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进式议论文.doc

2024-10-16

递进式议论文.doc(通用3篇)

递进式议论文.doc 篇1

议论文写作常见布局方法(递进式)

递进式结构即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这是议论文经常使用的一种结构方式。

二、布局方式

第一种: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或者是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例文1:

感受诗意

我们有些人总是抱怨上苍:赐给了陶渊明一个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却让自己每天穿梭于灰尘废气之中;留给了郁达夫一个满眼诗意的秋,却让自己被砖瓦遮住了双眼;送给李乐薇一座存在于世俗中却充满仙意的“空中楼阁”,却只给自己冰冷的墙壁„„难道现实生活中真的已无诗意可言了吗?不,其实我们也生活在一个到处洋溢着诗意的地方。只是,要感受诗意,就必须擦亮你的眼睛,敞开你的心扉,用心去描绘诗意的天空。

要感受诗意,首先就得擦亮你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无限诗意。偏居一隅的凤凰古城,世代湘西人熟视无睹其简朴恬静,从边城走出的沈从文,却汲一管沱江绿,采一瓣山花红,信笔绘成一幅诗意盎然的边城风情画,将其鲜活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奇伟俊秀的张家界,也不知在山民眼中沉睡了多少年,一个香港摄影师却用他颇具穿透力的慧眼揭开了它的荒芜冷寂,一声声响亮的“咔嚓”声汇成一首动人的诗,震撼着世人的心灵。

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或许,发现它们需要具备一双双与文化、品位、素养息息相关的审美的慧眼,平常的我们似乎难以企及,但这又何妨?清晨起来,看到窗外一只鸟儿飞过,扑落了树上的露珠;上学的路上,看到路边树上绽开了一片新叶,微微颤动;极目远眺,对面江心上一叶白帆在阳光下闪耀„„睁大眼睛,你是不是看到了身边的无限

诗意?

要感受诗意的生活,还要敞开你的心扉,好好享受生活中的诗意。人生就像爬山,如果你一心只往上爬,只在乎山顶终极的目标,那这一路上,花草对你的簇拥就会被你看成障碍,鸟儿对你的歌唱就会被你当作干扰,这诗意的一

切都会被你挡在门外。

其实,敞开胸怀,一杯苦茗也能品出片片诗情,口口诗意。你看乌台诗案后的苏轼仍能以豁达的胸怀包容世间万物和种种不幸,一颗驿动的心渐趋于平静,于是有了“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悠闲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他正是放下了官场上的失意,才收获并真正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无限诗意。所以,敞开你的胸怀,诗意就在你的指间。

只是,要感受诗意,就必须擦亮你的眼睛,敞开你的心扉,用心去描绘诗意的天空。偏居一隅的凤凰古城,世代湘西人熟视无睹其简朴恬静,从边城走出的沈从文,却汲一管沱江绿,采一瓣山花红,信笔绘成一幅诗意盎然的边城风情画,将其鲜活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奇伟俊秀的张家界,也不知在山民眼中沉睡了多少年,一个香港摄影师却用他颇具穿透力的慧眼揭开了它的荒芜冷寂,一声声响亮的“咔嚓”声汇成一首动人的诗,震撼着世人的心灵。或许,发现它们需要具备一双双与文化、品位、素养息息相关的审美的慧眼,平常的我们似乎难以企及,但这又何妨?清晨起来,看到窗外一只鸟儿飞过,扑落了树上的露珠;上学的路上,看到路边树上绽开了一片新叶,微微颤动;极目远眺,对面江心上一叶白帆在阳光下闪耀„„睁大眼睛,你是不是看到了身边的无限诗意?要感受诗意的生活,还要敞开你的心扉,好好享受生活中的诗意。

其实,敞开胸怀,一杯苦茗也能品出片片诗情,口口诗意。你看乌台诗案后的苏轼仍能以豁达的胸怀包容世间万物和种种不幸,一颗驿动的心渐趋于平静,于是有了“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悠闲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他正是放下了官场上的失意,才收获并真正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无限诗意。所以,敞开你的胸怀,诗意就在你的指间。他摆脱官场、回归田园之日,便是他用心开创、精心描绘诗意生活之时。她开辟了自己诗意的天地,更用诗意装点了世界

诗意地生活

07年高考湖南考生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过,我们都在看似平静的生活里奋力的拼搏。若说诗意地生活,在我看来并非海明威仰望乞力马扎罗之雪时的浪漫,不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寂寞。而是在纷繁现世之中,留一方净土种理想,然后一刻不停去奋斗,直到收获人生一片金黄麦田。

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泰戈尔曾说:“我诗中的天堂正是我心中的理想。”正是心中有理想才会奋力去追诗意的天堂。诗意地生活,首先要有一个理想,不论它是黯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若无理想,春天的繁花如何盛开出绚烂,夏日的星辰如何闪烁银辉,人生之路,如何扬帆起航,冲得一片诗情?

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在《凤栖梧》中诉说对伊人的思念,生活的诗意,等待奋斗去实现理想。现实中,诗意地生活,便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昔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这等人生,谁人敢说

不诗意?

收获。是第三层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奋斗之泉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片金黄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且不论这“麦田”是大是小,也不说这收获是否等值付出,只要是收获,便已是一种结果,成功了便收获鲜花与掌声,失败了,便收获一段经验几多教训,然后从头再来。就像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收获,是收获理想,收获

奋斗,收获一段诗意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虽不似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但理想让它明亮,奋斗让它真实,收获让它有一片金黄的款款诗意。

用执着打破命运的锁,让生活活出诗意,种下理想,不懈奋斗,相信终会有“雁引秋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收获。

做有责任心的人

责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责任心呢?

首先,我们要敢于承担责任。就是遇到麻烦的事,不要总推给别人,而应该勇敢地说:“让我来承担!”当然,敢于这样说的人要有一定的勇气,这种勇气来自他的主人翁精神。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的人,才能把集体中的每一件事看做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职责,才能义无反顾地说:“集体的事就是我的事,我要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既然勇敢地承担了自己的责任,还要尽力完成好自己的任务。有的人做起事来马马虎虎,心想,这些事反正是公共的,只要完成就算了。其实,这种人缺少的是对自己的高目标、严要求。没有一个高的目标,我们做事情就很难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没有严格要求自己的态度,我们做起事来就会打折扣。我们要负起责任,就必须努力地工作,一丝不苟,踏踏实实,尽心尽力。能不能以这样的态度完成好自己的任务,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责任心的主要标准。

最后,做错了事不要推卸责任。人总不是完美无缺的,在工作中难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既然做错了,就要敢于承担责任,承认错误。诚实和责任心是孪生姐妹,只有诚实,才能帮助我们改正错误,也只有诚实,才能加强自己的责任心。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我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繁重艰巨的任务。这些挑战需要我们用责任心来承担,这些任务需要我们用责任心来完成,有时还需要我们用责任心来改正错误。只有这样做了,我们才能骄傲地说:我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这篇文章先分后总,主体部分采用递进式的道理论证法:“敢于承担”是起码的素质,“尽力做好”是衡量的主要标准,“认错善改”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三个观点之间有着层层深入的逻辑关系,不可随意换序。这样构思,其意渐现,其旨渐明,引人入胜,让读者的感悟螺旋上升,最终获得关于“责任心”的较为丰富的理性认识。

节俭是美德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铺张浪费、比吃比穿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了。对于这种情况,我想说:节俭并不是贫穷的人无可奈何的下策,而是每一个人都要努力具备的美德。

节俭体现了一个人对他人劳动成果和人格的尊重。

节俭是一种美德。因为节俭体现了一个人对他人劳动成果和人格的尊重。想必每个人小时候都念过这样一首诗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只是“盘中餐”凝结着农民们的辛勤汗水,我们大家的“身上衣”、“手中物”,又有哪一样没有饱含着千万人的辛勤和汗水呢?所以,对这些东西的浪费,就是对他人劳动果实的不尊重,也就是对他人人格的不尊重。因此,反过来说,节俭就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对他人人格的尊重。(道理论证、正反论证)

节俭体现了一个人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

节俭是一种美德,还因为节俭体现了一个人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能源是有限的,绝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节约能源是每一个人的职责。爱惜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这是连小学生都懂得的道理。然而有些人却不以为然:房间里空无一人却华灯大放;用起水来不管有无必要,总把笼头开得哗哗的。朋友,你浪费的不仅仅是你个人的钱财,更是国家的资源,整个人类的资源呀!还有,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耕地面积的减少,粮食问题日趋严重。当你若无其事地把吃剩的饭菜倒掉时,你有没有想到世界的某些角落有的人还过着有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呢?这些不讲节俭、浪费资源、浪费粮食的人正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毫无责任感的人。而只有那些具有节俭美德的人才是对国家对人类有责任感的人。

第二种: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琢一块尚未成型的大理石,一个小男孩好奇地在一旁看着他。雕像逐渐成型,头部、肩膀、手臂、身躯,接着头发、眼睛、鼻子、嘴巴……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出现在面前。小男孩万分惊讶地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她藏在里面的呢?”雕刻家哈哈大笑,他告诉孩子:“石头里原本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我用刻刀把我心中的天使搬到这里来了。”

请以“雕琢心中的天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006广东高考高分作文)

实现心中的理想

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天使。何谓“天使”呢?天使就是心中向往的东西,渴望实现的美好的东西,正如你的理想。要实现心中的理想,必须用心地雕琢心中的天使,用你手上的雕刻刀,把天使雕刻出来,展现出来。“天使”展现了微笑,理想之花绽放着光彩。(是什么)

理想是你在黑暗中指路的明灯,理想是你在迷失方向时的指南针,理想还是你焦急干渴时沁人心脾的清泉,理想是我们人生重要的部分,而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是为了实现理想,为了雕琢心中的天使,使天使成型,使理想成型。(为什么)

那要怎样才能实现心中的理想,雕琢心中的天使呢?

实现理想需要坚强的毅力和强大的意志。刘翔,一个代表速度的名字,已经载入田径史册。他从参加110栏比赛开始,就有着与世界短跑名将同台比赛的理想,同时他为实现理想而努力。跨越一道道栏,战胜一个个障碍,他用毅力去雕琢心中的天使,实现心中的理想。

实现理想需要无畏的勇气和不懈的坚持。撒切尔夫人,一个被誉为“铁娘子”的女人,她不畏惧政治场上的黑暗和腐败,凭着一个弱女子的勇气和坚持,终于入主英国唐宁街十号,实现了她当首相的理想,把心中的天使雕琢出来。

天使总是美好,但天使不容易展现出来。要使天使成型和理想成真,不能缺少一颗认真的心。居里夫人与她的丈夫,他们的事迹可谓是家喻户晓,为了提炼钋和镭元素,他们日日夜夜焚膏继晷地在实验室工作,忘记其他的事情,一心一意地做研究,终于提炼那两个饱含汗水的元素,他们实现了理想,雕琢上心中的天使。

天使之美,犹如春天争芳斗艳的花儿,理想之美,犹如夏天郁郁葱葱的树儿。为了雕琢心中的天使,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我们需要坚强的毅力,非凡的勇气和一颗专注的心,只有这样,天使才能成型,理想才能成为现实,才能看到天使的美丽和理想的光彩。(怎么样)

评分理由:本文是议论文写法的一等卷。评分54。(满分60)基础等级:

1、开头就准确界定了“天使”与“雕琢”的内涵。

2、从怎样雕琢的角度入题,采用举例论证法,最后点题。思路清晰,举例恰当,论证充分。缺点:叙述事例显得笼统,比如刘翔的例子,写了“雕琢”,但没能写他怎样用坚强的毅力和强大的意志来“雕琢”自己。撒切尔夫人的例子也有这一毛病。“发展等级”参照“基础等级”给分。

递进式议论文.doc 篇2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模式;国家与社会关系;双强模式;渐进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D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2-0014-02

改革是涉及亿万人生活的大事,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其成功与否直接制约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政治学理论的角度来讲,改革涉及的就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以及从正确处理二者的角度出发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模式。

一、由来已久的国家和社会关系问题

国家与社会关系这一问题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世纪西塞罗提出的“Civilis Societas(公民社会)”的概念。在西塞罗那里,它表示一种区别于部落和乡村的城市文明共同体。14世纪以后,欧洲人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Civilis Societas”,以表示从封建体制外生长出来的商业城市文明,这继承了西塞罗的含义。紧接着,洛克第一次将“公民社会”做为逻辑推]中的一个分析概念来使用,将其等同于从自然状态下经过订立契约而形成的政治社会。孟德斯鸠设立了分立自治及相互制衡,指出社会由政治社会予以界定,但作为政治社会的强大君主制受制于法治,而法治则需按分权原则独立的“中间机构”来加以捍卫。黑格尔是西方社会历史上将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进行明确区分的理论先驱。在他那里,公民社会的道德地位比较低,代表的是私人特殊利益,“是各个成员作为独立的单个人的联合”,而国家则代表了普遍利益,是绝对精神在地上的完美体现,公民社会是从属于国家的,也只有从属于国家,才不致陷入道德沦丧和社会混乱。之后,马克思的“公民社会”概念更多的吸收了黑格尔的用法,用以指称私人利益关系领域,“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但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关于国家、政府与社会的二元论观点,摒弃了对公民社会做伦理评价,他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国家--公民社会”的分析模式倒过来,形成“物质生产--公民社会--国家”的模式,不是通过国家而是通过公民社会去解说国家,从而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体系。

二、我国国家和社会关系模式的基本]变

从中国政治的历史]变来看,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权力至高无上是中国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因此,一元主义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新中国建国初期,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一直是持一种“非此即彼”的逻辑,实际上是突出国家的地位,压制社会的正常发展,但实际上政府官僚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办事效率低下,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际地位也没有得到提高。到上个世纪80年代,当中国改革由“国家崇拜”向“市场崇拜”转变之后,中国的政治改革也转为追求建构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然而,对于大多数像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来说,矛盾在于国家正是启动和推进现代化的主要力量,削弱国家的作用实际等同于削弱推进现代化的动力。这一矛盾又催生了另一模式的出台,即“强国家-强社会”模式,这一模式跳出了以往仅仅对政府规模和人员数量进行改革的误区,强调政府职能的合理转变,主张政府小而能、小而强,社会大且能、且强,即“双强模式”。但目前这类研究大多建立在宏观理论的]绎上,而从这一层次来检视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却常受到材料、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并且容易流于静态的学理分析和描述,结果使这种“强国家-强社会”模式存在于理想状态下。因此,如何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如何寻找到一个能具体地展现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构建过程的“现实样本”显得十分必要。

三、中国未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目标--“强国家-强社会”模式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进入全面改革,中国学术界展开了一场关于“小政府-大社会”问题的讨论之

后,不少官方人士和学者都主张,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构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关系模式,他们强调自发秩序的可能性与合理性,认为只要消除政府的控制与干预,通过博弈或重复博弈就可以构建理性制度。这种倡导事实上忽视了中国还处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前期,市场经济的运作需要政府的强制力量才能够提供市场经济运行的最基本条件,因此小政府难以推动大市场的形成,也难以承当市场经济发展必须的若干职能。所以笔者认为,这种“强国家-强社会”的模式才是构建中国未来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目标模式。

四、“双强模式”下我国行政改革的走向渐进式改革模式

现代民主政治是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而且只有建立在成熟的公民社会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成功。马克思认为,代议民主制只有在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真正分离时才能产生和存在;美国学者摩尔则强调社会成熟程度对民主政治的影响。在中国这样的一个有着悠久的专制传统的国度里,要想实现民主,培育成熟的公民社会就显得更为重要,但是相对于经济改革来说,政治改革的渐进之路要复杂得多,思路是相通的。

当前中国政治学界大体会接受“在市场经济基础上推进政治改革”这一思路,但二者之间应该插入一个中介--公民社会。从中西方各国的改革经验来看,不管用什么模式分析政治变革,期间都有一个突变期,有的突变期发生在公民社会已发展的基础上,如英美的政治;有的发生在市民社会欠发展的基础上,如法德的政治革命;有的发生在公民社会未发展的基础上,如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革命。相对说来,突变期处在公民社会已发展的基础上较为渐进一些,温和一些。中国的政治变革过程不能简单地与上述模式相比附,因为中国已经有了一次社会主义政治革命,现在的任务是在发展公民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政治。这一过程比前述任一模式都要温和得多,渐进得多,所以我们的政治改革应该在坚持这种“双强模式”的前提下采取渐进式的模式。

我国目前大体处于由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的过渡,从今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不断推进,但是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这个关键时期,党和政府应该把好政策关,把握好改革的基本方向,控制好改革的强度,是改革事业成功了渡过这一过渡期,顺利完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参考文献:

[1] (英)J-C-亚历山大.国家与公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3.

[2] 黑格尔.法哲学[M].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7.

[3] 俞可平.马克思的公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J].中国社会科学,1993(4):60.

[4] 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M].拓夫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

递进式议论文.doc 篇3

——由**市一例救助安置实例引发的思考

二00七年四月十日

浅议如何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现象

——由靖江市一例救助安置实例引发的思考

2006年2月21日,一名女性精神病患者被送返靖江市。经查,该女为靖江园区居民郑秀英,因患精神分裂症于多年前出走,其丈夫已再婚,2个已成年的儿子以生活困难为由拒绝接收,救助站遂将其送医院诊治。五个月后,病情基本稳定,但其家人仍拒绝接收,而该市又暂时没有福利院,一时间如何安排郑秀英成了该站的一个难点问题。最后,由民政局出面协调,在镇敬老院用8000余元修建一间房屋,将其作为五保供养对象,委托敬老院工作人员照料其生活,市残联也将其作为社会精神病人免费发药治疗。2007年1月,郑秀英旧病复发,再次入院,花去医疗费用5000余元,从该站救助人员医疗费用中列支。

透过这个事例,反映出当前救助工作的一大难点:救助人员中,因年老、年幼或残疾,无法查清其户口所在地或住所地,有的无家可归,有的有家难回,对他们的救助安臵工作面临许多困难。作为基层救助工作者,探索有效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提高工作效率,是救助工作应有之义。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从源头上控制是减少此类流浪乞讨现象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充分认识堵住源头是控制流浪乞讨现象的有效途径

1、分析流浪乞讨现象的“形成链”,认识到堵住源头有利于流浪乞讨现象的控制

所谓流浪乞讨现象的“形成链”是指流浪乞讨人员从户口所

在地或居住地流出,到进入流入地救助站整个过程中的逻辑关系链,它包括策源、流动、流浪乞讨等环节。当一部分人出现衣食无着的情况时,他们或者选择外出流浪乞讨,或者陷入生活绝境,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人员会选择外出流浪乞讨,流浪乞讨策源地随之产生。策源地一经形成,流浪乞讨人员便开始第二个环节——流动。这个环节实现了身份的功能转换,即由普通个人变成流浪乞讨人员,他们从流出地出发,经过多次选择进入流入地。这时,流浪乞讨人员便开始了第三个环节——流浪或乞讨。通过分析流浪乞讨产生的过程,可以看出,控制流浪乞讨现象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就是把流浪乞讨的“形成链”从源头切断,对潜在的流浪乞讨人员从源头上加以控制,防止流浪乞讨现象策源地的形成。

2、分析实施救助工作的“效能链”,认识到堵住源头有利于提高救助工作效率、降低救助成本

救助工作的“效能链”是指救助站开展救助工作中的逻辑关系链,包括甄别,提供食、宿、医疗、通讯等无偿服务,帮助或护送返乡等环节。实施救助管理的“效能链”层层相连、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包含了许多具体事务,而且上一个环节实施的好坏又将对下一步实施产生影响。实施救助过程中,由于救助对象因年老、年幼或者残疾无法认知自己行为导致信息不全等原

因,对救助工作提出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增大了救助开支,增添了救助成本,阻碍了救助资源使用率最大化的实现。因此,通过分析救助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的“效能链”,如果从源头上对流浪乞讨人员加以控制,就可以大大减少“效能链”的额外环节,缩短流程,提高效率,减少成本,把有限的救助资源用于提高服务质量上。

二、整合资源,全方位多角度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现象

1、创新工作理念,建立台帐,深入排查潜在流浪乞讨人员 救助管理工作要发挥创新意识、主动意识,分析排查辖区内潜在的流浪乞讨人员,建立信息档案,进行跟踪关注。孤儿、精神病人、刑释人员子女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也是可能流浪乞讨的主要群体,救助站对这部分人员要建立资料台帐,随时关注这些人员的家庭、生活状况,同各镇民政科、社区、残联保持联系,给予必要的社会救助,防止该部分潜在流浪乞讨人员转变为实质流浪乞讨人员,从源头上减少流浪乞讨人员形成的可能。靖江市救助管理站近年来逐步建立全市孤儿、精神病人、刑释人员资料台帐,到孤儿就读的学校、住所了解其生活、学习情况,对在校表现差、情绪不稳定的孤儿,定期回访。和司法局协作随时关注刑释人员家庭状况,对生活困难的,多方协调予以资助。

2、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三级联动的救助管理工作网络

建立市救助管理站、各镇民政助理、各主要村、居志愿者三级联动的救助管理基层工作网络,通过完善组织把救助工作平台前移,吸收更多的群众团体或个人参与到救助工作中来。这有利于完善救助管理工作网络体系,避免了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对潜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部门无暇顾及、周围群众无人过问情况的出现,确保这类群体时时受到关注,人人得到关心。通过发放统一表格,要求各村、居上报区域内的精神病人、孤儿、刑释人员等潜在外出流浪乞讨人员附有照片的具体资料,由各镇民政科汇总上报,形成全市可能流浪乞讨人员信息资料库,逐步实现更高一级潜在流浪乞讨人员资料共享,构筑起点面结合、末端延伸的救助管理工作网络,从源头上控制潜在流浪乞讨人员。

3、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流浪乞讨人员的良好社会氛围

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关爱他们对于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推进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救助站要善于创新宣传手段,运用先进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救助管理工作的社会影响,使广大群众和社会团体自愿参与到救助管理工作中来。靖江市救助管理站通过以下四方面工作加强宣传,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一是通过热线答复、印发宣传资料、提案汇报等形式,积极宣传《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使各级党政组织、4 广大市民逐步了解适合给予救助的条件、对象、服务内容,让大家携起手来帮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支持救助管理工作。二是救助工作人员岗位前移,经常走上街头,对市区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主动寻访,为他们送上衣服、食物,劝导他们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以便早日返乡。三是完善救助咨询和监督网络,在位于市中心的社区设立救助咨询点,放臵印有救助站方位图、地址和联系电话的救助引导卡,社区工作人员对发现的流浪乞讨人员,积极引导其至救助管理站求助,发现组织或利用流浪未成年人、残疾人以乞讨为手段行骗等不法行为的,及时向公安部门举报或与救助站联系。四是创新宣传手段,发挥舆论的导向功能,营造良好氛围。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通过电视访谈、专题报道、对救助实例进行全程追踪报道等方式介绍救助管理工作职能,大力宣传救助管理工作,扩大社会影响,使其它社会组织和群众与救助站增进联系,加强合作。

4、进行职能拓展,形成定期回访制度,防止“二次外流”现象

所谓“二次外流”现象是指流浪乞讨人员经过流入地救助管理站送返回乡,但由于某种原因,这部分人员再次外出流浪乞讨。正如文章开篇所讲实例,郑秀英虽然被送返乡,但其家人拒绝接收,加之她又患有精神病,如果救助站对其他概不过问,由于生

活无着,郑秀英要么陷入绝境,要么踏上“二次外流”的道路。因此,救助站要主动进行职能拓展,创新救助工作方法,对送返回乡人员形成定期回访制度,多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多掌握他们的实际困难,在职责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帮助他们稳定生活、改善条件,防止送返回乡人员“二次外流”,达到从源头上控制的目的。

三、增进部门协作,信息共享,营造“大救助”格局

1、增进政府各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形成社会合力 救助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广泛参与和共同行动,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由民政、公安、财政、卫生、交通等相部门组成的救助管理工作协调小组,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同时,发挥社会团体和个人的作用,对身边潜在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关心帮助,形成政府组织救助与民间自发救助相结合的格局,从而,健全救助管理工作的组织网络、协调机制,营造“大救助”格局,增强救助管理工作的行政推力和社会合力,用合力推进救助管理工作向前发展。

2、整合各地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信息共享

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还应加强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一是对痴呆、严重精神病患者进行资料完善,让其随身

携带由救助站统一印制的写有本人家庭地址、志愿者联系人、市救助站地址、联系电话的卡片,确保此类人员外流时在第一时间内被送返乡。二是逐步建立各地潜在外出流浪乞讨人员附照片的信息资料库,以实现大市范围内或省内联网为方向,在此基础上,加强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网络建设,逐步把潜在外出流浪乞讨人员的信息资料并入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最终实现全国可能流浪乞讨人员信息资料资源共享,从而避免因为信息资源的缺失,加大流入地救助站的安臵数量、安臵难度,最大限度上、最短时间内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返乡。

上一篇:大班美术课教案下一篇:考试数学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