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递进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上的应用

2024-10-21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上的应用(共9篇)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上的应用 篇1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上的应用

作者:李家阳

(广西梧州林业技工学校,广西 梧州 543001)

发布时间: 2008-3-31

【摘要】分层递进教学法在学校计算机基础课上的应用实践,通过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层评价,以及矫正、调节、分层提高等操作要点的实施,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开发学生潜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分层递进;计算机基础课;学生素质

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我校于2004年起开始尝试分层递进教学,探索在学生学习能力显著差异的班里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分层递进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学生潜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一、分层递进教学的理念

分层递进教学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分层辅导、分层评价,以做到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尊重和发展。

目前,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新课程提出的课程目标不是固定的,它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把原来统一的教学内容变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宜自己的目标要求,并在学习中表现为达成目标所作出的积极行为。因此,面向全体与注重个别差异是辨证的也是统一的,而分层递进教学正是解决统一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个体差异这个矛盾的教学策略,它是实施以全体学生发展为本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分层递进最早起源于上海。1991年开始,上海市“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对分层递进教学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如何解决教学要求的整齐划一性与学生实际学习可能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总结出关于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层评价,以及矫正、调节、分层提高等操作要点的实施方法,并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二、分层递进教学法的内容

分层递进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针对各层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基础开展教学活动,并为各层学生设立与之发展相适应的目标和评价手段,其目的是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使学生从各自的基础出发,进行有效成功的学习,达到“递进”的效果。

分层递进教学的操作要点分为五步: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评价→矫正、调节,分层提高。

(一)学生分层

我们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非智力因素为辅”的分层标准,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B层为基准,A层降低起点,C层适当提高,各层比例大约为20%-60%-20%。

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困难大,消极厌学或顽皮不学的学生属于A层;学习成绩中等,学习情绪不够稳定或能力一般、学习勤奋的学生属于B层;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快的学生属于C层。学生分层后可以按照高、中、低层1∶2∶1组成四人合作小组块状集中编排,或按纵向同质、横向异质集中编排,以便于辅导和相互讨论帮助合作学习。

我们采用动态隐性分层的方式,名单不向学生公开。隐性分层增加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难度,但比较有效地避免了“标签效应”。我们对C层学生的名单是公开的,而B层和A层的名单不公开。这样既能培养尖子,又保护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每隔一段时期,我们就对学生的学习表现重新评价,变动各层名单。

(二)目标分层

根据这门课程教材、大纲的一般要求和各层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制订分层次的教学目标。A层:掌握五笔打字、Word、Excel的基础知识,上课能注意听讲,参与教学活动,改变学习习惯;B层: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五笔打字速度快,能独立排版编辑,上课专心听讲,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C层:培养较强的分析能力,灵活运用能力,进行ATA办公应用高级培训,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

(三)分层施教

在分层递进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尽量适应学生的“学”。我们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分层讲授、分层提问、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测验、异质组合作学习(学生按C-2×B-A模式分组)等等,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各层学生都有与自己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目标和练习,“只要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尽可能消除C层“做完了没事做”和A层“反正我不会做”的情况。

1.分层讲授。授课要有“分”有“合”,对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一些共性的问题在全班讲授,另外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分层指导。特别对A层的学生应强调多关心、多指导、多启发,尽量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2.分层提问。A层学生基础较差,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有针对性,避免出现C层学生独占课堂的局面。为此教师在设问时要注意问题的梯度,多关注A层学生,如果他们能立即回答的,可以表扬鼓励,如果他们回答不是很完整,表述不是很清楚,再让B层和C层学生补充,然后让他们复述,加深印象。备课时设计问题要把握难易程度,既不能使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过于简单的“是不是”和“对不对”,要精心设问,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要注意启发,使学生在问题中受到启迪。

3.分层练习。课堂练习分别设计三种题型,设计的原则是,A层和B层侧重基础,强调对知识的理解,A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B层能独立完成,C层侧重灵活运用。练习时让C层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也可以在小范围内讨论,教师则利用这段时间对A层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鼓励学生在掌握、完成本层题目的同时选做高一层的题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促进其个体的发展,实现递进的目的。

4.分层作业。A层学生课后学习自觉性较差,作业要适当降低难度,可以布置与课堂例题和练习类似的题目,或者布置整理笔记,而B层和C层要求高一些,C层要布置思考题,开拓学生思路。

在作业的批改上也要体现出分层,可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批改方式。如A层学生的作业当面批改,C层学生适当时可相互或自行批改作业。

5.分层测验。测验采用异质异分卷,一份试卷中有A、B、C层编程题目各三题,A层每题20分,都是课堂上的例题和经典的习题,B层每题30分,都是课后的作业题和思考题,C层每题40分,都是学生没有见过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A层和B层的学生可以任意向高层选题,分数不封顶,C层学生如果感觉C层题目太困难,也可以向B层选题,确保及格,但如果做A层题目则不计分。

6.异质组合作学习。将学生按C-2×B-A模式分组并安排座位,C层学生担任学习小组的组长,课堂上可以进行组内讨论,计算机基础课上机出现的情况很多,教师如果一个个去解决,则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异质组合作学习一方面可以弥补教师在课堂上有时无法兼顾所有学生的缺陷,另一方面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的沟通和合作,让学习好、领会快的同学帮助指导学习差、领会慢的同学,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

教师在分组讨论时要注意调控,不能放任自由,应当适时地参与各组的讨论,适当点拨,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评。

(四)分层评价

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对各层学生是否达到本层目标做出及时评价,重新调整分层名单。未能达到本层目标的退到下一层次,而顺利达到本层目标的进到上一层次。

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评价最好以合作小组为单位来进行,个体的状态决定小组的评价,使学生处在良好的竞争激励的氛围中,人人都努力取得进步。

(五)矫正、调节,分层提高

我们根据分层评价的结果,对教学进度进行调节,改进教学方法,对少数不能达到本层目标的学生及时采取课内外补救措施,开展分组学习后C层的学生可以和A层学生“一帮一”学习,鼓励一部分顺利达标的学生按高一层次的要求进行学习。

三、分层递进教学法的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改善了学习习惯

在分层递进的课堂里,各层学生都有与自己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目标和练习,“只要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基本消除了C层“做完了没事做”和A层“反正我不会做”的情况。学生在不断地努力尝试中看到了自己潜在的学习能力,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各层学生的学习习惯都有所改善,特别是A层的学生,得到老师的指导和鼓励增多了,基本能做到认真听课,完成作业,不懂敢问,学会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合作,改变不会做作业,只想玩游戏的坏习惯。

(二)转变了师生关系

分层递进促使教师全面深入地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状况,尊重每个层面的学生,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着重分析学生的参与程度,有助于形成民主型的教学风格,教师真正从一个“布道者”的角色转移到一个“激励者”、“合作者”的角色上来。

(三)培养了全面发展、技能水平突出的学生

全年级每个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学生毕业就业率达到100%。全部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ATA)考试,通过率达到90%,优秀率达到40%以上。一批技能水平突出的学生脱颖而出,多人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四)实验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新的教学方法的尝试,必然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更新知识,全方面的提高个人素质,同时教师的观念也发生根本转变,在教学中一切以发展学生为本,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以适应素质教育下课堂教学的要求。

分层递进教学消除了传统教学中用一个模子培养学生的弊端,为因材施教注入深刻内涵并提供具体的操作方式。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已经在本校大力推广,各种分层教学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异质组合作学习模式成为高年级专业教学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2,(7).

[2]汪小莲.初中数学分层递进教学策略探析[J].河南教育,2004,(6).

[3]张勤华.分层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作者简介】李家阳,男,广西梧州林业技工学校讲师,教务科副科长,研究方向:网站建设和网页制作。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上的应用 篇2

分层递进教学最初是由上海市教科所“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课题组提出的理论。分层递进教学源于个别化教学, 在现实班级授课制实施的大前提下实则为由于班级人数众多, 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在学校就意味着要因材施教。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孔子便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体现了全员关怀。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 分层递进教学主要目的是想探索解决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 面对学生之间的显著差异, 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措施, 促使全体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2 本科独立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为了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对人才知识结构、计算机文化素质与应用技能的要求, 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 根据“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有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而开设的一门最基本的课程。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是一所应用型独立本科院校, 目前学校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即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为公共必修, 主要针对的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实施, 大一年级上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一课程, 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系统基础、常用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库基础、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基础、信息安全与职业道德等内容。下学期根据专业不同, 分方向开设计算机基础二课程:一个方向是理学类专业围绕着数据库开设的高级Access应用, 另一个方向是文科类专业围绕着办公软件开设的高级Office应用。

3 分层递进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实施

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要求教师在观念上要有所转变。因为“分层递进教学”实施的基础, 首先在于教师承认人有差异, 然后因材施教。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 我们要鼓励个性发展, 缩短不良差异。

现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为例, 对分层递进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实施进行分析。

3.1 差异的存在

首先, 由于全国各个大学生源都较为丰富, 造成了学生对计算机的知识储备存在差异。一方面, 有的学生所在的初高中已经开设了基本的计算机课程, 有的学生所在的初高中则并未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另一方面, 有的学生家里有计算机, 父母或多或少地传授了一些计算机知识给学生, 有的学生则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知识。这样种种的原因都使学生形成了一定差异。

此外, 学生个体本身也是不一样的,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 对学习的态度, 学习的积极性等都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兼顾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 帮助学生获得发展。

3.2 如何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目的, 除了习得计算机相关理论外, 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学习能够获得计算机操作的一些技能, 如能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查资料, 能够利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辅助自己学习其他课程, 毕业后有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可分以下几方面:

首先, 在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 既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 也认识到学生群体存在的差异性。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在大一年级下学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中, 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就业的不同, 分别开设计算机基础二课程。例如理学类专业学生, 如会计专业就围绕着数据库开设了高级Access应用, 进一步学习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等, 不仅能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思维, 而且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结合自身从事的专业岗位解决实际问题;文科类专业学生围绕着办公软件开设的高级Office应用, 系统地学习word、Excel、Power Point等常用办公软件,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而艺术类专业大学一年级上学期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结束就不再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 留下更多时间给学生们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其次, 计算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都非常重要, 由此应该将课程分成两部分, 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可以将课程设置成理论加实验的形式, 在教师理论知识传授结束后留一定时间让学生自主使用计算机进行练习, 使学生能够实际运用学到的相关知识。

再次, 在课堂教学中, 尝试努力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 通过不同学业水平、不同个性特点、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积极互动, 来提高学习效果, 促进个性发展。这样才能帮助班级每一位学生获得同向但不一定同步的各自发展。

最后, 教师要了解班级每一个学生, 研究每一个学生, 体会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各种原因。比如在学习计算机部件部分, 知识较为抽象, 我们就可以将计算机各个部件进行形象的比喻, 如计算机的硬件比喻成人的五官:人是通过眼睛、鼻子等器官获得外界信息的, 可以把它比作计算机的输入设备;人类获得信息后由大脑处理, 大脑就相当于微处理器;信息经过处理后再由嘴巴说出来, 那嘴巴就相当于输出设备。这样一讲, 通过形象举例, 深奥的知识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既容易明白, 又加强了记忆。作为教师多数时候要从学生的实际, 思考有效的分层教育教学方法来适应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学, 激发不同学生学习的潜能, 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班级里有差异就会有发展, 恰当地处理差异, 就可能使差异成为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

4 分层递进教学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带来的益处

把分层教学的经验引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 通过对学生进行分层, 教学当中, 目标分层、授课分类、作业分档、考查分度等实施, 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 使人人都有“成就感”。

通过学习目标分层, 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一刀切”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是不现实的, 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 针对学生层次, 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做到“既要达到教学要求, 又不限制学生发展”, 让每个学生经过自身努力能达到最后的教学效果。目标层次应把握区分度, 增强操作性。比如在学习常用办公软件word2010部分, 在实验课上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只是接受能力差异, 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完成, 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做的题目相对要难一些, 例如长文档编辑, 接受能力相对差一点的可以难度适中,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尽量设计短文章让他们进行设置, 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操作提示。

通过授课分类, 让每个学生都能“明了”。授课分类是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环节,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实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组别的学生在认识上存在着客观差异,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不同组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类授课, 在课堂提问中, 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和回答。在课堂指导中, 多照顾操作不熟悉的学生, 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知识的运用。

通过作业分档, 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成功可以激发人的潜力, 在学习中学生获得成就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再次想要获得成功的热情。例如演示文稿Power Point2010部分, 学生较为感兴趣, 我们可以在基本知识讲解结束后, 让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操作步骤做一个PPT, 学生根据教师的操作提示完成后, 看到效果好, 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接下来教师再布置作业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做一个PPT, 作业要求则可以进行分档。

考查分度, 让每个学生都能“成功”。考查分度是分层教学的重要保证。成绩考查是教学的指挥棒, 考查并不是最终目的, 要把考查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 作为树立学生再学习信心的举措。

5 分层递进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分层递进教学要求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但是教师精力有限, 课堂时间有限, 任课教师对学生存在的差异性不能完全掌握。因此在实施之初有可能就会出现差错, 可能一些活跃的学生更容易被教师关注, 另一部分学生容易被忽视。

另外, 分层递进学习需要教师对课程整体进行精心设计, 对于个别教师存在一定难度, 特别是新教师和青年教师。

6 结语

分层递进教学引用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 又有相关技能的传授, 实施分层递进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方面都获得发展。但是,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学设计, 周密的教学组织以及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 在这些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经验, 进一步检验分层递进教学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程艳红, 朱汝葵.“分层递进教学”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 18 (6) :29-32.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上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评价

中图分类号:TP39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7-0000-01

Hierarchical Teaching Application on Computer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Ji Jianping,Wang Xufeng

(Tiantai Vocational School,Taizhou317200,China)

Abstract:Quality education for all students requires us to make each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learning ability,capacity for self-development training and exercise,and studen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bjective reality and how to carry out the differences for students in computer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In step with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than t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can better address this issue.

Keywords:Hierarchical teaching;Hierarchical guidance;Tiered evaluation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各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借助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分层教学的具体应用

(一)学生及教学目标的分层。在进行分层教学时,首先应将学生分出不同的层次,并且要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具有大致相同的特点,以便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取学生自主报名和教师调整的方式,将学生按差、中、好动态分成A、B、C三层。A层学生的特点是:计算机知识掌握较少,动手能力差,缺乏把生活实际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的能力。根据A层学生的特点,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是:从培养学生学习的常规开始,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掌握课本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主,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B层学生的特点是: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但学习主动性不够强,课堂内不积极参与,课堂外很少主动去解决碰到的问题,导致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主,能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C层学生的特点是:学生的知识面较广,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和较浓的学习兴趣。此层的一部分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是真正的佼佼者;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动手能力强,但偏科严重;另一部分学生能努力学习但不善于动手,实际动手能力较差。鉴于C层学生的特点,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自主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教学目标的分层制定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期准备阶段,根据要求我将课堂教学目标划分为基本目标、提高目标、发展目标。基本目标要求A、B、C三层学生完成;提高目标要求B、C层学生完成;发展目标要求C层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目标。

例如:在“收发邮件”这一节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分层目标:

层次A层(基本目标)B层(提高目标)C层(发展目标)

标1、打开网易

2、申请一个免费邮箱

3、能收发邮件1、完成A层的内容

2、能完成的附件形式发送1、完成C层的内容

2、能实现抄送功能

(二)分层练习与指导。在以往的“一刀切”技能训练教学中,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索然无味,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望“练”兴叹,无从着手,大部分中等程度的学生充当旁观者,不积极参与实际动手操作,针对这种情况,结合课堂教学分层目标,我们制订了分层练习任务。每次,我们根据目标精心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任务:A组:基本练习题(达标题);B组:主体练习题(提高题);C题:探索性练习题(拓展题)。各层次学生要求完成适合本层次不平的练习任务,努力选做高一层次题目,即:A层次学生必做达标题;B层次学生必做达标题和提高题,努力选作提高题、拓展题;C层次学生完成达标题、提高题和拓展题后,努力实现自编习题、自主解决。这样,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通过练习后均有所收获。

例如:在“收发邮件”一节中,针对目标我们设计的分层练习是:

层次A层(达标题)B层(提高题)C层(拓展题)

练习任务在http://www.163.com上申请一个免费邮箱并发一邮件给教师。完成A层的任务后,再完成——word文档,并以附件形式发给教师完成B的任务后,再把附件抄送给同桌。

在学习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更加关注A层次的学生,手把手地进行淙指导,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三)分层评价。实行分层评价是促进学习再发展的有效措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如果要全班学生只达到A层次的标准,就会使B、C两层次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而如果要求全班学生达到C层次的标准,就会使另二个层次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标准,就能使他们保持正常的学习与心理状态。

三、分层教学的反思

通过分层教学的实施,使我们认识到:

(一)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提高。分层教学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完成技能训练练习后无所事事,并使学有困难的学生的无助感、自卑感得到了有效缓解,也能使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获得了挑战的快乐,从而到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二)有利于课堂训练效率的提高。首先,教师事先针对各层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技能训练练习题,使得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辅导上,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引导他们开展积极的合作交流活动,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三)能促进学生去探索问题。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每位学生尝试解决不同层次的技能训练练习题,无论解决了哪一类练习,教师都给予积极的鼓励,使学生尝到探索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陈勇.课堂差异分层教学策略[J].中国电脑教育报,2002,9

[2]丁宏,宋延敏.分层教学中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及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4,16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上的应用 篇4

广东省台山培英职业技术学校 陈日邦

[摘 要]当前中职学生个性鲜明,学习能力差异明显,在中职学校工作的一线教师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同一个班的学生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主要面向中层生,较容易造成差生“吃不了”、优秀生“吃不饱”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研究并实施相应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差异性教学。本文结合笔者所讲授计算机学科——《局域网组建》,阐述了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可为相关学科提供一个借鉴的方法,真正做到因村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进步,实现“分层递进”效果。[关键词]中职、分层、递进、策略

一、中职《局域组建》课程的特点

中职《局域网组建》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中小型局域网组建、管理和维护的技能,这门课程应用性和实践线较强,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程。

二、中职学生现状分析

随着普通教育的普及和应届生源的逐渐减少,进入中职读书的学生已经实行了免试入学等政策,这一方面促进了教育公平性,但这也给中职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同一班学生中,好、中、差的界限十分明显,在学生过程中的差异非常明显。比如在我们学校网络技术班进行《局域组建》的授课中,有的学生,只要稍加提示,就能融会贯通;有的学生,一节课的时间讲解,但还是茫然不解。网络实训课程的反馈也类似,有的学生不仅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内容,并富有创意地进行改进;有的学生徘徊在基础操作中,依靠老师手把手才能勉强完成任务。

面向中层学生、统一要求、统一任务和目标是常规教学模式的特点,尽管这种模式符合大纲要求,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也有缺点。中职学生个性鲜明、学生能力差异较大,况且中职学校没有普通高中的统一升学目标,改革空间较大。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教学时调整了教学,在班级教学中采用递进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就是按照学生的差异分出不同的程度,给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让他们循序渐进,通过分层次、差异性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进步,实现分层递进效果。

三、分层递进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学生分组、分层策略

对学生分组、分层是为了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这是实施分层递进式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对学生的分组、分层不能够单纯以学习成绩为依据简单划分,这样偏差往往较大,而应综合、动态地分析和研究。我的做法是先了解学生各门课程测验和考试的综合成绩,然后结合学校实训场室等因素大致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4至5人,每小组都包括三个层次学生(A层、B层、C层,其中A层是优秀层次,B层是中等层次,C层是基础层次,各层次人数比例是: A:B:C=1:3(或2):1),这种组合人员均衡,有利于组间竞争;再根据平时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分析,进行综合能力评价,特别注意对有特长学生的的评价,合理调整;最后要以动态、发展的观点研究学生,被分层、分组的学生不是一成不变,当学生取得进步时,要及时对原方案作出调整,防止出现“贴标签式”的负效应。比如,我在《局域网组建》课程进行实训时,有的C层或B层学生在完成相对容易的任务后不主动向更高层次任务挑战,甚至有C层学生觉得自己被分配到基础层后觉得没面子,出现了不主动配合小组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我重新修改了部分方案:让个别小组在接受分任务后进行分析,小组成员根据每个分任务的难易程度自主选择任务,通过自适应原则来决定自己的层次。调整方案后,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难关,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2、教学目标分层策略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是有效实施分层递进式教学的重要因素,目的在于让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达到适合自己的不同目标。设置的分层目标既要达到课程的基本要求,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体现“补差”、“提优”原则,让基础层次和优秀层的学生都能得到不断得到照顾和满足,通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向各自的不同目标逐步迈进,积少成多使学生整体推进,全面提升。例如:我在“局域网组建组网实例”教学中,我将教学目标分三个层次:基本目标、应用目标、提高目标。基本目标:能说出网络组建过程中的软硬件名称、作用,懂得工具的正确使用;应用目标就是能够按部就班地组搭建局域网,懂得各种网络服务的常规使用;提高目标不仅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相应类型的局域网,还会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网络服务。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目标即可,学有余力的学生要达到或超过提高目标,形象地说,教学目标设置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

3、选择教学方法策略

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使用的方法和途径。在递进教学过程中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教学方法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学法指导。基础层的学生以模仿性学习为主,举三反一的方法,让学生在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我主要安排了微课教学,让这一层的学生还可以通过课前或课间观看视频教学,按照视频教程进行学习,让这部分的学生学好基础,为下一步学习打好根基;中等生以巩固学习为主,巩固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通过多种网络练习和实验内容,让这一层学生够巩固所学知识;优秀层学生则以创造性的学生为主,给其提出任务后,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我并不告诉他们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让他们自己探索,让他们在质疑中开发智力,形成能力。如在教学《DNS服务器综合应用》时,我通过“钓鱼网站——仿真网站,利用相同的网址指向不一样的页面”的现象激发这层学生的兴趣后,再以设计的若干任务驱动这部分学生学习新知,层层递进,从而强化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

(2)落实知识时要注意轻重缓急。对于差础层的学生按照课程的大纲要求,落实单一的知识点,落实速度应该放缓;对于中等层的学生落实较为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实施速度适中;对于优生则在纵向和横向加于开拓,形成知识网络,实施速度要稍快。

4、辅导策略

班级课堂教学主要是面向中等生,适合中等生的学习需要,而分层递进教学是因材施教在班级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目标是让每一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因此,分层递进教学着眼点应该在“优秀层”和“基础层”,解决这两头的问题在于如何进行个别辅导。我在课前预习时,指导优秀生要扩大知识面和加深学习,指导差生抓住基础知识,围绕重点进行学习;在课堂中,指导优秀生多进行拓展练习,指导差生多练基础知识;在课后复习,指导优秀生加大难度,多拓展思维,指导差生进行达标练习。

5、互助策略

在分层递进教学模式中组织的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小组包括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达到的级别和掌握情况不尽相同,学生的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不同的背景和经验等因素,充分利用这种差异资源是分层递进教学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学生互助学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互助学习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学习效果而互相合作的行为。我在《局域网组建》小组教学时充分利用这种资源进行教学,通过以下措施指导学生进行互助:(1)、合理搭配小组成员,优秀生、中等生、差生除了考虑分层策略,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同伴关系等方面,便于优等生辅导困难学生。(2)、精心设计任务。任务驱动下的学习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互助,比如,在“无线局域网络组建”这一项目教学过程中,我让同学们假设自己是企业网络管理员之一,要为企业组建无线局域网,首先以角色转换来调动学生的兴致,接着划分以下任务:○1需求分析准备;○2拓扑结构设计;3实施任务;4测试反馈,然后再通过分层、分组策略确定小组成员的分工,○○组长制订计划并书面汇报给老师,我最后给出修改意见并提出“分工不分家”的要求,让小组根据任书协作完成整个任务。最后完成的结果令人非常满意——小组同学为了达到任务要求,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分任务,并且有小部分学生信心满满,主动提出要帮助其它小组的同学。

6、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从功能上有: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就是有关学生能力和课前知识技能的评价,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提供帮助;过程性评价是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每一步怎么样,及时提供矫正反馈;决定学生最终学成绩的等级评定就是终结性评价。我在中职《局域网组建》课程教学,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过程性评价要及时、细致

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平时课堂练习、课堂作业,实训任务等等,课堂练习主要是理解所学内容的实时反馈,作业是课堂的巩固反馈,实训任务是操作技能反馈。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教师布置练习但由于工作过于繁忙而没有细致检查,长时间下来学生发觉抄袭或不做作老师也不知道;还有一些课堂,教师虽然批发作业,但只是大致给一个等级评价,而没有写出作业的相关问题或优缺点,不久学生明白只要交作业就行,至于做到怎么样不重要。因此,在过程性评价中做到及时、细致尤为重要。

(2)、评价要有广泛性,更具公平性

当前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一些评价不合理的现象:每节课结束前几分钟都要展示几个优秀生的作品,认为这是评价的一个环节。但我觉得这种做法不够代表性,因为分层递进教学的思想是“全民参与、各有所得”,那么,只评价几位学生的作品,怎么具有代表性?又如何保证所选作品是最优秀的?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安排稍多的时间,作较为广泛的全面评价。比如我在《局域网组建》课程每一次的练习评价中,每一小组的完成情况都作评价,甚至有的小组在指定时间没能完成任务,我也会作评价,因为越晚完成的作品,可能经过不断完善,作品可能越优秀。

(3)善于利用激励评价

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就、被同伴认可,是激励学习动机、激发创意的有效途径,在评价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利用班级QQ群空间,设置了“网络高手”、“合作栏目”、“最新网络资讯”等项目,建立起学生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分层递进教学后,有效地消除了学生的厌情绪,学生的积极性的跟随学习成效不断加强,学生的学习成绩、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优秀层次的学生数量不断扩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主动、积极、互助、探究的学习氛围逐渐形成,学生认识自己、控制自己的能力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1]祝朝映.《中小型局域网组建与实训》.科学出版社,2008 [2]王涛斌 《分层教学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上的应用 篇5

------分层递进教学

胜境中学

政史组

我们学校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困难,学生思想品德差异大,特别是双差生比较多。以往我们很少研究日常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备课和执教时往往过多考虑教材内容如何讲清,教学资料如何充实、齐备,很少从目标上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对一些层次低的学生,教学效果不很理想。据此,我们结合思想政治课中的法律知识部分,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分层递进教学。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法制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层递进教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各项活动中紧紧围绕自己选择的分层目标进行有效有目的的努力。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教学,学生对法律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非实验年级,提高了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思想政治课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学生不仅知识掌握达到目标要求,而且在情感和行为上也达到了目标要 求,进而提高了思想觉悟。分层递进教学,克服了以往造成的思想教育目标高不可攀、学生由于达不到要求而自暴自弃的弊病。现在学生可以通过一层层攀登,慢慢达到目标,学生思想觉悟提高的效果明显。

进行分层递进教学,要求教师全面深刻地分析大纲,领会教学目标,探讨与达到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分层 递进教学法,设计周密的分层递进教学计划,并随时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帮助学生补缺补差,调整教学目标,这样就必然促进和激发教师进行教改和科研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师科研素质与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分层递进教学法,可以解决高层次学生“吃不饱”,低层次学生“咽不下”的矛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积极性。随着分层递进教学法目标层层达到,给差生以足够的学习和思想提高的机会,从而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习困难学生转变。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上的应用 篇6

盐城市泽夫中学

吴金国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学生的行为习惯、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品质等方面的不同影响,在课堂上采取“一刀切”式教学的方法,显然是不科学的。“分层递进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差异,运用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评价、矫正、调节、分层提高的教学策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逐步提高和发展。今年,我校初中化学学科也开始了此项模式的探讨。

二.中学化学分层递进教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该模式包含的六个环节:分层摸底补偿-分层明确目标-分层教学新知-分层练习测评-回授小结递进-分层布置作业。

这里要说明的是,上列课堂教学模式只表明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并不表示它们先后的必然顺序,实际上,有些环节(如分层明确目标、分层练习测评)是可以在整节课反复出现的。

(二)各环节的含义、操作应遵循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1.分层摸底补偿。

即在教学新知识前,对各层次学生学习本节课新知识必备的基础知识、情感状态进行诊断,并针对各层次学生存在的不同缺陷给予补偿,为新课搭桥铺路。实施这一环节时应注意:

(1)既要对认知领域进行摸底补偿,又要对情感领域进行摸底补偿,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如果老师能使每位学生都满怀激情地奔向目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2)了解学生的前期知识缺陷不一定是在本节课内进行。可以通过与学生谈话、批改作业等都可获得信息;对各层次学生进行补偿可以在课堂内教学新知前进行,也可以利用上课前的课外时间进行。

(3)对学生前期知识进行摸底在课堂上采取的形式可以是用难度不同的问题分别问低、中、高层学生也可以用难度不同的题目进行小测验。可以是一上课就进行,也可以在上课过程中进行。但不论采用何种形式,对各层学生表现出来的缺陷都要给予补偿。全班性的问题全班集中进行,对于高、中、低各层的问题分层进行,必要时个别进行。

2.分层明确目标。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及班中各层次学生可能性水

平,制定与各层次“最近发展区”相吻合的分层教学目标,并在课堂上将这些教学目标告诉学生,让师生都明确学什么和各层次学生学到什么程度,更好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和评价功能。

例如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这一知识点,低层目标是: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大致了解其实质,能进行简单的应用;中层目标是:不仅要记住内容,还要能说明其实质,能进行一般的应用;高层目标是:熟记其内容,理解其实质,能进行复杂、综合应用。

3.分层教学新知。即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应用多种教法,精讲、讲深、讲透课文中的新知识。

(1)教学的组织形式: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实行全班教学、分层教学和个别教学三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2)实施这一环节应遵循几个原则:

①主导、主体和谐统一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是服务者,要激发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多问,让学生多动手,不代学生讲,不代学生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只有主导、主体和谐统一,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才是教学的成功。

②跨步适当原则。跨步要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生不仅听懂而且会做为目的。

③变式教学原则。针对学困生注意时间短、记忆容量小、概括能力差以及优等生需自我表现的特点,分层递进教学应严格执行老师讲解与学生活动交替进行形式。学生活动的形式有练习、讨论、竞赛、实验、回答问题等。

4.分层练习测评。即老师在讲解完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后,做分层练习、分层测试题等,巩固所学知识,反馈教学效果,与原定的分层教学目标进行比较对照,矫正教和学的误差。

实施这一环节时应遵循的原则:

①及时反馈原则。采取经常的练习和检测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否则,“在不知道学习结果的情形下,重复次数与学习的结果无关。”

②经常激励原则。心理学表明:“95%的人有自我贬低的倾向”,学困生更为严重。心理学同时还告诉我们:“没有比取得成功更能使学生激动和受鼓舞了”。因此,要经常给各层次的学生以适当的鼓励,使学生的成功得到肯定,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

树立自信心,提高求知欲望。

③练、测与评是不可分割的。不论是做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检测题或动手做实验,都要尽量及时、准确地收集信息并进行筛选、提练,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设计矫正方案。

④布置练习、检测题的难度要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⑤布置分层练习、检测题时应注意其艺术性。例如可以说:“在完成本层次的练习后,还有时间也可以向高一层次的题‘挑战“。这样一来,对低、中层学生起到不小的激励作用。实践中发现,低、中层学生中有一些是能完成部分较高层次的练习或检测题的,这就使“递进”向前迈了一步。

5.回授小结递进。即对原来老师没讲清楚,学生普遍没掌握的地方及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回授,将某几个知识点或本节课的要点进行小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6.分层布置作业,即在下课前将各层次学生课后所要完成的巩固性练习、预习的问题交待清楚。实施这一环节时应注意:

(1)作业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它是学生应用知识的初步实践,又是老师了解学生,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教师要应用好,不能可有可无。

(2)布置的课后作业要有层次,量要适当。

(3)作业的批改方式也要分层次。课堂作业要每一本及时批改,以便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课后作业教师每次可抽改若干本不同层次的,其余由科代表负责检查批改并向老师汇报,让学生主动发展。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上的应用 篇7

1 分层次教学主要内容

所谓分层递进式教学是教师通过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分析,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学习兴趣,由教师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发现自己的运动优势。而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围绕以下三点进行:(1)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团结协作,鼓励学生通过比赛的模式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2)同一层次见得学生互相帮助,分析有效的运动方法,激发学生运动兴趣;(3)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布置任务,使学生在属于自己的活动范畴内逐渐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增强学生自信心。

1.1 教学目的分层

在中职学校开展羽毛球教学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使学生在劳逸结合的学习环境下健康成长,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学习能力不同,进而对不同学生的教学标准也进行分层制定。

羽毛球作为一项轻松、简单的体育活动,对于羽毛球比赛要求选手具有较快的速度,身体灵活多变,高超的技术,因此对于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在在训练过程中监督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打球技巧,练习运动动作,通过长时间的跑动、转身 、和羽毛球拍的配合,增强运动员的四肢力量,提升心血管活动和呼吸性能;而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只要求学生能正确发球,对于对方发的球可以回击就足以,主要使学生在业余活动中增加一项体育项目,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

1.2 教学内容分层

对于羽毛球教学,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教学。对于羽毛球的理论知识,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羽毛球的发展历史,羽毛球比赛场地的布置和比赛规则等。甚至可以引入一些著名羽毛球运动员,通过学生对偶像的热爱,用偶像的帅气动作激发学生对羽毛球学习的兴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例如对于羽毛球的发球动作,教师在与学生学习课本时,阅读过身体竖直,手臂与身体夹角30度,有条件的通过共同观看视频中多种发球方式使学生了解基本动作。但对于体育活动而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足的,教师为学生进行示范那动作,结合课本知识,挥球杆的角度,配合抛球的高度等等,根据课堂学生学习状况,进行针对性指导,同时课后的练习十分重要,通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践练习,并突破动作的难点。

1.3 学习成绩分层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成绩是对他们学习的肯定,通过学习成绩的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体育活动不同,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不同,对于身材微胖或矮小的同学,面对羽毛球这一类灵活性强的活动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在评判学生学习成绩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体能测试。

例如跳远、百米测试、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一些基本体 育活动,主要为测试学生的身体素质,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高体质;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在考核中,对同一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只要求双方做到正确发球,并对打30个不落地即可;对于运动能力强的学生,要求在同一层次的学生中,组织羽毛球比赛,胜利者取得最高分。

2 分层递进式教学在羽毛球教学中的优点

2 . 1 谨遵因材施教教学特点

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严格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灵活式教学,分层式教学将班级学生进行分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进行不同深度的讲解,使每一位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 均感到轻松愉 快,并充满信心。对于羽毛球爱好者,教师只为安排简单的教学任务,提高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对于技术较高的学生,教师可培养学生进行专业化训练,为学校的羽毛球队增加更多的人才,为我国羽毛球事业提供更优秀的体育运动员。

2 . 2 培养学生运动兴趣

中职学校 中喜欢羽 毛球的学 生并非全 部都是体 育专业的 学生,对于普通学生来说,他们的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也远远不及体育生。所以,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发现学生之间的不同点,一致使用统一的训练方式,一定不会具有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对于普通高校生而言,教师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掌握基本动作要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继续锻炼击球技巧。使不同阶段的学生和谐相处,共同进步。例如:我国举办的全国高校羽毛球锦标赛,可为学生讲解其赛事基本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2 . 3 提高教师的师资力量

羽毛球教学作为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高校决定采取新型改革措施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案,追寻素质教学,以培养健康大学生为目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分层次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析,并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然而想要快速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需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对教师进行基本培训,锻炼教师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各高校之间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互相切磋教学经验以及技术技能。鼓励教师加强练习,向专业教练虚心请教,提高教学水平。

3 分层式教学对羽毛球教学中的影响

3 . 1 分层式教学对体育教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教师准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对学生实施不同的学习计划,为学生在学习中树立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在羽毛球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习理论知识能力强的学生进行培训,引导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分析,研究更多的战略技术;对运动能力较优异的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并教导他们熟悉不同的羽毛球技术。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使羽毛球运动成为大家熟悉的体育项目,在面对各种羽毛球比赛中,通过各种作战技术和应对战略取得比赛的胜利。

3 . 2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将分层式教学与传统的体育教学将结合,以分层式教学为主,传统教学为辅,通过利用多媒体等新科技教学模式,不断为学生展示羽毛球的示范动作,使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中适应分层教学,充分发挥分层次教学在羽毛球等体育运动活动中的作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4 结语

羽毛球已经成为我国全民热爱的体育活动,对于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也逐渐增加对羽毛球教学的重视,目前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开展的分层式教学已经达到了良好效果。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总之教师运用新的分层递进式教学不仅使学生更加热爱羽毛球,而且这种新型的教学体系已经成为体育教学的教学特点,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现如今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由于学习压力的增加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也逐渐降低,在一些中职学校中,学生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被动参与体育锻炼,因此体育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然而随着羽毛球运动的不断进步,羽毛球已经进入高校体育教学中,并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新课改开展后,教育部门实施计划,要求教师采用分层递进式教学方法,以羽毛球教学为例,有效提高羽毛球课堂教学质量。该文针对当今新课改实施现状,对高校羽毛球教学进行调查分析,分析分层式教学的意义,讨论教学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教学优点,探究分层式教学对羽毛球教学中的影响。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上的应用 篇8

关键词: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分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18-01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其对于学生计算机网络理论基础及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分层教学法应用于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及技术,因此在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践以将分层教学法更好的应用于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的教学中,从而帮助中职院校更好的开展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工作十分重要。

一、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1、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现代社会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地方有很多,因此中职院校也愈来愈重视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目前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应用、网站的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软件制作、计算机硬件的检修与维护等。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开设的课程也大多是这些内容相关的教学课程,据相关统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中职院校很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旨在教授学生最为基础的应用知识,其是适应现代社会计算机网络人才需求的。现代社会所需求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对于其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要求不高,其更加注重中职院校培养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及技术,因此在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网络理论基础只需要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实践操作技术的学习即可,不需要学习太多过于深奥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就很适应现代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但目前中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很少,即使开设了该门课程其教学的课时也是十分有限的,这对中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是十分不利的[1]。

2、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

随着现代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大部分课程的教学都采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不例外,老师也一般采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其教学。新媒体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在课堂上展示PPT的形式进行的。这种教学方式大大增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内容,其还能更加直观明了的将该门课程教学的知识展现学生面前,其大大增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速度及内容,但这种教学方式也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积极性有所降低[2]。

二、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原则

中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分层教学实践应该遵守两个原则,即因材施教的原则与最优化教学过程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指的是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中职院校的学生的层次及个性特征差异很大,分层教学强调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学习情况对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个性差异及学习能力差异的主要应素有学生的年龄、学生的性格、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等。因材施教的原则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从而制定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的教学方法,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优化教学过程的原则指的是制定最适应学生学习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最佳教学方案。最优化教学过程原则实现起来十分困难,老师制定最优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案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同时还要求老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学习情况制定最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这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老师的教学能力要求很高。最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的最优化,即教学时间的最优化与教学内容的最优化。首先应该合理规划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时间。分层教学法强调教学难度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因此其需要合理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各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间。其次其教学内容也需要科学的规划。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很多,在制定的时间内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且还需要由浅及深、由简及难的安排其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3]。

三、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分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分层教学法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分层、对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实现的。学生分层就是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计算机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将同层次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对各个层次的小组制定适应其学习的教学计划,采用最佳的教学方式,布置有层次的教学任务,从而提升各个层次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效率。目标分层就是老师在不同教学阶段制定不同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案。教学内容分层就是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教学内容层次的划分需要注意逐渐加深,逐步提高,从而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4]。

分层教学法能够提升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质量及效率,因此研究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实践对于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效率及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质量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严淑玲.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实践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32):246-246.

[2] 吴 慧.关于中职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及改进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3] 张美玲.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实践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3.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上的应用 篇9

一、案例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案例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的原理是运用案例与任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起到组织教学各环节的作用,具体教学以案例为基础而展开。前者的侧重点在于教师的讲,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讨和探究,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并掌握同类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后者则是侧重于学生,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具体任务,以完成任务为主线,把知识点巧妙隐含在任务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去完成。

二、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原理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先设计选择一个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功能相对完整的案例,然后根据每次的讲授内容将案例分割设计成多个具体且相对简单的实例进行分析讲解。每次讲解完后,向学生布置相似的任务。

本文章以计算机应用基础word部分为例来讲述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根据这部分内容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设计了相应的案例和任务。

1.课前准备:

确定了运用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后,重点工作就是案例的选择或撰写,任务的设计。

如何设计案例,第一步,确定教学目标;第二步,案例的选择或编写。对于部分word案例的选择要注意几个原则①案例内容紧扣课本,适当可以加一些技巧性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应用这些知识的时候就更加熟练、更加容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案例的分割要与教学知识点相匹配,同时分割的案例在功能上保持一定的完整性。案例中涉及的各知识点及其间的.联系,要循序渐进,难度适中,避免跨度大。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操作性较强,许多知识和经验需要通过学生上机实践获取,计算机毕业论文这样做不仅能牢固掌握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读书和上机实践都很重要,但比较而言,实践更重要,很多知识和技能必须通过多次实践才能学会。因此任务的设计在此尤为重要,是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案例的知识点和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合理的提出任务要求。同时任务的要求与案例要有既要有一定的相似性也要有一定的区别性,通常相似度在70%-80%左右。区别点与相似点在知识结构上要有一定的连续性,尽量综合已学的知识点,避免学生感到无从入手;同时由于只有70%-80%的可参考性,避免了完全模仿抄袭的可能,在消化、理解、掌握这70%-80%的基础上能够进行主动学习。

2.课堂实施

课堂上实施的重点案例的讲解和任务的布置。将word部分分割成四块内容:第一块是word的介绍、基本功能、如何在word中输入文字;第二块是word对文字的设置;第三块是word对段落的设置;第四块是图文混排及其它的一些设置。每一块内容都会通过两个例子来讲解,把每一步的多种操作方法及操作的技巧逐一给学生讲解,如果下次再遇到相同的则只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讲解,这样便于学生去巩固、掌握其它的方法。在第一块内容讲授完时把每一块的任务都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将每一任务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写成实验报告,来加深学生对此问题的掌握,对于第一块内容后面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看资料和动手实践去自主的学习熟悉这些内容。同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将存在的问题记下,便于对任务完成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归纳、总结,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查缺补漏。

三、对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体会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适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除了具有辅导者、引导者的身份外,不具备其他任何权威。学生成为了主体,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效利用有限的课时;还能按照学生基础的不同,量体裁衣,提出不同的要求,能够在较少的课时内,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参考文献

[1]王世民.浅议案例教学法[J].辽宁教育行政学报.,(6)

上一篇:侨光电大2009(春)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安排及要求下一篇:缅怀先烈教师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