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精选12篇)
小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篇1
1. 引言
当前是信息的时代, 机遇伴随着挑战并存, 尤其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不但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运用水平和教育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国家教育部在80年代初期开始了我国的计算机教育,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1997年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关于《加强工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通知中提出了在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行“三个层次”教学, 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 随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 2000年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印发了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的通知, 该通知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又一次进行了大改革。这使得高校“三个层次”教学已显得日渐滞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尤其是“三个层次”中的第一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本文就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发展现状、两者衔接之间存在的问题, 以及有关思考和建议进行研究及探讨。
2.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现状
根据最新《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 (修订稿) 》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等。其中规定:小学计算机课的教学应以计算机简单常识、操作技能和益智性教学软件为重点。初中计算机课的教学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性训练、操作系统、文字处理或图形信息处理为主。高中计算机课程要以操作系统、文字处理、数据库、电子表格、工具等软件的操作使用为主。根据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胡维华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Windows XP、Office 2003版, 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的应用、字处理软件Word 2003的使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03的使用、演示文稿软件Power Piont 2003的使用、数据库管理软件Access 2003的使用、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 2003的使用等, 教学内容符合教育部及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 (一级) 的基本要求。[1]单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 很明显就有不少雷同的内容, 部分内容的重复考虑大学和中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我经历10多年教学体验, 20世纪末及21世纪初的时候, 上课时学生还没有很明显提出说什么内容我们已经在中学里学过了, 这些知识我们早已经懂了。但现在就不一样了, 有学生都说我们在中学就已经考过级了可不可以不上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或是我们已经上过了, 等等。目前这种状况还在很多高校存在, 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班级一般开一门高级语言相比之下还好些, 而文体艺科专业班级和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是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 加上学校要求学生参加浙江省计算机一级考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目前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衔接的不够, 主要是衔接的度没有把握好, 重复的教学内容太多, 还有中学和大学等级考试制度没有打通。这些情况都是衔接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3. 存在的问题
(1) 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主要原因是计算机课程不是中高考科目, 部分学校对计算机课地位不高, 重视不够, 计算机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课时都难于得到保证, 甚至有些学校把计算机课作为一门“副”课, 随时受到其他“正”课的排挤。再是师资水平、设备条件和思想观念的限制。经济发达一些地区的师资基本能够得到保障, 但欠发达地区大部分中小学的计算机老师都是其他理科课程老师兼任, 设备陈旧, 一个学期学生都难得上一次机房。现今高等院校的生源有一部分来自经济发达地区, 学生基础较好;而另一部分来自经济不发达甚至偏远地区的学生是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 基础较差。这是地域差异导致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缺乏联系。中小学信息技术所要达到的目标明确, 但是由于师资、设备等诸多客观因素导致部分中小学在这门课程教学中很难达标, 往往完成不了教学内容, 教学效果不佳。大学和中小学教学内容有重复现象, 计算机基础课不同于其他基础课, 课程内容更新快, 实践操作要求高, 对设备的依赖性强,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上尚未形成科学规范的体系。在教学目标上不明确, 只好将“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其他类型的考试作为教学目标, 出现“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在中学学, 到大学还重复学的现象。比如浙江省是经济强省, 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在各中小学得到不同程度的普及。因此, 大学入校新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了解程度不一样, 且并非都为零起点。所以迄今为止, 我们的教学是千篇一律地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编入同一个班级进行学习, 难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 只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编写的内容进行机械的阐述。这样就使得基础差的同学跟不上, 基础较好的同学吃不饱, 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
(3) 考核方式单一化。目前, 大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化, 还有部分学校依然采用试卷考试的方式, 有部分学校为了省事对于该课程的考核是以通过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为考核标准。由于考试系统本身的局限性, 无法体现一些实践工作中必需的技能培养。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为了追求学校考级的通过率, 逐步形成了应试的教学方法, 脱离了人才培养的目标, 不能全面考核学生。这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式, 不能代替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评价。甚至在多年的教学出现了有学生中学已经通过了等级考试, 到了大学为了这门课程的考核成绩不得不又参加同样的等级考试, 应试教育和反复学习导致学生厌学, 所以在课程的考核中不要单一化, 应该多样化。
4. 解决“大中小学”课程衔接问题的几点建议
(1) 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组织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掌握的要求和重点不一样, 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充分考虑到各学科、各专业的特点, 不要千篇一律, 使用同一类、同一本教材, 而是根据学科特点, 编写出各学科需要掌握的计算机知识, 如文史哲类学科在了解计算机的构成与工作原理的基础上, 掌握重点在于文字处理、办公软件、网络和多媒体的使用, 至于程序设计对于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他们来说, 不仅没有必要, 而且不容易学懂。而理工类的学生就不一样, 他们不仅要掌握文科类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 而且必须对程序设计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程序设计的训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进展不仅要反映在教师的教学中, 而且要反映在计算机教学大纲中, 并在等级考试中有所体现。教师教学依据一定的教材, 由于教材的编写不能反映当年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成果,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承担介绍计算机技术发展新成果的任务, 而且为了督促教师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可以从两方面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在教学大纲中, 专列一章“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进展”, 对教师的教学作出规定和要求。二是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适当加入这方面的考题, 以检验教师教学和学生对计算机技术新成果的介绍与掌握程度。
(3) 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 根据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实际, 对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作相应的取舍。既然中小学已经开设了计算机课程, 从事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就必须对此进行调研, 掌握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和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程度, 然后根据他们的实际, 对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作必要的增减和取舍, 中小学已经讲过的知识而学生掌握得较好的知识, 在大学学习时可以略讲, 甚至不讲, 重点讲授各类学科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摘要: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的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初见成熟。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 以及两者在课程体系的衔接上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衔接
参考文献
[1]胡维华等.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WindowsXP、Office2003版.科学出版社, 2009.
[2]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
[3]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教基[2000]35号.
小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篇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讨论
【摘要】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的特点,高职教育模式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方法;讨论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产业知识化的大趋势下,对人才的要求更趋向于具有信息获取、信息管理、信息分析、信息交流的能力,而且随着信息社会工作方式的变迁,计算机已成为平时业务工作的基础条件,因此各企业要求员工具有使用计算机的意识,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业务工作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所有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旨在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因此,计算机应用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要求及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所有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旨在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因此,计算机应用教学
分学生由于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定位不准备,缺乏科学的规划,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导致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要求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缺少计划性、缺少主观能动性,实践课上趁老师不注意就玩游戏、网聊等,同时由于学生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的影响,学生层次水平不一,使得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演示相结合。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融为一体,使得课堂讲授过程中,板书时间减少,可加大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菜单、窗口、操作步骤这些无法通过黑板板书出来的元素,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出了其优势。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直观呈现,动静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若能将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演示结合起来,将
用软件的使用,利用多媒体讲解后,再辅以真实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演示,将每一步操作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强调应注意的细节,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强记忆掌握。启发诱导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心理、知识结构,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自我感知、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Word、Excel、Powerpoint是Office家族套装软件中三个非常重要的应用软件,也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三者在窗口、菜单上的操作基本相同,甚至有些功能也相同,因此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一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轻松学会其它办公软件的使用,优化教学效果。对比教学法是将原理相反、相关、相同的知识点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描述或说明,在对比过程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利用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规律,接受新知识,发现其相似和差异,防止知识之间的混淆,促使学生掌握和巩固教学内容,使新
知识系统化,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进制转换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但又比较繁琐复杂、枯燥陌生,不容易掌握。但可以先以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十进制为基础,分析进制转换中三要素:数码、基数、权的具体涵义,再利用其它进制与十进制的区别与联系,将其引申至其它进制中。在全面了解各进制的特点后,再介绍十进制与二进制之间的转换规则,同理类推,十进制与八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规则,对于二、八、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可利用八进制由三位二进制数组成,十六进制由四位二进制数组成的规律,在掌握八进制与二进制之间转换过程的同时,学会十六进制与二进制之间的转换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基本知识点融合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中,以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案例来带动知识点的学习,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过程大致分为这个四个步骤:分解为案例演示、分析讲解、指导学生动手制作、总结提高。例如在Powerpoint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先行制作一个精美的个人简介,将素材的获取、新建演示文稿、插入图片、影片、声音、Flash、音频、视频、自定义动画、动作设置和超级链接等理论知识整
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再逐步分析讲解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指导学生改进作品,最后进行总结提高,通过这一过程增强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的信心。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拟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围绕任务帮助学生分析、探究任务,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归纳总结解决问题思路、方法,穿插介绍操作技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握重点,变枯燥的填鸭式说教活动为自主的能动活动。任务驱动法的关键在于任务设计要符合实际需要,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解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在任务完成后总结和归纳所涉及的知识点、重点、难点,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相互推进的良性循环。在文字处理软件word一章的学习中,在教学上可以以撰写毕业论文为任务,将新建文档、输入和编辑文档、排版文档、表格处理、图形处理、样式和模板、宏和域的使用及美化文档这些知识点隐含在八个小任务中,再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将小任务分成更小的任务。例如将排版文档分成字体、字号、字形、字符修饰、对齐方式、行间距和段间距、边框和底纹、页眉和页脚、页面设置、打印文档等小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每一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外,应更注重于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在实践中获取和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达到熟练应用计算机的目的,因此上机实践课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目的明确、内容具体的实践教学大纲,以此作为学生上机实践的指导,通过学生的反复练习,体会操作的技能技巧,将单个知识点的应用上升至全面综合运用。上机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对当次上机实践操作进行回顾总结,进一步增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理性对待上机实践过程中玩游戏的现象。比如在打字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使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字游戏,引发学生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打字速度与准确率,掌握正确的指法,为实现盲打奠定良好的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结构更新加快,计算机教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小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案例教学;非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09-0000-01
Talking on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School Computer Basis Teaching
-Computer Basis Advanced Case Teaching Research
Liu Wei
(Liaoning Provinci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Shenyang110122,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status of teaching basic computer and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studied,an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were discussed.Keywords:Computer basis;Teaching reform;Case teaching;Non-computer major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根据“智联招聘网”发布的招聘信息粗略统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应聘者,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企业要求毕业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目前高职院校均将“计算机基础课”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大一新生的公共必修课,可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一、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计算机教育程度不同,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给老师带来很大的挑战,对此我们已对大一新生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计算机分级教学的尝试性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过针对全校非计算机各个不同的专业,今后计算机应用的侧重点不同,目前采用统一的教材教学,不能完全满足各个不同专业的后续使用要求。
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必须跟得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如果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使学生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我们提出《计算机基础案例高级应用教学》,在新生完成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掌握了计算机常用操作基础上,在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案例高级应用课程》,精心设计挑选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针对各个专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教学。深入挖掘本门课程与各个专业课程之间相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的学习氛围,教师尽量只起到引导、启发的功能。
三、计算机基础高级案例教学研究具体措施
(一)贴近专业需求,制定新课程标准。针对学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的8个系38个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按不同的系分别进行调研。我们计算机基础教研室8位老师各有分工,每人负责一个系。通过网络搜索、阅读相关资料、并与各个系部的专业主任反复沟通,深入了解各個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技能需达到的水平、行业标准以及就业方向等,力求制定出适合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为今后我们教学提供参照依据,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掌握使用技能,具有在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进一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使他们具有运用计算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二)搜集编写适合各个专业案例,自编教材。在走访学校各个专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每位老师整理、收集、查阅大量适合相关专业的实用、原始数据,编撰、设计适合各个专业的案例。每周利用教研室例会的时间,定期讨论数据的收集、整理;调整案例的设计、组织。同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们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看法和意见,我们多次组织召开了“计算机基础课教改师生座谈会”,邀请了各系部相关教师及学生代表参加。学生代表涵盖我校各个开设计算机基础的非计算机专业,约30人左右。在座谈会上,师生们就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以及课程计划进行热烈的讨论。此外,对学校部分专业的大一学生以及毕业生就计算机基础课做了问卷调查,通过反馈跟踪了解企业对相关专业计算机的要求。通过不断积累,最终生成适合全校各个专业《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这门课的案例库并编纂成教材,在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对应选择与不同专业适合的案例做到“有的放矢、因专业施教”。我们目前根据学校8系38个专业的不同培养方案,设计的案例库按应用来分,暂分为商务类、管理类、策划设计类、工程类、综合类五大类。(三)实时更新案例库,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高等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和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级专业人才。计算机基础课总学时一般在52-84学时之间,想利用课堂时间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是不可能的,平时需要大量的上机实践。因此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我们把教师积累的案例库、素材、习题、以及设计项目要求按侧重专业方向和难度层次分类实时动态发布到网络学习平台上,便于学生课余时间自由选择练习。(四)多组织提供学生参加校内外竞赛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学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应该让其兴趣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比如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计算机基础大赛,设定主题,允许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参加网页制作、Word排版或PPT设计比赛,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比较满意复杂的综合作品,必须通过多名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取长补短,才能共同完成任务。同时多方面提供学生参加校外比赛锻炼自己的机会。
四、小结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计算机课,如何把我们课程内容更贴近专业建设,更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以及今后对他们进一步学习更有利,更符合计算机不断更新发展的技术,是我们要一直不断深入探讨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影,王波.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法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Vol.4,No.9,2008.12
[2]杨玉强,赵绪辉,陈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渤海大学学报,Vol.30,No.3,2009.09
计算机基础分组教学 篇4
一、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而临的问题
由于新信息时代的来临, 职业学校在每个专业都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 这是一门公共课, 每个学生都要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种种原因, 这一教学面临的问题也不断突显出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学生刚入学, 对职业学校学习以及生活方式难以适应, 他们仍然沉浸在初中的学习模式中。中职学校教学进度快、信息量大, 更自由、民主, 而学生往往自觉性不高, 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很难快速适应这种方式。其次, 职业学校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 他们有着不同的计算机基础, 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 他们接受知识课后作业时对因为学生的差异也难以做到统一。再次, 公共课一般在大的多媒体教室进行, 空间大, 学生多, 老师通过计算机加大屏幕投影, 主要以讲授为主, 师生之间没有多少互动, 课堂积极性难以调动, 学生注意力也很难得到集中, 课堂效率大打折扣。最后, 因为计算机课程有理论课也有实际上机操练课, 两个课时之间往往隔离很长时间, 学生理论学习后难以及时进行实际操作, 在下次上机操作时往往已经忘记了一些理论知识, 而老师也没有太多时间再逐一进行辅导。此外, 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很快, 每个学生对计算机需求度及兴趣度也存在差异, 教师难以做到统一教学。
由此看来, 当前的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有很多不足之处, 学校应作出一些改革, 在多方面进行整改, 例如实施分组教学、添加资源设备、合理安排课时等等, 以进一步促进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发展。
二、分组教学的意义所在
所谓的分组教学, 就是改变当前大班整体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等进行不同分组, 从而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教学, 以适应他们的能力发展。每个小组的学生之间是互相合作关系, 小组之间则是竞争关系。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具体表现如下:首先, 小组教学相对于大班授课而言, 更轻松, 更利于老师掌握每位学生的情况, 老师不再是主体, 可以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密切, 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老师的负担减轻了, 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其次, 小组间的学生互相合作, 为了小组的荣誉而奋斗, 更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以及团结性, 提升他们互相合作的能力。好的榜样还能起到模范作用, 带领其他小组成员共同进步。同时, 还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 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再次, 小组教学可以让每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促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创新思维, 同时, 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能力。面对问题和矛盾的时候, 要全员参与其中,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集思广益, 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信心得到了提高, 对自我认知能力也有了提升。
此外, 分组教学是集合了其他教学方法的优势, 教学过程中注重层次、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等等, 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分组教学的实施方法
分组教学有很大的好处, 这一教学模式如果能够得到科学应用, 将会大大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以下, 将以计算机基础为例, 将学生分为三组, 简要分析分组教学方法:
第一组:计算机“零基础”的学生。这些学生要么是来自于偏远地区, 要么是初中时只关注学习, 不怎么参加其他课外活动的学生, 他们几乎没有接触过电脑。对于这组学生, 老师应该从最基础的理论开始讲起, 然后让他们进行上机操练。所布置的作业不能有太大难度,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 老师要参与其中, 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不会的问题, 必要时再做第二次讲解, 以增加他们的理解。对于他们, 老师要有耐心, 要不厌其烦。
此外, 课余时间老师可以与他们多些交流与沟通, 多鼓励他们, 让他们多学多练, 尽量缩小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同时, 也要注意不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否则会适得其反。对这组学生进行作为安排时, 要紧靠讲台, 便于老师帮助, 也要注意安插有基础的同学, 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在减轻老师负担的同时, 促进他们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第二组:稍微有点基础, 能进行简单操作的学生。对于这组学生教学, 老师可以按照教材要求来进行, 根据内容上课, 进行操练演示, 然后再布置作业, 让学生独自操练, 不会的可以进行单独辅导。对于熟练掌握的可以布置难度较高的作业, 启发他们的思维, 让他们在思考中进步。
第三组: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 这些学生已经接触过电脑甚至从小就开始玩电脑游戏, 他们能熟练运用鼠标和键盘等等。对于他们可以直接布置作业, 当然不可以太难, 让他们在操练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翻看教材尽量自己摸索, 自己解决。让他们学会运用Word和Exccl, 并利用Word来设计一份墙报, 尽量将平时常用的一些命令也设计进去。让他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 能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
总之, 在高校教授《计算机基础》课, 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 不仅可以做到因材施教, 还有效避免了集体教学的不足之处, 教师要将这种教学模式熟练掌握并不断创新,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靳国兴.分组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施[J].科技信息, 2012, 35.
[2]唐明侠.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分组教学法[J].现代交际, 2011.1.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教案 篇5
(不计入布置作业和小结的时间,共计70分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应用;
2.理解计算机的特点与分类,以及计算机的图形化用户界面与操作;
3.能够用直观的语言描述计算机的基本工作过程。
4.理解组成微型计算机的主要部件及其作用。
5.能够理解Internet的概念及其与WWW的关系,并能够实际访问互联网进行信息获取与检索。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计算机的定义,计算机基本工作过程,图形用户界面与操作以及访问Internet,软件与硬件之间的关系。
难点:对计算机文化与道德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1.课程简介(10分钟)通过上一次实验课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如何在教学平台上进行课程学习,那么在这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在教学平台上进行视频观看,由此导出该课程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提示:此处对教学平台相关操作演示一次,并对学生学期情况进行简单展示】,随之让同学们观看三分钟的小视频,关于翻转课堂的视频,加深他们对本课程教学方式的一个理解与吸收。然后,开始进行第一章课程认识计算机的一个学习。
2.正课讲解
(1)认识计算机(15分钟)
① 从常用的桌面台式机图片,展示其各个部件
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等
② 计算机的表现形式不唯一,由此通过相关图片演示几类超级计算机,进行演示,并介绍超级计算机的构成,各个机柜及其内置的CPU内存等。③ 从体积上引导学生,桌面台式机朝上是超级计算机,那体积越来越小,由此引出笔记本平板手机等形势微型计算机。④ 随着提出,那什么是计算机?抛出问题进行提出
计算机的定义
计算机的抽象模型
⑤ 从抽象模型引导出计算机的主要部件以及各部件间相互关系及如何工作
输入设备 输出设备 存储设备 控制器 运算设备 ⑥ 从计算机五大主要部件结合台式机展示计算机基本组成,并介绍计算机系统中的软硬件系统,让同学们正确区分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并认识到两者是缺一不可,缺一则计算机无法正常工作。(2)计算机的发展与特点(10分钟)①
提问计算机的问世时间
引出计算机发展仅六七十年,发展速度如此迅猛,从第一台计算机的问世进行讲解,介绍其发展历程及各代计算机特点;简单介绍第五代计算机,并指出第五代计算机并未达到。由此提出计算机未来发展趋势。
再针对各种各类计算机,提出计算机如何分类,根据体积或用途等,导出计算机的特点和计算机的分类两个问题。
(3)计算机应用(10分钟)传统上将其应用分为以下几类:
科学计算
数据处理 过程控制 计算机辅助系统
人工智能 生活中应用(4)图形化用户界面与操作(10分钟)
①
用户界面是计算机系统与用户之间进行交互和信息交换的媒介。例如,打开电脑中某一个文档。那么一直站在电脑前文档是否能够打开? 不能,因此需要操作计算机,这个提供给我们操作计算机的图形化界面就叫做用户界面。由此引出用户界面的用途,是进行用户与计算机中信息转化与交互。
②
用户与计算机之间交互有硬件和软件两种
硬件:鼠标键盘麦克风等 ; 软件:命令行和图形化用户界面 ③ 图形化用户界面的介绍与演示
桌面、窗口、菜单、图标 【教学提示:此处使用多媒体电脑进行展示】(5)访问Internet(10分钟)
指出无论是交友聊天购物还是视频都需要网络,那么什么是网络? 1.Internet介绍 2.WWW介绍,以及浏览器、搜索引擎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等。3.电子邮件介绍与使用,邮件正确的格式,发送邮件时应注意的五大点。(6)计算机文化与道德(5分钟)
提出计算机文化与道德概念,并进行相关介绍枚举和分析。3.教学小结(2分钟)
本讲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的认识,即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与特点,计算机的应用和图形化用户界面与操作,最后是访问Internet以及对计算机文化与道德和计算思维的讲解,计算机硬件系统中各个核心部件的功能,软件的概念及其与硬件的关系。
从基础开始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6
一、激趣为主,让孩子喜欢计算
爱因斯坦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告訴我们,兴趣在孩子学习中有多么重要。在计算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算、精于算,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算得快的目的。
在平时教学中,认真研究各种训练方式,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孩子喜欢做计算题,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每日一算”,并坚持下去。在强调计算重要性的同时,我还积极利用多种方式。如,采用小组游戏、同桌竞赛等各种方式训练;或者用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视算,听算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嫦娥三号”发射成功后,我以这个为例,给孩子讲在设计“嫦娥三号”的轨道中有大量的数学计算,如果有一个极小的数字算错,“嫦娥”就会飞向太空偏离目标,再也不会找回来了。孩子们听了以后,都决心从现在起,认真对待每一个竖式,决不让粗心影响自己的计算。较好地引导了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计算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计算,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二、磨砺意志,坚持训练
每天坚持10道计算题作为固定作业。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玩性大,平时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竖式等复杂的题目,我在教学中积极引领学生正确认识两三位数加减法的重要性,把加减计算当作每天的固定作业,就像武术学习中的“蹲马步”一样,每天练习,从不停止。坚持下来,发现孩子的计算能力大幅增强,对计算也不抵触了。此外,还通过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
三、良好的习惯成就未来
习惯成就未来。因此,我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要求孩子听课时背着手,这样孩子就不容易边听课边玩手中的纸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体会 篇7
一、教材的定位选择
目前市面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参考教材有很多, 有入门的、提高的, 还有针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应试教材等等, 由于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弱、底子薄, 我们不能以大学生的能力要求他们, 因此在教材定位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 特别要符合目前中职学生应用状况。
该课程本人选择中专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的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XP+Office2003》2009年6月第1版,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实用性和操作性强, 图文并茂, 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俗易懂;每一章节后面都配有相关知识点的习题, 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 而且有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比较符合目前中职学生的知识现状。此外该教材还配有教师专用教学参考书及相关的配套关盘。教学参考书罗列了各个章节在本课程的地位、课程分析, 还提出了合理的教学建议, 方便教师授课。配套关盘中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供学生上机操作。
二、课时安排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将来毕业后从事社会工作必备的知识的需要, 我们给每个专业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每个专业划分必修和选修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每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 显然学好它, 对学生来说, 十分重要, 更何况随着网络的普及, 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已成为企业应聘的一种优势。这门课程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多, 内容覆盖面广, 操作能力要求更高。若只安排较少的学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吃力, 效果不好, 更谈不上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通过几年的实践结果, 这门课程按照以下安排比较合理:课程共安排108学时, 分为上、下两个学期, 每个学期排54个学时, 一般安排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年, 上课的地点统一安排在机房, 方便学生操作。课程的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到第四章文字处理软件应用内容安排在第一学期, 第五章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到第七章演示文稿应用与操作安排在第二学期。
合理的课时安排既不会让学生感到排斥, 认为学习繁重, 又能让学生轻轻松松学到知识, 一举两得。
三、课程讲授心得:
1、提前备课
在上课之前, 应对本节课的内容了然于心, 准备好教学教案, PPT演示文稿, 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知识目标等。课堂上布置哪些任务给学生操作, 如何讲解更生动, 怎么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这些种种因素, 我们应该合理规划考虑。例如在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当中讲解计算机的组成, 显然学生对显示器、鼠标、键盘等外部设备非常熟悉, 但是对于主机内部的主板、显卡、内存条等比较陌生, 平时接触比较少, 因此在上课前, 我会提前准备好计算机硬件组成的各部分图片或者实物如不同系列的主板、内存条等, 同时还下载计算机组装的相关视频给学生观看, 通过视频画面, 图文并茂, 学生理解深刻, 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充分提高了。
2、讲授与操作相结合
课堂节奏要把握好, 讲授与操作相辅相成, 原则上课是两个课时的, 讲授一般不超过45分钟, 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学得乏味, 厌倦, 又有充足的时间上机操作。
就本课程而言:第一章与第二章介绍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比较多, 大量的计算机相关知识点需要学生了解, 甚至记忆把握, 教师在授课时应提高讲授的时间比例, 以便帮学生加强和巩固知识;而第三章到第七章大部分是办公软件上机操作, 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 教师应把握好讲授与实践操作的时间比例, 尽量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当然, 具体的情况还要具体分析。例如在第一章讲解汉字输入时, 老师只需花15分钟左右教学生各个功能键作用, 输入法切换及指法应用, 保持一个良好的击键姿势, 剩下的时间最好由学生独立操作练习, 培养他们熟练使用键盘的能力。
3、教学规范, 目的明确
学生的知识很大一部分往往来源于老师的灌输, 老师是授业解惑者,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要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导。不仅内容要规范, 而且思路要清晰, 重难点突出。例如在讲解Word图文混合排版, 以班级板报为例, 教师可以通过机房软件控制学生端演示整个制作过程, 并教学生技巧, 如何排版才能更加突出主题, 引人入胜、美观, 这样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才能得心应手。
在机房上课, 老师更重要的是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 对于不恰当或错误的操作要适时指导, 对个别差生多加关注, 耐心指导, 充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4、调节课堂气氛
学生在课堂表现的主动性及兴趣是决定课堂讲授成效的关键。在日常工作中, 我们时常发现同一门课不同的老师上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有的老师在台上讲课, 照本宣科, 下面的学生昏昏欲睡, 毫无兴趣;而有的老师讲课,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引人入胜;这样的反差结果经常存在, 我们不禁要问: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呢?
本人以为针对中专生的个体差异, 应因材施教, 上课思路要清晰, 引经据典, 内容更要深入浅出, 同时语言幽默风趣, 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了解他们的心理, 平时上课多与学生互动,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在讲解完第三章因特网应用, 本人就要求学生写一份自我介绍发到我的电子邮箱。这样做的目的, 不仅考察学生使用网络服务掌握情况, 而且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 了解他们的特点、爱好。当然我也强烈建议学生可以经常使用QQ、E-mail或者微博与老师沟通交流, 提出上课的意见等等, 不仅增进了我们师生的情谊, 而且让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轻松愉快。
5、对学生的肯定与表扬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应经常对他们给予肯定及表扬。对学生上机操作提交的每一份作业我都认真批改;学生每次上交的实训报告, 我也一一批阅, 并给予不同的评价;每次的单元小测, 都会挑出优秀的作品通过教师端展示给班级学生看。对于个别的差生或落后生, 我们应给予更多的是鼓励和支持, 而不是去责备, 甚至置之不理, 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工作者, 应多给学生关爱与关怀。
四、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对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不仅是对学生自身学习情况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同时也是衡量教师的教学成果。学生的期末总评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个部分构成。在评价结果中, 平时成绩占百分之六十, 主要包括学生的日常出勤、课堂表现情况、上机操作、单元测试、课后实训报告填写等情况;期末成绩占百分之四十, 在期末考试中全部采用上机操作方式, 重点考察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这样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对学生比较公平, 不会因为个别学生期末考试失常, 而全盘否定一个学生平时的努力与付出, 同时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比较重, 更利于促进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力, 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反思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不太重视教科书式的理论学习, 独立性和个性都非常强。既不像中学生学习压力大, 面临升学考验, 也不像大学生理智, 主动性强, 考虑问题全面。如何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这些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寓教于乐是比较合适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 应充分重视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充分自由发挥, 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七章演示文稿软件应用与操作教学中, 本章小测, 我没有给学生样本, 而是让学生自己提交一份独立完成的作品, 自由发挥, 结果学生表现都很激动, 非常积极, 提交的作品有介绍姹紫嫣红的各种花、绚丽多彩的动漫世界、令人垂涎欲滴的各种美食、享誉世界的名胜古迹等等, 选材新颖, 界面美观, 动画效果流畅, 许多作品都非常优秀, 出乎我的意料, 也让我深深的感动, 同时学生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感。
作为一名中专的专职教师, 我想更多的是需要一份责任与耐心, 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一定的基础, 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定位选择、课时安排、讲授心得、考核与评价及对该课程的一些反思等等, 重点阐述了课程讲授的教学心得。
关键词:讲授心得,反思
参考文献
[1]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Office2003》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7
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 篇8
关键词:网络,教学特点,改革,高职计算机,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
如何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环境下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呢?这是我们新的研究课题,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1. 网络环境下的高职计算机教学特点
我们的教学特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具体表现为:在网络环境下,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变化;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突出学习者的个性化教育;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利于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手段更先进;交互网络技术的使用。
2. 网络环境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 网络得到了飞速发展, 而我们的教学相对滞后。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下列问题:课程内容陈旧, 时代感不强;教学手段、模式单调, 教学效率低下, 效果不好;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力度不大。
3. 网络环境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结合我院及兄弟单位的改革经验, 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3.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可参照《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指南》的要求, 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具体实际情况分专业、分层次设立教学内容, 突出教学的先进性和应用性。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
3.2.1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直观教学。
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网络环境, 提供一种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 较好地实现个别化、合作化教学, 学生主动参与及自我探究的欲望可以被大大调动起来。高职院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能动状态, 他们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3.2.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探究知识的动力之一, 是创造发明的重要源泉。教学中, 教师要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 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
3.2.3 精讲多练。
“精讲”,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是面面俱到, 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更多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学。
“多练”, 即让学生多上机操作, 多给学生训练的机会, 其目的是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 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 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
3.2.4 任务驱动法。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充分利用网络环境, 创设教学平台, 将教学内容和上机任务、作业放入网上。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不再以软件或知识点作为线索, 改用任务为线索, 串联模块, 组成教学内容。在这里, 任务的确定、完成、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
3.3 教学模式的改革
新型教学模式离不开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系列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媒体。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站在改革的前列, 率先采用新型教学模式, 以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 采用先进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 使学生不仅学会, 而且会学。
3.4 考试考核的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 主要凭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 不能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这种考试方法与素质教育大相径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3.4.1 边教边考:
在平时上机操作中, 一个章节、一个知识点就进行一次考核, 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出一些应用题, 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出解决方法, 训练学生掌握应用领域的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4.2 多渠道考核:
通过多种方法检查学生的技能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如在校园网络平台上设置一些学习、对话、软件发布等栏目板块, 对参与者加权积分, 作为考核总成绩的一部分, 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3.4.3 改革总评成绩的计算方法:
期末笔试对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考查, 这部分可占总成绩的20%, 平时考核成绩占30%, 平时上机操作占总成绩的50%。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3.4.4 以考助教:
根据实际情况, 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级考试可以高层次地实行教、考分离,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网络环境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天时地利的优势, 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这一优势, 更应该看到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需要做长期大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韩玉波.实用技能类计算机教学方法研究.2000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论文集
[2].高教论坛牟连佳2005.1. (总第87期) P94~98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反思 篇9
第一,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学校和教师对此课程的重视不够。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其涉足计算机王国的“处女课”, 其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得好坏对以后的发展和工作有直接影响。因此,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 目前一些高校仍把其视为“副科”, 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老师不认真教, 学生不认真学。
第二, 教学方法不适当, 教学效率低。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科学, 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特点在于其操作性和实践性。但一些学校和教师还是把它等同于其他课程, 教学与上机 (学校称为“实验课”) 分开, 教师还是按传统的方法备课、授课, 在讲台上讲一些本来非常理论的“操作命令”, 学生在课堂上云里雾里地想象如何操作, 把非常简单的操作知识给抽象化了;上机时, 学生遵照老师布置的上机作业机械地完成交代的任务。凡此种种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限制。
第三, 教学安排不合理, 以我们学校为例, 理论课时40学时, 而上机课时只有18学时, 考试方式守旧, 考题设计不合理。笔试的比重偏大, 上机考试的比重偏小, 导致重理论, 轻实践, 培养出的学生高分低能, 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第四, 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有些来自城市的学生在高中都学过计算机基础课程, 会用Office等软件, 而来自农村的同学没有学过电脑, 有些同学根本没有见过电脑。因此, 应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改革。
首先, 学校和教师应当提高认识, 把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放在同专业课同等的位置。在当今社会,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 在具备良好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应当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因此, 只有学校和教师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放在同专业课同等的位置上, 老师才能教好, 学生才能学好。
其次, 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 高校教师的教育思想获得了很大的解放。但是,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所具有的不同于一般课程的特点, 传统的教育思想在该课程的教学上具有较大的不适应性, 要提高该课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教育思想必须首先更新。
第一, 作为教师应该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象传统的教学观念那样, 把教学主要任务放在系统传授知识, 而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启发学生, 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地去学习。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真正能学有所获、劳有所得。
第二, 教师要不断提高创新的意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新生学科, 其内容也在以加速度的态势不断更新与发展。因此, 教师必须时刻更新观念, 在不断发展与丰富自身知识的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求新、求实, 逐渐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 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好的教育思想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好的教学方法。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 目前一些高校在教学方法上还比较落后, 突出表现为教学方法同该课程的特点不相适应。课程的特点不同, 运用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也不同, 只不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特点更加突出。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 要教授好该门课程, 教师在授课时应当摈弃教学方法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根据该课程的特点, 采取以学生为中心、授课上机合二为一的全新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解惑”, “授业”处于辅助地位。教师对课程的难点和重点内容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 学生同时可能跟随老师的步骤操作;对一般性的知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学生按照教材安排自己学习、自己演示、主动掌握, 学生有疑难问题教师现场解答, 共性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统一演示、重点讲解。这样, 教材上抽象的文字和教师枯燥的讲解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独自掌握知识的成就感,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四、逐步实现无纸化考试方式无纸化考试模式是当前计算机考试的首选方式, 无纸化考试不仅能够测试学生对计算机操作和使用Word、Excle、PowerPoint等软件的能力,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目前的教育方式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其作用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更为显著。通过无纸化考试, 不仅能考核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情况, 而且能考验学生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做到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效果, 克服传统死记硬背的弊端, 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 有效地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操作计算机会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无纸化考试系统题库庞大, 覆盖面广, 这势必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无纸化考试, 考卷不再局限于以往的A、B卷, 考题涉及该课程的方方面面, 避免学生只注重某部分知识的学习, 强化了学生对课程的全面理解。由于试题的随机性,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为不同的学生抽取的试题不相同, 这样考试作弊现象就会被杜绝, 使每个学生所完成的试卷都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 进而会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纸化考试模式提供机器阅卷功能, 不仅能准确、公正地进行阅卷, 而且减轻了教师在阅卷方面的工作量, 教师能迅速掌握学生的成绩和各种汇总数据, 便于教师更好地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五、针对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采用在开课前先进行摸底考试, 摸底考试成绩优良者可以免修该课程。这样就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使学生的程度基本保持一致有利于教学。
总之, 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全面改革, 积极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为以后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
摘要:计算机基础课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 是大学生接触计算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的第一步。但目前一些高校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普遍不足, 教学思想、方法、手段落后, 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本文针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论述如何改善和加强该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卢莉.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呼兰师专学报2002.9 (83) .
[2]方芳.对多媒体网络教学及传统教学的再认识[J].中国电化教育, 2001, (7) .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小结 篇10
1 计算机基本概念和操作
在计算机基本概念中同学们经常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计算机硬盘当做是计算机的内存,曾今在校园里面看到一张广告,上面写着“本人有一台电脑出售,内存80G”。而且也有同学问过我说“我的电脑怎么会出现说内存不足呢,我的内存有120G呢”。而实际上计算机硬盘是计算机的一个外部存储器,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存是指我们的内存条的容量。内存条的容量现在一般都是1~2G居多。
另外,就是有些同学在打字的时候,有些标点符号总是出不来,主要是标点符号没有切换到中文输入法的标点符号。只需要在输入法的工具栏上“标点符号”的地方单击一下就可以了。另外,全角和半角的问题,也需要注意一下,对于中文来说没有什么变化,对于英文、标点符号、数字来说,原来占一个字符的位置,全角时变成两个字符的位置,同时,计算机把这些全角状态下的作为字符来看待的。如果要做运算的话,一定要是半角状态下的数字。
有些同学在给文件重命名的时候把文件的后缀名给改掉了,这时候文件变成了一个不可识别的Windows文件。在有的电脑上面设置了隐藏文件的后缀名,我们有些同学在重命名的时候确没有注意,比如题目要求把aa.txt重命名为bb.txt,由于设置了隐藏文件的后缀名,我们看到的文件实际上只有文件的名字,没有后缀名,比如“aa”,我们有些同学依然重命名为“bb.txt”,而完后实际的文件名就变成了“bb.txt.txt”,主要是因为有些同学不知道在“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选项卡中有一个“隐藏已知文件类型的扩展名”,因此了解这个选项很重要。
另外,这个“工具→文件夹选项”中还有一些问题我们也需要注意,比如我们的电脑一般都是双击打开项目,但有些电脑被改掉了,如果我们要改回来,我们只需要打开一个文件夹,点上面的工具→文件夹选项→在“打开项目的方式”中点通过双击打开项目,确定,把它改回来就可以了。
还有就是有些文件被隐藏起来我们找不到了,这时我们也是在“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里面的隐藏文件和文件夹中选择“显示所有文件夹”。如果是希望隐藏文件,除了把文件属性设为“隐藏”外,同样是在这个地方你需要选择另一个单选钮“不显示隐藏的文件和文件夹”。
2 Word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比如打开Word或是其它软件时,学生经常会碰到同样的问题,打开窗口一看好像自己的窗口跟别人是不一样的,工具栏不见了,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需要点击“视图→工具栏”,在Word,Excel,或是powerpoint中都是一样,常用的有一个“常用”工具栏,一个是“格式”工具栏,如果他们前面没有“√”,说明没有选中,只要分别点一下就可以了。
还有一些类似的问题,比如打开Word后发现显示方式跟别人不一样,其实这个也主要是因为,在视图中要“页面”显示方式,这是我们通常所用到的显示方式,而如果选择“普通”和“Web版式”这时候显示方式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有些同学在编辑Word文档的过程中,由于不小心碰到了键盘上的“Insert”键,这个时候在更改Word内容的时候总是把后面的内容删掉了,有些同学甚至以为是电脑坏了,其实这个问题只需要我们再按一下“Insert”键,或是在状态栏的的“改写”这两个字上双击一下,让它变成灰色就可以了。
Word中还有一些其它的小问题,比如,有些同学刚刚编辑Word文档的时候不知道Word是自动换行的,有些同学总是自己不断的敲“回车键”换行,但实际上“回车键”是段落标识,结果搞得文章杂乱无章。
还有就是有些同学不知道Word中有“首字下沉”的功能,他们自己把第一个字的字体弄得很大,结果看起来怪怪的。其实我们只需要把光标放在在当前段落中,然后点击“格式→首字下沉”,即可以实现“首字下沉”的功能了。
也有一些同学不知道在文章的顶部还有一个“页眉”,底部有一个“页脚”,以为自己只要把那个页眉的内容写在最上面就可以了,页脚的内容就写在最下面。其实,要设置页眉与页脚,我们只需要点击“视图→页眉与页脚”,那么光标就会跳到“页眉”上了,如果需要设置“页脚”就切换到“页脚”即可。
另外,在Word中插入图片后,一定要设置要注意设置图片的版式,否则的话就会出现图片与文字排版不好看的情况。我们可以双击图片选中版式选项卡,或是右击图片,选择“设置图片格式”,然后再选择版式选项卡。这里有多种版式可供选择,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3 Excel中的一些问题
在Excel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有些同学在输入如“000001”这个数据的时候出现总是输完以后就变成了“1”,其实这个问题,主要是在Excel中,但我们输入的是数字的时候,默认是数值型的数据,这样的话,在“1”前面的“00000”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意义,因此系统就自动去掉了。我们有两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第一种方法是在输入数据的时候输入先输入“‘”,然后输入一个空格,然后再输入“000001”,这个时候这个输入框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文本框,而不是数值型数据了。另外一种方式是选中单元格后点击“格式→单元格”在“数字”选项卡的列表框中选择“文本”即可,这样,这个输入框的属性也变成了“文本”了。
另外,在Excel中需要输入从“000001”到“000020”,有些同学却不知道有填充的功能,填充柄是位于选定区域右下角的小黑方块。将用鼠标指向填充柄时,鼠标的指针更改为黑十字。我们只需要拖动黑色填充柄一直向下填充就可以了。
此外,还有Excel中的一些函数,有些同学不知道使用,比如要计算“A1+A2+…A8”,我们很多同学就一个一个用公式去加,却不知道采用函数“sum(A1:A8)”,还有比如说要计算“A1:A8”单元格的平均值,我们很多同学是通过“(A1+A2+…A8)/8”或者是通过“sum(A1:A8)/8”来实现的,却不知道使用函数“average(A1:A8)”来实现。
Excel还有一个“分类汇总”的功能往往被很多人忽视了。当我们碰到这样的题目的时候,比如,按性别分别求男女同学的各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我们有些同学碰到这样的题目的时候经常想到要用average()函数对男、女生分别来求平均,其实这样做就复杂了,如果我们用分类汇总的功能很快就能实现。首先我们按性别给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排序,然后点击“数据→分类汇总”,然后再分类字段下拉框中选择“性别”,汇总方式下拉框中选择“求平均”,在汇总字段框中把“成绩”选中,然后单击确定就可以了。如果分类汇总需要取消,也同样是在这个对话框,只需要点击全部删除就可以了,数据即恢复到汇总之前的样子了。
4 powerpoint
在powerpoint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比如没有设置好幻灯片的版式,没有设置好动画出现的顺序,或者是没有使用好文本框。另外有一些问题跟在Word和Excel中有点类似,我们就不过多列举。
5 结束语
以上总结的这些只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同时也是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在这里做一个总结,提醒学计算机不久的学生们注意一下。
参考文献
[1]叶克江,杨晓安,何常胜.新编计算机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浅析 篇11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分层次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掌握有关计算机方面的技术,学会利用信息资源是时代对我们的基本要求。作为培养高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其教学培养体系中必不可缺的一环,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学生必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各不相同
对于所有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具有的计算机水平都是不同的,可能很多学生在接受中学教育的时候就已经学习过大学部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这就会出现削减学生的学习兴趣现象;还有很多学生可能会来自于一些地区比较偏远的山区,接受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非常少,在学习时甚至需要从头开始。学生计算机水平之间的差异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此之外,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于理工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在应用软件方面的开发和创造能力,对于人文专业的学生来说则可以适当的在信息处理方面加强教学力度,这同样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多研究,多分析。
(二)教学课程安排出现不合理的现象
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应用功能的了解,熟悉基本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在内容上可以分为理论和上机操作两大部分,占据成分比较大的一部分就是上机操作,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可以更加了解基础课程所教授的各项知识点。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之间在开设上机操作课程时都有各自的特点,差异性比较明显,有的学校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上还不够完善,大多存在下述几个问题:
1.重视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概念的理解上出现一定的误区,只是觉得上机操作课程要比理论课程更加轻松,抱着好玩的心态来学习这门课程,对上机课重视不够。
2.教学资源较短缺
有些高职院校的机房,计算机数量无法跟学生上机人数的数量达到和谐统一,计算机数量较少,上机课安排的学生却很多,导致很多学生得不到上机实践课程的训练。有些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师资资源欠缺,一个教师带很多班级的计算机课程,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3.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有些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安排不以学生为主体,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里需要教授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应付考试,没有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教学计划有机结合起来,不太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意愿较弱。
(三)教学目的不明确
高等职业院校有明确规定,学生只有在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之后才可以拿到毕业证书,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很多时候教师都会偏重计算机等级考试上的内容,不大重视教学大纲里的内容,甚至针对计算机考试等级题库进行重点和反复讲述与练习,学生照着这样的模式学习,在教师讲解考试题目时非常专注,模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时候也会认真操作,这样的形式虽然可以让学生或多或少的了解计算机相关的基本技能,但跟教学大纲里要求大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还是大相径庭,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虽然很高,却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操作当中。
二、对策分析
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笔者认为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人,尊重学生的意愿,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在教学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一)采取分层次教学,注重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是基于学生个性差异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个人能力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分层次教学是承认学生的差别,是实事求是地以学生为主体来考虑的。分层次教学一般采取分班策略和分类策略,笔者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更多采取的是分类策略,在班级内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进行分层次设计,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掌握。在上机操作时,给每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布置作业,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掌握不是很熟练的学生要求加强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对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围绕兴趣点来掌握比如有关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方面的知识。在上机的过程中注意分别进行指导,同时主动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饋信息,以便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中尽可能调动起高水平小组的积极性,去帮助基础薄弱的同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分层教学模式实施起来可能有点麻烦,但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是事半功倍的,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学习的热情也就更高了。
(二)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非常紧密。精讲多练是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精讲要求讲出内容的精髓,多练要求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确定在1:2为宜,笔者所在学校2011年之前理论课和上机课的比例是1:1,2011年后变更为3:4,这个比例不包括实训课。实践教学主要有三个环节:
(1)教学计划安排的上机实践,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操作,由学生自主完成,任课教师提供辅导。
(2)课外上机实践,通过开放机房,让学生掌握教学计划中尚不熟练的操作内容,教师可通过网络或邮件等答疑。
(3)集中实训,是为已经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生开设的集中实训课程,集中实训是以“任务驱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的实践能力。笔者所在学校是通过一周实训的学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重点放在office办公软件的实际应用上,要求学生对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要达到较高水平,使学生具备综合应用办公软件和处理复杂办公事务的能力,为以后制作演讲性PPT、撰写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报告、制作求职简历等打下基础。集中实训学生普遍反响好,而且社会效果也不错。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大多采取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虽然教师很努力,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1.案例教学
教师通过引入一个或多个案例,其中隐含所要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逐个完成案例,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目标。例如运用word制作表格型求职简历,可以通过将两张对比明显的求职简历展示给学生看,吸引学生的兴趣,一张简历是纯文字的叙述,另一张简历是表格和文字的组合,然后比较这两种简历的优劣,可以看出表格和文字组合的简历更简洁、清晰。接着就可以引出学习的重点word中的表格制作与编辑,可分解成几步讲解,即通过工具栏创建表格、用鼠标或键盘选择表格、使用工具栏或菜单命令编辑表格、对表格的外观进行美化等,在讲解中突出重点、难点、易错点,最初可由创建一个三行四列的简易表格入手,然后让学生逐步掌握操作技巧。
2.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以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形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共同参与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PowerPoint这一章时,因为有了前面Word和Excel软件的学习,就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如PowerPoint的新建、打开、关闭、保存等操作是否Word和Excel的方式一样,这三者之间有哪些异同点,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去找寻答案,用实际操作去验证结果,将新知识点推导出来,这样既免去因死记硬背而遗忘,又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结语
总之,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仍有欠缺,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努力探索出适合自身学生成长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实践能力强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睛.论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特色[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2]孙春玲,潘晓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 篇12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 高职的现状。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规模扩展较快, 在师资、教学环境和硬件条件上还存在不足, 各学校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生源质量也随之下降, 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差、学习态度差。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来讲, 由于学生的生源地不同, 计算机操作水平也参差不齐, 基础好的同学“吃不饱”, 上课玩游戏, 而基础差的学生则“吃不了”, 上课好象听天书。2) 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a.内容有待更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硬件和软件也在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教材要不断更新, 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及时强化优化, 把新技术、新知识及时补充进去。譬如: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 软件和硬件的构成上, 要介绍最新的技术、最新的产品。办公软件的选用也要不断更新。b.知识有待拓展。我们在讲课过程中, 不能照本宣科, 必要的知识拓展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讲解操作系统时, 要拓展其应用及作用, 不能仅限于常见的操作层面。c.上机练习时间受限制。由于受学时的限制, 往往上机练习时间达少, 只好在课堂上学多少算多少, 这也是学习达不到效果的原因之一。d.上课条件和下课条件受限。教学形式不能采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 做到演示+讲解;课后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训练环境。操作性内容讲求熟练, 若学习后不常使用, 很容易被遗忘。e.课程有待与专业相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不能与专业和后续课程很好的结合, 课程结构不合理, 导致这种课变得枯燥无味。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及对教师的要求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 具有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要求在教学中注重精讲细练, 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2) 对教师的要求。教育教学质量是靠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因此, 教师进行教学时, 应当明确三大教学目标, 即知识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同时还必须确定三大教学内容模块, 即基础模块 (基本模块) 、选用模块 (提高模块) 和实践模块 (技能模块) 。并且, 要努力做好三大目标的融合和三大模块的协调。教师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准确定位,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恰当运用到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中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不教而教”的教学最高境界。
三、深刻理解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定位, 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
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实施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情景教学规划、利用网络开放式教学等方法的尝试, 在有限的课时内解决学生上机时间不足、学习层次差异的基础上,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提供了实践依据。1) 在教学内容上。课程是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必要渠道, 抓好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 课程建设要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教学内容讲求实用原则, 既要有广度, 又要有深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四结合”:一结合生活实际。比如:讲计算机基础知识, 介绍硬件和软件构成时, 加入最新的硬件和软件知识, 让学生有所感, 结合个人购机经验, 介绍市场上出现的新产品。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到确实离自己生活很近;二结合网络。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已经成为现代“计算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 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非常必要, 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三结合计算机知识的最新动态。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新动态。四结合后续课程和日后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公修课, 也是基础课, 对等级考试和后续课程的内容多讲、细讲, 为以后的工作和后续课程的学习铺好路, 搭好桥。2) 教学形式上。应该以“理论+演示+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授课, 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提高教学直观性, 从而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 达到互动式教学。3) 教学规划上。要从学生的职业规划入手, 确定学生学习方向, 并对学生提出针对性要求。采用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相同, 教学侧重不同”的情景教学。例如在进行Word基本技巧的讲解时, 对所有专业的学生, 提出相同要求“如何通过Word制作个人工作简历”, 而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增加了“如何通过Word制作年度工作计划”、“如何通过Word制作企划方案”等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对财务、会计专业学生, 增加了“如何通过Word制作公司企划方案”等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4) 教学方法上。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发现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比如在采用实例教学法时, 把每个章节的内容整合成一个实例, 在每章开始时, 把实例先抛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实例的要求带着任务去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长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为一定的任务而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 不致于一碰到不会的东西就紧张, 能轻松地解决一定的难题。5) 实践实训上。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 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都是“百看不如一练”。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学科, 应该以上机课为主。为了提高学生上机课的学习效率, 要求学生交有自己特色的上机作业进行考核, 同时把做得好的实例加以展示, 从而激发学生上机的积极性。6) 考核方法上。把这门课的考核分成两部分:笔试和实操。笔试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实操主要考核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实操考核成绩又分成两部分:一是平时每章的成绩, 二是期末上机实操考试。根据实例的难易情况制定所占分数, 给予相应的成绩。期末总成绩为百分制, 理论考试占30分, 平时上机成绩占40分, 期末上机成绩占30分。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不敢懈怠, 考前也不敢放松。7) 利用网络构建教学体系。为了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我们专门申请了博客, 为学生提供了课外练习的空间。教师将电子课件、实例、课后题及学生的优秀实例作品等上传到博客中, 让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并提醒学生关注自己作品的被关注度,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小结
【小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计算机程序教学10-30
小学计算机的有效教学06-27
小学生计算机教学08-18
小学计算教学06-10
加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10-22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对策08-21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浅析09-15
小学计算机教学活动设计 小小设计师07-23
小学计算数学教学方案05-23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