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

2024-09-19

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精选11篇)

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 篇1

有人提出:“中国文化根本秘密正在于中国诗学之中。”是的, 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 那么, 作为教育、教学引导人的教师, 应该怎样把学生引进这“秘密的诗学之中”呢?我认为循序渐进的诗歌教学, 能让学生对中国古诗产生兴趣, 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结合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模式:“以师生互动为中心,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的放矢, 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我采用了循序渐进的诗歌教学方法进行课改尝试。

一、承上启下, 巧妙过渡

当14岁的少年踏进中学的校门时, 他们带着好奇的心情, 憧憬着未来。此时的学生是稚嫩的, 需要教师的引导。早读课上, 他们拿着课本高声朗读着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等。这时, 我问学生, 知不知道自己朗读的诗歌是什么意思, 他们都摇摇头。那么, 该如何让他们快速地进入新的诗歌学习呢?我向学生提出要求, 回家找出自己喜欢的诗歌, 上课时向全班朗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歌。于是下堂课上, 初一的新生们就踊跃地展示了他们的成果, 如:

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的《咏柳》、王之涣的《凉州词》、《登鹳雀楼》、孟浩然的《春晓》、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鹿柴》、《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商隐的《乐游原》、孟郊的《游子吟》、杜甫的《春夜喜雨》、《绝句》、柳宗元的《江雪》、李绅的《悯农》等。我把这些诗歌收集起来, 问学生, 为什么喜欢这些诗歌?学生们回答, 这些诗歌好读, 易背, 是小学学过的。我又问, 小学学过的就认为好读, 易背, 那现在我们也把中学的诗歌学会, 不就也好读, 易背了吗?学生们都高兴地点头。于是, 我给学生布置作业, 让他们把学过的诗歌, 找出自己喜欢的, 并把喜欢的原因写出来。第二天检查时,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准备得很充分, 回答各具特色。如, 有学生说喜欢《春晓》:“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原因是:我喜欢睡觉, 诗中作者也喜欢睡觉, 而且睡得很甜, 不知不觉天已大亮, 一觉醒来, 只听见处处有鸟儿在歌唱, 连晚上下雨也不知道;我也经常睡得很熟, 妈妈叫我也听不到, 被子掉在地上也不知道。同学们听了都乐了, 争先恐后地要回答自己喜欢的原因。我就让他们一个个地回答。有学生喜欢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喜欢的理由是: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 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还有学生喜欢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喜欢的理由是:农民伯伯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仍然在田里劳动, 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我们现在要珍惜粮食, 不要浪费粮食……从学生的回答中, 可以看出, 学生对诗歌内容是能了解的, 而他们的想象也是很丰富的。

中国心理学家的观点认为:青少年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创造性思维, 或思维的独创性迅速发展, 这个阶段的教育和教学是很重要的。因此, 在这一阶段激发出学生的潜能, 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通过让学生回忆起小学学习诗歌的情景, 进而引起他们对初中古诗学习的兴趣, 由此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对新课进行探讨。在这一阶段, 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的韵律美, 并且能根据诗歌的内容, 结合诗歌作者及写作背景, 发挥自己的联想, 用文字表达自己对诗歌的认识。虽然, 学生们叙写都很幼稚, 但充满童趣, 让我感受到一种单纯的快乐。期间, 我还把学生优秀的作业拿到班上朗读, 并及时表扬, 赞美他们。同时, 又在网上或杂志上找一些和他们同龄的学生的作品念给他们听, 让学生自己进行对比, 激发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学生的叙写随着时间的推移, 练习次数的增多, 思维的角度也慢慢拓展开来了。如前面写《春晓》的那位学生, 在初一下学期写了对《天净沙·秋思》的理解。

他这样写道:“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写了九个景物, 分别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廋马’, ‘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景物反映了诗人心情的低沉和凄凉, ‘夕阳西下’写时间, ‘断肠人在天涯’这句才写到游子及游子的心情, 因为看到眼前的景物进而想到故乡的人, 由此触动情怀, 引起悠悠的哀愁。”看了学生这样的作业, 我不禁感慨学生的成长。

二、提高兴趣, 挖掘潜能

在引导学生学习, 积累古诗的同时, 我很注意保护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 是不用老师和家长费心的。在古诗学习中, 我要预防他们产生畏惧心理、厌恶心理。这就要求学习的内容要更新, 这里的更新, 是指对诗歌赏析的角度要丰富些。在初一时主要是从内容上让学生学习分析诗歌, 当然, 也有部分学生在分析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使用到修辞或其他方法, 就如前面的小元同学。其实学生们在当时是无意识地使用这些方法的, 这就是学生的潜能。如何再深入地将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 就还需要教师的引导。记得对于小元同学的《天净沙·秋思》的作业, 我在点评时有意识地对他的赏析手法进行强调, 并且带着赞赏的口吻表扬了他, 同时也表扬了其他同样能使用这些手法的学生, 鼓励学生们展开思维, 从更多角度对诗歌进行分析。学生们听后, 都很高兴。下课后, 小元来到我的面前, 对我说, 老师, 我没有想到使用的是什么方法, 只是想着这样分析, 就这样做了。这学期的暑假作业, 我布置学生在有心情, 有兴趣的时候, 找一些自己喜欢的诗歌, 并从各个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 这里, 我用了“赏析”这个词。

记得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赏识。”无论是什么人, 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在教学时, 会经常使用到赏识教育, 因为赏识教育是一种开发潜能同时保护孩子可持续发展资源 (灵性) 的教育。赏识教育是唯一能让教育者和孩子共同快乐成长的素质教育。开学后, 我在批阅学生的作业时, 把学生作业进行分析并归类, 同时在课堂上赞扬学生:“自己能将平时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诗歌赏析中去, 这是很棒的。连老师都很佩服你们, 就让我们来看看自己有多厉害吧。”此时, 我是把学生的作业一一读给大家听的, 而学生们听到自己的作业被老师表扬, 都会有一种自豪感, 同时, 他们会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会在课后到我的办公室跟我说, 自己可以做得更棒。当然, 在点评学生作业时, 我是把一些赏析诗歌的方法掺和着教给学生的, 这样做的目的, 是想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这种潜力,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然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拓展兴趣, 形成能力

上了初三, 学生们都从当年的幼稚慢慢走向成熟。此时学生的心理特点有了明显的变化, 他们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提高了, 观察的时间更为持久, 在概括性和精确性上都有所提高。他们思维已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 并且由经验型转向理论型。表现在逻辑思维的组织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得到发展, 在面临问题时能够较快地从根本上抓住矛盾焦点, 能够独立、批判地思考, 对同学、老师、家长、书本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喜欢争论和怀疑,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不迷信权威。这些特点, 在他们对诗歌的赏析中表现得很突出。如在学习赵师秀的《约客》时, 学生朗读完后, 我同样让学生对这首诗进行自主赏析。他们此时已经能比较熟练地从各个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了, 但对诗人等客时的心情却有了争议, 因有学生提出教科书上的答案是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此时的学生多是在争论和怀疑。我在这时便行走在各个小组之间, 倾听学生们的看法, 一小组的观点是:我看主要不是或根本就没有什么焦躁和烦闷的情绪, 而更可能是一种闲逸、散淡和恬然自适的心境, 也许曾有那么一会儿焦躁过 (这种焦躁情绪怎么会持续到“过夜半”呢) 。二小组的观点是:诗人被眼前江南夏夜之情之景感染了———多情的梅雨, 欢快的哇鸣, 闪烁的灯火, 清脆的棋子敲击声……这是一幅既热闹又冷清、既凝重又飘逸的画面。也许诗人已经忘了他是在等友人, 而完全沉浸到内心的激荡和静谧中。应该感谢友人的失约, 让诗人享受到了这样一个独处的美妙的不眠之夜。三小组的观点是:这首诗是写诗人雨夜等候已约客人来访的情景, 但约客久久未至而产生一种怅惘、焦躁的心情。对于各小组的观点, 有学生又质疑:“在赵师秀所处的年代, 多情的梅雨, 欢快的哇鸣, 闪烁的灯火, 都是习以为常的景观, 他肯定不会沉浸在我们现代人所认为的这样的‘美景’中的。”对于学生们的争论, 我感觉, 所谓的正确答案都显得很苍白。

采用循序渐进的诗歌教学模式, 让我感受到学生的成长, 感受到学生对中国古诗鉴赏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让我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地充实自己, 获得自我的提升。

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 篇2

--我的作文四步教学法--

荆门京山宋河二中邵辉

在谈到长期困扰中小学生作文的“抄、编、凑”,“假、大、空”模式化、成人化、公式化时,新课程主要从以下方面分析:“①中小学生被封闭在学校,远离社会,生活单调枯燥,面对作文题,无话可说;②写作目标重形式、技能,轻立意,功夫都花在字词句篇上。③命题作文脱离学生实际;④写作指导多,教师指导政治的、道德的、教化的味太浓;⑤学生读的好作品少,一流作品读得少。作文教学难,农村作文教学更难,面对作文,教师头痛,学生更头痛。“完任务”已成为农村作文教学的一种常态--教师为完成学校所定的批阅次数,学生为完成老师强行布置的作业。在这种现状之下,学生的写作兴趣丧失殆尽,遇到记叙文,前几年常用的材料是拾钱包,这几年不是“雨中送伞,便为打碎热水瓶”之类;写议论文则是照搬思想品德课本上的材料,作文假、大、空,不是套就是抄。教师批阅起来更无兴趣可言,勉强为之。作文课教学也出现只写不讲的情况,即使讲,也非常笼统,针对性不强,作文效果可想而知。在接到一个新班后,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作文教学有较大的突破,迅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较为可行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步,创设情境,布置话题,收集材料。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好动好说、表现欲强、形象思维强等特点,举办一系列教育活动,像才艺展示、竞技比赛、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为写作积累素材。根据班级发展情况,学生心理特点举办“男生、女生”“自尊、自卑”“批评与自我批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等讨论、辩论活动,把做人与作文紧紧联系,让学生写生活、写自己。在作文中审视自己的做人,在做人中悟出怎样作文,真正达到文者气之所形。这些活动讨论的轰轰烈烈,甚至触动他们对人生观的思考,可谓“有哽在喉,不吐不快”学生写作欲望极为强烈,在文章中抒发自己感情,文章自然“言之有物”。在教学中不仅要创设写作情境、更要善于捕捉写作契机,把同学关心的事,大到国家、社会,小到班级、同学,作为写作题目的源泉。在正式写作之前,还要布置话题或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外收集和话题或题目有关的材料,为作文做准备活动,老师也要收集相关材料。例如话题为“雨”,要求学生收集和雨有关的诗词名句、故事。以“快乐”为话题,收集和快乐相关的名言、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收集任务完成之后,可要求学生誊写出来或打印出来,贴在教室固定的地方进行展示。材料的收集,使学生熟悉了话题,在思想上有了充分的准备,能让学生在作文时有话可写。

第二步,面批面改。第一次作文,一般要连在一起的三个课时(两课时加一节自习),第一节课布置题目或话题,要求一课时内完成习作。在第一节课快结束时老师便在教室里巡回走动,遇到完成习作的同学便开始面批面改,当面指出作文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时间2分钟左右。第二节课完成习作的同学越来越多,老师继续评改,同时要求其他完成的学生继续完善,改完的同学则考虑如何再次完成本话题的二次习作,所有学生作文都评完为止。为什么我会选择面批面改呢?这是因为不见面的作文批阅方式是有弊端的,批阅时,老师往往会抱着完任务的思想,批语简单,流于形式,作文本发下去大多数学生对批语连看都不看,其交流的效果可想而知。统一讲评又面面俱到,缺乏针对性,要知道每个学生作文的优点和缺点总是不一样的。虽然面对面批改表面看来耗时费力,但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最大的,它具有最大的实效性,而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面对面评改时,一般邻座都会围过来看、听,所以面批一篇四个学生听,其实是和四个学生进行了交流,这也就实现了面批效果的最大化。

第三步,回头再写。第二步完成后,并不意味着本次习作任务已经完成了,而是要留给学生家庭作业,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意见,回头再改、再写,完成后抄到作文本上。回头再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次在老师具体指导意见之下的再创作,由于已经写了一遍,老师当面指导过了,这次作文学生会着力解决前一次课堂习作的许多毛病:学生中抱应付差事态度的人没了,因为他知道老师要面对面评改的;习作的缺点会避免,因为老师已指正过;习作的优点会放大,因为老师肯定过了。

第四步,佳作推荐。经过第三步,作文交上来后老师亲自批阅,阅完后把作文归为三类:基本过关类、优点继续放大类、习作典范类,然后再用一课时时间统一点评。由于同一话题经历材料准备、课堂写作、当面批改、再创作这样四个过程,大多数同学的习作基本过关,属继续努力类,一小部分同学的作文属于有优点,但还须放大,还有一小部分同学的作文则可以作为习作典范,誊写或打印后贴在班级作文专栏里,还可以推荐在校报上乃至公开发行的报纸、杂志上发表。

至此,一次作文教学就算全部完成,由于最后的作文点评多为肯定,学生能从中获得成就感,有些甚至能发表,所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还可能会出现学生你追我赶的写作热潮,作文教学的局面也就打开了。

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循序渐进;劳技;微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26-3

在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已逐渐为老师们所采纳和接受。但在实施和执行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教师依然会按照教材,采用依葫芦画瓢的表层式渐进教学,让学生对照教材要求按部就班,实施“递进”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是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模式,只是用了教材的内容,少了老师的主动引导与精彩的课堂生成。循序渐进的教学不能按部就班,不能有拿来主义思想,需要体现教者智慧的“教”,带领学生智慧的“学”。

在劳技课堂中开展循序渐进式教学并不简单,它应该是动态和发展的,指向学生最根本的能力发展,指向学生核心创造力的发展。劳技课堂的循序渐进式教学一定要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不同策略以辅助教学,有的放矢推进教学任务,使教学过程更为扎实,教学效果潜移默化发生改变,实现劳技课堂教学“微创新”的成效。

一、遵循由易到难原则,教学适当“微开发”

循序渐进教学是以学生的现有技能和逻辑起点为基础,以孩子的认知规律为前提,教学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孩子在不断探索和发现中解决问题。这对于理解能力稍弱、动手能力稍差的孩子更有利,他们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理解,有一个较好的感受实践、理解知识的过渡过程,这样他们对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接受不会出现顿挫感和疲惫状。

我们劳技教材的设计基本都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编排原则。如苏科版小学劳技教材在各年级设计了不同的手工项目,在材料、工具、工艺、规程等方面各有侧重并有一定的梯度。整个教材体系中,小金工技术不是单一的、机械的技能训练,而是一项综合的技能学习,包括金工作品的设计和方案构思技能、认识和选择金属材料的技能、选择金工设备和工具的技能、金属加工的技术(锯、锉、磨、剪、弯等)、金工作品装配工艺的技能、评价金工作品的技能。

在苏科版劳技教材中,“小金工”项目安排了心锁环、蒸架、抽拉式衣架、折叠衣架等内容。教材的项目设计有层次,从作品难易度来讲是遵循了由简到繁的操练要求。但在实际教学和学生操作中,我们发现“小金工”单元起始课中存在少工具和材料的感知和认识;蒸架技术难度较大,成效不高;技术点跳跃等问题,这些问题虽小,但却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劳动技能的牢固掌握。为此我针对教材所缺内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由易到难的开发,在教学中逐步有序展开。

1.项目内容“微开发”

第一课金工芝麻开门认识金工工具,熟悉材料,铁丝的特性。学习基本的弯、折的技术。

第二课回形针变变变运用弯折技术制作一个实用的作品

第三课多彩便签夹巩固弯折技术。提供指定长度的铁丝,让学生能大体地预算和规划来制作

第四课益智玩具心锁环学做对称形作品,巧借工具帮助制作。

第五课实用新型衣架综合技能的制作

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安排,使学生系统地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技能掌握,还需要给学生时间,给学生充分的内化的过程,把技能点化解到基本的操作,通过小项目来完成,技能掌握不断积累,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循序渐进提高。

2.适合材料“微开发”

在“小金工”单元,我补充了《创意回形针》的课题内容。这是一个在生活中发现、自创的一项内容。理由很简单:回形针在生活中很常见也很实用。五年级的学生学习了小金工的基本技能后,运用技术基本完全可以实现制作,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创意设计来设计制作个性化的回形针。

它同时也是个富有挑战的课题。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制作是个非常关键的我问题。在选材过程中,我找了很多网店,跑了很多家金工店,对材料的选择一直在犹豫中。太细、太软的不适合;太粗、太硬的学生操作不了;灰色的铁丝不漂亮,不能吸引学生;漂亮的彩色金属铝丝性能太软。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终于锁定丝网花中硬度较强的16号包塑白色铁丝来制作,完成后的作品视觉效果极佳,而且非常实用。

3.导学设计“微开发”

“导学单”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指导工具,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教学前需要教师充分的研究和剖析教材,再来精心地设计“导学单”,通过“导学单”的“微开发”和恰当的运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流畅,实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促进其思维发展,为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设计“导学单”时,我还注重巧设环节栏目,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多层次的学习菜单。如“芝麻开门”环节引导学生了解材料工具;“巧手试做”环节引导学生对照图文掌握制作步骤;“你评我议”环节,让学生对作品和操作过程进行反思;“心灵手巧”环节让学生对制作作品进行创新拓展。

借助丰富的“导学单”可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使得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过程投入。“导学单”中丰富的环节设计不仅能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还能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技术要领和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技术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

二、夯实双技为基础,实现创意“微扶放”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互动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技术技能的掌握如果只是老师的单项输出,让孩子一味的模仿操练,那培养的学生只是工匠。反之如果通过点拨提升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探究掌握知识技能的途径,授之于渔,这样学生掌握的操作技能既扎实又灵活,这样的学生才富有创造的智慧和灵魂。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意、创新”的初步与启蒙阶段,培育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需要我们采用“微扶放”的方法,于教育培养以无痕之处,方能取得实效。

1.创意“微扶放”,指导具体直观

创意不能天马星空,依然要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步来帮助学生搭建创意的台阶。

以“小金工”单元《创意回形针》为例,教学重点是老师要让学生先把回形针的特点抓住,抓住核心的结构让学生来设计(如图1)。如果老师直接把设计抛给学生,那就把劳技课演绎成了美术课,回形针的设计造型是图案式的,简洁、规正,需要一笔画成,很多学生有想法,但笔头表达不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让学生比比看看的方式,让学生看看生活中的变化的样式,与常见的回形针比较;让学生看看示范画的样式(如图2),有圆、方、各种形状等不同变化,使学生的头脑中有概念,知道怎么设计,从哪里入手,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提升创意的可行性。

2.创意“微扶放”,关注教学点滴

对学生的创意、创新思维的培养,我们老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从点滴开始做起,允许每个学生的作品可以带着“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带着各自的创意实现“微做起”。在学生牢固地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后,就可以让学生尝试对作品“变一变”的想法,带着求异的思维,带着创新的想法,把学到的本领举一反三地加以运用。

3.创意“微扶放”,启迪掌握方法

老师在具体教授过程中,采用创意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产生更好的作品创意。在老师教会学生掌握一个技能,完成一个作品后,我们可以安排第二阶段的再制作,那就是对原作品的改进或再设计。

完成“制作笔筒”教学任务后,我们的拓展课就引导学生将笔筒“变一变”。从工艺制作角度,侧面可以带脚,可以装饰,贴花、绘画、加边框等;从功能上看,笔筒不仅可以存放笔,压扁后就能做成礼品盒,拉长了就是文具盒,变大了就是粉笔盒、茶叶罐等等;还选择泡沫、厚纸板、塑料瓶等来作为制作笔筒的材料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微扶放”的教学手段,教会学生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扩一扩、缩一缩、改一改、代一代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创意的过程,让创意的实践逐步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达到更好地解决问题、创新作品的目的,最终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4.创意“微扶放”,指引思维方向

创意需要引导,要指引学生创意的思维方向。教学《创意笔筒》,我们同样可以针对笔筒的结构组成,指导学生创意设计笔筒。同时给出不同类型的作品,通过有效引领的策略,从材质、造型、功能、装饰等几方面引领学生去创意,让学生从设计、制作到最后的效果呈现都有清晰的认识。这样的“微扶放”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对作品的创意设计很快入门,并创作出丰富的作品来。

三、借助现代多媒体,高效辅助“微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纷纷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为传统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影像剖析,清晰作品“微结构”

劳技教学中,很多作品只要让学生了解结构特点,那难点也就迎刃而解。我们借助多媒体动画或视频课件可以展示作品的不同侧面,把作品结构比较准确地分解成若干个点、若干个面,同时通过形象解剖,逼真演示作品的制作过程,这对学生学习研究作品及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了条件。

例如,学习“翻盖垃圾桶”一课,利用3D效果展示翻盖垃圾桶的结构给学生看,学生一下就明白了内部较为复杂的构建和运作原理。

2.投影演示,有效掌握“微技术”

实物和图像演示是劳技教学中最常用和高效的辅助方法,因为它便捷,操作又能“随心所欲”,因此,老师通常利用实物投影,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对作品进行放大或缩小演示,同时动态捕捉教学中的闪光点或问题点来生成课堂内容,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使得学生对所学技能掌握得更牢固。

(1)演示,对不易观察的内容放大处理。

劳技课程中有不少项目载体由于材料、工具较小等条件限制,只有距离较近的学生才能清楚地观察。这时就可以采用实物投影,将作品放大,并将操作过程清晰呈现,就便于学生掌握要领。

(2)演示,对不易掌握的技法分解处理。

为了让学生观察、理解所要学习技能的操作步骤和手法,在利用现代媒体演示时采用分解、定格、放慢速度等方法就可以轻松实现教学效果。同时,实物投影也有摄像功能,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对需要重复强调的地方或分析易错点时,就可以发挥实物投影的此项复播功能,控制播放或定格功能播放,再辅以教师的讲解,就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时间和机会,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3)演示,对不易学会的操作重播处理。

在技能操作学习中,一般都可以采用事先拍摄成视频用录播演示,有的学生很快地通过掌握技术操作方法,但也有的学生掌握得不够理想或是对技术细节掌握的不够全面,需要加强辅助。如果老师不给予途中指导和帮助,就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用录像循环播放重复演示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节省教师的集中教学时间,不打断班级其它学生的连续操作学习,又可以使部分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了有效的指导。

3.平板辅助,实现设计“微创新”

“创意回形针”的教学要求很高,需要学生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成创意设计并完成作品制作,需要同学有美术基础和一定的造型能力,回形针的图形多数是较为规正、简洁并一笔构成。如果徒手绘制,学生的作品设计差异度教大,我将平板电脑引入课堂,让学生借助平板电脑的借助绘图工具来绘制,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丰富多彩的设计效果。

通过借助平板电脑辅助绘画功能来帮助设计图案作品,比起用画纸设计来得简洁明了而且可控性强。借助平板电脑绘画软件放大和缩小功能,确定合适大小的图案,帮助学生与实际需要制作的作品直观对比,大大提高了作品的成功率。

运用多媒体设备来辅助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开发利用多媒体技术,让现代技术与劳技教学深度融合,同时将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渗透到劳技课堂,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劳动与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在劳动与技术学习中的体验与探究,注重劳动与技术思想方法和文化特性的熏陶与感悟,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下劳动与技术课程务必夯实扎实的教学根基,追求学生创新的能力和素养,我们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慢”而“微”的教学变革,以渐进式的微小改进、递进式的增值服务,逐步实现“微创新”的目标。

实现“微创新”,要求我们不断在细微处着力,重视教材研读与拓展开发,在渐变中谋取变化、发展和进步,在逐步推进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守得住“细雨润无声”的寂寞,在一点一滴的潜移默化中,由量变到质变,聚合出惊人的效应,才会将孩子带入“柳暗花明又一春”的境界,从而推动教学的出新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彭亮,徐文彬.后现代视域下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审视.当代教育科学,2013(11).

[2]任芳.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1(22).

[3]陈刚.多元开放课程资源多维助力劳技教育.新课程·小学,2013(10).

例谈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 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数学,循序渐进,理性,感性,具体,抽象,特殊,一般

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式化的数学结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这与教材和书籍大不一样(书籍中的数学知识是线性的排列着),合理的数学教学需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传授的有趣和有效(章建跃语)。

数学教学设计如何实施是比较符合当下课程教学理念呢?在近年来课堂教学中,愈来愈多的教学演变为返璞归真型,不再像新课程实施之初般“凡探究言必称讨论、凡讨论必需热热闹闹”的伪探究,而在课堂教学中却比较忽视了合理的、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设计,笔者以前常常听到这样的公开课,对场面的追求非常细致,却忽视对教学原本的设计,即以循序渐进原则分解数学知识、以符合学生认知心理过程的设计教学才是贴合课程理念的要求的。

1.从特殊到一般

特殊到一般的设计原则是数学教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设计方式,这一方式比较符合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从心理学认知理论来说,中学生的认知首先缘自特定的模型,这种特定的模型需要简洁、直观,并且从多次模型认知中总结了一定的经验,进而得到更为一般性的规律。这种设计方式有比较多的教学设计运用,如:函数概念教学中的从特殊的数集间关系归纳出函数形式化的概念结果,如运用物理学中功的概念类比去思考向量数量积的一般性结论等等。

案例1: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及应用。

基本知识部分从用五点法画y=Asin(ωx+φ)一个周期内的简图、函数y=sinx的图象经变换得到y=Asin(ωx+φ)的图象的步骤、函数图像的对称性等三方面对本节知识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基本技能部分给出了两个题型:(1)函数y=Asin(ωx+ φ)的图像及变换;(2)求函数y=Asin(ωx+φ)的解析式,分别从形和数两方面进行分析。

设计1:已知函数y=2sin(2x+π/3)。(1)求它的振幅、周期、初相;(2)用“五点法”作出它的一个周期内的图像;(3)说明y=2sin(2x+π/3)的图像可由y=sinx的图像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

设计意图:安排本例题,目的是对本节的概念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与介绍,并对图形变换的两种方式在具体问题上实施了强有力的复习。

设计2:把函数y=cos2x+1的图像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然后向左平移1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的图像是__________。

设计意图:本题是浙江省2012年文科高考试题第6题, 难度适中,贴近考生实际水平,它一方面从函数解析式角度出发,另一方面,从图像、周期、最值的综合角度分析,得出正确答案,起到很好的复习作用。

设计3:y=cos2x+1的对称中心?

设计意图:见惯了对称中心在x轴上的图像,提出这样一个反思,一方面考查了对称中心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丰富了知识面,完善了考点知识。

设计4:设函数f(x)=cosωx(ω>0),将y=f(x)的图像向右平移π/3个单位长度后,所得的图像与原图像重合,则ω的最小值等于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本题看似考查图像,实则考查函数周期,需学生深入挖掘题意,找到“图像与原图像重合”的实际意义是π/3为周期的整数倍这一突破口,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数学应用的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使知识得到升华。

设计4:总结函数演变成问题一般性的伸缩变换途径。

小结:本段教学在例题安排上成递进式,难度逐步提升, 题目的意义也在不断的深化,从概念上升到应用,再从应用上升到内涵,从特殊问题到一般性结论的总结,力争做到循序渐进,由表及里,最终实现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掌握本段知识内容。

2.从具体到抽象

高中数学形式化的知识还是较多的,比如说抽象函数是函数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很多学生对于抽象函数的表现形式无法理解,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抽象函数等抽象数学知识如何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否有效设计是关键。笔者认为,以具体的数学问题模型去感受抽象的数学进而得到抽象的数学知识,是教学设计的又一合理原则。

案例2:抽象函数图像中心对称的教学设计。

设计1:什么是函数图像的对称中心?

函数图像对称中心定义:如果一个函数的图像绕某一点旋转180度,旋转后的图像能和原图像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像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而这个中心点,叫做此函数的对称中心。

事实上,若某函数为奇函数,则原点(0,0)必为其对称中心,例如:

(1)函数f(x)=1/x图像的对称中心为(0,0);

(2)函数f(x)=sinx图像的对称中心为(kπ,0)k∈Z。

设计2:怎么求函数图像的对称中心?

(1)代数法(利用推论)

推论:(2013年上海市春季高考数学试卷)

“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点P(a,b)成中心对称图形”的充要条件为“函数y=f(x+a)-b是奇函数”。

例1:求一元三次函数f(x)=ax3+bx2+cx+d(a≠0)图像的对称中心

解:利用

(2)几何法(利用函数图像的几何特性找到对称中心)

例1解法二:

由一般三次函数的图像特征(特殊情况也成立):

可知:其对称中心位于图像上,且横坐标为两极值点横坐标和的一半,而,故其对称中心为。

设计3:图像有对称中心的函数有何性质?

性质一:已知定义在D上的函数f(x),其图像关于点(a,b)中心对称,则坌x∈D,恒有f(2a-x)+f(x)=2b成立。

性质二:已知定义在D上的函数f(x),其图像关于点(a,0)和(b,0)(a≠b)中心对称,则f(x)为周期函数,周期为2|a-b|。

设计4:应用一:求函数f(x)=1/(x-1)+1/x+1/(x+3)图像的对称中心。

解:因为f(x-2)=1/(x-1)+1/x+1/(x+1)为奇函数,所以由推论得:f(x)图像的对称中心为(-2,0)。

应用二:(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卷Ⅰ数学(理)11题)

函数f(x)的定义域为R,若f(x+1)与f(x-1)都是奇函数,则_______。

1是偶函数2是奇函数3f(x+2)=f(x)4f(x+3)是奇函数。

解:由推论知f(x)关于点(1,0)和(-1,0)中心对称,故由性质二,可得函数f(x)为周期函数,周期为4,故f(x+3)=f(x+3-4)= (x-1)为奇函数。

小结:通过类比对函数图像对称中心的研究,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思路和方法,去研究函数图像的对称轴问题,这两个问题是关于函数性质中的重要问题,也是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的教学设计由教师自主完成,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教学步骤,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原则,符合数学教学的实际。

3.从感性到理性

感性到理性是数学教学设计的常用原则,高中数学知识往往较为抽象,不太能让学生理解一步到位,这里比较多的使用手段即从感性中去深化知识的本质。

循序渐进,规划写作教学 篇5

一、加强阅读,积累素材

写作要有素材基础,只有大量阅读摄取更多的信息武装自己,写作时才可以文思泉涌。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以备写作之需。有的学生也表示,自己读书不少,但写作时仍然无话可说。这就是读书积累的意识不够,读的不够仔细,一本书拿过来只是浏览大体内容,了解基本情节,对文中具体的描写直接忽略。这样的阅读,几乎是无效阅读,甚至经过一段时间后,读过的文章情节都会模糊不清。略读浏览可以更广泛阅读文章作品,但要真正有所收获,则需要认真细致,边阅读边摘录,摘录的过程正是学习消化的过程。

例如学生常用的“积累本”,“读书笔记”,这是平时的阅读记录。带有“作业性质”,学生便不太喜欢,老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自己的摘录本,自己设计摘录的方式。如平时阅读作品中遇到的精彩词句,描写优美的段落,都可以摘录品读。时下流行的歌曲,学生也可以在上面摘抄歌词,学习与娱乐同在,学生自然会对“摘录本”爱不释手。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自己摘录的内容进行美术修饰,变成精美收藏本,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阅读。老师只需在早读时稍作提醒,学生就会对摘录的内容再次阅读赏析,加强识记。

二、积极引导,指导方法

写作并不是胸中有墨就可以写出来的,还需要有方法指导。一篇文章600多字,需要精心构思,立意选材,合理安排,有明确的写作主题。调查显示学生每次在写作文时都是漫无目的,行文都是跟着感觉走,一会叙事,一会抒情,一会议论,文章写出来就是“四不像”。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各阶段学习训练写作主题,给学生讲述基本的写作方法。初中阶段的学生仍然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重点是叙事选材要给人真实的感觉,作文写作技巧主要表现在文章的拟题和开头结尾。

作文拟题一般有5分的创新分,要根据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结合自己的感悟拟出恰当的题目。文章的开头要么先声夺人,运用比喻增强气势,要么欲扬先抑吊足读者的胃口,或者是运用细腻的描写渲染气氛铺垫感情基调。文章的结尾要收束有力,或者是卒章显志篇末点题,或者是升华主旨。

如朱自清的《背影》在文章的开头就介绍了此行回家的目的是“奔丧”,而且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家里一片狼藉,奠定了文章伤感的感情基调。文章的结尾处,当我读父亲的信时,“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表达了作者深深地思念之情。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饱含深情的写作方法。《白杨礼赞》开头直抒胸臆:“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结尾处升华主旨:“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如果学生在写作文时能在结尾处升华主旨,文章的价值就提高了。

三、关注生活,实践训练

学生对生活的关注要有切入点,一般是通过学习课文内容,适时拓展课外生活,引入写作。比如对文章的多角度理解,对文章观点的评价,或者与文中主人公对话,与文章的作者探讨等。只要学生找出一个角度进行写作,老师都要给予鼓励,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老师要选择与学生生活经历比较相似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构思写作。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评价“三味书屋”的学习状况。很多学生的观点与教案分析大相径庭,学生认为“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是令人向往的学习生活。因为在三味书屋,学生可以一边读书一边溜出教室捉蚂蚁、折腊梅,还可以在课堂上画画,自由快乐。现在的学习生活没意思,每天上那么多的课,课后还有如山的作业,没有玩的时间。如果能够交换,真想回到鲁迅小时候的年代,背完几篇文言文就没事了,多好!学生的评论有理有据,这就是很好的实践写作训练。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重要的一部分,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要以“写作指导”为中心,加强阅读积累,以课文为“例文”分析写作技巧,链接生活实践,引导学生以真实的生活经历为切入点,在写作训练中说真话、抒真情,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合作教学,优势互补,高效课堂

2010年引进外教给我校的英语教学带来了活力,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增强了学生用英语表达的能力, 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语境, 使他们感受到纯正英语的魅力。同时, 与外教的交流也提高了英语教师的口语水平, 有利于英语教师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但是大部分英语教师与外教交流有限, 外籍教师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造成资源浪费。

笔者在与外籍教师交流的过程中, 发现外籍教师独自授课存在诸多问题, 如教学目标设置与我国新课标要求不匹配、授课缺乏系统性、课堂管理松散、操练不到位, 师生沟通不畅等。在大量学习和思考之后, 笔者借鉴了大学英语教学所采用的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方式提出假设———中外教师合作教学也适用于中学。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与外教沟通, 共同研究中学英语课程, 达成共识, 从合作备课、观摩教学、课后研讨以及日常交流等方面展开合作教学, 并成立课题小组, 拟定课题名称《初中英语教师与外教合作教学的实践研究》。

开展课题研究之后, 教师积极听课, 吸取外教教学的精华, 感受外教纯正的口语, 笔者选择其中的一节课作为课例, 记录如下。

二、案例

时间:2013年12月5日

授课人:Miss Cathy

班级:七年3班

教学内容:七年级上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socks?

教学重点与难点:—How much is?

_It’s..

_How much are?

_They are.

教材处理:以听、说、读的形式学习并巩固目标语言。

教学方法:先以实物认识各国货币, 由此引用寻问价格的句型进行练习, 以课本习题再做进一步的阅读训练。

教学过程:

Step 1:Greet the class.

Step 2:Lead in.Last week we talked about money.Now let’s look at some. (Take out some money.)

T:Look, what’re these?

S:Money.

T:OK.Do you know where they are from? (Show one of them to the students and ask) :Where is it from?

S:China.

T:That’s right.And this one?

S:America.

T:OK.Now let’s know more about money and I’ll list their names.

【评析】先以实物让学生认识各国的货币, 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Step 3:Learn more about money.

T:OK.Just now we knew about some money. (pick up a bill and a coin) .

Now please tell me what it is?

S:We don’t know.

T: (Show a bill) This is a bill.Bill is made from paper.Now read after me“bill”

S:Bill.

T: (Show a coin) This is a coin.Coin is made from metal.Read it“coin”

S:Coin.

【评析】在认识各国货币之后, 又教学生们纸质货币与金属货币用英语如何表达, 注重了细节, 拓展了词汇量, 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

Step 4:Discuss the prices.

Write down some prices on the blackboard.

T:Look at these prices and tell me how to say. (Point at¥10)

S:Ten yuan.

T:And this one? (Point at$10)

S:Ten dollars.

T:Great!And last one? (Point at¥7.9)

S:...

T:Seven point nine yuan.

And ask:How much is this book/the pen/one kilo of sugar?

Help to answer:It’s 7.2 yuan./2.5 yuan./8.3 yuan.

【评析】在认识货币的同时, 进一步了解如何识读货币, 以及人民币圆, 角, 分的读法, 使货币知识得以拓展, 进一步提高了说的技能。

Step 5:Practice.

T:Turn to books Section B.Here is an ad from Zig Zag’s Store.Read it and fill in the price tags.Then I’ll check the answers.

(The teacher asks the students to do, then check the answers.Correct the mistakes.)

【评析】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价格的表达方式, 同时也进一步掌握在询价句型中单复数的运用。通过师生间的互动达到了学生听、说技能的训练。

Step 6:Read the passage.

T:Please turn to page 51.Read the passage and answer my questions:

1) How much is the brown hat?

2) What does Mrs.Smith like?

3) How much is the red sweater?

4) What does Mrs.Smith buy for Jim?

5) What does Mrs.Smith buy for Mr.Smith?

6) What else does Mrs.Smith buy?

7) How much money does she use?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评析】有效的将这节课所学内容在这篇短文中加以巩固, 使学生掌握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Step 7:Sum up the prices.

二、课后反思

(一) 优点

1.Cathy的语音语调标准, 且语速适中,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常规英语课的不足, 对学生的听力训练有很大的帮助。

2.Cathy在教学中拓展了其他外币的认知与读法, 在教学上渗透了异国的文化知识。

3.本堂课看似简单随意, 但Cathy却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货币的认知———货币的认读———句型运用———应用文运用。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地将这堂课展示了出来, 易于学生掌握。

(二) 不足之处

本堂课是一堂听说练习课, 但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安排单调, 缺乏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性, 没有真正激发学生说的主动性。教师说的多, 学生听的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却没有让学生真正做到敢开口、会开口、多开口。

反思:优势互补是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意义所在。外籍教师幽默风趣、教学设计新颖、教具多样、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 大胆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中国教师语言点讲解系统, 善于及时纠错, 遵循准确———清晰——流利的原则, 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两者结合并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 使中外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方法相融合, 构建生命化课堂。

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 中外教师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训练他们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 增强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等等还需要课题组成员思考。另外, 如何使教师能够模仿纯正地道的英语, 提高口语水平, 同时和外教探讨、教研, 增强教师合作沟通的能力, 促进高效课堂的进一步实施, 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如何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将努力探究, 将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2]朱黎.中外英语教师合作教学的实践研究, 2013 (1) .

[3]胡维德.提高教师合作有效性的思考.教书育人, 2011 (2) .

[4]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对学生和教师能力发展的作用研究.

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 篇7

1.循序渐进教学方法的解读误区

对于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教师不能解读为以自己的认知过程代替学生对学习的认知过程, 从而主观臆断按照自己既定的理解方向对教材进行照搬, 这样会导致学生只能刻板地按照课本进行循序学习, 而能动性以及创造力无法在教学环节中很好地体现出来。依据新课改的要求,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两个主体, 不论以何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都是在平等的基础之上进行相互交往和互动, 达到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补充的作用。所以依照“循序渐进”的思路展开的课堂教学一定是以学生的认知线路为依据进行的。

2.对教学内容重组的循序渐进方法

教学内容是课堂中学生数学能力提升的主要信息获取频道, 因此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的实践中我们首先要从教学内容入手进行适当地重组。

2.1 结合学生的能力进行重组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重组形式, 有很多, 在教学环节中, 对于教材的理解, 每个教师和学生的理解都是有差异的, 尤其是学生, 有的班级学生能力较强, 认知能力强, 而有的学生对于初中数学的认知能力比较弱, 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依据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进行重组。比如在苏教版的初中数学课本中, “整式”一节内容中并没有提及到“代数式”的内容, 而在后续的课程中, 二者是分不开的, 所以教师在重组课本内容时, 可以将该两节内容和在一起来进行。

2.2 针对不同时期进行重组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改组时, 结合学生在不同学习时期的认知能力进行重组也是十分重要的, 依照课程的独立性、逻辑性以及层次性等关系, 可以从一课时到有联系的几节内容。例如在“圆”中我们会涉及到很多三角函数的问题, 所以三角函数一节可以改与“圆”一起进行讲解, 甚至“相似”这一节的内容也能够移至该节内容中, 因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许多关于相似的题目都与圆息息相关, 而且该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已足够学习“相似”方面的知识;另外, “概率初步”的内容同九年级第二学期中与“视图与投影”的内容一同教学, 能够体现很好地学习效率。

3.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循序渐进方法

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 最主要的还是要以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而对此, 我们的循序渐进方法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1) 探究阶段:初中生处于一个逐渐开始认知社会, 认知世界的阶段,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抓住这个阶段学生探究心理强的特点, 在部分容易操作的章节让学生先进行自我探究环节, 从猜想———假设———实验论证到分析, 通过自主探究课本的知识, 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解直线、射线、线段三者之间区别时, 对于线段的认识, 教师可以采用例子“将一根木棍钉在墙上需要几根钉子”这样的命题来开始本节,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2) 感悟阶段:探究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并感悟, 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充分消化。培养学生在自我探索课本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感悟, 能够激发他们无限的创造力, 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有一部分脑子比较好的学生能够很快完成教学环节中的内容, 显得比较自傲, 在剩余的教学时间中不去思考。针对这些学生, 教师可以采取引导的方式, 让他们去思考本节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不断引导学生去感悟。

(3) 创造阶段:从发现到创造, 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锻炼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让学生针对已知的事物来培养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过程中, 在学生探究基础之上, 引导他们重新建立概念, 归纳规律, 并且可以在课下主动动手制作一些学习模具, 设计探究性实验等, 还可以让他们接触更多开放性的问题, 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其实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很多情况下教师都低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而学生又无法解除到更开放性的问题, 这样是不对的。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宽广的舞台, 从探索到感悟, 再到创造性思维, 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更有利于初中学生的成长。

4.循序渐进的交流方式

初中教学中关于交流的内容我们很容易忽视, 而调查发现交流更有利于学生纠正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误区, 并且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中我们也要加入交流的内容, 比如还是在“直线、射线、线段”内容的教学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问答方式提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去讨论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表示方式, 学生通过交流和观察, 很快就能得出清晰的答案, 然后让教师来总结, 无形中提升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初中数学在实施循序渐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要做好以学生为主体, 再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或者其他方法, 才能够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循序渐进的环节中, 教学过程已经从简单的信息传递变为了学生体验的过程, 提升学生创造力的过程。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在整个初中教学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学生从小学步入初中后如果能在数学学习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在后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学习中就会如鱼得水。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在教学中能够采用循序渐进地方式以一个向导的角色逐渐将学生引入初中数学的天地, 是一个极佳的教学方式。本文就针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教学环节, 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数学做一个简要分析。

关键词:循序渐进,初中数学,应用

参考文献

[1]雷鸣.在教学反思中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1) :04-05

[2]乔洁.论多媒体教学的利弊[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03) :03-04

高师弹唱教学中循序渐进的重要性 篇8

一、高师弹唱教学中循序渐进的重要性

(一)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

在高师弹唱教学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充分突出高师弹唱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根据学生当前高师声乐知识和弹唱水平进行教学设计,使得教学内容既不高于学生当前的弹唱水平,避免学生因学不懂而丧失信心。同时也不低于学生当前的弹唱水平,避免学生由于教学内容太简单而失去兴趣,从而有效提升了高师弹唱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循序渐进教学方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为实行高质量的高师弹唱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实现因材施教

在高师弹唱教学中,学生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对高师弹唱教学的具体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不同。因此,尊重并发展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是高师弹唱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循序渐进教学方式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并根据这种不同进行指导和教学。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高师弹唱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体验,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因此,在循序渐进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和引导,尊重并发展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三)注重课堂互动与反思

在高师弹唱教学中运用循序渐进教学方式,有效强化高师弹唱课堂教学的互动与反思。高师弹唱课堂教学互动从情感的角度上看,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高师弹唱教学中师生平等地位的实现,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参与高师弹唱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对高师弹唱学习的自信心。从教学效果来看,高师弹唱教学中的互动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高师弹唱教学的接受程度,并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来调整高师弹唱教学设计,从而有效提升了高师弹唱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另外,高师弹唱教学中的互动,可以促进师生或是学生们间的紧密交流,进行思维上的强烈碰撞,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创造性。并且在高师弹唱教学的过程中,反思很重要,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还要时常进行教学上的反思,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加以调整。

二、发挥高师弹唱教学中循序渐进作用的有效途径

在高师弹唱教学中,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教师对循序渐进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发挥出循序渐进教学方式的作用和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高师声乐的课程要求制定出高师弹唱教学目标,并将总目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分,使其落实到每一节高师弹唱课堂上。高师弹唱的教学设计要围绕着课堂目标进行,为实现高师弹唱教学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在原有教学手段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创新,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高师弹唱教学。最后,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声乐知识和技能,还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观察法和联想法等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高师弹唱教学中循序渐进重要性的分析,让我们知道了循序渐进在高师弹唱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直接关系到高师弹唱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高师弹唱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的构建学生高师弹唱知识体系,提升高师弹唱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从而全面实现高师弹唱教学的目的,促进学生综合性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颖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对声乐初学者的重要性[J].音乐大观,2014,(11):106.

[2]曹登银.高师声乐“弹唱结合”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5,(14):142-144.

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 篇9

一、第一阶段

(一) 让学生了解歌唱的发声原理。对于刚开始学习歌唱的中学生来说, 他们大都不了解歌唱的发声原理, 而这一点对于学习歌唱的中学生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 让中学生了解歌唱的发声原理是十分重要的, 否则中学生的歌唱声音就过于单一化了。在进行歌唱时, 把声音都集中在咽腔或者鼻腔里都是不正确的, 这就直接影响了声音的质量。所以, 教师要首先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歌唱时的漏洞, 这样才有利于中学生以后进行歌唱。而且在歌唱时要注意自己气息的运用, 只有会调节自己的气息, 才能更好的完成歌唱, 教师要谨记, 千万不嫩更让中学生用单一的腔体共鸣来进行歌唱, 这是十分不正确的。

(二) 让学生了解正确的歌唱音色。教师在教授中学生进行歌唱时, 要注意的是要使学生培养一个对音色分辨的能力。对于一个进行歌唱的人来说, 这是十分重要的, 真正懂音乐的人会对音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分辨的能力。而这一点, 教师可以从中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入手, 这样既能引起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的了解音色, 从而能够更好地分辨出歌唱者的声音特色, 也能够很好地分辨出什么是柔和的音乐, 什么是激昂的音乐。不过, 值得注意的是, 听力的训练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炼成的, 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训练, 而且较好的听力水平是伴随着歌唱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 所以, 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切不可着急。

(三) 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呼吸方法。中学生在学习音乐时总会遇到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时, 一定要教授给中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就我国的目前情况而言, 还有一些教师在没有较好的呼吸方法时就胡乱的教授学生进行歌唱, 这分成容易导致中学生走入学习的误区, 影响着中学生日后早音乐上的发展。

二、第二阶段

(一) 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呼吸。学会真正的呼吸时歌唱的开始, 如果一个歌唱者无法正确的调整自己的呼吸, 那就没有办法进行真正歌唱。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 要让教师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呼吸的训练, 这样有助于中学生日后的歌唱, 切莫着急, 否则会适得其反, 只有达到这一阶段的目的, 才能开始下一阶段的学习。

(二) 让学生学会打开喉咙唱歌。喉咙是我们每个人发声时的气流必经之路, 如果一个歌唱者的喉咙没有真正的打开, 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发出自己真正想要发出的声音。对于刚刚开始进行歌唱学习的中学生来说, 他们大都不容易发出自己想要发出的声音, 因为气流不能很好地冲出喉咙来达到自己的理想, 而长期这样下去对学生的嗓子是极其不利的。

(三) 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中声区。当中学生会进行顺畅的呼吸, 以及打开喉咙之后, 就要引导中学生建立一个中声区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建立中声区步兵师一蹴而就的, 教师与学生都不可着急, 否则就会产生一些十分不好的效果, 会使学生的喉咙发出来的声音达不到理想的状态。每个歌唱家都是经过多年的刻苦练习来建立的, 所以, 中学生的学习更加的不能着急。

三、第三阶段

(一) 让学生学会歌唱时的咬字、吐字。学生的吐字、咬字是否清晰, 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歌唱是否能够更好地进行下去。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发音进行严格的要求, 一旦这种坏习惯形成, 以后就很难改正了。还有一些学生在平时说话时发音十分的清晰, 而在歌唱时就变得不清晰, 这样的例子也不是少数, 值得我们注意, 针对这样的学生, 要使他们从母音的发音训练开始进行, 之后再进行歌唱。

(二) 为学生选择适合的歌曲。教师在指导学生时, 要为学生选择适合的歌曲, 这就如同我们穿衣服, 无论衣服大小穿在我们身上合适的, 才是我们的号。如果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歌唱一些有难度的歌曲, 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三) 增强歌唱的艺术表现力。对歌唱进行一系列的练习, 是为了让中学生能够唱出优美的歌声, 而优美的歌声是为了表达人们的情感。只有经过一系列的歌唱的练习才能有助于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歌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是不能着急的一个过程。教师在教授中学生进行过程练习时, 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由歌唱教学的科学性等重要的性质所决定的。而学生进行歌唱教学, 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所以这一原则对于中学生而言而更为重要的。

摘要:歌唱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如果学生想一蹴而就, 就会选取捷径, 这样就会形成一些错误的歌唱方法, 在日后的发展中是十分不利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来教导学生, 使学生走上一条正确的歌唱道路, 为学生日后的学习简历一个良好的基础。本文立足于循序渐进的原则之上, 对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歌唱的具体教学实施过程进行分析, 并提出教学方法。

太极拳教学要循序渐进 篇10

太极拳教学中的“序”,概括一下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太极拳有阶段之序

王宗岳说:“由招熟渐悟懂劲,由渐悟懂劲阶及神明。”你在完成“招熟”的教学任务后,就要进入“懂劲”教学,最后才能引导学者向“神明”阶段迈进。此外,太极拳教学中还有不少分阶段的说法,如“三阶九层论”、“四阶论”等,都是太极拳教学中所应有的“序”。

二是太极拳有功法之序

太极拳有三大功法:基本功法(太极桩等)、套路功法(套路)和运用功法(推手、散手)。三者构成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有机整体。教拳,特别是从事技击拳的教学者,要循着这个“序”进行教学,不能永远停留在套路教学上。

三是太极拳有内、外之序

太极拳是内家拳,讲究“外练筋骨皮,内炼精气神”,开始教拳时要从外在的东西“筋骨皮”,即运动系统的运动开始,然后要逐步过渡到内在的东西“精气神”,即呼吸运动、意识运动的教学,内在的“精气神”练好了,又要强化外在的“筋骨皮”,使内在与外在相结合,循环往复,促使外与内在不断交替中强化,内外结合方能致用。只讲内,或只讲外,是不符合太极拳的拳理要求的。

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 篇11

一、“悟”字感知

“悟”是建立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的感悟。学生通过自读, 可以明白哪些字形、字音、词义、文段需要记忆, 了解文章的学习目的和重点是什么, 体会到课文写了些什么内容。“悟”是对课文的初步感知。教学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 教师首先就可提问学生对本篇课文有何感悟, 尽可能让多数学生发言, 而教师却不必急于评判。这样既能保护发言者的积极性, 又能让听众结合别人的回答引发更全面的思考。

二、“省”字启思

“省”是在众多学生“悟”的基础上, 让每一个学生再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是在结合别人的回答上, 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这时的思考比“悟”更深刻、更全面、更系统, 有利于学生自学过程时的查漏补缺。教师这时要注意巡查, 对潜能生应进行个别指导, 对优生可以轻声提问, 使学生的自学过程既有层次又不会有太大的悬殊, 让每个学生都能充满自信地学习, 同时也为下一步学习作准备。

三、“探”字质疑

“探”就是发动学生进行广泛的探究。可以让学生自行离位探究, 教师此时要做到有的放矢, 控制好局面。鼓励学生对争执不下的问题举手请教,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也应予以及时地分析或解答。如果学生发问较少, 教者可以适时地抛出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导向性的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若引导得好, 就会达到“场面热闹却不嘈杂, 思维活跃却不涣散, 目标集中却不紊乱”的效果。

四、“钻”字解难

“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深入理解, 是钻研精神的具体体现。对一些浅层次的问题, 有了前面的自学和讨论作基础, 教师只需在课堂上作些归纳和总结即可。对于涉及教学目的和重点的一些问题, 则需要作些铺垫, 为学生架好理解的梯子, 让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 从而达到触类旁通。如果在引导理解的过程中, 多数学生仍抖不开包袱, 教师这时可以对一些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发问, 并加以指导。若这样仍是达不到达目的, 还可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发问, 直到所有学生理解为止。

五、“合”字总结

“合”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是各种理解能力的整合。课堂教学中, 有意识地锻炼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 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运用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去独立地阅读理解有关语段, 高屋建瓴地驾驭语段内容, 了解语段阐述的主要内容、表现的主题、语段的层次、上下文的联系、精妙的词语、重点文句的含义及作用、重点字词的音形义、语言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的语言、论据形式、论证方法等等。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以引导点拨, 辅之以必要的阅读训练, 做到导练结合, 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一定会大有长进。

六、“延”字升华

“延”即知识的延伸, 是前面五个字的升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不仅是为了剖析别人文章, 更主要的是要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即学以致用。汉语言博大精深, 提高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 一蹴而就的, 要注意把平时积累的知识及时地运用到写作当中。比如, 可以通过写日记的形式加以锻炼, 并让作文训练紧贴教学内容, 教师利用写作课或阅读课再加以适当的点评, 这既可以避免学生日记的空洞无物, 又可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长此以往, 日积月累, 学生的写作能力慢慢就会得到提高。

上一篇:师德伴我成长下一篇:病媒生物控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