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案例分析小学数学

2024-06-15

计算案例分析小学数学(共8篇)

计算案例分析小学数学 篇1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教材分析

数的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单看各册的教材目录就可以明了;并且在教学评价中,计算的比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一张数学试卷,从简单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40分,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但在教材这方面,所提供的教学素材较为单调,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利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使计算教学更富有活力。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说说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

一、1——12册计算教学内容及要求和重难点:(见《小学数学数的运算内容分布及教学要求》)以“100以内的加减法”为例,在一年级下册的教学要求是“在具体的情景与活动中,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通过具体的情景和活动来理解,并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达到能正确进行计算。而在二年级上册提出的教学要求是“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还要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随着教材内容的加深和变化,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也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准确把握计算教学的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各册计算教学要求和每节课的目标、要求、以及重难点,来更好的进行教学。

二、计算教材的编排特点:

1、重视从学生生活实际或实际活动中引入数的概念;

2、数的概念、数的组成与相应的计算相结合;

3、笔算在口算教学的基础上进行;

4、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

5、笔算与估算教学紧密融合;

6、计算教学的难易程度呈螺旋上升梯度安排。

三、计算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整数,小数,分数计算的内在联系。

计算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都是把相同单位上的数相加减:整数加减法的要求是末位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小数计算要求小数点对齐,还是相同数位对齐;分数计算必须是分母相同,即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同样是必须把相同数位对齐。小数乘法、除法的计算实际上都要按照整数、乘法、除法的法则计算,所不同的就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小数乘法要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小数除法要把除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就运算而言,加法是减法和乘法的基础,加法和减法是互逆的,乘法是加法的简便算法。乘法又是除法的基础,乘法和除法是互逆的,除法还是减法的简算。就知识体系而言,学生是学习了整数以后,再学小数和分数,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明确计算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教学起点,开展计算教学。

2、口算,笔算,估算,简算的联系。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算需建立在口算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正确计算,笔算也能促进口算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估算实际上就是一种无须获得精确结果的口算,它更是对口算、笔算的一种验证,而简算又是优化的体现。

四、计算教学的数学思想方法:

1、转化思想:

记得有一位数学家雅诺夫斯卡亚曾经说过:解决数学知识就是把不会的转化成会的。例如在教学简便计算时我是这样渗透转化思想的。刚开始的时候就我和同学们进行交流,问:“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什么样的计算呢?”这时有一个同学说:“老师我喜欢计算一个数乘0。”另一个同学又说:“老师我喜欢计算一个数乘1。”接着又有学生说:“老师我喜欢计算一个数乘

10、乘100。”这时我接着说:“同学们喜欢计算的都是比较简单地、能够口算的,老师这里有一个比较难的,你们能不能不笔算写出结果呢?”我在黑板上写出了123×99,学生看了题目以后大部分学生很自然就想到了把99转化成100-1的差,这样学生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体会了这种转化思想,把不会的转化成会的,把不喜欢算的转化成喜欢算的。我想,正是有了思想方法做基础,学生才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再例如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每支铅笔0.8元,3支铅笔多少元?0.8×3等于多少呢?(这个知识没学过的)有学生就说了:0.8×3其实就是表示3个0.8相加是多少,我可以列为加法算式:0.8+0.8+0.8=2.4;另一个学生说还可以这样做:0.8元就是8角,8×3=24

角,24角就是2.4元。数学上象这样的转化还有很多,比如:计算分数除法可以转化为分数乘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小数除法可以转化为整数除法等等。这样把新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旧知识,这种方法就是转化法。它是指将有待解决的问题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运用一定的数学思想,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它是我们在今后学习数学时经常要用到的一种方法。

2、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是一个数学思想方法,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其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或者是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即以形作为手段(形既可以是直观形象的图形,也可以是具体的实物),数为目的;或者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即以数作为手段,形作为目的。低年级学生对纯粹的计算是没有兴趣的,这就要在计算教学中充分加强对学具的合理应用,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根据数形结合突破教学的难点。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时,我给35+20和35+2 设计了两个“半成品”,问学生珠子拨完了吗?再让学生自己拨一拨,强调拨在哪一位上,为什么。最后在拨珠的基础上让学生广泛地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这之前,虽然学生已经总结出抽象算法,也进行了初次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比较,但是从这里学生的发言看,也并不是所有孩子都理解抽象算法的算理,所以这里不脱离计数器,而是就计数器的拨珠过

程启发那些尚不能理解的学生,进一步进行抽象算法的过程。50+34 和5+34,较上题有所改变。这次是让学生自己画算珠,这样在层次上比上个题有递进。这样牢牢以计数器为助手,突破教学的难点是十分符合低年级教学特点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3、归纳推理法:

归纳推理法即是通过“先观察→再猜测→然后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时,先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计算,发现如果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依旧不变,让学生观察,然后猜测:可能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是不变的。那么这到底正确不正确呢?再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验证,说明是正确的,再让他们试着举出反例,结果发现举不出相反的例子,最后得出结论:两个因数相乘,如果交换它们的位置,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利用先观察,再猜测,然后验证,最后归纳得出结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明确了“乘法交换律”的意义和实质。

4、类比思想:

类比思想在数学计算教学中也是经常用到,例如还是上面的例子:乘法交换律。课堂伊始,先回忆“加法交换律”的内容,然后类比到“乘法交换律”,也可以使学生很快的领会新知识。同样由“加法结合律”类比到“乘法结合律”;再如教学“怎样求最小公倍数”一节时,可以由“怎样求最大公因数”而类比推理得出。(都要用到短除式)

五、计算课典型课例:

例: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下面我从两个角度、两条线来说说这节课。

(一)、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教材:

1、清楚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找准新旧知识间关系:

人教版P110页的例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学生在刚刚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后来学习的,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建立在已经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的,所以教师重在引导,进而同化知识。

2、体会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困惑,确立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不明白为什么“分母不同的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在这个问题上,教师要从“分数单位”入手来引导和点拨(教学难点)、明确算理;在此基础上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重点),而教学的关键是“通分”。

(二)、站在研究者的角度看教材:

1、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两条线,确定教什么、学什么:

本节教材中的知识点即明线就是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隐藏在知识点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即暗线就是“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当学生明确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时,使学生立刻会想到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

2、结合两个角度、两条线,确定如何教和学:(1)教师如何教? 第一环节: A、通分练习

和 和 B、口算:

21429275+ +-+ 3377111*** 通过上面的两组练习题让学生做好了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随即改变第一道题使它变成+算呢? 第二环节:

A、出示例题:与旧知比较,有什么区别?前面学的是同分母分数相加减,而这两个分数呢?是异分母分数,能直接相加减吗?为什么?教师重在点拨: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里面有几个?而

1414310143,该怎么计10呢?它的分数单位又是什么?由此理解“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B、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前面同分母分数我们是怎样计算的?那异分母分数的分母不同,怎样才能把它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呢?教学的关键就是如何进行通分,联系旧知解决新问题。

C、计算法则的概括: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2)学生怎样学?

在明确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后,必须先通分。因此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正确解答,格式准确。注意做题的书写格式,特别是通分的过程很重要,可以在验算本上完成,然后直接进行计算,注意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然后进行适当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可以让学生分组计算,组长对答案。也可全班进行,几位同学板演,发现细节问题,及时纠正。

六、计算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计算”应该是先“计”,后“算”。“计”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考虑、筹划。“算”才是用已知的数目通过运算,得出结果。大多数人认为“计算”就是“算”,因此都重“算”轻“计”。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有哪些重“算”轻“计”的行为呢?又有哪些需要“计”的策略呢?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有哪几步运算,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其次根据题目中的运算符号的特征,数据的特征,确定能不能简算,应用什么运算定律简算。同时,也要注意别掉进简算的陷阱里了。如:25×4÷25×4,有的学生就算出结果为1,这是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他注意了简算25×4=100,而忘掉了运算顺序。再次,对于比较复杂的计算题,有没有打破常规,巧算的策略。如50÷9×18,就不能按法则先算50÷9再算乘法,可以先算50乘以18,再除以9。这也是我们平常的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而造成的。使得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见题就算,缺乏对题目进行全面的策划。计算就要抓住计算的关键“计”,“计”应该是“算”的前提,只有“计”

得好,才能“算”得准,算得快。

1、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即:“熟练”、“比较熟练”、“会”。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2、讲清算理是关键。

新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 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

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 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 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3、应加强估算。

计算有很多类型,如:口算,列式计算,脱式计算,估算,竖式计算等等。在我们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重视计算的其它几个方面,如口算,列竖式计算,脱式计算,列式计算,而对估算教学甚少,甚至置之不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小学阶段,要加强估算教学。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甚至影响到他的数学能力。例如,西瓜和钢笔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却有一部分学生将它们的重量和长度分别标成100千克和14 米;应用题 “酱油每千克1.2元,小明买3千克,付出5元钱,还能找回多少?”五年级学生有算成“还能找还14元”的„„如此错误,与其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或者说学生计算粗枝大叶,还不如说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薄弱更为确切。学生出现诸如此类的错误,在于平时教学中并没有把估算放到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所以,在计算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进行有意识的估算教学。要重视估算,必须明确估算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方法,即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体会到估算的作用,为实际应用作参考,如用估算去验算其它计算结果。

4、应重视口算。

在我们的计算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重笔算,轻口算,特别是高年级的教师对口算训练更少。其实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基础。口算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训练内容,要想算得又对又快,多数学生选择从高位算起(口算加减法),这与笔算中的以个位算起又是矛盾的,我们教师在这里犹豫不决,对两种算法不能作一个较为合理的协调,于是对口算训练不力。其次,口算训练方式单一,学生乏味,没有激情,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少数优秀学生,不愿参与这样的口算训练,甚至破坏课堂纪律,教师为了避免这样的混乱,而选择少训练口算。再次,口算训练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形式多样,如“开火车”、“接力赛”、“抢答”等等,要知道,如果笔算是一幢高楼的话,那么口算就是这一座高楼的一砖一石。试想,小学的相加减乘除,以及后继学习的乘方,开方,有哪种能离开基本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一位数乘法)。因此,我们只有强化口算训练,笔算能力才可能得到提高。同时口算训练是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性最好的方法之一。

5、在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同时应注意适时优化。

应该说,算法多样化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但“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并不是一回事。“一题多解”追求的是学生个体方法的多样化,要求学生个体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算法多样化”追求的是学生群体方法的多样化,对某一个体学生而言,方法可能只

有一种,但对众多学生而言,方法就呈现出多样化。如“凑十法”并不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绝对好的方法。只要是学生经过自己努力“创造”出的方法,都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教师应提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对学生本人来讲就是最优的方法,从这一角度看,优化的方法不一定是统一的一种算法。如学生算“9+5”时,学生一的算法是:9+1+4=14;学生二的算法是:5+5+4=14;学生三的算法是:(9+1)+(5-1)=10+4=14;学生四的算法是:9+4+1=13+1=14。因为学生知道9+4=13,9+5比9+4多1,为什么一定要凑成10呢? 缘于对“算法多样化”的热衷,“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成为很多课堂常常出现的一句话。在多数课堂上教师花费大部分时间引导各种算法,然后一律称好,新课标不急于优化,有些教师干脆不优化了。的确,算法多样化满足了课堂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着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使命。但是,我们必须在“算法多样化”的背后做理性的思考。算法多样化的效用关键在于呈现后,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认识各种算法的特点和价值,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的选择恰当的方法。但是,有些教师却把提倡算法多样化当成让学生“你想怎么算就怎么算”,以为只要是学生提出的算法就是合理的,只要是学生的算法就要“尊重”,认为这样就是“自主”。传统的计算教学,教师是通过例题,讲一种最佳算法,学生明白算理,并进行模仿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新的教学理念倡导算法多样化,改变了过去计算教学只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但在教学

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强调算法多样化,是有些矫枉过正的现象。例如:48+27,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想出了六种算法,(1)48+27=40+20+7+8=75,(2)48+27=48+20+7=75,(3)48+27=40+27+8=75,(4)48+27=48+2+25=75,(5)48+27=45+3+27=75,(6)列竖式计算。教师似乎意犹未尽,又问:“小小发明家们,你们还有不同的算法吗?”在教师的鼓励下,不甘示弱的小朋友于是就想出毫无意义的第7种、第8种┉┉一节课下来,那些后进生,一头雾水,什么也没有明白,一种算法也没有掌握。片面地追求算法多样化,而忽略了算法的优化,没有教给学生最佳的计算方法,是不利于全面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我们倡导算法多样化,更应强调计算的最优化。在这样适时适当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了解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这样的计算教学才会有实效。

6、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根本.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题。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4)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计算教学十大误区:(1)重应用,轻计算。(2)重情境,轻实效。(3)重法则,轻算理。(4)重结果,轻过程。(5)重笔算,轻口算。(6)重多练,轻精练。(7)重“算”,轻“计”。(8)重多样化,轻优化。(9)重计算,轻估算。(10)重知识构建,轻习惯培养。

计算案例分析小学数学 篇2

1.我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忽视计算教学的思维含量

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维启蒙的过程, 尤其是在计算教学中, 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学思维解决与处理问题, 这才是计算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但是现阶段由于我国教育体制与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造成我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 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含量, 并没有有意识地对小学生进行相应的思维能力培养, 显然这种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1.2过分强调算理和算法的多样化而忽视计算的准确性

由于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竞争等方面的综合因素, 造成各种各样的心算、速算方法层出不穷,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但是这毕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教学, 也不是传统的数学思维方式, 因此对小学生科学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过分注重和强调算理与算法的多样化, 并不追求计算的正确性, 这是教学的一个弊端。

1.3重视问题而轻视计算教学

现阶段,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师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造成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不能做到将计算教学与数学学习进行有机而科学的结合, 相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把这两个教学目标区别对待。一些数学教师往往过分注重问题的解决, 而忽视了计算教学, 不注重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他们认为计算是一个很简单的环节, 根本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 显然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

2.促进我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具体措施

2.1加强数学思维在计算教学中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应该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当然也不例外。我们应该不断地植入相应的数学思维方式, 让学生在计算学习过程中, 不仅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 而且形成数学思维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计算的来龙去脉。

例如, 学习“2250÷125”, 由于已经有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基础, 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试练, 暴露计算中的错误, 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这就是归纳总结思维的具体体现。

2.2重视计算的准确性

计算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方式与方法, 从而让学生可以更简单快捷地进行相应的计算, 最终获得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 准确性是计算的重中之重,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予以充分重视。

例如, 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 一学生列竖式计算24×3等于92。这时教师不要立即否定他的答案, 而是追问他是怎样得到这个结果的, 然后帮助学生找出出错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避免错误, 最终获得正确的计算结果, 这才是计算教学的根本目标。

2.3增强教师进行计算教学的意识

现阶段, 我国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注重的是数学问题的解决, 并没有将过多的精力与时间放在计算教学方面。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我国计算教学始终处于相对较落后的阶段, 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增强教师进行计算教学的意识。教师应该拿出足够的课时对学生进行计算教学与计算训练,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计算教学的不断发展。

三、结语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人们对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视程度在逐步加大, 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小学数学计算进行深刻的剖析与理解, 应用正确的方式与方法推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不断进步, 使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数学是小学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 也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计算教学是重点, 我们应该予以足够重视,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钱文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新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9) .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分析 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进行,让更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实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计算教学,得到了很多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他们的生活能力的提高有重要影响。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开拓小学生的思维,让小学生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学习数学计算知识,才能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的应用意义。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进行创新,有利于丰硕小学数学教学的成果。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性

数学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对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培养,是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务。计算,可谓是一个人生活与学习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掌握数学计算能力,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十分重要。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学好计算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将计算作为一项生活的基本技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计算教学,对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积极意义。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不仅能掌握计算知识,形成计算能力,而且能在计算中了解许多公式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的演绎方法,让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完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做好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完成启蒙教育使命的重要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数学知识了解更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对于学生生活认知度的加深及世界观的建立,都有积极作用。让小学生在初级教育阶段通过数学知识、通过计算了解这个客观世界,会让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更科学。另外,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形成,对于其个性化发展有较大意义,有利于学生动脑思考,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数学计算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但是,当前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还存在较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小学生计算学习积极性不高

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不好理解的内容,会让小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不愿意学习。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度不足,教师的机械化教学导致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单调与无趣。面对无趣的学习活动,小学生会产生负面学习情绪,对于计算知识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不足,直接影响了他们数学学习水平的提升。

2.忽视口算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口算是最基础的一项。但是,许多小学数学教师没有在课堂教学中给口算一个合理定位,教师对于口算教学的忽视,影响了小学生口算速度的提高及口算正确率的提高。小学生的口算不熟练,笔算出现错误的几率也较大。口算能力不足,会让小学生将口算题当成笔算题做,在很大程度上减慢了运算速度。口算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小学生的记忆,而笔算则是一种程序化的计算方式,二者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二者在数学学习中缺一不可。教师对于口算能力培养的忽视,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不尽完善。

3.不重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创新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意识进行强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高。只有做好教学模式的转变,才能让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但是,许多小学生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讲解了计算的方法后,总是依赖课本上的习题与练习册上的题目组织学生练习,没有将课堂中的计算学习与小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影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优化策略

1.调动小学生的数学计算学习积极性

数学是一个难度较大且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没有兴趣,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会非常痛苦。兴趣是小学生学习最大的内在动力。面对看起来毫无意义的数字,教师只有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加以激发,才能让小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数学计算学习。

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将数学计算教学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将生活化的情境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现思考的乐趣。对于“13+34”这样的题目,如果教师将计算题直接呈现出来,则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没有乐趣的学习任务。如果教师说“小丽从爸爸那得到34元零花钱,从奶奶那得到13元零花钱,他一共有多少零花钱?”,就会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其次,教师可以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引导小学生抢答。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的数学计算水平,设置难度较低的必答题,难度中等的抢答题,以及难度较大的选答题,组织小学生进行计算比赛,促进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提高。

2.加大对口算练习的重视程度

口算的难度要大于笔算,但小学生具有基本的口算能力,可以降低其笔算能力。口算,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活动,对于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有直接影响。对小学生的口算能力进行培养,就是对小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及创造力同时进行培养。教师要重视口算的作用,每节课都要有固定的口算练习时间。教师要每天引导学生进行口算练习,绝不松懈。只有学生接触口算,通过练习习惯口算,其口算能力才能逐渐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置一些针对口算的游戏。像扑克牌游戏,先两人一起出牌,口算两数之和。再三人一起出牌,计算三数之和……以此类推,用创新的方法对小学生的数学口算能力进行提高,促使小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计算能力提高方法。

3.培养小学生健全的数学思维

计算能力的提高,需要得到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支持。计算的过程,包括学生对于数字的观察、算法的思考及比较等多个思维运动。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在讲课过程中关注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给小学生更多自由,让他们自主思考,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教师要改变题海战术,不要只关注学生的运算量,更要关注学生的运算质量。教师每天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任务,为学生规定时间,促进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快速运算,让学生自我监督,促进计算能力的快速提高,也让他们在摸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计算学习方法。

三、结语

小学生的心智不尽成熟,思维能力有限。当代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及教学活动的设计。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有利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更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通过计算教学策略的改进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力,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及知识的探究意识,有利于学生进步。

参考文献:

[1]王亚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104-105.

[2]李平.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3:70.

[3]苏火林.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点滴思考[J].华夏教师,2015,02:64.

[4]王凤琳.基于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21:244.

计算案例分析小学数学 篇4

小学数学教学网:小学数学公式大全之计算公式

为孩子能够打下扎实的基础,找到良好的学习方法,培优智能小学数学教学网http:///,特别为大家制定了一份——小学数学学习计划!

导读:

培优智能小学数学教学网:小学数学学习方法之收集好习惯 培优智能小学数学教学网:小学数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培优智能小学数学教学网:小学数学公式大全之概念 培优智能小学数学教学网:小学数学公式大全之定义定理 培优智能小学数学教学网:小学数学公式大全之几何体 培优智能小学数学教学网:小学数学公式大全之计算公式

数量关系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2、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 和差问题的公式

培优智能一直关注您的学习,欢迎访问中国最专业的 小学数学http:/// 教育网站。

本文由培优智能小学数学教学网http:/// 为您整理(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株距=全长÷(株数-1)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培优智能一直关注您的学习,欢迎访问中国最专业的

小学数学http:/// 教育网站。

本文由培优智能小学数学教学网http:/// 为您整理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株距=全长÷(株数+1)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培优智能一直关注您的学习,欢迎访问中国最专业的

小学数学http:/// 教育网站。

本文由培优智能小学数学教学网http:/// 为您整理 ****************************************************** 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面积,体积换算

(1)1公里=1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4)1公顷=10000平方米

1亩=666.666平方米

培优智能一直关注您的学习,欢迎访问中国最专业的

小学数学http:/// 教育网站。

本文由培优智能小学数学教学网http:/// 为您整理(5)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 重量换算: 1吨=1000 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 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篇5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想要提高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培训与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师对新课标理念与目标的认知度,培训合格的教师方可上岗。定期组织数学教师探讨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共同推动数学计算教学工作的展开。其次,教师要开拓思路,摒弃滞后的教学思想。在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案与方法,使他们能够在课堂中学到有用的知识。最后,教师应将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仅能了解知识,还要能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在“数的组成”一课中,教师可以播放动画短片,短片中的内容为大森林,树上落着四只鸟,然后又飞来两只。教师可以先提问树上有几只鸟,然后问又飞来几只,最后问一共有多少只鸟。在这种方式下,教师能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将学生带入课堂,使其初步了解数的组成与相加。除了动画短片,教师还可以询问教室里有多少名男生、多少名女生、共有多少人等生活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创新计算题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数学计算教学的开展不只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计算,更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用最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掌握算理与计算规律。若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要从提高其学习兴趣与课堂注意力入手。首先,在课堂教学开展前,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将学生带入课堂,创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其次,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抽象性知识点,教师可以采取直观演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领悟。如在“凑十”的讲解中,学生可能对满十进位的理解不够深入,此时教师可以借助算盘这一教具进行教学,在利用算盘进行演示的过程中,学生能对“凑十”的规律有着更为直观的理解,也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在实践操作中,学生理解了“凑十”的意义与规律,便于今后的深入学习。可见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能够发挥自主性与积极性,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实现新课标的目标。

三、提升和发展运算思维素质

运算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不仅包括运算技能的提高,还包括运算思维素质的提升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要改变注重算法技巧的模式,着力引导学生将计算学习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关注方法的灵活性,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计算33333伊99999时,直接计算繁琐且容易出现错误,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公式,简化计算过程,将原式转化为33333伊(100000-1)。计算思维的形成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与计算速度。新课标中的课程观要求教师将课程与生活相联系,拓展教育资源,挖掘生活中潜在的教育素材,打破生活与课程、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隔阂。从短期来看,计算思维的形成有助于提升学生计算能力,有利于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

四、总结练习经验

教育心理学认为,计算是一种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识转化为技能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量的积累。一堂课的练习容量取决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要把握好“度”并提高计算练习的效率。由于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存在差异,题目的难易程度也存在区别,因此练习要分层次进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安排练习题,保证习题由简到繁,逐步深入。如最初只是简单的一则运算或是二则运算,逐步深入到四则混合运算,在计算的过程中要对错误进行总结,避免在以后的计算中再犯类似的错误。如在计算760衣25伊4,时,由于25伊4=100,因此很多学生都会不知不觉地先计算乘法,再做除法,由此导致计算的错误。这时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总结,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小学乘法计算为例,新课标乘法要求学生能将小数乘法转化成为整数乘法来完成计算,要求学生能利用“四舍五入”求积的近似值,能熟悉乘加或乘减的运算及其规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计算时,要总结与分析这些规律。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加强 篇6

渠县宝城镇第一中心小学

罗鑫

如今,在小学高年级段我发现有部分同学计算能力不是很好,很简单的计算题都要依靠计算器,否则就会做不来或者出错。所以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就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达到“熟练”、“比较熟练”、“会”三个层次,在计算的范围上做了“四个为主”和“三个不超过”的明确规定。那么,如何加强计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呢?

一、前提——严格教学要求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 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关键——讲清算理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九义”六册),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 1

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 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核心——思维训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

三、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1.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为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如在教第六册混合运算74+100÷5×3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可引导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有加法、除法和乘法,先算100除以5的商,再乘以3的积,最后求74与积的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第一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 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如:根据0和1在计算中的特征,在掌握简便算法的基础上可进行口算。象240×300、110×60。又如102与78相乘积是多少?(九义七册60页)可引导学生探究:102×78=(100+2)×78=7800+156 =7956。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重视估算,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在估算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如693扩大8倍大约得 多少(七册64页)?693×8应等于5544。要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检查积的最高位有没有错误,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准确判断,693接近700,用700×8等于5600,693小于700,积小于5600是正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四、根本——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 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题。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 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 动手解题。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 整齐美观。

4.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 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五、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要注意:

1.突出重点。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 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打好基础。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 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 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

练。凑整的训练一定要加强,如:74+26=100,63+37=100,252+ 748=1000,25×4=100,125×8=1000等,要教给学生迅速观察,判断、凑整的能力。这些要求到了中、高年级 也不应忽略。同时要加强乘、加的口算训练,如两位数乘三位数176×47(九义六册11页),当用7去乘被乘数 的十位时,还要加上6×7进上来的“4”,所以除数是两位数,商 是二、三位数的除法,“7×7+4”这类的口算必须在教学之前加以训练。试商是难点,如果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不过关,试商就困难。估算能力不强,试商也直接受到影响。

3.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算。简算的基础是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因此,加强这方 面的训练是很重要的。在小学四则运算中,几种常用的简算方法学生必须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要求。

4.训练要有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训练形式要多样化,游戏、竞赛等更能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维持训练的持久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浅析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口算训练,算理,算法,思维能力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也是数学学习核心基础的组成。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在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 还可以使其将在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 需要教师引起一定的重视, 既要改进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又要注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技能非常重要。

一、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 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 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要通过每天的训练慢慢提高的。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 关键是要持之以恒, 坚持训练, 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 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

对于一次完成口算来说, 学生往往虎头蛇尾, 对于这种情况, 一方面, 我教育学生应认真、仔细做每一道题。另一方面, 不可避免的是学生注意力先集中后分散。在实践中, 我观察过多次学生口算本上的错误, 都是后面错得比前面多。针对这种情况, 我让学生在做口算时, 如果时间允许, 在第二遍验算时, 从后往前算, 这样发现的错误就多, 正确率明显提高。

二、在理解算理上多下工夫

概念的不理解、法则的不熟练直接导致计算存在很大问题。这是掌握好计算的基础性工作, 只有打好基础, 计算能力才有质的飞跃。

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深刻理解, 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教学法则的时候, 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 还可以将某些法则编成顺口溜或儿歌, 这样记忆就更深刻了, 运用起来更方便。

三、打造活力课堂

课堂是师生生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是师生生命成长的舞台, 这是对课堂教学的最深刻的概括。只有这样, 教学才能轻松, 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也会更有兴趣学习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知识, 理解更深刻。在教学生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这几个长度单位时, 我让学生自己拿尺量头发的粗细、数学课本的长与宽。我还亲自拿卷尺量了一位学生的身高, 学生深刻地认识了这几个单位表示的长度, 在做选择单位的数学题目时正确率极高。在教学生任何数学问题时, 包括计算, 我对学生合情合理的答案, 即使与标准答案不一样, 也总是鼓励、表扬。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创新思维很活跃。

四、讲透法则原理

学生只有深刻理解计算法则, 才能准确熟练地运用, 且计算不易出错, 又能发展创新思维。例如, 在教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时, 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数学题:“小红买了3支钢笔, 每支5元, 又买了4元的笔记本, 小红一共花了多少钱? ”学生中有两种计算方法“3×5+4”“ (5+5+5) +4”, 我让学生看第一个算式, 应怎样计算其结果才是正确的? 学生立即明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混合运算法则的原因。

五、练习巩固, 掌握算法, 初步形成技能

计算技能的发展阶段是:步步有据、运算准确―正确迅速地运算―善于观察分析、筛选方法、灵活运算。

练习包括基本练习和综合性练习。基本练习是对例题的模仿练习, 主要目的是巩固所获得的新知。练习的评价可根据难度的不同采用个人自批、同桌互批、小组长批、教师巡视批等形式, 由个人、组长向教师反馈练习结果。综合性练习指的是综合性、灵活性较强并有一定发展变化的题目。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题, 让学生自编、自练、自查、自纠。这些练习可以采用全班评讲或教师面批等形式进行评价反馈。

六、提供思路, 教给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 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虽较重视“说”的训练, 但缺乏“说”的指导, 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思路, 教给他们思维方法。如在教学第六册混合运算74+100÷5×3时, 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 , 然后让学生结合例题思考, 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 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 按顺序、有条理地思考和回答问题。可引导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有加法、除法和乘法, 先算100除以5的商, 再乘以3的积, 最后求74与积的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 并在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 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第一册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 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 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 边动手, 边思考, 用操作帮助思维, 用思维指挥操作,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 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 尽快找到计算捷径, 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

七、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根本

计算案例分析小学数学 篇8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小学数学;知识构建

由于科技的进步,信息化技术逐渐进入教育领域中,数学作为在教学任务中较为重要的学科之一也逐渐在接受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改进,现代化教学让小学数学教学变得更加完善和便利,也使得整个知识体系变得更加具有现代化结构。

一、建立小学数学知识的框架

任何学科中各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一些必然的联系,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掌握到所接触的新知识,也要指导学生在脑海中对所

学过的各种知识进行联系,将新旧知识相互连接起来。从计算机这一现代化教学工具进入数学课堂后,教师在利用计算机对学生实行知识框架构建也会显得更加便利。

在对小学生实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发挥小学生自身的自主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让他们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在讲解知识时适当地引导他们对知识与知识之间构建框架,向学生灌输知识框架的重要性,引起他们的重视,如此的教学手段能让学生在感受到知识框架对于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且在自己构建框架的同时对所接收到的知识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巩固印象,也能开发他们的思维。

二、利用计算机的功能将小学数学知识体系进行分类

由于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太过于复杂,光靠小学生自己的力量难以将知识框架构建完善,此时现代化先进教学工具——计算机就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优势,将小学数学当中所涉及的知识都分类,更加方便教师的教课任务,也能让学生更加清晰易懂各个知识的构成和性质,这样也大大地方便了小学数学知识的构建。

三、计算机在小学数学知识构建中的应用

在现在的小学教育中,为了方便教师的教课和学生的学习,通常组织一些以数学学习为前提的教学活动。而且这些活动往往离不开计算机的支持,大多数都要通过计算机来进行完成,学生也能在这些教学活动中领悟到数学中的一些乐趣和规律,对启发学生数学知识的发散有着重要影响。

由于多媒体的逐渐普及,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通常也会利用计算机的便利对数学中涉及的一些立体图形进行很全面、很形象的展示,也方便了学生对这种图像有更深刻、更全面的印象,大大减轻了学生的思维负担。

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形成也能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发挥其想象空间,对于构建小学数学知识框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計算机的深入,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现代化,计算机的一些功能和优势也为小学数学知识的构建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杨爱军.计算机支持下小学数学知识构建的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2(7).

上一篇:镇中学2014年规范收费自查报告下一篇:中州大学大专一批什么时候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