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计算机教学(通用12篇)
小学生计算机教学 篇1
如今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 作为教师, 我们很有必要把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们, 让他们从小对计算机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从而期待尽早有一天能正确地使用计算机来丰富自己的学习。笔者根据自己最近几年的教学经验, 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 在此和同行做个简单分享, 希望能得到大家的不吝赐教。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
不论哪个科目, 兴趣是学习的首要条件, 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适的教学方法尤显重要。乌申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小学生而言, 感性认识占据着主要的思想认识, 他们没有我们成年人的理性需要, 只是认为有意思, 就爱学, 所以教师务必要根据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研究出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方法, 以便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此分享三个方法:
1. 把计算机形象化。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没有达到成年人这么成熟,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形象化教学法为主, 把计算机形象地展现给小学生来理解。
比如在最初给学生介绍计算机认识的时候, 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 先提出一些问题, 因为小学生不管在接触什么事物, 第一次总是充满着好奇, 很渴望知道这个东西是做什么用的, 甚至来上手体验一下。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提问“谁家都有电脑”“谁能回答一下电脑都有什么功能”“谁亲手操作过电脑”之类的问题, 小学生都爱出风头, 通过这些提问, 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抢答。在解决了这些基本的问题之后, 教师可以借助教学光盘或者课件资料, 给学生展现计算机的具体功能。这种把计算机形象化来教学的方法很适合年龄段比较小的学生, 而且学生兴趣浓厚, 课堂气氛活跃, 有利于课程的学习。
2. 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来比喻教学。
对于小学生而言,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专业术语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借用周边的一些事物来做比较, 让学生形象的理解。比如电脑系统中的文件夹可以比喻成我们平时上学所用的书包, 里面可以盛放各种各样的书本等资料。新建的文件夹我们还可以给它来取不同的名字, 用来区分学生的书包。这种比喻形象深刻, 对学生容易理解, 可以很容易地达到教学效果。
3. 游戏教学。
爱玩是小学年龄阶段学生的天性。尤其是现在的学生, 跟传统的游戏相比, 他们更喜欢通过电脑来玩游戏, 这种娱乐的交互性更强, 更具吸引力。所以我们教师可以大胆地在教学中把游戏引入其中, 比如闯关游戏, 只有游戏当中的问题解答正确后才能继续进行闯关, 这种游戏教学对小学生来说具有挡不住的诱惑力, 在学生进行答题学习的同时, 也锻炼了他们使用电脑的基本技能。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 教师不应该再是知识的灌输者, 传统教育已经明显不再适合现在教育的发展, 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从知识的灌输者逐渐转变成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辅助、引导学生学习, 在必要的时候来协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帮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 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从而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同时, 通过长期的良性循环, 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 课堂效率自然就相应地提高了。
二、做好引导学习, 及时交流, 培养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能顶一个诸葛亮, 这体现的主要就是相互合作的强大。新课改也明确指出, 学生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是必须的, 这样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可以了解学习到其他学生的解题思路等。这种合作, 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 形成赶帮超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还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制定学习进度, 这样就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相互合作, 可以帮助学生从小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团队作战, 也才更具战斗力。
比如在进行第一次计算机授课的时候, 教师不用急于传授相关的电脑知识, 可以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并制定学习任务。在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 大家取长补短, 发挥团队作战的优势, 共同进步。在小组和小组之间, 教师也要善于引导, 使其相互竞争、互相促进。再比如, 在进行键盘指法练习的时候, 教师可以给各小组下达比赛通知, 在规定时间内, 由小组推荐队员进行比赛, 选出做的最好的小组及成员, 这样小组之间就会产生竞争机制, 而且小组内部也会把好的方法进行互相交流, 这样既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 又可以在不用老师监督的情况下自觉学习, 小组间的团队协作关系再次被发挥地淋漓尽致。
学生在学习上不能缺少竞争, 但更不能缺少合作精神。21世纪更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年代, 需要我们从小就培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所以, 把团队合作运作到计算机的学习当中, 小到小组之间的竞争学习, 大到今后生活工作之间的信息交流, 发生在计算机之间的相互合作将越来越普遍。
三、联系实际生活, 通过计算机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便是创新, 而且, 在近些年以来,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各个学科都在进行创新教育, 当然, 计算机教育也责无旁贷, 也必须大胆地联系生活, 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不要怕出错, 计算机操作, 也难免会有一些错误的产生, 重要的是敢于动手尝试, 敢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日常操作中。电脑的常用工具, 包括记事本、画图等等, 尤其是画图工具, 小学生喜欢涂鸦, 更喜欢在电脑上涂鸦, 把各种颜色的画笔在电脑屏幕上圈圈点点, 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这种鼓励并不是漫无目的, 而是顺应孩子的天性, 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思想灵活、联想丰富, 其中不乏极富创意的作品。
所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自我创新精神, 挖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这些都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尊重学生的个性, 完善学生的人格, 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 求同存异、求新出异, 这些都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然,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 那些都是基础中的基础, 还要联系实际需要, 完善课堂内容, 丰富知识, 及时总结时代所需,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学习起来真正做到兴趣盎然。
小学生计算机教学 篇2
我根据自己最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在此与同行做个简单分享,希望能得到大家的不吝赐教。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计算机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小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大多是计算机操作,主要是一些软件的使用,计算机对他们来说既是学习对象又是学习工具,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软件发展的推陈出新,使得我们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而应该教会学生学习探索的方法。
计算机从出现的那一天开始,就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其技术的更新速度、新知识出现都令人瞠目结舌。
同时,计算机随着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计算机不仅仅只有大型研究机构和政府使用,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我国小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开展多年,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普及面不断扩大,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本文主要介绍了小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改进方向。
一、传统小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内容知识点相对固定,知识点未能及时更新,很多讲授的知识已经过时,在当下已经很少使用,小学生好奇心较强,使得他们对于过时的知识往往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讲课一般以自我为中心,学生上课被动学习缺乏相应的沟通和反馈,严重阻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建立。
教师授课更多以自己的逻辑和习惯组织课程内容,过于追求知识点的连贯性和全面性,会造成课堂知识过多而凌乱,使得学生对于课程失去主动性,进一步失去灵活应用的兴趣。
教师上课时更多的是传授应用的技巧,往往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无法激发出学习计算机的乐趣。
枯燥的教学内容、机械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小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
虽然现在大多数小学生很小就已经开始接触和学习计算机了,但由于小学学习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学生在这段时间不太重视计算机课程,认为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因此小学阶段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来自于中东部地区的学生计算机水平一般比较不错,而中西部地区学生的计算水平往往较差,这些都为小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困难。
当下小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所用教材,大都是几年前编写的,在现在并不适用,现在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学生往往都是这些新技术最直接的收益者,他们对于这些技术相对比较感兴趣。
但是上课内容主要涉及的是一些知识点和过时的应用技巧,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得小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失去了引导学生的意义。
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往往只是专注于介绍计算机本身的技术、知识点、应用技巧,很少根据小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而去进行教学,对于小学生们不同的需求方向和应用方面,千篇 一律地采用同样的上课方式,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小学生所喜欢的内容太少,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对于学生的考核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一般都是上机考试和理论考试相结合,这样的考试更多注重知识点、应用技巧的考试,往往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很难体现计算机基础课的学科特点,考试成绩很难体现学生的实际计算机能力。
随着我国小学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视,计算机课程比之前有了较大增加,现有教师数量很难满足日常教学需求,日常教学当中往往会出现一个教师带多个班级的课程和上机实验这样的情况,极大地增加教师的教学负荷,使得教师很难全心身地投入到教学方案的创新中。
二、小学计算机教育改革方向
在小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实际的计算机水平、兴趣以及需求,确定学生个性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使得不同类型学生通过该课程都有自己的收获,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素质。
在小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可以采用兴趣学习制,这样能很好地为小学生提供灵活的选课方式、上课时间及课程,满足不同水平和兴趣的小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不同学习需求。
坚持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小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
计算机是一个发展极其迅速的行业,技术更新换代快,一般教材很难跟上现实技术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因此,教师上课不能照本宣科,实际教学中应适当加入一些新技术、新知识,使得课程内容紧跟时代发展。
同时,小学应结合自身特点,根据学校具体条件,可以在计算机中提供更多的小学生们喜爱的学习资料,使得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组织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开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加教师数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
总之,小学开展计算机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得小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加适应当代小学生的需求和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耀宝,闫昊琨.小学计算机教学的具体策略探讨[J].新课程(小学),(01)
小学计算机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计算机;教学策略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小学生在升初中考试中不用考计算机知识。因此,计算机教学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在课堂上也是应付了事,只是重视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针对这一现象,首先要求计算机教师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到计算机教学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为根本出发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创新。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对于小学生来说,受到心理发展的影响,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学习的比较快,计算机教学本身也存在一定的趣味,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趣味优势,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教师要找适合小学生学习的一些练习软件,比如《趣味指法》《英打练习》等,锻炼学生的打字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穿插一些游戏,例如字母打靶游戏、趣味迷宫等,让学生感觉到上机课的乐趣。
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教学和教师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小学生天生好动,如果在课堂上只有老师在讲,学生很容易走神,教师应该让学生独立动手,克服其懒惰的习惯。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在下课之前完成,教师给予评分,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教师可以手把手地传授,直到学生完全掌握为止。
四、利用投影仪教学
教师在讲台上进行计算机演示时,由于屏幕较小,学生又比较多,有些学生看不清楚,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用幻灯机投影放大,一边展示,一边讲解,从视觉上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降低计算机学习的难度。
总之,计算机教学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一阶段的计算机教学为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打下了基础。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提高小学计算机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陶文萍,田澜.培养小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J].山东教育科研,2011(9).
小学生计算机教学 篇4
要想充分发挥CAI的作用, 作者认为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实效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对于CAI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思考应能进一步完善运用策略, 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 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
一、丰富学生感知, 激发其求知兴趣
多媒体CAI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于一体,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可清晰地显示出被观察对象各个部分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为大脑提供各类感知材料,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规律, 领悟数学思想等。
如教学对称图形时, 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了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用课件的形式一一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这些图形涉及的范围很广, 有动物的, 如蜻蜓、蝴蝶、七星瓢虫、知了、蜜蜂;有植物的, 如不同形状的叶子、向日葵、花朵等。通过观察这些形态各异、美丽多姿的图形, 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 用学生的话来说:“这些图形左右两边是一样的。”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这些图形的美, 而且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是人脑的延伸。它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 能根据教学需要, 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 行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 从而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扩大了学生认知的时空, 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的经验和感性材料, 突出观察点, 揭示现象的本质, 减少学生观察的困难。同时CAI可以将图像分解、组合, 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减少思辨的困难, 丰富学生的联想, 减少学生想象的困难, 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察,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如: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 学生掌握它们的点, 理解边和边, 面和面的关系时, 用实物和放幻灯片不易演示, 用测量方法比较烦琐, 又可能存在误差。通过计算机可以解决这些矛盾。首先, 在电脑上显示一个长方体框架, 分别在八个顶点闪烁, 让学生看到长方体长、宽、高分别相交的八个顶点, 再把长方体分别相对的四条棱分离, 一点点反复移动, 进行组合排列比较, 来证明相对的四条棱相等。在相对的上下、左右、前后两个面分别反复移动后重合, 来证明相对的面相等。同理演示正方体, 可知有八个顶点, 有相等12条棱, 相等的6个面。这样既突出了教学重点, 又突出了观察点, 有利于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观察和认识, 加深理解。
三、有利于引发学生想象, 发展学生思维
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课时, 教材虽然提供了实验的方法, 但实验过程复杂, 难以具体操作, 把一个圆割拼成一个长方形, 近似度较差, 引起许多学生对推导出的公式持怀疑态度, 由于感知材料不充分学生难以展开正确合理的想象, 影响空间观念的形成, 我们应用多媒体技术, 多层次地把圆依次等分成若干份, 拼成所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 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 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近似长方形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动态呈现, 为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充分的感知材料。
感知越具体, 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 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地飞跃;促使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进行转化, 从而使我们建立概念, 培养能力。电化教学的设计应以凸现对象的本质属性, 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为目的, 最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潜能, 发挥每名学生的聪明才智。
四、集中注意力, 增大学生接受能量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做到数形结合, 声情并茂, 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 既调节了学生的情绪, 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如果运用多媒体将课堂上的主要板书、录像、动画、例题、学生练习等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包装组成一个软件包, 使教学内容程序化, 上课时教师容易控制教学的进程, 主要精力可放在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上,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CAI进入小学数学课堂, 需要充分考虑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条件, 同时又为教学提供现代技术手段, 因此应确立以下几个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CAI在使用上必须注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与教材的贴近。需与教材的科学性相结合, 切忌粗造滥制, 牵强附会, 为CAI而CAI, 而撇开为教材内容服务目的。只有钻研教材, 充分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重难点, 了解传统教学缺少什么, 设身处地从教学实际出发, 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 才能使多媒体的软硬件与课堂教学的经验, 最佳的教学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CAI的软件中也是一种“教材”, 当然也符合教材的“科学性”要求, 它所展示一切教学应科学严谨, 包括所展示教学内容要有科学知识。
2. 实效性原则
使用CAI的软硬件, 要考虑它的效果, 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属于“画蛇添足”或效果不明显的就干脆不用与少用。为了实现教学目标, 可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CAI不是越多越好, 越复杂越好, 过多过滥只能使CAI流于形式, 失去提高课堂效果的作用, 最后成为教改的点缀和累赘。
3. 最优化原则
老师除了会进行CAI操作, 还必须对多媒体特性有全面的了解, 包括多媒体的结构和功能, 多媒体呈现信息的特点, 媒体的教学特点等。这样才能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学习环境等, 恰当地优化选择和使用多媒体, 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随着CAI软件的开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必将会大力促进教学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配置, 发挥CAI的最佳效应, 让电化教育全面、深入地走进课堂。
小学生计算机教学 篇5
靖安县中心小学 涂久凤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中外教育家所共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实践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学生的提问,不仅可以给课堂增添几分活力,而且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教育家这样评议:鸦雀无声,无人发问的课是一堂失败的课。可是,怎么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得出问题,多提出问题呢?笔者认为:除了平时对学生好奇、好问的表现加以鼓励外,更重要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问题意识的情境和条件,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你设置的教学情境中发挥出创新的想象力,提出更多的问题。笔者从小学计算机教学的角度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看法。
小学生计算机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
科技全球化的发展与全球范围内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带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兴起,也让更多人开始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此时,在小学教学中开设计算机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科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打好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基础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承认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要提高小学计算机教学效率,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就必须承认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予他们足够的思考和学习空间,使他们的计算机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
与其他学科相比,计算机教学的灵活性与趣味性更强,与社会生活及经济发展的结合也更加紧密,这就使得很多学生都对计算机课程抱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在小学计算机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学生对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兴趣来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计算机学习观念,从而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的实用性价值。
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必须帮助学生打好计算机学习基础,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将计算机课程真正视为一门技术型、专业型的学科,而不是一种电脑游戏来看待。同时,还要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僵化授课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分析讨论来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与求知欲,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另外,还要兼顾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进行实践操作之前先给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引导,让他们能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操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与创新意识才能被激发出来,他们才能够跟着自己的意识和灵感进行学习,而不是墨守成规地执行教材教学内容,成为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阶段的不同授课内容来安排教学活动,比如,在学习绘图工具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幅图画作品的绘制,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灵活运用已经学到的工具以及相关知识,将枯燥的理论转变为灵活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及班内比赛的过程中不断释放自己的才能,用创新和创意来实现对计算机知识的深入了解。
二、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生好奇心强,探索欲望强的特点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新兴事物,也更愿意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创新。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家长及教师将计算机课程视为一种“无用”的课程,认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会让学生走上沉迷网络游戏的道路,这使得他们对计算机课程保持着反感的态度,并消极对待课堂教学。此时,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计算机思维为授课核心,将能力培养放在比知识培养更重要的地位上,让学生边学边探索,发掘计算机课程中蕴含的乐趣。
首先,教师应该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论知识讲解,帮助他们形成对计算机学科的全面准确认识,使他们拥有较好的大局观。大局观的形成让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了解更为全面,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协调好理论与实践学习之间的关系,更准确地找出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从而制订出更具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其次,在进行课程安排时,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及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制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授课方案,并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的创新思想得到释放。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增加学生上机实践操作的机会,让他们能利用学到的软件来完成排版、简单绘图等方面的操作,并根据自己对相关功能的理解来进行图案创新,以此改变僵化的授课模式。
三、营造创新的计算机教学氛围
要改变授课内容单调、理论教学枯燥乏味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就必须营造出创新性的计算机学习氛围,使教师和家长能够重新正视这门课程,从社会发展层面上认识到计算机课程开设的重要意义,并鼓励孩子在合理范围内运用计算机知识。
可以说,创新型学习氛围的培养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下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并克服计算机理论学习的枯燥,用发展和创新的眼光来面对计算机课程,从而实现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授课进度的调节,合理组织教学,尽量实现教学内容的连贯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来调整已有的课程安排,将提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式引入小学计算机教学课堂,帮助学生适应高速发展的计算机环境,让他们体会到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以及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激发,他们才会在自由宽松的授课环境中不断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点,并由此引申出更多的计算机知识。
总之,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计算机教学将获得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更轻松的授课环境。简言之,创新授课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机学习中,也能使学生将所学内容带入生活,用计算机知识和信息化思维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实现课程自身的创新与深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宁.计算机教学改革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8):94-95.
小学计算机教学之我见 篇7
一、激发兴趣, 主动学习
小学生的最主要特点是好奇、好动。根据这一特点, 我们引入新课经常寓于游戏之中。在四年级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入门介绍中, 采用计算机自带的一些游戏引入新课, 展示计算机的特点和功能, 让学生亲自实践、耳闻目睹, 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进行鼠标练习的教学中, 我只进行简单的演示, 而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 利用“纸牌”、“扫雷”游戏进行练习, 充分动手实践, 结果大多数学生自己都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小诀窍和一些参数的设置, 这样教师再进行小结并表扬这些同学, 使他们有一种自己成功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 并从中体会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 勤学好问。因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 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问题是缺少一把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
二、尝试自学, 动手实践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能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把关者、指导者、策划者, 他只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 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 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
目前, 我校绝大多数年轻的会计教师走出了大学门, 踏进了中职学校门, 由学生身份转换成了教师身份, 由接受教育着转换成教育者, 站在三尺讲台上, 拿起教鞭, 担当起了教学生的重任。这些年轻的老师, 专业理论水平、科研水平较高, 但其会计技能的熟练程度和规范程度还有待于提高。这些年, 电算化会计的普及, 无形中也削弱了会计技能手工训练。为保证我校《基础会计》教学质量, 让学生在校期间真正学到就业技能, 为社会培养出动手能力强, 能胜任工作的优秀会计学生, 加强教师会计基本技能训练, 迫在眉睫。
一、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
近几年, 中央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政策, 号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是我校的骨干专业, 师资力量强大, 教学手段先进。但由于受自身特点和外界环境的影响, 存在着生源层次下降, 培养目标不适应当前社会用人市场会计岗位的需求, 教识与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 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
三、实践小结, 体验成功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 是训练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 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在操作中, 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 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分层指导, 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进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学生上机时, 教师巡视指导, 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辅导、答疑, 检查每一个学生实践操作的程度。教学边框和底纹时, 只详细讲解对话框中的一个标签———“边框”的操作, 至于“页面边框”和
●舒庆英
师会计基本技能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校学生继续教育和不断提高的潜力, 阻碍了学生职业变化能力的形成, 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为适应当前用人市场对会计专业中职生提出的要求, 我校对会计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本专业学习, 使学生对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总括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 要求学生掌握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常用账务处理程序, 利用所学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解决企业财务会计中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具有独立建账、制证、过账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 贯彻能力本位教育思想
目前,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 仍普遍存在教师偏重于教学生理论知识, 忽视技能培养;学生偏重于死记硬背, 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现象, 更有甚者, 教师责任心不强, 创新精神不够, 教学理念落后, 对会计基本技能训练认识不足。为使我校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重视自身会计技能训练, 更好地贯彻以就业为指导,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
三、加强教师会计基本技能训练
1. 组织会计技能观摩课, 取长补短
目前, 会计教研室年轻教师居多, 其动手能力欠佳, 会计实践经验欠缺, 制证、登账、编表操作不规范或没有操作过, 更别谈教学生了。鉴于此, 在财会教研室内部, 安排会计实践经验丰富、会计技能水平高的老教师上观摩课, 其他教师取长补短, 由此“底纹”两个标签,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它的使用方法。对好学的学生, 提供方便, 放手让他们钻研下去。学生知道了, 但说不清楚, 我就让他到教师机上演示给其他同学看, 并让其他同学讨论, 一起归纳出“所有文件夹”框的作用, 用它查找文件方便、直观、快捷。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 进行作品展示。
四、师生平等, 面向全体
教师应以班集体中的一员的角色出现, 要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才能营造出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能够敏锐地发现所谓“待进生”的闪光点, 以独特的眼光去理解、关怀奇才、怪才。在计算机教学中, 我始终认为没有好坏学生之分, 全面提升《基础会计》教学质量。
2. 亲临企业实践
年轻教师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 积极创造条件, 亲临企业做兼职会计, 一方面将书本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 另一面严格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动手操作账目, 全面掌握会计核算过程, 一举多得。鼓励教师与银行, 工商、税务、会计师事务所建立联系, 及时掌握有关财经政策的变化, 掌握最新知识动态, 积累经验, 收集案例, 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3. 回归学生, 实际操作
年轻教师在担任《基础会计》授课任务前, 利用业余时间独立完成《基础会计摸拟实训》一套账的完整练习, 在巩固会计基本理论的同时, 强化会计技能训练。具体要求: (1) 根据所给资料填制原始凭证; (2) 对所填原始凭证进行审核; (3) 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4) 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 (5) 根据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 (6) 根据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 (7) 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 (8) 结账、对账; (9) 根据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编制会计报表。要求教师在实训过程中, 严格按照会计工作规范要求操作, 对不明白和不会做的地方, 放下架子, 虚心请教, 切实提高自身技能水平。
以上是我校会计教师提高会计技能的建议。因各学校情况不同, 教师结构不同, 教师会计技能水平不同, 所采取的提高教师会计技能水平的方法措施也不同。因此, 本文仅供同行参考。 (河南省财经学校) 没有智力的差别, 差别的是大脑的思维, 动手的多少。
五、含蓄批评, 提高实效
教学批评,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许多学生由于定式往往对此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使得教学批评收效甚微。其实, 学生在学习中发生差错是难免的, 此时, 教师若严厉地指责和批评, 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是口服心不服。
小学生计算机教学 篇8
一、唤起创新意识, 激发创新激情
计算机创新能力是一种高级的能力, 它是在创新性计算机活动经验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计算机创新活动大体可分为选题与准备、酝酿与构思、领悟与突破、完善与检验四个阶段。其中关键在领悟与突破阶段。产生领悟与突破要有必要的心理环境。如对计算机知识有主动获取的追求, 对计算机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对计算机问题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等。
二、运用学科特点, 唤起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对计算机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因此, 我们备课时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新思维因素, 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创新教育的师生关系上,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 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 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 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 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 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因此,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 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 同时又发展创新能力。
三、要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是上好课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前准备:备好课、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 (做到期初有计划, 有教学进度, 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做到因材施教, 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
2、认真钻研教材, 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分析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 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 写好教案, 努力上好每一节课。每周二节上机实践课对于学生来讲是很重要的两节课;对老师来讲是比较难上的两节课。上机实践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把学过的理论与实践课相结合, 我把所教课程如:计算机基础、网络、病毒、多媒体、Office等的基础知识及其它一些软件的讲解内容做成课件, 能结合每节课所讲过的理论可供因故未能上课的学生学习新内容之用, 也可供课后学生复习使用。另外, 还可以在局域网环境做到资源共享。所以怎样才能上好每节课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
3、在转差促优上, 我也注意了在教学中让优生带动差生的做法, 转化差生, 在上机实践课时对差生进行辅导, 正确引导实践练习的操作促使他们对计算机无畏惧心理, 从怕学习计算机到爱学的转化过程。
4、在教学之余, 我也注重提高自身素养, 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 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 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 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5、作为计算机教育的工作者,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要加强业务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 才能跟上现代信息教育发展的步伐, 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知识, 才能够适应当代信息教育。例如在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 除了教好讲透此教材外, 为了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的需要, 我参照多种教科书创建了各种实例素材, 并加大了题型的难度, 增加新知识和一些操作上的技巧。
在计算机教学方面, 以往老师往往只注重把书上的知识技能灌输给学生, 但随着科学的发展, 特别是知识爆炸的今天, 这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书往往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和更新,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 就是学的东西派不上用处, 学习了计算机初级, 刚接触了些WPS、DOS的知识, WINDOWS又来了, 今后又是网络, Linux等等, 让人感到总是跟不上, 这就对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 是一味地教技术, 还是教方法, 其实技术和方法并不相同, 技术只强调学会, 方法则包含有理解, 我提倡教学生学习方法。我想方设法挖掘设备的潜力, 去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 及时地用知识去概括大道理。比如我们学生学习的画笔, 看似简单、枯燥, 却隐含着平面设计的思路, 有助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美学的鉴赏能力, 同时对树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信心也大有帮助。我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 并加以实现, 给学生一种成就感。如同有的人喜欢照说明书的样子死记硬搬, 我则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去肯定有用的部分, 否定不实际的部分。只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才不至于在知识更新中落伍。
我在教育教学中非常注重德育的渗透, 经常结合教学内容, 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在教育学生时认真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 然后对症下药, 帮助他们改正缺点, 他们有了一点进步, 那怕很小, 我也总会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让后进学生感到, 只要迎头赶老师眼中你永远都和别人一样。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打造精品、精雕精琢、培养揩摸, 是一名教师应付的时代重任。
摘要:计算机是现代科技的产物, 在教学中充分应用计算机, 将使得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 能大大丰富表现力。那么如何在计算机日常教学中发展计算机优势, 本文就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独到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浅析。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创新教育,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赵丽霞、金伟:《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科技信息》, 2007。
[2]徐艳书:《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 《素质教育》, 2007年。
[3]皮晓虹:《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国科技信息》, 2008年。
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9
一、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 认识就快;而毫无兴趣时, 认识就慢, 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然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 但是这种兴趣却只是对“电脑”本身的兴趣, 他们的目的在于——玩游戏、上网等, 而对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枯燥无味。因此, 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却不喜欢信息技术老师的现象, 当然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允许他们玩游戏、上网。
针对这种教学现象, 我认为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 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 正确引导学生, 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精彩的课堂“引入”。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 因此每节课的开始, 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 是一节课的开场白, 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 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文字编辑是中职信息技术课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然而不少学生认为, 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嘛?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 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为了使他们感兴趣, 我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 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纸”, 用作练习本入手, 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这种“特殊的纸”具有容量大、易修改, 无污染等特点, 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电脑等, 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 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 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 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 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 心情会变得愉快, 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 观察力变得敏锐, 想象力变得丰富, 创造思维更加活跃, 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 有一个很大的优势, 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 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任务设计的好与坏,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任务, 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 录入文字、修改文字一般是学生不在意甚至不感兴趣的事。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内容, 我设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段题目为“我的爱好”的小作文, 内容可围绕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这样学生在饶有兴趣地完成任务的同时, 不仅掌握了录入文字的基本规则, 而且学会了修改文字的技巧。
——讲解内容少而精。少而精主要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量上少讲, 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去思考;在质上精讲, 排除学生已经掌握的和通过自己能理解并掌握的知识。重在教学中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 以锻炼其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
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电脑绘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一方面, 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 如构图、造型、着色等;另一方面, 它具有传统绘画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如它的方便易用、新颖独特以及效果的丰富多样等。因而, 电脑绘画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实践中, 我们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培养独特的创意都具有重要意义。
画图是Windows中自带的一个小程序。通过教学与研究发现, 如果教师站在思维发展的高度讲授画图程序, 便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计算机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动的表象, 并通过实际操作将这些表象外化, 为学生提取、加工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学生用画笔工具绘制图形和线条, 并让学生练习这些基本图形和线条的各种变化画法。学生通过利用软件中的矩形、圆形、多边形等工具亲自动手操作, 画出了形态各异的基本图形的变形, 在脑子里逐渐形成这种图形的表象, 从而积累了创作的素材。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这一事件本身并不见得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 关键还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全面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便成了教师颇费思量的事情。因此, 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能动地驾驭课堂, 给予学生恰当地点拨与适时地指导, 才能使他们真正开阔视野, 提高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过程中, 有的同学甚至提出了利用图形翻转技术画对称图形的想法, 从而迸发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利用计算机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整体素质,课堂教学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 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 同时对学生非智力因素也要加以培养, 使二者互相促进。计算机手段的恰当运用, 可以起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利用计算机教学培养智力因素, 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数学教学中计算机手段与学具的普遍应用、直观演示与归纳总结紧密结合。既调动多种感官协调配合, 又使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 减少知识间迁移的难度, 使学生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例如, 在学习排列组合的概念之前, 我们对学生可以问这样的问题:在我们全班48名同学中选出3个学生分别要担任物理、数学两科的学科代表, 大家看有几种选法?学生用已学到的知识无法解决时, 就有可能会带着强烈的欲望去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直观鲜明的特点, 使学生的耳、脑、口、眼、手多种感官密切配合, 这在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生动活泼的乐趣中学习知识, 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计算机手段能够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能力。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 这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先决条件。数学学科对学生思维训练具有定向性和发散性。比如我们在教函数的增减性这一课时, 课题目标是显然的,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在各象限内函数的增减性?于是要求对这一理由进行解释。可是学生对其中的原因可能还不知道, 由此会产生“望梅兴叹”的感觉, 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容易, 但又不知道怎样去解决而会产生矛盾心理。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态去求知, 教师就教材的目标去要求, 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验、画图。在课堂教学中, 多留时间让学生去思考, 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学好这门科学的好奇心。要积极主动地运用好奇心, 才能使学生多动脑、勤钻研, 认真思考学习。接着, 教师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 进一步演示说明, 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既体现了思维训练的前后一贯性, 又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得到提升锻炼。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兴趣是学生爱学习的动机之一, 是开发非智力因素的原动力。初中学生从小学的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转变到以抽象思维为主, 对抽象枯燥的大量计算易厌倦,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而教具学具的普遍采用, 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特别是采用计算机教学手段, 能够极大地发挥课堂教学艺术, 使课堂气氛愉快轻松, 从而有兴趣学习, 获得乐趣, 再得到志趣,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意识。而要让同学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教师要在课前备好课, 全面领会教学思路, 还要备好学生, 充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巨大潜能, 要使他们全面认识自己, 相信自己。新课标改革的要求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 要成为学习的主人, 全面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懂得了如何去学习, 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并发展。但是,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要日积月累, 长期教育而去改变的。要让学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去感受、体会知识的同时, 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明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前提, 有此兴趣就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要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就要求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 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变化, 思维空间变得更加广阔。学生在发展智力、喜欢学习的同时, 能够在课堂上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 形成竞争意识, 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 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和谐的课堂氛围与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相辅相成的, 同时也是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升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和谐的课堂更是优化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支柱。那么, 如何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呢?本人认为, 教师要在情感上做学生的模范, 要积极主动地去带动学生, 教师情感上的模范作用起着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持有科学的、严谨的和认真的态度, 同时要投入极大的热情去感化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去长期感染学生, 让学生逐步对平时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喜爱上学习。对待学生的学习, 平时要多关心。用爱去教育, 让爱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积极动力, 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并有效推动学生的学习。在课堂学习氛围的创设中, 还应该留给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机会, 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学生之间的探究合作, 对整个课堂的学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 不仅在课堂上有所要求, 还要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方面做出要求, 以便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和求知欲望。
总之,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数学课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了对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 使智力因素得以发展。同时注重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结合, 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多样化、系列化,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使学生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 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
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策略 篇11
目前,很多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模式仍是“学习计算机一认识计算机”,而儿童心理学早已指出:儿童主要通过直接的感性表象来掌握概念。实践也已证明小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绝大部分都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并且计算机教育这门学科本来就具有极强的操作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儿童的计算机知识的认知过程中,建立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由此可知,传统的这种“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严重地违背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制约了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笔者以为,进行小学计算机教学时,首先要着眼于“认识”,操作”这些感性教学,建立一个由“认识计算机”到“学习计算机”的教学模式。这样才可以营造出“玩”中学、学中“玩”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
循着这一模式我们在开始上计算机教学的第一节课时,就应将学生带入机房,让学生坐在计算机前,在适当讲述一些电脑的维护常识后,引导学生思考“摆在你们面前的这一台机器是什么?“你知道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按下POWER键,你听到什么、看见什么?”等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电脑这些伸手可触的硬件组成上来,让他们了解主机、显示器、键盘、驱动器、开关等主要操作部件及开、关机操作。这里,教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运作,让他们轻轻松松地开始了计算机的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陆续地穿插一些有关计算机知识的介绍,创造出愉快学习的氛围。这种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程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为学生在心理上主动建构计算机知识铺下了基石。
二、以认知驱动力的启动使学生的主动建构得以落实
认知驱动力是课堂学习中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认知驱动力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建构。笔者以为认知驱动力主要来自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这里我们权且把来自外部的认知驱动力称之为认知“牵引力”把来自内部的认知驱动力称之为认知“内推力”。提高认知牵引力最好的办法是使学习情景具有吸引力。计算机学科本身即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并挖掘计算机教材本身的趣味性,以此来启动教学过程中三大系统之一的动力系统,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动机。教师也应充分意识到学生认知内推力的巨大作用,引导他们主动去建构有关计算机的知识。比如说注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满足他们的成功欲望,让他们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进求知欲,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内推力。這一“前引后推”式教学策略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启动学生学习的认知驱动力,促进他们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三、以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动建够得以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宜推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探索式学习是学生自由支配自己的学习,并在老师引导下,自己参与发现新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探索、发现、学习有关计算机知识的概念和规律等。这样,一方面学生的认知欲望正好可以借助于“探索式”的学习手段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获得较强的新知记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善于利用这一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去完成特定任务的探索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操作、发现并总结新知的本领。例如,进行DOS命令的讲解时,教师不需要将某一命令的格式手把手地交给学生,让他们被动接收记忆;而是让学生自己对照教师布置的操作题对命令进行操作,由学生自己发现命令的特征,然后由教师帮助他们归纳、总结。如讲解DIR命令时,教师并不是直接讲解命令的格式,而是首先要求学生对照如下练习操作并思考:
1.A:\>DIR C:
2.A:\>DIR C:\DOS
3. A:\>DIR COMMAND.COM
4.A:\>DIR* . COM
5.A:\>DIR/P
6.A:\>DIR/W
7.A:\>DIR/A
8. A:\>DIRC:/DOS/P
9.A:\>DIRC:/DOS/P/W┅┅┅
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命令的总结,归纳出命令的格式是:DIR[盘符] [路径] [<文件>][ /P〕[/w] [/A〕。
这样,通过学生探索式的学习,不仅使他们直接获取了新知,同时也教给了他们自己获取新知的方法。这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新知并让其强化记忆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的主动建构得以推进
(一)变纯知识的灌输为教学、应用、趣味的三结合
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或进行一些与教学相联系的实际应用的练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英文键盘输入时,让学生在掌握基本键位之后,安排一个趣味性强的指法游戏。
(二)采用“三位一体”的教材编排,让学生对理论知识实现“弹性吸收”所谓“三位一体”的教材编排是指计算机教材的每一章节都应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一是“基础篇”,是教学的重点,安排学生必须掌握的以操作知识为主的有关知识;二是“练习篇”是与第一部分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强化练习:三是“知识篇”是在教学的重点内容基础上拓展了的理论性较强的有关计算机知识基于这种“三位一体”的教材编排,教师在教学时就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教材进行因材施教,对一般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前两部分内容;而让那些对计算机有兴趣、希望了解与掌握更多更深计算机知识的学生自由地对第三部分内容进行“弹性吸收”。教师在适当时候安排“计算机知识知多少”之类的智力竞赛检验、促进诱导学生对“知识篇”中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吸收。如此这般,既不加重一般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和发展。
(三)教师采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这一教学媒介,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难点
浅议农村小学计算机课程教学 篇12
《信息技术》是自小学三年级就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 但其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我走访了十几所农村小学, 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计算机课程的师资队伍水平不高。农村小学教师更多的是从事语文、数学、英语等理论知识的授课, 而计算机课程更多的是强调动手操作能力, 而有的老师由于自身不是计算机科班出身, 虽然平时工作中使用过计算机, 但在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实际操作时难免出现一些误区, 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其次是计算机课程的课时少。虽然现在农村小学也开设有信息技术课程, 但由于小学更多培养的是语、数等理论知识, 所以计算机课程的课时每周只有一节, 书本倒是厚厚的一本, 图文并茂足有100多页, 遇到计算机老师有事或者临时停电等情况, 连一周一节都不能保证, 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学到的知识很少。
再就是计算机教学设备不配套。农村小学由于教学资金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教学需要的计算机配备方面远远满足不了“一生一机”的要求, 致使上课遇到该学生操作的时侯, 可能四五个学生围着一台电脑, 一人操作, 几个人在旁边观看或者七嘴八舌地指挥, 课堂纪律和效果都不能有效地得到保证。
还有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从8岁至10岁不等, 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 导致一段时间下来, 学得好的同学对计算机越发有兴趣;另一部分同学可能对计算机的学习失去了信心。
2 农村小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目标
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为学生今后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是一个低年龄段的学习群体,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个新生的事物, 教育者不能再按照传统的授课方法, 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目标和要求, 应从单纯的理论知识的传授逐步过渡到技能操作的熟练掌握与实际应用,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 农村小学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措施
教育部把《信息技术》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必修课程,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有必要好好思考如何对农村小学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 以满足小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笔者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 以我的教学经验来看, 应从以下几点进行改革:
3.1 引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本身就是一个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的群体, 他们善于观察, 乐于动手去实验。信息技术的授课老师, 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阶段, 引发学生兴趣是一个很值得去深思的任务。比如讲“画图”这一课, 老师说大家都会用纸和笔画画, 但有谁会用电脑来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片呢?这样就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了, 那么接下来, 学生肯定会很用心地听讲, 进而认真练习画图了。
3.2 改变教学思路
信息技术里难免会讲到计算机的专业理论知识, 但这方面的内容小学生不大容易听懂, 也不怎么喜欢去听, 这时老师就有必要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去引导他们了。比如说上网这一课, 老师如果告诉学生什么是网络连接, 如何设置IP, 可能学生一会就不耐烦了。但老师可以说同学们都经常上网玩什么游戏, 怎么才能上网呢?课堂气氛一时很是热烈,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
3.3 掌握教学方法
建议农村小学计算机老师多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可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在上课时以多媒体的形式, 给每组学生安排具体的任务, 让学生通过各种正常途径自行完成任务,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锻炼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
3.4 规范考核方式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极强的课程, 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在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能独自上机进行相应任务的操作。教育者不能只是凭着印象就随意给学生一个考核的分数, 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测试。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基础, 但由于师资队伍短缺、课时不足、教学设备不足等原因, 使得农村小学计算机教学效果不理想。提出了农村小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措施。
【小学生计算机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计算教学06-10
小学计算机程序教学10-30
小学计算机基础教学11-01
小学计算机的有效教学06-27
加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10-22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对策08-21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浅析09-15
小学计算数学教学方案05-23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10-11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案例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