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递进

2024-06-25

三递进(共12篇)

三递进 篇1

国内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数控技术等相关专业在实践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很多高职院校认为高职的教学内容就是本科的理论基础加中技的操作技能。这种简单的组合,是由于没有理解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真正内涵。

课程体系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技能训练没有贯穿始终,只是作为一种课程类型存在于教学过程的某一阶段,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相对割裂,分别设置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由不同教师进行教学与指导,不利于职业技能的系统培养。

实践教学系统性、层次性不够 实践教学安排不成体系,不同岗位、不同技能的培养相对割裂,侧重于经验性技能,而缺乏对系统性、策略性技能的培养。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必须依靠有力而有效并贯穿于整个教育阶段的各种实践教学。对于每一专业按培养计划所确定的最终技术应用能力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应用性、实践性强的技能培养,需要进行不间断的训练。

过度夸大校外实训基地在学生技能训练中的作用 很多高职院校认为实践技能应该在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把第三学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放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学校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而企业是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如果把培养人才这一目标转嫁给企业,势必会造成企业的负担,或者使学生沦落为以重复性工作为主的操作工,达不到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由此看来,高职院校要真正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必须把主要力量和实践放在校内,以校内生产性实训为主体,才能培养出与企业需求比较接近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忽略为区域性经济服务的主体办学思想 高职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区域性经济相关岗位,因此,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一定要围绕区域性经济进行调研和构建,体现区域特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改革内容

建立“校企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 为突出地域性特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地寻求当地企业的合作,吸纳企业专家成立校企联合指导委员会,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从而达到熟知地方的产业发展、工艺水平、产品质量,领会职业技能培养的本质要求,把企业的众多要素渗透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目的。把产业发展对员工职业能力、核心技能的要求渗透到课程体系的方方面面,能够融会贯通甚至游刃有余地在不同时间组织基础不同的学生实施个性化的生产实训。

建成“矿山机械零件生产线”校内实训基地 为配合生产化的实践教学需要,学校以培养矿山机械制造工程师为目标,根据煤矿机械零件生产这一完整的生产链要求,整合校内现有的实训条件,引进企业优势资源,按生产流程中的不同功能规划生产车间,并营造出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及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构建以“实践技能三递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打破传统的“教学过程分段式、教学形式分类化”的课程体系,构建“能力培养三递进、岗位适应三递进、知识掌握三递进”的适应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实践技能三递进”实践教学体系。确立数控技术专业矿山机械制造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并根据“矿山机械制造工程师”主要岗位群及相关岗位能力要求,深度融合课堂环节与实践环节,以“矿山机械零件生产线”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构建以生产周期为导向,突出岗位技能系统性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基于同一生产过程,利用学生在校期间的不同阶段,实现能力培养从“认知—试用—应用”的三递进,岗位适应从“走向职场—走进职场—纵横职场”的三递进(学徒工—熟练工—技术工),知识掌握从“知识够用—技能实用—灵活运用”的三递进的实践技能递进。(1)第一学年:主要从事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础技能的认知,以知识够用为原则,学生以学徒工的身份进入生产线,使学生一入校就感受到企业的气息,角色随之发生转换。通过设置基础认知与试操实践环节,打造学生的基础职业技能培养。(2)第二学年:以生产周期为导向,以“周、月、季”为教学单元,学生作为熟练工历练突出岗位技能培养的综合实践项目,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企业文化和职业体验条件下,使学生在基地的全真在线工程环境中得到科学精神、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等方面培养与锻炼。(3)第三学年:前一学期以“矿山机械零件生产线”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学生以技术工的身份在师傅的带领下从事生产性综合实训,完成真实的产品生产订单。后一学期,由于学生经过校内两年半的生产性实训和实习,已经达到企业“准员工”的技能水平,这时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不仅不会造成企业的负担,反而可提供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学校解决了学生顶岗实习的问题,企业又拥有了高技能的“准员工”,达到了双赢的目的(如图2所示)。

具体实施

实现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深度融合 淡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界限,实现课程与实训融合、教室与车间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融合、学生身份与学徒身份融合、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融合。

遵循“同一工作岗位,多角色参与”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实施模式 在同一生产车间、同一工作岗位,同时存在多种角色共同参与、团结协作的实施模式,角色的参与者有学徒工(一年级新生)、熟练工(二年级学生)、技术工(三年级学生)以及师傅(专任教师+企业人员)等。其中,师傅担任对生产过程进行技术指导和产品检验与实践过程监控的工作;技术工是完成生产订单的主要实践者,同时对熟练工进行技术指导;熟练工在师傅和技术工的帮助下参与生产,同时对学徒工进行认知答疑;学徒工对生产过程进行观摩的同时,辅助进行相关工作任务。

实施效果

改善了实训条件 通过该项目的构建与实施,整合了原有资源,购置了相关设备,按照“矿山机械零件生产线”的不同功能规划了生产车间,并营造出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及管理模式。设备先进,工位充足,在河南省乃至中原地区具有领先水平,可以满足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与制造、工业设计、机电一体化等专业近5000名在校生的实践教学及技能培养任务,学生人均实训学时达20周、共600学时。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数控技术专业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这一核心目标,对原有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构建了以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施了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将原有专业课程技能融入生产过程中,教师边教边学,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让每一个学生对工作过程及岗位任务有一个完整的体验,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也不断提高。经过跟踪调查,2012届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企业满意率98%以上;2010年,在第四届全国数控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中,我院荣获第四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优秀组织奖”;2011年,在第二届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中,我院数控车工代表队取得了数控车工组团体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展示了我院学生在机械加工方面的实力。

提升了师资队伍水平 为满足实践技能的教学需要,数控技术专业采取外出培训、下现场实践、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历等措施,不断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经过建设,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特征,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徐卫东.职业能力开发与数控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10(4).

[2]张丽华.数控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4).

[3]王少岩,赵歧刚.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0(3).

[4]马强.实践课程的教学评价探讨[J].新西部,2009(9下).

[5]陈淑庄.高职院校“基础”课形成性教学评价思路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

[6]马少君.论高等院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1).

[7]孙伟民.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6(3).

三递进 篇2

一、因果思路

因果思路是运用探因和寻果的思维方法形成的文章思路。任何事物或现象与有关事物或现象都有一种因果联系,有果无因、有因无果的事物或现象是不存在的。探因和寻果正是发现事物间必然逻辑联系的一种思维方法。可以由因及果,先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再推导出必然结果、结局、影响或发展态势。也可以由果溯因,先摆出事情结果或现状,再探究导致这种结果或现状的原因、条件或根据。公文写作中,从写作意图和考虑接受心理出发,较多采用由果溯因的思路。

公文写作中采用因果思维方法时,一要全面分析导致结果或现状的原因。在诸多原因中首先抓住主要的、根本的原因,同时也不忽视次要原因。要实事求是地、全面地分析事物的内因和外因,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二是要深刻地分析导致结果的原因,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的、浅层面的原因。要深入分析,从原因中去探究产生原因的原因,这就是所谓因因分析。因为有时表面的原因也只不过是个现象,如果我们的分析浅尝辄止,只根据这个表层的原因得出结论,这种认识就可能是十分肤浅的。因此,要力求“打破沙锅问到底”,揭示出最深层的、最根本的、最起作用的原因,这样才有助于抓住事物的本质。比如某厂生产的传统产品出现销售疲软势头,要就此作出调查写出市场销售情况的调查报告。通过调查,发现销售疲软是存在广告宣传不力、营销渠道不畅、产品包装陈旧、产品式样单一、产品质量下降等多种原因。经过分析研究,认定其中质量下降是关键。再进一步分析,质量下降的原因是生产第一线工人不顾质量,检验工不负责任。又深入分析,造成这种状况是管理不善,制度不严,职工普遍缺乏质量意识。再追本溯源,关键在厂领导班子缺乏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只抓产品数量、产值,忽视产品质量。这样层层深入,抓住了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提出了“领导重视,狠抓质量,注重宣传,打通渠道”的对策,才能更好地指导工作。

二、比较思路

比较思路是运用比较和鉴别的思维方法形成的一种文章思路。人们认识一切客观事物,总是通过比较来实现的。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一切思维的`基础。比较就是确定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相似,鉴别就是辨析、判定,它是比较的结果。比较和鉴别是在事物的相互关系中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思维方法。

逐步递进积累经验 篇3

【关键词】 乘法的意义 思维经验

乘法的意义是乘法知识结构中最基本的概念,其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学生要解决“1+2+3+4+……+100”“89+90+91+88+92+99+81”类似加法问题的时候,如果积累了足够多的乘法思维经验,解决问题就水到渠成了。因此,在有关“乘法的意义”的相关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乘法的形成过程,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相互转化,积累相关的思维经验是非常有价值的。

一、在丰富的数学背景中建立模型

【片段1】乘法的初步认识

张奠宙教授认为:“广义地讲,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和基本算法,都可以叫作数学模型。”这就是说,乘法也是一种模型,等量组的聚焦模型(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学生首次接触乘法概念时所形成的关于乘法模型的基本认识,这就需要激发学生对乘法模型的内在认知需求,亲身经历将思维材料抽象成乘法模型的创造过程。

人教版二上教材呈现了“游乐园”的主题背景,由三则同质材料引出了若干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加法模型,进而将加法模型转化成乘法模型。素材是静态的,结论是知之的,缺少了思维的辨析体验,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材料的呈现方式,使学生经历乘法认识“符号化”的过程,引导学生在不断反思中逐渐提升对意义的感悟层次,进而积累思维经验。

1.情境:游乐园小火车(1节),数一数1节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个小朋友。

2.提问:3节这样的小火车上能坐多少个小朋友?得出加法算式,明确表示“3个6”。

3.拓展:20节这样的小火车能坐多少个小朋友?怎样列式?当学生看到长长的算式时,自发提出“有没有更简便的写法”,教师要求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20个6”。

4.建模:

(1)呈现学生创造的不规范模型:6+6+6+……; 6+6+……+6+6等。辨析,提出修改建议。

(2)呈现修改后的模型:。

20个

(3)呈现学生创造的简洁模型:6☆20;……;6×20。由提出“6×20”的学生介绍乘号、乘法。

5.比较:

(1)根据游乐园的三幅主题图分别列出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

(2)比较两种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从上述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学生具有“化繁为简”的思维愿景,当他们面对相同加数个数较多的加法模型时,寻找一种简洁的方式加以替代便成了驱动思维的任务,从不规范到规范,从烦琐到简洁,思维价值的逐渐提升伴随了乘法模型的逐渐完善。“小火车”的思维材料让学生首次感知了乘法的简洁性,后续三则思维材料的比较,为学生揭示了加法、乘法两种模型之间的关联,即若干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相同的加数去乘个数,这就是等量组聚焦模型的本质。学生在经历了上述“感知—完善—比较—抽象”的过程中,不仅初步感知了乘法的意义,而且在经历抽象归纳的活动过程中积累了思维经验。

二、在乘加的相互转化中学会互译

【片段2】乘法的意义练习

类似于“a+a+a+a=a×4”的形式,只是等量组聚焦模型中的基本类型,但是对于很多拓展类型进行感知,既能深化对原有加法模型的理解,学会乘法加法的互译,积累相关的思维经验。所以有必要在后续的练习中安排拓展类型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初步积累数学思维经验。

1.算式“5+5+5+5”还可以改写成怎样的形式?

2.在算式后面添加上1个10,即“5+5+5+5+10”。

(1)用其他的方法把这道算式记录下来。

(2)呈现学生的记录形式:5×6,10×3,交流意义。

3.3+3+3+3+5能直接改成一道乘法算式吗?为什么不行?

反馈:3×5+2或3×6-1用画图表示你的想法。

4.下面的算式中,有哪些算式能改写成一道乘法算式?具体怎样改?

3×2+3+3+3 3+4+5+6+7

上面的过程没有依附于具体情境,通过思维材料中数据的个数、呈现方式的更改,让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判断与推理,进而引导思维逐渐趋于理性。前面三则材料的呈现,使学生首次感知了“乘加”形式,完善了运算的知识结构,也使他们经历了一次合情推理,即乘加算式是不能改写成一步计算的乘法算式,这是一种合情的猜想,材料4承载着验证与质疑的功效,帮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感性材料,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活动习惯,更在探究过程中留下了理性思维的痕迹,积累了理性思维的经验。

三、在数列的求和运算中提升经验

【片段3】等差数列求和片段

在加法模型中,有一类特殊的等差数列求和的模型,如1+2+3+……+n,这是小学阶段较为常见的求和模式,该加法模型可以通过两两配对、移多补少的形式转化成乘法的等量组聚焦模型。教材中并没有专门编排此类模型的教学,但常以拓展练习的形式出现在作业中,可见其思维训练的价值所在。笔者以为,可以借助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此种加法模型与乘法模型的转换,以进一步完善加法、乘法的认识结构,获得新的思维体验。

1.研究:一共用了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1)结合图形计算:1+2+3+4+5+6。

(2)反馈方法:

①首尾配对

②颠倒配对

(3)梳理对比: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归纳相同点:实质上是把求一串有规律的数的和的连加问题变为乘法。

2.练习:计算1+2+3+4+5+6+7(在前两种方法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移多补少”的方法)。

3.应用:

(1)下面三道计算题是不是也像刚才两题那样有规律?运用规律计算下面各题。

①4+5+6+7+8+9+10+11

②3+6+9+12+15+18+21+24+27

③1+2+3+……+17+18+19

小结:具体用的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题目特点灵活选择运用。

(2)有一堆圆木,摆成下图形状,该怎样计算圆木的根数?

要求这堆圆木一共多少根,就是求3+4+5+6+…+11+12是多少。

3+4+5+6+…+11+12=(3+12)×10÷2=15×5=75(根)

在上述教学中,注重了思维过程的展开。首先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初步发现了算式中数据的排列规律,结合图形掌握了处理数据的方法,积累了观察活动的经验;然后通过增加数据个数的方式,认识了“移多补少”这样的更为一般化的处理方法;接着通过一系列相同规律算式的运用,顺利地完成了两种模型的对接。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活动由“点”到“面”,通过对两道算式运算规律的不完全归纳,进而推广到对一类算式运算规律的概括归纳,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演绎—归纳”的推理过程,这种思维层面经验的积淀,将为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研究有关数的运算规律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数学思维经验的生长,需要教师设计丰富的思维心智操作活动,把活动的思维起点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经历心智操作提升经验的同时,让思维经验保留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鉴于思维经验内隐的特点,可以将外显的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经历将生活原型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推广应用的全过程;要重视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学生在思辨中进一步提升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以促进思维经验的有效积累。

三递进 篇4

1 三阶段递进式教学组织模式概述

为使高职康复专业教育适应就业岗位实际需要,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 应当以工作岗位职业综合能力需求为核心, 将工学结合贯穿教学全程, 培养行业需要的、具有过硬专业能力及良好职业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1.1 职业综合能力分析

专业能力 (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 是指具备从事其职业所需要的技能及与其相适应的知识。我们参照世界物理治疗师联盟 (World Confederation for Physical Therapy, WCPT) 和世界作业治疗师联盟 (World Federation of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WFOT) 所制定的标准, 完善学生知识结构[3]。

核心能力是指职业岗位需要的各种能力。如康复工作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是:团结协作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自律能力、搜索整理资料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

1.2 分阶段培养

第一阶段:感知认知阶段 (循环见习) 。入学后进行4周行业见习, 了解未来实际工作环境, 增强从业信心。

第二阶段:基本职业能力培养阶段 (“4+1”循环教学) 。入学后的第一和第二年, 校内4周、行业1周循环教学, 充分体现“做中学, 学中做”的职业教育理念。

第三阶段: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阶段 (循环实习) 。实施横向和纵向循环实习。横向是指根据同一行业不同就业方向进行不同岗位实习, 纵向是指同一就业方向不同科室实习。

2 设计与实践

我们选取2011级康复治疗技术三年制高职生实施三阶段递进式教学组织模式。

第一阶段:通过见习, 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各个就业方向的真实工作环境, 明确康复专业就业岗位、胜任岗位要求应具备的能力, 这些能力与康复专业课程体系的关系, 通过接触真实病例完成人体解剖和人体运动课程的学习。该阶段为期两周, 主要见习科室包括水疗室、PT室、OT室、引导式教育室、针灸室、语言训练室等, 见习内容为康复技术应用、了解康复对象情况等。

第二阶段:即专业能力及核心能力培养阶段, 主要根据社区康复中心具体岗位要求和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 将众多能力元素分解嵌合在各主干课程教学之中, 实施循环教学, 即“4+1”循环教学, 校内学习4周, 然后实习1周。主要在社区康复、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物理因子治疗、临床疾病概论、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康复评定、社区心理康复课程教学中实施循环教学。

第三阶段: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阶段。学生要想胜任未来康复工作要求, 必须进行两大板块实习: (1) 在相关科室 (如内科、外科、儿科等) 实习; (2) 在康复专科 (如运动疗法科、理疗技能科、作业疗法科、康复评定科等) 实习。该阶段为期一年, 通过在这些科室的实习, 不但使学生胜任目前康复工作要求, 而且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 效果分析

我们进行了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的三方问卷调查, 并与2010级学生进行对比, 在每个年级发放三方问卷30份, 进行统计分析, 见表1。

通过表1数据分析, 我们认为实施三阶段递进式教学组织模式, 使我校毕业生无论在自身能力提升还是就业市场竞争力方面, 均有大幅度提升。就业率由91.18%上升到100.00%, 对口就业率由34.80%上升为73.50%。

通过访谈, 三方普遍认为, 教学组织模式改革使学生加深了对行业的了解, 对知识的掌握从抽象记忆变为实际运用, 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沟通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4 不足

4.1 校内课程结构体系失衡

课程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结构, 开放性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的组合系统[4]。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按照国家规定, 设置了大量的文化基础课, 但是这些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没有联系。文化基础课应该为提升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服务, 而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两者严重剥离开来。如大学英语教学, 应该更多地把康复专业英语引入教学之中, 而不是仅仅教会学生日常会话和扩充单词量。

4.2 校外实践规模局限

医学教育以实践为主。在第一和第二阶段, 我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校外实践活动, 一个班级有30~40人, 但是康复病人往往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一所医院能够分组接待的学生数量有限, 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师资数量更少, 这就使得每一到两周开展短期实践活动存在一定局限性。

5 结语

三阶段递进式教学组织模式是围绕康复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 将众多能力元素分解嵌合在3个教学阶段之中, 与行业专家共同构建的、紧贴行业需求的、能满足多方向岗位要求的康复专业教学组织模式。

该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 大幅度提升了我校康复专业的行业影响力和学生就业能力, 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学中做, 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应该被积极推广。同时, 应该更多地将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相结合,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大实习基地师资培训力度, 加强包括三甲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医院在内的三级实习基地建设。

摘要: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为使高职康复专业教育适应就业岗位实际需要, 我们以工作岗位职业综合能力需求为核心, 将工学结合贯穿教学全程, 培养行业需要的、具有过硬专业能力及良好职业素质的实用型人才。通过三阶段递进式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 我们认为该模式能较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提高人才素质。

关键词:三阶段递进式教学组织模式,高职教育,康复专业

参考文献

[1]卓大宏.我国康复治疗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4, 10 (3) :129-131.

[2]卓大宏.康复医学现状及专业教育[A].第三届中日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康复专业人才培养项目成果报告会论文集[C].2006.

[3]王玉龙, 陈惠德, 除斌铨.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的康复治疗师教育[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2, 17 (3) :184-185.

肥城递进工程 篇5

实施县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递进培养工程情况的报 告

肥城市地处山东中部、泰山西麓。总面积1277.3平方公里,辖11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607个村(居),总人口97.51万人。肥城历史文化丰富,古称“君子之邑”,是史圣左丘明的家乡,商圣范蠡最后的定居之地。是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全国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全国中小城市最具区域带动力百强、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山东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示范县。

近年来,肥城市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路子,实施了以“把优秀的文化爱好者培养成文化骨干,把优秀的文化骨干培养成公共文化辅导员,把优秀的辅导员培养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服务志愿者”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递进培养工程,并坚持在实践中总结规范,在探索中完善提高,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导向和运作管理机制。

一、顺应形势,在调研中孕育“递进培养工程”

近年来,肥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了文化阵地标准化建设、农家书屋建设、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随着阵地设施的不断完善,如何加强管理使用,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成为各级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通过进村入户调研,我们深深认识到,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在县域内公益性文化机构有限的从业人员与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必须弘扬志愿者精神,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人士积极参与到公益文化建设中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才能有效缓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人力资源短缺的矛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同时,由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不均衡,我国城乡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在县域内都有集中体现,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到城乡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就迫切需要创新社会管理,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建立有效的调处机制,加强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好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通过提供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挥文化“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作用,着力培育良好社会风尚,着力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关爱人心、抚慰人心,促进人际之间的和睦和社会关系的和谐,把基层群众的注意力吸引和引导到改革发展上来,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为此,2009年3月,我们研究制定了《关于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递进培养工程的意见》,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全市所有社区、村居全部配备2—3名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强、具有组织协调能力、传播先进文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

二、分类指导,在工作中落实“递进培养工程”

实施“递进培养工程”,必须抓住关键环节,保障任务目标落到实处。工作中,建立了注册登记、教育培养、管理监督、考核激励等机制,持续用力,深入推进。

(一)层级递进,逐步提升素质。由市文化部门牵头,组织对全市 2 各街镇村、各企事业单位文化爱好者进行摸底排查,并通过歌手大赛、票友大赛、桃乡大舞台等活动发现人才,对3200多名文化爱好者,逐一登记,建立业余文化人才库。一是指导业余文化爱好者组建秧歌队、合唱团等群众性文化队伍,参加农村文化艺术节、消夏广场文艺演出、桃花节等各类文化活动,发挥个人特长,展示才艺,使他们逐步成长为舞台上的文化骨干;二是采取集中培训与具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下发菜单式培训目录,让文化骨干根据自身需求,参加不同专业的培训,提高辐射带动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的公共文化辅导员;三是按照职业、特长和业务能力对公共文化辅导员评定星级,引导他们把文化活动与精神文明、移风易俗、弘扬新风正气结合起来,提升思想境界,培育志愿服务精神,自愿报名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2009年以来,累计举办培训班24期,对 2600多名文化骨干进行了培训辅导,培育了700多名文化辅导员和400多名文化服务志愿者。

(二)加强管理,发挥带动作用。不断探索各类文化人才管理方式方法,建立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管理体系,形成“总分相联、条块结合”的服务网络。在市文化馆成立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俱乐部,负责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的注册登记、日常管理、活动规划和协调运作。根据地域区划、工作单位分组,相应成立文化志愿者服务支队,设在各街道文化站以及重点企业、社区,负责管辖范围区内的文化服务志愿者管理。市志愿者俱乐部定期召集文化志愿者,安排编创计划,结合不同时期群众要求,确定活动内容和主题,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艺术培训、文艺演出,参与文明创建、扶贫济困、帮残助老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努力形成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促进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同步提升。

(三)建立机制,保障工程实施。以机制激发活力,把完善长效机制作为推进“递进培养工程”的重要手段,不断建立完善运行工作机制。考核督导机制,市政府将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列入为民要办的民生实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把群众对文化活动的满意度作为考核文化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列入街镇党委、政府考核目标。成立了领导小组,出台了实施方案,明确了责任主体和形象进度,一月一汇报、两月一调度、一季度一检查,严格督导;投入保障机制,强化服务保障,统筹整合资源,为文化辅导员和文化队伍提供物质保障。2009年以来,市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文化队伍建设,市乡村先后投入460多万元,用于“递进培养工程”学习培训,器材配备、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表彰激励机制,充分运用教育、管理、政策等多种手段,抓好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激励。开展了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标识评选,推出了彰显志愿精神、体现肥城特色的文化志愿者标识。经常组织开展志愿者宣誓、授旗、向志愿者颁发荣誉证书、送鲜花等形式活动,增强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每年都对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评比,对表现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并通过对他们在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扩大社会影响。鼓励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和聘用优秀志愿者,建立起志愿服务与社会认同相对接的考评机制,引导社会关注志愿服务事业、弘扬志愿服务理念、深化志愿服务活动。

三、注重创新,在实践中检验“递进培养工程”

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递进培养工程立足于新形势下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积极探索工作的新内容、新方式,以人为本,层级递进,既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网络体系,又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引导人、促进和谐的无穷力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一个闪光的亮点,符合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新性、导向性、带动性、科学性的要求。

(一)创新性。创造性地实现了社会文化工作的三个转变:一是对文化工作者个体而言,实现了由利己到利他的转变。过去社会上的文化爱好者仅仅满足于参与活动,展示自我,满足个人娱乐需要。经过递进培养起来的文化服务志愿者,既是文化的参与者、传播者,又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了个人风采,服务了社会,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实现了心灵的体验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不仅提升了志愿者个人的道德水平和服务能力,而且通过志愿精神的内化激发了志愿者参与志愿文化建设的愿望和意识,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社会文化,多方面地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中来,担负起更多的社会公共责任;二是就文化行政部门而言,实现了由政府包办文化向全民共建共享文化的转变。递进培养的过程也是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网络建设的过程,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群众文化服务,有效地挖掘调动起全市各个行业、各个层次的文化资源,使过去屈指可数的文化馆、文化站少数工作人员孤军作战,变成了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全方位、立体式覆盖,有效地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减轻了政府的压力;三是就公共文化的工作内容而言,实现了由简单的群众文化活动向弘扬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转变。递进培养出来的志愿者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在志愿者俱乐部统一指挥协调下,开展长期性活动内容丰富,阶段性活动主题鲜明。例如肥城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期间,文化服务志愿者根据俱乐部的统一要求,编创了一 批反映文明礼仪、交通守则、社会公德的节目到社区巡回演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导向性。在县级领域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有组织地推行志愿者服务是我国基层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文化志愿者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肥城市通过递进培养工程,广泛吸收社会各个层面的专家型、专业型、特长型、热爱型志愿者加入到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有效地改变了群众文化过度依靠政府的单一发展格局,弥补了群众文化事业专业力量不足的问题,也为志愿者奉献社会搭建了平台,更好的满足了群众文化的需求。近几年来,肥城市文化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开展的品牌活动越来越多,如石横镇“天天乐”广场文化活动、新城社区“欢乐使者”志愿行动、春节期间书法爱好者“送福”活动等,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广大文化志愿者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5.12大地震和玉树地震后,均冒雨组织义演活动,为灾区筹集善款12万多元。

(三)带动性。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的先进文化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文化必须为社会文明进步服务。肥城市在组织发动群众文化爱好者参与社会文化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按照“三贴近”的要求,以先进的文化凝聚人、鼓舞人、教育人、引导人。湖屯镇夕阳红艺术团团长李开席,退休前是一名信访工作者,喜欢吹拉弹唱,经过培训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由他挑头组织了一支“夕阳红”艺术团,专门把农村的好人好事、邻里矛盾、婆媳关系、家庭纠纷编成一出出小戏,到各村巡回演出,看了戏群众有的拍手叫好,有的脸红心跳,悔过自新,新风正气日渐形成。两年来,全镇的信访量下降了两成还多。花季少女鹿玲玲捐献眼角膜的事迹传出后,文化志愿者侯志 国谱写了歌曲《眼睛》,词曲感人至深,广为传唱。之后不久,另一位身患绝症的百货大楼女职工温丽去世后,也把角膜无偿捐献了出来。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田秀英,是一位把高度烧伤致残的儿子培养为研究生的农村妇女,受帮助她的志愿者影响,自己也发展成为一名志愿者,开通了蔡妈妈热线,积极参加各项亲子教育义务活动,并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山东省分库的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文化的力量似春风化雨,无声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促动着社会文明和谐进程。

(四)科学性。递进培养工程从理论提出、制度设计到付诸实践,内容不断深化,形式不断创新,始终追求科学讲求实效,践行了“以人为本、注重实践、规范发展”的科学工作理念。一是突出了群众在文化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递进培养的目的不是培养精英人才,而是重在构建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人才网络。培养的每名文化爱好者都是群众文化的生力军,都要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而把其中的骨干培养成辅导员进而成为志愿者,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引领先进文化,实现了群众文化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二是实现了群众文化与火热现实生活的良性互动。肥城市专门开通了文明热线,开展了以“你做好事我送鲜花”为主题的鲜花送文明活动,定期把广大文化服务志愿者身边的好人好事进行汇总分析,排查出典型案例,集中编排节目,开展了“爱在桃乡”、“文明在我心中”、感动肥城十大人物评选等一系列主题文化活动,文化服务志愿者演着身边人,唱着身边事,既教育了大家,也感染了自己,更加坚定了做一名优秀志愿者、服务奉献社会的信心和决心。三是顺应了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社会管理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其提供坚 7 实的道德基础和给力的精神支撑。构建和谐社会,文化必须先行。肥城市充分发挥文化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紧扣主旋律,使文化始终高扬和谐发展的旗帜,达到了通过文化启蒙心智、认识社会、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化解利益冲突、缓和社会矛盾、提升幸福指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通过开展文化志愿活动,在扶助弱势群体、缓解社会矛盾、增强社会互信、促进道德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利用遍布城乡的群众业余文化队伍网络,组建了200多个艺术团、书画协会、戏剧社,每年组织各类演出和展览、比赛等1200余场次,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和村文化大院月月有主题,周周都有活动,有效地占领了群众思想阵地,促进了社会和谐。肥城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市和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

“递进培养工程”实施以来,一大批优秀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脱颖而出,站到文化建设第一线,彰显出示范、服务等多重效应,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了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服务渠道不断拓展、全社会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局面,有力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下一步,我们将以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契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递进培养工程研究和制度设计,进一步完善管理运作机制、保障制度、评估体系等,解决实践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再上新水平。

肥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三层递进,生态发展 篇6

一、专业成长,重在引领

建立名师工作室的目的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名优教师。在首席名师的示范、督促、引领下,参与者就能够快速成长,团队也能够共同成长,名师自身也能得到锻炼和提升。因此,首席名师的角色如何定位、如何带领团队进行有效研修是关键的问题。

(一)角色定位,发挥作用

1.平等中的首席

在研修中,首席名师与成员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大家为着共同的愿景走到一起来,没有上下级关系,没有师徒关系,只是作为研修活动的带头人,首席名师首先要起到示范作用。

2.合作中的组织者

首席名师作为团队的牵头人,在学习、研究的共同体中,不仅是参与者,更是组织者。要对团队活动做长远的规划、短期计划与认真实施,要对每一次活动进行有效的安排和组织。

3.教育思想、理念的引领者

首席名师是指具有理念先进,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学科造诣深厚,业务技能精湛,在学科上有鲜明的教育风格或教育教学特色,教育教学业绩突出,乐于奉献,对教师的培养具有指导示范能力的教师。因此,作为工作室的首席名师,要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理念等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4.实践的示范者

教育教学实践探究是中小学教师学习的主要路径。通过实践才能掌握理论观点。首席名师要严谨笃学,教学技艺精湛,有鲜明的教育教学特色。因此,在研修活动中要做到事事身先士卒,起到示范作用。

5.人际关系的协调者

名师工作室的研修活动,涉及经费的开支,涉及活动场地、办公用品、教学用品等硬件的使用,涉及人员的调配、资源的借用等软件资源的整合,涉及与教育主管部门、师培教研部门、成员的各个学校等交往,需要首席名师出去协调。就团队内部而言,由于在分工、性格、阅历、观念、观点等方面的不同,也会产生意见的分歧,需要首席名师去协调。

6.生活中的朋友

首席名师与团队成员不仅是在学习和工作上的关系,还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成为他们的朋友,给予必要的建议和帮助。虽然谈不上“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但是和谐的团队关系,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促进团队的快速成长。

(二)注重策略,讲究方法

1.以专业发展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选择研修内容

名师工作室的研修内容的选择主要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选择成员专业发展必备的知识与能力作为研修内容,二是通过调查了解成员在“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来确定内容,使研修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以活动为载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名师工作室的研修要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成员积极参与,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通过读教育名著、专家高端引领、名师指导实现专业引领;可以通过同伴互助、小组共探实现互助探究;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反思总结、实验研究实现任务驱动;可以通过校本研修、跟踪指导、网络研修提升能力。

3.以评价为驱动,促进专业发展

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是促进名师工作室不断发展的有效驱动策略。主要从自我规划与研修计划的目标是否合理、活动参与的出勤和参与表现及任务完成情况、自主研修的典型案例和论文及课题成果、培养本校青年教师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建立评价量表、确立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方法,既注重量化评价,又注重质性评价;既注重过程,又关注结果。

二、专业发展,重在参与

名师工作室成员不仅是研修活动的参与者,还是研修任务的合作者,更是教学研究的学习者、实践者和研究者,也是专业成长示范者。因此,要制定好专业发展目标,主动参与各类研修活动。

(一)制订规划,确立目标

工作室成员首先要了解自己的需求,知道自己的不足及需要努力的方向。在首席名师的引领下每一位团队的成员,需要制定自我发展规划,确立奋斗目标,提出具体的提高措施与办法。

(二)主动参与,实践反思

主动参与到每一个研修活动中,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贡献一份力量,体现自身价值;积极完成各项研修任务,有创新意识,把研修任务作为发展的动力,能持之以恒;把理论用于实践,内化为自己的观念、态度、知识、技能,提升自身素质。坚持反思,积累经验,不断总结,提升能力。

三、三层递进,生态发展

一方面,首席名师在整个研修活动中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起到引领的作用。另一方面,工作室成员需要步步紧跟,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名师与成员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关系,即构建“三层递进式”名师与成员的生态发展关系:“带与动”—“引与跟”—“领与追”的关系。

(一)“带与动”的关系

当团队初建时,大家还不是非常熟悉和了解,首席名师以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特色为向导,带领全体研修室成员开展一系列活动,让成员参与到研修中来,理解和感受研修的价值与意义,形成第一层关系,即“带领与参与行动”的关系,呈现出一种被动关系。

(二)“引与跟”的关系

当团队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与参与,参与者比较了解,特别是首席名师对每一位成员有了进一步了解后,就进入第二层的关系。首席名师以具有自己独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研修活动,研修室成员跟随与前进,转变自己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形成“引导与跟进”的关系,呈现出一种较为紧密的主动关系。

(三)“领与追”的关系

当团队经过较长时间的磨合,大家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特别是首席名师在研修活动中找到了团队发展的方向,这就进入第三层的关系。首席名师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富有影响的号召力,引领研修活动,成员追随首席名师积极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培养自己独到的教育理念和见解。形成“引领与追随”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密切的互动关系。

名师工作室的建立,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又一模式,但是需要有一位品德高尚、教育思想理念先进、教学技艺精湛、组织管理能力强、学术型首席名师作引领,才能起到示范性、引领作用。同时,首席名师与成员之间必须建立起和谐的、生态的、相互促进的关系,才能使名师工作室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三递进 篇7

关键词:分层,递进,作业,探究

现行的班级授课制度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工业化时代, 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四个“统一”:统一的教学内容, 统一的教学目标, 统一的教学要求, 统一的评价标准。它的优点是有利于规模办学, 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但这种班级授课制度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最大弊端就是不能适应学生的差异发展, 做到因材施教。四个“统一”客观上增加了智力水平不高、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负担, 他们不但得不到相应的发展, 而且与优生的差距愈来愈大, 使其产生厌学情绪。要克服这一弊端, 就必须打破“统一”,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特征以及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 设计不同的作业, 进行分类指导, 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关注, 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有所提高。孔子说:“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墨子也曾经说过:“深其深, 浅其浅, 益其益, 尊其尊。” (《墨子·大取》) 两位先哲讲述的道理是相同的, 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有层次地实施有效教学。法国教育家卢梭在其自然教育理论中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不但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还要适应儿童天性的个体差异, 进行因材施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分层递进作业模式就是以此为理论指导, 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 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 设计不同的作业形式, 进行分层评价, 分类指导, 给学生达成发展性目标提供适度的缓冲, 最终促使全面发展。

一、分析差异, 把握层次

了解学生, 研究学生, 分析学生的差异, 客观把握学生的层次, 既是分层递进作业的出发点, 又是分层递进作业的落脚点。据有关研究表明, 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呈正态分布:超常 (130以上) 和低常 (70以下) 约占人群总数的1%, 偏高 (110-129) 与偏低 (70-89) 约各占19%, 智力中常约占60%。为了在具体实施中避免对学生有“贴标签”之嫌, 在划分学生层次时不能单纯地以学生的智力与成绩机械划分, 而应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以动态发展的观点来确定学生每个时期所处的层次。具体说来, 学生层次的划分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格特点等方面综合考虑 (参见下表) 。

二、目标分层, 有效递进

根据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 制订分层递进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制订包括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拓展目标。制订学习目标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按照“必须完成的作业—经过努力完成的作业—争取完成的作业”确立。“必须完成的作业”就是要求达到的基础目标;“经过努力完成的作业”就是在实现基础目标的同时, 以求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更高目标, 即发展目标;“争取完成的作业”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优势智能, 拓展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分层目标主要对各层次学生完成作业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 并为学生的逐层递进设立台阶。

三、作业分层, 合作学习

教师根据学习目标精心设计分层作业。基础达标题主要面向中等层次的学生, 教师必须鼓励和辅导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完成基础达标题;综合题、拓展题或选做题主要面向优等生, 激发其求知欲, 发展能力;阶梯练习题的设计尤为重要, 数量多、难度大会打击学生信心, 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之, 不利于学生进步, 因此要求教师相互协作, 精心设计, 及时调整。作业设计要做到形式多样, 如兴趣性作业、自主性作业、探索性作业。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水平选择作业, 同时要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这是专门为我设计的作业, 我一定会完成好的!学生有了信心, 作业的质量自然会得到提高。这样, 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就都能很好地完成作业。在这个过程中, 既能达到学习目标, 又能发展真实水平。

教师要根据阶梯目标、作业类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完成作业的要求, 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好完成作业的时间。具体参见下表。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其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 互相帮助, 互相启发, 达到优势互补, 解决个体难以解决的问题。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性格特点的差异, 按照“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 把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 通过组内合作, 实现在不同水平、不同起点上的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四、评价分层, 有效指导

测评是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 同时又是教师了解不同层次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对测评结果的总结、分析, 将对学生分层定位、改进教学起反馈作用。传统的评价是目标统一、标准统一。基于学生学习的层次因素, 就必须打破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 进行分层评价和多功能评价。即评价要具有达标检测功能、层次反馈功能、矫正强化功能。这就要求测评的题目要有层次化特点。例如, 对于一份试卷可设达标题、提高题、拔尖题等不同层次和形式。也就是说评价必须具有弹性, 既不让学习较差的学生考得太糟, 又不会让优生考得太骄, 有利于调动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评价的结果, 教师要对学生重新定位分层, 并进行有效的分层指导。指导的目的有两个, 其一是查漏补缺, 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其二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一般采取个别指导, 重点放在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指导上, 要让这部分学生“愿意学, 听得懂, 记得牢”。对中等生的指导主要是学法指导, 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等生的指导主要是培养其丰富的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

分层作业从根本上减轻了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的学习负担, 给他们创造了成功的体验, 在成功中收获自信,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 最终克服了学习上的畏难、厌烦等不良情绪。作业马虎、错误率高、少做或不做作业的现象会越来越少。

分层作业能够让中等生获得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参与能力训练与提高, 发展个性、特长, 有利于培养更多的优生。

分层作业作为一种教学改革, 它涉及新课程理念的更新和评价方法的改革, 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也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 让分层作业更趋科学化、合理化, 真正全面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冷国荣.小学数学差异教学五法[J].上海教育科研, 2010 (8) .

[2]肖连奇.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 2010 (1) .

[3]罗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革命[J].科教文汇, 2011 (4) .

小学数学分层递进教学策略 篇8

一、目标分层梯度化

我们在实验中, 根据大纲、教材的一般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实际, 制定出分层的教学目标, 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目标分层, 包括长期目标分层、阶段目标分层、课时目标分层三类, 每类目标分为A, B, C三层.分层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 并为学生的逐层递进设立了台阶.

二、分层施教最优化

学生分层、目标分层, 必须通过课堂分层施教, 才能得以实现.分层施教是在课堂教学及其延伸阶段中, 组织开展适应各层学生差异和开发利用这些差异的教学活动, 它是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其原则是:分合有秩, 动静结合, 全员参与, 各得其所.具体做法是:

1. 分层提问

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的主要渠道.因此, 提问不仅要问在点子上, 问在关键处, 还要因教学内容因学生而问,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思考, 积极回答. (1) 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如每节课的全课总结, 教师总是这样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或你知道了什么, 懂得了什么, 掌握了什么?) 这类问题既能引导学生对该堂课的回顾总结, 起到画龙点睛, 强化认知的作用, 又能调动每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指答时, 则要有代表性, 并注意照顾C组学生, 让其先答, 再请A, B组学生补充、修正或评价. (2) 适合中下等生的提问.主要是为他们设计陈述性和程序性的问题, 引导他们回忆、理解或感知, 学习陈述性、程序性的知识. (3) 满足中上等生的提问.主要是为中上等生设计有助于策略性学习的问题.在新授课探求新知前, 教师常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教学“乘法结合律”一课, 揭示课题后, 教师随即提问:要学习“乘法结合律”你认为应复习哪些有关的知识?可用学习什么知识的方法来学习掌握它?又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 出示例题:“比较0.1米, 0.10米, 0.100米的大小”之后, 教师是这样提问的:你会比较这3个数的大小吗?你是怎样比较的?还有其他方法吗?如果你不能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 准备怎么办?其根据是什么?像这样要通过观察比较, 分析综合, 抽象概括, 迁移类推, 才能作答的问题, 让A, B组学生 (中上等生) 回答, 可发展他们的思维, 培养他们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促使他们学会有策略性地学习.

2. 分层练习

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大纲的要求, 结合数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实际, 尽量使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1) 同一练习分要求.如一题多解的题:“一条水渠长3000米, 第一星期修了全长的94, 第二星期修了全长的72, 还剩下几米没修?”对3个层次的学生分别要求如下:C组学生———依图列式计算 (可分步解答) ;B组学生———会作线段图, 再依图列综合算式, 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A组学生———除会画图, 用两种方法解答外, 还会将第三个条件改为间接条件并解答. (2) 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 (1) 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如小数乘法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第三批练习, 设计如下:

C组:1.2×39+8.8×39, 27.3×27+71.7×27+27;B组: (34.8×2+34.8+34.8) ×2.5, 2.8×14+7.2× (9.32+4.68) ;A组:0.5×2.6+0.5×6.4+50×0.01, 31.4×0.5+15.7×27-62.8×2.这样

的练习, 有时要求各组学生必做本组题, 选做其他组题;有时则要求学生都从C组题做起, 再根据自己的能力逐层递进地选做. (2) 为A, B组学生设置选做题.如书上的星号题、思考题或专门为他们设计, 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题目, 或要求他们自编自练等.这样的练习, 调动了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每名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 分层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验中, 我们针对以往作业布置一刀切存在的问题, 根据分层教学的目的以及学生分层学习的需要, 设置分层作业.即每天的家庭作业分为A, B, C三层.C层为保底达标题, B层为综合提高题, A层为发展创造题, 其容量比例分别为60%、25%、15%.各层学生按要求完成必做题, 力争多做选做题.C层学生必做C层题, 可选做A, B层题;B层学生必做B, C层题, 选做A层题;A层学生必做A层题, 选做B, C层题, 而且每名学生可根据当日所学知识及自己的情况自编自选练习做.

三、分层评价科学化

中职数学分层递进教学初探 篇9

一、关爱学生, 了解学生, 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一名热爱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师, 应分析学生、了解学生, 目的是关爱学生, 因为“爱”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的开端。不讥讽、不挖苦学生, 是学生在数学课上和教师积极配合的前提。这是因为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上, 不属于“成功者”, 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心理上比较脆弱,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理方法不当, 会导致更多的孩子加入到“放弃”数学的行列, 所以首先要求对学生的态度是关心和爱护。

二、制定适合“学情”的学习目标, 提倡推行“分层递进教学”

1. 进行分层递进教学存在的困难

(1) 管理上的难度。分层教学是一种动态管理, 它与传统的教务处、班主任的管理不一样, 学生是流动的, 这就对任课教师及管理者提出了新的管理上的问题。

(2) 如何做好学生家长及学生的思想工作?如果严格推行分层教学, 按学生的不同程度进行分班, 分到低层次班级的学生及家长会思想负担过大, 对学校的管理及最终目的怀有疑虑, 那推行“分层递进教学”的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影响。

(3) 怎样评价教师的工作?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 根据所授班级的不同, 欲达到的学习目的也不相同, 因此如何对教师进行评价是一个难点。

2. 常见的分层教学模式

(1) 走班式:按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成绩, 将学生分成几大类, 按不同的类别建立教学班, 学校的原有班级仍然存在, 只是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自己的类别, 到各自的教学班学习, 优点是可以满足不同需求学生的需要, 学生受益, 但管理上难度较大。

(2) 培养目标分层模式:根据学生的毕业去向、按学生的毕业目标进行分层, 常规分班以“就业”“升学”为基点, 就业班强化技能的培养, 升学班强化文化课的学习。这种方式应用也比较多, 缺点是容易造成“就业班”的同学全部放弃对文化知识的学习。

三、自我评价与体会

首先, 通过尝试和自己的努力, 我的第一感觉是学生和我“近”了, 上课的纪律有了很大的改观, 在A类同学的带动下, 参与学习的人多了, 积极上讲台完成练习的人也多了。现在, 当我走进这个班上课时, 我感到时间过得很快, 虽然还不能肯定他们在考试中一定能考出好成绩, 但我得到了他们对我的尊重, 这让我感到高兴和欣慰。

其次, 在对教材进行处理的时候, 教学目标要有“异步实现”的思想准备, 不求同时完成, 但求都能有所提高, 我认为这是职校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大方向。制定的目标要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这样可以调动绝大部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第三, 为实现制定的目标, 教会学生看书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学生都认为数学作业就是当天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 看教材只看公式和例题。实际上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 其中不乏许多解题思路和对定义的理解, 如果单只看这两方面, 何必将教材编成这样一本呢?如在椭圆的教学中, 如果学生不注意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对标准方程中的“2a、2b、2c”所表示的含义就不准确, 当遇见“已知椭圆上一点P (x, y) 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K”这类问题时, 学生就不知道怎样办, 而实际上根据定义及推导过程, 这个问题很简单, 从而说明看教材、理解教材, 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定义, 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题思路。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 能使学生养成“学会学书”的习惯。

最后, 兴趣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 从数学美中发现其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数学的“美”实际很多, 从“直线”到柔和的“曲线”, 从变化多端的“三角形”到规规矩矩的“正方形”, 从一元二次方程的善变到它恒定不变的判别式△=b2-4ac, 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变与不变”的两重性, 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这些“美”, 要从数学的万千变化中教会学生寻找“静态的美”, 同时又要从不变的“美”中发现变化的“美”。例如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很多, 变化也多, 知识点显得分散, 学生在掌握上有分不清的情况, 教师在教学中就应结合内容“三角函数的符号”, 对诱导公式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 总结出“奇变偶不变, 符号看象限”, 说明了诱导公式变化中不变的美。对于函数图像如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二次函数等函数图像的理解, 在它的定义域内, 应学会感受这些函数图像“对称的美”;解析几何中, 应将“数”与“形”结合的美贯穿全过程, 比方说直线是一个图形, 一般我们习惯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它进行表示, 但它也可以用“二元一次方程”表示, 这就体现了“直线”与“方程”和谐统一的“美”。因此, 教师要用自己对教材的领悟和对教学的感召力, 吸引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注意度”,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归纳, 以逐步实现我们的目标, 完成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浅谈初中数学分层递进教学 篇10

分层递进教学的实施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班级学生层次化

教学中, 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 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 再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 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 可将学生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学生分层可根据情况采取显性分层或隐性分层。显性分层由学生自择、师生协商、动态分层。隐性分层则只由教师掌握, 作为编排座位、划分合作学习小组、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依据。在编排座位时, 最好四个人 (1个上层、2个中层、1个下层) 为一个学习小组, 便于讨论、辅导、交流、提高, 体现群体中的“优势互补”, 实现整体提高。

二、备课及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和课标的情况下, 按照不同层次学生, 因材施教, 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域”。

三、课堂教学层次化

课堂教学分层是分层递减教学的中心环节, 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 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 必须抓住分层授课这个中心环节, 找准切入点。采用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

1. 教学内容分层

教师应熟悉教材和课标, 有的加以铺垫与引申。在此基础上, 上层着重提高, 如对概念的理解、变形后的例题求解等, 并把课后的“读一读”“想一想”融进教学里面,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中层着重理解, 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下层着重基础和模仿, 以学习最基础的知识为主, 侧重于复习巩固, 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查漏补缺。

2. 教学方法分层

根据各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上层学生以“启发、自主探究、讨论”为主要方法;中层学生以“启发、自主探究、讨论、讲解”为主要方法;下层学生以“启发、讲解、讨论、模仿”为主要方法。

3. 教学问题分层

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各自的问题去学习。教师要注意把握提问的策略, 以供不同层次学生选用。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 使学生各有所得。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 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回答错误不批评以鼓励为主, 回答正确给予更多的表扬, 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可以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 使课堂充满生机。

四、课堂练习层次化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 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 及时反馈、矫正, 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把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 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 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 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 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 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 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课堂练习以学生自主选择习题为主要方式, 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 量力而行, 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五、布置作业层次化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 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 作业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 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 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作业题目不在多, 而在精选, 不能让学生疲于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可自主选择布置作业中的题目, 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课外辅导层次化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对各层次学生的辅导要有针对性, 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 培优补差。对上层学生进行提高性的辅导, 注重培养能力, 发展特长, 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一些共性和个性, 探索出解决数学问题人一些规律, 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培养其思维、想象、创造的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对中间层学生主要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辅导, 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 取长补短, 逐步提高自学能力;下层学生通过补课而逐步提高, 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为主, 完成学习任务, 掌握学习方法, 使他们向高一层次发展。

七、学生评价层次化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方面是存在差异的。我觉得必须改革评价方式, 要采取“不同标准、分层评价”的方法。通过对各层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操作活动、分层测试等有效记录和评价, 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对学习进行评价和考核, 考察各层次学生在本层次达标和递进程度。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学习, 让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 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积极因素, 以提高数学整体教学质量。

总之, 初中数学教学实施“分层递进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内在潜能, 较好地处理面向全体与照顾个别的矛盾, 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突出教师主导作用, 强化课内外的结合, 真正把学生从“满堂灌”与“题海战”中解放出来, 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 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促进班级良好学习风气, 提高学生的素质, 转化学困生, 培养优等生。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它的作用, 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初中数学的分层递进教学 篇11

目前,无论城镇还是乡村,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异,学习积极性也普遍较低,常规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选取恰当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给每个学生相应的帮助,保证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或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因此,分层递进教学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改革,课堂的主角由学生取代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号召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多种学习方法和活动。分层递进教学能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增加教学质量,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分层递进教学的理念

分层递进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前提条件,针对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次的区别对待,意在减少学习分化,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明显提升和较好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分层递进教学本质上属于一种激励性和跨越性的崭新教学方法,主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按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施教的一种重要方法,该方法是以学生分层为基础,进行针对性地分层备课、授课、训练、辅导等,最大限度地調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的有的放矢。

二、初中数学分层递进教学的必要性

分层递进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一个个性化特征的数学教育观念,即人人数学观,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有所不同,基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家庭条件等诸多因素使每个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并非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只有认识差异才能结合实际,这样才能保证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遵循这一教学新理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发挥自己所具有的才能,进而获取他应该并且能够得到的相关数学知识。因此我们选取了分层递进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是每个学生的学习都变得轻松愉快,最大程度的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最终提高教和学的实际效果。

三、分层递进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分层递进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主要强调水平和层次的发展性与可变性,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循序递进转化,同时该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动机的有效手段。事实上,标准的分层递进教学在客观上并不总能准确地、科学地反映出学生学习数学可能性的整体水平,该方法也必须按时调整,在必要时须变换或更改分层标准,这样灵活的机制才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学生的特点,更高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分层递进教学在实践操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如表1.1所示):

四、分层递进法在课堂中的教学策略及操作形式

分层递进教学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根据学生的成绩高低划分出快慢班,因为这样的分班体制一方面会大大的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中、后等生的学习热情,容易导致其自暴自弃。所以科学的分层递进教学不是所谓的分班而是在教学中灵活分层,分层设课,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考核,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因材施教。大体方法可以概括为学生分层和教学分层,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

1、学生分层

任课教师对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与现有能力差异”进行分析,综合考量后,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部学生分为高、中、低(A、B、C)三个层次,这个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学生的成绩、平时解答和进步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划分的标准为:A层学生成绩好、兴趣浓、接受快,有较强的分析、探究与应用的能力;B层学生成绩中等、学习情绪不稳定、学习勤奋,有一定的解题能力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够强;C层学生成绩较差、学习困难、消极厌学或顽皮不学,谈不上有数学能力。

学生分层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显性分层或隐性分层。显性分层由学生自选、教师衡量、动态分层。隐性分层只由教师决定,编排座位、划分学习小组等课堂针对性分层教学。学生分层后将A、B、C三层以1∶2∶1的比例组成四人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团体集中编排,或者按纵向同质、横向异质集中编排,以便于在学习、辅导和相互讨论中互相帮助合作学习。

2、教学分层

1)目标分层:根据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设置不同层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有针对性的授予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

2)设疑分层:教师设置课堂问题分为简单型、较难型、高难型,分层对应问答,给B、C层的学生更多的回答机会,坚持“少批评,多表扬”的原则,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3)作业分层:根据学生水平,作业相应分三个层次,学生可自主选择作业中的题目,作业题目不在多,而在精,不能让学生感觉困乏,疲于应付作业,从而对数学学科产生反感情绪。

4)辅导分层:对A层学生进行数学竞赛辅导,拓宽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与灵活应变能力;对B层学生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为主,鼓励拔尖;对C层学生辅导主要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非智力因素,指导学习方法,个别辅导重点突出。

多元融合搭平台分层递进促发展 篇12

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是学科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在师资建设的过程中,舆论的宣传导向十分重要。因此,笔者大力宣传当下体育教育改革的形势,提出新形势下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形象、专业知识、体能、技能、教能等,触发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培训、自我提高,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教师是师资建设的主体,笔者利用教研、培训、会议等途径,让教师参与讨论本县的师资建设理念、目标、体系、内容等,并达成共识。其中,体育师资建设理念是“立足课堂,钻研教材;规范创新,注重实效;以点带面,以新促老”。

其中,“立足课堂,钻研教材”是指教师的成长在课堂,它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是教学的载体,研究教材是每位教师必做的功课,每位教师都应该主动梳理教材体系,通读教材,钻研教材。“规范创新、注重实效”即规范教学内容、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手段、方法等;追求教学实效,倡导形式与实效有机统一。“以点带面、以新促老”是指通过骨干教师带徒系列活动,提升全县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交流和结对活动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此理念 的引领下,我们摸索出“345”师资建设模式。其中,“3”是指三层次师资建设目标:教学规范→教学优秀→教科双馨;“4”是指四级师资建设体系:校本→片区→骨干带徒→县级,以校本建设为基础,以片区建设为媒介,以骨干带徒活动为辐射,以县级研训、竞赛活动为引领;“5”是指五个核心领域师资建设内容:教师职业道德、体育运动技能、体育专业知识、体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二、构建框架,厘清思路

师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明确理念和目标的基础上,需构建合理的师资建设内容框架,厘清工作思路,才能提高师资建设工作的实效性。笔者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访谈等途径,认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内容主要为:教师职业道德、体育运动技能、体育专业知识、体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五个方面(见下图)。

从提高教师素养的作用上来讲,五个方面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职业态度决定职业高度,教育教学需要坚持专注、踏实严谨、精益求精;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及学校体育的使命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拥有过硬的运动技能,教师的示范动作需要熟练、优美、标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才能强化学生的认知,使学生明确动作的路线、方向、规格要求,在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动作概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体育学科是一门关注人的身体发展的、专业性极强的学科,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直接关乎学生的切身利益,专业知识是能力与教学机智的基础,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的规律,了解学生心理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强化专业知识是提升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它决定着教学质量,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其他素质水平的反映,如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素质水平,教师的示范反映了教师的运动技能水平,教师的整合教学能力反映了教师的知识结构素质水平等,因此,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点与关键;通过写作,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经常写作就会加深对教学的理解,深层次的认识积累多了,就能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真切地感悟教学的规律。

三、搭建平台,分层递进

1.夯实校本教研

教研组是实现学科教学质量管理、促进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争取校本教研实效的最基本组织,教研组长是落实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因此,笔者每学期对教研组长进行集中与个别的指导,指导内容有教研组长角色、教研组建设规范、教研活动策划、组织等。每学期教研组长根据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五个核心内容制订校本教研计划,并有序地展开活动。每两年教研室对教研组进行考核,评出县级规范、优秀、品牌教研组,如象山三中体育组参加宁波市第四批星级教研组评审并顺利通过。

2.加强片区教研

各学段组建教研团队若干个,每个团队由一名组长负责。要求从教学的不同角度研究教学,以“研”的方式来反思和实践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学实效。片区活动以学年为单位,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9~12月,团队完成人人公开课、运动技能实训、“我的研教故事”征文写作等;第二阶段为次年的1~3月,完成片区赛课,选拔出县级赛课选手,再进行团队磨课;第三阶段为次年的4~5月,由教研员组织完成县级赛课、教学论坛、我的研教故事征文、基本功等比赛。片区教研增强了校际交流,形成全员参与、团结协作的浓厚的教研氛围,提供了教师教学反思的平台,搭建了教师成长的舞台。

3.发挥骨干作用

各学段成立骨干教师跨校带徒小组若干个,骨干教师为导师,约6个年青教师为学员,师徒结对三学年为一期。在导师的指导下,学员制定三年专业成长计划,计划内容有本人现状分析、目标、措施等。导师制订带徒计划,明确带徒思路,带徒活动由集体活动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集体活动每学期2次以上,活动时间、主题、上课教师、上课课题、评课教师等在学期初就告知学员,并按时举行;个别辅导是导师单独对徒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使徒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更快的进步。每一学年,教研员对带徒活动进行考核,对先进导师、学员进行表彰,通过近几年的带徒活动,师徒专业成长获得双赢,学员们的专业得到快速成长,骨干教师的专业能力、研训活动的组织能力等得到提升,教研活动有计划、有主题、有针对性,活动结束后学员要完成教学反思、评课稿、课例分析等作业,如小学带徒教研活动主题为技巧滚翻、篮球教材递进性教学,即对一年级到四年级的技巧滚翻、二年级到五年级的篮球教材的教学进行研讨,三年可完成12个主题的教学内容研究。

4.教研员作好引领

上一篇:环境与资源下一篇:教学探索和实践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