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农村计算教学论文

2024-12-27

小学农村计算教学论文(精选8篇)

小学农村计算教学论文 篇1

农村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从计算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出发,分析农村小学现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何有效落到实处,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何能够不再形式化,得到良好的反馈效果。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实际的计算教学中,一节数学课可以进行得很顺利,算法情境的展现,算法多样性的讨论,算法优化的讨论,运用算法进行练习,总结小结计算方法计算过程等,但是在进行课堂练习时,总有一些学生对计算望而生畏,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教师的计算教学如何落到实处?

一、计算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1.形式化的情境教学

现在的计算课,都是将解决问题作为计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计算内容的引入与展开,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老师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具体问题情境无外乎商场、玩具店的购物场景,这些情境的选择往往根据学生身边的`生活环境所选择,学生可以在熟悉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而展开数学学习与数学思考。

师:同学们,我们农村家家都养鸡,今天老师领大家到一个养鸡场去看看(出示图和题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这是一个养鸡场,一共有900只鸡,鸡窝有3层,平均每层有多少只?

师:很好,有谁知道算式怎样列?

生:900÷3=300(只)

师:非常好,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这里的问题情境在给出图—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式解答—讨论算法—算法最优化这样一个流程走下来之后,就可以告一段落,进行下一轮的例题教学,而下一题的例题教学一般还是这样一个流程。数学课堂的问题情境似乎变得可有可无,开了头之后大家就埋头于研究讨论怎么算?怎么说清算理?有多少算法?哪种算法最好?而把开始的问题淡化甚至遗忘。

这样的情境处理,走流程,形式化带来的后果不可想象,一些学生可能想不到那么多算法而只是被老师告知,一些学生可能还不清楚为什么这么算老师就讲过去了,一些学生可能只是做了课堂的“看客”,还没有积极参与就要求自主练习,自然无从下笔。

所以我们不仅要考虑情境的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更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把握好情境与知识内涵之间的联系,从而激起主动参与计算的兴趣和愿望,而计算教学也在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得到落实。

2.不切实际,追求算法的多样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提倡算法多样化,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使学生思路开阔,能全面地、多角度地考虑问题。

但是一味追求多样化的算法,不管学生的实际能力如何,拼命地把老师所知道的方法都灌输给学生和硬要学生掌握多种计算方法,不顾系统,只顾热闹,不顾知识建构,学生在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时,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找不到最优算法,从而影响基本计算技能的掌握。

二、“软硬兼施”的教学手段

1.根据学情适当取舍

奥苏泊尔指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好的教材结构适合学习者的能力。最佳的教材结构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情况灵活合理地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

對学生普遍掌握得比较好的部分,教师将数学课的数学味儿上得浓一些,将组织学生学习的重心放到自主练习和拓展上,实实在在地通过练习得到提高。对于学生掌握得不好的地方,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合理铺设,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搭好旧知与新知之间的桥梁,注意不能为了走形式而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

2.课堂应适当“留白”

其实课堂教学的“软硬”只是针对数学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的,所关注的真正问题在于学生的学习如何有效落到实处,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何能够不再形式化,从而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的反馈练习得到良好的效果。

新课改提出以来,关注学生主动的学成为一时的热点话题,然而面对实际的课堂存在的种种问题,迫使教师不得不反思,怎样将教师的“引”和学生主动的“学”落实,课堂真的需要被教师全程掌控吗?数学课堂是否应该像语文课堂学习,留出一些空白让学生自由发挥呢?

如,在教“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接着请有不同算法的学生上台板演,学生会出现几种算法。然后,学生观察、思考、争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进行小组讨论,思维之间的碰撞,学生认识到原先自己犯的错误,并形成正确的理解。像这样经过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个人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学生群体之间的讨论、思维碰撞而形成的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个真实的数学学习的过程。

正如闫勤老师所说,课堂的革命是静悄悄的,这样的革命必须以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为核心,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尊严和自信培育的土壤,重视生命的价值与活力。我们老师只要一心为学生着想,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那么不但是计算,学生一切的数学能力定会有质的飞跃。

小学农村计算教学论文 篇2

《信息技术》是自小学三年级就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 但其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我走访了十几所农村小学, 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计算机课程的师资队伍水平不高。农村小学教师更多的是从事语文、数学、英语等理论知识的授课, 而计算机课程更多的是强调动手操作能力, 而有的老师由于自身不是计算机科班出身, 虽然平时工作中使用过计算机, 但在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实际操作时难免出现一些误区, 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其次是计算机课程的课时少。虽然现在农村小学也开设有信息技术课程, 但由于小学更多培养的是语、数等理论知识, 所以计算机课程的课时每周只有一节, 书本倒是厚厚的一本, 图文并茂足有100多页, 遇到计算机老师有事或者临时停电等情况, 连一周一节都不能保证, 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学到的知识很少。

再就是计算机教学设备不配套。农村小学由于教学资金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教学需要的计算机配备方面远远满足不了“一生一机”的要求, 致使上课遇到该学生操作的时侯, 可能四五个学生围着一台电脑, 一人操作, 几个人在旁边观看或者七嘴八舌地指挥, 课堂纪律和效果都不能有效地得到保证。

还有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从8岁至10岁不等, 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 导致一段时间下来, 学得好的同学对计算机越发有兴趣;另一部分同学可能对计算机的学习失去了信心。

2 农村小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目标

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为学生今后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是一个低年龄段的学习群体,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个新生的事物, 教育者不能再按照传统的授课方法, 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目标和要求, 应从单纯的理论知识的传授逐步过渡到技能操作的熟练掌握与实际应用,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 农村小学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措施

教育部把《信息技术》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必修课程,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有必要好好思考如何对农村小学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 以满足小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笔者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 以我的教学经验来看, 应从以下几点进行改革:

3.1 引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本身就是一个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的群体, 他们善于观察, 乐于动手去实验。信息技术的授课老师, 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阶段, 引发学生兴趣是一个很值得去深思的任务。比如讲“画图”这一课, 老师说大家都会用纸和笔画画, 但有谁会用电脑来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片呢?这样就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了, 那么接下来, 学生肯定会很用心地听讲, 进而认真练习画图了。

3.2 改变教学思路

信息技术里难免会讲到计算机的专业理论知识, 但这方面的内容小学生不大容易听懂, 也不怎么喜欢去听, 这时老师就有必要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去引导他们了。比如说上网这一课, 老师如果告诉学生什么是网络连接, 如何设置IP, 可能学生一会就不耐烦了。但老师可以说同学们都经常上网玩什么游戏, 怎么才能上网呢?课堂气氛一时很是热烈,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

3.3 掌握教学方法

建议农村小学计算机老师多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可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在上课时以多媒体的形式, 给每组学生安排具体的任务, 让学生通过各种正常途径自行完成任务,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锻炼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

3.4 规范考核方式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极强的课程, 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在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能独自上机进行相应任务的操作。教育者不能只是凭着印象就随意给学生一个考核的分数, 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测试。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基础, 但由于师资队伍短缺、课时不足、教学设备不足等原因, 使得农村小学计算机教学效果不理想。提出了农村小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措施。

浅议农村小学计算机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 农村 小学计算机 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正在逐步走进课堂,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信息载体和工具,在教育中已经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来开展教学活动呢?

1拉近人机距离,让学生“敢”学习

虽然现在计算机在农村正在逐渐普及,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计算机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个新鲜玩艺儿,他们的心中对计算机既充满好奇,同时又存在一丝丝“敬畏”。因此,他们在操作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畏首畏脚,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弄坏了眼前“宝贝”,或者会感觉计算机很神奇,很复杂,学起来会很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要循序渐进,先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让学生在成功的过程中逐渐消除恐惧心理,拉近人与计算机之间的距离,同时在教学语言上应避免使用“它非常神奇”“它非常有本事”“计算机无所不能”等类似吹嘘计算机的词语。尤其是对于刚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更要多使用主动的语态,如“我们能让计算机……”“计算机能帮我们做……”,让学生感觉到计算机是自己的工具、帮手,是很听话的。学习计算机没什么困难的,增进学生和计算机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才能消除隔阂,放开手脚,“大胆”学习。

2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意学习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尤其是在农村,学生平时大多是在电视中才能见到计算机,因此他们对于计算机的好奇心更大,对计算机课的期望也更高。计算机教师更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设计多彩的教学环节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乐意学、主动学,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能够认真地、精神集中地来对待课上的每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根据教材内容,灵活设计自己的课堂语言与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你能把你自己的姓名‘写入’计算机里吗?”“你能让你的计算机为我们唱一首动听的歌曲吗?”“你能让计算机画画吗?”……用一系列贴近学生心理的问题扣住学生的心弦,驱动他们的好奇心。另外,可以用“范例”代替“语言”,让学生听美妙的音乐,看用“画笔”画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版报、用Flash制作的漂亮的动画……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总之,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3鼓励学生自我探究,让学生自主学习

社会在飞速发展,知识总量在成倍递增,计算机的知识更是浩如烟海,农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又很差,要赶上信息时代的步伐,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自我探究、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有了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无论知识更新的速度如何加快,都能运用自学能力去有效地进行自身知识的更新。在计算机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单纯随着教师的讲、演示而进行操作,课堂的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练——教师再讲——学生再练……”如此的循环往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损害,而且学习的兴趣也会随之减淡,他们常会感到计算机课一学就会,没有新鲜感,但过后就忘,离开老师就无所适从。因此,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上好计算机课的关键所在。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体验自学的乐趣。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不同于其他学科,对于某一种软件,往往同一个操作目的,可以由多种操作方法完成。而这些教学内容就成为树立学生自主学习信心,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的绝佳内容。

(2) 及时肯定、表扬自我探究的结果。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及时肯定和表扬非常重要。在探究过程中,不管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多还是少,都应及时给予表扬。学生在欣赏自己的自学成果时,如果还能得到一份肯定他们的自学成绩的电子奖状,那一定更令他们欣喜。

(3) 用激励的语言鼓励自主探究。“这个问题你能解决”“你自己试试看”“你能行”“你真棒”等这些激励性的语言是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强针剂,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动力。

4学会举一反三,让学生会学习

计算机的知识具有雷同性,如各种软件的打开和关闭,软件的安装,各种软件的基本操作、基本用法等。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学会举一反三就能让学生做到学一知十、触类旁通、一通百通、无师自通,从而能够避免教师对重复性知识的讲解和示范,大大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需要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上好平时的每一节课。教师讲课时要多引导,多让学生自主探究,敢于创新,敢于想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知识真正成为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而不是束缚学生想象的枷锁。

总之,计算机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去解决自身生存中所遇到信息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在农村,不应在乎教会了学生使用多少软件,创作了多少作品,教学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有计算机能力的人,而不是培养成只会按要求操作而不会思考的“计算机呆子”。

小学农村计算教学论文 篇4

选择符合你学习情况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⑴你喜欢做计算题吗?„„„„„„„„„„„„„„„„„()

A.喜欢B.不喜欢C.谈不上喜欢和不喜欢 ⑵你认为你的计算水平怎样? „„„„„„„„„„„„„()

A.很好,我很满意 B.一般,有待进步 C.很不满意,要努力提高 ⑶你做错计算题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

A.不会做B.粗心C.紧张

⑷对于计算结果你通常:„„„„„„„„„„„„„„„„()

A.详细反复检查验算。

B.估算后,再验算。

C.一次就能做对,基本没有必要验算。

⑸在做计算题时,你一般:„„„„„„„„„„„„„„„()

A、审题,弄清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B、读一遍题后就开始算。

C、太简单没有必要审题,直接计算。

⑹对于口算题,你通常:„„„„„„„„„„„„„„„„()

A.按照题目要求口算。

B.简单的口算,有难度的进行笔算。

C.先口算,检验时笔算。

⑺你对草稿本的看法是:„„„„„„„„„„„„„„„„()

A.无关紧要,可有可无,所有的题目都不会使用。

B.考试时会使用草稿纸,平时有时会使用,一般不用固定的草稿本。

C.很重要,一如既往地都使用草稿本。

⑻对于计算器你通常会:„„„„„„„„„„„„„„„„()

A.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使用。

B.在家庭作业中经常使用。

C.遇到较难算的题目时会使用。

小学生计算能力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根据你班的学习状况,选择适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可以多选)

⑴你认为你班大多数学生喜欢做计算题吗?„„„„„„„„()

A.喜欢B.不喜欢C.谈不上喜欢和不喜欢 ⑵你认为你班学生的计算水平怎样? „„„„„„„„„„()

A.很好,我很满意 B.一般,有待进步 C.很不满意,要努力提高 ⑶根据你的理解,你对计算教学的看法是:„„„„„„„„()

A. 数学重在发展学生思维,计算显得有些机械重复,不是很重要。

B. 一些较难的计算可以运用计算器,所以并不是最重要的。

C. 计算很重要,它是其它一切数学教学的基础和保证。

D.不能确定。

⑷你认为你班学生做错计算题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

A.不会做B.抄错题、看错数字、运算符号 C.没有认真审题

D.缺少验算的习惯E.紧张

⑸根据你的观察,你班学生做计算题时通常:„„„„„„„()

A.审题,弄清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B.读一遍题后就开始算。

C.太简单没有必要审题,直接计算。

⑹据课堂观察,将你班大多数学生存在下列现象的序号选出来„()

A.学生做数学作业基本没有固定的草稿本。

B.学生有草稿本,但一张纸写不了几道题,字迹潦草、散乱。

C.学生有固定的草稿本,有良好的草稿习惯。

D.学生有在课本的空白处、课桌的面上等处打草稿的现象。

⑺你认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最关键的是:„„„„„„„„„()

A.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B.养成良好的检查验算习惯。

C.加强系统的计算训练。

D.注重对算理的理解。

E.以上答案都不是。

⑻你觉得计算教学让你最困惑的是:„„„„„„„„„„„()

A. 计算算理的教学。

B.计算器的合理运用。

C.计算要求尺度的把握。

D.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E.以上答案都不是。

⑼对待“口算”你通常的做法是: „„„„„„„„„„„()

A.随教材的教学内容而定,教材汲及时进行,不汲及时不进行口算训练。

B.渗透在教学当中,经常进行口算训练,无论教学内容是否汲及。

C.教材内容涉及时进行口算训练,不汲及时偶尔进行练习。

⑽对试卷命题中出现的口算题,你对学生的要求是:„„„„()

A.要求学生先进行口算,检验时用笔算。

B.简单的口算题要求学生口算,有难度的可进行笔算。

C.让学生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口算。

⑾新教材对计算内容的编写都不揭示具体的计算法则,教学中你通常„„()

A.遵循教材的要求,只要学生会进行计算,不必提及计算法则。

B.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提及计算法则,但只要理解,不强求背诵。

C.修订教材,教给学生计算法则,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D.不确定。

⑿你认为现行教材习题中计算题的训练量„„„„„„„„„()

A.过重B.偏重C.适中D.偏少E.过少

⒀在你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你觉得“估算”运用的情况是:()

A.很多,经常运用。

B.在做估算题时才会进行估算。

C.作用不大,往往让学生计算出正确结果,再根据结果得出估算答案。

D.不能确定。

⒁根据你的观察,你班大多数学生做完计算题后通常:„„„()

A.独立检查验算,不与别的同学验证答案。

B.先独立检查,再与别的同学验证答案。

C.先与别的同学验证答案,发现问题再进行检查验算。

D.除非老师强调,一般很少检查。

⒂根据你的教学经验,你认为与以往教过的学生(特别是使用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之前)相比,学生的计算能力是„„„„„„„„„()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思考 篇5

赣县区莲塘中心学校

一、问题的表现

在教学中我发现了计算教学值得深思的现象,以往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如计算方法、技巧与速度等,现在很少提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比以前下降了,主要表现在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等。而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我认为有以下一些方面。

二、计算教学的误区

1.计算教学依赖于情境。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偏面认为,计算教学离不开情境,缺少了情境,似乎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有的课堂上情境设置是牵强附会的,有的纯粹是为了引出算式,经过一番不着边际的“看图说话”,等到从情境引出算式,已经花去了10多分钟时间,影响了教学的进程。

2.算法多样化变成“形式化”。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对算法只求量上的“多”,学生展示同一思维层面的算法,教师一概叫好,而不管思维层面即质上的提升。一旦少了某种方法,教师就要千方百计牵引。有的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意图,想一些低价值、原始的方法来充数。这样一来,往往讨论一道题目就要花费10——15分钟。而且算法“多”了以后,也不适时优化。在计算时,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有的甚至于不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

3.课堂练习时间无保证。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很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偏面认为现在计算教学的要求降低了,学生做习题就有机械、重复训练之嫌,反来复去说“算理”,挤占了练习时间,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

4.口算不讲速度。主要表现在,忽视口算的正确率以及口算的速度,教师和学生口算意识淡薄,课堂上很少安排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有的一年级学生连2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熟练,有的二年级学生连乘法口诀也没有做到脱口而出,这样势必影响计算速度。

三、计算教学的对策

(一)引入形式多样

数学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如果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情境开展学习,学生能把计算当作一种工具,通过计算解决一些问题,体会计算的价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计算教学从情境引入,并就此展开有效的教学,这是可取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也不能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不能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任何方法都有一个度的问题,计算教学中创设情境也不例外。创设情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除了解决情境中的计算问题,还要通过计算,形成计算技能。

纵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的新知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因此,计算可以由情境引入,同样可以单刀直入。许多时候没有必要去花较多的时间通过情境来教学。根据学生学习建构特点,让学生主动学,把新知通过比较等方法纳入自己的已有知识体系之中,在计算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发挥知识迁移的优势,进行大胆的尝试,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例如,学习“2250÷125”,已经有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基础,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试练,暴露计算中的错误,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规律。

(二)培养思维能力

计算要经过观察、比较、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其过程,便体现了思维过程的顺与逆,思维水平的高与低。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提倡独立思考。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是为了提倡学生的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展示学生的不同层次思考结果,老师不能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算法”。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他们不仅有原有认知结构作基础,还有自身的思维潜能作基础,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之法。要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要舍得放手,要相信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多独立思考,尽可能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计算遇阻时,再让学生互议互启,老师尽量做问题的共同研究者参与学生的探讨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尝试所得。

2.关注“质”的提高。目前,计算教学在方法上大都注意了量的增加,即引导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法,但往往忽略了有序思维,从质的方面提高。鼓励算法多样化,它为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能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儿童的思维发展。

如何从质的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呢?第一,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要认真分析,不能只看形式,而更要看实质——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样。引导有序思考,善于换一个角度去思考。第二,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要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

(三)保证适量练习

新课程提倡个性化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的,其中重要的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高效、统一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

1.加强口算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能力之一。口算不仅需要正确还需要速度,尤其是基本的口算要达到熟练的程度。在四则计算中要使学生先学好2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要求口算准确、熟练。当然,口算技能的形成,速度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训练能做到的,而是靠持之以恒训练实现的。(1)课前3——4分钟口算。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计算课每节课前进行3——4分钟口算练习,形式活泼多样,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显著。可以直接笔答,即手头有一张口算纸,规定时间完成一定数量的题目,数量可以循序渐进,由少到多;也可以视算,即教师出示一题目,学生看着题目写出答案;还可以听算,即教师只报题目,学生说出答案。(2)进行针对性练习。口算训练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46×37”等进位乘法,练习4×7+4,3×4+1等口算,有利于学生在计算中正确地进位。

2.加强课堂练习。目前的数学课堂,在情境引入、算法多样化上面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往往是前松后紧,匆忙收场,学生课堂练习时间严重不足,有的甚至下课铃声一响,教师才布置练习,导致练习不到位,所以有必要加强课堂练习。(1)留有足够的时间。学生的练习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就会成为“夹生饭”,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要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也就不大可能了。所以,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每节课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进行纠正。(2)提高练习质量。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回到机械重复的做法。而是要在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首先,重视练习内容的选择。包括封闭性问题,半开放性、开放性问题等,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开放性问题为辅。其次,练习形式多样。计算教学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避免计算的单

一、枯燥。从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到拓展练习等层次要分明,难易程度适合学生。教材上的、教师、学生设计的题目都要有,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要注意练习的趣味性。在练习时添加一些新颖活动,诸如小竞赛、小游戏等,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始终处于蓬勃状态。第三,关注计算练习后的反思。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回顾、分析、判断能力。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练习效率。例如,计算125×8÷125×8,常有学生得出等于1的结果。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观察算式时,要从算式的整体着眼,不能受算式的细节(数据的特点)影响,误认为是两个“125×8”相除。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心得 篇6

创设情境,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数学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学科,计算练习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客观需要。只有营造浓厚的计算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探究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生搬硬套,数据缺乏科学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的情境来源于生活,这样学生就能感到自然、亲切,学生的兴趣就能倍增。

过程重于结果,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计算方法、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课程标准》也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所以教师要重视演绎推理,在计算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充分感知、感悟算理算法,在强化中感悟归纳推理。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理,在强化中感悟归纳推理,最终具备灵活、简洁、准确、合理、速度、优选的计算能力。当然训练形式要多样化,其中游戏、竞赛等更能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维持训练的持久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算法多样化,激励学生去发现

《课程标准》提出“算法多样化”,就是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去发现许多富有个性的计算方法,但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方法的同时,也要熟悉、了解和掌握其它的计算方法。如果仅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达到优化是不容易的,教师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效促进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判断和选择,通过优化比较,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通过比较辨析,让学生从表面的“同”中悟出实质的“异”来,从而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这也给学生创设了机会,提高他们思维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在探索中不断充实完善原有的认识结构。

注重交流,让学生在计算教学中充满对话在计算教学中,教师有时候把重点放在计算方法上面,忽视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所以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同时教师又是互动交流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中,教师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模型,学生在交流、辩论中,深刻地认识到要注意些什么。课堂学习就是在交流、对话过程中完成的,学生自然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放大错例,深化思维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错误与探索相联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或设计相应的选择、判断题,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探索中不仅“知其错,而且知其所以错”。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就能促进认知结构的组合,推动思维层次的深入,为他们形成良好思维打下基础,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得以正确、迅速的保证。

农村职校计算机教学模式初探 篇7

本文对当前农村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的进行深入分析,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的建设, 从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教学内容等方面对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目前农村职校存在的状况

(1) 教学水平差异很大, 教师自身实践不足。而教学任务繁重又使教师学习新知识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无法得到保证, 不能够及时对自身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更新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受到学校条件限制, 学校不能够为教师提供外出进修、继续学习的途径,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2) 传统教学“教”与“学”分离。教师只顾“传道、授业”, 学生只“学”而不是积极的融入到教学的过程当中去, 这些都妨碍了教学效果。这种“填鸭”式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记, 对内容理解少, 提不出问题, 同时由于学生学习压力很大, 使得学生没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消化所学内容, 更谈不上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了。

(3) 在就业的压力之下, 许多学生把考证作为自己找工作的砝码之一。对于学生来讲无可厚非, 但对于计算机教学如果以培养学生过级为目的则偏离了教学目标, 应把学生培养成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为自己的专业服务。现在好多学生过了计算机二级, 但却连一个实用的程序也编不出来或者稍加变化即无处下手。

二、农村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

用人单位的“面试”主要看技能, 加上学校师资薄弱的原因, 这些学校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技能教育。虽然这些毕业生目前能工作, 在他们工作的头几年也能得心应手, 但由于计算机行业日新月异、发展迅速, 在面对新问题和难题时他们就会被专业型计算机人才淘汰, 改革教学模式迫在眉捷。

(1) 互动型教学

互动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互动教学活动中, 应遵循平等的原则。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观念, 将自己与学生对等, 把自己变为一个指导者, 而不是一个指挥者。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首先必须改善师生关系, 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 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 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 变教师“教”为学生“问”, 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各种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 研究性教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课堂、网络、社会实践等途径, 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以问题为基础, 强调学习过程的独立性、自主性, 学习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学习内容的综合开放性, 将掌握知识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在释疑解惑中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针对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快的特点, 把改革的立足点放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课外科技活动等方面。

(3) 重视以发展能力为主的任务式模式

在学生阶段性学习以后, 围绕某个有一定难度的任务, 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 然后进行探讨、交流,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可以要围绕计算机专业有关知识, 如有关计算机发展和应用的资料, 总结某一些软件的使用方法, 编写实用性或趣味性程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巩固以前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

(4)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农村中职学生的可塑性很强, 利用学生的可塑性可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让学生们动起来, 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 使他们在实践中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遇到棘手的问题尤其是答案的不唯一时, 鼓励学生要学会开动脑筋, 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 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 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5) 加强实验环节建设,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 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 更需要强调实践教学,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环节中, 要多设计一些设计类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为学生以后参加工作和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农村小学计算机网络建设与运用 篇8

(一)硬件建设

目前,小学网络建设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充其量也只有几台电脑而已。主要应用于处理一些文字类的材料,偶尔供教师制作上公开课的课件,大部分时间都作为摆设。

(二)网络教育资源建没

1.上教育的科目较少,内容也较简单且易流于呆板不生动、单调、无趣味,缺乏网络课程应有的吸引力;

2.网络课程内容更新的速度慢,往往几个月都维持原状,不能与时代发展同步;

3.课程的交互程度、共低享性差。网上通常都是些以文本方式出现的课件,偶尔有些高校制作了实时点播视频课件,却多是收费资源;

4.网上学习的课件一般内容较分散、零乱、缺乏系统性;

5.上网课件的可重复利用性小,缺少源程序,不利于与其他资源共享等。

二、农村小学网络建设的思考

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功能和较多的资金投入,效益问题是颇受关注的。我们应该认识到,新技术使用效益绝不是技术先进程度和资金投入多少,而是学校领导者和教师队伍对此的认识、理解和掌握程度,重视教育管理、课堂教学对网络技术的有效利用。

(一)抓观念更新

在网络教学引进学校以后,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未来网络教育将促使家庭教育社会化,未来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新学科发展、交叉、渗透,将改变教室中的教与学的方法。人人都必须随时学习,不断更新。教师必需从大量的网络信息中,选择出那些适合于教学的学习内容,使教学信息的传递同学生的学习吸收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网络教育作用。

(二)抓管理队伍建设

随着计算机网络进入小学校园,要保障和充分发挥网络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计算机网络的管理提到了议事日程。学校要建立在校长室的统一协调下,现代教育领导小组、教导处、电教组、课题研究小组互相协作开展工作,组建计算机网络管理部门,安排计算机专业人员负责,包括网络维护,硬件设备的正确使用,操作系统的安装和调试,计算机病毒防护,以及优秀课件的提供,网上教师、学生资料库的建设。

(三)抓教师队伍建设

网络正常高效运转,必须有一些受过专门训练的技术人员来承担,此项工作的完成将直接影响到交互网络在教学的使用率。由于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特殊运用,我们最需要的是既懂技术、又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队伍。我们认为,引进并非最佳办法,主要通过内部挖潜,以自培成长为突破口,带领一些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已经工作数年,并对计算机感兴趣的青年教师在摸索中学习,在实践中成才。同时,学校用“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这些教师参加全国、省、市、区各级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制作培训班,使他们的专业技术迅速提高。

(四)抓网络硬件环境建设

网络环境建设是进行网络教学的保证。网络环境建设要考虑到学校实际需要和可能,决不可盲目攀比、贪大求洋。校长必须要把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入到他的教育思想之中,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可视具体情况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讲求实效的策略。主要掌握先进性、实用性、开发性、灵活性、发展性、可靠性、安全性、使用性和经济性原则。

(五)网络软件资源建设

1.教育资源建设。

网络资源的建设不能仅靠教师个人的力量,而是要拓展资源来源,丰富资源建设渠道。除了引进优秀的网络教学资源外,学校要组建资源建设团队,建立资源建设评估队伍,严把资源建设的质量关。

2.在线资源、在线资料的建设。

网上资源的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学习者要使用检索、查询等少不了资源库、资料库的建设。随着网络课程在学科教学中地位的提高,在线资源、在线资料的作用也相应地提高了。

三、农村小学计算机网络的运用

(一)辅助教师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成为现实。网络储存了巨大教育资源,不但在数量上容纳了大量的资源,还容纳了图片、音像等生动形象的资源。只要在可以上网的地方,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调用与选择学习资源。”当教师在网络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查询相关的信息资源,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或寻找同伴进行交流,协同学习。

(二)辅助教学

教师将网络搬入课堂,拓展教学的空间,加强师生课堂内与课堂外的联系。通过解答疑问题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图片、图形、动画和声音等生动形象的资源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让教学更富有生动趣味性,扩展了教学容量,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网络可自主地开展学习,主要采取的方式有:教学资源性助学、咨询性助学、信息性助学、互动性助学等。

1.教学资源性助学。学生可以利用网上的教学资源:多种媒体教材、网上学习资源和电子图书资料,包括CAI、IP、FTP等电子课件。这些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发布和获取。

2.咨询性助学。通过在线学习形式向同伴或教师请教,咨询相关的知识内容,通过教师开设的博客进行提问,获取教师的帮助。

3.信息性助学。网络提供了许许多多信息,种类繁多。信息的获取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来进行查找,并获取。

4.互动性助学。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和学习材料都是交互的主体,同时也是交互的客体。学生与教学和学习材料之间的交互主要通过平台的学习资源的交互功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交互主要通过平台教学虚拟社区以及功能实现。师生之间可以进行相关主体教学讨论以及其他方面的交流。◆(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师范学校)

上一篇:种子发芽实验1教案下一篇:以物换物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