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计算教学研究

2024-11-11

数学计算教学研究(精选12篇)

数学计算教学研究 篇1

在我国教育的小学数学当中, 计算教学只是一个传统的计算模式, 老师把他们当作一种机械式的教学, 认为毫无新意, 只是应用计算法则进行教学, 得出结果, 却没有更多的理论, 对此, 在这种缺乏观点的教学当中, 小学生的思维就很低难得到开发, 在计算时的速度也相对缓慢, 得出的结果并不理想,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耗低效的问题. 对此, 怎样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 让他们感兴趣, 是研究计算数学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性学科, 在众多科目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计算教学又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部分, 一直以来是教师和学生投入较多课时来进行学习的. 一年级计算教学是整个计算教学系统部分的起点阶段, 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特别重要.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教学课时逐渐减少, 而教学内容却相对较多, 课堂上进行计算演练的时间越来越少, 计算教学开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如何有效地开展计算教学, 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师不断探讨的焦点.

二、应用创新教学的几种方法

(一) 所谓数学问题指的就是对于某一特定知识可以进行直接或者是间接的提问, 从而可以引起学生思考, 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得到了一定的认知, 从而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通过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索问题的答案.作为教师在设立数学情境问题时的关键因素就是真实性, 其中它包含了数学问题、表象特征、知识背景以及操作空间等方面, 具体的操作必须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开展教学.在现代教学当中, 小学数学对学生来讲并不是一种新知识, 很大程度上都是进行再学习的过程, 他们以往的生活当中都会体验过这种知识的存在, 所以在学校当中的学习就是一种再升华, 把教材内容进行总结, 从而来建构新的知识框架.

(二) 应用现实模拟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表象的问题来进行发挥, 方法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把数学问题以及学习的内容通过建立一种直接的关系, 再把问题进行一一提炼, 具有表象性地构建一种问题情境,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我们在应用这种方法时必须要掌握好几方面: (1) 首先要把数学问题设置为一种情境, 并且把它作为核心基础, 在这个过程当中, 不能只看重它的设计表面, 这样会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2) 进行模拟策略研究时, 必须要了解问题的本质, 由于模拟与现实问题的结合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所以必须还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综合研究, 从而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 (3) 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它的新颖性, 必须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把一些喜闻乐见的内容融入其中, 从而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三) 通过游戏环节来达到计算教学的目的, 这种方法可以让教师有计划地进行开展, 给学生提供一个选择的机会, 让他们自己做决定, 在其中找到学习的技能和方法, 也可以让他们在学习的环节当中找到乐趣.

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当中, 在让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应让他们了解产生知识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算理. 在当前的数学课程标准下, 教师不能只是单一的重结果, 而是要把技能作为重点来培养学生的认知性, 同时也要发挥出一种创新意识, 把能力作为核心目标, 结果固然重要, 但理解过程也同样重要. 此外, 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提炼和概括从而找出新的算法, 让他们形成一个独立的思考过程, 发挥出他们的创新意识, 应用多种方法得出结果,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的方法积极地展开, 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数学不仅是一种计算的方法, 它也是一门重要的语言学科, 应用创新的思想融入其中, 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育当中我们可以看出, 探究算理的意识对开拓创新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是让学生感悟的一个过程.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如果要在实践当中解决小学数学教学的问题就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改革, 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 把创新的理念融入其中, 由于数学教学主要是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开展的, 并且这也是一个互助的过程. 如果学生只是通过一般的教学内容是很难达到一定的创新层次的, 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当中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思维创造力, 在学校开展的活动当中才会起到作用. 在数学学习当中如果只是通过依赖记忆和模仿进行学习, 那么这只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只是在被动吸取知识, 没有达到理解的作用, 只是把以往的知识作为一种基础, 没有体现出构建的意义. 如果把创造性教学融入到其中, 教师不仅只是传授知识, 而是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 找到结论的过程, 他们从结论走向问题的一个过程. 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推理、观察以及合作交流、猜测等方面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策略. 所以, 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必须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各种变化规律以及各种数量的关系, 从中得到收获.

四、结束语

在当前的新课标策略下, 小学数学教育当中的计算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革新, 从各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并且也降低了计算难度, 但是, 为了考虑到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并且也要遵从他们的心理特点, 我们在教学方法上也做了一定的变化, 把创设情境教学融入其中, 让小学生在计算数学时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来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杨红梅.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分析[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 (1) .

[2]李幸潭.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析[J].新课程:教研, 2010 (6) .

[3]徐峰.优化计算教学培养思维品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8 (10) .

数学计算教学研究 篇2

一、课题名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 二.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数学,现代社会的高技术实质是数学技术,数学是高技术的关键。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以及必要的运算技能。“必要”一词清晰地体现了计算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一方面从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来看,与计算相关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要通过计算去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口算能力比较薄弱、计算基础不够扎实、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出问题。

2、数学教学意义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深入了解学生现有的口算、笔算、估算水平。做计算时的作业习惯,分析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和具体措施。

(2)具体目标

1.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作业行为表现进而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寻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通过研究,不断改变学生的不良计算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和计算的速度,计算能力的培养。

四.具体的操作措施

1、对数学课堂计算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确立各个年级的计算教学的训练重点。

2、创设计算情景,激发计算情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克服枯燥、被动的心态。(2)树立“数学生活化”的观念。(3)增强计算的趣味,培养计算兴趣。

3、运用策略,培养计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4、拓宽训练平台,丰富训练形式。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对我校数学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计算状况进行调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具体有效的教学。

2.计算教学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分析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和经验总结法。

3.加强学生计算训练方式方法的研究。

探索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创设计算情境,拓宽计算平台,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笔算、估算能力,并达到一定的速度。

六、研究原则:

1、导向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一种比较有效的计算教学方法,研究者应以集体目标为导向,不断端正思想,提高研究者的信心和水平,同时要发挥导向的多种功能。

2、参与性原则: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充分调动研究者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始终参与研究活动,使其成为改革研究的主角。

3、平等性原则:研究者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都有潜质有待开发,都是值得尊重和关怀的,能负起责任的,这些都应该平等地对待。

4、坚持多元性原则:体现开放,建立科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计算教学的一般特征,而且要为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

七、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7月)

2011年5月——2011年7月底,设计课题研究方案。调查学生的现状,并作出具体的分析,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任务,收集有关文献资料、报刊杂志作为课题实施的参考资料,确立课题的研究框架构想。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2011年9月——2011年12月课题实施阶段,集中备课、上课、并探索在计算课中实施“计算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在实施阶段边开发,边教研,边总结即时整理研究数据和资料。经常交流研究情况及时调查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2年1月-——2012年4)

2012年1月-——2012年4月课题总结阶段,认真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情况。

八、研究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1、请有关科研单位对课题进行评估。

2、教师探索教学模式的论文、实验总结、优秀教案、课堂教学研讨会。

浅析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

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方法在不断地增多,从一开始的基本教学法,相继又有了简算教学法,近几年速算教学法也普遍用在了教学中。在学校和教师的不断努力下,学生用实际成绩证明了这些教学方法的确有显著的效率。

一、小学数学计算的基本教学法

小学数学计算的基本教学法就是估算或者口算,用基本算式进行计算。例如,在学习“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时,老师拿着一根粉笔,说“一根粉笔一元钱,一盒粉笔多少钱呢?”学生头脑中产生了疑问,都迫不及待地想立刻知道粉笔盒里面有多少只粉笔,于是老师将一盒崭新的粉笔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大家一起数起来粉笔的个数,学生口算就算出了一盒粉笔多少钱,老师问学生:“要想知道一盒粉笔多少钱,你们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学生回答:“一只粉笔的价格和粉笔的数量”。教师通过这样基本的讲解与提示后,学生口算就得出了结果,并理解了题意,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能够使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显著提高。

二、小学数学计算的简算教学法

小学数学计算的简算教学法就是将算式用简便的算法得出结果。例如,在学习“多个数进行相加时”老师先写在黑板上一道题“2+9-5+(5-2)=?”老师讲解题的关键是要告诉学生:加号后面的括号直接去掉,原来是加现在还是加,是减还是减。但是将减号后面的括号去掉时,原来括号里的加,现在要变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现在没有括号了,可以带符号搬家了。接着老师给学生分解:2+9-5+(5-2)=2+9-5+5-2=?学生马上看出来得数是9,觉得这样的方法非常简单,都很喜欢这个方法,期待老师马上留练习题,老师写出了练习的题目“7+8-5-(3+5);2+4-8+0-5+(4-6)”,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挥动着铅笔,希望通过练习展示自己的本领。数学中学习计算,在老师教授方法以后,还要通过学生自己多加练习,才会发挥出最佳效果,获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成绩。

三、小学数学计算的速算教学法

小学数学计算的速算教学法就是将算式用快速的方法算出结果。例如,教师講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老师先说明了计算要领: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相加,得数为前积,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的个位相乘,得数为后积,满十前一。接着举了一个例子:12×13,答:12×13=255。解释:12×13=12×(10+2)=12×10+12×3=120+(10+2)×3=120+30+2×3=(120+30)+(2×3)=156。之后老师留了几道题请学生练习“17×19、16×18、15×14”,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计算,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相加,得数为前积,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的个位相乘,得数为后积,满十进一。例,17×19;17+9=26;7×9=63,最终结果是323。以此类推,速算的方法很多,数学中计算大多数都可以选择相应的速算方法,速算教学法运用到教学中,学生会觉得计算并不困难,反而觉得新颖有趣,更加快速的融入学习当中。

小学数学的课堂上通过运用数学计算的基本教学法、数学计算的减算教学法、数学计算的速算教学法这几种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对小学数学计算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还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秦彦良.浅析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J].学周刊,2014(09):39.

[2]李平.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3):56-57.

数学“简便计算”教学探索 篇4

一、生活实践中寻求简便

学生对计算方法的选定, 更多的是依赖于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真实想法与最自然化的理解。那么我们在教学简便运算时, 就应通过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激发学生对“简算”的自发需求。如教学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 出现这样的生活背景:学校购买校服及鞋子, 每套校服69元, 每双鞋子31元, 我们班72人, 一共需要多少元?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 有的学生可能会分别算出每套校服和鞋子各需要的钱, 再合起来算出一共需要的钱, 算式69×72+31×72;还有的学生可能会先算出一套校服的价钱, 然后再乘72, 算式是 (69+31) ×72。然后组织学生对两种解答方法进行分析比较, 学生还会惊喜地发现, 当校服和鞋子的单价正好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时, 把它们先加起来再乘显得简便, 从而得到了一种优化的解题方案。显然学生所达成的这种共识是源自学生独立判断后的一种自我选择, 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过观察、分析、比较后自行悟出的, 产生于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需要。因此, 尽管教师没有指导、暗示或强调, 学生也能自如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又如在“加法运算定律”的教学, 教材安排了两个练习672-36+64, 45+55-45+55, 这两道题都是要求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学生会出现672- (36+64) 、 (45+55) - (45+55) 的这一错误想法。如果教师按教学用书上所说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不能随意用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运算”, 那么只能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了, 这显然是错误的。这两道题应该也有简便计算的方法, 其实只要让学生明白:带着数字前的运算符号交换位置就可以简便计算了。如果教师直接把这样的规律告诉学生, 相信学生会记住这一简便方法的, 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并不能真正理解。如出示672-36+64, 请学生看算式,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后提问:你认为怎样算可以简便一些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支点, 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 有了生活经验的支撑, 教师只要引导:加减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需要交换数的位置但必须带着“运算符号”交换, 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在练习45+55-45+55时, 让学生把题目置于情境中, 从生活中寻求支点来说明理由, 使教学更有效。

二、算法多样中寻求优化

教材或教师展示的算法可能是最优的, 但对于学生而言未必就是喜欢的、能接收的。因此, 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充分地探究, 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才能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最简便的解法。如在教学25×12时, 我没有做任何引导, 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沉默了一会儿, 终于有学生举手了。

生1:我觉得可以用25×10×2来计算。

(话刚说完, 一些同学也跟着随声附和) 我故意惊讶地问:到底对不对呢?

(学生已经开始议论纷纷了, 有的在用笔算看两道题的计算结果是否相同, 有的在沉思)

生2:我觉得他的想法错了, 把12分成了10×2, 计算得出的结果是错的。

生3:我认为只要写成25× (10+2) 就对了。

(其他学生连连点头)

生4:可以把它写成25× (4×3) , 利用乘法结合律先算25×4再乘3。

生5:可以写成25× (2×6) 。

显然第一个方法是错的, 正是这个错误, 使学生从山穷水尽的窘境中体会到了柳暗花明的喜悦, 其他同学在其启发下, 给予了修正, 寻找到正确的方法。最后我把25× (4×3) 和上面几种方法进行比较, 让学生在比较辨析中理解两种方法的不同点, 找到其本质, 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认识。算法的多样化, 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生动活泼。如果只要求学生会算, 不要求方法的优化, 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原地踏步。因此, 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 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比较、评价, 鼓励学生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 这就是优化的意识。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优化意识, 才能使自己的思维策略不断改进、提高。

三、对比练习中深化理解

简便计算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学生在依托生活自主建构运算律的同时形成一种计算技能, 但巩固这种技能必须有一定量的练习。教师要精选精练, 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题组化,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样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 智力也会得到发展, 同时有利于学生在知识应用广阔性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求知欲。练习时难易要有梯度, 要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注重反馈、归类, 对于普遍性的错误要深入分析原因, 寻找对策, 不仅使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还要为学生探求知识提供较大的空间和较多的机会, 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力争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效。

常抓不懈,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而言, 掌握某种具体的简算方法并不困难, 经常出现的问题在于不能细心读题、审题, 不能准确抓住题目特征, 继而选择合理的方法计算。因此, 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做、四查。要求学生在读题时, 看一看题中有哪几个数?它们之间存在哪几种运算关系?想一想能不能简算?怎样简算?应用什么定律进行简算?在明确方法后动笔细心做一做, 做好后认真检查。简算练习中的检查, 可以预防错误, 还可以使计算方法更合理。虽然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简便计算的教学当然也不能例外。

论坛

素质教育“不是什么”|素质教育辨析的另一种视角

1.就教育的功能来说,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人的素质发展, 它确立了以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发展的观念, 改变以往片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 (社会本位) 和工具价值, 将基础教育的素质培育特征本真化, 并视作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

2.就教学目标来说, 素质教育强调教学目标素质化, 否认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素质不是知识, 素质教育不是知识教育。关注人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

3.就教育的价值观而言, 素质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对立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以应试为分水岭, 我们谴责“应试教育”并不归责于作为工具和手段的应试或考试,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存在必然的对立和对抗性质。应试是教育的一种工具, 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不能把工具和手段倒置为目的和宗旨, 同时不能夸大其功能。

4.就教育方针、政策层面来说, 素质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全面发展教育”。两者虽一脉相承、和合一致, 但“和而不同” (视角不同、立意着重不同) , 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独特意义。全面发展教育强调的是发展的全面性, 素质教育则强调了发展的聚焦指向——素质, 它们是“面”和“质”的着重、强调不同。

5.就素质培育目标来说, 素质教育不 (单) 是“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之素质目标具有综合性、结构性特点, 是一个完整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体系, 不可能以某项素质或某类个别品质来代替整体目标, 不可以某单项素质的教育来冠之以完整的素质教育。

6.就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来说, 素质教育不是唱唱跳跳, 增加活动课程, 搞特长教育。素质教育提倡在活动中发展个性、发挥特长, 但这不可能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唯一要素。把素质教育单义化、活动化、简单化, 比附为唱唱跳跳, 增加课外活动, 或等同于特长教育, 是对素质教育的狭隘化理解。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篇5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想要提高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培训与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师对新课标理念与目标的认知度,培训合格的教师方可上岗。定期组织数学教师探讨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共同推动数学计算教学工作的展开。其次,教师要开拓思路,摒弃滞后的教学思想。在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案与方法,使他们能够在课堂中学到有用的知识。最后,教师应将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仅能了解知识,还要能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在“数的组成”一课中,教师可以播放动画短片,短片中的内容为大森林,树上落着四只鸟,然后又飞来两只。教师可以先提问树上有几只鸟,然后问又飞来几只,最后问一共有多少只鸟。在这种方式下,教师能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将学生带入课堂,使其初步了解数的组成与相加。除了动画短片,教师还可以询问教室里有多少名男生、多少名女生、共有多少人等生活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创新计算题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数学计算教学的开展不只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计算,更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用最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掌握算理与计算规律。若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要从提高其学习兴趣与课堂注意力入手。首先,在课堂教学开展前,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将学生带入课堂,创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其次,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抽象性知识点,教师可以采取直观演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领悟。如在“凑十”的讲解中,学生可能对满十进位的理解不够深入,此时教师可以借助算盘这一教具进行教学,在利用算盘进行演示的过程中,学生能对“凑十”的规律有着更为直观的理解,也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在实践操作中,学生理解了“凑十”的意义与规律,便于今后的深入学习。可见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能够发挥自主性与积极性,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实现新课标的目标。

三、提升和发展运算思维素质

运算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不仅包括运算技能的提高,还包括运算思维素质的提升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要改变注重算法技巧的模式,着力引导学生将计算学习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关注方法的灵活性,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计算33333伊99999时,直接计算繁琐且容易出现错误,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公式,简化计算过程,将原式转化为33333伊(100000-1)。计算思维的形成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与计算速度。新课标中的课程观要求教师将课程与生活相联系,拓展教育资源,挖掘生活中潜在的教育素材,打破生活与课程、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隔阂。从短期来看,计算思维的形成有助于提升学生计算能力,有利于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

四、总结练习经验

教育心理学认为,计算是一种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识转化为技能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量的积累。一堂课的练习容量取决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要把握好“度”并提高计算练习的效率。由于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存在差异,题目的难易程度也存在区别,因此练习要分层次进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安排练习题,保证习题由简到繁,逐步深入。如最初只是简单的一则运算或是二则运算,逐步深入到四则混合运算,在计算的过程中要对错误进行总结,避免在以后的计算中再犯类似的错误。如在计算760衣25伊4,时,由于25伊4=100,因此很多学生都会不知不觉地先计算乘法,再做除法,由此导致计算的错误。这时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总结,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小学乘法计算为例,新课标乘法要求学生能将小数乘法转化成为整数乘法来完成计算,要求学生能利用“四舍五入”求积的近似值,能熟悉乘加或乘减的运算及其规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计算时,要总结与分析这些规律。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讨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215-01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学生计算能力将直接影响其后续数学的学习,甚至还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发展。那么,如何加在教学中做好计算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之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需要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

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有如;在学习“小数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到商店里观察“商品标价”,也可观察“菜篮子价格”等生活实际来加深认识。在学习“统计表”后,可调查统计本校和社会上有意义的事物,如各班级为“希望工程”捐书数量,经过数据整理,制成能说明问题、有实际价值的统计表。这样,通过数学知识的应用,不但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而且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心理品质。

二、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要注意:

1、突出重点 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 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 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 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打好基础 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 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练。凑整的训练一定要加强,如:74+26=100,63+37=100,252+ 748=1000,25×4=100,125×8=1000等,要教给学生迅速观察,判断、凑整的能力。这些要求到了中、高年级 也不应忽略。同时要加强乘、加的口算训练,如两位数乘三位数176×47,当用7去乘被乘数 的十位时,还要加上6×7进上来的"4",所以"7×7+4"这类的口算必须在教学之前加以训练。

3、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算。简算的基础是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因此,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很重要的。在小学四则运算中,几种常用的简算方法学生必须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要求 。

三、巩固练习是保证

巩固练习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教学的理性回归需要巩固练习,而且需要考虑学生个体的不同形式的练习。练习的设计既要顾及知识的积累,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算法的运用。通过练习、比较,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从而提高小学生计算速度和正确率。计算教学的练习包括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这些练习的安排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学生独立算、同桌对口令、开小火车、抢答、学生自己编题、每天一练等不同的形式,通过练习应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良好计算习惯是根本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 、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如,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又如,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 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体会 篇7

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从抽象的观点来看,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数、量、空间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在数、量、形三个方面,而计算是离不开数与计算的,空间形式及其关系要量化也离不开数与计算,任何学科的规律归结为公式后基本上都要运用四则混合运算来计算。

1. 创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

1.1 变通书本例题。

书本的例题往往枯燥、呆板、单一,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变通,使之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例题可变为先计算8/12+3/12,再计算2/3+1/4,让学生先计算可约分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接着将其约分,让学生尝试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这个思考过程中有一个启示和迁移的作用,学生从没约分前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受到启发,很自然地将两者进行联系,这样就发现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2 补充书本习题。

课本中的计算题,往往是纯粹的计算,而且答案唯一,忽视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针对此种现象,我们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可以抓住问题的特点,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通过这些练习,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较少的时间做较少的题,掌握较多的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由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2.1 看,就是认真对数。

题目抄错了,结果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到三点:①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②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③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2.2 想,就是认真审题。

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

2.3 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

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2.4 查,就是认真演算。

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最后,对计算过程中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3. 计算教学应注重情境创设的巧妙性

数学情境创设是指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探索,将实际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问题。

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是有必要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主题图要紧扣学生情况与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处理。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图。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生活实际时,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自然地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而近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课堂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创设问题情境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

4. 把握好情境与计算教学的关系

把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景之中,这是新课标教材的突出特点。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情境的创设不只是为了引出老师想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触景生情”、“触景生需”、“触景生思”,强烈地感觉到数学问题的存在。

这一环节常出现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对计算与现实情境的结合不管不顾,仍旧延续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一总结法则一巩固练习”的程序周而复始地循环。教学仍以熟练计算、提高计算技能技巧为目的。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学生计算的技能技巧不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但学生仍旧只是做题的机器,计算之外的收获则少得可怜。二是教师对计算置入现实情境的意图不甚理解,盲目放大情境的作用。课上按照“观察图意一搜集、分析信息一提出问题一分析数量关系一解决问题”的流程把情境图的处理与解决问题混为一谈。本来计算课学习的重点应该是紧紧围绕明确算理、掌握算法展开,但因为教师不明白教材意图,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了处理情景图、分析并不难理解的数量关系上,使算理算法这一计算教学的重点成了附属环节。在这样喧宾夺主的计算课上,学生没有时间去探究计算的原理,没有寻找方法、总结规律的意识,更不用说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也就谈不上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数学素养的形成。

5. 计算方法的优化

如何开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篇8

一、计算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小学数学是从最简单的数字、加减法、四则运算等入手对小学生进行数学能力的培养。因此, 计算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最大比重的一项。低年级主要学习整数加减法、乘法口诀等;中年级主要学习两位数乘除法;高年级主要学习小数、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这些都离不开计算, 而统计、面积计算等内容也是离不开计算, 所以可以说计算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 是小学数学的灵魂。不仅如此, 计算还在训练学生缜密的思维、严谨的态度、快速的反应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见, 计算对于小学数学是十分重要的。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计算教学缺乏趣味性、学生对于运算定律与技巧掌握不熟练、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等问题。

1. 计算教学缺乏趣味性。

小学生年龄较小, 凡事以兴趣为主, 感兴趣的就会乐于学习, 不感兴趣的就会排斥。纵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教师授课太过枯燥, 缺乏趣味性, 使学生对计算产生了厌倦甚至抗拒心理, 导致计算教学难以高效的进行。

2. 学生对于运算定律与技巧掌握不熟练。

对于计算而言, 运算定律与技巧是十分重要的, 是计算准确率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当前的小学生运算定律与技巧掌握不熟练, 很多学生在学习运算定律之后并没有熟记于心, 不免会计算出错。这是影响计算教学的重要因素。

3. 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可以一定程度上保障计算的准确率。但是目前教师并没有关注小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 一些小学生计算时书写不规整, 过程不规范, 没有验算习惯, 漏写数字、计算符号等, 导致计算频频出错。

三、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要想更好地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教师需要革新计算教学方法, 增强计算趣味性;加强运算定律与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 革新计算教学方法, 增强计算趣味性。

要想使学生对计算产生兴趣, 教师就必须要改革教学方法, 增强计算的趣味性。那么如何改革计算教学方法呢?我们可以采用比赛法、表演法、创设情境法等方法。例如, 进行“乘法计算”时, 教师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 列出算式, 要求学生进行计算接龙比赛, 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计算。如果一位学生计算错误, 就要从第一位学生重新开始计算。这样一来, 为了小组荣誉, 学生既要保证计算的速度, 又要保证计算的准确率。大家都积极参与其中, 整个计算比赛就像一个游戏,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如, 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 教师创设了储蓄的情境, 让学生通过模拟储蓄计算应得的利息、应纳税款以及不同存期的存款利息, 发现了合理的分段存款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息。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也提高了小学计算教学的趣味性, 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2. 加强运算定律与技巧的训练。

每一道计算题都需要使用运算定律, 因此教师在计算教学中, 应多关注学生对计算定律的掌握, 并且加强学生计算技巧的训练。小学数学包括五大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在这五大定律的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多加训练, 利用习题巩固知识, 并且在每一个定律的学习中, 都要联系之前学过的进行复习, 以便巩固所有运算定律。此外, 简便方法的使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提高计算速度, 降低计算难度。为此, 教师应该通过运算定律的传授加强学生使用简便方法的技巧, 以提高计算效率。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可以遵循“一看, 二想, 三算, 四查”四部曲。一看:看题目。看清题目中的数字与运算符号, 核对原题目与自己所抄下的题目是否完全一致。二想:想题目。拿到题目之后, 要想一想这样的题目如何计算, 应该运用哪个运算定律, 可以运用哪种简便方法, 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构思。三算:算习题。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 不能潦草, 格式一定要规范, 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 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 计算时精力集中, 不急不抢。四查:查答案。计算完之后, 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 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再次, 对计算中遇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这是计算的基本流程, 教师需要通过这个计算流程来培养小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习惯, 在每个流程都遵守规则, 认真审题、计算、验算, 计算准确率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计算——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石 篇9

一、情景导算, 提高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如果教师总是照本宣科, 学生对学习就没有了兴趣, 也就厌倦学习了。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情景, 多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他们就会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他们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去探索新的知识。例如, 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 在练习当中我为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 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 共3筐, 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 乾隆皇帝很高兴, 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 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珅马上讨好, 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 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 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 后宫主管90个, 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 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 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 分90个芋头, 每人不足两个, 而后宫主管34人, 分90个芋头, 每人不足三个, 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呢?”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得有理, 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 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 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 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 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因此, 我们要像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的那样:“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二、重视口算, 提高计算的速度

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口算的熟练程度决定笔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所以,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 坚持经常改换口算的形式, 如视算、听算、开火车, 组织竞赛比正确率、比速度、比运算的灵活性和合理性等, 从而推动学生主动进行口算的练习, 提高口算能力, 进而达到提高四则运算的速度之目的。总之, 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 口算教学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 学生的计算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三、加强练算, 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练习是运算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也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不同于机械的重复, 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练习, 认真指导学生进行练习。课堂练习设计得好, 不但能巩固新知识, 发展学生的思维, 促进知识与能力的转换,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全身心投入课堂, 从而达到提高练习的效率。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要面向全体, 做到人人都有练习、巩固新知的机会。如, 教学“笔算除法”时, 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等学会了笔算除法, 马上安排实践环节, 组织学生参加帮助小猴摘桃子的活动。我给学生提出帮助猴子摘桃子的任务, 并告诉学生“题目算对了就可以帮猴子摘到桃子”, 全班学生满怀帮助小猴的热情, 认真完成每一道题, 算完后, 学生代表汇报计算结果, 当课件动态显示一个个桃子被摘下来, 放进小猴子的筐里时, 学生非常兴奋激动。就这样, 我把熟练的笔算技能的练习设计成“摘桃子”活动, 实现了“要我算”到“我要算”的转变, 学生在“摘桃子”的活动中, 熟悉笔算方法, 体验助人为乐, 享受成功喜悦。像这样的练习, 学生哪有不喜欢的道理。

四、妙用简算, 提高计算的速度

计算的最终要求是算得又对又快, 这也是计算最高的要求。要计算得又对又快, 必须在“巧”字上下功夫。告诉学生能用口算的就不必笔算, 能用简算的就不用一般方法计算。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经常提倡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简便, 而不是题目要求简算的才考虑简算, 因为通过简便运算会大幅度地提高计算的速度及正确率, 使复杂的变得简单, 也就是变难为易, 变慢为快, 简便运算的关键是要强调计算的灵活性和合理性。

总之,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知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 作为教者, 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 正确地对待计算, 灵活、巧妙选择各种不用算法。但是,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不难发现:小学生计算时的差错, 往往是由于马虎。所以, 在教学中更要注意教育学生从小谨慎地进行计算。“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真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也免不了勤于学, 苦于练, 每天坚持不懈地训练, 反馈, 再训练, 方能达到又快又对的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之我见 篇10

一、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积极自主进行计算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 在计算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让他们想并乐于计算,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首先, 教师应教给学生包括口算, 笔算, 利用计算工具进行计算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其次, 计算教学应讲究方式方法。一味的“题海战术”难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为提高学生计算兴趣, 教师应适当结合教学内容, 寓教于乐, 在计算的同时, 设置多样的训练形式, 如游戏、竞赛等等;最后, 可以适当引入与数学计算相关的小故事, 或是数学家的典型事例, 活跃课堂氛围, 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计算教学效果。

二、提高学生的计算意志

在计算教学中, 利用游戏或者是故事的形式, 有可能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三分钟的热度。因此, 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计算意志”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坚持每天练一练。根据学生每天的学习内容, 适当进行一些口算、笔算的训练, 让学生养成习惯。通过长期锻炼培养学生坚强的计算意志, 又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创设计算的教学情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在计算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贴近学生生活, 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景, 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激发学习需要和兴趣, 而且还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完成计算任务。

四、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

多元计算教学润泽数学课堂 篇11

关键词:多元计算;对症下药;优化训练;训练质量;提高效益

【中图分类号】G623.5

数学教学没有语文教学的优美与诗情画意,没有音乐课的美妙音符,没有美术课的绚丽的色彩,没有科学课中的动手活动……怎样让数学课中的计算教学不那么枯燥呢?尤其是从事低年级的计算教学就要更费一番脑筋了。下面就计算教学谈一下我的做法与体会。

一、培养口算能力,注重训练质量

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

口算能力的形成,要通过经常性的训练才能实现,且训练要多样化。

1.分散集中结合练。例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基本口算训练中,先集中练“进”、“退”位的口算,然后分散练9加几、8加几……;11减几、12减几……,最后集中起来训练,引导学生整理出:“20以内进位加法表”和“20以内退位减法表。”这样,通过集中——分散——再集中的反复性训练,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2.每堂课上安排练。每节数学课教师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口算本,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多种形式变换练。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如果长期用一种方式去练习学生要产生厌倦赶。

二、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

每堂新授课可以加入前一天作业中的易错处,让学生改错。几节新授课后,在练习课中安排一节专门以改错类型的课,以巩固、运用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目的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集中分析订正,使学生准确掌握新知识,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

1.创设情境,学生独立改错。设计灵活多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独立判断、分析错误原因并改错。且利用多样的练习形式吸引住学生,保证教学效果。一年级学生对水果、糕点比较感兴趣。对公园、动物园等一类情景十分有了解。对闯关、帮助别人等游戏十分愿意参与。我们在设计活动时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2.集体讨论,师生交叉反馈。学生独立练习后,就组织学生集体或分组讨论改错题的“症状”,相当于“会诊”。找准错误,分清原因,充分发挥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叉反馈作用。

3.引以为戒,总结防错措施。“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还要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找出预防再出同类错误的方法,达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综合练习,检查改错效果。有针对性地把与改错的练习题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作一次火力侦察,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

改错题型上的练习对学生的要求应是一个有坡度的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总结出预防同类错误的方法。练习形式的设计也应围绕这一系列要求安排得有坡度。可做单项练习,如判断题、找出各题错误处、改错题等练习;也可以做综合练习;可以把各类错题印在作业纸上,课上发给学生改,也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作业本、错题本,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重新分析订正;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人轮流当“小医生”,给别的同学作业中的错题进行“诊断”、改错等。安排“改错课”的好处是:可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错误订正,更有利于他们克服思维障碍。同时,改错训练也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可以保证学生正确地掌握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克服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此种练习重在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三、强化训练意识,优化训练方法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计算部分的复习应以训练为主,在练中悟理,在练中提高。要认真组织练习内容,明确目标导向,进行正确的认知操作和及时的信息反馈。要以思维训练为中心,引导要新,思路要清,方法要活,训练要实,让学生在动态思维训练中拓展思路,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四、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益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做到书写工整、规范;在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坚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清晰地写出笔算的过程或简算过程;计算结束后,要自觉地检验计算过程是否合理,计算方法是否简便,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这样,通过总复习的全过程,既巩固了学生已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观念和精神,促进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例谈小学数学计算启蒙教学 篇12

1.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 他们正处于好动的年龄, 注意力也不易集中。作为教师更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尽可能结合生活来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情境中激起学习的兴趣, 能够愉快地投入和参与到计算的过程中去。

创设动漫情境。小学生大多喜爱动画片, 他们能说出一连串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名字。因此教师可以把动漫人物引进到计算过程中, 克服那种机械枯燥的表象, 有效激起学生兴趣。可利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让学生爱上计算, 或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比如针对5 以内的加减法, 教师可设计一个 “羊村保卫战”的情境, 把喜洋洋与灰太狼带入其中。在这过程中, 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头饰进行表演, 可以根据计算的过程来进行角色重组。整个计算过程, 学生兴致高涨, 不仅能够积极参与活动, 而且对计算的过程有了充分的理解。

组织儿童游戏。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 他们的思维比较直接、具体, 而概括抽象能力较差。教师需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尽可能通过游戏让学生轻松地利用计算解决身边的问题。比如20 以内的加减法与生活联系较多, 可以让学生自己到超市去买东西, 可以留心身边、书包里的数学, 让学生便捷愉快地享受计算过程。当然,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 通过分组进行数学游戏, 让计算过程贯穿于整个活动中。

进行数学竞赛。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竞赛, 是计算训练的好方法之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采取多样的抢答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2.组织巩固训练, 力求训练最大效果

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 必须要加强一定的训练。教师要把握好训练的度, 要讲究训练方法, 注重训练实效。一般而言, 20 以内的加减法, 在训练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熟能生巧。“熟”是前提, “巧”还需要教师指导以及学生的领悟, 不能机械训练。

“少食多餐”。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需要平时扎实的训练。坚持“天天练”, 即每天3~5 题, 既能让学生学得轻松, 又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形式多样。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好奇心重, 好胜心强。因此在计算过程中, 可以开展游戏, 或者赛擂台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

错而不“误”。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错题集, 每天把计算的错题收集起来, 定期分析原因, 每月集中时间再次训练, 让错题成为资源, 真正做到变废为宝, 错而不“误”。

3.理顺算理和算法体系, 追寻教学相辅相成

在20 以内加减法的教学过程中, 算法和算理的统一、算法“多样化”和“最优化”的统一, 一直是一年级数学教师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 要精心平衡好以下两组关系。

(1) “算理”和“算法”相辅相成。“算理”是指计算的道理, 即解决“为什么要这样算”的问题。“算法”是指计算方法, 即解决“怎样算”的问题。两者从理论到实践, 要相辅相成。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更需要处理好这两个关系。

借助学具, 讲清算理。算理是抽象的, 也恰是20以内加减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年龄及心理原因, 学生对于算理的理解不一定透彻。教师可以给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搭建一个平台, 借助学具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比如学习7 加5 等于几, 学生对这个问题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思考过程:①对该道题进行判断, 是用加法还是减法;②如果是用加法, 如何把7 凑成10;③计算思维过程:7+5=7+ (3+2) = (7+3) +2=10+2=12。方法虽然简单, 但是却包含着一系列逻辑推理过程, 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 要完全掌握它, 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小棒、图片等学具, 让学生自己动手来理解具体过程, 使算理和算法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联系实际, 搭建平台。20 以内的加减法, 教师可以通过类比同化, 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 需要算法与算理有机融合。学生开始口算时, 只知道算法, 不明白算理。这时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否则学生不懂算理, 智慧就停留在机械计算、形而上学阶段。通俗地说, 也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当学生理解了算理后, 教师又应该引导他们应用到算法上, 使算法与算理实现统一, 保证计算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2) “多样”和“优化”相辅相成。在计算入门阶段, 教师需要倡导算法的多样化,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主动探究。在这过程中, 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思维,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同时需要优化多种计算方法, 让学生学会选择。“多样”, 与“优化”, 两者缺一不可,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比如在教学8 加7等于几,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或小组合作, 有学生会直接从8 开始数7 个数就是15;有学生会把7 分成2+5, 即8+2+5=15;也有学生会把8 看成10, 即10+7-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学生, 尽可能让学生的思维发散, 自主选择, 全班交流, 最终选择最简便的方法。这个过程就是计算的多样化与优化的和谐统一。

上一篇:针对训练下一篇:实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