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计算数学教学方案(共11篇)
小学计算数学教学方案 篇1
在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中, 计算机应用系统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之中, 并促进了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 在大学教育中, 教学指导应认识到这一趋势, 并将计算机教学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授中去, 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技能。其中计算思维是当今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思维方式, 必须通过计算机与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连接, 通过反复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方式的建立, 为日后的择业与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 计算思维与计算方法
1.1 计算思维。
所谓计算思维, 就是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 并对人类的思维方式进行模仿训练, 利用计算机的思考模式提高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计算机具有广度科学的特点, 必须要加强各学科之间与与计算机的结合, 提高不同领域中计算思维的应用。
1.1.1 计算思维是通过约简、嵌入、转化和仿真等方法, 把一个看来困难的问题重新阐释成一个我们知道怎样解决的问题的方法。
1.1.2 计算思维是一种递归思维, 是一种并行处理, 是一种多维分析推广的类型检查方法。
1.1.3 计算思维是一种采用抽象和分解来控制庞杂的任务或进行巨大复杂系统设计的方法, 是基于关注点分离的方法 (Separa-tionof Concerns, 简称So C方法) 。
1.1.4 计算思维是一种选择合适的方式去陈述一个问题, 或对一个问题的相关方面建模使其易于处理的方法。
1.1.5 计算思维是按照预防、保护及通过冗余、容错、纠错的方式从最坏情况进行系统恢复的思维方法。
1.1.6 计算思维是利用启发式推理寻求解答, 即在不确定情况下进行规划、学习和调度的思维方法。
1.1.7 计算思维是利用海量数据来加快计算, 在时间和空间之间、在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之间进行折中的思维方法。
1.2 计算方法。
计算思维中主要的应用核心是计算方法的建立, 计算机的计算方法区别于不同的学科, 具有广泛设计的特点, 但是绝大部分都是通过数学方式的近似解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在求解的过程中, 将实际的问题进行抽象数据与模型的建立, 通过严谨的计算, 对问题进行分析, 这种运算方式产生的结果具有实用价值, 并与一定的实验基础具有直接的关联性, 这主要是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的储存和分析系统, 能够针对具体问题利用数据库选择正确的解答方式, 而这些方式往往都是人们在长期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
1.2.1 需要对一个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分析, 根据提出的问题和条件进行约简和抽象, 从而建立数学模型。
1.2.2 同一类问题的求解方法存在多种, 因此需要根据实际问题对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1.2.3 根据采用的计算方法设计正确的算法。
1.2.4 运用程序设计方法学所阐明的原则、原理和技术编写程序, 要综合考虑程序执行的时间、空间等问题。
1.2.5 运行、调试和完善程序。
2 教学方案
2.1 教学方法。
计算方法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较大的不同,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针对某一类的问题, 进行具体方法的教授, 这种教学方式局限了学生们的思维方式, 虽然构建了数学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但是这种思维过于呆板, 在相似问题的解决中学生们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通过计算教学方式的构建, 能够有效的激发同学们的工作热情, 并提高了应用水平。在计算教学方法中任务驱动教学是常见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的宗旨不是教授解决问题的方式, 而是通过对问题的思考,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 并积极的促进任务的完成。改变了以往由内向外的教学思想, 通过对外部环境和自身掌握知识水平的思考, 总结出可行了解决方法, 让学生们主动构建出自己的学习经验, 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方法的建立, 不仅提高了应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们独立思考与探索的精神。
2.2 教学内容。
在计算思维培养和计算方法的教学中, 应根据实际的问题进行教学方法的制定。首先, 要对当前的知识点进行难易程度的划分, 并重点对基础点和重难点进行统计, 找出不同层次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为同学们构建一个完善的知识网络, 模拟出电脑计算的数据模型形式, 并通过不同层次相对应的问题的训练, 为同学们建立计算应用思维。并且还要分析不同学生的差异性, 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的不同, 有针对性的进行任务的下发, 从基础和长处进行相关问题的设定, 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 因材施教, 逐渐提高学生们的计算方法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 在教学内容中, 要让同学们正确的认识到计算思维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通过概念和方法的教授, 让学生们创新思考,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对于延伸出的概念, 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中予以补充和延伸。
2.3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重点的工作内容是进行教学任务的确立。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们的实际情况, 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提出任务和目标的建立, 这种任务必须是阶段性的, 通过对知识和思维的逐渐积累, 达到不同的学习要求, 逐步的培养出计算分析能力。在任务推进时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运用计算思维思考和处理问题;注重学生反馈信息, 及时点评、总结,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是引路人和指导者, 负责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 指导计算思维的运用和监控任务实施的进展, 不作过于详细的讲解, 留出空白,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
2.4 教学效果考核。
传统教学考核方式以一份试卷来评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无法体现学生对计算思维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因此这种考核方式无法适用于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计算方法课程的考核。在目前无法取消期末笔试的情况下, 为了使教学考核结果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对知识、计算思维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可以将平时评价与期末笔试相结合, 并降低期末笔试成绩的权重, 从而将考核渗透到日常的教学环节中。在每次教学中对学生的任务完成过程和程度进行评价, 既可以客观评价学生对知识点和计算思维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又可以促使学生真正重视平常的学习。
3 结论
对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方案进行调整,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依托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科学的考核方式,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 又能体会到运用计算思维的优越性, 从而逐步熟悉和掌握计算思维的相关概念和方法。未来我们将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完善这一教学方案, 使之能更好地促进计算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姜书浩.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3) .
[2]王新宇, 王良民.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计算方法教学方案研究[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1 (10) .
小学计算数学教学方案 篇2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以及必要的运算技能。“必要”一词清晰地体现了计算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一方面从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来看,与计算相关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要通过计算去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从我校的实际出发,在计算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比如口算能力比较薄弱、计算基础不够扎实、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出问题。这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精神,而且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失去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了不利因素。为了改变现状,更好的贯彻《课标》精神,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化,我们课题组提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研究目标、现实意义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1、探索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技巧以及学生计算训练的方式方法。
2、激发学生在计算上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促使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根据我校数学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计算状况进行调查,我们认为: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能力,历来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我们重在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确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为研究内容,重点研究培养良好数感、提高思维能力、增强实际应用、加强学生计算训练方式方法、及培养学生稳定的心理和良好习惯等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方法进行。
以口算的基本训练作为计算教学的突破口。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是课堂计算教学的重点
组织好有效练习是计算教学的关键。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是计算教学的动力。
利用学科活动定期交流研究中的得与失,以便及时反思及时改进。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同伴互助,观摩研讨
乌苏市石桥乡中心学校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负责人:张学玲2011.3
五、研究的进度计划
石桥乡中心校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课题名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张学玲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石桥乡中心校
石桥乡中心校 2011年3月
浅析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
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方法在不断地增多,从一开始的基本教学法,相继又有了简算教学法,近几年速算教学法也普遍用在了教学中。在学校和教师的不断努力下,学生用实际成绩证明了这些教学方法的确有显著的效率。
一、小学数学计算的基本教学法
小学数学计算的基本教学法就是估算或者口算,用基本算式进行计算。例如,在学习“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时,老师拿着一根粉笔,说“一根粉笔一元钱,一盒粉笔多少钱呢?”学生头脑中产生了疑问,都迫不及待地想立刻知道粉笔盒里面有多少只粉笔,于是老师将一盒崭新的粉笔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大家一起数起来粉笔的个数,学生口算就算出了一盒粉笔多少钱,老师问学生:“要想知道一盒粉笔多少钱,你们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学生回答:“一只粉笔的价格和粉笔的数量”。教师通过这样基本的讲解与提示后,学生口算就得出了结果,并理解了题意,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能够使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显著提高。
二、小学数学计算的简算教学法
小学数学计算的简算教学法就是将算式用简便的算法得出结果。例如,在学习“多个数进行相加时”老师先写在黑板上一道题“2+9-5+(5-2)=?”老师讲解题的关键是要告诉学生:加号后面的括号直接去掉,原来是加现在还是加,是减还是减。但是将减号后面的括号去掉时,原来括号里的加,现在要变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现在没有括号了,可以带符号搬家了。接着老师给学生分解:2+9-5+(5-2)=2+9-5+5-2=?学生马上看出来得数是9,觉得这样的方法非常简单,都很喜欢这个方法,期待老师马上留练习题,老师写出了练习的题目“7+8-5-(3+5);2+4-8+0-5+(4-6)”,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挥动着铅笔,希望通过练习展示自己的本领。数学中学习计算,在老师教授方法以后,还要通过学生自己多加练习,才会发挥出最佳效果,获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成绩。
三、小学数学计算的速算教学法
小学数学计算的速算教学法就是将算式用快速的方法算出结果。例如,教师講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老师先说明了计算要领: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相加,得数为前积,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的个位相乘,得数为后积,满十前一。接着举了一个例子:12×13,答:12×13=255。解释:12×13=12×(10+2)=12×10+12×3=120+(10+2)×3=120+30+2×3=(120+30)+(2×3)=156。之后老师留了几道题请学生练习“17×19、16×18、15×14”,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计算,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相加,得数为前积,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的个位相乘,得数为后积,满十进一。例,17×19;17+9=26;7×9=63,最终结果是323。以此类推,速算的方法很多,数学中计算大多数都可以选择相应的速算方法,速算教学法运用到教学中,学生会觉得计算并不困难,反而觉得新颖有趣,更加快速的融入学习当中。
小学数学的课堂上通过运用数学计算的基本教学法、数学计算的减算教学法、数学计算的速算教学法这几种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对小学数学计算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还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秦彦良.浅析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J].学周刊,2014(09):39.
[2]李平.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3):56-57.
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方案的实施 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分级教学,教学实施
1 概述
计算机基础教学从上世纪70年代末进入大学教学体系中,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从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发展到对各专业普及开设。教学模式由以前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发展到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工具应用教学。计算机这个工具已经广泛出现在各个行业,学生早已对这个工具不陌生,但要掌握各专业需要的基本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亚学院面向全国30个省市招生,每年的招生人数在5000人以上。面对来自不同区域、不同专业、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怎样搞好这个共同基础课程的教学是一个一直值得探讨的问题。全校几乎所有的专业都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同在,用同一个框架套用所有的教学要求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建立一种柔性的课程体系实现分类分层次教学是势在必行的。因此,学校在2015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行教学改革,重点突出学生分层、因材施教、分级教学。
2 分级教学的实施
2015级5300名学生于军训期间分批组织计算机能力测试,测试题目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模拟软件。共有4678人参加了能力测试,根据能力测试成绩和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将2015级学生分为三级教学,三个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免修生:测试成绩在70分以上的101名学生,免修免考该课程。为这101名学生开设相关兴趣班指导后续学习,课程结束上交学习心得体会或学习作业。
A班:测试成绩在60-69分之间的261人分为3个班级授课,在原有教学内容上增加Office高级应用内容,以推动式案例教学模式为主导。
普通班:测试成绩在60分以下的4316人,按照正常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教学。
3 分级教学的考核
经过一学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共4577人参加了期末考试,A班和普通班都采用同一套测试软件,期末考试的软件仍为一级模拟软件。
免修生:学期末共上交学习心得或作业88份,101人总评成绩都以85分计入。
A班:261名学生考试合格率为92.3%,优秀人数为24人,占总人数的9.2%,良好人数为107人,占总人数的41.0%。总体成绩呈正态分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测试成绩分布具体图1所示。
普通班:4286名学生考试合格率为69.1%,优秀人数为120人,占总人数2.8%,良好人数达到759人,占总人数的17.7%。测试成绩分布具体图2所示。
4 分级教学的评价和改进
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对不同专业和学科,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的要求有共同之处,也存在着许多的差异。采用分级教学的目的就是针对不同能力和等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案,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论教学模式如何改革,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所有的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达到大纲的要求。
分级教学有效的解决了学生计算机水平能力不均衡,采用统一教学内容和模式的问题,较合理的将学生分层,因材施教。不管是A班还是普通班的学生成绩来看,基本达到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成绩呈正态分布。大多数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水平。
不难看出分级教学的关键问题就是分级的标准是否客观合理。2015级分级教学的主要依据就是学生入学进行的计算机能力测试,测试软件由近100套题目组成,有难有易,随机组题成卷,基本涵盖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大纲的知识。这种随机性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也只能是个参考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免修的学生在后期的自主学习存在监督不到位的情况。特别是按照测试成绩分出的A班学生,在分级教学前是全部及格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有15名学生成绩不及格。
A班学生是从所有学生中选出学习能力较强,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学生。但从实际上课和考试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名副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增加了Office高级应用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了高级应用的测试,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掌握的不好。普通班的教学还是存在相当一部分的不及格现象,计算机能力是每名大学生必备的能力,对于这一部分学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一定的措施来保障他们的学习。
推行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设置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实施分级分层教学,全面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各专业需求的各类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14[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讨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215-01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学生计算能力将直接影响其后续数学的学习,甚至还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发展。那么,如何加在教学中做好计算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之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需要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
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有如;在学习“小数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到商店里观察“商品标价”,也可观察“菜篮子价格”等生活实际来加深认识。在学习“统计表”后,可调查统计本校和社会上有意义的事物,如各班级为“希望工程”捐书数量,经过数据整理,制成能说明问题、有实际价值的统计表。这样,通过数学知识的应用,不但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而且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心理品质。
二、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要注意:
1、突出重点 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 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 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 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打好基础 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 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练。凑整的训练一定要加强,如:74+26=100,63+37=100,252+ 748=1000,25×4=100,125×8=1000等,要教给学生迅速观察,判断、凑整的能力。这些要求到了中、高年级 也不应忽略。同时要加强乘、加的口算训练,如两位数乘三位数176×47,当用7去乘被乘数 的十位时,还要加上6×7进上来的"4",所以"7×7+4"这类的口算必须在教学之前加以训练。
3、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算。简算的基础是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因此,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很重要的。在小学四则运算中,几种常用的简算方法学生必须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要求 。
三、巩固练习是保证
巩固练习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教学的理性回归需要巩固练习,而且需要考虑学生个体的不同形式的练习。练习的设计既要顾及知识的积累,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算法的运用。通过练习、比较,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从而提高小学生计算速度和正确率。计算教学的练习包括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这些练习的安排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学生独立算、同桌对口令、开小火车、抢答、学生自己编题、每天一练等不同的形式,通过练习应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良好计算习惯是根本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 、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如,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又如,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 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小学计算数学教学方案 篇6
一、将学生当作教学主体
在中职计算机实践教学中, 学生是主体, 同时学生也是教学得以建构的基础, 对于学生实践能力要加强培养力度, 首先要做的就是以学生为出发点, 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第一, 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其将思想观念转变, 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纯理论教学模式改变, 使学生开拓自己的思维, 使其敢于去进行实践。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是应式计算机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 学生学习仅仅是局限在课本以及实践指导书籍, 但很少动手去进行尝试, 也很少去进行实践操作。这样他们只有理论知识, 在实际中遇到问题仍然不知道如何操作处理。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敢于去动手, 敢于去进行实践操作。第二, 将学习目标构建起来。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学来说, 其最终目的并不是仅仅是要得到一张所谓的证书, 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要尽可能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与理念, 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进行实践、多动手。第三, 使学生将学习态度放端正, 将良好学习氛围建立起来。在中职学校进行学习的学生, 基本上都是90后, 他们有高涨热情, 主张个性张扬, 追求自我。但同时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 良好学习氛围以及学习风气对他们端正学习态度以及激发起学习热情都是十分有利的。
二、教师要发挥其有效作用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要构建计算机教学实践课堂, 教师要能够做到以下方面:
(1) 在课堂开始之前, 对于每一节课教师都要进行认真准备, 对学生学习目标做到十分明确。即使学生对计算机技能以及网路操作能力有一个较好掌握, 同时也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要将学生兴趣以及参与性的激发作为主导, 对学生积极性进行培养。
(2) 在教学进行过程中, 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 在计算机课堂上引入实践操作, 根据课程比例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上机操作, 对于实践指导教材要进行充分利用。要选择一些有针对性实践来进行上机操作, 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来进行分部分教学。另外, 在进行实践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理论教学, 教师要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平衡好。进行实践训练是对理论知识进行提升与巩固, 并且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能够将知识要领领悟, 理论知识为实践操作的实现提供基础。
(3)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将激发学生兴趣作为出发点来进行教学, 要将教学重点准确、高效抓住, 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实际需要来进行教学, 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 并且要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到课堂中, 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激起学生学习热情。计算机实践操作是计算机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也是对理论知识进行检验的必要环节。
三、构建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首先, 要对多媒体以及比较形象客观的教学素材进行利用。从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方面来说, 其对具体事物感知能力比对抽象事物感知能力要强很多。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实物引进课堂中不仅能够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 而且也能够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效率提高。比如, 在对矢量图这一概念进行学习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矢量图向学生放映, 对矢量图与一般图形之间所存在差别进行对比, 使学生印象得到加深, 同时也使其对相关概念进行更加直观的学习。其次, 对于实践操作的演示视频要进行合理应用。课本上所阐述的实验步骤比较复杂, 即使有插图学生也很难进行理解,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视频让学生对实践操作的演示进行观看, 使实践操作步骤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被展示出来, 从而使其对计算机实验操作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再次, 将实践操作兴趣学习小组成立起来, 鼓励学生通过团队之间的合作交流来对知识进行探索, 从而使自身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不断巩固及完善。对于计算机实践操作来说, 同一种结果可能会有不同操作方式,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 可以拓宽思维, 有利于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 要将计算机实践操作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提升其现实意义。
中职计算机教学在中职教育中十分重要, 一个较高计算机水平对学生今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现代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实践操作, 构建计算机实践操作有效课堂, 从而提高学生教学计算机水平, 为其以后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笔者在此希望广大中职计算机教师对实践操作能够加强重视, 并且采取有效方案措施来加强实践操作教学, 促进计算机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小乐.以实践性思维引导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 (1) .
[2]张生杰.中职计算机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性[J].职业, 2011 (27) .
[3]张乐萍.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实践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2) .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篇7
作为公共课程, 第一层次的课程已经开出一门《计算机文化基础》, 第二层次开出一门《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公共课, 而第三层次的课程由我系开设公共选修课, 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自行选修。《计算机文化基础》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的需要, 为此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6年6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础教学的意见”,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层次, 其内容必须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不断的更新, 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 国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策。在此背景下, 为了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和人才特色, 结合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新教学计划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 将重点放在课程整合、体系优化和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设计上, 合理构建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应用级平台,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 对我校现行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公修课程必须进行改革, 提出新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基本要求与课程框架。
2 教学改革的方案
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 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 而有的学生却从未使用过计算机。对近几年大学新生的调查显示: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 比如浏览网页、聊天及网络游戏, 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 目前, 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在今后一段时间, 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
2.1 目标与定位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 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学科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 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为满足各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基本需求的基础上, 拟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与定位。
目标与定位:
(1) 熟悉典型的计算机操作系统,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使用, 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础概念。
(2) 掌握常用办公自动化软件, 具备使用常用软件处理日常事务能力。
(3) 通过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 具有正确的程序设计方法、思路和初步的应用软件开发基础;数据库技术应具有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初步设计、开发与应用能力;能利用常用工具处理多媒体数据, 初步掌握多媒体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开发能力。
(4) 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利用Internet进行主动学习, 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计算机基础。
2.2 教学安排及课时分配
全校大一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分为两大类:文科类第一学期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 第二学期开设《ACCESS数据库》;理科学生第一学期前半学期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 后半学期至第二学期学习《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除这两大类课外, 对于第三阶段的课程学习, 我系开设有《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多媒体制作》、《网站建设》、《信息安全论》、《信息系统设计》等公选课程, 供全校文理科学生自主选择。
2.3 教学目标与标准
2.3.1 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学目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目标要求:掌握相关计算机基础知识, 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和Office软件的使用。
考核标准:文科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的一级水平。
2.3.2 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
教学目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程序设计思路的培养与训练。
目标要求: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一般方法, 基本能达到熟练地使用Visual Basic语言进行简单程序设计的初步能力;掌握软件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
考核标准:理科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的二级水平。
2.3.3 ACCESS数据库
教学目的:学习关系式数据库编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具备数据库设计、分析能力和工程项目开发的一般技术。
目标要求:达到熟练分析与研究复杂工程项目的技术分析与程序开发设计的初步能力。
考核标准: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的二级水平。
3 教学组织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涉及面广, 学生都来自不同的系 (专业) 。一方面是开课的需求增加, 另一方面是教学组织难度增大, 我们需要开展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探讨和研究;组织骨干教师, 开展教学研讨, 制订教学内容、教学大纲, 选编系列教材。
(1) 文、理科学生的必修课均采取教师集中授课方式和学分主导机制。学生自主选择教师, 理论课人数控制在80人以内;上机实验课人数控制在40人以内, 安排在正常上课时间, 原则上由任理论课的教师担任。文、理科《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时间及考试内容均不同, 所以必须采取分科教学。
(2) 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 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考核分成两部分:一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 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二是综合能力的考核, 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教学方案 篇8
1 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教学的目的
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教学已经逐渐被列为所有学生的必修科目, 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技能, 首先就需要掌握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的相关知识。所以, 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 不断实践巩固知识, 然后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后的工作学习中。所以,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 先通过基本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机的操作技巧, 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地对办公自动化加以理解。同时, 在课堂上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办公自动化软件结合起来, 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 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操 作能力。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课程是实验性要求极高的一门学科, 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办公自动化常 用的软件 如Word, Excel, Power Point等的基础 上 , 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另外, 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及熟练操作以后, 还要不断总结相关领域的专 业术语 , 以及相应的操作技巧, 以便于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提高工作效率。
2 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教学的过程
2.1 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随着时代和科学的进步, 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 为了熟悉计算机的强大功能, 必须熟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熟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正确了解计算机的特点和分类,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 从而让学生对计算机有所认识。到目前为止, 计算机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 它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中。所以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是势在必行的。因此, 在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教学的课堂上, 首先给学生讲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并尽可能地让他们了解计算机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分析掌握计算机技能的利弊所在, 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让他们在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课程中有一个好的开始, 才能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 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软件自动化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 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是具有一定的通用性的, 教师需要把这些联系分析给学生, 让他们体会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才能保障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听课、学习。
2.2 基本操作技巧
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是具有相应的操作技巧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操作技巧, 才能保障他们日后熟练的操作。因此, 在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的课堂中, 教师需要给学生讲解基本的操作。例如: Word文档的启动、菜单的操作、文档的版面设计、图文的排版、 工具栏的使用、 文档的复 制以及保 存等 , 让学生掌 握这些基 本的Word操作 , 是熟练使用Word的基础。又如Excel的基本概念、 工作栏的使用、工作表的编辑、函数以及数据的编辑使用、单元格的处理等, 是熟练使用Excel的基础。还有幻灯片的制作、放映、图片背景的设置、 背景音乐的设置、动画的设置等, 都是Power Point操作的最基本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把这些相关的操作给学生讲解并示范, 让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课程的操作有了初步的认识。最后, 还需要强调相应的快捷键的使用, 提高操作的效率, 为学生日后的工作提供方便。例如: Ctrl + A全选、Ctrl + C复制、Ctrl + V粘贴、Ctrl + S保存等, 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让学生逐渐适应快节奏的生活。
2.3 注重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的实验课
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课程是一门偏实践的课程, 即使学生掌握了相应的计算机知识, 如果没有实践经验, 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不能够真正地运用到工作中。所以, 在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对相关知识的讲解, 还要多给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 在确定学生对书面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后, 让他们在机房上机操作, 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 又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 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地观察学生的操作成果, 并及时地纠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耐心教导学生正确的操作方式, 既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又能引导学生不断努力。当然, 如果学生的操作颇有成效, 也会增强他们的 满足感 , 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所在, 从而提升学习该门课程的热情, 这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是非常有效的。
2.4 运用到办公自动化软件中
在21世纪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里, 各行各业的办公软件都会用到计算机知识, 各种各样的办公都会用到Word, Ex-cel, Power Point软件知识。所以 , 在学生熟悉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巧上, 让学生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各行各业的办公软件中, 让办公过程逐渐实现自动化,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工作效率。当然, 办公上网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办公上网的能力, 鼓励他们通过办公上网检索更多需要的信息, 然后加工、处理相应的信息, 不断增强他们的办公能力。
2.5 教学评价
无论在何种课程中, 教学评价是必不可少的, 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教学也不例外, 也需要相应的教学评价来提高教学质量。首先, 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操作成果做出评价, 并设定相应的奖罚制度, 激励学生更用心地学习。其次, 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水平等也是需要 评价的 , 学生可以就自己的个性化特征给教师提适当的建议, 确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考虑到所有学生的状况, 做到因材施教, 提高教学的质量。
3 结语
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的相关技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定要积极探索并设计出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 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信息化时代需要的人才,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也能保障学生为国家的发展增砖添瓦。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作为信息化时代高科技发展的产物, 广泛应用在各个工作领域中, 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必须具有相应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同时, 还要学会基本的办公室自动化软件的基本使用。各大院校需要设置相应的计算机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 促进学生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设计了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教学的教学方案, 以便于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 掌握基本的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杨娜, 李丹.案例驱动制的办公自动化课程改革探讨.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2]尉明军.煤矿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天津大学, 2012.
小学计算数学教学方案 篇9
1 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存在的问题
1.1 大学大一新生计算机水平差异大
在我国的初中的计算机教学就存在很大差异, 计算机教育是极不平衡的, 这样就使我国高校入校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良莠不齐。在我国一些相对于偏远的地区, 我国很多的学生甚至都没有上过计算机课程, 有的学生更是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但是在我国经济相对于发达的地区, 那里的学生对计算机都很熟悉, 而且他们很小就开始接触计算机, 也都在学校接受过很好的计算机教育, 都可比较熟练地去操纵计算机。这给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学造成了不小的挑战, 教师无法在同一个课堂中很好的兼顾到所有的学生, 那些基础稍微差一些的学生就会产生被忽视的感受。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如果无法很好的解决这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 继续采用统一起点教学, 那么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就会觉得简单而不想去仔细听课, 但是基础差的根本就跟不上。这是高校计算机教学都普遍存在的问题。
1.2 课时减短和教学内容增加产生矛盾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对我国高校的教育进行了改革, 让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不断加强, 那么随之而出的就是大量的去缩减学生的课时, 也包括了计算机课程。但是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又是十分快的, 还需要与大学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和交融, 这样一来, 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就需要不断的增加和补充。但是课程的缩减就和这一现状就产生了很大的矛盾。高校计算机教师就会感觉课上不完, 在十分有限的课时里教师无法把那么多的授课内容完整的教授给学生们, 而学生会产生老师讲的很快的感觉, 无法将知识进行很好的吸收。
1.3 计算机课程设置不够专业
目前在我国甚至在世界各国, 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渗透, 这样一来, 每个学科都对计算机课程有了属于自己的新的要求。但是我国高校对计算机专业更注重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和操作上, 但是几乎很少与学生的专业进行结合。在高校计算机授课时没有对学生不同的专业进行结合, 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类别来设置教学内容。学生们在毕业后没有机会把学到的计算机的知识运用到行业当中, 在剧烈的社会竞争当中丧失主动权。
1.4 应试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我国目前的就业市场对学生操纵计算机的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大多数企业单位看一个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的好坏, 主要是通过他们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 所以部分高校和计算机教师也加重对计算机过级率的重视, 采用应试教育来促进学生们学习计算机, 但是这样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就忽略了对高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一些高校甚至将计算机等级考试与学生们的学位进行挂钩, 强制要求高校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拥有省、市、国家的计算机二级等级证书, 对一个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水平的评估就只看重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学生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们都要费尽心思的去获取计算机等级证书, 他们为了应付计算机等级考试, 话费大量的时间好精力去准备强行记忆各种题材,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就得不到培养。
1.5 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我国高校近年来都逐步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关于计算机教学的教师队伍, 还有不少的学校的计算机教师主动承担高校学生的教学任务, 用来满足学生对计算机教学的具体的要求。但是我国高校近年来不断扩招, 计算机教师就会相应承担时间更长而又超负荷的计算机课程的教授, 所以就形成了教师综合素质偏低。计算机学科的应用性很强, 教师如果不对计算机学科进行深入的研究, 那么他们教授出来的学生综合能力相对于计算机学科来说也不会很强, 这样出现的教学效果也不会很好。
1.6 学生本身对社会的适应性存在问题
高校在学生在校期间开设计算机课程, 主要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关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人才, 为了培养他们在日后毕业时对社会有更高的适应能力。我们高校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后会选择有关于软件开发的工作, 而要胜任这项工作, 学生不仅要掌握好有关于计算机软件设计的开发知识、软件系统的命令和相关的方法, 还要在熟悉在开发软件时属于这个领域的知识。如果学生真的打算从事这个方面的事业, 对计算机的知识要很熟悉, 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的认识, 就比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等方方面涉及到的知识。我国目前高校的教育方式主要是针对性的专业教育, 对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相关理论其实是涉及的非常少的, 高效学生在毕业后往往还要进行再学习, 因为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2 关于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优化方案的研究
2.1 采取分级的教学方法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
我国高校大学生入校时的计算机水平都是不同的, 在学生们上计算机课前对他们进行一个简单的计算机能力测试, 在学生们自愿的前提下实行计算机学科分级教学, 针对学生们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开设不同难度的计算机课堂。将计算机基础差不多的学生放在一个教学班进行集中学习, 这样还会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每一个学生都可在原有的计算机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2 借助网络平台来补充学生较少的学习时间
可借助网络平台, 高校计算机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多种新鲜的教学方式, 增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高校计算机课程的理论课教学有着非常大的信息量, 让学生们很难再极短的进行吸收, 这时要借助每个高校的网络平台, 实现在线问答和网上实时作业批改等方法, 让学生们在课外也可进行互动。实行实现教学, 首先就是要让学生们对理论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在熟悉和自由操纵所学的技能, 可在实际造作中综合的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最后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在整个教学实验中, 对于实验的步骤应尽量详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自觉主动的去对学习的程序和工具进行具体的操作, 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2.3 计算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
为了使计算机教学与不同专业的学生的不同专业想满足, 就要把课程资源尽可能丰富起来, 在开设公共必修课的同时, 不能忽略到计算机选修课的设置, 使具有各种不同需求的同学都可找到适合自己的课堂。另外, 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要更加专业, 在计算机教学的内容里应更多的加入专业应用的部分, 教学内容要更加注重实用性, 将当今社会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和高超技术适当的引入到课堂中来, 在本专业和计算机课程的开发工作里要让学生们参与进来, 让他们学会用计算机来解决本专业所涉及到的问题。
大量的将国外优秀的教材引入到我们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上, 不仅可丰富计算机教学内容, 还可通过他人优秀的教学内容来丰富计算机教育的教学质量。在这一过程中, 要选择那些先进的、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 最主要的就是注重教材的更新换代。
2.4 将高校计算机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
计算机教师应根据自己教授的课程和每个学生的专业, 在教师自己的圈子之间进行比较明确的分工, 互相之间进行帮助和协作, 了解学生们专业的特点, 将计算机技术和学生们的专业进行归纳和总结, 实现有效的结合。
作为计算机教学的工作者, 应时刻关注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情况。教师应采取参加培训等多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将计算机教师队伍里的知识体系进行随时的更新, 提高计算机教师的视野和业务水平, 让教师始终可很好地适应时刻在变化的教学要求。通过研究教学理论找到更适合学生们的教学方法,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断进行改革, 以保证计算机教学不断前进。
3 结语
通过以上对我国计算机教学的探讨, 我们知道我国计算机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 就比如入学新生计算机基础不同、对计算机课程内容更新过快、亚索计算机课程的课时, 有着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和教师综合素质低等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这又会给我国计算机学科的教学带来更大的挑战。这个时候只要教师不断学习、探索, 跟进时代的发展, 就一定能把这些不利的现状改变, 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全能型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凌素萍, 林锦连, 朱耀辉, 等.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专业课程全英语教学的现况调查及现存问题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 2014 (1) .
[2]刘艳锋.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英语语言学课程教改探索[J].外语教学, 2014 (3) .
[3]郭锂.计算思维的培养——研究型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的重要课题[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3 (15) .
小学计算数学教学方案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155-01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的从新课的导入环节入手,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计算习惯的培养,多途径、多方式的去引导学生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肤浅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导入是计算教学成功的一半。新课程背景下,为了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要对新课导入投以足够的重视。因此,我们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时,我们应积极的从计算教学的导入环节入手,充分的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对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教学效率。数学问题是直接或间接指向某一特定数学知识,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考,并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去“做”,但又不能马上知道该采取何种方式去做的事件。数学问题情境是以数学问题为主体的真实的任务环境。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乘法时,教师可先写一个加法算式“2+2+2+2+2=”出示给学生,并问“你们能迅速地算出得数么”?由于加数小,学生能迅速地算出,紧接着,教师再出示一个加法算式“6+6+6+6+6+6+6=”这样学生就要算几秒钟,老师告诉学生不用加法计算能一下计算出答案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也急于想知道计算方法。这样,通过的有效的问题导入新课,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氛围异常的活跃。
二、注重学生计算兴趣的激发,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抽象性极强的学科,而数学计算更会让学生学得枯燥乏味。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现阶段的很多小学生,他们往往会对教师的计算感兴趣,而要想自己动手、动脑去计算显然就有点为难了,一方面是因为计算的枯燥性,另一方面却是学生自己对动手计算不感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在通过有效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看”的兴趣的同时,我们教师还应充分的根据学生的爱好、性格等各方面特点,创新教学途径,激发学生动手、动脑计算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认知的重要源泉。要想激发学生自主计算的兴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要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我们可以以教材为本,灵活设计一些学生生活中的或是身边的题材来设计教学内容,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 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学生更易于接受,也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强化学生的口算、估算训练,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口算是指不借助于任何计算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而进行的计算。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我们在激发学生计算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强化学生的口算、估算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及正确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中,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训练时,首先,要有计划性和系统性。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学与训练,把口算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之中。其次,要目的性与针对性。加强基本口算的训,易错的题目要及早预防、反复练。最后,训练形式要灵活多样,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口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通过每天的训练而慢慢提高的,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在引导学生进行口算训练。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曼恩曾说过:“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习惯是陪伴学生一生,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对学生小学生的计算来说,计算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良好的计算习惯作为基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计算时,从审题、计算到书写,一气呵成,中途不东张西望,力争算一题,对一题,积极培养学生仔细校对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端正书写的习惯、主动验算的习惯等等,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促使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
总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遵循新课改要求,应反求诸己,三省吾身,不断的改进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手法,不断的通过教师的创新教学手段结合教学实际来提升教学效果,促使学生有效学习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明志;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兴趣激发[J];丹东师专学报;1999
小学计算数学教学方案 篇11
1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中院校学生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是为培养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够适应未来计算机使用要求的大专层次应用型人才服务的。
本课程是讲授计算机文化知识和计算机基本使用方法的入门课程,内容侧重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学会至少一种输入法,学会操作电脑及简单的维护;熟练掌握Office套装软件中的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的使用及上网冲浪知识。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力求以就业为导向,项目任务为驱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将知识传授、素质培养、能力提高、课程实训,即教、学、练、训融为一体化进行教学,以“必需”“够用”“会用”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舍去复杂、非实用的理论分析,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基础。
本课程是专科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分两学期开设,课内78学时。其中:课堂讲解18学时,上机实习48学时,定期辅导12学时。
2 教学内容
紧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以传统教学内容为基础,重点介绍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础操作、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办公软件的操作、国际互联网应用能力的培养等。目的是培养学生规范、高效率、高质量地综合应用办公软件能力,将“能力培养”作为课程的最终目标。
3 课程目标设计
3.1 能力目标
1)具有计算机系统基本知识及使用微型计算机的初步能力;
2)具有运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能力,学会管理文件和文件夹;
3)具有利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能力;
4)具有利用Excel进行电子表格及数据处理能力;
5)具有利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及其处理能力;
6)具有上网操作能力;
7)具有使用部分常用工具软件的能力。
3.2 知识目标
1)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一种汉字输入法;
2)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界面操作及文件和文件夹的各种管理操作;
3)掌握Word文档的文字的输入和基本的编辑与排版、表格的建立及编辑;
4)掌握Excel工作簿的建立及编辑、公式及常用函数的使用、数据查找、排序、筛选和数据的分类汇总;
5)掌握新建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及动画设置;
6)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因特网的简单使用;
7)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4 课程教学媒体设置及内容具体的安排
本课程内容及教学课时安排如下:
本课程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和模拟考试环境软件等。
1)文字教材包括教科书《计算机应用基础》。
2)多媒体课件由代课教师自己制作。
3)模拟考试环境软件与文字教材相配套,向学生提供,其作用一是为了便于学生随时检验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二是模拟考试的题目形式与无纸化考试的题目形式相近,为学生适应无纸化考试打基础。
5 教学过程及学习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依靠已有的教学媒体进行,知识性的内容主要通过自学完成;操作技能必须通过上机实习完成;多媒体教学及模拟考试环境软件的使用应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课堂上课将讲解章节的重点、难点、要点;定期辅导讲解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集中答疑。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应首先了解教学大纲内容,其次了解教学媒体的功能,再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应根据文字教材中提供的内容,再配合要使用方法和学习建议,采取下列步骤循序渐进地学习:
1)阅读和预习学习内容;
2)观看多媒体教学课件;
3)完成思考题和作业题;
4)上机实验;
5)集中辅导和答疑;
6)使用模拟考试环境软件自测学习效果;
7)通过自测结果发现问题,返回上述相关的步骤解决问题。
由于本课程特别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上机实验在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中起决定性作用,否则将可能无法通过考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的入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内容多、比较杂、更新快、学时紧;学生程度不一,教与学的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必须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学有所为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李伟艺,王惠兰.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2009(4):17-18.
[2]柳青.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冯乃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意见[Z].
[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Z].
【小学计算数学教学方案】推荐阅读:
小学计算能力活动方案05-29
小学计算教学06-10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07-13
加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10-22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对策08-21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浅析09-15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策略06-17
小学数学毕业计算题06-30
小学数学计算题答案08-12
小学数学计算技能大赛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