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递进教学

2024-12-09

分层递进教学(精选12篇)

分层递进教学 篇1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针对个体差异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是“策略教育”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这些教学策略, 虽然有助于解决如何面向学生的差异问题, 但因其只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差异, 即智力因素差异, 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和元认知因素的差异, 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课堂教学如何面向全体, 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促进每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呢?下面笔者就我们在中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 进行分层递进教学的尝试和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目标分层梯度化

我们在实验中, 根据大纲、教材的一般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实际, 制定出分层的教学目标, 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目标分层, 包括长期目标分层、阶段目标分层、课时目标分层三类, 每类目标分为A, B, C三层.分层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 并为学生的逐层递进设立了台阶.

二、分层施教最优化

学生分层、目标分层, 必须通过课堂分层施教, 才能得以实现.分层施教是在课堂教学及其延伸阶段中, 组织开展适应各层学生差异和开发利用这些差异的教学活动, 它是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其原则是:分合有秩, 动静结合, 全员参与, 各得其所.具体做法是:

1. 分层提问

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的主要渠道.因此, 提问不仅要问在点子上, 问在关键处, 还要因教学内容因学生而问,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思考, 积极回答. (1) 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如每节课的全课总结, 教师总是这样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或你知道了什么, 懂得了什么, 掌握了什么?) 这类问题既能引导学生对该堂课的回顾总结, 起到画龙点睛, 强化认知的作用, 又能调动每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指答时, 则要有代表性, 并注意照顾C组学生, 让其先答, 再请A, B组学生补充、修正或评价. (2) 适合中下等生的提问.主要是为他们设计陈述性和程序性的问题, 引导他们回忆、理解或感知, 学习陈述性、程序性的知识. (3) 满足中上等生的提问.主要是为中上等生设计有助于策略性学习的问题.在新授课探求新知前, 教师常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教学“乘法结合律”一课, 揭示课题后, 教师随即提问:要学习“乘法结合律”你认为应复习哪些有关的知识?可用学习什么知识的方法来学习掌握它?又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 出示例题:“比较0.1米, 0.10米, 0.100米的大小”之后, 教师是这样提问的:你会比较这3个数的大小吗?你是怎样比较的?还有其他方法吗?如果你不能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 准备怎么办?其根据是什么?像这样要通过观察比较, 分析综合, 抽象概括, 迁移类推, 才能作答的问题, 让A, B组学生 (中上等生) 回答, 可发展他们的思维, 培养他们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促使他们学会有策略性地学习.

2. 分层练习

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大纲的要求, 结合数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实际, 尽量使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1) 同一练习分要求.如一题多解的题:“一条水渠长3000米, 第一星期修了全长的94, 第二星期修了全长的72, 还剩下几米没修?”对3个层次的学生分别要求如下:C组学生———依图列式计算 (可分步解答) ;B组学生———会作线段图, 再依图列综合算式, 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A组学生———除会画图, 用两种方法解答外, 还会将第三个条件改为间接条件并解答. (2) 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 (1) 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如小数乘法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第三批练习, 设计如下:

C组:1.2×39+8.8×39, 27.3×27+71.7×27+27;B组: (34.8×2+34.8+34.8) ×2.5, 2.8×14+7.2× (9.32+4.68) ;A组:0.5×2.6+0.5×6.4+50×0.01, 31.4×0.5+15.7×27-62.8×2.这样

的练习, 有时要求各组学生必做本组题, 选做其他组题;有时则要求学生都从C组题做起, 再根据自己的能力逐层递进地选做. (2) 为A, B组学生设置选做题.如书上的星号题、思考题或专门为他们设计, 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题目, 或要求他们自编自练等.这样的练习, 调动了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每名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 分层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验中, 我们针对以往作业布置一刀切存在的问题, 根据分层教学的目的以及学生分层学习的需要, 设置分层作业.即每天的家庭作业分为A, B, C三层.C层为保底达标题, B层为综合提高题, A层为发展创造题, 其容量比例分别为60%、25%、15%.各层学生按要求完成必做题, 力争多做选做题.C层学生必做C层题, 可选做A, B层题;B层学生必做B, C层题, 选做A层题;A层学生必做A层题, 选做B, C层题, 而且每名学生可根据当日所学知识及自己的情况自编自选练习做.

三、分层评价科学化

学习评价对于教与学都具有调整和激励功能.合理适度的评价, 可以监控学习并激发学习动机.实验中, 我们针对以往教学评价存在的弊端, 采取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为主的分层评价策略.具体做法是:课堂学习、家庭作业、单元考试进行分层评价.即对同一学习内容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 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制定相同的评价标准.前者如考试采用分层结构试卷, 试卷的内容分为A, B, C三层, 与分层作业的结构类似, 要求相同.每名学生做完必做部分且全对, 均评为100分, 作对选做部分的酌情加分.对作业评价, 每一层的作业都设有A, B, C三个等级.由于这样的评价体现了差异性和鼓励性, 使每名学生都可以经常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因而学生学习的热情越来越高.

分层递进教学 篇2

如何在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怎样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区别对待,共同提高?下面谈谈教学中进行分层递进的实践与探索。

所谓“分层递进教学”是指在原来的教学班内,把教学活动中各方面特征较为接近的学生,分为若干层次,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按教学要求制定比较恰当的“学习目标”。激励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在保证“基础教育的统一性要求”切实贯彻执行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施分层教学,即开展与各层次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活动,帮助每个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自身潜能,使所有学生的学业水平都在原有基础上有较明显的进步,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分层只是手段,递进才是目的。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结合其个性差异,行为习惯、思想状况等将学生分A、B、C三层。A层、C层各占25%左右,B层占50%左右。A层学生一般学习勤奋、上进心强,基础扎实,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比较好,成绩优秀且相对稳定;B层学生智力因素较好,但双基不够扎实,学习方法不当,不太专心,成绩较好但不稳定;C层次学生通常表现为自信心不足,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较差,缺乏奋斗目标,而且大多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成绩不大理想。划分层次后,在每个层次中选一名同学担任课代表,负责做好合作学习的组织工作。这种划分不是固定的,每个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意愿变动层次,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分层: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使目标分层梯度化,即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一般要求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制定出分层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目标的特点是呈现梯度。分层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学生的逐层递进设立台阶。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时要遵循:鼓励A层次学生个性学习、创新学习、快乐学习;对B层次的学生优化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对C层次的学生主要是培养兴趣,使其树立信心,以达到战胜惰性,学有所获的目的。

三、分层施教:在上化学课时,对A层学生重在培养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使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对B层学生要求起点比A层低,重点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与辅导,使其大幅度提高学习成绩,对C层学生重在培养学习兴趣,开发非智力因素,夯实基础。

四、作业分层:我们把作业分为A、B、C三类。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层次做对应的习题,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选作业。鼓励学生除完成自己必做的习题后,再做高一档的习题。如C层学生除做C题之外,可选做B题;B层学生可做B、A两类习题。

五、评价分层:分层评价的基本要求是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分层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在练习、提问、讨论和做作业后都要及时评价,并对达到本层目标,特别是对取得递进的学生加以鼓励。分层评价重在多元评价,因层而异,重在激励,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对C层次学生采用表扬性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既要揭示其不足,又要指明其努力的方向,以促使他们积极进取。对A层次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

六、实验结果

在课堂教学中按照上述方法策略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调动了各层特别是A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在知识和技能掌握上各层次学生都有了显著进步,提高了学习水平,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三)、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明显提高。⑴过去认为是学生笨,教不会。现在认识到学生智力上的差异并不大,关键是老师怎样认识他们,对待他们。⑵过去认为提高学生的成绩就是要加班加点,现在知道“在40分钟内下功夫,在研究学生上花时间”才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正道⑶过去自己在教学中不如意时,常常责怪学生,现在已注意从教师自身找原因。

七、分层递进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分层递进教学由于适应学生间的差异,能充分开发、利用学生间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所以具有科学性,本实验是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而不仅是培优补差。不仅要解决观念问题,还要解决操作问题,所以具有整体性;除此之外,分层递进教学还具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初中生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该科教师的感情,取决于他们对教师人格评价的意向。

(三)分层递进教学并非只表扬不批评,但批评应该适时、适度。成功的批评与恰当的表扬一样,会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四)转化学困生,必定会遇到“反复”问题。对学生波浪式的前进,螺旋状的发展,我们应有心理准备,不能丧失信心。

八、实验的不足:

(1)在抓B、C层学生时比较侧重基础知识训练,而对更高层次要求步子迈得不够。而对于A层学生,在抓高层次知识的同时,对某些基础知识有所偏废,以为学生肯定懂了,而有些学生偏偏没有学好。

(2)分层递进教学中我们感到最难操作的部分是分层施教。

(3)如何解决少数学生偷懒躲在低层次里不愿意递进的问题,还需要研究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4)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的进步有待深入研究。

分层递进教学 篇3

其实这一问题并不难解决,可以运用分层递进教学法.

一、分层递进教学法概述

所谓分层递进教学是指根据新课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教学目标等进行分层对待,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教学,从而激发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得,都能获得进步.通常来讲,分层的标准主要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的能力和接受能力,划分为A、B、C三个等级,也就是高、中、低三个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分层递进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要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划分层次

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学校要对每一位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透彻的摸底.为了便于划分层次,学校可以在入学(开学)前组织统一的考试测验,根据成绩来划分层次.比如,85~100分为A级,60~84分为B级,低于60分的为C级,即高、中、低三个层次.然后再综合考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进行具体调整,使小组划分更合理.当然,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数量和知识水平情况,再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但是更为关键的是,划分之前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向他们说清楚分层不是单纯的好坏之分,而是为了给他们“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解除他们心理上的负担.此外,还应注意,层次的划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应该是动态的、可调整的.

2.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教学目标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的学习水平,不是每节课必须要到达的硬性指标,而是教学进行的依据.在划分教学目标之前,教师必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备课.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三个备课本,分别注明学生的层次和教学目标,然后再进行具体内容的备课.以苏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第四章的《一元一次方程》为例,A级学生的教学目标是: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用方程解答应用题.B级学生的教学目标是: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步骤,能根据书上的例子,学会解答一般的习题.C级学生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表达式,理解基本的解题方法.这样分层的好处是,教学任务更加明晰,而且还能保证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适合自己的知识,都能进步.

3.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

这一步骤是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实现的,也是最为关键的步骤之一.对教学内容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在此,分层递进教学法主要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对新知识的不同要求来进行的.以苏教版初中一年级下册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为例,在讲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代入法时,笔者对C级学生的要求是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表达式,可以套用课本中的例子解题;对B级学生的要求是熟练掌握代入法,能脱离课本解题;A级学生要深刻掌握代入法,能用自己的思路解决较为复杂的题目.笔者经常鼓励安慰学生:“这是A级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B级学生了解就行,C级学生听不懂也不必害怕、”“这是B级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C级学生了解就行.”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被有效调动,都想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层次,C级想掌握B级的内容,B级想冲刺A级的内容,A级想让自己更强大,从而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既能顾及全体又能因材施教.

4.对课堂习题和家庭作业分层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要掌握知识必须大量地做题.在课堂练习题上,笔者的设计是:A级学生做难度较大的题目,重点在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B级学生做难度中等的题目,重点在夯实重要知识点;C级学生做难度较低的题目,重点是树立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增强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于家庭作业,笔者主要采用自主编题的方式:给A级学生布置拔尖提高题,难度相对较大;B级学生布置巩固练习题,以课后习题为主;C级学生布置简单易懂题,主要是把各种大题分解成很小的几个题目,并给予一定的提示.这样既减轻了学困生学习的负担,还能鼓励他们积极上进.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充分掌握并利用分层递进教学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这不仅能照顾到学生的全体,还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中职数学分层递进教学初探 篇4

一、关爱学生, 了解学生, 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一名热爱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师, 应分析学生、了解学生, 目的是关爱学生, 因为“爱”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的开端。不讥讽、不挖苦学生, 是学生在数学课上和教师积极配合的前提。这是因为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上, 不属于“成功者”, 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心理上比较脆弱,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理方法不当, 会导致更多的孩子加入到“放弃”数学的行列, 所以首先要求对学生的态度是关心和爱护。

二、制定适合“学情”的学习目标, 提倡推行“分层递进教学”

1. 进行分层递进教学存在的困难

(1) 管理上的难度。分层教学是一种动态管理, 它与传统的教务处、班主任的管理不一样, 学生是流动的, 这就对任课教师及管理者提出了新的管理上的问题。

(2) 如何做好学生家长及学生的思想工作?如果严格推行分层教学, 按学生的不同程度进行分班, 分到低层次班级的学生及家长会思想负担过大, 对学校的管理及最终目的怀有疑虑, 那推行“分层递进教学”的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影响。

(3) 怎样评价教师的工作?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 根据所授班级的不同, 欲达到的学习目的也不相同, 因此如何对教师进行评价是一个难点。

2. 常见的分层教学模式

(1) 走班式:按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成绩, 将学生分成几大类, 按不同的类别建立教学班, 学校的原有班级仍然存在, 只是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自己的类别, 到各自的教学班学习, 优点是可以满足不同需求学生的需要, 学生受益, 但管理上难度较大。

(2) 培养目标分层模式:根据学生的毕业去向、按学生的毕业目标进行分层, 常规分班以“就业”“升学”为基点, 就业班强化技能的培养, 升学班强化文化课的学习。这种方式应用也比较多, 缺点是容易造成“就业班”的同学全部放弃对文化知识的学习。

三、自我评价与体会

首先, 通过尝试和自己的努力, 我的第一感觉是学生和我“近”了, 上课的纪律有了很大的改观, 在A类同学的带动下, 参与学习的人多了, 积极上讲台完成练习的人也多了。现在, 当我走进这个班上课时, 我感到时间过得很快, 虽然还不能肯定他们在考试中一定能考出好成绩, 但我得到了他们对我的尊重, 这让我感到高兴和欣慰。

其次, 在对教材进行处理的时候, 教学目标要有“异步实现”的思想准备, 不求同时完成, 但求都能有所提高, 我认为这是职校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大方向。制定的目标要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这样可以调动绝大部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第三, 为实现制定的目标, 教会学生看书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学生都认为数学作业就是当天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 看教材只看公式和例题。实际上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 其中不乏许多解题思路和对定义的理解, 如果单只看这两方面, 何必将教材编成这样一本呢?如在椭圆的教学中, 如果学生不注意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对标准方程中的“2a、2b、2c”所表示的含义就不准确, 当遇见“已知椭圆上一点P (x, y) 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K”这类问题时, 学生就不知道怎样办, 而实际上根据定义及推导过程, 这个问题很简单, 从而说明看教材、理解教材, 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定义, 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题思路。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 能使学生养成“学会学书”的习惯。

最后, 兴趣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 从数学美中发现其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数学的“美”实际很多, 从“直线”到柔和的“曲线”, 从变化多端的“三角形”到规规矩矩的“正方形”, 从一元二次方程的善变到它恒定不变的判别式△=b2-4ac, 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变与不变”的两重性, 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这些“美”, 要从数学的万千变化中教会学生寻找“静态的美”, 同时又要从不变的“美”中发现变化的“美”。例如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很多, 变化也多, 知识点显得分散, 学生在掌握上有分不清的情况, 教师在教学中就应结合内容“三角函数的符号”, 对诱导公式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 总结出“奇变偶不变, 符号看象限”, 说明了诱导公式变化中不变的美。对于函数图像如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二次函数等函数图像的理解, 在它的定义域内, 应学会感受这些函数图像“对称的美”;解析几何中, 应将“数”与“形”结合的美贯穿全过程, 比方说直线是一个图形, 一般我们习惯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它进行表示, 但它也可以用“二元一次方程”表示, 这就体现了“直线”与“方程”和谐统一的“美”。因此, 教师要用自己对教材的领悟和对教学的感召力, 吸引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注意度”,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归纳, 以逐步实现我们的目标, 完成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分层递进教学 篇5

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的专业。实习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在各高校的专业实习普遍面临实习经费不足、实习时间有限等诸多困境的情况下;如何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构建和完善市场营销专业的实习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出一条符合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简约、高效的实习实践教学模式,是摆在许多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我们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摸索出一种“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

“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市场营销专业“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在制定实习教学计划时遵循以下基本的思路或原则:以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南的原则

我们将市场营销专业的实习教学目标确定为着重培养学生的营销实战能力,具体来说,着重培养学生在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策划、区域市场开拓与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原则

为了使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践教学相互配合,我们一方面在时间安排上使二者紧密衔接,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使二者协调一致。就时间安排而言,我们将实习教学安排在相应学期的期末,即每学期的理论教学一般在第16周结束,之后便是可供实习教学支配的时间。这种实习安排有两点好处:一是缩短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距离;二是缩短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实习活动的集中组织和统一指导。因地制宜,简约、高效的原则

我们在主要专业实习方面并不一味地依赖或局限于校外实习基地,而是根据学校所处地区新兴中小企业多、企业营销力量相对不足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与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开展短期的、双赢式的合作,这样既能达到我们的实习目的,也能满足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营销服务的需求。与纯粹的实习基地式实习相比,我们这种实习方式投入少、操作简单、适应性强,并且加大了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实习主动性。各实习环节之间“分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原则

我们的主要专业实习名为“营销策划实习”,还设置了认识实习、网络营销实战模拟、毕业实习等实习实践环节。其中,营销策划实习是各实习的中心,该实习集寻找实习单位、设计调查问卷、实地调查、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编制市场营销策划书于一体,包含了大量的专业技能训练。显然,如果学生缺乏前期的基本训练,要让他们在短短的几周内完成如此繁重的实习任务是不现实的。为此,认识实习须先行承担营销策划实习中的部分基本技能训练的功能,这就是“分层递进”的思想。这种递进关系同样存在于营销策划实习与后续的网络营销实战模拟之间,以及前三种实习与毕业实习之间;另一方面,每一后续的实习在内容和目标上又应当是其先行实习的延伸,承担着巩固先行实习成果、进一步锻炼和强化有关的营销实践技能的功能,这就是“环环相扣”的思想。“分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实习实践模式改变了以往各项实习之间各自为政、忙闲不均的格局,实现了各实习环节的有机整合和实习资源的滚动利用,形成了协同效应。

“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操作框架

“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系统性操作框架如图1所示。

“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

(一)认识实习

该实习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专题报告阶段。邀请部分公司经理、营销专家做专题报告,旨在增加学生对企业及其市场营销活动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本专业领域的理解,近距离了解企业家的人生经历和创业过程,从而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习的目的,为今后的就业奠定认识基础。观看视频阶段。视频内容分为宏观经济视角和微观企业视角两大类。通过观看前一类视频,增强学生对市场营销的现实宏观环境的认识,补充专业课程学习的不足;通过观看后一类视频,增强学生对企业、企业管理者及其市场营销活动的感性认识。统计分析问卷、撰写实习报告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及高年级学生在营销策划实习中已实施的市场调查问卷,练习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和撰写市场调研报告的技能。总结实习心得、撰写个人实习报告阶段。上述实习中,前两个阶段占用1周时间,后两个阶段占用2周时间,其中第三个阶段“统计分析问卷、撰写实习报告”是认识实习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们普遍认为从中收获最大的方面,学生们从中学到了EXCEL在市场调研中的运用,掌握了相应的市场调研基本技能,从而为后续的实地市场调研和市场营销策划打下了基础。

(二)营销策划实习

营销策划实习是在营销专业学生学习了《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之后紧接着进行的,时间为4周。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的营销策划实习已经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

营销策划实习不仅有效锻炼了营销专业学生的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策划能力,其在整个“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中的意义还体现在:高年级学生从事过的营销策划实习,为低年级学生在认识实习中进行调查问卷整理、统计和分析练习提供了真实的实收问卷;同时,学生在营销策划实习中真实接触实习企业及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又为他们后续要进行的实习――网络营销实战模拟提供了客观的背景材料。不仅如此,高年级学生在营销策划实习结束后产生的若干鲜活真实的市场调研和市场营销策划案例,还可以被用来作为低年级学生的理论教学案例素材。这不啻为一种简约、高效的实习实践教学模式。此外,学生们的收获不仅仅是专业上的,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技巧及吃苦耐劳精神也在这项实习中得到了有效历练和提升。

(三)网络营销实战模拟

网络营销实战模拟是在营销专业学生学习了《网络营销》课程之后进行的,实习地点设立在我校商务与管理实践中心。实验内容和要求是:让学生自己虚拟一个公司,通过市场分析与市场调查,设计某种产品并进行宣传、销售,最终完成全部商务往来,实现盈利。具体实验内容主要包括:

1、申请注册企业,建设企业网站;

2、开展网上市场调研,分析市场环境;

3、选择目标市场,实施网络促销和销售,可采取的网络促销手段有:①在门户网站发布网络广告和新闻;②在商贸网站发布供求信息;③搜索引擎营销;

4、处理订单,管理购销合同;

5、促销效果评估,产品利润分析。

通过上机模拟操作,学生不仅对网络营销的技术基础及网络营销在企业中的各种应用有了感性认识和了解,真切体会到网络营销的实战性,而且在实战模拟中进一步锻炼和巩固了其市场调研和市场营销策划的技能,所不同的是,调研活动是通过模拟教学软件中的“调研中心”模块在网上开展的,而营销策划则主要是针对虚拟的公司进行的网络促销策划。

(四)毕业实习

分层递进教学 篇6

“分层”就是按差异分出学生不同程度,“递进”就是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梯”,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攀登。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承认并针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的课堂教学方式。它的特点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着树上的“果子”,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的快乐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它的本质是,让学生向一个个最近的目标发展,积小步成大步,进而使学生得到整体提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1、层次性与可接受性原则。(树立积极的学生差异观,开发“差异资源”)

分层递进教学的指导思想之一,要求我们树立积极的学生差异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个差异还会扩大。我们要利用这个差异,把差异作为资源,从中发现和谐,利用和谐,开辟合作的时间和空间。

2、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原则。(营造积极递进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分层递进教学,就是确定“以学为本、因学定教、学教和谐”思想,突出过程教学。课堂教学中要尽一切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认识的过程,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机会留给学生,把空间让给学生,把愉快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认识活动的“磨难”过程中获得知识,获得方法。突出教学过程,这就要求过程教学,教师要用少而精的语言,精讲重点,突破难点,不做“独奏者”,而做“伴奏者”,甚至做“旁观者”。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是这种差异为合作提供了基础,能使课堂充分活动起来,起到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分层递进教学中的目标分层,使教师有目的地教,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让学生能够有目的地学。学生会从教师设计的分层课堂练习、课后习题中得到信息,领会教师的教学意图,量力而行,不至于盲目攀高、力不从心或飘飘然、无所事事,避免“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学生分层后,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在适当的座位上,为同组讨论提供方便。

3、发展性原则。(开展分层递进教学,改善多种关系)

分层递进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思想进一步提高,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进取心。分层递进教学,可进一步密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促使课堂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缩小差距,让全班同学都有不断向上递进的机会;也会促使教师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提高;促进各层次的学生互相弥补、互相帮助的合作学习气氛形成等等。

三、“分层递进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分层递进教学的各层次教学方法应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原则。一般地讲,A层次学生适于“低起点、细分析、多练习”的启发式为主的教学方法;B层次的学生应采取“启发引导”与“自学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而C层次的学生则要采取以“自学为主”、教师“点拔拔高”为辅的教学方法。

(一)学情调查,划分层次:

1、搞清学生学情底数:通过对学生考试成绩及平日上课时的考查分析,初步确定学生的“层次”名单。

2、家访宣传取得支持:通过对A层次学生不适于高一层次学习的实际情况分析,使家长支持孩子服从教师的分配,鼓励学生安心学习,并告诉家长当孩子达到较高一层次是会及时得到认可和调整。

3、针对实际,个别谈话:教师要紧紧抓住A层次学生的积极因素和闪光点,消除他们的各种顾虑,使他们放下包袱,开动脑筋,对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充满信心,坚持前途是光明的。

4、明晰层次,统一思想:教师应解释清楚各学科各层次的意义,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在真诚地帮助他,为每个层次的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机遇。

(二)、具体措施:

1、目标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着”。目标分层是前提,“一刀切”的教学目标是不现实的。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针对学生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每个学生经过自身努力能够着。

2、授课分类,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白”。授课分类是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实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认识上存在着客观差异,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类授课,在课堂提问中,也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和回答。

3、作业分档,让每个学生都很“愉悦”。心理学认为,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因轻松“认识”而带来“愉悦”,愉悦的心情会进一步激发“认识”的热情。作业分档是分层教学的策略之一。作业是我们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最有效的反馈手段。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和作业,可分为低、中、高三个不同层次。对于A层学生,以本节内容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概念的一次性应用为主,加大知识的单独练习和巩固;对于B层的中等生,应以本节内容熟练应用为主要目的;而对于C层优等生的作业,应以知识的灵活应用为主,并且加大前后知识的练习。

4、考查分度,让学生都能“成功”。考查分度是分层教学的重要保证。成绩考查是教学的指挥棒,考查并不是最终目的,要把考查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作为树立学生再学习信心的举措。为此,考查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不同层次,既要考虑提优,又要考虑扶差,所以在考察中,要改变过去“千人一卷”的模式,提倡编制不同难度系数的试题(可分卷考查,也可同卷分必做題和选做题考查),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对象考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考查获得“成就感”,获得来自自己、来自家长、来自老师的肯定,从而产生再学习的不竭动力,进入学习的良性循环。

四、“分层递进教学法”对老师的要求

实行“分层递进教学”实践活动,给我们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分层递进教学”实验的老师,单纯具有一定的教学水平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通力合作的授课团体意识、无私奉献的实践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达目标不止的决心。

教学中正确对待学生学习可能性和差异是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一个关键。教师必须确立三个意识,即:1、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较高的发展潜力。2、根据学生学习可能性的特点与水平,可以将不同的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或类型。3、强调学生层次的可变性、发展性和互动性。

初中科学课程的分层递进教学 篇7

1.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内涵

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教学新策略,是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新探索。它最初是由上海市教科所“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课题组提出的,其基本内涵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水平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分层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促进各层次学生不断递进的机制,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它是解决统一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个体差异这个矛盾的教学策略,它是实施以全体学生发展为本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分层递进教学中,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多变的,而不是贴标签式一成不变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和分层评价四个方面[1]。

2.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依据

(1)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理论。

学生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适合他们的教育活动,即因材施教。早在2 000多年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的教学原则,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注重查漏补缺,促进各类学生的正常发展。这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体现分层教学思想的基础理论。

(2)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其核心实质上是一种有关教和学的乐观主义思想,他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因此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并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成绩。

(3)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果茨基通过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或者“最佳教学区”,这是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教学就是一个由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过程。根据这种理论,学生的个别差异既有现有水平的差异,也有潜在水平的差异,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不同层次的差异出发,才能使教学成为促进发展的真正手段。

(4)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

“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认为,当传授容易理解的新教材进行书面练习和实验时,以采用个别教学为最好,这时教师要进行个别指导。当必须采用不同深度的新材料或练习演算时,可进行不同方案的临时分组:差生做易做的题目,教师提供纲要信号、辅导卡片或助手辅导;优生做难题,讨论学习的多种方案。当讲授复杂、分量较多的新教材,而又不能采用个别和分组教学形式时,应采用集体讲授或集体谈话的形式。他主张实行这三种教学形式的最佳结合。

二、初中科学课程的分层递进教学

在基础教育中,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于课堂教学,而初中科学课程是学生接触并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从而建立起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学科之一,为学生提供了一把探索自然科学的开门钥匙。分层递进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这种分层方式有多种,例如分层走班、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等等)来分别进行不同的教学,这样的教学能够适合并满足于每个阶段的学生。因此,分层递进教学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现有条件下有助于初中科学课程的有效实施。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充分承认、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内涵之一。这是在班级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策略,调整并弥补了班级授课教学方式的不足。例如,在分层递进教学模式中实施的目标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等都体现了这一思想。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层次班级、学习内容等,从而可以使学习活动的进行充满动力,也有利于学生自我的个性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另外,分层递进教学模式下的学校教育不仅关注学生智育等方面的发展,尤其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个性和共性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因此而大幅提高。同时对于教师来说,在相同时间里对同质学生的教学效率比对异质学生的会有所提高。这里的同质学生是指学习能力、基础等在同一水平上的学生;异质学生则是指学习能力、基础等各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

2.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学的功能是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不能促进或只能促进部分学生发展的教学都是不成功的[2]。在班级授课中,尊重学生差异和因材施教遭遇严重挑战,这里更多是把目光放在整体上,促进了部分学生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其他学生。由于学生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存在差异,所以相应的教学活动可以对此做出调整。在分层递进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和潜在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层次,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这样便于教师把教学难度确定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有效地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整体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

3.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

能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如何的重要参照。教师的“导”只有适应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表现出真正的意义,而学生才能真正地发挥主体性地位作用。分层递进教学的中“教”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促进“教”与“学”互应,这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尊重。

4.提升教师的从教能力

分层递进教学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对教师的专业化素养要求也就相对偏高,教师需要根据每次的调整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能再“拿一个教案用到底”,而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种激励和提升的过程。

三、分层递进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分层递进教学中的“分层问题”

分层递进教学中首先的关注点是“分层”。到底怎么分层合理是做好分层递进教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是分层递进教学和班级授课的主要不同之处。现在大多数学校是根据主要学科考试成绩把学生简单地分成A班、B班和C班。再分别提出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这样的分层是静态的、单一的、固守的,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一部分学生的潜力,易出现“贴标签”现象。因此,在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前,应该充分做好分层策略。

2.分层递进教学中师资力量的分配

在分层递进教学中,由于把学生分成了A班、B班、C班等层级,每个班级学生的基础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的分配也就成为相关问题。A班学生整体素质、成绩偏高,教学目标也和其他班级不尽相同,所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果是很容易把学校里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教师分到A班,而B班、C班的教师相对薄弱。长时间下去,学生之间的差距、教师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3.分层递进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安排

分层递进教学是要争取实现“让优等生(A类)吃饱,让中等生(B类)吃好,让后进生(C类)吃了”的教学目标。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局面,那么就需要对各个层级的学生分别教授难易程度不同的内容。这样一来,低层学生的教学内容对于其他两层来说是偏低的,即使满足了“吃了 ”的愿望,但是“吃了”之后的效果是如何呢?C班的学生能否有提升到A班的可能呢?

4.分层递进教学的动态管理

分层递进教学不仅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更是一个挑战。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如果管理者还是按照以往的范式进行管理,是和分层递进教学不相符的。所以管理者在推行这种教学模式的同时,也需要制订出相应的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要随着分层递进教学的动态变化而不断调整。

5.分层递进教学的方向把握

我国现在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中学开展分层教学是瞄准升学的。初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使较多的学生升入当地的名牌高中,高中分层教学的内容就更加丰富, 不同学科都有瞄准名牌、重点与普通院校而分别举办的培优、提高和补差的分层补课等[3]。因此,国内基础教育受高考的影响还是无处不在的, 各中学实行的分层教学完全是瞄准高考的分层招生规律, 较多地考虑学校本身的前景。所以,在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时,要把握好分层递进教学的真正内涵,不能打着素质教育的旗,走的是应试教育的老路子。

四、分层递进教学易产生的不利影响

1.分层递进教学中学生及家长的压力和忧虑

在分层递进教学中,学生承受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是很大的。A类班级是所谓的尖子生班级,班级里学习氛围浓厚,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更是比同年级其他两类班级高出很多,这无形之中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隐形压力,使学生偏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才能保证不会被淘汰。而C类班级的学生整体成绩偏差,类似的学生被分到一个班级,首先就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暗示:我们是差生。他们除了学习压力外,心理承受了来自自尊、自信心等方面更沉重的负担。尤其是中小学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敏感期,对于分层递进教学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沟通,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与此同时,家长也承受了比以前更多的忧虑,特别是C类班级学生的家长。甄尼·奥克斯在著作《跟上:学校是如何安排不平等的》一书中,通过大量事例说明了分在低层班级的学生所处的劣势,他认为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精英主义做法。“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分层并不是他们的最大利益所在。”

2.分层递进教学中低层学生任课教师的消极工作态度

在分层递进教学中难免有一部分教师要分到低层班级任教。低层班级对教师的挑战性相对较小,并且受到的瞩目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会比高层班级的任课教师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此类班级的教师积极性。

3.分层递进教学中两极分化的趋势明显

分层递进教学把学生分为A类班级、B类班级和C类班级,这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现有成绩分层。分层以后,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也各不相同。尖子生班级的学生是朝着“吃饱”的方向发展,低层班级的学生却是向着“吃了”的方向迈步,截然不同的两个理念很容易导致这样的后果:优的会越来越好;差的可能只徘徊于基础知识领域,很难有大的飞跃,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两极分化趋势。

摘要:分层递进教学是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新探索、新模式,而初中科学课程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由原有的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整合而成。根据分层递进教学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提升教师的从教能力。同时在分层递进教学中要注意提前做好分层策略,合理分配师资力量和教学内容,做好方向把握并进行动态管理,消除分层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利于每个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程,分层递进教学

参考文献

[1]程艳红,朱汝葵.“分层递进教学”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29-32.

[2]宋秋前.关于分层递进教学的教学论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0(3):46-47.

中职数学分层递进教学之我见 篇8

关键词:中职,教改,数学

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 各因其材”, 即“因材施教”。也就是说二千四百多年前孔子就采用了分层递进教学的教学模式。什么是分层递进教学呢?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 而学生是有差异的, 所以, 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差异, 学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 教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递进, 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逐渐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初步基础。

1 分层递进教学的必要性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性的人;毛主席也曾说过:人的能力有大小。这些都分层递进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 即使是同卵孪生的双胞胎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形成原因很多, 有先天因素, 有后天因素, 而后天因素导致的差异最大。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具有独立的、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个体, 培养学生尽可能广泛的兴趣爱好, 而不象工蜂、工蚁那样没有丝毫个性特征。当然教育也承担着缩小因个体习惯等原因造成的差异。然而现实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低年级的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不大, 越到高年级, 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越大。这是因为学生随着年级升高, 学习内容加深, 个体之间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 导致学习成绩差距扩大。如何破解这一教学实践上的难题?分层教学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如果我们的教学按中等生的水平授课, 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 一部分学生“吃不了”, 优等生学习没劲头, 学困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 给以后的继续学习和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这样一来, 我们就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就是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2 分层递进教学的实施

“分层递进教学”是针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学习需求的不同类型而分群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 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分层递进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层次化

学生层次化是分层教学的基础。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 采取谈心、测试等方法, 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态度、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 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可能水平, 再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 按课标所达到的基本目标、中等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 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 座位搭配, 以好带差、帮差, 使学困生能达到基本目标。

2.2 教学目标层次化

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这三个维度目标是一个整体, 紧密结合, 互相支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应该是一致的。

学生由于先天、环境、习惯、教育等方面条件的不同, 在能力、性格和兴趣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表现在数学的学习上, 不仅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有快有慢, 而且在计算和解题的能力上也有高有低。因此, 教师在拟定教学目标和要求时, 要有弹性, 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备课时要精心制定每一节课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层次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明确各个层次的目标, 教师围绕三个层次目标进行教学。例如, “等差数列的概念”的教学目标可以分四个层次:

(1) 使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

(2) 使学生会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 通过知识迁移和在计算中寻找规律,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类比推理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4) 通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对学生进行爱思考的教育。

很显然, (1) 、 (2) 是全体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 (3) 是针对较好学生提出的; (4) 则是各层次学生不同程度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 教师要在吃透教材、课程标准的情况下, 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 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 哪些属于层次目标,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因此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

2.3 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 也是最能体现教师创造性的部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可能高的水平。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生回答, 满足他们拓展的欲望;适中的问题让B层生回答, 促进他们上进的欲望;简单的问题让C层生回答, 让他们有成就感, 品赏成功的喜悦,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 逐渐缩小差距。

2.4 课堂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 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 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也是反馈, 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练习内容可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编排, 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 或重新选编不用层次的练习, 使所有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很好完成练习。

2.5 作业分层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 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 作业布置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计不同题量, 不同难度的作业, 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 题型应由易到难有坡度。C组做基础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 同时配有少量有提高的题目;A组除做B组题外, 适当增加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使得作业的量和难度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 摘到桃子”。从而实现调动每个层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 达到全面丰收的效果。

2.6 测试分层

测试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测试题的编制要保证基础题占80%, 层次题占20%, 还可以适当增加附加题。以保证经过测试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满意, 都有成功感。千万不能因测试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7 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 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C层生采用表扬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步进步, 唤起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 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 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生采用竞争性评价,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 不断超越自我。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应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因素, 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 最终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总之, 分层递进教学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 扬长避短, 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每个学生都会尝到学习数学的甜头, 在快乐的学习中进步, 从而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正如宋朝教育理学家朱熹所说:“圣贤施教, 各因其才, 小以小成, 大以大成, 无弃人也。”虽然分层递进教学给我们教师增加了许多工作量, 但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每当我们看到学困生向前迈进一步, 优等生表现更加出色优秀时, 成功的喜悦不禁油然而生。但愿我们的每一堂数学课都能给每一个学生插上一双翅膀, 让他们遨游在数学的蓝天上。

参考文献

[1]杨伯峻, 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6.37.

[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分层递进教学 篇9

随着当前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高中数学教学课程改革也就迫在眉睫.作为高中一线数学教师,通过分析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实际.大多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枯燥.教学目标过于笼统,教学设计过于重叠等常见的不良教学现象.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情趣丧失,甚至出现逆学现象.那么,笔者基于高中数学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分层递进教学模式是充分的体现出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符合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贴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符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分层次递进教学模式是基于金字塔的教学理论基础,结合构建主义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首先被美国教育学家埃德加·戴尔提出.其通过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结果进行对比.最后提出了分层次的教学模式.而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般学生的学习水平有现有水平及潜力水平两种之分.在现有水平与潜力水平之间的学习水平就称为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而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水平中最近发展区的差异,就可以有效的做到因材施教.而我国教育学家孔子曾说过:“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其本质含义也是说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有效做到因材施教.

二、分层递进教学模式需要遵守的原则

当前教育一直提倡综合素质化教学,教师要勇于革新教学传统,创新教学模式.而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具体教学过程是在班级授课条件下,将学生按学生自身特点及认知能力分组,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而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旨在减少学生的学习分化,尊重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至此,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守以下原则:

首选,分层次递进教学模式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存在着客观差异.那么,教学模式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发展认知.其次,教学模式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发展性原则.要将学生看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对象,避免一成不变的板固式教学模式.再者,一定要遵守面向整体性原则.所谓面向整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一视同仁,不能出现特出开小灶的教学行为.要有效的做到教学行为的公平公正.最后就是要遵守实践性原则.所谓实践性原则是指教学目标设计及教学方法、教案设计等等都要具有实践性的原则,避免过于理论的教学模式.要从紧密贴合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提出教学要求,使得学生充分发展.

三、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性建议

1.学生主体层次化

分层次递进教学的本质目的就是通过将学生合理的分层,而后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实施对应的教学方法,随着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的不断变化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从而最大程度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学习意识、智力及非智力、原有知识与能力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分类.然后合理分为ABC三组.A组代表学习成绩及学生自主意识较好的学生.B组代表学习能力及自主学习意识一般的学生.C组代表学生学习自主意识较差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模式.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及理解能力的反馈情况,再作出相应的调整.将C组成员不断地递进到B组中.B组成员不断的递进到A组中.随着教学模式的完善,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及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A,B层不断壮大的教学目的.

2.教学目标层次化

所谓教学目标分层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每个分层小组中设定对应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教学知识结构,依据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设定教学目标.例如,学习(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四?“三角函数”章节时.教师就要根据小组情况设定教学目标.A组成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理解力较强.可以设定较高的教学目标.在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的同时,要熟悉应用余弦、正切、正弦函数的定理.并能够熟悉解决相关问题.而B组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一般.教学目标的设定也就相对A组适当调低一些.而C组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差.教师就要依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辅导.要对三角函数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后随着学生理解力的加强,逐步的提高教学目标.布置作业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对一的加强辅导.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C组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逐步的向B组递进.B组逐步的向A组递进.以期最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理解力.

四、总结

综上可知,通过分析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常见的不良教学现象.笔者提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贴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更加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

摘要:本文为研究高中数学教学的高效性,通过分析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现状.针对性的提出基于分层递进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及理解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递进,高效,认知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敏.论开放性教学走进数学课堂[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刘锡凤.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分层递进教学 篇10

一、“分步递进, 分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的设想

(一) “分步递进, 分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1.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切实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2.实事求是, 尊重、承认差异, 从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让学生人人受益。

(二) “分步递进, 分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1.了解差异, 给学生分层。学生个体间本身就存在差异性, 这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发展的结果, 也是客观存在的。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可以从其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身体形态、体育基础知识等反映出来。因此, 我们可以把一个班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身体形态进行原始数据的积累和综合分析, 从而, 将全班学生由高到低地分成A、B、C三个不同的层次。

2.针对差异, 给分层学生目标分层。通过对学生差异的了解, 学生分成不同层次, 针对三个不同的分层, 确定与之可能相适应的分层目标, 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 注意定量、定性相结合。例如, 身体素质目标的制定, 结合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评价标准, 将优秀、良好、及格的标准定为A、B、C三个层次的目标标准。

3.根据分层合理备课。备课是教学前的重要环节, 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体育教学的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器材、备组织教法。根据分层学生备课时, 要遵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要充分考虑A、B、C层学生的不同需要, 分步递进, 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且通过合理的学习手段获得成功。

4.根据差异, 组织教学合分相结合。在体育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采取合与分相结合的方式, 即集体同教和分组教学相结合。合分式教学结构是教学过程的某个阶段, 先集体讲解、示范, 接着把A、B、C三个层次分成:A层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学练, B、C层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练, 再通过师生共同互动、个别指导、小组合作、教师重点指导等环节, 对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做出不同要求, 集体同教 (合) ———分层教学 (分) ———解疑或点评 (合) ———师生互动 (分) ———小结 (合) 。

5.结合差异, 组织教学同异分组相结合。同质分组就是把体能、技术等处于同一水平的学生分到一组, 异质分组则相反。单纯的同质分组不能够促进所有学生的学习, 在解决学生个体差异方面存在缺陷, 对学生的个体发展、人际交往方面的需要考虑不够。异质分组能均衡各组的实力, 起到榜样、引领的作用, 在学练中有能力互补、互助合作、激励强化等功效。因此, 在“分步递进, 分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中, 应该以同质分组学练为主, 异质分组学练为辅, 实行面向差异, 同异分组相结合, 充分发挥分组教学的功能, 确保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6.面向差异, 分层评价。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在“分步递进, 分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中, 应该尊重差异,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评价, 才能达到激励递进的效果。

7.根据评价, 分层提高。根据形成性评价结果, 分析各层次学生的达标情况, 根据学生达标情况, 及时对A、B、C层的学生学习情况采取矫正、调节措施, 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

三、“分步递进, 分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结果

这一教学模式, 解决了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吃不饱”和“吃得过饱”的问题, 尊重差异, 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与提高;激发了每个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氛围。

四、“分步递进, 分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 转变教学理念, 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2.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给学生分层应尽量减少分层的负面影响, 可以个别交流, 不予公布。

3.教师应平等对待各个层次的学生, 不偏颇任何一个组, 特别是在给学生机会上一定要面向全体, 及时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 这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共同发展与提高。

分层递进教学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递进;面向全体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在学生智力、学习能力层次不一的教学现状与统一的教学策略中掌握好平衡,已成为当前新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笔者认为,采取分层递进、突破重点的课程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是实现班级教学整体优化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分层递进”教学模式概述

“分层递进”教学法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的集体形式下的一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它是在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心理、生理差异的客观前提下,融入因材施教思想,在课程教学与因材施教、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契合点,做到培优补差,为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应其发展特点的教学活动环境。与传统的程式化、机械化教学模式相比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突出地反映了以下3方面的教育思想:①全体性教育思想。即数学教学要立足于让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做到“着眼于受教育群体”、“面向全体学生”。②主体性教育思想。教师的“教”要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起来,在课程知识基础教学的基础上,促进教学过程的“个别性”、“个性化”,鼓励学生逐步摆脱教师的“教”,走向自主获取知识的自由王国。③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思想。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模式,使讲授内容、形式和方法都适应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因人而宜地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进度,可以真正地使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的数学学习递进发展和提高。

二、“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 划分相对稳定的小组层次,制订不同层次教学目标及评价分层

在初中数学课堂“分层递进”教学法的实践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教师要清楚地掌握學生的数学成绩、学习态度、智力能力和课堂表现,以此为依据,由高至低将学生分为A、B、C三个不同的小组层次。其中,A层次小组主要为拔尖的优等生,可以熟练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独立完成作业和补充题,且解题思路宽、方法灵活;B组为数学成绩中等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教材基础知识,但拓展知识有所欠缺;C组是指那些学习态度端正,但解题思路,需要在老师的反复点拨下完成基础习题的数困生。根据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层次的划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模式还需要针对性地设计每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既要注意教学要求的一致性,也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教学目标“层层递进,重点突出”。

2. 教学过程层次化

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这就要求教学在备课过程中要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符合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要求。以“反比例函数”一课的教学为例,对于C组提出的问题就要力求简单易懂,意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学习兴趣,如下题:若反比例函数y=kx与一次函数y=2x-4的图象都过点A(m,2)。试求点A坐标,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对B组学生重在掌握基础知识,问题设计应具有一些难度,要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如:当m=时,关于x的函数y=(m+1)xm2-2是反比例函数?依此类推,对A组学生应当设计灵活性强、思维难度较大的问题,意在拔高,如:已知y=(m+2)x|m|-3是反比例函数,则m是什么?总的来说,教学过程层次化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将简单、适中、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配,对B、C层学生重在夯实基础,对A层学生要以“放” 为主,“放”中有“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促进班级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的整体发展。

3. 课外作业练习的分层

分层递进教学思想不单单是要求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课外作业练习的内容和要求上也应当反映出这一教学理念。具体来说,A组学生的作业设计应符合拔尖提高、综合性和拓展性的要求。B组学生则应给予基础知识题搭配一定综合性和提高性的习题,重在指导学生把握数学问题的核心思想,如“二次函数的应用”的复习习题中,就应当要求学生结合题目内容准确地进行“数学化”说明,建立二次函数数学模型,将具体问题化归为图象中求点,进行解题。C组学生则要求反复演练基础习题,侧重复习巩固知识,树立信心。由此,通过层次化、递进式的课后练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的发展需要,使学生从中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获。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递进”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更可以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的培养上获得最优的提高和发展,真正地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和全面性特征。

参考文献:

[1]董林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实践与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09(11)

[2]秦龙.初中数学习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分层递进教学 篇12

这个难题怎么解?我校早就意识到要重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 教师的教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学, 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 在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上多要有区别。所以, 起初我们在起始年级分班分层教学, 即同一年级的学生, 根据其基础差异, 设快班、慢班、常班。可根据试验, 存在许多问题:快班个别学生产生自满情绪, 骄傲自大、不思进取:一部分学生开始落伍, 个别学生自认为得不到教师的青睐, 产生怨恨情绪;科任教师变相将其看作重点班, 只抓学习, 部分学生压力很大。常班学生班内学生无榜样, 缺乏竞争对手, 向上的势头不强。慢班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无好生带动, 个人特长得不到发挥:其他班级也对慢班学生产生歧视心理。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及时调整决策, 决定在班内实行“分层递进式教学”。

“分层”, 就是按差异分出学生的不同程度, “递进”就是给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 让他们循序渐进的进步。“分层递进式教学”既肯定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又能针对这些差异,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优点是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并享受成功的喜悦, 其本质是让学生向各自的不同目标迈进, 积少成多进而使学生整体推进, 全面提升。具体做法是:

对招收的新生, 通过全面了解和研究, 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 (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智能水平、学习需求及非智力因素) , 将全班学生分为三层, 用A、B、C来代表高、中、低, 对A、C组学生各控制在10%以内, 并鼓励教师、学生力争“递进、缩小”的策略。

分层施教是分层递进式教学的中心环节, 它要求教师深信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转变一位差生比培养一位尖子生更为重要, 坚决杜绝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换取另一部分学生的提高。因此, 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 推测其学习的可能性, 帮助学生制定切合自己发展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根据这些, 充分研究教材, 设计为达到不同类型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设计适合不同类型学生选用的练习题,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上课时都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 不拘泥于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

如新授课中, 教师复述知识要点时, 对A组的学生布置练习后组织讨论, 让他们主动自学, 课堂上, 采用小卡片的形式给他们开小灶;复习课上, 让A组学生复述后讲解题思路, 对C组学生进行复习:布置作业时, C组学生作业相对容易, 在做的过程中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乐意做。并且由于各层次的学生作业不同, 从而杜绝了抄袭, 不会做时, 只有请教同学、教师, 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题能力。在考试时, 特别设立附加题和选作题, 有助于A组学生测试能力。平时评价和阶段评价时, 注重多元评价, 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创造出一种求进步、求成功的氛围。

许多班级还形成了“帮教”小组, 即A组一名学生、B组数名学生、C组一名学生, 自愿结合。合作学习时, C、B组学生将一同学习中的难题提出来, 由B、A组学生一同研讨, 帮助解答, 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再向教师请教。A组学生, 因有个性差异, 我们进行异质组补充进行有效学习, 即根据学科差异和学生兴趣、爱好、能力, 组成研究小组, 大大开发了学生中的资源和各层学生的潜能, 有力地提高了学习效果。这样, 形成了共享资源,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高了学习效率。

课内的分层递进式教学并不能完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平台, 学校组织并开设了书法、美术、科技制作、声乐、器乐、舞蹈、写作、雕刻、集邮、手工等兴趣小组, 组建并训练了田径、乒乓球、篮球、体操、武术等代表队, 并开设发展性课程, 请校内外专家进行辅导, 有对基础知识的补充, 有专题讲座, 有理论辅导,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学。这些兴趣小组、代表队、发展性课程为各类学生提供了发展的舞台, 让学生的潜能得到释放。兴趣小组、代表队、发展性课程, 是对课内分层教学的有效补充。

通过分层递进式教学, 有效地消除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学习的积极性随着学习的明显成效而不断增强, 学生的学业成绩不断提高, 优秀学生的数量不断扩大, 学生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主动、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方法逐渐形成, 学生把握自己、认识自己、控制自己的能力得到增强。

上一篇:中心机房下一篇: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