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简便计算

2024-07-13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共10篇)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 篇1

简便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掌握了数学简便计算的方法对提高数学计算效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探索并了解运算定律和数的运算性质,会应用运算定律和数的运算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探索运算规律,培养运算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通过数据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在运算时能算得正确,掌握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简便计算的技能和技巧,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去挖掘和探讨的。下面我对一些常见的简便计算进行分类整理,并把学生在简算中容易犯错的一些题型列举出来。

一、几种常见的简便计算

二、防患未然,克服负迁移

有些题目的整体结构,与运用定律进行简算的题目相似,形式有共同之处,但实质不同,不能简算。还要有些题目的数字特点及运算符号似乎可以简算,具有较强的诱惑力,把学生引上迷路。一部分学生审题不仔细,或判断辨别能力不强,往往容易误算。如果经常让学生练习这类题目,正、误对比,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增强简便计算的自觉性。下面是这样的一些例子:

例6.500÷25×4。一部分学生先算乘法后算除法的错误运算顺序。

总之,简算题的内容丰富,涉及的基础知识多,教会学生运用简便计算能缩短计算的时间,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能有计划地抓住简便计算,对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有很大的帮助。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 篇2

一、口算。(10分)

10-2.65=0÷3.8=9×0.08=24÷0.4=67.5+0.25=6+14.4=0.77+0.33= 17.15-8.47-1.5317-3-4

7152

÷2+×0.125×0.25×32 5

63456

5-1.4-1.6=80×0.125=3÷3×17

=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90分,4×20+5×2)1125-997998+124641

+3.2+523

+6.8

1225-(122

7+25)400÷125÷825×(37×8)

(1

-1)×1213×244

15×4734×(2+1334)

125×8.84.35+4.25+3.65+3.753.4×99+3.4

95119

22.3-2.45-5.3-4.55

4.25-3513

6-(26-14)

437

×1+57.125×18

-0.51112+718+524)×72 187.7×11-187.7 2.42÷3+4.58×114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 篇3

关键词简便计算错误成因分析解决对策

“简便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部“重头戏”,它被视作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加法、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经过对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进行的一次简便计算专项调查,我分析发现学生普遍感觉简便计算较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对运算定律知觉上的错误,=是学生数学学习上的定势作用;三是学生错误的简便意识;四是习题本身的数字干扰。

错误一:知觉性错误

错题例选:44×25=(11×4)×25=(11×25)×(4×25)=275×100=27500

成因分析:由于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在表现形式上十分相近,致使一些学生容易造成知觉上的错误,误把乘法结合律当乘法分配律运用,这说明学生对这两条运算定律的理解还不够透彻。乘法分配律是乘法对于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分配律。而乘法结合律是几个数连乘时,可以交换运算顺序。像上题三个连乘应选用乘法交换律或乘法结合律,而不应选用乘法分配律。

解决对策:针对这些学生,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从形式入手,告诉学生括号里是乘号时不能运用乘法分配律,只能当括号里是加法或减法时才能用乘法分配律;而应从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入手,可以通过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加以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对这两条运算定律进行比较,深入地理解乘法结合律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自主建构起知识体系。同时,为区别两种运算定律的不同之处及其运用后所产生不同的简便程度,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运算定律的理解,教师可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思路加以练习如下:

44×25=(11×4)×25=(40+4)×25=11×(4×25)=40×25+4×25=11×100=1000+100=1100=1100

错误二:定势性错误

案例再现:很多学生做作业时,发现如“128×13+74×25”这类题,左思右想不得其果。经过一番苦苦思索后,有学生满脸茫然地举手问:“老师,这道题怎么算呀?”

成因分析:上面这种现象在简便计算时出现的较多,尤其是在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看来,学了简便计算后,所有的运算就都可以进行简便计算,而当碰到不能简便的运算题时,就不知所措了。这种现象在数学学习中是最常见的,这是由于学习的定势作用引起的。如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计算后,所有的练习题都是这一类,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后,所有的练习题也都是同一类,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熟悉计算技能,但缺点是容易形成定势,即学什么就做什么,可以不动脑筋地依葫芦画瓢。

解决对策:简便计算是四则计算中的一部分,因此,教师要树立大计算教学观,简便计算的教学中应建立在真实的计算教学背景上,不能也不应该脱离计算教学来谈简便计算。在教学简便计算时,最好把能简便与不能简便的习题同时呈现,让学生知道有些习题通过运用运算定律能使计算简便,而有些则不能,甚至用了运算定律反而使计算变得复杂。

错误三:意识性错误

错题例选:

38×(25+75)193×25

=38×25+38×75=(100+93)×25

=950+2850=100×25+93×25

=3800=2500+2325

=4825

成因分析:这样做的学生认为:我知道按顺序做是比较方便的,但这样就没有运用运算定律,就不是简便计算!也有的学生说:“我根本没仔细看过题目,因为是简便计算嘛,所以拿上来就运用运算定律。”这种错误是由于学生不正确的简便意识所造成的,他们认为简便计算一定要用运算定律,否则就不是简便计算!

解决对策:简便计算无论从其外在形式,还是内在规律,都会给学生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同时也会使学生自发地产生一种强烈的意识,那就是追求计算的简便性。学生的这种简便计算的意识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但处理的不好,容易使学生产生“简便计算一定要用运算定律”的错误意识,致使一些原本简单的计算越做越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用两种或多种方法计算,以加深学生对简便计算的认识与体验。如上题38×(25+75),一种方法采用直接按运算顺序计算,另一种方法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谈谈用两种方法计算的体会,说说“为什么运用了运算定律反而复杂了?”

错误四:干扰性错误

错题例选:378-136+164=378-(136+164)=378-300=78

成因分析:简便计算的一个很明显的标志就是“凑整”思想。“凑整”能使计算简便,但“凑整”必须建立在正确运用运算定律的基础上,不能盲目地追求“凑整”,否则就会为“凑整”而“凑整”,造成知识学习的机械性。有些题,由于受数字的干扰,学生容易出现违背运算法则,盲目追求“凑整”。如上题中,学生因看到136+164=300,就误以为可以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从而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

浅谈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策略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策略

走上讲坛十多年, 以前对计算没有做过深入的探究, 总觉得计算重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尤其是简便计算套用一下运算定律就解决了, 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太大的价值。但通过近几年连续担任小学数学高段教学, 我发现这样一些现象:现象一, 当学生在四年级学完“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 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之后, 学生脑海中自然就有了这样的“定势”:认为一个数减去两个数, 只有减去两个减数的和才是简算, 于是在练习时, 有一部分学生就会出现这种情况:6.73-1.37-3.73=6.73- (1.37+3.73) , 而不会用6.73-3.73-1.37。很多学生对减法性质的逆用感到很困难, 如会出现9.62- (0.62+4.5) =9.62-0.62+4.5=13.5;25.48- (7.48-4.52) =25.48-7.48-4.52=13.48。现象二, 学生对题目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题, 大部分都能准确运用, 如:13.4×99+13.4=13.4× (99+1) , 但在文字题中如果出现101个13.4减去1个13.4, 生列式为13.4×101-13.4×1, 可是计算时却选用常规的四则混合运算计算, 很少使用简便计算。现象三, 学生在简便计算中常犯以下错误:一是1.25×32×2.5, 学生会想到把32分成8乘4, 计算时却分不清该用乘法结合律, 还是乘法分配律。二是只看数, 不看清运算符号, 乱用简便方法, 如25×4÷25×4=100÷100=1;4.9+0.1-4.9+0.1=5-5=0。仔细分析,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一是教学时只注意表面运算符号的训练, 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负迁移, 只要貌似就用学过的方法牵强地套用;二是不会灵活运用, 学生学了一种简算就只能机械地搬用, 只懂技能, 一味地练习, 没有深入地探索。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要求简算, 学生就只能用一般方法进行计算, 没有形成自主简算的能力。我认为应把培养学生的简便计算意识作为简便计算教学的核心。所谓简便计算意识是指学生面对一个运算问题, 能从多个起点产生多种联想来开拓运算途径, 并灵活、合理地选择运算途径, 获得运算结果的一种思维方式。为此, 我对简便计算做了深入探究, 我结合现行教材的基本要求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就简便计算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相关策略。

一、贴近生活是基础

学生对计算方法的选择, 如果能从实际生活出发, 理解起来就会轻松一些。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汉语理解能力较弱, 生活中接触面比较狭窄的情况下, 用生活实例效果更好些。如采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用到的钱这件事来举例:一个书包72元, 一个文具盒28元, 两样都买4个, 一共要多少元?有同学列式为72×4+28×4=400 (元) ;还有同学列式为 (72+28) ×4=400 (元) 。然后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 得出第二种方法计算时快些, 准确率也高些, 从而得出乘法分配律的反用, 有时在解决问题中也可以灵活应用。因为是让学生自主选择的解题方法, 购买东西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 所以学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能够轻松地掌握相关的知识。

二、自主体验是关键

教材或教师展示的算法可能是最优化的, 但对于学生而言未必就是喜欢的。因此, 只有让学生充分地体验, 才能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最简便的解法。例如, 在教学完“除法的简便计算”后, 在拓展练习时, 要求学生计算1200÷25, 大部分学生按照学习新知识的习惯思维, 把25分解成5×5的积, 即为1200÷ (5×5) =1200÷5÷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的性质, 想一想, 这道题能不能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呢?学生很快列出 (1200×4) ÷ (25×4) =4800÷100=48。通过此题的两种简便计算训练, 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到简便计算成功的乐趣。当然在教学中需要向学生揭示数学的简洁美, 然而在数学实践中又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及心理发展水平, 学生接受的前提是建立在自主充分体验的前提下。

三、辩证思考是提升

作为一名教师, 要想使学生牢固掌握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自身必须熟悉教材知识间的密切联系, 拓展自身思维, 在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思维, 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应用简便计算时, 要注重观察数的特点, 从而选择最佳算法, 如在同学们会做1.8×2.58+1.8×1.42的基础上利用积的变化规律, 变题为1.8×2.58+18×0.142等。

总之, 简便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学好这部分知识, 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融会贯通的能力, 尤其是合理应用简便计算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王旭.简算意识——简便计算的有效途径[J].数学大世界 (教师适用) , 2010, (09) .

[2]郭建芬.如何有效进行简便计算教学——由一次简便计算作业反馈所想到的[J].教育科研论坛, 2009, (02) .

[3]用新课程理念关照当前的“简便计算”教学[DB/OL].http://www.xxjxsj.cn/article/8123.html.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 篇5

一、口算下面各题。(23分)

10-2.65=

0.9×0.08=

528-349=

6+14.4=

1.9×4×0.5=

12.34-2.3=

0÷3.8=

0.77+0.33=

7÷1.4=

5-1.4-1.6=

67.5+0.25=

7.2÷8×4=

31÷3×= 7732221116÷6=

2-(+)=

10×2=

(-)×12=

857554653.2×7÷3.2×7=

187.7×11-187.7=

1-÷62.5%=

8400÷125÷8

24÷0.04=

80×0.125=

二、写出下列每题在简便运算时所运用的定律或者性质(12分)

4.3+3.2+5.7+6.8

25×(8×0.4)×1.25

7.8-(2.8-0.136)()

()

()41212+3.2+5+6.8

93.5÷3÷

16÷2.5 4327()

()

()

三、用简便方法计算(65分)

1125-997

998+1246+9989

(8700+870+87)÷87

125×8.8

1.3+4.25+3.7+3.75

17.5-(3.5-2.85)

3.4×99+3.4

4.8×1.01

0.4×(2.5÷73)(1.6+1.6+1.6+1.6)×25

0.125×0.25×64

64.2×87+0.642×1300

78×36+7.8×741-7

471521317

÷2+×

×17+×8 ***25×+0.125×+0.5

2.42÷+4.58×1-1÷4

25÷100 8224326

4.25-3

在算是中填上一个数,使它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并计算出答案 51311-(2-1)

3.8÷3.9+3.9÷0.1÷3.9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 篇6

一、掌握基础知识

要想学好数学,基本功必须扎实,充分掌握和理解数学基本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例如,学习小数的运算法则,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小数,小数的数位是如何排列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小数的四则运算,如123.456这个数,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数是在小数点之前,哪些数是在小数点之后,小数点之前的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其中3在个位上,2在十位上,1在百位上,小数点之后依次为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其中4在十分位上,5在百分位上,6在千分位上。学习分数亦是如此,首先必须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性质,掌握通分、约分、真分数与假分数的含义,只有基本知识掌握了,学生在运算中才不至于出错,例如, = ,这就是约分,分子分母各除以一个2,结果还是相等的,再比如 是一个真分数, 则是一个假分数,真假分数的区别在于分子与分母比较大小,如果分子小于分母,这个分数为真分数,如果分子大于或者等于分母,则是一个假分数。这些基本知识是小学数学最基础的内容,它如同一幢大楼的基石一样,至关重要。

二、强化口算能力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可以每天组织学生进行口算练习,俗话说“熟能生巧”,每天坚持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炼,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乐趣,如可以做许多口算小卡片,随机挑选学生回答,每天适当巩固,温故而知新,进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不可磨灭的记忆。

另一方面,可以适时培养学生对一些特殊数据的记忆能力,如25%=0.25= ,50%=0.5= ,12.5%=0.125= 等常见数据,还可以让学生背诵20以内的平方数,如15×15=225,16×16=256等,不仅有利于学生简便运算能力,更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以及质量。

三、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新课程教学理念中提倡“注重生活、联系实际”,数学教学同样也应该实施这一理念,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的原型,合理启发,让学生自己能够总结出数学规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乘法结合律时,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入手,建立知识模型,在教学中可以设置这样的题目:有一天,小方和小华去买文具,他们准备买5本作业本和5枝铅笔,每本作业本4角钱,每支铅笔6角钱,问一共需要付多少钱?你能以最快的速度算出来所需要的钱数吗?学生在思考中发现有两种解题思路:一是分别求出5本作业本和5枝铅笔的总价,再把二者相加,即4×5+6×5=50(角);二是根据题目可以看出买作业本和铅笔的数量都是5,因而可以先把二者的单价相加,再乘以数量即可,也就是(4+6)×5=10×5=50(角)。这时候教师可以适时地启发学生4×5+6×5=(4+6)×5,这种关系就叫做乘法结合律,在这个形象的数学模型中学生很容易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含义,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简便运算的技巧。

四、比较分析,灵活运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对于同一问题找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比较分析哪种更简便,使更多学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教师可在班级里面举办简便算法大赛,汇集全体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习不再乏味枯燥。如11×2×5,可以先算11×2=22,再乘以5,最后得出结果为110,这时候有的学生就想到了乘法结合律,可以先算2×5=10,再乘以11,等于将11扩大10倍,直接口算得出110,相比而言后者更加快捷方便,教师更应多鼓励这些简便算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基本知识的传授,更离不开运算定律的掌握,逐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口算能力以及特殊数据的背诵记忆能力,这对于小学生正确、快速、简便地进行数学计算是必不可少的“绝招”。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扬子津小学)endprint

计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以后进行数学运算和开展数学研究的基础,在小学阶段,数字计算贯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我们要积极培养小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一、掌握基础知识

要想学好数学,基本功必须扎实,充分掌握和理解数学基本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例如,学习小数的运算法则,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小数,小数的数位是如何排列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小数的四则运算,如123.456这个数,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数是在小数点之前,哪些数是在小数点之后,小数点之前的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其中3在个位上,2在十位上,1在百位上,小数点之后依次为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其中4在十分位上,5在百分位上,6在千分位上。学习分数亦是如此,首先必须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性质,掌握通分、约分、真分数与假分数的含义,只有基本知识掌握了,学生在运算中才不至于出错,例如, = ,这就是约分,分子分母各除以一个2,结果还是相等的,再比如 是一个真分数, 则是一个假分数,真假分数的区别在于分子与分母比较大小,如果分子小于分母,这个分数为真分数,如果分子大于或者等于分母,则是一个假分数。这些基本知识是小学数学最基础的内容,它如同一幢大楼的基石一样,至关重要。

二、强化口算能力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可以每天组织学生进行口算练习,俗话说“熟能生巧”,每天坚持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炼,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乐趣,如可以做许多口算小卡片,随机挑选学生回答,每天适当巩固,温故而知新,进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不可磨灭的记忆。

另一方面,可以适时培养学生对一些特殊数据的记忆能力,如25%=0.25= ,50%=0.5= ,12.5%=0.125= 等常见数据,还可以让学生背诵20以内的平方数,如15×15=225,16×16=256等,不仅有利于学生简便运算能力,更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以及质量。

三、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新课程教学理念中提倡“注重生活、联系实际”,数学教学同样也应该实施这一理念,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的原型,合理启发,让学生自己能够总结出数学规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乘法结合律时,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入手,建立知识模型,在教学中可以设置这样的题目:有一天,小方和小华去买文具,他们准备买5本作业本和5枝铅笔,每本作业本4角钱,每支铅笔6角钱,问一共需要付多少钱?你能以最快的速度算出来所需要的钱数吗?学生在思考中发现有两种解题思路:一是分别求出5本作业本和5枝铅笔的总价,再把二者相加,即4×5+6×5=50(角);二是根据题目可以看出买作业本和铅笔的数量都是5,因而可以先把二者的单价相加,再乘以数量即可,也就是(4+6)×5=10×5=50(角)。这时候教师可以适时地启发学生4×5+6×5=(4+6)×5,这种关系就叫做乘法结合律,在这个形象的数学模型中学生很容易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含义,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简便运算的技巧。

四、比较分析,灵活运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对于同一问题找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比较分析哪种更简便,使更多学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教师可在班级里面举办简便算法大赛,汇集全体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习不再乏味枯燥。如11×2×5,可以先算11×2=22,再乘以5,最后得出结果为110,这时候有的学生就想到了乘法结合律,可以先算2×5=10,再乘以11,等于将11扩大10倍,直接口算得出110,相比而言后者更加快捷方便,教师更应多鼓励这些简便算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基本知识的传授,更离不开运算定律的掌握,逐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口算能力以及特殊数据的背诵记忆能力,这对于小学生正确、快速、简便地进行数学计算是必不可少的“绝招”。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扬子津小学)endprint

计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以后进行数学运算和开展数学研究的基础,在小学阶段,数字计算贯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我们要积极培养小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一、掌握基础知识

要想学好数学,基本功必须扎实,充分掌握和理解数学基本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例如,学习小数的运算法则,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小数,小数的数位是如何排列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小数的四则运算,如123.456这个数,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数是在小数点之前,哪些数是在小数点之后,小数点之前的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其中3在个位上,2在十位上,1在百位上,小数点之后依次为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其中4在十分位上,5在百分位上,6在千分位上。学习分数亦是如此,首先必须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性质,掌握通分、约分、真分数与假分数的含义,只有基本知识掌握了,学生在运算中才不至于出错,例如, = ,这就是约分,分子分母各除以一个2,结果还是相等的,再比如 是一个真分数, 则是一个假分数,真假分数的区别在于分子与分母比较大小,如果分子小于分母,这个分数为真分数,如果分子大于或者等于分母,则是一个假分数。这些基本知识是小学数学最基础的内容,它如同一幢大楼的基石一样,至关重要。

二、强化口算能力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可以每天组织学生进行口算练习,俗话说“熟能生巧”,每天坚持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炼,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乐趣,如可以做许多口算小卡片,随机挑选学生回答,每天适当巩固,温故而知新,进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不可磨灭的记忆。

另一方面,可以适时培养学生对一些特殊数据的记忆能力,如25%=0.25= ,50%=0.5= ,12.5%=0.125= 等常见数据,还可以让学生背诵20以内的平方数,如15×15=225,16×16=256等,不仅有利于学生简便运算能力,更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以及质量。

三、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新课程教学理念中提倡“注重生活、联系实际”,数学教学同样也应该实施这一理念,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的原型,合理启发,让学生自己能够总结出数学规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乘法结合律时,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入手,建立知识模型,在教学中可以设置这样的题目:有一天,小方和小华去买文具,他们准备买5本作业本和5枝铅笔,每本作业本4角钱,每支铅笔6角钱,问一共需要付多少钱?你能以最快的速度算出来所需要的钱数吗?学生在思考中发现有两种解题思路:一是分别求出5本作业本和5枝铅笔的总价,再把二者相加,即4×5+6×5=50(角);二是根据题目可以看出买作业本和铅笔的数量都是5,因而可以先把二者的单价相加,再乘以数量即可,也就是(4+6)×5=10×5=50(角)。这时候教师可以适时地启发学生4×5+6×5=(4+6)×5,这种关系就叫做乘法结合律,在这个形象的数学模型中学生很容易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含义,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简便运算的技巧。

四、比较分析,灵活运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对于同一问题找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比较分析哪种更简便,使更多学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教师可在班级里面举办简便算法大赛,汇集全体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习不再乏味枯燥。如11×2×5,可以先算11×2=22,再乘以5,最后得出结果为110,这时候有的学生就想到了乘法结合律,可以先算2×5=10,再乘以11,等于将11扩大10倍,直接口算得出110,相比而言后者更加快捷方便,教师更应多鼓励这些简便算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基本知识的传授,更离不开运算定律的掌握,逐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口算能力以及特殊数据的背诵记忆能力,这对于小学生正确、快速、简便地进行数学计算是必不可少的“绝招”。

数学“简便计算”教学探索 篇7

一、生活实践中寻求简便

学生对计算方法的选定, 更多的是依赖于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真实想法与最自然化的理解。那么我们在教学简便运算时, 就应通过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激发学生对“简算”的自发需求。如教学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 出现这样的生活背景:学校购买校服及鞋子, 每套校服69元, 每双鞋子31元, 我们班72人, 一共需要多少元?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 有的学生可能会分别算出每套校服和鞋子各需要的钱, 再合起来算出一共需要的钱, 算式69×72+31×72;还有的学生可能会先算出一套校服的价钱, 然后再乘72, 算式是 (69+31) ×72。然后组织学生对两种解答方法进行分析比较, 学生还会惊喜地发现, 当校服和鞋子的单价正好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时, 把它们先加起来再乘显得简便, 从而得到了一种优化的解题方案。显然学生所达成的这种共识是源自学生独立判断后的一种自我选择, 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过观察、分析、比较后自行悟出的, 产生于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需要。因此, 尽管教师没有指导、暗示或强调, 学生也能自如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又如在“加法运算定律”的教学, 教材安排了两个练习672-36+64, 45+55-45+55, 这两道题都是要求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学生会出现672- (36+64) 、 (45+55) - (45+55) 的这一错误想法。如果教师按教学用书上所说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不能随意用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运算”, 那么只能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了, 这显然是错误的。这两道题应该也有简便计算的方法, 其实只要让学生明白:带着数字前的运算符号交换位置就可以简便计算了。如果教师直接把这样的规律告诉学生, 相信学生会记住这一简便方法的, 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并不能真正理解。如出示672-36+64, 请学生看算式,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后提问:你认为怎样算可以简便一些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支点, 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 有了生活经验的支撑, 教师只要引导:加减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需要交换数的位置但必须带着“运算符号”交换, 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在练习45+55-45+55时, 让学生把题目置于情境中, 从生活中寻求支点来说明理由, 使教学更有效。

二、算法多样中寻求优化

教材或教师展示的算法可能是最优的, 但对于学生而言未必就是喜欢的、能接收的。因此, 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充分地探究, 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才能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最简便的解法。如在教学25×12时, 我没有做任何引导, 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沉默了一会儿, 终于有学生举手了。

生1:我觉得可以用25×10×2来计算。

(话刚说完, 一些同学也跟着随声附和) 我故意惊讶地问:到底对不对呢?

(学生已经开始议论纷纷了, 有的在用笔算看两道题的计算结果是否相同, 有的在沉思)

生2:我觉得他的想法错了, 把12分成了10×2, 计算得出的结果是错的。

生3:我认为只要写成25× (10+2) 就对了。

(其他学生连连点头)

生4:可以把它写成25× (4×3) , 利用乘法结合律先算25×4再乘3。

生5:可以写成25× (2×6) 。

显然第一个方法是错的, 正是这个错误, 使学生从山穷水尽的窘境中体会到了柳暗花明的喜悦, 其他同学在其启发下, 给予了修正, 寻找到正确的方法。最后我把25× (4×3) 和上面几种方法进行比较, 让学生在比较辨析中理解两种方法的不同点, 找到其本质, 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认识。算法的多样化, 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生动活泼。如果只要求学生会算, 不要求方法的优化, 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原地踏步。因此, 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 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比较、评价, 鼓励学生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 这就是优化的意识。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优化意识, 才能使自己的思维策略不断改进、提高。

三、对比练习中深化理解

简便计算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学生在依托生活自主建构运算律的同时形成一种计算技能, 但巩固这种技能必须有一定量的练习。教师要精选精练, 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题组化,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样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 智力也会得到发展, 同时有利于学生在知识应用广阔性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求知欲。练习时难易要有梯度, 要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注重反馈、归类, 对于普遍性的错误要深入分析原因, 寻找对策, 不仅使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还要为学生探求知识提供较大的空间和较多的机会, 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力争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效。

常抓不懈,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而言, 掌握某种具体的简算方法并不困难, 经常出现的问题在于不能细心读题、审题, 不能准确抓住题目特征, 继而选择合理的方法计算。因此, 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做、四查。要求学生在读题时, 看一看题中有哪几个数?它们之间存在哪几种运算关系?想一想能不能简算?怎样简算?应用什么定律进行简算?在明确方法后动笔细心做一做, 做好后认真检查。简算练习中的检查, 可以预防错误, 还可以使计算方法更合理。虽然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简便计算的教学当然也不能例外。

论坛

素质教育“不是什么”|素质教育辨析的另一种视角

1.就教育的功能来说,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人的素质发展, 它确立了以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发展的观念, 改变以往片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 (社会本位) 和工具价值, 将基础教育的素质培育特征本真化, 并视作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

2.就教学目标来说, 素质教育强调教学目标素质化, 否认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素质不是知识, 素质教育不是知识教育。关注人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

3.就教育的价值观而言, 素质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对立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以应试为分水岭, 我们谴责“应试教育”并不归责于作为工具和手段的应试或考试,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存在必然的对立和对抗性质。应试是教育的一种工具, 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不能把工具和手段倒置为目的和宗旨, 同时不能夸大其功能。

4.就教育方针、政策层面来说, 素质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全面发展教育”。两者虽一脉相承、和合一致, 但“和而不同” (视角不同、立意着重不同) , 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独特意义。全面发展教育强调的是发展的全面性, 素质教育则强调了发展的聚焦指向——素质, 它们是“面”和“质”的着重、强调不同。

5.就素质培育目标来说, 素质教育不 (单) 是“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之素质目标具有综合性、结构性特点, 是一个完整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体系, 不可能以某项素质或某类个别品质来代替整体目标, 不可以某单项素质的教育来冠之以完整的素质教育。

6.就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来说, 素质教育不是唱唱跳跳, 增加活动课程, 搞特长教育。素质教育提倡在活动中发展个性、发挥特长, 但这不可能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唯一要素。把素质教育单义化、活动化、简单化, 比附为唱唱跳跳, 增加课外活动, 或等同于特长教育, 是对素质教育的狭隘化理解。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 篇8

误区一:没有运用运算定律 (性质) , 就不是简便计算

【错题例选】

【原因分析】

这是一种意识性错误。以上两例的计算结果都是正确的, 而且分别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和减法的性质, 可是这样来算显然是不简便的。为究其原因, 笔者访谈了几位这样做的学生, 他们都认为:我知道按顺序做是比较方便的, 但这样就没有运用运算定律, 就不是简便计算!这种错误是由于学生不正确的简算意识所造成的, 他们错误地认为:简便计算一定要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 否则就不是简便计算。

【解决对策】

培养正确的简算意识。简便计算的意识是需要的, 但处理得不好, 容易使学生产生“简便计算一定要用运算定律”的错误认识, 致使一些原本简单的计算越做越繁。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用两种或多种方法计算, 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简便计算的认识与体验。如上题38× (25+75) , 一种方法采用直接按运算顺序计算, 另一种方法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计算的体会, 在对比中分析两种算法的差异, 体验怎样简便就怎样算才是合理的选择。

误区二:简便计算就是“凑整”

【错题例选】

【原因分析】

这是一种干扰性错误。“凑整”能使计算简便, 但“凑整”必须建立在正确运用运算定律的基础上, 不能盲目地追求“凑整”, 否则就会为“凑整”而“凑整”, 造成知识学习的机械性。教师在教学运算定律时, 总是让学生观察算式中各数的特点和联系, 在练习时不断地用这样的数刺激学生, 长此以往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 而缺少了对算式整体的分析, 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数的特点上, 出现了如36+64-36+64=100100=0;25×4÷25×4=100÷100=1的现象。

【解决对策】

处理好刺激的强弱关系。简便计算的学习, 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内在的简洁美, 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切忌让学生形成“简便计算就是‘凑整’”的错误思想。学生在数学学习中, 一些特殊性的算式结构往往成为学生感受信息刺激强弱的干扰因素。如学生观察36+64-36+64时, 算式的整体运算成了弱刺激, 算式的数据特点却成了强刺激。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 正是平时不恰当的强化行为所造成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处理好刺激的强弱关系, 有意识地强化重要的弱刺激, 引导学生注意将算式的整体结构与数据特点相结合, 积累辨别经验,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算式的整体的运算顺序, 进而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误区三:所有的运算都能简便

【错题例选】

【原因分析】

这是一种定势性错误。简便计算因其突出简便的特性, 容易使学生把眼光紧盯着简便。教学乘法分配律, 教师会因为其中的公因数而过分强调找算式中的相同因数, 这使得学生在遇到120÷5+120÷10这类算式时对相同的120产生同样的想法。因为学生有了较强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体验, 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产生了惯性, 再加上题目里“简便”的暗示, 在遇到类似120÷5+120÷10的题目时产生了错误的猜想——“除法分配律”, 这正是学习负迁移的表现。

【解决对策】

简便计算要基于生活情境 篇9

小学三年级刚刚接触运用简单的数学基本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四年级开始学习运算律。高年级段则是在中年级的基础上引入小数、分数的简便计算。怎样让我们的简便计算变得真正简便而有实效呢?笔者以为, 融算理于生活情境的简便计算才是现实的、丰满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如果不知其所以然, 那就不会真正知其然。

一、有关加、减的简算

笔者在教学100-45+55这道简便计算时, 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都是这样解答的:100-45+55=100-100=0。显然受加法结合律的影响, 因为以前这道题是这样算的:100+45+55=100+100=200, 学生知道这样做, 但多数学生不能说出这是运用了加法的结合律:a+b+c=a+ (b+c) 。前者与后者在题目上有一定的相似度, 于是教师这样评讲:前者属于加减混合运算, 不可以先算45+55, 所以不能这样计算。当然, 教师完全没有料到日后会出现这样一道题:100+55-45=100+10=110, 学生反问教师:这道加减混合运算为何可以先算55-45?教师无言以对, 甚至无法解释。学生在计算第一道简便运算的时候受“凑整百数”方法的影响, 人为地把45和55相加, 而违背了运算规律。

将这两道题融入生活购物情境之中, 如:“妈妈带了100元去商场购物, 先买了45元的羊毛裤一条, 出了商场门后, 遇到同事还了妈妈55元, 请你算算, 妈妈还剩下多少钱?师问:此刻45元能加上55元吗?学生:不能, 因为45元交给商场了, 55元是妈妈的钱, 这两个钱不可以相加。追问:那今天的购物可不可以先遇到同事, 再购物呢?学生:假如先遇到同事就可以先用同事还的钱去买羊毛裤55-45=10元, 剩下的10元钱再加上妈妈带的100元就是110元。

二、有关乘法分配律的简算

如98-98×0.9, 绝大部分学生是这样完成的:98-98×0.9=0×0.9=0。显然学生对于“简便”计算是过度渴望了, 学生对数字太敏感了, 以至于在“简便”高于一切的理念之下, 忘却法则、性质、运算律。此处需要拉学生一把, 改变为:98-99×0.9不要求用简便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 或说出计算过程。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必须先算乘法, 否则不够减了。学生一起回顾四年级“乘和加减混合运算法则”:乘和加减混合运算要先做乘法再做加减法。通过变式题, 让学生纠正错误思想, 从而回到正确的解题思路上来。

生活情境可以是:“一件原价98元的羊毛衫, 元旦商场促销打9折, 比平时买要便宜多少元?”学生:原价—现价=便宜的价格。即, 98—98×0.9。教师追问:比平时便宜几折?学生:打9折就是“原价×0.9”, 不打折就是“原价×1”, 比平时便宜1折, 就是 (1-0.9) ×98=0.1×98=9.8 (元) 。即1折是多少钱, 就是便宜的钱数。

小学数学中简便运算的教学策略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简便运算;生活经验;运算定律;意识

简便计算在教学中的功能,不仅仅作为一种技能、一种运算定律或性质的简单应用,而应成为借助于运算律的理解与掌握来比较与优化的计算方法,它能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感、发展数学意识。如何有效地进行简便计算教学,简便运算教学有哪些策略,本文将对此展开论述。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简便计算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单一化

传统的简便计算作为一种计算技巧,其作用在于对运算律或性质的巩固运用。这就造成了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侧重于简算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对于灵活运用简便计算解决问题的这一层面不够重视。教师往往通过大量繁杂的简便计算题目进行机械重复的练习,达到巩固内化运算律或性质的目的,教学目标单一化。

(二)运算律或性质的教学与简便计算教学断层

运算律或性质的教学和简便计算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简便计算教学是立足于运算律或性质基础上的算法简便化的过程,而简便计算是对运算律或性质的综合应用过程,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传统的简便计算孤立起来教学运算律和简便计算,教师往往是本末倒置的:对于运算律或性质一带而过,不厌其烦地讲解例题,然后让学生做练习,学生成了计算的奴隶,学生是为了简算而简算。

(三)学生简算意识淡薄

“简算意识”是指面对一个运算问题,能从多个角度,产生多种拓展运算途径联想,并灵活、合理选择简算方法,获得运算结果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学生经过思考后自发的行为。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过分着重于简算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简算意识的培养,于是对于一道可以简便运动但没作简算要求的题目,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产生不利的思维定式,按部就班地算下来。对学生来说,学会了简算却不会自发应用,简算只是成为应付作业和考试的工具罢了,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二、小学数学中简便运算的教学策略

(一)要引导学生多积累生活经验

学生对计算方法的选定,更多的是依赖于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真实想法与最自然化的理解。那么我们在教学简便计算运算时应该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对“简便计算”的自发需求。

在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学背景要力求生活化,使学生感到这些问题是自己平常接触到的一个生活场景。如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可以出现这样的生活背景:学校购买校服,一件上衣55元,一条裤子45元,购买63套,一共需要多少钱?生甲列式为:55×63+45×63=6300(元);生乙列式为:(55+45)×63=6300(元),计算完毕后组织学生对两种解答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学生除了得出两种算法有相同的结论,都可以适用外,更重要的是发现两种物品的单价正好凑成整数时,先求和再相乘更简便,从而得到了一种优化的解题方案。学生所达成的这种共识是源自学生独立判断后的一种选择,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过观察、分析、比较后自行悟出的。基于这样的生活场景下进行知识的运用,学生的头脑中才会留下深深的烙印。

(二)教学中多设置简便运算的情境

教学过程中要把简算意识贯穿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理清简便计算的思维方式,建构一种新型的思维方式,即看到题目后,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能够根据题目的特点,自主判断是否能够简算,最后确定最合理的方法,计算出结果。

(三)不可忽视“运算定律”的教学

“运算定律”在简便计算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教师在“运算定律”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对“运算定律”掌握使用程度,却忽视了学生对运算定律是怎么来的这一过程。

例如:我们依然用学生所熟悉的买校服的情境来引入“乘法分配律”。我们班准备买校服,冬装每套65元,夏装每套35元,现在我们班级一共44个同学,每个同学要买冬装和夏装各一套,一共需要多少元?让学生解答计算,一般有两种情况:(1)65×44+35×44;(2)(65+35)×44。在这里让学生比较这两种方法的联系与区别,得出:65×44+35×44=(65+35)×44。当学生利用这样的生活情境来理解:“两个数分别去乘一个相同的数等于用这两个数的和去乘这一个数”,最后得到“运算的结果不变”,便有了现实生活经验的支撑,这样我们再把这个运算定律提取出数学模型,然后让学生理解这个定律就变得轻而易举,水到渠成。

(四)教学中培养简便运算的意识很重要

在实际的教学中,要让技能上升为意识,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随时随地地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呢?”“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思路呢?”逐渐由教师的提示变为学生自发的思维方式。

综上,简便运算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不能缺少的内容,它被视为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培养数学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要努力使学生的简便计算不再为了因为题目要求而简算,而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头脑中的简便计算变成一种意识,从而真正促进数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方云凯.老师,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J].小学教学,2010,(12).

[2]彭国庆.小学生简便计算的错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05).

上一篇:胆道金属支架下一篇:组织绩效评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