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式模式

2024-07-05

渐进式模式(共12篇)

渐进式模式 篇1

几乎一切课程的教学都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首先, 对学科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教授是不可缺少的, 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 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其次, 对于一些需要实际操作的课程, 实践课程的学习则显得更为重要, 二者缺一不可。“卫生法学”具有医学知识和法学知识的双重特点, 这决定了此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要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以及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1.“卫生法学”实践教学不可或缺

首先, 有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基础的理论知识和一些现行的制度, 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卫生法学的基本框架体系是法学, 课程的调控对象是卫生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具体的内容较为抽象, 而且跨学科, 为学习过程大大增加了难度。此课程在内容上与医学存在相关的联系, 但是在学科体系以及学习方法上, 与医学是截然不同的。它不仅涉及到一些法学的基础知识, 更多的是与一些现行法律法规的有机结合, 学科的时代性较强。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理论教学, 远远不能满足课程的需要。其次, 对于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也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促进培养去全方位的医学人才。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必须具备相关的卫生法学知识。在《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也有相关内容, 要求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一定要清楚的认识医学职业的一些必备要素。学校教育的阶段是医生职业道德素质养成的重要阶段, 卫生法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法律观念以及自律意识的形成十分重要。最后, 对学生搜集, 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对于学生之间团队协作的能力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实践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完全不同, 它所依据的理论是问题式的教学理念, 将问题设置为教学的导向, 有一定的针对性以及实用性。

2.“卫生法学”课程实践课程设置的原则

2.1 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的核心思想要做到实质上的统一

所有的课程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理论教学和实践课程是不能被分割的。首先要研究学科的自身特征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 统一的对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内进行设计, 使其二者相互联系, 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衔接在一起, 将其教学目标进行有机的统一, 建立起科学、完整、协调的一体化实践系统。

2.2 在实践教学中突出渐进性

任何人对于知识的认知过程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首先大脑受到外界信息的一系列刺激, 通过感觉、想象、语言、思维等学习与一些自身的实践活动, 能够获得一系列的知识以及实践所收货的应用技能。认知过程都是由简单到复杂, 有表象及深层的。所以, 在对实践的课程进行设置时, 一定要注重课程的循序渐进。实践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方式都要有一定的梯度, 设计最好能做到层层递进, 将学生的思维以及意识引向知识的最深层, 理解就是最好的记忆。同时要注重对重点, 难点的内容进行拆分, 将大问题进行碎片化处理, 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 逐个击破, 对复杂问题进行简化, 帮助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2.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充分的将学生的自主意识调动起来, 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进课程的学习, 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去。是学生依据不同的条件、角度、方法对问题进行思考, 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一些法律制度。对所学的知识深度了解。另外还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积极的发现问题, 并且勇于解决问题, 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感受探索的乐趣, 使其学习走入良性的循环。

3.“卫生法学”“课程”“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全面的掌握基础知识

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习一门学科的入门也是起点, 也是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为了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要以教学内容为课程的主线, 重点突出一些重点以及难点。对于不同的专业课程要有不同的方案, 针对其学科的特点, 也要与专业的特点以及今后的就业相结合, 针对医疗保险、医疗信息管理等专业除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外, 重点了解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和医疗事故处理的相关法律规范。

3.2 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已经是实践教学所要达到的中层目标了。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 可以有针对性的对一些需要研究的对象以及具体的法制法规进行实践课程的设计。首先要注重课堂的教学, 要采取小组讨论的模式, 使学生畅所欲言, 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 对案例积极的思考、发现问题并且解决, 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其次要注重对课后作业环节的设计, 要选择一些涉及范围较广, 比较社会化的问题进行研究, 让学生自己探索、调查, 并且给出一定的思考意见, 使得技能实用化, 社会化, 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结语

“卫生法学”课程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作为一门时间性较强的课程, 在其发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产生更多的阻碍, 为了更好的满足“卫生法学”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需要, 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的研究探讨, 渐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只是一个开端, 要不断的在实践中探索, 不断的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摘要:为了满足“卫生法学”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需要, 教育工作者设计了渐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分别是提高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于现行制度的理解程度, 对于学生搜索, 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还要注重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 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学科创新能力。以上所述对于医学生的道德层面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对于培养出合格出色的医学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卫生法学,课程,渐进式,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国湘.“卫生法学”课程“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4, 04:660-661.

[2]于双成.基于医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医学方法学课程群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 2013.

渐进式模式 篇2

统计学是高职院校财经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它的统计资料搜集技能、统计资料加工整理表现技能、统计的分析指标与统计分析方法技能、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技能等都是从事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必须加强统计基础技能的训练。单项统计基础技能的训练是重要的,而综合统计基础技能的训练更加必要。互动渐进式综合实训模式就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互动渐进式实训模式的设计

统计学综合实训的互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间的互动。首先,将正在学习统计学的学生(简称新生)作为调查者,已学过统计学的学生(简称老生)作为被调查者,形成新老生间的互动;其次,将新生分成两个调查组,分别调查不同的对象,调查组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形成新生间的互动。二是师生间的互动。在综合实训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指导作用。具体做法是在综合实训前,教师设计好综合实训的总体方案,综合实训中具体的实训操作由学生自行完成。但教师不是撒手不管,而是适时指导,形成师生间的互动。

渐进式实训模式是相对集中式实训模式而言的,集中式实训模式是待学生学完统计学的全部内容后,集中一定的时间,把统计学的有关内容综合在一起进行实训。而渐进式实训模式是教师事前给出综合实训的总体设计方案后,按照统计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及内在逻辑联系,分阶段依次进行。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事前设计好综合实训计划。综合实训计划设计的内容很多,这里重点阐述以下两项内容的设计:(1)调查对象的设计。确定的调查对象,即老生,不仅要有足够的数量,而且要兼顾专业。一般应由本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专业的老生组成,每个专业的学生人数各大于或等于30人。(2)调查项目的设计。调查项目必须由教师统一确定,其目的是为以后的统计相关处理及计算分析做准备。根据统计学综合实训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调查项目一般确定为:性别,专业,是否对统计学感兴趣,学习统计学时是否经常参阅有关资料,课后用于统计学的学习时间,入学时的数学成绩,统计学的考试成绩,相关专业课的考试成绩等。

2.实训的时间按统计学内容的顺序依次进行。(1)资料搜集阶段。在教师事前拟定的调查对象和调查项目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个人或集体(前述的调查小组)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第一,设计一份调查方案;第二,设计一份调查问卷;第三,抽取学生样本单位;第四,在学生调查组长的领导下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样本单位的原始资料和往届此类调查的历史资料。(2)资料的整理阶段。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适当的统计分组,在分组的基础上编制相应的整理表和绘制相应的统计图。(3)统计分析阶段。在完成统计学相关内容的讲授后,在对调查资料统计整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相关的统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4)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阶段。在前面有关统计指标计算分析的基础上撰写千字左右的统计分析报告。

在上述综合实训每个阶段的前、中、后,老生都要对新生进行指导和评价,并给出成绩。综合实训的每个阶段后,新生之间要相互借鉴和评价,并给出成绩。教师在综合实训中要适时指导,在综合实训后根据新老生相互评价的成绩给出总体评价成绩,并按照一定的权重计入学生该课程的学期总成绩中。

二、互动渐进式综合实训模式的探析

实训中教师是指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在综合实训中不能包办,而是适时指导。综合实训中教师事前给出的实训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布置好资料的搜集工作至关重要,其中调查项目的确定是关键中的关键,因为调查项目的具体资料是以后各项实训内容的准备。学生是主体指的是在综合实训中调查方案的设计、资料的搜集、资料的加工整理、统计的相关计算与分析及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等均由学生自行完成。

实训中学生间的互动有其独特的作用。新老生间的互动不仅能使老生指导新生,起到“以老带新”的作用,而且还能促进老生巩固所学的内容;新生间的互动可以使他们“比、学、赶、帮、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实训采取渐进式的实训模式,按教学的内容顺序适时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及时消化与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边学习边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式实训模式由于内容多、知识点多,在短时间内将相关内容综合在一起,不仅难度大,且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和倦怠情绪,效果较差。

渐进式模式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惯常模式;渐进式培养模式

论文写作是大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训练环节,也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论文写作能使校方有效了解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理解水平,因为论文写作不仅需要坚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更需要对专业理论系统、完整的掌握,没有丰富的本专业学科知识和对各项前沿成果的了解,是写不出质量较好的论文的。另一方面,论文写作能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论文写作不再是对所学知识的重复和照搬,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创新,提升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论文写作还是培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通过这一训练能让本科生初步了解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和原则,提前接触和进入学术研究领域,达到学、研相长的目的,同时还能够推动高校学生形成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的良性模式,对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鲜明的意义。所以,提升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让他们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培养学生对论文写作的兴趣,在大学教育中是极其必要的。

为此,我们在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中进行了深入调研,先后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5份,回收率为97.5%。同时,我们还对三个班级学生的课程论文以渐进式培养模式进行了全程指导,效果非常显著,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从当前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惯常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针对这一问题的一种渐进式培养模式,以期为提升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尽绵薄之力。

一、当前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惯常模式及其问题

当前,国内高校对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普遍重视不够,能注重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高校屈指可数,绝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课程论文或学年论文的要求,要求本科学生每年写一篇专业学年论文,并将其中的一些优秀论文汇集成册,甚至在相关院系组织优秀论文评奖活动等,这些都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兴趣。但这些总体上是以“奖优”为原则,对大部分学生并无严格训练和要求,可以说,大部分高校对学生论文写作的重视程度是极欠缺的。高校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是,论文写作泛滥化,几乎每门课都要求写课程论文。学生每学期要写的课程论文数量很多,但获得的指导却极为欠缺,造成论文写作形式化、随意化,学生提交的论文也缺乏规范性和学术性,其中甚至不乏抄袭。

1. 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惯常模式

根据笔者的观察和总结,当前高校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主要有以下四种惯常模式:

其一,随意模式。所谓“随意模式”,是指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无论在论文选题上还是具体内容上都缺乏教师的明确指导,只需学生随意提交一篇论文作为教师评分依据;论文题目只要同课程内容相关就可以,教师也不与学生就此论文内容进行二次沟通和交流,其唯一的功用就是要借此给学生打个成绩。这种模式通常在高校公选课中比较常见,一方面因公选课学生人数较多,常常超过百人,教师认真批阅每一篇论文有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高校通常对公选课的考核要求较为灵活,管理相对较松,所以渐渐形成这种随意模式。当然,这也反映了授课教师的责任心。

其二,规范模式。教师对学生的论文写作多着眼于基本学术规范,而对论文选题、论证框架、主要观点、写作技巧等具体内容关注不多,只要学生写出的论文符合基本的学术论文规范(如不抄袭、遵守引文注释规范等)、不出大问题就可以了。这种模式是当前高校学生论文写作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状况,很多教师在布置课程论文的时候最强调的就是一定不能抄袭,至于其学术性和创新性则多不被重视。

其三,择优指导模式。在规范模式基础上,教师对个别论文选题较好或写作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的论文进行专门指导,让这部分学生尽可能写出一篇较为优秀的论文。这种模式在专业课程的学年论文或课程论文写作中比较常见,教师通常比较钟爱这些已然具备较好论文写作能力与素养的学生,非常乐意尽心指导此类学生,但能接受此种写作指导的学生凤毛麟角。

其四,全面指导模式。个别极富责任心的教师对学生的论文写作不是听之任之或有限指导,而是对授课班级所有学生的论文展开全面指导,对每一位学生都根据其写作水平及其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全面指导,让学生尽可能在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都有所进步。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通常会对一个班级学生的论文写作制定选题、开题、框架构建、指导查阅资料、写作和答辩等一整套程序,按部就班地完成,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目的。但是,这种模式极耗时间和精力,而一门课的课时是有限的,要在正常授课之余完成这几个程序通常是困难的,需占用教师大量课余时间。所以,只有极个别教师能做得到。

2. 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惯常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以上我们总结了当前国内高校学生较为普遍的四种学术论文写作惯常模式,每一种模式的存在都同高校的教学、管理现状密切相关。但必须看到,这些学术论文写作惯常模式中都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提升和培养。

其一,有效指导缺失。当前高校大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方面大多处在一种“放任”状态,尽管绝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论文写作课,但此类课程课时少,且以理论学习为主,通常脱离具体的课程论文和知识背景,无法发挥其充分指导的效能,从而多流于形式。而具体课程的授课教师却通常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全面指导每个学生的论文写作,使得学生学术论文写作中有效指导缺失。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83%的学生对自己在论文中大量复制、粘贴他人论文乃至抄袭的原因解释为“不知道怎么写论文”。也就是说,他们不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甚至很多学生的论文写作还停留在高中层次上。上述第一种模式中教师的指导基本缺失,第二种也只是提出一些规范要求,算不上指导,第三种模式尽管有教师的认真指导,但也仅限于极个别人。只有第四种模式才能算得上是“指导学生学术论文写作”,但能实施此指导模式的教师太少。可以想象,在没有充分学术论文写作训练情况下,学生论文的写作水平难以令人满意。endprint

其二,指导缺乏循序渐进性。尽管在第三、第四两种惯常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有所指导,但这种指导也是存在问题的。在这两种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直接切入式的,通常不具有持续性和循序渐进性。因为论文的写作方法、技巧需要在不断写作尝试中积累,需要教师持续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来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能,一步一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两种模式恐怕只有对论文写作基础较好的学生能起到一些帮助作用,而对绝大多数学生发挥不了太大的效用。

其三,论文指导中缺乏奖优惩怠机制。当前高校学生学术论文写作之所以存在这四种惯常模式(尤其是前两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缺乏教师指导学生论文的奖优惩怠机制。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课程论文采取什么样的指导态度,完全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决断,这就导致了大部分教师为减少麻烦而采纳前两种论文写作惯常模式。因为用心指导学生论文并不能给教师带来什么好处,而不用心指导也没有什么惩罚。个别教师能对学生的课程论文做到全面指导,根本上靠的是教师自身的责任心,而非教学管理机制使然,所以常常无法持续和长久。

二、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提升的渐进式培养模式

针对当前大学生论文写作的这种现状,有没有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能提升其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模式或途径呢?通过笔者的调研、分析和具体实践,我们认为可以在高校确立和推广一种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提升的渐进式培养模式。对于这种模式,主要特点就是循序渐进,从学生进入高校后就开始实施,一直延续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为“学术论文”准确定性,让学生正确认识学术论文写作同一般写作的差异。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规定,学术论文是指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可见,学术论文写作是一种不同于一般性文学创作的写作形式,它通常要求文字表述精炼、准确,术语运用恰当、规范,文章结构完整、逻辑关系紧密,主要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索与分析。但事实上,绝大部分学生对学术论文的这些特点及要求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在我们的论文指导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尚未从高中写作状态中脱离出来,他们或将学术论文写成中学生式的散文或记叙文,或者提交的学术论文类似于考试中的论述题,或者像课堂笔记,根本达不到学术论文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要求。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学生对学术论文的定性不明确以及书写方式不了解、不熟悉不无关系。只有让学生明白学术论文同其他写作类型的差异,才有可能让学生写好学术论文。所以,渐进式培养模式的第一步就强调,学生至少要在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就必须了解什么样的论文才是学术论文,实现准确定性和定位,这是实施这一模式的前提和基础。

(2)引导学生阅读高水平学术论文,熟悉并学习高水平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技巧。对大学新生来说,学术论文写作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绝大多数学生通常难以迅速掌握其要旨。要想培养并提升大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引导学生阅读已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熟悉并学习高水平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技巧并尝试模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很多他人的写作技巧是可以有效模仿的,如论文选题角度、框架布局等技巧,而这些恰恰是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学生们的短板。在我们的论文指导过程中,大学生普遍出现选题过大、过泛、过空的问题,还存在标题语病、标题歧义、标题冗长、标题不能有效传达论点信息等问题。

论文整体分析框架是在论文选题设计基础上对整个论文写作思路的全面规划,是对选题如何展开论证的逻辑安排。良好的分析框架能让论文写作事半功倍,使论题的论证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关系紧密。但在我们的调研中,能有效安排论文分析框架的学生不多,绝大部分学生不懂得如何规划适当的分析论证框架。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完全可以在教师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大量阅读高水平学术论文来实现。因为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即便不见得都能写出高水平学术论文,但至少能对如何谋篇布局、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能够对一篇论文在形式上的优劣进行初步判断。在此基础上,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对已发表高水平论文进行不断模写,最终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在渐进式培养模式中,这一步骤应当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周期。

(3)实现论文指导的渐进性和连贯性,是渐进式培养模式的核心。通常,我们对大学生学术论文的指导是缺乏渐进性和连贯性的。当下在绝大部分高校,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学生每上完一门课,授课教师都会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论文,而对学生所提交论文的要求却多是“一刀切”式的,很少考虑不同年级学生写作能力和层次上的差异性,更遑论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因为授课教师在上完这门课后可能不会再给这个班的学生上课了。所以,绝大部分学生所写的大部分课程论文对他们的写作能力提升没有多大效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年级83%学生普遍表示自己不知道如何写好一篇学术论文,三年级学生的这种状态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因为他们的学术论文写作缺乏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

此外,即便部分教师对一部分学生的论文能予以认真指导,但通常也缺乏指导的连贯性。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通常同学生在某一阶段达到的水平相关,在不同阶段指导的重点各有不同,所以学生只有持续地得到指导,水平才能不断提升。但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高校授课教师在上完一门课后可能再不会给这个班的学生上课了,而以后给这个班上课的教师由于课程差异,要求学生写的学术论文在选题上也多不相同。这就导致教师对学生学术论文的指导出现断裂,缺乏连贯性。很多学生大学四年提交了不下20篇论文,但具有一定水平、能拿得出手的却一篇也没有。所以,在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中强调论文指导的渐进性和连贯性是非常必要的。

其一,精简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数量,重视质量。要解决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实现其论文从数量向质量转变。为此,我们可以考虑取消非专业课的课程论文要求,而性质相近课程的课程论文亦可合并,如“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两门课程的论文就完全可以合并,要求学生只提交一篇论文,但对论文质量的要求也要相应提高。endprint

其二,可合并的课程论文,由前后两门课程教师进行持续指导。这样就能让指导的连贯性增强,更有利于学生写出高质量学术论文,还能让学生在接受多位教师的持续指导中真正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

其三,制定能体现渐进性、阶段性的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和要求。高校要明确大一、大二、大三以至大四毕业论文等不同阶段论文写作要求和达成目标,如大一学生的论文主要强调选题及写作规范性,大二可偏重论文框架设计和资料搜集方法,大三可重点要求论文观点的创新性,大四毕业论文则全面提升写作要求。

其四,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必须从课程论文中产出。在我们的调研中,80%大四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都是临时选择,只有不到20%学生的论文来源于课程论文。可见,绝大部分学生的课程论文并没有对他们的毕业论文写作产生重要影响,毕业论文选题同课程论文没有太大关系。若我们明确规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必须从课程论文中产生,就可以促使学生在完成课程论文时认真应对,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从而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上。

(4)明确教师指导职责,完善学生论文写作激励机制。正如前文所述,当前高校对教师的论文指导缺乏有效的奖优惩怠机制。只有明确教师在论文指导方面的基本职责,制定完善的奖优惩怠机制,才能推动教师的积极性,才能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到学生论文的指导中。

此外,还需完善学生论文写作激励机制。在教学层面,可以规定本科生所撰写优秀课程论文可由教师、院系推荐发表,所发表学术论文可作为毕业论文并免于答辩等。在学校层面,可以组织优秀论文(不仅限于毕业论文)评选、奖励活动。在社会层面,各级项目、基金及论文评选活动也可对本科生限制性开放。

在渐进式培养模式下,学生才能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而不是到毕业时,在实习、就业或考研等众多压力之下,匆匆忙忙完成一篇无论从选题、框架构思,还是具体资料方面都是临时确定的论文。这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价值。

三、对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反思

笔者在调研、分析和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具体实践中深切感受到,想要打破当下已形成的高校学生论文写作惯习,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稳步推进、渐次变革的过程,因为这不是单纯一个学术论文写作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的变革,其中有几个重要的关键点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

其一,必须明确对学术论文抄袭的概念界定。论文抄袭是当下高校学生论文写作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也是推进渐进式学术论文写作培养模式的最大障碍。这一问题的存在同当前国内高校的教学管理现状以及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想要肃清论文抄袭现象,其前提之一就是先要明确对学术论文抄袭的概念界定。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尽管“论文抄袭”这个词早已耳熟能详,但很多学生对于怎样算论文抄袭并不是很清楚,甚至对教师作出的论文抄袭判定进行质疑。在对“你觉得以下哪些项符合你认识中的抄袭”这一问题的回答中,78%学生都选择了“将别人的论文完全复制过来”和“将多篇论文的内容复制后重新组合”这两项,而选择“使用他人论文中的数据、图表而未注明出处”“成段落引用他人论文内容”和“将外文文章翻译成中文”三项的比例分别只有11%、20%和8%,在绝大部分学生眼中这三项并不算抄袭。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先后出台了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各类规范,明确界定了学术论文抄袭的概念,但也有部分高校尚未出台相应规范;即便在已制定此类规范的学校中,绝大部分都是着眼于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而对学生学术论文写作中不端行为的关注尚不足,或者说很多高校尚不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所以,对学生学术论文抄袭适用规范的制定和出台已势在必行。

其二,应当反思高校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实际意义。高校要求大学生写学术论文的初衷是要在论文写作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创新,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初步尝试开展科学研究,让本科生初步了解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和原则,提前接触和进入学术研究领域,达到学、研相长的目的,从而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实践中,学术论文写作非但没有充分发挥这样的积极作用,相反,当前这种存在缺陷的学术论文写作模式的推行,在学生中滋养了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气,即对学术论文写作没有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学术研究缺乏严肃、正面理解,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学术研究,“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是他们对学术论文写作的普遍看法,这从根本上颠覆了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应有之意,助长了学生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心理。所以,我们有必要反思高校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实际意义。

渐进式模式 篇4

1 青年教师培养的转型适应阶段

目前,大部分医药类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并非出身于师范院校,而是来自医药或中医药类本科院校[2]。对于刚毕业的新教师而言,其“出高校,进高校”,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换在瞬间完成,没有在医药企业工作的经历和和经验,缺乏教学实习与教学见习的经历,对教育方法和教育规律认识不足,对教师工作的丰富内涵,对职业教育的理念尚在朦胧之中[3]。因此,在这一阶段,应促进新教师在角色、心理和观念上的转型,使其熟悉高职教育日常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适应教学工作的基本需要。

1.1 熟悉教务环境

为了使新教师尽快融入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首先,学校应汇集人事、教务、科研、财务、工会、总务等部门举办“新进教师培训会”,向新教师介绍有关职称评定、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津贴福利等规章制度和条例,使新教师熟悉学校各部门的职责。其次,各系部应提供日常教学工作的有关文件、资料供新教师学习、使用,并由教学秘书等相关人员解惑答疑,使新教师明确自身的职责,尽快从心理上熟悉和接纳当前的环境。

1.2 注重岗前培训

一方面学校组织新教师参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等知识和法规,考核试讲等基本教学技能,要求考核合格取得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使其对教学工作和教师职责有更深入地认识,并基本适应日常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实验实训中心组织新教师参加仪器设备规范操作的培训,并进行理论和实践操作考核,以规范新教师实验、实训课的操作,提高新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

2 青年教师培养的积累提高阶段

青年教师在基本适应日常教学工作后,进入教学实践经验积累和提高阶段。这一阶段,青年教师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教学能力,但由于教学经验和实践技能的缺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出现从理论到理论、授课内容空洞抽象、联系实际牵强附会等问题,所以年青教师培养的重点在于教学技能的锻炼和提高。

2.1 实行“导师制”

发扬中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实行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选聘相同或相近学科、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教师做导师,制定“新老教师结对”协议,进行一对一的培养指导。要求指导教师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不定期听取青年教师讲课,给予指导,做到“带业务、带师德、带教风”[4]。要求青年教师积极、主动、虚心向导师学习,坚持随堂听老教师讲课,做好听课记录和总结,并与导师及时交流沟通,做到“学业务、学师德、学教风”。这种以老带新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我校青年教师的成长,使青年教师较快地实现了从上好适应课到上好优质课的转变。

2.2 实行教学督导制

我校充分意识到实行教学督导制度对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性,选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加入督导组,实行校、系部两级“教学督导制”,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组的作用,将青年教师的教风作为监督和指导的重点之一。通过分阶段、不定期地听课,考核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综合学生评教、系部督导组听课评价、校督导组听课评价,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青年教师,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帮助分析原因。此外,督导组不定期举办“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课堂教学技能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青年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技能。

2.3 实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

医药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双师型”教师。而作为“出高校,进高校”的青年教师,大多缺乏专业实践技能,因此,注重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是必须而又紧迫的。为此,我校建立了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长效机制,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搭建平台。每年有计划、分批次选送专业青年教师以挂职、顶岗、短期培训等形式赴医药类行业、企业实践锻炼,要求教师深入企业,参与生产、检验、管理等工作,以企业人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并从企业、学校、自评三方面对实践情况加以考核,使青年教师切实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缩短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距离,并在实践中及时调整专业知识构成,紧跟行业的变化。

3 青年教师培养的成熟稳定阶段

通过对教学经验和实践技能的积累和提高,青年教师步入成熟稳定的发展阶段,逐步掌握教学的主动权,在教学实践中能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理性的思考,逐步形成富有个性化的教学模式,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科研活动[5]。因此,在这一阶段,应着重围绕为青年教师提供展示平台和深化“双师”素质等方面进行较高层次的培养,使其逐步成为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

3.1 提供展示平台

3.1.1 开展教学竞赛

学校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教案评比”、“教学软件制作竞赛”等活动,为青年教师创造健康、公平、竞争的成长坏境,鼓励青年教师广泛、积极参与,各显其能,既有效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活跃了工作和生活气氛,又使优秀青年教师能够脱颖而出,树立先进典型,激励青年教师奋发向上,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1.2 鼓励参与教研、科研

经过前期培养,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已占有了主动权,在教学和实践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参与教学、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明显增高。因此,学校积极鼓励青年教师申报教学、科学研究项目,并为其开展研究提供支持和帮助,促进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使青年教师在研究中反哺教学工作,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3.2 深化“双师”素质培养

在成熟稳定阶段,应深化对青年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一是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职业培训,通过各级各类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和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二是利用寒暑假聘请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对中青年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三是深化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鼓励青年教师每年深入医药类行业、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以参与企业产品研发、质量检验、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等形式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行业技能,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需求和要求,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四是制定对“双师型”青年教师的激励政策。青年教师要向“双师型”发展,需要付出辛勤劳动,必须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使其努力得到充分肯定,潜能得以充分挖掘。

参考文献

[1]尤明珍,胡新岗,吉文林,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长需求分析和对策[J].职教论坛,2009,(2):19-23.

[2]罗水秀.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7):59-60.

[3]陈永涛.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19-20.

[4]胡新岗,黄银云,尤明珍,等.高职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9):65-66.

渐进式模式 篇5

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的专业。实习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在各高校的专业实习普遍面临实习经费不足、实习时间有限等诸多困境的情况下;如何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构建和完善市场营销专业的实习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出一条符合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简约、高效的实习实践教学模式,是摆在许多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我们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摸索出一种“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

“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市场营销专业“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在制定实习教学计划时遵循以下基本的思路或原则:以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南的原则

我们将市场营销专业的实习教学目标确定为着重培养学生的营销实战能力,具体来说,着重培养学生在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策划、区域市场开拓与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原则

为了使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践教学相互配合,我们一方面在时间安排上使二者紧密衔接,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使二者协调一致。就时间安排而言,我们将实习教学安排在相应学期的期末,即每学期的理论教学一般在第16周结束,之后便是可供实习教学支配的时间。这种实习安排有两点好处:一是缩短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距离;二是缩短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实习活动的集中组织和统一指导。因地制宜,简约、高效的原则

我们在主要专业实习方面并不一味地依赖或局限于校外实习基地,而是根据学校所处地区新兴中小企业多、企业营销力量相对不足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与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开展短期的、双赢式的合作,这样既能达到我们的实习目的,也能满足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营销服务的需求。与纯粹的实习基地式实习相比,我们这种实习方式投入少、操作简单、适应性强,并且加大了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实习主动性。各实习环节之间“分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原则

我们的主要专业实习名为“营销策划实习”,还设置了认识实习、网络营销实战模拟、毕业实习等实习实践环节。其中,营销策划实习是各实习的中心,该实习集寻找实习单位、设计调查问卷、实地调查、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编制市场营销策划书于一体,包含了大量的专业技能训练。显然,如果学生缺乏前期的基本训练,要让他们在短短的几周内完成如此繁重的实习任务是不现实的。为此,认识实习须先行承担营销策划实习中的部分基本技能训练的功能,这就是“分层递进”的思想。这种递进关系同样存在于营销策划实习与后续的网络营销实战模拟之间,以及前三种实习与毕业实习之间;另一方面,每一后续的实习在内容和目标上又应当是其先行实习的延伸,承担着巩固先行实习成果、进一步锻炼和强化有关的营销实践技能的功能,这就是“环环相扣”的思想。“分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实习实践模式改变了以往各项实习之间各自为政、忙闲不均的格局,实现了各实习环节的有机整合和实习资源的滚动利用,形成了协同效应。

“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操作框架

“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系统性操作框架如图1所示。

“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

(一)认识实习

该实习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专题报告阶段。邀请部分公司经理、营销专家做专题报告,旨在增加学生对企业及其市场营销活动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本专业领域的理解,近距离了解企业家的人生经历和创业过程,从而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习的目的,为今后的就业奠定认识基础。观看视频阶段。视频内容分为宏观经济视角和微观企业视角两大类。通过观看前一类视频,增强学生对市场营销的现实宏观环境的认识,补充专业课程学习的不足;通过观看后一类视频,增强学生对企业、企业管理者及其市场营销活动的感性认识。统计分析问卷、撰写实习报告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及高年级学生在营销策划实习中已实施的市场调查问卷,练习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和撰写市场调研报告的技能。总结实习心得、撰写个人实习报告阶段。上述实习中,前两个阶段占用1周时间,后两个阶段占用2周时间,其中第三个阶段“统计分析问卷、撰写实习报告”是认识实习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们普遍认为从中收获最大的方面,学生们从中学到了EXCEL在市场调研中的运用,掌握了相应的市场调研基本技能,从而为后续的实地市场调研和市场营销策划打下了基础。

(二)营销策划实习

营销策划实习是在营销专业学生学习了《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之后紧接着进行的,时间为4周。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的营销策划实习已经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

营销策划实习不仅有效锻炼了营销专业学生的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策划能力,其在整个“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中的意义还体现在:高年级学生从事过的营销策划实习,为低年级学生在认识实习中进行调查问卷整理、统计和分析练习提供了真实的实收问卷;同时,学生在营销策划实习中真实接触实习企业及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又为他们后续要进行的实习――网络营销实战模拟提供了客观的背景材料。不仅如此,高年级学生在营销策划实习结束后产生的若干鲜活真实的市场调研和市场营销策划案例,还可以被用来作为低年级学生的理论教学案例素材。这不啻为一种简约、高效的实习实践教学模式。此外,学生们的收获不仅仅是专业上的,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技巧及吃苦耐劳精神也在这项实习中得到了有效历练和提升。

(三)网络营销实战模拟

网络营销实战模拟是在营销专业学生学习了《网络营销》课程之后进行的,实习地点设立在我校商务与管理实践中心。实验内容和要求是:让学生自己虚拟一个公司,通过市场分析与市场调查,设计某种产品并进行宣传、销售,最终完成全部商务往来,实现盈利。具体实验内容主要包括:

1、申请注册企业,建设企业网站;

2、开展网上市场调研,分析市场环境;

3、选择目标市场,实施网络促销和销售,可采取的网络促销手段有:①在门户网站发布网络广告和新闻;②在商贸网站发布供求信息;③搜索引擎营销;

4、处理订单,管理购销合同;

5、促销效果评估,产品利润分析。

通过上机模拟操作,学生不仅对网络营销的技术基础及网络营销在企业中的各种应用有了感性认识和了解,真切体会到网络营销的实战性,而且在实战模拟中进一步锻炼和巩固了其市场调研和市场营销策划的技能,所不同的是,调研活动是通过模拟教学软件中的“调研中心”模块在网上开展的,而营销策划则主要是针对虚拟的公司进行的网络促销策划。

(四)毕业实习

初中英语递进式写作教学模式探究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  写作教学  递进式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079-01

英语写作是一种能力的形成,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只是学习英语本身。在初中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运用: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打开学生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以下是本文就递进式的写作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分析。

一、由浅到深从易到难的写作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而然的建立起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故学习英语写作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因此,老师在挑选写作题材时,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从简单的写作开始练习。比如,叙述文与议论文、小说、散文等文体相比,其结构与写作手法比较容易掌握,因此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从叙述文体开始,文章素材与结构由易到难,语句也应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的应用。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考课文上的文章格式进行仿写,比如:1B Unit 27“Jims Day”中,是以记叙方式的例句和短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以“My Day”来进行仿写,由于已经有了学习的例句,所以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写作技巧并积极完成。同时,2A Unit 7“Pauls Day”也是一篇叙述人物生活的文章,老师可以用“My Fathers Day”为题让学生进行仿写,尽管类似的题材在语法和结构上不会有很大的变化,但可以给学生在仿写过程中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随着此类教学模式的推移,话题的层层递进,使学生更深入的挖掘知识。仿写也可以由叙述文逐渐到议论文、小说、散文等延伸,对语法与文章结构的应用也可以更多元化。

二、从局部到整体的循序写作教学

仿写的结构应该是从局部到整体的模仿顺序,老师应该从学生的视角及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进行分层次的仿写。如果从一开始便让初中生进行整篇文章的仿写,不但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学习负担,还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先让学生从简单、实用的英语例句开始仿写,再逐渐进行整行、整段、或分

段的形式进行仿写。通过此类由局部到整体的写作模式,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例如学习到2B Unit 21“The Moonlight Sonata”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挑选喜欢的句子进行仿写,比如让学生把“They both lost themselves in the beautiful music.”作为例句,由此仿写出“He lost himself so much in the interesting book t hat he didn't find me standing beside him”的句子。另外,老师也可以多鼓励学生灵活运用仿写的规律,比如:“The work seemed really hard, but the exciting and pleasant experience will make us remember it forever.” 这句话的写作方法与语句的构思跟 3B Un it 4“Jim's Train Ride”中的“His train ride seemed really short,but his memory 0f the pleasant trip will last long.”类似,所以只要学生懂得模仿的规律,更容易突出文章的色彩。久而久之,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仿写的手法、结构及规律,所以只要学生发挥想象就能进行写作。由此可见,从局部到整体的仿写过程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当然,良好的仿写模式只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不能一昧的模仿,还应该融入情感、艺术、文化等,就像赋予文章的灵魂一样。

三、提示式写作教学

提示式写作就是根据已知的内容进行写作,一般的提示性内容包括图形、文字、音乐和提问写作等。学生可以根据提示内容进行联想,并将信息进行整合,然后发挥想像力或添加引用、典故等,使其成为一篇表达自我的叙事或论述的文章。这样的写作模式虽然被设定在一定的主题范围内,但有利于学生围绕中心内容展开联想,对学生的写作有形散神聚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多进行提示性教学的导入,首先,老师收集的提示素材最好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始,然后再把控制的范围放宽至学校或社会问题上,最后再把范围引入到与各国的新闻或文化上。通过拾级而上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不但提升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的认知。比如:根据以下的提示内容进行写作,字数不限,但语句要通顺,思路清晰,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提示相关,最后还要写出需要注意的事项。

地点:动物园

开放时间:上午9:00--下午17:00

票价:120/人;1.2米以下的儿童可购买半价

有学生写道:“Today is Sunday, mom and dad took me and my younger brother went to the zoo, from nine in the morning into the park, has been playing to five p.m. and returned home. Mother said: younger brother less than 1.2 meters tall, so long as half of the tickets.Because it is the weekend, a lot of people in the zoo, and the zoo has ferocious animals, so we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渐进式模式 篇7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见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见习课时短、见习时间不连贯

某些高师学前专业由于课程设置较多, 学生人数多, 而见习幼儿园的数量有限, 导致见习的课时不得不压缩。往往见习工作只安排在某一个学期里, 且只有几次, 见习活动流于形式, 学生见习过幼儿园工作后并未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不能与幼儿园的老师和幼儿熟悉, 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制约见习效果。

2. 见习形式和方法较单一、内容欠完整

目前, 某些院校中学前专业的见习主要是教师带领学生去幼儿园观摩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 且见习的形式多侧重于观看, 学生没有机会深入了解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幼儿园强调保教结合, 某些学前专业学生的见习内容多针对本学期所学的教法课, 与幼儿教师缺乏交流, 对幼儿心理行为的观察不够, 对幼儿园保育、卫生安全环境创设措施等方面的内容了解较少, 见习内容存在片面性。

3. 见习缺乏层次性和递进性

学前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先学习专业理论课和艺术技能课, 以这些课程为基础, 依次开设各类教法课程。见习活动与所学各类专业课程不同步是高师学前专业见习工作中常出现的问题, 某些高师学前专业将见习活动等同于教法课见习, 将见习安排在教法课开设较集中的一个或几个学期, 对于理论课、艺术技能课并未安排相应的见习内容。学前专业的人才培养讲求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但缺乏层次性和递进性的见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4. 见习活动缺乏有效的总结及考评机制等。

见习工作被某些教师看做是带着学生见习幼儿园看一看, 不像是课堂那样严格, 具体让学生做什么, 教师很少再提要求, 以至于学生对在见习过程中应完成的任务不知情, 校方对学生的见习没有具体的任务要求和考评标准。缺乏有效总结和考评机制的见习活动会让见习效果无法保证。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渐进式教育见习模式的建构与实施

基于对目前高师学前专业教育见习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校结合自身实际, 对原有的见习时间、内容、考核评价体系进行重新调整, 建构渐进式的教育见习模式。渐进式教育见习模式依据学前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特点, 将每学期的教育见习活动循序渐进、分阶段有步骤地加以安排, 丰富见习的形式, 并建立每个见习阶段相应的考评机制。

1. 扩展见习的时间

我校学前专业的课程开设顺序依次为:专业理论课、艺术技能课和学科教法课。渐进式教育见习从时间上突破了以往见习只集中在某个学期的设置, 从开设专业理论课时就进行见习。见习共持续3个学期。这样做保证了见习与校内主要课程讲授在时间上同步。

2. 建构层层递进的见习形式

依据学生在校所学课程的类型特点和专业知识建构的渐进性, 我校设置了集体观摩式和跟班式两种见习形式。

集体观摩式见习对应着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理论课和艺术技能课的时期, 此时为学生设置各种集体观摩的见习主题, 让学生参观幼儿园环境、观摩幼儿教师授课、了解幼儿教师的教学模式, 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性认识。

在见习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跟班式见习, 此时学生已系统学习了核心专业理论课、具备一定的艺术技能, 陆续学习了各类学科教法课程, 跟班式见习让学生进入班级进行细致观察, 以便了解幼儿园一日保教工作如何开展, 接触到最真实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情境, 学习教师对不同的幼儿如何使用对应的教学策略, 以及教师是如何运用各种艺术教学手段进行授课的。这样做一方面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艺术技能、学科教法课程在幼儿园保教工作中找到对应的实践内容。另一方面, 跟班式见习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幼儿, 可以对幼儿进行主题式个案观察, 使学生深入了解不同类型的教学对象, 为他们将来从事幼儿园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3. 充实见习的内容

渐进式教育见习改变了“教育见习=教法课观摩”的传统模式, 力求见习的内容与学生在校所学内容尽可能地契合。为此, 将见习内容充实为:教学观摩、幼儿一日活动观察、区域活动观察、幼儿园玩教具制作、幼儿园环创等多项内容。教学观摩要求学生观摩班级内教师的五次教学活动, 并做好听课记录;幼儿一日活动观察要求学生记录所在班级幼儿从早晨入园一直到下午离园期间在幼儿园的活动情况;区域活动观察是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 学生对幼儿进行个案观察, 记录观察到的内容、进行幼儿行为分析、观察教师处理措施与结果;幼儿园玩教具制作要求学生依据见习班级的教学需要, 使用各种手工材料和废旧材料, 自制玩教具;幼儿园环创要求学生参与见习班级的环创工作。以上这些见习内容从难度上看, 既有一般的观察记录, 又需要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的深入分析, 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构思、设计, 难度由浅入深;从广度上看, 这些见习内容涵盖学生在校所学的各门课程, 专业知识涉及较全面, 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 建构多方参与的见习考评机制

以往的见习考评, 通常是学生提交见习总结报告, 这种考评方式使教师无法了解每一个学生见习的真实情况和存在的不足。在渐进式教育见习体系中, 集体观摩式见习的作业主要是要求学生写出观摩感想、进行观摩后的主题讨论。而学生进行跟班式见习时, 考评内容则被一一细化, 并以表格作业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简单明了, 学生在见习的不同时段根据见习任务的安排填写这些表格。见习考评方分为校内和校外。校内考评主要由校指导教师负责, 在见习期间, 校指导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见习情况, 给予必要的指导;见习结束后, 批阅学生见习表格和见习总结报告。校外部分主要指幼儿园里的见习指导教师, 他们依据见习大纲的要求, 对学生随时给予指导, 并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接触幼儿园保教活动;见习结束后, 批阅学生的见习表格和见习总结报告, 并写出评语。

三、建构学前专业渐进式教育见习模式的实践价值

1. 保障了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与幼儿园教学工作的密切结合

理论与幼儿园教学实际脱节一直是我国各高师院校学前专业人才培养中力求避免的问题。渐进式教育见习模式突破了单纯的幼儿园教学活动观摩的见习形式, 取而代之的是依据学生在校所学不同学科的类型安排的多种见习形式、多种见习任务, 学生所学的各专业理论能够非常有针对性地与幼儿园日常保教工作对应。渐进式教育见习保障了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与幼儿园教学工作的密切结合。

2. 建立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育见习形式

渐进式教育见习的内容始终与学生在校学习内容保持同步, 从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入手, 建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育见习形式。从最初的集体观摩式见习, 到后来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的跟班式见习, 见习的难度和对学生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 与之相随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渐进提高。

3. 保证了学前专业教育见习考核评价的全面性、公正性

见习结束时的考评目的在于衡量见习的效果, 为见习的总结与反思提供客观的参考。渐进式教育见习将考核的内容细化分解为一个个考核任务, 在考核评价时, 考评教师依据考核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保证考核评价的全面性, 可较细致地检验教育见习的实际效果;同时, 学生在依次完成这些见习任务的过程中更全面具体地了解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各个方面, 通过这种见习考评增强学前专业教育见习活动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渐进式教育见习强调学校和幼儿园的共同参与, 考评教师由校指导教师和园指导教师两方担任。这样就使学校全面了解学生在幼儿园见习过程中的表现, 并根据学生平时的见习情况进行综合的见习成绩评定, 确保见习考评的公平、公正。

摘要:教育见习是学前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目的是让学生在正式实习之前就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情况, 加深对幼儿园教学目的、任务、方法及教师工作基本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本文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渐进式教育见习模式的建构和研究实践出发, 针对现有教育见习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从扩展见习的时间、建构层层递进的见习形式、充实见习的内容、建构多方参与的见习考评机制等方面入手, 探索建构科学有效的高师学前专业渐进式教育见习模式。

关键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渐进式教育见习模式,建构,实施

参考文献

[1]胡少金.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见习中的问题及思考——以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科技资讯, 2015, 15:153-154.

[2]米庆华.基于“融园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以阿坝师专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 31 (8) :64-66.

[3]李南.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渐进式教育见习模式的建构与实施[J].济宁学院学报, 2013 (02) .

企业理念建设的“三段渐进”模式 篇8

企业理念只有融入员工行动, 转化为员工和企业的行为标准和价值取向, 才能推进公司改革发展步伐。

一、“理念渗透百日接力活动”, 推动理念学习岗位化

石圪节煤业公司在企业理念建设的初始阶段, 开展了“理念渗透百日接力”活动, 使员工认识到企业理念的深刻内涵, 使企业理念宣传取得了显著效果。

首先是宣传发动, 营造氛围。公司举行了“理念渗透百日接力”活动启动仪式。公司领导将象征着理念渗透接力活动的火炬传递到基层党支部书记手中, 接力活动正式拉开序幕。二是接力传递, 发表感言。各基层党支部按照井下生产、地面服务、多经发展三条线路展开理念渗透接力火炬传递活动, 充分利用岗前仪式、学习会, 组织了演讲会、故事会、座谈会等形式多样的小型活动, 促使员工深入理解每一条企业理念。在火炬接力的同时, 还开展了“理念与我的岗位”感言征集接力活动。专门设计了“理念感言接力簿”, 为每名员工编了序号, 要求员工结合本岗位特点和实际, 用简短的语言把自己对理念的认识和体会写出来。这些感言均语言质朴、言简意赅、主题鲜明, 把企业理念与员工岗位要求紧紧联系了起来, 更为持久地、深层次地发挥作用, 推动着员工在岗位上深入践行企业理念。三是严格考核, 认真总结。公司及时到各支部检查学习情况, 抽查员工对理念的熟记程度, 对活动开展得不好的单位给予电视曝光, 并对相关领导予以处罚。同时, 认真总结开展理念渗透活动的情况, 还选取其中的优秀案例、整理员工“理念与我的岗位”感言, 编印了《理念与我的岗位》一书。

公司领导为理念宣讲团授旗

借鉴火炬传递接力的形式, 将理念渗透工作做深了, 做细了, 做实了, 使企业理念得以更深入传播, 以强大的感染力实现了对企业理念的全员认同。此次活动参与人数之多、覆盖面之广、影响层次之深在石圪节煤业公司前所未有, 取得了良好的理念宣传效果, 是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大亮点。完整系统的、长期的、多形式的、多层次的企业理念宣传教育活动, 不仅强化了企业全员对企业理念的学习、理解, 营造了文化建设的氛围, 更掀起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二、“理念达标竞赛活动”, 实现理念考核常态化

实践表明, 要检验和考核员工对企业理念学习的效果, 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是企业理念建设中的一个课题。石圪节煤业公司在开展“理念达标竞赛活动”中, 大胆探索, 不断加强化对企业理念学习理解的考核, 并取得了成效。

一是明确考核标准。针对基本理念和系统理念, 结合本企业自身发展实际, 按照“熟练背诵”、“深刻理解”的要求, 制定了《理念达标考核标准》, 以百分制量化考核标准, 明确了“合格与不合格”、“理解与不理解”的界限和要求。各单位对照考核标准, 对员工的学习情况进行严格检查考核, 督促员工对企业理念认真学习和深入理解, 为理念学习考核打下了基础。二是抓好日常抽查。经过一年多的摸索, 公司采用日常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支部考核与文化办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逐渐形成了“1+3”的考核模式。即每季度组织一次抽查, 抽查人数不少于员工总数的10%, 而且每次抽查都要记录被抽查员工的姓名, 保证抽查的员工一般不重复, 但对上次抽查不合格的员工要进行再次抽查。年底组织集中抽查, 抽查人数不低于员工总数的30%。这样, 每年抽查员工人数达到全体员工的60%以上, 极大地促进了员工学习企业理念的自觉性、主动性, 保证了企业理念宣传渗透的效果。三是严格达标考核。每年年底, 根据日常抽查结果, 确定各单位的达标率, 然后再由单位根据日常抽查情况确定合格、不合格员工。然后, 根据考核情况, 评出年度“理念达标竞赛优胜单位”予以表彰奖励, 为合格的员工颁发《理念学习合格证书》, 对不合格的员工、单位限期整改, 进行重新考核。同时, 考核结果要进行通报, 将理念学习作为评先选优的一个基本条件, 不合格的员工和单位不能参加年终评优。

公司将“理念达标竞赛”活动贯穿于全年企业文化建设之中, 对理念的学习、渗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标准, 使企业理念建设具有了可操作性, 拓宽了理念渗透的途径。理念学习考核实现了常态化, 极大地营造起了浓厚的企业法理念学习氛围, 促进了员工对企业理念的熟知和理解。现在, 石圪节煤业公司员工对企业理念的熟练背诵率达到了90%以上。

三、“行为与理念三对照”, 让理念转化为行动

企业理念只有融入员工行动, 转化为员工和企业的行为标准和价值取向, 才能推进公司改革发展步伐。因此, 如何将理念内化为员工的自身要求, 外化为员工的岗位行为, 是企业理念建设一个重大课题。石圪节煤业公司开展全员性的以“对照理念寻找差距、对照理念完善制度、对照理念落实行动”为主题的“行为与理念三对照”活动, 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一是学习中提高。党支部充分利用多种形式,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进一步学习和深刻理解企业理念, 让员工在不断学习理念中自身素质得以提高。二是讨论查找。以支部为单位广泛开展“学理念、找差距”大讨论活动, 每个支部要对照潞安理念, 结合实际, 查找本支部存在的突出问题、突出现象;部门要对照潞安理念, 结合管理职能, 查找管理的薄弱环节、查找与潞安理念不匹配的管理制度;员工要立足本职岗位, 对照潞安理念, 查找思想差距、行为差距。三是落实行动。各支部、部门和员工, 在对照查找的基础上, 针对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进一步明确整改方向, 制定落实行动方案, 将理念体现到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各级管理人员把理念落实到履行岗位职责, 全方位抓好现场管理, 确保公司各项目标的实现之中;广大员工把理念落实到立足岗位, 严格执行岗位操作标准, 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 确保实现安全生产工作之中, 真正做到以理念保行动, 以理念促发展。四是总结考核。各支部、部门按照员工制订的行动方案, 对员工的讨论和整改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督促员工提高认识, 学好理念, 规范行为, 并举办“学理念、找差距、促发展”主题汇报会, 挖掘、选树和培育践行理念体系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 提供学习交流平台, 促使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努力践行潞安理念。

浅析中职电子专业渐进的教学模式 篇9

电子线路课程为例, 电子线路课程是许多专业的基础课, 学好这门课程, 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但电子线路是一门比较难懂的课程, 有些概念比较的抽象, 学生不容易掌握。电子线路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但鉴于学校设备的不足, 许多实验都不能展开, 这对课程的教学开展, 学生的掌握, 都有比较大的影响。但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仿真软件相结合进行课堂教学, 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电子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是一个专门用于电子线路仿真与设计的EDA工具软件, 它具有比较直观的优点, 整个操作界面就像一个电子实验工作台, 绘制电路所需的元器件和仿真所需的测试仪器均可直接拖放到屏幕上, 轻点鼠标可用导线将它们连接起来, 软件仪器的控制面板和操作方式都与实物相似, 测量数据、波形和特性曲线如同在真实仪器上看到的一样。当Multisim仿真软件和大屏幕投影机相结合时, 它所体现出来的课堂教学优势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比如:在电子线路课程中, 对放大器这个内容, 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 波形也比较多, 只有通过比较直观的图形,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显的比较容易点。在这个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结合多媒体技术, 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电路的连接, 元器件参数的设置。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能随时改变元器件的参数, 当每个元器件的参数发生变化是, 电路的情况也会跟着发生变化,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知道电路中每个元器件在电路中的作用, 每个元器件发生故障的时候, 电路会有怎样的表现。从而在今后的实际电路实验中, 就能根据电路表现出来的故障现象, 去判别产生故障的原因。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 既能做到教师的演示的主导作用, 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 当专业课程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学生从枯燥的理论课程中解放出来,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好专业理论知识,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理论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对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 但这样的掌握也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是职业学校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 紧密联系理论知识, 加强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以理论知识来指导实习实验, 反过来通过实习实验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从最基础的项目做起, 由浅入深, 由易道难。还是以电子实习实验为例:以利用万用表对二极管、三极管、电阻、电容等电子器件的检测, 能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各种元件的特性, 在检测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当出现问题的时候, 学生会通过理论的知识去分析问题, 这样通过实际, 促进了理论知识的巩固。另外, 学生通过分析出现的问题, 就会去研究如何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钻研透了每种元器件的特性, 也为今后复杂电路的分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除了元器件的检测以外, 还加强对学生焊接工艺的训练, 通过焊接工艺的训练, 使学生在元器件的整形、装配、焊接等方面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具备了整体装配的能力。然后可以通过安装收音机或者无线话筒等之类的电路来检测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的掌握情况, 虽然是安装一个收音机或者无线话筒, 但其中要考查的内容很多。首先是对提供的安装元件进行逐一检测, 确保安装的每个元件都是质量可靠的, 其次是对元器件在电路板上的安装及焊接, 考察学生装接的工艺水平。第三是安装完成以后, 还要对所安装的电路进行调试检测, 在调试检测过程中又会涉及到多种测量仪器的使用。当学生自己安装的收音机收到清晰广播节目, 或者当学生听到自己组装的无线话筒传出自己的声音时, 学生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通过这样的训练,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对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学生实训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加强考工考证培训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就是, 既懂得理论知识, 更注重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服务于社会的专业使用人才。由劳动部门组织的考工考证就是学校和社会需求很好的一个切入点。通过考工考证的训练, 不仅使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有系统的训练提高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 工厂式的训练更能使学生毕业以后就能很好的适应企业的工作。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 通过大强度的考工训练, 培养了学生刻苦耐劳的精神。以苏州无线电调试工考工为例, 学生通过对稳压电源、场扫描电路、低频小信号放大电路、可编程定时报警器等8个电路的安装, 调试、检测、数据测定、数据处理等一系列的工作, 使学生有较高的装配和焊接工艺水平。在检测电路的同时, 也能熟悉对仪器仪表的使用, 通过这样考工的实训, 学生能很熟练得操作各类仪器仪表。在整个实训过程中, 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碰到问题的时候, 学生会学着运用已有的知识, 去分析、解决问题, 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大幅的提高。

渐进式模式 篇10

一、“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的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的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 以“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载体, 兼顾理论教育有先进性和产业实践的创新性, 培养符合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管理岗位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理论型”学者变成“实用型”专家, 通过“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把在校学生“催熟”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专业性, 具有管理能力及职业精神”的“准职业经理人”。这些内容的最终落脚点是培养现代企业的职业经理人。

1.以“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为专业建设主线, 建立本专业教学质量学校培养标准, 调整学校培养方案, 建立企业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 构建有效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长效机制, 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 探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2.学校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聘请产业和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及现代企业的管理专家对教学改革与建设提出意见并直接参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教学改革。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 提供管理咨询, 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研, 共同开发新产品等。学校与合作企业建立校企师资互动机制, 企业为中青年教师企业经营与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 着力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学团队。

3.着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进一步加强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整与改革, 改善教学条件, 优化教学资源。

4.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计划地向高职院校提出研究课题, 这些研究课题可以包括不同的层次: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二是企业根据对市场的分析提出的对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三是为了保持产业可持续发展而需要的前沿性研究课题。着力学生发现和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 全面重组课程体系, 加强教材建设, 优化教学内容。

5.进一步完善师生教与学的有效评价体系, 健全师生教与学的有效激励机制, 调整学生成绩评定与考试考核标准、 方式、方法, 完善专业教学管理体系, 提高专业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

二、“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的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所解决的主要问题

1.多年来一些地方高校以职业经济人培养为导向的工商管理教学改革起步较晚, 在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与行业发展需要等方面, 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根据国家经济建设与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依照“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要求, 全面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标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2.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以促学为主的校企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 是实现“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的重要保证。

3.师资结构不合理, 年龄老化, 缺少具有企业经营与管理实践的中青年教师, 因此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校企合作师资互动机制,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是提高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4.专业化发展及技术更新较快, 而专业教学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教材相对滞后。今天我们进入的经济体系, 不但是无法靠增加就业来拉动发展, 而且是“减员”可以做更多的事。 那些被技术武装起来的专业人士, 开始发挥他们从未有过的能量, 当然也开始挣得他们过去几倍的薪酬。这些人不是过去的低收入、低学历的“临时工”, 他们是“超级兼职者”, 拥有一流的学历、一流的工作经验。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去世前的几年就说过, 我们必须彻底放弃对“工作”、“岗位” 和“职业生涯”的陈旧的定义, 大家必须接受“项目”或“任务” 这样的理念来对待企业的运营管理。德鲁克认为, 新的工作关系将会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组织模式、建立多种灵活的工作方式, 从业务流程外包 (BPO) 、到战略合作联盟 (Strategic Alliance) 等。事实上, 这类“超级兼职者”已经开始冲击我们今天的企业。企业家、企业管理者必须学会如何释放这类人员的能量。 我们企业无法被他人取代的核心东西是什么?如果“超级兼职者”不会取代这些核心东西, 他们会如何不同地为企业增值?什么样的雇用和被雇用关系是最合适的?泛太平洋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中, 在全世界范围搜集“核心专家层”、“签约专家队伍”, 允许部分员工和经理人在家里办公, 有的可以每周工作三天而不是五天, 享受全职人员的福利。这些员工, 既不是过去的“临时工”, 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全职人员。然而, 在利用今天便捷的通信技术 (包括微信) 、指尖的搜索和学习、 开放的专家网络 (比如Linked In) , 创造价值的过程比以往更高效、更有趣!

三、“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的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对策

1.在“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的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上围绕职业经理人培养这一条主线, 成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行业高级行政管理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制订、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 创新工商管理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体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十分重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建立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课程学习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实现课堂教学情境、实验模拟仿真教学情境以及现场教学情境的动态化整合, 形成“三境合一”的动态化教学方式, 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学思结合”;建立整合校内外资源的多元化、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 为知识转化、理论升华以及能力、素质的提升创造平台, 做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知行统一”。

3.校企联姻, 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聘请企业著名高管或行政部门领导为专业老师, 讲授专业课。二是试行大学生导师制, 外聘企业精英当职业导师。建立一支专兼教师比例合理, 年富力强, 学历职称与学科专业结构优化, 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又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学团队, 提升整个教学团队的学术水平、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 为工商管理专业综合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4.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多维度、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对象上, 以培养具有“强能力、重应用、做精做优、可信可依”的工商管理人才为目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做精做优、可信可依的职业素养, 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培养主体上, 倡导多方参与, 将校政合作、校行合作、校企合作、校所合作融入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 不断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在培养过程上, 推进知点—能力线—素质面的渐进式培养, 通过知识点的切入, 能力线的串联, 素质面的构建, 最终培养“强能力、重应用、做精做优、可信可依”的复合型人才。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是“万元户”、“个体户”的时代;90年代是外资企业、跨国公司的天下;2000年后是国企、央企的天下。那么在未来十年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专业化程度, 而不是个体、外企、央企的角色轮回。这里说的 “专业化”是指无论什么所有制形态的企业, 都不可避免地在 “做精做优、可信可依”这样一个新的层次上展开较量。从这个角度来说, 接下来的赢家不是国企和民企之争, 不是外资和内资之分, 而是在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经营上拉开距离。 “做精”就是把你的企业该做的事情认认真真做好、做到业内大家尊重和认可, 在某些指标上应当是业内最好。“做优”就是能创造过硬的经济效益指标。做精是基础, 做优是目标。 “可信、可依”是说企业的专业化运营不只是在生产、营销等外在环节, 还需要建立让客户、消费者可以信赖和可以依靠的软性指标上。这些软性指标, 比如品牌、公司信誉、使命感和责任感、服务满意度、客户忠诚度、员工忠诚度, 通常都不是短时间内快速建立的, 它们需要企业持续地投入、持续地卓越表现。显然, “做精做优、可信可依”构成企业专业化运营的核心。正如日本的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在他的《专业主义》一书里强调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成为国际专业化人才的四大核心能力: 远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能力、适应矛盾的能力。

5.完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激励制度。把教学、教育质量放在首位, 对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管理。从入学到学位授予全过程各环节制定标准, 严格要求, 规范管理, 健全制度, 调整学生成绩评定与考试考核标准、方式、方法, 完善专业教学管理体系, 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对任课教师、指导教师资格认定严格进行岗位培训和资格审核, 健全管理规章制度, 确保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程志宇.地方高师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 (2) :39-41.

[2]储伶丽, 武汉生.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1) :231-232.

[3]郭开朗.大力促进大学生创业推动实现“四化两型”[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0, (20) :4-6.

[4]刘持金.中国企业下一轮竞争:专业化[J].财富中文版, 2013, (6) :18-19.

渐进式模式 篇11

[摘 要]通过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现代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不相符。应该基于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现状,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分析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基本素质,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方案,以及实施方案的运行管理机制,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转变,努力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关键词]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13-02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加快,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就业压力凸显。然而,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同时,劳动力市场上很多用人单位却招不到理想的毕业生。这种矛盾现象表明,通过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现代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不相符。另外,由于某些专业的就业渠道比较窄,加上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较差以及用人单位就业岗位有限等原因,很多大学毕业生无法顺利正常就业。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教育部于2010年5月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另外,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22条中指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由此可见,无论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都将是国家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本文从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出发,尝试构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体系模型,从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转变,努力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一、现状分析

在我国,创新创业型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通过中国知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检索发现,题名中包含“创业创新教育”或“创新创业能力”的文献,2000年到2005年间文献有37篇左右,2005年到2010年间文献有215篇左右,而2010年到2014年间文献有875篇左右。可以看出,从2010年开始,国内关于“创新创业”的研究论文迅速增长。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还很少,更多的是集中在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等方面。[1] [2] [3] [4]

当前,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国内的很多高校教师、专家和学者积极开展各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很多高校创建了各级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创新实验区、实习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园等。而现有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多体现在对传统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的研究上,重点强调实践教学环节,注重通过实验教学或竞赛活动等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5] [6] [7]

一方面,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对电子信息行业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在用人单位发布的人才需求中,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需求数量始终排在前列。另一方面,由于毕业生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标准有偏差,加上每年数量庞大的毕业生人数,毕业生就业压力也在增加。我们认为: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内容上从简单理论到复杂理论,从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从创业意识培养到创业实习实训;形式上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搭建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平台。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一)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1.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系列化创新创业课程。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通识教育课、实践实验课、工程实训系列课、职业规划系列课和创业操作系列课。这样的培养方案既加强了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注重了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加强了职业规划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2.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设立系列化创新创业课程讲座。初期,应通过成功创业案例来逐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一系列的创新创业课程讲座中,培养创新兴趣,提高创业激情,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创业的过程。

(二)构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试验区,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采取学分制管理

1.将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学科竞赛(如电子设计大赛)、人文教育、名家讲座、学生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职业基本技能培训等课外活动整合成“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方案”,该方案应包含科研创新训练方案、创业训练方案、科技竞赛方案、人文素质提高方案和职业技能培训方案五方面的内容(五个子方案),每个子方案包含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由若干具体活动组成,详见下图。

(1)科研创新训练方案主要包括学生自主申请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技术发明创作、创新性综合实验、学生开放实验、实习实训等活动。

(2)创业训练方案主要包括创业教育(如企业家讲坛,参观企业等)和创业实践活动(如在学校的创业孵化基地创立微商店,微公司等)。

(3)科技竞赛方案主要包括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和其他相关专业(技能)比赛。

(4)人文素养提高方案主要包括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各类人文竞赛活动、文体活动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

(5)职业技能培训方案主要包括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水平和相关的职业技术资格的培训和考证活动。

2.采取学分制管理的方式将上述五个计划方案的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学生毕业总学分的一部分。

(三)制定运行管理机制,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方案的顺利实施

1.采取“顶层设计,分项实施”的原则,通过项目立项,实行项目负责制,以项目管理的办法组织实施。该组织实施方案将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人才培养过程,每学期都开设有相应的活动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相关项目及其修读时间。

2.专门成立创新创业训练活动的组织实施机构。学校、院系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和负责人负责学校和院系层面的工作,相关职能部门按工作分工和要求负责实施各项目的管理工作,院系具体负责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各项活动,包括校级、省部级、国家级的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生自主组队,自主选择参加的项目,形成学校、院系、学生互动的创新创业训练机制和宽松环境。

3.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组织实施管理办法和细则,以保障该项目的顺利实施,达到训练的目的。

4.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保证专款专用。

三、结语

面对全国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鼓励有能力的毕业生自主创业,这一方面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合国家的就业政策。可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校培养高级人才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 参 考 文 献 ]

[1] 高凯,许云峰,等.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1).

[2] 孙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黄山学院学报,2009(5).

[3] 康岚兰,徐国文.新形势下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0(7).

[4] 包理群,李祥林,李颖.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3(3).

[5] 缪鹏程.电子信息类专业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4).

[6] 张家明.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8).

[7] 古天龙,景新幸,郭庆,魏银霞.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基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区的思考[J].中国高教教育,2012(1).

渐进式模式 篇12

一、开展“阶梯渐进”模式教学的背景

在跳高教学中,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 常常会受到学生人数、体育能力, 教学时间, 以及体育条件等方面的限制, 很难在训练强度与密度等方面兼顾到全体学生, 如果不采取针对性措施, 必然会制约教学成效的提升。面对这样的情况, 我在多年从事教学研究的基础上, 开展了“阶梯渐进”模式教学的探究尝试, 进行了对比教学实验。

二、开展“阶梯渐进”模式实验的对象

我选取了本校2006级的六个初一班级342名学生作为试验对象, 1—3班为实验班, 4—6班为对照班, 进行了跟踪实验研究。在实验之前, 我对了两组班级的学生分别进行了比较, 确定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的学生在整体发展水平上均衡, 没有明显差异, 保证了实验对象处于同一水平。

三、开展“阶梯渐进”模式实验的过程

1. 结合教学需要科学安排场地器材。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 教师通常设置一套教学设备, 学生排队轮流进行体育训练, 学生的相当部分时间没有用在教学训练之中, 反而浪费在了等待的过程之中。“阶梯渐进”教学模式让多组学生同步进行训练活动, 可以提高教学训练的密度与强度, 相当于使一节课 (45分钟) 获得了90分钟的教学时间, 甚至更多, 可以有效提高体育训练成效。但是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 部分学校无法同时提供出满足教学需求的体育器材数量, 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各种器材, 因陋制简, 运用一些替代品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如以标枪加橡皮筋替代横杆, 用海绵垫子保护学生, 发挥沙坑的作用, 等等。采取替代品方式基本能满足学生多组训练的需求, 一般以四组左右较为适宜。在各组训练器材之间, 也要依据整个场地大小情况, 设置一定的相隔距离, 防止各组在训练过程中相互干扰。

2. 采取“同一阶梯”模式强化训练。

在初中体育跳高教学中, 只有基本动作训练教学环节适宜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 四组学生横杆设置的高度一致, 重点结合学生整体情况进行微调, 要保持相对适宜的高度, 不要过高, 正常情况下以0.75米左右相对合适, 要保证学生基本上都能够完成跳跃动作。各组学生依照顺序进行反复训练, 感悟、掌握基本动作要领, 训练的次数与强度都要高得多, 对于学生正确掌握体育动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 采取“两级阶梯”模式升级训练。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学生分为两个大组, 每一组安排两个横杆, 分别进行训练, 第一个横杆与第二个横杆之间高度有一定的差距, 全体学生分组从第一处横杆开始训练, 顺利完成第一个高度跳跃的学生则进入第二处横杆进行练习, 没有成功的学生留在第一横杆进行强化训练, 直至通过为止。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 教师在横杆高度的调整方面要循序渐进, 不能急功近利, 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让学生感悟成功, 激发学习动力。

4. 采取“四级阶梯”模式渐进训练。

在“四级”阶梯模式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四个横杆逐层提高, 具体标准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来进行, 在前面进行“两级阶梯”教学的基础上进行, 将学生依照“两级阶梯”训练的结果分成两个组, 分别为甲组 (低) 、乙组 (高) , 四个横杆分为A、B、C、D四个高度, 甲组从最低高度的A杆进行练习, 乙组从B杆开展练习, 在规定次数之内跳过横杆的学生进入到下一高度的横杆组, 没有完成的回到前一组, 最低降至A组。这样的方式, 学生缩短等待时间, 提高练习强度与密度。

5. 开展“四级阶梯”教学考核方式。

在体育教学考核中, 教师也可以按照阶梯式进行, 从最高高度的学生组进行, 采取这样方式的好处在于跳过高度的学生仍然有时间进行巩固练习, 高组学生考核结束以后, 还可以对其他学生进行指导帮助, 避免一些跳高能力强的学生重复考核浪费时间、跳高能力低的学生过早出局的现象。

四、开展“阶梯渐进”模式实验的成效

在教学中, 我对实验班级和参照班级进行分析与了解,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考察考核等方式, 搜集学生在不同教学模式状态下的学习差异性, 得出结论为“阶梯渐进”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体育教学成效, 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 有效激发了学生练习兴趣。

在实验之前, 六个班级的问卷调查显示, 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兴趣率平均为61.3%, 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较为均衡, 没有明显区别。实验进行一年后, 我再一次进行了问卷调查, 对比班级的兴趣率还是在62%左右, 但是实验班级的兴趣率上升到了86%, 上升了24.7%, 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

2. 明显增强了练习强度密度。

采取“阶梯渐进”模式教学, 除了训练基本动作的“同一阶梯”之外, 在其余的“两级阶梯”和“四级阶梯”模式教学中, 学生同时训练的人数至少增加了一倍以上, 也就是说学生的体育练习密度和强度增加了一倍, 为学生尽快掌握动作要领、提高训练成效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 快速提高了跳高教学成效。

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学生在跳高练习测试中的结果显示, 采取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班级, 学生跳高测试优良率、及格率分别为35.6%、38.2%, 而采取“阶梯渐进”模式开展训练教学的实验班级, 学生跳高测试优良率、及格率分别为44.1%、46.9%, 分别比对比班级高出8.5%、8.7%, 取得了明显成效。

4. 充分营造了竞争团结氛围。

在跳高教学中采取“阶梯渐进”模式教学, 在学生中创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 学生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 积极要求进入下一层次的训练, 同时不同高度组的学生之间也相互指导帮助, 学习氛围融洽度得到了提升。

上一篇: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下一篇:注册会计师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