来, 使笔算速度也相应提高。这个训练要长期坚持下去, 使学生能从训练中不断获得提高。
(二) 在理解算理上多下工夫
在让学生进行计算时,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计算的概念进行理解, 通过理解来进行计算, 为计算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 才能使学生通过计算训练获得突飞猛进的计算能力。为了让学生对计算法则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把这些法则编成儿歌或顺口溜, 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进行计算时把这些法则运用到计算中, 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三) 重视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 教师要让学生在良好的计算习惯过程中不断提高, 使他们在读题、解题过程中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在提高学生审题能力时, 我请教了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 他们告诉我, 在学生审题时让他们把题目小声地读出来, 可以避免他们在进行计算时看错题目中的数字导致计算出错。对待学生在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教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从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出发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有的教师想通过大量的计算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这样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使学习效果不佳。
总之, 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习惯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条理。在进行计算时, 要使学生运用科学严谨的态度, 认真细心地对待每一个计算题目。在计算时, 既要保证计算的迅速, 又要使计算的正确率不断提高。为了减少学生的错误率, 教师还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 使他们在计算完成后形成自觉检查的好习惯。
计算教学中的小学数学 篇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计算教学问题非常突出,许多教师面临着计算课课堂教学新理念与学生计算技能、基础训练之间的困惑。在很多老师和同学眼里,计算总是和“枯燥”、“操练”联系在一起,学生普遍不喜欢上计算课,不喜欢毫无生气的计算题。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在目标、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计算课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估算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广大一线教师对这些问题深感困扰。为了改善这一现状,也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笔者对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提出以下思考:
一、深刻学习、理解课标
学习、理解、把握课程标准对计算课在某一学段的要求,不随意降低或拔高,这是首要的。比如:第一学段中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估算计算教学中,不应限制学生估的方法,让学生在算的过程中去体会、理解、掌握估的方法,怎样估便于计算。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明确指出: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因此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必要的情景,从而调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计算教学充满活力,展现数学的魅力。创设教学情景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教材所蕴涵的兴趣因素,切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虚拟。
2、情景应与数学应用相结合,并体现数学思考性。
3、教学情景创设应紧扣主题,切忌偏离或过长。
4、不是所有计算课都要创设教学情景。
三、正确处理好计算教学中的一些关系
(一)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传统的计算课教学注重了计算法则的传授,学生通过熟记法则,然后机械进行计算,强化形成技能。这样的计算教学,学生不理解计算中的算理,形成的技能与数学应用脱节。新课改理念下的计算教学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探究等形式,让学生确实理解算理,自主掌握计算方法,形成技能。
(二)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关系。
新课标中指出:提倡算法多样化。计算教学中算法多样化是否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呢?不是的。算法多样化必须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思维的发展阶段以及算法的同类性、层次性等。有的算法是同一类型的,是一个层次上的,因而教师要善于归纳,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的算法在学生现有知识、思维阶段只能达到那一步,你逼也无法逼出。
另外,在考虑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必须思考“最优化”。计算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往往在展示了多种算法以后,说:“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请你们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下面的题目。”这话没错,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个性的发展,相反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对已有知识经验的主动提升和超越?长此以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待观望,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必定会加剧。因此,教学中注意多样化的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的进行优化,让学生自主分析、对比,加以理解,有时甚至点拨。
(三)处理好新课改理念与计算技能、基础训练之间的关系。
新课改理念与计算技能、基础训练之间并不矛盾,是相互促进、渗透的关系。新课改理念提出学生理解并掌握算理,是夯实学生基础的关键,也是计算教学的灵魂。在计算教学中,加强算理的理解,让学生自主掌握计算方法,然后加以应用,形成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技能,而不是象传统的教学通过熟记法则、加以反复的机械训练,形成孤立的、枯燥的计算技能。……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计算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众所周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原有的计算教学进行了大量调整,削减繁难的运算步骤,削弱了大数目的运算,降低了过重的训练强度,但这不是说计算不重要了,计算教学仍然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技能仍然是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是今后数学学习的奠基石,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注重算理教学,内化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老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它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事实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仅是建构新知的必要基础,而且也是智慧生成的“源泉”。我们的计算教学也可以合理地调出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顺利的迁移,帮助理解算理和算法。譬如教学一位数与一位数的加减法,其重点和难点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学时除了教师演示之外,还要让学生用学具操作,懂得“满十进一”,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一。“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二、注重对比教学,形成知识
由于长时间的计算优化意识的培养,学生容易产生一种条件反射或称一种“本能”,即见到算式就观察数字特点,千方百计地使用简便算法。但是,运用简便算法是有条件限制的。有些算式看似能使用简便算法,但实际上又不能运用简便算法。学生往往区分不清,出现不该简算,却牵强附会地使用简算,造成计算错误。如:“229-174+26和229-174-26”、“32×77+32×23和32×77+68×23”、“400÷16×5”和“400×16×5”等等。如果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予以对比训练,使学生及时的反思,就能起到前馈控制的效果。
三、注重错例分析,辨析知识
善于捕捉典型性的学生错误。课堂中要暴露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在对与错的讨论中,辨析问题的本质,弄清楚计算的可循规性。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整数乘法中出现的两个错例25×3=95,24×5=100,很典型的反映了学生在学习算理的过程中,没有很透彻地理解乘法算理,关于乘法进位的数字该怎么处理学生是比较模糊的。针对学生的计算错误,让学生建立错题本,记录错误的题例,分析错误的原因,经常性的总结,经常性地拿出来看看想想,以消除学生的不良计算。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两个错例中428-(28+56)=456、87×2÷87×2=1,都说明了学生对于计算法则和运算定律的错误认识。
四、注重习惯养成,强化知识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除了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养成自觉检查运算的习惯,通过运算判断自己解题的正确性,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师还要不断的改进教法,结合有关内容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教育,并要有耐心,有恒心,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学生的计算错误,从现象来看,似乎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而“粗心”的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又有助于身心的发展。从小养成的好习惯,让你受益一生。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
学生有以下常见错误:看错抄错题目;列竖式时数位不对齐;脱式时数据出错;计算时不打草稿;进位不进、退位不退;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没有审题习惯,拿题就动笔。在整数简便运算中,由于思维定势,不仔细观察数据特点,经常出现一些错误,如:247+38+52=247+100=347,错误地认为38+52可以凑成100,这实际上是一个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练习质量的重要途径。要求学生首先要仔细读题,甚至要读多遍,读题后还要思考,三思而后动笔,这样就不会看错题了。列完式子后再核对一遍,检查有没有抄错数据。全部完成后再仔细认真的检查、验算,检查的时候不能马虎,不能只用眼睛浏览,关键要动笔再算一遍。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不断激励,不断强化,日子长了学生就能养成了细心谨慎的好习惯。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策略 篇4
一、讲清道理, 提高认识
“算理与算法是计算教学中两个不同的术语, 有其不同的内涵。算理是计算的道理, 算法是具体的计算方法。算理与算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前者是计算的基础, 后者是计算的概括, 两者呈现出胶着的状态。而学生在实际计算时往往出现‘断层’现象:即使出现不可能的计算结果学生也浑然不觉, 若让其说明每一步的算理, 则更多的是‘背运算顺序’。”
二、加强课堂练习的指导
教学计算时,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计算方法, 让学生掌握好计算法则, 而且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 争取在课堂上多练习, 完成一些课堂作业, 特别对学生在计算中易出现的失误及时给予指导。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精心设计, 组织一些有趣的比赛环节。例如开展“找朋友”“红花配绿叶”“白鸽送信”, 争当“计算小能手”等多种活动, 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提高计算能力,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计算的无穷奥妙。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做题计算中出现的错误, 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 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四、加强计算基本功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 它是一个漫长、麻烦、细致、长期的过程。计算的基本功要坚持天天练, 持之以恒, 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我们可以在每一节数学课前用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练习, 由易到难, 坚持下去, 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在计算中, 我们还有必要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一些运算技巧, 并加以灵活运用, 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两位数乘99、101, 多位数乘11等等。
计算教学中的小学数学 篇5
盐城市冈中小学 王亮
摘要
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从事数学学习,发展数学能力的根基。目前,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有不少教师有了“学生计算能力下降,计算正确率低”这样的困惑。教者经过近三年的尝试,把多媒体与小学低段数学计算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发现是解决这一困惑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新的教学理念、教材编排特点和信息化课堂教学的需求三方面分析阐述了小学低段数学计算教学使用多媒体的重要性,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多媒体在计算教学的多个环节都起着重要作用,感悟到计算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诸多好处,但不可滥用,要注意使用的恰当性、适时性和有效性。关键词
多媒体 计算教学 探索 应用
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从事数学学习,发展数学能力的根基。根据不少教师反映,近几年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下降,计算正确率低等现象发生。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低段数学计算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背景分析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信息化的时代,对人才的需要有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每位教师的教育目标。那么,在教学中不再是一只粉笔一本书上完一节课,而是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学生带进有文字,有图画,有声音,有动画的新型课堂,让学生在这种直观形象、有声有色、高效集成的环境下学习,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只有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可见,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时代的要求,是新课改的要求,尤其在数学计算教学中使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有效的计算教学必须符合新课程理念,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计算教学中,应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因此,把计算教学局限计算本身,把计算作为专门的技能来学习,只强调训练学生程式化的叙述“算理”,注重模仿和记忆算法,重视单纯的技能训练,采用简单、枯燥的形式来强化学生计算技能和熟练程度,这样的计算教学忽视了计算的现实背景,削弱了计算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显然是不符合新理念对计算教学的要求。而小学低年级儿童对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感兴趣,对身边的熟悉事物感兴趣,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使用多媒体能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贴近了学生与现实的距离,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生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对优化教学过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低段以计算教学为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
根据现行的小学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的编排特点来看,计算教学的内容编排有很大的变化,不再直接出示计算的算式,而是创设生活情境,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计算需求----探究算法、算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进一步为认真地学习算法、算理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使用多媒体在计算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直观演示算理、呈现多样化练习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计算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小学低段计算教学在秉承传统教学模式上的一次突破,也是对教者的一种挑战!
二、教学实践
实践1:
巧用多媒体创设有效情境,优化教学过程。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学习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它能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所以计算教学同样需要创设情境。使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学生生活情境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结合计算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一方面在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计算的需要,引发探究计算方法的欲望;另一方面通过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的注意他们会自主地去数、去想、去算;潜在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根据实际情境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这节课时,创设了一个开运动会的情景(配运动会进行曲),操场上有许多学生正在比赛,还有裁判员;有非运动员在数饮料,有运动员在跑步、跳远、踢毽子、跳绳。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地进入了生活情境中,他们认真地观察着,这时我提问:同学们都参加了什么运动项目?学生就立刻回答:有跑步、跳远、踢毽子、跳绳。我又问:运动会马上就要结束了,有几位学生正在整理饮料箱,你知道有多少盒饮料吗?学生会立刻观察到箱子里有9盒,箱子外面有4盒,(13盒)学生回答后,我再追问“你是怎样知道的?”,直到引导学生说出用“凑十法”的原理算比较简单。这样我就很轻松、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9加几,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了9加几的算式也可以用“凑十法”的算理来计算。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开启了学生智慧之门,学生完全是在老师有目的的设计之下,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实践2:
使用多媒体可以直观演示算理,突破教学难点。算理是计算教学中的重点,更是计算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更为直观的、具体、生动的明确算理显得尤为重要,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的除法52÷2(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时,高老师先用5筒带2个的形式呈现了52个羽毛球,并结合实物图提出问题:把这些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能分得多少个?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把52个羽毛球平均分成2份,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形式,把分的过程直观的演示给学生看,启发学生认识到:把52平均分成2份时,通常是先把5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再把余下的1个十与2个一合起来继续分,从而为接下来的竖式计算的方法提供支持,帮助学生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这一过程。
实践3: 使用多媒体可以直观演示算式的意义和运算顺序,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仅凭语言并不能代替直观图像给学生带来的直接、具体、生动的认知效果。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教材第72--74页“连加、连减”一课时,设计了生动、有趣的多媒体动画课件,有5只小鸡在草地上吃米,来了2只,又来了1只,一共有机只小鸡?(连加)有8只小鸡在草地上吃米,走了2只,又走了2只,草地上还剩下几只小鸡?(连减),动态的画面展示,逼真地演示了整个过程,学生清晰、直观地理解了连加、连减算式的意义和运算顺序,突出了教学重点,优化教学过程。
实践4:
使用多媒体可以呈现形式多样的练习,提高计算能力。在新理念下的计算教学中,少数教师反映的学生计算能力下降,主要原因是计算教学的课堂容量不够大,教学过程中偏重算理、算法,而减少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丰富的课堂练习,加大课堂容量;又
可以设计有趣的,形式多样的专项或综合性计算练习。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根据教学内容呈现有坡度的课堂练习。例如:在教学“9加几”的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呈现的课堂练习是这样的,第1题圈一圈,算一算,看图列式;第2题口算20道9加几的算式;第3题抢答9加几的算式和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2)根据教学内容呈现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例如设计一些走迷宫、小动物找家、智勇大冲关等游戏形式的计算练习,既冲淡计算的乏味和枯燥,又激起学生计算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效果。
(3)播放录音学生听算。当学生的口算能力具有一定基础时,可以适当的设计一些听算练习,难度不能太大,主要在一、二年级进行。我校在每学期末,都会在一、二年级进行听算比赛,听算的算式题目都是在所学知识范围内,12分钟100道题。学生们通过训练,计算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三、教学思考
在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演示算理、呈现练习等过程时都要适时、适当、有效。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目的地创设生活情境。它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的重要源泉,是联系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尽管使用多媒体有很多的好处,但还是要适时、适当、有效地使用。我们切不可为了体现“现代性”的时尚,刻意追求形式,或是为了所谓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牵强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何使多媒体在计算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效用,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将是教者在教学中继续探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6月 王婷 《小学教学参考》 2001年1月
计算教学中的小学数学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能力提升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与期待也是小学生独有的阶段性学习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在研究如何突破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这一难关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的独特性学习心理,对症下药,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做出贡献。
一、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现状分析
目前,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相对较薄弱不仅体现在小学生常算错题、拿到题目不知从何算起这些表面的方面,更主要的一点是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对数学计算不重视,特别是学会使用计算器之后,大部分小学生认为小升初无压力,初升高考试可以使用计算器,根本就没有必要重视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然而这种观点却造成了大部分小学生计算能力差的现状。
二、鼓励教学,激发小学生对计算类题目的兴趣
小学生虚荣心强,爱表现自己,注重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收获,要想使小学生重拾对计算能力提升的重视和信心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教师应在平时的课堂小测验当中要适当地鼓励计算又快又准的学生,鼓励所有学生向他们学习,为学生锻炼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定期组织计算能力考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经过对几个学校数学计算能力的调查研究,凡是重视计算能力提升的几所学校都会在每月或每周的考试活动中增加一项数学计算能力测验。通过测验评选优秀班级和先进个人,这样不仅能够激励学生,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数学计算能力也是学业成绩考查的一方面,学生就会在平时的复习中加大对计算能力训练的力度,养成每天都计算的好习惯。其次,教师也要在平时的家庭作业中适当留一些关于计算的数学题,使计算渐渐引起学生的重视,达到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计算能力提升方面存在的問题不仅仅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还包括练习册出题水平与配套教材不衔接、家长不重视等其他一些客观方面,如何突破计算方面的教学难关,还需要家校共同合作以及师生之间的协调配合。
参考文献:
计算教学中的小学数学 篇7
一、教学情境与数学探究相结合
一方面, 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弊端, 学生的积极性较低, 课堂气氛沉闷,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方法,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另一方面, 创设情境的最终目的是吸引学生的兴趣, 通过情境中的信息来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主动思考, 但是, 教师在进行情境化教学的实际过程中, 创设的情境无效或者作用不大, 只是单纯地创设情境没有引起学生的思考, 或者创设的情境复杂多余, 干扰学生的思考, 反而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高, 达到是事倍功半的效果。
例如, 在讲到 “加与减”时, 教师通过图使馆的图书创设以下情境:
教师: 同学们, 你们喜欢看书么? 学生: 喜欢。
教师: 那你们都喜欢看什么书呢? 学生: 漫画书、故事书等。
教师: 那你们看到的书里面都讲了什么故事啊? 学生: ( 开始交流) 。
教师: 那我们今天来看一下课件上都有什么书? 每本书多少钱? ( 教师展示课件, 每本故事书324 本、科技书217 本)
教师: 故事书比科技书多多少啊? 学生: 324 - 217 = ?
教师: 4 - 7 不够减的时候我们要用有退位的减法来计算。 ( 开始讲解)
通过以上情境, 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但是在此过程中, 教师没有利用好情境, 及时提出问题, 学生的还是在被动学习, 计算能力依然不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此外, 该情境的重点在于最后, 之前的情境内容过于冗杂, 容易影响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 教师应该注意找好第一个 “结合点”, 即找好合理的时机, 将创设情境与引导学生探究有效结合起来。
二、算理与算法相结合
算理是指对计算法则的解释, 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运算法则, 算法又是算理的总结和归纳, 因此, 教师应该找到第二个“结合点”, 将二者结合起来:
首先, 探究中理解算理。例如, 教师在讲 “乘法笔算”时, 可以以教室中的实物粉笔作为例子, 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教师问有4 盒粉笔, 每一盒有40 根, 总共有多少跟, 学生得出4 × 40的结论, 教师接着问为什么是4 × 40 呢? 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能够很容易理解为是4 个40 相加, 学生在理解了算理之后, 做题的正确率和速度都会大大提高。
其次, 在应用中讨论算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学以致用, 因此, 要在应用中加深对于算法的掌握。例如, 教师讲 “除法”时, 举出有9 个人坐小船, 每个船只能够坐3 个人, 需要几艘船? 每艘船只能坐2 个人呢? 需要几艘船? 通过此方法, 加深学生对于算法的掌握和对于算理的理解。
三、巩固训练与知识创新相结合
计算能力的提高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 但是只进行简单的练习无法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因此, 教师应该找到第三个“结合点”将巩固训练和知识创新结合起来。例如, 教师在讲解“混合运算”时, 举出98 + 2 × 12 = ? 的例子, 正确的算法应该为先算2 × 12, 得出24 再与98 相加, 在学生正确计算出答案之后, 教师紧接着提出疑问, 问学生什么不能先算98 + 2 来凑成100, 再与12 相乘? 根据这个算式, 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么? 你能设计一个应用题, 使得解法与该式子相同么? 学生通过自己举例子来避免出现先算98 + 2 的情况, 并加深对于该式子的理解。在巩固与创新的结合过程中, 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同时, 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 为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打下基础, 还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要重视三个结合点, 将情境与探究结合起来、算理与算法结合起来、巩固和创新结合起来, 在丰富学生知识含量的同时, 探究新的教学方法, 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是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数学计算能力的养成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讲究三个“结合点”, 对着三个“结合点”进行具体分析, 针对如何利用好三个“结合点”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效率, 探讨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三个,“结合点”
参考文献
[1]李春红.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 (中旬刊) , 2014, (12) :129-130.
计算教学中的小学数学 篇8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小学计算在很多学生看来都很枯燥, 尤其是对于反应缓慢的学生, 有很大的压力, 很容易受到打击之后, 丧失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模式, 增强学生的计算兴趣,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 只有教师讲述一些课本上的知识, 对于计算的灵活性了解不足, 很难提高计算的效率。新课标下, 教师要具备常见的计算能力方法, 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例如, 小学中年级求梯形的面积时, 没有必要严格按照梯形公式进行求解, 可以讲梯形组合成自己熟悉的图形, 分别求面积, 然后汇总。并且, 还可以引入多种教学模式, 丰富教学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等先进的生产技术已经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教师可以增加多媒体的使用,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教学中, 经常出现因为不喜欢数学教师, 而不喜欢数学的情况。所以, 教师要增强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地位, 积极转变思想, 由原来的领导者变为学生的合作者, 耐心的和学生探讨生活学习的问题, 对学生的人格、性格、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之后, 教师要尽快和学生沟通, 解决计算过程的困难,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信心。同时, 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位置,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重点, 增强学生针对性教学。积极和学生沟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不断的改进教学模式。
三、培养过硬的口算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和学生本身的计算速度、口算能力都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口算正确率和口算的速度。中年级学生很多存在四则运算的缺陷, 口算又是笔算的基础, 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口算算错, 从而导致了严重的失分。学生因为成长环境、成长经历、智力水平不同, 口算的速度和细致程度都不同, 教师要根据学生口算的特点, 进行针对性的速度和正确率的训练。经过训练之后, 学生要对20以内的加减法脱口而出。中年级学生还要对一些常见的数值有深刻的记忆, 需要的时候准确提取记忆, 提高计算的速度和能力。
四、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
估算在小学中年级教学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正确的估算能够帮组学生尽快的检查出解题过程是否存在偏差, 得到了答案是否正确。估算证明了一个学生的计算水平, 能够有效的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很多教师并不注重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 认为这不是考试的重点, 从而削弱了对学生的培养。经过实践我们发现, 这种思维是错误的, 一个具备良好估算能力的学生, 往往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中, 检查出答案是否正确, 降低了出错率。例如, 进行估算的时候, 可以对多位数的加减法进行个位上的简单验算, 若是个位数出错, 这个答案肯定就是错误的。
五、培养坚定的学习意志
计算能力依靠熟能生巧, 学生具备坚定的学习意志, 就能够在学习中掌握快速、准确的计算方法。不论是学习还是其他的事情, 持之以恒, 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生要有坚定的意志, 在学习计算的时候, 坚持每天都要进行计算的锻炼, 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教师可以针对性的给学生布置口算或者是笔算的作业, 学生口算能力差的加强口算能力训练, 笔算能力差的加强笔算能力, 这样不间断的练习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意志, 培养良好的学习信息, 增强计算能力。在学习中, 大部分学生都是喜欢简单的题目, 遇上困难的问题就下意识的选择逃避, 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帮助他们客服心理障碍, 以超强的意志, 迎接每一个挑战。
六、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很多学生口算、笔算能力都非常好, 但是还会出现错误, 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计算习惯出现了问题。一些计算题并不难, 但是学生会因为计算潦草、马虎、大意、慌乱等原因造成失误, 尤其是小数点问题, 很多学生都不重视, 造成严重后果。例如, 有的学生在审题的时候不注意, 把题目中的34.65看成了346.5, 在计算的时候就出现了严重的误差, 数据学生自己算着都没底, 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学生在计算的时候, 一定要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草稿纸按照题目顺序进行, 计算过程清楚明晰, 避免涂抹乱画。答题的时候认真抄写, 尤其是容易出错的小数点问题提起注意。答题结束之后, 认真检查数字、符号是否存在问题, 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培养计算创新能力, 提高中年级学生创新水平, 不仅是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 也是社会的期望。小学教学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成果, 给予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小学数学中年级教学在整个数学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直接关系小学教学的质量, 和学生以后的学习基础。因此要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估算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意志和学习习惯, 在数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将来的社会能力做出贡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课标对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是和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学中年级主要是指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 这个阶段正是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 培养计算能力非常重要。
关键词:小学,计算能力,中年级数学,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岁合.探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3, (31) :36~37.
[2]刘春省.小学中年级数学计算错误应对策略浅谈[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4, (23) :26~27.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体会 篇9
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从抽象的观点来看,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数、量、空间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在数、量、形三个方面,而计算是离不开数与计算的,空间形式及其关系要量化也离不开数与计算,任何学科的规律归结为公式后基本上都要运用四则混合运算来计算。
1. 创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
1.1 变通书本例题。
书本的例题往往枯燥、呆板、单一,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变通,使之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例题可变为先计算8/12+3/12,再计算2/3+1/4,让学生先计算可约分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接着将其约分,让学生尝试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这个思考过程中有一个启示和迁移的作用,学生从没约分前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受到启发,很自然地将两者进行联系,这样就发现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2 补充书本习题。
课本中的计算题,往往是纯粹的计算,而且答案唯一,忽视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针对此种现象,我们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可以抓住问题的特点,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通过这些练习,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较少的时间做较少的题,掌握较多的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由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2.1 看,就是认真对数。
题目抄错了,结果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到三点:①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②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③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2.2 想,就是认真审题。
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
2.3 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
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2.4 查,就是认真演算。
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最后,对计算过程中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3. 计算教学应注重情境创设的巧妙性
数学情境创设是指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探索,将实际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问题。
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是有必要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主题图要紧扣学生情况与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处理。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图。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生活实际时,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自然地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而近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课堂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创设问题情境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
4. 把握好情境与计算教学的关系
把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景之中,这是新课标教材的突出特点。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情境的创设不只是为了引出老师想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触景生情”、“触景生需”、“触景生思”,强烈地感觉到数学问题的存在。
这一环节常出现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对计算与现实情境的结合不管不顾,仍旧延续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一总结法则一巩固练习”的程序周而复始地循环。教学仍以熟练计算、提高计算技能技巧为目的。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学生计算的技能技巧不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但学生仍旧只是做题的机器,计算之外的收获则少得可怜。二是教师对计算置入现实情境的意图不甚理解,盲目放大情境的作用。课上按照“观察图意一搜集、分析信息一提出问题一分析数量关系一解决问题”的流程把情境图的处理与解决问题混为一谈。本来计算课学习的重点应该是紧紧围绕明确算理、掌握算法展开,但因为教师不明白教材意图,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了处理情景图、分析并不难理解的数量关系上,使算理算法这一计算教学的重点成了附属环节。在这样喧宾夺主的计算课上,学生没有时间去探究计算的原理,没有寻找方法、总结规律的意识,更不用说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也就谈不上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数学素养的形成。
5. 计算方法的优化
如何开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篇10
一、计算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小学数学是从最简单的数字、加减法、四则运算等入手对小学生进行数学能力的培养。因此, 计算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最大比重的一项。低年级主要学习整数加减法、乘法口诀等;中年级主要学习两位数乘除法;高年级主要学习小数、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这些都离不开计算, 而统计、面积计算等内容也是离不开计算, 所以可以说计算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 是小学数学的灵魂。不仅如此, 计算还在训练学生缜密的思维、严谨的态度、快速的反应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见, 计算对于小学数学是十分重要的。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计算教学缺乏趣味性、学生对于运算定律与技巧掌握不熟练、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等问题。
1. 计算教学缺乏趣味性。
小学生年龄较小, 凡事以兴趣为主, 感兴趣的就会乐于学习, 不感兴趣的就会排斥。纵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教师授课太过枯燥, 缺乏趣味性, 使学生对计算产生了厌倦甚至抗拒心理, 导致计算教学难以高效的进行。
2. 学生对于运算定律与技巧掌握不熟练。
对于计算而言, 运算定律与技巧是十分重要的, 是计算准确率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当前的小学生运算定律与技巧掌握不熟练, 很多学生在学习运算定律之后并没有熟记于心, 不免会计算出错。这是影响计算教学的重要因素。
3. 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可以一定程度上保障计算的准确率。但是目前教师并没有关注小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 一些小学生计算时书写不规整, 过程不规范, 没有验算习惯, 漏写数字、计算符号等, 导致计算频频出错。
三、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要想更好地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教师需要革新计算教学方法, 增强计算趣味性;加强运算定律与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 革新计算教学方法, 增强计算趣味性。
要想使学生对计算产生兴趣, 教师就必须要改革教学方法, 增强计算的趣味性。那么如何改革计算教学方法呢?我们可以采用比赛法、表演法、创设情境法等方法。例如, 进行“乘法计算”时, 教师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 列出算式, 要求学生进行计算接龙比赛, 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计算。如果一位学生计算错误, 就要从第一位学生重新开始计算。这样一来, 为了小组荣誉, 学生既要保证计算的速度, 又要保证计算的准确率。大家都积极参与其中, 整个计算比赛就像一个游戏,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如, 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 教师创设了储蓄的情境, 让学生通过模拟储蓄计算应得的利息、应纳税款以及不同存期的存款利息, 发现了合理的分段存款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息。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也提高了小学计算教学的趣味性, 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2. 加强运算定律与技巧的训练。
每一道计算题都需要使用运算定律, 因此教师在计算教学中, 应多关注学生对计算定律的掌握, 并且加强学生计算技巧的训练。小学数学包括五大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在这五大定律的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多加训练, 利用习题巩固知识, 并且在每一个定律的学习中, 都要联系之前学过的进行复习, 以便巩固所有运算定律。此外, 简便方法的使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提高计算速度, 降低计算难度。为此, 教师应该通过运算定律的传授加强学生使用简便方法的技巧, 以提高计算效率。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可以遵循“一看, 二想, 三算, 四查”四部曲。一看:看题目。看清题目中的数字与运算符号, 核对原题目与自己所抄下的题目是否完全一致。二想:想题目。拿到题目之后, 要想一想这样的题目如何计算, 应该运用哪个运算定律, 可以运用哪种简便方法, 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构思。三算:算习题。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 不能潦草, 格式一定要规范, 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 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 计算时精力集中, 不急不抢。四查:查答案。计算完之后, 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 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再次, 对计算中遇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这是计算的基本流程, 教师需要通过这个计算流程来培养小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习惯, 在每个流程都遵守规则, 认真审题、计算、验算, 计算准确率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计算教学中的小学数学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 小学数学 教学
现代多媒体技术成为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必备工具,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数学作为小学生初始学习阶段的重要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重大意义。计算机能够用图片、视频等方式传达学科思想,增加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够快速运算,进行复杂的程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但是很多学校在运用计算机的过程中,由于利用方式不当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文章在阐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分析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提高计算机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提供参考。
1計算机在小学数学课件制作与展示中的重要作用
计算机可以提供各种模式的课题讲解模式,并可以利用计算机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因此,计算机在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课件的制作与展示过程中,主要包括教学模式的定位、课件结构的制作以及脚本的制作、素材的选择等。
1.1计算机在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学模式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学生,也会受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计算机利用多元化的功能操作,可以为教学课堂提供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模式,主要包括:练习操作、教学指导、游戏引导、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数学教学模式,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1.2计算机在课件结构设计方面的作用
课件的结构合理与否是教学任务能否成功完成的关键。课件结构来源于讲课的内容,结合小学数学知识体系运用计算机设计课件结构能够使课件逻辑更加清晰,思路更加明确。运用计算机设计课件的结构内容,能够使课件从封面到整个知识体系都联系紧密,完整。计算机可以搜集到更加多彩的封面形式,可以运用各种形状表情符号等表达数学言语,还可以运用超链接技术实现前后页面的跳转等。总的来说,计算机技术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有趣生动,也增加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3计算机在脚本制作中的作用
脚本的好坏与否是课件质量高低的一个核心因素,好的课件离不开高质量的脚本设计。课件脚本的制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主要包括课件的制作目的、脚本的表现形式、课件结构形式的制作、脚本的完成与卡片设计。计算机作为一项强大的多媒体工具,能够为老师提供多元的设计思路与脚本制作,还可以在线互动与求教,最大程度的制作出完美的小学数学教学脚本。
1.4计算机在素材选择中的作用
不论是教学模式的选择还是课件结构的设计或者是脚本制作,归根到底还是要有充实新颖的素材做铺垫。计算机技术可以运用互联网强大的平台依托,搜寻查找海量题材,帮助完成课件的内容充实。计算机不仅可以帮忙找到大量的符合教学内容的小学数学题材,还能够搜集出历史比较久远的一些经典案例。例如,很多老师都会在课件中插入一些名人的解题思路,借此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斗志与兴趣。研究分析,利用计算机选择合适的题材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2计算机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运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计算机作为一项较为新型的多媒体技术,其运用与掌握均需要一定的技巧、方法。但是由于很多小学老师自身的计算机水平有限,而且对计算机的把握缺乏一定的度,导致在计算机的运用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给小学学术教学带来一定的问题。归纳起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计算机的运用主要存在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2.1老师要树立正确的计算机辅助观念
计算机作为一项教学工具,能够帮助老师的课程教学,但是并不能够替代老师,老师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扮演的角色是计算机不能取代的。老师们应该端正态度,及时修正自己的观念,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使自己的课题更加活泼有效,而不能让计算机完全替代自己。在一些必要的知识点上,老师应该多花时间给学生讲解,充分发挥老师的能动性。
2.2适当使用计算机,避免滥用
计算机虽然有很强大的辅助教学功能,但是也会存在一定的教学盲点,因此,老师在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时应该根据情况使用计算机,不能为使用而使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的教学内容,需要老师与同学们亲自完成,而不是观看计算机操作。例如,很多数学计算题型需要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亲自演算,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小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数学技巧。如果仅仅依靠计算机,小学生不能建立自己的操作体系,不能形成勤于练习的数学习惯,对以后的学习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韩民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M C AI ) 常识 .[J]中小学数学 ,2010.
浅析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教学策略 篇12
受应试教育影响,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都是通过题海战术和机械练习来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它过于重视计算结果,却忽略了计算的方法和过程,根本无法提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也不能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具体到数学教学课堂上,目前教学方法依然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课本为基础,根本不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兴趣需求,更没有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无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就是计算练习虽多但是过于机械性,不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计算、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习题往往千篇一律,渐渐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这些都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1.情景教学
计算教学应该时刻切合实际,创造情景教学的环境,将数学知识导入课程中,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通过课件来表达一个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动画场景,让学生被动画所吸引而主动去数画面中的事物,例如有几只小鸟、几棵树、几朵花等等。再比如说让学生计算身边事物的数量,例如自己有几支笔、几本书、家里有几个杯子、几个房间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操作来锻炼他们在生活中数读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计算。
2.计算交流
如上文所说,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后教师也可以因材施教,设置符合学生心理走向的课程内容。也要教育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感知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告诉他们数学计算可以解决许多生活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的意义。
3.学习生活化
灌输给学生“学习无处不在”的意识。例如,在平均数的学习中,让学生在课余寻找一些素材来进行平均数的计算,比如计算自己家人的平均年龄,并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探讨;计算校园里平均每条甬道有多少盆花等等。这样生活中的计算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技巧,也能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该注重生活化和实践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本出发点,让他们能够主动学习并学以致用,在不知不觉中就增强了自己的计算能力和创造力。
摘要:现代小学数学教学讲求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数感并渗透数学计算意识,它摒除了传统小学计算教学中的单一性和枯燥乏味。探讨了传统数学教学现状中的弊端,并提出了一些符合现代小学计算教学的策略,希望借此来解决目前小学生计算能力普遍不高的现状。
【计算教学中的小学数学】推荐阅读:
加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10-22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对策08-21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浅析09-15
小学计算数学教学方案05-23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10-11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案例10-15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探究05-08
浅谈小学数学几何图形计算教学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