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计算机的有效教学(通用12篇)
小学计算机的有效教学 篇1
长期以来,针对小学计算机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如何提升计算机教学的效率,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极具现实意义。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传统小学计算机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过多地重视理论教学,这样单纯意义的理论教学很难取得教学的实效。在教学中,计算机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围绕着教师的理论来进行,学生只能在教学活动中被动地接受,缺乏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课堂教学的气氛缺乏生气,教学的实效性不强,长期以来,这样的教学正在不断地消磨着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参与计算机学习的热情也正在日渐低落,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因此,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要改变只重视理论的教学模式的同时,也要改变教师原有的教学角色的定位,教师在教学中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也应是学生计算机学习的合作者,要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此促进小学计算机教学的高效实施。
二、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促进小学计算机教学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创新元素,在找到这些创新元素后,对这些创新的元素内容进行优化,并且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的方法,鼓励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对小学计算机教学的有效实施是非常有益的。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计算机教学中,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对教师布置的问题很快就能够掌握,而学习能力偏弱的教师,在同样的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中就显得非常困难,面对个体学习的差异,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以小组间成员的有效合作促进不同学生的彼此交流,充分发挥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传、帮、带”作用,以此促进小学计算机教学的有效实施。
小学计算机教学的有效实施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究小学计算机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摘要:<正>长期以来,针对小学计算机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如何提升计算机教学的效率,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极具现实意义。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传统小学计算机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过多地重视理论教学,这样单纯意义的理论教学很难取得教学的实效。在教学中,计算机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围绕着教师的理论来进行,学生只能在教学活动中被动地
参考文献
王秀菁.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小学计算机教学质量的途径[J].考试周刊,2014(12).
小学计算机的有效教学 篇2
在小学数学各个阶段的教学中,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因此,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了新要求,这一要求分三个学段完成,具体是:1~3年级,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4~6年级,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7~9年级在这里不提。
对于这一要求,我的理解是:就是注重让学生体验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并能运用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计算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而要求“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却普遍较差,具体表现为计算的正确率低、口算速度慢,计算不按算理进行等。比如:在学习比例时,要求学生用比例解决问题,学生列的比例式竟然有:时间:路程=时间:路程(当速度一定)等等。
那么,怎样把看似简单的计算教学上得更有趣味、更高效,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我认为:
一、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数学情境创设是指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探索,将实际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问题。
1、创设的情境要与学生的已有生活紧密结合。
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如果能创设一定的情境,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以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我曾经在一期《十堰教育》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情景创设:《七的乘法》中老师提出:每只七星瓢虫壳上都有7个黑点、你在生活中发现哪里还有“七”?学生讨论后得出:七彩虹、七巧板、一星期有7天等等。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之后,老师指导学生用小故事记忆:孙悟空在炼丹炉里呆了“七七四十九天”,„„不管“三七二十一”„„等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既有趣味性,又有实用性,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如果能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教学情境,生动的动画,声、色、艺俱全,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集中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主感受新知。这样的设计,让计算课开端去掉“固燥和乏味”,增加“生动和趣味”,把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复习旧知与引入新课有机结合,为开展新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创设的情境要便于学生探索、理解计算算理
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新奇,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也不能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数学思维的发展。情境创设是手段不是目的,在创设情景时要便于学生探索计算的方法,理解算理。创设情境重要的是为计算教学服务,千万不可为创设而创设。
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国际著名数学家玻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大胆放手,引导学生带着研究的态度自主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比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公式。
三、有效促进学生感悟算理
“算理”,顾名思义是指计算的方法与原理。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忽视算理的推导,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而现在我认为计算教学转到了另一个极端,即十分重视你是怎么算的,还可以怎样算,而缺少计算方法的提炼,导致算理很突出,算法不扎实,学生计算技能不够熟练。那么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成了计算教学理性回归的关键。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计算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四、提倡算法多样化、最优化
我认为,提倡算法多样化,应该从“多样化”和“最优化”两个层面来理解。所谓“多样化”是指“群体的多样化”,是学生不同个性和不同思维结果的展现。所以在引发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有更多的尊重和鼓励。而“优化”是指“个体的优化”,它是在多种方法的比较中所产生的相对性。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交流、评价、体验,在感知不同方法中,以“尊重、接纳、欣赏”召唤孩子的思维创新,让学生在多样化的交流整合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实现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关于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两点。
(1)鼓励算法多样化,并非一定要算法多样化。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不同,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常常是富有个性的,“多样化”正是基于这种差异性,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比如:上次我在泰山庙小学听了一节课,也是关于计算教学的,讲的是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在探讨37+12=49的算法时,让学生充分争论、交流,最后得出了这些算法:
算法1:30+40=70,7+2=9,40+9=49 算法2:37+10=47,47+2=49 算法3:37+2=39,39+10=49 算法4:12+30=42,42+7=49 算法5:12+7=19,19+30=49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而且在解决这一计算问题的过程中,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使不同的人学到了不同的数学。
(2)算法不必刻意追求“最优化”
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学会从多种算法中分析、辨别最佳或较佳的方法,对培养学生“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思想是十分有益的,数学本身是追求最优化的,但过于强调算法的最优化,势必回到“算法唯一”的老路上来。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而且必须优化。而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对一些低思维层次的算法,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而美其名曰尊重学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多中选优,择优而用,提倡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关注算法优化,应以学生多样化的算法为基础,在学生说出多种算法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比较,再让学生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虽然教师从某种角度展示的算法可能是最优的,但未必每个学生都喜欢都能接受。在多样化的算法中不存在绝对的最优方法,也即只有“更优”,没有“最优”。算法的优化决不是教师主观的指定与包办代替,要给学生一个逐步领悟,自我体验,自我选择的过程。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问题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积极性不高
数学是具有抽象性与逻辑性的一门科目,就小学生而言,数学是相对枯燥乏味的。传统的计算教学大多为简单的计算,没有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到一起,这就导致计算课程的趣味性严重不足,难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这就导致小学生的信心容易受到影响,最终导致计算能力降低。具体表现在计算的正确率不高、口算速度慢以及缺乏灵活简便的运算方法。此外,由于课堂学习的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并且作业也不能及时完成,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原因。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计算教学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理论联系实践予以了重视,旨在通过生活实际,使学生对计算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与体验,并通过对数学计算的应用,使实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2.缺乏明确的概念
在计算教学中,有的教师对计算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难以讲清计算中的道理,仅仅让学生对计算方法进行掌握,并进行反复练习进行巩固,希望能够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多学生尽管能够以计算法则为依据进行运算,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算例,对运算法则生搬硬套,导致难以扩展知识的迁移范围,对于不同的情况难以采用合适的计算方法。传统数学教学主要采用教师传授的方法,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将重心放在技能讲解上,没有对算例的掌握予以重视,这就导致学生只会算,却不知道原因,导致计算过程中存在知识性误差。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例如,在“整百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对之前的计算知识进行复习,并采用情境图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予以启发,并进行相似题目的计算,通过计算之后,教师可以拓展训练,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算法,同时也掌握了算理。
3.没有重视口算练习
作为计算的基础,口算对于数学计算教学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有的教师缺乏口算意识,对口算练习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的口算速度与正确率难以得到有效提高,进而导致实际计算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差错。此外,有的教师对口算与笔算的联系没有正确的认识与了解,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将二者充分结合到一起。例如,在“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进位加法”的教学中,教师不应采用“笔算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难以接受,应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口算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此外,还有的学生估算能力偏弱,导致在计算的过程中难以提高正确率。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改进策略
1.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了充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就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愿意接受课堂上的内容,以此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与鼓励,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知识,以此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例如,在“小数乘以整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生活中选取素材,让学生通过调查蔬菜价格,并对买菜所用的花费进行计算,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作用。
2.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
为了实现教学目的,使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就必须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强调对计算算理的理解,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对算理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以此使学习效果得以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3.算法多样化与优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中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对算法的多样化提出了一定的教学要求。其旨在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方法,并通过思考使学习活动中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得到培养。算法多样化教学强调的是算法的多样化,针对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算法,并非算法越多越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讲解不同的算法,并对这些算法进行分析,并予以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算法,并以此实现对算法的优化。
综上所述,现阶段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针对此展开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使问题得到解决,教学得以优化,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冬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关爱明天,2015(03).
[2]崔晓玲.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11).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4
1.学生积极性不高
数学是具有抽象性与逻辑性的一门科目, 就小学生而言, 数学是相对枯燥乏味的。传统的计算教学大多为简单的计算, 没有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到一起, 这就导致计算课程的趣味性严重不足, 难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这就导致小学生的信心容易受到影响, 最终导致计算能力降低。具体表现在计算的正确率不高、口算速度慢以及缺乏灵活简便的运算方法。此外, 由于课堂学习的枯燥乏味, 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 并且作业也不能及时完成,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原因。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计算教学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理论联系实践予以了重视, 旨在通过生活实际, 使学生对计算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与体验, 并通过对数学计算的应用, 使实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就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2.缺乏明确的概念
在计算教学中, 有的教师对计算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 难以讲清计算中的道理, 仅仅让学生对计算方法进行掌握, 并进行反复练习进行巩固, 希望能够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然而,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很多学生尽管能够以计算法则为依据进行运算, 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算例, 对运算法则生搬硬套, 导致难以扩展知识的迁移范围, 对于不同的情况难以采用合适的计算方法。传统数学教学主要采用教师传授的方法, 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将重心放在技能讲解上, 没有对算例的掌握予以重视, 这就导致学生只会算, 却不知道原因, 导致计算过程中存在知识性误差。因此, 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例如, 在“整百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对之前的计算知识进行复习, 并采用情境图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予以启发, 并进行相似题目的计算, 通过计算之后, 教师可以拓展训练,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算法, 同时也掌握了算理。
3.没有重视口算练习
作为计算的基础, 口算对于数学计算教学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 有的教师缺乏口算意识, 对口算练习没有足够的重视, 导致学生的口算速度与正确率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进而导致实际计算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差错。此外, 有的教师对口算与笔算的联系没有正确的认识与了解, 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将二者充分结合到一起。例如, 在“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进位加法”的教学中, 教师不应采用“笔算化”的教学策略, 使学生难以接受, 应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口算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此外, 还有的学生估算能力偏弱, 导致在计算的过程中难以提高正确率。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改进策略
1.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了充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就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愿意接受课堂上的内容, 以此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因此, 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特点,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吸引学生注意力, 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与鼓励, 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 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知识, 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例如, 在“小数乘以整数”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生活中选取素材, 让学生通过调查蔬菜价格, 并对买菜所用的花费进行计算, 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 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作用。
2.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
为了实现教学目的, 使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师就必须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实践中,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强调对计算算理的理解,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此予以高度重视, 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获取正确的学习方法, 对算理有一个正确的了解, 以此使学习效果得以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3.算法多样化与优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小学数学中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对算法的多样化提出了一定的教学要求。其旨在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方法, 并通过思考使学习活动中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得到培养。算法多样化教学强调的是算法的多样化, 针对学生发展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算法, 并非算法越多越好。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为学生讲解不同的算法, 并对这些算法进行分析, 并予以适当的引导, 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算法, 并以此实现对算法的优化。
综上所述, 现阶段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需要我们针对此展开研究, 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 使问题得到解决, 教学得以优化, 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为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摘要:阐述了现阶段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改进策略, 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冬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关爱明天, 2015 (03) .
小学计算机的有效教学 篇5
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 吴月芳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坚实基础,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低年级计算内容相对比较单纯和简单,而随着年级的升高,计算也越来越复杂。
三、四年级是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培养良好计算习惯的重要时期。学生在中年级对整数笔算乘除法、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简便运算掌握得是否牢固、有效,将直接影响其在高年级段学习小数乘除法、小数简便运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的效果。而在新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有些老师在情境引入、算法多样化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一节课往往是前松后紧,匆忙收场,学生课堂练习时间严重不足,有的甚至下课铃声响了,老师才布置课堂练习,导致练习效果不到位的现象。如何提高中年级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和计算习惯呢,以下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有效运用旧知识的迁移,为学习新知作合理铺垫。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运用已有知识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而复习铺垫则能激活学生处于“休眠”状态的旧知识与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为新知识提供“固着点”。中年级的计算内容绝大部分都是在前一阶段计算教学的基础上设计的,一环紧扣一环,如果我们老师能注意运用知识的迁移,合理设计铺垫的内容,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那么在课堂教学的效果上一定会有所提高。例如四年级下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例题:144×15),是在学生掌握了乘数是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四年级下学期第一节数学课的内容,学生由于经过一个寒假的休息,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的状态都还处在“休眠”期,怎样很快地融入新知的教学中呢?如果只是设置情境进行教学,学生会有被架空的感觉,于是我在出示例题的情境图之前,设计了这样两道复习题:144×5,14×15,让学生独立列竖式进行计算,唤醒学生对乘法竖式的格式和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些旧知识的记忆,从而为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了有效的铺垫。
二、培养解题技巧,提高计算的合理性,使解题过程最优化。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是计算教学的一个亮点。新课标 注重课堂探究,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计算的灵活性。但对于一部分学困生来说,在多种方法中他们不知去选择哪一种好,有些学生甚至一节课下来,什么方法也没学会。而对于一部分坚持自己算法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方法其实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不够优化。所以计算方法多样化需要适时的优化。我们老师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比较、评价,让学生坚持自己见解的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放弃自己的落后观点,去遵循优秀的东西,培养优化意识。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教学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12×10时,有这样几种算法:(1)先算12×9=108,再算108+12=120;(2)先算12×5=60,再算60×2=120;(3)先算10×10=100,再算10×2=20,最后算100+20=120;(4)先算12×1=12,再算12×10=120。在这4种口算方法中,我引导学生讨论:你觉得哪种口算方法比较好?毫无疑问,最后一种口算方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最喜欢使用。把多种算法进行优化,不仅可以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掌握较理想的一种算法,还能使学生的思维策略不断改进、提高,让学生逐步学会“多中择优,优中择简”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精心设计练习,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在过程中主动体验、积极思考之外,适量的数学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练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巩固,而且巧妙的练习安排还有助于学生认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完成认知构建并将数学知识广泛地应用到生活实际。
1、设计有针对性的专项练习。任何一项基本技能的形成,都需要一定量的积累。对于学生掌握困难、容易出现错误的计算环节在教学中要重点进行专项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要点,掌握计算方法。在进行专项练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尤其重要。学生计算中的错误是学生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另外一种教学资源,我们老师一定要有效地利用起来,挖掘错误的本质。我们可以把计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列举出来,进行改错,避免学生出现类似的错误,防患于未然。如在四年级下册教学混合运算的时候,组织学生对下面两道错误的题目进行讨论分析:
440-200÷5×8 140-20×5+25 =440-200÷40 =120×30 2 =440-5 =3600 =435 在组织学生分析交流的过程中,通过集体的“会诊”,达到了既“治病”又“预防”的目的,提高了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2、巧妙安排对比练习。在计算课中对练习题要精心编排,在安排题目中要运用对比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对于容易混淆的题目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例如:在四年级上册教学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时,我在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组题目:
45÷5= 27÷3= 36÷4= 54÷9= 450÷5= 270÷3= 360÷4= 540÷9= 450÷50= 270÷30= 360÷40= 540÷90= 让学生口算后进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从而加深对这三类口算题的印象。教师通过比较有联系的计算,能帮助学生沟通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相关计算的要点,能够使学生构建起完善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3、用富有挑战性的练习来满足优等生的需求。
在计算教学的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优等生“吃不饱”的现象,如何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呢?我觉得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中,可以设计富有挑战性的练习,来满足优等生的心理需求。如在四年级下册教学乘法分配率的时候,我在练习中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挑战题: 56×72+56×84-56×57+56 =56×72+56×84-56×57+56×1 =56×(72+84-57+1)=56×100 =5600 通过这道挑战题,让学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适用于多个乘法算式相加或相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率的意义。练习题形式的多样性,能充分调动学生计算的兴趣,让学生乐学、爱学。
四、注重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好习惯能使学生终身受益,计算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平台。良好的计算习惯同时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有力保障。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平常练习要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有些学生在碰到数据比较大的算式时,嫌笔算太麻烦,而一味地喜欢口算。有些学生书写不认真,字迹潦草,6写得像0,0写得像6,结果自己都分不清是6还是0。有些学生经常抄错题目,把5写成3,把+写成÷。有些学生做进位加法时忘了进位,做退位减法时,没有点上退位点,导致计算时忘了减1„„
在笔算乘法和笔算除法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我是从这四个方面着手的:认真抄题、细心计算、正确估算、及时验算。不少学生在抄题目时会出现抄错的现象,于是我要求学生抄好题目以后,一定要回头看一看有没有抄错数字。在计算的时候要细心,进位的时候可以在前一位轻轻地写上一个进位的小数字,提醒自己别忘了加上进上来的数,退位的时候别忘了写上退位的点,这些小细节都不容忽视。在计算完以后,让学生养成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一下和验算一遍的好习惯。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中,我采用的是这样的四部曲:一看、二想、三算、四查。一看就是让学生先观察题目,看清题目中的运算符号和数字,有什么特征;二想就是要想一想混合运算按运算法则应如何计算,简便运算该怎样计算才简便;第三步才是动笔开始计算;最后一步就是要把整道题目再认真地复查一遍。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习惯,及时强化学生打草稿的习惯,以保证计算的准确率及检查时的方便明了。
小学计算机的有效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计算机;课堂;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42-0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应用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每个角度,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型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最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的一些心得体会,在此和同行做个简单分享,希望能得到大家的不吝赐教。
一、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乌申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也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的手段。对于小学生而言,感性认识占据着主要的思想认识,他们没有我们成年人的理性需要,只是认为有意思,就爱学,所以教师务必要根据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研究出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方法,以便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计算机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学生加以引导,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例如,在教LOGO语言时,我先利用LOGO语言趣味程序演示其绘图和演奏音乐的功能,而美丽的图形和动听的音乐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从而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学生迫切学习新知的心态下,讲授了如何使小海龟向前走、转弯、捉迷藏等命令,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命令编制过程,令海龟随时等候指挥,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指挥海龟构成多种美丽奇妙而有趣的图形。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培养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保障。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计算机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学会知识,而是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方法以及培养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创建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环境及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更有效,那么,教师就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达到学生能独立思考、自主操作,遇到疑惑主动提出、举一反三的目的。教师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不要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积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形成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俗话说:“ 没有交流的课堂,就不是高效的课堂”,计算机教学也是如此。励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合作已经成了现代社会一种必不可少的人的素质,没有合作能力,简直是寸步难行。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各不相同。个体的思维有局限性,容易陷入学习的困难中,当学生产生困惑,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会一带而过,导致知识掌握不扎实或者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同时,也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如果教师让学生分组学习,自由讨论,就会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不再是教师讲、台下听的被动学习局面,而是全体学生参与,大家积极发言,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激发出思维的火花,形成学习探究的自主意识。
四、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往往只是专注于介绍计算机本身的技术、知识点、应用技巧,很少根据小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而去进行教学,对于小学生们不同的需求方向和应用方面,千篇一律地采用同样的上课方式,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小学生所喜欢的内容太少,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近几年来,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中小学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作为与创新教育有着“天然结合点”的计算机学科应当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这个重任。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学中,教师教积极的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的具体教学中,想要课堂教学实现有效,这不仅需要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实际情况来选择或加以综合应用,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总结和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这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李耀宝.闫昊琨.小学计算机教学的具体策略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3(01).
小学计算机的有效教学 篇7
关键词:小学,计算机,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选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小学计算机作为基础性学科, 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即它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对计算机的态度。因此, 作为计算机教师, 应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和方法, 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和学生的个性特征来构建课堂教学, 借以促使学生有效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推动学生向更深层次发展。在此,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粗略谈一下小学计算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措施。
一、构建欢愉的课堂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开设的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而服务的, 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考虑学生的特点, 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好奇心强、爱动, 喜欢娱乐类的事物。对此, 笔者认为,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抓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 构建欢愉的课堂教学情境, 借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如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 键盘指法、计算机打字等基础性知识都是小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 然而, 这些知识训练都比较单一、枯燥, 若硬性让学生记忆, 学生会产生反感情绪。对此, 笔者将其转化成为游戏内容, 构建出欢愉的教学情境, 来诱使学生主动参与, 即将教学内容转化成为计算机中的“金山打字通”游戏比赛, 看哪位学生打得又速度又准确。就这样, 学生在“警察抓小偷”“打地鼠”“青蛙过河”等计算机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键盘指法、回车键、空白键、退格键等计算机知识。
二、通过实践教学, 强化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和应用
计算机学科的实践性较强, 枯燥的理论知识很难让学生感兴趣, 而学生要想真正掌握和运用某种知识和技能, 必须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计算机不同于其他学科, 它有着自己专门的设备——电脑。而学生对于电脑实践的欲望是很强的, 都希望能够动手实践。对此, 笔者大胆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同时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勇于创新。如在学习幻灯片制作、网页制作等内容时, 笔者给予了学生足够的自由,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尽情实践, 并从实践中感受排版、文字与图片的融合, 图片的插入使用, 声音的搭配和使用, 文字的效果等。同时, 还开展了“实践创新大比拼”活动, 鼓励学生在计算机制作上进行突破和创新, 以竞争的形式来强化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开展熟知性教学, 深化学生计算机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小学计算机是基础性学科, 是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基础的, 可以说, 小学计算机教学任道重远, 需要让学生真正了解和认知计算机, 并对其持正确、乐观的学习态度。然而, 小学生毕竟能力有限, 短暂的好奇心不代表其未来的学习态度, 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来推助他们。而这外界的力量无疑是教师的教学。笔者尝试开展熟知性教学, 即以学生熟悉的环境为教学背景来让学生感受计算机知识的实用性, 进而强化自我学习计算机动力的持久性。如在学习“学做邮票”教学内容时, 笔者将邮票的内容转化成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广告。首先, 以学生最为熟知且常见的广告为例, 来对其进行计算机性能分析;其次, 让学生就计算机的性能进行举例, 看看哪些事例都运用到了计算机知识。经过举例学生就会发现, 生活中几乎每个领域都涉及到了计算机知识, 可以说, 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普及到了任何一个角落。再次, 教师因势利导, 通过鼓励和启发让学生明白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 进而端正学习态度, 增强学习动力。
四、整合与开发一切可以运用的教学资源, 深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过于追求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过于依靠教材, 单一地讲给学生知识, 这样学生很容易产生视觉和听觉的疲倦。对此, 笔者认为应该整合和开发一切可以运用的计算机教学资源,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笔者在教学中, 以教材为基准, 结合教材内容, 挖掘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以“四面开花”的形式来拓宽学生的计算机知识面, 同时将知识与知识相连接, 构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 从而将教材资源转化为能够促使学生增强技能的“学习包”, 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教师要重视对教材的利用和开发, 秉承“就地取材、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力争开发具有特色的教学资源, 丰富小学计算机课堂教学内容, 深化小学计算机课堂教学。
总的来说, 在现如今的知识信息时代, 计算机已经成为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同样, 计算机技能更是未来社会所渴求的, 小学计算机作为基础学科, 应从根本上强化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 不断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和素养。
参考文献
[1]浙江省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会.计算机教学研究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2]付明柏.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内天课件制作流程[M].科学出版社, 2012.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篇8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在最近几年, 大多数教师为了迎合新的教学理念, 运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 如:情境教学法、自主教学法等,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在创新与效率之间, 却出现了顾此失彼的怪现象, 计算教学的效果反而下降了。面对这样的困惑, 首先来关注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计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度把握不准确。众所周知, 日常生活中都会大量用到计算。新课改重视计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注重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应用新课改理念不得体,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 上课比较零散。而且要做到既要引导学生的兴趣, 与实际生活联系, 又要把握住计算教学的重点难点有些困难,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较低。
2.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知识的讲解与练习没有有机结合。过于注重情景化的创设, 淡化了计算教学。教师为了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会创设一些图文并茂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花费的时间过长, 淡化了数学的问题, 计算的实践机会减少, 有喧宾夺主的嫌疑。教师往往以实现计算教学的多样化, 学生尝试更多的算法, 这种方法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 但是教师却过于注重算法的多样化而忽视了教学的最优化, 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计算数学题, 结果是花费的时间过多,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降。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小学数学计算部分比较抽象, 如果教学过程枯燥单一, 很难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 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 要挖掘教材, 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采用新颖的练习方式, 努力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1. 认真分析新课标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 要实现高效课堂, 必须充分分析教材。一是把握住教材的知识体系, 把教材的知识进行总结, 使其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二是根据新课改的要求, 在研究教材时要注意问题的呈现情境, 并对未来教学情境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进行有效预测, 并作有针对性的准备。此外教师要对教材中涉及到的练习的类型和计算类型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2. 提高计算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小学生获得计算方法, 不能离开学生的实践与操作, 这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指出的“数学最重要的, 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如在教学20 以内的进位加法时, 我没有急于揭示计算方法, 而是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凑十”操作, 使学生从反复的亲手操作中领会“凑十法”, 并且注意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做到动作、思维、语言的密切结合, 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动手能力、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凑十法”,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也为后面学习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打好了基础。
3、学生在新颖的练习中活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单一重复的练习方法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为此, 善于采用新颖多变的练习方法, 寓练于乐, 充分调动每名学生参与计算练习的热情, 使枯燥的计算练习富有生机, 提高效果。
其一是注重练习设计的趣味性,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方法后, 设计一些趣味性的练习,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如在教学20 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时, 我经常以开火车对口令、送信、夺红旗等游戏活动进行计算练习, 这样的练习形式既便于全员参与, 又具有相当的趣味性, 很受学生欢迎。
其二是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性。在计算教学过程中, 除了采用集体视算、听算等方式外, 还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计算练习。例如, 要求学生各自制作1 ~ 20 的数字卡片, 并统一涂色要求, 当教师出示13 - 6 的卡片时, 学生就纷纷举起彩色的卡片7 作答。我还出示一些算式, 比赛谁先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 学生人人动脑动手, 积极性很高, 教师也很容易从卡片颜色上了解到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
其三是注重练习设计的针对性。练习一定要有针对性, 针对那些易错、易混的题型进行练习, 让学生在辨析中真正提高计算能力。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之后, 我针对学生做题时经常出错的题目编成几道改错题, 让每一名学生都来当“小老师”, 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兴趣倍增, 既愉快地完成了“改错”的任务, 又有效地巩固了知识。
小学计算题有效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9
一、把握教学内容, 掌握学生实际——教学基础
学习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学习活动必须以学生自主建构为主要学习方式, 而教学应促使这种学习方式更有效、高效。因此, 教学预设为学习的有效生成架桥铺路。而教学预设的基础源于教材, 源于学生。
除数两位数除法计算除了一般的计算掌握以外, 计算中“商”的位数的确定, 对余数的认识以及商中间或末尾0的把握都是计算方法中的知识点, 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对除法计算方法的融会贯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掌握了一般的计算, 能确定商的位数, 知道除到被除数时哪一位不够在哪一位上商0, 余数要比除数小。但对于这些计算法则的实质还并不十分清晰, 以至于在计算中还会出现余数过大、商是否为0, 以及商的位置错误等问题。通过教学,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中的余数, 感悟和体验除数是两位数, 都是把除数和被除数前两位数进行比较后来确定商的位数的。在除数两位数除法中, 商哪一位上是否是0, 都是把前一位余数与被除数上的这一位数合起来与除数比较。在分析把握了教学内容, 掌握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那么教学预设能更好地为课堂的动态教学服务。
二、变被动为主动, 善于利用生成
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 学生主动地学习、体验、感悟和自我构建, 对知识的掌握更有效。同时, 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 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丰富学习经验, 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练习教学中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由教师给定和呈现限制型的练习题目的方式。基本由学生自主编辑练习题目来进行练习展开教学。随后利用学生的生成, 引导学生自己改变题目, 使有余数的除法转变为没有余数的除法;商两位数转变为商三位数的;商中间没有0的转变为商中间有0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 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改变, 从中得到体验和感悟, 自我构建, 把握本质。学生在过程中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更由于是自己编辑题目、自己改变题目, 极大发挥了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学习更为积极。
三、平衡协调几个关系, 形成有效教学
1. 平衡协调能力发展与基础关系
教学中既要基础扎实, 又要能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实现知识的传承和能力发展的统一。那么在教学中要平衡协调好能力发展与基础的关系。
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 教学的根本落脚点是除法的计算, 让学生自主编题和改变题目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更好地掌握计算。然而在前次的教学实践里, 在改变题目上花了较多的时间, 而相对的实际计算练习的时间少了, 使基础巩固不够扎实。经过反思重构后, 在教学环节和细节中进行了改变。在学生改变题目后, 不立刻下结论, 而是利用学生的生成, 让学生先来计算验证, 再说明改变的思考过程。这样,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 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成进行了计算方面的训练, 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2. 平衡协调面向全体与个别发展的关系
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 又要注重个别发展, 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得。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意个体的差异, 兼顾不同学生的需求。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中, 通过改变题目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深刻性得到培养和提高, 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计算验证的方式,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验, 更使一些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的计算得到巩固提高。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得。
3. 平衡协调课堂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
随着教学的开放性加大, 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发展推进过程。有效的教学应在预设和生成的平衡中发展, 在平衡中体现教师的匠心, 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小学计算机的有效教学 篇10
教学细节, 它形成于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中, 它表现的方式多样化, 具有较为复杂的结构, 独立的教学意义、教学价值.在很大程度上, 教育的艺术来源于教师的敏锐性, 其捕捉到的教学细节, 在处理教学细节上能够做到科学性、合理性, 有效性.
在学习数学计算时, 其计算能力的强弱, 会直接影响到他对学习的成绩、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情绪问题.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 抓住课堂中的教学细节, 为学生日后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关注与人合作的意识, 自主探究的精神, 创新精神, 与学生情感的体验, 才能使有效课堂得以实现, 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方面的兴趣, 提高其计算的技能和思维能力.
二、怎样在数学计算教学中从细节入手
(一) 设计教学情境的细节
数学它为生活服务, 也来源于生活.为了全面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突破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 通过其在生活中的细节来营造各种教学情境比如:教授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时, 在生活的素材中进行挖掘, 可以在教学的细节中精心地设计情境性.
例如:两名航天员搭乘着“神舟六号”, 在2005年10月12日9时整, 由神箭———长征二号, 运载其火箭发射升空.
教师:你们想知道, 费俊龙在太空中拍照片的哪些情况呢?下面的这张表格, 所统计的就是费俊龙拍摄照片的实际情况, 你们可以根据这些数据, 来提出你们想知道的有关数学的问题. (利用多媒体来教学)
学生1:老师, 我想知道费俊龙总共拍了多少张照片?
学生2:费俊龙平均每一分钟拍摄多少张照?
学生3:我来帮你解答. (1) 先求出他一共拍了多少张照片; (2) 再求出他总共用了多长时间; (3) 最后用照片的张数除以拍照的时间, 就得出答案了.
教师:谢谢这名同学的精彩回答.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应用题.
(二) 挖掘教学资源的细节
教师的有心行为, 就是能够及时地捕捉到教学中的细节在有效的挖掘出教学细节中的资源时, 教师的智慧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数学计算教学课堂中, 需要教师去挖掘具有资源性优势的教学细节.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字”时, 可以由学生任其举出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比如:扑克牌中的“J”, 有的学生说它代表的是数字中的“11”, 那么“Q”、“K”代表的是数字“12”、“13”.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们, 在英文单词中, “国王”是怎样拼写的.扑克牌中的“K”, 是英文单词中“国王”的缩写, 它并不表示一个数字.在每副扑克牌中, 分别有四张“K”, 而每一张都分别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国王, 分别是英国、法国、匈牙利、普鲁士四个国家.相对而言, 扑克牌中的“Q”代表着四个国家的王后, 而“J”代表着四个侍从.这样在挖掘教学资源的细节中,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
在数学计算教学中, 资源性的教学细节的挖掘, 完全依赖于教师的瞬间的判断.这完全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能力.在教学资源的挖掘中, 与教师的知识储备量有很大的关系.教师要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 有效地引领学生, 并达成教学的目标.
(三) 预设生成性的教学细节
在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提出, 在数学计算教学中, 不再引用古板、乏味的教学模式.教学它不仅仅是一种封闭的、单向的、静态的一种知识的教授、传授过程, 还要体现出的是一种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传授经验的开放性的、多向性的、动态性的教学、交流、对话过程.在这种过程中, 存在着很大的“生成性”和“不确定性”.
而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就是“生成性”它就意味着在数学计算的教学课堂中, 必须要具备一定的“预设性”.而在新课程教学中, “生成”与“预设”又形成了矛盾.
教师为其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们对预设生成性的教学细节进行探究、质疑.并在其中得到充分的体验, 用计算的优越性, 使其数学计算课堂更为有效.这种课堂, 给学生的教育与学习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例如:在教学简便计算:125× (80+8) 时, 可以将题中125× (80+8) , 换成125×80+125×8或者125×8×11.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算法有着深刻的理解, 也能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还能增强学生的思考动力.
(四) 关注突发性的教学细节
在数学计算教学中, 每名学生的想法都是一个闪闪发光、鲜活的例子.在教学的过程中, 随时都会出现一些突发性的教学细节, 而这些细节, 也可能会变成突发事件.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 善于发现并处理这些突发性的事件.
在面对这些突发性的教学细节时, 我们要根据教学的需要, 对突发性的教学细节解剖分析并进行追踪, 从而尽量减少其危害性及负面效应, 使其突发性的教学细节, 发挥出最大的功能.
在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课堂中,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要做到每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 而根据每名学生的实际情况, 使其在数学的教学中, 获得不同的收获, 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 我们需要对现有的教学细节进行改造, 加以利用, 并创造出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细节.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篇11
关键词:数学计算;有效性探究;“读”“说”能力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是计算,它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计算教学常常是繁琐的、单调的、枯燥的,因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法调动起来,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无法提高。在教学改革中,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教师关注的焦点。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培养学生快速而准确的计算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因此,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值得人们深刻和认真的探索。
一、计算教学中“读”的能力
“读”是对一道算式最直观的反映,做题的第一步是读题,不仅要读懂而且要读通,一定要将算式完整连贯的读出来,一边读一边对算式的计算顺序作出判断,以便为以后的列式计算、乘法分配律等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要根据所读的内容,所读的算式产生丰富的联想,这样可以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二、计算教学中“说”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会说算理是提高口算能力的关键,只有想才能说的出来,这样有利于对算式的理解,计算能力既不能离开具体的数学知识而孤立存在,也不能离开其他能力而独立发展,计算能力与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联想能力和表述能力是互相渗透的,它也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相辅相成。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加强训练学生说计算顺序、说计算方法、说计算思路的能力,鼓励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路,鼓励学生进行争辩说理,在交流、争辩的过程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切实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认真地研究教学的策略,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时更新自身的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践表明,在计算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读与说”的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的准确性、合理性和灵活性,还能够明显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计算机的有效教学 篇12
一、小学数学教学计算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数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基本上每个人最先接触的就是数学,数字计算教学具有逻辑性和严谨性等特点,计算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也是贯通的,由于它具有多样性,因此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 )数学学科的基本构成部分
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开始, 最先接触的就是计算数学,学好计算是学生学好数学这门学科的良好开端,因此它在数学教育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数学学科的根基.
(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计算教学是一门需要多加练习的技能,熟能生巧,练习的越多,才能更好地学习这项技能,学生在学习这项技能时更多的是练习,这样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在练习的时候了解计算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实施方法
(一 )老师指导 ,学生自己操作
在有效的教学课堂上,老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老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老师要主动挖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比如,在计算题“15 - 7 = ? ”,一般学生都会想到7 + 8 =15,所以15 - 7 = 8. 但是通过老师的引导 ,学生的思考后 ,就可以得到很多其他的计算方法,可以把15分成10和5,10 -7 = 3,3 + 5 = 8, 可以把7分成4和3,15 - 7 = 15 - 4 - 3 = 8等,还有很多其他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学习这些简单的运算时,只要掌握了窍门,就可以从中发现很多学习的乐趣,也能很好的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二 )联系实际 ,开拓学生思维
老师在教授学生计算知识时,联系生活实际,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计算, 教师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常见场景,能够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在平时生活上也能够活学活用 .
比如:教学“两位数乘法”,老师给学生创造一个数学生活情境,去商店买课程习题,问题是,一本数学课程习题是13元钱,要买24本总共需要多少钱?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来解决问题,可以有以下几种算法:13×20 + 13×4 = 312、10×24 + 3×24 =312、13×4×6 = 312、13×30 - 13×6 = 312等 ,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的场景上进行创新.
(三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技能的本源,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能够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 因此老师在传授知识时,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老师平时在课堂上讲授知识时,可以将班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针对新学习的计算教学内容进行计算比赛或者几个小组一起完成一个数学实践活动,可以将计算练习设计成一些学生常见的游戏活动,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新知识,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这也是现代教育需要达到的目标.
(四 )制造反向教学情境
在教授计算知识时,一般很多老师会直接将正确的知识教授给学生. 这样学生只是接受知识, 但是缺少了思考的能力. 而如果老师制造错误教学情境,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老师在“讲授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知识时,故意将15 - 6与16 - 5结果写错,学生发现老师错了,就会提供依据并给出正确答案,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以免以后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 )安排适合的练习内容
学习一项技能最重要的还是要将它运用到实践中,学生在接受理解消化知识的基础上,老师要根据所教的计算内容安排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可以先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专项练习,让学生能清楚地掌握每个知识点,然后再针对难点,整点内容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最后可以将这些知识贯穿起来进行混合练习,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数学学习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而老师讲课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的讲课方法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何让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好更快的学到知识,是老师们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因此,老师要认识到计算教学的作用, 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门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小学教学越来越被教育部门所重视,计算教学是小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础教学内容,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本文主要从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实施方法及重要性这两方面,来讨论计算教学在教学课堂上的实施运用策略,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计算机的有效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探究05-08
计算机技术的有效教学06-17
计算教学中的小学数学07-28
小学数与计算的教学11-23
计算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12-06
小学计算机程序教学10-30
小学计算机基础教学11-01
小学生计算机教学08-18
小学能力下计算机教学11-12
小学计算教学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