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性技术创新

2024-09-26

渐进性技术创新(精选12篇)

渐进性技术创新 篇1

为进一步营造科研学术氛围,提升学生创新科研水平,为就业创业构建良好的平台,每年教育部、教育厅、校教务处、校团委以及其它部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创新研究项目,支持大学生们开展创新研究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学生可以向相关部门申请创新项目。但申请项目有申报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申报项目选题应瞄准科学发展前沿,要具有创新性。对于在校的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提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选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1,2,3]而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课题组多年致力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出了一套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法,即循序渐进,构建大学生创新意识。

1 加强学习、夯实基础

如果说创新是一棵大树的话,那么基本理论知识是这棵大树生长的土壤。创新不可能凭空而来,必须以基本理论知识为支撑。我们课题组每年选择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过了大一大二的基础课程的学习,修完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四大基础课程,对化学有一定的了解。作为工科专业的学生,也开设了机械类、电子类和力学类等课程,同时,专业方面也开设了部分课程。可以说,进入大三大四的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搭建了一个好得发展平台。

但科学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许多新的知识在教材中学习不到。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材料专业各个领域世界发展前沿,我们组十二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组建了一个博士论坛,每一个教师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阅读文献,选择主题,每半个月开展一次博士论坛,组织学生听讲,学生可以发言和提问,通过面对面互动进行学术交流。但毕竟教师讲的知识有限,学生在课余时间里需要自己查查文献,看看书,加强学习,夯实理论基础。

2 选好主题、批判性阅读

我们课题组的教师每人提出1~2研究主题,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并成立科研小组,每个小组学生人数5名,在相应老师指导下进行科研活动。然而选择好研究主题以后,具体的创新在哪里?这需要课题小组的每位同学广泛阅读科研文献,课题组提出科研文献的批判性阅读方法。

批判性阅读,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读物的真实性、有效性及其价值进行判断并做出评价的一种阅读活动。我们在指导学生对科研文献批判性阅读的时候,前提是要求学生树立批判性阅读意识,要消除迷信权威的心理准备。每一篇材料类科研论文在原料的选用、合成条件的选择、技术路线的制定、关键问题的解决以及结果与结论的完善程度方面或多或少存在其缺陷性。全盘接受文献所报道的一切,不如不读文献。批判性阅读的目的就是要探索文献报道中的不足之处,寻求解决的方法,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4,5,6]。

但学生也应该注意,批判性阅读科研文献并不是全盘否认文献。一篇科研文献的发表尤其是高档次的文章其存在必定有它的价值。只有接受科研文献中有价值的东西,为我所用,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才有创新的基础。如我对学生讲的一篇陶氏公司在2006年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一篇文献[Science 2006, 5, 312-714],该文献一发表,引起了全世界聚烯烃领域科研人员的强烈的反应和关注。该文献最有价值和独特之处在于第一次提出在烯烃聚合中采用了链穿梭技术(chain shuttling technology)制备了烯烃嵌段聚合物,随后陶氏公司和日本的三菱公司合作将此技术转为工业化生产。然而我们在批判性阅读这篇文献的时候,发现文献并不是完美无缺。文献报道在制备了烯烃嵌段聚合物过程中使用了价格昂贵的单体-辛烯,这就使得产品的成本很高。如何利用简单、便宜的单体代替辛烯呢?这就是我们的创新出发点。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我们吸收和采纳了链穿梭技术,并将其与链行走技术(chain walking technology)结合,仅从一种简单、便宜的单体-乙烯出发,同样成功合成了烯烃嵌段聚合物,该成果立刻发表在Macromolecules期刊上[Macromolecules 2009, 42, 1834-1837]。

科研文献批判性阅读需要技巧的,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分一般分四步走。第一步全面理解科研文献,理解文献要达到的目的、实施方案、技术路线和结果结论。全面理解不能忽略每一个具体细节,因为每一个具体的细节与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是息息相关的,而对结果结论的理解是建立在一定的实验过程和条件下的进行,过程与条件改变,结果结论也无法得到。第二步客观评价,客观评价文献的价值或其创新点,实施方案与技术路线有什么可取新颖之处,结果结论的有什么独特之处,如合成的材料在结构和性能与同类材料相比存在哪些优势和特点。客观评价要求学生具深厚的理论知识,能把握研究领域科技发展前沿。在我们指导学生客观评价一篇文献的时候,需要多篇科研文献在一起作比较,比较才能显示不同文献的特点和价值。第三步深刻思考,思考分两方面,一方面思考文献存在哪些缺陷和不足,包括原料的选用、实验条件的选择、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的局限性等等。另一方面思考文献创新点提出需要提出者具有哪些知识基础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反思自己,我能不能提出这类创新点?我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这样通过反思来提升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第四步提出创新点,这一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最高,不但要求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面、阅读大量的文献,而且学生需要勤于思考和反思。通过前面理解、客观评价和深刻思考大量的科研文献,综合分析文献的创新和不足之处,寻求一条解决的方法,即提出自己的创新点,创新点可以是新的技术路线、新的表征测试方法和高性能的新型材料的制备等等[7,8,9,10]。

3 组内讨论、提炼创新

每个学生每个月提出一个创新点提交到组内,由带组老师组织组内讨论。首先由学生介绍自己的创新点、实验方案、技术路线和创新点与同类文献比较的优势特点等等。组内的其他学生和老师向该学生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讨论的主要是衡量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是不是很完善、技术路线是否可行,最总重要的一点是创新点和文献报道相比有多大的价值和优势。组内讨论是比不可少的,因为毕竟每个学生的知识面、知识结构有他的局限性,对于创新点的提出可能存在欠考虑的地方,必须通过集体的讨论对创新点和实验方案以及技术路线进行完善。如我们组有一位学生提出一种新的合成二茂铁基嵌段聚合物用于传感材料,在合成过程中聚合物侧基酯基团的需要水解反应,但其没有考虑到聚合物主链上也含有酯基,也会发生水解而破坏聚合物链。这个问题被组内的另外一位学生提出,看来组内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组内讨论过程中,讲解的学生把各位同学和老师提出的意见收集并整理,讨论会后思考提出的意见,对自己的创新点、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进一步修改,反复推敲,提炼创新,在下次组内会议上进一步讨论。

4 反复训练、不断加强

创新意识的培养短时间内是很难见成效的,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我们反复训练时间一般在一个学期的时间以上,有些小组持续的时间更长,达到一年。从训练的整个过程可以看出,小组学生最初提出的有些创新点不够成熟,可能是知识面不够、考虑不周全以及对科学发展前沿把握不准的原因,这些不成熟创新点的提出基本上被带组老师和小组的同学给否决了。当然创新点被否决的学生必须明白自己的创新点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和改正等等,需要在否定中吸取教训,在否定中不断培养创新意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整体创新意识得到加强,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善于思考问题,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献的时候,对于文献报道的结果不会盲目地肯定和跟从,或简单否定,而是采取批判性阅读四步对文献进行深入地剖析,吸收文献有价值的创新,同时思考文献存在哪些不足,客观对待,科学分析。二是求知欲望增强,学生能及时跟踪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沿,对文献报道的新的实验技术、新的合成方法以及新型结构材料等等能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溯源。三是知识面得到拓展,在求知欲望的驱动下,学生能主动地搜寻资料、阅读文献书籍,学习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听不到的知识,如我们的一位学生在新型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方面提出了自己独特新颖的见解,这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四是科研态度更为严谨,我们要求学生提出创新点必须有理论根据、文献支撑和科学前沿性。理论依据和文献支撑主要是考察到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而科研前沿性主要衡量创新点有没有制高点和实际应用价值。我们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体会到只要严谨的科研态度并付诸于实践训练之中,提出的创新点才能经得起推敲。

5 实验实践、验证可行

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学生提出的创新点必须通过实验实验来验证其可行性。我们每个小组通过半年到一年的训练,最后遴选出一个或两个创新点,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在实验室开展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实验方案和创新点,原因是创新点的提出和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验实践往往不能简单的等同,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修改创新点和调整实验方案的时候,同样需要查阅资料,深入分析、比较、推敲,这也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的补充部分。

在实验实践之中验证创新点的可行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不是每个创新点都是很成功的,往往十有八九在实验实践中被淘汰,原因主要有实验方案不完善、技术路线不可行,创新点实际应用价值不大。但也有成功的范例,如我们一位大四的学生提出的新型二茂铁基六臂星型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离子识别方面的应用最后在实验中得到了很好地验证,并且该结果即将发表在国外被SCI收录的期刊上。

6 结 语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效教育目标之一,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是我们高校教师的责任。我们创建的这一套循序渐进,构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渐显出一定的成效。但此方法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该方法只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实验、需要指导老师发挥大量的精力和牺牲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等等。如何寻求出一条更为完善和更适合于我们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方法,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摘要: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循序渐进,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即加强学习、夯实基础,选好主题、批判性阅读,组内讨论、提炼创新,反复训练、不断加强,实验实践、验证可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一至两年的反复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明显得到了加强。实验研究表明,循序渐进,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循序渐进,创新意识,教学实践,批判性阅读

参考文献

[1]孔令翠.试论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1):85-89.

[2]黎胜.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创新教育,2009(11):22.

[3]卞新荣.用文献研究法研究数学教育原则与方法[J].教育在线,2009(9):56-58.

[4]张新强.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自己[J].高中语文教与学,2009(4):54-56.

[5]刘树生.批判性阅读的实施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2):13-15.

[6]韦丽秋.批判性阅读能力提升方法的应用[J].安顺学院学报,2010,12(2):34-36.

[7]范莉.批判式阅读教学法初探[J].教学研究,2008(8):100-105.

[8]李梅兰.关于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思维的实验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3(8):125-129.

[9]李晓梅.基于批判性阅读的专业英语阅读教学实验研究[J].甘肃师范学报,2009,14(6):80-83.

[10]张以文.关于语文教学中的“批判式”阅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53):28.

渐进性技术创新 篇2

车间全部实现半自动生产线作业,工位设计精简合理,生产设备简便智能,便于员工操作;员工经过专业培训,严格按照标准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产品放置盒,实行五个流周转放置,能够有效避免出现产品堆积现象;所有产品实行100%全检,严格按照品质要求进行质量管控,保障产品质量。以下是对生产设备的具体说明

一、打顶杆设备:打顶杆设备上装有光电感应器,当无产品或产品未放到位,感应器未感应到时,按动启动按钮设备不会动作;当顶杆未打到位时,设备会发出报警信号,另外设备有自检功能,可以检测出顶杆是否完全打入套管。

二、旋齿盘设备:设备装有光电感应器,未感应到产品时,按动启动按钮设备不会动作;设备有限位功能,可以精确控制齿盘旋入量。

三、点油设备:设备为自动化点油装置,可以精准控制油量,并且可以通过调试程序来精确控制点油路径,达到快速精准的注油目的。

四、压合设备:设备装有感应器,未感应到产品时,按动启动按钮设备不会动作;设备具有限位功能,可以有效避免产品被压伤。

五、老化测试:老化时间可调,时间继电器控制调整。采用直流稳压电源控制测试高低电压输出,依照产品的特性电压0-30V可调,电流0-5A可调,并且有电源正负输出切换功能。独特双层,三排机构,减少了整体老化时间,每组可以单独控制电压和老化时间,有独立的启动和停止按钮。老化完成时,每层指示灯由常量变为闪烁状态,并报警。

六、电性能测试:机台对产品感应,当产品未安装到位时,按下启动按钮,设备不会启动,当产品测试OK时,绿灯指示并自动喷码,当产品NG时,红灯指示且喷码不会执行,并记录结果。在不良品未放入不良品盒时,设备保持报警机台停止工作。不良品放入不良品盒后,报警停止,设备才能够正常运行。本测试设备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通过替换夹具和插针插头来实现不同产品的测试。

关注用户的渐进式创新 篇3

书名挺有吸引力《在你身边,为你设计》,这是腾讯第一次系统地分享14年来的用户体验设计经验,应该也是业界第一本较全面地讲述如何在大型互联Wh司做用户体验设计的书。

IT人上都知道腾讯的交互设计是国内最强的,很多规则已经成为业界标准。腾讯获得的专利数是国内互联网公司中最多的,几乎占了行业总数的一半。

在腾讯负责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的部门是CDC,也就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中心”,CDC是“Customex Research&User Experience Design Center”的缩写。CDC成立于2006年。前身是QQ的设计组,是腾讯历史最久远的设计团队。也是腾讯唯一的“公司级”设计团队。

CDC几乎在腾讯每一个重要产品上都留下了足迹,QQ、电脑管家、Q+、TM、QQMusic、QQ浏览器、QQ影音等100多个互联网产品,都是CDC与兄弟部门紧密合作。一起做出来的。

说到出版这本书的初衷,腾讯创始人马化腾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在腾讯14年的产品研发中,积累了很多用户体验设计的思考和方法。腾讯自实施开放战略以来,我一直在思考。除了流量、技术、服务等“硬件”分享,腾讯还能带给大家什么?之前,我在腾讯合作伙伴大会上分享了腾讯产品研发的“灰度法则”;现在,我鼓励设计中心将用户体验设计的经验和教训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也有所启发和帮助。”

所以,在2012年,CDC就把多年的设计经验结集成书。书中集合了CDC团队多年沉淀下来的设计经验,包含常规的交互设计、用户体验方面的设计法则,图文并茂,非常丰富。主要内容包括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用户研究、体验设计、设计流程和工具,以及團队成长与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分享。

书中有两点吸引了我。

一是,产品设计需要颠覆式创新还是渐进式创新?在腾讯看来,现在中国互联网处于产品过剩时期,任何一个产品形态,市场上都有多款免费的产品供用户选择。用户很默契地遵循一些产品形态的基本标准,比如即时通信、邮箱、微博、电商网站。基本都是已成型的产品形态,用户也习惯了这些产品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全面的、颠覆式的创新是一种既费力又不符合用户预期的做法。腾讯不求颠覆式创新,但求快速迭代的渐进式创新。比如说,从QQ第一个版本到现在,腾讯发布了数以百计个版本的QQ,这其中虽不乏重大的重构和功能的革新,但更多的是遍布在小版本中的渐进式创新。比如QQ的截屏功能、信息输入功能等。

其次,互联网产品设计如何平衡商业价值与用户价值?在腾讯看来,只有最大化用户价值,才会带来最大化的商业价值。商业价值在绩效考核的压力下,往往会急功近利,而由此带来的激进的思维方式和产品设计方式,可能会损害到最终的用户体验。比如在产品中插入广告。在这点上,腾讯将CDC设为独立的产品设计中心。为公司其他团队提供设计服务,没有商业价值的考核,这种设置能在公司内部对一味追求商业价值产生制衡。CDC自身也在不断调整组织结构、优化合作方式。通过合理配置设计资源,找出体验设计领域独特的管理方法。现在CDC团队有200多人,形成了项目组和专业组相结合的矩阵式人员管理模式,这给腾讯的其他产品团队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的、紧密的支持服务体系。

在最后,CDC的创始人唐沐做了这样的分享总结:一个设计团队的成功,并不在于它有多大,而是在于它做过多少成功的项目。只有聚焦,才有精品。资源永远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资源把事情做好,才有机会拥有更多的资源做更多更好的事情。

渐进性技术创新 篇4

实事求是地看, 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 企业对科技的迫切需求, 使当前科研院所与地方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并取得积极效果。一方面, 科研院所加强技术转移工作力度, 出台各种激励措施, 鼓励科技人员从事成果转化工作;另一方面, 国有企业尤其民营企业纷纷到科研院所寻求高新技术, 通过改造传统产业以提高产品附加值, 增强竞争力。但业内人士都知道, 在声势浩大的展示会、隆重热烈的签约仪式以及各种各样的洽谈会、对接会上, 能真正落实的合作项目实属少数。仔细分析, 在技术转移过程中, 转让方的科研院所与受让方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观念上的误区, 如果不及时转变观念, 势必影响技术转移工作的开展。

“科学家的‘技术’就是企业家需要的‘成果’”, 这是技术转移工作中最大的误区。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科研人员说, 我们研发的某项技术, 在国内甚至世界排名第几位, 技术指标如何先进, 在世界一流刊物上发表了论文, 还被引用多少次, 并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奖等等。可是到了企业家手中, 指标并没有达到设计要求, 结果与初衷也大相径庭。有的技术在实验室里, 无论从原理、设计、工艺、流程等方面都走得通, 可一到实际应用和生产上就无法实现。企业家们也为此经常感叹, 都快踏破科研院所的门槛了, 怎么就找不着中意的成熟“成果”?

科研院所要经常“科技下乡”

科研院所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不断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因此科技必须与经济相结合。科研院所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了解近企业的实际需求, 主动拉近与企业的距离, 尤其是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要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

第一, 科研院所的科技研发工作必须从国家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必须经常主动地走出去, 了解企业实际需求, 在可能的条件下, 共同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 从企业中来, 到企业中去, 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 科研院所要降低与企业的合作门槛。由于当前科研院所的体制原因, 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 科研院所要收取一定的成本。但在实际运行中, 往往会出现科研人员不切实际地“漫天要价”等现象。我们知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但科技并不等于生产力, 更不等于产业化。成果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包含着从产品创意到商品化生产到形成产业和市场规模等一系列环节, 其基本上要经过新产品的初步构思、研究开发、设计实验试制、中试、批量生产、规模化以及诸如市场、营销、策划、公关、宣传、人财物等企业管理过程中的诸多要素。科研单位只能相对独立完成上述环节中的少数, 其他环节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一名优秀桥梁专家不一定能把一座桥架起来的深刻道理。因此, 科研院所不要过分强调技术的作用, 只有降低合作门槛, 主动与社会资源配合, 才能共同做好技术转移工作。同时, 必须正确认识自身在社会分工中的定位与作用。作为科技工作者, 企业管理并不是其长项, 搞技术研发才是专长。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既当科学家又作企业家, 成功的案例并不多。

第三, 科研人员在产品研发过程中, 除了重视单个技术指标的先进性外, 还要着眼于综合应用, 以及产品部件的匹配度, 避免片面追求算法的先进, 忽视相关功能的衔接, 从而影响产品整体效能的发挥。

第四, 科研人员应主动与兄弟院所强强联合, 共同攻关, 不要吃“独食”。产品开发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更需要跨学科的组织与合作。因而在现实工作中, 科技人员要善于主动与相关单位的合作, 集成领域优势力量, 携手合作, 避免自行其是, 大包大揽。

企业可将科研院所看作是自己的“研发中心”

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科研院所不断转变观念, 科技人员已主动与企业结合, 并将先进适用技术向企业转移。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技术受让方的企业也要适时转变观念。

第一, 树立与科研院所长期合作的思想。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并非一蹴而就, 一方面,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工作思路并非能在短时间内改变, 科研人员的思想转变需要一个过程, 企业与科研院所的沟通与了解更需要循序渐进。另一方面, 产品的技术研发本身需要时间, 因此, 企业要树立与科研院所长期合作的思想。

第二, 积极从技术方面得到科研院所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是为了到科研院所寻找技术, 提高自身的产品竞争力, 并不是找立即能赚钱的项目或产品。但在日常工作中, 科研人员经常会遇到企业负责人到科研院所寻找好项目、好产品, 并且还提出一些特定的要求。众所周知, 由于科研院所的既定特征, 一个科研单位基本上是不能独自研发出一项成果的, 企业家们要寻找理想化的项目只能是高兴而来, 空手而去。为此, 企业家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进而转变观念, 将市场优势与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相结合, 认真思考与科研院所合作的目的, 就能较容易地找到“现成”的产品。

渐进性技术创新 篇5

第1节 劳动力配备、机械设备和材料投入计划(1)劳动力需用量计划

1、劳动力配备计划说明:

1)本工程劳动力配备计划是根据招标文件提供的设计图纸、有关的预算定额、劳动定额和总进度计划编制的,主要反映工程所需各种技术工、普工人数,它是项目部控制劳动力平衡、调配的主要依据。

2)为了确保本工程施工总进度计划目标的实现,达到保障施工进度和施工劳动力投入的需要,劳动力的投入按阶段配备,重点控制基础与地下室、主体工程、装饰工程、安装工程的劳力配备。基础及主体结构施工着重安排模板工、钢筋工和砼工的劳动力,原则上满足24小时作业的要求;装饰工程首先要调配粉刷工,突出安装工、楼地面工和其它专业班组的组织。

3)安装工程在主体施工和粉刷施工时必须服从土建工程的工期安排,随着土建的速度和工作量的增减及时调动配备施工人员,做到决不影响土建工期。(详细的安装工程劳力配备计划见安装部分施工组织设计)。4)为了确保主体工期,本工程必须能在模板施工中满足墙体、柱、楼梯、梁板各工序同时施工的人员分配,劳动力的投入高峰时达到180人左右,平均100人左右。

1、机械设备配备计划说明:

施工机械设备是施工现场人、材、机三大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机械配备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进度计划的实施,劳动力的投入及成本的降低,特别是垂直运输的配备更与工程的施工进度密切相关。为了确保本工程的进度计划得以实施,并尽可能的缩短工期,减少劳动力投入和降低成本,根据本工程的实际特点和建设方的工期要求,本公司对施工机械的周密安排如下:

(1)着重解决垂直运输机械,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图纸及图纸上建筑物的细部尺寸,为确保工程的进度与质量,计划配备1台物料提升机,在基础施工阶段结束前便先行安装。

(2)其它机具设备主要包括钢筋制作机械、木工机械、砼施工机械、砂浆搅拌机械等,详细的机具配备计划见土建施工机械设备表。(3)主要周转材料需用量计划

1、周转材料计算依据

按选定的施工方案作为依据进行计算。1)φ4.8*3.0钢管:

1至6层采用全封闭双排脚手架。包括施工外架及楼层安全防护栏杆、防坠棚等部位,满足整体施工的需要。2)模板

基础的梁、柱等部位,满足基础施工需要。3)建筑多层板

建筑多层板的模板,满足结构二层的施工需求。4)模板木材

梁、小型构件、异形梁、板的水平垫木等部位,满足整幢大楼的安全施工需求。5)安全密目网

整体爬架、双排脚手架的安全防护,满足整个构筑物的安全需要。6)脚手板

按安全文明施工规定“三步一隔离”的要求,装饰阶段的内脚手架的铺设、防坠棚等部位的使用,满足整体施工的要求。7)扣件式脚手架

根据施工进度,满足构筑物梁板的施工要求。8)平网

按安全施工规范,满足整个构筑物的防坠平网的使用。

2、周转材料的调用

本工程周转材料全部计划本公司材料租赁站购买或租赁,并在得到中标意向通知后,便开始着手准备材料的租赁和购买事项。

劳动力配备、机械设备和材料投入计划具体参见《附表三 劳动力计划表》、《附表一 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第2节 劳动力、机械设备和材料安排及材料的采购(1)技术上的准备

1、熟悉和审查施工图纸:

1)拿到图纸后,仔细检查施工图纸是否完整和齐全,施工图纸设计内容是否符合工程施工规范。

2)各技术人员抓紧熟悉图纸,检查施工图纸及各组成部分间有无矛盾和错误,如建筑图与其相关的结构图尺寸、标高、说明等方面是否一致等。3)通过图纸自审、互审和会审形成图纸会审纪要,掌握拟建工程的特性及应重点注意的问题,给工程的全面施工创造条件。

2、各项资料的调查分析:

开工前,派有关管理人员对该地区周边的技术经济条件等进行调查分析,如三大材的价格、材料进场来源、交通资源、建筑协作单位的施工能力等。

3、预算员作好施工预算及分部工程工料分析。主要构配件及时统计计划,提出加工定货数量、规格及需用日期。

4、按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以往施工经验及合同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各部门的工程技术措施、技术方案,组织技术交底工作。

(2)施工现场准备

在工程正式开工前完成施工现场的全场性前期准备工作,施工现场准备工作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施工现场临时围墙的施工。

2、大型临时设施的建造:

施工现场东南区:材料堆放区、施工通道,周转材料堆放,门卫,钢筋堆放,钢筋工棚,公共厕所。

3、临时施工道路的浇筑,临时用水用电管网的布置和敷设。

4、复核及保护好建设方提供的永久性坐标和高程,按照既定的永久性坐标定好施工现场的测量控制网。

5、有计划组织机构及材料的进场,堆放于指定地点。(3)生产准备

确定施工用水量:经不定期现场的踏勘,施工现场已水通、电通,建设方在现场已提供一根50mm水管管径的接口,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及计算,水流量已经可以解决现场高峰期的施工用水,另加2只由施工单位自制的3M3容量的钢板水箱及1台高程扬水泵,用于各楼层施工用水。(4)劳动力组织计划的准备

1、按照劳动力配备计划组织施工人员分批进场,并签定劳务协议。

2、按照既定的现场管理组织机构配足管理人员,同时制定各部门下属人员的岗位责任制。

3、对进场的施工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入场教育。包括公司及项目部管理制度的学习、安全知识教育、基本施工规程的学习等。第3节 降低成本措施

1、加强成本管理,严格核算成本,确定计划成本、成本的降低额和降低率,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不断降低成本,增加盈利、控制成本开支

管理和划清成本界限,并有利于加强计划管理。

2、节约间接费用、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方针,实行指标分管,减少非生产人员、节约费用开支。

3、提高机械设备利率,降低机械费用开支,管好施工机械,提高其完好率,利用率,充分发挥其效能,不但可以加快工程进度,完成更多的工作量,而且可以减少劳动量,从而降低工程成本。

4、节约材料消耗,从材料的采购、运输、使用以及竣工后的回收环节,认真采取措施,同时要不断地改进施工技术,加强材料管理,制定合理的材料消耗定额,有计划、合理地、积极地进行材料的综合利用和翻旧利废,这样就能从材料的采购、运输、使用这三个环节上节约材料的消耗。

5、加强平面管理、计划管理,合理配料,合理堆放,减少场内二次搬运费用。

6、钢筋集中下料,降低钢材损耗率。

7、砼搅拌时加入减水剂,节约5%的水泥。

8、园盘钢筋调直采用机械冷拉,可延伸钢筋3%~5%。

9、定期开展经济活动分析,确切掌握施工成本动态。

10、脚手架基地硬化自理的砼坡面,留作散水坡的基层合二为一,节约部分材料。

11、模板制作时标明尺寸和所用部位,使用后做好清理上油工作,提高使用能力,加快施工周期,减少周转材料租用时间。

党的先进性如何体现在自主创新中 篇6

善于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凝聚力与引领力,党组织的先进性就真可谓名副其实了。

企业研发机构是自主创新的核心阵地,肩负着企业科学技术进步的重任。着力自主创新,加强研发团队党员先进性建设,是时代的召唤、企业的迫切需要、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商品研发院, 2005年共完成新产品车型开发192种、试验总里数达到120万公里、技术降成本2 163万元、新产品销售贡献率48.07%、开展科研项目22项、申请专利23项、获得东风公司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给予股份公司主营业务与事业计划以强有力的支撑。但是从建设国际化轻型商用车公司的战略目标来看,其自主创新方面的差距也显而易见。作为处于企业自主创新核心阵地的基层党组织,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研发团队的党员是第一资源中的精华,肩负着引领股份公司产品开发、技术进步的重任。着力自主创新,加强党员先进性建设,是“党管人才”、自主创新的需要,是“人才强企”战略的具体体现,是商品研发院党组织切实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载体和途径,是培养核心团队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发团队党员队伍的主流特点与薄弱环节

如何加强党员先进性建设,在自主创新中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深入到商品研发院进行调查分析,分别召开党员、群众座谈会,与党员、群众个别沟通谈心,共有47名同志参加,占员工总数的19.91%。组织党员、群众进行问卷调查,党员问卷调查50人,占党员总数的76.92%,问卷共列问题34项;群众问卷96人,占群众总数的56.14%,问卷共列问题23项。上述作法为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广泛性提供了依据。

商品研发院共有党员66名,占员工总数的27.96%,党员队伍的主流特点:一是年纪轻,学历高,平均年龄为34.5岁,28岁以下的24人,占党员总数的36.36%;本科以上学历的为58人,占党员总数的87.87%,其中研究生7人。二是忠诚于党的事业,热爱“东风汽车”。94%的党员认为党员先进性主要体现在理想信念坚定、业务技能精湛、先锋模范作用突出上;89.13%的党员认为工作是为国家、社会作贡献,以及实现个人价值;98%的党员认为企业发展了,个人就有了保障。三是业务水平较高,是商品研发院的中坚力量。全院高级职称28名,中级职称10名,占党员总数的57.57%;科级以上干部26名,占党员总数的39.39%。业务能力在行业内,有8%自认为很好,有58%自认为较好,这与群众问卷调查评价结果相符。四是注重学习,渴望得到培训。每天坚持学习一个小时以上的为98%;一年接受业务培训一个月以上的为18%,半个月至一个月的为30%,一个星期至半个月的为42%;需要组织解决培训的为68.75%。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党员队伍结构有失衡的现象。一是近几年入党的同志多,总共有37人,占党员总数的56%。这些同志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为缺乏,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薄弱。而且在整个党员队伍中,经常阅读党报党刊的仅为20%,有时阅读的为42%,偶尔阅读的为32%。这方面的差距,无论对于自主创新,还是带领群众一道前进,在实践中往往会变成种种障碍,使成效大打折扣。事实证明:自主创新需要厚实的技术技能支撑,同时也需要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等核心技术的攻克都是颇具说服力的佐证。二是近几年参加工作的青年党员多,总共为24人,占党员总数的36.36%。这些同志缺少实践经验,业务水平有待于提高。业务水平不高,很难有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而自主创新则一定要以持续技术积累为基础,没有技术积累,自主创新就无从谈起;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经过实践,没有实践就不可能获得真知。对于汽车工程来说,更是如此。三是产品开发一线技术骨干中党员同志少。产品开发是商品研发院的核心业务,从事这一工作的共有33名党员,其中科级以上干部为8人,业务年限超过10年的4人,其余21人都是2000年以后参加工作的青年党员。一般说来,从事汽车产品开发6-12年才能进入业务成熟期。从上述列举的数据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党员队伍的结构失衡、人才断层,是自主创新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薄弱环节。

对于党员队伍存在的不足之处,研发团队党组织要以崇高的使命感、强烈的责任感,在自主创新旗帜指引下,有的放矢,协调各方,在党员先进性建设中给予认真解决。

提升整体素质是先进性建设的核心内容

加强研发团队党员先进性建设,要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素质提升工作。

加强思想教育,提升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夯实党员的思想理论基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既是共产党员的必备条件,又是自主创新成功的内在因素。为什么有的研发单位,孔雀东南飞,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除了激励、待遇的原因外,长期忽视党员的思想教育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首先要做到基层党组织活动正常化。其次要注重结合党员思想、工作的实际,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商品研发院党组织的做法是:工作遇到困难时,倡导党员“勇挑重担,加强沟通与合作”;发生质量问题时,引导党员“眼睛向内,首先从研发上找问题”;新品开发受到挫折时,鼓励党员“运用辩证法,寻找突破点”。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

加强学习培训,提升党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学习,吸收新知识,是提升党员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商品研发院党组织十分注重学习培训,鼓励和安排党员技术骨干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前后已有14名同志在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学习。一年中,该院共举办汽车技术讲座45期,聘请国内外专家授课,并组织本院的专家编写了《商品研发院汽车设计规范》,使专家的技术积累和经验成为企业技术的共享资源、党员及员工学习、工作的指南,为其业务素质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党员的综合素质。针对青年党员多的特点,商品研发院党组织主要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以老带新,带着项目下分子公司挑担子;二是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大胆实践;三是及时排忧解难,指明努力的方向。如:青年党员赵宁,在负责皮卡项目时,信天游皮卡出现系统性质量问题,一时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院里及时安排专家给予指导帮助,赵宁调整工作思路,采用系统工程方法解决问题,使试制样车达到了设计要求,受到了用户的好评。实践不仅使党员增长了才干,而且对于“咬定目标,千方百计,刻苦攻关”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这些,无疑是自主创新的必备素质。

树立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商品研发院有一批品德高尚、专业技术水平高、成果显著的党员专家和技术骨干,如:“高薪聘请不动心,忠诚于东风事业”的汽车发动机专家蒋国英、“科学求实,执着追求”的汽车底盘专家张耀举、“刻苦钻研技术,高效管理团队”的青年技术骨干张晶峰。树立和宣传这样的典型,得到了党员和员工的广泛认同,收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对于努力学习新知识、取得明显成效的党员,也及时总结推广。如:同步工程是缩短汽车新产品开发周期的先进方法。党员朱凯庆自觉钻研,勇于探索,在驾驶室生产准备项目上予以成功应用,取得了很好成效。这些先进典型在提升党员素质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研发团队党组织先进性建设应重视的问题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说明了系统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在于其整体性、有序性、系统与环境等要素的匹配协调作用。着力自主创新,加强党员先进性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若想实现预期的目标,研发团队党组织还应重视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树立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海尔、联想等企业成功的秘诀之一,创新文化元素是其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发团队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创新意识的教育,激发党员的创造性,并逐步形成崇尚创新、不甘落后、脚踏实地、不骄不躁的文化氛围,建立起“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机制,使党员成为自主创新的先行者,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以人为本,主动为党员自主创新创造条件。作为基层党组织,要求党员在自主创新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就应在思想、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上,给予党员指导和关爱,尤其是要为其创造必不可少的创新条件。反之,党员的作用就很难落到实处,并会影响到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发挥。基层党组织如同党员得以成长的土壤,只有土壤肥沃、养分充足,才能结出累累硕果。从这一意义上说,基层党组织为党员的自主创新排忧解难、雪中送炭,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自主创新的基本保证。研发团队党组织要切实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充分认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员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自主创新的基本保证。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渐进性技术创新 篇7

1理论创新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世界在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前进, 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 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 总结实践的新经验, 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 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这是对全党提出的要求, 更是对高等学校提出的任务。高等学校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优势, 理应在传播、整理、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方面有所作为, 理应对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进行不断研究、总结, 理应承担起理论创新的重任, 理应率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做到与时俱进, 起到引领社会前进的作用。首先, 理论创新要求有“理论勇气”, 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其次, 理论创新要求有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 一切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 而不是从“本本”出发, 在体现时代性中把握规律性。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高等学校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首先, 在人才培养方面, 它通过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氛围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 影响着青年学生的精神境界、价值追求和道德品质, 使青年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都能获得一种精神的高度, 一种可以转变为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和精神势能;其次, 在科学研究方面, 它通过学者创造的精神文化成果对社会主流文化有着文明健康向上的重大影响, 从而起到对社会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引导作用。高等学校要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库”;再次, 在为社会服务方面, 不论是学者用自己的成果或智慧向社会提供的服务, 还是高等学校的学生为社会所做的志愿服务, 都会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做出重大贡献。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一是价值观念的创新。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前进。民族精神的弘扬需要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整理、继承, 对外来文化进行选择、批判、吸收。这都要求高等学校的文化工作者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自强不息”、“敬业乐群”的事业心, “厚德载物”、“推己及人”的仁爱心, 用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念, 审视古今中外的文化现象, 做到“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丰富我们的民族精神。二是精神境界的创新。高等学校教师应以宽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对待各种中外文化思潮, 以“囊括大典、兼容并包”的精神境界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三是工作方式的创新。在信息和网络技术日渐发达的今天, 我们要与时俱进, 利用一切信息渠道, 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特别是德育工作方式在新的形势下更要注重创新, 注重实效, 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出新方法、新思路、新举措。因此, 高等学校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利用教育工作的特殊优势, 以创新的姿态, 自觉地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3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人的全面发展, 需要积极构建学习型社会, 也需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需要高等学校坚持教育创新,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扩大办学规模,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这既是党的教育事业对高等学校提出的任务, 也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神圣使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多样化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 也为各类高等学校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如何面对挑战和抓住机遇?高等学校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战略和策略, 形成创新的局面。不论是培养“学成任事”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 还是“研究高深学问”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高等学校, 都要明确各自的层次定位和目标定位, 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

二教育教学创新是高校坚持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坚持先进性, 要求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观念、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具有前瞻性、超前性、科学性和现代性。坚持先进性, 首先是体现在理论创新上。理论创新必须反映时代精神, 反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反映社会变革的规律性;坚持先进性, 也体现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上;坚持先进性, 还体现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上。高等学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 一方面是先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最有决定作用的因素, 另一方面又是精神世界最富有最文明的群体。高等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 也通过建设校园文化及其他途径, 培育先进文化成果, 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辐射源。高等学校进行的科学研究, 通过基础研究, 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理论基石, 通过应用研究, 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不论是从高等教育的独特性质考察, 还是从高等教育的功能考察, 高等教育创新的本质在于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教学创新。首先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观念的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前提,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因此说, 教育观念创新是教育实践创新的先导。在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必须确立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全面素质质量观、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民主化创造性的教学观。[1]这就是说,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既要关注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更要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展;既要系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 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 扩大办学规模, 还要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以保证教学质量;既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还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 观念创新的路子是漫长的、曲折的, 有时还有反复。一些新的正确的观念之所以不能深入人心, 并以显性方式固化下来, 原因是缺乏制度的保证。可见, 观念创新必须与制度创新结合起来。制度创新包括学科制度的创新、教学制度的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 是大学创新系统的保证。因此, 我们要尽快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制度和评价制度, 建立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制度, 建立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教学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创新, 是大学创新系统的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都要在观念创新的观照下进行, 都要在制度创新的框架内进行。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高校坚持先进性的最终体现

高等教育研究高深学问的独特性质, 必然要求高等学校不断进行文化创新。高等教育在文化创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高等教育直接创造新文化, 如通过开展学术和科学研究, 创造出新思想、新学说、新理论、新技术等;二是高等教育间接地创造新文化, 这主要表现为培养具有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2]从高等学校发展的内在逻辑看, 文化创新也是高等学校求生存、求发展的驱动力之所在。文化创新可以表现为学科专业建设, 也可以表现为高等学校富有特色地建设自己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 还可以表现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最终表现为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不言而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总是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 要紧跟学科前沿。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不受学生的欢迎。要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学科建设是当务之急, 是必不可少的。不加强学科建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体系的改革也体现在拓宽专业面向中, 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而拓宽专业面向也要依靠学科建设。因为没有学科背景支撑的专业是没有前途的专业。所以说, 学科建设在教育教学创新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当然, 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中, 必须一方面要研究、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方面也要批判地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 作为自己文化的原料, 以丰富我们的民族文化。要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 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 探索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多样化培养途径和方式,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用体现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 影响、感染全体教职员工和大学生, 提高教职员工的文化素养,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从而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

从近几年全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可以看出, 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依靠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数量上的迅猛增长, 也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不断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学校通过加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力度, 扩大选修课程的比例, 使用最先进的教材, 促进教授上讲台, 采用符合学生特点和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方法。把科学研究引入本科教学过程, 学生参与教学管理,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积极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本”的办学理念, 积极体现“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精神。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 2001 (3, 4) .

渐进性技术创新 篇8

关键词:数控,渐进成形,雕塑

0 引言

雕塑是造型艺术之一,是雕、刻、塑3种做法的总称,是运用各种材料雕刻、塑造的各种艺术形象。从构造材料来看,雕塑可分为:石雕、木雕、陶雕、金属雕塑等。金属雕塑,泛指一切以金属为材料的雕塑作品,金属雕塑是雕塑艺术领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金属材料所具有的延展性、可塑性及光泽性使金属雕塑有着高贵而典雅的气质。

传统的金属雕塑制作手段主要是金属浇铸或锻造。金属浇铸这种技术是以永久性的金属材料替换原初造型的临时材料,在此金属并不起造型作用,造型是在比如泥模、木模和蜡模这样的原初模型材料上进行的。金属铸造雕塑是泥塑等软材料雕塑的最终复制品。金属浇铸最大的优点在于能把艺术家创作过程中所有微妙的雕琢痕迹保留下来。

锻造手段是手工业文明发展之后产生的一种特殊的雕塑成型手段,它与雕刻的材料递减和塑造的材料附加均不一样,它在材料加工方面,相对来说,并不存在材料量的增减,而是充分地发挥金属板材的延展性在空间中产生体积变化。锻造成型中的金属是以固态平板状出现,按设计意图敲打成立体起伏的形体。使板状金属改变物理性能,呈现有意识的凹凸起伏的物象[1]。

传统的金属浇铸雕塑制作需要进行模具设计,制造周期长,费用高;而且制作难度极大,加工工艺复杂,非经长期系统的专业训练不能完成。锻造手段制作的雕塑在再现逼真形象和准确造型上与传统翻模铸造雕塑相比,存在明显差距。锻造金属雕作品的制作过程存在很多的偶然性因素,如材料的无规则性、加工过程中的偶然性、作品肌理的不可预知性等因素,使得锻造金属雕塑作品具有唯一性,无法批量复制。

1 数控渐进成形工艺在雕塑制作中的应用

板料零件数控渐进成形工艺是目前国际上一种新兴的金属板料成形工艺。它是一种通过数字控制设备,采用预先编制好的控制程序逐点成形板料零件的柔性加工工艺。该工艺不需要专用模具,成形极限较大,重复性好,可控制金属流动,能加工出形状复杂的自由曲面板材零件,适合于板金零件的新品研制等小批量、多品种、形状复杂的板料零件加工,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2]。

数控渐进成形技术应用在雕塑制作中,即采用基于渐进成形的雕塑成形技术,雕塑家只要设计出雕塑作品的三维模型,后续的雕塑产品制作过程可以轻松完成。数控渐进成形工艺制作雕塑产品,和传统的金属浇铸雕塑制作手段相比可以缩短制作时间,而且节省材料,雕塑制作成本大大降低;和锻造手段制作金属雕塑相比,它具有成形精确的优点和可以批量制作的优势。

基于数控渐进成形的雕塑成形技术,即在金属雕塑制作过程中,采用数控渐进成形这种比较先进的金属板料成形方法来成形雕塑作品。如果成形的金属雕塑尺寸小于数控渐进成形机床加工尺寸范围,则根据成形工件的三维数字模型生成加工轨迹,用轨迹来驱动数控成形机进行加工,使板料逐渐成形为所需的雕塑作品。如果运用数控渐进成形工艺成形大型金属雕塑,由于数控渐进成形机床加工尺寸范围有限,必须分块成形各部分金属薄板部件,再拼接组合成整体雕塑。采用数控渐进成形工艺制作大型雕塑,首先要建构出雕塑的三维计算机模型,根据雕塑的CAD模型在CAD软件中分割曲面,在CAM软件中生成适用于数控成形机床的数控加工代码,送至数控渐进成形机加工出雕塑的各个金属薄板成形件,最后各部分成形件组合生成整体雕塑。

2 基于数控渐进成形工艺制作大型雕塑的工艺路线

基于数控渐进成形工艺制作大型雕塑的工艺路线如图1所示。具体过程如下:1)可以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

件设计三维雕塑造型,得到雕塑的CAD模型;也可以采用逆向工程方法对事先造型好的泥模、木模等进行三维数据测量,把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导入到逆向工程软件中进行测量数据处理与曲面重构(CAD曲面模型重建),得到CAD模型。2)在三维CAD软件中对建构的曲面模型根据需要制作的雕塑大小进行缩放处理,然后根据雕塑的大小及形状、数控渐进成形机床的加工尺寸范围等,对缩放后的雕塑模型进行分割,分割成若干个自由曲面片。3)在CAD软件中把各个曲面片体的边界曲线垂直投影到选择好的基准平面上,再在平面工程图中输出投影得到的封闭曲线段图。4)在CAD软件中建构补充加工工艺面:三维模型曲面分割得到的各部分曲面片的边界一般不在基准平面上,为保证渐进成形加工的连续性,需要补充一个连接曲面片的边界和基准面的加工工艺面,使后续的渐进成形加工连续进行。可以在基准平面上作一条与曲面片的边界曲线相似的线段,然后在两者之间插入通过这两条曲线的网格曲面来补充曲面片。5)数控渐进成形技术是根据工件形状的几何信息,在数控设备上控制成形工具头沿着特定轨迹对板料进行局部的塑性加工,使板料逐渐成形为所需工件[3]。在板料实际的成形过程,由三维加工软件CAM模块确定需加工曲面的数控加工程序,将该NC代码输入板料数控成形机床,对板材进行渐进成形加工,成形出所需的成形件。因为雕塑曲面一般都比较复杂,渐进成形加工最好选用正向拉伸成形方法,即事先铣出简单的代木支撑,将板料放置于铣好的代木支撑模型之上,用压边装置将板料固定,使用CAM模块生成的成形工具头的加工轨迹,根据曲面的复杂情况选择合适的成形工具头成形,成形工具头从指定位置开始,从板料的最高层(第一层)进行加工,往下按截面轮廓运动,一层一层地加工出所需的成形件。6)金属板料成形件的毛料切割去除问题。上面加工好的成形件外边界四周含有补充的加工工艺面和装夹面的余料,需要再对成形件进行后续处理,可以利用数控线切割机床切割去除成形件的边界毛料。把上面第三步产生的投影得到的二维封闭曲线段图形输入到数控线切割机床的控制设备中,切割去除成形件的毛料,得到所需的各个曲面片体成形件。7)最后各部分成形件要组合成整体雕塑。上面得到了加工出的各个曲面片体成形件,要把各部分组合成为整体雕塑,可采用焊接、粘接或铆接的方式组合各个自由曲面片体金属成形件,制作出整体雕塑。后续还需要对整体雕塑进行雕塑表面光整处理、雕塑内部支撑等。

3 应用实例

本文以分块成形爱因斯坦的头像为实例来说明基于数控渐进成形工艺制作大型雕塑的加工过程(图2)。1)用德国GOM公司的ATOS II流动光学三维扫描仪对雕塑作品模型进行三维数据测量,获得它的测量数据,输出STL格式的数据文件,如图2(a)所示。把该文件导入到逆向工程软件IMAGEWARE中,对输入的测量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数据简化、数据光顺、网格模型重建、样条曲线拟合、曲面拟合、修整曲面连续性等曲面重构步骤建立雕塑的CAD模型,如图2(b)所示。2)在三维CAD软件UG中运用“插入→ 联合体→ 缝合”命令把重建的CAD模型曲面各个小曲面片缝合为整体曲面。然后运用“偏置/比例→比例”命令,根据制作的雕塑大小需要对CAD模型进行适当的放大处理,本例中比例因子设为2(原雕塑作品尺寸约为长154mm,宽130mm)。对放大后的雕塑模型运用UG的裁剪命令进行分割,本例中分割为3个曲面片,图2(c)为其中一个曲面片。为方便后续的加工程序生成,这3个曲面片分别另存为3个文件。3)在UG中把这3个曲面片体的边界曲线通过“插入→来自曲线集的曲线→投影 ”命令分别垂直投影到选择好的基准平面上,再在制图模块中输出投影得到的封闭曲线段图。4)在UG中运用“ 插入→网格曲面→通过曲线组”命令分别建构3个曲面片体的加工工艺面,如图2(d)。5)通过UG CAM模块生成支撑模型及板料渐进成形的加工轨迹源文件(CLSF),对加工轨迹源文件进行后置处理产生NC代码。将上面生成的NC代码输入数控成形机床中。本实验所用的数控成形机床,型号为NHSK1060,其规格与参数如表1所示。先以代木为材料铣出支撑模型,将板料放置于铣好的支撑模型之上,用压边装置将板料固定,使用CAM模块产生的渐进成形过程的NC代码,根据曲面的复杂情况选择合适的成形工具头成形,渐进成形加工出曲面片体成形件。本实验选用板厚1.0mm的0.8Al板料成形,要成形的雕塑模型尺寸约为长308mm,宽260mm,高30mm。选用工具头球半径r为6mm,成形高度为30mm。加工润滑油使用专用的福斯(FUCHS)冲裁、拉深润滑油。以上面的步骤分别成形出这3个曲面成形件,图2(e)为其中的一个曲面成形件。6)在数控线切割机床上,根据投影得到的二维封闭曲线段图形,切割去除掉金属板

料成形件的边界毛料。把切割好的3个曲面成形件用金属瞬间胶XF503粘接,组合成整体雕塑,如图2(f)。

4 结语

传统的大型金属雕塑制作需要进行模具设计,制造周期长,费用高;而且制作难度极大,技术要求很严,加工工艺复杂,非经长期系统的专业训练不能完成。采用基于数控渐进成形技术制作大型金属雕塑的方法,雕塑家只要设计出雕塑作品的三维CAD模型,后续的雕塑产品制作可

以轻松完成。基于数控渐进成形工艺制作雕塑产品,和传统的雕塑制作手段相比可以缩短制作时间;而且节省材料,成形精确,雕塑制作成本大大降低。基于数控渐进成形的雕塑制作技术丰富了金属艺术的表现力,也为新艺术效果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它突破了传统的雕塑制作形式,推动了雕塑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常洁.当代雕塑材料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2]周六如,莫健华,肖祥芷.板料零件数控渐进成形艺研究[J].塑性工程学报,2003,10(4):27-29.

渐进性技术创新 篇9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创建于20世纪初清末宣统年间, 当时已制定了《所得税章程》。新中国成立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格限制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所以直至1980年9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才正式通过了我国第一部个人所得税法, 开征个税。其后, 我国又对个人所得税法做出了5次修正, 进步在于1993年10月对个人所得税法第一次修正, 将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1]; (3) 时下“灰色收入”绝非偶然事项,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带领课题组于2005~2006年完成对全国几十个城市和县的2000名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家庭收入调查后于京表示:“全国城镇居民收入中没有被统计到的灰色收入总计4.4万亿元”, “占了城乡居民收入总额8.3万亿元的一半还多”[2]。这一数字令人吃惊, 但更让我们忧患的是该收入仍在上升, 却至今游离于个税征税范围之外。

1.3 减除费用标准存在着调高时的滞后性、被动性和设计上的一刀切

个税制度改革先后两次提高了减除费用标准, 但却映射出其局限性和不成熟性: (1) 滞后性、被动性调高个人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 成为我国个税的税负偏高重要原因之一。征收个税的初衷在于调节社会贫富差距, 其意味着高收入者多纳税, 低收入者少纳税或者不纳税, 而且税收上升应基于一个国家经济指数的提升, 但事实并未如此, ①1992年, 月工薪收入在800元以上的只占就业者总数的1%, 而到2002年, 已经达到52%, 而800元的起征点不变, 也就是说工薪阶层承担了大部分个税负担[3];②未及时调高减除费用标准, 造成税收不协调地增长。据统计, 至2007年, 我国税收收入增速已连续10年高于GDP增速[4]。 (2) 个税制度改革的另一个严重缺口便是减除费用标准在制度设计上采用一刀切的方式, 始终未将家庭人口因素考虑在内。但事实上不同的纳税人供给着不同的家庭人口, 导致纳税人名义所得与实际可占用的所得的不同, 所以按照传统方式, 仅仅依据单个纳税人的名义所得和统一的个税减除费用标准进行应纳税额的计算必然形成和加剧纳税人税负不公平。

个税改革的局限性如此之多, 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必须从现有政策的疏漏出发进行制度创新,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个人所得税制度建设上已有的和将来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

2 我国个人所得税政策的改革的创新点

2.1 依据国情转变分项税制模式是个人所得税政策改革的出发点

分类所得税制是指对同一个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所得, 按其所得的不同来源将其分为不同类别的所得, 并对每一类所得按照单独的税率计算其纳税额的制度。这种模式计征简便, 征收成本低, 当纳税人收入单一且水平较低时宜于采用, 但当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且收入逐步上升时, 分类所得税制就难以控制税源, 也难以衡量不同纳税人真正的纳税能力。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我国仍然采用分项征收制, 势必造成前文所提及的个人所得税负的不公平。因此, 逐步走出分项税制, 建立以年为单位计征个税的综合税制模式应成为我国个税政策改革的出发点。

2.2 完善个人所得税计征范围是个人所得税政策改革的创新点

个人应纳税所得是个人所得税税基的第一个基本要素, 其完整性来自于一个国家按照税法确定的个人所得税征税项目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分析前文所提及的个税计征税范围不完整, 原因在于: (1)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一直采用列举法确定征税项目, 造成没有列举的项目一般不能征税, 因此造成前文中炒股、炒房类的资本项目下的个人财产转让所得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诸如个人经济赔偿所得、个人外汇交易所得等未被列举的收入游离于个税计征项目之外。 (2) 现行税法对变相取得的个人收入计税的规定模糊, 未将个人投资者动用企业资金支付本人及家庭成员与生产无关的消费性支出以及购置汽车、房地产等大额财产性支出以及其他变相取得个人收入明确列入个税计征范围; (3) “灰色收入”的可税性一度成为税务界争论的热门话题。但是, 不论收入来源和取得收入的手段是否合法, “灰色收入”在结果上呈现出的是非法所得个人的收入。从事不良服务行业的人们, 只对自己的合法收入纳税, 实际上将他们个人收入的重点隐入了个税法所调节不到的角落[5]。鉴于上述诸多原因, 完善个税的计征范围必然成为个人所得税政策改革的一个创新点。

2.3 建立合理的个税减除费用标准是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又一个创新点

个人所得税减除费用和成本是个人所得税税基第2个基本要素。依笔者之见, 合理的个人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应涵盖以下因素: (1) 该减除标准必须与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6]。但当前制约因素诸多: (1) 按年度计算, 就要求将代扣代缴改为预扣预缴个税, 并由税务机关在年底汇算清缴、多退少补, 为此, 税务机关要达到的硬性条件便是实现地税务机关全国联网; (2) 在目前个人所得项目逐步增多的情况下, 仅靠税务机关一臂之力尚无法对纳税人收入信息进行全面核查, 为此, 从外部条件上讲, 需要强化税务机关与金融、证券、房地产交易等部门配合与沟通。所以, 个税向综合制改进不能急功近利, 应坚持“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原则, 解决好以下问题:

3.1.1 合理界定应纳入综合计征与分项计征的个人收入范围

对于该问题不同国家做法不同, 但一般归为两类: (1) 将收入按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的性质来划分, 对前者实行综合计征, 对后者实行分类计征; (2) 将收入按经常所得和偶然所得的性质进行划分, 对前者实行综合计征, 对后者实行分类计征。

笔者倾向于后者, (1) 将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承包 (承租) 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职业性炒股、炒房所得等具有经常性和连续性收入列入综合所得的征收项目, 并重新制定统一适用的类似于工薪所得现用较轻累进税率, 但其中不可忽视的是, 国家必须通过立法将个人投资者动用被投资企业资金支付本人及家庭成员与生产无关的消费性支出以及大额财产性支出, 以及其他变相取得的非付现性个人收入列入生产经营所得范围之内; (2) 对利息、红利、股息等其它偶然性所得, 仍按比例税率实行分类征收, 值得注意的是初始意义上的其他所得是指除了税法例举征税的10项所得以外, 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当前从实现个税政策的创新点出发, 其他收入还应包括当今在各个行业普遍存在的个人灰色收入。这样, 既能从根本上解决由于纳税人不同、所得项目不同、支付方式和时间所导致的税负不公平, 又能减少和杜绝纳税群体利用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的办法变相逃税的可能性。

3.1.2 实现个税代扣代缴向家庭申报方式的转变

以家庭为单位计量和申报个税理论上公平合理, 但目前税务机关还做不到对纳税人的家庭信息进行逐一核实, 因此, 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本着代扣代缴为主, 家庭申报为辅的申报方式, 同时革新计税方法, 朝着主要向高收入者和富裕家庭课税、对低收入人家庭免税或课以低税的方向迈进, 包括:

(1) 综合计征法下, 以家庭为单位重新界定个税减除费用标准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以家庭为主体计征个税, 其税基①一个家庭减除为了取得收入的费用和生计费用之后的课税所得, 即应对能反映个人纳税能力的纯家庭所得部分课税;②应克服旧税制造成的税负增长远大于GDP增长, 使低收入居民成为个税重点纳税对象的前科, 反映出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③个税减除费用必须顾及由于CPI上升给居民个人实际所得的负影响。为此, 笔者愚见, 个税改革应通过立法建立一个囊括上述诸要素在内的社会平均个税减除费用公式, 按年计算该费用, 适用公式组如下:

公式1:家庭人均年应税收入= (家庭年总收入÷家庭成员系数) , 其中:

家庭成员系数建议采纳以下设定:单身纳税人的系数为1, 一对无子女夫妇的系数为2, 有一个未成年子女的夫妇家庭的系数为2.5, 从第2个未成年子女开始, 每增加一个子女, 家庭系数应再增加一个系数, 一般为0.5, 但该系数的设定要与我国人口政策与计划生育国策相结合, 要与我国民族、援边以及扶贫政策相协调。一般来说, 对于父辈以上两代及两代以上为独生子女的应调高, 相反应调低;对于少数民族、边疆以及被认定贫困县区的居民应适当调高。

公式2:人均年收入增长指数= (本年度人均年收入-上年度人均年收入) /上年度人均年收入, 其中:

人均年收入= (GDP-折旧-企业间接税-企业的转移支付+政府补助) /人口数, 该指数由国家按年测定并公布;

公式3:社会平均个税减除费用=基期社会平均个税必要性减除费用× (1+人均年收入增长指数%) × (1+CPI增长指数%) , 其中:

①基期社会平均个税减除费用应国家每隔几年统计测定一次,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一般分为4个部分:ⅰ个人基本生活费用和本人教育费用扣除;ⅱ赡养老人及抚养子女费用扣除;ⅲ子女教育费用扣除;ⅳ特殊疾患扣除。

②CPI增长指数按照前后两年的由国家测定并公布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对比计算;

公式4:家庭人均年应税所得=家庭人均年应税收入-社会平均个税减除费用-个别家庭人均减除费用, 其中:

个别家庭人均减除费用针对于个别家庭于本年度内意外非正常性支出而言, 但其扣除必须经过税务机关审批、认证并记录归档。

(1) 按计征方式的不同重新设定个人所得税率

建立以综合征收为主、综合征收与分项征收相结合的个税税制, 在税率方面要解决以下问题:①现有税率体系造成税目繁多、多套税率并存现象;②工资薪金九级超额累进税率, 最高税率为45%, 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为此, 个税改革应朝以下方向迈进:①与税制模式的改革相结合, 将列入综合计征范围的个人所得和分类计征的个人所得分别征税, 将综合计征的个人所得使用统一税率。②在是采用比例税率, 还是采用累进税率或者二者并存等税率形式设计上, 综合计征应以达到适当调节个人收入、高收入者多纳税为目的, 选择超额累进税率。③税率高低标准要重点考虑我国财政收入的需要、居民税负承担能力以及本国税率要与其他国家税率水平相适应等制约因素, 使税率高低适度。因为目前各国中央政府征收的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多在30%~40%之间, 如美国为38.1%, 英国、匈牙利、埃及、墨西哥为40%, 日本、泰国为37%, 韩国为36%, 印尼、阿根廷为35%, 印度为30%[7];所以, 重新设计个税税率结构, 应在提高个税必要减除费用标准的基础上, 建议维持现行低税率 (5%) 部分, 在中高档税率部分, 将45%向下调降至40%或35%, 从而构建一组由5%~35%或40%之间的累进税率。

(3) 实现个人所得税的分期预缴和年终清算汇缴

处理好平时预缴和年终汇算清缴的关系, 提高征收效率, 降低税务局征收成本和纳税人的纳税成本。同时, 要处理好由于纳税人的纳税地点与所得来源地不一致而引起的地区之间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问题[8]。为此, 必须采取3项重要的配套措施:①由于个人的收入来源于国内外的不同地点, 涉及到全国范围的税务管理和国际税务关系, 根据各国通常的做法, 个人所得税应当由国家税务局系统征收管理;②国家税务局系统征收个税必须实现全国联网征收, 纳税人必须实名申报, 按月预缴个人所得税;③年终清算时税务机关应逐一完成如下工作:a.按年核实居民家庭成员年内的增减变更情况并确定其家庭成员系数;b.测算本年度人均年收入增长指数;b.测算本年度CPI增长指数;d.年终汇算清缴时将居民本年度应纳税总额与分月累计预缴额作对比, 多退少补。

3.2 推进与个人所得税政策改进相关的社会制度的改革

3.2.1 规范居民纳税编码、建立家庭信息库管理, 实现居民纳税信息的网络化

(1) 为保证居民在个人所得税申报上终身使用惟一的全国统一编码, 建议以公民身份证号为主导、将其与居民的户口证件号码、社会保障号码及信用卡号绑定, 建立全国通用的纳税索引体系; (2) 为了以家庭为单位准确确定个税减除费用标准, 个人纳税信息库必须引入并逐步完善家庭信息库, 为此, 需要大力加强民政部门、公安户籍管理部门及派出机构与税务部门的协调性, 将本年度内居民婚丧嫁娶、生儿育女情况的信息及时传输给税务机关, 使税务机关的年终汇算清缴有据可循。

3.2.2 责成金融机构实施居民财产收入显性化管理, 责成企业完善收入分配的监管制度

建立纳税人财产登记制度, 使个人全部收入汇集在个人税号之中。大量现金支付, 加大税源控制的难度。因此, 实现税务部门与金融部门、支付单位及相关单位的协查机制, 应该使纳税人的存款帐户唯一, 促使纳税人的隐性收入显性化[9], 从法律上明确金融部门协税的义务与责任, 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和解决税源不透明、不公开、不规范问题, 大大减少灰色收入逃税的可能性。另一方面, 企业应向税务机关真实申报其费用开支以及收入分配情况, 完善相关领域的监管制度, 降低和杜绝企业投资者借用企业经营支出和实物分配的盾牌变相取得个人非现金收入、从垄断利润中获益的可能性。

3.2.3 建立和完善个人纳税信息系统, 达成社会诚信监督体系

从制约机制上讲, 除了法律、制度体系的刚性制约外, 另一种与之并存并且其制约作用甚至优胜于刚性制度的方式便是社会舆论和良性道德观的柔性制约。因此, 笔者认为, 我国应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在实现全国联网征收个税、以及建立以个人身份证为媒体的实名申报制基础上, 将每个公民如实纳税以及一生中全部纳税额记录归档, (1) 作为其纳税信誉等级评定的依据并赋予诚信纳税人必要的权利并给予奖励, 使其因诚信而获取更多的物质利益和社会荣誉, 为其以后的再就业、职务升迁、申请银行贷款及其他日常生活提供良好的证据, (2) 也使个人欠税或是被罚记录形成的社会舆论的威慑力。最终在诚信监督的基础上, 实现全社会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摘要:我国开征个税以来, 先后对个人所得税法做出了5次修正, 但是个人所得税改革在一直延用分项计税法弊端诸多、计征范围不完善以及个税政策改革的滞后性、被动性等方面仍存在着局限性;依据我国国情, 笔者认为敦促分项计征及时向综合计征转化、完善个税计征范围和积极制定出具有连续性、能顾及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指数跌涨以及家庭负担等诸多因素的合理的个税减除费用标准应是我国个税政策的制度创新点;随后本文以此创新点为向导探讨了实现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渐进改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局限性,创新点,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源.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研究[J].系统工程, 2003, 21 (1)

[2].孙立忠.“灰色收入”都给普通居民“拿”去了?[N].中国青年报, 2007-06-13

[3].杨平.调查:接近9成人认为1500元个税起征点偏低[EB].央视国际, 2005-09-16

[4].童颖.个税征收指数化专家透露:“起征点将随CPI浮动”[N].东方早报, 2007-12-26

[5].叶晓红.“灰色收入”的可税性[J].财会研究, 2008, (12) :20~21

[6].周丽.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EB].北大法律信息网, 2008-05-26

[7].刘静, 吴静.高收入者关心最高边际税率[J].青年时讯, 2005-06-10

[8].刘佐.个人所得税改革热点问题[EB].中华税网, 2007-11-24

渐进性技术创新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考核评价,理念创新

一、创新设计理念是当务之急

长期以来, 关于大学生党员先进性考核评价的问题一直被关注, 目前所能检索到的考评体系有不下百余种。这种广泛探究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为:在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上一直沿袭传统的思路缺乏创新;在如何提高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上一直没能获得有效的突破;在设计思路上崇尚求大、求高、求全的理念。这些问题的存在, 导致评价体系的复杂性不断提高, 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 规则越来越细, 内容愈来愈空泛。不少考评体系设计已脱离大学生党员成长的实际特点, 单纯的为设计而设计的倾向日益明显。考核既不与相应的活动相结合, 也缺乏对被考核者的培养与引导。以至于考评体系在设计与应用上大多是重复这样一个过程:从满怀信心的研究设计到实际运用的浅尝辄止, 再到最终的束之高阁。

要改变目前的状况, 就必须对大学生党员先进性考核评价体系的目的、意义、构架进行重新审视, 确立科学的设计理念, 规范思路, 合理界定内涵。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解决好设计中的目标定位、规范标准、体系构架和有效操作等问题, 建立起既适合大学生党员特点, 又有利于培养和彰显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科学体系。

二、现行考评体系存在的误区

问题一:设计中存在着单纯的为考核而考核的倾向。考核的目的在于全面促进大学生党员的进步和发展, 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评价。如果仅仅将考核工作理解为单纯的指标设计和对照检查, 考核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研究发现, 目前不少的考核体系, 在设计思路中所突出的大多是在技术层面上如何将考核更加全面细致, 而借助考核所要达到的促进与提高的目的却退居其次, 考核者和被考核者之间被扭曲为单纯的考核与被考核的关系。这种单纯指标意义的考核, 完全背离了大学生党员先进性考核的实际意义, 难以实现考核所应达到的目标。

问题二:考核者的职责有失偏颇。没能在考核体系中全面体现管理者教育、引导、评价、促进的职责。许多设计不能从大学生党员管理的实际特点出发, 将考核的过程与教育培养有机结合, 将考核的目标与相应的活动有机结合。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条件、创设环境帮助被考核者成长进步, 而是完全将个体努力所需的方向、环境、条件等交由努力者自己完成。把大学生党员这一年轻群体类同于一般群体, 没能看到因其社会成熟度低、自主能力有限而必须接受的支持与帮助, 忽视了不同群体间的区别, 从根本上违背了大学生党员成长进步的特点。

问题三:体系设计过于繁杂入微。现有的设计中普遍存在着追求全面深入、细致入微的倾向。不少设计者片面认为, 体系设计中的全面、深入、细化就是体系设计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所在。在这种认知倾向的指导下体系所涵的内容越来越多, 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从技术层面上看, 体系结构上似乎是更加完善合理了, 但实际应用中却愈来愈脱离实际, 愈来愈难以把握。从操作的层面看, 由于体系太烦, 太细, 相互交织, 在实际应用中既不好对照, 也难以评价, 更不好统计。考核所得到的结果常常不能准确反应实际业绩, 考核结果与群众评价相去甚远。

问题四:存在着将先进性过于拔高的倾向。由于考核的对象是党员, 为了体现先进性, 不少设计者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能从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 将先进性模式化和脸谱化, 普遍存在着把大学生党员先进性过分拔高的现象。似乎一提到党员, 一提到先进就必然是倾其所有, 无所不及。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其他, 其标准体系是一样的。这种试图将先进性的各个方面完全落实到大学生党员身上的观念, 既不考虑对象个体的特征, 也不兼顾如何结合个人特长有效展示先进性, 以至于所制定的标准远远超越了大学生党员的实际特点, 脱离了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实际内涵。

问题五:所设计的任务很多超过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在任务的设计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有些设计者把任务难度与先进性程度混为一谈。认为难度愈高则先进性程度愈高, 于是就存在着在考核体系中将任务难度过分拔高的现象;二是把学生党员当做完成艰难任务或多数人不愿做的事情的必须人选, 似乎这些东西都必须而且应该由学生党员去完成, 貌似在发挥先锋作用, 实则是把先进性的实践者扭曲为一种工具。如在许多的设计中都体现为义务献血、见义勇为等。这种工具性取向不仅是一种错误抉择, 而且会对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教育带来极大危害。

问题六:考核的实际效果差。由于考核的标准太多、太广, 不少指标又游离于大学生的实际之外, 被考核者往往没时间、没能力去实现。对照繁杂的先进性标准, 被考评者在许多方面只能是消极地应对, 以至于出现“能做到的积极做, 做不好的兼顾到, 做不到的想法应付”。导致一些考核指标形同虚设, 考核的实际意义大打折扣。

问题七:设计中长于继承, 短于创新。一方面, 由于理念的长期固化, 无形中演变成一种禁锢, 设计者长于继承, 短于创新。体系设计既不能兼顾个性特点, 也忽略了不同年级大学生党员的特点, 缺少针对性。使考核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另一方面, 则与之相反。也有些设计者认为体系设计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因而在设计中长于罗列和彼此借鉴, 以至于思路相同, 体系相似, 缺乏创意与创新。

三、考评体系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必须确立考核的目的在于引导、促进和提升的理念。

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考核只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将考核单纯化、孤立化就失去了考核的意义和存在的基础。因此, 考核必须与教育、培养融为一体, 借助考核实施更有效的教育与培养。

之所以确立这种观念, 完全是由于大学生党员的特点所决定的。大学生党员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并不是一个完善的先进个体, 吸收其加入到组织中来是基于其对党组织的向往、突出表现、优秀的品质以及未来的可塑空间, 党的组织还要通过积极的培养和塑造使之不断完善, 逐步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这种判断应是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的切入点和目的所在。我们完全可以认为, 考评的过程所体现的是在组织的培养下, 不断提升个人的修养, 树立良好形象, 不断增强先进性争做一名合格党员的过程。在此意义上看, 如果仅仅将考核评价体系作为一种要求和评价, 就失去了其意义。

2、考核的标准应符合大学生党员的特点。

这里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如何处理好党员标准与大学生特点的关系。不能一提是党员考核就将党员的标准全盘搬来, 先进性是一个科学的体系, 讲求针对性和适应性,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大学生党员标准重在解决观念问题, 信仰问题, 重在提升个人的修养, 促进个人进步;二是要摈弃考核中的全面、完美、过分的高水平, 高境界。要使考核标准与大学生的特点, 大学生的实际成长过程相吻合, 细化为大学生成长的各个具体方面, 如就业的观念, 技能培养, 创业创新, 学业进步, 考研等。

3、考核要有利于促进个性教育和个性发展。

所设计的考核指标只有符合个体发展特点才有亲和力、吸引力、促进性, 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只有在不同领域给予积极的发展空间, 引导特长发展, 才能展现个人优势, 做出成绩, 形成榜样, 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考核者必须根据年级特点和个体发展的要求提供有针对性, 引导性的考核指标, 避免千篇一律, 在考虑共性的同时兼顾个体的特点和区别。

4、考核必须与相应的活动相结合。

一是只有通过有效的活动, 才能有所作为, 才能产生实际的工作业绩, 在此基础上的考核才有实际内容可取, 才有考核的价值, 才能有所比较并使比较具有延伸发展的意义。二是要有良好的活动设计。活动一方面要展示丰富多彩的内容, 另一方面要避免将活动的方式、路径、方向、条件等完全交由大学生自己。面对大学生成熟度不够, 自主努力和协作性差的特点, 组织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是很有必要的, 这将有助于活动的展开和深入, 这一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深有体会。三是活动要与学业和现实工作任务有机结合。活动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这有利于在学生群体的共同领域内产生先进, 体现业绩, 树立榜样。

5、考核体系要体现层次性和递进性。

科学的考核体系必须展示过程性、阶段性、层次性特点。通过这种过程性、阶段性、层次性的设计来展示和涵盖大学生成长进步的历程, 并针对不同时期的成长特点, 辅以不同的考核内容, 并使之有序衔接。

6、坚持党内考核与群众评价相结合。

学生党员生活在学生群体之中, 学生对学生党员最为了解和知情, 评价也最为实际。引入群众评价机制可使学生党员牢记自身职责, 时时处处树立良好形象。面对群众评价主要是反映日常表现的特点, 组织考核可侧重于党员义务、党员先进性等, 两者相结合使考核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四、考核评价体系设计构想

参考文献

[1]冯天明.保证大学生党员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J].成都大学学报, 2007, (06) .

[2]刘涛.简论建立大学生党员考核制度的原则和内容[J].教育前沿, 2007, (06) .

[3]赵国峰.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J].北京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 01) .

渐进性技术创新 篇11

【关键词】电子技术;渐进式;组训模式

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要求,该课程实践操作部分可总结为两种形式:单元电路测试和实际产品组装。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思想,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渐进式”教学组训模式。

一、单元电路测试“四步渐进式”组训模式

对于单元电路的测量,要改变以前先理论介绍后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采用“认知——探索——实践——总结”四步渐进式教学组训模式。

(一)认知

认知是学生接触新知识的第一个过程,首先要从外观、现象、功能等方面展示给学生。对于单元电路,首先要让学生从电路结构上认识电路,即要介绍电路的结构组成;其次,要利用仿真或者实物实验的方式,通过对电路现象的展示,让学生了解电路的功能,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认知阶段实际上解决的是要“学什么”。

(二)探索

在认识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对各种现象、功能等产生疑问,在探索阶段,解决的就是“为什么”。

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知识,探索现象中的本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介绍基本知识,提出相关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主要工作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讨论并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三)实践

在认知与探索阶段,学生主要是听和想,没有真正动手去做,实践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对于单元电路,主要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观察实际电路现象,测试电路功能,排除实测过程中遇到的简单故障。

首先,教师明确做什么,即布置具体的小任务。其次,教师简单示范操作方法,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教师进行检查指导。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既是一个动手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的探索实践过程。遇到不懂的地方,查找教材或资料;碰到新问题积极讨论探索,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从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四)总结

总结是一个归纳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反思改进的过程。教师需要总结,学生同样需要总结。

1.教师对教学效果的总结

通过练习、提问等形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总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思教学中出现的不足,从而改进教法。

2.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总结

总结所学的主要知识点,反思实践操作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二、实际产品组装“五步渐进式”组训模式

实际产品的组装主要可以分为元件识别、电路焊接、原理阐述、电路调试、装配总结五个部分,可以按照“认知——实践——探索——实践——总结”五步渐进式组训模式进行教学。

(一)认知

认知阶段,主要解决的“有什么、是什么”。

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产品功能演示和元件识别。产品功能演示主要是根据实际组装产品的特点,利用仿真、视频以及实物的手段,进行产品功能的演示。演示的目的是给学生一个产品的整体印象,让学生了解产品功能,激发探索的欲望,这部分的工作主要由教师来完成。元件识别主要是逐一识别该产品所需要的电路元件,观察元件外观,总结元件功能与特点。这部分工作主要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可以适时进行指导与帮助,解决学生识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释一些复杂或者不常用元件的功能。

(二)實践

认知阶段,学生对所要装配的产品有了初步的认识。此时,学生的最大兴趣就是如何迅速地将产品焊接组装起来,而不是想知道产品的原理是什么,所以实践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焊接组装产品。

实践阶段,主要学生来完成。学生根据所配发的电路原理图,结合教师提出的注意事项,一步一步将电路焊接。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探索

经历实践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产品的初步组装,此时学生的最大兴趣就是想知道自己组装的产品到底合不合格,能不能用。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下一步由教师对学生组装的产品进行调试。这种做法虽然能够节省大量时间,而且能够较快地解决问题,但是学生基本上没有学到理论知识,因而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在产品初装成功之后,进行知识的探索。

在探索阶段,教师要避免知识漫无边际的阐述,而要把握“故障”这个核心问题,以解决故障为主要目的,通过对可能出现故障的解决,将产品的原理贯穿于故障解决中。同时,要阐明电路原理图中关键点的数据以及测试方法,教会学生故障的检测与排除方法。

(四)实践

经历知识的探索,学生对于电子产品的原理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时掌握了一定的产品检测方法和故障排除方法,再次进行实践,主要就是学生根据教师传授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产品性能的检测,查找故障并排除,使得装配的产品调试合格。

(五)总结

经历“认知——实践——探索——实践”四个过程之后,学生已经完成实际产品的组装与调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具有哪些收获,遇到哪些问题,有哪些新想法等,这些都需要进行一定的总结。同时,作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哪些问题,有哪些知识的遗漏,哪些教学组织上的问题等,也都需要进行总结。

总结是对知识的一个再回顾的过程,也是对学习的一个反思过程。总结的主要目的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积,而是要充分认清在理论上、实践上、能力上以及思维方法上具有哪些收获,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更好的参考。

三、“渐进式”组训模式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教学做一体”为核心

“渐进式”教学组训模式表面上是一个顺序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但同时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教学做”的有机融合。

实践操作中遇到问题,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分析中根据需要也可以进行实践操作。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将“虚拟电路”与“实际电路”同时引入课堂,充分发挥虚拟结合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任务驱动”为主要方法

不管是单元电路测试还是实际产品组装,学生都是主体,教师只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因而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方法即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以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驱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一步步完成每个任务,经过多个任务的积累,最终完成整个任务。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不但学习了知识,而且锻炼了技能,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共同提高。

任务驱动法只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的方法,在具体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穿插其它方法的使用,例如案例式教学法、情景模拟式教学法等。

四、小结

电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渐进式”组训模式,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现象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并强化电路基本原理、功能和应用方面的知识。整个组训过程由现象到本质,“教学做”一体,实现知识和技能的逐步深入,逐步提高,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曼,莫薇,宁文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6:118-119.

[2]吴云亚,许志华.非电专业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论坛,2010,12:121-122.

渐进性技术创新 篇12

一、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对港口服务管理公司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港口服务管理公司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河北港口集团组建, 港口服务管理公司战略定位发生了变化。在企业大发展时期, 尤其是关键转折时期, 既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 更需要在思想观念、谋篇布局、战略实施等方面有更高的境界。不学习、不努力学习、不使学习成为一种持续的行为, 就会在思想观念上达不到集团战略发展的要求, 就会在职业技能上满足不了港口服务管理公司改革的需要。只有坚持学习、不断创新, 才能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是保持港口服务管理公司各级党组织先进性的紧迫任务。加强企业党建工作, 首要任务是要保持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思想理念的先进性。通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开阔眼界、拓展思路, 思想观念跟上集团改革发展的步伐;改善、掌握系统思维方式, 探索建立适用于港口服务管理公司改革发展的特色理论;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用新的专业知识武装头脑, 创造优良的工作业绩;统一思想, 凝聚力量, 夯实推动港口服务管理公司科学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是实现港口服务管理公司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港口服务管理公司作为集团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实体,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 必须具有科学的思想和超前的观念, 必须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具体的工作措施。通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破解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问题,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使学习成果真正成为指导各项工作的思想武器, 成为推动港口服务管理公司事业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

港口服务管理公司党委起草印发《关于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的决定》, 对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以及学习内容、形式、方法提出明确要求,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 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1、领导重视、措施到位, 形成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思想共识

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后, 公司各级党组织建立领导机构, 完善活动方案, 形成了《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管理办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试点工作方案》等一整套制度体系。公司党委领导多次到基层单位指导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 党委书记就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行专题讲解, 并选派部门和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赴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理论知识, 到大连港学习考察建设学习型企业的先进经验。公司党委通过座谈会、专题知识讲座等方式, 交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经验, 普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基础知识, 迅速在内部形成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的组织基础和工作机制。

2、层层发动, 全员参与, 营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浓厚氛围

各级党组织坚持学习、读书、培训、调研有机结合, 注重内部调查研究、注重思考解决问题。基层党支部在“三会一课”、“党员学习日”等传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自发购买书籍, 制定学习计划, 交流学习成果, 并通过开展党员座右铭征集、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等方式, 丰富了党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党员干部职工进一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根据个人爱好和工作需要, 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使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在企业内部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追求。

3、试点带动, 探索实践, 创新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方法与途径

公司党委把工程技术公司作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试点单位, 积极探索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新方法、新途径。工程技术公司提出树立一种学习文化, 建立一种组织机制, 打造3个学习体系的“创建学习型党组织113工程”, 即树立学习文化, 用文化引导和约束行为习惯;建立组织领导体制, 保证和促进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围绕政治+业务、学历+技能、理论+实践学习体系, 全面提升学习效果。面对实际工作中的机遇与挑战, 工程技术公司强化组织学习, 确立研讨课题, 开展深度汇谈, 进行系统思考, 形成了促进本单位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面向港内外两个市场, 拓展业务空间, 取得了门座式起重机制造、安装A级资质, 独立制造、安装、调试的4台40吨门座式起重机己投入黄弊港综合港区装卸生产之中。

4、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提高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公司党委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定位于提高学习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各级党组织带着问题学习讨论, 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通信公司通过学习, 用创新思维方式, 形成了“依托港口主业, 两条主线同步发展”的企业发展战略, 即稳步发展传统业务, 包括通信、监控及会议电视、光纤、有线电视等与网络相关的业务, 力争做到收入稳中有升;大力发展新型业务, 承揽港口电气自动化建设和改造工程, 以及港口生产设备电气系统运行代维业务, 力争做到靠新增业务收入弥补亏损。港口建设公司加强团队学习, 工作大胆创新, 在曹妃甸通用码头沉箱预制中, 攻坚克难, 勇于探索, 预制生产超大型沉箱, 创造了河北省有史以来预制最大型沉箱的记录,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5、加强党建, 抓好结合, 促使创先争优活动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相互促进、取得实效

公司党委紧密联系创先争优活动实际, 充实学习内容, 改进学习方法, 使两项活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公司党委深入开展“下基层、访职工、做实事”活动, 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 了解职工意愿, 解决实际问题。公司中层以上领导人员建立联系点148个, 深入基层625次, 发现并解决各类问题177个, 特别是及时为职工居民小区重新铺设污水管道、进行电话通信线路改造, 切实把创先争优活动打造成为利民惠民工程, 推动了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的转变。

上一篇:城市废水下一篇:漏风治理