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

2024-06-05

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精选12篇)

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 篇1

小学生运算错误是经常发生的。只有认真分析学生运算错误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纠正错误,尽快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一、小学生计算错误的主要成因

1. 知识方面的原因。

(1)概念不清。任何数学规则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学概念之上的,概念不清会导致对数学规则理解不清或张冠李戴,式计算出现错误。

(2)基本口算不熟。任何一道整数、分数或小数的四则运算,最终都要分解成一些基本口算题加以解决。口算不熟,会导致计算缓慢;所有口算中只要有一个错误,计算结果必然错误。

(3)法则记错或不准。有时学生算错,反复检查也不能发现,甚至告知他已经错了,让他重做,他仍然沿用错误的方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使学生记错法则且已经形成了错误的计算习惯。在计算时丢落某些步骤,很大可能也是因为法则记忆不准确。

2. 心理方面的原因。

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因素首先在情感态度方面,有些小学生错误地认为写作业是为了“应付”老师,只是写作也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小学生见到数据较大、式子较长,心中就“烦”,因而不能认真审题,认真选择算法;有些小学生见到难题,产生畏难情绪,浅尝辄止,敷衍了事……诸如此类的现象,必然引起计算错误。再者是认知错误。小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这也是造成学生草屋的重要心理因素。

二、小学生计算错误的预防与矫正措施

认清了学生产生计算错误的原因,预防、矫正计算错误的措施就不言而喻了。

1. 强化初次感知。

在教学新的计算方法时,必须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算例的探究过程。为学生提供准确、鲜明、生动的首次感知材料,扩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异,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努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首次认识活动,强化初次感知。如用彩色粉笔强化其视觉,以教师的重音刺激其听觉,对于那些容易混淆而造成视错觉的数字与符号,如“6”与“9”,“+”与”×”等,要提醒学生予以充分注意,从而达到强化初次感知。如果学生初次感知有误,就会在大脑皮层形成错误的表象,因此,教师应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作业情况,以采取相对应的方法措施,予以矫正。在学生迷茫之际及时加以纠正,效果远远优于课后辅导、隔日纠正。

2. 加强口算训练,切实打好基础。

口算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口算为基础的,在四则运算中,最常用的就是口算和笔算,而笔算是以口算为基础的,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和熟练的制约。基本口算的熟练程度制约着笔算能力的高低。一般地,基本口算速度快的,笔算的速度也快,正确率也高,反之,基本口算速度慢的,笔算速度也慢,正确率也低。因此提高计算能力,首先要加强口算的训练,切实打好计算基础。

3. 重视运算法则的教学要将请与运算有关的概念,使学生概念清晰、准确。

要突出运算法则的构建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一步一步建构运算法则,从而加深理解,以及准确明白算理,知道哪些地方容易出现错误。此外,在学生刚学过法则后,应要求他们充分展开法则进行运算。等到运算较熟练后,才能适当简化中间环节。

4. 培养学生演算的习惯。

引导学生学习简便易行、省时省力验算的经验,养成计算后必须验算的意识和习惯,对于减少计算错误具有重要意义。不乱写乱画。

5. 认真查找错误原因,及时矫正。

教学中要发展学生自己查找错误的原因、及时矫正的能力引导学生及时、认真地回想计算过程,时发现错误的有效方法。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于共性的错误原因,可以通过安排习题课来纠正。而对于错误的个性原因,就需要学生自己去主动发现了。

6. 养成学生正确的作业态度和良好的作业习惯。

培养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参考文献

[1]曹占东.现代教育理论[M].佛山:南海出版公司, 2007.

[2]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 篇2

农场小学:杨利娟

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计算错误多,正确率低,他们计算出错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我将近几年内教学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如下:

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及实例

在计算练习中,学生的计算错误经常发生:不是看错数字,就是写错数字;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或是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当成了除法,小数点忘了点或点错了位,商中间不够商“1”而忘了用“0”占位,分数加法中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还有四则运算中不按运算顺序计算,而是怎样好算就怎样算,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无法理解的错误等等。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收集到的调查材料显示,学生计算错误大致可以归纳为知识性错误和非知识性错误两大类。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对于计算法则概念或运算顺序的不理解,或者没有很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导致的错误。非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不是不懂得运算,而是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所导致的错误;如抄错数字、不认真审题、注意力不集中、易受负迁移干扰等。

1、基础知识不扎实。

有些学生对于简单的20以内加减法不熟练,表内乘法出现三七二十七、六九四十五等错误,在混合运算中对一些常用数据如25×4,125×8,分数与小数互化等不熟练,质数表记不准,简便算法不能“为己所用”,这些都有可能使学生计算出错。

2、概念、法则理解不清

概念和法则是学生思维的基本形式,又是学生进行计算的重要依据。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计算法则才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原因:学生对退位减法算理不清,不明白个位不够减应从十位退一当十再加上个位上的数,然后再减,所以当个位不够减时就直接用减数来减被减数。

原因分析:虽懂得算理,但是在借位后仍然记不得十位被借后应该减去“1”。(2)对运算顺序理解不清

错误原因是学生对混合运算顺序的掌握不够牢固,很容易按照先后顺序依次进行计算。

(3)对分数的意义理解不清

错误分析:不理解分数的意义,当分母不同时不能够直接向加减。(4)对0的占位作用认识不够

错误的原因:学生对概念不够清晰:计算除法时,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商0,这里学生对0的占位作用认识不够,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0占位这一知识点没有掌握。

在计算中还有很多错误是非知识性错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粗心大意造成的。

如:计算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抄错数字:

错误分析:马虎大意,本来是46÷4写竖式时却变成了64÷4=16 不良的学习习惯如计算粗心,书写潦草,马马虎虎,做题不喜欢用草稿纸,再大的数也不想动笔算,而喜欢口算,做题时只求速度,不求质量,不注意审题,检查,态度不端正等这些不良习惯容易造成错误。

改进学生计算错误的措施:

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计算错误,教师们都要高度重视,找出问题的根本和关键,分析错误原因,加强练习。

教学计算时,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好计算法则,而且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争取在课堂上多练习,完成一些课堂作业,特别对学生在计算中易出现的失误及时给予指导。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组织一些有趣的比赛环节,例如开展“找朋友”,“夺红旗”,“计算接力赛”,争当“计算小能手”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提高计算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计算的无穷奥妙。

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 篇3

在作业和测验中,学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计算错误,学生和家长常常认为这种计算错误是粗心造成的,殊不知这种计算错误却反应了学生计算能力的薄弱。而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根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本,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针对二年级学生经常出现的计算错误,我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在怎样减少出错率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错误原因分析

计算错误是多种多样的,发生错误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学生出错类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缺乏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口算技能。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于一些简单的运算口诀不能熟练背诵,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不过关。

2.计算法则相互混淆。部分学生往往没有真正理解计算法则,只会机械的背诵,不明白各种运算法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3.运算顺序错误。有些学生在计算时,不是先仔细审题,弄清运算顺序后再做,而是抓笔就写,因而会发生运算顺序的错误,有的只看数字,不管运算顺序;还有些不恰当的使用了所谓的“简便算法”,造成运算错误。

4.注意力分配能力差。有些学生在计算时,特别是遇到数字较大,运算符号较多的题目时,由于注意力分配能力差,常会顾此失彼,造成计算错误,如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往往忘加进上的数和减退去的数等等。

5.不良计算习惯的影响。有的学生在计算时不认真审题,做完后不愿检验;书写时马马虎虎,字迹潦草,如0写得像6,5写得像8,有的笔算不打草稿,无论数字大小,一律用心算;有的没有专用草稿本,乱打草稿。这些不良习惯,也是导致计算结果出错的重要原因。

6.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在计算2+4时经常写8,特别是在学过乘法口决表时最容易发生这样的错误。由于学生在学习10以内乘法时,经无数次的重复强化,对10以内的加法,也习惯看成是二个数相乘。时间一长就容易形成定势,于是看到2和4顺手就将8写下来。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乘号和加号的相似,容易产生错觉。

二、减少错误的方法

针对上述主要原因,我在减少学生的计算错误,提高他们计算的正确率方面进行了探索,采取了一些措施。

1.讲清算理,强化运算顺序,加强对比练习。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对比练习,以便排除各种干扰,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这样,学生即明白了算理,又能把所学知识前后融会贯通,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加强学生口算训练。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准确、熟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口算的基础,笔算就无从谈起。因此,培养计算能力,要从加强口算着手。20以内的进位加、退位减,表内乘法和除法,应让学生熟练计算,每天坚持2~3分钟口算训练,形式灵活多样,并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做题计算中呈现的错误,大多数是马马虎虎、笔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障。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细心、认真计算的习惯,应该教育学生在计算之前,认真审题,注意观察题目的特征。题目中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适当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计算时要教育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必须书写清楚、规范,以便检查;计算时要教育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努力消除计算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4.重视错误积累整理。教师应在平时的批改作业中,将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分类记载下来,从中发现相同错误并找出算理不清、法则模糊、方法不对的典型错题,组织学生剖析寻源,找出“病因”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同时,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错题本,把自己的作业本、练习册、试卷中的错误及时记录在错题本上,用简单的话写出错误原因,并及时订正、归类整理。

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 篇4

低年段计算已经完成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两位数的乘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 这三部分的计算教学是小学计算教学的基础, 低年段学生计算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中、高段计算学习。

一、归因分析

在上学期期末数学考试中, 有一位一年级学生数学科考试成绩出乎意料的差, 这不禁让我去翻看他的试卷。结果看到计算题出现了类似“8+5=3, 13-4=17”这样的错题有六题。一张考卷也不过就那么几题, 他竟然出现了这么多题类似的错误!我用略带批评的语气直接地告诉他的家长:“这个小孩做题太粗心”。过后心里还是充满疑问。

这学期开学来, 我有意的再去翻看了一年级的数学单元试卷, 结果发现, 有不少的学生都出现了类似的错误。然而, 造成这种错误的是学生心理和行为习惯方面的原因: (1) 感知粗略。计算题是由数据与符号组成的算式, 而计算题本身无情节, 外显形式单调, 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学生在计算当中容易出现错读或错抄现象, 以及计算时忽略运算顺序、计算法则, 看错计算符号等导致计算错误。 (2) 情感脆弱。低年段学生计算时总希望很快得到结果, 计算时不能认真审题也不认真选择合理的算法, 错误率很高。 (3) 孕育着不良的数学学习行为习惯。独立思考、读题审题和认真书写完成作业等数学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 不能再单纯的去想这仅仅是学生粗心的原因, 而应该从适应低年段学生学习数学的学法上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行为习惯上去寻找原因,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心理素质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该作为教学的一大任务。

二、对应策略

1. 构建以数学知识传授与数学心理素质培养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特色。

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重点培养学生的情意素质。教学设计上, 注重将知识的落实和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相结合, 将课堂教学作适当调整, 以形成各自的教学特色, 经常性地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如故事性情境、疑问性情境、探索性情境、操作性情境等课堂情境, 将各知识点恰当地结合到具体情境中。

另外, 在课堂中还要采用灵活、丰富的练习形式:如游戏, 开放性习题、竞争等。在课堂练习时, 经常安排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算题 (如8+5=_____;5+8=_____;8-5=_____等的类型题) , 把全班学生分成几组, 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 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 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 以积分多为优胜, 或每答对一题奖一面小红旗, 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精神高度集中, 既受到了数学思想的熏陶, 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根据学生好胜、好强的特点, 在课堂练习中, 开展一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比赛”、“谁是小能手”、“小组对抗赛”等竞争活动。这种竞争,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有效的发展。

2. 利用课堂教学、兴趣小组和作业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认知素质。

(1) 重视数学语言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 注意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这一基本语言单位。在陈述和回答问题时, 逐步培养小学生简明、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以从小培养学生严谨, 准确的思维判断能力, 提高学生的认知素质。

(2)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灵活性的培养:培养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方面要重视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科教学, 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1) 一题多解。在课堂教学、兴趣小组学习和作业练习中, 经常性地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 这样的训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

(2) 一题多变。把问题的题设或结论略加变化, 而不做本质的改变, 使学生认识到问题仍可以使用同样或类似的方法解决, 从而把握方法的本质。这样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又克服了学生的思维定势。

敏捷性的培养:一方面要培养他们迅速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低年级的学生, 在课堂练习中注意既抓速度又抓准确度的训练, 旨在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同时还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抢答来进行敏捷性的培养。

独特性的培养: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小学生思维独特性。

(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 把独立思考的要求作为学习常规加以训练;

(2) 提倡解决问题的新颖性, 让学生善于挖掘解决问题的各种新方法;

(3) 通过给条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或者有选择的观察、设计来提高自己思维独特性的水平。

(4) 给学生提供一定条件, 经常性地让学生自编题目, 并互相交流。

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从而提高学生对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分析、归纳等方面的思维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素质。

3. 培养自然、自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小学低年级阶段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 如果抓住了这个关键期,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就会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 做到事半功倍。在小学低年级需要养成的习惯很多, 比如:学生的握笔习惯养成, 上课习惯的养成, 作业习惯的养成等, 但是笔者认为:

首先, 要重视养成学生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虽然, 低年级的很多问题都很简单, 但是教师还是应该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因为学生存在个别差异, 一个问题出来, 要尽量的提示学生先想一想再回答, 而不是“群言堂”, 没有给出思考的时间和指定回答的时间。这样就会出现, 思维敏捷的学生马上就说出答案, 而思维较慢的学生没有完全思考, 也“人云亦云”的随便跟个答案, 不但思维没有得到锻炼, 反而养成了对问题处于“恍惚”的状态就给出答案的不好习惯。因此我们应该在低年级开始就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例如:学生计算“8+5=3, 13-4=17”, 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看到题目没有思考就理所当然的用自己头脑中的方法去计算, 而没有让题目真正经过自己大脑并进行一定的思维加工产生的错误。

其次, 要重视培养学生读题审题的习惯。虽然低年级学生在做题时还需要老师读题, 但是老师读题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听取并获得判断的审题过程。再有老师读的题目也只是题目要求之类的, 诸如“8+5=3, 13-4=17”这样的题目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审题, 认清是加法还是减法, 再进行计算的。而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错误, 决不能说他不会计算, 或计算不精准, 而是没有认真审明是加减法而造成的错误。不要认为低年级需要老师读题就忽略学生读题审题习惯的培养, 随着现在学生认字的途径增加, 再加上家长的重视, 学生在入学前就认识不少汉字;再有很多练习的题目都标注有拼音, 老师完全可以慢慢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读题, 从而养成学生读题审题的好习惯。

再次, 重视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完成作业的习惯。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 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做数学作业一般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 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教师要经常讲评, 要以典型示范, 以表扬鼓励为主。端正学生的作业态度, 及时、认真、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培养学生认真要细心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准确、完整, 其次要树立作业榜样, 有意识地把做得好的作业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产生向典型看齐的向上心理, 还要及时反馈, 评讲, 出现问题及时更正。

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 篇5

负责人 :吴清桃

负责人所在单位 :九寨沟县第一小学 课题组参与成员 : 席兰梅 郑代美

一、课题研究的进展

本次小课题从2013年4月开题至2015年4月结题,历时12个月;我们的课题研究主要分三个阶段逐步开展: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4年4月~2014年6月)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2月)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3--4月)

从开题至今,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有关小学生数学作业常见错例的记录、收集、整理工作,并形成了“常见错例集”;同时,我们将完成第二阶段分析错例出错原因的工作,将形成“学段常见错例分析报告”和“单元易错题小卷”三项成果。具体进展情况如下:

(一)实时、映像记录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数学作业中常见的错例,整理成“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作业常见错例集”。常见错例的收集要求如下:

1.对象及范围:小学数学作业、一年级至六年级数学书和练习册中常见的错题。所谓常见错例,主要是指本班有15%以上的学生出错的习题。

2.收集方式:带课数学教师,用照相机及时将学生作业中的错例拍下来;然后将其电子文稿存下来;课题组负责老师每月负责收集、整理一次。

3.成果:2015年1月之前,课题组老师将自己负责年级的、本学期数学作业中的常见错例进行整理,并制成“年级数学作业常见错例集”,以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方式存档。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现在,我们课题组已经完成了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数学作业常见错例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在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课题组老师将每位带课老师收集的错例进行了再次的优化和集中,最终形成了每个年级约30道典型错例、六个年级共计约200道的典型错例,制成了电子版和纸质版两个版本的“数学作业常见错例集”,包括:一年级常见错例集、二年级常见错例集、三年级常见错例集、四年级常见错例集、五年级常见错例集和六年级常见错例集。

(二)分学段(小学低段、中段和高段)对常见错例进行分析、解析,完成“学段常见错例分析报告”。

完成了小学数学作业常见错例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后,课题组成员分学段,即:小学低段(一二年级)、中段(三四年级)和高段(五六年级)对每个学段学生数学作业中的常见错例进行了分析,并完成了“小学低段数学作业常见错例分析报告”、“小学中段数学作业常见错例分析报告”和“小学高段数学作业常见错例分析报告”三份材料,在分析报告中,我们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1.本学段,学生数学作业常见的错例有哪些类型? 2.小学数学作业常见错例的出错原因是什么? 3.针对这些错例,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

课题组老师首先对每个年级的“作业常见错例集”进行的深入的分析,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形成了自己对错例的认识和理解;然后,向自己负责年级组的数学教师展示了“本年级的数学作业常见错例集”,并和带课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广泛听取了老师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学段数学作业常见错例报告”的撰写,并将报告反馈给带课教师,指导老师们的教学。

(三)分年级、分单元针对常见错例进行集中优化,设计制成“单元易错题小卷”。

在对数学作业中的常见错例进行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数学作业中的常见错例,往往是教学难点,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容易忽视或者技能不过关的地方。因此,我们一边收集和整理错例,一边以单元为单位,针对这些难点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

经过老师们一个学期的努力和辛勤负出,现在,我们已经制作完成了以单元为单位的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至六年级上册的“易错题小卷”共计约50份。

“单元易错题小卷”的具体情况如下:

·题量控制在7道以内,主要体现问题的多种形态,展示解决问题的多个策略,不提倡机械的重复和叠加的训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尽可能以较为直观的形式展示问题,如:情境、图示、图表等,因为直观的形式有助于小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认知。

带课老师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后,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用“单元易错题小卷”对难点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

“单元易错题小卷”已经跟随我们课题的研究使用了一个学期,调查发现:“单元易错题卷”有针对性,能突出难点问题,对学生突破教学难点、提升教学实效、减轻重复性的机械劳动非常有益。可以说,“单元易错题小卷”已经成为我们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一个突破口。以前,针对学生容易错的题,老师们只有反复的练习、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测评前,学生的各科的课业负担非常重。有了“单元易错题小卷”,老师们感觉很有针对性,学生的书写量也明显的减少了。“单元易错题小卷”也是我们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一个意外的收获。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加强同伴间的沟通、交流,集思广益、共同成长。

现阶段,我校数学教师间的有效沟通渠道有:每两周一次的分学科教研活动;每周二下午一个小时的集体备课;同年级带课老师遇到问题时的随机交流。

在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中,主要是以“观摩教学、专题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进行的就某一数学专题开展的研讨和交流。教研的目的是为了让老师及时了解、学习一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时了解现阶段数学的发展状况,领悟、感受一些新的教科研动向和发展。

每周的集体备课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上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二是明确本周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点。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同年级老师对教学中出现的典型错例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对问题的认识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有了一定的提升。

平时随机的教学研讨更有针对性,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寻求同伴的帮助。

这样的三级教研以同伴交流、共同成长为基础,以专业培训、理念引领为指导,对教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有帮助。

(二)加强网络学习,逐步提高课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

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专业技能的发展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但学校的培养也很重要。本学期,在校本研修、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学校都有一定的发展。

例如,为了提升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的热情、督促教师按时完成课题任务,我们学校分别在课题的开题、中期、结题三个关键时间点安排了交流、培训会;同时课题组陈主人的谆谆善诱,使我们提高了我们课题研究水平;另外,我校还开展了针对提高教师基本功的“三笔字比赛”、“演讲比赛”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将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和提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根据课题实验方案要求,对上一阶段课题研究情况进行反思,并进一步探索与完善下一阶段课题的实验操作模式,经论证后负诸课题组所有成员在教学中得以践行。

2.实施教学工作课题化,引导教师在工作情境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使课题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使实际工作在理论指导下科学化、规范化、高质量地运作,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3.进一步加强个案的跟踪调查,探明问题教学核心能力培养的可能性。

四、主要阶段性成果及影响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学计算是一种逻辑思维性很强的的智力活动,计算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第一,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前提。第二,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关键。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比较漫长、耐心细致的过程,也是数学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只要我们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计算教学活动,在教学中从细处入手,正确引导,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计算教学课题研究实验工作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五、能否按期结题

分析错误成因,培养计算能力 篇6

关键词 计算能力 心理原因 实践经验 良好习惯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错误,部分家长和老师以及相当多的学生都将其归纳为“粗心大意”。其实,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口算中暴露出的错误,可以说是一种合乎认知规律的正常心理现象,并不能简单的用“粗心大意”归结为原因。正确的认识计算能力差的原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现结合本人的实践经验,谈谈小学生计算能力差的心理原因及培养计算能力的途径。

一、计算出错的心理障碍

1.注意范围比较狭窄。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不稳定性和较差的分配能力是产生计算差错的重要心理因素。小学生注意不稳定、不持久,易被无关因素吸引而出现“分心”现象。在计算过程中需要经常注意或把注意同时分配在不同对象上。由于小学生注意力所顾及面不宽,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顾此失彼,丢三落四。

800-200×2÷4=25,这道题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将=25给漏了。另外,有些学生在连续做了几道加法题后,其思维仍停留在加法上,以致张冠李戴。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明明在做减法,听到同学说了声“加”或自己想到回潮就错将减法做成了加法面造成错误。

2.感知比较笼统。要进行计算,首先发布通过感觉器观来感知数、符号或数和符号组成的算式,即看题读题和审题。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糙、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现象,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而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

3.易受思维定式消极作用的干扰。思维定式是一种“惯性”。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从而出现错误。例如,在计算方面,表现为原有的计算法则干扰新的计算法则的掌握。初学带分数减法时,分数部分不够或要从整数部分借时,按照分数部分分母是几,把借来的“1變为几分之几”,而有些学生受了整数减法法则的干扰,不管题目中被减数的分母是几,一律借“1当10”,于是就产生了错误。

4.记忆力的影响。记忆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瞬时记忆或短时记忆的出错。而这类错误主要是由于计算过程中的信息储存或提取出了错。例如,在学习乘法口诀的小学生对于某些口诀经常记错等。

二、培养计算能力的途径

针对上述原因,要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途径。

1.重视首次感知的作用。认真审题是正确计算的重要前提。学生首次感知新的知识时,会在大脑皮层刻下深刻的印记,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造成的负面影响在短期内是难以清除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新法则时,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的参与法则的建立,算理的研究,并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他们动脑动手、动眼、动口,以起到强化信息的作用。一审运算顺序:看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二看能否运用简算,尽量发掘可以简便计算的因素;三看怎么算方便就怎么算。同时,在脱式计算过程中,也要随时审题,算一步,审一次,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因为有的题开始没有简便计算的条件,但在算了一步或几步后可能出现简便计算的条件。提倡审题,可以变盲目地、机械地计算为主动地、灵活地计算。

2.算理的感悟。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理清算理。

在低年级20以内进位加法时,可让学生在动手摆一摆、画一画,体会“凑十”的过程,领悟“凑十”的方法。

比较是理解算理的有效手段。通过直观与抽象的比较,数与形的比较,让学生实现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如,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52÷2时,要注意沟通操作中的“剩下的1筒和2个羽毛球合起来再分”和竖式计算中的“十位上余下来的1个十和个位上的2合起来继续除”之间的联系;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28×12时,通过比较“乘加法”和“竖式法”的异同,帮助学生理解“第二部分积应该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一计算法则的关键。这样的比较,既促进了学生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又利于学生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3.排除消极思维定式作用的干扰。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一定要强化审题的意识,明确自己题目抄对没有,是什么运算,先算什么等等。由于小学数学中有很多计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在计算过程中,除了要加强比较,弄清联系和区别外,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加强针对行的练习。另外我们教学是必须针对学生实际精心设计练习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从而排除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提高计算能力。要保证计算得正确,除了正确的理解、掌握、运用法则外,还受到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直接影响。因此,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保证计算得正确。

4.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计算时,要坚持一步一查,即做一步演算一步,这样随时验算,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验算是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必须培养的一种习惯。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一般常用的检查和验算的方法,要注意严格要求,反复训练,这也是培养计算能力的一项任务。

遗传概率计算常见错误归类分析 篇7

1.没有进行概率再分配计算

许多遗传概率计算中, 某基因型, 所处的群体不同, 其所占的比例也不一样, 须进行概率的重新分配。例如某隐性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遗传, 一对夫妇的基因型为Aa, 则他们生育的后代中, 各基因型概率为1/4AA、1/2Aa、1/4aa。但如果求在后代表现正常的个体中AA的概率, 那就不是1/4了, 必须进行概率再分配计算, 则为 (1/4) / (1/4+1/2) =1/3。

例1:某种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育一个患病孩子的几率是多少?

错解:设患病个体的基因型为aa, 根据题意得:aa基因型频率为1/100, 所以a基因频率为1/10, A基因频率为9/10。在人群中, 基因型AA的频率为 (9/10) ×2, Aa的频率为2× (1/10) × (9/ 10) =18/100, 这对正常的夫妇基因型是AA或Aa, 只有双方的基因型均为Aa时, 才能生育患病的孩子, 而这对夫妇为Aa都是18/100, 所以后代患病的概率是 : (1/4) × (18/100) × (18/100) = 81/10000。

分析:上述解法中, 18/100是整个群体中杂合体的概率, 群体中的基因型有三种AA, Aa, aa, 包括患病个体在内。因为这对夫妇表现正常, 所以应求出Aa在正常人群中的概率: (18/ 100) / (18/100+81/100) =2/11。此题没有进行概率再分配, 误将Aa在整个群体中的概率作为其在正常人群中的概率。

正解: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只有基因型为Aa时, 才会生育患病的小孩, 正常人群中Aa的概率为2/11, 则Aa×Aa的生育患病小孩的概率为:1/4×2/11×2/11=1/121。

2.自交和自由交配混淆

在遗传学中, 自交是指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交配。例如, 植物体的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受粉, 或基因型相同动物个体间交配。自由交配是雌雄个体之间, 不管基因型如何, 都是随机交配, 属于杂交的一种。

例2:用纯种的灰身果蝇 (BB) 与纯种的黑身果蝇 (bb) 杂交得到F1, F1中雌雄果蝇交配得到F2, 从F2中选出灰身的雌雄果蝇让它们自由交配, 则它们的后代中灰身与黑身的比例为多少?

所以F3中的灰身果蝇的比例为:1/3+2/3 (1/4+2/4) =5/6, 黑身果蝇的比例为:2/3×1/4=1/6。因此, 后代中灰身与黑身的比例为5∶1。

分析:解题过程中只计算了基因型相同个体自交的结果, 属于将自由交配错误理解为自交的情况。所谓自由交配, 是雌雄个体间随机交配, 不是局限于基因型相同的个体间交配。

正解:由题意可知F1的基因型为Bb, F2的基因型为1/4BB、2/4Bb、1/4bb, 从F2中选出的灰身果蝇的基因型为1/3BB、3/ 2Bb, 雌雄果蝇自由交配有下列4种可能: (1) 1/3BB (♀) ×1/3BB (♂) ; (2) 1/3BB (♀) ×2/3Bb (♂) ; (3) 2/3 Bb (♀) ×1/3BB (♂) ; (4) 2/3 Bb (♀) ×2/3 Bb (♂) 。先求隐性性状黑身的比例 , 观察上述4种交配形式, 由此得后代黑身的比例是 (2/3) × (2/3) × (1/ 4) =1/9, 则灰身果蝇为1-1/9=8/9, 灰身果蝇与黒身果蝇之比为8/9:1/9=8:1。

3.多种交配方式计算不全造成的概率遗漏

当双亲基因型有多种可能时, 每种交配方式的结果都要考虑到, 从后代中分析是否存在题目所求的基因型, 再把每种交配方式得到的符合要求的基因型概率相加, 才能计算出正确结果。

例3: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 他们的父母表现型也正常, 但丈夫的哥哥和妻子的妹妹都是黑尿症患者。若该夫妇生育一个正常儿子, 他是黑尿症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多少?

错解:依题意可知, 黑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致病基因为b, 这对夫妇的基因型都有两种可能1/3BB、2/3Bb, 则 (夫) 2/3Bb×Bb2/3 (妇) →8/27Bb。

分析:此题得出的黑尿症基因携带者为8/27。很显然, 对这对夫妇可能存在的婚配方式考虑不全, 漏掉了夫妇一方正常 (BB) 与另一方是携带者 (Bb) 的情况。

正解:这对夫妇的基因型都是:1/3BB、2/3Bb。该夫妇生育一个正常儿子, 这个儿子是黑尿症基因携带者: (1) (夫) 2/ 3Bb×2/3Bb (妇 ) →8/27Bb; (2) (夫 ) 2/3Bb×1/3BB (妇 ) →1/9Bb; (3) (夫 ) 1/3BB×2/3Bb (妇 ) →1/9Bb, 所以 , 这个儿子是黑尿症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8/27+1/9+1/9=14/27。

4.“男 (女) 患病”和“患病男 (女) ”理解有误

不同的遗传方式中, “男 (女) 患病”和“患病男 (女) ”的概率计算方法有所不同。在伴性遗传中, 以色盲症为例, 计算“男 (女) 孩色盲”的概率, 就是在双亲后代的“男 (女) 孩”中计算色盲的概率, 若求“色盲男 (女) 孩”的概率, 就是计算双亲的所有后代中是色盲的男孩的概率;在常染色体遗传中, 男孩患病概率=女孩患病概率=患病孩子概率, 而患病男孩概率=患病女孩概率=1/2×患病孩子概率, 这里1/2的实质是指自然状况下生男生女的概率均为1/2。

例4:一对夫妻性状都正常, 他们的父母也正常, 妻子的弟弟是色盲, 则他们生育的男孩是色盲的概率是多少?

错解:依据题意得:色盲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一对夫妻都表现正常, 可知丈夫的基因型为X B Y;妻子的弟弟是色盲, 而父母正常, 可判定妻子的基因型为X B X B或者X B X B , 每种基因型概率均为1/2。只有当妻子的基因型为X B X B时, 才有可能生育一个男孩并有色盲的患者。计算如下: (夫) X B Y×1/2X B X B (妇 ) →1/2 (1/4X B X B 、1/4X B X B 、1/4X B Y、1/4X B Y) , 则男孩色盲的概率为:1/2×1/4X B Y=1/8。

分析:对于伴性遗传, 男孩患病概率计算, 应该在子代男孩中计算色盲概率。此题这对夫妇后代中男孩的基因型有两种:1/4X B Y和1/4X B Y, 则男孩中X B Y占 (1/4) / (1/4+1/4) =1/2, 而不是上述计算的1/4。

正解:计算子代中男孩色盲的概率, 就是母亲基因型是X B X B 基因型的概率乘以子代男孩中基因型是X B Y的概率, 为1/2×1/ 2=1/4。

5.“患甲 (乙) 病”与“只患甲 (乙) 病”混淆

高中遗传病的概率计算通常会涉及两种遗传病, 求患病概率也有很多提问方式, 如“求患甲病概率”、“求患病概率”、“只患甲病的概率”、“不患病的概率”、“患一种病概率”、“两病皆患的概率”。当两种遗传病 (甲病和乙病) 之间具有“自由组合”关系时, 各种患病情况的概率如下表:

例5:一个患并指症 (由显性基因A控制) 且肤色正常的男性与一个表现正常的女性婚后生下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 如果他们再生一胎, 这个孩子只患白化病的概率是多少?

错解:设白化病的基因型为bb, 由题意可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AaBb (夫) 、aaBb (妇) , 题中只求患白化病的概率, 与并指症无关, 则有Bb (夫) ×Bb (妇) →1/4BB、1/2Bb、1/4bb, 即后代中只患白化病的概率为1/4。

分析:上述解题过程只分析了白化病的情况, 但没有考虑并指症还存在表现正常和患病两种情况。如果这对夫妇生育的小孩不患并指症, 那么这个小孩就只患白化病, 如果这个小孩患有并指症, 就不符合足题意要求了。上述结果表示的是“患白化病的概率”而不是“只患白化病的概率”。

正解:只患白化病, 言下之意就不能患并指症, 因此患白化病的概率为1/4bb, 不患并指症 (正常) 的概率为Aa (夫) ×aa (妇) →1/2aa, 只患白化病的概率为:1/4×1/2=1/8。

综上所述, 遗传概率计算错误类型多种多样, 有的对概率包含的范围理解有误, 有的对相关的遗传学概念和原理含糊不清, 有的对亲本交配方式考虑不周。总之, 遗传概率计算给人的印象是没有复杂的计算过程, 但分析推理过程却极其复杂, 稍有疏忽, 就会造成计算结果错误。那么, 怎样解答好遗传概率计算题呢? 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1) 重视对遗传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比如要正确理解“自交”与“自由交配”、“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男 (女) 患病”和“患病男 (女) ”、“患甲 (乙) 病”与“只患甲 (乙) 病”等; (2) 准确理解研究范围和前提。比如例1中虽然求得了该夫妇是Aa的概率为18/100, 但这个概率代表的意义是在整个群体中Aa的概率, 这整个群体还包括了患者, 所以该题还必须进行概率再分配, 求出正常人群中Aa的概率; (3) 强化练习, 分类总结。通过多做练习, 加深对相关遗传学原理、概念的理解, 对做过的题目分类总结, 有助于我们熟悉遗传学的解题方法, 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

参考文献

[1]王丽国.浅谈自交与自由交配的计算[J].考试周刊, 2010, (11) :198-200.

[2]杨超华.例谈遗传概率计算中的几个误区[J].中学生物教学, 2008, (5) :58-59.

[3]李生清.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伴性遗传题型解析[J].中学生物教学, 2008, (7) :46.

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 篇8

一、错误原因分析

1.心理方面的原因

笔者对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了调查, 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 不是看错数字, 就是写错数字;不是抄错数字, 就是漏写符号;或是加法忘了进位, 减法忘了退位, 加法当减法做, 乘法当成了除法;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无法理解的错误。部分老师以及相当多的家长都将这些现象归结为“粗心大意”。我们常说学生“粗心”, 其实“粗心”大多是由学生感知、注意、思维、记忆、情感等因素造成的。

注意不够稳定, 感知粗略笼统:一些学生由于短时记忆力发展较差, 直接造成计算错误。如退位减法, 向前一位退1, 可忘了减1。同样, 做进位加法时, 忘了进位, 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 连续退位的减法, 忘加或漏减的错误较多;加上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暂, 常发生抄错数字、写错符号以及漏写数字等所谓的粗心错误。

思维定势影响:思维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 指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能促进知识的迁移, 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计算中主要表现为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 从而出现错误。例如, 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 开始总有一些学生不将小数点对齐, 而是将小数末位对齐, 这是受整数加减计算方法的影响, 而产生的负迁移作用。

强信息干扰:强信息在大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 在遇到与强信息类似的新信息时原有的强信息痕迹便被激活, 干扰正常思维活动, 造成计算错误。

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其一, 缺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心态。由于部分学生本身不重视计算, 加上平时教师也不注意对他们进行习惯训练, 方法欠妥, 因而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其二, 缺少计算后检验的内控心理素质。一些学生学习过于自信, 计算后从不检验;还有一些学生只想作业尽快完成, 根本就不想检验;更主要的是学生没有正确理解验算的意义和掌握检验的方法。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原因

基础知识不扎实:有些学生对于简单口算不熟练, 20以内的加减、表内乘法和除法不过关, 四则运算顺序混乱造成计算错误, 笔算竖式书写不规范, 法则不明确, 在混合运算中对一些常用数据和分数与小数互化等不熟练, 简便算法不能“为己所用”, 这些都有可能使学生计算出错。

算理不理解:学生不理解隐含在计算过程中的基本原理, 教师教学中重技能的讲解, 轻算理的探究会造成学生知道要这样算, 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 学生简单模仿是犯错误的主要原因。

技能未形成:新课程标准提倡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 我们有的老师因未能很好理解新课程理念, 在课堂上出现了算用颠倒现象, 学生连基本算理都未理解, 就急着做大量解决问题的题目。还有的老师一味追求算法多样化, 把时间花在探究算法上, 不注重算法提炼, 最终学生连基本的方法都不会, 更不用说能熟练、灵活地计算。

二、如何纠正错误

1.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口算是笔算、估算、简算的基础, 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组织口算训练, 有助于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正确率, 因此, 口算练习要做到天天练, 逐步达到熟能生巧。

通过坚持不懈的口算训练, 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 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

2.透彻理解算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

教师要认真分析、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正确处理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 而且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 让学生不仅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计算课在重视算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同时, 还要关注算理的形成过程、应用价值及数学意识的培养。

3.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

(1) 审题习惯。审题要细心, 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点, 认真审题, 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 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 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之间的关系。

(2) 简算意识。学生不但要能正确地计算, 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 提高计算的速度和质量。

(3) 验算习惯。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不仅可以检验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 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仔细、严格的良好习惯。

4.有效的练习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

(1) 针对性练习。针对本单元或本课时所要掌握的计算进行练习, 并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计算错误的根源, 注意纠错, 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在各类计算中出现的不同错误, 加以分类剖析。

(2) 对比性练习。当学生已经较好掌握了本阶段计算学习后, 要把与本阶段相关的特别容易混淆的计算进行整合, 把相似类型的题, 综合在一道混合试题中, 使法则在分辨中得到巩固。让学生在混合计算中提高能力。

(3) 应用性练习。小学数学学习的核心是解决问题, 计算最终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设计练习时, 形式要多样化, 除一般计算题外, 还可以设计选择题、判断题、匹配题等。

5.错误积累与整理是提高计算能力和纠正错误的有效策略

教师应在平时批改作业时, 将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分类记录下来, 特别是找出算理不清、法则模糊、方法不对的典型错例, 从中发现共性错误, 组织学生剖析根源, 找出“病因”, 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 有目的地进行纠错。

学生也要准备一本错题本, 要求学生进行“错误整理”, 把自己作业本、练习册、试卷里的错误及时记录在错题本里, 用简单的话写出错误的原因, 并及时订正、归类整理。

低年级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及策略 篇9

通过多次对学生测试试卷的分析总结发现:由于对知识难点的反复强调, 失分不是很多, 而简单的计算失分现象却很普遍。也就是说, 计算失分是低年级学生考试中失分的重点。下面笔者就谈谈低年级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 并针对错误原因尝试提出一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学生的习惯

主要是态度上不够重视、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估算验算等造成的。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 比较笼统, 不够精确。在感知事物时满足于事物的大概轮廓与整体形象, 常常不对事物做精细的分析, 容易忽略事物的某些细节。有很多学生, 在考试前关照一下, 盯得紧一点, 计算错误明显减少。此外, 应用题的计算错误也不少。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认为计算比较简单, 在态度上不够重视。在做竖式计算时经常看完横式, 心里记住个大概, 在列竖式时很难回头看细节有没有错误, 所以经常出现抄错数字运算符号、抄漏数字的现象。如经常有这样的错误:283+69在竖式中抄成238+69;231+114在列竖式中抄成231+144;口算81÷9=算成等于2。这样的错误主要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不注意细节造成的。

此外,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直观, 在计算中由于数位混淆而引起的错误也比较多。如:17×5学生在口算时会把进位的直接写在十位上算成535;在计算336+18时算成454。如果学生有估算的习惯就不难发现这样的结果是不可能的。

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必须重视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 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 要统一办法与要求, 坚持不懈, 一抓到底。 (1)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并记清楚题目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字和符号, 多读几次, 确定题目已经在头脑里有清晰的印象再下笔, 不能光靠大概的感觉。 (2) 培养学生“回头看”的习惯。要求学生对于所抄写下来的题目进行认真校对, 细到数字、符号, 不错不漏。 (3) 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数位对齐并留适当空隙检查、字迹端正、做到不潦草、不涂改, 保持作业整齐美观。 (4) 培养学生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在平时的练习中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 提倡利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二、不能灵活运用算理, 计算方法不当导致的错误

相对于高年级来说, 低年级的基础知识不是很复杂, 很多人不重视算理的强化, 认为很简单不需要重复, 只要多练习就行。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机械记忆占优势, 机械记忆水平较高, 对于抽象的知识内容较容易遗忘或淡化。对于算理抽象的知识光讲学生很容易忘记, 必须在不断的计算中强化, 如:隔位退位减法中“600-239”, 学生在学会计算方法后, 如果过段时间不强化算法, 只是机械地练习, 正确率会随着时间而降低。学生很容易算出471的错误答案。所以帮助学生强化算法是有必要的, 不能光靠盲目的练习。

此外, 帮助学生小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也能大大提高计算技能。低年级学生遇到的算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技巧等, 都应不断在计算中强化, 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便在计算时, 能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如:267+135+403个位上先算7+3, 208+208+208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如果学生能学会这样的技能, 能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三、学生的口算能力不足而引起的错误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 笔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的发展, 笔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笔算法则计算出来的。如“87×9”一题, 就要进行“7×9”乘法的练习和“8×9+6”乘加口算的练习, 由此可以看出, 如果口算出错误, 笔算必然出错误,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一千以内加减法”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 主要是利用20以内的加减法, 乘法口诀。因此, 低年级基本口算的训练尤为重要, 要持之以恒, 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加深, 在高年级也应同样重视。有些知识, 如20以内的加减法, 乘法口诀, 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训练, 使学生能脱口而出, 并做到准确无误, 只有这样, 计算起来才能正确迅速。

提高口算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口算, 对学生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所谓“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 每天坚持练一练, 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 在我们班每天4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 (2) 激发孩子的兴趣。可以适当搞一些趣味性的练习。如:找朋友、送信、夺红旗、同桌小组比赛、抢答、“开火车”等方式。 (3) 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加以运用。如:随父母去超市采购物品时, 帮助家长口算商品的总价等, 不但能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 并且能学以致用。

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 篇1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计算教学一直是重中之重。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小学生的计算水平参差不齐, 普遍存在着计算速度慢、错误率较高的现象, 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一、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类型

首先是误认。误认是由于看错或认错而出现的错误。这类错误属于计算前感知性的错误, 在小学生计算过程中比较常见。例如, 抄错数或运算符号、漏题不做、审题不清就动笔、做完以后不检查或检查不出错误等。其次是误写。误写是本来计算正确, 在写结果时出现的笔误。这类错误属于计算后抄写的错误, 也比较常见。典型的误写就是竖式笔算正确, 而横式抄写错误。还有一部分学生往往在草稿本上计算正确, 但当抄到作业本上时却出现错误。还有就是误算。误算是指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这种错误包括算理不清、法则不熟、口算有误等。

二、小学生计算错误的成因

1. 知识技能方面

一些错误的产生是由于运算的基本概念等基础知识不扎实造成的。由于学生对某些计算法则没有掌握牢固和准确运用, 从而造成了一些错误的产生。

2. 心理因素方面

学生的思维定势有其积极的方面, 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消极的思维定势具有习惯性、成见性、想当然等特性, 会严重地干扰和抑制学习的顺利进行。另外, 学生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 作业时不专心, 在计算过程中常出现抄题目丢0添0, 抄错数字或符号等顾此失彼, 丢三拉四的现象, 出现误认、误写。

3. 计算习惯方面

有些学生不善于把注意力集中到计算对象上, 在计算时心不在焉、粗枝大叶。表现为抄题目时不仔细, 经常会抄错数字和运算符号;或者是做作业时马马虎虎, 把某些计算环节遗漏掉, 致使计算出错。某些计算题, 计算方法很简单, 结果却常常出现错误。例如, 连续进退位的多位数加减法。对出错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分析, 通常会发现一个明显的共性:操作程序颠倒错乱、前后不一致, 造成计算错误。

三、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1. 调动学生积极性, 激发计算兴趣

运用学具, 使学生明白数学算理。在计算教学中, 我们要经常运用学具讲清算理, 揭示计算的客观规律, 让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丰富多彩。例如, 在学生刚入学时, 已经能够逐一计数和逐一加算, 但是对于进、退位的加减法计算还觉得比较困难。所以, 在教学中, 我会利用小棒、计算条、双色片等学具来辅助教学, 让学生在自己的亲手活动中感知算理, 建立正确的计算概念。学生在感到新鲜有趣的同时也明了了算理。

运用电教媒体, 使学生对数学计算充满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是学习的基础。录音机、投影仪等电教媒体在教学中被我充分运用, 让学生产生了浓厚兴趣, 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化, 静止的问题变得动态化, 枯燥的问题变得趣味化。

2. 讲清算理, 为正确计算提供理论依据

进行计算教学时, 要让学生先在头脑中形成数位表象, 进而再理解“进位”和“退位”算理的理论依据。例如, 在讲授低年级的“进位加”和“退位减”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拆开小棒, “摆一摆”、“想一想”。明白“拆一变十”, 相同数位上的数“先合再减”的算理。这个操作的过程, 就是学生建立算理模型的过程, 它既促进了学生对算理模型的建构, 加强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在计算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好习惯。让每个学生都把检查、验算作为计算的一个重要环节, 做到先检查算式中的数字、运算符号有没有抄错, 再检查每一步的计算有没有算错。可以复查一遍, 也可以用逆运算进行验证。混合运算的检查要“一步一回头”, 及时发现计算中的错误, 防止计算错误的“连锁反应”。在计算中要反对追求速度、潦潦草草、忽视准确率的做法, 让学生养成认真严肃、小心细致的学习习惯。■

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 篇11

关键词:小学生;计算错误;原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减少小学生的计算错误。由于各种原因,小学生在计算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错误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并加以改进,减少小学生的计算错误,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类型

本文将小学生的计算错误分为两大类:知识性错误和非知识性错误。知识性错误又可以分为两类:口算错误、计算方法错误。小学生还没有掌握成熟的计算技能,有时为了提高计算速度而采取口算,从而出现错误。一些小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基本的运算方法,没有正确地解答计算问题,而造成计算方法的错误。非知识性错误也就是与小学生的计算知识无关的错误,例如抄写时的错抄漏抄、不良的运算习惯、字迹潦草、记忆错误等等。

二、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

造成小学生计算错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模糊的感知。一些学生具有比较笼统的感知能力,往往不能看清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也造成了读题抄题时容易出现错漏,例如漏掉题目中的括号、将数字抄错等等。(2)简算过程中出错。为了提高运算效率,小学生很喜欢用简便算法,这个过程中也很容易出错。例如0+0×1+0这个算式看起来非常简单,一些小学生往往忽略了乘法与加法的计算顺序,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答案。(3)负迁移对小学生的影响。所谓的负迁移指的是原有的计算方法对小学生学习新的计算方法造成的阻碍。例如,在“小数的加减”学习中,学生很容易受到整数加减计算方法的影响,将小数的末位对齐,而不是将小数点对齐,从而造成计算错误。(4)学生不理解计算法则,没有搞清楚计算的概念。例如,在学习除法时,学生往往认为商中含有的“0”是没用的,而将“0”漏掉,造成计算错误,主要原因是学生不理解除法中商中的“0”具有占位的作用。(5)其他原因。还有很多非智力因素也会造成小学生的计算错误,例如小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业负担过重导致的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马虎大意等等。

三、小学生计算错误的改进方法

在找出学生的计算错误的原因之后,教师就要对常见的小学生计算错误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计算错误。

1.使学生认识到计算的重要性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并不是一件小事,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每一个人要开展社会交往都离不开计算。如果学生没有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不仅会对自己今后的学习造成阻碍,甚至还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麻烦。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到计算的重要性,才能避免一些非智力性因素造成的计算错误。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总结错误的习惯,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计算错误了解自己的不足,及时纠正计算错误。

2.讲清楚概念和计算法则

数学计算的依据就是计算法则,同时其也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要想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以提升,必须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相关法则,并且还要对法则进行熟练的运用。比如除法、乘法、加法、减法、小数、分数、整数等不仅具有一定的联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教师必须对其计算法则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比较,从而让学生对其不同的原理进行领会,让学生清楚地了解错误发生的原因,这样除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之外,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清楚如何避免错误的计算。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比如及时检查和验算数学作业等。教师必须要严格要求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做到一丝不苟和严肃认真,从而能够对学生良好的数学计算习惯进行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非一日之功,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

4.做好平时的计算训练工作

教师必须利用好课前复习这一环节,以不断地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让学生在能用口算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采用口算的计算方式。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地帮助学生掌握简算和估算的技巧,这样就能够使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得以显著提升,减少计算错误。

计算题具有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特点,小学生很容易出现各种错误,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并且对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有步骤以及有目的的培养,从而能够积极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纠正小学生的计算错误。

参考文献:

[1]陈久栋.低年级学生计算错误的分析与解决对策[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1(12).

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分析 篇12

一、小学高年级计算能力存在的问题

我国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着多种形式, 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表现。

1.计算结果出现错误

在计算的结果方面出现错误, 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学生普遍反映, 对于数学题的内涵及知识点的掌握方面都不存在问题, 只是计算的结果出现错误, 影响了数学最终的成绩, 造成了数学教学质量难以有明显的提高。

2.计算速度缓慢

计算速度缓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并且由于此问题的隐蔽性比较强, 不容易引起学生、教师及家长的关注。所以, 更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很多教师认为, 学生已经理解了题意, 并且能够得出正确的答案, 计算速度缓慢不影响计算能力的提高。其实,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应该引起广大师生的充分注意。

二、小学高年级计算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

小学高年级计算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小学高年级数学在知识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都超越低年级, 但是还是以低年级的知识作为基础的。因此, 学生应该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 避免出现低级错误, 影响数学整体成绩的提高。如, 表内乘法出现二六十八, 六九四十五的失误, 或者100以内的加法不熟练, 在计算87×0.25+23×0.25时, 将87+23算成100, 这些失误虽然可以归纳到马虎的范围, 但是从本质方面分析, 还是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存在问题。

2.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成绩。小学高年级由于年龄、阅历方面的因素, 没有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易出现感知性粗略, 经常把“+”误作“-”, 把“3”写成“5”, 把“56”写成“65”, 把236×103抄成236×13, 诸如此类, 不胜枚举, 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也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健康成长。

三、解决小学高年级计算能力存在问题的措施

1.借助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过程也是如此。为了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学习竞赛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 组织口算比赛,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口算题, 并且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予以奖励。借助这种方式,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实现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的教学目标。

2.借助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数学是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重视算理的应用, 正确处理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 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计算速度慢、结果准确率低的问题。如, 在计算0.72×5的过程中, 学生如果直接计算问题, 那么不仅计算的速度较慢, 结果的准确率也难以得到保障。但是, 如果学生能够清楚此题的算理, 按照先易后难, 分层次、分步骤的顺序展开, 就比较容易得到正确的结果。在本例中, 学生可以先计算72×5, 然后计算小数的位数, 就可以又快又好地得到正确的答案了。

数学算理的教学, 也是学生思维模式形成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让学生知其然, 并且能够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 才能够促进学生在数学计算能力方面的进步。

3.借助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庖丁解牛》寓言中, 庖丁对于其高超的解牛技术总结为“无他, 唯手熟耳”, 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熟能生巧。小学高年级在提高计算能力的过程中, 也可以借鉴庖丁的方法, 通过大量的有针对性的科学练习, 促进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的进步。如, 学生按照以下的方式练习口算, 先将一位数与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相乘, 得到的三位数立即加上一位数与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 迅速说出结果。通过反复的练习, 学生可以在口算方面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口算是数学计算准确率和计算速度的基础。如果学生在口算方面实现了进步, 那么学生数学的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4.借助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也影响了学生学习态度和教学质量。因此, 教师在做好数学教学工作的同时, 还应该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正确学习态度。如, 退位减和进位加是小学高年级学生比较容易出现错误的题型, 在做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忘记退位和进位的情况, 尤其是在连续退位减或者进位加的过程中, 更容易出现错误。教师针对此种情况, 应该展开心理方面的辅导, 借助在作业本上留言或者单独谈话形式, 纠正学生马虎等不良学习习惯,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促进学生计算能力能够有质的飞跃。

总之,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受到多种因素限制。只有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查找真正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才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成为计算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上一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办法下一篇:混凝土简支T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